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去产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煤电不能再这么无序发展下去了
热度 3 zbt92 2017-12-28 07:12
来源:OFweek 导读: 作为曾经专注 水电 发展 的能源研究人士,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经过潜心发现, 煤电 的无序发展已经不单是煤电行业本身的 问题 ,它关系到 清洁能源 以及整个 能源 产业 的发展。 作为曾经专注水电发展的能源研究人士,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经过潜心发现,煤电的无序发展已经不单是煤电行业本身的问题,它关系到清洁能源以及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煤电产业的形势,张博庭大声疾呼:煤电产业不能再这么无序发展下去了! 以下是《能源》杂志记者就煤电问题采访张博庭的主要内容: 1、您认为目前我国煤电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从历史上来看, 煤炭 是大功臣,提供了巨大生产力,不能说煤炭是罪人。但是现在,社会在进步,需要逐渐减煤减碳。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跟不上时代了,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如今,我国煤电产业已是超常规的无序发展,对我国的能源 革命 和电力转型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和威胁。 减少煤电装机的确存在很多不易之处,其涉及的利益也面很大,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各地政府未来更难以承受其不良后果。这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关子孙后代发展的问题。 2016年全国煤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将仅在4200小时左右,今年可能还会跌到4100小时以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设备利用率低下呢?无非就是装机不断增加导致的。现在的预计是煤电到十三五末期的装机容量要达到11.7亿千瓦,也就是说比十三五规划的上限还要增加七千万千瓦。为什么要增加这么多呢?主要的原因说是很多项目现在已经批了,或者已经在施工了。但是,我认为宁可承担现在停下来的损失,也不应该让未来承受的损失更大。 归根结底,能源转型的主题就是煤炭一定要退出,主体能源的变更就是能源革命的核心。 2、那么对于煤电已经做到了超低排放的清洁化发展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答:超低排放是个很诱人的提法,导致很多人认为现在我国煤炭已经比天然气还清洁了,这完全是一种误导。燃煤发电的技术创新和进步虽然也是重要的、有益的,但是,前提应该是不能因为过度宣传而干扰和影响我国煤电的转型。 眼下,煤电超低排放所起到的减排作用被严重夸大,导致不少地方去大力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副作用。我们知道,如果煤电机组满负荷运行,虽然可以达到所谓超低排放,但一旦降负荷,就有可能达不到超低排放,而实现中往往很难满负荷运行。现在,我国的煤电设备的利用小时已经降到很低了,再这么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即便是超低排放的煤电,我们所参照的也仅仅是燃气发电的三项指标,而不是气电的实际排放。北京某燃气电厂的粉尘、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几乎为零,氮氧化物也只有10到15毫克。远远低于5、35、以及50毫克的国家标准。因此,煤电的排放比气电还要低的说法,基本上是利用指标的一种炒作。另外,目前我们煤电的所谓超低排放,根本就与最重要的碳排放无关。所以,要想让煤电彻底实现减排是无解的,要不然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关闭煤电。 3、煤电产业目前的发展态势会对我国能源行业整体以及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答:现在煤电产能的过剩导致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十分困难。煤电的严重过剩不可避免地挤压了非化石能源的市场空间,也影响到了我国的能源转型发展。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包括水电在内的清洁能源都在降速发展,弃水的情况还在逐年加剧。各地为满足本地的煤电生存,省际间壁垒严重,清洁能源的市场难以扩大。 从现在发布的规划数据看,十三五期间,煤电发电能力的增加量是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两倍左右。所以严格地说,我国的能源结构其实一直是在相对优化,绝对的恶化。照此发展,到十三五末我国煤电产能过剩的矛盾,不仅不会缓解,反而还有可能会有所加剧。 当然,煤电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如果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是件非常好的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努力,绝不能成为一种抗拒和阻碍能源革命的理由。如果不能保障这一点,甚至可以说,这种煤电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后果,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以牺牲大量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代价的。 4、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煤电可以为风光等清洁能源 调峰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您怎么看? 答: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能源发展受制于储能技术,如果储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煤电可以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调峰。的确,这也是煤电在现阶段正在发挥的作用之一,国家也有文件这么提倡。但是我觉得这不应该是煤电发展的出路。 从国际上看,欧美国家的调峰主要是靠水电、气电,水电的可调性非常好,然气发电也比煤电的调峰作用好得多。欧洲国家的水电调蓄能力非常强,其库容系数(库容与径流量之比)已经达到了0.9了,美国也达到了0.66,而我们国家才0.3多。所以现在我国水电的调蓄能力还不够强,但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程度的提高,常规水电的调峰功能一定会越来越强。如果再能同时发展好抽水蓄能和燃气发电,就完全可以解决调峰问题了。 用煤电调峰必然要挤占其他更好的调峰能源的市场,让煤电调峰不如把富余的产能退出。富裕的煤电退出以后把调峰的市场让给气电和水电,这样它不仅可以为非水的可再生能源调峰,还可以为煤电调峰,让在役的煤电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还要发展5000万千瓦气电(开工60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如果富裕的煤电不能正常退出转而去调峰,那么我们的气电和抽水蓄能还能有发展的市场和空间吗? 此外,我国十三五规划公布的常规水电的发展潜力可达3万亿千瓦时/年,而我们目前只开发利用了1.1万亿,至少还可以翻一倍。如果能达到2.5万亿千瓦时,我国就达到了欧美的普遍水平,水电的调节性也就能上去很多了。这样的话,水电(包括抽水蓄能)不仅可以很好地服务于非水可再生能源,而且还可以为在役的煤电机组调峰,提高煤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让更多的富裕煤电机组退出,最终推进我国能源的转型。 5、您如何看待这一轮煤价的上涨行情? 答: 2014、2015年,我国煤电的发电量下降后,煤炭的价格就一路平稳下滑。但到了2016年,煤电发电量又开始了恢复性的增长。我认为,除了我国煤炭去产能的因素之外,这种逆能源革命潮流而动的后果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促使煤炭价格的快速回升。这使得绝大多数的煤电企业,同时遭遇到了利用小时下降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困境。 在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煤电产业不理性的发展带给煤电企业的绝不可能是什么利益,而一定是困境。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2016年我国的煤电发电量不是恢复性地增加,而是继续大幅度地下降,煤炭的需求也继续下滑,那么我们市场上煤炭的价格,怎么可能会如此快速的上涨? 目前,煤炭界业内也有非常强烈的能源革命意识,有使命感的煤炭专家们认为:煤炭的主要用途不应该拿来当燃料,还应该拿来做原料,进行分子级的煤化工处理,这样就既可以大幅度减少产量,还可以增加产值。他们认为煤电要退出历史舞台,不仅不是因为煤炭不好,反而是由于它太宝贵了。简单的燃烧掉,太可惜了。
3645 次阅读|3 个评论
钢铁产量见证一个大国的崛起——大国经济随想之二
热度 14 wolfpnc 2016-8-12 23:01
最近谈的得最多的是去产能,实际上就是指去钢铁的产能。钢铁是工业生产与工程技术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 。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与它的钢铁产量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前夕中国钢铁产量不过5万吨,而日本的钢铁产量则超过了 384.4 吨。为什么八年抗战打得如此艰苦惨烈,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出前线急需的枪炮弹药。 沧海桑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不过15万吨,是日本战后产量的1/20,连一个欧洲小国都不如。然而,新中国66年的发展,钢铁工业产量高达 865 00 万吨(国家统计局修证的数字,真实数据是113000万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1%。今天的中国,再小的钢铁厂的产量都会超过66年前全国的产量。 1950-2015 年新中国历年钢产量数据 年份 钢产量 (万吨) 比上年增加 增长率 年份 钢产量 (万吨) 比上年增加 增长率 1950 61 45 2.8 倍 1983 4002 286 7.7% 1951 90 29 47.5% 1984 4347 345 8.6% 1952 135 45 50.0% 1985 4679 332 7.6% 1953 177 42 31.1% 1986 5220 541 11.6% 1954 223 46 26.0% 1987 5628 408 7.8% 1955 285 62 27.8% 1988 5943 315 5.6% 1956 447 162 56.8% 1989 6159 216 3.6% 1957 535 88 19.7% 1990 6635 476 7.7% 1958 800 265 49.5% 1991 7100 465 7.0% 1959 1122 322 40.3% 1992 8094 994 14.0% 1960 1351 229 20.4% 1993 8956 862 10.6% 1961 870 -481 -35.6% 1994 9261 305 3.4% 1962 667 -203 -23.3% 1995 9536 275 3.0% 1963 762 95 14.2% 1996 10124 588 6.2% 1964 964 202 26.5% 1997 10894 770 7.6% 1965 1223 259 26.9% 1998 11559 665 6.1% 1966 1532 309 25.3% 1999 12426 867 7.5% 1967 1029 -503 -32.8% 2000 12850 424 3.4% 1968 904 -125 -12.1% 2001 15163 2313 18.0% 1969 1333 429 47.5% 2002 18237 3074 20.3% 1970 1779 446 33.5% 2003 22234 3997 21.9% 1971 2132 353 19.8% 2004 28291 6057 27.2% 1972 2338 206 9.7% 2005 35310 7019 24.8% 1973 2522 184 7.9% 2006 42266 6956 19.7% 1974 2112 -410 -16.3% 2007 48966 6700 15.9% 1975 2390 278 13.2% 2008 50091 1125 2.25% 1976 2046 -344 -14.4% 2009 56803 6712 11.8% 1977 2374 328 16.0% 2010 62665.4 5862.4 9.4% 1978 3178 804 33.9% 2011 69550 6884.6 9.9% 1979 3448 270 8.5% 2012 71654 2104 2.9% 1980 3712 264 7.7% 2013 77904 6250 8.0% 1981 3560 -152 -4.1% 2014 82270 4366 5.3% 1982 3716 156 4.4% 2015 865 00 4320 5.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钢铁产量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80年,中国钢铁产量仅为3712万吨,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1/3和1/3略强。然而,36年后的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已成为世界巨人,无人能及。2015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 865 00 万 吨。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粗钢产量仍将分别为1.2亿吨和1亿吨左右,与36年前的产量基本持平。中国的钢铁产量在36年间猛增了23倍!目前,中国的钢铁产量分别已是日本和美国的5倍左右! 中国的钢铁产量占据全球一半的产量,等于世界其他国家钢铁产量的总和 ! 中国钢材消费增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支撑,特别是建筑业。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八大用钢行业来看,建筑用钢是最大的钢材消费行业,以总建筑规模每年20亿平方米左右,按平均直接消耗钢材每平方米50公斤计,每年需要钢材1亿吨。其次是机械,这八大行业用钢消费量基本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70%以上。国产轿车全部使用了国产汽车钢板,国产钢材可以满足铁道用钢需求。 今天的中国,能建设2万公里的高铁,生产2000万辆汽车,与强大的钢铁产能是分不开的。没有如此强大的钢铁工业,就没有 崛起的基础! 去产能,中国需要如何去做呢?
10423 次阅读|18 个评论
供给侧改革(二):去库存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和去产能的争议
热度 11 lvnaiji 2016-5-19 09:20
吕乃基 所谓“三去一降”,指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以及降成本。 怎样去库存?首先是房地产。许善达的建议是,政府从房地产开发商中间已经收回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只有把房子卖出去才能收到税费。如果地方政府从税费里面拿出一部分,使房价有所下降,会扩大很多领域的销售,如电视机、电冰箱、床上用品等,政府还会收回一定的税收。因此在去库存上,核心是政府提供资源。许善达是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现在退下来,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变了,或许可以说一些“诤言”,不过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与虎谋皮。 去库存的另一项是农产品。典型是玉米,补贴价比进口玉米价格高很多,农民把生产的玉米全卖给国家储备,两年后就变成陈化粮,只能做酒精之类。中亚国家的棉花比新疆的棉花要便宜很多,进口了中亚的棉花,新疆的棉花种植就会被摧毁,非常损害社会财富的格局。补贴扭曲了市场的信号和价值规律。 农产品去库存和三农的联系紧密,去库存的第一步就要降低农产品补贴,这样农民就不再把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卖给国家,库存自然就下降了。然而问题是,农民收入因此也会下降。办法是,国家把给农产品补贴的钱砍掉一半,直接用到农民的社会保障上。在源头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事先以及普遍都拿到钱,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种植农产品的品种,政府维护市场的公平透明和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作用,从而减少社会财富的错配与损失 。 从事后到事前,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是政府的权力让位于市场,让位于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 现在看来,去房地产的库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看,房地产有大量库存,意味着供大于求,供大于求决定了价格应该下跌。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有很强烈的动机把“去库存”演变为“刺激房地产”,在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房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在一线城市暴涨。地王频现,资本源源不断流入。房价上涨进一步刺激房地产投资,结束了2014年以来连续23个月下滑。2016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2%(2015年增速仅1%),住宅新开工面积增加14.8%(2015年下降14.6%)一旦市场预期改变,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库存。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若是细细甄别将会发现, 加杠杆刺激购买 ,实际上就是所强化的是需求侧。于是, 作为供给侧改革重要一环的去库存,祭起的法宝竟然是在需求侧!由此可以看到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在去库存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中央的决策就这样蜕化为地方的利益。 靠刺激房价实现“房地产去库存”无异于饮鸩止渴。房价上涨恶化了实体企业成本并推升了全社会杠杆率。高房价不仅压制了消费,成为经济再平衡的巨大障碍,强化了“房地产绑架地方政府”,开发商深信一旦房地产出问题政府会来救,一旦崩盘,将引发全面危机。或许正因为看到这一点,所以“权威人士”并不看好今年由房地产“复苏”“浇灌”出来的“小阳春”、“开门红”。 或许可以在供给侧的范围内寻求去库存的出路。政府和去产能的其他行业,如房地产的上游钢铁水泥建材和下游家装材料和家电等补一点,房地产商让一点,购房者自己出8成,银行再贷一点,以消化库存。一旦房子卖出去,购房者进城就业,大家皆大欢喜。简单说,就是 去库存各方抱团取暖,共同化解库存 。 去产能,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中难度最大的一项。 目前,钢铁行业产能是12.5亿吨,去年生产7亿吨,出口1亿吨,今年出口额大幅度下降。煤炭就更严重,煤炭统计的产能是57亿吨,去年实际生产36亿吨,有20亿吨产能过剩。中国还在挖煤矿。去产能指标,钢铁行业定一亿吨,煤炭行业定5亿吨。从来都是只听见只看到实现某某指标多少亿吨,现在听闻去掉多少亿吨的指标,真是开眼界了。有关人士对此的解读是,第一,指标并不高;第二,指标虽然不高,实现起来也很困难;第三,就算是实现了,产能过剩也没有多大改观。为解决去产能导致的失业问题,中央政府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规模是两年1000亿,用于解决职工安置,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令人想起4万亿救市后有人提出的两个“如果”。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回过头来看,当年存疑的决策源于对形势的误判,短期行为,以及其中的利益关系。 河北矿企遭“一刀切”关停,状告政府不作为和怠政。 在去产能中,有研究者特别关注国企。国企不改革,还谈什么供给侧改革?即便成为僵尸,国企依然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输血。国企占有45%的信贷资源,仅创造了不到30%的GDP。国有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比民企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国企利润下降6.7%,但债务却激增近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认为, 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 相关的争论是,去产能,靠市场还是行政? 靠市场,因为产品过剩卖不出去。过剩产能会自动退出,除了关门没有别的选择。事实上关闭过剩产能的国企由发改委做出决定。行政上有补贴,如安排企业领导和下岗职工的工作。这些优惠民企里没有。由于国企的行为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夹杂着非市场所决定的影响。 行政干扰使得市场的作用大打折扣,极大地妨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个人分类: 经济|740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让去产能与去库存互动起来
热度 3 lvnaiji 2016-4-4 22:18
吕乃基 眼下,在媒体上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现实中去产能与去库存却依然不温不火。博主有一个主意,也算是为国为民,献计献策。现在提交到网上,请列位看官看看是否可行。 去库存,现在的情况是,开发商不愿降价,一般消费者又买不起,金融也不敢再加杠杆,形成某种僵持的局面。让毕业生买,让农民工买,都有点不靠谱,更令人啼笑皆非。 至于过剩产能,可以说更是水深火热。 或许,可以把去产能与去库存结合起来。其依据是,一旦房子销售出去,就不仅是房子,接下来的装修、家电、家具、厨卫、一应生活用品,可以消化不少产能,从而对冲去产能的压力。 去库存的关键之一是价位。于是具体措施是,房地产商不要坚守价位,让一分利;剩余产能的一方既然有这样的渠道对冲去产能,拿出一分利,让下游补贴上游,如同在环保领域的下游补贴上游一样;购房者则比自己的心理价位抬高一分;金融机构再酌情添一分杠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出面让各方签署得到法律保障的契约。如果政府有意也加上一分,也就是为整个过程启动了电源。 一旦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有一个环节先运行起来,有可能影响大局,例如推动城镇化等。 另一个核心是,供给侧改革,最终要得到需求侧的认可和参与。
个人分类: 经济|376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