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意识宇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超心理学的重要著作《意识宇宙》的中文版终于面世
热度 16 Helmholtz 2013-11-26 15:07
感谢科学网著名热门版主武夷山老师的热心推荐,曾四度担任国际超心理学学会主席的Dean Radin(迪恩.雷丁)博士撰写的全面介绍西方超心理学最新和最过硬成果的专著The Counscious Universe 《意识宇宙》、终于通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而推向社会。首批印量5000册,定价38元。 本书自 1997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曾数度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榜 、迄今已经有14国文字出版。由国内人体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前军方人体科学实验室主任 何宏博士翻译的中文版将作为2014年元月新书上架各大书店,欢迎各位对于超心理学、人体特异功能和神秘主义现象、以及对人体科学是否属于伪科学的形而上学之争感兴趣的朋友关注并订阅。 1997 年由 Harper 出版社首版并获得 1998 年度亚马逊畅销书奖的《意识宇宙》是一本介绍近代超心理学成果的重要著作。作者迪恩 . 雷丁博士是一位知名的超心理学家,有数十年研究超心理学的经验并且四任国际超心理学会的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大学物理系教授斯蒂芬逊曾公开评价:“《意识宇宙》的出版是 1997 年的最重要科学事件。”超心理学是五十年代才出现的科学非主流,它以严格心理学实验的方式研究各种超乎常规的“特异功能”,如书中定义的“遥感”“遥视”和“精神致动”。因为这些现象难于考证、而且在现有框架中找不到科学的解释,而至今被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不可信,是受试者或实验者的作伪或者无意识的实验漏洞,这个研究领域也仍然时常被指斥为“伪科学”。 雷丁坚信已有充分的科学证据判定心灵现象确实存在,他在《意识宇宙》一书整个超心理学界做了最强的辩护,书中汇总了他认为是最严格、最科学的超心理学实验,而且用了许多章节十分精彩地解释和回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争辩。 全书层次结构清晰,章节内容紧凑,相互形成有机整体。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因而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之作。对那些关心“神秘现象”却不了解事实真相的读者群,尤其对那些深信或反对此类现象存在并为之激烈争论的人士,本书有着相当高的参考价值。书中的精华不在于它介绍了一些奇特现象,而在于它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当代的超心理学实验,尤其是这些实验受到的批评和随后的发展演化过程。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比较全面地汇集了科学界在特异功能问题上的争论,尤其应该如何站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发展的立场上理解和看待这些争论。究竟孰是孰非呢?相信持不同观点的读者都能在读后掩卷长思,并受到真正的启发。让人感到最为有趣、也令人深省的地方是,仅仅由于双方不同的立场和看问题角度,虽然同样采取“可否被证伪”的科学性标准,对同一现象、同一实验,争论者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一方自居正统科学的捍卫者,另一方自命新科学的创建者,都把对手塑造成“伪科学”或“假科学”的代表,居然争得唇枪舌剑难分上下。在读过本书之后,有些人肯定会感到困惑,书中介绍的内容会对他们的既有观点形成强烈冲击。我坚信这是好事,我们不要低估读者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绝大多数的人都应该能够得出合理结论。 当然既然争论一百多年莫辩是非真假,答案就不是或黑或白那么简单分明。因为本书几乎没有援引什么以强“特异功能人”或“异能人”为受试对象的研究,只有通过统计处理才能认定是偏离可能性的“异常”,在一些读者眼里可能会觉得西方的这类实验太平淡,而十数年前在中国大地出现的“耳朵透视”、“隔墙透视”、“意念搬运”才更简单和有意思,包括更加的通俗、不言自明和有说服力。其实这是误解和缺少对历史情况的了解。 西方社会开展对“灵学”、“神秘现象”的研究最早始自十八、十九世纪。因为原始催眠术的流行和唯灵论的泛滥,在欧、美一些国家涌现了许多“非眼视觉”、“天眼窥物”、“思维传感”乃至“鬼魂通讯”等奇异传闻,引起一批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联合观察。在十九世纪中页,以英国为中心一批自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合成立了“心灵学学会”,他们排除许多干扰做了许多观察记录;由于现象难于重现并且经常受到受试对象甚至试验者自身作假的困挠,现象的真实性以及研究的科学性始终受到争议。当年的研究者的主体就是科学家和社会学者,当年的“麦斯麦尔术”和气功现象几无区别、而尤里 . 盖勒的“意念弯勺”,也跟国内诸多“超人”“大师”有一拼。但不幸的是,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这些“超人”的表演最后或者在关键的时候做不出来,或者更多地就是被发现屡屡地做假,现在西方严肃的研究者之中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学术声誉赌在不知深浅的“大师”和“特异功能人”身上。事实证明由爱好者开展的即兴式、缺少规范的心灵研究无法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进入二十世纪中页,在美国心理学家莱因的工作影响下,研究重点才转到主要以规范的心理学实验手段、以普通人为对象、进行主要基于数据统计学方法为研究手段的“超心理学”。雷丁等超心理学家知道,能为其他实验室和其他实验人员重复的严格实验,远比神奇的表演以及所谓的考查调研要可靠和踏实得多。 虽然国际超心理学会已经从 20 世纪中期就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正式成员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说,“超心理学”确实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的主流,超心理学究竟算是科学或者伪科学,一直都在争论的漩涡之中。 即令是在早期心灵学研究阶段,由于参与者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和学者,其主旨是澄清事实、判断真伪,所以仍保持了相对客观性。事实上他们也拆穿了绝大多数案例纯属作伪,只有个别事件说不太清楚。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人们各执一词:有人相信可能存在一个神灵出没、亡灵不灭的世界;有人猜测意识与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相互作用;还有人则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坚信这里除了失误的观察就只剩下无耻的骗局,个别有等澄清的事件不过是尚未拆穿的假象而已。 随着时间的过去,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在非宗教信仰者之中越来越少,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查找,依然缺乏可信证据,另一方面在逻辑上也难于成立。第二种观点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尽管极难找到可被客观重复验证的项目,但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物质,因此也必然受到环境及观察者影响,而这种说法不仅在逻辑上的难予驳倒,况且还可以比附量子世界的“观察者效应”。坚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声音很大,很有影响力。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相信在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之外不存在特立独行的意识,这是被所有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的事实。当然,社会上更多的人虽然津津乐道一些趣闻轶事,觉得超常现象未必不存在,但他们既没有深入探讨的兴趣,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超心理学是由倾向相信某些神奇事件可能属实,相信意识与物质可能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应该能为科学实验验证的人建立的一门实验学科,其主要成员是心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及医生,他们一般并不接受鬼神的观念。超心理学强调学术的规范性、实验的科学性和数据统计处理的可靠性,并一直在致力争取科学界主流的支持与理解。但在判定实验客观性的标准方面,超心理学与主流科学仍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超心理学家相信在自己的严密实验中屡屡出现非概率事件,并且该结果还得到了其他同行的重复验证。 超心理学家最初希望用自己的实验说服怀疑者,在历经许多的失望之后,尽管他们迟疑地承认不相信的人所得结果往往不一样,现在这种波动的、矛盾的结果才恰恰最能反映 “实验者效应”,因为似乎不同的实验期望导致不同的结果。可以被观点相似者重复,却难以为怀疑者重复的奇怪“规律”,在超心理学家眼里仍被认为是证明了事件的客观性;但是按照主流科学界的经验,这种结果是不可靠、非常可疑的,必定是在实验操作的数据处理中有错。 因此不难理解有人把超心理学说成“伪科学”。在他们看来超心理学的“超常现象”根本无法彻底证伪,把不稳定、无规律、无法重复的特征说成“规律”实属诡辩。当然事情绝非这么简单,确实还有著名的高水平的心理学家或物理学家认同,甚至为之入迷而直接参与研究,而且对于这些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基础的信念和传闻,原本也需要有严肃认真的科研人员介入,否则超心理学会绝不能在 1957 年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下属分会。 本人出任此书的译者是因为自己曾多年在国内从事“特异功能”研究。作为实验物理学出身的海归博士,我自 1995 年至 2000 年有五年多时间在国内某著名军方研究所担任人体科学研究室的负责人。 1997 年 6-7 月份,受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莱因研究所的一份奖学金的赞助,我受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超心理学暑期研修班”,学习西方心灵学以及超心理学的历史、人物、事件、方法,并了解该学科存在的争论。此间我便有幸从一位老同学处在第一时间受赠此书。当年 8 月初,我直接从美国赴英国布莱顿参加第四十届超心理学年会,会上见到包括迪恩·雷丁西方超心理学的各国知名人物。在本次年会上他第三次被推选为国际超心理学会的下任主席,而我作为中方人体科学研究者加入了国际超心理学学会并做了多年会员。 1999 年,经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推荐,江西教育出版社购买了此书版权,出版社黄明雨先生力邀我出面翻译,因为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研究跟西方超心理学家是实实在在的同行。我联系雷丁本人,他专门补写了中文版前言并为方便对译寄来原书 word 版本。 经过数月的艰苦校译后,我按期提交初稿,但因当年的政治敏感性,江西教育出版社终因担心碰上批判“伪科学”的风头而毁约。事隔 12 年之后,受武夷山先生推荐,科技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在审阅本书的译稿之后,慧眼识珠,重新向外方购入版权,并约我重新校译后交稿。感谢胡社长、李主编、马编辑等人的共同努力从而使这部汇总超心理学研究成果、包括从不同层面解释科学、伪科学之争的重要作品得以面世,总算得是机缘成熟。 中国是个神秘主义文化盛行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以及民间文化和艺术作品中,都有很丰富的易经算命、风水、预测、心灵感应以及大量的宗教传说。虽然这些传说和信仰曾经在解放后一度作为“封建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被严厉禁止甚至彻底扫除,最终由于在 70 年代末因为气功的热潮而成为一种新的全民运动,包括因为在政治与经济上出来的松动,社会上普遍对人体“神秘现象” 开始发生兴趣。 1979 年 3 月 11 日 ,四川日报报导唐雨“耳朵识字”以后,这些过去的所谓封建迷信现象似乎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竟然是可以亲身感受和检验的,于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些人也在某些知名科学家和老同志的支持下,在“气功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旗帜下,开展了二十余年的公开研究。在支持者这边,他们相信这些研究是孕育着未来科学革命的潜科学;而在反对者那边,这些研究都是根本违反科学基本理论的缘木求鱼的唯心主义表现,是受试者甚至试验者的作假欺骗,是只有骗局不存在真实现象的典型“伪科学”。几十年过去,事实证明虽然中国另有中医、气功的文化基础,但落后于西方一百年方才起步所谓的“人体科学研究”其实不过是重复了国外灵学的老路,只是收获了一些圈内人的报道,一些传闻,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 我本人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牛津大学从事三年实验物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之后率然回国, 转身投入到钱学森的旗帜下从事人体科学研究,起因是因为自己多年习练气功并有一些神奇体验。作为国内少有的专业研究人员,我曾利用单位条件检阅国内外资料,接待、查访、测试检验各类神人,参与和主持了许多国内实验。最后我遗憾地发现国内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末二十年来所谓的“高水平”实验其实大都非常粗糙,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单就实验报告的文字来说,虽然也有少数奇特实验现象确实看不出破绽,但是因为缺少追踪和深入,尤其缺乏有经验人士(包括质疑者、擅长实验者甚至魔术师)的参与,成了没有多少科学价值的“悬案”,或者说是孤立的“奇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沸沸扬扬“外气”和“特异功能”实验,绝大多数属于不正规的“表演”或不规范的“测试”,社会盛传的“意念飞花”、“药片穿壁”、“意念拧钢勺”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假象甚至骗局,存在实验环节的失控和诸多存疑之处;这不光是我本人的经验、我的现场观察,也包括亲自在多个获奖成果的录相纪录里查找到确凿调包。在经过数年深入的调查后我认为,“耳朵认字”至少绝对没有研究者所声称的“普遍性”与“可诱发性”,“特异现象”即使真的存在,也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偶或一遇。那些挣出场费的表演者 99% 是在玩假,至于是否被人耍了,要问你的眼睛够不够亮,否则他们为何不去挑战魔术师呢?而且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易经也好、特异功能的表演调查也好,相信者可以私下把玩,事实上却没有什么社会应用价值。我见识过几位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巫医,周围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实际上大多数都可以用心理暗示来解释 – 这跟“神”的信仰一样:一些个人可以感觉到有很强的感应,可能发生个人人生信念的转变,甚至绝症病愈,但这些神秘的“神灵”并不能以真面目见人,根本无法被外人“客观”检验。 相比西方国内总体缺乏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在国内正反两方都罕见有人致力于全面搜集各种信息资料,然后不带偏见地对具体问题给予客观评价。我们习惯于脱离实验和实践进行空泛的低水平的哲学争辩,争论中逻辑简单缺乏独立思考,往往喜欢打出传统文化的旗号或者引用政治权威的语录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么做很难服人,至少是口服心不服,其结果是以观点划界,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互不往来。我们在前些年看到了最坏的局面:在支持者内部缺乏起码的学术批评与争论,众人宽容作假,可以容忍“哪怕 99 个假的,只要有一个是真的”;为了维持内部的和气和合作的局面,避而不提实验的疑点与不足;这使得错误的观察和虚假的结论得不到纠正。而反对者从原则或理论出发的批评要么被认作偏见,或者发表不出来,或者击不中要害,对方总之可以不为所动。 超常现象极其复杂,人们经常忽略一个关键的逻辑悖论:假使万事万物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分的联系、心物作用确实广泛存在,在这种宇宙模式下已经不存在纯客观的事件,试问如何奢望超心理学实验提供更加“客观”的证据呢?假定精神与物质确实可以相互作用,假定信息可能来自过去甚至未来,因为事件变得与观察者的思维有关,那么关于物质世界客观性的基本假定原本就成了问题,而事件的真伪也无法被客观判定,说其为真或指其为假或者变得经常毫无意义。既然人们对包含观察者自身在内的世界还缺乏有效的认识方法,既然强调观察者效应无法达到客观检验的程度,少数人从事的超心理学实验其实仍与宗教体验有相似之处,超心理学算得上是典型“玄学”,只是这里毫无褒贬的意思。有些争论看来可能几十年、上百年,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反过来,在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之后,仍拿不出令人满意的、可供重复核实的检验项目,又如何说服科学界相信结论是科学的,而不是巧合与假象呢?超心理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被证明有如一个人想徒手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 科学没有禁区,任何自然和社会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包括超心理学这样吃力不讨好、很难拿出确凿证据、实现突破的学科。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任何学术研究本身都不构成“伪科学”(比如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宗教,甚至有些研究者本人就是信仰者),只有在受到种种非科学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背离学术标准和客观性要求,当事者无视事实真相甚至不惜作伪、欺骗,存心打着科学旗号进行包装,欺骗舆论并产生不良社会后果的时候,才构成伪科学。最典型的比如人种优势论和李森科学说。存在问题、缺乏科学证据、得不到客观验证并不必然构成伪科学,如果指责轰动一时的低温核变是伪科学,指责中医是伪科学,未必能获得科学界多数的同意。 我本人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亦有不少新的感触认识和收获。对书中的部分实验,我认为某些值得引起注意,而另一些仍然有些牵强附会的嫌疑。 因为篇幅所限,我这里不想深入,唯希望 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自己去分析和品味,这远比他人咀嚼过的东西更有营养。现在在本书首版 15 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诺贝尔奖得主斯蒂芬逊当年的高度评价显然还是说得还是过早了或者说错了。超心理学或者说与之相关的科学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这里仍然是一块贫瘠的难于开垦的土地。 何宏 2012 年 10 月 28 日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12166 次阅读|79 个评论
《意识宇宙》译后记
热度 4 Helmholtz 2012-10-28 12:12
《意识宇宙》译后记 人是宇宙天地之间最有智慧的一种生命,几千年来,人类就在思考宇宙从何而来、生命从何而来,而人与宇宙的关系又是如何。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不约而同地诞生了古代文明、诞生了形形色色的鬼神信仰、这些信仰又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一些所谓“先知”、“使徒”、“圣人”的宣传、布道而形成了基于不同信念解释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宗教。只是到了近几百年,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加强,也因为某种意义上对宗教的失望,才有尼采等人勇敢地喊出“上帝死了”,人类必须靠自己的理性来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由此才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以及科学的光芒,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解了许多的自然之秘,做到了上天入地,做到了即能观察包括上帝粒子在内的宇宙最微细的基本粒子,也能放眼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沿,研究“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虽然人类社会仍然面对着种种深刻的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疾病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人类社会也普遍面对着老年化社会的挑战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人类确实基本实现了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但备受尊崇的科学显然还远远没有完成自身的建设,对许多事情我们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类仍然在苦苦地求索天地之谜包括身边的生命之谜以及意识、思维之谜。对于精神究竟是何物、人类为什么会思考、人类的认识为何能与外部世界相一致、包括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以及对物质世界的作用是否一定得通过常规的物质渠道进行,仍然存在许多疑问。世界来自宇宙大爆炸吗?那爆炸又源自于什么?从无生命的世界何以演化出生命而生命又进化人类这种可以思考宇宙创生和宇宙归宿的灵性生命?世界是上帝造的吗?那上帝又是谁造的?为什么只有所谓“神灵”的“感应”而不见跨种族、跨文化的可以考证的“显灵”。我们把许多事情说成不可靠的传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或者催眠、暗示、心身反应,虽然我们都知道自己能够思考、知道自己可以做选择,可是思维和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人们真的只有很浅薄的了解。生命事实上远比我们所想像的更奇妙。 世界真是纯物质的吗?那何以诞生出“活”的“思考”着的生命?人类能够认知和改变周边的物质环境,这是每个人都十分相信的事实。但这种“心 -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是精神物质的“二元”的或者是物质的“一元”的呢?在相信“神”接受 “灵魂”的学说和坚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物质实在的观念之间,其实还有传统的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解释,它奇妙地认为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可以发生超越时空的关联。 1997 年由 Harper 出版社首版并获得 1998 年度亚马逊畅销书奖的《意识宇宙》是一本介绍近代超心理学成果的重要著作。作者迪恩 . 雷丁博士是一位知名的超心理学家,有数十年研究超心理学的经验并且四任国际超心理学会的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大学物理系教授斯蒂芬逊曾公开评价:“《意识宇宙》的出版是 1997 年的最重要科学事件。”超心理学是五十年代才出现的科学非主流,它以严格心理学实验的方式研究各种超乎常规的“特异功能”,如书中定义的“遥感”“遥视”和“精神致动”。因为这些现象难于考证、而且在现有框架中找不到科学的解释,而至今被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不可信,是受试者或实验者的作伪或者无意识的实验漏洞,这个研究领域也仍然时常被指斥为“伪科学”。 雷丁坚信已有充分的科学证据判定心灵现象确实存在,他在《意识宇宙》一书整个超心理学界做了最强的辩护,书中汇总了他认为是最严格、最科学的超心理学实验,而且用了许多章节十分精彩地解释和回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争辩。 全书层次结构清晰,章节内容紧凑,相互形成有机整体。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因而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之作。对那些关心“神秘现象”却不了解事实真相的读者群,尤其对那些深信或反对此类现象存在并为之激烈争论的人士,本书有着相当高的参考价值。书中的精华不在于它介绍了一些奇特现象,而在于它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当代的超心理学实验,尤其是这些实验受到的批评和随后的发展演化过程。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比较全面地汇集了科学界在特异功能问题上的争论,尤其应该如何站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发展的立场上理解和看待这些争论。究竟孰是孰非呢?相信持不同观点的读者都能在读后掩卷长思,并受到真正的启发。让人感到最为有趣、也令人深省的地方是,仅仅由于双方不同的立场和看问题角度,虽然同样采取“可否被证伪”的科学性标准,对同一现象、同一实验,争论者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一方自居正统科学的捍卫者,另一方自命新科学的创建者,都把对手塑造成“伪科学”或“假科学”的代表,居然争得唇枪舌剑难分上下。在读过本书之后,有些人肯定会感到困惑,书中介绍的内容会对他们的既有观点形成强烈冲击。我坚信这是好事,我们不要低估读者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绝大多数的人都应该能够得出合理结论。 当然既然争论一百多年莫辩是非真假,答案就不是或黑或白那么简单分明。因为本书几乎没有援引什么以强“特异功能人”或“异能人”为受试对象的研究,只有通过统计处理才能认定是偏离可能性的“异常”,可在一些读者眼里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实验太平淡,而十数年前在中国大地出现的“耳朵透视”、“隔墙透视”、“意念搬运”才更简单和有意思,包括更加的通俗、不言自明和有说服力。其实这是误解和缺少对历史情况的了解。 西方社会开展对“灵学”、“神秘现象”的研究最早始自十八、十九世纪。因为原始催眠术的流行和唯灵论的泛滥,在欧、美一些国家涌现了许多“非眼视觉”、“天眼窥物”、“思维传感”乃至“鬼魂通讯”等奇异传闻,引起一批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联合观察。在十九世纪中页,以英国为中心一批自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合成立了“心灵学学会”,他们排除许多干扰做了许多观察记录;由于现象难于重现并且经常受到受试对象甚至试验者自身作假的困挠,现象的真实性以及研究的科学性始终受到争议。当年的研究者的主体就是科学家和社会学者,当年的“麦斯麦尔术”和气功现象几无区别、而尤里 . 盖勒的“意念弯勺”,也跟国内诸多“超人”“大师”有一拼。但不幸的是,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这些“超人”的表演最后或者在关键的时候做不出来,或者更多地就是被发现屡屡地做假,现在西方严肃的研究者之中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学术声誉赌在不知深浅的“大师”和“特异功能人”身上。事实证明由爱好者开展的即兴式、缺少规范的心灵研究无法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进入二十世纪中页,在美国心理学家莱因的工作影响下,研究重点才转到主要以规范的心理学实验手段、以普通人为对象、进行主要基于数据统计学方法为研究手段的“超心理学”。雷丁等超心理学家知道,能为其他实验室和其他实验人员重复的严格实验,远比神奇的表演以及所谓的考查调研要可靠和踏实得多。 虽然国际超心理学会已经从 20 世纪中期就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正式成员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说,“超心理学”确实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的主流,超心理学究竟算是科学或者伪科学,一直都在争论的漩涡之中。 即令是在早期心灵学研究阶段,由于参与者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和学者,其主旨是澄清事实、判断真伪,所以仍保持了相对客观性。事实上他们也拆穿了绝大多数案例纯属作伪,只有个别事件说不太清楚。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人们各执一词:有人相信可能存在一个神灵出没、亡灵不灭的世界;有人猜测意识与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相互作用;还有人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坚信这里只有失误的观察和无耻的骗局,个别事件不过是尚未拆穿的假象而已。 随着时间的过去,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在非宗教信仰者之中越来越少,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查找,依然缺乏可信证据,另一方面在逻辑上也难于成立。第二种观点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尽管极难找到可被客观重复验证的项目,但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物质,因此也必然受到环境及观察者影响,而这种说法有其自洽性并在逻辑上的难予驳倒,尤其还可以比附量子世界的“观察者效应”。坚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尽管不多,但声音很大,很有影响力。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相信在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之外不存在特立独行的意识,这是被所有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的事实。当然,社会上更多的人虽然津津乐道一些趣闻轶事,觉得超常现象未必不存在,但他们既没有深入探讨的兴趣,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超心理学是由倾向于相信意识与物质可能直接相互作用,相信某些神奇事件可能属实,并且应该能为科学实验验证的人建立的一门实验学科,其主要成员是心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及医生,他们一般不接受鬼神的观念。超心理学强调学术的规范性、实验的科学性和数据统计处理的可靠性,并一直在致力争取科学界主流的支持与理解。但在判定实验客观性的标准方面,超心理学与主流科学仍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超心理学家相信在自己的严密实验中屡屡出现非概率事件,并且该结果还得到了其他同行的重复验证。 超心理学家最初希望用自己的实验说服怀疑者,在历经许多的失望之后,尽管他们迟疑地承认不相信的人所得结果往往不一样,现在这种波动的、矛盾的结果才恰恰最能反映 “实验者效应”,因为似乎不同的实验期望导致不同的结果。可以被观点相似者重复,却难以为怀疑者重复的奇怪“规律”,在超心理学家眼里仍被认为是证明了事件的客观性;但是按照主流科学界的经验,这种结果是不可靠、非常可疑的,必定是在实验操作的数据处理中有错。 因此不难理解有人把超心理学说成“伪科学”。在他们看来超心理学的“超常现象”根本无法彻底证伪,把不稳定、无规律、无法重复的特征说成“规律”实属诡辩。当然事情绝非这么简单,确实还有著名的高水平的心理学家或物理学家认同,甚至为之入迷而直接参与研究,而且对于这些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基础的信念和传闻,原本也需要有严肃认真的科研人员介入,否则超心理学会绝不能在 1957 年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下属分会。 本人出任此书的译者是因为自己曾多年在国内从事“特异功能”研究。作为实验物理学出身的海归博士,我自 1995 年至 2000 年有五年多时间在国内某著名军方研究所担任人体科学研究室的负责人。 1997 年 6-7 月份,受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莱因研究所的一份奖学金的赞助,我受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超心理学暑期研修班”,学习西方心灵学以及超心理学的历史、人物、事件、方法,并了解该学科存在的争论。此间我便有幸从一位老同学处在第一时间受赠此书。当年 8 月初,我直接从美国赴英国布莱顿参加第四十届超心理学年会,会上见到包括迪恩·雷丁西方超心理学的各国知名人物。在本次年会上他第三次被推选为国际超心理学会的下任主席,而我作为中方人体科学研究者加入了国际超心理学学会并做了多年会员。 1999 年,经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推荐,江西教育出版社购买了此书版权,出版社黄明雨先生力邀我出面翻译,因为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研究确跟西方超心理学家是实实在在的同行。我联系雷丁本人,他专门补写了中文版前言并为方便对译寄来原书 word 版本。 经过数月的艰苦校译后,我按期提交初稿,但因当年的政治敏感性,江西教育出版社终因担心碰上批判“伪科学”的风头而毁约。事隔 12 年之后,受武夷山先生推荐,科技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在审阅本书的译稿之后,慧眼识珠,重新向外方购入版权,并约我重新校译后交稿。感谢胡社长、李主编、马编辑等人的共同努力从而使这部汇总超心理学研究成果、包括从不同层面解释科学、伪科学之争的重要作品得以面世,总算得是机缘成熟。 中国是个神秘主义文化盛行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以及民间文化和艺术作品中,都有很丰富的易经算命、风水、预测、心灵感应以及大量的宗教传说。虽然这些传说和信仰曾经在解放后一度作为“封建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被严厉禁止甚至彻底扫除,最终由于在 70 年代末因为气功的热潮而成为一种新的全民运动,包括因为在政治与经济上出来的松动,社会上普遍对人体“神秘现象” 开始发生兴趣。 1979 年 3 月 11 日 ,四川日报报导唐雨“耳朵识字”以后,这些过去所谓的封建迷信似乎是真实的、竟然是可以亲身感受和检验的,于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些人也在某些知名科学家和老同志的支持下,在“气功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旗帜下,开展了二十余年的公开研究。在支持者这边,他们相信这些研究是孕育着未来科学革命的潜科学;而在反对者那边,这些研究都是唯心主义的谬论,是受试者甚至试验者的作假欺骗,是只有骗局不存在真实现象的典型“伪科学”。几十年过去,事实证明虽然中国另有中医、气功的文化基础,但落后于西方一百年方才起步所谓的“人体科学研究”其实不过是重复了国外灵学的老路,只是收获了一些圈内人的报道,一些传闻,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 我本人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牛津大学从事三年实验物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之后率然回国,转身投入到钱学森的旗帜下从事人体科学研究,起因是因为自己多年习练气功并有一些神奇体验。作为国内少有的专业研究人员,我曾利用单位条件检阅国内外资料,接待、查访、测试检验各类神人,参与和主持了许多国内实验。最后我遗憾地发现国内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末二十年来所谓的“高水平”实验其实大都非常粗糙,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单就实验报告的文字来说,虽然也有少数奇特实验现象确实看不出破绽,但是因为缺少追踪和深入,尤其缺乏有经验人士(包括质疑者、擅长实验者甚至魔术师)的参与,成了没有多少科学价值的“悬案”,或者说是孤立的“奇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沸沸扬扬“外气”和“特异功能”实验,绝大多数属于不正规的“表演”或不规范的“测试”,社会盛传的“意念飞花”、“药片穿壁”、“意念拧钢勺”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假象甚至骗局,存在实验环节的失控和诸多存疑之处;在经过数年深入的调查后我认为,“耳朵认字”至少绝对没有研究者所声称的“普遍性”与“可诱发性”,“特异现象”即使真的存在,也只是偶或一遇。那些挣出场费的表演者 99% 是在玩假,至于是否被人耍了,要问你的眼睛够不够亮,否则他们为何不去挑战魔术师呢?而且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可以私下把玩,却没有什么社会应用价值。我见识过好几位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巫医,周围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实际上大多数都可以用心理暗示来解释 – 这就跟“神”的信仰一样:一些个人可以感觉到有很强的感应,发生人生信念的转变,甚至绝症病愈,但“神”并不一真面目见人,根本无法被“客观”检验。 相比西方国内总体缺乏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在国内正反两方都罕见有人致力于全面搜集各种信息资料,然后不带偏见地对具体问题给予客观评价。我们习惯于脱离实验和实践进行空泛的哲学争辩,争论中逻辑简单缺乏独立思考,往往喜欢打出传统文化的旗号或者引用政治权威的语录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么做很难服人,至少是口服心不服,其结果是以观点划界,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互不往来。我们在前些年看到了最坏的局面:在支持者内部缺乏起码的学术批评与争论,众人宽容作假,可以容忍“哪怕 99 个假的,只要有一个是真的”;追逐说不清的,为了维持合作的局面,避而不提实验的疑点与不足;这使得错误的观察和虚假的结论得不到纠正。而反对者从原则或理论出发的批评要么被认作偏见,或者发表不出来,或者击不中要害,对方总之可以不为所动。 超常现象极其复杂,人们经常忽略一个关键的逻辑悖论:假使万事万物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分的联系、心物作用确实广泛存在,在这种宇宙模式下已经不存在纯客观的事件,试问如何奢望超心理学实验提供更加“客观”的证据呢?假定精神与物质确实可以相互作用,假定信息可能来自过去甚至未来,因为事件变得与观察者的思维有关,那么关于物质世界客观性的基本假定原本就成了问题,而事件的真伪也无法被客观判定,说其为真或指其为假或者变得经常毫无意义。既然人们对包含观察者自身在内的世界还缺乏有效的认识方法,既然强调观察者效应无法达到客观检验的程度,少数人从事的超心理学实验其实仍与宗教体验有相似之处,超心理学算得上是典型“玄学”,只是这里毫无褒贬的意思。有些争论看来可能几十年、上百年,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反过来,在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之后,仍拿不出令人满意的、可供重复核实的检验项目,又如何说服科学界相信结论是科学的,而不是巧合与假象呢?超心理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被证明有如一个人想徒手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 科学没有禁区,任何自然和社会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包括超心理学这样吃力不讨好、很难拿出确凿证据、实现突破的学科。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任何学术研究本身都不构成“伪科学”(比如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宗教,甚至有些研究者本人就是信仰者),只有在受到种种非科学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背离学术标准和客观性要求,当事者无视事实真相甚至不惜作伪、欺骗,存心打着科学旗号进行包装,欺骗舆论并产生不良社会后果的时候,才构成伪科学。最典型的比如人种优势论和李森科学说。存在问题、缺乏科学证据、得不到客观验证并不必然构成伪科学,如果指责轰动一时的低温核变是伪科学,指责中医是伪科学,未必能获得科学界多数的同意。 我本人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亦有不少新的感触认识和收获。对书中的部分实验,我认为某些值得引起注意,而另有一些则明显过于牵强附会。因为篇幅所限,我这里不想深入,唯希望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自己去分析和品味,这远比他人咀嚼过的东西更有营养。现在在本书首版 15 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诺贝尔奖得主斯蒂芬逊当年的高度评价显然还是说得还是过早了或者说错了。超心理学或者说与之相关的科学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这里仍然是一块贫瘠的难于开垦的土地。 何宏 2012 年 10 月 29 日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506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意识宇宙》第十七章:特异功能的蕴意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0-26 23:26
第 17 章 蕴意 今天我所唯一绝对肯定的过硬科学事实,是我们对自然的无知……。 二十世纪给人类智力带来的最大贡献便是突然意识到 具有如此深度和广度的无知。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 )《水母与蜗牛》 假如真有特异功能,那又将怎样呢?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做了数以千计的重复性实验,在我们解答了对这些工作的质疑之后,在看到发展中的科学世界观逐渐能够包容特异功能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特异功能的未来如何?对于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它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还不知道。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最艰深的科学理论还不能把握这类现象。假使明天就有人碰巧搞出一套正确的特异功能理论,可能我们也不接受。但这都不妨我们去思考其蕴意。实验的以及理论的研究已经提供了相当线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断特异功能的重要性。 一种可能,科学界只是把特异功能看成古怪的事物,是宇宙之间量子关联性在心理学上的反映。仅此而已。 正如在第 1 章讨论的,震撼性的思想正在从 “不可能” 的第一阶段转向 “真的,可惜太弱没有意义” 的第二阶段,接下来常常会是第三阶段。这时“真的”就被新一代科学家所接受,大家无需再去与成见作斗争。 我想第二阶段不会就是故事的结局。科学已经证明可以用常规方法有效地研究特异功能,我强烈地感觉,能否在机理上取得突破关键在于社会是否愿意重视这类现象,而不在于我们有没有可行的研究方法。机理上有所突破可能带来崭新的科技时代,新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纯粹就是巫术。运用特异功能操纵时间、空间、物质与能量的基本特性,这必将对现实造成无可想像的变化。这并非胡思乱想,而是确有可能。 对于特异功能我们最终可以认识多深,又能用它干些什么,这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兴趣。如果有足够的人士要求投入人力物力研究特异功能,可以打赌我们绝对能在短期内干很多的事情,能够在数年或数十年时间里取得重大进展。反之,若是对特异功能研究拿不定主意,那它就永远只是边缘领域,需要继续用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时间衡量才能看到些许进展。事情真是这么简单。 特异功能意味什么…… 通过一百年来逐步积累的科学证据,我们知道某些特异现象是真的。该项发现可能停留为有趣的怪事,也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科学革命。起码一点,真的特异功能反映出目前对于宇宙本质的科学认识还有严重欠缺,大大地低估了人的能力与潜力,几乎可以肯定试图严格划分客观与主观的想法是错误的,过去被看作是宗教的或超自然的“奇迹”,如今可以用人类意识的特异效应来解释。 一句话,在小处说只是异常,往大处说可能引发革命,而后者的可能性很大。前面的话只要有一条能够得到广泛认同,就将在科学、技术、社会和神学领域带来巨大反响。下面细看一下为何这么说。 ……对于物理学 认为一切存在都只有物理形式纯属荒谬的偏见。事实上,唯一为我们立即认识的存在是心灵(即精神)。反过来,我们可以把物理存在说成推论, 唯有通过心灵图像才能推知物质的存在。 卡尔·荣格 1 面对大自然的神秘仍能保持谦卑态度的物理学家将对特异功能感到兴趣,因为现象表明我们根本尚未搞清空间、时间、能量和信息的基本特性。说得更加明确一些,特异功能意味着常言的“精神”能够突破时空束缚。象前行波、时间对称、非定域等等过去仅仅有着数学上的可能性的理论假说,看起来可能真的存在并且能够被直接体验。 搞不清基础特性的后果远比想像得更为严重。基本的科学模型和实验技术都是建立在被认为可信的基础假定之上。如果基础不牢靠或者不堪一击,数百年来备受称赞的、认为是准确地解释了事物的那些理论就变得岌岌可危。所以不奇怪有些科学家坚决否定特异功能!但是,虽说可能需要修正某些基础假定,改造后的世界观并不会把我们所知的一切全盘推倒重来。 或许象 20 世纪降临之时我们惊谔地认识到物质与能量的等效性,在 21 世纪的拂晓,我们也将发现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等效性。在唯物论以及超越一元论中、在东方哲学中都有这种猜测,可能还将发展出某种新的“补充一元论”。在它来看精神与物质同源,两者相互作用又能保持一定的自性。 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特异效应意味着物理学的危机:或许量子理论并不完备。按物理学家赫尔穆特·施密特的话说,实验表明: ……量子理论仅仅给出了事件的概率值,而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影响到量子跃迁。这意味着量子理论不能适用于包括人的观测体系。能否修正量子理论以包容特异功能效应,或者弄清至今令人疑惑不解的观察者效应,我们暂且只能走着瞧。 2 量子理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但与一切理论一样,它只是世界的近似而非世界的本身。如果未来十年的特异功能研究充分证明量子理论只是某个更加全面理论的一个特例,量子物理学家将会受到震撼,但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却不会大惊小怪。 顺带地说,非眼视觉往往被看成感知远方事物的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支未来的“千里眼太空队”探索遥远的星系。同样,预知和溯知可以被看成跨越时间的能力,所以也能想像有一天某人能够象印第安那·琼斯式的“时间历史学家”,查访古代和未来的文明。我们还能想像某一天可以用意念来驱动原子,用意念控制车库大门或操作方向盘。 同样可能的是,非眼视觉使我们看到无穷细微的东西,预知使我们认识无穷瞬间里的事情,心 - 物效应使我们改变周围行星的轨道。听说起来这象是天方夜谈,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特异功能到底有多大的局限性,在这会儿就捆绑住我们的想象力肯定是一个错误。 此外,已经有些证据表明非眼视觉可以用于观察无穷小的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菲利浦最近的文章指出,在一百年前就有人用特异功能察知原子和亚原子的状态。他们的描述在当时以及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未被认为有意义。然而到了今天,就发现描述与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和超弦理论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3 或许要想在空间、时间和能量研究方面再度取得重大进展就要用上特异功能辅助的手段。 ……对于生物学 特异功能现象提出了大量的问题,生物学家甚至无法想像答案会是什么:特异信息如何“进入”生命体之中?是否存在着尚未发现的秘密感官?意念对于生命系统的超距作用是否受到条件的限制?特异功能是否是生命系统中的“不可见”信息载体?特异联系是否涉及人类的自我意识,它是否跟在从事同一活动中的人偶尔感受的一体性有关系呢? 特异功能是否意味着人类、感情动物乃至全部生命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生命体?它对于生物的进化有什么蕴意?它到底是一种能力、一种天赋、返祖现象,或者是对未来的洞见?或者它“仅仅”是物质的非定域特征在生物学的反映? ……对于心理学 特异功能为理解感知、记忆、信息交流的本质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启发。到底有多少无法以常理解释的特异体验,应该算作真正的特异功能?隐蔽的或者下意识的特异功能是否比我们所能想像的更为普遍,如若这样,人的行为受到了多大影响呢?如果我们并非毫不相关的个体,特异功能又是如何影响群体乃至社会行为的呢? 心理学对特异功能颇感兴趣,这是因为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潜藏着“魔法思想”。魔法思想认为世界充满生机,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具有意义的深刻联系。相反,现代科学思想支持的世界观认为事物只是无意义的分离的存在。 临床心理学家知道,完全孤独的感觉立即带来焦虑、健康下降和压抑。为了维持精神的、躯体的健康,不仅个人包括社会都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世界之中。特异功能支持在事物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的“意识宇宙”的观念,它不仅是心理保护机制,根本就是现实。随着科学转向一种更能满足人们心灵深处需要的世界观,社会的心理健康也肯定将会有明显好转。 ……对于社会学 我们知道各地的空气、陆地和海洋的污染会以各种方式扩散开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环境。在第 10 章关于群体意识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里也好象无形地存在着某种类似生态环境的“思想生态”。破坏性的、暴力的念头有可能突破地域的限制,损害到社会结构。怀有恶意的人,他的破坏性及反社会性行为将直接地影响到周围的人。现在看来他的思想也有可能扩散,从而间接地“传染”和伤及远处的无辜。这些破坏性思想还将再度扩散,就象复制“特异功能病毒”,直到全球都受到传染。一些社会性的疯狂,比如说战争,可能就是因为人类的群体意识受到传染。 人类的群体意识也可能有“免疫系统”,从而抵御特异功能病毒,在闪光的历史时刻某一个人或者思想相近的一群人的高尚情操得以传播并医治世界性的思想疾患。比如说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当社会呼唤公开性的时候,可能就是医治群体意识的象征。总而言之,群体意识的研究表明意念并非象想像得那么短暂和个体化。人们不仅也要问在整个地球的进化过程中“宇宙精神”扮演着何种角色。 ……对于哲学 特异功能牵涉到许多陈年的哲学问题的核心,比如“心 - 物”之争以及自由意志或者决定论的本质。特异功能研究试图通过实践来解答具体的问题,比如,在物理世界中精神的作用是什么?客观与主观的本质是什么?精神是本原的或者是物质演化的结果?精神与物质在本质上有无区别,或者是一回事? 在 15 章已经提到,通览论述精神本质的现代思想观念哪一个也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传统唯物主义认为精神只是无意义的幻觉。有一种机能主义思想认为精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起什么作用。这是很妙的实用说法,但是无助于我们理解精神到底是什么。二元论则会遇上精神脱体而产生的幽灵。其它的哲学说法也是同样地暧昧不清,所以关于精神的本质一直是几千年的争论热点。 加里福利亚大学的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就意识的四种常见解释作了精辟总结。他说它们或者“解释的是其它东西,或者否定现象,或者是直截自诩获得胜利,或者找到某种模糊的比喻、一时听起来似乎沟通了精神与物质。” 4 意识本质仍然完全是个谜,各种说法都还只是一管窥豹。“行为主义者”认为精神并非想像得那般隐秘,透过仔细的行为观察可以推知其内涵。“功能主义者”提出精神活动的某些方面能够被具体化,比如通过巧妙的计算程序。神经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精神的信息处理能力理解为大脑的活动模式。“二元论者”指出哪一种全面的精神模型也不可以无视主观体验。“同一性理论家”则提出大脑活动与精神之间密不可分。 哲学家迈克尔·洛克伍德最近推出一种新的理论,也叫“自然泛心灵主义”,认为宇宙的基本特性包括某种自我反省的性质。 5 因为万事万物具有象“梨子滋味”一样需要体验的内质,物质性的宇宙始终隐含着主观精神性的特征。正因为知觉要比物质和能量更为基本,我们才能自知自身是由物质与能量构成的。 特异功能对于解答意识之谜有什么启迪呢?人们可以不用常规感官获取信息,可以通过意念活动直接影响外部世界。在一开始,好象接受特异功能存在就立即违背了唯物论和机械论关于意识本质的论述,事实并非如此。若是采用自然泛心灵主义的观点,神经科学就能与特异功能完全兼容。唯一的额外假定就是宇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的某些方面能够被直接体验。 任何未来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辨,只要是全面的,必须能够涵盖特异功能反映出来的事物联系。 ……对于宗教 传统宗教中描述了许多用以展示神的力量的奇迹故事。而站在超心理学的角度,那些伟大的宗教经文就象百科全书一样记录了种种特异功能故事,包括思维传感、非眼视觉、预知、精神疗法和心 - 物作用。对于有些人来说,特异功能的科学验证可能强化了他们的宗教信念,因为既然某些特异功能奇迹可以用现代标准衡量的确属实,那么经文中的其它内容也同样可能是真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科学研究特异功能是亵渎神明的事情,因为这是“考验上帝”。后一种观点反映出一些人的内心恐惧,他们认为有些东西不该研究,因为根本就不该知道。 特异功能表明在心 - 身作用之外精神可能另有奥妙。既然精神并不象传统科学模型期望的受时空的限制,就有可能与古人及未来人进行交流。如若这样,当灵媒声称正在与亡灵接触的时候,有可能是在与活在过去的某人对话。站在“已故”者的角度,他们则是在与未来的什么人交流,虽然不清楚对方是否有此认识。 特异功能是否意味着肉体死后仍有意识的存在?一点也不清楚,但它确实意味着可以超越时间进行真正的交流。按照这种观点,逝世已久的祖母罗茜仍然活着,还能与她联系,只是她活在“彼时”而我们活在“此时”。脑海中偶尔掠过的似曾相识者是否会是自己的先人或者后裔呢? 未来的应用 明天将会如何?为了回答此问,我们必须抛开当前的实际与理论限制进行揣测。这有相当的风险,预测未来过去经常是声名狼籍。意外事件再加默菲定律都使预测(暂不谈预知)不稳定。 医学 虽说只是推测,我们预计未来的实验还将继续证实超距离意念治疗不仅属实,而且对某些躯体的和精神的疾病确有临床价值。短期内或许还不看不到医生把超距离意念治疗开进药方,但可能主流的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学术团体会对祷告的临床疗效以及特异诊断发生浓厚兴趣。 长期来看,无论特异功能如何,医学实践必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经济压力和常规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决定的。一旦我们能够把握影响意念治疗的多种因素,知道怎样提高特异诊断技术,大概能在医学界见到一门新的专科。其中的医生可能要接受一种结合古代巫术与未来科技的严格培训。 技术 短期来说,发展特异功能技术将遵循与选拔战机驾驶员同样的原则。不是随便从街头拉来一个人就指望他们开战斗机。但这并非是说飞机不能造得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开。与此类似,可能特异功能技术最后也是谁都能用,但最初的原机将是昂贵的、订做的设备,使用者是历经多重筛选的人。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行的特异功能技术必须完成其它方法达不到的事情。建造意念操作的车库开关或许好玩,但它不可能取代电子遥控器。另一方面,采用技术增强后的思维传感通讯系统“呼叫”在遥远的太空飞船上或者在深海潜艇里的朋友却有合理性,这是最可能率先出现的应用。 我们可能惊异地看到,随着原子规模的元器件即所谓纳米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意外地开拓出特异功能的应用天地。在这种尺寸之下,即使微弱的心 - 物作用也能产生很大的效应,在发展微型器件的过程中过去以为碰上了默菲定律(一不留神必定出错),将来或许会发现这是器件对研制者的思想和愿望作出的响应。 军事与情报 军方与情报系统还将继续利用特异功能,因为它能时而提供有用的情报。但是为了避免难堪,可以想像官员们仍将极力否定对特异功能的兴趣。在特异功能的破案方面也是如此。 6 公众对于这个话题的容纳程度取决于各个时期的社会气氛。如果公认某些特异现象的确存在,街头的小报停止刊登说是特异功能,实则荒谬不经的道听途说,已经在应用或者想试一试特异功能的警方与政府部门就可能会从地下转为公开。 商业与政治 在微妙的、时不我待的商界与政界,特异功能或者可以明显地辅助决策过程。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若是能够瞥见未来就能改变当下的决定,使重大损失扭转为巨额利润。与此相仿,只要多一点恰当信息,激烈的冲突就有可能巧妙地转危为安。然而到了象例行公事一般把特异直觉应用于改善决策的时候,也将遇到新问题:太多的人都能瞥见他们的未来,因而纷纷改变行动,这就使得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因果链受到冲击,未来便从几种可能性转变为完全未定的几率事件。 这使人联想到早期不加控制的股票市场,经过独立的、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后决定的数以万计的买卖会凑巧使得某天的股市崩溃。所以许多人独立地瞥见未来终将会在某一天摧毁未来。不清楚“摧毁未来”意味着什么,反正听起来不太妙。 另一方面,一个能够有意采用预知信息选择未来的社会才算实现了真正自由。几十亿的人口各自看到他们的未来并相应行事,这将打破既定的、无奈的命运。这使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未来,而不必盲目追随前定的人生路途。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2816 次阅读|6 个评论
《意识宇宙》第十六章:解释特异功能的理论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0-26 23:23
主题四:蕴意 当科学家说什么有可能时,他几乎总是对的; 而当他说什么不可能时,很可能却是错的。 亚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 ) 现在我们已看到在数以千计的特异功能实验中观察到的效应并非巧合,亦非选择性的报道、实验水平的波动或者方案设计的漏洞。一百多年来,它们已经被世界上院校里的、工业界的和政府部门实验室工作的、称职的、受过常规训练的科学家重复检验,这些效应与自古以来各个文化之中报道的人类体验相一致。我们还看到这个事实几乎不为世人所知,主要原因在于特异功能不能被现代常规科学理论所包容。在前一章,我们看到了新的科学形而上学正在生成,它对实在的本质有全新的期望与看法。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谈特异功能的蕴意。我们将看到前沿理论发展如何向着科学解释特异功能的方向汇聚,我们还将剖析特异功能意味着什么以及未来将会如何。 第 16 章 理论 依我看,无论问题多么复杂,只要你采用正确的方法, 就不会难到哪里去。 鲍尔·安德森 ( Paul Anderson ) 二十世纪最使人震惊的科学事件之一,是居然至今尚未切实理解量子理论预言的非定域性以及对其的验证性实验。 1 非定域的观点对于空间中物体截然分离的看法形成了挑战,看似分离的物体其实通过某种超越时空的途径联系在一起。虽说似乎违背经验常识,但这即是理论的预测也是实验的表现。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推翻数百年经验常识的非定域性的验证实验仅仅只有数个。决定性的实验完成于 1982 年,其结果“相比于(隐变量理论)预言大出了五个标准偏差”,因此否定了与量子解释相对立的隐变量理论。 2 在实验中得到超过理论“五倍的标准偏差”,巧合发生的概率差不多只有 1/3,500,000 。如我们前面所见,有些特异功能实验的巧合发生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把几千项特异功能实验合起来得到的巧合发生概率更是天文数字。凭什么几项实验就能判定非定域性,却不能判定特异功能呢?答案就是量子理论预言了非定域性的存在,然而还没有预言特异功能的理论。 这不是说特异功能理论不存在,实际上为数并不少。这些理论有的从物理上猜测存在携有预知信息的“超前”电磁波,有的认为泛化的量子理论将允许观察者凭精神改变事件的出现概率。 3 还有人猜测世界的某些方面受目标、意图等精神概念的驱动。再还有源自东方哲学的理论,认为心生万物,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 另外还有几十个理论,有的基于进化论观点、有的基于哲学上目的论的概念、有的则是基于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宗教、全息理论等等。有的理论侧重一点,单只解释某一类实验结果,不谈别的现象。还有一些则不拘细节,力求把所有现象熔汇在一处。详尽分析这些不尽人意的理论超出了本书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真正的理论理应如何。 通向一个真正的理论 整个科学都包含有一时还根本理解不了的数据。 布兰丹·欧里根( Brendan O ’ Regan ) 一个好的特异功能理论看上去应该如何?首先,该理论应当包容物理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已经证实了的现象。如果无视这些学科中已然确认的原理,肯定人人都将对此理论不屑一顾。同时,好的特异功能理论应该能够扩展现有的物理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理论,并且解决尚未解决的难题。这即是说这些学科当前的理论应该属于特例,只在特定条件下适用,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想要提出交叉学科的理论难度特别大,但特异功能或许还非要有个理论。系统论理论家艾尔文·拉兹洛开了一个好头。 4 获取信息 该理论应当解释如何超越时空的束缚截获远方的信息。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特异功能效应与空间和时间完全无关,尽管数据还不够特别充分。 该理论不仅应当解释如何获取在空间和时间上距离很远的信息,还要解释如何选取某个特别信息。因为有证据显示,我们可以获取任意位置与任意时间上特别的、有意义的信息,该理论有必要解释何以我们没有被大量的感官信息所淹没。前面已经提到可能存在某种大脑活动机制,可以避免我们的头脑被大量的感官信息所充斥同时滤掉来自宇宙的无意义的其它部分。在非常喧闹的房间我们也能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大概同是这种下意识过滤机制,使得我们得以觉察在地球另一半的重要事件。 从原则上说,非眼视觉也能“看”其它星系其它行星上发生的事情。然而,如果特异人确实看到了某种星外智能,除非它们与人类非常近似,否则认知会出现严重的失真。实际上由于知道期望将会强烈地影响对实在的认识,我们可以预言事先的信念决定了非眼视觉将看到什么。如果你盼望见到外星人或者天使,你就会看到他们。如果你期望见到魔鬼,结果也一样。想想有那么多人无法理解地球上其它人类文明,你就能够想像试图通过不完善的特异感知认识外星文明,存在着多大的难度。 随机性 该理论必须解释意念何以能够干预随机过程。例如在随机数发生器实验中、在采用 RNG 的群体意识场的实验中,完全随机的比特序列受到意念的作用而出现有序性,内中原因并不清楚。物理学家爱德温·梅及其同事曾就 RNG 的实验结果提出一种解释,认为是预知而不是某种微观的力“产生”了 RNG 效应。 5 其他熟悉 RNG 实验的理论家也有人认为,把在心 - 物作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解释成信息交流要比解释为力的作用更加妥当。 而若是从信息,尤其从有意义的信息的角度考虑问题,由力与粒子组成的硬质的、具体的世界就立刻转化成更为抽象的思想的世界。科学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量子力学就是纯数学的抽象理论,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 一个包含着意义的理论对硬科学而言的确是咄咄怪事,大多物理科学向来跟意义没有关系。但特异功能的存在却需要在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能够相通。这便是为什么真正的特异功能理论不仅是跨学科的,而且应当是多层次的,正如前几章的讨论。 心 - 身的分离 该特异功能理论应该解释似乎表明肉体死后仍有某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幽灵、幻象、离体体验、濒死体验等等。 6 因为这些现象几乎全是非受控条件下的自发案例──都是事后的传闻而非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科学上可信度不高,所以本书没有就此展开讨论。此外,在这些现象之中还伴随着愿望、情绪,所以必须克服希望死后有灵的强烈愿望带来的干扰。认识到期望倾向、愿望思考和自欺之后,在表述死后续存的证据的时候必须要倍加小心。 但是,成熟的特异功能理论理当对此作出恰当解释,因为脱体体验和濒死体验可能是某种形式的非眼视觉。未来实验若是能够证实这一点,那真是可喜的进展。象脱体体验和濒死体验这类特殊的非眼视觉,也就不过是比普通的遥视一类的特异感知更为生动、持续时间也更长罢了。 闹鬼与作祟 该理论还要解释闹鬼现象,这算是大规模的心 - 物作用现象。仔细讨论这类现象超出了本书的内容,但确实有几个相当好的案例(虽说是自发的、未加充分控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出现比 RNG 规模大得多的精神对物体的作用。移动小到茶杯、大到桌子等物体,在现在看来不是“闹鬼”,而是“人闹”,制造麻烦者往往是一位少年。 7 跟前面提到的死后续存是一样道理,这些事件科学说服力是要差一些。 为理论作准备 为了准备这项理论,首先应该考虑现有物理理论能否理解特异功能。在 80 年代,《纽约时报》科学新闻栏目的副主编辑哈考姆·诺布勒,向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安·约瑟夫逊提出该问题: 诺布勒: 象严密的经典科学或量子力学能够兼容超常现象吗?为什么怀疑者总把读心术之类的东西看成江湖骗术呢? 约瑟夫逊: 你问超心理学是否符合物理学定律。在一定意义上我感觉是,但物理学定律本身要做修正。某些超心理学效应可能属于物理理论暂且还没有包括的某种有序态。 8 如果现有理论不足以解释特异功能,可以先看看其它一些其他解读特异功能的说法。普林斯顿大学航空工程人员罗伯特·杰恩和同事提出一种假说,他们认为正如光子即是粒子又是波,意识也是互补态。 9 常态下的精神更似粒子,固定在时空的某个位置。人们这时主观体验自己是分离的、独立的存在。然而在非常状态、异常知觉状态之下,精神更近似于波,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这时人们的主观体验是没有时间、没有分别、天人合一和特异功能。 正如波粒二象性,或此或彼都不对,唯有二者同时才对。同时考虑“二者”要比“或这或那”难得多,因为我们受到语言而不是实在本身的局限。如果我们的精神具有互补的特征,它可能更似粒子或更似波,这取决于我们希望它怎么样、哪一种更合乎时宜。 再有种说法,根据量子力学描述的非定域效应和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宇宙在根本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和宇宙其它部分是由同样的“材料”所构成,或者因此得以直接体验相互联系?这进而又可以分为两类:神秘体验和特异功能体验。对于前一种,无需特别集中意念,通过有意地拓宽感知领域,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无差别。所有的特殊性都溶汇在整体之中,一切都受到影响并能够影响其它。于是便“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及其意义。这正是对典型神秘体验的描述。 对于后一种而言,正如睡熟的母亲还能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许每副头脑都在关注自己所爱的人、感兴趣的事,无论对方是处在什么地方。一旦他们身上发生重要的、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情,相互连接部分就会“识别”这些有用信息并进入我们的知觉。正如在《星球大战》电影里的一幕,当整个星球被残忍地摧毁之后,杰帝骑士奥伯万·柯诺比感受到了“力的震颤”。我们与万事万物相联,同时我们又是分离的个体。对立统一。 回归一处 除去这些说法,从近些年的科学进展来看,特异功能可能兼容于主流科学的模型。在量子力学方面有四项进展,全都违反常识,却都得到经验的证实。最重要的是这四项进展都与特异功能沾边。 第一项就是非定域性。第二项是量子效应可能对意识和生物组织有重要作用。第三项是信息传递可能无需能量参与。第四项是无论距离的远近,信息可以即刻从一处传递至另一处──物理学家采用的这个词就叫“超距传输”。我们下面逐项地看一下。 非定域性 在 60 年代,物理学家约翰·贝尔通过数学演算证明,按照量子理论曾经在一起的一对粒子,当相互运动至很远位置之后,仍然保持着即刻的联系。贝尔在 1964 年写道,“一定有某种机制可以使得一台测量装置的设置影响到另一台装置的读出结果,无论两者之间相距多远。” 10 这即是说看似分离的粒子其实根本没有分开,不管距离多远仍然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项惊人的预言──更惊人的居然得到了证实──涉及到曾经令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项物理世界根本特性,他称之“超距离的幽灵作用”。 11 他提出好几种试图绕开这种相关性的见解,包括认为量子理论并不完备。爱因斯坦想像某种“隐变量”造成了这种联系,然而正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所说, 80 年代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 “隐变量理论业已衰亡”。 12 有人想把量子物理学揭示的这项古怪特征推广到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但遭到了保守物理学家们的警告。他们警告的理由更多的是基于对合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理论的实际预言。物理学家大卫·林德利解释道: 站在严格的数学观点,光波或者说光子在时间上的逆向传播与正向传播同样成立。但是出于实际需要,我们忽略了反向解……。不是说事件绝无可能,只是未能满足使得事件发生的现实条件。 13 请记住在第 14 章我们曾谈到过,对于是否合理、是否现实的判断取决于当事人的期望,而不是取决于理论背后的数学。在试图理解量子力学这类数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当即受到自身想像力的束缚。如果有量子理论的预言,再有实验的证实,世界在实际上是非定域的,还有什么能够限制我们想像特异现象就是对于宇宙关联性的体验呢?限制我们的不是理论,而是想像事物密切关联的能力。 14 在前面数章已花了很大篇幅讨论特异功能“找不到证据”的说法,这里就无需赘述了。 在认识到特异功能的存在和非定域性之后,现有理论的表述或许将有改变。比如,神经科学家本杰明·里伯特在 80 年代后期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受试者在作出决定之后即刻弯曲手指。 15 他密切监视脑波,希望发现作决定的时刻是否反映在脑波的变化上。平均说来,志愿者作出决定到弯曲手指需要 1/5 秒时间,这是意料之中的大脑激活神经肌肉系统所需要的时间延迟。但是从脑波上看,在当事人知觉到自己决定动手指之前 1/3 秒,大脑神经的活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里伯特把该结果解释成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之前,下决心做什么属于下意识活动。如果说同自我认识关系最密切的意念源自某个未被意识的大脑部位,那么极可能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不可控过程所决定的。这么一来“自由意志”就基本上成了幻觉,除开确实拥有幻想力,我们与巫毒教木偶差不太多,受到“他人”、“他物”的操纵(正象阿米巴虫随着压力和热变形一样,我们也在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再一种解释认为意念活动确实受意识本身的控制。里伯特所看到的 1/3 秒的超前时间,有可能是第 7 章谈到的预感反应。只要不漠视物理学理论中的“反向解”,允许信息逆时间方向而行,里伯特看到的就有可能是对 1/3 秒之后未来事件的响应。 请注意,这并非自动意味着大脑与心识之间的二元分离。通常认为意识与大脑两者之间是同步的,其实未必。时空上的非定域性使得有些实验的“现在”概念变得模糊起来,“现在”可能是在未来或者是在过去。 量子生物学 最近提出的关于意识的物理学理论认为,意识的一些令人十分迷惑的特征,比如自我感觉、自由意志的感觉,还有非算法的“直觉”可能是大脑中的量子过程带来的。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大卫·波姆、生理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剑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安·约瑟夫逊、牛津大学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神经科学家本杰明·里伯特都提出过这类观点,认为生物系统中的量子特性可能带给意识非定域的、场态的特征。 16 比如,布里安·约瑟夫逊和雅典大学的物理学家福狄尼·泡里卡利 - 维拉斯认为生物系统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利用量子效应,因为生命有机体与纯物理实验中的“死”物质有所不同。 17 我坚信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尤其是生命体拥有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赋于随机过程以“意义”能力,生命体就能利用非定域性。约瑟夫逊和泡里卡利 - 维拉斯还特别提到“象思维传感现象之类的实验”说明了超距离的影响与联系的存在。 直到前不久,意识研究者总是漠视约瑟夫逊的提法以及物理学家伊万·哈里斯·沃克更早时候的模型。 18 人们认为在热烘烘、粘糊糊的神经元世界里不大可能存在非定域效应所需的量子稳定性。量子效应往往只见于人工产生的非常小非常冷的世界里,在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且热的大脑中不存在非定域作用。 然而到了 70 年代,在大脑神经元里面意外地发现了被称为“细胞微管”的纳米尺寸圆柱体。数十年时间里谁也想像不出这种微小的东西具有什么功能。到了 1994 年,亚历桑纳大学麻醉学家斯图亚特·哈默诺夫指出,这种生物微管可能是大脑中量子效应的发生场所。 19 其大小恰好适合维持量子相干,哈默诺夫对于意识与生物微管之间的可能联系感到非常亢奋。 作为麻醉专家,哈默诺夫的工作就是使人丧失意识,人们至今对于从意识知觉到下意识的神秘转化过程所知甚少。哈默诺夫深深感到意识的某些古怪特征同量子理论的古怪特征相似。比方说,“自我感受”类似于量子相干和非定域性,非决定性的自由意志类似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直觉推理类似于量子计算,而前意识、下意识和非意识过程之间的差异与转化类似于量子几率怎样变成坚固的现实。 20 哈默诺夫的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即使他只有部分正确,或者他的提法有助于他人对于神经系统中的量子过程如何影响意识的思考,都算是打开了探讨意识中非定域效应的理论大门。如果发现非定域性确实对大脑有影响,“量子思维传感”就不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不损耗能量的信息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一向认为,从一地向另一地传递信息的时候至少需要一定能量。举一页纸上的语句所带信息为例。为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可以先用传真机把纸张进行扫描。这等于把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再把电子信号传到另一台传真机,重新显示信息。扫描、转换、传送、重组信息,这每一步都要消耗能量。 但是 IBM 公司的物理学家罗尔夫·兰道尔最近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证明基于量子理论,为传输 1 比特的信息并不存在最小的理论能耗。 21 这是一项重要进展,在生物系统中微量信息完全可能带来巨大的反应,非定域的生物效应那怕极小,自然也能影响远处的生物系统。比如,象传播“你赢了一百万美元”这句话,只需很少的能量,而话中的意思却足以给大多数的读者带来很大的情绪反应。所以传送“信号”需要物理能量已经不再是远处能否收到信息的障碍。 22 量子心灵传输 着眼于应用量子非定域效应的其它研究证明,有可能通过“量子心灵传输”即刻传送信息。科学作家盖瑞·陶布斯就此现象在《科学》杂志上撰文,题为“为传送数据,物理学家诉诸量子巫术”。 23 陶布斯这么说: ……有个物理学领域与巫术有相似之处。它涉及一个最为怪异的量子力学悖论,同时产生各具内禀量子态的两个粒子……。量子力学规定在某个态被测量之前,它没有确定的值。而一旦对其中一个耦合的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也即刻获得相反值,即便此时它已经跑到了宇宙的另一端。 这种方法的开发者之一, IBM 的研究员查尔斯·本奈特把量子心灵传输与巫术作了对比。两个粒子通过古怪的量子“牵连”(一种非定域性)耦合在一起,本奈特写道,“就象是透过一束头发把诅咒传递给了当事人”,“量子本质”也从一个粒子传递到另一个粒子。量子研究者近来证明,量子巫术虽不神秘但却怪异。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可以携带着所有的信息,籍“心灵传输”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24 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设想。奥地利英斯布吕克大学的物理学家已经做成了验证性实验。在谈到即刻传送信息的能力的时候,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保尔·克威亚特说,“还真就传过去了。你确实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测量方法获取该信息。但数学家坚持‘它就在那儿’”。与特异功能的关系在于生物系统对于某些信息非常地敏感。生物系统即有可能发送也有可能接收心灵传输的信息,这么一来我们就突然找到了能够为科学接受的说法,可以解释接收远距离的信息或者影响远方的物体。 未来的理论 在澄清和检验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古怪特征之后,我们看到对于物理世界的认识正在变得越发能够包容特异功能。然而,成熟的特异功能理论大概肯定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量子力学。相反,今天的量子力学最终将被看成特定条件下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生命系统需要某种全新的东西。量子理论还没有涉及到象意义、目的等高层次的概念,而在实际生活中的特异现象却与这些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量子关联性极其完美地告诉我们,常规的、“死物质”是如何神奇地违反我们的经验常识而存在。鉴于近来看到的死物质的神奇性质,我们更加充分相信对于“意识物质”将会有更多的神奇特性有待发现。物理学家尼克·赫伯特就说:“我认为贝尔(非定域)定律很神奇。我希望自己可以活到关于精神的真正理论出现的那天。我想它会使贝尔定律变成好象五个指头的算术。” 25 鉴于特异功能可能成为 21 世纪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纽约时报》的哈考姆·诺布勒写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谁也不懂量子力学”。想凭借人类日常经验 “不可能、决无可能” 理解量子效应。 ESP 可能也是如此。可能它存在,可能它对人的行为、物理状态都很重要。然而在发现之后很久可能都找不到解释。 26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无需深刻理解就应该能够利用它。否则,我们今天认可的所有的技术和医药都不可能存在。我们已经看到特异功能在政府部门、商务、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有些高科技公司也正在做认真的探索。它将走向何方?它对于未来意味着什么?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7036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乎?伪科学乎?为《意识宇宙》的序言
热度 5 Helmholtz 2011-8-6 11:58
《意识宇宙》是本博主受江西教育出版社委托,于2000年翻译的美国研究人员Rading博士的大作。因受政治气氛与环境的影响,译出后未能出版。但该书是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高度对上百年特异功能或超自然现象“科学”研究的一个相对全面汇总。即令从批判的角度,也理应受到重视。本博主坚持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一切事物,没有也不应设置任何禁区,其中自然包括宗教神秘现象以及个人的心灵体验。 在科学研究和论证中,当然存在因为客观原因而产生的失误的观察、错误的判断以及归纳,甚至不排除有人出于利益而出现刻意造假,但失误犯错是一切冒险乃至探索过程的必然。有意的欺骗和作伪,虽仍可能是少数科学家的行为,但自事件发生起,就与科学没有了关系。 真正查看一下几百年来科学的发展过程,就不难看出,科学是一个求真、求实的过程,甚至显然是一个不断试错,尔后自我完善甚至扬弃否定的过程。一切科学的发展和成就,都是以发现和确认新现象开始、进而找到新规律,而且确认该规律或规则可以解释和实际解决更多问题,从而验证这些知识的可靠性,并逐渐成为广泛接受的社会常识。因为通过这样严密的过程所掌握的这些科学知识能够帮助大众认识世界、并且是改造世界的有用工具,因此科学也就拥有了价值和力量,并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尤其在中国这么个近千年来因为思想和文化停滞以至表现广泛落后的国家,更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包括因近代落后挨打而开始信仰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政治精英的崇拜,于是在这个社会言必称科学,甚至连不知真伪、甚至显然有问题和不知何时被推翻的理论、思想和主义都被冠之以“科学”。因为只要提“科学”,就隐含着代表了先进、正确甚至拥有了真理。而对这些科学的解释权却并不在知识的拥有者和探索者手里,而是在权力或者媒体话语权的持有者手里。这其实是政治。当人们出于政治需要而把科学送上神坛、把院士、科学家当作不食烟火的圣人的进行盲目崇拜的时候,新的冲突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原本鲜活的科学就变得僵化而要开始寿终正寝了。所以在中国,科技界玩的多是有直接功利价值的技术,而少有以探索世界真相、敢于冒险探索和自我牺牲的科学。甚至可以说当我们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几乎有半数以上是出现在完全不科学、反科学的场合里。 在博主的眼里,科学家其实只是神经发育比较好、学习比较快、知识掌握较多,尤其是有好奇心,愿意发现和研究新事物的一群人,他们相互弥补相互监督,以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知识为乐趣。当然科学研究现在世俗化,已经变成了会读书就能找工作的一个大众化的社会职业,但科学家中的绝大多数,确实更擅长于现象观察和逻辑判断,他们是人类中一批嗅觉较发达和直觉较灵敏的猎人。 但只要是人,就有人的共性乃至弱点,所谓“主席也是人嘛”,政治家是人,科学家也同样是人。在科学家之中也一样有流氓、骗子、小人、神经病患者,丝毫不奇怪在科学家群体中也会出现固执错误、抄袭、伪造数据、滥用经费、甚至拐骗学生上床的丑闻。 本博主认为,确实有病态的科学家以及病态的科学,比如在这个时代了,可能仍然还有人相信可能存在永动机或者研究“水变油”- 别奇怪,当下也有人在研究把二氧化碳回收,然后人工合成为燃料重复使用,其实也是同样的、但却打着环保旗号的十分时尚的永动机。 但本人拒不认为有天然的“伪科学”的存在,正如个人的行为不能构成科学,同样个人的行为亦不能构成“伪科学”。真正的“伪科学”必定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只能是政府或权力集团出于某个特殊目的阻止外界批评而刻意组织的无意义、自欺欺人的“科学研究”。这种情况我们在前苏联的某个时期看到过,在中国也显然发生过而且在官办科学的模式下继续存在 - 比如论证“亩产万斤”,当然,在宗教界的圈子也经常看到只是为自己的信仰找证据的所谓的“科学研究”。 防止伪科学、病态科学的最好办法就是信息的开放,研究的自由,只要是开放系统,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够自我纠偏,病态的科学家也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当然有时候我们仍可能看到一些人物穿着皇帝新衣被人簇拥着科学的大庭广众之下裸奔。但只要能看穿这一点,就已经没有了什么大的危害,只是现实版的娱乐了社会和民众,并提高了社会智商的大片。 开放、民主、去伪存真、自由探索,这正是科学的精髓。 若有单位对出版这部30多万字的 《意识宇宙》感兴趣,请联系本博主。 —————————————————————————————————————— 原书序言 那种认为心灵附属于大脑,受到时空限制的说法已经不再象过去以为 是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了……。对于常规时空感知的绝对性不仅 允许质疑,根据现有情况恐怕不得不被质疑。 卡尔·荣格( Carl Rung ), 《心理学与神秘》 在科学上,一个新思想的接受过程总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怀疑者们很坚定地声称该思想违背现有理论,根本就不可能。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年乃至数个世纪,主要取决于该思想的挑战性究竟有多么强。在第二阶段,怀疑者们开始迟疑地承认有可能性,但认为检验的结果还不够有说服力。在第三阶段,社会的主流开始认识到这种思想不仅可能、结果可靠,而且其科学价值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想。进入第四阶段以后,包括那些一直顽固反对的人也跳出来宣称他们最先提出了这个思想。再后来慢慢就不再有人记得该思想曾经一度被打成为异端邪说。 本书所谈论的思想目前正处在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阶段──正在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的过程之中。这些思想本身虽然非常古老,但是采用严格的科学标准进行核实与检验,却花了不止一个世纪的时间。有些科研工作正在加速第二阶段的进程,甚至已经可以看到第三阶段降临的曙光。 思想 该思想认为某些引人入胜、令人困惑却又极其深刻的“心灵现象”是客观存在。这种想法毫不新奇,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心灵现象存在。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终于出现了一些新东西,可以让我们不必再去因为个人的信念而争执。心灵现象不再仅仅信仰、愿望和趣闻,而是真有科学实验的证据。通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评价一百多年来的大量实验数据,我们能够断定某些现象确实存在。 心灵现象,更通俗地说“特异功能”( psi )、“超常现象”( paranormal ),共分两大类。一类是超出常规感官能力而捕获外在物体以及事件的信息。另一类是意念活动对外部环境或物体造成物理影响。在这两类现象中,意念起到了当代科学认为不可能的某种作用。我们渴望知道心上人是否有事儿?到底有什么事儿?什么时间发生的。不管相隔得有多么远,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所爱能够尽快恢复,似乎他们果真因此而好得快一些。好象还有一些事情也因为真心祝愿而终于兑现。 只有更深刻地搞清楚意识的本质,才能理解这些体验。头脑只是机械的、处理信息的一组神经束吗?或者象一些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认为的是“肉作的计算机”?或者还有点什么别的?有证据显示,尽管许多思维活动无疑与大脑结构及脑的电化学过程有着对应关系, 1 在此之外,也还有别的令人感兴趣的东西。 是真的吗? 在讨论特异功能的真伪,尤其站在科学立场来说的时候,首先冒出的问题总是:是真的吗?面对大量胡诌的、假冒的心灵现象,面对那些自封的“生命科学家”及他们搞的所谓超心理学,还有那些专门搞笑的魔术师、幻术师,还能有真的现象吗?简短回答:有。 说得更完整一些,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实验验证了特异功能的存在。虽然对于如何表达这些结果,还存在一些分歧,至少研究过这些实验的科学家(包括坚定的怀疑者),一致认为值得严肃看待其中一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谈及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多少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看到这个重大的观念变迁。 观念的变迁 作为正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明显标志,是某些著名怀疑者的态度有所缓和。在 1995 年出版的一本充满尖锐批评的书中,康纳尔大学天文学教授、一生为科普事业矢志不渝的卡尔·萨根( Carl Sagan )批判了外星人劫持、通灵、信仰治疗师、火星上的“人面”以及其它各类“新时代”运动的话题,但在第 450 页,我们看见这么一段话: 在写书的这会儿,我认为有三项特异功能实验值得予以重视: 1 、人的思维能够影响计算机里的随机数发生器; 2 、在轻度感官剥夺的前题下,接受者可以感知他人的思维或投射发送的形象; 3 、偶尔有些小孩声称自己对前世有细致的记忆,经检查果真很准确,如若不是转世,好象无法解释。 2 观念变迁的另一个迹象体现在论文的发表方面。自 80 年代开始,象《物理学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及《统计科学》等著名科学刊物都发表过有利于肯定现象存在的报告和文章。 3 最权威的电子学与电力研究杂志《 IEEE 论文集》也就特异功能研究之争论发表过文章。 4 颇有声誉的《行为与脑科学》杂志就此也发表过特邀专稿。 5 1994 年,在《心理学通讯》这么一本数一数二的心理学刊物上面发表了肯定心灵传感研究的文章。 6 有一篇涉及预测理论模型的论文发表在 1994 年的《物理学评论》上面,这是高水平权威的物理学杂志。 7 进入 90 年代以后,特异功能研讨会时有召开,有时甚至是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学学会、美国统计学学会等组织机构的年会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为联合国外交官、哈佛大学教授、贝尔实验室科学家专门组织过学术讲座。 对于这些动向,五角大楼没有麻木地视而不见。 从 1981 年至 1995 年,美国官方就特异功能的实验证据组织过五次评审。目的在于判断现象是否真实,对于国家安全有何影响。可以预料如果可能国外政府也将这么做。 撰写评议报告的部门包括国会研究署(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陆军研究院(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国家研究理事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技术评审局(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美国研究院( 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后者受中央情报局的委托)。 尽管就一些细节存在分歧,五份评议报告全都认为值得就一些特异现象开展认真的科学研究。 例如, 1981 年国会研究署在结论中写道,“近来的遥视实验以及其它一些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头脑与他人的头脑以及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本质上是功能性的,可以被意念和情绪放大。” 8 报告认为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到健康保健、刑事侦缉以及“获取信息辅助行管人员的正确决策”等等领域。 1985 年,陆军研究院在报告中写道,“起码一点,在本报告所评审的实验数据中含有一些真实的科学异常现象,还没有人可以就此提出某个或一组恰当解释……。假如事实果真如此,其理论(当然也包括应用上的)意义极其重大。” 9 1987 年,受美国军方要求,国家研究理事会出面评审超心理学。专家评审小组建议军方密切注视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的超心理学研究,建议军方资助某些课题项目,最醒目之处在于承认就某几类实验现象找不到非“特异功能”的解释。俄勒冈大学心理学教授雷·海曼( Ray Hyman )一直是特异功能的怀疑者,他是这次专家评审组的组长。在 1988 年接受《高等教育年鉴》采访的时候,他说:“超心理学家们应当为此欢呼。毕竟这是政府组织的评审组第一次肯定他们的工作值得严肃对待。” 10 1989 年初,技术评审署在主持超心理学的一次研讨会之后撰写了报告,结尾是这样的:“很明显同过去一样,超心理学仍受到科学界的强烈反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怎么做才能使更多的科学界人士了解真实情况,以免因为感情原因拒绝客观地对待实验结果。无论最终的结论是肯定、否定或者是中性的,这个领域都值得深入。” 11 1995 年中央情报局根据美国国会的要求,请美国研究院出面评审由政府资助的机密的特异功能项目。作为两位主审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统计学家,杰茜卡·乌兹认为:“当前这些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这绝不是几率期望值。那些认为在方法上有漏洞才导致如此结果的说法全都站不住脚。由政府资助的这些研究业已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予以重复。这种一致性说明不会是漏洞或作弊……。我建议今后的实验应该侧重于理解现象背后的机制,怎样才能具有应用价值。继续从事证实性研究的意义已经不大。” 12 尤其奇怪的是,另一位主审,抱怀疑态度的海曼也同意“与巧合概率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很大,看来不能把这种一致性说成统计方法造成的问题……。我同意乌兹教授的看法,实验中必定有什么特定效应。与零假设之间的概率差异,必定是其它什么因素造成的。” 13 这种观点甚至已经反映到大学的课本里。有本最畅销的教材是理查德·阿特金森( Richard L. Atkinson ) 与另外三人合著的《心理学入门》。在 1990 年出版的序言中,“读者请留意第六章新添的一节‘特异功能现象’。在过去版本中,我们曾探讨过超心理学,但一直对有关研究持批评态度、对各种声称持怀疑态度。虽然我们对绝大多数的超心理学研究仍持保留意见,但近期的某些思维传感实验看来的确值得注意。” 14 有些“严肃”的科普刊物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 1993 年 5 月,英国科学杂志《新科学家》用了五页篇幅重点介绍思维传感实验。文章开门见山地说,“心灵研究一向被看成天方夜谈或者弄虚作假。但现在真的有一项思维传感实验要令怀疑者搔脑袋。” 15 近些年来,象《新闻周刊》、《纽约时代周刊》、《今日心理学》、《 ABC 夜线》等世界性的新闻媒体都在从第一阶段向第 2 阶段转变自己的观念。他们开始接受并传播属于第二阶段类型的故事,敦促人们关注特异功能研究的进展。 16 如果事实如此,马上就冒出上千个问题:何以人们并没有从夜间新闻里看到报道? 17 何以仍有如此多的争议?到底谁有特异功能?它意味着什么又有什么应用价值?这都是些中肯的问题。本书将从动机、证据、机理、蕴意等四个主题逐步回答以上问题。 主题一: 动机 干吗有人对心灵现象这么感兴趣?这完全是因为现象内在的科学价值。要想讲清楚科学实验的说服力,以及何以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争论,就要作细致的具体分析。 我们首先来看有关特异功能的词汇,出现很多混乱往往是因为词用得不准确或者用错了地方(第 1 章)。然后我们再看看同特异功能有关的个人体验(第 2 章)。再下来我们再谈可重复性问题,谈如何构成科学证据(第 3 章)。最后我们还要介绍一种统计方法──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 ),谈谈如何确认可重复性,整合分析为什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第 4 章)。 在这个主题里面,我们将谈到神秘主义、民间传说、宗教故事以及大量的个人体验。这些内容虽说非常吸引人,但故事与体验毕竟不是过硬的可靠证据,在科学家的眼里,实际情况往往与表面现象有很大差别。换句话说,故事反映的是某种主观的信念和信仰,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 自从 19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新的科学证据──从受控实验研究中取得的实验数据。表面上看,虽不及民间传闻和故事吸引人,但这些数据更加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它们得自于广为承认的科学程序。来自全世界的一批科学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今天,在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之后,本领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科学证据。与一些怀疑者的说法相反,当前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科学证据,而是“正确评估这些证据将得出什么结论?”“这种肯定性的证据能否被独立重复?” 我们将看到,可重复性是指合格的研究者能否在独立重复实验的时候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这一点对作出科学判断非常关键。 主题二: 证据 本主题首先讨论特异功能的分类,然后讨论为什么说实验得到了重复验证,证据何在。这里将就各种类型的思维传感、非眼视觉、预知、心灵治疗、心灵致动等等方面,一共一千多个实验展开分析(第 5 章-第 9 章)。由于对这些基本现象已经掌握了充分证据,大多数超心理学家今天都不再做什么“存在性”实验。主要实验侧重于机理机制的研究,有哪样一些因素影响特异功能的发挥?影响的途径又是什么? 在主题二之中还提到特异功能与一些日常体验之间的关系,例如群体意识所造成的异常物理效应(第 10 章),赌场赌局及抽彩票中的特异功能迹象(第 11 章),最后谈到特异功能的应用。 主题三:理解 在前一主题中所列举的大量科学事实说明特异功能的确存在,而且可能无处不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达到这种水平,象这样不断增加的特异功能证据理应引起公众的莫大兴趣。理应有资金大量注入,理应有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做重复实验。特异功能的存在本身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遗憾的是,情况并非如此,仅有极少数的科学家了解存在特异功能的证据,更少有人知道这些证据合起来已经极具说服力。 我们将在主题三分析其中的原因。特异功能研究受到一小批抱高度怀疑态度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排斥与嘲讽(第 13 章)。难道他们真是对的吗?难道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所有的科学实验都只是上当受骗和不严密吗?怀疑和反对是否另有原因呢? 其实科学家也是人,在评判某些科学结果的时候,根本做不到公众以为的绝对理性和符合逻辑。顽固捍卫个人信念,冥顽不化,绝对不是科学态度。从本质上说,科学是一套逐渐生成的综合理论。遗憾的是,总是有一批科学家习惯于已经过时的、不准确的世界观。比如那些寻衅的反对者耸人听闻地指责,相信特异功能说明公众缺乏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其实这些人理当抽空反省自己,也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一番自己的立场。要知道历史反复地证明,科学的每一步发展往往建立在鲜血与汗水之上,单凭理性与逻辑是不够的。 何以民众普遍认可特异功能存在?何以科学界却否定其存在?先让我们分析一下科学的起源(第 15 章)。通过剖析这些对立的观点,我们发现争议往往与所提供的事实证据并无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发展史等方面的不同视角。 在争论特异功能是否存在的时候,人们极少评论科学的基础假定,因为这些假定涉及到根深蒂固的、然而往往未经检验的有关世界本质的理解。光是指责实验存在漏洞,并以此否定其结果,做起来不难,但若是上千个这种实验加起来呢?再有,到底科学应该如何面对反常现象,如何面对挑战主流理论体系的“该死结果”? 18 通过讨论反常现象的本质及其价值,讨论科学家的反应,我们将论述主观偏见,即所谓“成见”如何影响到对科学有效性的判断。另外一些因素,诸如科学学科之间互不沟通,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鸿沟,也说明假使心灵体验是其它形式的自然现象,凭籍现有的实验证据,恐怕主流科学界早就承认现象的真实性了。 在谈完动机、证据、理解以后,下一步又该如何呢?干嘛关心特异功能的真假呢? 主题四: 蕴意 科学最终必将肯定心灵现象的存在。随着实验证据的说服力增加,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苗头。许多学科的前沿理论也为理解特异功能提供了有益启示(第 16 章)。一些重点实验室、企业集团都在探索特异功能效应;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的替代医学署(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正在评估心灵治疗的疗效;有关特异功能的研究报告正不断出现在“严肃”的媒体刊物上。 随着现象被逐步肯定,特异功能的蕴意变得越发显而易见。我们当然知道,此类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科学、哲学以及宗教的很多方面的尖锐挑战(第 17 章)。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就空间、时间、精神及物质这样一些基本概念展开思考。在哲学家中间,这将引发对“物质世界中意识的作用”这个永恒话题的争论。神学家们也将重新反思人类之与神灵世界的关系,过去的一些神迹其实能够得到科学的解释。 这种变化将数不胜数。传统科学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这种观念把个人体验世界与客观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科学一直无法阐明“愿望”、“意义”这类情感究竟是什么。在过去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分离向来没有受到重视,至多只是宗教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这种主客观世界的分离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性灾难以及民众对科学的抵触情绪。很遗憾,科学方法原本应当是克服个人偏见,构建宇宙“真理”模型的最有效工具。既然科学方法业已使我们人类的触角延伸得大到宇宙星系,小到 DNA 基因分子,同样必将能够投射光芒照亮延绵在人类历史之中的神秘现象。 下面我们展开话题,首先来看到底什么才算特异功能? ————————————————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43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