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物理化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物理化学

相关日志

SCI收录化学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抢先看,快来查查你关注的期刊吧
热度 3 ChemBeanGo 2017-6-15 16:46
又到了一年一度影响因子更新的时间,汇总整理了以下化学学科领域的期刊并按照其影响因子排序制表。 表格涉及的期刊一共有536种,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和核能化学以及综合性化学等学科,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有Chemical Reviews、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Nature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23个期刊。 以下列表中包含期刊全名、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仅供参考,如有谬误,欢迎联系。Excel原文件请见附件。 延伸阅读: ISI与SCI 1960 年,著名科技情报学家Dr. Eugene Garfield在美国费城创建了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 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1961 年, ISI 创刊出版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SCI 是学术界公认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收录各学科领域中最权威的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150 多个学科领域。SCI 出版的版本有核心版和扩展版。 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对包括SCI(核心区和扩展版)收录的的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 IF 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简称IF)是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出品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中科院分区表采用Thomson Reuters的3年平均IF作为分区依据。 注:期刊整理来自作者( http://www.chembeango.com/news/art?id=3487) 最新数据来自龚林吉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7724-1060775.html 再次特别鸣谢龚林吉博主的分享! SCI收录化学学科期刊目录及影响因子.xlsx
8016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物药新型制剂:化学艺术的理想展台(一)
热度 4 jintuo 2016-11-20 07:46
科学和技术都讲究美感,饱含艺术。美的感受也许因人而异,我觉得科学和技术的美应包括对于科学本身或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化繁为简;包括自洽的巧妙;还包括学术伦理上的洁身自好。毕竟虚假与炒作的丑陋很难与美感沾上边;无病呻吟和东施效鞏也会破话美感。生物大分子新型制剂和成药性递释系统具有上述美的艺术特征;我们将从蛋白药以自然形态长效缓释、蛋白药以自然形态纳米包封、蛋白药高效非注射给药、以及核酸合成载体的热力学自洽式构建几个方面,分期介绍化学艺术的美感。 首先,具有疾病治疗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蛋白与核酸)中产生了近 200 个药物,占据了处方药 50% 以上的全球销售额,在年销售额最高的十个产品中占据 7 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蛋白药物的给药方式数十年来在频繁注射的圆点踏步;改善其给药方式的各类制剂,如长效缓释( JCR 编委会定义为两周以上)、高效非注射给药、(酶的)细胞内靶向等至今久攻不克。核酸可用于基因表达(质粒或 mRNA )、基因沉默( siRNA )、基因编辑( CRISPR / Cas9 )、和基因调控( miRNA )的能力显示出强大的疾病治疗活性。然而,将核酸由治疗活性物质变为真实药物的努力受阻于成药性载体的缺位。应该没有疑问,这一领域具有美感所须的重要意义 。 涉及到案例,我们先从蛋白药物的长效缓释注射剂说起。蛋白长效缓释制剂至今难产的主要结症在于其脆弱易变的构象,即其三维折叠方式。水溶性蛋白的构象很容易因为水-油、水-气界面张力发生改变,而一旦变化,体内免疫系统便被认作入侵者,引起免疫反应。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眼泪中的蛋白;其一旦吸附在隐形眼睛表面,形状必然生变,眼睛红、痒等免疫反应随即而出。软式隐形眼镜这样的生物兼容性极好的亲水性高分子尚且如此,制备可注射缓释微粒的疏水性可降解高分子更容易引起蛋白构象的改变。有害抗体的产生不仅使蛋白药物失活,甚至使其从良药变为毒药。如何是好呢?只有通过水相在水相中的分散将蛋白制备成缓释颗粒。 这一方案听起来与人们的生活常识相悖:油-水不溶成乳,气-水不溶成滴,水-水相溶应成溶液啊。然而,统计热力学和表面化学为蛋白与聚合物的水相-水相乳液预留了物理化学依据:当两个并不十分友好的亲水性高分子的分子量足够大时,每个构建单元的空间排布方式受到极大的限制,其相互混合的微观状态数成指数函数骤减,两个高分子水溶液便不再互溶了。体系的绝对熵与其微观状态数有着简单的关系: S = k lnW ,其中“ k ”是博尔兹曼常熟,而“ W ”为微观状态数。当体系的绝对熵( S )骤减,其混合熵变( Δ S M )自然大不了,其对自由能的贡献( T Δ S M )也骤降。因高分子混合的多数情况下混合焓 Δ H M 为正,体系的混合自由能( Δ G M = Δ H M - T Δ S M )呈正值,两个高分子水溶液不再互溶。此时,进一步引进与上述水相高分子中体积较小的一相友好的聚电解质,则会形成带有表面 Zeta 电位的稳定的分散相。 如果选则与蛋白友好的高分子构建分散相,而选不那么友好的高分子形成连续相,则蛋白加入其中时会热力学分配到分散相中。在这类热力学包封机制中,蛋白越倾向于分配在分散相,其构象在后续的制剂处理中越稳定: Δ G M =- RTlnK P ,其中 R 是理想气体常数, T 是绝对温度,而 K P 是分配系数。分配于水相-水相乳液的分散相的蛋白药物经冻干形成固体微粒,其构象固定其中;于是操作人员可以从容不迫地用有机溶剂洗去连续相(如聚乙二醇),收获载有蛋白的微粒,并将其安全地包封于长效缓释微球或组织工程材料中。 为验证上述热力学机制在生物药新型制剂开发中的有效性,我们选用极易发生构象改变,并在体内产生有害抗体的蛋白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备了两周一针的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经贫血模型动物上的实验验证,每两周一针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取得了与每两天一针的常规溶液剂型一样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产生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抗体。我们以化学药和多肽药物常用的方法制备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缓释微球,注射于同样的模型动物,在血清中产生了大量的抗体;说明基于水相-水相乳液的蛋白构象保护法极其有效。 以上例子显示,一个领域存在着重要但久攻不克的难题本身便说明该领域内部的思路和方法多半无能为力。在了解难题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向周边领域借兵可能成为妙招。
9020 次阅读|8 个评论
勉强通过的答辩——开创物理化学新篇章
热度 19 wozaikx 2016-8-3 08:36
近些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暑热难耐,听到一些新闻报道,比如仅在山东省,七月 23 日至 26 日,已有 126 人因中暑较为严重送医治疗,共造成 6 人死亡。江苏也有类似的暑情发生。在夏季防暑时除了要听妈妈的话“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重要的事情说 N 遍),其实更要听医疗专家的建议:注意在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电解质。 这里所说的电解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阴、阳离子。据百科资料,因为人体体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相当,整体呈电中性, 血浆中主要阳离子是 Na + 、 K + 、 Ca +2 、 Mg +2 等,它们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细胞外液中主要阴离子以 Cl — 和 HCO 3 — 为主,二者除保持体液的张力外,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如果某种离子流失严重的话,将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乏力、尿少,口渴 等…… 体液量丢失过多甚至会出现休克症状。只是简单的补水,可能会加剧这种紊乱,所以不光要喝水还应及时补充电解质,也就是喝适合自己的运动饮料(已经听到了喜欢喝饮料同学的欢呼,但请三思并多保重) …… 言归正传,说到电解质的研究,从它的名称上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今天来聊聊它的故事。 时间回到 1884 年五月的一天,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正在举行博士答辩。一位身着正装身形稍胖的年轻人,他有些拘谨地站立着,嘴角紧绷,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顾不上擦汗,正试图耐心地回答着评委抛来的问题 …… 几位评委中,物理系的塔伦教授对他的论文实验部分还是基本认可的,但身旁露出不满表情 的化学 教授克莱夫问题有些让人招架不住,“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我是无法理解这位物理学家的假设的,比如氯化钾怎么会自动在水中变为离子呢?好,退一步讲,如果有了钾和氯的离子,我们都知道钾遇水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并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而氯气的水溶液也应该是淡绿色的且有剧毒,可氯化钾溶液是无色、无毒的。氯化钠就更是如此,谁会相信在水中加点儿盐就变成一杯毒药的实验吗?” 克莱夫教授是瑞典实验化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曾首先发现钬和铥两种元素,但他个人似乎对时下一些所谓的“理论”不感冒,甚至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已经发表了十年,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但在他的课堂中这种“胡猜乱想”是没有位置的,绝对不会向学生宣讲。眼前这位曾是他学生后来又转投他人门下的“莽撞”年轻人在他的眼中恐怕比门捷列夫也好不了哪去。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说:“另外实验的数据我看也有问题,你的实验都是稀溶液,老天,万分之一,这都快变成纯水了,误差自然太大了 …… ” 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年轻人尽自己所能,但多少有点儿力不从心的感觉,他意识到说服所有评委是相当困难的。 这个年轻人就是阿伦尼乌斯( SvanteAugust Arrhenius 1859 –1927) ,他在博士答辩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也预见到了乌大评委们的抵触,努力介绍着自己这几年来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物理教授埃伦德的实验室的实验与研究成果。阿伦尼乌斯是从物理的电学研究进入化学领域的,在溶液浓度和其导电性上深入钻研。他研究了包括氢卤酸在内的许多溶液,特别是氨的水溶液,氨气本身是不导电的,但它的水溶液不仅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强。可以说这两年多他的头脑中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实验室的溶液与电流。 一年之前五月的一天,他忽然灵光乍现,大胆提出:水本身可以让电解质电离!这与当时被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法拉第的电解理论的观点相左。因为法拉第首先提出“离子”概念,并认为离子是在外界电流作用下而产生的。阿伦尼乌斯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结论:电解质溶液存在非活性的分子态和活性的离子态,因为水的电离作用存在,离子浓度随溶液浓度改变,进而改变溶液的导电性。他在 1883 年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两篇论文——《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和《电解质的化学理论》,并于 1884 年初发表,后用来作为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给乌普萨拉大学评委会。阿伦尼乌斯的全新的电离理论挑战了权威,自然首先要回答类似上面克莱夫教授提出的问题,诸如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溶水后的颜色和化学性质的解释。他大胆地假设了钾、纳、氯等离子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或分子化学性质是不同的,局限于当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部分假设还无法通过实验很充分验证说明,因此在答辩中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保守评委的不认同。 答辩进行了四个多小时才结束,结果令阿伦尼乌斯震惊、失望:勉强通过。这样的结果对于他的教职的申请来说基本就没戏了。评委会中塔伦与克莱夫教授的意见占了上风,据说他们原本不想让这个鲁莽的年轻人获得学位,但鉴于他以前的考试成绩还是相当出色的,才勉强给了个三级的评定(一级最优,三级应相当于及格水平)。 如果阿伦尼乌斯就此消沉下去或者像目前我国许多答辩评委们的担忧——万一寻了短见,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而阿伦尼乌斯终究是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年轻人,第二天就振作起来,他一气儿寄出了四封厚厚的信,每封信中都附带他的这两篇论文。信分别寄给他所想到的当时欧洲学界相关专家,分别是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迈耶尔、 奥斯特瓦尔德 和荷兰科学家范霍夫。 转机发生了,尽管前两位的科学家由于年事已高或其他原因回应不太积极,但后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的回应竟格外令人惊喜。 阿姆斯特丹的范霍夫收到信一口气就读完了论文,他不仅理解论文的基本观点,而且受到了极大启迪。他忽然意识到,正在思考的问题半透膜层的渗透压力实际测量值为何会高于计算压力值居然迎刃而解。因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的确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由于更多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增大。他把自己的想法也马上写成论文并回了信,对阿伦尼乌斯电离学说表示完全赞同。 更为积极响应的是当时在里加工业大学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据说他看到论文时刚好夫人临产而他自己牙疼得厉害,在仔细读过文章后,他的小孩平安降生,牙也不疼了。论文中的创新思想与理论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不仅马上回信肯定,到了八月份假期他索性不远千里直接奔赴瑞典,在乌大校园中与阿伦尼乌斯会面讨论,一时成为学校轰动的新闻。 在年底,校方迫于一些支持阿 伦尼乌斯教授们的呼吁给予了他第二次答辩的机会,这次答辩顺利通过,并立即被学校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当然,克莱夫教授等人依然如故,对阿伦尼乌斯的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阿伦尼乌斯 还屡遭排挤,不久他又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埃伦德实验室 …… 后来,热情的奥斯特瓦尔德又邀请阿伦尼乌斯到里加进行访问与讨论,范霍夫也邀请他共同实验,电离学说这个新理论所形成合力,将三人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 1887 年 8 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物理化学的诞生。他们三人突破了国界、大学、学科的藩篱,共同为物理化学学科的创立奠基并称为团队共同战斗,因此被后人赞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后来他们三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范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伦尼乌斯也成为瑞典本国首获诺奖的科学家。 阿伦尼乌斯不仅在电离理论方面贡献巨大,他首先解释酸、碱的本质,后来还致力于研究温度对 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尼乌斯公式。在大气物理、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也颇有研究,还有写过一些科普著作,限于篇幅暂不介绍了。 有趣的依然是那位克莱夫教授,后来他已经成为电离理论的拥护者,在 1898 年一次纪念著名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的大会上他动情的演说道:“贝采利乌斯逝世后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瑞典卓越科学家举起,他就是—— 阿伦尼乌斯!” 这好像是失败者的逆袭,也看似是开创者的胜利,联想到这几日国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也许我们能从阿伦尼乌斯的故事里体味更多。
17346 次阅读|43 个评论
挺奇怪,赵新生老师没有当选院士
热度 5 chemicalbond 2013-12-19 22:14
新科院士名单出炉了【1】,但是没有看到赵新生老师【2】的名字。 赵老师N年前就是伯克利的化学博士,他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老板李老师【3】就拿过炸药奖。 出国前,曾经在北大旁听了赵老师的讲课,一起有十来个学生。他讲的是分子间以及分子与光子的量子散射,纯理论,讲得非常好;虽然我现在的工作用不上那些理论和方法,但是听那种课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学术熏陶。大概很多人以为他 只 会做实验呢,其实他不仅仅讲理论课,自己还发表过很多高水平的理论文章。网友们评判一下,他为何没有上榜? 候选人里面还有一个北大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的来鲁华老师,也没有当选,【4】蛮奇怪的。 【1】 http://www.cas.cn/xw/zyxw/yw/201312/t20131219_4001972.shtml 【2】 http://www.chem.pku.edu.cn/zhaoxs/Research/research_chinese.htm 【3】 http://chem.berkeley.edu/faculty/emeriti/lee.php 【4】 http://www.cas.cn/xw/zyxw/gdxw/201305/t20130520_3842080.shtml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6374 次阅读|7 个评论
老,是一种姿态
热度 3 hxlc 2013-12-3 22:58
今晚,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园区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高等物理化学Ⅱ》开课了,教室进来的是一位老人。他就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刘铨良老先生。这两个小时的课,给我的最大一点启示就是: 老,是一种姿态。 “自由恋爱好比基元反应”类似生动幽默的比喻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的非常透彻,之前大学也学过物理化学,学过里面的化学动力学,但是这一次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深刻理解这些概念、这些原理,他们已经深深的印在的脑海里。 老先生的这种讲法是对知识从根里的领悟。我想,也只有经历过时间的磨炼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才能有这样的理解。 先生讲课没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一支粉笔、一本手写的讲义就是他全部的教具。这在当代高等教育的讲堂上是很难看到的。对于这个讲台,我想对于老先生来讲是他晚年生活最有意义的地方。以老先生的智商,他不可能跟不上科技的步调,只是在他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最最原始的,最最真切的。正因为这样,带着对老先生的敬仰,从来不做课堂笔记的我,这次把老先生笔记工工整整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算是对老先生“姿态”的尊重。 老先生上课完完全全投入在了讲课里,想跳就跳,完全就像一个孩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课间,和老先生一起去打水,老先生告诉我他今年72了,64年读的大学。 古稀之年,应该是在家里颐养天年的了,这种人老心不老的状态,在这里找到年轻的姿态。 所以说,有的人老了,但他还年轻着;有的人年轻着,但他心老了。
个人分类: 科苑|372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同体系下含钾矿物解钾物理化学机理的探讨
热度 2 hwmjim 2013-11-8 09:32
进行了 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半封闭半开放体系下 白云母 , 高岭石 , 黑云母 , 钾长石 , 蒙脱石 , 伊利石 , 蛭石等 7 种矿石和小分子有机酸的解钾实验,实验中 7 种矿石风化程度( CIA 指数)顺序为 高岭石 (96.79) 蒙脱石 (96.19) 伊利石 (77.30) 白云母 (69.24) 钾长石 (44.28) 蛭石 (38.97) 黑云母( 37.49 )。封闭体系中供试矿物风化释放 K 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1 - 15D 之间,在碱性、酸性环境中开放体系释放钾素的量明显比封闭体系高。在 封闭体系达到平衡后,仅能依靠机械振动和摩擦促进 K + 的溶解释放;在开放体系中 K + 溶解平衡不断被打破,累积释放 K + 达到最大;而半开放半封闭体系下通过颗粒振动,溶液中溶解-吸附平衡建立平衡过程缓慢,累积释放 K + 比开放体系少,比封闭体系多。 无论体系开放与否, 提取剂是酸性还是碱性,提取液中 K + 浓度主要受提取液中 K + 的溶解释放-沉淀吸附平衡的影响 。在 本研究中, 在开放体系下双常数模型是含钾矿物释放钾的主要动力学模型,以 Elovich 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 有机酸与含钾矿物之间的键合机制主要包括阴离子交换、配体交换表面配位、疏水性作用、酸质子效应。
2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
热度 55 hongfei 2013-10-14 09:18
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 2013.10.14 因为研究方向不太相同,我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是几年前在芝加哥大学开会时跟Arieh Warshel请教过几个简单问题,所以本来是不准备多说什么。不过这几天浏览了一下科学网上关于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些博文,觉得还是得说几句。 博文《帮忙看看照片上都有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732006 2013诺贝尔化学奖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胜利 2001年5月11日晚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Harold Kroto在北京四中和那里的高中生们讨论科学。其中一个学生问道: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为什么还要学化学?Kroto回答说:21世纪最重要的前沿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二者都必须以分子科学为基础,而这正是化学。 博文《货真价实的科普(二):Harold Kroto》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575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三人在“发展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方面的贡献,正好说明了Kroto在12年的答案之正确。三位获奖者致力于发展的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在生命和材料科学方面都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以我知道的科学常识来看,Karplus、Levitt和Warshel的成就,深深地根植于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研究中。如果只把他们的研究归结于所谓生物学或者更为狭隘的计算化学的胜利,应该说只能是喧宾夺主。用一句美国成语来说就是典型的Tail wags the dog(尾巴摇狗)。 我这样说的证据在哪里呢?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AIP - 美国物理联合会)有个关于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网页。上面说: “The work behind this year'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cuses on how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function of large complexmolecular systems such as those involved in photosynthesis and human vision. In modern biological physic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run side-by-side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the two relying heavily on each other to reveal in the end why a particular system behaves the way it does. Multiscale modeling explains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large systems, such as complex biomolecules, by focusing on important details, such as key sites on the biomolecules where chemical reactions take place. The foundational work in multiscale modeling was done by the three laureates — Karplus, Levitt, and Warshel — and it helps to accurately explain and predict how important behaviors involving electrons at the atomic and molecular level contribute to function at the systems level. In the 1970s Warshel and Karplus began collaborating on this multiscale modeling technique, relying on each other's area of expertise to devise a computer program to describe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that would combine the approaches of classical physics — in which atoms are treated as colliding billiard balls — and quantum mechanics — in which electrons are modeled as being in a cloud of possible positions. Levitt and Warshel then made further important strides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study even larger systems such as proteins. Understanding protein function and their subsequent degradation can lead to insights into a number of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AIP出版部的首席执行官John Haynes说得更简洁: “Today's Nobel Prize announcement is a great example of how the study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are crossing traditional boundaries to help tackle tough problems ranging from designing new materials for renewable energy to pharmaceutical drug design.” 美国物理联合会2013 Chemistry Nobel Prize Resources网页链接: http://www.aip.org/nobel/chemistry2013.html 做物理化学要在JCP上发表高质量文章 有趣的是,AIP的这个网页还列出了Karplus和Warshel过去在AIP出版的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发表的与本次诺贝尔奖相关的数十篇文章。据JCP主编Marsha Lester称,Karplus到目前为止在JCP上一共发表了160篇论文,这些文章到目前已经被引用了超过20000多次。另外一位获奖者Levitt以前也在JCP上发表文章。他和Warshel在以色列本来就在同一个老板手下干活。 不仅如此,尽管Levitt现在是所谓Stanford大学的结构生物学系的教授,但看过Levitt简历的人会发现,Levitt在1981-1982年在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的部门叫做Laboratory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实验室),而他在1979年到1987年一直在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Department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系)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并且做了三年主任。 事实说明,Karplus,Levitt和Warshel三人的主要研究和成就实际上正是集中在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核心领域,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007年我写过一篇博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诺贝尔化学奖2007之Ertl PK Somorjai篇》,其中比较了Ertl和Somorjai引用次数最多的20篇科学论文的差别。其中最有趣的是Ertl完胜Somorjai的地方,正好是在这20篇文章中Ertl和Somorjai在JCP上发表的文章数目比6:1。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单独给了Ertl,连分一杯羹给Somorjai都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认为这对Somorjai不够公平,但我个人相信这的确可以给国内化学界那些那些自以为是在做物理化学工作却又没有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发表过什么像样论文的人是一个和直接的警示。 博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诺贝尔化学奖2007之Ertl PK Somorjai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8813 什么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 现代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祖师爷之一Gilbert N. Lewis曾经说过 Physical chemistry is everything that is interesting(任何有趣的东西都是物理化学)。今年九月在Indianapolis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提供的T-shirt上写的就是这句话。 Lewis还说过:Science is either physical chemistry or nuclear physics ((自然)科学要么是物理化学,要么是核物理。)。Lewis给出的是物理化学的最为广泛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Lewis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所谓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确是非常广泛。不然也不会经常出现所谓Tail wags the dog的现象,因为内容太广泛,人们常常会把物理化学的应用看成是脱离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东西。 化学是物质科学中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关于如何认识化学和物理化学的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多讲。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若干年前我和基金委化学部物化处杨俊林博士写的《物理化学进展》中的相关部分。 王鸿飞杨俊林《物理化学进展》链接: 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blog/admin//images/upfiles/20071010194332812931.pdf 那么,既然物理化学几乎无所不包,化学物理又是什么东东呢? 化学物理其实是八九十年前有些人违背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的理念而导致产生的一个学科。八九十年前量子物理和量子化学飞速发展的时候,美国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的主编Cornell大学化学系的教授Wilder Dwight Bancroft认为用过于物理和理论性的东西来研究化学,算不得物理化学,居然常常对有关的论文借口没有化学上的general interest或者high impact不予发表。结果当年那帮后来的现代物理化学的老大们只好另立门户,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的旗下于1933年创办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杂志。JCP的第一任主编是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Harold Urey,他因为发现重氢(deuterium)获得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段历史,以及化学物理学学的相关信息,在我以前写的博文《彭桓武先生与化学物理学-一点纪念》中有更多提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其中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1980年代初,中国两弹元勋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就在中国科学界推动和呼吁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化学物理学的诞生 发展及其研究意义――从【化学物理杂志】谈起》文章,发表在《百科知识》上。 博文《彭桓武先生与化学物理学-一点纪念》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7 既然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几乎无所不包,化学物理又是现代物理化学最为深厚的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于其它相关的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和无所不在。比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训练出来的人才,并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和应用的最重要力量。 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 Tail wags the dog的意思是A minor or secondary part of something controlling the whole(不重或次要的部分控制了全部。)这个现象其实到处都有。比如说目前美国政府停工,就是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中内少部分人要挟了国会中占多数的共和党人一起反对政府预算和奥巴马的医疗法案实施的结果。 在科学相对落后的社会中,即使是在科学界之内,人们也认识不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是在做尾巴摇狗一类的科学。结果是整个科学界里面应该是主流的东西成了非主流,非主流的东西反而成了主流。比如说,国内物理化学领域相关的杰青和院士,多数居然是靠JACS或者Angewante Chemie的文章评出来的,这种事情拿到国际上完全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国内学术界却是常态。做物理化学或者化学物理研究的科学家,在其它期刊上偶尔发表一些所谓有general interest或者high impact的文章并不是坏事,不过并没有在真正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期刊上发表过系统的和重要的工作,怎么能够有资格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呢?当然,国内其它领域的状况估计也差不多。 国内科学界基础研究的基本状况,决定了研究中创新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事实上,在很多重要的基础性的研究方向上,国内科学界很少有人在从事相关研究。不少国内人多势众的研究领域,往往却是不那么基础和缺乏重要性的领域。这种一窝蜂拥往某些看起来时髦的领域的行为,其结果不仅仅是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丧失的还有可能的领先未来的机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决策和基金管理机构的短视和不作为,更多的却是研究者们自己在专业上缺乏预见和不负责任。 现代科学的交叉融合,往往让很多人看不清学术发展的源流。国内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基础研究人才缺乏、研究方向偏离学术发展主流方向、以及研究水平薄弱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这种学术上尾巴摇狗的现象就一定会长期持续下去。 这些也正是看过一些相关博文之后感到值得忧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普科普|32477 次阅读|93 个评论
熵与耗散理论在社科中的应用思考
热度 2 Sibiling 2013-10-10 21:31
长夜漫漫,突然就没有了睡意,索性披衣起长相忆。 这几天大家诺贝尔奖讨论的如火如荼,而这些天我更内心也很不宁静,因为对于即将要研究的这个对象——复杂网络,实在没有太多的接触,因而就感觉实在没有下手的地方。十多年了,科研上几波几折,始终没有切入最佳的状态,这样也许先就放放手吧,在这个美丽的秋日午后,任由思绪飘回那些曾经的岁月。 大学里我是学化学的,拿到了一个理学学士的学位,其中的过程几乎忘光,其中留给我唯一的印痕,就是对物理化学这门基础课的一个概念——熵,曾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为之思索过很久。然而这个表征无序到有序状态的基础参量,始终可能没有理解到她物理含义的精髓,这也是我之后数年始终不曾放弃钻研的原动力。 既然上帝欲让人疯狂,之前必会先给你一丝明亮。那也是一个午后的课堂,一位非常认真的老师在讲,而我的思维却信马由缰,这个给出具体公式和意义的参数的含义是那么的丰富,甚或教材中都说它泛化到甚多领域,但此处的寥寥数语却一点都满足不了我的追根问底的一丝好奇? 熵的概念到底普适性有多广? 化学化工学院的物理化学课上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中继续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熵的概念、曲线又一次的被提及和深究,那是在 2004 年,我第一次完成《试谈熵与诗词》这篇论文,当然,这个联想和尝试今天看来是有点远了,但是当时确实有助于我钻研和深入理解熵公式的神奇。 由于知识面窄,必须求教于导师,我先后找到李和刘等老师,他们儒雅的长者风范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傅献彩老师物化著作不曾释手,甚至后来还曾经当面求教过朱清时老师。在刘老师的鼓励下, 2008 年的时候终于在《中国交叉科学》上发表了《熵理论在韵文中的应用》一文。 那些日子是懵懂的,但也是非常美好的,最一开始的时候,我把自然科学中的熵概念试图与人文科学中的韵文联系到一起,用从无序到有序的基本思想来解释这个现象的发生过程,目前看来这个尝试也不是不可的。因为科学和艺术似乎本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现实世界中的孪生子。 2006 年之前,对于熵的理解仅仅有这么多,一开始设想人文语言中可能有这种经过耗散理论控制下的现象,但是别的什么都不曾想到,最关键的是,当时我还只有化学物理中的那么一丁点关于熵的基础知识。 2006 年之后进入了科学院,这个基础知识就再也没有被补起或者增加过。 那么这个概念与目前的复杂网络研究有什么关系吗?这是我目前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度分布的研究中很多人都用了数据的转化演算和成图,但是对曲线的物理意义解释没有找到最为根本的揭示,而这,又是网络科学的基础型问题,但,到底怎么重整这一体系?思考点往哪发力? 夜深了,眼睛已经疼的厉害,思维虽然能告诉运转,但是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路线图,待又一个太阳重生的时刻,再开始回忆并且转入新的征程罢。 阿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4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重视雾霾形成机理的微观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热度 4 Talky 2013-10-9 08:55
请重视雾霾形成机理的微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 谨此悼念华南理工大学钱公望教授 和钱教授从未谋过面。只是读文章,认识到在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中,钱教授团队工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我曾几次在博文中提到他的工作,正奇怪为什么这两年未见新的进展和消息。昨天突然在和一位博主的讨论中得悉,钱教授已经在几年前去世。 ~~~ 震惊和叹息:英年早逝,正在需要他的工作大放光芒的时候。 钱公望教授团队的工作,最为靠近雾霾形成机理的微物理过程。例如: 自 90 年代以来,开发电子显微镜观察单个气溶胶粒子的膜技术,制备人工粒子,拍摄了含有硫酸盐、硝酸盐和同时含有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细颗粒。展示硫酸盐气溶胶呈球形(同心环状),硝酸盐呈针状。通过 100 多次实际采样分析,证实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大气颗粒物的观测,检出含硫酸根和硝酸根的气溶胶。 利用复合薄膜法 , 对广州的大气粒子进行了研究。观察表明 , 在广州大气粒子中, SO 4 -2 粒子在粒径小于 1 微米 领域中占有优势,而在大于 1 微米 领域中,没有被发现。而含有 NO 3 - 的粒子,在以上两个领域都存在。讨论认为, SO 4 -2 粒子主要是通过匀质核化过程而形成(如硫酸滴和硫酸銨)(因此多较细小); NO 3 - 的粒子可能是通过硝酸和大气中既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如硝酸钙)(因此也有较粗大的颗粒)。 在广州采集大气细颗粒物发现:(使用采样器大致分为大于 1 微米和小于 1 微米两级)在非灰霾天气时,两级均有颗粒物采得;但灰霾期间,采集到的颗粒物明显集中在较细的一级(小于 1 微米)。特别重要的是,灰霾条件下,观察到多个细颗粒物呈现“卫星滴”结构。但灰霾前的样品中没有发现。(卫星滴结构很可能是造成消光系数增大,损害能见度的主要机制!) 灰霾前 灰霾中 在 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时,英国人 Waller 利用电子显微镜从污染空气中观察到了卫星滴结构粒子,通过和实验室粒子的形态比较,认为这种粒子的成分是硫酸。随后的科学家推测产生卫星滴结构的原因是粒子的酸性。并常把硫酸粒子这种不同于其它粒子的形态特征作为检出大气中酸性粒子的重要手段。 评论: 以上段落,除括号内是我添加的解释外,都来自钱教授团队文章原文。他们的工作进入了硫酸盐和硝酸盐在大气中的微观物理化学过程,对认识灰霾和雾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硫酸滴和硫酸盐平均更为细小,则同样质量浓度将对应很大的数量浓度。因为它们吸湿性很强,在适当气温和湿度条件下长大,会发生更强烈的光学特性变化。例如,如果平均而言,硫酸类细颗粒大小是硝酸类颗粒的 1/5 ,则数量浓度将是硝酸类颗粒的 100 倍!这样也许可以解释美国的 IMPROVE 关于 PM2.5 和能见度的研究中,发现无论东部或西部,硫酸盐对于能见度受损的贡献都大大超过了硝酸盐! 我们目前大多数研究都立足在采样、化学分析、源解析基础上,可以解释 PM2.5 的主要来源,但却不能探讨造成灰霾和雾霾中明显能见度损害的主凶! 请重视雾霾形成机理的微观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个人分类: 灰霾|1196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物理化学】201006Competition between hydrolysis and condens
lcj2212916 2013-6-10 14:36
Competition between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eactions of trialkoxysilanes as a function of the amount of water and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c group 共8页。 摘要: The hydrolysis of different alkoxysilane coupling agents was carried out in water/ethanol solutions. The weight percentage of water in the solvent mixture was varied from 10 to 100% (w/w). The following silanes were studied: 3-aminopropyl triethoxy silane (APES), 3-amin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 (APMS), 3-(2-aminoethylamin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 (DAMS), 3- propyl trimethoxy silane (TAMS), trimethoxy silane (PAPMS), triethoxy-3-(2- imidazolin-1-yl) propyl silane (IZPES), triethoxy vinyl silane (VES), and 3-methacryloyloxypropyl trimethoxy silane (MPMS). Acidic conditions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hydrolyzed alkoxysilane molecules and to slow down the consecutive self-condensation reactions. In situ 29Si NMR spectroscopy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rmediary species, as a function of reaction time. When using amino-bearing silane coupling agents,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in the reaction solvent hindered the self-condensation reactions. For the other functionalized silanes, such conditions enhanced the hydrolysis reactions, but also favored the self-condensation events. 下载地址: http://www.pipipan.com/file/22556170
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Wiley物理化学热门论文免费阅读
WileyChina 2013-3-1 13:28
Wiley 特别精选出过去一年出版的物理化学热门论文,免费开放,详见下方表格,点击文章名即可进入阅读: 文章名 来源期刊 Synthesis and Fluorescence Study of a Quaternized Copolymer Containing Pyrene for DNA-Hybridization Detection ChemPhysChem Quantum-Dot-Sensitized TiO2 Inverse Opal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Generation Small The Reaction Coordinate of a Bacterial GH47 α-Mannosidase: A Combined Quantum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Approach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rinsic Electric Fields in Ionic Liquids Determined by Vibrational Stark Effect 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Molecular Spintronics Based on Single-Molecule Magnets Composed of Multiple-Decker Phthalocyaninato Terbium(III) Complex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Nano-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Advanced Materials Light Extraction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by Defective Hexagonal-Close-Packed Arra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Contaminants in Automotive Fuels Electroanalysis Current Advances in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s Based on the Promotional Role of Under-rib Convection Fuel Cells Evaluation of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Gas-Evolving Electrodes using Local Electrochemical Noise Measurements ChemSusChem Mechanistic Studies on Chabazite-Type Methanol-to-Olefin Catalysts: Insights from Time-Resolved UV/Vis Micro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Simulations ChemCatChem Interfacial and Film-Formation Behaviour of Photoactive RuII–Bipyridyl-Based Metallosurfactants and a Rare Example of a Monolayer-Based Logic-Gate Approach ChemPlusChem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Glycolaldehyde, the Simplest Sugar: Two Isolated Hydrogen Bonds Win Over One Cooperative Pair ChemistryOpen (Bromodimethyl)sulfonium Bromide Catalyzed Solvent-Free Friedlander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Quinolines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caffeine's metabol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Casting New Physicochemical Light on the Fundamental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Single Living Cells by Using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The Chemical Record Correlation of Structure and Sensitivity in Inorganic Azides III. A Mecha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mpact Sensitivity Dependency on Non-bonded Nitrogen to Nitrogen Distance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Preparation of Nanoporous Carbon/Graphene Composit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Plasmonics with Doped Quantum Dots Israel Journal of Chemistry The Astrochemical Observatory: Molecules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the Cosmo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Recognition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and proteins with p-sulfonatocalix arene – A luminescence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Multiconfiguration second-order perturb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strong electron correlation in chemistry and photochemistry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Zeitschrift für anorganische und allgemeine Chemie Modulation of imprinting efficiency in nanogel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Kemp elimina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Orthogonal PLS (OPLS) Modeling for Improve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Drug Design Molecular Informatics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最新作品-PCCP封面
scimage 2012-12-10 18:08
嘲风最新作品-PCCP封面
祝贺清华大学化学系 帅志刚教授发表PCCP(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2012,Issue48)杂志封面!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当代催化名家
cuncaoxin 2012-12-4 21:55
[转载]中国当代催化名家
来源: http://www.dicp.cn/kepu/down3.php?tid=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普园地 从上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中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老一代的科学家奠定了中国催化科学、创建了我国的催化工业。他们之中既有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蜚声中外的老专家、学者,也有一批成绩卓著为祖国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生代”学者、专家。他们是那个时代我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我在催化领域学习、研究已近五十年,任中国催化委员会秘书长也已达十五年之久。他们之中有的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的同学、同事,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无论从工作上考虑还是从师生、同事的情义出发,我一直在想把他们的业绩展现给后人,并希望能对后人有所助益和激励! 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这方面资料,有的人已不在世只好请其学生、同事代写。这些资料我们不做任何修改,只做素材提供给大家,我们还将继续从不同渠道收录,以期更多、更全面的提供给大家。让后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催化界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和贡献,品评其五味人生。希望其情、其义、其事、其景能够归合自然,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理解和支持。 辛勤 2010年3月扵大连 中国当代催化名家序 --- 侯德榜介绍 --- 张大煜传记 --- 侯祥麟介绍 --- 蔡镏生介绍 --- 孙承谔介绍 --- 彭少逸介绍 --- 余祖熙介绍 --- 杨光华介绍 --- 毛炳权介绍 --- 李赫咺介绍 --- 闵恩泽介绍 --- 蔡启瑞介绍 --- 郭燮贤介绍 --- 朱葆琳传记 --- 楼南泉传记 --- 萧光琰介绍 --- 林励吾介绍 --- 万惠霖介绍 --- 沈之荃介绍 --- 陈懿介绍 --- 吴越介绍 --- 李成岳介绍 --- 郑禄彬介绍 --- 胡永康介绍 --- 何鸣元介绍 --- 张鸿斌介绍 --- 郭和夫传记 --- 邓景发介绍 --- 李大东介绍 --- 金松寿介绍 --- 辛勤介绍 --- 庞礼教授介绍 --- 张式介绍 --- 汪仁教授介绍 --- 郑小明介绍 --- 殷元骐介绍 --- 谢有畅介绍 --- 刘化章介绍 --- 曾昭槐介绍 --- 李宣文介绍 --- 高滋介绍 --- 伏义路介绍 --- 黄仲涛介绍 --- 陈庆龄介绍 --- 吴通好介绍 --- 甄开吉介绍 --- 钟炳介绍 --- 曹湘洪介绍 --- 金国干介绍 --- 王公慰介绍 --- 王弘立介绍 --- 徐康介绍 --- 徐元植介绍 --- 周望岳介绍 --- 陈诵英介绍 --- 李树本介绍 --- 魏可镁介绍 --- 奚祖威介绍 --- 吴迪镛介绍 --- 李文钊介绍 --- 蔡天锡介绍 --- 陈国权介绍 --- 陈俊武介绍 --- 关兴亚介绍 --- 何仁介绍 --- 胡皆汉介绍 --- 金子林介绍 --- 王祥生介绍 --- 张盈珍介绍 --- 姜炳南介绍 --- 林炳雄介绍 --- 吴清辉介绍 --- 汪燮卿介绍 --- 朱亚杰介绍 --- 钟顺和介绍 --- 张鎏介绍 --- 袁晴棠介绍 --- 杨元一介绍 --- 舒兴田介绍 --- 侯芙生介绍 --- 汪燮卿介绍 --- 赵宗燠介绍 --- 徐承恩介绍 --- 陶宏介绍 --- 廖世健介绍 --- 鲍汉琛简介 --- 徐如人简介 --- 李承烈简介 --- 傅献彩简介 --- 李贤均介绍 ---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探索微观世界的钥匙
chemicalbond 2012-12-1 11:36
近年来鸿飞兄鲜少在科学网这个浆糊露脸,不过,他一篇最新博文一经发表便立马科学网带来人气。一是因为他在科学网还不堕落到整日叽叽歪歪的年代曾经长期稳坐“首席博客”的席位,二是因为他在博文里面提及近日获选美国物理学会的Fellow,招来各位网友争相祝贺。 本来科学网上就是由来自社会科学,摄影色友科学,动物苦大仇深论坛科学,痛恨千人痛恨海归科学,等等以非自然科学与技术主题为主要秒杀时间对象的名博们主导。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可忽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zhpd55 2012-11-30 09:18
近日,众多业界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纳米安全性问题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用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限制中国产品市场准入,要想在国际相关法规制定时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加快我国纳米产品和技术的安全性研究,尽快建立相关标准。 专家表示:“纳米材料不仅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毒性,还可能从微观层次破坏生态系统。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我国只是对众多纳米材料中的少数几种有所研究,且数据也很不全面。” 纳米材料的危害评估是难题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并成为许多重大疾病的诱因。”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主任赵宇亮这样告诉记者,“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纳米材料还可能会引起环境问题。某些生产者可能在对纳米技术的环境安全评估尚不充分时就推行产业化,肆意排放纳米废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危及他人利益和健康。对纳米技术的滥用可能从微观层次破坏生态系统,并且这种破坏造成的危害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谈起纳米材料安全性评定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丁玲博士颇有些无奈:“虽然很多研究都指出纳米材料存在安全性问题,但纳米材料很复杂,检测困难,危害评估系统尚未发展起来,已经发表的数据也较少,无法提供科学的指导,所以一直以来对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都无法实施。” 纳米安全性研究须发力 目前,针对纳米材料安全性问题,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以控制纳米技术风险为目的的项目和计划。201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白皮书,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布了《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安全研究战略》。今年,美国又启动了《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计划。2012年,德国发布《纳米材料评估工具》报告,为基于预警原则的纳米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并为处于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提供指导,以便他们对自家产品的适用性作出初步判断。德国联邦环境部、德国联邦职业与健康安全研究所、巴斯夫研究所联合启动实施了《纳米材料安全性》长期研究项目。该项目总经费预算500万欧元。此外,欧盟、美国、经合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相继成立纳米安全工作组,开始制定与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标准、贸易等相关的各种法规。 我国纳米材料安全性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力量分散,与纳米材料研究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丁玲表示,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对纳米安全性研究的投入力度。 201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承担的项目“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973”计划项目立项。该项目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纳米生物效应为核心,围绕“工作场所和消费产品中相关纳米材料的释放、职业暴露以及与呼吸、心血管和胃肠道系统的相互作用”、“重要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钛、纳米银、碳纳米材料等)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的分子作用机制”、“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方法与评估程序”、“安全性评估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973”项目启动了“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将通过开展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纳米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把控纳米安全性意义重大 丁玲同时表示,纳米材料已经显示出一些特殊的生物效应以及对人体和环境健康潜在的影响,在讨论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或毒性时,不能泛泛而言,必须明确材料的种类、形态、尺寸(粒径)以及剂量等参数的影响。她建议今后研究重点放在加强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研究、构建预测纳米材料潜在影响的理论模型的研究等方面。 赵宇亮强调,我国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和生产的大国,如何驾驭纳米科技,使之造福人类,既是科学界面临的挑战,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前沿科技发展战略与健康安全的国家需求。我国应加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战略研究,树立纳米安全理念,同时增进国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把握国际前沿发展方向,构建纳米安全系统研究平台体系,推进实施纳米技术安全标准战略,建立纳米技术风险评价体系。此外,要加强人才资源培育,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家,我国才可能在国际相关法规制定时拥有话语权。 本文来自: http://www.winintech.com/html/news/2012/11/7440.shtml
个人分类: 新观察|4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conophysics金融物理学
热度 1 tu312 2012-11-22 15:39
在整个大学,没几个人愿意读物理,反而一窝蜂地去攻读能拿快钱,进银行工作的商科!校长甚至痛骂:搞不清楚为什么要给这帮读商科的人开设物理课,他们学的痛苦,我们物理系老师教的更痛苦;这群家伙,学我们的物理方程去骗钱,却不从事物理相关研究工作,对物理一点贡献也没有!有的模型的思维方式和物理化学中的一些理论很相似!商科经济等对数学的要求会很高,国外的商科与国内区别之一就是很强调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所以难度上你不要有侥幸心理。努力去学吧,凡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得到之后都是你相对于别人的优势。
2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相似相溶 why?
热度 11 yufree 2012-11-13 22:48
strange things will happen at interfaces—Philip Ball 相似相溶问题是界面问题,简单说溶解与否都是发生在两相界面的事,在形象一点,可以想象为油水不互溶现象。 最早期的文献是通过范德华力来解释的,并认为是非极性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而水分子无法破坏这个力。不过很快就发现甲烷分子在水中、其他溶剂中范德华力差不多 ,所以认为存在其他作用力。 之后的研究认为其实是水氢键起了主要作用,但有意思的是初级化学教科书在解释这个机理的时候实际错了。下面详细说下这个机理: 一般学校里教油水分离问题都会告诉你油水混合过程是吸热的,会破坏氢键原有的构象;而非极性基团与水的相互作用是小于氢键间的作用力的,所以无法融合。简单说就是焓起主要作用。 但事实上这是个错误的解释,因为实验上的结果是混合过程是放热的或者deltaH为0,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应该是熵。 但这就反直觉了,自由能减少是自发进行的方向,油水互溶应该是不自发的,但焓是减少的,这不等于说熵减少了? 但按宏观理解熵减少似乎不太好接受,这里我们细化这个溶解过程: 第一步 溶解需要形成空穴 ,这涉及氢键的断裂与相的混合。不论从哪方面看 ,这一步都是吸热(氢键强于水与油间的作用力)且是熵增(两相混合了)的。 别急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考虑到这个过程是放热或者deltaH为0的观察事实,肯定发生了其他的放热过程与有序化过程。 这时我们引入水笼的概念 ,也就是说 ,油分子被水分子包被形成水笼。这个过程是放热且熵减的,水笼怎么会放热呢?合理的推测就是形成了新的氢键 ,毕竟空穴如果被非极性分子占据 ,那么这个分子周围的水分子只能另找其他的临近水分子生成新的氢键 。那么这只是放热 ,熵减又是怎么回事? 水笼理论认为,水笼的存在使得水分子在溶质表面排列更为有序 。由于实验中难以观察到水笼的存在 ,还有人提出是因为水分子比较小 ,溶质空穴比较大 ,形成空穴后实际上减小了溶质与溶剂的自由空间或者说自由度, 也就是熵减小了 。 不论怎么说, 水油不互溶问题目前只能从熵驱动这个角度解释。 上面这个模型被称作水有序模型(这个名字是在分离纯化课上讲义里用的 实际我没查到合适的英文名称)。简单说就是水分子会在溶质表面形成有序排列, 这是个熵减的过程, 同时这个模型在解释溶解问题上也有帮助。 这在解释室温下的溶解问题是比较靠谱的, 但在较高温度下溶解过程还是焓驱动的吸热反应。 但上面说的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与教科书的观点, 包括维基百科也采用了类似这个版本解释 ,下面就说一下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目前已经不认为是水分子的氢键结构(包括水笼)在疏水问题上起主要作用了。 一方面是实验中观察不到水笼结构(可燃冰那个问题比较特殊 有兴趣看下第一个参考文献1),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个水分子体积比较小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现在的观点就是在两相界面上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反应 ,界面层的水密度减小了 ,类似(但绝不是)气化了 ,而这个过程造成了界面有序度的提高(详细解释见文献2)也就是熵的减少而不是水笼结构导致的 。但这方面已经不是研究重点 ,现在由于更多人是对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疏水作用感兴趣而进行的研究 ,有一个问题就亟待解决,上面那个作用是纯粹的疏水作用(一般认为发生在两相界面)的理论解释, 还有个类似的问题, 那就是长程疏水作用(发生在生物大分子折叠过程)的作用机制应该跟界面过程不太一样。 也就是说疏水作用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 PNAS上的综述3认为有三个阈值 ,一个是200 Å ,一个是10 Å ,还有一个是100 Å 。其中,疏水基团距离大于200可能是涉及了静电作用下的分子重排 ;小于100可以认为是上面罗嗦半天的纯粹的界面疏水机制; 但小于10还是个未知空间 那里作用力似乎更强 。同时 ,我也发现有人通过计算发现某些生物大分子的疏水缔合作用的驱动力其实是焓4 。这就有意思了, 不过因为这个尺度与模型可以看作长程疏水作用, 所以这个证据可能还不会动摇界面疏水机制。 最后, 要是撇开这些观点, 本质上就是分子间相互作用, 只要不违反热力学定律, 逻辑上自洽, 实验上可证明的理论都可以拿来讨论 。但单纯看这个过程, 可能要比想象中来得复杂 ,这里模型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不过对于搞应用的人,解决实际问题是更关心的, 所以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相似相溶现象, 这是现象不是原理 。如果说相似相溶现象有没有反例,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酸碱反应,质子受体溶于质子供体,反过来也成立, 不过用自由能理论解释就没什么问题了。 1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d075p116 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23/n6935/full/423025a.html 3 http://www.pnas.org/content/103/43/15739.long 4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38831/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2101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剩余磁性
wxfff 2012-10-30 21:44
剩余磁性 百科名片 热剩余磁性【thermoremanent magnetization(T.R.M)】: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历经地质变动后,尚能保留一部分磁性。这种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目录 形成 磁性矿物学展开 形成   在常温条件下,即使外磁场非常大,剩余磁性也并不很大。但在物质由超过居里点的高温条件下冷却时,虽然外磁场不很强,也可能保留下来很强的剩余磁性,甚至比常温条例下形成的剩余磁性高几十到几百倍。这种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剩余磁性称为热剩余磁性或称温差顽磁性。火成岩往往具有较大的热剩余磁性。 磁性矿物学 简介   磁性矿物学以各类岩石中所含磁性载体即赋于岩石以稳定剩余磁性的矿物为对象,研究矿物成分、晶体结构、磁学状态及其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变化。被人类认识的最早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磁性矿物是磁石,或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慈石”的磁铁矿。两千年前中国人发明磁罗盘就是磁性矿物应用的典型范例。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到19世纪中叶,人们对自然界中由各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具有磁性这一普遍现象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开始对各种矿物的磁学性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结果发现,组成岩石的大多数矿物属于非磁性的,只有铁、钛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硫化物等有利于岩石的稳定剩磁。 研究内容   磁性矿物学研究,以铁磁学为基础,观测矿物成分、颗粒大小与形状、氧化程度、磁畴结构等,研究矿物的磁学状态及其变化。表征矿物磁学性质的参数有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居里温度等等。自然界的各类岩石中最常见的磁性矿物有铁钛、铁锰氧化物及氢氧化物、铁的硫化物以及铁、钴、镍、合金等等。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矿物的磁学状态除铁钴镍及其合金之类属铁磁性外,其余则属反铁磁性(如钛铁矿、赤铁矿、针铁矿、钛尖晶石及陨硫铁等),或铁氧体性(如磁铁矿、磁赤铁矿、磁黄铁矿、锰尖晶石等)。其中铁氧体性的磁铁矿、磁赤铁矿的磁性最强。   饮研究对象   处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获得剩磁的各类岩石有着不同的磁性载体。例如,大多数火成岩的磁性载体是钛磁铁矿和铁赤铁矿,纯铁和铁镍合金不多见,但月球岩石的磁学性质却与所含铁及其合金有关;深海沉积的主要磁性载体为钛磁铁矿;陆地沉积岩的磁性矿物学问题极为复杂,因为这些沉积物都是由原来的火成岩、沉积岩与变质岩的碎屑沉积而来。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某些大陆及海洋沉积的主要磁性载体可能是细菌磁铁矿。现已发现,有些超磁性细菌甚至在无空气、缺氧的环境下亦能生存。因此,生物起源的磁性矿物可能比原来想像的更普遍。此外,有些磁性矿物是通过自生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但从根本上说,各类岩石所获稳定剩磁大多来源于携带剩磁的磁性矿物颗粒。所以火成岩中的钛铁氧化物一直是磁性矿物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研究手段   磁性矿物除在高温下形成固液体系列、低温时发生脱溶现象之外,还会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发生氧化现象,这对磁性矿物的组合及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磁性矿物的化学变化有时会导致明显的磁性变化,即所谓的化学变化的磁效应。虽然这种效应有时不明显,但某些岩石的重磁化现象确实应认为是由自然界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所带来的。至于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形状及矫顽力、居里温度等还与岩石的生成方式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矿物的磁学性质、测定磁学参数的方法和仪器经数百年的发展至今正日趋完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光学及电子显微镜对人工合成及天然样品进行磁畴结构的观测,利用穆斯堡尔谱测定含铁矿物的氧化状态。此外,电子探针、X衍射、化学分析等手段都适于矿物成分的鉴定。   面向新千年,磁性矿物学研究的结果不仅是磁学、古磁学、岩石磁学等基础、应用基础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数据,而且在磁性材料的开发应用中,特别是记录材料的研制中,有关矿物磁学性质的研究无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日常生活及科研工作中无处不用的磁盘、磁带等就极为重要,它的生产原料就是立方晶系的磁赤铁矿。
0 个评论
《物理化学思考题1100例》张德生、刘光祥、郭畅
ustcpress 2012-9-11 08:41
《物理化学思考题1100例》张德生、刘光祥、郭畅
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 出版日期:2012年8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3013-0 定价:35.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购书网址: 淘宝店铺“ 图书全网首发平台” ( http://wehefei.taobao.com/index.htm?spm=a1z10.3.w5002-5528484729.2.crnIPz) 【 内容简介 】 本书按照主流物理化学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制了 1100 道思考题及其解答说明,对教材各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理的理解、应用等问题,教师和学生经常争论的问题,教学研究中讨论的问题,以思考题(问答题)的方式提出并给出解答说明,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国内各类物理化学教材与教辅资料中出现的思考题和问答题。 这种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化学概念,掌握定律,正确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 【目录】 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思考题 2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思考题 3 、第三章多组分体系思考题 4 、第四章相平衡思考题 5 、第五章化学平衡思考题 6 、第六章统计热力学初步思考题 7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1) 思考题 8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 (2) 思考题 9 、第九章电解质溶液思考题 10 、第十章可逆电池思考题 11 、第十一章电解与电极极化思考题 12 、第十二章表面现象思考题 13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思考题
个人分类: 学习辅导|8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基的专家评审意见
热度 1 hanlingeorge 2012-8-30 15:41
下面是今年申请项目的同行评语书,我个人认为写的很中肯,感谢国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 物理化学。现在把它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吩噻嗪类染料的合成及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进行应用研究在国际国内多有报道,本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创新性一般,但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然后进行试验设计合成及进行光电性能测试并结合分子动力学理论深入研究染料分子和TiO2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比较泛泛,申请人缺乏研究基础。 2 申请人拟通过理论计算优化,设计合成基于吩噻嗪的有机光敏染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于吩噻嗪的有机光敏染料已经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而其构性关系研究尚无定论,这主要是因为染料的敏化性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基态和激发态能级、激发态寿命、溶解性、与二氧化钛的相互作用、与电解质的相互作用、氧化态染料的性质等等。所以通过理论计算来指导染料的设计的想法虽然好,但实际上却几乎难于实现,至少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确是如此。申请人在理论计算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倒不妨注意如何从理论角度处理吸附在半导体界面的有机染料的光电化学行为,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比较,建立理论计算模型,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研究手段和方法,这似乎较目前的申请更有意义。 如果继续沿用课题申请书的思路,申请人至少应该给出若干拟合成的基于吩噻嗪的染料分子结构,阐明其可能的优势。 3 染料是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核心之一,有机染料具有强的结构可设计性而成为新型染料合成的一个热点,宽光谱吸收和高消光系数的有机染料是高效率电池的必要条件。本项目拟对吩噻嗪类染料分子的电子给体和受体进行修饰和优化,以其获得高效的吩噻嗪染料分子,项目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将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中对吩噻嗪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发展有很好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于理论计算方面的研究方案较可行,但对于实验方面的研究,申请人的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建议先做理论方面的研究,部分资助!
6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一流博士生是怎样炼成的
kejidaobao 2012-8-15 14:15
文/史雪岩 博士毕业生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产品,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研能力、创新水平的提升。据教育部网站公布,2007—2010年中国博士毕业生分别为41464人、43759人、48658人、48987人。随中国2008年始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其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质量等成为热点问题。 科技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研究 生培养( http://chem.berkeley.edu/grad _ info/gsh.pdf)的机制及经验。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学术质量居美国化学学科首位。有合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3个主要专业,50个研究组,通常有400多名研究生。化学系只招收博士研究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以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须在第二学年参加资格评价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高级阶段,否则只能以硕士研究生毕业。 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研究生手册中,没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毕业的学术标准,但对研究生各学习阶段有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关节: 1) 第一学年结束时,提交1篇符合学术期刊发表要求的文章型报告。报告通常不超过10页(图、表、参考文献除外),主要是研究生第一年的研究工作内容、实验工作细节,这份报告将被用来评价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及完成1篇文章的能力。每个报告将由导师之外的2名正式教师进行评价,结果为3种:① 不用修改,直接接受;② 在2周之内修改完成;③ 进行额外实验,提交补充报告。 化学系对研究生的学习既有一些针对所有专业的基本要求,也有一些针对特定专业的特色要求。如化学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除完成正常学习要求外,第一学年结束时还要提交3个会议风格的墙报展示。 2) 在第二学年,研究生须给全系教师和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内容是研究生在第二学年的研究工作,通常为2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和回答。 3) 口头资格评价考试。一般在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后3个星期左右进行,时长通常为2-3小时,资格考试委员会由3名化学系正式教师、1名其他系正式教师组成,将着重考察:① 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研究内容的理解、实验技术的运用、研究工作的进展;② 针对一个研究项目(与其课题无关的项目),考察研究生制定研究计划的能力。资格考试结果为3种:① 通过;② 部分通过,要求研究生:第一,在6个月内再次参加资格考试(一些研究生会选择不再参加考试而以硕士学位毕业)。每个研究生最多只能参加2次资格考试;第二,对资格考试中表现差的那一部分进行再次测试;第三,针对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建议研究生再修1门课程或写1篇文章,完成任务才能通过资格考试;③ 没有通过,也没有机会再次参加考试。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如果是这样,研究生通常会以硕士学位毕业。 4) 高级学习阶段。研究生完成上述所有要求后,经化学系同意,可申请进入博士研究生的高级学习阶段。 5) 提交博士论文。伯克利分校没有毕业答辩或学位论文答辩过程,只要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意研究生论文送审,而论文委员会委员同意论文通过评审,博士学位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 对研究生,在其学习的每一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教师指导其按照上述计划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例如,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的春季学期,会有化学系的一名副系主任,给研究生详细介绍如何完成第一学年报告的相关信息。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夏季学期,会有辅导教师给研究生解释学术报告及口头资格考试的流程。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伯克利分校也有独特之处。第一学年开始时,化学系相关正式教师会与研究生沟通,确定每位研究生的具体研究课题,并以培养研究兴趣、奠定学术基础为目的,构建一个对其研究方向有利的课程表。研究生项目是为发展每个研究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而设计的,而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衡量标准是完成研究项目。因此,伯克利分校对研究生没有明确的课程修习要求。研究生只需为其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完成足够和适当的课程即可。但参加口头资格考试时,资格考试委员会将考察研究生课程构建是否合适、课程修习是否很好完成。 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每个研究生均有机会为了研究需要而选择相关课程。例如,化学生物学专业涉及化学与生物学结合领域的多种研究,该专业研究生将学习化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的课程:① 在第一学期参加化学基础课的学习;② 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学习相关课程;③ 参加春季学期的3个研究生课程模块;④ 修习相应的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可在前2年(4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 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Seminar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系通常每周都有专业Seminar,可帮助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除专业Seminar,还有每周的研究专题Seminar、每周的化学生物学Seminar、双周的研究生Seminar、每2个月针对最新科学进展的Seminar等多种学术交流方式。 可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对研究生建立了独特、完善的培养体系。在课程与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具体、完善的方法及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均有相应的教师指导和管理体系,在这种培养体系和学习环境下,研究生可以受到高质量的正规训练,从而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并达到很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而且,化学专业排名美国第一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对研究生提出了世界一流的培养要求,保证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反过来又保障了其持续占据美国化学专业首位,从而取得了良性循环,这值得中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借鉴和实践。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3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向高远而开阔的科学人生
Sibiling 2012-7-28 23:06
迎向高远而开阔的科学人生 :崔导师的访谈报告文学 ——记著名女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所长崔平 约访女科学家还是第一次,心里有些忐忑,大概缘于职业间的阻隔,也缘于打小以来对科学家的敬畏。小时候,每每被人问及长大了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都会说做科学家,显然科学家是一个很神圣很崇高的称呼。于是带着几分不安拨通崔平老师的电话,从遥远的北京国际机场那头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语速较快,却透着一股随和之气,我的心就放下了许多。我开始跟她约采访时间,但她的时间一直都是满打满算的,她很抱歉地说白天只能给一小时。最后讨价还价,我发现周五晚上崔老师刚好在天一广场的月湖大酒店招待客人,就约定等她晚餐后就近找一个茶馆坐下来听听她的故事。周五晚上,大雨如注,崔老师从酒店出来,并不大的广场,她却找不到茶馆。她说来宁波四年了,很少有机会逛一下这个城市广场。她更多时间都用在了她的学术上,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她的研究所上,自然找不到这个刚刚搬迁了位置的茶馆。 雨夜的茶馆光线暗淡,氤氲着水气。崔老师坐下来,我感觉到这是一位明朗而干练的长者,短发,面容洁净,额头透露着学者特有的智慧,镜片后面的眼睛清澈而深邃,根本见不到岁月带来的沧桑和疲倦。 崔老师是一位很健谈的女科学家,打开话闸后,她的人生历程就浮现在我面前。 广阔天地间,成长起一位好青年 崔平并未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的童年是在安徽农村跟着外祖母一起度过的,小学读完二年级后,直接跳到四年级,紧接着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教育也成了一场政治浩劫的牺牲品。直到崔平的初中和高中时代,尽管形式上恢复了上学,但学校的科学知识传播已处于瘫痪状态了。1975年,18岁的崔平高中毕业,她并没有对未来充满期待,甚至都不知道未来该长什么样子。依照惯例,前几届高中毕业生都下放到农村去了。她也背起行囊,到了农村,她觉得那也未必不是个好去处,她是一个特别能适应环境的人,这种能力从小有之。对于“下放农村”这件有些人看来痛苦的事,她的心里还是有几多憧憬几许向往的。农村是一个开阔的种植园,崔平体味着劳作的艰辛,但心里她从不觉得劳动的苦。她有着乐观和明朗的天性,在她看来,春耕秋收,抽穗结果,劳动有劳动无法言说的喜悦。她是一个特别积极投身劳动的姑娘,耕地锄草,兴河挑泥,割稻施肥……样样农活都是一把好手,抵得上一个壮劳力。那时候,崔平能轻松地挑起一担一百多斤重的稻谷在田埂上健步如飞;那时候,崔平能躬着腰,一口气插半小时的秧,才直起身来休息一下;那时候,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一个姑娘家一餐能吃下一斤半的米……崔平是一个凡事较真的人,她觉得把活干完,把活干好,那就是一种成就,所以她成了“铁姑娘——劳动突击队”的队长,带领着姐妹们凌晨3点摸黑起床,到田里拔秧,在吃早饭前将一捆捆秧苗扔到了水田里,为一天的活做好准备。干活渴了,她就跑到田边,在老乡们备下的水桶里,狂饮一气,几口就能喝一下一大瓢的水。 农忙时节劳动,农闲时节,崔平又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人员,写剧本,演小品,排练大合唱,她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多面手。干完农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大多数一倒到床上就呼呼睡去了,崔平却爱躲在一顶旧蚊帐里读书。那时的农村没有电,她就在蚊帐边的凳子上点一盏煤油灯,再在灯旁放一个木盆子,那是用来擦脸的。夏天的夜,暑热难耐,看书累了,她就伸出头去,到木盆里擦一把脸。说是读书,其实也只是少数的杂志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苏联名著。她当时读得最多的杂志是《朝霞》和《十月》,她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中寻找文艺演出编剧的灵感。“读书”这样的一个好习惯即便在艰辛的劳动中也被保存了下来。趴在床上读书,时间一长就会很累,所以那时候枕头就不再是“枕头”了,而是用来垫在腰上,成了“枕腰”。 除了这些,崔平还在农村里找到了许多其他事做,她是一个很能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的人。她利用空闲时间,在插队的小村里办起了夜校,教那些世代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读书识字,这时候这个叫崔平的小姑娘又摇身一变成了有模有样的老师。她还跟其他插队的几个小年轻一起用土坯在村庄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乒乓球台,在泥台上面抹上些水泥,知青们就玩得不亦乐乎了。不过好景不长,那个土台子没多长时间就被一场大雨冲垮了。 大学,生命里的春天 时间到了1977年,还在农村劳动的崔平听到了隐约的传闻,说国家将恢复高考。高考,上大学,这对于崔平来说是一些多么具有诱惑力的词语啊!其实,走向广阔的农村的第一天,她的潜意识里也是无数次期待着能够有机会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看着自己前面几届表现出色的知青们都被推荐到大学了,她心里充满了羡慕,她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幸运儿。现在终于有了恢复高考的传闻了,崔平心里的激动自然无法言喻。不过关于高考的一切还并不清晰,她不知道如何报名,更不知道高考是让考生们自主报名还是像以往一样通过组织推荐。于是白天她仍然一心一意地干活,毫不懈怠地参加田地里的劳动,只是见缝插针地抓住了晚上的时间。从1977年深秋开始一直到12月份高考,3个月时间,崔平每天都读书到深夜,可是她手头除了几本泛黄的高中课本之外,就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学习资料了,她就反反复复地翻看手头的教科书,竭力将那些先天不足的知识一点点理成一条清晰的脉络。那三个月,流过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三个月的成效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像干枯的树林承接甘雨一样,拼命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那时候的高考是需要在考前填好志愿的,大家都觉得崔平一定会填报文科,她是那么活跃的一个人,那么能说能写。但是她似乎对理科有着更多好感,而且更重要的是插队三年,帮各位领导写各种讲话材料写得让她心有余悸了,她担心进大学文科学习后又是这么大把大把写材料的活,这更坚定了她要报考理工科的决心。当然,那时候她并不明白该填报什么学校什么志愿。好在高中时代的两位老师帮了他的忙,一位是从复旦物理系毕业的曾立奇老师,另一位是曾老师的夫人连梅之女士,连老师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两位老师帮助崔平一起填了志愿: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她并不明白什么是物理,固体物理就更不用说。 1977 年,深冬12月,因“文革”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重新打开,就像一扇向上的光明的门重新打开。570万从15岁到30多岁的考生涌入考场,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那个寒冷的冬天,成了寒门学子们心里最温暖的春天,他们一生的命运都因了这场高考出现了伟大的转机,他们被困在泥土里的梦想也在这个冬天绽开了新芽。众多挤过独木桥的人中,崔平就是其中一位幸运儿,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进入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综观漫长的人生,大学确实是命运最大的转折。”崔平不无感慨地说。 大学时代,崔平终于与她日后毕生研究的方向——物理学接上了头,但那时她对物理学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近代物理的范畴,当然在大学里她聆听了许多科学家的讲座,她也阅读了许多的文学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斯汤达的《红与黑》……这些书都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大学时代的崔平,还没有完全明晰未来的道路,但她已经沉浸在科学家的故事里了,她开始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批科学家孜孜以求,专注于真理的品格感动,也在内心里对那种合作探讨,忘我无我的研究境界充满了向往。 她并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进了大学就彻底松懈下来,她对待时间向来是吝啬的,她是大学时代最好学的学生,也是各种校园活动最积极的践行者。所有娱乐也只是在周末时跑到学校的放影厅去看一场南斯拉夫或者前苏联的译制片。大学带给崔平的是大师的启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底色。七十年代末的大学生们,身上都有许多的责任,都潜意识地开始追求一种充实而高远的人生。 葛庭燧,人生的导师 讲到崔平的故事,讲到崔平的人生,有一位导师绝对不能略去,他就是葛庭燧先生。让我们先来看看葛先生的简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崔平的人生。葛庭燧先生是闻名世界的金属物理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4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中有关原子弹及远程雷达的研究,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二战结束后,又应邀到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任副研究员。194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主要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性质研究,是国际上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誉为战后最天才发明的金属内耗测量装置——葛氏扭摆,并成功利用该装置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奠定了“滞弹性”这一新理论的实验基础,被公认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国际大师。 葛庭燧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在美国芝加哥发起成立美中“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理事会主席,在美国最先打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同时号召和发动留美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包括钱学林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一批留美学者相继回国。回国后,他一直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联在一起,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0 年,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合肥,参加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由于人才的缺乏,葛庭燧先生就到省内高校挑选青年科研人员,他的选择条件是苛刻的,那些吃苦耐劳而又在自己的大学里表现出色的人才能进入他的研究所。1982年,崔平进入了葛庭燧先生一手创办的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那时座落在合肥科学岛上的研究所其实只是六间房子的门面而已,几乎是白手起家,崔平他们就在葛庭燧的带领下,在这样的地方摸爬滚打,打拼出一个科研基地。她说,在当时条件下,什么支持都是没有的,大到一个大型机器的组装,小到机器上的每一枚螺丝钉,都是科技人员们一个个拧进去的。 这样的历练对于未来的科学家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古人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然来自葛先生的影响更多是人格层面的,一个大师就像一颗星辰,也是一座仰止的高山,即便不言不语,即便不是有意启发,在不经意间,他的人格的光亮也能照亮周围的人。当时,崔平等几个科技人员就住在葛庭燧先生隔壁,她总能切近地看到老先生的日常总总。那时近七十高龄的葛庭燧依然精力充沛,分秒必争地从事着自己的研究。他白天给研究生上课,晚上常常工作到凌晨一点半。他几乎从来没有休息日,他觉得每一分钟的浪费都是可耻的。 葛庭燧先生也是一位十分节俭的人,他的惜时和惜物都是出了名的,那时他给研究生的便条都是写在旧台历纸背面的。他用餐,吃完后,总会用馒头将碗擦一遍,把残留在上面的饭粒吃干净,而他对于国家的公益事业却出了名的慷慨和无私。 葛庭燧的一切都让年轻的崔平看在眼里,他的人格以及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带动了整个研究所的青年知识分子。崔平说跟葛庭燧先生工作的那段日子,她很自然地认为一刻不停地工作是天经地义的。那些日子,崔平身上具备了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精神。她说,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休息日,她也从不出去玩。有时同学朋友打电话过来约她出去,她就找借口拒绝。她说现在有许多人都会找借口让自己尽情玩一把,而她则相反,她会找到种种理由,让自己放弃玩的念头。所以,工作,工作,那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突然停下工作了,她倒反而很不安了。那些年,她一年365天中,只在春节时候回家呆三天,紧接着又回到研究所继续工作。 1986 年,崔平破格提升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并且正式成为葛庭燧先生门下的博士。葛庭燧的夫人何怡贞女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士,而崔平是葛庭燧门下的第一位女博士,这样的不谋而合让人有些忍俊不禁的感觉。 1987 年,在葛庭燧先生推荐下,崔平前往德国萨尔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并且拜在德国著名的晶界与钠米材料专家格莱特教授门下。有了这个契机后,崔平的研究领域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开始涉足有机和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等领域,她的译著《钠米材料》也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到翻译计划中的。 在交谈中,崔平告诉我,居里夫人是她心中非常崇敬的科学家,“她总能敏锐地发现世界的秘密,到达事物的核心;她总能剔除所有杂念,为了纯粹的科学研究一直向前。”崔平说,“葛先生也常常说,搞科学的人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这是居里夫人追求的科学境界,这是葛庭燧先生追求的科学境界,也是崔平追求的科学境界。崔平说,“我是一个能静得下心来做事的人。”我觉得不仅仅是静下心来,在她的身上丝毫不少地秉承了居里夫人和葛庭燧先生那样的不断求索,永不言弃的科学品质。 有了这样的精神积淀,往后的日子一连串的成绩也接踵而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崔平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数项中国科学院重大和创新项目、数项安徽省科研项目、国家烟草总局项目以及数项企业开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10多项。 女学究,办起资讯公司 崔平的执着和永不言弃不仅体现在科研上。1993年,合肥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近的合肥高科技广场买了一处商业用房,但一群学究做了一项投资却不知道派什么用场,这些商用房就显得很尴尬了,闲置着又怪可惜的。崔平就跟研究所申请,主动要求下去开一个公司,让这些商用房发挥应有的价值。 所里答应了,并且拨给她十万元的启动资金。没几天,崔平带着手下七个研究生进驻高科技广场,她们打出了一个“拓普公司”的旗号,起初的想法是将拓普公司办成一个为广大企业提供科技支持的公司,从而也为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所以他们就将拓普公司装修成了一个展览馆厅的样子,期待与企业联姻。但那个年代,许多企业还用不到研究所里的那些高科技成果,倒是有几个小老板模样的人跑到展厅来看过,不过提出来的要求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期望的是自己出了几十万元钱买成果,研究所保证他们挣上五倍十倍的钱。 所以一个月下来,拓普公司的效益为零,而他们的启动资金却用去大半。崔平感到了压力,同时也萌生了一种责任,“是自己要求来开公司的,手下带着一群研究生,总不能打退堂鼓吧?而且一群人总得想办法先养活自己吧?” 崔平开始苦思冥想各种生财之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苦苦思索的时候,有一本叫《慧聪》的小册子落进她的视线,这是一本非正规出版物,印刷质量极其粗糙,上面印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小道信息。但是这本所谓的杂志却带给了崔平许多灵感,她的直觉是如果拓普公司也能办一本这样的商业资讯杂志,就可以凭借这个资讯的平台赚钱了。 很快几个人就定下了杂志的名称《拓普快讯》,但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信息短缺,手头一条商业信息都没有的一群人,却梦想着要办个资讯公司,多多少少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但一切难题到了崔平手里都不算什么了,她灵机一动,何不发动中科大的学生们呢?让他们去搜集各个公司的资讯,岂不省时省力?于是拓普公司开出了每找到一家公司的信息,给两元钱报酬的“诱人”条件,并且免费帮助各个公司刊登信息。果然有许多大学生都成了拓普公司的兼职员工。信息是有了,接下来就要编辑排版印刷杂志了。公司在十万块剩余的启动资金里抽出五万元,买了一台英国的胶印印刷机。一切并不顺利,几位高智商的科技人员却整不过一台印刷机。崔平和她的女同伴一起折腾到后半夜,但印出来的材料却一塌糊涂,不堪入目。前两期的印刷质量比那本《慧聪》还要无过之,而有不及。但差归差,还是想方设法投递出去。当然投递也是一个大难题,崔平到研究所里又拉来了一大批研究生,让他们拎着《拓普快讯》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天女散花,免费地将一叠又一叠的《拓普快讯》放到书摊报刊亭,让摊主们用五角一块地卖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狂轰烂炸,《拓普快讯》居然做出了一点规模,就可以赢利了。于是每周一期的印刷任务就越来越大了,崔平将精通计算机的先生也拉来做《拓普快讯》了,后来发现靠自己印根本就忙不过来,她就联系了科技大学印刷厂。十年后,崔平重回中国科技大学,没想到当年印刷厂的员工还记得这个常常在科大印材料,常常满身沾满油墨的人。 她还跑到邮局去游说,费了许多口舌,邮局终于答应让《拓普快讯》以印刷品的形式邮寄,寄一本杂志的成本减缩到几分钱,大大节省了运作费用。为了让《拓普快讯》更加合法化,崔平又想办法到安徽省新闻出版署,拿到了一个内部刊号,这样《拓普快讯》就有了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它开始逐渐成长。拓普公司也逐渐成为一家在安徽颇有名气的资讯公司。结果是喜人的,但成长中艰难的蜕变和奋斗中劳动的汗水只有崔平最清楚,那时候她常常亲自上阵,跑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去发送《拓普快讯》,回来时候为了省下一点车费,她是从来不坐招手即停的中巴车的,而是在烈日下等上大半个时辰,乘着一毛钱的公交车回来。她们也是从来都舍不得买一瓶水喝的,而是在街上买一个西瓜,敲开来大伙儿每人分吃一块。当然作为经理,当她骑着自行车到企业送杂志的时候,不免尴尬,和人家见面,人家是会问她索要名片,名片上写着经理的职位,就很容易暴露身份,她就谎称自己是下来了解业务员的工作情况的…… 随着大家的努力开拓,拓普公司在曲折中逐渐壮大,也为自己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名气。2004年5月,《拓普快讯》在合肥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办公自动化展览会”会上嘉宾云集,许多政界和商界名人,包括当时的安徽省省长汪洋也参加了这个展览会。 紧接着崔平又考虑建设拓普网络,但是网络还没来得及推开,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她又重新调回了中科院材料研究所,担任了当时的研究所副所长。 宁波研究所,船长与责任 2002 年9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考察浙南地区,作为中科院合肥材料研究所的副所长崔平随行。从浙江义乌返回杭州的路上,当时任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宁波市市长的毛光烈先生跟崔平开了个玩笑,“崔平你到浙江来建个实验室吧,我们每年拨给你一笔资金。” 这个问题对于崔平来说是出乎意料的,她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说看路院长的意见吧,路路甬祥院长也半认真半玩笑地说,就办个实验室吧,对沿海经济可是有好处的。回到合肥后,崔平几乎将毛厅长的话给忘了。但没想到的是,毛光烈先生居然来电问了:在浙江建研究所的事情怎么样了?又过几天,毛光烈厅长再次来电催促。这一次,崔平郑重地向合肥科技局局长作了汇报,没想到的是领导也很支持这个提议。于是崔平等几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于当年12月份再次到了浙江,在杭州考察了一段时间,终于让在浙江南部办一所新材料研究所的设想有了一个眉目。200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协议书和备忘录。 2004 年暮春,崔平在港城宁波开始了她全新的人生旅程。当时进驻研究所的一共只有3个人,这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好在崔平喜欢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个梦想的样子,并且努力让梦想成为现实。4年时间,崔平和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一道携手走过,研究所秉承“科技要支撑经济,科技要服务社会”的理念,本着“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的原则,全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至2007年10月底,全所已完成基本建设48000平方米;装备建设6847万元。先后组建了磁性材料与先进机电装备、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和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技术等5个事业部;确立了12个重要方向和115个前瞻研究领域布局;与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3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发合作渠道;组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朝气和竟争力的人才队伍。 宁波材料研究所正在努力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在国际上相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引领者;成为有相当影响的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作为研究所所长,崔平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首先,她要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团队,在崔平看来人才并不缺,高学历的人尤其多。但宁波材料所并不是人才的简单聚合,进入研究所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工作的,大家得握成一个拳头,成为一个整体,只有认同这样的理念的科技精英才能够进入他们的视野,也只有这样的一个团队才能成就研究所的未来,这是崔平努力营造的宁波材料研究所的核心文化。接下来的难题是让研究所融入社会,与社会体制达成和谐共赢,以发挥科学和技术的最大能量。这一切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就的。崔平也会有苦闷的时候,崔平也会有动摇的时刻,但她显然从不在员工面前流露丝毫,她时刻记着自己是这个研究所的船长,自己得挺直了,这样整个研究所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所以,在背后偷偷地解决问题,成了崔平工作习惯的一部分了。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崔平是一位干练而铁腕的船长,也是一位可以信赖的船长,大家还真没见过什么难题是崔所长解决不了的呢! 女儿,母亲心头的愧疚 但是崔平还真有个难题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多少是个难解的结。我让崔平给自己的事业打个分,她很谦虚,说大概六七十分吧,我让她给自己的生活打个分,她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不及格的,也就二三十分足了。 崔平有个十三岁的小女儿,她调往宁波的时候,怕在安徽就学的女儿照管不好,就亲自将女儿带在身旁。即便如此,对于女儿来说也是很少能像其他的小姑娘一样呆在妈妈身边的,更别说在妈妈怀里撒娇了。从女儿懂事开始,妈妈留给她的印象就是长年累月地出差,无休无止地工作。一年到头,她不是在飞机上天南海北地飞,就是一头扎进实验室,总之家里是很难找到人影的。那时候,崔平出差,刚读到一二年级的小女儿总会哭着抱住妈妈的腿,不让走。崔平说作为母亲,她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可是到了四年级,女儿却习惯了妈妈天天不在家的状态,崔平出不出差,她似乎都懒得过问了,有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小姑娘也不想接。崔平说那样的时刻,她心里又是说不出的滋味。当然,这是小姑娘跟妈妈在赌气呢,有一天,女儿悄悄地告诉她,妈妈,其实我很在乎你的,多希望你能每天都在我身边!这样的话让母亲心头温暖不已。 女儿读的是寄宿学校,这是崔平在女儿刚到宁波的时候就竭力为她挑选的,她知道自己无暇顾及女儿,学校里毕竟有老师们照应着。寄宿学校的孩子们,每到周三都会有大批家长涌来探望,他们带来大包小包吃的,用的,惟恐孩子受苦。但几年下来,崔平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女儿学校。女儿在每周六上午回家,周日下午又返校了,这是母女两人一周里唯一可以相处的时光,当然如果妈妈没有更重要的会议讲座。 有一段时间,崔平给女儿配了个手机,在每晚女儿寝室熄灯后九点四十到十点的二十分钟里和女儿发短信,这成了母女俩最为亲近的交流方式。但女儿的学校是不容许学生带手机的,女儿就偷偷地躲到被窝里面给妈妈发。后来女儿又担心手机按键声音太响,不再带手机去学校了,母女之间每天二十分钟的温情时刻也就这样没有了。对于女儿,崔平心头总有抹不去的愧疚,她说她现在只看两类书:一类是关于自己专业的,另一类是关于孩子教育的。 说到女儿,她的眼睛里流露出许多的爱意和期许,她说她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但她还是可以给予女儿一种高尚的影响的,即便没有好的成绩,也希望女儿一定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崔平说幸福感来自于每天在微小的世界里发现全新的东西。幸福感来自于用心体认自己置身的生活,要感恩,要明亮,才会有幸福。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十二点钟之后,她的休闲仅仅是几盘古典音乐的碟子,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门德而松,肖邦,马友友……这些大师用灵魂奏出的旋律,也在崔平的心里有着默契的和鸣。在众多的音乐家中,她特别欣赏谭盾,欣赏他总能找到奇特的灵感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他将古典的中国音乐和西方的现代派糅合成一体,他将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各样的乐器融合成一体,成就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这是充满天才的创造。 崔平还说,她最喜欢油画的质感,喜欢落叶纷飞的秋天。喜欢在秋天里,一身金黄的银杏树。现在中科院宁波研究所里就种植了许多银杏,每一个秋天,崔平都可以在它们身旁走过,那是一种很美的景致。她说不过很可惜,那些银杏还不会结果,还没有金黄的叶子。我说,这仅仅是时间问题,在下一年秋天,或者再下一年秋天,研究院里所有的银杏树都会拥有纯黄如金的叶子,都会结出饱满的果实,是的,一切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XHJ 写于 2008年11月11日
个人分类: 学术成果|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诚实诚信这趟课,就需要使劲讨论使劲挖,把糟粕都挖掉。
jiao1 2012-7-28 21:27
网络来了之后,娱乐八卦子不可少,这才符合娱乐的心情。 但是事情分类要明确,厦大和北化开什么玩笑, 这玩笑开的太大了。真是丢人现眼,不知廉耻,在学校里也敢站着面对莘莘学子,真有勇气,战争年代,必定是将军。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是从中学起来的最有逻辑的理科, 竟有这等笑话, 让我们这些农村考上大学,现在又读个博士, 本来自己做的东西就是不适用,回家跟做厨师的弟弟都没法比, 弟弟能给一家人做一手好菜,能把大饭店的口味带给农村耕田和种果园的家人。 我呢?一年一年的回家,跟家人邻居说的好听,在外面还在读书那。 现在这种笑话, 如果告诉家中老爸,老爸怎么想我,你能做出什么来, 算了,如此笑话还是不说为妙,恬静的乡村还是很安逸的,不打搅老爸的神经了, 不过替他想想辛苦供你读书,大学竟然是这么无耻可笑。 老爸是不是琢磨什么,到底该怎么办。 升大学那年暑假我就打小工,活水泥,搬石头。 10年过去了,我再没有体力活,就是网络天天UP UP 的饥渴的学这个学那个,由于是土鳖,靠着纪录片拓展视野,看了一部有一部,最后一想,看的这都是什么,都不外乎史地政之类的东西,此外看看体育新闻NBA,以及AV什么的,这也属于开阔了视野。 此外就是继续恶补英语和计算机,数学是扔的差不多了,基本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了快。 但是我的主攻点化学呢,也就是看了那么点文献,做了那么点实验,写写那么没有应用价值的论文。 之所以让自己有了一口气,就是鲍林的一句话:真实是科研的空气。 用自己微薄的解释能力,去解释自己做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及感觉文献中的说法不对,或者结果不对,自己再验证,就干了这么点儿事儿。 哎!!!抓紧把学校要求的论文发够,审稿人和主编快点儿接受我的论文吧!!! 我想早早离开这样,我不想搞科研了,不是那块料,赶快去有适合的公司干点儿实在的。 话说我的本科不是211,是山东轻工业学院,本科的高分子物理老师姚金水教授,说“不管走到哪里,都理直气壮的说在那里学习过,”这本身有错吗?一点错都没有,那里有我美好的四年生活。 既然用人单位,尤其小木虫里大多说好多科研单位不要本科非211的,奶奶的,你不要,我直接都不去, 看看最近出的笑话,这样要求资格都不要我的这类单位,里面真搞学问的,我怕被板砖拍死,还是说确实有而且很多,但是垃圾也多的是。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这里说这话太放肆,年少轻狂,幸福时光吧就,话说不断的奋斗,就是走上了成功之路。 开玩笑的毕竟是小数人。 但是关于列宁的那篇小学课文,诚实是多么的重要,小屁孩都知道,有些人经受了高等教育,真是越学越糊涂!
3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熵:一个不是物理量的概念》(英文版)发表了
热度 14 zhangshufeng 2012-7-14 16:13
我的论文《熵 :一个不是物理量的概念》的英文版: 《 Entropy : A concept that is not a physical quantity 》 已 发表在国际期刊 Physics Essays 上。 在Physics Essays的电子版网址是 http://physicsessays.org/toc/phes/25/2 这里是中文版和英文版 (原稿) 中文版--《熵:一个不是物理量的概念》.pdf 中文版--《熵:一个不是物理量的概念》.doc Entropy:A concept that is not a physical quantity.pdf Entropy:A concept that is not a physical quantity.doc
8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解决物理化学领域“N表示性”难题
crossludo 2012-7-5 09:50
美科学家解决物理化学领域“N表示性”难题 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4日报道,最近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解决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95年列为物理化学领域顶级理论难题之一的“N表示性”(N-representability)问题。现在科学家能更精确地预测在许多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中电子的运动行为,包括发动机的燃料效率、大气臭氧层的消耗等。 分子有上万的电子,要模拟这些电子行为极为复杂,复杂程度随强相关电子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新方法是通过一种双电子技术来推算出多电子系统的性质,双电子代表系统中的“其他”电子。 研究“N表示性”问题专家、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家罗伯特·厄达尔指出,60多年来,对此问题理论基础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却是沿着两个相互独立的方向发展。“人们都知道要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方法将两个方向结合起来。新研究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双电子模型提供了一种探索整个物理化学领域的平台。”论文作者、芝加哥大学化学教授大卫·马兹奥蒂说,“假如你正在推算水分子,它有10个电子,而双电子模型只有2个。但在真实系统中,发现这2个电子的可能性要和其他8个电子一样。这种一致性要求,我们称之为‘表示性条件’,是用双电子推算多电子分子的必要条件。” 上世纪50年代,3位科学家各自提出了双电子模型的想法。早期科学家想在一两年内找出这些必要条件,但到上世纪60年代末就已不抱希望。 本世纪初,马兹奥蒂利用某些已知条件的数学方程重新研究这一问题,并首次将它们应用于原子和分子中。经过10多年不断改进,终于使 双电子模型超越传统量子力学方程,在化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圈点】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指出科学度量能力和精度在理论上存在局限,但这项研究却试图用数学方程和概率打开一扇洞察多电子系统运行规律的窗口,它不是在物理或化学实验中进行的精密测量,而是对电子运动进行的精确数学建模,试图用简单的模型来描绘复杂的运动,从而根据已知的条件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有人称这项研究是对N表示性这一“顽固”问题的“击倒”性成果和能获诺贝尔奖的成就,同时研究者困境中上下求索的精神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流变”意味着什么?
热度 2 andrewx100 2012-6-23 00:39
课题组将会继续有师弟进入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我要负责协助他们学习流变学。实际上从我所了解的老板兴趣和课题组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我们组所谓的“做流变”,其实慢慢地将不仅限于使用流变仪了,而是做“物理化学”。我自己是由于课题涉及胶体体系,除了学习流变学之外也看了很多胶体物理的文章,所以半路出家地懂得一些物理化学。回过头来看,胶体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分子的那些概念都可以搬到胶体体系上来(这也是D. Weitz能发这么多PRL所依赖的基本学术思想),看胶体的论文就能接触到很多经典统计物理的观点。到现在,支持我产生新的问题和兴趣的,慢慢的就变成物理上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涉及流变学了。而且基于旋转流变仪的传统流变学,体系和方法都基本上做尽了,现在剩下来的都没有什么基本问题,无论怎么在体系上做文章,都不过是验证一些已有理论的expec-ta-tion而已,因为你也只有基于已有理论,以发现新现象来设计新体系,已有理论是成熟的,所以你的体系是肯定能出现象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关注你的研究工作?我不喜欢这样的研究。 现在,除了J. Rheol.、Rheol. Acta等以rhe-ol-ogy为标题的期刊外,其他物理化学期刊中,流变学方法还经常出现吗?出现的都是些什么实验、证实什么事情?我看也就是一些制备新型凝胶的论文会用到流变仪来测个模量,这成了一种常规工具。在普通人眼中,流变仪就是个“测粘度”和“测G’、G””的仪器。也有些人又会很神化“流变学”,认为流变学可以看出很多结构信息但自己并不清楚为什么,什么样品都想拿去做流变。 在我看来,脱离厚厚的流变学课本,现代流变仪至少实现了一个功能:比较精确可控地实施剪切场。从物理化学研究来看,外剪切场是一种使体系偏离平衡态的条件。应力松弛实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流变仪除了能实施这一条件外,也能测量体系的应力或应变,这就回到传统流变学了。如果我虽施加剪切场,但不使用流变仪学传感器,而是用别的物理化学研究仪器去测量(如显微镜、散射等手段),就变成研究剪切场下的非平衡物理化学。这是扩展流变仪研究对象的一个方向。目前这个思路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在流变仪上装散射,二是在散射仪上装剪切池,其实就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不能将流变仪的最先进技术和散射仪最先进技术结合之前的权宜办法。 旋转流变仪反映的时间尺度在0.01 ~ 100 s,这属于运动得很慢的结构单元。从热运动来简单估计,这在常温下就相当于介观的空间尺度。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流变学的研究对象——非牛顿流体——实际包括的都是在介观尺度具有复杂结构的体系,如高分子(考虑到分子回转半径)、胶体悬浮液、乳液等。在介观尺度不具有复杂结构的体系(低分子液体)拿到流变仪上测量,是得不到什么信息的。所以经常有人拿样品来找我做流变,测G’和G”,问“看流变仪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来”。我拿样品一看就说基本没戏,因为这样品“水汪汪”的,粘度很小(其实就相当于磨擦很小,运动很快),拿去测G’和G”就算能测准,也不过是个典型液体,你这个拿过来最多给你测个粘度吧,没什么可测的了。不是说它里面没有特殊结构,只是对不起它超出了流变仪测量的时间尺度;或者说它的特殊结构也许太微观,不在介观层面,所以流变仪是看不到的。于是流变仪研究前景的问题就在于,至今在材料的介观结构方面还有什么未解决的基本问题吗?有的,近年来研究者试图回答非晶材料的结构及其显示的一些“转变”的原因。不过,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关键在于dynamic het-ero-ge-ni-ety,介观就是介观了,却是流变仪死活看不到的东西。做这一块的人现在很少用流变仪了,除了发文章永远不深入问题实质的Y. Joshi这种之外。 我的兴趣不在加工上,我知道目前聚合物加工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但我们组一直不是一个聚合物加工的组。我们的流变仪没有oven,一般就做做水溶液和水凝胶什么的。所以,目前有关聚合物流变学的self-concentration、con-vec-tive con-straint release之类的概念,我都不会去涉及。做流变,聚合物的问题你不去涉及,岂不是只剩胶体分散体系可做了么?但是我老板又很忌讳我偏离高分子的圈子。这很是让人纠结。 很强烈的感觉是现在太多人做科研,没这么多问题需要这么多人去重复努力。事实上,问题是有,只是一个问题有一百个人研究,九十九个人都只是变着法子重现该问题,只有一个人解决。这个人解决了之后,拿了诺奖,于是又有一百个人换一百种体系去验证。我没有天赋去成为那一个人,但却没妨碍我进入这个圈子,门槛也实在太低了。结果我就只能做那九十九个人。很多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无非是那九十九个人之一的时候,转行也迟了,于是做科研对他们就不再是实现什么理想——理想没能力实现,只好变成谋生手段,总得活下去。所以有很多人发paper的发法很有富士康的风格。我以前学过弹钢琴,后来不学了,也会自己弹一下。现在我都不弹了。因为什么肖邦、莫扎特,我再怎么练也不会比我所推崇的钢琴家弹得好——他们弹得我都尚且不完全满意。弹肖邦不能弹到像Cortot那样,做人没意思。同时也纳闷像李云迪这种人为什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弹琴的。所以现在我基本上只听CD,弹琴只能算是个“业余爱好”。我觉得做科研也有点类似,你无论如何是达不到法拉第和麦克斯韦那种水平的,但在你心目中那才叫科研。可惜的是现在这同时也是你的职业、你的饭碗(哪怕一个月才两千块钱),你不能像弹钢琴那样,说不干就不干的。那怎么干呢?只好富士康了。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765#ixzz1yXb6NM4G
1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莱比锡学派的特点及其对物理化学的贡献
guanjiwen 2012-6-19 12:57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张藜)   摘要 物理化学是创始于19世纪末的一门重要的化学分支学科。以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阿累尼乌斯为核心的莱比锡学派,摆脱注重有机化学的时尚,以物理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现象。他们各自的工作相对独立,但所取得的成果互为补充,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共同在化学与物理学的交界处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物理化学。而三位化学家经历和科学信仰上的相似、性格上的迥然不同,以及他们对物理、数学和实验的态度,都对物理化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化学分为了四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其中,“有机化学”的概念早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了,到19世纪这门学科成为化学家们崇尚的热点;而无机化学在门捷列夫(D.I.Mendeleev,1834—1907)1869 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之后迅速得以完善和系统化;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同样发端甚早,在18世纪末时就已初具规模。只有物理化学,是创始于19世纪晚期,而它一经形成,便很快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就是颁给了物理化学家。   物理化学是伴随着莱比锡学派的形成而成熟起来的。作为一个化学学派,莱比锡学派不仅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科,而且通过它的宣传使物理化学深入人心。同时它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三位核心人物奥斯特瓦尔德(F.W.Ostwald,1853—1932, 德国)、 范·托夫(J. H. van't Hoff,1852—1911,荷兰)、阿累尼乌斯(S.Arrhenius, 1859—1927,瑞典)国籍不同、性格不同,而且各自发展了物理化学的不同部分,但他们的成就互为补充,共同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物理化学体系并且使之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探讨莱比锡学派的形成、影响以及对物理化学的贡献,在研究物理化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1 物理化学诞生的背景   19世纪中叶,关于化学组成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特别是化学家们在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上作出了惊人的成就,有机化学成了化学研究的中心,尤其是在化学最为发达的德国。被誉为物理化学之父的奥斯特瓦尔德曾感叹如果自己是在德国受教育,那么就肯定会受这种影响成为一位有机化学家。这一时期中,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提出苯环立体结构)、柯尔比(H.Kolbe,1818—1884,以木炭、硫磺、 氯和水为原料合成醋酸)、拜尔(A.von Baeyer,1835—1917,研究芳香族化合物)、霍夫曼(A.W.von Hofmann,1818—1892, 合成苯胺)等人对组分、结构与合成的研究似乎已使化学发展走上了平坦大道。在崇尚有机化学的思想统治下,很多人不再重视对化学反应中“力”的认识,而是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把有机合成放在了首位,化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大批已知的化合物进行制备、研究和分类,这样一来,就把化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物理学隔离开了。   但是,也有一些化学家部分继承了物理学的某些传统,他们关心物理仪器的发展及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热衷于通过实验研究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间的关系,同时还致力于探讨化学反应过程所遵循的物理原理。其中本生(R.W.Bunsen,1811—1899)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先是研究有机化学,1859年与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制出了第一台实用的光谱分析仪,这是化学家与物理学家合作的结晶。光谱分析很快就被证明是测定痕量元素的最灵敏的工具。此外,他还发明了许多有价值的仪器,但这些发明都是以改进纯化学的分析手段为目的。 李比希(J.  vonLiebig,1803—1873)的学生柯普(H.Kopp,1817—1892)试图证明所有物理性质都是化学成分的简单函数,提出根据物质化学成分可预知其物理性质,相反,根据物理特性又可鉴别出未知组分的化合物,等等。他们在化学与物理学之间架起了桥梁,但这桥梁仍是十分薄弱的,只是用来交流各种技术和现象而不是学术理论。   到19世纪80年代,几位年轻的化学家认为过于注重成分和结构研究会使化学的领域越来越狭窄,也缺乏创造性,他们试图把早期对化学亲合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融入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之中,这样,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新分支便诞生了。     2 莱比锡学派的形成与物理化学的确立   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阿累尼乌斯共同创立了物理化学学科,但“物理化学”这个名词不是他们发明的。罗蒙洛索夫(M. B. Πomohocob , 1711 —1765 )早就提出了“物理化学”一词(在完成于1752—1754年间的《真正物理化学概论》一书中,罗蒙洛索夫不仅提出了“物理化学”一词,而且还明确指出了物理化学研究的对象及范畴,但影响甚小。)而在莱比锡学派之前,人们更多地是把这类研究称为“physical-chemical researches”(按字面意思可直译为“物理的与化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即是指要同时从物理学与化学两个角度来进行的研究。)直到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创办德文版《物理化学杂志》时才明确采用了“physical chemistry”一词,至此,“物理化学”这个曾是含混、毫无系统的研究终于有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他们将前人的工作系统化了,并通过不断地宣传、证明这一学科的实用性,使物理化学得到了同时代人的关注;他们又与学生一道创办了专门刊物,使这一学科得以成长、繁荣。   奥斯特瓦尔德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祖先是德国移民。在多帕特(Dorpat)大学读书时,他深受导师和校园内学术气氛的影响,认为研究化学亲合力是化学家的基本任务。前人提出可用热化学数据来测量酸和碱的相对亲合力,而多帕特大学缺乏精密的量热仪器,但奥斯特瓦尔德使这个不足变成了一个优点,他相信可以用化学反应时的体积变化、溶液的折射指数、反应速度等来计算亲合力常数,从而对这些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常数值进行比较,以此建立起一套获得这类数据的最精确、最通用、最简单的方法。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奥斯特瓦尔德陆续发表了这方面研究的结果。但由于他成长于远离科学中心德国的里加,其研究内容也不为一流大学的化学权威感兴趣,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后找不到满意的职位,只能在实科中学(Realschule)里执教,同时在多帕特大学兼任物理学助教。1881年他担任了里加工学院(Polytechnic Institute)的教授(这是一个为适应里加日益工业化而办的新机构),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一边继续研究亲合力,一边吸引学生进入他的实验室。由于他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渐为公众所认识,里加工学院校方因此筹到一笔经费为奥斯特瓦尔德建造专门的实验室。这时国外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他,莱比锡大学于1887年聘请他担任德国的第一个物理化学教授(该职位原由一位物理学家担任,因此可以说奥斯特瓦尔德是化学史上第一位名符其实的物理化学教授。)对奥斯特瓦尔德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这时俄国政府已开始清洗德籍教授,奥斯特瓦尔德深感自己在俄国的地位是危在旦夕。而更重要的是,莱比锡大学是一流大学,而且支持科学研究,这是里加所无法相比的,迁到莱比锡就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环境,为他后来联合其他化学家共同把物理化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必要条件。   范·托夫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原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有机化学家,是一个不善言谈而富于深思的人,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他性情孤僻,与同事、学生们在一起时总是沉默寡言;他的著作总是标题很长、段落很短、句子很精炼、而各问题之间很不连贯,因此读者群很小;在实验室中,他不像奥斯特瓦尔德和阿累尼乌斯那样表现得易于合作;而在自由讨论时,他也从不作出结论。他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只发表了很少的一部分。22岁时写了一篇关于碳原子立体结构的论文,对结构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论文发表后范·托夫失业近二年,后来在一个兽医学校教化学和物理,1878年才在新建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执教。在他的所有工作中,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他坚信化学的大部分(尽管不是全部)都可以归到物理学中,于是他放弃了有机化学,转向以动力学、热力学等原理为基础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为了更好地认识溶液的性质,范·托夫提出了溶液与气体相似的观点,认为可以用与气体动力学理论PV=RT相似的假说来解释溶液的渗透压等性质。1886—1887年他首次提到了渗透作用,并指出测定半透膜的渗透压可作为一种测量可溶物质亲合力的方法(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奥斯特瓦尔德的思想)。同时他还提出渗透是一个物理的而不是化学的过程,证实了降低冰点、提高沸点、减小蒸气压等溶质对溶液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与渗透压成正比,因而也就与浓度成正比。但是他发现电解质溶液严重偏离了理论,渗透压比理论值偏高,而冰点则偏低。为了克服这些差异,他引入了根据经验测得的因子i,这样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方程就变为PV=iRT,i 值取决于溶质。然而,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电解质溶液中必需这个因子,而在非电解质溶液中则不需要?为什么i 值会由于电解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1887年3月30日阿累尼乌斯在给范·托夫的信中解决了这些问题。   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博士论文实验时,他选择了通过导电性测出蔗糖分子量为研究课题。后来的实验没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揭示出溶液的导电性以某些方式随浓度的不同而变。1884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提出如果溶液中电活性分子质量与化学活性分子质量相等,那么就可以采用导电性数据来得出反应速率、亲合力常数及反应热。但这一新观点遭到很大反对,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一些概括只是根据少数例子得来,例如他提出酸强度与活性系数间关系时仅仅研究了5种酸。 同时他关于离子是在无电流作用下产生的观点也令很多化学家无法接受。评审委员会把这篇论文评为“四级”,这样根据乌普萨拉的学制,阿累尼乌斯就只能在中学而不是大学里教书。但是,尚在里加的奥斯特瓦尔德收到这篇论文的复制件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看出了用导电性来确定亲合力常数这一研究的前途。他于1884年8月访问瑞典时约见了阿累尼乌斯,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奥斯特瓦尔德成为阿累尼乌斯理论的热情支持者和宣传者。访问期间奥斯特瓦尔德提出愿意为他在里加安排教职,这一态度促使乌普萨拉校方立即于同年11月聘阿累尼乌斯开设物理化学讲座。后来在多方努力下,阿累尼乌斯获得一笔为期五年的旅行奖学金,先是在里加的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1886年),后又到维尔茨堡(Würzburg,1886年)、格拉茨(Graz,1887年)等地工作了一段时间,1888年到阿姆斯特丹与范·托夫共同研究,最后又回到莱比锡的奥斯瓦尔德实验室工作( 1889—1891年)。在这期间通过进一步研究阿累尼乌斯形成了电离理论的框架,在1887年3月给范·托夫的信中明确提出了电离理论,并在随后发表的几篇论文中作了更详细的阐述,还对电解质的电离作了定量计算 。他指出只有在水溶液中不发生离解的非电解质溶液才遵守上文中的渗透压公式。而酸、碱、盐等由于在水溶液中离解,使溶液中粒子数增加了,所以需要引入校正系数i使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合,这样范·托夫的PV=iRT方程就适用于一切溶液。但电离理论提出后,学术界反应淡漠,是奥斯特瓦尔德和范·托夫借助于自己的威望和热情才使这一几乎被忽略的新理论为众人所知。   奥斯特瓦尔德一直非常关注范·托夫和阿累尼乌斯在溶液方面的研究,1887年以后他与二人的关系已非常亲密,并开始将他们的成果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在电离理论提出不久,奥斯特瓦尔德就意识到应该把质量作用定律应用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和分子间的平衡上,由此对分子导电性随稀释度而变化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这样他于1888年发表了研究结果即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用方程把质量作用定律和电离理论联系在了一起。随后他又对200多种弱有机酸进行了实验, 很好地验证了电离理论。   在短短的几年中,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和阿累尼乌斯就创立了溶液理论,这一理论行之有效而且具有启发性,使一大批曾是孤立的事实得以简化、统一。根据范·托夫的思想,稀溶液与气体在本质上相似,渗透压对应于气压,它们遵从波义耳(R. Boyle,1627—1691)、盖-吕萨克(J.L.Gay-Lussac,1778—1850)和阿佛伽德罗(A. Avogadro,1776—1856)等人的理论;根据阿累尼乌斯的思想,电解质溶液的异常行为来自于溶质分子的离解,离解度随溶液浓度和电解质性质的不同而变,离解所生成的离子带电,是产生电活性和化学活性的主要原因,通过测量导电性或与渗透压成正比的任一性质就可计算出某种电解质的离解度。再加上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就能较为可靠地预测许多电解质在不同浓度下的离解度,也可定量地预测它们的化学、物理性质。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阿累尼乌斯三人各自的工作都只是局限于物理化学的某些方面,但他们互为补充的成就却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他们的理论使大量现象得以定性分析,并指出看似无关的各种性质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的;他们使很多化学概念有了更高的精确性,而且使化学仪器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联手开辟了物理化学这一完全崭新的研究领域。尽管他们真正共事的时间不多(1884年奥斯特瓦尔德与阿累尼乌斯相识,1886年奥斯特瓦尔德才与范·托夫相识),而且基本上只有奥斯特瓦尔德及其学生能斯特(W.Nernst,1864—1941)等人长期在莱比锡工作,但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热情而开放的个性使他成为这个联盟的领袖,而且莱比锡大学后来成为物理化学研究的中心,因此称之为“莱比锡学派”的说法是恰当的。   莱比锡学派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物理化学得以建立的过程,而物理化学最初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三位科学家的创业史。作为学派中心人物的奥斯特瓦尔德于1887 年2 月办起了一份刊物Zeitschrift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即德文版《物理化学杂志》(它被化学史家们看作是物理化学建立的标志),不仅是莱比锡学派的喉舌,而且一直是向全世界展示物理化学研究进展的窗口,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就是发表在这一刊物上。但它的这种重要作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破坏。除了阿累尼乌斯以外,该刊在1887年的12期中还发表了范·托夫、奥斯特瓦尔德、迈耶尔(L.Meyer,1830—1895)、拉乌尔(F.M.Raoult, 1830—1910)、古德伯(C.M.Guldberg,1836—1902)、门捷列夫、汤姆生(J.Thomsen,1826—1909)、勒·夏特列(Le Chatelier , 1856 —1936)、普朗克(M.Planck,1858—1947)等人的论文。奥斯特瓦尔德把几乎整个欧洲的很多化学家都团结在了自己的周围,如德国的霍斯特曼(A.F.Horstmann,1842—1929)、朗道尔(H.H.Landolt,1831—1910)、L.迈耶尔,英国的拉姆塞(W.Ramsay,1852—1916),法国的拉乌尔和贝特罗(M.Berthelot,1827—1907),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J. 汤姆生、阿累尼乌斯、古德伯和瓦格(P.Waage,1833—1900)等 许多杰出化学家都是《物理化学杂志》的编委,因而使这份学术刊物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通过它,奥斯特瓦尔德把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介绍给了年轻一代。   与刊物同样重要的是奥斯特瓦尔德在莱比锡的实验室 。 它是以一个农业研究室改建而成,采光和通风条件都很差,靠炉火加热,所产生的大量灰尘使一些较好的设备受到损坏;没有任何减缓震动等干扰的措施,因而常使很多实验无法完成。但是奥斯特瓦尔德在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适于精密实验的环境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他以验证、发展和运用溶液定律及电解理论作为自己和学生们的研究方向,稀释定律就是其中的第一项成果。此后奥斯特瓦尔德又提出了酸碱指示剂理论,并在结晶作用研究上作出了贡献,还提出了定性的催化作用理论并因此获得1909年诺贝尔奖。他的学生能斯特以溶液中离子的扩散为课题,阐述了在溶液中一种盐的存在对其它盐的可溶性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以阿累尼乌斯和范·托夫的工作为基础,提出了原电池中电化学作用的模型和定量理论。其他学生研究了电解过程中电极上的反应、汞齐的电化学性质等。由于奥斯特瓦尔德在教学、研究上的出色能力,实验室吸引了许多学生,1887年秋季只有2个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物理化学,1888 年秋季增加到13个,很快又达到了30个人的饱和状态,此后一直保持着这个水平,直到1897年另一个新实验室竣工,奥斯特瓦尔德才得以扩大招生数量 。这些学生成为了物理化学的忠实支持者、传播者和研究者。在50岁寿辰时,奥斯特瓦尔德一一数出自己有147 个学生独立取得了成就,其中有34个担任了物理化学教授 。       3 莱比锡学派的特点及成就   19世纪上半叶,有机化学大师李比希在吉森大学成功地组织了第一个研究学派,不仅是世界各地化学发展的蓝本,而且对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相比,莱比锡学派是19世纪化学史的又一个里程碑,由于它的工作,使整个化学研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性,从研究方法上发动了一场变革,为化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与物理学、数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和阿累尼乌斯三人的经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不是出身于显赫的科学世家,阿累尼乌斯的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掌管地产收入的行政官员,而范·托夫的父亲是医生,奥斯特瓦尔德的父亲则是制桶工人。奥斯特瓦尔德和阿累尼乌斯都没有成为有机化学家,范·托夫最初是研究有机化学,但也是很快就改行了,相反,他们关心那些与亲合力有关的问题,如质量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渗透压现象、电导现象等。最初他们的工作和观点是彼此独立的,但后来逐渐汇集到一起,有时完全相似,有时又互为补充。换句话说,他们每个人通过各自的研究独立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认识溶液中各物质的性质,才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关键。   自19世纪上半叶起,化学研究和化学教育都是以德国为中心,因此相比之下,奥斯特瓦尔德、范·托夫和阿累尼乌斯三人都是在德国以外的一些较为落后、地方性色彩更浓的学校里接受最初的科学教育。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些学校中物理与化学的界限不像在德国大学中那样明确,所以他们在学生时代就较好地掌握了物理学知识,如奥斯特瓦尔德在多帕特大学担任过物理学助教,范·托夫开设过物理学讲座,而阿累尼乌斯的导师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虽然由于地域的局限,他们学到的物理学知识不是最先进的,但对于他们后来从事化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研究已是足够的了。另外,在他们学术生涯的早期,都是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看作是研究的关键领域,奥斯特瓦尔德把这种关系视为测定亲合力常数的重要手段,范·托夫希望能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阿累尼乌斯则想把电活性与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具体工作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他们坚信物理学与化学是统一的,常常从物理学中寻找模型和工具,但并不是幻想把化学变成物理学的附庸,而是充分利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使物理学与化学在自己的研究中达到和谐。   莱比锡学派中没有人是数学家,他们的论文除了微积分以外,没有使用过更深奥的数学知识。但与同时代的其他化学大师相比,奥斯特瓦尔德等人看出了更多的将数学用于化学的机会,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该怎样使数据与方程相符、怎样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简炼、精确地表达出复杂的关系,有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程推导出新的关系式,例如范·托夫的等容反应方程d(lnK)/dT=Q/2T(,2)就不可能完全根据实验数据而得(这里Q为反应热,T表示绝对温度,K为反应常数)。 又如拉姆塞在英国为电离理论的传播做了许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微积分的常识,他始终没能成为运用化学热力学的行家。 因而对于莱比锡学派来说,数学虽不占统治地位,但却是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莱比锡学派对实验也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实验室是对其思想进行验证的方法。他们不受实验化学家传统目的(即发现新化合物、分离新元素)的影响。范·托夫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理论家,坚信除了评价某一思想所需的实验外,其它的实验都是浪费。他所发表的实验性论文很少,但他能够从少量的实验数据中看出问题的实质。阿累尼乌斯也是如此,他的学位论文是以很少的实验证据为基础。即便是奥斯特瓦尔德对实验抱有极大的热情而且也很有能力,但他也是致力于通过实验寻找新思想、新方法。一些学者把物理化学称为理论化学,不无道理,因为尽管奥斯特瓦尔德等人没有放弃实验研究,但把它放在了理论研究之下。   莱比锡学派开辟了化学与物理学交界处的很多未知领域,它们对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家来说都同样重要。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都是在溶液中进行,而工业过程也大都如此,因此溶液理论在化学每一个分支中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样,莱比锡学派对反应动力学、平衡和离子作用力的研究,也为有机、无机反应的结构及机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是以化学变化本身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诸物理因素为研究中心,而不是要分析某种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和结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莱比锡学派就可以超出无机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的局限,使自己对溶液的研究能为各个学科提供依据,从而找到使化学与物理学、生理学、植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互交流的新途径。而同时,化学本身也获得了新的完善。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将物理化学确立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而且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法。       4 莱比锡学派的影响与物理化学的传播   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种新思想是诞生于学者的研究中,但只有融进了教育、工业生产及专门机构这样一个大体制中,才能得到发展和繁荣。19世纪80年代是物理化学思想形成、并使旧观念发生变革的时期, 而在19世纪最后10年间,则是以物理化学思想的传播、成长来作为主旋律。   在使新思想走出实验室、进入大千世界的过程中,莱比锡学派的成员们发挥出了连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才干。范·托夫尽管生性腼腆,但这时也担负起了宣传新思想的重任。到90年代中期,他在阿姆斯特丹吸引了来自欧洲、美洲各地的学生投入自己的门下,随后又被任命为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教授、在大西洋两岸巡回演讲,言传身教,使公众很好地认识了物理化学及其重要性。在1911年因肺结核去世时,他作为出色的化学家已赢得了世界性荣誉。阿累尼乌斯不是新学科的领袖,但对普及新知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在很多学校任教,后来又在瑞典办起了诺贝尔研究所并在这里去世,190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而且对许多学科都有所研究,被瑞典人视为民族的骄傲。   从学术成就来看,范·托夫是三人中最出色的科学家;而从组织能力来看,莱比锡学派中以奥斯特瓦尔德最善于领导、最善于宣传,他为物理化学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许多机会。他能够写出精炼、优美的散文而几乎不加修改,以新的溶液理论为立足点撰写了一系列教科书,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最先把这门新学科介绍给了数以百计的年轻学生,而且在自己的实验室中为培养第二代物理化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到世纪之交时,这门新学科已经具有了与古老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同样重要的地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奥斯特瓦尔德在莱比锡的物理化学实验室逐渐成为世界各地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学生的国籍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来自日本和埃及,其中以各英语系国家的学生居多,1887—1905年间,就有40多位英国学生来到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学习 , 而且屡次出现过大家都使用英语交谈的场面 。频繁举办讨论会是奥斯特瓦尔德教学的最重要特点,每月二次,周日晚在他的家中举行,参加者包括学生、助手和来访学者。他的学生、助手杰弗(G.Jaffé)的回忆很好地概括了奥斯特瓦尔德在每周的学术讨论会上所起的作用:“每一段研究都要反复讨论。第一次讨论的题目由奥斯特瓦尔德本人或助手提出;第二次讨论是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由研究者汇报工作,这时他必须提出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是交出一份已完成的论文……。即使是在一些他不能亲自处理的问题中,他也会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在这里没有虚假的装模作样,而有一种奥斯特瓦尔德所说的兄弟般的坦诚……” 因此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最宝贵的产品,就是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物理化学家,他们是传播物理化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技术的重要媒介。   奥斯特瓦尔德在1887年创办《物理化学杂志》时曾预言:物理化学是一门属于未来的化学。进入20世纪以后,物理化学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但在草创之初,整个欧洲没有人理解这一预言。在德国,占据优势地位的一大批有机化学家,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及其追随者侵犯了自己的领域,他们与掌管教育的政府官员结成联盟,以相对集中财力以支持已有研究为由,来限制新学科增设教职和机构 ,直到1904年德国21所大学中只有4个物理化学研究所:莱比锡、哥丁根(G?ttingen)、吉森和弗赖堡(Freiburg)。这些机构不但数量少,经费也少,在1895—1896年度,奥斯特瓦尔德的工资还不到同事(有机化学家)的一半。而在工学院(technischen Hochschule)等学校中,可直接应用于各领域的物理化学相对繁荣一些,到1910年,在11所德国工学院中,物理化学家占据了全部(共4个)教授职位(同参考文献 ,第51页)。与德国有所不同,在英国反对物理化学的是一批无机化学家,矛头直接指向电离理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牛津和剑桥才设立了物理化学职位。在法国,物理化学受到更为冷淡的待遇,学制差异与主观偏见,严重阻碍了法国学生到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或德国其它物理化学机构学习、工作,而教材又大大忽略或轻视了莱比锡学派的成就。1903年第一份法文版的物理化学刊物问世,创办者不是法国人而是日内瓦大学的一位教授(同参考文献 ,第52、332页)。   尽管如此,物理化学思想仍在缓慢地传播开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人和年轻的学术机构中,如德国的工业院校、英国的伦敦大学院、利物浦大学等新机构为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提供了最初的机会。阿累尼乌斯和范·托夫组织学生分别在瑞典和荷兰办起了相应的机构。如果说莱比锡学派最初是在欧洲科学界的边缘地区开始了自己的研究,那么可以说他们的学生们也是在传统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传播了物理化学的新思想。   到1905年奥斯特瓦尔德从莱比锡退休时,他与范·托夫、阿累尼乌斯共同创立的物理化学研究几乎渗透到了世界每一个地方。在英国,他的朋友拉姆塞、学生沃尔克(J.Walker)等许多人在各大学中担任了具有影响力的职位,而拉姆塞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向从奥斯特瓦尔德那里回来的年轻化学家们敞开,从而使很多人后来成为英国最著名的物理化学家。   法国科学家并没有完全忽略溶液研究以及热力学对化学的重要性。巴黎一些受过物理、数学严格训练的年轻化学家开始进行有关的研究,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比莱比锡学派更为抽象、更为正规。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物理化学思想和技术,并在南锡(Nancy )等地设置了一些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这一方面的训练 。   物理化学在美国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不及的。在这个年轻的国家中,没有顽固的传统势力,但也没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学术机构,美国的物理化学家们是在这种利弊参半的条件下发展、繁荣了物理化学。1905年以前有40余位美国化学家在莱比锡与奥斯特瓦尔德一同工作。到1906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担任教职。据美国化学会统计,1901年在39个院校中有500 多个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同参考文献 ,第53页),而德国境外的第一份物理化学刊物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就是于1896 年在康奈尔大学创办的。在1946年由130多位美国一流化学家参加的评选中, 奥斯特瓦尔德的三位美国学生路易斯(G.N.Lewis,1875—1946)、诺伊斯(A.A.Noyes,1866—1936)、理查兹(T.W.Richards,1868—1928)名列六大最有影响的化学教师之中 (诺伊斯和理查兹于1906年被奥斯特瓦尔德聘为《物理化学杂志》的编委)。由此足以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化学在美国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看,1901年,范·托夫因在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定律方面的出色研究,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得主;两年之后,阿累尼乌斯因电离理论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09年为了表彰奥斯特瓦尔德在催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诺贝尔化学奖再一次颁给了物理化学家。 这门新学科在世纪之交时的重要性以及莱比锡学派的重要贡献由此可见。
1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睡了又醒流变学
热度 4 andrewx100 2012-6-9 01:20
上午组会报了个告,下午毕业生唱K,回实验室又与领导促漆长谈。回家用探热针怎么量都超不过37.5degC,开玩笑?洗完澡两个未接电话,陶老板叫我不是别的还是唱K……结果没刷牙口很臭,下次见面先自罚三杯嗽口! 辗转反侧睡不着,脑子里想的是流变学。流变学搞多了,我想唱K;K唱够了,我又想流变学,还是爬起来瞎逼逼几句吧。 鄙人目前的一点肤浅认识:一直以来的流变学研究有两个分野,一是流体力学,抱着连续介质(con-tin-uüm)的观点,具体是低雷诺数条件的非牛顿流体;二是物理化学,具体从流变学研究的主流对象来讲主要是(非平衡)软凝聚态物理。现在的流变学,任务是要统一这两个分野。 早就有流体力学,早就有物理化学,干嘛还要流变学?那是因为要处理非牛顿流体和复杂流体,二者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讲流体力学时用前者,讲结构时用后者。由于东西是同一件东西,但是从两个角度去研究都各有难度(当初),所以从同一件东西出发,独立出流变学来;但从方法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两个分野。还有就是目的不一样,做流体力学的,对加工的指导意义很大,跟工科接轨;做软凝聚态物理的完全是sci-ence。 流变学家的圈子有“重视学科建设”的传统,本来是很窄的圈子,但是各国的流变学会很多,而且交流很密切。早期的流变学大牛都很“文艺”,“panta rhei”、“Deborah数”,还有Scott-Blair业余写过的小书,还思考到时空和认知学去了。而且也经常整理流变学发展史。科学网上郑融老师就显著体现了流变学家的性格。这就使得流体力学和软凝聚态物理这两种不同的分野长期在流变学的帽子下共存。做前者的老是想着后者,反之亦然。不然的话,爱研究统计力学的,搞非平衡大可以去做扩散,外场也有声光电磁可选,何苦要引入流场?做流体力学的,大可以在流道geom-e-try上做文章来去CFD一下,何苦守着小幅振荡搞什么时温叠加?发展久了,“传统流变学”似乎渐渐局限在很狭窄的甚至是很古怪的兴趣范围之内,其实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结构的如果想要结合本构方程,解释宏观的应力应变关系(或反从通过研究应力应变关系来探测结构),中间环节往往要依靠no-slip、homo-ge-neous、incom-press-ible等理想假设,但实验发现这些假设常常并不满足,此其一。其二,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写在教科书上的是布朗运动、高斯分布;要么是得近平衡(near-equilibrium),讲线性响应,要么是得无外场(sto-chas-tic)才能谈动力学(kinet-ics)——也许是我看的教科书过于陈旧吧,喜欢老书。但是复杂流体往往很容易显示出非线性响应,进入所谓的“大应变”区域;流场不但不可忽略(不sto-chas-tic),还往往有流场诱导结构生成;很多“复杂流体”实际上是“远离平衡态”(far-from-equilibrium)——这其实无非历史悠久的流变学概念“触变性”(thixotropy)和“反触变性”(anti-~)。换句话说,结构决定流场,流场又反过来改变结构。流体力学上的和统计物理上的双重非理想性,使得对于复杂流体想要从结构直接做到本构方程这一目标成了“共产主义”,现在还是面对现实,退一万步,先把“社会主义”这个中间环节搞好吧。 所以现在大家就会发现,流变学的主战场从锥板转向剪切池、从流变仪转向显微镜和散射仪上了。“结构-性能关系”仍然是永恒的主题,但具体到今天,如果你从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结构”开始,你的性能暂时是“流场”;如果你想“性能”仍然是应力应变关系,你的“结构”最好从流场开始。所以现在有散射有显微镜的,就给它加上剪切池;有流变仪的,就给它加上散射或显微镜。有流变学前辈说“传统流变学走到非线性这一步就算终结了”,我觉得,说“终结”可以,说“共产主义”也可以,咱和谐一点、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吧!不然像小弟这种子孙后代该何去何从……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737#ixzz1xDtEJJcU
8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热液矿床
huozhenhua 2012-6-5 15:10
§1 概述 一、定义 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与围岩中,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的方式形成的矿床。 二、基本特点 1、矿床形成温度一般400℃,少数可达500~600℃,尤其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气液矿床。最低可达50℃±。形成深度范围变化较大,可为深~中深(4.5~1.5km)也可为浅—超浅(1.5~近地表或地表)。地表以下4.5km—近地表。 2、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各种构造既是矿液的通道,又是沉淀场所。矿体的形成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3、含矿热液作用于围岩,常使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强烈的蚀变。 4、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 5、矿石成分以金属硫化物(和砷化物)为主,其次有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类等,脉石矿物除石英外,还有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矿物及少量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多数矿床中矿石成份与围岩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6、矿床的形成是多期、多阶段的。整个成矿过程较为复杂。 7、是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可提取呈类质同象存在的分散元素(Ge、Ga、In、Cd)及Co、Ni、Fe等。还有许多非金属矿产。 §2 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与侵入岩浆有关的一类矿床,矿床与侵入体有空间和时间,成因上的联系。有人又称为“岩浆期后期热液矿床”。习惯上根据成矿温度将其分为:高温、中温、低温热液矿床。其意义并非只反映温度。 一、高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形成温度:400~300°,大部分矿物在400℃以下形成,其中石英主要是α石英。矿石中有时可见到形成于300℃以下的硫化物,这些矿物是后期迭加上去的。 ② 深度:有深也有浅,一般以深—中深为多(4.5~1.5公里),少数可形成于地下1km±以至更浅(高温浅成矿床)。 ③ 与侵入体关系:一般与深成相的酸性侵入体有关,侵入体常呈岩基、岩株或岩瘤。矿体常产在侵入体的顶部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附近围岩中最远离侵入体不超过1km。侵入常常是矿床的母岩。 ④ 围岩条件:高温热液矿床的围岩常是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硅铝质岩石。若围岩是含Ca的碳酸盐时,热液若为酸性将形成矽卡岩,但如果热液为碱性时,即使围岩是碳酸盐也不会形成矽卡岩矿床。 ⑤ 构造条件:区域性深大断裂常是母岩体侵位的通道,与侵入体裂隙系统(岩体的原生裂隙)(深大断裂旁的次一断裂)为空矿构造。 成矿作用及方式:充填作用为主。围岩以Al2O3、Fe2O3为主,惰性不利于交人,但碎性。早期的岩浆热液含量F、Cl的阴离子,多为酸性,W、Sn的氧化物多在酸性介质中生成。所处围岩多为Si、Al质岩石,不易长距离搬运,以充填作用为主在裂隙中成矿。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由于成矿方式以充填为主,其矿体形态常为脉状、扁豆状、串珠状,常沿一个方向呈雁行状排列。矿体大的可长达几km,裂隙中的矿脉一般宽10cm~1~2m,延深可由几m~几百m甚至上千米。 ② 矿石成分: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含氧盐类,其次有高温硫化物及少数自然元素典型的矿物共生组合:Fe3O4-Fe2O3-FeS-SnO2-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毒砂、自然金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含水硅酸盐及少量挥发分矿物(电气石、黄玉、云母类。) ③ 结构、构造:形成的温度较高,矿物结晶颗粒粗大为特点,以粗粒结构为主。常出现对称带状构造。块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高温蚀变,蚀变的种类因围岩的成分而异。 花岗岩→云英岩化。泥质岩、粘土岩时→电气石化、黄玉化。另外常常还出现钠长石化、阳起石化、方柱石化。 3、矿床类型 黑钨矿~石英脉矿床 锡石~石英脉矿床 辉钼矿~石英脉矿床 含金~石英脉矿床(山东招远) 二、中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温度:主要矿物形成温度为300~200℃,很海风了高温硅酸盐矿物,可有低温矿物的迭加。 ② 深度:一般为中深条件(2~0.5km) ③ 侵入体关系:常与中小型、中深成相的酸性=中酸性侵入体有关,少数与中性、基性岩有关。矿体产出位置较高温热液矿床离岩体远,矿体常产在侵入体附近的围岩中。 ④ 围岩性质:围岩既可是硅铝质的,也可是碳酸盐岩。围岩的性质不同常影响矿床的成矿方式。当围岩是硅铝质时,主要以充填方式成矿,碳酸盐围岩时以交代作用方式成矿。 ⑤ 构造条件:多数产在地壳活动区,主要受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控制,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常常都是围岩中的裂隙构造。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矿体形态较为复杂,因成矿作用方式不同而异。充填作用形成的矿体为脉状。交代作用形成的矿体常为不规则状,与围岩常呈渐变过渡关系。 ② 矿石成分:以复杂的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是金属硫化物部分氧化物硫酸盐及自然元素。典型矿物组合:自然金、自然银、赤铁矿、菱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黔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碳酸盐、硫酸盐、及石英。含挥发分矿物显著减少。 ③ 结构构造 由于形成温度降低,主要矿物一般是中粒结构,还有交代熔、蚀结构和固熔体分离结构。 矿石构造:充填作用常形成梳状、晶簇状、角砾状构造。交代作用则形成细脉浸染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种类较多,高温蚀变消失,有典型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成矿方式:充填及交代作用均有,视围岩性质不同而定。 3、矿床类型:多金属脉状铅、锌矿床(湖南桃林) 锡石—硫化物矿床 广西大厂(是我国Sn主要来源之一) 五元素(Ni、Co、Ag、Bi、U)建造矿床(加拿大大熊湖、捷克矿石山) 非金属矿床:石棉、萤石、重晶石 三、低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温度:大约200~50℃,早阶段矿化可超过200℃。 ② 深度:多数为浅成矿床,形成在地表以下1公里范围内。 ③ 与侵入体关系:多数情况下与岩浆岩的关系不明确,矿床一般远离岩浆岩侵入体,矿区附近常见不到大规模的侵入体。或仅见少数岩脉、岩瘤等小型侵入体。 ④ 与围岩性质关系 可产在各类围岩中,但以碳酸盐及火山岩中较多。 ⑤ 构造条件:受多种因素控制,区域断裂的次一级断裂常作为导矿构造,褶皱核部(地层整合面)。层间裂隙及破碎带常是容矿构造。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 火山岩为围岩时矿体呈脉状,碳酸盐围岩时呈层状或似层状 ② 矿物成分 以硫化物为主,其次有碲化物(Te)、硒(Se)、砷化物及自然元素。 典型矿物组合:辰砂、辉锑矿、雄黄、雌黄、自然金、Ag、Cu、碲金矿、硒银矿、辉银矿。中温矿床中的矿物在此可见 脉石矿物:石英、玉髓、蛋白石、方解石、高岭石、沸石、水长石、萤石等。 ③ 构造构造: 细粒结构—非晶质结构为主。 构造主要反映充填作用特征,晶洞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特有的胶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明矾石化、粘土化、蛋白石化、青盘岩化 3、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为主,当围岩为碳酸盐时可发生部分交代作用。 4、主要矿床类型:雄黄—雌黄矿床、湖南、蓟利、菱铁矿矿床、贵州观音山 四、地下水热液矿床(非岩浆热液矿床) 1、概念 当地下热卤水(地下水热液)在地壳中流动时,从地层中,矿源层中或早期形成的矿床中淋滤出有用矿质,使之发生迁移、富集,并在利岩层或构造部位沉淀成矿床,(与岩浆岩无关)地下水的来源具有普遍性:最主要的是大气降水,地层水。 地下热卤水是具有一定含盐度的(35%)。 类型:SO4超浅成,HCO3-型,浅成,Cl-深成卤水。 2、矿床特点 ① 主要成矿温度200~50℃,形成于地表以下1.5km范围内。 ② 矿床产于一定的地层中,具有一定的层位。矿床受岩性控制(Pb、Zn、Hg矿多产于碳酸盐中,层状Cu矿多产于砂岩中)。 ③ 矿床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脉状,具有多层的特点。 ④ 矿石成分简单,主要是金属硫化物(少数氧化物的含氧盐类)。 矿石以浸染状构造为主,矿物形成温度50~150℃。 ⑤ 矿体附近有强度不大的围岩蚀变,硅化、碳酸盐化、粘土化、重晶石化。 ⑥ 矿床与岩浆没有明确的关系。 ⑦ 常受褶皱控制,并与元素化学活泼性有关。一般规律是活动性较差的铁常集中在向斜核部,相对活泼的元素(Pb、Zn、Hg、Sb、As……)常集中在背斜的核部。此外,一般断裂构造控制脉状矿体、褶皱控制层状、似层状矿体。 3、成矿过程 ① 沉积阶段:通过沉积作用,在一定层位中使金属物质得到初步的富集,既形成矿源层的过程,为矿床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② 后期改造阶段:加热 成有利层位地下热卤水淋滤成矿物质地下热水深部热源地下水。 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水,及岩体封存水,油气田水等,由于地下深部热源的影响,将地下水变为地下热水,使活动性及溶滤围岩中物质的能力相应增大。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带入溶液,因而提高了热液的盐度和矿化度。变为地下热卤水。当其向温度、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时,达到一定的有利层位和构造部位时将发生卸载,这环境总是还原条件,将热卤水中的矿质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出来。 定过程也就是沉积一再造过程,其成矿作用的独特性表现在,① 首先是成矿介质(溶液)与火成岩无关,它们为各种类型的地下水。② 再者成矿物质来源于各种围岩。 围岩:地表或近地表的各种矿床及含矿围岩 矿源层:含盐地层(含盐类的沉积地层) 火山岩地层 4、矿床类型 碳酸盐地层中:汞矿床(湘西、贵州) 锑矿床(湖南锡矿山) 铜矿床(砂岩)
个人分类: 地质|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应用实例》(第4版)范崇正等
ustcpress 2012-4-20 15:25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应用实例》(第4版)范崇正等
出版日期:2010年8月第4版 第8次印刷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731-4 正文页码:399(16开) 定价:39.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购书网址: 淘宝店铺“ 图书全网首发平台” ( http://wehefei.taobao.com/index.htm?spm=a1z10.3.w5002-5528484729.2.crnIPz)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热力学体系与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本书读者群体主要包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相关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等。 【 主要作者简介 】 范崇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杭瑚,青岛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学习辅导|6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间的赠书,有趣还是无趣?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3-23 10:23
  现在想想,科学网博友之间的赠书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儿。   除了刚刚和河南工业大学的刘广明兄刚刚见过,俺们将三本书赠与刘兄外,和我交换赠过书的有之前的曹广福兄,陈龙珠兄,罗帆老姐姐,张欣小妹妹,吴渝教授。   其实,即便是不是一个专业的博友,以书相赠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此事似乎显得有些风雅。尽管不见得被赠的人会有时间或者因为专业相同的缘故能真去花时间看这些书,其实看看前言后语也是好的,从吴渝的书里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这本写网络社会的专著背后的作者是个有着细腻情怀且文学素养很高的女人。   而对于我们这般管理科学的研究者而言,实际上是希望能够有一套自己提出的理论体系留存的。和物理化学不同的是,管理学自成一家又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管理不是科学的一个方面),也所以历史上有所谓“管理学丛林”,跟和尚道士们的那一套有的一拼——大家都“丛林”嘛!   就如和尚们,或净土宗,或禅宗,似乎念的一套经,但是实际上解释起来有不小的差别。所以才会有佛教的丛林之说,你看少林寺外的塔林,多少高僧在彼处高卧,他们当年又是何等睿智之人,教化众僧,得浪费多少唾沫星子啊,如果写下来,则肯定是著作等身。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把管理学的故事和理论结合在一起讲,喜欢看故事的去看故事,对理论体系有关注的人则也有比较复杂的学术性的内容去参照。下两本书我们就准备采取这个策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管理机制设计——案例故事与应用实践》,看看是否能够体现我们的初衷,而对于这书未来的赠送,也可以考虑两本一起,或分别赠送,这就要看朋友的个性和喜好点了,后一本我们得写成在厕上都很有兴趣读下去的普及性著述。   不过,毕竟还是感觉有遗憾了,对于我,游记本来写得比专著要好很多,可惜的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出版我的《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向前一步是黎明——东游记》、《东方智者与西方先哲——新西游记》,等我到了50岁,一定出版出几步非专业性专著的书来,到时候大概就不会赠送现在手头上的这些了。
个人分类: 事论|30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化学生物学发展现状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2-28 11:30
——从2011年化学部院士增选结果说起 文/郑庆飞 2011年的院士增选最终结果公布以来,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最令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化学部新增院士中居然没有一位是有机化学家,几乎全部集中于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因此也想借此机会发表一下对于中国目前化学生物学发展状况的看法。 2011年当选的院士中,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马大为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虽然2002年的JACS风波不了了之(我个人认为那次“事故”完全是由水平不济、嫉妒心又极强的日本人的“挑衅”引起的),但是必须要说马老师在多肽类化合物的全合成领域绝对是全国第一人。另外,作为陆熙炎院士的三大得意弟子之一,马大为是唯一一位较远地脱离金属有机领域的化学家,也是中国最早开始从事化学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人之一。院士虽然仅仅是一个称谓,但是不仅对于一个单位的声望很重要,对于某一个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资深院士中还没有哪一位是从事地道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虽然北京大学刘元方院士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页上被划归到化学生物学专业,但是实际上刘元方是最为典型的放射化学家,利用放射化学研究生物就算做化学生物学恐怕有些牵强。因此,单单从院士数量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化学生物学发展确实不够景气,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地学部矿业学方向的院士断层现象。2005年出版的《化学生物学进展》(张礼和、王梅祥编写),其中大多数的工作是将一些研究手段应用在生命科学中,因其与生物学行为有关,故而划归到化学生物学中。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化学生物学主要是建立在有机合成基础上的,并且主要将有机合成手段得到的化学小分子工具应用于细胞水平上的生命科学,包括合成小分子探针、筛选创新药物、模拟生物大分子行为和物理特征、分析检测生物体中小分子的行为等,在很多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化学生物学还没有涉及。 将国外和国内在此领域的工作进行比较,就知道现阶段国内外化学生物研究的区别和差距在哪里。 在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出色的化学生物学家,我个人认为有哈佛大学的David Liu、Stuart Schreiber、Christopher Walsh;UC Berkeley大学的Carolyn Bertozzi;Scripps研究所的Peter Schultz等。这几位科学天才的工作各具特色,几乎很难找到明显的共同点,Schreiber提出了“一个基因对应一个小分子激活剂和一个小分子抑制剂;一个酶对应一个小分子激活剂和一个小分子抑制剂”的宏伟筛选计划,并且利用高效的有机反应方法学将组合化学筛选方法扩展到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小分子,这与Schreiber深厚的有机化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强大的公关和表述能力也令其得到了大把的科研经费用以维持这项浩大的工程。Walsh主要从事着既烧钱又难做的生物合成工作,在聚酮、多肽类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Bertozzi 2000年开发出了利用Staudinger ligation标记细胞表面糖分子的手段,如今世界各地蜂拥紧随其后,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为“细胞表面糖化学工程”的新学科。David Liu先后开展了DNA模板合成、分子进化、DNA文库等独创的工作。Schultz不但科研做得好,也善于用各种卡通动漫图片来宣传自己,其开发的UAG终止密码子翻译的第22种氨基酸——吡咯赖氨酸经过修饰已经成为“生物正交反应”领域最为有效的工具,技术简单化(试剂盒化)之后很有完全取代EGFP的可能性。 国内的代表人物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俞飙、马大为、姚祝军,以及新生力量李昂等,都是以有机合全成或者是有机合成方法学起家的,现在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了生命科学领域,并如火如荼地飞速发展着。但这几位都是以有机化学以及合成方法学为主,生物方面主要是靠合作或者是仅仅涉及一些简单的活性检测,并没有深入探求生物体系通路的细节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仅仅在改进前人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生物学中悬而未解的难题。这些工作与Liu、Schultz、Bertozzi相比确实缺乏原创性和开辟领域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教授陈鹏回国短短2年不到,虽说主要的思想还是利用Schultz等开发的UAG编码的非天然稀有氨基酸为入手点,使用了在美国博士后期间开发的质粒,但是很好地解决了生物问题(关于大肠杆菌耐酸蛋白的研究),可以说,在中国年轻一代里,陈鹏是目前唯一真正从事化学生物学顶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所谓化学生物学指的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工具(包括分子体系与超分子体系)研究、影响、模拟生命体系,反过来也可以用人工得到的生命体系合成、研究复杂的化学分子。生物化学主要是研究生命体系已有的分子和行为,一般不会做一些人为干扰和调控;而生物有机化学则注重研究小分子对于生物大分子功能的模拟与替代,主要还会涉及配位化学与光谱学。而化学生物则重在人工设计与改造,可谓“人与自然的对抗、人对自然的改造”最典型的体现。而我国现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没有深入到生物相关的范畴。产生这样的现状,除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以外,更要指出的是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和生物学联系的认识,学化学的不能有效把握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方向;生物系出身的不能设计、合成有效的化学分子工具,甚至认为经费足就什么都可以买到。 衷心希望中国的化学生物学能够摆脱现今的局限与束缚,早日达到真正的世界一流水平!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2-01-10博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3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马行空——我在思索(2)
Ripal 2012-1-17 22:04
昨天,与一家伙闲谈。从物理界得牛顿、老爱聊到了化学界的门捷列夫、卡尔文,又到我们生物界的孟德尔、达尔文。最后,谈到了有意思的学科交叉“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等。还记得大学时,曾经的一位老师告诫:“交叉学科最容易出成绩”!当时,我们很是不解!接触前沿科学多了,你会发现专业性强的学科最终还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的完美演绎。 他说:“你是研究毒理学的,你能不能系统地说说什么是毒理学”?我说:“从字面上来看,毒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从医学角度研究外源物质对机体损坏以及机理的研究性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毒理学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毒理学研究,单单从半数致死量,来衡量毒物效应的阶段,上升到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来发现早期诊断靶子。提到分子生物学,我们想到的毒物对单一基因、蛋白的影响。由于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毒理基因组学横空出世,更是为我们的毒物靶标寻找提供了平台。目前,更为前卫的分子毒理学研究,其实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分子与分子、分子与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互作,从而来揭示毒物作用的机理”。 大谈理论的同时,才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达到“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的程度,知识面很窄,而且也没深度。曾经很多单位招人,表明要第一学历什么 985 ,什么 211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本科在我们的求学道路上很重要,可以说他是金字塔底,研究生是金字塔的中部,博士生是金字塔尖了。可是,现在很多博士生的金子塔是倒着的,本科是尖,研究生是塔中,博士生是塔底,结果可想而知,尽管金字塔也建成了,但肯定是不稳滴。我本科是学兽医的,研究生、博士做的是生命科学的东西,总是感觉很是吃力。看来要把我的金字塔给翻过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自从踏上科研的这条船以来,我屡次告诫自己:“没有最惨,只有更惨。都惨不忍睹了,你说我还怕什么呢 ”? 了解牛人多了,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好像不是那么难,只要你死心塌地去坚持你认准的事。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专家,你会脱颖而出,你会出类拔萃,你会一鸣惊人。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始终坚持梦想的人。比如我们可亲、可敬的芙蓉姐姐、凤姐,甭管是刻意包装也好,故意炒作也罢,反正是 2011 年他们给了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家伙一记耳光。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自圆其说、坚持梦想的时代!不在浮躁中呐喊,就在浮躁中灭亡。 我不想灭亡,所以我不断思索我的出路。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更要有能力去征服梦想的人。长期跟踪前沿的科研文献,我发现科研要敢于怀疑,要敢于假设,要敢于尝试。实验本来是一个“ try and error” 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挑战权威才能迈进真理。曾经我散发着青岛啤酒“ Passion success dream ”的气味,喊着“ Nothing is at last secret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 的豪言,坚持实现自己”不可替代性 ” 的原则,一晃来到了注定不平凡的 2012. 快要回家了,两手向外一伸,“ I have nothing ”,右手一拍脑袋,庆幸的是我这里面还是装了点东西。但是,回家我对我老爸,老妈该说什么呢?毕竟奔三了,还是在 struggle for my dream !我不能用搞基因、搞蛋白来回答老爸、老妈的现实问题:你搞对象了没? 梦想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可真犀利。 前一段时间,学校让写获奖感言,我写到:“搞科研吧!如若能搞出点什么,晚年你会很幸福;搞科研吧!如若搞不出点什么,一生你会很充实。科研的精彩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极具前瞻性。 Once determined , try our best! 相信 SXAU 的我们也会撼天动地的 ” 。 师妹说我忽悠人家孩们搞科研呢 ! 我笑了笑说:“怎么能说忽悠呢?搞科研的事能说忽悠吗?这叫引导”!当然,有狡辩的成分,呵呵,毕竟当前大环境——“读完书还不如老爸拿的工资高”,让人看不到希望啊!君不见 80 后的弄潮儿一批又一批的被拍打在岸边,爬起来捂着头就往家跑,接着凑合找个人结婚生子,再也不提当年有梦的好男儿! 我,痛苦嘴上还喊“并快乐”地匍匐爬行着,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一个梦,一个飞往美国的梦,当然还有梦中虚幻的 Linda ! 2011 , Bruce Lee 进入我的生活,我才知道我等的人叫 Linda ; 2011 ,突来的梦想秋千,我没有抓住,否侧,也许早已荡到了大洋彼岸; 2011 ,曾经一个人傻傻地笑,也曾经独自默默地把眼泪流进心里; 2011 ,有点迷失自我,熟悉我的人说我在飘,尽管我知道飘的越高,摔的越惨; 2011 ,体会了情感的纠结,原来自认为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对的人,我也会有个对的名字,叫“小贱”; 2011 ,多了一大帮师妹,尽管也在梦中梦到一大帮师弟; 2011 ,更多的人认识了山东小子,尽管还是赶不上快乐王子; 2011 ,“不着调,不靠谱,胆子大”,她如是说。自我感觉,总结深刻,入木三分。最终还是我食言了; 2011 ,我越来越感觉脑子不够用了,难道是负载太重,转不动了; 2011 ,很多很多 …… 一切都过去了,最后祝福所有我身边的人! 新年就要来了! 新年过后,会是怎样呢? 我期待!
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我最敬佩的几位53年的同龄人
热度 6 xupeiyang 2012-1-9 14:35
我1953年10月5日出生,对1953年出生的同龄人自然就很关注,我们有相同的青少年时代和经历,但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我了解的和认识的不少,这里介绍几位同志。 1 冯长根 (我们是老乡,我是绍兴诸暨人)   男,1953年2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80年3月~1983年12月在英国利兹大学物理化学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6年5月~1999年8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8月~2001年6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1年6月至今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 1986年以来,获首届北京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金、中国青年十大杰出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现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任副主席。2011.5.30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http://v.ku6.com/show/sykcCH-qH-RO_04U.html 2 陈竺 (我们是大学校友,王振义是我们的老师) 男,汉族,江苏 镇江 人,1953年8月生于 上海 ,1970年参加工作,无党派,全国十届政协委员。 1970年4月至1975年10月为江西省 信丰县 、横峰县插队知青,1978年9月至1981年9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血液病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9月至1984年9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 血液病研究室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任 法国 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并攻读博士学位,后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7月后历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内科主治医师,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 研究员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 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2007年6月2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1995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3 习近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1969至1975年,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 1975至1979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4 崔蒙 (我们是同行,从事医学信息工作) 男  1953年4月出生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学校: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中医学、医学情报学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编委、《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委、《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副主编、《亚太传统医药》编委、《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主编、《中国数字医学》编委、《中国中医年鉴》编委等职。 5 黄建始 (我们是同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日)   男 1953年10月5日,黄建始出生于一位中学教师家庭。2011年8月16日凌晨2:40,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在美国 洛杉矶 凯泽 医院不幸因病去世。    1966年毕业于三里街小学(现 逸夫小学 )。“文革”期间,随父母上放农村,续学于三湖公社珠湖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三湖公社中学。1973年毕业于其父任教的 玉山中学 高中部(现 玉山一中 ),再次被下放到玉山良种场知青分场,做过农工、出纳、会计、赤脚医生和报道员。后被招工到 江西 光学仪器总厂,在六分厂做机修钳工。    1978年,黄建始考取广州中山医学院(即现在的 中山医科大学 )。在校期间,他不但连续三年获“三好学生”称号,1979年还被评选为 广东省 优秀大学生,而且参与了全国第一份医学生杂志《中国医学生》的创办工作,且是该刊物的主要编辑和撰稿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国家优秀科技期刊、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医卫科普杂志《 家庭医生 》的创始之一,并一直担任该刊的记者和撰稿人。1983年医大毕业,他被选派进北京中央卫生部工作。1986年考取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WHOFellowship),到 美国芝加哥 伊利诺大学 深造。1988年获医学教育管理硕士后继续攻读卫生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以优秀成绩修完博士课程(GPA:4.95/5.00)。1989年,他放弃读完博士学位而改攻第二硕士学位。1990年获伊利诺大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硕士学位。在留美学习时,黄建始曾任该校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谊会主席,连续两年获得校长学生服务奖,以及JohN and Grace国际优秀学者奖和Marin Gershon 纪念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 院长助理、 北京协和医学院 校长助理兼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流行病学 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 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 健康风险评估 和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 医师健康管理和医师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 职业技能鉴定 指导中心卫生行业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 市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昭光大众健康研究所 客座教授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牵头人、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中国医药卫生专家委员会成员。 6 姚进 1953.6 职称 副教授 姓名 姚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6 职称 副教授 毕业院校 南开大学 学历 大学 医院职务 副院长 所在科室 视光学教研室 社会职务 天津市医学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 学术专长 光学与视光学 个人简历 1970.5——1975.8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5.9——1978.8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78.9——1985.3南开大学分校教师 1985.4——今天津医科大学教师 出版著作(发表论文) 《眼镜学》人卫社 《眼镜技术》高教社 1月18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期末的最后一天,师生们送走了罹患胃癌的姚进教授。   享年59岁的姚进197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在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当了10年副院长。两年前,他被查出患上胃癌,2011年年底病情加重,入院治疗。   在病情恶化的前两三个月,姚进表达了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愿望。   多年以前,姚进就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视光学院的多数医务人员和教师一起,签署了身后无偿捐献角膜的志愿书。这次住院后,他深知病情严重,决定立下遗嘱重申自己的愿望。   他的第一封遗书写于2011年11月1日。遗书中说,“本人自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从事眼科视光学的教学工作,工作中深知光明对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自愿在身后将角膜捐献给医大眼科中心,以帮助需要光明的人们,为社会做点贡献。”当时,他的字迹是有力的。   去世前几天,姚进写下了第二封遗书,此时他已虚弱到握不稳笔,字迹也变得潦草,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我自愿在自己生命走到尽头时,将眼角膜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将遗体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自己的多半生工作经历是从事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我热爱我的学生、热爱自己的讲台,因此在有生之年向组织提出捐献遗体的夙愿,渴望能在我国的医疗事业上能尽一点作用!”   姚进还曾对同为教师的妻子李新华说,自己身后一个花圈都不要,丧事从简。   李新华说,家人都支持姚进最后的愿望,她自己以后也要像丈夫那样捐出遗体。   姚进遗体回到天津医科大学,来到解剖楼的那一刻,身穿白衣的众多师生含着泪,将菊花轻轻放在盖着遗体的白布上。用不了多久,姚进老师就将通过自己的遗体为学生上最后一课。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1/30/008553646.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2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老鹰抓小鸡--------《同济版高等数学》《所有本科物理化学》
热度 5 jinkai719 2011-12-15 00:07
玩个游戏,老鹰抓小鸡,你玩过吧,我今天做个老鹰,小鸡?题目不是写了嚒? 不知什么时候,同济版高数风靡全国,工科数学必备书,有段时间一直想作为自己的必备书。 没有学过的同济版高数,想学,没有买过的,想买,乐坏了出版社把,一版一版的出,不知道写书的人是否安在。。。 齐民友先生我上博士以后,一直很尊敬,因为我觉得我的数学很差,读了他翻译的几本书,觉得都很不错。 他在他的书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让我难忘: 我基本上认可了同济版的高数! 作为一个像侦探一样的读书人,我仔细的结合了上下文,才发现了他再骂这本书! 齐民友先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哈哈。。。。。。 我上博士后,走了两条线:一个是我自己的实验,一个是读写数理方面的书籍;上博士之前很多时候被考试所折磨,考试经常考物理化学,我也经常考满分,记得我的硕士成绩143,好像是当年的考试人中的前3甲,但是考完以后,我就发现,书还是没有读明白,我还经常回味呢!我怎么就是读不完呢?什么叫做学好,什么叫做学明白呢?上了博士,才真正理解这本书,这个学科! 拿着本科版本的《物理化学》,慢慢品味,竟然发现了什么?大多数的本科教材都是很老套的,基本上还在介绍微积分是什么,概率的使用,用作大一大二的,基本上还可以,但是作为深化,确实不够的,而且与现代极其脱节,举个例子例如统计热力学,还是连续的配分因子,这个早在1900年的时候就曾经作为量子力学的突破口被 普朗克发 现了,然后改正,得到了改正!作为今天的我们还在进行着学习,真的让读书人费解。 其实啊,读完费曼,才知道我们要学习近似的,在进行修正。 还有一只小鸡,就是《同济的高数》,全是公式,很少文字,没有介绍,读完以后,我就记住了几个公式,不明白的我读了5遍,也没有读明白,这是书么?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书,我们该如何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完 柯郎的《微积分引论》 ,我才慢慢理解了高数的前身,自学完《复变分析》,才知道《高数》是干什么的。 想想求一个三角的微积分,什么时候能用呢?买菜的时候,阿姨是不会跟你谈三角的计算的。。。。。 喜欢读一本书波利亚的 《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与对比》 ,就是名字,让人都感觉如何学习数学!上面的例题经常是什么一个小孩向南走,向西走,然后回到原点的问题,我感觉非常有意思,就是脑筋急转弯。。。。其实这才是数学么! 记得父亲跟我说过,一个老师喜欢没事做微积分,如果是上一本书,我感觉很好,知道开心是什么,如果读同济的书,我想我都为它可惜了。。。。。 同济高数,本质上是讲的如何运用公式解题的,对于智商不及众人的我,也就看个热闹把,背个公式,骗骗小女生,我很会背公式的,你看,三角的正弦的导数是余弦,我厉害吧,哈哈。。。。 。 到了二元的,我基本上不理解,我是个快三十的人了!多元的微积分我读了同济高数,我还是不理解,我想骂人啊! 其实同济的高数,不过是讲了连续函数的问题,讲了一点矢量,还说了一点点得场论,国外的高数,微积分,基本上都会用矢量来讲解多元的,因为好理解,其实我觉得可以数学物理一起读,有点实际的效果,我就是读着 《费曼的物理讲义》 加上基本高数, 读明白多元的微积分,其实平面的更简单,就是复分析,当i看做Dy的时候,复分析的问题可以 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说 《鲁宾的数学分析原理》 写的真好!这是一本好书,我认为必备书籍。同济高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卖给旧书店。。。 有人说 ,你学催化的学什么数学啊?那我告诉你,我现在读完数学,我理解更深刻了什么是实验!有人说那你学什么复分析,我们都是在实在的世界,哪有复数啊,那我告诉你,解决偏微分方程,特别是二次的,那是必须,你学微分方程干什么? 那我告诉你,整个物理世界就是解决微分方程的,那你研究物理干什么?我告诉你,催化实验的逻辑延伸是 《 固体物理》 , 好累啊,说的真是吐沫星子。。。。。。 不读复分析,没法理解计算的美,不读复分析,你不知道什么是实分析,不读鲁宾的书,你不知道什么是数学,当只能背公式的人,跟你学过数学分析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自己的力量了, 数学是什么?可以是买菜的吐沫星子乱飞,可以是陪自己的孩子的一起玩的脑筋急转弯,也可以是正襟危坐的鲁宾---MIT的老教授的促膝长谈,还可以是 陶哲轩的苦口婆心的从自然数的教育 ,最后也可以是在 罗杰斯的《通向实在之路》 里的复变的世界里享受世界是什么的精神spa, 但是绝对不是一个中国老妇女狠狠的告诉你:不好好学习我的高数,考研都考不上! 看着外国的教授写书,看到什么,那是用心在教育,用心在写书,而我们的部分老师还在跟买菜的一样把公式贩卖给你 , 我们不少人开始骂人了,开始说脏话了!我不这样,我觉得只是你没有读到,或者说你不知道把,因为你读着 华罗庚老先生的 《高等数学引论》 感觉真的很感动,大师什么是大师? 我认为 华罗庚是大师,不是别人嘴里说的那样跟王一样的男人,而是一个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数学的快乐的老人。。。 不要骂人,因为那是会伤身体的,我们身边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有朋友,跟我说过如何学习数学了,可是我呢? 不想说了,那就不说了,今天的文章写完了,明天见吧,不是是今天见,现在是00:06
4225 次阅读|7 个评论
无奈的放弃考博
热度 4 luobenhua 2011-12-14 13:19
研三了,自己一直很想读博,并且选择了一位老师在静心复习中。邻近博士报名截止前,写推荐书的本校老师帮我分析了读博后的情况,进高校或者进企业。但是大家有目共睹,高校之门门槛越来越高,动不动211,985,而且是第一学历,而我没有。进企业,本科化工,硕士物理化学,但导师要我作材料,读博只有作材料,选择材料加工,但是这个专业上跨度上确实蛮大的,直接结果可能是读博后企业不会要。我们知道虽然提倡知识博,但真正哪个企业招研发的需要呢。忍痛放下了自己研究生期间的梦想,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学校,放弃了自己敬佩的老师选择,放弃了读博。目前正准备做简历,寻找工作中。真的不舍,但我必须为未来负责。 放下后第一件事就是硬着头皮告诉那位自己选择的老师,素未谋面,素未听过他的声音,仅仅几封邮件的交流。没曾想他很快就回信息了。尊重我的职业选择。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理解。希望没有耽误您的招生指标。其实我也很不舍。 在这,特跟奋斗在研究生阶段的同学说声,考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思考:没选之前就好好考虑,考虑好了就好好准备,万一中途因特殊原因不考了,一定要告诉自己联系的导师,毕竟每年的博士招生很少,免得影响老师的实验进度安排。 希望自己现在选的路可以好好走下去。。。
个人分类: 今日心情|3606 次阅读|5 个评论
单分散纳米材料定义为1-100nm正确么?(1)
热度 1 sulihong 2011-11-1 22:12
欧盟出了纳米材料的定义,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aid its newly unveiled common nanomaterial definition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clear regulation that will boost industry’s ability to develop products while safeguarding consumers. 50%的颗粒,任何一维的尺寸介于1-100nm。国内也出过纳米材料定义,美日也出台过类似文献。对于纳米材料尺度上限限定为100nm是相同的。 把纳米材料定义为至少一维的尺寸为1-100nm的材料,没有把纳米材料的单分散性的要求相结合,这不符合科学规律。 没有和单分散结合起来的纳米尺寸定义并无实质物理化学意义.应当说这是对于纳米材料其量子力学本质,没有研究清楚,而给出的笼统错误概念。 通过对我们自己十几年来的亚微米和纳米粉体长期实验结果总结,我们对此专门作过研究,实际每一种单分散纳米材料都有可表征其特性的特定的纳米尺寸,而这一尺寸是与其本身化学键性质直接相关的,单分散本身还与分散的介质相关(但是在此处单分散可以参照的标准是以常温常压下空气中标准状态为准,理想标准状态是以绝对真空为准,当然液体中单分散也会有其极限特征尺寸),这也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可以这么说单分散纳米材料是物质的新态(注意因为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基础原创,我想这应当算一个(单分散状态纳米材料是物质的新态,其微观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状态包括物化性质都有其特点,其特征尺寸也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理论上每一种纳米材料都会有不同的单分散特征尺寸,我们把它定义为dc, 这是由理论和实验支持的结果.因此其纳米材料的性质每种材料存在的尺寸并不一样),科学网网友可以共同作证。这些内容在我们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已经有了明确理论机理论述,所以再次在科学网上予以交流。 先从纳米材料的单一分散性为何会困难谈起,很多人都被这一难题困住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内多位院士也在谈话和报告中谈到对此类问题自己的困惑.我们自己在实验中已经解决了很多种纳米粉体在空气中的单分散问题,并且对于部分同一种材料微米\亚微米\纳米粉体系列化尺度和形貌效应也作了研究比较,所以对此有了部分规律性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是,总结的分散理论规律也帮助自己解决了多种新系列的纳米粉体材料分散难题,成功指导我自己的试验研究,而且我们关于纳米尺度的理论已可以解决和解释自己所制和文献报道的纳米材料特性的理论成因,指导我们的试验,这几年来试验出很多新的单分散纳米材料。这才让我下决心把已发表的论文个别理论要点,整理后与大家分享,来阐明我们为何认为纳米材料定义尺寸1-100nm的不妥之处。 1。纳米材料的单分散对于每一种材料在不同尺寸都有不同的工艺方法,这应当是做过此项研究者的共识。这说明把纳米材料尺寸划为任一维度小于100nm以下,这一标准太简单化了,没有结合纳米材料分散的问题,这也应不是我一人的体会。 2。我们的研究结果是,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纳米材料特征尺寸,举例来说,单分散碳巴基球在50nm以下可以视作纳米颗粒,在50-200nm视为处于纳米和微米材料过渡区,200纳米以上与宏观材料性质一致。金纳米颗粒在100nm以下是纳米颗粒,但是在100-500nm之间为过渡区,500纳米以上与宏观材料一致。对于单分散碳纳米管,管径小于80nm以下,可以视为是纳米材料,80-200nm为过渡区,再大性质会不稳定,这是径向的;在轴向上,理论上可以达到几十毫米或者更长,超过后也会不稳定。石墨烯可以理解为轴向在约五十层的范围内属于纳米材料,再增加层数至几百层属于过渡区,再多与石墨无异;径向单层悬浮石墨烯其纳米尺寸稳定上限为几十微米,实际我对于诺奖石墨烯的很多结论,提出了批评,直接的原因源于此,当然还有我们十几年试验的经验。(以上这些我们有理论计算结果,具体与实验会有误差,但是我们已经有部分试验工作也在开展中,实际称为过渡区这是我们自己的暂定定义,具体也是有明确数值的,因为纳米材料的特征尺寸与外界温度和压力也相关,所以我们定义为过渡区,还有可以补充的是因为理论计算很多参数目前无准确的测定值,参数人为设定导致一个区间值,而不是边界定值),但此处举例是为了说明每一种纳米材料,都有不同的纳米尺寸特征上限,统一限定为100nm是不妥的。钛酸钡颗粒,在500nm以下都可以视为纳米颗粒,再大一些,可以视为与宏观尺寸性质相同(关于钛酸钡的结论,不但有理论,我们还有十几年积累的丰富实验数据支持,包括粒径从几微米到几十纳米范围),其他还有多种自制纳米粉体的实验数据也支持我的结果.纳米粉体单分散状态下,这一特征尺寸具体与颗粒原子或者分子大小和本身自身的化学键性质直接相关。反过来说,纳米材料在特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限定为是理想真空或者标准的空气状态等),单分散时其上限特征尺寸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如同熔点等性质一样)。 3.当然这个观点,还有其他几方面的我们研究的理论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结论,会根据论文公开的速度,在后续博文发表.
个人分类: 纳米粉体|11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诚聘特聘研究员
热度 1 talentblog 2011-10-9 11:29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诚聘特聘研究员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于1990建成,在1994、1999和2004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验室连续三次被评为A级实验室,并获批免于参加2009年的第四次评估,直接进入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实验室现有6名中科院院士和1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实验室注重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宽松和谐、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提倡奉献求实和团结协作精神,建立了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在物理化学方向上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和发展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先进实验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新催化材料与过程和电化学体系与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基础,进而解决与能源、化工、材料、生命、信息和环境等领域关系极为密切的某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和开拓新领域,我们热诚欢迎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作为实验室特聘研究员(PCOSS-Fellow)前来合作开展科研工作。聘期:3个月至6个月(短期)或一至三年(长期);待遇:年薪12-25万元(含税),每年1次往返国际或2次往返国内的机票,协助租用公寓(租金自行支付),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科研经费,共享实验室仪器及其它资源。短期合作者应聘条件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课题组长或重要研究人员。长期合作者应聘条件为:具有博士学位,科研成绩优秀(在聘期内工作出色者可以选留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联系地址:福建厦门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化学楼238室,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361005 联系人:王 敏 联系电话:0592-2182432;2183013  传真:0592-2183047 E-mail: guozhong@xmu.edu.cn URL:http://www.pcoss.org
6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忙的时候希望学习的几门基础物理化学书籍和课程
热度 1 wangshu 2011-10-8 11:22
1)群论 2)晶体学 3)化学键的本质 4)量子化学 5)概率论 6)固体物理 7) 化学中的电子过程 8) 有机电子学 大概只会是梦想
个人分类: 化学|2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Reproduced]Getting squishier
eatbutthin 2011-10-6 09:44
The changing chemical affinities of the Nobel Committee ALFRED NOBEL, himself a chemist, founded his priz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en scientific excitement centred on chemistry. Boffins were busily filling in the blanks in the periodic table and probing unknown atomic phenomena (like radioactivity and bonding). Little wonder, then, that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most of the Nobel prizes in the discipline went to these and other discoveries under the broad label of physical chemistry. Soon, however, chemists reached a point where further advances became the province of chemical physics, rather than physical chemistry. As our chart shows, topics like the n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of biological substances and processes grew more prominent. (Where the winning work straddled two categories, we ascribed half a prize to each.) The trend towards squishiness moved into revers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in part because of developments in physics which yielded precision devices like the scanning-tunnelling microscope that permitted chemists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chemical compounds close up. The 21st century, meanwhile, has again been dominated by mushier matters. Until this year's prize, that is. On October 5th it was awarded to Daniel Shechtman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ype of atomic lattice called quasicrystals —a discovery that, it must be remembered, was first reported in 1984 i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the world's leading physics journal.(repoduced from the economist)
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知识创新说两句
lotusboat 2011-9-10 22:00
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呢?先让我们把标准放高一些,看看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个人以为,开创性工作主要指如下两类:开创一个新领域、新方向,引起很多人follow up,最终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或者解决一个科学上长期存在未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的工作有的能直接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有的则对基础科学本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对前一类开创性工作,近年来典型的一例如Kroto和Smalley于1985年发现C60分子,随后的10多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C60和相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上面做工作,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纳米科技的发展。80年代高温超导的发现和随之带来的超导研究热也是类似的一例。90年代C60热的时候,曾有化学家感慨,这个C60给了多少人饭碗啊。因此形象地说,这样的开创性工作可以说是给人饭碗。再往科学史回顾,量子力学等学科的创立,都是这类开创性工作的典范。 后一种情况,较典型的如数学上证明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定理猜想(如费马大定理,阿尔伯特系列问题等),或是在物理上实现了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终结了很多同行的饭碗。 以上这种开创性工作的标准显然太高了,面前中国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还没有办法参照这个标准来谈创新。 那么退而求其次,知识创新可以理解为重视工作的原创性(original),原创性并不一定代表大的、开创性的突破。任何小的进展,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都可以认为是原创。对于一般比较好的杂志,审稿人在审稿时候都会被问到,这个工作是否original?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能在像样点杂志发表的工作,多多少少都得有一定的原创性,否则连审稿人这关就过不了。那么什么样的工作连这种原创性也算不上呢?最典型的就是重复模仿性的研究工作。其他形形色色的就多了,无法列举。一般来说,单纯为了发文章、出成果而做的工作,原创性都不会很好。 我想,现在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也许更适合采用这个原创性标准吧。能够按照这样的标准搞研究,比较单纯地数SCI文章篇数,已经是进步了。最后还是有请致远谈一谈,作为知识创新工程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很想知道你们在提纲里面是如何为知识创新定位的。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
3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学科才能叫科学?
热度 11 fdzjkyck 2011-9-6 00:17
前几天,和同事探讨某个议题时,才发觉时下在一些人眼里原来科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自然科学要高级一些,社会科学则低级一些;自然科学里面,纯粹的理工又要高等一些,而其他的带有文科性质的则要低等一些;再去细分,理工里面,理科又先拔头筹,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复杂越高深莫测的要高级一些,而工科尤其是实践性强的则要低级一些。 细细想来和社会现实比较倒也大概吻合,理科发“高级别”(比如SCI)文章者多,仿佛更像“科学”一些;工科则要逊了一筹,更别提文科了。事实上,文科在高级别刊物发表也是很难的,但却往往依旧被轻视。从各项资金的资助可以看出,有实验设备需求的学科仿佛才能体现“科学”,重视程度从资助力度比较便可见一斑。这种现象不知道是不是正常? 以前听说过文人相轻,可是现在呢?在各项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高新技术要一统宏微观世界的今日中国,真正假假的名目下,政策指向为“科学”做了价值分类,这难道是出现三六九等的偏见的根源?社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其复杂程度不亚于自然,本是值得研究的学问。比如当今国内种种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价值观念等等,需要找到“科学”的良方作为指引。可是,此类相关学科却难有所作为,究其原因,并非不重要,没有价值,研究不出来什么成果,而是制约的因素更多,困难更大罢了!或许,面向社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于是我们把希望寄托给“小白鼠”。可是,远离社会的科学,再好看,再高级,又能有什么用呢? 学科之争,凸显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某种窘境;利益驱使下,很多人的清高也是有理由的。
个人分类: 随笔|71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23H Beilstein/Gmelin
icstu1 2011-8-16 14:54
23H Beilstein/Gmelin
Beilstein和Gmelin为当今世界上最庞大和享有盛誉的化合物数值与事实数据库,编辑工作分别由德国Beilstein Institute和Gmelin Institute进行。前者收集有机化合物的资料,后者收集有机金属与无机化合物的资料。 Beilstein/Gmelin数据库提供包含可供检索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详细的药理学和生态学数据在内的最全面的信息资源。目前这两套数据库约有超过七百万种有机化合物,一百万种无机和有机金属化合物,一万四千种玻璃和陶瓷,三千两百种矿物和五万五千种合金。收录的资料有分子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化学反应和参考文献来源,最早的文献可回溯到1771年。其中收录的性质数值资料达三千万条,化学反应超过五百万种。 PCD(Patent Chemistry Database)数据库,收录了1976年至今,世界(主要是美国和欧洲)有关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利数据。 Beilstein/ Gmelin CrossFire化学资料数据库将于2011年1月被Reaxys正式取代。 数据库地址: https://www.reaxys.com/reaxys/secured/start.do;jsessionid=8EE8371130D4CACC33E41106EA7CF34D 使用指南: http://www.las.ac.cn/webdb/doc/Beilstein%20Gmelin%20PCD1.doc Reaxys平台培训PPT 9-110524105559.ppt 用结构式检索功能需安装软件 另附: 关于在科图检索Beilstein和Nature回溯数据的说明 点击路径: 科图主页->文献数据库->按名称字顺浏览 实际连接(总馆内) 1、Beilstein/Gmelin/PCD http://www.reaxys.com/ 2、Nature回溯数据 http://www.nature.com/nature/archive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30年-(1)
charles08 2011-8-2 15:24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分子生物学)30年(1959-1989)-(1) 1958年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由贝时璋建立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等3个研究室和一个理论生物研究组。开创和推动了我国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结构生物学(X-射线晶体学)、膜生物学和仿生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并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王应睐重视支持下,开展理论生物学和分子生物理学研究。开创和推动了我国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生物分子动力学、激光生物分子光谱学、生物分子毫微秒荧光光譜学、生物分子穆斯堡尔譜学及NMR波譜学的研究与发展。 1959年,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随后一些院校也成立了生物物理教研组(室),培养了一批生物物理学人材,开展了膜和医学生物物理学等研究,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医学生物物理及其它领域。 这里只涉及1959-1989年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医学生物物理,待这方面专家学者去总结)。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用物理的理沦方法和技术两方面开展研究,X-射线晶体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重要方法,但限于生物大分子要处在晶体状态下的结构,而水溶液中的生物大分子更接近于活体中的自然状态,能追踪生物分子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 (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主要的研究室和组 梁栋材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室 首先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胰岛素晶体结构,开拓了国内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 江寿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溶液构象与动态学研究组 首先用应用物理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激光光譜学、毫微秒荧光光譜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最早之一)等物理学技术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溶液构象和功能的关系,开拓了国内生物大分子溶液构象研究;同时率先应用计算机从生物分子电子结构水平,蛋白和核酸的二秘结构到空间结构和动态过程进行计算研究,开辟了我国计算分子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学、计算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动态学等生物分子理论计算研究)。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959-1989) =============================================================================== 研究组(室)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生物化学与生物 其它学报 国外杂志 合计 (中英文)(中英文) 物理学报(进展) --------------------------------------------------------------------------------------------- 江寿平 12 26 18(5) 42 8 ------------------------------------------------------------------------------------------------- 杨福愉 16 30 4(16) 30 ------------------------------------------------------------------------------------------------ 梁栋材 42 18 (1) 23 ----------------------------------------------------------------------------------------------- 林政炯 10 6 3(4) 8 ---------------------------------------------------------------------------------------------- 常文瑞 10 2 6(6) 5 --------------------------------------------------------------------------------------------- 王大成 10 4 4(8) 5 -------------------------------------------------------------------------------------------- 阮康成 4 2(3) 8 1 ------------------------------------------------------------------------------------------- 饶子和 6 4 5 ----------------------------------------------------------------------------------------- 施蕴渝 1(2) 1 ------------------------------------------------------------------------------------------ ----------------------------------------------------------------------------------------- 林克椿 2 2(1) 54 ----------------------------------------------------------------------------------------- 赵南明 2 4 1(3) 24 ======================================================== 1.表中前二名是1989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所发表论文最多者,也即生物物理领域论文最多者。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3826.htm 2,国外杂志 :国内研究结果在国外发表。 3.有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误为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SCI影响因子2009生物类前20名: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科学通报,14中国科学C辑,2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1.生物大分子X射线晶体学 ============================================================================= 梁栋材 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常文瑞 王大成 王家槐 饶子和 林政炯 毕汝昌 李家瑶 等30-40人 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鹏飞、戴金壁等); 北京大学(唐有祺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这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生物分子X射线晶体结构实验室,开拓了国内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主要的是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有2埃分辨率三方二锌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和猪胰岛素三方二锌晶体1.8A分辨率的结构测定等,该组的1.2埃胰岛素结构修正及1.5埃B键羧端去五肽胰岛素结构测定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有蝮蛇磷脂酶A2三维结与功能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辅酶结合的晶体学研究等。仝所外合作建立子我国第一套用于小分子电子计算机上的晶体结构分析标准程序。是国内分子生物物理学研究最大队伍。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发表在中国科学上论文21篇,第一作者和(中文)篇数: 梁栋材(2)和合作者:常文瑞2,王大成1,饶子和1,万柱礼4,李密1,牛立文2,(林光大1,戴金壁3,付正民2,Stuart2)。 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 李家瑶 1987 X射线晶体学基础 梁栋材 1991 -------------------------------------------------------- 林光大 (蛋白质X光)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张荣光 唐伟中 严有为 宣建诚 黄之良 等 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栋材;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唐有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 该研究室(戚正武和张友尚等)有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猪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学研究;及牛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另盛沛根用电子自旋共振对猪心原肌球蛋白,小牛胸腺DNA的自旋标记研究。 ---------------------------------------------------------- 电子书(供学习参考) 1.An introduction to X ray crystallography(2ed)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98956.html?retcode=0 http://www.docin.com/p-67896749.html 2.introduction to macromolecular crystallography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429481.html?from=isnom 3.X-Ray Crystallography of Biomacromolecules. A Practixal guide http://ifile.it/ek0v37n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573371 http://rapidshare.com/files/261933812/X-Ray_Crystallography_of_Biomacromolecules.pdf http://www.docin.com/p-72879812.html 4.酶学方法:大分子晶体学 eng http://www.docin.com/p-56477004.html 5.Principles of Protein X-Ray Crystallography http://www.docin.com/p-25827755.html 6.Protein_Crystallography_in_Drug_Discovery http://www.docin.com/p-43744054.html 7.Protein Crystallography A Concise Guide http://www.docin.com/p-62459382.html 8.Programming the Science of Crystallography http://www.docin.com/p-34401966.html 9.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Volume 1:Prepa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Macromolecules(2007) http://www.docin.com/p-72012637.html 10.X射线晶体学单晶体结构分析理论和实验导论 http://www.docin.com/p-60158528.html 生物化学 1.现代生物化学 http://www.docin.com/p-8849773.html http://www.eshu123.com/shkx/shengwu/20091213/3609.html 2-10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上册 下册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4873.htm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数据手册 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厉朝龙.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026367.html 生物化学英文e书: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3826.htm ============================================================== 2.生物大分子激光光譜学 ================================================================ 江寿平研究组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连少辉阮康成 陈立群 黄天筠 刘颂豪研究室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惠令凯 立群 张拯 潘成明 邱佩华 陈述春 王文耀等 张晶如 徐英武 邓玉妹 吴存恺等 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三个研究组合作首先应用激光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性,构象变化,选择性光化作用,能量转移等各种快速动态过程,开展了激光生物大分子光谱和光敏治癌机理研究, 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http://www.southcn.com/job/features/tech_edu_hr/people/200407011175.htm ) 生物大分子的双光子光譜及它的特性和机理。在室温下,用激光器研究血红蛋白、脱辅基血红蛋白、白蛋白、色氨酸和酪氨酸。实验结果清楚表明这些生物分子发射光过程是非线性的双光子过程。首次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双光子光譜,它们的寿命和单光子产生的荧光几乎同一个数量级,因而它们的发射光是荧光。由光子过程引起的荧光光譜的峰比由单光子过程产生的峰有红移倾向, 它的双光子过程发射光是来自色氨酸残基。又观察到血红蛋白的四光子现象和荧光”滞后”现象, 增加了生物分子非线性光譜的内容。此外应用分子轨道方法从理论上论证。生物分子双光子光譜的发现, 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生物分子非线性光譜领域, 扩展了分子光譜的应用范围。当时此研究是处于国际领先, 这个发现 被国外论文.综述和著作所引用; 特约江寿平在国际评论杂志上专辑发表生物双光子光譜的综述,这是国外杂志首次出中国生物领域专辑版和发表大分子双光子光譜的综述, 这专辑和发表在国外的论文都被国外杈威萤光光谱学专著和国内光学专著所引用(见下);也被邀作为国际光生物学协会学委员。该组和两个光机所研究组一起开拓了生物大分子非线性光譜学,开拓了我国激光分子生物学领域, 强光光学及其应用 刘颂豪,赫光先 1995 ownload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817479.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9131.html?from=isnom http://www.docin.com/p-41827576.html 非线性光学 范琦康,吴存恺,毛少卿编著 1989 http://www.docin.com/p-43458311.html 非线性光学 吴存恺等译 1987 http://www.docin.com/p-20734575.html 杈威萤光光谱学专著: 1.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ol 1, Techniques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766388 2.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ol 2, Principles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7664543 .. 3.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Vol 3, Biochemical Applications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2066 4.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ol 5, Nonlinear and Two-Photon Induced Fluorescence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1563 5.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ol 6, Protein Fluorescence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2114 6.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ol. 7, DNA Technology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2155 7.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3Rd, 2006, http://www.soudoc.com/bbs/thread-8752299-1-4.html http://www.namipan.com/d/Principles%20Of%20Fluorescence%20Spectroscopy%203Rd%2c%202006%2c% 20Springer.pdf/e0e3f65d1c98b882dba6c78f5c949b90567a9a57d3b17a0 ------------------------- 8.非线性光学 费浩生 http://www.docin.com/p-2474596.html 9.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 http://www.docin.com/p-49595830.html 10.nonlinear optics 3rd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758292 http://ifile.it/xp6vu9q http://www.docin.com/p-37977959.html 11.Handbook of Nonlinear Optics 2003 http://www.docin.com/p-46121536.html 12.Femtosecond Laser Spectroscopy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2290 13.Fundamentals of Quantum Chemistry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Modern Electronic Structure Computations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632205 http://www.docin.com/p-3465202.html 14.Atomic and Laser Physics(原子与激光物理) http://www.namipan.com/d/1852b746e8a51102e6f36621bd0daeb66137317681f62800 15.Laser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http://www.netyi.net/Book/9baa88e6-baa4-4c87-96c8-695f13b4809a.htm 16.Principles Of Nonlinear Optics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329728 17.Femtosecond_Laser_Spectroscopy http://www.docin.com/p-25423323.html 18.femtosecond Real-Time Spectroscopy of Small Molecules and Clusters http://www.docin.com/p-32195958.html 19.femtosecond Technology for Technical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http://www.docin.com/p-26698631.htm 20.非线性光谱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2009) Biochemical_Applications_of_Nonlinear_Optical_Spectroscopy http://uploading.com/files/get/DUM6WX1L/ http://hotfile.com/dl/60909177/1a3f001/biochemical.applications.of.nonlinear.optical.spectroscopy.pdf.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949426.html http://www.docin.com/p-75467870.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962181.html 密码:b80 1.-14生物物理学 能量、信息、生命 . .阎隆飞,孙之荣 .蛋白质分子基础 2ed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4873.htm 15.From computational biophysics to systems biology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059220.html?retcode=0 参考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30年(1)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4873.htm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30年(2)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5030.htm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30年(3)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6308.htm 我国分子生物物理学(膜与光动力学)30年(4)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7236.htm 我国量子生物学最早的10年(80年代)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19296.htm 我国计算生物学最早的20年(70-80)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0206.htm 我国生物信息学最早的10年(80年代)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1472.htm 我国理论生物学30年(1)-60年代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2053.htm 我国理论生物学30年(2)-70年代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2750.htm 我国理论生物学30年(3)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5603.htm 最早的交叉学科研究组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29811.htm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领域论文最多者与开拓者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3826.htm 我国最早物理学科毕业的生物学家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9973.htm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2) 16.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徐筱杰. 17.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陈凯先 18.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导论-叶德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085 19.药物设计中的分子模型化方法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724756.html 20. Ligand-Macro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Drug Discovery-Methods and ProtocolsMethods and Protocols http://www.docin.com/p-74041621.html 21. Protein-Protein Complexes:Analysis, Modeling and Drug Design(2010) http://depositfiles.com/files/ea9qpv9ld 22. Peptide-Based Drug Design: Methods and Protocol http://www.soudoc.com/bbs/thread-8762223-1-3.html 23 Proteomics in Drug Research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419670 24. Protein Folding and Drug Design(2007) http://depositfiles.com/files/t6ibo2m3l 25 Protein Ligand interactions 从分子发现到药物设计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2062088 注: 电子书耒自网上,链接会变化,仅供参考,感谢原作者 选自: http://blog.51xuewen.com/bio80/article_35030.htm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诗|5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立我国自己的高端检索系统:提升我国科研能力
热度 3 jerrycueb 2011-7-14 22:41
今天看了 “ 十二五 ” 国家对 SCI 论文的新要求,再联系一下目前高校的局势和我国检索系统的现状不禁感慨。 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 SCI EI ISTP 这三大检索系统,您文章的收录与否成为了你论文是否有档次的标准。作为科研人员或者高校教师,论文被收录与否成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总是惦记着自己的论文是否被收录,而忽视了我国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学者被 SCI 、 EI 、 ISTP 收录的论文在持续增高,其有相当大的部分都是以英文写作。再者论文被收录以后国内的高校、科研机构须花大价钱来购买这些检索系统。我国的科研发展缓慢是否有这样的原因,即本土的知识没有很好的被国内的学子获取和吸收。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博文是说某高校的学生四年来英语都是不及格的,但其凭借自己学士论文(物理学方面的综述文章)的水平使得学校破格使其毕业。其实在国内有相当的学生其数学、物理化学都很有天赋,由于其英语的问题或与大学无缘或与研究生无缘。他们中大部分会在知网或万方等数据库中搜索学习,但学习的结果往往都不是最前沿的东西。 再看看我国的数据库与国外一些较好数据库的区别。从我国的数据库中下载的资源来看,多数是扫描版的,阅读起来很是不方便。不知是怕抄袭还是怎么着,但是真有人要抄袭绝对还是会抄袭的。再看看从 Science direct 上面下载的文章的质量,插图、表格、文字都很清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的版权交给你们了,你们为何就不能好好为我们这些作者后期的研究服务呢?不要说我们投递的时候插图不好(软件做出的图一般都是清晰的,另外一些示意图每次都是用 CAD 画的),大多数是你们的问题。 另外,我想有关部门有必要统计一下每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有多少成果都发在了英文期刊上了,这些成果被我国引用的有多少?对我国科学技术促进有多少?这些科研成果是服务于我国还是为他国做嫁衣裳?建立我国自己的高端检索系统,立足本国服务世界。 “ 十二五 ” 国家规划是对科研的重视,还是学术的自我欺骗。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还会进一步思考 , 未完待续。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大家指正。
420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非基因组效应
zhenying 2011-7-4 12:03
非基因组效应就是,不通过基因组(细胞核)内任何大分子参与的一种调节机制或说效应,也就是说它在 质膜和胞质 内进行,这种调节引起的效应叫非基因组效应。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甾体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免疫、代谢、渗透压、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和药理作用,并参与行为和认知过程的调节。其经典作用途径为“基因组机制”,通过 调节基因转录 发挥作用。 近年来,其“非基因组机制”在生理和药理学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对于糖皮质激素发挥“非基因组效应”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PI3K、蛋白激酶AKT、Lek/Fyn、jnk、p38、PKC、离子通道、第二信使cAIVIP、IP3等参与了其信号转导。综合起来,糖皮质激素大致通过 三种途径 激活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非基因组效应”:a.通过与特异性的糖皮质激素膜受体作用;b.通过与细胞膜的物理化学作用;c.通过与细胞浆中经典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特异性作用。三种机制之间在某些水平上存在一定的交互调节。“基因组机制”和“非基因组机制”间还可能存在交互调节,对非基因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虽然目前尚对于非基因组效应的拮抗体或激动剂缺乏深入了解,但已经知道 G蛋白抑制剂PTX、NO合成抑制剂、PKA和PKC特异的抑制剂可阻断部分非基因组效应,但它们不能阻断所有的快速效应。 鉴于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的生理和药理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效应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将推动糖皮质激素更合理有效的临床应用。 选自 http://iask.sina.com.cn/b/7521834.html
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篇好文章: “熵的物理意义”
热度 4 jitaowang 2011-7-1 04:23
作者 王季陶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 , 既不是 Science, Nature 上的文章 , 也不是 SCI 文章 , 甚至还可能不是一篇原创性的论文 . 可是我却认为 : (1) 它对一些不了解 “ 熵 ” 的 “ 物理意义 ”, 却又嚷嚷 “ 熵 ” 的情况 , 好多了 . (2) 甚至比至今在 Science, Nature 或 Phys. Rev. Lett. 上个别胡言乱语有关 “ 熵 ” 的错误文章要好得多 . 按照我国不少单位的现行规定 , 不管是非对错 , 只要上 Science, Nature 或 Phys. Rev. Lett. 上就会奖励上万元或几万元 . 把 SCI 或期刊的影响因子成为一篇论文的科学判断标准 , 荒唐可笑由此可见一般 !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 熵的物理意义 ”, 单位是上海的 华东理工大学 , 是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内容 , 没有具体写明作者 . 其中有两个部分 . 我主要推荐第一部分 : “ 1. 熵是能量不可用程度的度量 . ” 该文中还明确 指出 “ 这便是从热、功转变角度得到的熵的物理意义 ”. 另一部分 : 2. 熵是系统无序度或混乱程度的度量 . 主要介绍玻耳兹曼公式 , 和其他热力学或物理化学书籍的内容差不多 . http://course.ecust.edu.cn/Courses/wlhx/reserach/daodu/10.pdf 是华东理工大学的课程网站 , 文章的题目 : “ 熵的物理意义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696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基于碲微管修饰的铂电极对过氧化氢的低电位高灵敏检测
wdm2010 2011-6-25 13:11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类分析器件,它将一种生物材料(如组织、微生物细胞、细胞器、细胞受体、酶、抗体、核酸等)、或生物衍生材料、或生物模拟材料,与物理化学传感器或传感微系统密切结合或联系起来,行使其分析功能,这种换能器或微系统可以是光学的、电化学的、热学的、压电的或磁学的。这是刊物《Biosensors and Bioeleetronies》网页对生物传感器的描述。 A.F.P.Turner教授将其简化定义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精致的分析器件,它结合一种生物的或生物衍生的敏感元件与一只理化换能器,能够产生间断或连续的数字信号,信号强弱与被分析物成比例”。这种描述如今已经被广泛接受。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能够对所需要检测的物质进行快速分析和追踪。生物传感器的出现,是科学家的兴趣和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多方面双驱动的结果,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内容广泛、多学科介入和交叉、充满创新活力的领域。 过氧化氢的准确测定在工业、生物、临床诊断和环境检测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包括葡萄糖氧化酶、尿酸酶、胆固醇氧化酶、醇氧化酶、肌氨酸氧化酶、半乳糖氧化酶以及L-氨基酸氧化酶等在内的一系列酶促反应的重要副产物。因此,发展可靠、灵敏、快速、低成本的H2O2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2O2检测方法包括滴定法、光谱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色谱法及电化学法。其中,电化学法,尤其是基于各种过氧化物酶和血红蛋白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研究最为广泛,因为它们具有操作简便、高效、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优点。然而,酶所固有的稳定性不佳、易失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传感器的应用。因此,基于无酶传感器的H2O2检测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目前,普鲁士蓝、硫堇以及铂、银、氧化铜、氧化钴等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都已被成功应用于H2O2无酶传感器的构建。 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碲微米管修饰的普通铂片电极以计时电流法为检测手段,制得了过氧化氢的无酶传感器。碲微米管得制备比较简单,类似于CVD法制备碳纳米管,以碲粉为原料制得。碲可以自然地吸附在铂表面,各种检测手段也说明碲外层有一较薄的氧化层与铂结合作用较强。对铂有协同作用,对过氧化氢的氧化峰和还原峰都有增强作用。并且在在线分析流动注射技术中再次进行试验,发现检测下限,检测的线性范围,检测的选择性,以及检测的响应时间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能的含义
hejinrong 2011-6-10 21:04
1994年,James C. Bezdek在Florida, Orlando, 94IEEEE WCCI会议上又阐述他的观点,智能有三个层次: 生物智能(Biological Intelligence, BI) 由人脑的物理化学过程反映出来的,人脑是有机物,它是智能的基础.什么是生物智能?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对低级动物来讲,它的生存、繁衍是一种智能。为了生存,它必须表现出某种适当的行为,如觅食、避免危险、占领一定的地域、吸引异性以及生育和照料后代。因此,从个体的角度看, 生物智能是动物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产生正确行为的生理机制。 于是,智能水平高的个体比智能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找到食物,更知道用伪装的办法来减少危险。此外,在自然界,生物智能还表现在生物的群体行为。大多数动物是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组合起来行动的。这种组合使生物增强了感觉危险存在的能力,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犯的能力。除了生存、繁衍等智能行为外,自然界还存在更高层次的生物智能。自然界智能水平最高的生物就是人类自身,不但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而且具有 感受复杂环境、识别物体、表达和获取知识以及进行复杂的思维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参照生物智能,广义的智能可以这样定义: 智能是个体或群体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中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这种反应必须有助于它 (它们) 实现其最终的行为目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是非生物的,人造的,常用符号来表示,AI的来源是人类知识的精华. 根据智能的定义不难发现除了生物系统以外,许多机器系统也表现出一定的智能行为。因此,除了生物智能外,还存在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H.Simon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目的是学会怎样编制计算机程序来完成智能的行为,并认识人类是如何完成这些智能行为的。另一创始人N.Minsky则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一方面是帮助人思考,另一方面使计算机更加有用。人工智能的权威A.Feigenbaum指出, 只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不需告诉它怎么做,计算机就能完成工作,便可以说它有智能了。 很明显,虽然对人工智能的说法各不相同,共同的认识是, 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具备推理、学习和联想三大功能。 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即 符号主义和联接主义 。符号主义采用知识表达和逻辑符号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联接主义则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背景出发来模拟它们的工作机理和学习方式。符号主义试图对智能进行宏现研究,而联接主义则是一种微观意义上的探索。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两种研究方法并驾齐驱,但基本上是独立的。 60和70年代,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成为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 到了80年代,符号主义AI的研究未能取得应有进展,再加上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的失败,使符号主义的研究受到挫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联接主义的研究蓬勃发展,在理论和应用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后,联接主义AI的研究逐渐占据主导作用,同时模糊逻辑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模糊逻辑突破了传统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深刻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它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以及控制理论的结合,说明它正在AI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自然选择和进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化计算理论在优化计算等方面也有其特定的优势,成为AI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另外人们也认识到,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不足,在诸多智能方法中进行交叉结合、取长补短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 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CI) 是由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实现的,CI的来源 数值计算的传感器 .计算智能算法主要包括 神经计算、模糊计算和进化计算 三大部分。典型的计算智能算法包括神经计算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模糊计算中的模糊逻辑,进化计算中的遗传算法、蚁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免疫算法、分布估计算法、Memetic算法,和单点搜索技术例如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等。这些计算智能算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通过模仿人类智能的某一个(某一些)方面而达到模拟人类智能,实现将生物智慧、自然界的规律计算机程序化,设计最优化算法的目的。 然而计算智能的这些不同研究领域各有其特点,虽然它们具有模仿人类和其他生物智能的共同点,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同点。例如:人工神经网络 模仿人脑的生理构造和信息处理的过程,模拟人类的智慧;模糊逻辑(模糊系统) 模仿人类语言和思维中的模糊性概念,模拟人类的智慧;进化计算模仿生物进化过程和群体智能过程,模拟大自然的智慧。 计算智能系统是在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三个分支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科学方法,也是智能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崭新阶段。这些不同的成员方法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它们是紧密相关、互为补充和促进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神经网络反映大脑思维的高层次结构;模糊系统模仿低层次的大脑结构;进化系统则与一个生物体种群的进化过程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 这些研究方法各自可以在某些特定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比如神经网络着重智能的微观特征,但研究微观特征并不一定能获得其宏观特征,正如研究量子力学并不能代替牛顿力学一样。因此,将这些智能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研究,就能为建立一种统一的智能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提供基础。基于这种考虑,将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1994年起,IEEE的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三大会议合在一起召开,就反映了这种趋势,计算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新发展的主流地位就从自确定了。 按照Bezdek的观点,计算智能是基于操作者提供的数据,而传统人工智能是基于“知识”。他定义计算智能系统如下: 当一个系统仅仅处理底层的数据,具有模式识别的部分,并且不使用AI意义中的知识,那末这个系统便是计算智能系统。 这样一个系统表现出如下特点: ● 具有计算的适应性; ● 具有计算误差的容忍度; ● 接近人处理问题的速度; ● 近似人的误差率。 从复杂性来看: BI AI CI ; 从所属关系来看: AI是CI到BI的过渡,因为AI中除计算算法之外,还包括符号表示及数值信息处理.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是AI到CI的过渡. 而在现阶段,计算智能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智能目前 还缺乏坚实的数学基础 ,还不能像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那样自如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自的计算问题。虽然神经网络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但是像进化计算等重要的计算智能技术还没有完善的数学基础。 计算智能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的分析与证明还处于研究阶段。通过数值实验方法和具体应用手段检验计算智能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研究计算智能算法的重要方法。
个人分类: 学术生涯|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
kejidaobao 2011-6-2 15:51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八:写学术论文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七:作口头报告,本文谈谈其之八:写学术论文。 如果向你提一个这样的问题:发表学术论文是不是博士学位的一个重要部分,你的回答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在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攻博的时候,并没有谁硬性规定我一定要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结果我反而在答辩之前与导师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可见在潜意识中我是热衷于这个工作的。事实上,我第一次与导师写论文,开始于某学术刊物要我导师就一篇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评述,导师让我在这个论文稿中加上一些刚刚得到的数据,我从中知道了这个稿件是一篇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后来导师给了我抽印本,这就知道论文已经发表了。这样的过程让人感到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而且其与科研的边界也完全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兀。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用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更重要的是,你让自己的名字为出版界(期刊社、出版社)和科学共同体所知。这些通常是主张发表一方的认识。一般来说,反对发表的一方总是从博士生攻博的有限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这样一对矛盾出发,认为不应该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把时间挪作他用。有时候会有人从保守商业秘密的角度反对发表,但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写学术论文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两回事,而且实践证明后者是可以处理好的。 事实上,对于在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没有思想准备的博士生,现在很少了。博士生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而且是要求甚高的学术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竞争性的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你也许有所不知的是,你和你导师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成文字之前,就什么也不能算。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主编心语”中谈到: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学术领域,要体现自己的成果就只有呈现写出来的东西才行。不仅要求是成文的,而且必须是发表了的。我在另一篇“主编心语”中谈了这样做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思想的共享和交流 。这个系列的“主编心语”取题为“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其中就“学术论文”这件事共谈了9次(文献 、 是其之一和之二),你也许可以读一读。 本刊编辑部在2011年的“新年寄语” 中说:“如果说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学术论文就是对‘珍珠’的采集。你对科学技术真理的追求,也是由学术论文来记录的。你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之时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的。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真正意义是‘珍珠’被传播和被传承,是被具有相同专业才华和科学资格的专家们认可。”你对真理的追求、你向科技界展示你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在这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在任何一个短期内都是一本一本、整卷整卷地迅速产生、出版,人们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性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研究者越多,研究项目越多,也就意味着晋升(或评优)时的竞争越激烈,这又使得对成果发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概莫例外。 面对竞争值得你记住的是,在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写优秀的论文。的确会有许多原因让你止步于写平庸的论文,但这肯定也不是你的初衷。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武夷山 在本刊以此为题讲了他如何写的优秀论文,令人茅塞顿开。如何及时、快速地写作论文呢?书店中有一些这样的书可以作为指导,但其中讲规范的多,讲如何处理博士生面临的问题(或障碍)的少。你不妨看一看本刊“主编心语”另一篇文章 。写一篇好论文是你崇高的责任。“优秀”总是有一些特征的。比如虽然你的困难在于你总是写不出与别人不同的表述,但你却不懈地努力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你在寻找学术论文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时,不找到同一题目最优秀的论文,决不罢休,虽然有的作者正好是你的竞争对手。学术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反映科学共同体对优秀论文的挑选,是当前一大问题,这使得许多论文失去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的资格(优秀的作者决不会引用这类论文)。问一问你的导师你找到的参考文献是最优的吗?你在学术论文中敢于大胆讨论自己的结果也是优秀论文的特征之一。你的大胆包括决不有意掩饰那些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研究发现,也决不“隐瞒”对结论并不加分甚至喝倒彩的那些个别数据,在此同时,优秀论文往往用显式语言准确评价那些你引用的优秀参考文献。你可能不知道,正是你这种做法,使得你的论文和那些“上位论文”(即参考文献)构成了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水平,这样的学术论文是令人骄傲的,也是非常值得写的。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7) . 科技导报, 2011, 29(13): 83.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 科技导报, 2009, 27(19): 125.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4) . 科技导报, 2009, 27(20): 125. 《科技导报》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 武夷山.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 科技导报, 2009, 27(1): 107.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 . 科技导报, 2007, 25(18): 89.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某大学化学系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有感
热度 18 hongfei 2011-5-7 23:54
读某大学化学系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有感
读某大学化学系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有感 2011.05.08 刚看见某大学化学系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上的描述。 如果一个大学的化学系能把 (1)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2)生物/纳米电化学; (3)生物物理/纳米影像/纳米药物释放 等方向作为物理化学高层次人才招聘的方向的话,至少我个人是不会建议任何人把子女送到那里去学化学的。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4131 次阅读|30 个评论
物理化学主题的中法研讨会
xiaoxiaochun 2011-5-5 17:36
2011年4月19日,应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邀请,法国巴黎南十一大(Université Paris-Sud 11)副校长Mrs. Elena Cecerelli及教授代表团来华中科技大学访问,并在光电国家实验室举行多场讲座。 出席本次中法光电研讨会(Sino-French Optoelectronics Symposium)的法方学者有:法国巴黎南十一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物理化学研究所(IPC)主任Mehran Mostafavi教授,固体物理化学研究所Poumellec Bertrand 教授,分子科学研究所Karine Steenkeste教授,多功能有机化学研究所David Bonnaffé教授,核科学与国际分子影像技术学院Bertrand Tavitian教授等,以及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多名学者。 4月19日中法双方教授相聚在A101报告厅,举行了简洁的开幕仪式,随后中法两国学者就双方研究兴趣作了精彩学术讲座,报告内容涵盖超快反应动力学、新型太阳电池、纳米医学成像、分子信息学、PET系统开发、多模式荧光成像、蛋白质功能的多模式高分辨光学成像、生物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医学成像等多个热点,引起了与会学者以及研究生的广泛兴趣。会场气氛热烈、提问踊跃,大家充分利用提问或茶歇时间彼此交流,达到了促进学术交流与增进友谊的良好目的。 研讨会结束后,法国巴黎南十一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参观了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团队、太阳电池研究团队、PET实验室等,就开展中法双方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进行细致深入地讨论。此外,Elena Cecerelli副校长作巴黎十一大和专业设置介绍,Bertrand Tavitian教授作了关于分子成像发展前景的报告。
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虞忠衡老师的评论 希望对我提出具体意见
热度 1 jitaowang 2011-4-25 04:58
欢迎虞忠衡老师的评论 希望对我提出具体意见 作者 : 王季陶 昨天从黄秀清老师的博文 “ 科学网辩论赛第一场:量子力学完备吗? ” 中看到虞忠衡老师 , 您的评论。 yuzh 2011-4-19 13:15 我刚来科学网,就看到曹与王季陶争论熵,争了半天,双方都不正确。这表明,两位相互争论不休的大学老师,都没有好好读过英文的物理化学教科书。 谢谢,因为我的 “ 现代热力学 -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 中英文版专著都已经出版,欢迎进一步具体评论或讨论。对英文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 , 印量很大的 1 本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第 8 版 . 我读过是肯定的 , 不敢说是不是 “ 好好读过 ” 。不过去年夏天在筑波 , 我和 Atkin 一起参加 2010 年国际化学热力学会议。不仅在会场提问时还是休息时我们也都讨论过 . 他打算看过我的书再和我讨论。我也希望听到您的具体意见 , 我的哪些内容不正确。就说博文中 “ 争论熵 ” 的内容也行。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3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及光电器件新进展
热度 3 nanowires 2011-3-6 14:35
一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及光电器件新进展 作者:梁博来源: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发布时间:2011-02-25 一维纳米结构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在光电器件上的潜在应用而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纳米能源技术与功能纳米器件团队的沈国震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周崇武教授的小组合作,围绕一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光电器件的设计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器件制造工艺等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该课题组通过采用改进的激光烧蚀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镀金的硅片上生长了螺旋状的In2O3纳米线。研究发现所得到的纳米线是由多节的纳米线连接卷曲而成的。由于立方相In2O3中存在+(001)和-(001)的极性面,因此由于极性面的诱导造成纳米线的卷曲而生成螺旋状的纳米线。该材料显示了非常快的光诱导表面浸润性变化,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水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在14分钟内由132.7度(疏水性)迅速降低为0度(亲水性)。这一过程比其已见发表的报道快了将近30倍。以螺旋状的In2O3纳米线为活性层材料研制的场效应晶体管显示了优异的性能,其电子迁移率可达243cm2/vs。该研究成果于2011年2月18日正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期刊ACS Nano的网络在线版上(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n103358y )。 全透明电子学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之一。它在透明显示技术、透明超级电容器、紫外光探测器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全透明电子学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采用气相沉积法,研究人员制备了点缀Ag纳米粒子的单晶ZnO纳米线,并用光刻技术研制了基于单根纳米线的晶体管器件。发现该材料显示了良好的金属性能,其电阻率可低至6.8×10-4 Ωcm,击穿电流密度可高达4.5×107 A/cm2。该材料有望取代ITO材料,用来研制透明导电薄膜。该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0,114,21088-21093)。 该研究组还利用快速升温气体捕捉技术,在不依靠外延技术的条件下,在普通硅基片上生长了双晶In2O3纳米带阵列。以此为活性物质的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为20-70 cm2/Vs。在254nm的紫外光照射下,器件的导电性有很大的提高。有望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测器上得到应用。此工作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0,20, 10888-10893)上发表。
4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的本质定义
热度 4 sulihong 2011-2-21 16:58
关于纳米材料的定义,国际和国内都已经有过标准,但是不是根据某一维度100nm的尺寸以下,就可以判定是纳米材料呢?似乎这种定义和判定有不妥之处! 实际纳米材料的量子力学本质,是界面力学效应对其材料全部微小空间结构都有影响的材料。从量子化学概念来说,是对构成纳米材料中的所有化学键来说,其电子云分布是存在差异化的(或者话句话说,近似处理,其每个化学键电子轨道是由表及里的阶梯递减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讲,纳米材料的特性是依赖于其界面的。对其定义采用界面晶胞、分子、原子或化学键占总体的百分数更准确反映其本质一些,我的看法是至少界面单元结构占总体全部单元组成结构百分率在0.1%以上,作为纳米材料的定义尺寸的上限,是合适和宽松的。而且由于每种材料分子或原子的差异,这样实际每一种纳米材料的尺寸都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几十纳米,也可能是一百多纳米。仅根据一个维度100纳米作为定义尺寸,就有不妥之处。 这一观点,早已发表过,我再次提出希望与同仁探讨。
个人分类: 石墨烯|6741 次阅读|7 个评论
姚远:《学艺》与物理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10-30 08:12
作者:姚远 陈镱文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8 1:3:40 《学艺》与物理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学艺》第1期 郑贞文在1917年第3期《学艺》发表的《原物》一文。 1917年第3期《学艺》发表的郑贞文《原物》一文,是我国最早传入西方近代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的文字之一,长达1.8万余字。当时在世界上该学科的确立也不过30年,以致名称尚不统一,还有理论化学(Theoretical Chemistry)、一般化学(General Chemistry)等称呼。笔者也认为吾国坊间尚无专书。 其内容包括:导言、物质篇(上、下)、物态篇、物性篇、物则篇、余论等。其中:物质篇,包括物质、八卦、四大五行、原质、原质之变移衰减、同位质、炼金术、粒子、分子原子假说、分子原子实证、分子构成、离子、电子等;物态篇,包括物态、纯态、纯氧态、纯液态、纯固态、和态、氧和态、液和态、固和态、不均态、气散媒、液散媒、固散媒等;物性篇,包括物性、质量不变法则、质量可变之说、保持能量法则、热力学第一则、热率、热力学第二则、热力学第一则和第二则之关系、反抗则、相则等,还附注有37幅插图、95个定义和14个定则。 其中,在涉及物质、物性、万物起源这些基本概念时,作者引用《老子》、《尚书》、《说文解字》给予解释,并结合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与古希腊学者的地、水、火、风,以及西方的炼金术和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相比较,但显然崇尚道家而贬斥儒家,认为孔孟之徒,以致知格物自命,又徒以考据经典为事,泥守古训,力排新义,此化学所以不昌于我国也。这显然与五四前夕打倒孔家店的思潮是一致的。在论及科学真知的无穷性时,以放射性发现以前不知原质可变、阴极线未发现以前不知原子可分,认为十余年物观,与今恍然如隔世,故未致之知,尚无止境,唯唯否否,物者事也,理也,即事以穷理,学者之职志也,并号召学者们不懈地追求真理,奋起,执鞭以随其后。这已不是一篇翻译文字或编译文字,而是作者消化西方最新学术后,融会贯通中国传统认识所得出的一些新起点上的认识,故可视为我国晚近摆脱传教士译介和中士原味引入阶段后,开始进入中西学融会贯通阶段的标志性文字之一。 《科学时报》 (2008-12-18 B3 科学 文化)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给我的困惑!
huangbf163 2010-10-17 22:04
转眼进学校一个半月了,回头看看所经历的那些日子,矛盾过,苦闷过(因为学的是物化啊,搞的还是无机),也习惯了早起到实验室,看看文献,做做实验,那种忙里偷闲的生活。(太安逸的生活只会造就一个弱者)。当实验中出现某个问题后,例如,配体合成部出来等,自己会苦恼,但是问题总要解决的。当你特别需要某种知识,这时去学习,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慢慢的也学会了去利用各种资源来帮自己解决问题。当自己把实验碰到的问题克服后,内心会很自豪。那种成就感或许就是很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研究的原因吧! 可是时间一长,好像平时也没做什么,没学什么哦,但随着看的文献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自己的思想有变化了,不仅对所要研究的东西有了些想法,也养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天挨老板批了,他老人家给我数了数时间,才发现三年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并不多,一个不小心,这个学期就没了,一年也没了。到时又有小师弟和小师妹来,万一他们问我点专业问题,我总不能说不知道吧,所以要抓紧时间学点。积少成多,今天的努力换来明天的收获。 再谈谈我的高等物理化学吧,开学到现在,一章绪论,一章量子力学基础。大部分是在复习,可是书每读一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直以来,我都有几个疑问很强烈:首先,爱因斯坦是怎么发现的质能方程。要知道就这个方程式的发现,这世界可是发生了巨变啊,它的发现很奇特,总不可能是爱因斯坦做个梦就得了吧。其次,我对宇宙起源说有些不明白,宇宙爆炸论,你说怎么就可能从一个点,爆炸产生那么多的物质,而且产生的物质的质量还那么大,那这个起点得多重啊。再一个,宏观和微观,波动与量子化的联系。光束看起来是连续的,可是从微观来看,连续的假象下,其实光又是一份份的。正如电视机的屏幕,看上去是面,细看,却是由许多点构成。又如你去看一个人,先是个体,细看,能看到器官,再细看,能看到细胞,再细看,分子,再细看,原子....最后,电子的跃迁。电子也很怪,原子外有能级,而且能级能量有差别,当时我就想,若一个电子碰到光子,刚好光子的能量位于原子轨道的两能级之间,那它吸不吸收这份能量呢?,若是吸收,它的能量高不高,低不低,它怎么存在啊。事实上,它又不吸收,我就纳闷了,它怎么就知道这不是它要的呢! 当然呢,还有许多疑问。例如,一个原子所蕴藏的能量核能,几个原子一撞击,完了,原子弹产生了,那么多能量的释放,真不可思议。我发觉,怎么一上研究生,我就那么喜欢问为什么,也许不懂的东西太多,虽然很多问题有点白痴,但或许这也是好的吧,所以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有一天能明白个大概,当然也渴望能得到些专家的指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吗啉的物理化学
chemicalbond 2010-5-21 11:24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 一篇关于吗啉的最新文章 。【1】让我对这个分子又增加了不少兴趣。 吗啉,英文是Morpholine.【2】至少我自己不只一次地把它和另一个化合物吗啡Morphine【3】的洋文搞混。名称是丝毫的差别,分子结构却差别很大。吗啡是著名的镇痛剂和毒品。【很多毒品都是镇痛剂,其中的原因大概不需要生物通道上的解释。】.Wikipedia里面提醒大家不要把两者搞混,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东西, morpholino . 那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值得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仔细阅读。 大学化学入门材料之一便是分子的构型,而环己烷的结构分析则是经典的教材。由于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分子内原子之间不能靠得太近,否则便是能量相对高的状态。对于环己烷,取代基在axial上一般容易靠近附近的氢原子,能量较高,而equatorial上的取代则远离临近的原子,能量更低。【4】如果取代基越大,一般两个结构的能量差别也越大。根据BOLTZMAN原理,分子的某个结构所占的比重和它的能量成负指数衰减(exp(-E/RT), E=能量,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如果两个结构的能量差别在1.34kcal/mol,室温下它们所占的比重大概是10:1,即低能的结构占90%。 吗啉和环己烷很象,只是把1位和4位的CH2换成O和NH,两个分子的电子数也完全相同。结构上,氮原子上的氢原子可能在axial,也可能在equatorial上,另一个方向是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这里孤对电子和邻近氢原子间的静电作用也是有稳定作用的】。那篇文章指出,理论上吗啉的两种结构能量差别非常小,只有将近250个波数(cm-1),即0.71kcal/mol。实验方面,它们应用激光把电子打到激发态,再测量光解离产物中氢原子的飞行质谱的不同,可以推算出被解离物(即两种不同结构所处的电子态基态)的能量差别,大约是180个波数,约0.5kcal/mol,和理论计算很接近。 那篇文章也勾起了我在化学所做学生的回忆。那时的课题组就是做气相小分子的光电离和光解离。如果不是那时的真空泵和激光器老出问题,很难说我后来会转为理论计算。 虽然我很多年没有从事此类的研究,但是还是觉得这个工作是非常漂亮的。文章涉及很多非常重要的物理化学概念,比如激发态,势能面,结构与能量,等等,确实是篇很好的教材。现在正免费供应,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岂有不读之理? 有趣的是,吗啉在有机化学中是个很常见的分子碎片,在不少药物中也有,如治疗肺癌的药物,易瑞沙。【5】其中的氮原子含有一定的碱性,但是附近的高电负性的氧原子减弱了它的碱性,往往会帮助药物分子的吸收,同时保留一定的水溶性。 吗啉还有其它有趣的性质,其特殊的碱性和挥发性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可以参考wikipedia【2】. 参考资料 【1】免费文章:吗啉的构型分辨光电离研究 The conformer resolved ultraviolet photodissociation of morpholine http://www.rsc.org/delivery/_ArticleLinking/DisplayHTMLArticleforfree.cfm?JournalCode=SCYear=2010ManuscriptID=c0sc00119hIss=Advance_Article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rpholine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rphine 【4】 http://www.bioguider.com/book/study/chemistry/17624.shtml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fitinib 治疗肺癌的药物,易瑞沙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5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的熵产生原理确立是定局
jitaowang 2010-5-18 07:40
最近再查阅了学校中开架书库的相关热力学书籍。不论在化学类的物理化学教科书还是在物理类的热力学教科书中,引入并介绍 熵产生原理(就是我前面所称的正熵产生原理)的趋势非常明确。 例如北京大学韩德刚等编著的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 7 章非平衡态热力学, 7.2 熵产生与熵流:熵产生原理及平衡方程一节中,不仅介绍了熵产生、熵流和熵产生原理,而且特别指出( p. 264 ): 熵产生原理不仅把熵增加原理作为特例包括在内,更重要的它已经成为广义热力学派(以 Glansdorff 和 Prigogine 为代表)创建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出发点。 应该说:熵产生原理也是创建现代熵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重点。此外该书也还在( p. 270 )介绍了 7.2 化学反应的耦合条件。同时也应该指出该书在( p. 156 ) 5 .6.2 化学反应的耦合一节中未能消除 D G 和 D G 0 的 混淆。 再例如胡英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五版, 2007 第 6 章 II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6.6 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率( p. 220 )指出: 可见熵产生就是当 T = T 环 时的不可逆程度。熵产生总是正的,即 d i S 0 。 其实只要在物理化学类教科书中提及非平衡(态)热力学或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简介内容的教科书中几乎都不会遗漏介绍熵产生原理的。 在物理类的热力学教科书中情况也基本相同。例如,欧阳百容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科学出版社, 2007 第 4 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指出( p. 104 ): 在 d t 时间内,系统的熵的变化 d S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因系统内的不可逆性引起的熵产生 d i S ,另 一部分是由于系统同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而出现的熵流 d e S ,即 d i S = d e S + d i S 0 (4.1.7)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任何系统,下式 d i S 0 (4.1.8) 均成立。 另一本使用面较广的汪志诚的 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一书的第五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中也介绍列出了熵产生原理( p. 179 )。 遗憾的是一部分参加热力学讨论的网上老师可能在本科阶段都没有学过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自学,对这部分已经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内容并不知晓。更不用说对其他现代热力学的进一步发展的理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本科生中迅速推广熵产生原理和热力学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859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拾物化
quhua 2010-5-6 21:24
大概再过两三个月,我就要进入博士后阶段了。因为研究方向是偏重物化的,最近我又开始看《物理化学》。 说起《物理化学》,估计即便是在化学专业中, 10 个学生得有 9 个半会头痛的吧。可是, 2003 年的春天,我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就是莫名的喜欢上这门课程,每天为之辛苦为之快乐,简直恨不能睡觉的时候都抱着课本。难道这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呵呵,我还是不要这么唯心比较好。 七年过去了,我以为自己的物化功底消失殆尽,着实担心了好久。真正开始看书才发现,那些公式与原理全都像是老朋友一般熟悉。这又一次验证了我的观点知识永远是有用的。 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说:学校开 *** 课干什么?一点用都没有。哎,孩子们啊,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只是要混一张毕业文凭,还是想成才呢?如果是前者,我无语;如果是后者,请允许我啰嗦两句。打个比方吧,就像是一棵小树苗,要成长为栋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战严寒经酷暑,只有根系足够发达,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才可能长得高长得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才是治学之道啊。 今天的背景音乐是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其实一切紧握在手上。呵呵,貌似按照化学热力学的观点,这是个状态函数系统的各种性质均随状态的确定而确定,与达到此状态的经历无关。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表
yaoronggui 2010-4-27 16:06
    标准电极电势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s   25 o C时普通电极反应的超电势 Overpotentials of Common Electrode Reactions at 25 o C   常用纯液体的电导率 Conductivities of Common Pure Liquids   常用酸、碱、盐溶液的活度系数(25.0 o C)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Common Acidic, Basic and Salt Solutions at 25.0 o C   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和沸腾温度 Compositions and Boiling Points of Constant Boiling Binary Mixtures   气体的临界常数及在水中的溶解度 Critical Constants and the Aquatic Solubilities of Gases   常用物质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Substances
个人分类: 大学化学|5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化学英语词汇
yaoronggui 2009-4-25 17:25
BET公式 BET formula DLVO理论  DLVO theory HLB法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method pVT性质  pVT property 电势  zeta potential 阿伏加德罗常数  Avogadronumber 阿伏加德罗定律  Avogadro law 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 Arrhenius ionization theory 阿累尼乌斯方程 Arrhenius equation 阿累尼乌斯活化能  Arrhenius activation energy 阿马格定律  Amagat law 艾林方程  Erying equation 爱因斯坦光化当量定律  Einsteins law of photo chem ical equivalence 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  Einstein-Stokes equation 安托万常数  Antoine constant 安托万方程  Antoine equation 盎萨格电导理论 Onsagers theory of conductance 半电池 half cell 半衰期 half time period 饱和液体  saturated liquids 饱和蒸气  saturated vapor 饱和吸附量  saturated extent of adsorption 饱和蒸气压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爆炸界限  explosion limits 比表面功  specific surface work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specific surface Gibbs function 比浓粘度  reduced viscosity 标准电动势  standard electromotive force 标准电极电势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标准摩尔反应焓  standard molar reaction enthalpy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  standard Gibbs function of molar reaction 标准摩尔反应熵  standard molar reaction entropy 标准摩尔焓函数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function 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函数  standard molar Gibbs free energy function 标准摩尔燃烧焓  standard molar combustion enthalpy 标准摩尔熵  standard molar entropy 标准摩尔生成焓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enthalpy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Gibbs function 标准平衡常数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标准氢电极  standard hydrogen electrode 标准态  standard state 标准熵  standard entropy 标准压力  standard pressure 标准状况 standard condition 表观活化能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表观摩尔质量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表观迁移数 apparent transference number 表面  surfaces 表面过程控制  surface process control 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s 表面吸附量  surface excess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表面质量作用定律  surface mass action law 波义尔定律  Boyle law 波义尔温度  Boyle temperature 波义尔点 Boyle point 玻尔兹曼常数  Boltzmann constant 玻尔兹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 玻尔兹曼公式  Boltzmann formula 玻尔兹曼熵定理  Boltzmann entropy theorem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Bose-Einstein statistics 泊 Poise 不可逆过程  irreversible process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不可逆相变化  irreversible phase change 布朗运动  brownian movement 查理定律 Charles law 产率  yield 敞开系统   open system 超电势  over potential 沉降  sedimentation 沉降电势  sedimentation potential 沉降平衡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 触变  thixotropy 粗分散系统  thick disperse system 催化剂  catalyst 单 分子 层吸附理论  mono molecule layer adsorption 单分子反应  unimolecular reaction 单链反应  straight chain reactions 弹式量热计  bomb calorimeter 道尔顿定律  Dalton law 道尔顿分压定律  Dalton partial pressure law 德拜和法尔肯哈根效应 Debye and Falkenhagen effect 德拜立方公式  Debye cubic formula 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Debye-Huckels limiting equation 等焓过程  isenthalpic process 等焓线 isenthalpic line 等几率定理  theorem of equal probability 等温等容位 Helmholtz free energy 等温等压位 Gibbs free energy 等温方程  equatio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低共熔点  eutectic point 低共熔混合物  eutectic mixture 低会溶点  lower consolute point 低熔冰盐合晶  cryohydric 第二类永动机  perpetual machine of the second kind 第三定律熵  third-law entropy 第一类永动机  perpetual machine of the first kind 缔合 化学 吸附  associ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 电池常数  cell constant 电池电动势  electromotive force of cells 电池反应  cell reaction 电导  conductance 电导率  conductivity 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electromotive force 电动电势  zeta potential 电功 electric work 电化学  electro chemistry 电化学极化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电极电势  electrode potential 电极反应  reactions on the electrode 电极种类  type of electrodes 电解池  electrolytic cell 电量计  coulometer 电流效率 current efficiency 电迁移  electro migration 电迁移率  electromobility 电渗  electroosmosis 电渗析  electrodialysis 电泳  electrophoresis 丁达尔效应  Dyndall effect 定容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under constant volume 定容温度计  Constant voIume thermometer 定压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定压温度计  constant pressure thermometer 定域子系统  localized particle system 动力学方程 kinetic equations 动力学控制  kinetics control 独立子系统  independent particle system 对比摩尔体积  reduced mole volume 对比体积 reduced volume 对比温度  reduced temperature 对比压力  reduced pressure 对称数  symmetry number 对行反应 reversible reactions 对应状态原理  principle of corresponding state 多方过程 polytropic process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adsorption theory of multi-molecular layers 二级反应 second order reaction 二级相变 second order phase change 法拉第常数  faraday constant 法拉第定律  Faradays law 反电动势 back E.M.F.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反应分子数  molecularity 反应级数  reaction orders 反应进度  extent of reaction 反应热 heat of reaction 反应速率 rate of reaction 反应速率常数  constant of reaction rate 范德华常数  van der Waals constant 范德华方程  van der Waals equation 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范德华气体  van der Waals gases 范特霍夫方程  vant Hoff equation 范特霍夫规则  vant Hoff rule 范特霍夫渗透压公式  vant Hoff equation of osmotic pressure 非基元反应  non-elementary reactions 非体积功  non-volume work 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time independent stoichiometric reactions 菲克扩散第一定律  Ficks first law of diffusion 沸点  boiling point 沸点升高  elevation of boiling point 费米-狄拉克统计 Fermi-Dirac statistics 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数  distribution numbers 分解电压  decomposition voltage 分配定律  distribution law 分散系统  disperse system 分散相  dispersion phase 分体积  partial volume 分体积定律  partial volume law 分压  partial pressure 分压定律  partial pressure law 分子反应力学  mechanics of molecular reactions 分子间力  intermolecular force 分子蒸馏 molecular distillation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附加压力 excess pressure 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经验式  Freundlich empirical formula of adsorption 负极  negative pole 负吸附  negative adsorption 复合反应 composite reaction 盖吕萨克定律  Gay-Lussac law 盖斯定律  Hess law 甘汞电极  calomel electrode 感胶离子序  lyotropic series 杠杆规则  lever rule 高分子 溶液  macromolecular solution 高会溶点  upper consolute point 隔离法 the isolation method 格罗塞斯-德雷珀定律  Grotthus-Draoers law 隔离系统  isolated system 根均方速率 root-mean-square speed 功  work 功函 work content 共轭溶液  conjugate solution 共沸温度  azeotropic temperature 构型熵 configurational entropy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固溶胶  solid sol 固态混合物  solid solution 固相线  solid phase line 光反应  photoreaction 光化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actinochemistry 光化学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actinochemistry 光敏反应  photosensitized reactions 光谱熵  spectrum  entropy 广度性质  extensive property 广延量  extensive quantity 广延性质  extensive property 规定熵  stipulated entropy 过饱和溶液  oversaturated solution 过饱和蒸气  oversaturated vapor 过程  process 过渡状态理论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冷水  super-cooled water 过冷液体  overcooled liquid 过热液体  overheated liquid 亥姆霍兹函数  Helmholtz function 亥姆霍兹函数判据  Helmholtz function criterion 亥姆霍兹自由能  Helmholtz free energy 亥氏函数  Helmholtz function 焓  enthalpy 亨利常数  Henry constant 亨利定律  Henry law 恒沸混合物  constant boiling mixture 恒容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volume 恒容热 heat at constant volume 恒外压  constant external pressure 恒压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恒压热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 化学动力学 chemical kinetics 化学反应计量式  stoichiometric equ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化学反应计量系数  stoichiometric coefficient of chemical reaction 化学反应进度  extent of chemical reaction 化学亲合势  chemical affinity 化学热力学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化学势  chemical potential 化学势判据  chemical potential criterion 化学吸附  chemisorptions 环境  environment 环境熵变  entropy change in environment 挥发度 volatility 混合熵  entropy of mixing 混合物  mixture 活度  activity 活化控制  activation control 活化络合 物理 论  activated complex theory 离子强度  ionic strength 理想混合物  perfect mixture 理想气体  ideal gas 接触电势 contact potential 接触角  contact angle 节流过程  throttling process 节流膨胀  throttling expansion 节流膨胀系数  coefficient of throttling expansion 结线  tie line 结晶热 heat of crystallization 解离化学吸附  dissoci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 界面  interfaces 界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浸湿  immersion wetting 浸湿功  immersion wetting work 精馏  rectify 聚(合)电解质 polyelectrolyte 聚沉  coagulation 聚沉值  coagulation value 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absolute reaction rate theory 绝对熵  absolute entropy 绝对温标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 绝热过程  adiabatic process 绝热量热计 adiabatic calorimeter 绝热指数  adiabatic index 卡诺定理  Carnot theorem 卡诺循环  Carnot cycle 开尔文公式  Kelvin formula 柯诺瓦洛夫-吉布斯定律  Konovalov-Gibbs law 科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Kohlrauschs Law of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 可能的电解质 potential electroly 可逆电池  reversible cell 可逆过程 reversible process 可逆过程方程  reversible process equation 可逆体积功  reversible volume work 可逆相变  reversible phase change 克拉佩龙方程  Clapeyron equation 克劳修斯不等式  Clausius inequality 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控制步骤  control step 库仑计  coulometer 扩散控制  diffusion controlled 拉普拉斯方程  Laplaces equation 拉乌尔定律  Raoult law 兰格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  Langmuir-Hinshelwood mechanism 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formula 雷利公式  Rayleigh equation 冷冻系数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冷却曲线  cooling curve 离解热 heat of dissociation 离解压力 dissociation pressure 离域子系统  non-localized particle systems 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standard molar formation of ion 离子的电迁移率  mobility of ions 离子的迁移数  transport number of ions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law of the independent migration of ions 离子氛  ionic atmosphere 离子强度  ionic strength 理想混合物  perfect mixture 理想气体  ideal gas 理想气体的绝热指数  adiabatic index of ideal gases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micro-model of ideal gas 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  isothermal equation of ideal gaseous reactions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adiabatic reversible process equation of ideal gases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state equation of ideal gas 理想稀溶液  ideal dilute solution 理想液态混合物  perfect liquid mixture 粒子  particles 粒子的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of particles 连串反应 consecutive reactions 链的传递物  chain carrier 链反应  chain reactions 量热熵  calorimetric entropy 量子统计  quantum statistics 量子效率  quantum yield 临界参数  critical parameter 临界常数 critical constant 临界点  critical point 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临界摩尔体积  critical molar volume 临界温度  critical temperature 临界压力  critical pressure 临界状态  critical state 零级反应 zero order reaction 流动电势  streaming potential 流动功  flow work 笼罩效应  cage effect 路易斯-兰德尔逸度规则  Lewis-Randall rule of fugacity 露点  dew point 露点线  dew point line 麦克斯韦关系式  Maxwell relations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Maxwell distribution of speeds 麦克斯韦能量分布 MaxwelIdistribution of energy 毛细管凝结  condensation in capillary 毛细现象  capillary  phenomena 米凯利斯常数  Michaelis constant 摩尔电导率  molar conductivity 摩尔反应焓  molar reaction enthalpy 摩尔混合熵  mole entropy of mixing 摩尔气体常数  molar gas constant 摩尔热容  molar heat capacity 摩尔溶解焓  mole dissolution enthalpy 摩尔稀释焓  mole dilution enthalpy 内扩散控制  internal diffusions control 内能  internal energy 内压力  internal pressure 能级  energy levels 能级分布  energy level distribution 能量均分原理 principle of the equipartition of energy 能斯特方程  Nernst equation 能斯特热定理  Nernst heat theorem 凝固点  freezing point 凝固点降低  lowering of freezing point 凝固点曲线  freezing point curve 凝胶  gelatin 凝聚态  condensed state 凝聚相  condensed phase 浓差超电势  concentration over-potential 浓差极化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浓差电池  concentration cells 帕斯卡 pascal 泡点  bubble point 泡点线  bubble point line 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property that partition function to be expressed as a product of the separate partition functions for each kind of state 碰撞截面  collision cross section 碰撞数  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偏摩尔量  partial mole quantities 平衡常数(理想气体反应)  equilibrium constants for reactions of ideal gases 平动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平衡分布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平衡态  equilibrium state 平衡态近似法  equilibrium state approximation 平衡状态图  equilibrium state diagram 平均活度  mean activity 平均活度系统  mean activity coefficient 平均摩尔热容  mean molar heat capacity 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mean mass molarity 平均自由程 mean free path 平行反应 parallel reactions 破乳  demulsification 铺展  spreading 普遍化范德华方程  universal van der Waals equation 其它功  the other work 气化热 heat of vaporization 气溶胶  aerosol 气体常数  gas constant 气体分子运动论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方程 foundamental equation of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气溶胶  aerosol 气相线  vapor line 迁移数  transport number 潜热 latent heat 强度量  intensive quantity 强度性质  intensive property 亲液溶胶  hydrophilic sol 氢电极  hydrogen electrodes 区域熔化 zone melting 热  heat 热爆炸  heat explosion 热泵  heat pump 热功当量 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heat 热函 heat content 热化学 thermochemistry 热化学方程 thermochemical equation 热机  heat engine 热机效率  efficiency of heat engine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二定律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三定律  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基本方程  fundamental equation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几率  thermodynamic probability 热力学能  thermodynamic energy 热力学特性函数 characteristic thermodynamic function 热力学温标 thermodynamic scale of temperature 热力学温度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热熵 thermal entropy 热效应 heat effect 熔点曲线  melting point curve 熔化热 heat of fusion 溶胶  colloidal sol 溶解焓  dissolution enthalpy 溶液  solution 溶胀  swelling 乳化剂  emulsifier 乳状液  emulsion 润湿  wetting 润湿角  wetting angle 萨克尔-泰特洛德方程  Sackur-Tetrode equation 三相点  triple point 三相平衡线  triple-phase line 熵  entropy 熵判据  entropy criterion 熵增原理  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 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渗析法  dialytic process 生成反应  formation reaction 升华热 heat of sublimation 实际气体 real gas 舒尔采-哈迪规则  Schulze-Hardy rule 松驰力 relaxation force 松驰时间 time of relaxation 速度常数 reaction rate constant 速率方程 rate equations 速率控制步骤 rate determining step 塔费尔公式  Tafel equation 态-态反应  state-state reactions 唐南平衡  Donnan equilibrium 淌度  mobility 特鲁顿规则  Trouton rule 特性粘度  intrinsic viscosity 体积功  volume work 统计权重  statistical weight 统计热力学  statistic thermodynamics 统计熵  statistic entropy 途径  path 途径函数  path function 外扩散控制  external diffusion control 完美晶体  perfect crystalline 完全气体 perfect gas 微观状态  microstate 微态  microstate 韦斯顿标准电池  Weston standard battery 维恩效应 Wien effect 维里方程  virial equation 维里系数  virial coefficient 稳流过程  steady flow process 稳态近似法  stationary state approximation 无热溶液 athermal solution 无限稀溶液  solutions in the limit of extreme dilution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吸附  physisorptions 吸附  adsorption 吸附等量线  adsorption isostere 吸附等温线  adsorption isotherm 吸附等压线  adsorption isobar 吸附剂  adsorbent 吸附量  extent of adsorption 吸附热  heat of adsorption 吸附质  adsorbate 析出电势  evolution or deposition potential 析因子性质  property that partition function to be expressed as a product of the separate partition functions for each kind of state 稀溶液的依数性  colligative properties of dilute solutions 稀释焓  dilution enthalpy 系统  system 系统点  system point 系统的环境  environment of system 相  phase 相变  phase change 相变焓  enthalpy of phase change 相变化  phase change 相变热  heat of phase change 相点  phase point 相对挥发度 relative volatility 相对粘度 relative viscosity 相律  phase rule 相平衡热容 heat capacity in phase equilibrium 相图  phase diagram 相倚子系统  system of dependent particles 悬浮液  suspension 循环过程  cyclic process 压力商  pressure quotient 压缩因子  compressibility factor 压缩因子图  diagram of compressibility factor 亚稳状态  metastable state 盐桥  salt bridge 盐析  salting out 阳极  anode 杨氏方程  Youngs equation 液体接界电势  liquid junction potential 液相线  liquid phase lines 一级反应 first order reaction 一级相变 first order phase change 依时计量学反应  time dependent stoichiometric reactions 逸度  fugacity 逸度系数  coefficient of fugacity 阴极  cathode 荧光  fluorescence 永动机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永久气体  Permanent gas 有效能  available energy 原电池  primary cell 原盐效应  salt effect 增比粘度  specific viscosity 憎液溶胶  lyophobic sol 沾湿  adhesional wetting 沾湿功  the work of adhesional wetting 真溶液  true solution 真实电解质 real electrolyte 真实气体 real gas 真实迁移数 true transference number 振动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of vibration 振动特征温度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of vibration 蒸气压下降  depression of vapor pressure 正常沸点  normal point 正吸附  positive adsorption 支链反应  branched chain reactions 直链反应  straight chain reactions 指前因子  pre-exponential factor 质量作用定律 mass action law 制冷系数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中和热 heat of neutralization 轴功  shaft work 转动配分函数  partition function of rotation 转动特征温度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of vibration 转化率  convert ratio 转化温度 conversion temperature 状态  state 状态方程  state equation 状态分布  state distribution
个人分类: 大学化学|7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个广告: 找博士后
马红孺 2009-2-10 08:42
想发个找博士后的广告,不知在那里发合适? 我的课题组目前从事两个方向的研究:一个是软物质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多组元胶体平衡和输运性质的研究,这是我的主业;另一个是所谓超颖材料的研究,去年吸引了不少眼球,这是副业。目前主业的从业人员严重下降,为此,我需要找1-2名博士后来做。 要求:1,要有博士学位,如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化学方向均可。 2,要大概懂统计物理,至少知道正则系综,巨正则系综;知道热力学定律。 3,要大概会编程序,例如会用C,或Fortran写一个求积分的程序。 4,要大概知道英文,例如能看懂PRE或JournalofChemicalPhysics上的文章,能用英文写出我能够看得懂的文章。 任务:用MonteCarlo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多组元胶体的性质。 待遇: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博士后的待遇,请访问http://postd.sjtu.edu.cn/。 在站时间:二年(这是学校的规定。若达到出站要求,可以提前半年出站)。 出站要求: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影响因子之和至少为4(这是物理系的规定)。 联系方式:hrmaatsjtudotedudot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5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