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人故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劇情] [人狗奇缘(2006)][720p][韩国][主演:俞承豪]
lcj2212916 2016-8-24 22:55
电影《人狗奇缘》由朴恩亨、吴达钧共同执导,俞承豪、金香奇和阿达共同演出,讲述了一对相依为命兄妹与狗的感人故事。电影于2006年10月25日在韩国上映。 灿伊 ( 俞承豪 饰) 和苏伊 ( 金香奇 饰) 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小小的他们有一个心愿,就是有朝一日离家出走的妈妈可以回家,相信妈妈是爱他们的。11岁的灿伊有着同龄人完全不会具备的责任心和承受力,尤其是和爱哭鬼妹妹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坚强的像个大人,懂事的让人心疼。妹妹的生日到了,灿伊没什么能力送妹妹礼物,但是突然有一天,灿伊带回来一条刚出生的小狗,做为给妹妹的生日礼物送给了妹妹,天真的苏伊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小家伙,并美滋滋的认为这是妈妈送给她的礼物,并给小狗取名叫“心心”。而实际上,这是哥哥为了讨妹妹欢心而从外面偷回来的。   时间匆匆的过了一年,每当灿伊不在的时候,心心就像苏伊的朋友,象哥哥寸步不离的守护着她,陪伴着她。人与狗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一个冬天的日子里,他们来到结冰的江边玩耍,心心拉着冰车在江面上畅游,苏伊和灿伊都是兴高采烈的坐在上面,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苏伊掉进了裂开的冰面中,并最终溺水而死,失去妹妹的灿伊十分自责并偏激地认为是心心的错,开始憎恶心心,把它拒之门外,看着四壁空空的家,妈妈不在,妹妹的笑声也再也听不到,灿伊背起妹妹生前最喜爱的书包离家出走了。可是无辜的心心只是想一心一意的跟随兄妹俩,于是寻着灿伊的脚步开始寻找主人的流浪生活……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人狗奇缘”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24371.html
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才女崔雅临终前的反省
热度 31 何裕民 2015-4-21 15:04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记载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美丽、活泼、聪慧的美国女子崔雅,36岁时邂逅了思想界奇才肯·威尔伯,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决定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浪漫而美好的因缘遂引发为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感人故事,并催化了他俩对于生存意义等的深思。 “ 一切痛苦折磨也因此成了使人走向彼岸的津渡。” 他们在人生大修行中放下了自己。崔雅死后,肯·威尔伯在悲痛中根据与崔雅的对话及自己的思索领悟,写下了该书。不久,该书便广受重视,成为一本有世界性影响的名著。 临终前,作为才女及思想感情丰富,且有着比较光鲜成就的崔雅,反省了自己的人生,剖析自己为什么会生乳腺癌的原因,归纳了几条。列举如下: ⑴ 长期过度地压抑自我情绪,尤其是愤怒和哀伤; ⑵ 几年前曾经历了一段重大的人生转折、压力和低潮,一连好几个月,几乎每天都在哭泣,情绪过于低落; ⑶ 太过于自我压抑与自我批判了; ⑷ 年轻的时候摄取了太多动物性油脂、蛋白质和咖啡; ⑸ 使命感太强,急于确立人生价值与目标; ⑹ 小时候常觉得非常寂寞、无助、孤立,无法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⑺ 长久以来一直倾向自给自足、自制和过度独立; ⑻ 灵性修持(譬如内观等)一直都是她最根本的目标,但没有全力以赴; ⑼ 没有早一点遇见所爱的人(她恋爱较晚),长期缺乏情感支持。 崔雅虽是美国人,但上述致癌的缘由,在中国城市的成功人士癌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笔者接触过国内诸多类似的、患了癌的青年英才俊杰,其危险因素似乎还可以加上几条: ⑴ 拼命工作,忽略所有其他; ⑵ 好胜心太强,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⑶ 追求太多,且急于实现; ⑷ 自我要求太高,信奉完美主义; ⑸ 付出太多,生活没有规律; …… 以上这些,都是自我强加给自己的,超离了生命之本真,并非生存本然这所需。而且,都是可以放放手的。也许,放放手,结局就大不相同。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2202 次阅读|31 个评论
家书146--新娘子的感人故事
guanyunzhai 2013-1-30 20:48
29岁的湖北土家族女孩向雪敏原本打算1月4号结婚,13年1月4号,连起来读,谐音一生一世,这时,苏州一位得了白血病的16岁的少年,急需手术移植造血干细胞,得知这个消息,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的向雪敏,为救这个不相识的少年,推迟 了 婚期 , 给病人捐献骨髓。为保证配型质量,爱美的她,还故意增肥20斤。1月24号,她成功地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晚,她补办了婚礼。 读这条新闻,我很感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份爱心,乐于助人,就给世上添了温暖。 这个最美新娘的事,还上了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央视这个以往偏重报道高官言行的节目竟用了三分多钟的时间讲述她的故事 ,以往少见。 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报纸,叫邸报,那是朝廷发布消息的政府机关报。这个传统沿袭到电视年代 。 最近,情况有了变化。三十分钟新闻节目的安排,不再象有人调侃的“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百姓过得很好,最后十分钟外国人民水深火热。”前十分钟领导很忙的报导少了,国家领导人活动和会议的报道,更多地让给了买菜大妈、北京雾霾、成都曹家巷拆迁这些老百姓的日常事,百姓过得很好的内容变了,突出了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报导。 近来,国内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有信仰,有追求,有品位,不满足于物质上的满足、享乐,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弘扬不是靠抽象的口号概括、权威的政策规定、或者频繁的高官活动、讲话的报道实现的,应该从生活中、从普通人身上发现善良和美好,积极鼓励、倡导和弘扬这种善良和美好。央视在向这方向发展,这是个不小的进步。 奥古斯丁说,有地上之城,也有上帝之城,地上之城是世俗的社会,上帝之城是属灵的世界。在世俗社会中风光的人在属灵的世界未必得到认可,比如有人治国有道,做了高官,有人经商有术,发了大财,有人大脑聪明,成了专家,但他们未必在品德上 是 典范,世人也不必过于苛求他们。 可是,世上却有这样的人,也许身受穷乡僻壤,也许地位微不足道,也许能力相当有限,却心地纯正,爱心盈盈,信仰坚定,这样的人,理应赢得人们的敬重,理应在重要的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的重要,不亚于达官贵人。当然如果达官贵人能品德超群,就更好了。 你的故乡、你的亲友生活的国度,有雾霾、有食品质量问题,也有腐败,但现在社会、特别是政府在正视并着手认真解决问题,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
热度 2 zbouyang 2012-8-17 11:10
据说,蚩尤是炎帝的孙子。又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实际应是蚩尤部落发明了用铜铁做的头盔),用石头铁块当饭吃(实际应是蚩尤部落用石头炼铁,用铁块打制器械和工具,不知内情的人以为他们在把石头和铁块煮着当饭吃)。但是一个有关蚩尤墓的故事却让人不得不感动,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在全世界都未曾有过的感动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蚩尤战死后,其尸体被部下背至一山岗安葬,为了防止黄帝的追究,将其命名为白龙墓。蚩尤的部下及其后代们世世代代守护着这座墓,为了安全起见,每一代人中只有一个人知道这座墓是蚩尤的墓,每一代的知情人仅在快咽气的时候才将秘密传给下一代中的某个人,如此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约5000年。这样的忠诚,世上确实少有!这样的忠诚应该只有一名备受爱戴的伟大祖先才能得到!这样的忠诚应该只有伟大的民族中才会出现!黄帝、炎帝、蚩尤帝部落现已经融合为中华民族,为我伟大的祖先和伟大的民族讴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否应学诺奖鼓励女性
热度 25 westman 2012-2-14 12:05
  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今日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1999年以来,已有20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国家科技最高奖。20人,20个前沿科学领域,20个自主创新引领国富民强的感人故事。从统计学上,单独的“20”或许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仔细分析“20”中包含的具体信息,我们会找寻到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征。   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长期耕耘的学科领域,大多与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这些科学家是新中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提升人民福祉,扩大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学科方面的显著特征,在20位获奖者中,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可以说,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在“国家战略”方面的导向非常清晰,但在促进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共同发展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不足。   这一现象和女性在我国科技界“高层缺位”现象相一致。如下的几组数据说明,“高层缺位”是女性比例随科研层次提升而“加速递减”的直接结果。     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本专科的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达了50.86%,博士生达到了35.4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其中女性人员78.9万人,占24.8%。截至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大致为6%;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175 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这些高端数据比例大多数在5%左右。   从理想的半边天状态,到现实中的四分之一,再到高端科技人才中的5%,最后到如今国家最高科技奖名单中不见女性的身影,可以说,许多杰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逐渐失去与男性竞争的能力,在事业和家庭最焦灼的选择中,在科技创新和子女成长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人理性地选择离开科研岗位,退出科学前沿,寻求寻常百姓们的幸福生活。   爱因斯坦曾说:“大自然赋予女性的身体结构和某些限制,要求我们不能对妇女设置与男性同样的期待标准”,但是,“如在其它所有领域那样,在科学领域也应该为妇女铺平道路。”而有效的奖励系统和激励机制,是为妇女在科学领域铺平道路的重要方式,对此,培根曾尖锐地指出,“只要人们在科学园地中的努力和劳动得不到报酬,那就足以阻遏科学的增长……一项事物不被人尊崇就不会兴旺。”   全球科技界的最高奖励——诺贝尔奖,对女性的关注和青睐似乎成为传统,且女性诺奖得主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加速递增趋势: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除了15位女性获和平奖、12位获文学奖、1位获经济学奖之外,有10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位获化学奖、2位获物理学奖。1901-2005年女性得奖的总体比例为4.36%,而在1986-2005年的总体比例为5.83%,2006-2011年,这一比例变为14.29%!   要知道,女性在各国前沿科学领域的比例基本在5%左右徘徊,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女院士占6.2%,法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女院士和女会员同为3.6%。诺奖虽然基本上在奖励过去30年的贡献,女性获奖比例在近年来的突升,一方面表明20世纪后期女性在科学界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女性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稀缺”,诺奖评委会对女性有着特别的眷顾。   与诺贝尔奖鼓励原始科学创新不同,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突破基础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利益在这一奖项中占有重要地位,这要求获奖者不仅具有原始科学创新能力,更要有组织协调、联合攻关等能力,相较于男性,女性在这方面整体上不占优势。   但是,面对科技界女性的“高层缺位”和“加速递减”,国家科技最高奖是否也应向诺贝尔奖学习,适当鼓励一下女性?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82岁,而1980年以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女性平均年龄为61岁。从院士到国家最高科技奖,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时间。   如果有可预期的结果,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但愿我国的科技奖励系统,在将国家的科技资源引导到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科学家推向世界科学前沿,并引领更多有潜质的女性投入科技创新事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56 次阅读|23 个评论
人间真情,感人故事三则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1-7 19:46
54岁的乡村教师乔兴旺,他的“最后一课”有些特别,既没有讲台,也没有黑板,只有他心爱的学生。 昨日,身患肺癌的他,在西南医院的病房里通过QQ视频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6旬女子为省钱给养子治病每日吃红薯充饥 先后收养一女一男,在很多人眼里61岁的周进敏绝对能算得上是个活雷锋。 劳拉·宾德和她的两个女儿 在英国诺里奇一名女子就不幸患癌,因为已经扩散,连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然而女子年仅9岁的女儿却不肯放弃,她坚持七个月每天给妈妈写一封信。 结果在女儿的鼓励和感染下,女子竟然奇迹般战胜了病魔,经过检查她现在已经完全摆脱癌症,让医学专家震惊不已 。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59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今日最感人故事:割肝救父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21 20:33
 割肝救父   “我是家里最年轻力壮的人,最适合捐肝给爸爸!”为了挽救47岁肝癌父亲潘明的生命,23岁的在读大四学生潘健不顾亲人反对割肝救父。 今年7月26日,南方医院切下潘健的右半肝移植给潘明,完成了这起父子间的活体肝移植。 昨日两父子平安出院。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