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理需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人到底需要什么的问题分析
Huangyy 2016-5-11 17:33
这个问题,许多人在想,可能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搞不清楚到底人需要什么,听着各类的媒体的说法,甚至是鼓噪,搞得甚至概念都比较乱了。 其实人的需求可分为两大方面, 1. 心理需求; 2. 生理需求。人进化到现在已经是智力较强或很强,心理活动很丰富的了,与其他许多低等动物不同;当然,那些进化到高级、很进化的那类动物,如猴子、大象等等在一些方面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了。但是,由于几百万年来,人的进化在速度方面比其它各类动物明显快,尤其是使用工具后,智力提高得快,因而,在动物系统中,慢慢处在了优势地位,发明了文字后,很多事物和经历、方法和技术等被记述下来,传承下去,形成了文化,慢慢人把智慧系统和人类自己的社会系统建立了起来。在生态系统里的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态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当人占据了这个重要的生态位以后,其他的动物再想与人类竞争,占据这个生态位就已经不可能了。比如,进化到与我们人类最接近的猴子、狒狒等,它们的智力也比较的高了。但是当他们想与人一起进入食堂、剧院,与人类坐在一起喝茶、看戏时,人是不允许的,立即会把它们赶走。因而,猴子和狒狒们就得不到这方面的熏陶和熟悉,因而只能在这些高层需求之外的区域去探求和享受;因此,它们这方面的进化就会是很慢的,原因是人在抑制它们这些方面的进化。这些领域已经被人占据了。其他的例子很多。为何与人接触最多的一些动物,能在智力上进化得较快,甚至能听懂人的语言呢?就是这个道理。像猴子这类动物,假如很长时期给予其与人一起占据着生态位的话,则这帮有特许权的动物会比其他的同类进化得快。但是,人一般不会允许任何其他种类的动物进驻、占据他们的生态位的。 因此,人既然已经进化为如此的智能型的动物,其心理需求就比其他的任何动物都要强许多倍,而生理需求仅仅是一个基本需求,是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保健等的需要。因此,在生理需求方面,能满足其吃、喝、住等方面,不饥饿、吃得饱,还能吃得比较好,住得较为舒适即可。需要奢华吗?不必要的。假如在当今世界如此多人口的前提下,大家都想着过着奢华、奢侈的生活,根据生态容量和生态足迹的原理,地球是不可能提供得了的。像一些大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都想着贪图奢华,则必然会破坏生态系统、过度耗费一次性资源,而可再生资源也因为土地、水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大幅减少,结果走向与愿望相反的方向。我在一次听前密苏里植物园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克林顿总统的顾问 Peter 在中山大学小礼堂做报告时,他说:像美国人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如此的话,则需要 5 、 6 个地球。他做的是学术报告,没有统计和分析为依据,能乱说吗?这说明了什么呢?就算还需要 3 个、甚至只是再 多一个 这样的地球, 供给满足其这类生活方式的资源和能源的话,也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说明美国人如此的生活状态,可能是不必要的奢侈了。他们在不愿意多消耗本国资源的前提下,很多是去利用他国的资源,即便看似用金钱去购买,可能价格较低。当然像美国这样的国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人口仅3亿多,依靠自己的资源,估计也能达到现在的物质供给水平的。那么其他国家的人们在资源、生态环境总量基本恒定的前提下,则意味着大部分人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源、能源及生态容量给予保障的。我的观点是,继续的发展,必须认真、严格按照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及其他国际上关于改善与合理利用大气、水和生物资源状况等方面协议和文件的各项要求,认真、严谨地对待各项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有关的活动,同时严格地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策略,推行循环经济模式,那些欠发达国家是可以在基础设施、文化、科技和生态系统等方面有很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会较好地改善,过上平稳、较舒适的生活的,也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但是个个都贪求过多的、不必要的物质享受,甚至是奢华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可以想见, 我国有 13 亿多人口呢,国土仅仅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 国 相近,小于加拿大,比俄罗斯小很多,可是这些国家的人口仅仅是我们的 10%~20% 多这样, 我们靠什么去满足都过着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物质如此富足供给的生活呢?因此,保住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的南海和各处的领海,以后靠大海的资源是主要的可以有发展潜力的方向。要懂得,一亩海面的经济等收益常常不亚于一亩陆地的收益的。保卫祖国的领海是中国未来经济在提升方面的重大的保障。 可是像美国,其实还是有许多的民众过着基本温饱的生活,只是少数人的生活是有些奢华,一部分是中等阶层,小康再偏好一些的水平。因此,在经济方面,既然明知在生理需求上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是“大财主”和富豪式的供给,那么盲目的去追求这方面的物质享受是一个折磨很多人的过程和做法。因此,在物质享受,即生理需求方面能够达到温饱、比较宽裕和舒适就是好的了,过着在物质上能够得到此类满足的生活,是已经达到较高或者很高的层次了。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国和许多自然条件差、资源少的国家来说。政府已经很不容易了,老是做着急功近利的、破坏和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方式去换取那些经济满足的事,国家的生态环境哪里承受得了,失衡和污染的后果如此严重,不堪重负,还要拿出大量的钱去还这个环境账的,而且发展没有了多少空间和资源供给了,则真正的正效益就是低或较低的了。人的物质欲望被鼓动得过强,则社会就会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人的自私自利、不合理的侵占集体和他人利益、互相的干扰和排挤等低俗、丑陋的思绪和观念就会较广泛地出现和蔓延、作乱。而且那些不切实际的贪望之火,会对国家和社会起到非常大的破坏作用。而且这类需要其实是不必要的。 比如,当人们热了有一把手摇的扇子,以前就感到可以了。后来,人们有了电风扇,觉得多么的惬意和舒适,已经够满足的了。对于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是过上了舒适生活的一个表征了。现在很多人们的家里和办公室等处都有了空调,这就是现在在这方面最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了,满足其对气温的舒适度需求了。那么在此方面还需要什么呢?不需要了。当人们有了自行车时,很高兴,能出入便捷、速度较快。现在多数国家出入有很方便的公交车、地铁,人们就很满足;许多国家的家庭都有了汽车,更方便了。家庭里有冰箱、电视机等等。还需要什么呢?其实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了。在生理需求上,已经是够好了。再有些供家庭成员的教育开支、社交、旅游等的钱,加上国家的保障方面,人的生理上的这些需求是足够的了。其实过度了,就走偏了。生态系统也不可能支撑得了。少数人钱赚得很多了,不知干什么?烦着呢,无聊啊。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去违法、甚至犯罪。有的去赌博,一个月输掉个几百万元等。看看,如果仅仅是追求生理上的需求,那是没有多少发展前景的,也是生活过得乏味的主要原因。 因此,人的需求是 心理需求第一,生理需求第二 的。那么,心理需求是那些方面呢?心理需求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被认同程度,在各行业工作岗位上对国家做贡献得到社会或者官方的认同、赞扬和表彰的个人荣誉感;也含了人对文化的追求,比如,对诗歌的欣赏、写诗、诗歌比赛获得好评,发表诗歌;对文学的热爱,喜读小说、报告文学、散文、传纪等,而且进行整理,研究,发表评述;热爱一种或多种乐器的演奏和研究,参加音乐会、沙龙和论坛等;对某些领域有研究,参与讨论和有提出积极建议的兴趣,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益的事情。即便是部分地被认同和采纳,也是非常的高兴和满足的;对学术领域的热爱和潜心研究,这些许多事学者,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就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撰写论著,通过各种渠道给社会团体、政府等部门提建议和意见,得到认同和采纳,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有的爱好更为广泛些,兼备了上述几个方面,有的甚至是博学家。以上等等,都是人们心理需求的方面。心理需求上,还有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的鼓励和赞赏、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而且心理需求中,还有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美景的需求。这样,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欢乐和惬意,心理上感到到处是温暖与温馨,看到发展的美好前程,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憧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是要把人们引导到符合人类真正的主要需求和第二需求得到平衡,而且主要需求得到最主要的保障的发展道路和格局中才是社会更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我国能够在几十年里把中国这么多人口的大国带进步入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是政府对广大民众在生理需求上的最大的满足了。广大人民应该团结一心,按照政府的为实现这个目标所提出各项策略,艰苦努力,勤俭节约,精益求精,提高效益。在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前提下,走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稳步发展,为中华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而同时,我们应该高度地注意抓好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两项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重要方面。各媒体、文学作品、影视剧等,不要过于宣传那些封建官僚的一般的争斗等故事,如清朝皇宫里的争权夺利、你讹我诈的情节等等,不自觉地引导了许多人去学习和做那些事情。 要弘扬和宣传正气的、爱国的、歌颂祖国,赞美美丽心灵的、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团结民众、相互帮助的思想、观点、品行和故事、文化内涵的内容。 不要借着各种“名堂”去搞那些纯粹发泄、宣泄个人私欲、情绪的那类歌曲、再打上什么“都市歌曲”的名堂,那些摇滚音乐、爵士音乐、街舞,摇摇晃晃的,来来往往都是那简单、大致重复的基本动作和模式。表现出自我、张扬、张狂、不屑他人,甚至霸道的那一套心理状态。在广大的民众和社会中大肆的传播,对人们的心理追求构成很大负面的干扰和负面的引导作用。应该充分认识到, 音乐有美丑,舞蹈有正歪, 不承认是错误的、是违背实际的。比如,在音乐剧和舞剧里,正面人物和美好事物出场和出现时,音乐是优美的、温馨的和鼓舞人的;而反面人物、丑陋心理的小人出现时,音乐是低沉、或者韵律的不和谐、或者张狂、野蛮的表现特征。道理就是这样的。舞蹈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小丑的舞姿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本质的不同的。丑陋者的那些舞姿、动作,就是张狂、自我、霸道的姿态表现。 该认真、大幅度地纠正了。不要再把那一套低俗、私欲宣泄、自我、不顾集体、大局的那类情调的东西,不断地在各类电视、网络和电影上铺开、播放等,而占领着极大部分的领地,让广大的儿童、青年、中老年们被迫去接受,然后再冠以“他们喜欢”的好听说辞,进而再以此为由,去推动和鼓噪那一套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文化内涵很低或极低的东西了。不要再找那么多所谓的“理由”去狡辩,用很窄范围的所谓“自由”、“普及多样化”等“理由”,去干着影响社会发展大局的事情。如果是搞通俗歌曲的,多创作和演唱那些歌颂祖国、赞美真诚和美好事物,鼓舞人心的歌曲,如《天路》、《站在草原望北京》、《鸿雁》等等。但是国家 主要要以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歌曲占据着最主要的媒体、舞台等地位,音乐也是民族音乐和交响乐为主要形式。这是民族和国家的主要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舞蹈则以民族舞、芭蕾舞为主要形式,这类音乐舞蹈形式上述正面的主导作用和影响作用是很强的, 目前极大部分文化发达的国家如 瑞典、 奥地利、丹麦、英国、澳大利亚等等国家都是以这些音乐和舞蹈形式为主的, 通俗的音乐和舞蹈为辅,并且是相当次要的地位。 而且如上所述,其表达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改进。 新闻媒体,含网络的广告和新闻等,不要再那样老是以宣扬物质财富的多少、享受、争抢、攀比,甚至带有欺凌他人的态势以及一些在生理需求方面属于极为低俗方面的那些内容了;要在报道政治、策略必要内容后,把大部分其他的版面和时间要主要用于报道和宣传好的事物、景象,朴实、诚实的对待他人,助人为乐的感人故事和得到的奖励与荣誉,互尊互敬的和谐社区和校园,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建设国家的各行业人物,具有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精神的学生,勤俭节约、严谨工作态度和精神的各行业人才,以及这些对国家和社会稳步、高效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永远的必要性等等内容。让人们能更好的得到受心理需求的满足及构建起这样良好的社会风尚与环境,进而更加鼓舞人们相互鼓励和学习,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上更加热情和满怀信心地努力进步和发展。 其实,瑞典、丹麦、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等国家就是这样做的。那里的新闻和网络的主要版面不是宣扬那些少数富人如何赚钱和物质享受的场景和什么豪华的阵势等,也不宣传那些靠投机取巧赚到了多少的钱和那些倚势欺人的丑陋风气等,而是上述那些自然风光、好的人物、温馨故事和鼓舞人们建设和保卫祖国等内容。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和一个很好文化主线与发展的方向,虽然那里在经济、物质财富方面比许多国家不算是那么多的,均富的观念是主要的,物质享受的追求不多,而在心理需求、精神享受方面做得那么好。那里的人民幸福感很强,很多年来幸福指数以及最幸福的国家排名都排在世界的前 10 名。因为人类对于好的观念、品德、素养和行为与丑陋的、下流的思潮和品格是具有共同认知的。如果你到那些国家,在那里看到的好像就是社会主义的理念在实施,其实,那里就是好的思想和观念在社会中运行得很好,进而也满足了人们的高级的主要的需求: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里,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大方面: 1. 生理需求; 2. 安全的需求; 3. 社交的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即才华能得到展示和发挥。实际上第 1 、 2 项 需求 也可均列入为生理需求,即人的吃、喝、住、行、必要的用品的需求等。虽然写在前面,但是,对此需求分析的解释为:生理需求是基本需求,低级的需求。到阿尔德佛的需求观点时,把人的需求分为3个方面和等级,1.生存;2.相互关系;3.成长;把生理需求称为低级的需求,没有不行,但是要适当,中等即可;而且不一定非要经历从低级才能到高级需求的程序,可以是越级的。即可以直接从第一级跨越到第三级的。虽然上述的两个最主要需求原理里,都写了需求的几个等级,但是对于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划分还是不明确的,而且,都没有把哪个需求是主要的、第一位的问题进行论述清楚;即便后者认为需求的三个等级是可以越级的,但是也同样还是认为生理需求是放在最前面的,当基本达到了这个需求目标后,才可以向高级的那两个等级迈进,只是不是必须先到第二级才能到第三级,是可以从第一级直接越级到第三级而已。 笔者认为:人的心理需求是主要的,为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心理需求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个人幸福感的最主要构成要素和评价要素;而生理需求仅仅是基本的,当然也要搞好,基础差,则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虽然人都需要衣食住行,但是这不是人们的最主要的需求目标,因为这些通过劳动是较容易得到满足的(不含上述的贪婪)。可能有人会想,那那些企业家们为何那么专注地进行着经营和盈利呢?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企业家们和经济学管理者们,其主要追求的不是钱财,而是荣誉和声望,是在企业界、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力。因为,对于他(她)个人可用的那些物质等,用不了多少钱。他们只是承担着管理和策划的职责,和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从而也获得荣誉和影响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心理需求的满足和愿望的实现。当你问某个人感到幸福吗?只要吃的、住的还可以的话,则心理需求得到较多的满足,如社会稳定、平等、人们互敬互爱,政府办事和善、高效,执法严明,到处是清爽的和风与阳光,他(她)就会感到很幸福,甚至是感动!而非都要要求过上那贪婪之目的实现了、很奢侈、所谓的豪华的生活了,才会说是幸福。因为那是一种比较扭曲、带着贪婪的心态,也不符合生态经济规律,即上面所述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空间和资源供给承载关系和矛盾的规律。 上述论述的为个人的需求方面的问题,而与国家层面的需求不能划等号。国家的需求,则是以经济为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把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的各项事业搞好,而后几方面与经济一起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则是国家追求的目标。那么哪些是最高等级的呢?应该是社会、政治、生态和文化的和谐、文明、稳定、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境界。 我国现在在进行着各项建设事业,中国需要物质和财富,还需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呢。但是,发展不必过快,不要着急,要进入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低成本、低物耗、低污染甚至是无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当我们经济发展慢慢满足了,达到同时期发达国家水平了,我们还要干什么呢?不前进和发展了吗?再发展也不可能又去大幅度地开发资源和影响生态环境了。要稳定、和谐地进步。那么,从现在起,加倍注重把我国人民的心理需求方面的重大工程做好,是把国家的社会、文化建设好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和指标。也是满足我国人民心理需求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了。 其实,经济和物质的供给、发展只是生理需求方面的内容,假如有人会考虑说,得到了物质,心理满足了,好像也是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吧,那不是的,那是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同时伴随而来的暂时的一个心里的高兴和满足。就像吃饱了、有好吃的,心里高兴一样的。属于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而且,经济的状态和物质方面的丰富从长远的角度看,比如 80 多年、 100 年、几百年的长远时期看,是暂时的。它不是永远的,不能达到被固化在那里不改动的。经济就是个起伏波动的事物,原来几十年前是发达的国家,如西班牙、希腊等等国家,现在也是比较萧条和困难的。而文化、传统、社会秩序的健全和良好生态和社会环境,会有长久的效益,会不断地演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好的文化则是可以永恒和永远的。在上述那些幸福指数很强的国家里,广大国民(含官员)是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创造者,个个争当对国家事业做出好的贡献者和能够被人们称道,为形成更好、丰富的文化和传统而感到自豪。这些被基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被记述,而非随便地对待和无所谓;我国一些大的村落几百年、甚至近千年来一直不断地记录各时期的家谱、族谱和每个人的表现、作为一样,形成了一个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发展的线路,这方面与上述国外的做法有些相似。这样这些村庄的人们个个争当遵纪守法、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好贡献的人。上述这些国家里,那些各类好的事物和事迹等有较多还写到小说、报告文学和科技文献等历史资料中,成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则可以在国内永远传承和被世界各国借鉴,推动一个国家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这方面,我国现在也在积极地思考、做普及和改进。假如当一个国家的官方过于强调经济和物质对人们的感受是多重要时,则政府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把经济搞得已经 超过 与其资源、环境的供给的平衡态了,但是稍有下滑,就容易被人埋怨,政府出力而被冤枉。造成暂时的经济滑坡许多人就去到处埋怨。埋怨的原因就是可能强调经济的作用过头了,不甚符合实际了,而其他精神、心理需求则被搞得差了。因此,埋怨才会出现的。因此,人们常会听到这类的抱怨和心理的失衡表述。那么,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有着很好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又优美、和谐时,他们心理上感到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好的,人际关系等是好的,他们就感到幸福,就会感到在沿着一个悠久的、不断丰富的本国文化和传统的脉络在发展和前进,心理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依然在感谢政府、感谢祖国,热爱祖国!而且心里永远 热爱 祖国的一草一木,高山、大海与每一寸土地,祖国也会因此欣欣向荣,越来越美好。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通过在职研究生考试怎么办
PhDchina 2013-1-10 16:25
  人的幸运有时候是非常好的,即使抱着对现状的不满,报读了在职研究生的同等学力考试,想拿到硕士学位,即使考试没通过,该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无风不起浪”一样,既然考试失败,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失败之后的下一步,是果断放弃亦或是静下心来,分析缘由,秣马厉兵,争取再一次上“战场”,把自己的颜面挽回来?如果是前者,我不便说什么,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是有趋利避害的生理需求的;但若是后者,那就有必要看下去了!   一、客观关于在职研究生的社会资源运用不够极致:   历史这个东西很滑稽,或者说是人这种所谓着的“高等生物”很滑稽,或者说是可笑。因为,人总是会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前人们的覆辙,并且还乐此不疲。因为在这个所谓着的现实中,即使是报读了在职研究生,五月同等学力考试,也还是一个样子。还是跟没有报读没有报考时一个样子,丝毫没有改变。这点分成可怕!   还有位数不在少数的在职研友们在考研复习时喜欢单打独斗,希望依靠一己之力与万夫争雄。对于有一定学力基础的研友们来说,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广大同等学力研友们来讲,这样多少有些义气用,其结果就是失望、就是惨败,而且是败的一塌糊涂。如果可以借助外力实现四两拔千斤的结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自己最担心或是感觉最差的某门课程进行专项加强,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效果,这才是正道!须知以此来抹平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应该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读研科目知识不扎实:   在职考研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够系统,说到底是其基础性质的东西学的有所欠缺或者是不到位!这同时也是广大同等学力申硕考生的一道砍,处理不好,将最终导致与自己纯真而美丽的梦想失之交臂。但要想逆转这一状态,就需要同等学力申硕的广大考生朋友们认真分析下缘由,来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理顺知识体系,系统搭建知识性质的框架,强化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达到在职考研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起点。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考研失败的研友们来说。   三、所需在职考研信息量不够、信息质不到位: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考生,同等学力申硕的考生来获取自己所考信息的渠道明显缺乏,可获得的信息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量不足!这点非常可怕,这才是自己之所以在职读研考试没有通过的根本性的原因之所在。这就使得这些考生在无形中又输人一等。而不同的学历背景和学科知识起点,又使得他们在制定学习阶段目标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因而模糊,因而会毫无疑问地更加不利于广大在职读研朋友们复习备考。这两项因素相互促进的结果就是在职研友们的考研之路更加曲折难行。   而实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便是借助优势明显的机构的信息与经验积累,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其实,好多时候都要认真分析自己,对自己分析不到问,对自己认识不到位,还有对 在职研究生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认识不到位!这对于含金量蛮高的在职研来说,何其尴尬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自己无限的价值,而读在职研究生就是一种实现所谓梦想的途径。而在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前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段潜伏期之内,什么东西都可以忍耐,即使是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失败,失败一次可以忍耐,多少次都是可以忍耐的!   想哭的冲动都有啦,但不能哭,是自己选择的要报读在职研究生,等真正拿到学位证的时候,就大声的哭吧,而这才是一个男人在面对在职读研考试没通过即考研失败时应有的风范!
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对互联网的需求层次浅析
热度 6 outcrop 2011-4-27 18:32
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来对用户在互联网中的网络需求来进行一个需求层次建模的话,不妨分为以下几层需求: 目标信息需求 ,对应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层次。这是上网最基本的需求。具体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解决目标问题等;选择网络,通常因为网络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相对传统方式更有优势。 信息可靠性需求 ,对应马斯洛的安全需求。主要是对信息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需求,比如科学网信息的可靠性一般大于八卦论坛的。 社区归属感需求 ,对应马斯洛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属于社交需求。比如科学网社区的好友。 尊重需求 ,对应马斯洛的尊重需求。比如博友互动中的彼此尊重,以及各种赢得尊重的行为:彼此掐架等。 自我实现 ,对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比如一同尝试科学网大学的筹建等,虽然是虚拟社区,自我实现一样表现的比较强烈。 筹建科学网大学,可以尝试从这个逐层深入的需求层次入手,也许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更清晰的方向感。 马斯洛读得不深入,这个需求层次的尝试,也是照猫画虎。希望抛出这块砖头能引来点玉石 。这个需求层次模型可能完善后出现在我的论文里,有兴趣的朋友请手下留情 ----------------------------------------------------- 欢迎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6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