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工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天大科技工作8年回眸
redtree 2018-11-20 22:57
天大科技工作8年回眸 大学教育点滴 2018-11-20 10:22:57 “两个聚焦”促天大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天津大学科技工作8年回眸 2010年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自2010年召开的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8年以来,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发挥自身优势,推改革、求创新、谋发展,厚基础、重落实、求突破,以提高质量与水平为主线,自主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加强,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位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面向中央、面向区域、面向国防、面向海外,开启了科技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大步伐发展。 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年来,我校加强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在多个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到产业示范应用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区域研究院7个、技术转移中心及分中心32个及数十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全面提升了前沿研究探索能力、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能力和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 国际地震科学中心设施将落户我校 着力抢抓“大项目”“好项目” 8年来,我校深入凝炼科研方向,精心做好前期培育,有效强化组织协调,“十二五”期间承担“973计划”项目数是“十一五”期间的4.6倍,全国排名第5位;“十二五”期间承担“863计划”项目经费是“十一五”期间的3.2倍,科技支撑经费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十三五”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截至2018年9月30日,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校牵头立项数和经费数额(2016-2018合计,不含国际合作项目)排名位于全国高校第八位。 2010-2017年天津大学科技总经费示意图(亿元) 着力培育优秀人才梯队 天大注重构建梯次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骨干队伍,为青年教师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水平建立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和机制,通过实施“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计划”为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国家人才计划进而成长为领军人物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天大“杰青”增量全国排名第12位,“优青”保持每年6-10人的较高水平增量。 着力产出“大成果”“好成果” 我校科技论文整体水平呈逐渐提升良好态势,不断培育和产出一批学术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标志性成果。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量的排名在全国高校中居第八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SCI论文发表数量涨幅明显,截至2018年10月,2018年全国高校SCI(第一作者)论文排名第14位。“十二五”期间,天大累计获得专利申请和授权项目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3倍;截至2017年底,有效发明专利位居全国高校前十,2017年获中国专利奖6项,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位。 合成生物学成果获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我校研制的“海燕”项目世界领先 我校科技团队为C919“造肺” 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加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区域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与大型企业集团深度合作模式,开展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设立参加产业技术联盟37个,建立校企联合研究机构63个,签署校地合作协议69份,承接千万元以上横向重大课题32项,筹建众创空间4家,孵化企业71家。 着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我校鼓励和推动师生参与海外会议和交流活动,打通海外交流渠道,建设国际合作平台,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筹建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9个,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项,相关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 着力深化军民融合建设 我校聚焦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军改新政策,推进学校国防科技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呈迅猛势头。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承担重大专项、军口“863计划”、国防“973计划”、装备预研、军品配套、基础科研等各类计划项目1100余项,科技经费超过7亿元,2017年度国防科技经费跃升民口高校第五位。 着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我校注重建设新型智库平台基地,完善学科布局复建法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哲学社科奖励70项;SSCI论文发表增长迅速;建成两个国际科技智库,天津大学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获批成为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为亚洲首家该领域“非政府组织”,受邀参加《禁止生物武器公约》2017年缔约国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参与编制的科技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已正式印发。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参加第54届APEC能源工作组(EWG)会议并作汇报,出版《APEC可持续城市发展年度报告》和《APEC区域“一带一路”沿线清洁能源输出战略研究报告》。 (新闻来源于:天津大学数学学院新闻)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县处级“农民工”
热度 1 unamigo 2012-12-6 17:58
---“农民工级”非民间科技工作者 有一出戏叫《七品芝麻官》。这个戏说的是,侯爷公子因作恶而被打死,由于涉及高官,因此无人敢审,最终由不入流的芝麻县官伸张了正义。这个戏也体现了,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里,官员是有等级的,其中七品县太爷是最低级的,甚至在其它官员在场的时候,县官是没有坐的位置和插话余地的。 虽然品级已经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结束,但相对应的层级仍是的确存在的。现在的县官已经不再是最低级的了,因为下面还有乡(镇)官和村官。如果县官仍称为七品的 话,那么村官就是最低级的九品官员了。村官所管制下的村民的品级最多算十品。在封建社会里,品级代表了权力,现在的层级仍然代表了权力。上级可以干预下 级,而下级只能听从上级。比如,乡级的决策当然是乡官在上级指示下来完成,村级的决策由村级官员在上级指示下来完成。但村官无权干预乡级的决策。 现在,层级所蕴含的意义与其实际层级间的关联已经变得不明显。比如同样是做工,城市人做工的被称为工人,他们是城市的主人之一;而进城打工谋生的“十品”村民被称为农民工,他们就像出国打工近似,虽然他们为城市服务,但城市却不属于他们。 同样,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层级。比如,从待遇上看来,四级教授/研究员与县处级近似,但两者之间所反映的层次关系却无法比拟。下面举两个例子: 以中科院某所某无官职的研究员为例。其实际层级对应关系为: 中科院(省部)==研究所(地市)==研究室或实验室(县)==研究人员(乡)。 即使一个县处级待遇的研究员,其实际相当于八品乡干部。比如,如果一个研究员有个好的申请和建议,就需要经研究室(县)领导同意再拟文上报,后经研究所(地市)领导同意后拟文上报,中科院(省部)领导批复。从此过程来看,研究室主任相当于县级干部。 中科院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员的级别已经够高了,而省部下属的研究所一般要低一些。下面是一个实例: 某部(省部)==下属某局(地市)==下属研究院或某某科学院(县)==研究所(乡)==研究室(村)==研究人员(村民)。 在 上面的关系中,一个县处级待遇的研究员的实际等级是十品村民,虽然一个研究员不是一个地道的民间科学家,但其实际地位与农民工无二。假设一个研究员有个好 的申请和建议,需要经过研究室(村)领导同意后上报,研究所(乡)领导同意后上报,研究院或科学院(县)领导同意后上报,局(地市)领导同意后上报,历经 数个领导审批最后才能到达省部高层。每个层级的领导希望从其所有下属单位的角度考量,越往上级走,该申请和建议的重要性会逐步减低。就像金字塔一样,金字 塔层数越多,底层与顶层的距离越远。在这个层级关系中,一个研究室主任只相当于村长。 层级地位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相当 于县级,那么你的申请和建议被批准的可能性是较高的,因为你的建议只需通过地市和省部两级领导批准;同样,由于你的成果只需得到较少级别领导的挑选,因此 你的成果很容易被部门推而广之并得到部门外的认可。同时,你个人在该成果中的贡献也容易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即使在你的成果作者列表前面加上省部领导和 地市领导,你仍是第三完成人。 但如果你是村级,由于你前面有更多的层级,你的申请和建议很容易被任何一级领导所枪毙,因此被批准的可能性 就微乎其微了,除非你的嗓门非常大。同样,你的成果需要更多层级领导的挑选,每层领导都有个人的专业背景,因此你的成果很难到达部门上层,更不用说被业界 认可。在这个角度来看,你与民间科学家相差无几。虽然如此,但你会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因为上面婆婆非常多,哪个婆婆都会照顾自家人的,不会让你饿肚皮 的;同时各级婆婆们迎来送往就够占用时间的了,哪还有时间管你这个农民工,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将是最幸福的农民工。
3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求是》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alick1 2011-7-19 10:59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这些突出成就,应当充分肯定,这其中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献。这也说明,我国科技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为加快科技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基础和前沿研究比较薄弱,科技体制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相适应。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国家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加快科技发展,是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 新科技革命将依赖人类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竞争的强大需求拉动,也必将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我们注意到,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发展不平衡远远大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支持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中央财政五年共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制定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2%。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重要的考虑就是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第三,加快科技发展,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要看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消除或缓解,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不仅关系五年的发展,也关系今后长期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从根本上讲,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寄希望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更大贡献。 二、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13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必将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但是沿袭传统发展模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如果未来五年这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以后的路走起来将会十分艰难。我们既要为当代人负责,也要为子孙后代负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要为人类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做出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科技工作要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并不断引领未来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作用,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意义。实施这些重大专项,有利于我们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机遇,促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以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国务院去年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明确部署: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是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又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作出的抉择。旨在抢抓机遇,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这一点关系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 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什么,现在重点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车现在有了一些进展,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必须尽快明确下来。再如推进三网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挑战,需要在网络结构、网络核心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网络带宽、网络终端和业务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选择好方向和技术路线,第二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正是这一点上,暴露出我国体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可以忽视传统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而是要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即使实现了现代化,像我们这样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也不能没有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例如在能源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另一方面也要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方面大力开展新技术研发,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提高制造业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艺、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还有农业,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的许多领域都与前沿科技联系密切。如良种培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2008—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取得的重大成就。除了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玉米也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新型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作物以及抗病、品质改良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加快。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我国这方面管理十分严格,在转基因生物安全、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标识、转基因生物加工、转基因生物进口、转基因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等方面,有一整套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总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方面,还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贡献。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基础和前沿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新知识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当代基础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学科分化与交融并进,先导性更加显著,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20世纪以来,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几乎毫无例外地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紧密相关。例如,量子论和相对论促成了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核能源和核技术的发展;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及其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奠定了遗传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当代技术革命的成果主要来自基础研究的开拓。根据有关资料,美国企业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0%以上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每一项新技术专利平均涉及两篇基础研究论文。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就没有根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也买不来。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基础和前沿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到改革开放后对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部署,实施“863”、“973”等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再到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对一系列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从1986年开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和前沿研究。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一直在快速增加。基金设立之初为8000万元,2006年为36.2亿元,2010年增加到103.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加30%以上。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水平,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与战略前沿研究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逐步显现,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成为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新瓶颈。 对基础和前沿研究,必须进一步予以重视和加强,同时要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要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紧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近年来国际上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展示了一些新前景。例如,在物质科学领域,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探索,很可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对量子调控的研究和突破,可能引发信息、能源、材料等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在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探索,开辟了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打开了从非生命化学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可能引发人类健康、生物经济和资源环境领域的产业革命,等等。在原有部署基础上,我们还要重点加强哪些领域、怎么调整部署,应尽快根据新情况组织论证,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要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基础与前沿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国家财政要对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三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四要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要更好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和引领中国发展的使命,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由于管理体制和评价导向的原因,许多科技人员还只求论文、样品,目的是评职称、晋级。二是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由于部门之间在科技决策上协调不够,造成许多领域重复投入、分散投入,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一些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往往不能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三是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不少研究领域,中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处在研究工作一线的高水平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新技术发展创新最为敏感。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也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要鼓励企业合作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政府从政策和投入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业开放。以应用为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的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国家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厘清政府和企业、市场的职能分工。要把政府职能重点放到制定规划和政策、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政府财政投入要重点支持基础与前沿研究、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和事关民生的公益性科技研究,引导和支持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二要建立科技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决策体制机制,特别要完善国家科技发展宏观决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将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化为科技研究创新目标的机制。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要建立决策协调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职能要适当分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大决策科学民主评议制度。建立跨部门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科技部门、科技计划、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和监督。三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不管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是国有企业,都要以非营利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自有科研设施,也要以合理收费等方式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分享。加快建立国家科研信息开放和共享机制。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获得的科技信息资料,能公开的要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共享,提高科技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这也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互相汲取和借鉴科研活动经验教训,有利于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高成就。国家科技投入产生的大量科技信息和数据,目前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据我了解,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把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产生的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过程、技术内容、中间数据以至经验教训,尽可能向公众开放共享。例如美国现有的国防部AD报告、商务部PB报告、航空航天局NASA报告和能源部DOE报告四大体系每年公开科技报告60多万份。美国航空航天局向社会公开的科技报告累计已达93万份,每月公众点击超过2.3万次。钱学森等多位科学家从60年代起就呼吁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但迄今进展并不顺利。 科研经费部门管理,科研活动分割封闭,也是滋生经费管理和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和考核,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第三,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实践证明,科研机构改革,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并在投入上给予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国家对这类科研机构要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要切实解决科研机构行政化的倾向。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五、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劳动者。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科学普及的民族,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我真诚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贡献,也要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科学普及工作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哲,为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不惜献出生命。没有这种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进步,也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才使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精神,也已成为时代的文化精神。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水平。全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这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6年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五年来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增加了一倍。科普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类博物馆达到582座,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建成开放的155座,从新建馆的绝对数和增长幅度来看,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但总的看,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普及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要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农民和青少年为重点,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城市社区全面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国家科普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合理布局并加快科普场馆等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运营质量。有效组织动员全社会的科普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大力繁荣科普创作,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普人员相结合的科普作品创作队伍。 在普遍提高全民基本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国际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竞争。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并根据需要面向世界广纳人才。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要创造更好条件吸引他们回国工作。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 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107/t20110716_3309872.shtml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的科技现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 现在,需要大家的行动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个人分类: 科研 作风|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省全面部署“十二五”科技工作
pikeliu 2011-5-11 19:05
发布时间:2011-05-11 !--$ begin-- 浙江省政府今天在此间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浙江省科技工作,分析当前经济科技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和“十二五”科技工作。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出席会议。 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浙江省科技工作总的要求是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抓手,着力突破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争科技发展实现战略性跨越,加快创新型和科技强省建设。 2011 年是开局之年,各项科技工作要早计划,早布置,早启动,早落实,开好局,起好步,力争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长 15% 以上, R & D 投入占生产总值达到 1.95%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 25% 以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长 10% 以上。 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一五”科技工作,五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标志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科技支撑发展作用明显增强,政府科技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把握“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营造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良好氛围。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等 10 个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实施成果转化工程,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和民生科技水平;三是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与载体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加快青山湖科技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抓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努力打造“浙江硅谷”;四是加快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 150 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 100 个企业技术创新团队,造就数百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数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万名研发骨干;五是加强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六是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到 2015 年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300 项以上;七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到 2015 年建设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5000 家以上,其中省级 500 家以上;八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 为做好“十二五”科技工作,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对策与举措: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初步确定“十二五”期末 R & D 经费比重达到 2.5% ,按 2015 年 GDP 达到 4 万亿目标测算, R & D 绝对值要达到 1000 亿元;三是落实创新政策;四是重视队伍建设。 (来源:科技日报)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