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听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听报告与做人
热度 29 zmpenguestc 2015-6-3 21:03
看题目,似乎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的两码事情。然而,从另一侧面来看,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今天下午的实验室汇报交流例会,是 7 位大四本科生的 毕业设计预答辩专场 。因是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学术汇报的锻炼机会也不多,要讲得精彩也是很难做到的。这里,我不想过多讨论预答辩同学的精彩与否。而想说的是,听报告的人与事。 几乎每周三下午,都有实验室研究生的工作进展、专题交流等形式的汇报。近一段时间来,我发现听报告的人越来越少。也许是刚好与上课冲突,或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真要是这样的话,那是正常不过的。然而,安排这个时间讲报告和听报告,是广泛征求了意见的,选择的是大部分同学有空闲的时段的。 不来听报告的理由无外乎以下三点: (1 ) 时间冲突 :确实与其他比如上课、考试等重要事情冲突了。 (2 ) 兴趣冲突 :报告内容与自己的科研方向无关。 (3 ) 价值取向 :报告人水平低,认为不值得一听,浪费时间。 关于第一点,这是情理之中的。本来听报告就是自觉自愿的,实验室并没有规定,那谁谁谁必须来听。 关于第二点,同一个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再有差异,也不会差到一点不靠谱。更何况听报告,不仅听内容,也要观形式。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也许能因交叉而产生新的、可借鉴的思路。 关于第三点,这点就直接与做人有些关系了。比如今天下午汇报的是本科生,水平是没你研究生的高,那么作为老师、师兄师姐,大家也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慢慢成长的,水平逐步提高的。作为师兄师姐们是不是也该积极参与,多提宝贵意见,帮助师弟师妹们快速提升汇报和答辩能力呢。 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毕业答辩这么值得记忆的事情,也是不是应该前去为同门捧捧场、壮壮胆呢。顺便提一下,今年研三的硕士论文毕业答辩,前去助阵、捧场的人也比去年少很多。 据我观察,个别同学已长期不来参加实验室的交流会,完全脱离了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试想一下,当你自己的毕业预答辩或正式答辩时,除了答辩老师外,实验室的其他师弟师妹们一个也不去为你捧场,你心里会是个啥滋味呢。 我也观察到,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实验室的每次交流会,都是全程参与和认真聆听,并作记录。汇报完了后的讨论环节,也都积极发言,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益建议,以完善主讲人的 PPT 汇报工作。 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其实,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个人的做人原则。 要说忙,老师比你忙。要说有用的报告老师才去听,那大部分同学的报告,老师都是很熟悉的内容和话题。然而,老师还会场场组织,场场认真听讲、记录和点评,尽可能推掉一些不重要的事务性活动。因为,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相关博文: 【1】 实验室科研新兵开题记 【2】 如何让实验室回归先前的学习、科研氛围 【3】 研究生应注重提升工作汇报能力 【4】 硕士生预答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36552 次阅读|71 个评论
【听报告】thermal radiation---zhangzhuomin
chile 2009-12-24 19:39
张老师第一次报告是介绍从自己硕士时候到现在的不同阶段工作的情况,速度很快,在传热为主线下,介绍了多年从事的工作,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让我感觉受益匪浅。 1 张老师回忆硕士时候,当年为了做仪器去上海北京去买东西,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想要的仪器。并且葛老师当年也是让他们多次参加会议,和大牛接触,开阔了视野。 2 事业的艰辛,讲座结束时候,他说,今天就不说自己当年的那些苦事了,要将自己的奋斗过程和大家分享,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研事业。但是他开始说到了一个细节,似乎有瞬间的伤感,他说离开祖国去MIT时候,女儿刚出生四天。 3 科大学生要多学会交流,和同行人交流,和外行人交流,总是科大的学生工作做的都不错,欠缺就是和人家交流,在交流中要将自己的工作介绍给别人,不能总是单打独干。 4 做科研中的创新,可以做错,但不能不做,要从实验的失败和过程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5 我的感受是,张老师好多都是用的光测方法,将熟悉的光测用的很好,也做了好多改进,真是不容易呀!从05年到现在,我感觉光测方法,已经没有什么前景了,但是今天看到了他利用光测方法做了不少传热方面的工作。所以还回归到上一个博文,其实创新的思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创新确实没有尽头。 6 老师的骄傲是学生,他介绍了从哪里毕业的学生,几个很快都已经是国内和国外的好大学的教授,还有直接让intel接受的,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学生是由衷的满意,并且也表现出当老师的自豪。 7 学生满意是他最大骄傲,他说他被Florida和GIT两个学校的学生评为最佳教师中的一员,说这个时候,满脸洋溢着由衷的骄傲。这个也可以从张老师回答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将科研产业话的问题,他举了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为例子,看出来也是很喜欢做老师这个行档。 12月24日上午10-11点:generalseminarof1hr; 12月26-27日(周六和周日):ashortcourseonmicro/nanoscaleheattransfer 具体时间:上午9:00-11:00,下午:3:00-5:00。 地点:力学一楼504 报告内容: Seminar:Twenty-FiveYearsofExperienceinThermalRadiationResearch ZhuominZhang,Professor,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Atlanta,Georgia, USA Inthispresentation,Dr.Zhangwillsharehispersonalexperiencefroma graduatestudenttoaleadingscientistandinternationalauthorityin micro/nanoscaleheattransfer,especiallynanoscaleradiativeheattransfer. Thehistoricaldevelopmentandsignificanceofthermalradiationwillbe outlined.Hispassionanddedicationtoengineeringresearchandhis gratitudetotheearliereducationthathereceivedatUSTCwillbevividly illustrated.Finally,hewilldepictavisionforfutureresearchinthis field,alongwithhisnextcareergoalsaswellashisexpectationsforUSTC studentsandfaculty.
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老说我们什么都不懂
wangdh 2008-11-29 02:17
别老说我们什么都不懂(王德华 2008.11.28 ) 两三年前,有位在南方就读的研究生与我谈起她听的一次海外华人学者的报告。她说,那次报告是学校(学院)组织去的,(许多同学)听的心里特不舒服。我问为什么?答曰:那位学者老师上来先把国内的情况说了一通,然后把我们国内的这些研究生又猛 说了一通。我问学术报告如何呀?就那么回事!那位研究生说很后悔去听那场报告会。 我很理解这位研究生的心理,由于我也曾遭遇过。记得一次听一位海外学者的报告,也是先数落国内的不足,说国内(一些学者和研究生们)连什么是假说都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做研究等等。当时我的心里也是象那位同学说的很不舒服。 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有些事情还真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很尊敬将知识送上门来的专家学者们,我们也热切希望能获得一些知识以补偿我们的先天不足,我们更希望知道国际上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以便知道自己的差距。国内外学术界的差距,我们还是要意识到的。夜郎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也不应该。 毫无疑问,许多许多的海外华人学者将国外做学问的规矩带回了国内,将新的知识和学科进展介绍到了国内,将国外不同实验室的科研经验告诉了国内的我们,使我们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有些学者十分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任何报告都不马虎。我研究组的一位海外客做教授,在我们研究所做学术报告时,总是在他在其他地方做的报告 PPT 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一下,重新整理一下,并征求一下意见,了解哪些内容大家喜欢听,哪些内容有必要讲。有一次他谈到他在国外给研究生讲授过科学研究的伦理和规范,我建议他给我们研究所的研究生讲一次。尽管讲稿是现成的,他同样是准备了几天,给全所的研究生做了一次很受欢迎的报告。学术伦理,在国内重视的不够,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这样的讲座无论对老师还是研究生,一定会受益的。来我们研究组访问的其他国外科学家,做学术报告也是不含糊,报告内容准备得很仔细。每次听报告和学术交流,研究生们都感到很受益,感觉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少提高。 前些年,我也听过几次海外华人学者一般般的报告。海报介绍得很吸引人,报告内容让人大失所望。有的是准备不足,属于应付或者觉得国内水平低,好对付;有的明显是属于居高临下的心态,报告内容空乏、肤浅,大概也是以为国内科研水平一般。 学术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再有水平,不尊重听众,不会有好的效果;当然报告内容粗糙,准备不足,也是对听众的不尊。作为听众,多数是为了知识去的,谁都不会为了听一次学术报告,自己找不舒服。作为报告人,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很重要,有了学术声誉,更要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 过去,我们许多事情,的确不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些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 (王德华 2008.11.28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1362 次阅读|3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