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狡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中科院院士王正敏/代言人在科学网上的匿名回应所做的答复
热度 1 wych199771 2013-5-26 08:09
今晨,看到了王正敏院士 (在你还有院士光环罩着的此刻,我还是尊称你为院士) 或其代言人(利益共同体)对我实名举报的 匿名回应(同样的内容发了四个) 。 看到这样的回应,我不知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为什么呢?因为王正敏教授面对自己这样严重的造假事实,明明知道是拖不了太久了,心中焦急,却还是要装腔作势,胡搅蛮缠。唉!不说你王正敏教授是一个院士(目前暂且是),就是一个小学生,也不该如此吧,更何况是在华人学者云集的科学网上面! 要知道,这科学网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请你王正敏院士(在你还有院士光环的此刻,我还是尊称你为院士)给我们中国的院士留点颜面好不好,给我们华人学界留点颜面好不好,给我们中国人留点脸面好不好(中国人可是最讲面皮的啊),拜托! 如果中国的学术界在国际上有挺直腰杆的那一天,就需要我们从今天做起! 希望科学网的编辑和大家帮我找出这位化名 chinashanghai 的人来,进行公开举证,因为他根本不敢站在阳光下。 chinashanghai 2013-5-26 05:52 据我所了解,你是王正敏医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你联合你的父亲实名举报你当年的导师,想必然你们之间确实怨气很大。 说句公道话,你列的这些材料比起真正所谓的造价,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稍微美化了自己的材料而已,这些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做,他引用了自己导师的书本,只要标明了出处是可以的,况且他的瑞士导师还审阅过这本书,为他这本书做过序,这些不会对王正敏造成大的影响,他已经70多岁了,学术上的东西他已经不太活跃了。 据不少人评价,包括好大夫网站上病人的评价,王正敏的手术做得很精湛、医术高明、对全国的耳神经显微外科的发展带领和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他潜心钻研学术,没有做过大的行政领导职务,在业界很受尊重,曾经有位来自武汉的全国知名耳鼻喉科专家说,王正敏是真正做学术的人。不过为人严肃,比较傲气,所以也得罪了一些人。 你如果真不服气你的导师,建议你努力钻研学术,为医学发展做些事情,在学术上超越你的导师,那我们就服你了 博主回复(2013-5-26 07:34) : 有你的回应真的太好了,因为你的狡辩正好为我的实名举报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事到如今,如果王正敏教授想辩驳的话,也只有拿出没有造假的证据来,才能令人信服! 你为什么不公布自己的姓名?我不仅实名,还早已公布了我的电话:18918609550。 很久以前,我们 包括著名专家学者 就已向学校、医院领导表达:我们双方可以约定时间一起到 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或者复旦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 ,进行面对面地、公开地相互举证,你为什么不愿意?哪怕我们在一直为你王正敏教授背书的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与你公开对证,你还是不愿意,为什么? 上述表态早已对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书记 李华同志当面说清楚了,现在 李华书记 可是一言不发哦!其实啊,即使过去曾经被你院士光环和高超的骗术忽悠过的领导、群众,现在看了我对你王正敏的证据确凿的举报后,谁还愿意为你继续公开背书啊?现在竟然还跑到这科学网上来造谣忽悠,真的是想侮辱华人学者的智商和良心了! 让大家都看看这样的一个造假院士,一个学术大骗子,在造假的事实面前,竟敢如此公开地造谣抵赖,如此有恃无恐,难道真的是没有王法了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3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上肉烂嘴不烂的丛远新网友
热度 7 zbt92 2012-10-23 09:44
看到丛远新网友的 10 月 20 日 写的《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我曾在的博客中留言批评他说“什么科学解释?请不要再给科学丢脸了。”。随后,为了避免身为武汉大学教师的丛远新用“科学解释”欺骗了公众,特地又写了一篇《科学网上利用科学名义造谣的丛远新》的文章以正视听。 然而,丛远新在看到我揭露他的“科学解释”是骗人之后,居然先把自己文章的题目偷偷改掉了。本来,我认为是丛远网友新身为教师,知错就改呢。但很快就发现丛远新在把自己的文章题目改之后,又写了几篇混淆视听的文章。以便说明他只是怀疑过三峡公司,而没有造谣诬蔑三峡。为此,他特地要把以前文章的题目改掉。更可笑的是他在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好后,还要嫁祸于人的说我诬蔑三峡。 即便现在用丛远新以前造谣诬蔑三峡的文章题目《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去搜索的话,仍然还可以看到丛远新诬蔑三峡的证据。但是,身为武汉大学教师丛远新网友还是肉烂嘴不烂的狡辩、抵赖和嫁祸于人。真不知道丛远新这样的表现,今后怎么面对武汉大学的学生们。
17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道歉”还撒谎,《自然》不自然!
热度 1 蒋高明 2012-8-7 21:41
本文转自刘实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eeu5.html (2012-08-07 10:10:04) 刚看到《自然》的“道歉”,就发现有些假抗议《自然》的人已开始真保护《自然》了。 其实,《自然》的这篇“道歉”不仅 缺乏诚意 ,而且 充满谎言 。 先还是看一下《自然》的2012年8月3日的 嘴硬 (我将关键字句套红加粗): http://www.nature.com/news/why-great-olympic-feats-raise-suspicions-1.11109 Corrected: 03 August 2012 EDITOR’S NOTE The comments below are a sample of the outrage with which this news story was greeted. We are sorry that it has offended so many readers, but we stand by the piece . We strongly reject suggestions that it was motivated by bias or racism ; our intention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cience behind a controversy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Olympic Games. The first paragraph states that Ye has never had a positive drug test and notes that much of the discussion of her win “has been tinged with racial and political undertones”. The article is a fair-minded look at a controversy that we did not initiate. It asks whether new developments i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could dispel the unfortunate suspicions that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 raises these days, whatever the nationality of the athlete. We are no longer accepting comments on this news story , and because of the volume of comments, some early posts have disappeared . We intentionally deleted only those posts that violated our Community Guidelines . 再看今日(2012年8月6日)《自然》的的 嘴滑 : EDITORS’ NOTE (updated 6 August 2012) This article has drawn an extraordinary level of outraged response. The volume of comments has been so great that our online commenting system is unable to cope: it deletes earlier posts as new ones arrive. We much regret this ongoing problem. The disappearance of some cogent responses to the story has fuelled suspicions that Nature is deliberately censoring the strongest criticisms. This is absolutely not the case: Nature welcomes critically minded discussion of our content. (We intentionally removed only a few comments that violated our Community Guidelines by being abusive or defamatory, including several that offensively stereotyped the many Chinese readers who commented on the story.) Many of the commenters have questioned why we changed the original subtitle of the story from “‘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catch sports cheats” to “‘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dispel doubts”.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title was unfair to the swimmer Ye Shiwen and did not reflect the substance of the story. We regret that the original appeared in the first place. We also regret that the original story included an error about the improvement in Ye’s time for the 400-metre individual medley: she improved by 7 seconds since July 2011, not July 2012. We have corrected the error. We apologize to our readers for these errors , and for the unintended removal of comments because of technical issues with our commenting system. Below we reproduce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 and thoughtful of the hundreds of responses we received. Beneath it, we continue with our response. EDITORS’ NOTE (continued) The news story was triggered by a debate that was already active, concerning the scale of Ye Shiwen’s victory. Such debates have arisen over many outstanding feats in the past , by athletes from many countries, and it is wrong to suggest, as many of the critics do, that we singled her out because of her nationality. The story’s intention as an Explainer was to examine how science can help resolve debates ove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s, not to examine those performance statistics in detail. Several analyses done by others convinced us that it was fair to characterize Ye’s performance as ‘anomalous’ — in the sense that it was statistically unusual . But we acknowledg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rrors discussed above and the absence of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statistics (which with hindsight we regret) gave the impression that we were supporting accusations against her, even though this was emphatically not our intention. For that, we apologize to our readers and to Ye Shiwen. Tim Appenzeller Chief Magazine Editor, Nature Philip Campbell Editor-in-Chief, Nature 下面我就提纲节领地说一下《自然》 “道歉”的假 和 撒谎的真 。 总的来说,《自然》只是为它所发文章的(副标)题不对文(主要内容)和文中有(个人别数据)错“道歉”,但它 断然拒绝了任何对它有种族偏见和歧视的猜想 。也就是说,那些愤怒的发评者是读错了它发表的文章,有些人还冒犯了《自然》的规定。 如果说这就是《自然》的“道歉”的话,我要说它更是一个对广大读者的侮辱。因为它 不仅错怪了广大读者的正义感情,而贬低了大多评论者的智商! 而为了使它的这篇假道歉搞得像真的一样,《自然》的主编和编辑竟 不惜编造谎言来掩盖他们的蓄意行为 。他们说由于系统的原因,在线评论系统不能接受过多的评论,而且还发生了新评冲掉旧评的事件。 真是这样的吗?一个国际顶尖的杂志难道只有这样差的一个电脑系统?看来有的读者评论说“《自然》编辑:你妈叫你回去吃饭”还是对的,因为这国际顶尖的杂志也就是饭桶一个。 但是,《自然》把自己贬成饭桶的说辞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因为(许多网友都可能留有的证据表明)那些被删的评论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地被“拍死在沙滩上”。它们是被从众多评论中间“挑出来”而有意“隐藏”的。 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光。狐狸的尾巴是藏不了的。 《自然》说因为系统的原因新评冲掉了旧评。但可笑的是,现在它竟能把一条已被“冲掉”的旧评给完整地“捡”回来。自然乎?不自然吧! 《自然》说它只是有意地删掉了少数几条违反“共同体规则”的评论。但如果《自然》有种的话,就请把它删掉的评论都摆出来,看是否都是犯规的言论。 时至今日,《自然》还说“ it was fair to characterize Ye’s performance as ‘anomalous’ — in the sense that it was statistically unusual . ”(把叶的表现描述成“异常”是公正的,因为统计上看它是不寻常)。这就是《自然》的“科学”?这就是《自然》的逻辑? 《自然》说叶的表现在统计上是不寻常的。它显示了统计分析的结果吗?没有分析就下结论,还称其为科学,这不就是典型的伪科吗? 《自然》:别想用一篇 伪道歉 来唬人,特别是比英国人有更久文明的中华人。如你不表示真诚的道歉(含英镑的),你那载毒的奶车就别想在有骨气的华人真科中横行! 当然,你还是会吸引一些被影响因子淫乱了大脑的汉奸伪科,但他们的好日子也不会太长! 附: Nature道歉了,大家就别抵制了呗 经过很多人的评论与写信,Nature向叶诗文和读者们道歉了!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局。Nature这样只会给自己加分……颜宁 为海内外中国学生鼓掌:西方刊物对中国运动员道歉 饶毅 Nature道歉了,大家就别抵制了呗 :) 精选 已有 8829 次阅读 2012-8-7 00:00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关键词:Ye Shiwen, 叶诗文, Nature 本来这是上一篇文章 《Nature真热闹》 的后续,算是对这件事情的一个完整结局,但是因为科学网博客好像有字数限制,于是另起一篇。 经过很多人的评论与写信,比如饶先生 的 《致自然杂志总编的信:有关叶诗文的新闻报道》 ,Nature向叶诗文和读者们道歉了! 对于Upenn 化学系的Lai Jiang童鞋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啊,他的回复也被Nature放在了网站上,不用到comment里面去找了。 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局。Nature这样只会给自己加分。 目睹跟踪了整个事件,MITBBS上一直为此努力的xdjm们好样的!真为你们骄傲! 最后,我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地害怕发Nature被扔臭鸡蛋了 EDITORS’ NOTE (updated 6 August 2012) This article has drawn an extraordinary level of outraged response. The volume of comments has been so great that our online commenting system is unable to cope: it deletes earlier posts as new ones arrive. We much regret this ongoing problem. The disappearance of some cogent responses to the story has fuelled suspicions that Nature is deliberately censoring the strongest criticisms. This is absolutely not the case: Nature welcomes critically minded discussion of our content. (We intentionally removed only a few comments that violated our Community Guidelines by being abusive or defamatory, including several that offensively stereotyped the many Chinese readers who commented on the story.) Many of the commenters have questioned why we changed the original subtitle of the story from “‘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catch sports cheats” to “‘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dispel doubts”.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title was unfair to the swimmer Ye Shiwen and did not reflect the substance of the story. We regret that the original appeared in the first place. We also regret that the original story included an error about the improvement in Ye’s time for the 400-metre individual medley: she improved by 7 seconds since July 2011, not July 2012. We have corrected the error. We apologize to our readers for these errors, and for the unintended removal of comments because of technical issues with our commenting system. Below we reproduce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 and thoughtful of the hundreds of responses we received. Beneath it, we continue with our response. 中间这里是 FROM LAI JIA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强文,因为太长,就不再贴一遍了。 EDITORS’ NOTE (continued) The news story was triggered by a debate that was already active, concerning the scale of Ye Shiwen’s victory. Such debates have arisen over many outstanding feats in the past, by athletes from many countries, and it is wrong to suggest, as many of the critics do, that we singled her out because of her nationality. The story’s intention as an Explainer was to examine how science can help resolve debates ove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s, not to examine those performance statistics in detail. Several analyses done by others convinced us that it was fair to characterize Ye’s performance as ‘anomalous’ — in the sense that it was statistically unusual. But we acknowledg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rrors discussed above and the absence of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statistics (which with hindsight we regret) gave the impression that we were supporting accusations against her, even though this was emphatically not our intention. For that, we apologize to our readers and to Ye Shiwen. Tim Appenzeller Chief Magazine Editor, Nature Philip Campbell Editor-in-Chief, Nature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599700.html 为海内外中国学生鼓掌:西方刊物对中国运动员道歉 精选 已有 793 次阅读 2012-8-7 09:30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关键词:叶诗文自然 国际顶尖科学刊物《自然》对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的道歉,完全是海内外中国学生以理服人的结果。 2012年8月初《自然》新闻部分发表其记者Callaway报道的问题,被国外和国内一大批学生指出其中事实的错误,以及选择性省略事实后的歪曲误导。其中,Lai Jiang(宾州大学化学系)、Zhenxi Zhang很快提供了详实资料和论理,王立铭(伯克利加州大学)和他联系的一群国外和国内学生(包括我认识的北大学生,姑且隐去姓名)积极主动,收集了更多资料、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抗议的信,征集了上千人的签名。 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到西方、日本学习,在国内也很多直接和间接学习西方很多人类知识财富。在这个必需的过程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是中国的老师,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学生心态。 西方对中国崛起还不习惯。从西方人总体也好、其知识界也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有限,不如中国人、中国知识界更了解西方。西方媒体、西方知识界对黑人、西班牙裔都已不敢显示偏见。不敢以某个文化、某个宗教、某个国家的统计规律、或者历史成见,来指责共享同一文化、宗教、或国家的个人。个人不是统计数字,去除种族主义和偏见的基本要求,是对个人的评价一定要依据其个体行为。例如,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并未因为统计上用飞机炸美国的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都来自几个特定国家,而要求只安全检查这些国家和宗教的人,也未因为中国从无人对美国用飞机进行恐怖活动就在飞机场免检中国人。同理,在体育竞赛上,西方媒体也没因为美国曾经创造世界游泳竞赛历史上最难堪的多个用禁药历史,而质疑每个美国奥运游泳金牌;西方媒体此次没因为美国女选手Katie Ledecky几周内刷新自己速度5秒多、半年刷新15秒、两年刷新39秒,而公开怀疑她;没因为Katie Ledecky今年第一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就打破维持了23年的美国游泳记录就说要问问她是否用药。所以,有充分的事实作为基础,认为西方媒体只质疑叶诗文是有偏见的表现。 《自然》在全世界科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其逾百年的科学声誉来源于英国在现代科学上的举足轻重。今天《自然》发表的科学论文,虽然不是每篇都好,但总体仍代表人类科学进步的步伐。中国在《自然》发表论文的比重仍然很低,不能左右其发表论文的量,且不能左右其发表论文的质,海外华人发表的量要多于国内,但也不到中国人口在全世界的比例。对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来说,《自然》科学论文的重要性,在短期内不可能变化很大。《自然》杂志的新闻部分质量亟需提高。 在学生教导和要求下,在一些老师的敦促下,我致信《自然》总编Philip Campbell,并抄送《自然》的两位记者及《自然》的法律代表。我与其交流大概有8、9年,有过相近意见、有过相反意见,有合作态度、有激烈反对态度。《自然》也关注中国消息,其中国雇员代为收集信息,包括《科学网》。所以,我的回信除了给《自然》以外,也加上中文版给了《科学网》,以便《自然》的中国代理帮他们观察是否只是我一人的意见、还是很多人的反应。 有很多学生和老师单独致信《自然》,CBIS(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几位负责人代表协会给《自然》总编写了信,也有很多人在《自然》网站留言,多个网站的反应,都汇集成洪流。 海内外学生发起的工作,其他老师和关心此事的人相应,对《自然》都有影响的。如果没有大家的反应,出了事情的刊物(不仅《自然》而且其他媒体)都希望躲过去。此次,我给《自然》的要求比较简单,建议发表与原新闻相反的意见以求公平(《自然》现在用了Lai Jiang的详实分析)。学生们的抗议要求道歉、并对叶诗文道歉,《自然》虽解释不是故意有偏见,但明确对叶诗文道歉。 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此次的主力生物学)学生来说,这是事情发展到科学媒体而忍无可忍,批评学术刊物刊登的新闻,影响学界舆论。对于中国和华人来说,此事的源头当然不是《自然》,而是西方媒体。英国的BBC、《卫报》,美国的CNN、《纽约时报》都有偏见性报道,特别是对叶诗文与Ledecky完全不同的对待。大家都知道,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某个运动员是否用药,而是要求对中国人、对华人的公平,不能对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就优待,对华人就怀疑。 在更广泛的媒体和舆论中,如何得到对华人的公平、改善华人的形象,并非很容易,但如果有人像理科学生这次一样,做很好的协调和努力,也一定可以做到。目前中国官方没人敢出面,出面了可能也说的不好,效果不如不说。中国的媒体也不知道怎么影响世界,只敢在国内、最多华文媒体说说。此次理科学生发起的声势浩大的成功的抗议,连华文媒体都极少报道。 如果其他有专长的华人,包括文科方面的学生老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一鼓作气继续针对西方媒体区别报道叶诗文和Ledecky所表现的明显偏见,力争让始作蛹者(BBC的Clare Balding和美国的John Leonard)道歉,让CNN和《纽约时报》更正,可以改善华人的形象和地位,有利于全体华人,也促进迄今白人主导的媒体世界更公平。 附 堪萨斯大学浣军和罗勃的分析 链接: http://www.ittc.ku.edu/huanlab/swimData/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Nature根本不是道歉,是狡辩!
热度 7 outcrop 2012-8-7 13:51
Nature根本就没道歉的意思,完全是进一步狡辩。 不想细说,只摘录一些网友的留言: 这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不那么真诚的道歉,发表的时机,使用的数据一点都不严肃认真。不要自欺欺人!(pkuer8102 ) 很难认为是道歉,Ye只是在最后的50米的自由泳比Lochte快,这个最容易误导读者的地方并没有明确指出来,甚至没有修过。(金涛) 大家仔细看看自然究竟对什么道歉了,别高兴得太早了。(文克玲) 自然杂志写得拐弯抹角,不是真诚的道歉,继续抵制!(马陶武) 还是坚持anomalous算什么道歉 人家道歉的是文章数字有小错误和删除评论(王淳) 颜老师,你真的认为Nature道歉了?(wetland118) 读了Nature原文,根本就没有看到有道歉的意思,楼主不要哄自己,拜托。(wetland118) 我这个人比较弱智,我还是有些搞不懂,如果人家坚持说“ Several analyses done by others convinced us that it was fair to characterize Ye’s performance as ‘anomalous’ — in the sense that it was statistically unusual." 只是引起了我的误解,我为这象你表示道歉,这话还是很绕的。也就是说,我老人家太弱智,或太敏感,给予人道主义原则...(潘学峰) "最后,我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地害怕发Nature被扔臭鸡蛋了"这句话跟nature道歉的态度毫无二致,一股冷傲的自负跃然纸上。文章没有落脚在nature是否真正道歉,也绝不是对二位勇士表示您的所谓的赞赏,而是孤芳自赏,好美,好美!(王博) 这不叫道歉,而是忽悠.(好象) 不接受!这不算道歉,还在遮掩关键错误 Was Ye’s performance anomalous? Yes. Doesn't a clean drug test during competition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doping? No. 这两个小标题的隐意太明显了。 这篇新闻稿明显 bias 严重,必须撤掉 不想撤就得大改 1. 在首段介绍中加入大段除叶之外的其他运动员,讲清楚哪些是作弊的,哪些是没作弊的 2. 把以上两个标题换掉,去掉叶的名字,改成陈述句,去掉yes no 判断,如果坚持认为是anomalous,那也加入其它未作弊运动员的anomalous,叶只是其中一例证 3. 把超过 Lochet 50m 的例证去掉 如果真的是针对科学的文章,拿叶的争议作为引子可以,但通篇仅举叶为例证显然是不合适的(雍泽辉 )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人家是道歉了。 延伸阅读 Nature真的道歉了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599815.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美国教授怒斥留美的某中国学生剽窃其作品还狡辩
热度 3 蒋高明 2011-8-7 22:43
蒋高明 我与西方人打交道有二十五六年了,与西方人通信也有二十一二年了,面对面的交流不计其数,朋友中,纯正蓝毛黄眼的就有英、法、德、美、意、比、荷、俄,还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如埃及、伊朗、伊拉克、印度、约旦、突尼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叙利亚,包括非洲朋友,日韩朝蒙朋友就更多了,可谓阅洋人千面了。从我了解的洋人来看,他们对中国人大都是友好的,即使是他心里瞧不起你,也不会流露出来,更不会轻易写在纸上。当面呵斥那就是撕破脸皮了,即使十分恨你,还是亲爱的相称的。但亲爱的与亲爱的不同,下面的亲爱的就让人感觉到十分不对劲了,脸皮稍微薄一些的会受不了的。20年前我在英国时,中国留学生枪杀了美国大学校长、教授还有秘书等一干人,中国留学生给美国人的印象一度不好,但还是过去了,美国人重又理解了中国学生。那个时候,中国学生大都学成不归,英国教授们心里明白怎么回事,然都不当面说开。我只是在美国才听说一餐馆的美国女孩说了实话(我总去那家餐馆吃饭,与她聊熟了,她才肯说的),大意是中国学生赖在美国不回,It's a shame. 但那样难听的话,我只是听过一回。从我了解的美国教授用如此严厉的口气,呵斥自己的博士生,可谓六亲不认、大义灭亲了。到底是什么惹怒了美国教授。并采取公开信的方式表达对他曾经一墙之隔的中国学生不满那?公开信中的主人公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列位看官,还是您们自己来看,自己来判断吧。 如果读英文,照样看不出教授真的火冒三丈,翻译成中文,一些含蓄就暴露了。感谢廖俊林先生辛苦翻译,让我们当了一回看客。此事重大借鉴意义在于:中国学生在国外,拿不拿学位是次要的,做人第一位啊,不要给中国人丢脸才是正道。堂堂华夏礼仪之邦的后代,沦落到被洋人教训,丢人现眼呢。 卢伯斯顿教授致方是民公开信:汉语授权版 转载廖俊林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72675 【由于此公开信较长,属于正式文件,翻译传播此类文件需要获得授权。卢伯斯顿教授书面明确授权我翻译此公开信,并允许我在博客上全文登出。】 致方是民公开信 罗伯特*卢伯斯顿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 地址:East Lansing, MI 48824 USA; 电邮:rootbern@msu.edu;2011年8月3日 不少人,包括我自己,指控你抄袭了我的作品 。你及你的支持者否认了这一指控。让我们基于这些不同的观点来学习什么是抄袭,看我们是否可以达成一致。 在我开始前我要说明, 我的观点是基于世界通用版权协议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遵守此协议。 1) 你承认你使用了我的《论界定科学理论》一文作为你一篇文章的基础 ,该文在1995年发表在互联网你的博客上,后来收录在一本书中。我的文章的详细文献索引信息是:Root Bernstein, R. S. "On Defining a Scientific Theory: Creationism Considered," in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Ashley Montagu, ed. (Oxford: Th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64 94.)牛津大学出版社进行了版权登记。 2)你以及四位你的中国同行给我寄送了四份不同的你的文章的翻译件。尽管译件语言各有不同,但都显示 同样的论述结构,循着同样的逻辑顺序并使用了同样的例证。 3)根据版权法,一个人可以用多种方式剽窃别人的作品。首先是复制语言而不归功于其创造者。其次是未从版权拥有者手中获得允许而采用了超过一定量的内容。比如,在美国,如果未获得版权拥有者的同意,即使适当归功于人,从同一源作品中引用文字仍然不能超过250字。有人告诉我,在中国作者不能引用超过3%的内容,而如果抄袭超过了25%,就会被剥夺学位。第三种剽窃包括不告而取,抄袭别人的观点与例证。因此,即使没有原文语言的复制甚至指明了出处,你也可能算抄袭,尤其是涉及的论点与例证有独特性,占据了涉嫌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时。 4)其他人宣称,我也认同, 你采用了所有的上述三种方式剽窃了我的作品 。让我们来逐项检验吧。你宣称因为你没有复制我的语言,你就没有剽窃我的作品。从一种语言把思想与文字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对剽窃案例产生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语法与文化用语习俗的不同必然产生跟原文字的差别。再将译文译回本来的语言又会产生更多的变异。虽然采用译文难以证明文字的复制, 你文章中大量的句子跟我的原文一样有同样的结构与相同的先后顺序,这高度提示你复制了我的原文 。因此,在鉴别译文剽窃时我们不能仅仅只看精确地复制用词。 5)在精确用语复制之外,我们还要问原文中究竟有多少被用于新的语言文字,以及新的语言文字是否复制了原文中的语言逻辑、论点陈述、以及特别的例证。 对于你的文章来说,包括了所有这些剽窃形式 。 你的许多句子(译回英文后)跟我的原文一样拥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与排列顺序。这高度显示了你在复制我的作品。更有甚者,此种逻辑与顺序的雷同肯定超过了250字,你显然未取得我的同意使用我的作品 。最后,无论是否可以确证你简单地复制了我的作品,显然可以 证明你所表达的论点与论据顺序跟我原文中的一样,提供的例证大多数也一样。因为这些论点与例证几乎是我原文的全部内容,也几乎是你的文章的全部内容,我只能结论说你的文章是我的原文的拷贝。从语言逻辑、论点排布、以及例证选择上说,你的文章复制了我的原文 。 6)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你用了数个例证代替了我原文中的例证。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从我的原文中窃取所有论证结构、要点的确切先后顺序、以及大部分的例证这一事实。 7)你及你的支持者也争辩说你的确在发表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但你提供的唯一证据是从没有注明日期的一本书中的所摄的一页中文照片,其中显示了我的名字。此证据不足之处有二,一是我们争论的焦点不是你在书中是否提及我,而是你在你1995年的最初博文中是否引用了我。我得到证据表明你并没有在你最初的博文中引用我,而你在被揭发剽窃时才 随后修改了你的刊登文章提及我的名 字。即使你在最初的文章中提及我的名字甚至给出我原文文献索引信息,如同现在你的书中所示, 剽窃指控仍然成立 。因为你采用了我原文的同一逻辑、同样的论述结构、以及很大程度上同样的例证选择,还因为你除此外再无新内容。 你的文章就是我的作品的一个翻版 ,你仍然需要获得我的书面明确授权,才能以任何形式发表该文。 8)此外,你及你的支持者宣称我自己的原文《论界定科学理论》本身就是科普或者其他学者的著述的“总结”,因此不受学术作品一样的版权法方面的保护。我推测你相信你能在其它地方找到我的文章中所表述的内容,我的文章就是派生品,因此属于没资格享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从两个角度来说这都荒谬至极。首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确对我的文章进行了版权登记, 它受法律保护 。 实际上,任何普及性作品都受版权保护 。其次,我的文章不是普及性作品。它是一个重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更进一步而言,你找不到其他作者论证一个科学理论需要同时满足四项要求:逻辑、证据、社会学、与历史学。你可能找得到其他学者讨论其中的一到两个要求,我知道没有人把其中三个并列,我确信自己是第一个提出历史证据也必须是系列要求之一的学者(请参见我的书《发现》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因此,我的文章代表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针对科学研究的学术贡献。 通过剽窃我的著作,你因此偷窃了我的独特的针对理性思想的学术创造,它从未出现在其他学术或者普及性的作品中。换而言之,你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这些思想,你也创造不出这些思想。 9)你及你的支持者也声称普及性作品并不采用学术文章与书籍与引用规范。这个说法跑题千里。 普及性作品作者不能剽窃任何他人作品,不管他是否引用该作品。 简洁地说,我认为无论你是否用了我的原有文字, 你显然剽窃了我的著作,抄袭了我的独特学术论点、其内在逻辑、用来佐证的要点、以及我辛苦搜获的例证。 我进一步申明因为 你的全文都来自剽窃的内容,你在你的博客以及书面文章都实实在在地剽窃了我的作品。由于你剽窃程度如此之重,此种剽窃指控无论你在博客或者书面文章中是否提及我的名字都成立。换句话说,鉴于抄袭量之大以及你在我的著述基础上并无其它内容,你的文章是我的著作的一个不可被接受的抄袭之作。 这种层次的复制,在你登出博文或发表文章前,你按律当求得我的明确的书面允许。 言至于此,我需要从你那里得到什么?答案很简单, 一个道歉 。我是一个教师,我很高兴用此机会教导人在智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复杂性与细节。我们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会从错误中学习。你需要学得的一课是你所需要的无非是寻求我的允许,让你将我的文章普及化,我肯定会说,“没问题!”毕竟,你在1995年写该文,当时我跟你在密西根州大学仅一墙之隔。进一步而言,我跟其他多数学者一样,非常高兴有人使用我的作品——只要我被认可做出了那份贡献!因此,我对你及其他学者的建议是我在事业起步之时认识的一个真理:把对自己思想的贡献归功于人,于已毫无损失;相反,忘记别人的贡献总让自己得不偿失。寻求版权许可从不于已有损,即使你可能并不一定需要它;但未得许可而试图蒙混过关则总是陷已于不义之中,难免召损。 我期待你的答复! 真诚地, 鲍勃 卢-伯斯顿博士,生物学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607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