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锐风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三方协议若干问题——致教育部的一份公开信(征集意见稿)
热度 2 fengzhigu123 2012-5-11 21:49
以下是本人针对“华锐风电毁约门”事件深入思考后,找到的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呼吁教育部在三方协议本身和三方协议的合法性两块作出改进。此文件是文得的初稿,有不深入的病相,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关于该事件可参阅文得以下博文: 《华锐风电,不去也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9051do=blogid=569213 《引我观点,错我名字——他山借石,严谨先行》: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9051do=blogid=569708 ——————————————————————————————————————————————————--------- -------------------------------------------------------------------------------------------------------------- 尊敬的教育部领导: 您好! 2012年华锐风电向已与该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并签署了三方协议的大约350名学生提出了解聘要求,时间节点刚好距离这些学生毕业一个月,而此时正规企业的本年度招聘计划都早已完成,等待下一年的招聘则要让这些同学失业一年,且他们的“应届毕业生”身份到那时也必将成疑,这些同学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悲惨境况。学生和企业在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额为2000元人民币,在企业方答应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咋一眼看来解聘要求并无欠妥之处,但一考虑到我之前提到的因为时间问题而为这些学生带来的现实困境,则这种解聘又让人觉得极为不妥。 企业固然有在合乎规程的运作内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招聘计划作出更改的权利,但此刻的学生却必须面对难以预料的困境,这似乎又是和我们保护年轻人的主张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双方都没有错,但事情却感觉不对,这说明了我们早先规定的制度存在纰漏,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三方协议问题。 关于三方协议的问题,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各省的三方协议形式不同,有的省份三方协议较为详细,有的省份三方协议则较为粗略,各家说法不一,容易产生约束不明的情况; 2)关于毕业生三方协议的填写没有相关的文件说明和支持,用人单位作为强势一方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填写,学生处于劣势一方议价能力较弱; 3)毕业生三方协议的内容太过模糊,必须深化、细化相关内容和条款,使得协议的内容完善完备; 4)缺乏相关说明文件导致三方协议的填写和执行都无据可依,无例可凭,这样对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的权利保障都不好。 对此,向三方协议的发布单位,贵单位——教育部提出以下呼吁: 1)拟订一份内容详细的三方协议文本,将需要约定的内容逐条逐句的呈列出来; 2)全国使用统一格式的三方协议文本; 3)教育部发布关于三方协议的说明性文件,这主要包括三方协议填写的说明,三方协议效力的说明以及毁约情况的说明(比如毁约时间限制,毁约的标准流程)使得三方协议的填写和执行都具有条例可依。 以上是我关于大学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改进的简单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在保证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权利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让每一家单位找到更合适的员工,不再出现前述类似情况。 谨祝夏安! 致 礼! 一名中国的普通大学生:曹文得 2012年5月11日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5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华锐风电,不去也罢
热度 6 fengzhigu123 2012-5-10 10:51
(一)华锐风电解约门背景 近日多位应届生爆料称,国内风电龙头企业 华锐风电 突然解聘上百位应届毕业生。华锐风电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解聘是大环境所致,目前解约的应届毕业生约有350名,公司将会为学生再写推荐信,助其找工作。   “毕业”即“失业” 学生网上爆料   5月5日,“帕巴拉007”在网上透露,风电行业龙头老大华锐风电近日突然解聘所有2012应届毕业生。“号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华锐风电让我们这800多名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突然失业,而且现在企业的招聘早已结束,让我们雪上加霜,还没去上班就被裁掉了,而且现在华锐就此事一直在拖。”   5月6日,“醉话星语”也在网上表示,“忘不了:那是2012年5月3日的下午,正在欢声笑语的我接到已签约公司(华锐风电科技)人事部电话,说我被公司解约了,现在是五月份了,对于一个还有一个月毕业且家里毫无背景的学生来说,去找一个工作是多么的难。”   有被裁学生称去年10月末就跟华锐签了协议。 (注:本节内容来源于 http://business.sohu.com/20120510/n342807617.shtml ) (二)华锐风电解约门的现实背景 华锐风电解约门的现实背景,无外乎以下几点: 1)新能源行业的困境,这不仅包括了风电行业,其实还包括了太阳能行业。经历过一个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时期之后,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进一步加剧,这是整个大环境的困境。 2)更进一步的,究其本质还是目前风电在实用性上并不强烈,并网发电的依旧极少。目前发展的形式是作为主要发电承运单位的五大发电集团和发电设备提供商(华锐风电,金凤科技等)相互捆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政绩提供地方资源,将这些企业和发电厂引进当地,所以三者利益捆绑在一起,似乎很热闹,但是 叫好不叫卖。 3) 经历过跨越式的发展之后,整个行业必须进行调整,也就是现阶段经历的寒冬 。 (三)华锐风电企业自身管理的问题 大环境不是企业所能控制,但是作为华锐风电这样一家企业而言,在这一事件中更多显露出的还是管理水平太低的问题。文得将分以下几点说明: 1)招聘计划的确定。招聘计划的确定其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未来发展情况而做出的一项基本判断。华锐风电半年前作出的招聘计划认为自己应该继续扩展,半年后就出现了问题,这说明华锐风电对行业的评估和对企业自身的认识都是非常肤浅的,这也是整个中国企业的现状,从来都是 ”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只注重走路,从不抬头看路“ 。 华锐风电对行业的预测和评估应该说是非常业余的 。其做出招聘决定的领导应该辞职谢罪。 2) 招聘是有成本的 ,华锐起初大规模招聘,之后又毁约,这都会发生成本,而华锐起初根本没有考虑到,这说明这家 企业的定位和成本控制都是非常差的,是相当不规范的企 业。 3) 华锐风电是一家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 。据说解约初期,华锐的人力给学生说的是 希望学生自己提出解约,这样华锐风电不会收取学生的解约金,而学生也可以早点开始找新的工作,否则等待集体解约的话将会更晚。这种做法无非就是咬定学生的劣势地位,试图敲诈学生,免除自己所需要支付的毁约费用——2000元人民币。这样毫无道德感的企业,去他何用。 4)华锐如此卑劣的解约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 华锐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现实 ,根本没有充分重视员工的利益。 5) 华锐这次事件将直接造成其后续招不到员工 ,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说是非常不利,而他们的管理层没有考虑到。可以说不太能看见这家企业的春天。 (四)华锐应该怎么做 华锐应该在起初就考虑到集体解约事件其实是企业自己的一项”危机公关“, 既然先前的错误已经犯了,那么后续就应该极力减小这种事件的危害程度——毕竟一家企业的形象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解约本身对企业就是一种极大的反面消息,解约事件处理不好那更是一件非常大的反面冲击。 果然华锐真的是猪一样的选手。 对于华锐来说,我认为应该按照以下流程来做: 1)电话所有2012届的拟招聘员工,告诉他们是否有其他单位可以选择,因为华锐公司的一些策略改变,可能需要推掉一些拟招聘的学生,如果他们有好的其他选择的话,可以放弃华锐, 华锐如数支付违约金。并向该生发致歉信和违约信。 2)如果上述情况没有人主动愿意退出,或者说退出人数不够,那么华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某一些人提出违约,并且要 向该生所在学校发出正式函件,说明具体情况希望对方谅解,并且在向学生支付违约金的基础之上,给出一定得 其他补偿金额 。 3) 在网上发布信息,公开致歉,并且发布相关信息,号召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华锐来获得这些学生的信息,以此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找到工作(信息是否可以透露给第三方,需要和学生事先沟通)。 (四)华锐不值得去 (1)文得估计风电行业的情况短期内不会好转,所以行业优势目前并不强烈。 (2)在电力行业,华锐风电员工的收入不算高的。 (3)华锐的产品是攒的,技术并不好。 (3)华锐企业战略管理水品很差,表现在对企业运行前景的估计和此次毁约门事件的处理方式。 (4)华锐管理水品很低,表现在成本控制。 (5)华锐不重视员工利益,表现在随意毁约,且做法很恶劣。 (6)华锐这家企业没有道德感和正直感。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58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围观:两大上市国企面对事故博弈
陈龙珠 2011-10-15 18:06
陈龙珠sh :为次日剪彩,深夜赶工出事故5死1伤-区委副书记身亡( http://t.cn/asXpK5 ),是大吊车断臂( http://t.cn/asXpKq ),还是现场工作不当侧翻( http://t.cn/asVptT ),责任何方,将截然有别。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