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收入分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收入分配

相关日志

未来百年大势(四)——分配为要
热度 1 jiasf 2018-12-20 00:55
技术在进步,人类的财富在增长,可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更趋动荡?尤其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对社会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是财富分配出现了问题! 一、世界财富狂飙猛进 随着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程度的加深,世界财富用狂飙猛进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研究院10月份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进入21世纪,除了2008年全球家庭财富因为金融危机而萎缩,其他年份家庭财富总量都在增长(Figure 2),在过去18年中,全球家庭财富总量翻了一番多,尤其是途中绿色代表的中国增长更快;而且,按成人计算的人均财富也在增长(FIgure 4),在18年中翻了一番,图中的Net Worth表示的是人均财富均值,在2000年只有人均3万美金出头,到2018年超过了6万美金。 实际上除了家庭财富之外,还有公司财富和政府财富等其他主体拥有的财富。不过,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家庭财富。所以,家庭财富状况可以很好反应实际的人民生活状况。 二、全球化有赢家也有输家 古来就有丝绸之路把欧亚非联系起来,但只有在新大陆发现后全球人口才在洲际尺度大规模迁徙,只有在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才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组织,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全球经济格局才发生了革命性重组。 全球化虽然是历史大势,对全人类有好处,但全球化并不是对谁都有好处,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互利共赢。有赢家就必然存在输家。 根据李稻葵团队的研究,在160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38%,之后因为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潮流,经济占世界的份额一路下滑,一直下滑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只有2%。中国显然是1600年以来,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输家。 (李稻葵,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22386) 但改革开放后,短短40年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就恢复到了15%,而且增长势头仍很强劲!显然这段时间里中国是全球化的赢家。 从国家层面而言,过去的400年,早工业化的国家有350年时间是赢家,但近50年则成了输家。伴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原来的发达国家所占的世界经济的份额在不断萎缩。英国从高峰期的4%萎缩到3%,美国更惨,从二战后60%高峰跌落到目前的24%。 从国家内部而言,也有赢家和输家。我们原来老说发达国家把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已升级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知识产业,并羡慕得不得了!固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因为确实金融寡头、技术大亨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危机,蓝领工人薪资几十年不涨,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夕阳产业为支柱的底特律等城市倒闭,高福利难以为继,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失业者、对现实不满的人,纷纷走向街头,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社会陷入动荡。显然,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也充满了痛苦!人数众多的、难以从事高科技、大金融行业的普通劳动者,是全球化的牺牲品!早些年,对世贸年会会场年年被反对人群包围、抗议,很不理解!因为那时候认为全球化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全人类的生产效率会更高,每个国家都从事自己有优势的产业、每个人都从事适合自己才干的工作,大家都应该获得更多的好处,至于被负面影响的人群应该调整改变自己!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中都能获得好处,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调整能力,不是个人不努力,而是结构性的变迁使得很多个人无能为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对于在全球化格局中找不到位置、停留在经济末端的穷国,则连输家都谈不上,因为没有可输的。 三、技术革命革了人类自己的命 我们本能地欢迎技术革命。因为我们相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技术革命已经到了挑战人类命运的水准。 人类生产的原子弹已经足以毁灭地球几次。万一哪天原子弹落到疯子手里,怎么办? 原子弹有点极端,但更多的技术,也已经在慢慢革人类自己的命!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原来由人承担的工作,慢慢都由机器替代了,人干嘛去呢? 四、如果既得利益者不顾失意者社会就会动荡 尽管社会总财富在狂飙猛进,人均财富也在不断上升,但有些人的收入却增长很少甚至下降。主要原因是财富分配极不均匀。从下图可见:底层63.9%的成人只有1.9%的财富,而顶层0.8%的成人拥有44.8%的财富! 尽管2000年以来世界最富的人拥有的财富比例在下降,但2008年以后又在上上升(Figure6)。2018年,世界1%的成人拥有47%的财富;5%的成人拥有74%的财富。 虽然富人们的日子很好过,但穷人的日子仍很难过。世界底层10%的人,没有脱离贫困,温饱依然是问题! 即便在美国, 1978 年 -2015 年,美国各收入层级中最底层 50% 收入年均增长率为零,而顶层1%阶层收入年均增长了3%,贫富分化更为严重。 五、古老命题的全新处境——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全球一体化和技术狂虐人力的全新环境下再度凸显。 全球一体化肯定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大方向。技术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全球化、技术智能化,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都有促进财富两极分化的倾向——更偏爱资本、偏爱天才! 普通人的活路在哪里呢?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激励才有效率,原则上不能吃大锅饭!所以吃大锅饭的制度安排都会失败!但在经济组织全球化、生产智能化的时代,普通人失去了凭劳动生存的条件,怎么办?如何给他们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 看来对这些找不到活干的人,也得给他们分配生活的资源。 但如此以来,对投资者、劳动者的激励就大大弱化,还有人愿意投资、出力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使劲,养活这些人的资源也就不会有着落。 平衡点是关键。 六、共产主义的曙光就在前头 似乎马克思预测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前段时间参观一个超大型水电站,数百万千瓦装机只要两个人值班就可以安全平稳运行。可以相信,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在不久的将来,都要被机器替代。所以,人类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时间,眼看就不远了。 按照马克思的预测,一旦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就可以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真有那么一天,人去干嘛呢? 是不是都去防备机器造反?我总担心,机器一旦比人聪明强大,保不准会滋生出主体意识,就要造人类的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贫富差距扩大——我的担心被证实
lxj6309 2018-2-21 14:44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较最近触底的2015年上涨了0.005个百分点,2016年为0.465,比2015年大0.003。我国基尼系数在2008年创下最高值,为0.4910,此后持续下滑,此次再次转为上涨。 近两年,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大力支持各种各类的私人投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各类所谓高级人才给予了进一步的收入分配倾斜,这必然使得社会财富进一步向高收入者集中,扩大收入差距。对收入差距减小有利的一点是,这两年地区差距有所减小,但是,北上广深苏浙等地区借助资本和政策优势,仍然在深化财富积聚。中西部的部分高速增长,是国家投资政策倾斜的结果。 比 如,深圳国税2017年减免退税近3000亿元,这在收入分配上的效果是什么呢? 论税:\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1038355.html \0
个人分类: 经济学|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刊物的分区、分级与211、985
热度 26 fdc1947 2016-3-25 08:40
学术刊物的分区、分级与211、985 做基础研究的人有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大概是公开研究成果的最主要方式。论文先要经过同行评议,然后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这是多少年来西方学术研究的传统。我国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是学习西方以后才开始的,从开始研究直到发表论文的过程基本上是学习西方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学术刊物的设立还是其运行,过去都比较规范。 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学术研究与国外基本上没有多少“交流”,虽然我们能够通过国内影印的外国刊物了解国际学术的主要动向,我们的研究成果却都发表在国内的中文刊物上,大多只有一个英文摘要。绝大多数科学家与国外既没有文字、信件的交流,更没有科学家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到了80年代初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学术成果有发表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的可能性。一方面,向外国投稿要向有关方面说明我们的研究不涉及国家机密,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怕国外刊物向我们要钱,要发表费。后来知道了,那些学术刊物是不要发表费的,而几年以后我们自己的中文刊物反倒要起了版面费。于是,我们开始向国外刊物投稿。那时候投稿很麻烦,来回邮寄,一封国际邮件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来回在路上就需要一个月,而且有时候还会丢失。所以,那时候能够在国外发表一篇论文真是很麻烦也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 事情在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有了互联网技术,从email的应用开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参与到科研队伍里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水平也逐步提高。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大大的发展了,研究生数量逐步增加。研究论文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在有了一定数量之后,人们自然要求讲究质量。80年代的时候,学校里提职称很重要的因素是年资,论资排辈。被提拔者的水平如何,主要由单位的“学术权威”说了算,基本上是所谓“人治”。这些“人”大多数是四十年代的教师,有较高的权威,做事大多数也还公道,不搞歪门邪道。到了90年代,这些老先生大多已经龙钟了甚至逝世了。人们也迫切希望改掉论资排辈的旧习。自90年代开始,各学校各单位越来越讲究“量化管理”,反对“人治”。不但教学和科研考核按量化管理,而且除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也按所记“工分”分配。 量化管理当然不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大概2000年左右开始,我所在的学院规定,在不是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一概不计算工作量,该刊物前一年的影响因子(IF)在1以下的,记1分。影响因子超过1的,工分记为1+IF。这样,就把刊物按前一年的影响因子分开来了。 近些年,就有了所谓中科院对学术期刊的分区,我校有些单位就是基本上按中科院分区来“记工分”的,在I-VI区的刊物发文章分别记8、4、2、1分。 对于学术刊物进行分区分类,然后根据所分的区域来判断论文的水平高低,从而据此作为“记工分”即发放教师职务补贴的依据(实际上是作为予以奖励或惩罚的依据,因为职务补贴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收入是依据工分的多少,工分不够就是一种惩罚)。这大概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做法,虽然各高校、各单位对于刊物的分类办法五花八门,奖励数目的差别也极大(大抵越是水平较低的学校,额外发放奖励的数目越大)。 是不是可以根据文章所在的刊物来判定文章水平的高低呢? 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以刊评文”了。 对于一篇特定的论文,要说它是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所以它的水平就一定高,这显然是不对的。 但是,对于同一领域的两种刊物,如果它们的影响因子相差比较大,那么,影响因子较高的那刊物上的文章水平较高的可能性也就较大。换句话说,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较高水平文章的比例会更高一点。这应当是较多文章的概率统计,当然,对于某一特定论文,概率统计的结果并不能够适用。 所以,如果要评定职称,在特定的某两个人之间选择一位水平较高者,仅仅凭他们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评定(假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没有多大差别),往往是危险的。如果有若干高水平人士对于他们论文的意义、内容、对于学科的贡献进行公正的判定,那无疑是最好的。这是理想的状态。我想,我们应当努力创造这样的学术环境。 在这种学术环境不存在的情况下,那就是如今我国各学校的情况,就凭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评定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这样做,从统计的观点看,仍然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仍然是合适的。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这让人想起了众人争议的211和985高校。 对于985高校的毕业生和一个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哪一个水平更高一点?对于特定的个人,这是一个无法立即做出判定的问题。但是,从统计的观点看,985高校毕业生水平高的概率会大些,也就是说,985高校的毕业生中较优秀的比例会多些。在这个意义下,即在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于一个学生作全面考察的情况下,录用单位愿意录优先用985高校的毕业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做虽然总体上有道理,但是事情不能够绝对化。例如,因为985、211高校毕业生在总体上水平高一些,有些单位就作硬性规定非985、211学校毕业生不要,这就绝对化了。这不但对于个人的判定会有失误,这也不利于鼓励人们去做终身的努力,所以,这在“政治上”也是不正确的。 单凭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区别”)和论文的多寡来判断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单纯凭毕业学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是判断的过于简单化。 对于人的能力、人所做研究工作水平的评价,比下围棋要复杂得多。依靠人工智能下围棋,都需要编制非常复杂的程序。我们想依靠简单的几个因子就想由计算机来判定科技工作者及其所做工作的水平,实在是很难做到准确的。 领导者一定不能够过分相信“量化管理”,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单位的领导依靠的就是这样的量化管理。这种量化管理实际上是以表面上的公正和平等掩盖住实际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人们会说,虽然这样的量化管理对于少部分人会有不公正,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从概率上说,还是公正的概率大呀。这话不错,但是,这样做不单单是对一部分人工作水平的判断失误,还容易引起一些更大的问题。 首先是科研选题的问题,由于考核和收入分配都与发表论文的刊物有关,与论文数量有关,那么人们必然选择那些容易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科研题目。这样“跟风”就成为了风尚,真正的原创工作就很少。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的论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跟风的多,极少有“挑头”的。另一个是合作的问题,由于大多数考核只管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以,很难进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国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不管是本单位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方向上教师的合作,还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后很可能因为各单位的“量化管理”搞得大家心灰意冷。类似的问题都是科研的导向问题,实际上已经给我们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所以,我觉得,我们如今的科研管理有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完全依赖所谓“量化管理”,管理看上去是公平了,实际上是管理者的懒惰和不负责任,他们几乎可以退化为计算机。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管理,这个问题另文再说了。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8751 次阅读|47 个评论
说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
热度 32 fdc1947 2014-12-26 07:45
说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 又到年终了。每到年终,院里的本科教学干事、研究生教学干事、科研干事总要分别给每一位教师发出email,要求他们把这一年中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报给他们。这里的教学工作量包括:给研究生或本科生授课或实验的课时数、学生人数;指导做论文的研究生数、本科生数、本年度毕业的研究生数等等;科研工作量则包括科研项目、到帐的资金、发表的论文(非SCI、EI的不算)及刊物的影响因子等等;当然还有得到的奖励等。这些干事们就把这些汇总起来,报给院里的领导,院长和书记再根据院里的收入(包括从学校里分得的和院里自己创得的)和该年全院的总工作量计算出该年的“工分值”。这与当年人民公社生产队记工分及按工分分钱是一模一样的。 当然,与当年生产队队长和会计拿固定工分,真正记工分只是社员一样,院里的领导和职员拿的是固定的工分,记工分、吃工分的只是教师。许多单位 教师工资的构成中不变的只是基本工资和与基本工资相关的补贴,而所谓岗位津贴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拿到的数目是按工分分配的。 这样的分配制度,看上去确实是“多劳多得”,“好处多多”。有哪些好处? 它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学校里, 教学工作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 ,它只随学生与教师数量之比有关。相对于教师对收入增加的希望而言,这种微小的变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要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做“科研”、多发文章、多申请到各种基金。 只有多发文章,才能够多得到各种项目基金的资助,也才有可能得到各种奖励,也才可能申请到各种“重点”。文章多了、项目多了、奖励多了,对于学校而言,原来基础较差的学校可能申请到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原来基础好的学校则可能多争取到各类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等。这对于学校是最大的好事,对于学校提高在各种排行榜上的座次也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对于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迅速推开, 各类高校推行工分制的积极性远非执行教育部指定的任何一项官方指令所可能比拟 。因为它不是上级硬给学校领导的外力,而是各学校领导出自内心所希望推行的制度。有了此项制度,广大教师“不须扬鞭自奋蹄”,为了自己收入的提高而百倍努力,日夜奋战。 我们的教师本来都是一些聪明人,只要有考核指标,他们一定能够想办法达到高标准。“新东方”只是一个小小的范例。在教师们的努力之下,各种“科研成果”当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影响因子”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科研”上付出的努力,其效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却也是容易在几个月最多一两年内可以看得见的。而且,确实有人名利双收了。更吸引人的是这种名利双收还是复利,有了名就有利,利多了,更可以去买名,这样,利打利、利滚利地往上翻。这样的吸引人,谁还不努力呢?况且,工分制是“一块蛋糕”的分配办法,有人多拿了,就有另一些人少拿,谁愿意少拿?不想少拿那就要拼命努力。 教师们在拼命努力,社会对学校特别是大学教师的评价却越来越负面,这两个都是事实。其原因何在? 教师毕竟不是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他的工作不是单一的。他也不是精力无穷的超人,他无法对所有的工作都付出无穷的精力。 如今的各种“工作量”是用数字来表达的,学校的各级领导就是用这种可以用计算机管理的量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师们的拼命努力,就是为了尽可能的把这些数字搞上去。他们在拼命努力搞上去这些数字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忽视了那些无法用数字表示的工作。而这些无法用数字表示的工作,却恰恰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本人自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到前几年退休,做了四十多年教师,其中近来的三十多年一直在大学教书。 如果有人问我教师工作的特点,我看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这是一个良心活 。 这句话似乎有些不着边际,什么工作不是良心活?不错,干什么都要靠良心。但是,许多工作做的好坏、花功夫的多少一般都是容易或者可以被检验出来的。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有一个螺丝没有上紧,容易被检查出来;农民种地不好好除草,或者施肥不够,当年的作物就能够看得出好坏;服务人员心不在焉,不好好服务,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而要判断一个教师的工作是否真正用心,恐怕就不那么容易。 一个教师对他的教学工作用心还是不用心,旁人往往不容易看出来。用心和不用心,所花费的时间往往可以相差几倍、十几倍,当然,其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 。但是,这种不同是极难用数字表达出来的。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学生的水平是许许多多因素所决定的,教学生的又不是一位教师、一门学科。 教学的用心,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改进,特别是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跟上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既要照顾到当前科研的需要,更要让学生打好基础,以期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还应注意对学生特别是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 教师是培育人的工作,不但要教学生业务,还要在学生成长为思想开放、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才的过程中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所有这些,都是“软”的要求,无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只能靠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良心。 如今,在记工分的压力下,这些“软”的要求,已经被只认数字考核的计算机(当然,还有像计算机一样的管理者)所抛弃。计算机考核的结果是无情的:工分多的名利双收,工分少的既丢了钱更丢了脸。树有皮、人有脸,在学校工作的知识分子谁也不愿意丢掉自己的颜面。 于是,这些“软”的要求,这些教师的“良心”,就被“记工分”这架压榨机器一点一点压出去了。 教师是应当从事研究工作的,高水平的教师(例如教授)一定要从事研究工作。做研究工作就需要做研究者的职业道德即研究者的良心 。 如今的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个人的工作,是需要团队的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的,也往往需要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这种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合作各方面都是君子、都有良心,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相互促进,才能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而越是重要的工作,越需要交流和合作。 如今记工分的制度,只考察个人的工分,把高水平研究必须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都被压榨殆尽,剩下的,只有一个个“老板”分别带领着他们的下属和徒子徒孙组成的“家庭作坊”,用进口来的流水线,炮制一篇篇平庸的论文 。 记工分制度看上去刺激了就是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实际上却阻碍了高等学校对于各类科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使高校难以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 记工分的制度和对于发表论文的奖励,更使得那些本没有什么“资本”而硬想发财的人物铤而走险,做出那些抄袭剽窃和制作论文中弄虚作假的勾当。虽则那是等而下之的丑事,但是在某些学校却屡见不鲜。 虽然教师丧失科学道德的事情全世界哪里都可能会有,但是,记工分的制度和对于发表论文的奖励,对于教师的科学道德和良心破坏作用,在中国高等学校实在是路人皆见。 如今高等学校问题多多,在这这种问题之中,许多学校还在作为法宝而使用的“工分制”实在是使高等学校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 我们总是说,如今急功近利,工分制就是急功近利的源头之一。 我们总是说,教师是最需要良心的工作,工分制就是使教师逐步失去良心,而个别教师已经是良心丧尽。 工分制不废除,那些实行工分制的学校就没有前进的希望。 工分制不废除,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评价就没有改善的希望。
个人分类: 教育|10692 次阅读|42 个评论
有序
zoumouyan 2014-4-12 23:48
有序 邹谋炎 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有序,无序必定滋生乱象。 有序的第一要素是法治。“序”的顶端应该是宪法。如果“序”的顶端不清楚,或让老百姓一头雾水,那就别指望下面的各种规章制度有多少权威性。 有序的另一要素是践行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分配原则,符合社会主义的定义要求。而“劳”当然是指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它包含当前的贡献,也包含贡献的积累和贡献的社会延拓(责任)。 有序的再一要素是承认和遵从社会的普世价值。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积淀而成。承认普世价值的人们是社会稳定有序的中坚。 平等是一个梦想、一个口号。但从人类出现以来,从来就没有平等过。有序是人类的理性选择。真正有序的社会才能实现广义的平等或真正的公平。比如说,一个有科研教学积累的教授和一个刚刚工作的硕士生月收入都是 6~7000 ,应该没有人认为这是平等。类似地,例如在北京市,工作多年的法官收入不及居委会工作人员,这肯定远离公平。 工资改革为何难行?因为收入分配体系混乱无序: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特权收入、灰色收入、奖金、提成、。。。五花八门,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已经形成了一个纠缠无序的分配体系。靠一个政府机构来理清这个体系?有人相信这靠谱吗? 科研系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够从收入分配混乱中找到根源。其他系统何尝不是这样?收入分配混乱影响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收入,它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未来。读书有何用?教授值几何?追星潮、公务员潮、学前班,无不冲向利益的高端捷径。 大家都想涨工资,大家都说自己工资低。上帝也没有能力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建立、或逐步建立一个关于分配合理性的“序”。这个“序”承认人的贡献有差别、分等级,但不承认超越“序”的任何特权,而特权才是社会秩序的最大危害者。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序”,宪法、分配制度和普世理念是最需要关注的要素。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期待的进步。
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是减少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增加公平收入差距
zhouq5888 2014-1-15 18:35
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是减少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增加公平收入差距 (转自本人发表于《改革内参》2012第37期的一篇文章)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面面观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不公平竞争形成的收入差距、投机形成的收入差距、违法乱纪形成的收入差距、继承受赠中奖形成的收入差距。 不公平竞争形成的收入差距包括不同行业间不公平竞争、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公平竞争和同单位内部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竞争及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不公平竞争形成的收入差距。 有的行业如地产、电力、金融、高速公路及石油,凭借行业的特殊优势和垄断地位,行业人员却有很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在一个企业内,有的部门如综合生产服务部门,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却往往是企业内各部门间最低的;有的部门如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劳动强度不高,但综合收入却往往是各部门最高的,这种同一企业内不同部门间非劳动因素形成的收入差距也是不公平。 投机形成的收入差距包括金融投机、收藏投机、地产投机、产品投机。投资是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分取相应新增价值的资本投入行为,投机不创造新价值只套取他人既有价值的资产运作行为。 违法乱纪形成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贪污受贿、制售违禁产品和提供违禁服务、诈骗、偷抢等形成的收入差距。有的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得到大量非法收入,与不贪污不受贿的人会形成很大的收入差距。有的人违法经营,如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制假售假、贩毒、走私、提供色情服务等,这些人与诚信合法经营的人常常会形成很大的收入差距。还有诈骗、偷抢等会与守法的人形成违法收入差距。这些收入差距都是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家庭、家庭和亲友类的财产继承,都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投资获得的收入,仅是因为有个好爹妈或亲友,这于其他人显然是不公平,所以这样的收入也是不公平收入。通过摇奖、赌博获得的收入既不是本人创造的,也不是本人投资创造的,而是无偿占有他人的,所以也是不公平收入。尽管这些收入并不是违法收入,但它仍是不公平收入。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破坏市场经济 公平的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的存在发展的基石,够调动人们的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会降低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扰乱竞争,破坏秩序,造成市场经济发展的低效和无序。 不公平的竞争会造成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下降,不公平的竞争会从根本上打消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导致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减少。 不公平竞争所形成的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生产效率下降和财富损失要比没有竞争的平均分配更大。没有竞争,人只是偷偷惰,还不敢明目张胆的不劳动创造;而不公平的竞争使人们理直气壮地直接拒绝劳动创造。垄断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通过行政权力实现的垄断,有的是通过暴力威胁实现的垄断,有的是通过倾销实现的垄断,有的是通过技术控制实现的垄断。 垄断使用竞争无法形成或变得不公平,从而损害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和创造能力低下。贪腐本身会造成竞争不公平和收入不公平,使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贪腐也会使社会总生产能力减少。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会造成社会不同人群的对立,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没有竞争平均分配时,大家都在偷惰,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偷惰,而分得的却是一样的,所以不会对他人和组织产生敌意和不满。不公平竞争时,处于不公平地位的人认为以自己的能力不应该是现在的收入或结果,是那些处境好或收入高的人抢夺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占大多数的处于竞争不公平地位的人会对占少数的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和高收入的人以及这个组织和整个社会形成敌意和不满。在投机、垄断和腐败中受到损失的人也会产生这种敌意和不满。 这种敌意和不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或宣泄,就会良成社会安全事件,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引发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 公平的收入差距往往并不是很大,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比公平的收入差距往往要大得多。因为正常人之间的智力和能力差距有限的,如果收入分配的差距与这种能力差距相适应,那么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应该也不是很大。而不公平的程度是无限的,所以不公平竞争造成的收入差距往往比公平竞争造成的收入差距大得多。有的人通过关系获得了某个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一下子就获得了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他个人真做出了这样价值的贡献吗?有的企业领导年薪几百上千万,但其实他可能并不比哪些只有几万十几万的小企业领导智慧更高、付出的劳动更多,垄断形成的收入差距更是巨大。贪腐形成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初,几十万、几百万也算多的了,现在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直接导致经济衰退,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为市场经济是卖方市场,购买力决定生产量,而购买力又是由收入分配的均匀度决定,收入分配越均匀,购买力越大,反之购买力越小。因为每个人能够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收入如果超过了他的生理消费极限,这个人就不再消费,多出来的收入就形成闲置购买力。 闲置购买力越多社会总购买力减少越多;而另一方面,个人的收入如果低于其生理消费极限,这个人就只能减少消费,消费减少越多社会总购买力就减少越多。 由此可见收入差距与社会总购买力呈反比,收入差距越大社会总购买力越小,收入差距越小购买力越大。 有人说富人的购买力很强,能提高社会总购买力。单个看富人的购买力的确很强,但是相对于财富集中所造成的总购买力减少,富人所形成的购买力增加是很小的。而且富人所增加的这部分购买力基本都是不健康的或者是有毒的购买力。因为超过生理消费极限后富人所形成的消费一般就是两种:一种是浪费式消费、一种是奢侈化消费。浪费式消费会加速社会有限资源的枯竭,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奢侈化消费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使社会形成比占有而不是比贡献的错误攀比心理和仇富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减少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增加公平的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完善核心要求。
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夫妻双方收入共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
热度 1 begtostudy 2013-8-9 22:21
男方收入:工资+季度、年终奖金 (都记入工资条) +其他(津贴补助,不记入工资条) 女方收入: 工资+ 季度、年终奖金 (都记入工资条) +其他(津贴补助,不记入工资条) 分配方案: 1、 每月年定息存款:男方工资、奖金(即男方工资条上的钱冻结)+女方奖金 这样一年后,每个月将有一笔定息转活期钱。既能够利用年定息的相对高利息,又能够每个月有机动的活期钱。 2、个人生活费动态平衡 女方工资做三份分配:一部分做定期,一部分给女方支配(假如5000),一部分打到男方卡里(假如2000)。 男女双方的花费第二个月分配前结算。男女方报账后扣除公共支出经费(如房租、做饭、给双方父母的钱等) 假如男方扣除公共支出经费后个人经费800(含结余400),女 方扣除公共支出经费后个人经费1000(含结余600)。即说明女方个人经费高于男方200,则下个月打到男方卡里的总额增加到2100,女方4900。但上月结余部分留作个人经费累积(小金库)不重新分配。同时,调整定期额度,以保证小金库数量不会过高或过低。 这样做,即能够保证男女双方个人花销动态平衡,又鼓励个人节俭,同时可以用积累小金库的钱做些自己的事。 3、男女双方其他津贴补助,因无工资条查询,直接进入小金库。 4、此方案实施前的资产直接进入小金库。 5、公共定期存款必须双方同意才能动用,但小金库的钱个人可以调用和互借,还款通过每个月结余偿还。 这样结余的钱成为资金互借的偿还的保证。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一再难产”到底为什么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3-1-22 16:08
中国政府本来是绝对、肯定要出台减小中国贫富差距的方案了。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务院下令在元旦之前出台这一方案。然而日历翻到了 2013 年 1 月 1 日,该方案又一次消失无踪。自从 2004 年启动这一计划以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错过最后期限了。该方案八年以来面临的是同一个障碍:国有企业的反对。 据说,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然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出台,政府会赢得最终的胜利。但研究人员说,这份方案已经打了折扣,变成了一系列泛泛的原则,而不是有关如何重新分配财富的详细路线图。 正如我预测的一样,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国专家认为理论清晰,实际是理论存在缺陷。 最关键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到底应该上缴多少”,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随便上缴多少都是不合适的。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唯一的方法是引入竞争方法。 由于“国有企业到底应该上缴多少”没有标准,也不可能制订标准(中国习惯制订标准,最后行不通),因此,我们希望找到标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多人来“竞争”企业法人,将可行的经营方案和上缴利润作为选择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即可。这样使原本没有标准的问题变得有标准了,解决了没有标准的问题。 而目前中国采用的指定“经营者”,经营者是唯一的,也是确定的,非“他”经营莫属,这样“他”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和勇气,更有“讨价还价”的实力(钱哈),最终使问题变得无法解决。 要想解决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用系统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我国目前采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什么单一“解决方案”,注定永远无法解决。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有解决问题的“核武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再用8年也无法出台
llpllp 2012-12-20 14:47
我国专家用了 8 年的时间没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再用 3 个月时间当然也不会有任何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 8 年的时间无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呢? 因为,我国社会管理理论几乎全部错误,为什么会全部错误呢?道理很简单,正如一个人为了撒一个谎,然后需要大量的谎话来圆谎。 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也是一样,由于最基本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存在错误,为了弥补这一错误,采用了很多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要解决我国社会问题,需要采用“核武器”,这一“核武器”是什么呢?就是“思维规律”。 “思维规律”实行解决问题系统化、科学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而我国专家目前没有人找到“思维规律”,当然也无人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要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需要“思维规律”,系统解决这一问题,方可提出较好方法。 现略举几个例子,说明我国社会管理理论的错误: 1. 罚款收入谁来使用 我国几乎所有部门都有罚款,如计划生育罚款、交警罚款等,虽说是上交国库,实际都是由各部门使用,罚款越多,部门收入越多,而部门收入又都变成个人收入,合理吗?最后的结果是想方设法争取多罚款,形成恶性循环。 2. 对国有企业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个错误的方法 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如果你自己投资办了一个企业,然后请某人为你经营,你不但不要盈利,还告诉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你觉得可以吗? 3. 收入分配“一次效率,二次公平”,一个十分错误的方法 我国收入分配有很多矛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公平”,勤劳不能致富,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很复杂,需要系统解决,不多述。 但我国提出的“一次效率,二次公平”,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方法。 举例来说,某人年收入 9000 元,属最低收入者,另一人年收入 12000 元,属较低收入者。按我国通常采用的政策,补贴最低收入者,除经济补贴外,另分配“经济适用房”,以北京为例,“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价格差距多的达 10000 元一平方,至少也在 5000 元以上,按 80 平米一套计算,补贴达 40 — 80 万元,是其它低收入者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收入。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非常不科学。 真正的方法是“一次公平,二次效率”,即通过国家收入,公平分配到每一个人,确保所有人都可以保障基本生存,过得好与坏得靠个人努力。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管理问题太多,不从根本上式无法解决的,我目前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可惜国务院不找我哈。
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面临的问题及其系统解决方案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2-10-21 17:10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 2004 年启动,由发改委具体负责,历时 8 年的争议。 2010 年初和 2011 年 12 月,发改委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未通过。 《方案》共涉及十大问题,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正常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以及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 该方案有无数专家参与,为什么历时 8 年却无法得出多数人(绝对无法得出所有人)共同认可的方案,原因很简单,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找到的都是一些“中间”问题,并且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如 工资正常增长比例,有吗?最低工资标准需要各地制定、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标准吗?解决了与没有解决有区别吗?纠结于这些问题,不可能找到较为合适的改革方案。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到底涉及哪些根本问题呢? 1. 公共资源出让、出租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公共资源归全体国民所有,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何体现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前一直归政府所有,由政府支配,这是我国产生严重不公的主要原因。 解放初期,中国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该问题并不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公共资源出让、出租产生大量收益,而政府如何使用这一笔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目前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及其简单,将政府收入和国家收入分开,国家收入由全民共享,平均分配即可。 解决了这一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正常增长比例、最低工资标准问题自然解决。 2. 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对 国有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这显然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方法。 试想如果这个企业是您自己的企业,而自己无法管理,需要委托他人管理,您会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吗?正是由于对国有企业管理方法的错误,导致产生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目前的管理方法下也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法实际很简单,首先高管实行聘任制(好像现在也是,只是现在是假的,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搞垮企业,也不会撤换),完不成任务即撤换。其次规定具体目标。第三工资实行谈判制,谁出的工资低就尽量由谁担任(就像自己的企业聘任经理人一样),而不是现在先固定人,再谈判工资,这可能谈好吗? 3. 事业单位多此一举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大部分事情没有人做,老百姓也无力做这些事情,引入事业单位也许情非得已。 但事业单位是什么单位呢?管理吗?管理有政府机关。事业吗?做了多少事呢?做了多少事给多少报酬即可。而现在的现实是:政府将一些管理职能划归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是做事业的,也不愿管理,形成管理空白地带。而且事业单位没有做任何事照样给很多报酬,这也是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 如医院,一边拿着国家巨额的拨款,一边收着老百姓高额的医疗费用,同时赚着高额的药费差价,拿着非常高的收入,然后诉苦说工资多低。而国家巨额拨款的投入却不需要任何回报。 同样是医院,私立医院自己投资,一样养活很多人员,老板不仅需要收回投资,还要有收益,和事业单位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因此,对“事业单位”管理很简单,采用“赎买”制。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支付一定费用,使事业单位逐步过渡到企业,记得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回报咯。 解决完上述问题,分配问题基本解决完了。特别是上述方案操作非常简单,是一种博弈。 针对“ 起草中的分歧与争执”的问题,提一些看法: 1. 关于“两个比重” ( 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显然是很低的,特别是“多劳”无法“多得”,不解决上述问题,这两个问题无法解决,而解决了上述问题,收入会逐步回归理性,这些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如垄断企业,将投资收益逐步合理化,工作人员的收益就会逐步理性,也就逐步解决多劳多得问题。 2. 关于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偏大 解决了全民共享问题,收入差距将大大减小,也会逐步趋于合理。因此改革的着重点是放在二次分配上,而分配机制的改革又会影响初次分配。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科技人员尊严地拿有尊严的工资
热度 10 zoumouyan 2012-8-22 00:18
让科技人员尊严地拿有尊严的工资 邹谋炎 “尊严”二字虽然在温总理的谈话中呼吁过,离我们好像仍然很远。 例如“奖金”和“绩效”就是“中国特色”之最。因为许多单位的奖金高于基本工资,已经在收入分配中占了主角。而收入分配制度又是社会制度的核心,说咱们是“奖金”之国是不是有这么点味道? 原则上说,你的基本工资才是根据你的能力和贡献积累定下的契约工资或职务工资。而“奖金”,顾名思义,是上司给你的奖赏。拿奖金还要奢谈什么尊严,想清楚点吧。 没有奖金,我们的收入不是要少一大截吗?请先别着急。我们反对奖金,是反对以奖金的方式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而是主张应该分配给科技人员的财富,要以正当应得的方式分配给科技人员,真正体现他们的价值和贡献。因为,他们不需要恩赐,他们的价值和劳动必须得到尊重。 谁对奖金分配方式最热衷?不妨看看实质。“奖金”和“绩效”的掌控权和解释权,从机制上确立了各个行政级别的官化管理模式和特权的灵活性,也为腐败创造了方便的条件。正是这样,奖金制在中国大行其道,受到广泛追捧。 正是这个原因,一个“民科”教授的工资可能和一个普通科员差不多,他多年的学术积累和贡献不过如此,有尊严可言吗? 科技界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找到原因。 收入分配的阳光化是达到尊严有序分配的前提。 让科技人员尊严地拿有尊严的工资,也可以推广为让国家工作人员尊严地拿有尊严的工资,这是我们对收入分配改革的期盼。
466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收入分配的正本抑邪和价值观
zoumouyan 2010-12-30 17:28
收入分配的正本抑邪和价值观 邹谋炎 收入分配改革是个难题。虽然叫了多年,政府文件没有一个不是头头是道,而收入分配只是愈来愈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包括发改委在内的有关官员们有所作为。 收入分配的问题不单单是不公,更恰当地说是混乱,是本邪混乱。 何谓本?本指符合收入分配的正当性原则:按劳分配原则,社会公平性原则,和促进文明进步原则。 何谓邪?邪指各种非正当性收入、似正当收入,以及为这类收入提供依据和提供漏洞的政策措施。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公职人员的价值和尊严首先是从社会给他(她)的基本工资来体现。各个发达国家事实上都是这样做的。欧洲、新加坡等地科学文化机构中,基本工资首先决定于学术技术水平、能力和由此决定的职业位置,这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过程来认定。其次是积累性贡献,包括工龄。例如在学校中,行政岗位常常具有服务性质,有行政权限,可以有或没有附带的岗位补贴,除非是行政公务员。那里的大学和研究所中,行政人员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执政的代表。行政职能的根本性差异决定了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中,行政岗位会制约基本工资的确定。这是收入分配改革会遇到的第一大难题。 更为严重的是,基本工资在人员收入中常常只占较小的比例。还有几大各色收入: 白色收入。包括奖金、项目经费提成等。这类收入具有两重性。如果数额很小,可以起到鼓励作用。当前的事实是,白色收入额度过高,成为各种人员竞争、争夺的目标。例如,高额的项目经费提成是刺激、培养科技包工现象的最重要根源。当前的绩效工资制推动着白色诱惑,已经严重搅乱了人心,腐蚀着科学教育队伍。如果不加约束,科学教育界的腐败不可能得到抑制。 灰色收入。包括借职务权力谋取的各种私利、房产;职务外各种经营活动收入;利用掌握政策倒向、经济信息的先机直接或间接牟利等等。据称,这是相当多官员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科学教育界,通过兼职、写作等取得的收入有人也称为灰色收入,这和前面那些灰色收入应该不能相提并论。 黑色收入。指各种非法收入。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正本抑邪。 正本,就是按照正当性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员的基本工资。只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工资,才能使尊严二字和我们的公职人员关联起来;才能彰显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遵从的价值准则。 抑邪,包括弱化白色收入,管制灰色收入,打击黑色收入。 无论在大学或是研究所,从校长、所长、教授、研究员到助教、助研,无不忙忙碌碌跑项目。如果说跑项目很正常,而常常当孙子、找关系才能拿到项目,也能说正常?在这种环境下,有几人能超脱?谁有多少尊严?要求研究人员耐得住寂寞的人士,最好自己先下岗回家去体验寂寞后再发言。伴随着搞项目和利益博弈,浮躁、作假、走邪、腐败,这些都顺理成章。而它们的根源无不在于收入分配上的混乱。 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决定每个人的收入,而且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价值取向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价值取向一旦混乱,会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我们更担心的。笔者相信,收入分配上的正本抑邪,将有利于重树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 (本文作者为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退休)、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3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联想到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热度 4 doniao 2010-12-3 23:24
做过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的网友都知道,研究区域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是随着土壤水分均值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说,土壤水分状况从湿润(饱和含水量)变干的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标准差会先增大到达某一值后又开始减小,即土壤水分的标准差随土壤水分均值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的标准差表征的是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性和离散性,而土壤水分的均值则表征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平均特征和集中性。由此我联想到了社会上比较热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贫富差距过大,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收入分配有很大差异,而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微乎其微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社会的贫富差距或者说收入分配差异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高是增大的。这就好比土壤水分在相对干旱的情况下,土壤水分的标准差随着土壤水分均值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这个变化规律和近些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可以说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中等水平左右,并且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从这个观点看,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比较科学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联想,可以说是交叉学科的应用,或者说是真理的普遍性。
个人分类: 科学狂想曲|4121 次阅读|3 个评论
薪酬管理(比较研究版),295页PPT课件,激烈的思想争鸣即将来临
hrm001 2010-11-2 00:06
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与主流的薪酬管理思想和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独到的研究建议。 附件: 薪酬管理(比较研究版)
个人分类: 管理学原创观点|4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五中全会牵动民心 教育住房收入分配成最大期待
xupeiyang 2010-10-18 07:3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7日11: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五中全会牵动民心 教育住房收入分配成最大期待   作者 郭金超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5日在京召开,对于这次中外瞩目的重要会议,北京民众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记者走访后发现,大家对这次会议为制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议、厘定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坐标寄予厚望,同时也期盼今后五年中自身生活变得更加富足美好。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蒋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会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是要给民众一个社会发展和政策的预期,给国内外企业确定一个市场预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期待调控好楼市增在京打拼勇气   对于时下各界热议的住房问题,很多民众表示,希望十二五规划能给他们一套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看得出,中央此次的楼市调控政策是下了大决心的,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李先生如是告诉记者,34岁的他已成为公司中层,拿着不错的月薪却始终没能买房。谈及未来,他充满希望:我认为这次的五中全会,对于楼市来讲,肯定是个改革的坐标,中央不会让我们住不起房子的。   刚参加工作一年半的小周则坦言,尽管没有多少积蓄的自己房价降了照样买不起,但中央如果在五中全会上释放出更强烈的调控楼市的决心和信心,最好是下一步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于住房保障较为具体、科学的实施办法,他会更有在北京打拼的勇气。    搞好教改有助回答钱学森之问   教育问题也是记者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热词。家住海淀区的郭女士的儿子刚入幼儿园一个多月,她称,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像样点的幼儿园,她前后花了数万元钱。如果让我(给五中全会)提建议,我会毫不犹豫地提教育,算算从幼儿园到大学,投入到小孩身上要多少钱?都让我多少有点发怵。让孩子的教育费用少一点,也算是给我们家长的一种福利吧。   正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小雷认为,大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化,如果十二五期间能在去行政化改革上有所成就,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小雷甚至憧憬着,摆脱了行政化束缚的大学教育没准儿真的能培育出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彻底回答钱学森之问。    在乎民生保障和分配公平   家住西城区展览路的李女士表示,自己平时最关注蔬菜、粮油等物价的变动,作为中低收入家庭,物价的变动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工资是涨了些,但物价涨得更快。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过快上涨的物价甚至羡慕起农村的亲戚。最令她期待的是,这次会议提出的建议中有一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力度,让像她这样的家庭能够享受高质量、体面的生活。   蒋选教授称,自己对于这次会议的期待,关注点还是在教育、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方面,尤其是在消除收入分配不公方面。他强调,民众关注收入分配问题,或不在于收入差距有多大,而在于分配制度、政策有不合理、操作中有不合法的地方。比如说,垄断、灰色收入等问题的存在。   对于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等问题,蒋教授表示,需要在税收政策和个人收入的监督监管方面下功夫,期待十二五期间不但在调低、控高、扩中、打非、规灰上下功夫,更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个人和家庭收入的监测系统,这样才能够切实对收入分配实现有效调控。(完)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于10月定稿二次分配成重点
xupeiyang 2010-9-6 11:0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0: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要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审阅和讨论。知情人士透露称,国家发改委最终出台的方案将是各方建议的综合版本,侧重强调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方案出台后还会有相关实施细则公布。另据知情人士称,作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配套文件,人保部起草的《工资条例》明年一定会出台。    工资条例成型    倒逼发改委拿出方案   按照计划,今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其中收入分配是重要部分。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成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文件,此外还有相关配套文件需要出台。   前不久,全国人大已经催促国家发改委尽快拿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了。总不至于十二五规划都出来了,发改委的方案还没成型吧?知情人士称。   此外,由人保部负责起草的《工资条例》目前已经成型,即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据悉,在人保部起草《工资条例》期间,与国家发改委负责起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部门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工资条例》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配套文件和措施的一部分,该条例的成型也在倒逼国家发改委尽快拿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仅靠二次分配    难调节收入差距   按照国民收入分配方案,初次分配主要指市场经济活动中,国家的生产和进口税收、企业的净营业盈余以及居民的收入报酬;二次分配主要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现金或实物。   目前来看,几方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中,均明确指向二次分配领域。   据悉,关于分配方案调研的重点是经历过一番调整的。之所以以二次分配为重点,大多数人认为,原因是初次分配中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尽管如此,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还是认为,中国在一次分配领域存在长期的扭曲状况,由于国家政策和体制的原因,造成在一些垄断行业,不需要太大成本甚至不用成本就可以获得主要的社会资源,借此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分配给企业人员。这是一种体制上的不公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仅仅依靠二次分配来调节收入差距,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宋晓梧还认为,政府在一次分配改革中,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工会组织的建立。可以让劳资双方有一个独立的工资谈判机构。    使居民收入增长    能赶上社会财富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也持类似看法,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在听取张车伟的意见时,张已将这一建议明确提出。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在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收入分配方案中体现。   此外,张车伟还向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建议,在 十二五期间,应该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与当地的GDP、CPI等一些关键的经济指标相结合。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GDP的增速每年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但是当地的居民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能够赶上社会财富的增长。据经济观察报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 改革多年无进展
xupeiyang 2010-4-20 13:37
在收入分配上要有新思路。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已经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能否持久稳定的大问题。这些年,收入分配的调整和改革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一季度,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在整体上还进一步强化了。证明目前的有关思路需要调整。要从货币利率和金融信贷,税收和财政,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投资,城乡和区域,就业保障,要素价格,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市场行业和垄断行业,国内居民和境外居民的关系等方面,彻底弄清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原因以及历史演变的过程,确定一个抑制扩大进而逐步缩小收入分配不合理性的战略和时间表,有针对性、有步骤地从政策上和具体措施上全面系统地采取行动。只有这样,收入分配关系的改革和调整才能逐步有序地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也只有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合理化了,我国经济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00420/2075551.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收入分配不能总是空谈 年内动刀垄断工资
xupeiyang 2010-4-17 21:23
  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近日撰文指出,当前中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过低,制约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从1988年最高占70.5%下降到2007年占59.1%,同时政府分配占比则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企业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拉大。2008年,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高6个百分点,但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30%左右。此外,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3.33倍,而这一差距在1978年是2.57倍,2000年也只有2.79倍。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416/23067768702.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发改委拟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xupeiyang 2010-3-13 09:33
2010年03月13日01:00 华夏时报 陈岩鹏 我要评论 ( 13 )   《华夏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代拟一份关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策方面的建议文件,不久之后将上报国务院。   3月9日,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位消息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对策建议明确提出要规范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非税收入,并将部分预算外收入项目转化为税收形式,纳入预算内加以规范管理。   此外,该对策对居民个人所得税,将着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对企业所得税,会考虑对部分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征收高额所得税,该人士称。   据介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过去的20年,居民所得增长缓慢。而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   此前的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 张平 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在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譬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在初次分配中工资所占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些不仅造成了消费投资关系的不平衡,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收入分配已成为全社会所热切关注的话题。改革收入分配首次写入了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将启动的数项专题调研中,国民收入分配课题位列第一。   规范土地出让收入   本世纪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呈现向政府倾斜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收入尤其是地方政府收入中各种非预算收入比重上升导致的,并造成了预算内财政收入比重偏低,使得国家财力分散,影响了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据介绍,目前我国政府收入统计中存在硬伤。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中的可支配收入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再分配格局,这是因为资金流量表中的政府收入只包括了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没有包括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各种非预算收入,即所谓的预算外的预算外收入。   该人士指出,有三种政府非预算收入值得注意。一是制度外收入,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三是农村非税收入。他表示,为了客观反映实际的分配状况,有必要对资金流量表中的各主体可支配收入作调整。   比较调整前后的可支配收入能看出,政府所得上升和企业所得下降对比明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当前的再分配格局向政府倾斜,政府所得份额对企业所得份额存在明显的挤压。上述消息人士称。   国家发改委代拟的对策指出,要针对各种非预算收入的性质进行取缔、转税、总量控制等综合治理,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尤其是要规范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非税收入。该对策还建议,通过改革将土地出让收入等部分预算外收入项目转化为税收形式纳入预算内加以规范管理,而对部分不适宜转化为税收的项目进一步核减压缩。   对超额利润征高税   对策建议中还明确指出,对居民个人所得税,要着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而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对部分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征收高额所得税。   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企业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企业间利润总额的分配不均,行业间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利润向少数几个行业集中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企业的利润差距扩大又导致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从政府收入来源结构变动看,我国收入税水平较低。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为此,要完善政府税收结构,适当降低生产税比重而提高收入税比重。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据了解,当前我国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近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近20%,已经远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业内人士认为,给予企业生产税方面适度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税负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该人士还透露,国家将会针对各种制度外收费的性质相应进行取缔、总量控制和转税,积极推进费改税工程,为企业减轻额外负担。   政企收入向居民转移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以劳动报酬收入为主。而且,劳动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城乡间、地区和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则都有明显的扩大。   全国总工会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两会期间,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部长邹震向媒体透露,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对收入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从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相对缓慢。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格局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有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邹震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随后在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平也提出,在城镇,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的保障机制,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调整或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要完善工资形成的制度。在再分配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的调节。   另据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发改委代拟的对策提出,要完善政府和企业部门向居民的转移支付功能和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收入补助功能。此外,国家还要加快财政模式的转型,逐步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起到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公平、调节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国收入分配一点建议
fuyuncas 2009-12-30 14:28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两篇文章:《干得多,能挣得多吗?》、《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呼吁改变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达沃斯论坛上说,我们的社会除了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差距过大。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32,绝对差距达到1万多元。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也显示,中国目前的总体基尼系数已接近0.5,社会阶层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否需要某些学者提出的二次改革?本人认为没有二次改革的必要性,现在的制度设计是合理的,只是执行的不到位,某些配套政策不完善。笔者通过仿真发现,如果对个体的所有收入(包括财产、利息等)严格按照阶梯税率征税,收入差距并不会出现像现在这样的局面。那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局面了呢?原因在于税收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主要对工资性收入严格按照阶梯税率征税,而对于利息、股息、租金等资产收入并没有那样征收。现在的一个事实是,富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在于资产性收入,而工资收入所占份额很小。就拿现在的租房问题来说,房东收入的房租基本上是不缴税的,加入一个有钱人拥有10套房子,每套一年的租金2万,那这20万基本上是不缴税,而对于年收入20万的白领,他需要缴纳3万多的个税,这从来源上早就了不公平。再如银行利息、股息等等。 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收入:(1)将房产等资产的租金收入纳入个税征收范畴;(2)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3)提高收入在GDP中的比例;(4)严惩腐败行为;(5)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解释
lxj6309 2009-10-5 12:11
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曾发于中经网。想想对今日之经济危机及其解决途径也有意义。 上个世纪 90 年代是全世界发达经济(日本例外)尤其是美国经济的最长增长期。在本次经济成长周期中,虽然各资本主义国家 ( 尤其是美国 ) 的经济问题获得了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这种两极分化不仅造成了更大的社会不公正,而且为新的经济衰退制造了祸根。 2001 年是好梦结束的一年。 两极分化,说明广大底层阶级的收入相对下降了(对美国是绝对下降,参见后面所附摘自李培林文章中的数据) ,而社会产品的相当大部分是这部分人消费的,尤其是大量的低档产品。这部分人收入的长期下降必然损害社会的总体购买能力。以美国为例,从 91 ~ 2000 年的 10 年中, GDP 增长了大约 150% ,而普通阶层的实际购买力总量却下降了。有研究发现,以 1996 年 10 月的美元价格计算,每小时最低工资购买力, 1968 年是 7.58 美元,而 1997 年是 5.02 美元。另一方面,上层阶级集团的收入大幅增加,这将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该集团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也会增长,如更多地乘飞机旅行、更多地住高级宾馆、玩更高级的娱乐游戏。但是,这些人再穷奢极欲 ( 何况大多数富人消费上并不一定非理性 ) ,他们的消费相对其控制的社会财富都是非常有限的 ( 如美国等大富国~占 %)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要将其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再投资,这种投资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由于两极分化,这部分人掌握的社会财富越多,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越小,而社会生产力在短期内增长越快。这样,总有一天,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会达到一种程度,终于破坏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链条的连续性,新的经济危机就暴发了。 这种经济运动的过程说明,资本主义要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就是要解决两大阶级的收入分配调节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矛盾解决的方式有两类,一是通过经济危机破坏现有生产力,达到削减富人占有财富的效果,二是通过税收调节,增加下层阶级收入。面对这一次经济衰退,如果像有些人建议的那样,通过减税或降息来解决,那就只能是饮鸩止渴。所以,从资本主义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其政府也必须不断调整税收结构和最低工资标准,以提高社会的基本消费能力。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还必须注意解决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问题 ,否则穷国消费能力的下降也必然阻碍跨国经济的发展,最终阻碍发达经济自身。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经验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是因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紧密连接性是任何类型的社会经济平滑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迟缓实质上也是过渡抑制消费使重工业过渡发展的结果。而 1997 年至 1999 年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基本购买力下降的结果。最近两年,政府通过下岗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工程、工资调整、房改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再次迅速提升了社会一般阶层的收入能力,所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趋缓甚至衰退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国社会最基层阶级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现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新的两极分化就将形成 ,最终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影响社会稳定。 以上结论还说明,所谓的新经济并不能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分配积累机制。不过,我们可以相信,新经济将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新的工具手段,但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利用它。 注释: 表 3 美国家庭和住户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 家庭收入基尼系数 住户收入基尼系数 年份 (families) (households) 1947 0.376 -- 1950 0.379 -- 1960 0.364 -- 1970 0.353 0.394 1980 0.365 0.403 1990 0.396 0.428 1995 0.421 0.450 注:基尼系数小于 0.2 表示绝对平均, 0.2 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 0.3 0.4 表示基本合理, 0.4 0.5 之间表示差距较大,而 0.5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实际上,美国在家庭财富占有上的差距要比收入差距大得多。美国最详细的住户财富数据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局定期进行的消费者财政状况调查( SCF ), 这里的财富是指住户的不动产和金融资产减去未付的债务以后的市场价值。根据这项调查, 1962 1983 年,美国最富有的 0.5 %住户的财富平均每 10 年增长 21 %,底层 80 % 住户的财富平均每 10 年增长 18 %;而 1983 1989 年,前者每 10 年增长 90 %,后者则处于零增长,住户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也从 0.80 上升到 0.84 (参见表 4 )。 表 4 美国住户的财富分配状况 (不同等级住户平均每户拥有的财富) 单位:美元 年份 最富 0.5% 次富 0.5% 第 3 位 9% 第 4 位 10% 底层 80% 基尼系数 1962 6 284 000 1 820 000 451000 169 000 29 000 0.80 (21%) (20%) (22%) (17%) (18%) 1983 9 311 000 2 674 000 680 000 233 000 42 000 0.80 (90%) (41%) (34%) (26%) (0%) 1989 13 704 000 3 276 000 809 000 267 000 42 000 0.84 注:括号里的数字是每 10 年的增长率。美元数字是每个财富等级中平均每个住户拥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减去债务后的市场价值,它不包括消费耐用品的价值和社会保险等无 法转换成货币的金融资产的价值。 资料来源:转引自 Frank Levy, Income and Income Inequality,1994. 90 年代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达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程度。 1989 1994 年, 90 %美国家庭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间 20 %家庭的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年度下降 2390 美元,只有 10 %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有所增长,而 5 %的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其家庭年平均收入每年增长 17231 美元(参见表 5 )。 表 5 1989 1994 年美国家庭收入的年度变化 单位:美元 家庭收入等级 1994 年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年度变化 1989 1994 年 (+ -) 最高的 5% 家庭 259 093 +17 231 次高的 5% 家庭 107 504 +1 830 第 3 位的 10% 家庭 79 386 -1 669 中上的 20% 家庭 55 792 -2 122 中间的 20% 家庭 36 641 -2 390 中下的 20% 家庭 22 151 -2 073 最低的 20% 家庭 8 875 -866 资料来源: L. Mishel and J.Bernstein, The State of WorkingAmerican, 19961997, Table l. 9, p.60. 美国 1938 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建立了全国最低劳动工资标准。但是这一标准不是随物价上涨而自动调整的,而是每次调整都要由国会通过新的法令。美国每小时最低劳动工资, 1956 年是 1 美元, 1981 年增加到 3.35 美元, 1990 年增加到 4.25 美元, 1996 年增加到 4.70 美元, 1997 年 9 月增加到 5.15 美元。但是,由于物价增长的更快, 最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 1997 年一个整时工的最低工资一年是 10482 美元,其实际购买力比 1968 年的最低工资下降 33 %。换句话说, 以 1996 年 10 月的美元价格计算,每小时最低工资购买力, 1968 年是 7.58 美元,而 1997 年是 5.02 美元。 以上摘自李培林:近来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原载原载:《国际经济评论》 19970910 联合国人口基金《 2001 年度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世界人口增长仍趋两极分化。人口增长对环境和贫困的压力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报告指出,今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 61 亿,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会再增加一半,达到 93 亿。今后增加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 49 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今后 50 年中,人口将增长 2 倍。在世界人口发展中,两极分化仍然十分严重。占全球 20 %的富国人口的私人消费量占全球私人消费量的 86 %;而占全球最贫困的 20 %人口只占全球的 1.3 %。 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零点四五八,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零点四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局二 000 年对中国四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百分之四十二点五的财富。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统计资料显示,自 1997 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 1997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 4.6% ,比上年下降了 4.4 个百分点, 1998 年增长速度回落到 4.3% , 1999 年进一步回落到 3.8% 。 2000 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 1.8% ,如果没有特殊政策出台,预计全年增长速度可能继续低于上年。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http://www.cei.gov.cn/template/economist/doc/xrxrxl/200201162425.htm
个人分类: 经济学|4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