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动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地陷与联想
热度 1 sunnanping 2015-1-15 17:19
2015 年1月14日,广州市 通车不到10年的现代都市大动脉 科韵路北往南向发生地陷, 塌陷面积约10平方米,坑内土方已塌空,深约3米,露出地下管道。见图: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家委员会李学义教授认为塌陷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城市地下管线损坏,如供水、排水、热力、天然气管道泄漏;二是城市施工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爆破和震动破坏了地下空间(0-20米)地质应力结构平衡,其中地铁施工影响尤为重要;三是上世纪60-70年代深挖洞的人防工事,如今年久失修,自身坍塌,这在北方尤为明显;四是废弃的供排水管仍然存留在地下空间,形成空洞,上不水土流失形成塌陷;五是洪涝灾害、大量降水涌入地下或排水不畅,长期浸泡而导致地陷。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甚至认为,地下十米以内的施工是频频出现点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地陷祸首。 我国至少已有50余个城市报道过发生地陷。地陷可能会伴随城市化发展,成为常见的灾害。土木工程活动是产生地陷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土木工程教育对地陷还很生疏。 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改变环境,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造环境,这种改变包括利于弊。我们的土木工程教育只讲利。 土木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1 、土木工程发展初期——个体技术问题、数量问题; 2 、个体技术成熟、数量丰富、工程大型化、复杂化——工程环境、伦理、社会等。 土木工程教育处于第一阶段; 土木工程活动发展早已跨向第二阶段。 钱学森曾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对建筑科学层次做过阐述,建筑科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建筑哲学。建筑价值观和建筑方法论: 建筑的本质,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环境,建筑空间所应具备的效果等。 第二层次: 宏观建筑学(城市学) ——建筑技术性理论。 把一个城市及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考虑:城市建筑学、城市道路学、城市通讯学、城市环境美学等。 第三层次: 微观建筑学 ——建筑技术。 设计构造具体的建筑,即个体建筑设计。 我们最需要的是第一、二层次的人才。 2025 年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未来峰会报告提出对未来土木工程师的要求,对我们土木工程教育很有参考价值: 土木工程师肩负着创造可持续发展世界和提高全球生活质量的神圣使命。为此,他们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职业道德观念,成为称职的、专业的: 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和运营者; 自然环境及资源的管理者; 公共、私人、学术领域理念与技术的创新者与整合者;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与其他风险的管理者; 讨论和制定公共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倡导者。 土木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地陷。土木工程产生的许多问题可能与决策有关,作为未来的土木工程师,可以没有决策的权利,但不能没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个人分类: 杂说|2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论河南大桥倒塌事件原因遇到公然威胁!
热度 8 laserdai 2013-2-6 21:29
一直在关注最近国家大动脉,连霍 高速公路, 河南义昌大桥突然倒塌事件,和这里的所有博文的讨论。 这是一起公众意外事件,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利,又是春运最紧张的时节,这首先妨碍了公众的利益,必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科学网上科学工作者居多,因此必然都是从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角度讨论,没有见到言论出格的,更没有出线的。 其次,讨论也会给大家带来收获和利益,比如,今后开车就不要和大货车走在一起,要么尽快甩开前行,要么后面远处跟随。 第三,相信国家也很不喜欢出现这样的意外和灾难,必然组织专家力量调查研究,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减少甚至消除同类的事情。 今天见到很好的一篇讨论博文, 洛克比空难调查与义昌垮桥事故调查 , 竟然见到随后的评论中出现了赤裸裸的威胁! xxx 2013-2-6 11:03 建议公众和非调查组的专家学者们不要讨论国内的事故话题,因为真相很复杂,也许是在某份调查组专家签署的带有鉴定结论和证据的某级别保密协定里。既然是带有级别的保密协定,就不能乱说出口。我是根据以前参与一起发生在某地的重大事故的调查经验这样子说的,因为真相与公布的结论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不能说出来,不敢泄密! 所以讨论也没用,知道真相也没用 ,只能很肤浅地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牛头不对马嘴的论调敷衍过去。 博主回复(2013-2-6 11:15) : 我感兴趣的是,害怕什么? xxx 2013-2-6 11:35 回博主 ,一旦参与到政府保密事件中,就如同陷入漩涡,身不由己,害怕的无非是身家性命,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做到人生入戏 ?如果要活得现实,要活命,就只能妥协,变成一个既不属于好人又不能算是坏人的正常人。 其实在参与分析真相时是不知道最终的命运的,但是等历史推进到那一天就变成一个拥有一部分人生被埋没在秘级文件里的人了。 等你某天参与涉密事件时就知道那不是怕什么,而是选择或没得选!因为你以个人名义说出的真相狗屁都不算,而且还得担心活路的问题,你就会觉得费这个力去做一个理论上的圣人就不划算了的! 而且一般都有解密的期限,解密那天真相还是可以大白的,只是利益双方可能都化为黄土而已了吧! 算了,说不清楚,也不想多说了! 能够肆无忌惮并积极自觉参与公共事件的真相讨论,真是比明知确切真相却不能随意乱说却还总有人不断想来打探什么形成骚扰之类的要活得幸福得多哦! 博主回复(2013-2-6 12:45) : 哦,不好意思,是我没有讲清楚。我是说,那些刻意隐瞒真相的人害怕什么。 很不明白,当今盛世,还有这样的人拥有如此阴暗的心理!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13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zz】第四节 血管壁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热度 1 nangying 2011-5-9 09:22
2009年01月01日 WWW.511511.COM 第四节血管壁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主要涉及两类血管细胞即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smc),本节主要就这两类细胞进行讨论,介绍一般培养和鉴定方法。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和特性人和动脉不同部位、不同血管如大动脉与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静脉血管之间存在差异,在处理这些细胞时应分别对待。血管内皮细胞形态较小,近似圆形,呈均匀排列,一般取材于人和动物的脐带。 1.人大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人大动脉内皮细胞可来自手术、病理活检组织,也可来自尸体(需在死后24h内取材),在取材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1)方法:小心剥除已游离的大血管外膜,置于盛有冷的磷酸盐平衡盐溶液平皿中反复漂洗,洗净血管内、外面的血液和脂质,然后剪开血管,放入37℃消化液中,60min,消化结合后,用23号针头注射器吸取消化液冲洗血管内腔,最后收集消化液置无菌试管中,离心(1000rpm 7min)弃上清,加入含血清培养基中,使细胞重新悬并调整细胞数,接种于相应大小培养瓶或培养皿中,37℃恒温温箱培养,一周后内皮细胞可长成单层,呈多角形铺成石状排列。(2)注意事项:①如果小于23号针头则回收内皮细胞效果差,若针头过大则注射器内压大会吸入紧贴内皮细胞的平滑肌细胞,因此注意使用恰当的针头;②人血管内皮细胞对营养条件要求高,是依赖于生长因子的一种细胞。常用的培养基为rpmi 1640,培养时添加15% fbs,15%nu-serum,5~20μg/ml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以及100μg/ml的肝素。改进的培养基有mcdb109培养基,市场上也有内皮细胞商品培养基,可根据需要选择购买;③培养基中必须加入相应抗生素,最终浓度:庆大霉素为15μg/ml,氨苄青霉素为50μg/ml,二性霉素b1~2μg/ml,二甲胺四环素1μg/ml。在48h内可以防止细胞感染,3日后还应添加庆大毒素。此方法也适用于人大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但静脉壁薄,操作困难,细胞容易老化。 2.高度动脉硬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动脉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对培养基的要求同正常内皮细胞,技术关键是分离细胞。动脉硬化内皮细胞层混有脂肪斑化,粥样肿胀的巨噬细胞。除去这种巨噬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比重的差异,通过离心的方法达到分离的目的。通常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首先经消化液处理,将所得内皮细胞的沉渣放入不含血清的8mlrpmi 1640液再漂浮后,预先在另一试管加入5ml淋巴细胞分层液(比重1.0717),再将细胞轻轻加入。加完后,800xg,23℃离心30min,内皮细胞沉着于管底,巨噬细胞漂浮于上层。 3.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在婴儿出生时立即将脐带放置于无菌的500ml磷酸盐溶液(pbs)中低温保存。次日分离细胞。脐带有一根静脉两根动脉,通常用内腔大静脉。将洗净的静脉一端用夹子夹紧,一端注入消化液,静置孵育片刻。然后pbs或培养液反复抽吸内腔,收集后与消化液一并离心、沉淀内皮细胞。所用培养基与大动脉内皮细胞培养基相同,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大动脉内皮细胞易于培养,既使不加生长因子在最初几代细胞也会增殖良好。二、血管内皮细胞特性 1.血管内皮细胞重要标志(1)第ⅷ因子关连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以由全身所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检测这一因子主要用相应抗体。vwf有其特异性,人的vwf抗体对牛的内皮细胞没有交叉反应。兔疫荧光间接法测定该因子,阳性细胞出现细长的荧光颗粒,在核周围的颗粒较密,细胞边缘颗粒较少。(2)weibel-palade小体,该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又一特异性的标志。电子显微镜下,呈现0.1~0.3μm,长0.5~5μm的椭圆形棒状结构。上述的vwf就是该小体产生的。 2.培养的大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培养的内皮细胞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两类。其一,占培养内皮细胞的大部分,直径在50~70μm,类圆形或多角形的小型细胞,这一类被称为典型内皮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排列,占婴幼儿、青少年血管内皮细胞的大部分。另一类是直径在100~200μm的大型内皮细胞,这类细胞通常带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被称为非典型内皮细胞。非典型内皮细胞是成人的大动脉内皮细胞,与动脉硬化和老化有关。一般来说,血管内皮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使典型的内皮细胞慢慢地转变为非典型内皮细胞;年龄越大,非典型的内皮细胞含量越高。细胞生长方面,动脉内皮细胞比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强,婴幼儿血管内皮细胞比成人或高龄者内皮细胞生长能力强,体外培养的这两种细胞与对照组细胞间存在显著差异。校对时间:1999-12-23 马海茸
个人分类: note|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