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空间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千手观音到太空
热度 3 jiangxun 2013-10-28 02:11
作者:蒋迅 Source: 青海泥塑千手观音像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的了,但确确实实被这样的一个创意所震撼,并从此记住了这个形像。 Source: 舞蹈《千手观音》 第二次被震撼是在看了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 Source: 国际空间站上 今天看到了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张照片,又让我想起了过去的两个镜头。在这张照片中,美国宇航员克伦·尼伯格 ( Karen Nyberg ),俄国宇航员费奥多尔·尤尔赦金 ( Fyodor Yurchikhin ) 和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 ( Luca Parmitano ) 摆出了一个千手观音的姿势。原来千手观音访问了国际空间站。不知 观音菩萨 何时能访问天宫呢?
个人分类: 航天|10640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际空间站用【Linux】取代【Windows】
热度 3 outcrop 2013-5-14 17:00
国际空间站为了使电脑操作系统更稳定和便于维护,逐渐从Windows切换到Linux操作系统。相对Windows,Linux的开放性,使得它可能更稳定,也更方便修补或者改良。 “We migrated key functions from Windows to Linux because we needed an operating system that was stable and reliable – one that would give us in-house control. So if we needed to patch, adjust or adapt, we could, said Keith Chuvala of the United Space Alliance, which runs opsLAN for NASA. Linux is already used to run various systems aboard the ISS, including the world's first 'Robonaut', sent to the Space Station in 2011. 'R2' can be manipulated by astronauts as well as ground controllers and is designed to carry out tasks too dangerous or mundane for astronauts in microgravity, according to the Linux Foundation. 中国的科研领域,可能是最有可能推广普及Linux操作系统的场所,Linux所收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可能还不够。 延伸阅读: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news/10049444/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to-boldly-go-with-Linux-over-Windows.html
个人分类: 开放源代码工具|496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丁肇中 解开暗物质之谜的门槛
热度 1 crossludo 2013-2-20 16:19
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美国太空网报道,近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年度会议上,一项在太空进行的粒子物理学实验的负责人称,在未来两周内将会发布有关暗物质科研进展的重大新闻。首篇描述位于国际空间站外的粒子收集器——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结果的文章将递交给科研期刊,AMS首席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物理学家丁肇中(Samuel Ting)这样说道。 尽管丁肇中对这项实验究竟发现了什么含糊作词,但他表示,研究结果与暗物质之谜有关,这种不可见物质被认为在宇宙中大量存在,且数量是正常物质的6倍的。 “这不是一篇小题大做的文章,”丁说道,暗示着这项发现非常重要,科学家重写了30遍才最终满意。然而,丁肇中表示这项研究代表了向理解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跨出的“一小步”,它可能并不是最终的答案。 有的物理学理论认为 暗物质是由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一种是自身反物质粒子的粒子——组成的 。当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湮灭,因此, 如果两个WIMPs碰撞,它们会被毁灭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一对子粒子——一个电子和它的反物质正电子。 如果实验检测到在某能量处存在大量正电子 ,这或可能暗示着检测到了暗物质,因为电子在宇宙中无处不在,而已知的天体物理学过程很少会产生正电子。 “ 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证据是观测到正电子的数量骤升,然后迅速锐减。” 这是因为暗物质湮灭产生的正电子具有特定的能量,而后者取决于组成暗物质的WIMPs的质量,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Michael Turner)这样说道。“这便是探测到暗物质存在时会出现的关键特征。” 另一个可能的迹象便是正电子出现的方向问题, 它们是否会来自太空的某一个方向,还是从四面八方涌来。如果正电子是来自暗物质,那么科学家估计它将向太空各个方向平均扩散开来。但如果正电子是由某种正常的天体物理学过程产生,例如恒星爆炸,那么它们很可能从单一的方向出现。 “宇宙中有很多物质能够模拟暗物质的特征,”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这样说道,她非常着急的等待AMS的结果。“在这些实验里,关键问题是发现的反物质哪些是可以用天体物理学来解释,而哪些可能暗示着一种新的物质。” 不管AMS是否发现了暗物质,科学家都希望有关暗物质起源的问题能够变得更加明朗。除了AMS,其他实验,例如位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的实验,以及深埋地下的暗物质探测器实验,都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有所新发现。“我相信我们都位于发现的 门槛 ,在未来几十年内肯定会有所突破。”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7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航空母舰,风景中国很好。
sheep021 2012-9-26 14:23
航空母舰,风景中国很好。
大船终于出海。 激动难耐。 虽然外壳是买来的 但自己的大船已经若隐若现 出航时间已不遥远。 航海大国 终于再现 百年航母,十年梦圆。 同样是改建航母,俄罗斯显然不如中国( 俄《消息报》:中国在航母建造方面超俄罗斯 ) 改建的航母服役了,中国航母的建设才真正拉开了序幕:网传,两艘国产航母已经开建,但愿是真! 航母,从引进、消化,到独立制造,中国航母走过的道路似曾相识啊,就像马列一样,来自苏联、但真正在中国开花结果的却是马列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都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啥地方,却能长出啥庄稼。绝非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相关阅读: · 高清: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 · 专家:中国在保卫钓鱼岛时期展示航母表明决心 【没有这个坡,还真不好意思下驴,呵呵】 · 罗援少将:我国航母平台必要时可具作战功能 【不能战,还咋训练?】 · 歼-31或为中国航母下代舰载机雏形 · 日媒:中方或利用航母对日本进行恐吓(图) 【自己不做亏心事,害怕别人亮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流星夜光云
crossludo 2012-9-6 11:10
2012年7月13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拍摄到靠近大气层顶部的夜光云。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美国太空网报道,早在1个多世纪前当人们首次观测到罕见而神秘的夜光云时,就被它们明亮的色彩所吸引。近日科学家却发现了形成这些夜光云的重要的宇宙成分: 流星在地球大气层燃烧时释放出的“烟雾”。 黄昏天空发出蓝白色诡异光芒的云被称为夜光云,或者NLCs。它们一般形成于地面上方50-53英里(80-85千米)高的大气层,由于海拔较高它们甚至能反射已经地平线以下的太阳的光。最新的研究发现,夜光云可能与外来物质有关。 “我们在夜光云里检测到少量‘流星烟雾’,” 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汉普顿大学的大气科学家詹姆斯·罗素这样说道。“这项发现支持了NLCs附近的流星灰尘是它们形成的孕育剂这一理论。” 罗素是美国航空航天局高层大气物理学中间层冰(AIM)任务的首席研究员,这项任务在于研究地球极地地区位于太空边缘的云。“利用AIM的太阳能冰掩星实验(SOFIE),我们发现夜光云里每一块冰晶的3%都是陨星的,”研究负责人、航空航天公司GATS公司的马克·赫尔维格这样说道。 流星烟雾 太阳系内存在各种流星陨石,从巨大的岩石块到微观的灰尘斑点。随着地球自转它不断收集物质。当陨石撞击地球大气层并燃烧时,它们会留下微小颗粒云漂浮在43-62英里(70-100千米)的高空。 而夜光云恰好形成于流星烟雾区域,科学家认为这绝非巧合。依附在水分子的尘埃颗粒会组成冰晶,这个过程就是“晶核过程”(也就是人工造雨的原理)。这个过程在地球低层大气非常普遍,尘埃可以作为它附近存在的冰晶、水珠和雪花形成的类似集合点。 然而流星烟雾可能提供了一些缺失的联系。基于AIM数据,研究学者确定了流星尘埃附近的冰晶大小在20-70纳米左右。然而根据美国宇航局官方数据,卷云存在于低层大气,在这个大气层水量丰富,包含的冰晶体积却是前者的10到100倍大。 这些小冰晶也解释了夜光云为什么会呈现诡异的蓝色。一般较小的颗粒都散落在较短波长可见光(蓝色)附近,而非长波长可见光(红色)。所以从地面的角度,当一束太阳光照射在夜光云上,我们能观看到的是散落的蓝色光。 这张图表展示了温室气体甲烷在地球大气层顶部是如何提高水的含量。这些水在“流星烟雾”附近形成冰夜光云。 从火山爆发开始 自19世纪首次观测到夜光云,它就是个谜。1885年,也就是印尼火山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两年,全世界的夜空爱好者开始发现神秘夜光云的出现。当火山灰落下,日落逐渐暗淡,夜光云却一直出现在天空。据美国宇航局官方表示,研究学者仍然不能确定,喀拉喀托火山灰与早期目击到的夜光云是否有关。 其它让科学家困惑不已的夜光云谜题还包括,为什么夜光云会变亮及扩散。早在19世纪夜光云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观测到,而最近南至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都能观看到它。据罗素解释,这是气候变暖导致。自19世纪起,垃圾填埋场,天然气和石油系统,农业活动和煤炭开采产生的甲烷数量越来越多,它有助于夜光云的形成。 “当甲烷气体到达上层大气,它因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而氧化形成水蒸气,”罗素说道,“额外的水蒸气则形成NLCs的冰晶。”如果是这样,那么温室气体甲烷的存在或可能成为夜光云存在的指示物。“夜光云虽然看起来很特殊罕见,但却提供了有关地球的重要信息。”
个人分类: 集粹点滴|1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空间微重力影响生命分子机器的组装
kejidaobao 2012-6-26 14:14
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既是构筑生命体的结构物质,也是执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元,人体就是由它们组成的一台精密复杂的生物机器,甚至它们的分子本身就是一架架结构精巧、功能神奇的分子机器。太空不同于地球的环境,如微重力,会如何影响这些分子机器的组装及其功能呢?借助晶体这一效应放大器和固定器使得人们能够开展定量的研究。 经过30年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空间生物技术之一,是当前国际空间站(ISS)重要的研究内容。利用ISS、美国的航天飞机、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飞船、中国的神舟飞船和科学实验卫星等航天器,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数百次的空间实验研究,获得了近30种蛋白质、核酸、病毒等的晶体结构。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持,累计开展了7次尝试和实验(其中有4次国际合作),在分子组装机制和实验方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最近的一次实验是在神舟八号飞船上开展的。 空间蛋白质结晶是一个受到数十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基本原理是溶液相变、晶体生长动力学和空间流体力学理论。 《科技导报》2012年第16期20—25页刊登了仓怀兴等“神舟八号飞船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一文,报道了中国科研人员利用德国提供的空间生物培养箱Biobox和自主研制的新型结晶室,在神舟八号飞船上开展的科学实验情况。空间实验得到内部质量比地面更好的溶菌酶晶体、衣原体蛋白酶样活化因子晶体及17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复合物晶体(加拿大),以及分子组装方式发生改变的痢疾杆菌二磷酸四腺苷(Sf0046)晶体。实验用新型结晶室的浸入式毛细管结构为国际上首次采用,具有无源和通用的优点,对汽相扩散结晶法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流抑制效果,增加了液/液扩散法之外的新选择。 封面主图为Sf0046蛋白空间生长晶体中分子组装模式,由4个分子组装成四聚体结构,其中每个分子是由27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一条肽链。而在地面生长的晶体中,是由2个分子组装为二聚体结构。另一方面,不同晶体中的分子所结合的水分子的数目也不相同,不是呈简单的倍数关系。除此之外,在分子结构的细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副图为Sf0046蛋白分别在地面(左)和空间(右)生长的晶体照片,其中地面晶体最大线度约0.7mm,空间晶体约0.8mm且外观质量优于地面。封面图片由仓怀兴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周国际要闻(6月18日—6月24日)
crossludo 2012-6-25 17:05
一周国际要闻 (6月18日—6月24日) 本周焦点 广阔太空中的大型粒子实验 去年5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将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送至国际空间站。这是一个大型粒子物理实验,首要目的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其起源,另一目的则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 时至今日,阿尔法磁谱仪已收集到17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远超过去100年人类收集到的宇宙射线数据总和。而在未来20年内,阿尔法磁谱仪将在距离地球近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收集到3000亿个数据,为人类寻找新物质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度。它在广阔太空中大显身手,毫不逊色于地面上的物理学家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追寻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答案。 本周争鸣 关于禽流感病毒的争议性论文登出 美国《科学》杂志6月21日在线发表了引发数月争议的禽流感病毒论文,论文公布了制成易在哺乳动物雪貂间传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种实验的相关数据。而这次发表标志着“长达8个多月关于是否公布其中一些数据的争议最终结束”,应让人们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潜在威胁提高警惕。杂志同时发表了另一份相关研究,评估了这些变种在自然界产生以及引发人际传播的可能性。 利用争议性控脑技术成功控制猴子睡眠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能将光脉冲递入大脑的植入物,其能使用光脉冲随意打开或关闭大脑细胞,目前已成功地控制了猴子的睡眠。 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有望为癫痫、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疾病提供新疗法,或也能帮助人们制造新记忆。不过,该研究涉及到了3项富有争议的技术:对大脑细胞进行遗传修改、以手术将植入物放入大脑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 地下大量封存二氧化碳或诱发地震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目前是一个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在考虑的“可行的策略”。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项独立研究发出警告称其风险太大,这种需要长时间将体积庞大的流体储存地面以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有可能诱发更大的地震。不过报告同时指出,鉴于现在没有较多的CCS项目在实施,因此对其实际的风险尚难以评估。 一周之“首” 首次在石墨烯表面观察到等离子体振子 美国科学家借助红外线光束,沿石墨烯表面激发出电子波,并证明他们能通过简单的电路,控制这些被称为等离子体振子的振荡波的长度和高度。这使人们能够了解电子在这种新形式的碳中发挥什么作用,又将如何管控它们的特性。而其既是首次在石墨烯上观察到等离子体振子,也是在无法使用光的紧密空间内,利用等离子体振子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一环,距离前途无量的石墨烯光电子学与信息处理更近一步。 一周技术刷新 改进阻止癌症复发化疗技术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依靠静态的图像来了解导致癌症复发的关键蛋白。现在,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另辟蹊径,为人体P糖蛋白(P-glycoprotein)构建了动态的三维计算机结构模型,使其能更直观地显示P糖蛋白的工作原理,由于很多化疗药物不起作用都与P糖蛋白有关,该研究将有助于改进阻止癌症复发的化学疗法。 找到控制金纳米粒子大小新方法 金纳米粒子广泛应用于工业化学处理、医学和电子学中。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发现,通常被用于合成金纳米粒子配体的“蓬松性”,实际上决定着合成纳米粒子的大小,即蓬松性大,纳米粒子小;蓬松性小,纳米粒子变大。该研究增强了人们对纳米粒子形成的认识,并能得到一个控制金纳米粒子大小和特性的工具,为今后合成更小的纳米粒子开辟路径。 前沿探索 “土卫六”或隐匿巨大甲烷湖泊 在太阳系,除了地球外只有“土卫六”拥有与地球水循环相似的“甲烷循环”。而“土卫六”一处位于热带的区域在近红外光谱图像中显示存在暗区,极可能是大隐隐于干旱区的湖泊,其来源则是地表下的液态甲烷绿洲,那可能就是新形式生命的培植地,故此发现将扩大该卫星上生命有可能起源的范围。 发现支持地外撞击理论新证据 一个由18人组成的国际小组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和叙利亚的沉积岩薄层中发现了类似熔化玻璃的材料。这种材料被认为是宇宙物体撞击地球的结果,其可回溯至1.3万年左右,在1700摄氏度至2200摄氏度之间形成。新数据可谓是“新仙女木期假设”(即约1.29万年前发生过地外撞击引发地球气温骤降)争论的最新有力支持。 “最”案现场 最识人善用:让黑洞化身粒子探测器 寻找新的粒子通常需要很高的能量,因此需要构建大型加速器等设备。但维也纳技术大学提出了一种方法,能够证明假想的亚原子粒子——“轴子”的存在。这些轴子能够在黑洞周围积聚,并从中汲取能量,这一过程将放射重力波,并能被探测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黑洞化身为巨型粒子探测器。 奇观轶闻 谁言绝地难生草? 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人员在南极罗斯冰架下提取了沉积物钻核样本后发现,古代南极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温暖得多,达到了7摄氏度,降雨水平也比现在高好几倍,沿着冰封大陆边缘,气候适合植物甚至一些矮树生长。谁说极地太古以来无寸草呢?该研究说明,当地球变暖时,南极边缘会变得不太像极地荒漠,而更像目前的冰岛。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与民营企业合作向空间站提供补给
热度 1 yshimp 2012-5-28 03:44
作者:任海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5-26 这张美国航天局提供的电视截图显示,5月25日,“龙”飞船被安全固定在国际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飞船当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新华社发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飞船5月25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2时2分(北京时间26日零时2分),“龙”飞船被安全固定在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上。在对接前两个多小时,空间站宇航员唐纳德·佩蒂和安德烈·凯珀斯利用长约17.7米的加拿大机械臂完成了对“龙”飞船的“抓捕”行动。当时,飞船和空间站正运行在地球上空约400公里的澳大利亚上空。 “‘龙’已经连接到国际空间站上!历史已被创造!”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对接后通过“推特”账号说。 美国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说,美国私营公司已经证明了向空间站提供补给的能力,这开辟了太空商业的新领域,也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认为,对接成功是一项具有重要科技意义的成就,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保持美国在太空领域领导力计划的里程碑。 “龙”飞船高约6.1米,直径约3.7米,22日携带500多公斤货物发射升空。按计划,空间站宇航员26日将打开对接舱门卸货。“龙”飞船将与空间站对接约一周,随后于31日承载约600公斤载荷返回地球,落入太平洋海域并被回收。此次任务成功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预计将从航天局获得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向空间站发射12次货运飞船。 根据设计,“龙”经改装后还可运送宇航员。自航天飞机去年退役后,美国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货物均需要“仰仗”俄罗斯。因此,美国航天局鼓励本国私营企业开发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4家企业在竞争这一项目。 更多阅读 美国航天局相关报道(英文)
2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宇航员太空展示吹泡泡游戏:无重力大泡套小泡
热度 1 upflyzhang 2012-5-25 19:17
来源:新浪科技 在国际空间站上,美国宇航员堂-佩蒂特做了一系列实验并拍摄录像,其中就包括图片展示的泡泡实验,往大泡泡内注射小泡泡 佩蒂特在空间站上做了很多小实验,例如图片展示的泡泡实验 佩蒂特在空间站上吹泡泡更多地是一种科学实验,而不是一个游戏宇航员 佩蒂特。他在空间站上做了几项泡泡实验,而后将拍摄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 借助于针头,佩蒂特小心翼翼地将水注入边缘,让里面的泡泡发生旋转 由于空间站上没有重力,泡泡之间的边缘很厚,并且能够存在很长时间 佩蒂特利用激光展示小泡泡内出现的活动 水壳内的很多微小泡泡发生弹跳并反射光线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在现在的孩子们看来,吹泡泡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游戏,但对于美国宇航局的堂-佩蒂特宇航员来说,这种看似不起眼儿的游戏却是一项科学实验。在国际空间站进行这项实验时,佩蒂特将一个泡泡注入到另一个泡泡内部。他说:“我正在玩这个游戏,我希望制作出一个大泡泡。” 由于空间站上没有重力,第一个泡泡和第二个注入其体内的泡泡之间的边缘很厚,并且能够存在很长时间。佩蒂特在上传到Digg.com网站的视频中将其描述成“一个厚厚的水球壳”。他在视频中说:“现在,让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些让人兴奋的事情。”说完,佩蒂特将第三个泡泡注入中央,这个泡泡会在沿着边缘旋转。他兴奋地说:“这个小泡泡沿着边缘旋转,中央出现很多微小的气泡。如果我也是一个泡泡,我一定会像它一样。” 佩蒂特在外部泡泡之间的空间以及里面的泡泡内部注入水,让这个小泡泡旋转。他借助激光观察这个小泡泡的移动以及不同泡泡层的光线反射。他说:“现在,我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研究。”佩蒂特是第30远征队队员,要一直在空间站上逗留到5月。2002年和2003年,他曾以第6远征队队员身份在空间站工作5个半月,2008年又执行了STS-126任务。通过上传《零重力下的咖啡杯》等视频,他拥有很多粉丝。 宇航局与美国物理学会启动了一项合作计划,与全世界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科学迷分享在空间站这个轨道前哨拍摄的视频,佩蒂特的视频便是其中一部分。在空间站上,他和其他宇航员利用从地球带来的日常物品展示物理学现象,而后将拍摄的视频上传到网站并在视频的末尾向观看者提出问题。他们拍摄的视频系列名为“地球外的科学”。佩蒂特在视频中提出的问题是:注入水之后,里面的泡泡为何发生旋转? 更多阅读 英国每日邮报相关报道(英文)
2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丁肇中受聘华东师大名誉教授
dongzg101 2011-12-26 21:31
丁肇中受聘华东师大名誉教授 12月21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华东师范大学作了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寻找由反物质做成的宇宙”的报告。报告后,丁肇中答问时称,他从不要求学生论文超过40页,“包括图片在内,因为用简单的文字表述物理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 当天,他被聘为该校名誉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家地理》评出2011年最佳太空照片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7 19:54
1.“奋进”号航天飞机   今年5月,“奋进”号航天飞机正从地球上的城市灯光上空飞过,空空的有效载荷舱被照亮。当时,“奋进”号正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着。这张照片被国家地理新闻编辑选中,成为2011年最佳太空照片之一。这是“奋进”号最后的太空之旅,原本这次太空之行也为美国宇航局进行了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画上句号,但这个荣誉最后被“亚特兰蒂斯”号夺去,因为美国宇航局在最后时刻决定让“亚特兰蒂斯”号再执行一次太空任务。“亚特兰蒂斯”号于今年7月升空。 2.马达加斯加的“水母”   这是欧洲空间局于今年8月公开的一张卫星照片,乍看上去,贝兹波卡河像一只水母。这条流经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河流流进波姆比托卡湾,最后又流向莫桑比克海峡。水母“触手”中间的沙洲和小岛呈铁锈色,这种颜色是下大雨时被冲进河中的沉淀物造成的。 3.冰岛极光   冰岛最大的冰川湖上面是银河,光彩夺目的北极光成为银河的框架。这张照片摄于今年3月,获得第二届国家地球与天空摄影大赛“夜空之美”类一等奖。这次由天文教育工程“夜晚的世界”和“全球天文学之月”组织的大赛要求参赛作品符合两个原则:“要么让人感受到星空的重要与迷人,要么让人们感受到夜空污染问题有多严重。” 4.带条纹的超新星   今年3月,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一张太空“绒球”新照片,这个“绒球”是第谷超新星的遗迹。膨胀的碎片云是由大约13000光年远的一颗大质量恒星抛弃的。强大的爆炸发出的光线于1572年抵达地球,使我们的肉眼甚至在白天有些时候也可以看到这个天体。这张新合成的照片中,红色显示的是低能量的X射线,蓝色显示的是高能量的X射线,它还首次显示出明亮的X射线条纹。 5.弯曲的星系   这是一个比我们的银河系略小的星系,其手臂正在变弯,可能是宇宙“恶霸”导致的。正如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今年8月公布的这张照片所显示的,NGC 2146星系的一只手臂弯成了45度角,一种最可能的解释是,附近一个未确认的星系的引力对NGC 2146星系的手臂形成干扰,导致这个星系发生弯曲。 6.太阳环   今年3月,太阳喷射出一个离子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望远镜飞船拍下了这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电解气形成的云正在逃逸,但在磁力的影响下,两端仍与太阳相连,最后它变得不稳定起来,最终挣脱了太阳的束缚,逃进了太空。 7.猎户座流星 每年一次的猎户座流星雨于今年10月22日凌晨达到高峰,哈雷彗星上的余烬挣脱出来,落入地球大气层。如果是在较暗的地点,高峰时期每小时最多可以看到20多颗流星。美国宾州的杰弗雷-贝基斯在乡村一湖边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秋叶正红,盈月渐亏,他担心影响观看效果,好在猎户座很亮,一晚上他看到好多流星。 8.超速恒星   在可见光里看到的这颗恒星名叫Zeta Ophiuchi,它一会儿变暗,一会儿变红,周围是黑洞洞的夜空。但正如这张于今年1月由美国宇航局广角红外调查探测望远镜拍摄的这张照片所显示的,在红外线下,这颗恒星变成一个明亮的蓝色火球,上面是由星际尘埃构成的“胡须”。天文学家认为Zeta Ophiuchi原来曾是双星的一部分,但它的伴星爆炸,Zeta Ophiuchi成为孤家寡人,在太空游荡。 9.观光室   今年9月,美国宇航局宇航员迈克-福苏姆透过国际空间站的“炮塔”----观景舱观看太空。照片上面是地球的地平线,其他地方是黑洞洞的太空。在空间站上生活了5个月后,福苏姆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一名日本宇航员于今年11月返回地球。 10.银河山   这张长曝光照片是在尼泊尔拍摄的,一条星河从喜马拉雅山的马迪科拉谷上空流过,那些星星属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 11.月食   这张合成的全景照于今年6月在伊朗阿尔博兹山上拍摄,月全食的月亮在我们的银河系密集的星星中间闪耀。来自太阳的间接光线让月食的月亮呈橙红色。今年6月发生的这次月全食是十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全食。 12.Antennae星系   这是今年10月首次公开的Antennae星系图片,由智利北部沙漠一部新安装的天文望远镜拍摄,拍到的这个星系呈现出迷幻般的色彩。这部望远镜是国际合作的结果,被认为是最先进最复杂的地基天文望远镜,将于2013年全部完工,届时在方圆9.9英里的范围内将有66部天线。 13.落日      这是今年9月在巴西库里提巴拍到的落日,从中可以看到太阳黑子AR1302的黑色斑块。AR1302是太阳非常活跃的区域,在太阳上绵延长达93000英里,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见。这个太阳黑子与一场大规模的太阳暴有关,而这场太阳暴则会引发地球两极密集的极光。 14.水星上的凹地   今年9月,科学家宣布,美国宇航局信使号飞船拍到一系列水星表面的照片,显示出一些浅浅的无边的不规则的凹地,与瑞士奶酪里的洞类似,它们是水星上的撞击坑,在撞击坑上的各个位置都可以看到。很多凹地底部平缓,有高反光的物质。 15,韦伯太空望远镜飞行镜上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亚拉巴马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韦伯太空望远镜飞行镜上反射出的项目科学家马克-克拉姆宾的脸。照片于今年5月拍摄。这部望远镜的主镜将由18块六边形的部分组成,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直径6.5米的“蜂窝”。这部望远镜将于2018年发射,取代哈伯望远镜。
个人分类: 物论|2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际空间站遭细菌侵袭
greenbz 2011-5-6 18:35
  翱翔于宇宙中的国际空间站上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宇航员,竟然还有一群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近日,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土壤系的研究人员发现,国际空间站上生存着大约20多种细菌和微生物,可能会对宇航员和太空站上复杂的电子设备和仪器造成威胁。   为了研究这些微生物和细菌的性质及破坏性,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从空间站收集细菌群的特殊采样器。在宇航员返回地面前,通过采样器将空间站上的细菌和微生物样品带回地面进行研究。当研究人员将空间站上的细菌放到地面合成材料上进行观察时发现,一个月的时间内,这些细菌和微生物可以将聚酯纤维“咬断”;三个月内可以将铝镁合金“吃掉”。研究人员对从空间站带回的一小块聚合纤维板观察后发现,细菌和微生物对它的破坏相当严重,其中玖红球菌的破坏性最强,它们对设备和仪器的侵袭导致了有机酸和酶的产生。   研究发现,当年的“和平”号开始运行一年后,大量细菌群就开始出现了,在其运行的10多年间,共发现了20多种细菌和微生物,其中有12种真菌、4种酵母菌和4种细菌,总共有68个真菌种群和26个另外一些微生物种群,如青霉、曲霉等我们所熟悉的霉菌病微生物。研究还发现,由于国际空间站升空的时间要比“和平”号晚,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微生物种群与“和平”号上有所区别,但种类数基本一样,国际空间站上已有18种细菌和微生物在繁殖,仅2003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就发现了9种新的微生。   研究人员还发现,吸附在太空站上的微生物也是地球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成分。   为了防止空间站上的微生物和细菌对太空设备和仪器造成侵袭腐蚀,俄罗斯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新的保护宇航材料。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1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周太空照精选 国际空间站拍摄中国天山
热度 1 alick1 2011-4-7 13:08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近日公布了上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从夜空中的极光到美丽的地球仙境,一一收入。 1、极光水晶球:360度极光全景照 极光水晶球:360度极光全景照(Photograph by Kwon O. Chul, TWAN) 这是本周公布的一张极光照片,拍摄于加拿大北部小镇耶勒奈夫(Yellowknife)。 摄影师将所拍摄的照片进行数字合成处理,得到了这张360度的全景图像,整个天空宛如一颗水晶球。 2、太空拍中国天山山脉 太空拍中国天山山脉(Photograph courtesy NASA) 这是中国天山山脉。这张照片发布于3月16日,其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从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山顶烟雾缭绕,有如人间仙境。 这张照片的拍摄区域位于天山中段,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边界。图中一条冰川像高速公路般穿过山脉中央。 3、魅力尤卡坦 魅力尤卡坦(Image courtesy Kompsat-2/ESA) 在这张卫星图片上,墨西哥东北部尤卡坦半岛外,豪尔博斯岛(Holbox Islan)和亚拉胡泻湖(Yalahau Lagoon)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 这张图像由韩国多功能卫星(Kompsat-2)拍摄,采用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数据合成,揭示地表的细微地理特征。 4、星系探戈 星系探戈(Image courtesy Sydney Girls HS Astronomy Club/U-Alaska/AAO/Gemini) 这是一张由夏威夷双子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两个相互作用的星系仿佛正沉浸于一场星系探戈。 这其实是一次学生竞赛的成果之一,主办方要求学生们来为双子望远镜选择观测目标,要求是这些目标必须“非常美丽并具有科学价值”。 而此次比赛的获胜者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女子高中的天文俱乐部,她们建议双子望远镜观测相互作用的星系NGC 6872和IC 4970,因为这样的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银河系和附近的仙女座大星系相撞时可能出现的情形。 5、开普勒的成果 开普勒的成果(Diagram courtesy Kepler/NASA) 截止2011年2月份,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开普勒望远镜已经锁定了1235颗系外行星。采用的方法都是“凌星法”,即用极高的精度对恒星的亮度进行测量,找到由于行星从其面前经过而导致的轻微光变,从而反推出行星的存在。为了更好的向公众展示这些成果,开普勒小组合成了这张图像,所有的母恒星按照大小排成队列,而这些发现的行星则是恒星背景上的小黑点。 为了显示比例,太阳也被标注了出来,图上位于第一行右下方,其上的小黑点是木星和地球。 6、玫瑰星云 玫瑰星云(Image courtesy ESO) 这是星系NGC 371,氢离子云给它染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色调。这张最新的图像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 NGC 371在小麦哲伦星系内,这是一个矮星系,也是我们银河系的卫星星系。这里新生的恒星被一层氢离子包裹着,由于受到内部新生恒星的强烈辐射而发出光芒。 7、撒哈拉水彩画 撒哈拉水彩画(Image courtesy Michael Taylor, Landsat/NASA) 这张图像大致拍摄于2000年前后,作为地区地质调查的一部分,展示的是阿尔及利亚南部塔西里阿尔贾国家公园(Tassili n'Ajjer National Park)的景致。图像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原始花岗岩被湖泊切割得零零碎碎,这些湖泊已经干涸,满是黄沙(黄色)。而受到狂风强烈侵蚀的砂岩(棕色)地区还能看到零星分布的盐类沉积(蓝色)。 这张伪彩色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7号(Landsat 7)拍摄,采用了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 8、太空中的日食 太空中的日食(Image courtesy SDO/NASA)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3月29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自2010年2月开始围绕地球运行,其上搭载了一整套先进的太阳活动监测设备。但每隔两年,由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它会运行到日食带中,这段时间中每天都要在地球阴影中经历长达72分钟的“日食”。 在这段时间内,卫星将发现太阳部分被地球遮挡。但不同于地球上看到日食的那种干净利落,SDO飞船观看日食的视线必须经过地球大气层,因而显得模糊不清。这让太阳的边界显得有些凹凸不平。 9、夏威夷的熔岩流 夏威夷的熔岩流(Image courtesy EO-1/NASA) 图中明亮的橘黄色区域就是1月16日,炙热的熔岩流从夏威夷一座火山口中冒出的情景。这张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Earth Observing-1)拍摄。 这张红外图像展示了火山口附近区域的伪彩色景象。图中植被呈现绿色,较老的熔岩显示灰色或黑色,新鲜的熔岩则呈现明亮的橘色。 来源: 作者:晨风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发布时间:2011-4-6 14:33:4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799-1.shtm 美!奇!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2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张照片被浏览了40000多次
xupeiyang 2011-3-22 15:15
地震后的海地太子港   在海地发生地震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野口聪一发布了一张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太空照片。这张照片被浏览了40000多次。 墨西哥地震   2010年4月,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7.2级地震。网友贝托·佩拉尔塔(Beto Peralta)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因地震而坍塌的房屋照片,被浏览35000次。 http://tech.sina.com.cn/i/2011-03-22/14495316746.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国际空间站看夜景中的华盛顿特区
热度 1 jiangxun 2011-1-10 07:41
作者:蒋迅 华盛顿特区 ( Washington, D.C. ) Source: WorldAtlas.com 早就知道美国首都 华盛顿特区 ( Washington, D.C. ) 大体上是一个等边菱形。它的面积很小,只有177平方公里 (北京市的面积是16410平方公里)。没有想到的是从太空中看华盛顿特区,竟然可以把它的边界看得如此清楚。 Source: Cities at Night: An Orbital Perspective 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员 Donald Pettit 从国际空间站对地球拍摄的。看过这张照片之后,我想问一句:大家注意到这张照片怎么能如此清晰呢?想象一下:国际空间站正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在340公里的高空中环绕地球运行。如果快门速度是千分之一秒,那么也有7米的位移。因此,即使是在白天拍摄也要把相对运动速度考虑进去。更何况夜间的暴光时间需要一两秒钟。答案是,Donald Pettit 安装了一个轨道跟踪系统 (orbital tracking system)。其实这个系统不是计划内的项目,而完全是他在空间站里突发奇想,利用休息时间和在空间站上备用零件和废弃零件自己组建的。下面是他正在拍摄地球时的一个镜头。 从本文的连接可以看到更多美丽的夜景, 包括北京和天津 。有人担心,NASA的卫星把大陆看的太仔细了。其实,真正的间谍卫星拍的照片应该比这个清晰的多,我们是看不到的。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没有必要费那个劲儿。请把北京天津的卫星照就当风景照欣赏吧。 Links: Russian cosmonaut Fyodor Yurchikhin, Expedition 24 flight engineer, works with High Definition Video (HDV) camera equipment in the Zvezda Service Modu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City Light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NASA网站公布的北京和天津地区夜景照片
个人分类: 航天|8680 次阅读|3 个评论
太阳、月亮和国际空间站列队出现
pony1984621 2011-1-7 23:58
资料来源:美国宇航局 编译:马志飞 1 月 4 日 ,是 2011 年的第一次日食,当月球正忙着穿越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国际空间站也正好沿着自己的轨道穿越它们之间。 国际空间站能量来源于太阳(上面装载有太阳能电池板)、绕着地球运转,就像月亮一样的人造卫星,将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联系了起来。 这张照片由天文学摄影师蒂瑞-勒高尔特( Thierry Legault )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Muscat) 的当地时间 2011 年 1 月 4 日下午 1:09 拍摄(世界标准时间 9.09 )。他需要非常迅速地拍摄,因为国际空间站通过这一场景的时间仅仅只有 0.86 秒,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则是 7.8km /s 。 图片中,太阳的左下角被部分遮挡,这是正处于日食状态。图像的边缘是黑色的,是使用了光线过滤器的结果,就像是焊工使用的面罩一样,防止强烈的阳光损坏照相机。 此次日食是 2011 年里四次日食的第一次,其他三次将发生在 6 月 1 日 、 7 月 1 日 和 11 月 25 日 。日食发生时,月球正好穿越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直线。由于月球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的,所以每次日食发生时,其大小和形状都会有所变化。 图片中还显示出了太阳活动的第 24 周期的编号为 1140 (图片底部)和 1142 (图片中心)的太阳黑子。在日食这天,太阳黑子的每个点只能产生相对较弱的 B 级太阳耀斑,随后的几个月里,太阳黑子、耀斑和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会变得更加普遍,这将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干扰,包括无线电噪音、极光和电力中断等。此外,太阳活动周球在地球气候的变化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国际空间站而言,它从我们头上不停地飞过,每天要绕地球运行 15 到 16 圈,一天之内就能从你当地的天空上飞过一到三次,这取决于你当地的纬度和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的路径。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它,因为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它就飞过了你头顶上的那片天空。 大多数人不知道,事实上,在适当条件下,你可以使用望远镜清楚地看到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天文学家菲尔普莱( Phil Plait )写道,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清图像: 太阳、月亮和国际空间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6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dongping2009 2010-2-22 09:12
小文老师的博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转引美国 《国家地理》 网站的报道,认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以及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和科罗拉多大峡谷。 正好这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研究兴趣方面的原因,对遥感卫星图片之类的东西,偶尔有所接触。说实话,通过对于遥感卫星图片的判读,我对宇航员能够在国际空间站上看到长城的说法,还是比较怀疑的;最起码,可能需要那些宇航员们,有本人上一篇的“ 从卫星看中文——排除万难 ”之干劲才行。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国际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近地点约为350千米、而其远地点约为375千米的现状,我是觉得,这样的“确实看到”,可能仅仅是这些宇航员们大脑里的一个感觉而已。除非我们黑夜中沿长城两侧张灯结彩,并且灯光还必须相当程度的亮堂,同时要求坐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需要足够程度的地理坐标判定知识,而不至于将此判读为一条高速公路。否则,想在国际空间站上看到长城,并且没有事先进行任何先验假想的话,实在是一件比登上月球还要艰难百倍的事情。 不过,如果说这些宇航员们是在去往空间站、或者是在飞回地球的外太空之路上,比如是在距离地面不到50公里的转移轨道上,看到了中国万里长城的话,当是有相当程度的可能性的。 虽然观看实际的遥感图片与观看GoogleEarth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里仅仅作为参考,贴出几张GoogleEarth的图片,以居庸关长城为图片的中心,按照顺序这几张图片的视点高度分别为: 1、高度715米,这张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SW-NE向的居庸关长城,和一条SE-NW向的高速公路; 2、高度5000米,尚能够分辨出居庸关长城和高速公路; 3、高度102千米,已经很难分辨出居庸关长城,但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高速公路; 4、 高度340千米,这个高度大约对应于国际空间站所在轨道的位置,可以看出来,已经很难看得到居庸关长城与高速公路了; 5、高度660千米; 6、高度1982千米。 当然,因为隔行的原因,我可能在这儿说了些外行话,包括小文老师在内的搞专业遥感研究领域,还有那些从事人体视觉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等等,大概不会特别在意吧?实在您在意的话,最好请拿泡沫做的砖头来拍。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2009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国际空间站:十年合作,十年迷惑
eloa 2008-11-28 08:57
龚钴尔 发表于2008-11-26 星期三 21:16 2008 年 11 月 20 日是人类在外太空的最大建筑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简称 ISS )正式开始组装 十 周年。那么,这座太空积木是怎样酝酿出炉的?这十年来又有怎样的变迁呢? 国际空间站的前身 空间站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1897 年,当时德国科幻作家 K 拉塞维茨认为空间站是太空旅行的关键。但美国人认为还可以往前追溯,即 1861 年有一位美国小说家构思的天空上的月亮砖,是空间站的最早雏形。 1969 年 7 月 21 日,美国辉煌尽致,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彻底击败了苏联人的登月幻想,但对接下来要干点什么并不是很清楚。有人说要建航天飞机,有人说要建空间站,还有人说要建核动力火箭、登陆火星这些计划都太昂贵,作为折中,尼克松政府决定集中财力建造航天飞机。 这个方案现在想想很巧妙,那就是航天飞机开建之后谁都不能再对空间站计划有怀疑了,因为空间站早晚要建,否则就会得到一个反问:不建空间站,那建好的航天飞机怎么办? 上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唯一一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坠落,航天飞机也还没建好,美国一时间似乎一无所有,而苏联的空间站正在他们头上一圈一圈绕着。这时,空间站的支持者开始强烈呼吁,希望建造一个永久性空间站,与苏联的空间站抗衡。 1983 年,白宫助手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里根总统,里根毫不讳言:我也想要空间站,我想了好长时间了。里根说得没错,自肯尼迪之后,历届美国总统都总结出一条:任内是否批准过大型太空计划是衡量总统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比如,肯尼迪批准了登月计划,尼克松批准了航天飞机,那么里根,毫无疑问,他要批准空间站计划。 当年 12 月,里根总统正式批准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并在次年的国情咨文中用模仿肯尼迪的语气宣称这项计划很伟大。 1991 年,批准后的美国自由号空间站仍在规划中,成本却暴涨至 380 亿美元。这对布什(老布什)政府来说真是一颗毒药。老布什完全不支持空间站计划,因为他提出了另一个伟大的太空计划:重返月球。显然,这更不靠谱。 随后,大家开始反对自由号空间站,因为这东西 30 年的运营成本将高达 1180 亿美元。这是个天文数字。 1993 年,克林顿总统上台,自由号一票幸存。就在这时,救世主出现了 国际空间站的救世主:俄罗斯 1991 年,苏联解体,经济一落千丈,俄罗斯一度倒向西方,曾经的太空仇敌一下子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美国发现,若能与经验丰富的俄罗斯合作,棘手的空间站技术与经费难题,定能迎刃而解,因为前苏联(俄罗斯)曾经成功地运作过 8 座空间站。但作为代价,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必须改姓更名,国际空间站的想法初露端倪。 1993 年 8 月,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合作建造空间站的高层协议签署完毕。美国开始每年为俄罗斯提供 4 亿美元航天援助,而俄罗斯空间站专家也很快和美国同行一起,设计出了今天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迷惑了其他国家 美俄共建国际空间站以及忘情宣扬的空间站种种优点迷惑了其他国家。很快,加拿大、日本、巴西、欧洲航天局 11 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也要求参加。 这让美国乐不可支,因为美国还真不想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个贫穷动荡的前社会主义国家身上。有了这些财力雄厚的国家支持,国际空间站计划貌似如鱼得水、前程似锦。 1998 年 11 月 20 日,由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国际空间站开始正式组装。根据最初计划,它的总质量将达 470 吨,加压舱总容积相当于两架波音 747 客机机舱, 设计寿命为 15 年左右,可容纳 6 名宇航员, 将于 2004 年 11 月建成。 国际空间站参与国都还迷惑着呢? 国际空间站的尴尬现状 然而,预算超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使国际空间站进度一再延迟。 2002 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题为《价值 1000 多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有何用处?》;同时期美国《新闻周刊》上也有一篇类似的文章,说太空中的废物,国际空间站是否该被废弃? 国际空间站最大的尴尬正是把它建好之后做什么用?这是一个十年来都没想好的问题。仅作观赏?仅作里程碑?仅做那些花哨小实验?似乎怎么算都不合算。 而就在一切还没有答案的时候,美国总统小布什于 2004 年宣布了美国的新太空探索计划:研制新型航天器,让航天飞机退役,重返月球,登陆火星 这对空间站建设伙伴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因为美国的新计划似乎与国际空间站毫无关系,外界开始怀疑美国想撇开沉重的国际空间站苦役。但也有人认为美国无法撇开,因为事情是它挑起来的,它必须善始善终,不能留下烂尾楼,哪怕是为了建造而建造。这就是当下美国的态度。 2005 年 7 月,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坦言: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确实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现在一般公认这不是正确的道路。 现在,国际空间站还未完工,不免让人担心耗资 1000 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极可能未老先衰,建完后设计寿命就到了。这太麻烦了。对参与国来说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空间站的诱惑 2008 年 9 月,中国神舟 7 号成功完成出舱活动,中国作为独立的航天力量已经比较成熟,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消息也是甚嚣尘上。 有消息称中国将研制自己的空间站,这或许是条正确的道路,因为参与国际空间站,代价高昂,收获恐怕不会尽如人意。如果仅仅为了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接轨而参与国际空间站,确实未必明智。(作者龚钴尔,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967.html
个人分类: 航天|2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