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电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小说] 医生被投诉了!
rongqiaohe 2019-8-20 16:55
院长通知某医生,他被病人投诉了! 投诉他:“昨天中午在医院,居然给病人讲如何炒股票!” 他感到非常冤枉,因为他从来就不炒股票。 思来想去,他突然恍然大悟! 昨天中午,他给一位炒股失败的病人讲解过“心电图”!
个人分类: 诗小说|2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电与循环》发布了心电图诊断心力衰竭方法的原创论文
热度 1 jiaweibin 2017-5-8 17:57
《心电与循环》杂志2017年第一、二期连续两期报道了国内学者对心电图诊断心力衰竭方法长达15页的初步研究 中文 报告 :提出了凭心电图“掉头”现象诊断心力衰竭的心电图依据(作者:贾卫滨 肖印武;贾卫滨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届肺血管病专业学组委员 )。 心电图技术诞生已逾百年,其对于提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的诊断已有成熟经验,但通过心电图诊断心力衰竭的观点国内外往往持否定态度。 《 2016 ESC 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 对于心电图与心力衰竭的关联也仅做了这样描述:An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m(ECG)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the diagnosis of HF ,but has low specificity(心电图异常可提高心力衰竭诊断的概率,但特异性低)。 2017 年第1期讲解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诊断左心衰、右心衰。第2期讲解心电图诊断全心衰等。感兴趣者可以在中国知网(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XDXZ201701013.htm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XDXZ201702022.htm )、万 方、维普 等数据库下载阅读、讨论。 附《心电与循环》杂志编者按及论文摘要: 编者按 探讨心电图能否判断心力衰竭存在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关通过心电图可以提示心力衰竭的观点鲜有报道。本文观点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在心电图数字化存储、信息化管理时代,心电时间线性记录或许能够给心电技术带来新的诊治评估指标。本研究有助于鉴别心源性抑或肺源性导致的呼吸困难,对于广大临床工作者诊断心力衰竭具有参考意义。 本研究选择2013 年10 月至2015 年12 月胸闷、气喘患者,收集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检查资料,提出心力衰竭的心电图特点,即胸导联r 波递增不良新概念:“掉头”现象,以及“掉头延迟”、“掉头迟钝”等规律,以期是对于Zema提出的R 波递增不良概念涉及到临床意义的进一步延伸解释。 参考文献 贾卫滨,肖印武.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掉头”现象——通过心电图诊断心力 衰竭探讨(1) .心电与循环,2017,36(1):44-49,57. 贾卫滨,肖印武.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掉头”现象——通过心电图诊断心力 衰竭探讨(2) .心电与循环,2017,36(2):117-124. Ponikowski P, Voors A A, Anker S D, et al.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HFA) of the ESC . Eur Heart J, 2016, 37(27): 2129-2200.
4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运动心电图解读
CZC 2016-12-19 07:20
运动心电图解读 前言 20 世纪 30 年代,心电图应用于运动负荷试验,称为运动心电图。 20 世纪 60 年代, 运动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心肌缺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动心电图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根据 2013 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用于试验和训练的运动标准,更新运动心电图的解读。 20 世纪 20 年代末, Master 首先发表了运动中脉搏和血压改变用于评定心脏功能的论文,由此开创了运动负荷试验(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中所观察的指标,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所能观察的指标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主要有 心率和血压两项 。 20 世纪 30 年代, Master 将心电图记录作为运动试验的重要观察指标,用于评定 心肌缺血 。此后, 心电学指标成为运动试验主要的参数 ,称为运动心电图。在运动心电图中,可观察的参数包括: 心率、 QRS 波、 ST 段、 T 波和心律失常 。其中, 运动中的 ST 段改变 具有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目前它是运动试验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参数。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心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动试验开始广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1997 年 美 国 心 脏 病 协 会( ACC ) / 美国心脏协会( AHA )发布了运动试验的指南, 2002 年更新了指南; 2001 年 AHA 发布了用于试验和训练的运动标准, 2013 年更新了这一标准,对运动心电图有了新的观点,包括运动 试验的临床应用和有关运动心电图解读的更新。 临床应用 以往经典的运动试验临床应用包括 : ① 诊断 冠心病 ; ② 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评 定 ; ③ 心肌梗死后危险性及预后评定和心脏康复治 疗 ; ④ 对特殊人群,如女性、无症状者、血管再通术 前后、心脏瓣膜病患者和检出心律失常者 ; ⑤ 儿童 运动试验 。 更新标准中新增的运动试验临床应用包括 : ① 诊断冠心病 ; ② 评定已确诊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 ③ 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 ; ④ 评定运动能 力和耐量 ; ⑤ 评定运动相关的症状 ; ⑥ 评估心率变 时性功能、心律失常和对植入性器械治疗的反应 ; ⑦ 评估对医学介入治疗的反应 。 运动心电图 导联系统 运动试验中心电图的记录导联,同样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初的心电图记录仅能记录单导联,20世纪60 年代起,对于心电图记录导联的选择,最常用的是 V5导联或 CM5 导联。单导联中,胸前 V5导联的价值胜过下壁导联,12 导联中诊断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是Ⅰ、-aVR、V4~V6 导联。单导联中,特异性为 95% 时的敏感性,V5 导联最高。无心肌梗死病史和静息心电图正常者,胸前导联是冠心病可靠的指标,下壁导联只能提供很少的附加诊断信息; 静息心电图正常者,运动诱发下壁导联 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很小。 随着心电技术的发展,12 导联心电图记录用于运动试验中。 1966 年,Mason 和 Likar提出了改良12导联系统,将安放在肢体的电极改良为安放在躯体,称为躯体 12 导联系统(图 1)。 它随着运动试验的普及而被广泛用于临床。尽管有研究认为躯体 12 导联是良好的改良导联,由电极位置改变而产生的心电图图形误差是在被允许的范围之内,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比较了躯体 12 导联系统与常规 12 导联系统,结果显示 二者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差异性 。因此,躯体 12导联并不是常规 12 导联, 在记录躯体 12 导联心电图前,应先记录常规 12 导联。 2013 年发布的标准中,躯体 12 导联被认为是标准的运动试验导联系统。 2013 年发布的标准中,再次指出双极 CM5 导联是有价值的双极胸前导联,对于检出运动诱发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最高,是最常用的单导联 ;其原理是电极方向与左室腔自心底部致心尖部的长轴一致。敏感性其次的是 -aVR 导联,aVR 导联的反向导联,其额面上位于 Ⅰ 和Ⅱ导联之间,电极方向与左心室的长轴一致, -aVR 导联 ST 段压低对应 aVR 导联 ST 段抬高,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有关,有助于发现左主干或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许多年来,aVR 导联无论在静息心电图还是在运动心电图中,都是被忽略的。通常导联越多,敏感性越高;多导联系统中,侧壁胸前导联可以发现 90% 的 ST 段压低。 2013 年更新的标准中再次强调,运动诱发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 ST段压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 ST 段抬高不同,不能定位受累的心肌区域。 计算机辅助处理心电图 为了解决运动干扰问题,数字化心电图通常采用心动周期的叠加图,以计算机算法自动测量 ST段移位。 ST 段移位自动测量能增加精确性,但是需要有可依据的点来确定基线,如 QRS 起点和终点常用于计算机算法中。当心率增加时,P 波埋入 T 波中,使得 TP 基线消失,因此 计算机算法中常采用PR 段作为等电位线。 计算机自动测量可能发生的误差:① 运动中 PR 段缩短,判断 PR 段终点可能发生错误,造成 ST 段移位测量误差;② 不能自动判断QRS 终点。因此,再次强调计算机算法只能辅助诊断,不能替代人对心电图的解读。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运动心电图中最重要的观察指标是 ST 段改变,但新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 ST 段以外的改变。 ST 段移位 在运动试验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ST 段值是诊断心肌缺 血的经典标准。ST 段值是相对于 PR 段终点的值,测量同一导联中J点后 60~80 ms,3 个或更多的心动,由人工或计算机测定。 ① ST 段 压 低: 有 上 斜 型、水 平 型 和 下 斜 型(图 2)。诊断标准: J 点后 60 ~80 ms,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m (0.1 mV) ;运动前有 ST 段压低者,测量 ST 段压低的增加量,运动前有 ST 段抬高者,测量基线下 ST 段压低值。冠脉狭窄程度严重,敏感性增强;ST 段压低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导联数,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② ST 段抬高: 心肌梗死后 ST 段抬高,运动诱发梗死部位 ST 段抬高 >1mm,视为异常。 ST 段抬高可能是原梗死部位缺血或室壁运动障碍或室壁无运动。 30%的前壁心肌梗死和 15% 的下壁心肌梗死,可能诱发 Q波导联的 ST 段抬高,其他导联引起对应性 ST 段压低。ST 段抬高合并 ST 段压低,提示多支冠脉病变。原无心肌梗死,运动诱发 ST 段抬高,提示心内膜下和心膜下全层的严重心肌缺血,是近段冠脉几乎完全闭塞 的结果;冠脉痉挛和轻度病变者很少发生。 ③ ST 段正常化: 冠心病,静息心电图有复极异常,包括 T 波倒置和 ST 段压低,运动中可正常化,发生机制是多部位心肌缺血,相对向量相互抵消。多支病变者可出现假阴性;年轻的早期复极者,运动 也可使抬高ST 段正常化。 ④ 心率调整的 ST 段压低: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ST 段压低的程度不仅与冠脉病变有关,而且与心率增加所致的需氧量增加有关。运动中 ST 段压低更多与需氧量增加有关。特异 性不变,心率调整的 ST段压低可以提高运动试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上斜型 ST 段压低或诊断不明确者。心率调整的 ST 段压低常用的有两 项参数: ST /HR 斜率和 ST /HR 指数 。恢复期 ST /HR 曲线和 ST /HR 滞后是新的由计算机整体运算的恢复期 ST /HR 分析方法。 ST/HR 斜率: 从运动开始到运动终点,测定各导联 ST 段压低,计算微电压与心率的线性相关性,一般取最大 ST/HR 斜率(图 3)。 ST /HR 斜率 >2.4 μV /(次·min -1 )为异常; >6μV /(次·min -1 )提示广泛病变,包括 3 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新标准认为它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ST/HR 指数: 在运动过程中 ST 段随心率改变的平均值,是计算 ST /HR 斜率的简化方法。 ST /HR指数 >1 .6 μV /(次·min -1)为异常。恢复期 ST/HR 曲线和滞后,是测量恢复期 ST 段恢复曲线。滞后是指两种相关指标之间的不相称,即S T 段与心率变化不相称。心肌缺血,恢复期 1 min 内ST 段压低值大于运动中相同心率时 ST 段压低值。ST 段以外 体表心电图是心脏各处动作电位的综合,心肌缺血不仅仅影响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和静息电位。因此,运动心电图延伸至 ST 段以外的方面,包括 P 波异常、R 波振幅改变、QRS 波时间、高频 QRS波成分、QRS 波评分、T 波改变、U 波改变、QT 间期和QT 滞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等。 ① P 波改变: 冠心病,运动中 P 波时间和 V1 导联 P 波终末振幅增大。它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增加了左心房的压力负荷。 ② QRS 波改变: 包括 R 波振幅、QRS 波时间、QRS 波高频成分和 QRS 波评分。正常人亚极量运动中 R 波振幅增加,极量运动中 R 波振幅降低。心肌缺血时,运动极点(最大运动量)时 R 波振幅增加,可能与心肌缺血引起左心室扩张有关。由计算机同步测量各导联 QRS 波时间,可获得“总体 QRS波时间”,心肌缺 血时,运动极点 QRS 波时间缩短消失。心肌缺血可使高频 QRS 波中的高频带减少。运动诱发的 Q 波、R 波和 S 波振幅改变,可改变QRS 波 Athens 评分。 ③ T 波、U 波和 QT 间期: T 波形态受体位、呼吸、过度呼吸、药物和心肌缺血/坏死的影响。对于冠心病低危人群,运动使倒置的 T 波正常化,无诊断价值;非 Q 波梗死,T 波正常化有诊断价值。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诱发 U 波倒置为异常。心肌缺血,运动极点 QT 间期缩短消失,即 QT 滞后。 ④ 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运动诱发冲动形成异常,可见于 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运动诱发冲动传导异常,可见于 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也可诱发心室预激,或使心室预激消失。 运动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运动心电图诊断检出冠心病的平均敏感性为 68% (范围:23% ~100% ),特异性为 77% (范围:17% ~100% )。 对于评定冠脉的解剖学改变和功能而言,运动诱发的 ST 段压低并不能提示特定的冠脉病变 ; 运动诱发的非 Q 波导联 ST 段抬高,则提示全层心肌缺血,能定位冠脉病变。 V2 ~V4导联提示左前降支病变;侧壁导联提示左回旋支病变;Ⅱ、Ⅲ和 aVF 导联提示右冠脉病变。 对于判断冠心病预后,单独用 ST 段分析,不足以判断预后,必须结合非 ST 段的指标。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6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12、家族新成员
baishp 2012-11-28 12:40
12、家族新成员
经过三、四个月的不懈努力,在5月下旬终于将“三大件”(心电图仪、血氧仪、尿液分析仪)购回。经过的艰难困苦比原先想象的大得多。因为我的要求太特别,符合我要求的产品太难找了(纯粹的家用产品精度太低,不能用的)。直到现在,在这些产品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后续工作没有完成。如果这些后续工作最终不能完成,仪器的使用将受到很大影响。 本来上个月就想将这几个“家族新成员”放到这里来亮亮相的。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6月中旬,我家里来了一个,我命中的尅星,将我5月上旬以来四十余天的血氧测量数据、5月下旬以来二十余天的心电测量数据全部删灭。那感觉真象被人狠狠戳了一刀,至今都无法完全缓过神来…… 好了,现在就看看我这几个“家族新成员”吧。为了避免广告嫌疑,仪器的尊容宝相就不贴出了。只贴出仪器最初使用时的测量图形、数据。 下面是血氧仪测得的第一张图片报告。数据、分析部分就不贴出了。 图12-1 血氧仪测得的带状图报告 下面是尿液分析仪最初几次的测试数据上传至电脑超级终端的窗口截图。 图12-2 尿液分析仪最初几天测得的数据 下面是心电图。6个胸电极并不是按照标准12导联要求的位置放置、而是按自定义位置放置的 图12-3 心电图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y3qz.html 首发时间:2011-07-15 14:40:59)
个人分类: 悲喜无常|3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另外一篇关于心电压缩传感的文章被IEEE T-BME接收了
热度 2 oliviazhang 2012-10-24 04:54
另外一篇关于心电压缩传感的文章被IEEE T-BME接收了
最近我们另外一片关于心电压缩传感的文章也被IEEE T-BME接收了。文章如下: Compressed Sensing for Energy-Efficient Wireless Telemonitoring of Non-Invasive Fetal ECG via Block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 , by Zhilin Zhang, Tzyy-Ping Jung, Scott Makeig, Bhaskar D. Rao, accepted by 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文章下载地址: http://arxiv.org/abs/1205.1287 Matlab代码下载地址: http://dsp.ucsd.edu/~zhilin/BSBL.html , or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searchbyzhang/bsbl 关于心电图的压缩传感多说两句: Note that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works on compressed sensing of ECG. One is the ECG compression (just like video compression, image compression, etc). Most works actually belong to this group. They generally use some MIT-BIH datasets, which are very clean (noise is removed). Another group is compressed sensing of ECG for energy-efficient wireless telemonitoring . There are only few works in this group. Our work belongs to this group. In this group the ECG data is always contaminated by noise and artifacts ('signal noise'). This is because the goal of telemonitoring is to allow people to walk and even exercise freely, and thus strong noise and artifacts caused by muscle and electrode movement are not evitable. Consequently, the raw ECG recordings are not sparse in the time domain and also not sparse in the transformed domains (e.g. the wavelet domain, the DCT domain). However, the strict constraint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sign issues, etc) of telemonitoring systems does not encourage filtering or other preprocessing before compression. Or, put in another way, i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sign issues are not problems, CS may have no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Thus, CS algorithms have to recover non-sparse signals for this application. It turns out that the problem is very challenging. Our work not only solves this challenging problem, but also has some interesting mathematical meanings: By linear algebra, there are infinite solutions to the underdetermined problem y=Ax. When the true solution x0 is sparse, using CS algorithms it is possible to find it. But when the true solution x0 is non-sparse, finding it is more challenging and new constraints/assumptions are called for. This work shows that when exploiting the unknown block structure and the intra-block correlation of x0, it is possible to find a solution x_est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true solution x0. These findings raise new and interesting possibilities for signal compression as well as theoretical questions in the subject of sparse and non-sparse signal recovery from a small number of measurements y. 文章的摘要如下: Fetal ECG (FECG) tele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elemedicine. The design of a telemonitoring system via a wireless body-area network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ambulatory use is highly desirable. As an emerging technique, compressed sensing (CS) shows great promise in compressing/reconstructing data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However, due to som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raw FECG recordings such as non-sparsity and strong noise contamination, current CS algorithms generally fail in this application. This work proposes to use the block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 (BSBL) framework to compress/reconstruct non-sparse raw FECG recording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mework can reconstruct the raw recordings with high quality. 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does not destroy the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 among the multichannel recordings. This ensures that the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decomposi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recordings has high fidelity. Furthermore, the framework allows the use of a sparse binary sensing matrix with much fewer nonzero entries to compress recordings. Particularly, each column of the matrix can contain only two nonzero entries. This shows the framework, compared to other algorithms such as current CS algorithms and wavelet algorithms, can greatly reduce code execution in CPU in the data compression stage.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53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八旬老妇“死而复生”,心电图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热度 2 sheep021 2012-8-2 13:55
浦东一八旬老妇“死而复生” 120向家属致歉 2012年08月02日07:08 东方网 昨天上午,浦东金口路某小区内的一名八旬老太经历了“死而复生”的奇迹。据报道,在120急救人员宣布老太死亡后,法医前来尸检的过程中,老人竟活了过来。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昨天上午,浦东新区金口路某小区的一名八旬老太在家割腕自杀。家属回家后发现老人倒在血泊中,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报警。 浦东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对老太进行了体检,当时老人的心电图测试结果为直线,随后急救人员宣布老人抢救无效死亡 ,并当场开具了相关的证明,然后离开现场。同时在场的民警随即封锁现场,法医很快赶到进行例行尸检。 而就在法医对老太“尸体”进行检查时,老太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生命体征。据称,当时家属发现老人手臂微微颤动,并且发出了呻吟声。家属见状立刻又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急救人员再次赶到后火速将老人送往医院急救。经过医院抢救,老太目前生命体征稳定。 据了解,120急救人员首次到达急救的时间为9点41分,第二次接到求救电话为10点31分,当中间隔近50分钟。据悉,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确有此事,对于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领导1日晚前往医院向家属致歉。负责人表示,急救医生操作流程存在不规范,发现患者心电图呈一直线的时候,在抢救措施方面没有进一步到位,如果进一步规范上去,可能这件事就避免发生了。 另据媒体报道,受高温天气影响,最近该区救护出车数较去年增长了23.7%,每天达350多车次,急救人员工作压力较大。 腾讯上海市网友 霸王别姬 回复: 我家也是浦东的,去年我爸不省人事,120看过后说心脏停跳,不要抢救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送南汇中心医院,我想死马当活马医嘛,谁知在半路上我爸醒了,最后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到现在还是好好的。 ------------------ 点评: 生死大事,马虎不得,竟然如此草率置人于死地,实在不应该。此事也说明生命指征的复杂性,不能单纯以心电图为准。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2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心电图异常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dragonstar 2012-7-26 13:41
据4月11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一项包括没有预先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男女的研究中,严重的及轻微的心电图异常与冠心病(CHD)事件风险的增加有关,且它们能够超越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而改善对诸如心脏病发作等CHD事件的预测。 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老年人群中,通过传统的风险因子来预测CHD没有其在中年人中的预测那样精确。”心电图(ECG)异常在老年人中是常见的。 “然而,目前的证据不支持在无症状的成年人中做常规的ECG。考虑到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CVD)和ECG异常皆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在该组病人中结合ECG的风险预测可能更加有用。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检验在老年人群中用ECG异常来改善CVD的风险预测,且没有研究能够充分地校正对先前存在的CVD及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CVRFs)的分析。” 瑞士洛桑大学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Reto Auer, M.D.及其同事们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基线(即在研究开始时的)状态的严重的及轻微的ECG异常、新的ECG异常的发生及在随访期间持续性的ECG异常是否与新的CHD事件有关系,而且其关系是不依赖于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的。该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包括了2,192名老年的白人和黑人,其年龄在70-79岁,他们没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判定的CHD事件是在1997-1998及2006-2007这8年中汇集的。基线状态及4年ECG异常被分类为严重和轻微的异常。研究人员对ECG异常加上传统的风险因子以预测CHD事件进行了检验。 在该研究的2,192名参与者中,有506人(23%)有严重的ECG异常,有276人(13%)有轻微的ECG异常。在中位数(中点)为8.2年的随访期间,351名参与者发生了CHD事件 及602人死亡(96人死于CHD)。数据分析表明,基线状态时的严重和轻微的ECG异常都与CHD风险增加有关。在经过对各种心血管风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总体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吸烟和糖尿病——进行校正之后,与没有ECG异常的参与者相比,在基线情况下有轻微ECG异常者发生CHD事件的风险增加了35%,而在基线情况下有严重ECG异常者发生CHD的风险增加了51%。按种族所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在白人和黑人参与者中的发现是类似的。 研究人员写道:“总之,我们发现ECG的严重及轻微的异常与未来的CHD事件有关,它们超越了传统的风险因子而给人们提供了适度改善的风险再分类。在老年人中,用传统的风险因子进行风险预测没有其在中年人中那样精确。鉴于ECG的安全性、低成本及广泛的可获得性,ECG数据可能对改善老年人的CHD风险预测有用。ECG是否应该被纳入到对老年人的常规筛检之中应该由随机对照的试验来评估。”(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作者:Reto Auer 来源:JAMA 发布时间:2012-5-11 14:03:43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身日记(六)
热度 2 gl6866 2011-6-25 11:33
健身为我带来了三大益处。首先,是我的脚,我自小就有扁平足,右脚尤为突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弓也越来越塌陷。因之,我的右脚姆趾一走长路就会打水泡,甚至血泡。疼痛难忍,自己买了修脚工具来处理水泡也是很痛苦的事情。买了那种养护姆趾的deerskin也于事无补。为了能使我在健身房里的跑步机不再有此尴尬,我专门到足部理疗的单位去测了一下脚。结果是我需要垫一种特殊的鞋垫,这个鞋垫我在淘宝网上买到了,Medex牌,垫上后顿时脚弓就起来了。受力改变姆趾打泡的情况就消失了。自从有了这幅鞋垫,脚就再也没有打过泡。当然,如果没去健身房我单单去检查足部,也会得出同样结论,可是由于去了健身房,所以才去检查足部。这是个因果关系,而非概率关系。 其次,我的心脏有早搏(premature beat)的毛病。多少年都有,我基本都习以为常了,可是通过锻炼发现,我的早搏现象消失了。这令我感到神奇。我有时间再去做个心电图,看是否还有早搏的图出现。如果没有,那就证明果然有效。2004年我动心脏手术,医生本来希望给我用除颤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我的心脏大,没有奏效。一直至今,早搏依然存在,想不到健身却给我解除了医生都没办法办到的事情。 第三,体重减轻了5公斤。以前我的体重有100公斤左右,通过不到二个月的锻炼,减到了95公斤左右。去年我爬山一年也只有这个水平,看来一年的功课在健身房二个月左右就能完成了。估计坚持下去,一年肯定会有更大的效果。我没有去测体能,刚进健身房时教练给我测了一下,我的肌肉量才58%,由于有了无氧锻炼,肌肉量肯定增加了。我自己都能感觉出来,例如我腿部的肌肉已经非常结实。腹部和上身的形态也都在改变,证明减肥已经初见成效。
323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去医院
热度 4 yhliu971225 2011-6-22 15:57
今天去了二次医院。 胳膊肘后面有一小块红斑,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痛了有二天了,按擦伤处理,不见好,因为圆圆的,担心是不是叫什么钱的不好的东西,近中午时去了医院,看了专家,告知擦伤。虚惊一场。 下午,天闷闷地,让人透不过气来。3点多的时候,心脏突然开始痛。由点及面,持续了应该有几分钟吧,气也不够喘的。告诉同事我心脏痛。让他们有点准备。想起来学校医院可以做心电图,立即去了,没测出来什么,心脏疼痛过去了,但那种麻麻的感觉好像还在。 同事笑话我,慌报军情。我严肃地告诉他们,人过40,要随时准备接受死神的招唤。他们立即说,那千万别存钱了,哈哈,我大笑。其实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儿子,真奇怪。连自己都不理解。 真的是越来越惜命了,博士一跳而下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个人分类: 日记|23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院长如此选人,校长该如何选人?
windlight 2011-6-15 08:49
zt @HR不简单 :医学院毕业生去医院应聘。院长问:“某人额头上被蜜蜂蛰个包,怎么治?”毕业生甲:“很简单,在患处涂抹点消毒液就可以了。”院长摇头,毕业生甲退出。毕业生乙进,院长又问同样题,乙答:“至少需要住院治疗一周,分别查血液,脑电图、心电图,彩超、核磁共振……”院长:"欢迎你来我院工作! 赵凤光点评: 这个是微博上的一个段子:不禁让人思考如果是校长该如何选人: 我在 人才 ,钱,项目,那个更重要- 里提到“实际从经济竞争角度来看,人才的定义的很多种,但大体上是能扩大自己利益体的利益空间的人才是人才。” 那么校长显然应该选第二种人。 但这个段子其讽刺意味或反话意图也很明显,院长与毕业生乙都是被批判的。问题又出在哪里:站在说话不腰疼? 当然学校校长不可能所有赚钱的事自己来做,花钱的事让教授去做。但选择能赚钱的教授,还是能教好学生的教授,这两者的比例多少合适,都是一个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吧?
个人分类: 思辨|3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