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202

tag 标签: 202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医学家与医学史 3月9日
xupeiyang 2013-3-9 09:32
生物物理及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 1. 1758年3月9日 , 德国解剖学家Franz Joseph Gall(1758.3.9-1828.8.22)出生,他最早提出人的各种思维与能力与大脑的不同部位密切联系,不过他同时认为人的品格如仁爱、尊敬等等也与脑部的定位相关,而且他坚信从脑和头颅的形状可看出一个人的智力和个性的观念,这个理论又称为颅相学(phrenology)。 2. 1862年3月9日 ,法国医生及细菌学家 Fernand-Isidore Widal(1862.3.9-1929.1.14)出生,他在1896年发明了检验伤寒杆菌凝集素试验,即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1906年,他发现在肾炎和心源性水肿患者中存在水钠潴留,从而提出可以通过促进钠的排除治疗上述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Widal研制了一种伤寒疫苗显著降低了伤寒的感染率。 3. 1974年3月9日 ,美国药物学家及生理学家Earl W. Sutherland, Jr.(1915.11.19-1974.3.9)去世,因分离并发现环磷腺苷(cAMP)在代谢过程中的生理作用获得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1981年3月9日 ,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1906.9.4-1981.3.9)去世。德尔布吕克原来在哥廷根大学所研读的科目是天文物理学 ,后来转向理论物理学 。他在1930年获得Ph.D学位之后,遇见了沃尔夫冈·包立与尼尔斯·波耳这两位对生物学感到兴趣的物理学家,使德尔布吕克也开始注意起生物学。 1937年,德尔布吕克前往美国 ,正式进入了生物学领域,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果蝇的遗传学 ,以及细菌与噬菌体。 1939年,他与埃利斯(EL Ellis)共同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噬菌体的生长》( The Growth of Bacteriophage )的论文,指出这类病毒的与普通单细胞生物不同的增殖方式。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德尔布吕克留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一方面教授物理学,一方面进行遗传学研究。 1942年他与印第安那大学的萨尔瓦多·卢瑞亚 (Salvador Luria)指出细菌对病毒的抵抗力,是来自随机突变 ,而不是适应上的变异。 他们的研究利用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定量的预测,被称作“ 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 德尔布吕克在1947年回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教授直到1977年。 1940年代,德尔布吕克在冷泉港实验室发展了噬菌体遗传学课程,他发展了一个被称为噬菌体团队 (Phage group)的科学家团体,其中包括许多早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1950年代起,他还在科隆大学建立了分子遗传学研究所。 1969年,德尔布吕克与卢瑞亚两人,以及阿弗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两人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所颁发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 (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德尔布吕克是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的著名人物,他以物理学为基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思想,刺激了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著作《 生命是什么? 》( What is Life? )。 这本书影响了佛朗西斯·克里克 、 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对DNA的研究。 5. 1983年3月9日 ,瑞典生理学家Ulf von Euler(1905.2.7-1983.3.9)去世。他作为卡罗琳学院生理学教授在1946年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作用,并因此与德国的 Bernard Katz和美国的Julius Axelrod分享了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Euler家学渊源,他的父亲 Hans von Euler-Chelpin 是 192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外祖父 Per Teodor Cleve 是元素铥和钬的发现者,乌普萨拉大学的化学教授。他的母亲 Astrid Cleve 是植物学教授。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vante Arrhenius 是他的教父。
个人分类: 医学史家|3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Deformable Part Model的学习(转)
hailuo0112 2013-2-19 14:23
转自: http://blog.csdn.net/scut1135/article/details/8012007 作者讲解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J_clwqQ4gI matlab代码实现: http://people.cs.uchicago.edu/~rbg/latent/ 开源C代码实现: https://github.com/liuliu/ccv ================================================================================== http://www.computervisiononline.com/software/discriminatively-trained-deformable-part-models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complete learning-base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localizing objects in images has been developed that represents objects using mixtures of deformable part models. These models are trained using a discriminative method that only requires bounding boxes for the objects in an image. The approach leads to efficient object detectors that achieve state of the art results on the PASCAL and INRIA person datasets. At a high level the system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trong low-level features based on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HOG) Efficient matching algorithms for deformable part-based models (pictorial structures) Discriminative learn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 (latent SVM) This work was awarded the PASCAL VOC "Lifetime Achievement" Prize in 2010. Related publications: P. Felzenszwalb, D. McAllester, D. Ramaman , A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Multiscale, Deformable Part Model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08 P. Felzenszwalb, R. Girshick, D. McAllester, D. Ramanan , Object Detection with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Part Based Mod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 32, No. 9, Sep. 2010 pdf P. Felzenszwalb, R. Girshick, D. McAllester, Cascade Object Detection with Deformable Part Models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10 pdf P. Felzenszwalb, D. McAllester, Object Detection Gramma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mputer Science TR-2010-02, February 2010 pdf R. Girshick, P. Felzenszwalb, D. McAllester, Object Detection with Grammar Models ,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IPS), 2011 pdf R. Girshick, From Rigid Templates to Grammars: Object Detection with Structured Models ,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pr. 2012 pdf Software URL: http://people.cs.uchicago.edu/~rbg/latent/ ============================================================================= 改进版: http://agamenon.tsc.uah.es/Personales/rlopez/data/pose-estimation/ Deformable Part Models Revisite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ObjectCategory Pose Estimation Abstract Deformable PartModels (DPMs) as introduced by Felzenszwalb et al. have shown remarkably goodresults for category-level object detection.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whetherthey are also well suited for the related problem of category-level object poseestimation. To this end, we extend the original DPM so as to improve itsaccuracy in object category pose estimation and design novel and more effectivelearning strategies. We benchmark the methods using various publicly availabledata sets. Provided that the training data is sufficiently balanced and clean,our method outperforms the state-of-the-art. Results Downloads Software Download a ready-to-use mDPM car pose estimator for 4, 8 a 16 views. Data Download the PASCAL VOC Augmented datasets (2006, 2007 and 2010) . Download the ICARO dataset . You may downloadthe paper too: DeformablePart Models Revisite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Object Category PoseEstimation , R. J. López-Sastre, T. Tuytelaars, S. Savarese. ICCV 2011 - 1stIEEE Workshop 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Robot Perception. Last update (11-Jan-12) with new results. ==================================================== 实验记录-deformable part models训练数据准备及中间结果记录 准备数据集: 1.生成新的imagelist 2.改变SelectImagesParsingXML()中if objectsize /imagesize = 0.9这一句的参数来选择bounding box比例不一样的图像,保存在imagelist中。 3.运行上述程序。 4.在VOCdevkit中新建文件夹,如VOC0002,并在其中添加5个文件夹,分别是: Annotations,ImageSets,JPEGImages,SegmentationClass,SegmentationObject。 5.修改SelectImagesToDirectory()函数中保存文件的位置,将上述imagelist中的图像及其标注复制到对应的文件夹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改动,如改成VOC0002。 还要改变对应的imagelistDIR = ;的imagelist的文件名字。这里表示imagelist中阈值设置为0.95时有201幅图像被选出。 7.准备trainval.txt,和train和val.txt。(注意应提前复制和准备好空文件,存放在experiment/VOCdevkit/VOC2002/ImageSets/Main文件夹下。 6.运行上述程序。程序的第一部分将image和annotation复制到文件夹中,第二部分生成对应的trainval.txt。 7.得到trainval.txt后,使用SplitTrainVal()将其随机分成两个集合,train和val。修改文件夹中的VOC0002即可。运行上述程序。 8.数据准备完毕,进入训练程序文件夹:~/experiment/mycode/voc-release4.01,比如说要运行pascal(‘person’,3);那么还需要改几个地方: 1.globals.m中的 VOCyear = '0002';需要修改 2.由于pascal_init.m中: tmp = pwd; cd(VOCdevkit); addpath( ); VOCinit; cd(tmp); 运行了VOCdevkit中VOCcode里的VOCinit,而其中包含了解析VOCopts的重要初始化内容,如果不改变会影响到后面的训练完全错误。 需要将VOCopts.dataset = 'VOC0001';中文件夹进行指定修改。 9.运行pascal(‘person’,3);注意应到mycode/voc-release4.01这个目录下。 运行1: 2. 3.阈值0.95,共201幅图像进行训练。
个人分类: DPM|4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Windows
hailuo0112 2013-2-19 14:17
至少是07年的东西,现在才来看,汗 去年在mac跑了一下,看了下效果,很不错。随便找了几张车的图片都检测到了 Windows下怎么跑异常简单: 1。pozen http://blog.csdn.net/pozen/article/details/7023742 2。dreamd1987 http://blog.csdn.net/dreamd1987/article/details/7396620 其中修改了resize.cpp,主要加了两个强制指针转换。 唯一补充是最后compile.m时还有个fconv.cc(75) : error C4716: 'process' : must return a value的错。把process返回值改成void就好(原来是void*)。或者随便返回一个指针,反正也没用 不知上面两位大虾是怎么跑通的:一切不明白都归到“平台差异” 我的是 W7+VS2012 64bit + Matlab 2009a 昨天把基本的demo跑通了,接下来顺理成章要学会训练了。先跑通原作者的步骤,再考虑训练自己的模型 参考的还是昨天两篇,另外加一片: 1. pozen http://blog.csdn.net/pozen/article/details/7103412 2. dreamd1987 http://blog.csdn.net/dreamd1987/article/details/7399151 3. liuwucn //http://hi.baidu.com/liuwucn/blog/item/77f3d2cf264bfae252664fb8.html http://hi.baidu.com/liuwucn/item/bf5d210c04e81497a2df431a 前人种树,后人copy。总结下我的步骤: 1。下载VOCdevkit和voc2011 dataset (http://pascallin.ecs.soton.ac.uk/challenges/VOC/voc2011/ ) data是个1.7G的tar file,Windows下直接用winrar解压还给搞死机了,不给力呀微软,微微有点软 2。修改global.m。上面3说的比较具体。 另外tmpdir要改,如果数据不在VOCdevkit的目录下还要改VOCinit.m中的路径,源文件中注释很清楚 3。修改train.m和rewritedat.m unix()---system() cp---copy ./learn---learn unix( ) ---delete(oldfile) unix( )---movefile(datfile, oldfile) (执行上面这条时总是说datfile已经被占用,在资源管理器里也改/删不了说被matlab占用,折腾了几个小时,自己好了,无语) 4。procid.m文件中的“/”修改为“\" 5。编译learn.cc 直接copy dreamd1987改好的code,easy! 6。pozen说的“rewritedat.m中还会出现下标越界的情况” 暂时没有改,训练似乎目前还没有问题 pascal('person', 3); 跑起了 训练真的很漫长。。。。
个人分类: DPM|0 个评论
飞啊飞
热度 2 beepro 2013-1-5 03:16
这是俺2013的飞行计划! TRIP MILES DTW to PEK (one way) 6,897 round trip 13,794 2 trips 27,588 double due to Platinum 55,176 Platinum gift ×× 20,000 total miles (2 trips to China+gift) 75,176 Conclusion Platinum again! 搞了一个American Express的卡, 要送给我3.5万。 也许可以升到钻石? 但是, 我不想成为飞的奴隶。 我这次去马来, 就是与孟加拉加在一起, 我自己少飞些, 还给实验室省了1200刀左右(因为孟加拉他们买了机票! 我只补孟加拉到吉隆坡的票)。 本来要还给他们400刀的差价, 他们后来说不要了。 但是, 上次去北京碰到一个白人哥哥, 他佬飞了4百多万!还被西北请了去泰国拍广告, 他说赚了8万美金。  他一年飞日本20次, 父亲是Missioanary, 他出生在日本, 日语没有口音。 常常去日本当翻译, 每天一千美金。 那次他说去日本, 过3天回底特律一个晚上, 第二天再飞日本。 在我看来根本不必要, 但是他说可以赚里程! 晕, 不是已经有4百万了啊。  他还说2个不同的Trip, 必须飞, 才有钱。  我不信。 完全可以Cancel一个, 中间不回来啊。 他还是坐到经济舱(不懂, 他至少可以坐Economy+ 啊). 一路睡的像死猪。 他睡前说吃医生开的安眠药, 可以睡9-10小时, 这样第二天到日本可以上班(但是到了日本是晚上啊? 好像在睡一晚, 吃药)。 我说我只吃抗组织胺药, 估计没有付作用。 他告诉我名字, 还给了名片, 要我狗他, 看他的广告。。我还没有时间去狗。   另外我们大学也有一个大牛, 每年来回香港估计有15次左右。 每次回来2-3天又走了! 也是高手。 我估计不干的。 但是, 估计他钱多, 可以买M票(3500美元左右), 这样可以升级成商务舱。 我现在可以要4个这个(因为白金卡!)“库胖”(Coupon), 但是还是为国内的人舍不得花这个钱。 我最近买了L票, 1351美元来回到北京。 ××在网上看到, 白金卡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的东西: 4个库胖, 升为头等, 或者4次进DeltaSkyclub(但是在北京是免费进的啊!), 或者200美元, 或者给自己2万, 我估计给自己2万最划算吧。 
个人分类: 休闲|36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门坏了。。。。。。。转。。。。。经典
热度 1 xyc374527 2012-9-8 21:51
1.天堂门坏了,上帝要招标重修。印度人说:3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费1千,人工费1千 ,我自己赚1千;来个德国人说:要6千元,材料费2千,人工2千,自己赚2千;最后中国人 淡定地说:这个要9千元,3千给你,3千我的,剩下3千给那个印度人干。上帝拍案:中标 ! 2.后来地狱的门也坏了,招标时吸取教训,制订控制价3000。德国人看了一眼就走了,印 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给了评标的小鬼500,报价3000,中标。德国人印度人都纳闷。再后 来,中国人花了500材料500人工,修了一半宣布停工。拖了半年,地狱追加投资3000,完 工! 3.再后来天堂连接地狱的电梯坏了,也要重修,经过前面两次教训后。控制定价3000而且 要一次性修好。德国人又来看了一下就走了,印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也报价3000而且还 称完工后有茅台(很便宜的)送。中标。拿到钱后中国人开工。材料500人工500。完工后 。上帝叫人验收。验收员(事先收了中国人红包500)说不合格要重建。于是追加资金900 0重建!!!!!!!!!! 4.再后来,人间的大门也坏了,投胎的上不来,经过前几次的教训之后,严格定价3000, 监理,审计现场跟踪!并且免费保修1亿年,德国人吓跑了,印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来了 ,无偿修好,免费保修2亿年,但要5千万年的管理权,上帝同意了,于是中国人修好了后 在门口设了个收费站,投胎每人每次500,双向收费上不封顶,不给钱的下辈子一律投胎到 印尼!
个人分类: 心情轶事|1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老街青楼
胡业生 2011-12-19 23:14
安徽孔城老街发现清代“青楼” 藏钱庄后面(图) 2011年12月19日 14:42 来源:中安在线  参与互动( 6 )   【字体: ↑大 ↓小 】   “二层没有主室,没有次卧,所有房间都差不多大。这样的大屋,一般民用住宅不会建成这样的格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一个用来招待有着一定业务往来的客商的‘内部会所’。 ”“一层有35根木柱,中间互相隔开后,就成了一个个小包厢,客人可以在包厢里喝酒、赌博、谈生意,俗称‘打茶围’”   孔城老街发现了一座“青楼”?近日,记者从我省著名历史学博士翁飞口中得知,他在研究孔城老街历史时,无意中在老街的一处旧址上发现了一座建于清晚时的“青楼”。    “李鸿章钱庄” 一座深藏秘密的城堡   据翁飞介绍,这座“青楼”原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老街上开设的钱庄的一部分,因为根据李鸿章死后一份《分家合同》显示:桐城县房产4处和当时省城安庆房产14处,都是作为李鸿章结发妻子周氏(桐城周潭人)祠堂的开销,由李经方经管,其中包括孔城这一处房产,李经方1892年由于嗣母赵小莲病故,从驻日公使任上回乡“丁忧”(亦即守孝)期间,把孔城的房产改建为钱庄,作为他在芜湖、安庆、合肥三处钱庄的一个中转站,由于其父的名气大,所以当地百姓通俗的称呼就叫“李鸿章钱庄”,李氏家族衰败之后,钱庄几经易手,后被当地一位开烟厂的郑姓大户买下,改名为郑家大屋。   在翁飞的指点下,记者驱车赶到了桐城市孔城老街。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部分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的老街即是当时保存下来的。 “李鸿章钱庄”坐落在离孔城老街100多米的空地上,远远望去,端方四正,四周全是高墙围筑,像是一座深藏秘密的城堡。在面向孔城老街的这面,开有一扇宽一米五左右的门,门前长满荒草堆满乱石。李鸿章在孔城的这处房产,占地非常大,共分为七进,临街两进是店铺,中间两进应为办公及店员日常起居之用,现已不复存在。   进到大屋里,是完全另一个世界,即使现在看来,大屋里的建造也是很豪华的。大屋里面共分三进,两个天井一大一小,大天井里至少能同时摆下30张桌子。两个天井中间,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过渡区域,被五排共计35根木柱分隔开,木柱下方是方砖石柱礅,上方则与带木围栏的阁楼相连。    “内部会所” 隐秘钱庄后的“青楼”   据翁飞考证和推测,此处大屋应该就是钱庄对内部客商开放的一个“内部会馆”,同时也兼带了一些“青楼”的性质。 “这座‘青楼’确是隐藏在钱庄的后面,是与整个钱庄一体的。从布局上看,整个钱庄分为三部分,最前面迎街的是钱庄的门面,中间是一座幽静的后花园,穿过后花园,就是这间大屋。大屋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围绕四周,立了35根木柱;二楼有几十个房间。 ”   但为什么又兼带了一些“青楼”的性质呢?翁飞表示,他在孔城老街的“李鸿章钱庄”实地考察时,发现在这座大屋的左边有一个厨房建筑,里面还有残留的灶台;右边的围墙处开了一扇小门,小门打开后,有一条小路直通前门大街。 “把这扇小门关起来,这间大屋就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极大地保护了大屋的隐蔽性。清朝后期对赌博和逛青楼等行为官府是严格控制的,如果一旦有事,客商就可打开小门,从这条小路直接离开。另外,从地理上说,孔城这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离当时相对繁华的枞阳和三河都还有一段路程,如果客商在下午来到钱庄,晚上必定需在此留宿,否则在天黑之前是赶不到枞阳和三河的。 ”   不过,它主要用于招待“关系户”,而不是对外公开开放,所以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后来这间大屋盘给一家郑姓商人,大屋改作它用而逐渐萧条下来。(陆慧敏 祁海群 文/摄)
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推荐《2.0的图书馆》
WHUSIM2010PHD 2011-11-24 10:47
《2.0的图书馆》 杨新涯 彭晓东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ISBN 978-7-306-03908-8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2.0的图书馆》论述了图书馆2.0的基本理论、实践思路和系统设计与开发,认为图书馆2.0是针对读者进行知识服务的理念,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馆人合一”(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应该有机地协调统一,馆人合一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以书为本”是图书馆2.0的基本要素。提出图书馆2.0的理论架构,并将图书馆2.0的理念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提出并完善基于J2EE的“基于用户,面向服务”的五层SOA架构体系进行系统需求的设计。 作者简介 杨新涯,四川达县人,博士生,副研究馆员。现任重庆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重庆大学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从事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的研究和实践,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述1部,承担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彭晓东,重庆酉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铸造、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几十项国家和部省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著述4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3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jerrycueb 2011-11-5 22:05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http://www.emdat.be/ (国际灾害统计数据库) Since 1988 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CRED) has been maintaining an 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 EM-DAT. EM-DAT was created with the initial support of the WHO and the Belgian Governme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database is to serve the purposes of humanitarian action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It is an initiative aimed to rationalise decision making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s well as providing an objective base fo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priority setting. EM-DAT contains essential core data on the occurrence and effects of over 18,000 mass disasters in the world from 1900 to present. The database is compil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UN agenc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surance compan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press agencies. Top 10 most important Drought disasters for the period 1900 to 2011 sorted by numbers of total affected people at the country level: Country Date No Total Affected India, Drought May-1987 300,000,000 India, Drought Jul-2002 300,000,000 India, Drought 1972 200,000,000 India, Drought 1965 100,000,000 India, Drought Jun-1982 100,000,000 China P Rep, Drought Jan-1994 82,000,000 China P Rep, Drought Apr-2002 60,000,000 China P Rep, Drought Oct-2009 60,000,000 India, Drought Apr-2000 50,000,000 China P Rep, Drought Jun-1988 49,000,000 Top 10 most important Drought disasters for the period 1900 to 2011 sorted by numbers of killed at the country level: Country Date No Killed China P Rep, Drought 1928 3,000,000 Bangladesh, Drought 1943 1,900,000 India, Drought 1942 1,500,000 India, Drought 1965 1,500,000 India, Drought 1900 1,250,000 Soviet Union, Drought 1921 1,200,000 China P Rep, Drought 1920 500,000 Ethiopia, Drought May-1983 300,000 Sudan, Drought Apr-1983 150,000 Ethiopia, Drought Dec-1973 100,000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5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鲁白访谈:GSK科技创新奖的设立与评审
热度 2 lubai 2011-10-14 20:11
鲁白: GSK 科技创新奖的设立与评审 李辉 "世界科学" 2011年10月 2011 年度 GSK (葛兰素史克)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另有 GSK “神经科学卓越奖”颁给了浙江大学段树民教授,“明日之星奖”颁给了 15 名在读研究生、博士后、助研等青年才俊。几乎同时,来自美国的拉斯克基金也将本年度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了屠呦呦。这让公众在一时间高度关注屠呦呦这样一位之前知名度并不高的科学家的同时,也 对 GSK 奖项充满了好奇。本刊记者日前独家采访了 GSK 研发部生物副总裁鲁白教授,聆听了他关于 GSK 奖项设立的来龙去脉和评奖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的讲述。 “我们这个奖是独立的,而且是在拉斯克奖之前宣布颁奖给屠呦呦的。” 记者 :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屠呦呦研究员和张亭栋教授。但几乎同时,美国的拉斯克基金也将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了屠呦呦。很多人都感兴趣,为什么你们会和拉斯克评审一样都选择了屠呦呦? 鲁白 :其实我们颁奖的时候,就听到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说我们跟风拉斯克奖的评审结果 , 将 GSK 的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屠呦呦,另一种是说我们提前知道了 拉斯克奖的结 果然后再评的 GSK 奖。我必须要说明,我们这个奖是独立的,而且是在拉斯克奖之前宣布颁奖给屠呦呦的。”至少有三点我们与拉斯克奖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在 8 月 16 日全体评审投票,当天通知了授奖人。  8 月 20 日对外正式宣布;而拉斯克是 9 月 12 日对外正式宣布的。 其次,我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和张亭栋在中药研究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中药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而拉斯克奖表彰的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表彰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比如张亭栋所用的方法就是现代临床医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拉斯克奖则更在意青蒿素这一有医疗价值的药物的发现。 第三,我们不但评出了屠呦呦,还评出了张 亭栋 。张 亭栋 的贡献并不在屠呦呦之下,所以我们的评奖委员会在经过仔细认真的集体讨论后把今年的 GSK 奖同时颁发给了两位。而且我个人觉得张亭栋也应该获得拉斯克奖这样的国际大奖。 拉斯克奖证实了我们中国科学的水平,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水平,同时也证明了我们 GSK 评奖委员会的水平。而且我个人觉得张亭栋,以及王振义、陈竺也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甚至诺贝尔奖。 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今年的评奖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将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时颁发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能否讲一下这个讨论的过程。 鲁白 :在提名阶段,屠呦呦和张亭栋都有被单独提名,但是也有些评委将屠呦呦和张亭栋同时提名,评委之间因而有了一番争论,因为争论激烈,我们决定在投票选出获奖人之外,再加投关于两人是否可以同时获奖的票,结果赞同两人同时获奖的票数最多。因此我们决定将今年的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时颁发给他们两人。 记者 :我记得去年的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也是同时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两位科学家。 鲁白 :是的,去年我们把“杰出成就奖”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但是去年的争议比较小。因为针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王振义找出了将全反式维甲酸运用在临床的方法,而陈竺则研究出了其中的分子机制。所以他们同时得奖大家都认为是合适的。 记者 : 陈竺在不同场合也提到他们的工作是在张亭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那你们为什么首先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然后才颁奖给张亭栋呢? 鲁白 :其实去年张亭栋也被讨论了,但是最后王振义和陈竺的得票数更多。陈竺有两个重要的科学贡献,一个是他解释了其导师王振义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理。另一个是解释了张亭栋砒霜治疗同一种白血病的机理。我们去年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第一项工作。当然,他的第二项工作,也是值得再次获奖的。这两种方法一起,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已经达到了 90% 以上,这是很了不起的。 “一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性通常不会有太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原创是谁。” 记者 :前面您讲了 GSK 评奖委员会这两年的评奖过程,那你们有没有明确的评奖标准? 鲁白 : 有的,具体地说,首先被提名者应当是“中国科学家”,而且“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应当是重要的和原创于中国的 。 记者 :怎样来判断“重要性”? 鲁白 :那就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原创研究。“重要性” 是指有没有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有没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或者广泛的应用价值。不是单纯的靠院士头衔、或者发表 SCIENCE 、 NATURE 的文章数目,或者论文的影响因子,等。 记者 :就是说,你们破掉了一套标准,但同时建立了另外一套标准。这同样是有难度的吧? 鲁白 :也不是很难,关于一项研究的重要性还是容易判断的,比如饶毅曾经预测过 50 个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现在大概已经有一半以上都获得了。所以对于专业领域的一流科学家们来说,一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性通常不会有太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原创是谁。 “原创性”有时候是很难清楚地划分出来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每一项研究都会包含别人的 idea ,问题就在于,究竟哪一个人的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突破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可以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2008 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日裔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下村修是第一位从水母中分离 GFP( 绿色荧光蛋白 ) 的科学家,他发现这种蛋白在紫外线光中呈现亮色。马丁 - 查尔菲的贡献是展示了 GFP 作为各种生物现象的亮光基因标签的价值。钱永健则解释了 GFP 如何发光。但是 Wood Hole 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 Douglas Prasher )曾经早就意识到水母亮光基因的价值,并得到了 GFP 的基因,很可惜他的科研基金没有了,他没能将 GFP 基因表达出来。将 GFP 基因克隆出来是关键性的原创,为什么没得奖,值得商榷。 除了重要性和原创性,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贡献最大。  2000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阿尔维德 · 卡尔森( Arvid Carlsson )曾开玩笑说,评上诺贝尔奖通常经历三步挑战, 1) 当你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时,很多人会说“ This cannot be true ”(这是不可能对的!)。 2) 多年后,你的工作被反复证明是对的 , 人们又会说,“ This is true, but   it is not important ”(这是没错,但这不重要)。  3) 再过很多年,当你的工作已经被证明是非常重要了,又有人会说,“ This is true and important , but it was not you ”(没错,这是很重要,但不是你发现的!)。所以,谁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这需要各个评审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比较多人的看法就可能是一个公论了。 “我们的评奖委员都是很高水平的,……一是具有世界级的水准……二是熟悉中国的国情。” 记者 :您刚才谈了 GSK 评奖委员会的工作,那么可否也谈谈这个评奖会员会本身,由哪些人组成,如何一起工作。 鲁白 : 评选委员会一般来说名单是不公布的,主要是怕游说。比如瑞典的诺贝尔论坛( Noble Forum ),很多人想要挤进去讲,因为通过这种形式,演讲人至少可以让评奖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经常游说,就给评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不公开评奖委员会名单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我们的评奖委员是有一定水平的,他们至少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世界级的水准,表现在他首先必须是知名的科学家,有些自己就得过国际奖项,有些参加过国际重要的评奖活动。我本人在美国的神经科学评奖委员会曾经做过四年的主席,我们的委员会成员也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经历。 二是熟悉中国的国情。国外具有世界水准的科学家往往很难读懂中文文献和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就阻碍了他们理解一个项目的创新者到底是谁。比如屠呦呦获奖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路易斯 ∙ 米勒  (Louis H. Miller) 和苏新专 (Xin-zhuan Su) 就在 cell 上发文评论谈屠呦呦的工作,后来一些中国知情人表示不满,认为评论不够准确全面。原因在于国外专家只能凭借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较容易辨别的材料,但是屠呦呦那个年代的很多文献资料是不公开或者是外国人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评委也应熟悉中国学术界和中国国情。 以上是两个基本标准。当然也要公正、独立、专业和公正,这是最起码的。比如有人可能不习惯屠呦呦的个性,但是如果承认青蒿素最关键的工作是她做出来的,那就应该投她的票。 记者 :那么怎么去具体规避这些情感上的倾向性呢? 鲁白 :这个主要靠评审对自己的要求,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问题。比如因为我们评委中有人符合参评标准,而且其中有人今年也被提名了,后来都主动退出了我们的评奖委员会。 记者 : GSK 的提名过程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鲁白 :诺贝尔的评奖是由评奖委员会给很多人发信,请大家提名。去年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后来我们发现回信不多,而且不见得完全客观。今年我们主要依靠与一流科学家的电话联系和评委内部讨论。 “说到底,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我们自己的很多奖项没有自己的品牌。” 记者 : GSK 为什么要设立这些奖项?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计划设立这三个奖项的? 鲁白 :“ GSK 所设的这三种奖项是由 GSK 中国研发中心推动的,它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但是是我来研发中心后策划的。我 2009 年 7 月 1 日来 GSK 上任,不久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国际大公司做这些事情也不少,比如在美国非常热门的高中生的 Intel science 奖,得奖者可以到白宫见总统,对以后选择大学也有很大好处。公司做这类事情通常的目的是品牌宣传、塑造形象。 从 GSK 角度,设奖的初衷是创造跟中国科学家合作的机会,也可以延揽人才。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我觉得国际大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就应当对中国的科技、教育进步有所贡献。中国的科技创新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所以我们也想倡导崇尚科学、尊重创新、推崇人才的氛围。 记者 :那您具体的计划包括哪些? 鲁白 :我们有一揽子计划,包括,提供给研究生奖学金,支持一系列讲座,等等。比如我们支持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系列讲座,目前也正在和上海交通大学商谈支持系列论坛的想法。另外我们还支持一些在中国召开的学术会议,比如中国神经科学年会,青年神经科学家会议,中国海外华人生命科学会议等等。 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今后有怎样的打算呢? 鲁白 :这里我要谈一个“品牌”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商品的价值绝大多数来源于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和品牌。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比较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了。但对品牌的价值还不够重视。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生产和营销。比如 iPad ,这个产品固然有很多绝妙的创新设计技术,但苹果的品牌使 iPad 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好看有好用的产品了。其实科学领域也有品牌效应。一个科学家是否有品牌效应,往往反映在他有没有被邀请写综述、做大会发言、主持重大研究项目,还有就是到著名大学演讲,参加基金的评审,做杂志的编委 , 和得到国际科学大奖,等等。 但是很可悲的是,我们很多时候要靠外国人的认可来相信自己的影响力。比如我们这次颁奖活动之后,有很多记者打电话来,但是问的问题多是在围绕屠呦呦,因为她得了拉斯克奖。很少有人问及张亭栋,说到底,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我们自己的很多奖项没有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邵逸夫奖,奖金有 100 万美金之多,而拉斯克奖只有几万美金。但是邵逸夫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如拉斯克奖。中国的科学家即便在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世界上还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 GSK 这样一个国际品牌,为打造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尽一份力。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这个奖项本身今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品牌,比如像美国的 Intel Science 奖那样。当然这也需要公司总部及各方面继续大力支持和配合。
8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知识产权:创新者以智慧划分的经济版图
zhj71626 2011-9-27 21:44
知识产权:创新者以智慧划分的经济版图 ——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谈创新思维是第一软实力 □本报记者 张明伟 “创造知识产权就是创造战略资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战略利益,运用知识产权就是运用战略力量”,这是郎加明教授在与记者交谈时的一段话。郎加明是全球创新趋势高峰论坛、首都科学讲堂、首都创新论坛的主讲人之一。最近,《科学时报》记者就“知识产权”、“创新思维”等问题,对郎加明进行了独家专访。 制创新权:源于红色旅游 《科学时报》:在首都创新论坛上,您讲的“制创新权”令许多人印象至深。请问“制创新权”这一概念来源何处? 郎加明:人生之路无非“闯”与“创”二字,我的“闯”与“创”军号是在1966年10月吹响的。那时,中国最早的红色旅游——红卫兵大串连已进入高潮,从小酷爱学习15岁的我,带领一批中学生到平型关大捷遗址参观:1937年9月25日的晋北大雨初晴,穿着单军装埋伏了一夜又冷又饿的八路军战士,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反复争夺战场制高点——老爷庙,硬是把敌人打下去,使之陷入1000多人被歼的灭顶之灾。从此,我对制高点的感悟刻骨铭心:战场尽管是最残酷的时空,却又是最公正的法庭——在这里,一切“假、虚、空”的东西,都会被无情地淘汰掉。同时,博学并不等于智慧,智慧并不等于创新。只有不畏艰险攻占某一领域的制高点,才能成为以点制面、一骑绝尘的杰出人才。所以“制创新权”这一概念,虽然是我1989年11月才提出的,但追根溯源是1966年10月萌芽的。这是观念的胜利、思维的成功。 《科学时报》:什么是制创新权? 郎加明:发现式创新揭示的是“前所未知”,发明式创新制造的是“前所未有”。世界上最大的创新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创新。制创新权是指某些可指导发现、发明亦即创新唯一或第一的思维方法体系的知识产权。如熊彼特的技术经济创新体系、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阿奇舒勒的TRIZ法、德·波诺的水平思考法、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法和郎加明的金三极创新思维法,均因系原创、首创、独创而带有这样的特性。 显而易见,制创新权是人类“创新思维——创意——创新——知识产权——产品(服务)”之链的“根、本、源”,具有领先、主导、霸位的巨大能量。研究创新思维方法就是夺取制创新权。从这一定义上说,世界上雄踞创新之巅即拥有制创新权者,虽然只是极少数“关注天空”的原创者、首创者、独创者,但这样的创新者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类精英。圣西门所说的“假若法国突然在物理、化学、数学、文学、军事和民用工程方面损失专家50名,法国会马上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若法国只是不幸地死去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神父、财主,却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揭示的便是这个道理。 《科学时报》:制创新权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郎加明:创新者是穿越时空把不可知变为可知(发现式创新)、不可能变为可能(发明式创新)的人。创新的类型有很多:像战法创新、管理创新、学科创新、设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菜品创新、金融创新、邮票创新、密码创新、画法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表演艺术创新……不过,据我多年研究,最能体现制创新权的,主要集中在概念创新、领域创新、科技创新和形象创新四个方面。 概念创新: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如马汉的制海权、杜黑的制空权、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旺楚克的幸福指数、郎加明的同芯多极圈和价值股份制、李彦宏的竞价排名推广、施振荣的微笑曲线…… 领域创新:如哈勃的星系分类、沈隽的银缕梅、高锟的光纤、伯纳斯·李和文登·瑟夫的互联网、费兰·阿德里亚的分子厨艺、张建春的军用汉麻材料、冯小刚的贺岁片、H5设计工作室的《商标电影》…… 科技创新:如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法、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步枪、索尼公司的“特丽珑”显像管、马克·安德森的浏览器、王永民的五笔字型、马丁·库珀的便携式电话、沈火林的甜瓜品种…… 形象创新:如敦煌的飞天、周敦颐的太极图、吴承恩的孙悟空、迪士尼的米老鼠、埃尔热的丁丁、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莫尔和格鲁伯的《平安夜》、布鲁塞尔的小尿童、悉尼歌剧院、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 《科学时报》: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您是如何看待制创新权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的? 郎加明:创新者镌刻人生靠的是“三见一情”:识见、主见、创见和激情。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创新的真正名字叫“不同”。谁控制了人的思想,谁就控制了人的行为。一个强国的主要标志有二:一是拥有一大批重大思想成果;二是拥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方法乃创新之源。掌握了制创新权,就掌握了创新的杀手锏——即产生重大思想成果、重大科技成就的法宝。对此,我们从奥斯本1953年发表头脑风暴法后美国的国力增强、阿奇舒勒1961年发表TRIZ法后前苏联的科技快速发展等事例中,可以看得格外清楚。创新是现代人的图腾。制创新权更深刻的涵义是,人一定要做创新的先驱,而不做思维的囚徒。 实力五边形突显方法无价 《科学时报》:我们今天讨论创新,是希望为国家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近年来,“国强民富”与“民富国强”一直是一个争论焦点。您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郎加明:制造和使用工具(含装备),是人类与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创造和运用方法(含谋略),是创新者与普通人的标志性区别。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的历史阶段、强弱程度和发展潜力,我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实力五边形”。 第一是资源,即人们所占有的资源优劣。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领土、领海、领空、海岸线、出海口、航线、海峡、岛屿、山川、森林、草原、沙漠、江河、瀑布、湿地、石油、煤炭、化石、玉石、金银、铜铁、稀土、高岭土、盐湖、矿泉、地热、日照时间、风能、温度、湿度、生物种质资源、自然遗产资源、文化遗产资源…… 第二是精神,即人们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像道德、理想、信念、意识、情感、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人生观、正义感、进取心、凝聚力、意志、观念、士气、胆量、勇敢、毅力、心态、情商,以至富于精神色彩的宗教、文化、艺术、戏剧、歌曲、舞蹈、雕塑、徽标…… 第三是方法,即人们所拥有的方法水平。如谋略、计策、案例、定理、法则、模式、机制、知识、经验、技能、本领、诀窍、套路、程序、工艺、历法、训法、算法、教范、模型、结构、方程、阵法、配方,以至资料、档案、数据库、典籍、地图、海图、气象云图、技术图纸、法律、制度、标准、规划…… 第四是工具,即人们所制有的工具能力。像装备、机械、设备、设施、运具、模具、道具、梯具、兵器、礼器、乐器、容器、法器、量具、刃具、磨具、教具、计时器、指南针、仪器、仪表、望远镜、显微镜、电子计算机、模拟机,以至属于工具外延的生产线、风洞、重水反应堆、高能加速器、卫星、互联网、GPS…… 第五是物品,即人们所享有的物品程度。如粮食、棉布、肉、蛋、奶、海鲜、果蔬、调料、糖、药品、烟酒、化妆品、艺术品、漆器、刺绣、家具、玩具、游艺设备、餐具、花草、皮毛、丝绸、箱包、珠宝、图书、音像制品,以至酸、碱、盐、塑料、纸张、玻璃、金属、木材、水泥、电视机、冰箱、空调…… 综上而知:“以道驭器”。在实力五边形的五大指标中,软资源和硬资源最重要,但软资源比硬资源更重要;软方法和硬工具最重要,但软方法比硬工具更重要;软实力和硬实力最重要,但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 《科学时报》:您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儿吗? 郎加明:在一个国家及地区,以至一个军队、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中,人们所占有的资源多寡主要是天然的或历史形成的,所享有的物品程度可以是自己加工或进口的。不过,人们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所拥有的方法水平、所制有的工具能力这三个关键指标,如果不是进取的、独立的、自有的,那么,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地区必是某些强势国家或强势国家集团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个军队、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必是某些强势团体或强势团体联盟的“附庸体”或“半附庸体”。因为道理很简单:物品、工具是由创新者和其他劳动者的精神、方法,对资源发掘、加工而固化、优化来的。 毋庸置疑,在由资源、精神、方法、工具、物品组成的实力五边形中,每一条边越长其实力面积便越大。方法无价,创新无限。实力五边形的真理性有史可鉴:宋末、明末、清末的中国,虽因资源、物品这两条边很长貌似“国强”,但精神、方法和工具这三条边太短实则“国弱”,即综合国力落后而随之“民贫”;反之,现代的日本、以色列、梵蒂冈等,虽因资源、物品这两条边太短貌似“国弱”,但精神、方法和工具这三条边很长实则“国强”,即综合国力先进而随之“民富”。新中国的千秋伟业,是用“先计划经济,后市场经济”亦即“先做强,后做大”的英明方略,把实力五边形的每一条边都快速画长了,使中华民族的“利剑”和“剑法”与时俱进。 知识产权:隐形的战争 《科学时报》:依您看一个国家及地区以至一个企事业单位若要基业常青,主要靠什么? 郎加明:创新思维是无形的竞争,知识产权是隐形的战争。创新思维是一个大社会的公器,知识产权是一个小世界的私器。一个国家及地区以至一个企事业的基业常青,应靠以创新思维研发和保护知识产权。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或曰发达国家的“文明两段史”。 第一阶段是“掠金史”:在人类体力称雄的时代,先进国家以发明机械设备(工具)并“军舰在先,贸易在后”的手段,到落后国家公开“掠金”,而落后国家则当血汗奴隶区为先进国家打工,即先进国家在全球主要以工具(含装备)制胜。 第二阶段是“淘金史”:在人类脑力称雄的时代,发达国家以创造知识产权(方法)并“贸易在先,军舰在后”的手段,到发展中国家隐蔽“淘金”,而发展中国家则当专业人才库为发达国家打工,即发达国家在全球主要以方法(含谋略)制胜。 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有三大空间:一是领土、领海、领空;二是极地、公海、太空;三是知识产权的隐形疆域。推而广之,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也有三大空间:一是生产及服务;二是贸易活动;三是知识产权的无形要塞。还应当指出,人才有创新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创新与专业结合型人才之分;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发现和发明的第三空间。鉴此,我要说三句话:知识产权是创新者的智慧结晶;知识产权是创新者以创新思维划分的经济版图;知识产权是创新者的佩剑——即进攻的“矛”、防御的“盾”和荣誉的“勋章”。一般而言,“三名主义”与“三权鼎立”是并存的:即著名人物主要是靠著作权支持的;著名品牌主要是靠商标权支持的;著名产品主要是靠专利权支持的。自然,知识产权还包括商号名称、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权、商业秘密等,但主要是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 《科学时报》:您认为我国企事业和个人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上现状如何? 郎加明: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06年1月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三种现象格外刺目:宁愿花8000元请客拉关系,也不肯用1800元注册商标;宁愿花3小时闲聊或逛街,也不肯用30分钟写文章形成版权;宁愿花10亿元去炒房地产,也不肯用100万元研发专利。2010年3月15日发生在北京土地市场上的3家央企成为新“地王”事件,就是那些不愿艰辛创造、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而只想一夜暴富、一赌致富的典型。必须指出:跨国公司垄断的大多是无形资产,中资企业占据的大多是有形资产。若用“创新之光”透视一下:我国不少所谓的“500强”大企业,不过是“有肉缺骨,有骨缺钙”,即没有多少知识产权的“500大”;一些所谓的著名单位,不过是早已被别人注空了知识产权的“纸老虎”。 当然,我国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事业对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视的:截至2010年4月5日,华为有专利27766件,中兴有专利17559件,《读者》有商标139件,圆明园有商标746件,颐和园有商标48件,南航有商标240件,铭万网有专利、版权和商标共55件……特别是当年中科院计算机所用联想式汉卡、北京大学用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的知识产权投入创办企业,今天已发展为品牌化、产业化的跨国公司的实践,更是令人振奋的成功例证。 《科学时报》:您对这些现象和事实有何看法? 郎加明:知识产权是创新思维作为天使或魔鬼时的化身。有知识产权者昌,无知识产权者亡。创造知识产权就是创造战略资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战略利益,运用知识产权就是运用战略力量。做生意就是做创意。迪士尼在华已注册2797件商标,绝不是想给中国政府交“官费”,它在“创意、科技、产权、交易”四个维度已展开的知识产权行动,实在值得国人良久玩味。 另外,广东东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1美元出口,卖到美国大约10美元,9美元是制造之外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6个环节创造的事例,以及美国的可口乐乐和微软、英国的立顿茶、法国的路易威登和欧莱雅、瑞士的雀巢咖啡、瑞典的宜家、芬兰的诺基亚、丹麦的乐高积木……其品牌价值动辄以千万亿计所折射出的,难道不也是“知识产权是软实力的极光”的规律吗? 唯一即第一与第一不唯一 《科学时报》:今年4月26日,将迎来“世界知识产权日”创设10周年。对此,您有何感想? 郎加明:近三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为:2008年“尊重知识产权和赞美创新”;2009年“绿色创新”;2010年“创新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可见,创新思维与知识产权是母子关系;没有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反过来说,现在的“知识产权赤字”即未来的“国民经济赤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DVD生产国,每年却要花10多亿元人民币买专利许可,亦即因缺乏知识产权“中国在世界上买什么东西什么贵,卖什么东西什么便宜”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科学时报》:您觉得怎样才能迅速改变我国知识产权状况? 郎加明:一个国家必须要建设和保卫知识产权的隐形疆域,一个企业必须要构筑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无形要塞。中国人在古代,是重整体、轻局部;在近代,是重技术、轻科学;在现代,是重制造、轻服务;在当代,是重现实利益、轻知识产权。总的看,是“三少三多”:即首创的少,从创的多;原创的少,衍创的多;独创的少、改创的多。说穿了,还是比较缺乏平地而起即颠覆性创新的智慧和胆魄。我认为,“三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是最大的战略资源,“三创”(首创、原创、独创)是最佳的发展方式。“三创”加“三权”,强国又富民。因此,中国应以“三创”精神大力营造“三权”生态,以形成“世界脑谷”、“世界办公室”,而不是高耗材、高耗能、高排放的“世界工厂”。 《科学时报》:请举出一些以“三创”精神营造“三权”生态的实例。 郎加明:新加坡著名学者莫少昆说过“格局决定结局。”的确,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决定较量结果和博弈输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世界智库的情况:2009年,美国有1777家,英国有283家,德国有186家,印度有121家,日本有105家,中国大陆仅74家;其次,1851年伦敦就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蒸汽机、电话机、计算机、航天器等,几乎都经历过世博会的“洗礼”,连度假村、百货商店、主题公园、银行柜员机等,也得益于其启迪,而上海2010年才举办世博会;再次,当走进靠“一条小峡谷办旅游业、一群大银行办金融业”的发达小国卢森堡时,人们恐怕都会留下熟悉的陌生——“哇!原来不用机器轰鸣也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印象…… “没有竞争是最好的竞争”,人一旦发现和发明了某一新类别,就创造了没有竞争对手的唯一和第一。但亦请切记:唯一即第一、第一不唯一,首创者、原创者、独创者永远是唯一的,后来的第一即使不是跟跑者而是领跑者,也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掉。对于这个道理,已善于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抓的现代中国人,是终于明白了:一方面,奋力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水利枢纽、核电站、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大力研发和制造集成电路、高端元器件、机器人、半导体、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工程机械、生物技术等。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价值链上,努力创新划时代的事物,像世界首部植物染色体图谱、首个光量子电话网、首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首个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首辆“抢险变形金刚”、首支甲流疫苗、首款手写电子书、首台超大屏幕全高清三维立体激光电视…… 《科学时报》:还有什么措施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天平上的砝码呢? 郎加明:制造业的灵魂是专利权,服务业的核心是商标权,创意业的精髓是著作权。知识产权是“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的制度。有产权的知识,才是财富和力量。发现不等于拥有,发明不等于占有。因此,注册知识产权就是争分夺秒的市场制高点争夺战。作为一种流程,其要害有三:创新主体的研发要快,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申办要快,政府机关的审批要快。在这方面,北京金三极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独特经验,值得同行借鉴:即三快(制文快,报文快,传文快)、三保(对申报信息有效保护,对相关信息严格保密,对档案资料长期保管)、三全(全程服务,全程参谋,全程仅一次收费)和四帮(帮助客户认识价值,帮助客户发掘需求,帮助客户清晰目标,帮助客户战略规划),从而在商标申请、版权登记、专利代理和商标设计等领域,特别是在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申办的顾问式服务中,受到了业界专家、高端客户的广泛好评。 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 《科学时报》: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您认为创新的关键在哪里? 郎加明:创新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的事情。当见多了“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思路”的人才之后,任何不带偏见的人,恐怕都会有“创新的关键是创新的思路”的共识。爱迪生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我历来认为,在创新中一个人的灵感、直觉和悟性是最重要的。 《科学时报》:创新的思路是否有最简单的表达方式? 郎加明:什么是创新的思路?我列出一个公式,可供有志于创新者参考: 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 一切创新皆始于思维创新。人们在各行各业的竞争,从形式上看是力量积累和力量运用的对抗,但实质上是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较量。因此,“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中的“方向”,指的是走出创新迷宫的目标、战略、路径(所谓“科研好搞,课题难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如同开掘隧道一样,第一个人先钻出一个透着微光的小洞,后来者再逐渐将其扩大、加固、优化。公式中的“方法”,指的是破解创新黑箱的谋略、战术、武器。方向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选择方向和创意方法,都需要眼光独到和判断准确。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佐证之。 第一个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发激光显示技术的故事。2000年的一天,许祖彦院士与曹健林在谈话中突然灵光一闪,何不利用现有的仪器作一次激光光源成像的试验呢?于是,大家把房间的灯都关掉。黑暗中,许祖彦试映的图像竟隐约出现在屏幕上,证明这条技术思路是可行的。随后,由光电研究院投资并组织中科院物理所、理化所、长春光机所等协同攻关,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激光显示原理样机,使我国激光显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第二个是两个不同学历者研发分拣空盒装置的故事。某化工公司引进一条香皂生产线,不过发现常有盒子未装香皂便流入包装箱。为解决该缺陷,公司请一名博士挂帅组成十几人小组攻关,采用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元钱,最后一有空盒就会被机械手拣走。后来,这套装置坏了,情急之下车间主任命令一名工人:“搞定这事,奖励你300元”。岂料工人只简单改造了一台电风扇放在流水线旁,便可把空着的香皂盒吹进回收槽。 《科学时报》:那么,创新方法与点子有什么区别呢? 郎加明:方法为创新之魂。一般而言,创新方法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子仅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关于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我们不妨先看《水浒传》中的一则掌故:“九纹龙”史进“自幼爱刺枪使棒”,其父史太公花了不少钱,请众多师傅教过他武艺,能“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的转”。东京80万禁军教头王进因“恶了”高俅,逃奔史家庄,史进高低要与王教头比个输赢,结果,交手只一个回合,他的棒便被打在一边,人也被打翻在地。王教头对史太公说:“令郎学的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何也?王进是原创者。所以,自主创新,须方法先行;方法先行,得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学习和推广美国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前苏联阿奇舒勒的TRIZ法等,而且应下苦功夫原创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理论及创新方法。中国人万不可只热衷于“山寨化传播”舶来品,老将自己的车厢挂在别人的火车头后面。 《科学时报》:建立创新体系有无捷径? 郎加明: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创新需要思路,同时,创新是个体系。关于创新的体系创新,其实有三个办法: 体系=要素+要素; 体系=要素+结构; 体系=结构+要素。 无疑,在“体系创新三公式”中,“体系=结构+要素”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这一开放的、动态的公式,具有发现现实需求、发掘潜在需求、发明梦幻需求的功效,更能体现“思路统帅知识(技能)”的创新意蕴。 创新思维为新的时代升旗 《科学时报》:拿破仑曾说:“纵观历史,人类所使用的武器无非是思想和刀枪,而从事实来看,刀枪往往被思想所战胜。”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郎加明:历史是创新者缔造的,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暗夜中执炬的创新者,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来看,近代中国曾有“实业救国”、“君宪救国”、“道德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高论。1934年,张伯苓还提出过医治国人“愚、弱、贫、散、私”的良方是“体育救国”。现代美国也有“工业立国”和“金融立国”,日本有“贸易立国”、“科技立国”、“金融立国”、“信息立国”、“文化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韩国有“科技立国”、“教育立国”和“文化立国”,新加坡有“人才立国”,以色列有“教育与科技立国”等战略。检索共同的关键词,显然是“科技立国”、“教育立国”居多,但趋势是“文化立国”、“知识产权立国”。 不过,我认为,创新为新的时代升旗。既然人类已经走过了渔猎经济时代、农耕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达知识经济时代和即将进入创新经济时代,那么,最适应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经济时代的战略,似宜是“创新立国,创新强国”。因为文化的深层是智慧、知识产权的高端是创新思维。国之重器,惟创新思维;国之瑰宝,惟知识产权。 《科学时报》:这些年,许多人对我国的素质教育颇有微词,请谈谈您的意见。 郎加明:素质教育不等于只让青少年学外语、弹钢琴、拉提琴和唱卡拉OK,并变成记忆机器、应试工具、解题高手,关键是要进行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的教育。清朝耗资约1350吨白银购入西方铁甲舰组建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之战中灰飞烟灭的教训,绝不是由于当时中国缺少能歌善舞、吟诗作画的人才。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德国元帅毛奇曾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决定了”。此言不虚。历来阻碍许多中国人创新的东西,主要是“两不意识”:一是只认为体力劳动是劳动,而不认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二是只认为书本知识是文化,而不认为创新思维也是文化。遗传基因是父母给的,文化基因是环境给的,创新基因是社会给的。高优的教育催化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低劣的教育泯灭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先进的教育生产“创新富翁”,落后的教育生产“创新负翁”。 《科学时报》:您对中国创新还有何寄语? 郎加明:创新思维是第一软实力。2000年11月1日委内瑞拉《宇宙报》的一篇文章说:“今后,人们将不再以拥有土地和钱财的多少论财富,而主要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论贫富。”的确,昨天的成功靠血汗,今天的成功靠知识,明天的成功靠创新。无形方法创造有形价值。灿烂的创新思维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知识产权之果。创新盛典自有创新盛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科技人员最多和企业最多(仅中小企业就有4000万)的国家。只要沿着创新之路阔步前进,未来人们对“中国”的解释,一定是“中国——世界创新的中央之国”。 《科学时报》 (2010-4-13 A3 访谈)
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