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干旱洪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厄尔尼诺5月结束预示2020年灾害强度开始减弱
杨学祥 2020-5-25 21:25
厄尔尼诺5月结束预示2020年灾害强度开始减弱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水的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这种现象是由信风减弱导致的。正常情况下,信风会将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向西推送到西太平洋。 上一次超强规模的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回溯到1997-1998年,导致20世纪最热年的发生。当时洪水、火灾、干旱以及其他灾害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并导致了1000亿的经济损失。 2015-2016年超强规模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年新纪录,2016年长江流域又出现了类似1998年的大洪水。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气候项目办公室的一项研究显示,另一次强大的厄尔尼诺发生于1918至1919年间,让大半个印度遭遇了严重的旱情,并极有可能诱发了当时席卷全球的禽流感。 http://www.managershare.com/post/215263?preview=preview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感染率也达到了5%。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於在西班牙则称此为法国型流行性感冒。 我们在2006年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事实上,最新资料表明,从1997年开始全球已经停止变暖,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和海啸之后,我国连续18年暖冬结束,冷冬频繁发生;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7次和6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3次、3次和1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2012年的北京暴雨和2013年的“南旱北涝”证实了“南旱北涝”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2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4912.html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本次的“弱厄尔尼诺”时间是2019年11月逐步发展起来了,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出现了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5℃。按照气象春季的时段(3月到5月)来说,5月结束之后,基本上厄尔尼诺就可能结束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Niño 3.4指数区之一的监测数据显示,如今已经是“跌破”0度以下。 图1 2020年5月2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405,比5月24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0.388,减速 0.017, 减速稳定 ,进入下降 区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4909.html 2020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极小值,德雷克海峡通道扩大导致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指数处于较高值;此后南极海冰面积不断增大,将在9月达到最大值,使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强潮汐加快了这一进程。 图2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和白令海峡热异常对比:2019年5月6日、2020年2 月20日与2020年5月23日、5月22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对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4909.html 厄尔尼诺5月结束预示2020年多种灾害强度开始减弱,包括新冠疫情、干旱洪水、低温严寒等,这是一个大好的前兆。 相关报道 最新2020年冬天天气预测 厄尔尼诺元年或让2020冬天更寒冷 2019-10-22 来源:天气网   最新2020年冬天天气预测 厄尔尼诺元年或让2020冬天更寒冷   天气网讯? ?根据最新的2020年冬天天气预测显示,随着气候变化,美国日本都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美国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达到了零下五十二度。据气象专家表示,今年很可能是厄尔尼诺元年,厄尔尼诺或许会让2020年的冬天更寒冷。   今年美国和日本两国都在同一时间段遭遇了极度深寒的现象。美国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达到了零下五十二度!民众被冻的几乎不敢出门,因为一出门就可能被极寒低温冻成冰雕。   其次,日本一个沿海城市,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竟然也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而在同一时间段的澳洲却怪异无比。当地气温竟然能高达五十二度!民众是被热的不敢出门,因为一旦出门就可能瞬间中暑!据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今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   尤其是到2020年冬天,可能会比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据全球气候中心的最新报道,今年就是赤裸裸的厄尔尼诺元年。也就是说,今年将会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开始,而且未来一整年的时间都会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   天文观测数据表明,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此不少科学家担心,未来地球会不会出现和电影《流浪地球》一模一样的场景,整个世界都被冰雪覆盖。其实早在霍金先生在世期间就曾今预言,如果未来人类再不扼制全球变暖现象的话,未来厄尔尼诺现象将会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说不定到时候冬天周期会越来越长,最终可能会导致冰河时期的再度迸发!所以目前最要紧的就是赶紧遏制厄尔尼诺现象的继续发生,否则的话全球人类都将在劫难逃。 https://www.tianqi.com/news/258048.html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尔尼诺已经形成 农家人联社 农民之家 5月9日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研究,2020年厄尔尼诺已经形成。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好在强度为“弱”)。不过,这次的厄尔尼诺事件,对于我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中,热带大气环流对海温的响应主要体现为中部型厄尔尼诺的影响特征,即大气异常上升运动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华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受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0406711ver=2360signature=gHJaOHCR*nRvI9LmOjp6-GyQF0MqnOGRtDxY4mKlNfdn1kvr3xbedvSKKHGif5Nt2*Io0DEhxAsD-0*FXRC1Hd0RSBJdLUmE2XxCII1alI2D0BGFiqDYdnKBnLQYbRgjnew=1 2020年厄尔尼诺出现!但指数区又跌破0度以下,拉尼娜又要来了? 环球科学猫 2020-05-09 14:30 作者:文/虞子期 在2020年以来,关于气候变化可以说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而对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也是大家说得最多的,在2019年的时候,全球形成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不少人都在争议一个问题,那就是2020年会不会再次出现。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确实2020年还真的出现了,并且定义为了弱厄尔尼诺事件,所以说这对气候的影响必然是存在的,不过按照时间上来说,这次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可能并不是很明显,所以说大家也没有感觉不到气候的大变模式,主要是在前几个月时段,厄尔尼诺监测区域的指数一直偏高,所以才出现了厄尔尼诺出现争议。 2020年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本次的“弱厄尔尼诺”时间是2019年11月逐步发展起来了,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出现了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5℃。 若依按照标准来说,是满足厄尔尼诺现象的基础,但是这次厄尔尼诺可能并不会保持太久,会快速的消失,根据科学报告指出,通过最近的观察数据来看,预测结果显示春季之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回到中性状态。 所以说按照气象春季的时段(3月到5月)来说,5月结束之后,基本上厄尔尼诺就可能结束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Niño 3.4指数区之一的监测数据显示,如今已经是“跌破”0度以下,所以这预测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弱厄尔尼诺事件是短暂的一个变化过程。但是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因为大气异常上升运动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所以春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华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那拉尼娜事件又要来了? 确实从发展趋势来看,拉尼娜事件事件还真的有可能出现,并且在初期的时候,世界气象组织,NOAA等机构都说今年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不大,出现拉尼娜事件的概率还是有,所以从Niño 3.4指数变化来看,确实有概率发展拉尼娜事件。 但是厄尔尼诺今年确定出现是没有问题,这就预示着做,2020年可能重现“两种”现象。 当然这两种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一前一后而已,我们也只能根据数据指数变化进行观察,毕竟Niño 3.4指数也才开始下降,说不定后期还可能快速“逆转”,但是对于全球气候来说,这样的气候波动肯定是比较大的,大气变化可能非常的明显,一会升温一会降温,只会加大地球的极端性天气出现,所以该准备的就做好准备,无论是才确定的厄尔尼诺事件,还是拉尼娜事件,整体上都是对气候不利的。 那我国夏季的天气如何? 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受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所以说降雨问题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模式,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同时我们结合下国家气候中心初期的预报来看,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其中部分地区还可能发生大洪水,或者一个流域或者几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 所以这也说明了“涝”可能是相对严重的,同时这里也说明下,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略偏多,强度偏强。所以这也可能带来短时性的强降雨问题,这必然会带来气候的“大波动”,我们需要提前防御,如今西北太平洋的95W有大概率可能成为今年的1号台风。 从超级计算机的模拟情况来看,预估最快可能在11日到12日左右生成,所以这说明了台风的出现也快了,我也会持续跟进变化,谢谢大家阅读! http://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gNWjMh9kjpEtYgjReTdUXcrTgHyhb6rNe8zahYHntg1tLxczToIG43Tv0J0zLxI4user_type=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预示拉尼娜就要来了
杨学祥 2019-6-16 16:57
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预示拉尼娜就要来了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极地研究网站“Polar Portal”14日发文指出,格陵兰岛13日有超过40%的地区经历了冰雪融化,估计融冰量超过20亿吨,6月中旬就大量融冰非同寻常。 2012年、2007年和2010年,所有格陵兰岛主要的融冰年份都产生过类似的气候情况。 必须指出,2007年、2010年和2011-2012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这预示,2019-2020年拉尼娜就要来了。 我们在2019年2月指出,2019年3月为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2日日食发生在低纬度,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所以,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7月厄尔尼诺结束的可能性较大,12月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的可能性大,2019-2020年拉尼娜可能带来大洪水,与1998年相似。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NAreEw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3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781.html 相关报道 非同寻常!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 观察者网 昨天 (观察者网讯) 极地研究网站“Polar Portal”14日发文指出,格陵兰岛13日有超过40%的地区经历了冰雪融化,估计融冰量超过20亿吨,6月中旬就大量融冰非同寻常。 据悉,格陵兰岛是大量冰雪覆盖的岛屿,其融冰季节通常发生在每年6月至8月,大量融冰的时间是在7月。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内托比喻称,这样规模的融冰量,若在面积59公顷的华盛顿国家广场堆积冰雪,高度将是华盛顿纪念碑(高169.045米)的8倍。 格陵兰岛位置示意 图谷歌地图 据CNN报道,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格陵兰岛气候的科学家莫特表示,融冰量突然飙升虽不寻常,但并非前所未有。2012年是格陵兰岛融冰量创纪录的一年,几乎整个冰原经历有史以来第一次融化,“今年的数据和我们在2012年看到的一些融冰峰值相当。” 但初夏大规模融冰并非好现象,显示2019年可能再次创下格陵兰岛融冰量纪录。莫特解释,覆盖在格陵兰冰原的冰雪融化,尤其夏季之初就开始,会造成夏季尾声更多冰雪融化。 丹麦和格陵兰地质调查局的冰气候学家杰森•博克斯今年5月下旬曾预测,2019年将是格陵兰岛大规模融冰年。他指出,今年4月格陵兰就开始融冰,比平均早了3周,也比2012年的纪录还要早。 格陵兰岛表面融化程度检测 蓝色线为2019年 图自CNN 除了融冰季节早,格陵兰岛西部的积雪也已低于了平均水平,综合这些因素,莫特表示,“意味着2019年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融化年,甚至有可能超过2012年创纪录的融化年。” 据莫特说,持续的天气模式为目前的冰川融化高峰埋下了伏笔。“春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东格陵兰岛上空一直有一个高压脊,这导致了4月份的一些融化活动——这种模式一直在持续,”他解释道。 高压脊将温暖潮湿的空气从大西洋中部带到格陵兰岛的部分地区,导致冰层温度升高。高压也阻止降水形成,并形成晴朗、阳光明媚的气候。 在过去的一两个星期里,随着另一个高压锋从美国东部移动过来,这个高压脊变得更加强大。莫特指出,2012年、2007年和2010年,所有格陵兰岛主要的融冰年份都产生过类似的气候情况。 如果这样极端的融冰季节正在成为新常态,那么它可能会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导致海平面上升。莫特称:“在过去20年里,格陵兰岛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做出‘贡献’越来越大,地表冰融化和径流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IQAZzq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100%持续夏季 7月结束的可能性大
杨学祥 2019-5-23 21:16
厄尔尼诺100%持续夏季 7月结束的可能性大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自从2018年以来,厄尔尼诺的发展和影响是一步一步的逼近之中,前几个月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气候中心确认了“2019厄尔尼诺年”。虽然NOAA和其他机构预测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并没有消失,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预计该事件其影响将持续到今年夏季。 我们在2019年2月指出, 2019年3月为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2日日食发生在低纬度,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所以,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7月厄尔尼诺结束的可能性较大,12月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的可能性大,2019-2020年拉尼娜可能带来大洪水,与1998年相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如果2019年9月南极海冰最大面积异常增大,拉尼娜就一定发生。 相关报道 确定了,厄尔尼诺100%持续夏季,高温,干旱,局部降雨少明显 原创 环球科学猫 9小时前 作者:文/虞子期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本身全球的极端气候现象就较多,而2019年还有个厄尔尼诺的存在,更加的造成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影响,最近我国的气候变化可以说是非常的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无论是高温,干旱,还是降雨的情况,都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偏多,一些地区偏少,最近针对这种现象,气候专家们也给出了说法,那就是受厄尔尼诺影响,温高雨少是直接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能够影响不少区域的气候变化,因为导致了气流的变动,自从2018年以来,厄尔尼诺的发展和影响是一步一步的逼近之中,前几个月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气候中心确认了“2019厄尔尼诺年”。虽然NOAA和其他机构预测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并没有消失,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预计该事件其影响将持续到今年夏季。 所以国家气候中心已经确定了,厄尔尼诺持续夏季的概率是100%,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夏季都会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之下,状态可能不太好,这也注定了,今年夏季的气候状态可能会更加多变,或者是可能更加的糟糕,而厄尔尼诺近期对我国的影响,也是相对严重,主要是多地旱象严重,体现的区域可能大家会直接说到,那就是东北区域和云南是最为明显的。 根据《科技日报》22日数据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的降雨今年以来,只有42.5毫米的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同期偏少48%,也就是说东北地区今年的降雨比常年少了快接近一半了,所以前段时间不少的朋友说,东北需要降水是正常的,并且科学报告指出,这是1961年以来(也就是58年)历史同期最少,降雨少就算了,气温也不低,东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云南就不用说了,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能更加的严重,根据气候监测显示,在4月1日至5月17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35.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3.1%,这个已经是少了超过一半的降雨量了,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云南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这真的是又热又干的情况。 局部高温,干旱偏高已出现,那么厄尔尼诺之下的影响还有多久呢?根据科学报告显示,干旱地区未来趋势依然是比较明显,不过说了,我国东北地区在未来10天将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气象干旱有望缓解。而对于云南地区在来说,有效降水的可能性较小,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不过从中长期预报显示,未来11天到30天,云南东部将出现较明显的降水过程,这也算是缓解少部分地区,所以说,我们一说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就有难以接受的气候变化,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厄尔尼诺是影响全球,不仅我国有,其他同样存在,例如澳大利亚今年的高温,菲律宾的干旱,美国的洪灾等都是存在明显的关系的,厄尔尼诺现象没办法阻止,这是自然现象,我们也只能接受。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4Sfa3T 2019年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 7月开始拉尼娜回归 已有 2133 次阅读 2019-2-26 16:04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厄尔尼诺 , 拉尼娜 , 日食 , 潮汐组合 , 倒春寒 推荐到群组 2019年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 7月开始拉尼娜回归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2019年3月为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2日日食发生在低纬度,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所以,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7月厄尔尼诺结束的可能性较大,12月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的可能性大,2019-2020年拉尼娜可能带来大洪水,与1998年相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相关研究 2017 年 2 月 17 日晚报:厄尔尼诺卷土重来 2017 可能 2018 一定 已有 921 次阅读 2017-2-1715: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4234.html 2017 年 2 月 17 日晚报:厄尔尼诺卷土重来 2017 可能 2018 一定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对拉尼娜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 厄尔尼诺卷土重来: 2017 可能发生, 2018 一定发生(见表 1 )。 表 1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 1999 )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 i R 1 R 2 预测(实况) 2014-04-29p 极区 3 2014-10-23p 极区 364 2015-03-20p 极区 3 2015-09-13p 极区 3612 厄尔尼诺(超级厄尔尼诺) 2016-03-0912 低纬 -1 2016-09-01-2 赤道 -1-24 2017-02-26-37 中纬 1 2017-08-2138 中纬 120 2018-02-15p 极区 3 2018-07-13p 极区 3 2018-08-11p 极区 3911 极强厄尔尼诺 2019-01-06p 极区 3 2019-07-02-18 低纬 -1 2019-12-261 赤道 -2 -3 拉尼娜 2020-06-2130 中纬 1 2020-12-14-40 中纬 126 注:原文表的数据从 1948 年开始。 黑体字为赵得秀预测 。 参考文献 1.Li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andlunarforcingonatmosphericcirculation .Adv.Atmos.Sci.2005,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adjustingclimateslowdown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2008,23(6):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B.ThermaldynamicmechanismofElNinoinducedby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Chinese),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YangDH,YangDB,YangXX,The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inglobalclimatechanges.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SmogWeatherin2013.Technologyandlife.2014,(3):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YangXX,ChenDY.StudyoncauseofformationinEarth’sclimaticchange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5):1680-1685.YangDH,YangXX.AustraliasnowinsummerandthreeiceregulatorsforEl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07,22(5):1680-168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42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88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369.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看到加拿大上空浓烟飘荡: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山火
杨学祥 2019-5-22 05:07
卫星看到加拿大上空浓烟飘荡: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山火 杨学祥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2年指出, 2012 年、 2015 年、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拉尼娜次年和厄尔尼诺当年中国易发生干旱,由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连续发生,中国连续干旱至少持续到 2016 年, 2012 年的干旱值得关注!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已影响全球?卫星看到加拿大上空浓烟飘荡,地球或糟糕了 原创 环球科学猫 昨天 我要分享 作者:文/虞子期 2019年,从已有的气候变化来看,全球都是相互影响模式,当然一说到气候的变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存在,自从2018年进入到厄尔尼诺的发展期,我们似乎确实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极端气候现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情况,加上2019年是厄尔尼诺年,也再次说明了厄尔尼诺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加的多,这难道就没有缓解的方法了吗? 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监测发现,厄尔尼诺似乎已经影响全球,对加拿大的影响也加剧了不少,NASA卫星图像显示,野火在北艾伯塔省进行“咆哮”。强大的浓烟飘散在加拿大的上空,根据科学报告指出,自从5月12日以来,Chuckegg Creek野火就逐步蔓延,大部分在西北方向燃烧,远离人口稠密地区。但截至5月19日,大火已烧焦至少25000公顷土地(也就是25000公顷土地变成焦土)。 而在5月20日的时候,野火突然进行转弯了,并且向人口约3000人的地区靠近,所以当地居民发出强制撤离令。Mackenzie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根据科学警告报告称,由于暖空气温度,低湿度,阵风以及近期预报没有降水,极端火灾威胁很大,这就是来自生态系统改变对人类的威胁,所以说自然灾难是无情的,人类只有靠自己改变。 生态学家给出了一个称之为“ 春季倾泻 ” 的时代,也就是火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确实太多了。科学报告指出,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注意到,加拿大和美国五大湖周围的森林特别容易在春末发生火灾,因为树木和草在冬季结束和新的季节性增长开始之间,达到极低水分含量(下降)。所以从而引发了自然灾难的频繁情况。 确实,我们不用在进行的厄尔尼诺状态下进行说了,全球气候的改变,确实也单独的加剧了自然灾难的影响,根据科学报告显示,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极端气候的现象,也就是说如今的状态也不是最糟糕的情况,要是说如今的气候没有改变的话,我们可能自己嘴上不相信,心里也相信确实改变了。2019年或未来气候大变基本上是成为定局了,因为还在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物还在持续上升。 2019年算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除了全球变暖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厄尔尼诺的影响,所以极端气候可能会更加偏强一些,最近不少地区也出现了极端性的暴雨,干旱,高温等现象,当然这只能说确实有它的部分影响,而更多的是我们地球气候确实可能变了,不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比往年严重些,如今动不动都是各种现象打破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现象,实属罕见的情况。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3DITRL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2010-2016年连续发生 已有 3703 次阅读 2012-8-17 16:20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 2010-2016 年连续发生 杨学祥 随着罗马尼亚成为最近一个因为干旱而粮食大规模歉收的国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担忧加重。罗马尼亚或许不是粮食的主要供应地,但干旱已经成为一个蔓延全球的问题。俄罗斯部分地区的谷物收成下降了 50% ,墨西哥也正遭受着 7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几乎 70% 的国土面积受灾。而美国正处在 56 年来最干旱的一年,上月的玉米价格由此上涨了 23% 。 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2-08-17/100425186.html 我在 2010 年 4 月 12 日 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1267 我在 2008 年 9 月 16 日 指出,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海温准两年波动特征,我们早在 2012 年 3 月 28 日就确定 2012 年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将给世界带来强震和流感,给中国带来 干旱 和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2439.html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 2010 年和 2011 年干旱连续。 2010 年和 2011 年连续两年的南方干旱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0014.html 2012 年、 2015 年、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拉尼娜次年和厄尔尼诺当年中国易发生干旱,由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连续发生,中国连续干旱至少持续到 2016 年, 2012 年的干旱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212.html 综合研究结论 气象观测资料表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增强趋势,预示着中国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沙尘暴频发周期。 研究表明,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国的持续干旱是造成沙尘暴天气增强的主要原因。 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 1470-1975 年划出 100 个“旱年”,其中 74 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 26 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 2 倍。 10 大中国严重干旱有 8 次发生在坏天时代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 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增加之势,主要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等因素有关。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长、我国严重干旱频发和沙尘暴百年高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已经开始 ,中国下一场灾害就是严重干旱和沙尘暴高峰。 参考文献 张德二 .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 科技导报 . 2004 No.8 47-49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汤懋苍 , 柳艳香 , 郭维栋 .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 ( Ⅰ ): 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 高原气象 . 2001 Vol.20 No.4 368-373 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635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39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2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2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58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0327.html 且看国际气象学对近日加拿大艾伯塔省森林大火成因的胡解释 已有 2693 次阅读 2016-5-10 20:03 且看国际气象学对近日加拿大艾伯塔省森林大火成因的胡解释 杜乐天 众所周知,国际气象学提出的“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演化为强词夺理的圣律教条,可以用它来解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成因。近期对加拿大2016年5月1日到9日的森林大火原因的解释再一次故技重演,造成人们对林火起源认识上很大的困扰和混乱,实例如下: 1. 加拿大某些气象学研究者认为这是“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双重夹击”。该地区当局又认为是雷击引起,甚至无望地想到只有下雨才可救灾。 2. 某些英国气象学家认为是源于“全球变暖”。 3. 美国某些气候学家提出:是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大风、缺雨”。 加拿大这次该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森林大火至今过火面积已超过2000Km 2 ,小小的城镇10万人家园尽毁而疏散,损失当在百亿加元以上。火势极其猛烈和该地区广泛埋藏油砂层有关。我们对此深表同情和惋惜,另外也一直追踪其灾情进展。现已有众多报道和图像网示,使我们有不少根据做些判断——尽管不能到现场亲自勘查。好在我们自己也有对森林火灾成因十几年研究的基础,不能不说上述对此等森林大火的所有公式化解释都是把结果——原因加以颠倒和让现象服从概念,因而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 森林火灾的发生遍于全球,奇怪的是各地区的成因解释都是千篇一律的5条:①天旱②气温高③少雨④风大⑥雷击。有的再加上一条“纵火”。几十年了,这成了标准答案。搞得不懂科学的行政当局和媒体也只好当成理由应付大众或者抓他几个“纵火”者了事。广大灾民也只好忍受此等“蒙蔽”,结果是隔三差五此等大火(其它灾害也一样)照来不误。这表明此等解释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 2. 试问:天旱如何引起大片绿色林区的火灾?须知,林区面积远大于着火面积,为何同样干旱并未着火?气温高引起林火,究竟高到多少?有没有严格的多年的测量数据?拿不出数据,空讲气温高,难道算科学语言吗?不错,加拿大西部省份去年起就遭遇罕见大旱,干旱持续了整个冬季,到4月也没下雨。然而这么大的干旱这么多天实际上并没有引起该区林火。为什么到了5月初才突发大火?气象学家看来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另外,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更是荒唐。众所周知,几个世纪累积全球气温才升高1℃左右,怎么可能达到绿色林区燃烧几百度的高温?!(顺便提及,不少空难飞机撞山产生的高温并未引起周围森林大火,这也算是不得已的惨剧实验证明)。至于风大,究竟是先风大还是先是火大引起的风大?气象学家应该更明白,火势高温造成了空气膨胀密度和气压急剧降低而引起大风,而不可能是大风产生火起。至于火焰产生之后火仗风势是另一个问题,不应混为一谈。至于雷击,只能烧毁几颗树冠,不可能引起大片火势。众所周知,林火总是在几十、几百平方千米大范围内几十处同时起火,也不可能归罪于人为协商同时放火。硬说气温高产生火灾,对于纬度之高已接近北极圈的加拿大4-5月气温一般只有14℃,类似冰箱中的温度居然会引起森林大火?这还能算科学家们的严肃态度吗?气象学发展到现在居然出现此等任意性的一片呓语,的确是很大的悲哀!另外气象灾害的天文背景也很重要,近期远地行星合月的轨道交汇触发也不可忽略(不赘)。 3. 关于“森林大火”的说法多年一直含混不清,此中有很大误解。我们的研究发现(其实只要不抱错误理论偏见,稍加注意即可看出)所谓的森林大火只是最后结果,实际上它是以下的演变顺序:最初的地火→草火→低矮灌木火→最后树冠火,火点汇合成火龙、火海。此中最关键的一点多年被人忽略了——地火。这里才是森林大火的真正成因。 4. 我们在上世纪专门研究过内蒙阿尔山林区1998年大火,从电视现场发现大火烧尽树木之后,从岩石缝里还出火苗。这在当时没人给予注意,气象学家更不关心这个现象,他们只强调大气环流异常。这就反映了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是理论决定你到底观察到什么”。理论错了,先成概念固定了,即使现象摆在面前也不会认识它。恕我直言,当代的气象学存在一个致命的理论缺陷——完全不知道球排气作用,除了地上气象学之外地内还存在更强大的地下气象学问题,而且地上的气象被地下气象所控制。这是不可再加以漠视一个重大的下垫面新的外强迫项! 回忆在1978年黑龙江北部森林大火期间,本人就从报章报道上得知所谓的“过路火”,救火队员扑灭后,身后又从地下冒出火来。这早就证明是地火,无奈受不正确的理论束缚学界多年加以忽视。到了本世纪初我们一个研究小组专门到内蒙阿尔山的林火区进行了网格气体详测,发现可燃的H 2 、CO气流远大于大气本底数十到数百倍,(论文发表在《地学前缘》2006年第2期)。在此文中我们已建立了一个初步模式,(这是指区域性森林大火,不是公园级别的小范围林火)。现再扼要概括如下: 该着火区几万到十几万平方千米卫星热红外异常几十天的断续覆盖,表明地下热气流排气加强→气温增高,决定该区干旱、少雨(此次加拿大林火区本来只有14℃,然而到了4月底气温突然升高到32.6℃。这是很重要的前兆,可惜气象学家们不知道是地球排气排热突发所为)→地下气流主要是可燃 性的,诸如H 2 、CH 4 、CO在林区腐植层中慢慢聚积。此等可燃气流无嗅,不会被人发觉,等到积聚到5%左右体积,稍有静电火花,即可燃烧起火。先是地下裂隙火,向上引发腐植层火,向上燃着近地灌木火,再向上火烧树冠,形成一片火海。 一旦明确上述着火机制,就会找到预防林火的办法:首先是利用卫星遥感热红外发现高异常频现区,从中圈出高值地段,用无人机低空取气样,地上开展打眼2000px于腐植层中抽气现场测量(测量H 2 、CH、CO浓度和O 2 亏损值。还原气浓度加大会使土壤气中O 2 浓度显著降低到18%上下值)。在高值区雇人工用铁钎捅开或卷起腐植层放气即可阻止地火不会发生。另外须加强调,该区的地热突升的监测对于了解地球排气甚为重要。另外,还需要了解地区下的大断裂分布以及地下几千米到十几千米高导低阻地球物理异常体,此异常体是地下的储气体。上述内蒙阿尔山林火区后来有专门的大地电磁测量证实存在低阻体。另外附告:关于地球排气作用现在已形成一个相当完整并有一系列测量和实验结果为据的知识体系。只要气象学界破界走出自己的专业加以利用,相信气象学家们会更加高明地治理自然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329.html 加州灾害继续:烧了15天的加州山火几近扑灭,但新的恐惧产生了 已有 1031 次阅读 2018-11-25 07:09 加州灾害继续:烧了15天的加州山火几近扑灭,但新的恐惧产生了 烧了15天的加州山火几近扑灭,但新的恐惧产生了...... 2018年11月24日 11:17 海外网 作者 | 赵衍龙 ▲ 山火肆孽后,一片狼藉 11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比尤特县天堂镇发生山火,山火随后迅速蔓延,成为加州历史上最具破坏性一次火灾,这场大火已经造成至少84人丧生,烧焦的土地面积比芝加哥市还大。在燃烧了15天后,在消防人员努力和雨水的帮助下,23日,山火几近扑灭,但产生了新的恐惧。 美联社23日报道,当地的降雨帮助扑灭了这场致命的野火,但也正在把火山灰变成厚厚的糊状物,阻碍了寻找可能表明死者身份的骨头碎片的工作。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3日报道称,在天堂镇里开车见到的是一幅凄凉而又令人难以忘记的景象,再加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更显得阴森可怖。 官员们正在密切关注焚毁山坡上(在降雨之后)可能出现的泥石流,高度警惕大量燃烧建筑物遗留下来的灰烬与雨水混合形成有毒泥浆的可能性,这些有毒泥浆可能流入当地水道。 负责救援任务的安全官员布莱恩·维多什(Brian Vidosh)称,“想想你家里所有的东西,所有的清洁材料。如果你是一个爱摆弄汽车的人。油,汽油,溶剂。所有这些东西现在都混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危险。” 周五下午,加州天堂镇降雨减弱后,搜寻人员重新开始了他们搜寻工作,但是面临的新的严峻困难。 许多人穿着黄色雨衣,戴着安全帽,以防树枝掉落。搜寻人员搜寻后发现的线索可能表明有人没有逃出去。他们不仅在寻找骨头,还在寻找任何可能是一堆火化为灰烬的东西。 来源| 环球网 编辑 | 贾雯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11-24/doc-ihpevhck437059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9r=0doct=0rfunc=65tj=nonetr=12 被忽视的警告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 4 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 2015 年 4 月 2 日 电据 “ 中央社 ” 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 (JerryBrown) 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5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6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6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9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029.html 问鼎球面大气、海洋、和地壳传递能量的方式和特征 目前有关大气、海洋和地壳的能量传递模型都是建立在平面模型之上,事实上,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都是是一个球面,球面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暴风雪、海啸和地震远距离传播的方式和特征。 研究表明,点源激发的球面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震荡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 C 成反比。设总能量为 Q ,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 S=Cl = 2 π Rlsin φ, l 为单位弧长, R 为地球半径,φ为圆心角。则有 δ = Q/S = Q/ (Cl) = Q/ (2πRlsin φ ) (1) 其中,圆心角φ为点源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 5 )。 图1 点源激发的大气流动、海洋震荡和地震波传播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 ( 杨冬红, 2009) 由( 1 )式可知,在φ = 0 和φ =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 π /2 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大气流动总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点源及其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杨冬红 , 2009 )。 这一模型既可以解释北极大气和海洋等位面下降导致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和南极大陆沿海异常变暖(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使拉尼娜可能夭折),也可以解释震洪链、旱涝链和高温暴雨链的发生原因。同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海啸波动为什么在地震球面对称点的能量最大。 2003 年 12 月 23 日 22 时左右,“重庆开县井喷”发生,历时 84 小时,大约 17.5 至 21 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 2004 年 9 月 2 至 5 日,开县惨遭 200 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 500 年一遇。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发生 7 级地震; 7 月 7 日 晚至 10 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2013 年 8 月 6 日 14 时,在全国 2418 个国家级自动监测站中,高温排行前十名全部超过 40 ℃ ,其中,浙江 8 个地区榜上有名,浙江余姚的气温更是达到了 42.1 ℃ ; 2013 年 10 月 9 日 ),在福建登陆的台风“菲特”,却让浙江东部的余姚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降雨, 70% 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受灾人口超过 83 万人。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 2 )。 地球赤道圈的周长为 4 万公里 ,地震对称点相距 2 万公里 。北纬 49 °为美国、加拿大国境线,是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中心。其球面对称点在南纬 49 °的大西洋上。由于大陆和海岛的阻隔,地震引发的海啸被日本列岛和南太平洋诸岛阻挡,形成了跨越千里的特大灾害事件。日本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同一半球内,海啸能量和高度不是最大的,在球面波的运动中处于能量的扩散状态,并在 1 万公里 处达到最小值。图 1 展示的 7500-8000 公里 距离表明,本次海啸的规模远远小于 1960 年的智利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中部太平洋深海沟发生里氏 8.3 级大地震,产生最大浪高 25 米 的大海啸,海浪以 640 千米 / 时的速度横扫太平洋,造成 1 万多人遇难,沉船几千艘,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地震海啸之一。日本也位列其中。因为智利和日本分属于两个半球,智利地震中心位于 3..2 ° S , 76.6 ° W ,日本东京位于北纬 35 ° 69 ′—东经 139 ° 69 ′。两者接近为球面对称点,并有连续的海洋链接,达到最远距离 (大约为日本到北美地震中心距离的 2 倍, 15000-16000 公里) 。 2018 年11月8日 以来的加州山火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点源能量喷发,所形成的大气对流如图2a。山火热流上升到高层,并流向球面对称点,变冷后在低层流回美国,导致极地冷空气趁势而入,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美国东北部的暴风雪。加州山火是这场气象灾害产生的动力。这样的大气对流也可以根据能量大小,形成图2b的半球循环。 图 2 点源喷发在全球壳 a 和半球壳 b 中的对流(杨冬红, 2009 )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 ~ 1027 。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长春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 . . Changchun :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 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 ( 1 ): 58-70 。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 ’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 ( 1 ): 58-7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8080.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2月拉尼娜结束厄尔尼诺发生:关注流感增强和低温冻害
杨学祥 2018-2-3 08:43
2018 年 2 月拉尼娜结束厄尔尼诺发生:关注流感增强和低温冻害 杨学祥 2018 年 2 月拉尼娜发展的有利条件 地球自转: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8 年 2 月持续低温寒潮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2018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2018 年 2 月拉尼娜发展的不利条件 2 月南极海冰面积进入极小值,减弱秘鲁寒流,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 月是拉尼娜的大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2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1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1.html 2018 年 2 月 15 日 日食发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不利于拉尼娜(见表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8981.html 表 1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和实况(据林振山等, 1999 )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R1R2 预测(实况) 2005-10-03 18 低纬 -1-24 弱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6-03-29 29 中纬 1 2006-09-22 -27 中纬 120 (弱厄尔尼诺, 2004 年 8.5 ) 2007-03-19 p 极区 3 2007-09-11 p 极区 368 (拉尼娜, 2005 年 -2 ) 2008-02-07 p 极区 3 2008-08-01 p 极区 3612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9-01-26 -26 中纬 1 2009-07-22 25 中纬 128 (厄尔尼诺 ,2008 年 12 ) 2010-01-15 3 赤道 -1 2010-07-11 -22 中纬 102 (拉尼娜) 2011-01-04 p 极区 3 2011-06-01 p 极区 3 (拉尼娜) 2011-07-01 -64 高纬 1.5 2011-11-25 p 极区 310.510.5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12-05-20 49 高纬 1.5 (厄尔尼诺夭折) 2012-11-13 -41 中纬 12.5 2013-05-10 2 赤道 -1 2013-11-03 4 赤道 -1-20 拉尼娜(未发生)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64 厄尔尼诺 ?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612( 极强厄尔尼诺 )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24 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20( 弱拉尼娜 )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911 极强厄尔尼诺 ?? 2019-01-06 p 极区 3 2019-07-02 -18 极区 3 2019-12-26 1 赤道 -24 拉尼娜?? 2020-06-21 30 中纬 1 2020-12-14 -40 中纬 126 注:预测误差为 1-2 年。??表示我们的预测。 引自文献(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42(6):732-738. ) 被忽视的 2017 年变冷预警 2018 年新年伊始,寒潮来袭,美国多地出现低温天气,温暖的东南部罕见地出现降雪天气。 1 月 3 日 多地再次迎来降雪。自 2 日早上至少有 11 人在因寒潮造成的低温天气中遇难。 http://news.163.com/18/0104/04/D79EEHP200018AOP.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我们在 2017 年多次指出, 2014-2015 年的最热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 2016-201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2017 年 10 月和 2017 年 11 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世界气象组织分别发布声明称,2017年有可能位列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三名。多个联合国机构表示,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 ,与高温相关的疾病或死亡的总体风险也在稳步攀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还因天气灾害被迫迁移,仅 2016 年就达到 2350 万人。 不幸的是, 2018 年初,带来惊人灾难的不是高温,而是美国多地打破历史最低温。全球变暖的理论无法预测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只能起到误导作用。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谁的预测更准确? 谁的预测在误导公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054.html 被忽视了的 2017 年流感预警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4 年指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在 2015 年变为中等以上强度,流感爆发就有出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目前, 2015 年厄尔尼诺已经达到仅次于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强度的极强水平,加强流感暴发的监控非常必要,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495.html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2017 年拉尼娜和 2018 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爆发的重要气象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223.html 美国宇航局 (NASA) 说,目前,太阳活动正向着低点而行。 2014 年,太阳黑子的数量曾经达到了相对的峰值,现在,它们正在向低谷滑落,预计将在 2019-2020 年达到低点。这是流感爆发的重要天文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426.html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2017-2018 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是流感大流行的先决条件和前兆。根据林振山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 2018-2019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很大(减表 1 )。 该理论自 1999 年公布以来,预测 2000 、 2005 、 2008 、 2011 、 2015 、 2018 年为厄尔尼诺年,实况是 2002 、 2006 、 2009 、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2 年的厄尔尼诺中途夭折。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负值分布,我们预测 2007 、 2010 、 2013-2014 、 2016-2017 年将发生拉尼娜,实况是 2007 、 2010-2011 年发生了拉尼娜, 2016-2017 年的拉尼娜正在发展中。我们要继续观察其发展进程,做好厄尔尼诺形成日食说的检验工作。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influenzapandemicwarning:possiblepandemic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降雨致8省份近千万人受灾 京津冀等地降雨
热度 1 杨学祥 2017-7-4 14:39
南方降雨致8省份近千万人受灾 京津冀等地降雨 分享 2017年07月04日09:59 中国新闻网 南方降雨致8省份近千万人受灾 京津冀等地降雨 分享 0   中新网7月4日电 综合消息,近日强降雨导致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遭受洪涝、滑坡、风雹灾害。截至7月3日9时统计,上述8省份48市(自治州)238个县(市、区)956.4万人受灾,33人死亡,15人失踪。此外,、京津冀等地也迎来降雨。   7月3日,因受连日暴雨影响,广西柳江河柳州段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导致沿江低洼地带被淹,柳州呈现洪水围城的情景,城市在洪水中如同孤岛。王以照 摄    南方强降雨致八省份近千万人受灾   近日强降雨导致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遭受洪涝、滑坡、风雹灾害。截至7月3日9时统计,上述8省份48市(自治州)238个县(市、区)956.4万人受灾,33人死亡,15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668.2千公顷,其中绝收100.8千公顷;1.9万间房屋倒塌,18.9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88.9亿元。   湖南湘乡众志成城抗洪灾。连日来,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洪救灾,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英勇抗洪赞歌。救援人员搀扶老人上岸。 湘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南汛情受关注 网络平台谣言频发   此轮强降雨天气中,湖南省的汛情持续受到舆论聚焦。湖南的汛情首先反映在湘江。7月2日,湘江干流的局部地段如长沙站,水位已经创有记录以来新高。位于洞庭湖核心地带的湘阴县所有垸都已超过保证水位,2个垸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加之上游湘江高水位即将过境湘阴,湘阴防汛形势严峻。在暴雨洗刷下,位于长沙市区湘江江心的橘子洲遭洪水“穿洲”。橘子洲头观光台及四周临江游步道完全被淹,景区中心地带也全部是水,与东西侧的江水连成一片。临江地带的树木被淹得只剩树冠。   据报道,湖南省部分地区遭受暴雨灾害,网络平台谣言频发。例如,大师长沙下河捉妖,因公殉职?岳阳市平江东街防洪堤泵站崩了?长沙市宁乡县黄材水库全部坍塌,水位会涨5倍?等均是谣言。警方提示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对通过微信、QQ、微博等各种手段造谣传谣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月26日,受持续暴雨影响,浙江兰溪汛情严重,浙江省绍兴军分区迅速集结越城区柯桥区诸暨市应急分队,跨区救援兰溪。中新社发 夏先龙 摄    两部门向4省安排7亿元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7月3日,财政部、民政部向浙江、江西、湖南、贵州4省安排7亿元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用于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民房恢复重建补助和向因灾遇难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支持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 资料图 北京阜成路,市民雨中骑行。 中新网记者 富宇 摄    京津冀等地降雨 北京局地可达大到暴雨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预计7月4日8时至5日8时,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东部、山东中北部、甘肃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北部、浙江、福建北部、广东西南部、广西、海南、四川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小时雨强20-50毫米,局地可达70毫米以上;此外,山西中东部、河北西部和东南部、山东中北部、浙江东部等地的局地将有8-9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天(4日)早晨,北京一扫前期高温闷热,雨字当家,多地出现降雨,短时雨强较大,暴雨蓝色、雷电蓝色预警和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均已发布。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仍有雷阵雨或阵雨,6日前后还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公众注意及时关注临近预报做好防范,避免山区游玩。 http://news.sina.com.cn/o/2017-07-04/doc-ifyhrttz2265585.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8 高温、干旱、大火、洪水将接连发生:你做好准备了吗? 已有 378 次阅读 2017-7-3 16:15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高温大火 干旱洪涝 超级灾害链 月亮赤纬角 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高温、干旱、大火、洪水将接连发生: 你做好准备了吗?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4360.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灾害敲门:南方强降雨多地被淹 广州地铁变地下河
杨学祥 2016-5-10 19:01
灾害敲门:南方强降雨多地被淹 广州地铁变地下河 杨学祥 昨天,南方降雨范围广泛,湖南、江西、福建等局地有强降雨。 9日8时至10日6时,福建西北部、浙江西部、江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广东肇庆等局地降雨量有120~163毫米。广西、江西多地被淹。    我们在2015年2月16日指出,1997年和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1998年为-2,1997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2016年为-2 ,2015年的厄尔尼诺和2016年的拉尼娜发生的概率超过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48.html 2015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我们在2015年4月24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1997-1998年厄尔尼诺和1998-2000年拉尼娜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2016-2017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3年发生弱厄尔尼诺,1954-1956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2016-2017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2016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1954年和1998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1997-1998年,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2015-2016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1954年和1998年中国巨洪在2016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我们在2015年4月24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1997-1998年厄尔尼诺和1998-2000年拉尼娜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2016-2017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相关报道 南方强降雨多地被淹 广州地铁变地下河(图) 2016年05月10日 13:34 来源: 羊城晚报 248 人参与 18 评论 5月8日拍摄的被洪水围困的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城。 南方强降雨 广西、江西多地被淹 昨天,南方降雨范围广泛,湖南、江西、福建等局地有强降雨。 9日8时至10日6时,福建西北部、浙江西部、江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广东肇庆等局地降雨量有120~163毫米。广西、江西多地被淹 广州下午转雷阵雨 今早大水漫入长湴地铁站 广州南部地区强降水将持续至中午,下午终于不用坐船和游泳上班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爱丽刘勇 今天早晨,广州大雨倾盆,昼如黑夜。据广州市气象台监测,广州市达到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标准。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从10日08时10分起启动广州市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 下午转雷阵雨 市气象局预测,广州南部地区强降水将持续至中午;全市下午转雷阵雨,11日起转多云天气。 图/微博网友 根据监测,9日16时至10日08时30分,全市平均降雨量47.6毫米,具体各区平均雨量分别为:天河区62.2毫米,越秀区36.8毫米, 白云 区63.1毫米,荔湾区47.1毫米,番禺区78.1毫米,南沙区70.6毫米,黄埔区46.3毫米,从化区23.2毫米,花都区45.0毫米,增城区19.2毫米,海珠区41.2毫米。 其中,番禺区桥南街录得全市最大单站雨量158.6。另外,全市共有18个测站测得8级以上阵风,主要分布在番禺和南沙,其中南沙区万顷沙镇录得全市最大阵风30.5米每秒(11级)。 大雨漫入地铁长湴站 记者了解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导致马路的水流进了广州长湴地铁站。 记者从广州地铁公司了解到,今早8时15分,在六号线长湴站C出入口外,因路面市政排水问题,雨水漫入了车站,随后市政人员到现场进行抽水,而车站人员用沙包进行防护,C口采取只进不出。 (今早网传广州地铁和公交画面,真实来源有待求证) 9时07分,车站积水清理完毕,逐步恢复正常。 广州地铁提醒广大乘客,降雨还将持续,雨天湿滑,请大家小心慢行,拿好手中的雨伞。在地铁车站避雨的乘客,不要在扶梯口及车站出入口停留。 直击广州暴雨|番禺雨势最猛暴雨Ⅱ级响应启动 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及部分区县发布了延迟上学预警信号,其他出行的小伙伴们注意安全做好防雨哦。 今天的广州雷鸣暴雨的来势汹汹,小伙伴们都震惊到了吧? 据“广州天气”发布的消息,从昨天下午到今天08时30分,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8-11级阵风。 全市平均降雨量(单位:毫米)47.6,具体各区平均雨量分别为:天河区62.2,越秀区36.8,白云区63.1,荔湾区47.1,番禺区78.1,南沙区70.6,黄埔区46.3,从化区23.2,花都区45.0,增城区19.2,海珠区41.2,其中,番禺区桥南街录得全市最大单站雨量158.6。 另外,全市共有18个测站测得8级以上阵风,主要分布在番禺和南沙,其中南沙区万顷沙镇录得全市最大阵风30.5米每秒(11级)。 先来看看前方记者发来的现场图片: 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亲们来感受下: 广州执行南路、东山口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郑迅 今天早晨八点,据广州市气象台监测,广州市达到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标准。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从10日8时10分起启动广州市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 小编从“广州天气”获悉,根据《广州市公众应对主要气象灾害指引》的相关规定,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及部分区县发布了延迟上学预警信号。 目前雷雨已有所减弱,但上学高峰期天气仍然不稳定,间中有雷阵雨。具体上课信息请大家及时关注学校的最新发布。 在暴雨雷鸣之下,今天大家出行的画风是这样的: 据广州交警消息,今天早晨9:48,市区车多缓慢的路段有:环市路东行小北高架至动物园段、东风路东行西场至德政北路口段段、东濠涌高架北行、大金钟高架南行至广园快速路东行科韵路段、广园快速路西行车陂至科韵路段、科韵路南行岑村至广园段及北行仑头至广园段、黄埔大道东行科韵段、江海大道北行至天寿路口段、白云大道北行体育馆至广外段。 直击广州暴雨|第一场就全城告急,还有两场咋破? 下一次暴雨降临时,中心城区还会因为水浸而到处堵路?学校能否停课?出行还需像今晨这么狼狈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怿韬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郑迅 按照此前气象部门的预报,广州5月份将有三次大暴雨过程。结果预报中的第一次大暴雨,就让广州“瘫了”。 受5月9日傍晚起至5月10日早晨的持续降雨影响,广州5月10日早晨多条道路受水浸影响,市民出行不便。 在降雨路堵的情况下不少广州市民仍需上班上课,苦不堪言。由于同样遭遇大雨的香港在5月10日早晨发出了可以停课的天气预警,广州市民在羡慕香港之余也吐槽为何广州不能如香港般停课。 暴雨水浸,广州堵“瘫” 由于连场暴雨叠加早高峰,广州5月10日早上多条道路拥堵。 白云大道南是不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师生从市区前往学校上课的必经之路。 5月10日7时许,前往广外上班的陈老师冒雨出门,结果却被困在雨中。根据陈老师的朋友圈信息,白云大道南广外校门以南的路段有水浸,行人需要踩水而过。 “终于回到办公室了。”在恶劣天气下上班,陈老师吐槽了一下。 有的人能成功回到办公室,有的人却被困在路上。 就在陈老师到达办公室后没多久,记者的朋友圈信息又有人反映白云大道南交通问题:市民叶女士同样要经白云大道南的南往北方向赶回公司上班,结果他所搭乘的公交车8时起在白云大道南近白云会议中心路段纹丝不动,“动也动不了,怎么回事?”叶女士下车查看,发现刚刚阻挡陈老师的积水,也阻挡了自己出行。 由于雨越下越大,积水路段从广外门口,一直延伸至白云会议中心附近,车辆一度无法通行。 除了白云大道南,广州5月10日早晨多条道路,出现因雨而形成的拥堵。 “水浸专业户”童心路铁路桥底,再告水浸,有小车一度在桥底死火;华观路车管所对出往科韵路方向,积水导致车辆无法通行;广州大道北梅花园路段,积水较深,市民搭公交车如搭船;科学城科学大道岭南学院路段,积水较深,有停在路边的小车因水浸死火;广园快速路科韵路段双向积水,致广园快速路科韵路段西往东方向长时间无法通过...... 延迟上学的广州,羡慕停课的香港 遇到如此大的雨,很多市民特别是家长,特别关注到底子女是否需要上学,也有打工仔希望能够停工。 但从5月10日市民在微博和微信中的吐槽看,市民对于5月10日早上仍需要在恶劣天气下上班上课感到不满,特别是广州的近邻香港发出了明确的停课安排。 广州中心城区在5月10日早上普遍发出了暴雨橙色预警。根据《广州市公众应对主要气象灾害指引》,黄色和橙色的暴雨预警下学生和家长可自行决定延迟上学,学校不得对迟到旷课学生作出相关处罚。 但由于该指引仅“延迟上学”而不是“停课”,不少家长担忧学生学业,仍要一大早冒雨将学生送往学校。“延迟上学”的意义,未有全面体现。 照样出现的早高峰车龙,还让暴雨水浸路段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加。根据指引,只有发出暴雨红色预警,才会有让学生和家长彻底放心不用上课的停课安排。 同样遭遇暴雨影响的广州近邻香港,气象和教育部门所发布的指引则清晰得多。 5月10日早晨香港遭受暴雨时,香港天文台发出暴雨红色预警,教育署随即在官网宣布所有上午校及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无需上课。由于指引清晰,学生和家长知道学校停课,故学生可以安坐家中避免暴雨出行,受水浸影响的路段的早高峰压力也因此减少。 由于同是暴雨“待遇”不同,记者在广州天气的官方微博中,看到有网友吐槽不能停课乃至停工。 网友“@追着太阳的米雪儿”称,“学校没有发布延迟上课的信息。”;网友“@强势围观的板凳”称,“怎么没有延迟上班的信号,这不科学。”;网友“@刘丹蕾同学”称,“然而并没有停课。”;网友“@云淡风轻0901”称,“这么大的雨,学生都淋湿了,如何安心上课?” 还有两场雨,希望下一次安排更好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类似的暴雨过程,在5月的广州,还将经历两次:5月18日至21日,预计会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5月26日至29日,大雨局部暴雨。 市民还需象5月10日这样狼狈上班上课?可以如香港般彻底停课而不是模糊的“延迟上课”?中心城区还会因为水浸而到处堵路?市民希望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相关部门怎么看? 直击广州暴雨|上班族的小船招呼没打就翻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何伟杰 广州今早全城360度无死角水浸,广州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场大暴雨刷屏了。 憋了两天的雨就像倒水一样从今天凌晨起一直下个不停,让各位上班族情何以堪啊。 面对这样的暴雨,文字表述是苍白的,来看图吧 这里是今早广州天河客运站一带↓↓↓ 从今天早上,天河运站周边区域就是各种海啊,行人走在马路上水浸深度过膝盖。 天河区的龙口西一带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开出租车像开船一样,看着都让人心塞。 很多上班族天真地觉得,下雨我钻进地铁里就没事,事实证明,图样图森破! 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么“宏伟”的瀑布来自哪个地铁站—— 地铁公司说: 8:15长湴站C口外,因路面市政排水问题,雨水漫入车站,市政人员到现场进行抽水,车站人员用沙包进行防护。9:07,车站积水清理完毕,逐步恢复正常。 (9点多才逐步恢复正常,上班族说:一切都太晚了……) 直击广州暴雨|广州科学城变水上欢乐世界! 从倒后镜往外望一片都是海,科学城都变得“不科学”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何伟杰 欢迎来到广州科学城水上欢乐世界!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连位于开发区的科学城都变得“不科学”了。 今天早上,科学城开泰路口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广州市区上班的蔡女士一早8点开车离开科学城的家,倾盆大雨,往平日的大观路出口走,结果水浸,出不了,调头往科吉路出口,又水泡车,再调头回家方向,准备走广汕路出口,结果家的周围马路也水浸,愣是走了1个半小时,靠GPS,都去不了平时花半小时到的单位。 从倒后镜往外望一片都是海,欢迎来到科学城水上欢乐世界! 直击广州暴雨|地铁站现“急流”,这些路段请绕行 今晨,传说中的5月暴雨天出现!广州进入水浸街模式,部分路段水浸已过腰 目前,广州北部雨势明显减弱,预计南部地区强降水将持续至中午;广州下午转雷阵雨,11日转多云天气。 以下路段被暴雨淹没,请街坊绕道出行: 白云大道、白云山西门路段南往北,目前被水浸; 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 广州大道,天河北路口,天河立交方向,右边车道有积水。其余水浸路段如下 http://news.ifeng.com/a/20160510/48744784_0.shtml?_zbs_sogou_bd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夏将出现洪涝灾害:关注2016年拉尼娜
杨学祥 2016-1-18 06:39
今夏将出现洪涝灾害:关注2016年拉尼娜 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期的分析预测,考虑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降水总体偏多,涝重于旱。预计春季的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低温连阴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少,可能出现气象干旱,东北地区大部降水偏多,可能出现低温春涝;预计汛期的6~8月,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西部降水偏少,可能出现气象干旱;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可能较常年偏少,但强度偏强。 我们在2015年2月16日指出,2015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我在2015年1月23日指出,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我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1997年和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1998年为-2,1997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2016年为-2 ,2015年的厄尔尼诺和2016年的拉尼娜发生的概率超过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我们预测,2015-2016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2017年发生拉尼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4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我在2015-2-16 19:28指出,2015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417.html 我们在2015年4月24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1997-1998年厄尔尼诺和1998-2000年拉尼娜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2016-2017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3年发生弱厄尔尼诺,1954-1956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2016-2017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2016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1954年和1998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1997-1998年,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2015-2016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1954年和1998年中国巨洪在2016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0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459.html 相关报道 受厄尔尼诺影响 今夏将出现洪涝灾害 2016-01-16 05:21:14 来源: 三湘都市报(长沙) (原标题:受厄尔尼诺影响 今夏将出现洪涝灾害) 本报1月15日讯 今日上午10时,国家防总召开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在会上,总结了2015年和“十二五”防汛抗旱工作,分析了防汛抗旱形势,并安排部署了“十三五”及2016年防汛抗旱工作。 国家防总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会上表示,从目前的气候条件来看,2016年的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不可小视。 据悉,目前超强厄尔尼诺仍在持续。这次厄尔尼诺事件从2014年5月开始,至今已持续21个月,持续时间已经超过1997-1998年以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强度接近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于2016年5月结束。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期的分析预测,考虑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降水总体偏多,涝重于旱。预计春季的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低温连阴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少,可能出现气象干旱,东北地区大部降水偏多,可能出现低温春涝;预计汛期的6~8月,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西部降水偏少,可能出现气象干旱;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可能较常年偏少,但强度偏强。 记者 彭可心 通讯员 陈文平 netease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http://news.163.com/16/0116/05/BDE708O400014Q4P.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