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留学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活在文化夹缝中的ABC
热度 6 张海霞 2018-8-18 11:54
【题记】这是早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真的很值得一读,特别是那些想早早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移民的家长,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的感受比较真实可信。我曾经遇到一个常青藤毕业的博士,谈到 TA 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时, TA 的原话是:“最大的痛苦是两头都不认我,我美国的同学觉得我是中国人,我中国的朋友觉得我是美国人,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孤儿。”和这个文章作者的感受是非常一致的。 活在文化夹缝中的 ABC 一位华裔说出了移民美国的惊人真相 本文由一名在美国长大的华人男子发表于某著名海外网站,引发了全球华人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海外华人读了之后也深有感触。 我7岁就和父母从老家山西移民到美国东岸,长在美国,深度了解美国文化,而成年之后拼命补回中文的一个有事业野心和打拼精神的 30 岁小伙子,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多年以来,很多中国父母穷极一生做着一场移民到美国的梦。 这些父母认为美国空气质量高,生活富足,收入可观,孩子在美国也能取得比中国更好的未来。 为了这个梦,他们不惜一切地把孩子带到美国,甚至直接来美国产子 —— 这样孩子直接能获得美国护照,从出生那天直接成为梦寐以求的“美国人”。 无数的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因为年龄小而适应能力强,在美国长大一定会享受无数的色彩和发展机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被中国家长当作最重要的移民原因之一。 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大部分中国父母决定把年幼的子女带到美国的时候,实际上根本没弄清楚在美国文化(甚至西方文化)长大究竟对华裔孩子到底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搭建人脉圈子的能力,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多大的打击。 首先,很多移民美国的中国父母,大多时候,对美国社会对华裔的态度和待遇一窍不通。 他们执着地认为,中国空气污染,教育系统压力重大,地域歧视泛滥,风俗不健康,人们普遍素质欠佳,等等原因造就了他们对美国的浓厚向往。 他们对美国的知识和了解一般都是从其他中国朋友,网上,电视等等渠道听到的。 但是这种信息来源是片面的。 中国父母听不到美国华裔遭受的苦难和不公等待遇,各种日常生活之中的歧视。 关于美国长大的 ABC (美籍华人)的生活真相他们更从来没接触过。 所以中国父母有什么依据来一味执着地认为让子女变成“美国人”就一定对他们将来利大于弊呢? 实际上,我很少(甚至都没有)见到美国长大的 ABC 亲自站出来告诉中国父母他们自己在美国长大的感受 —— 大部分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一般不会太多中文,由于他们从小就缺乏汉语环境,听不到看不见中文,哪怕周末再努力地去“中文学校”补自己的母语也往往不够。 孩子渐渐得就把中文完全忘光了,长的个炎黄子孙的脸,而一句中文都说不出来。 这些 ABC 没法和他们的中国父母交流,更没法将作为美籍华人的真实感受分享给他们的父母和说中文的朋友。 反而,因为中国父母听不到子女的心声,就误以为子女都活得非常滋润,认为子女一定已经完全融入美国主流白人圈子了。 但是 ABC 在美国生活的普遍没有父母认为的那么滋润! 大部分 ABC 不和父母交流心声,不意味着他们都活得比中国长大的孩子好。 虽然他们不用呼吸中国污染的空气,也不需要榨尽脑汁披星戴月地背唐诗宋词,但是长在美国的 ABC 们普遍遭受隐形的心理迫害: 1 )永久的文化隔阂; 2) 终身摆脱不了的二等公民待遇(特别是华裔男生) 3 )消除不掉的种种事业障碍。 这些隐形的弊端对孩子构成很长期的压力和迫害,父母至少应该深度了解一下孩子在美国的真实情况,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而不要一味去否认这些负面因素,自私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而遗弃了对孩子的关照和协助。 文化隔阂:永久,且难以避免 长在美国的华裔孩子遭受永久性的文化隔阂,没有体验过的中国父母很难完全理解 美国虽然有很多好处,想象的那么公平。在美国长大的 ABC 虽然英语和白人一样流利(经常会比他们更好),但是由于他们长得一张中国脸,几乎融入不进美国主流文化。 ABC 大部分还是和其他 ABC 一起玩儿。 虽然小时候还是能交到各个种族的朋友(我小时候也有白人朋友,黑人朋友等等)但是成年之后很少看到 ABC 能在主流白人圈子里如鱼得水。和语言无关 —— 西方文化很歧视我们中国人这种长相。 美国文化认为华裔没有白人优越,设定了诸多很难推翻的刻板印象 —— 只会埋头苦干,没有领导能力,不善言辞,没有人格魅力。 很多白人,包括媒体人,都会公开嘲笑华裔的体型不如白人强壮,笑话华裔眼睛小,不如白人好看等等很恶劣的讥讽。 读初中和高中的华裔孩子则很容易受其他种族孩子的欺负,步入社会之后也会经常受到很多变相的歧视。 总而言之,这些负面因素积少成多,能使很多 ABC 失去自信,播撒失败的种子。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 ABC 在美国实际上就是活在一个文化狭缝之中。 他们虽然长在美国,学了英语,但是永远不会被视为真正的 American 。 同时,他们也融入不了中国人的圈子。 我读大学之时,亲自看到 ABC 被中国留学生嘲笑 —— 为什么长的中国人的脸而中文一句都不会说? ABC 既不被美国圈子欢迎,同样也不被自己的中国人接纳,这种文化隔阂和绝望的感受是中国父母没法了解的,但中国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很多中国父母一直逼迫孩子去努力融入美国主流,但是我今天想让所有中国父母知道:哪怕你的再努力融入美国圈子,你终究不会成功。 美国人一看我们的中国面孔就把我们视为外人了。 一个有中国面孔的黄种人,不管你英语再地道,是融入不进美国核心白人圈子的。美国人就从来没想把我们中国人当成自己的人看。 “ 孩子稍微再努力一把就能融入白人圈子 ” 不过是个妄想。 融入不了美国圈子,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中国圈子的精神支持, ABC 身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 况且,这种尴尬几乎没法解决,因为孩子在美国长大那几年已经耽误了他们学好中文的那段日子了。 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移民海外的父母一定要了解这种处境对孩子有多大的打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心态健康实际上都取决于有自己的圈子。人都得有归属感,有一个自己不受歧视的群体。 移民到美国的父母不经意得就把子女这个很重要的 “ 归属感 ” 和 “ 圈子 ” 掐掉了。 没有圈子,没有认同感,对大部分人的心理有长期的伤害,甚至能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 二等公民身份:终身如影随形 2 )长在美国的华裔孩子终身摆脱不了二等公民的身份 把孩子早年带到美国的父母没意识到,来美国的行为就等于剥夺了子女将来回中国的选择。 这个选择实际上很重要。 为什么 ? 每个人都得有个家乡。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 “ 虽然长得一张中国脸 ” ,但是只能在西方国家生活。 这意味着孩子只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之下而生存。华裔在美国普遍被视为二等公民,比白人低一档次(甚至比黑人都低)。 父母能接受这种现实,那也是因为这恰恰是他们实行自己的选择权的结果。 况且,很多父母以后也能回国,所以他们心里有底,觉得美国再不舒服也是他们 “ 选择 ” 来的,大不了以后回国。 但是 ABC 就不一样了。 ABC 没有选择。他们什么都没做,父母给他们设定的就是终身只能作为白人之下的二等公民,连个回国逃避美国白人的歧视这种选择都没有。 一个人有选择而不行使,和没有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美籍华人年龄大了越会感到对家乡的渴望,但是他们终究没有真正的家乡。 中国人也不认他们,美国人也不认他们。 他们没有家乡,无法落叶归根。 他们一辈子只能忍气吞声地当美国的二等公民,受到重重的压抑和歧视。这是一个很凄惨的事实。 此外,美国对华人的歧视在华裔男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部分中国父母不知道,但是美国主流白人尤其不尊重中国男生。白人很喜欢开中国男生的玩笑,觉得中国男生长得没他们好看,体型没有他们强壮,眼睛小等等。 中国男生在美国一般从小就受到很多外国同学的欺负和侮辱,对孩子关键成长期的自信有很大的隐形损害。 ABC 男生在美国普遍来讲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找对象特别困难,长大后在职场和社会一样继续受很多人的欺负。 再加上华人在美国没有丝毫政治地位,没有政客代表,华裔男生只能忍气吞声,连个抗议的渠道都没有。 华裔男孩子在美国各个领域都吃亏,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占优势的。 在这个方面,华裔女生更受白人男生欢迎,但是华人男生普遍来讲既不受白人男生欢迎,更不受白人女生的欢迎(有调查显示中国男生在美国找对象要比白人男生、黑人男生、甚至拉美男生难得多)。 所以有儿子的中国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把儿子带到美国就是让后代失去了他们做为男生应该有的尊严和地位。 对 ABC 男孩子将来的自尊心有很大的破坏。 失去文化背景,难以成功 3 )其三,早年移民美国而失去中国文化和背景对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打击 ABC“ 不伦不类 ” 的身份在商业,政治,法律,创业,甚至科技界均遭很大的劣势。 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领域的发展都与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不是谁考试分数最高谁就能干得好。 但是 ABC 恰恰就是在人际关系上特别吃亏,因为他们既不能融入美国圈子,也不能融入中国圈子。 这些领域的发展很依赖于客户,政客,投资者打成一片。在这种拼关系的残酷竞争下你光有好成绩半毛用都没有。 因为 ABC 的背景与本地白人和来自中国人的背景都无法对接,他们自然会遇到发展瓶颈,因为没法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也没法和他们达成共鸣。 所以父母得小心,把孩子带到美国,有可能就等于切断了孩子未来创造事业的翅膀。 本人就在常青藤大学读的本科,在美国读完了大学在纽约和香港的投行均工作过。 本人发现的事实就是如此,白人和在中国长大的孩子都混得相当不错,可以搭建圈子,有锦绣前途可言。 但是 ABC 却很尴尬,白人客户也不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中国客户也不认他们为中国人,对有野心的 ABC 来说这是个莫大的问题! 这种天花板是 ABC 几乎没法克服的,不管 ABC 再努力也没用,因为两边主流文化都不认他们。 可惜的是我周围好多 ABC 都是我见过最刻苦,最能干的人,但是就凭他们身份上吃亏而在好多领域都屡遭天花板。 对孩子来说,父母这么早就割断了孩子的文化根源是极其不负责任和自私(伤害孩子)的行为。将来孩子受的苦是说不出来的一种苦,没人能理解的一种孤独的痛苦。 在美国,我认识很多 ABC 学习非常出色成绩很优越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然后父母也不懂或者不想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弄得孩子终身孤独和无路可走。 送小孩子出国,请三思而后行 总之,我的目的就是从一个 ABC 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孩子在美国长大的真相。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别认为孩子在美国长大就能轻轻松松融入美国社会。别认为虽然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弊端,就等于来美国之后所有在中国的担忧就魔术般的消失了。 让孩子在美国长大对他们是个很大的挑战,对他们心理的伤害很深。 在我看来,还不如让孩子高高兴兴做个中国人,在中国长大好。将来孩子成年之后可以自己来美国呀。为什么非要这么着急把他们带到一个本身就瞧不起中国人的西方国家,让他们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长大? 我们有着中国人的脸,再努力融入西方文化也是个徒劳。 无论孩子再努力,英语说得再好,也不一定能融入美国社会,因为他们长得一张中国人的脸。 然而,父母得意识到,在他们忙着想让孩子融入美国之时,同时也失去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中国身份和背景。这种愚蠢的选择使孩子没法将来有回祖国发展的途径。 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在中国或者美国都终身陌生,以后中国发展得再好孩子也没法回去生活,享受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尊严! 上帝既然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应该骄傲,自豪地做我们的中国人,而不是强迫孩子当一个本身就当不了的西方人。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6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些学生使我们觉得中国人真有钱
热度 12 jiangjiping 2013-8-18 02:10
这些学生使我们觉得中国人真有钱 蒋继平 2013 年 8 月 17 日 大约三个月前,我们收到本地亚洲联合会的一个通知。通知的内容是有两个中国来的学生, 一男一女,要在本市的一个私立学校读高中。通知中说, 这两个学生希望在本市寻找两个合适的家庭,分别为他们提供食宿的地方,他们的家长愿意支付每月 1200 美元的生活费。通知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尽量提供这类帮助,一方面为自己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学子提供一些帮助。 看到这个通知,我和太太立即在网上寻找这所学校的相关信息。我们能够找到的信息比较具体。 首先是学校的联系信息: SeacrestCountry Day School 7100Davis Boulevard Naples, FL 34104 www.seacrest.org Tel:239-793-1986 Fax: 239-793-1460 然后是学校的学费: SeacrestCountry Day School 2013-2014Tuition and Fees Grade9 through Grade 12 $18,670tuition plus $1,650 fees. Total $20,320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信息,但是,那些信息与本博客没有任何关联, 所以在此不显示出来。 看到这些信息,我们觉得虽然很想帮助这两位学生, 但是,由于学校离我们家实在远了一点,所以,住在我们家实在不是一个长远之计。这是因为本市既没有非常方便的公交车,也没有校车,要我们每天接送是非常不现实的。我本来想给他们提供一辆车,让他们自己开着上学。 可是想到他们可能没有驾照,不能自己开车。 而且太太提醒我, 他们自己开车出了事故谁负责。结果, 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今天太太告许我,昨天她参加这个联合会的会议时,从负责人那里得知这两个学生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房东,主要原因就是在本市的大多数中国人都住在我们这个区域附近,离那所学校远了一些。 我真为这两个学生感到不幸和担忧。 从这两个学生的情况来看,我感到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很有钱。 他们的父母为了让他们读高中,就把他们送到美国。从已有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他们每人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加起来将近 $35.000.00, 那相当于二十万人民币。四年高中要八十万人民币。 顺便说一下,在看完这个通知和找到这个学校的信息后,太太立即问我: “假如是你的话,你会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送到这样的私立学校读高中吗?”她的意思是,我是否愿意和花得起这么昂贵的学费来让子女上这样一所普通的高中。我的回答当然清楚明暸,绝对不会。 我跟太太说, 那既没有必要,也用不着,虽然我们确实也付得起这样的学费。正因为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孩子上的都是公立学校, 他们的表现并没有差到那里去。 除了这个通知外,我们也在过去一些时间收到过类似的通知, 情况差不多。所有这些学生的情况使我们深深感到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很富有,真的很重视子女教育。在此表示个人的恭喜和祝贺。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897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小留学生在美遭华裔寄养家庭虐待 反成被告
热度 1 jiangxun 2013-6-18 08:02
作者:世界日报 由于不满“吃剩饭”、“与五条狗共处”、“被监听、录音和辱骂”、“被私自入屋拍照”与美国华裔寄养家庭闹翻,圣盖博市的两名功课全A的中国小留学生,被寄养家庭一状告到学校,连带惊动远在大陆的家长火速到美“救火”,小留学生与寄养家庭的“战火”,惊动华人小区。 近年来中国大陆小留学生到美人数泉涌,带动南加州大批“寄养家庭产业”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小留学生与寄养家庭各种纠纷,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我去年夏天独自来美留学,通过洛杉矶的中文报纸直接找到华裔寄养家庭”,青岛小留学生April说,当时她刚满16岁,第一次来美国,就读圣盖博的一家教会学校。人生地不熟,在姑姑的陪同下找到圣盖博当地的一家华人寄养家庭,每月1200元,包住宿、早、晚餐和接送,“当时感觉寄养家庭特别友善,连我姑姑离开时,女主人都哭了”。正值花样年华,April不久将高中同是来自大陆深圳的小留学生Jenny介绍给寄养家庭。 “但当数月后我去看望她们时,她们的饮食和居住环境让我吃了一惊”,由于两个未成年孩子目前都在洛杉矶留学,Jenny妈妈陈太太特别趁去年圣诞节来美看望孩子,“没想到看到女儿和她同住的同学均面有菜色,女儿咳嗽一个月都不见好”。 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寄养家庭“四个房间,住了主人两口子、两个女儿,外加两个留学生,还有五条狗狗”,孩子们告诉她,吃剩菜是家常便饭,曾经同一锅菜连续吃了三天, 两孩子一同泻肚子,四天都吃不下早餐;也试过晚上带饭去补习时,微波加热出来发现饭菜都已馊了,以致辅导老师都忍不住打电话向寄养家庭投诉要求马上改进。 “但即便这样,当我表示可以增加一点钱,希望给孩子改善生活时,却遭到寄养家庭强烈反弹”,陈太太说,她曾向寄养家庭表示,由于孩子们都未成年,又是第一次独自飘洋过海,全无生活经验,但寄养夫妇甚至表示,“看看你们大陆的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还来说我们”,彼此关系紧绷。 “那天晚上我在房间和妈妈视频,说到生活问题时,突然有人大力敲门”,April慌忙开门,“寄养家长双双冲进房间”,大骂小留学生“损害名誉”,并威胁说,如果你敢在外面损害我们的名誉,就将你的照片全部发给学校,让学校知道你是“问题学生”。孩子从寄养家庭口中知道,寄养家长早已在她们上学期间将她们的房间检查一遍,并拍照存档。面对两个成年人,年方17的女孩“被骂将近十分钟,其中叔叔气得要动手打我的样子”,“当时真是害怕极了”。 之后,寄养家庭向两个女孩展示“从你们的洗脸池下水道中挖出的塑料袋照片”,在让寄养孩子全额付出60元修理费的同时,寄养家长表示“去报告学校你们蓄意破坏”。 “学校会不会开除我们”,成了两个未成年孩子每天担心的事,虽然坚信“上午出门马桶还好好的,怎么下午回来就有问题?”,虽然坚信“自己没有做这样的坏事”,但对美国法律完全不了解,两孩子依然非常害怕,“如果被寄养家庭告状,学校就会把我们扫地出门,大学也上不了”。 而就在两名中小学留告诉寄养家庭打算更换看护人没有几天,两名小留学生接到了学校正式通知:已接到寄养家庭报告,必须在限时之内和家长一起到学校说清楚,否则后果自负。
个人分类: 杂谈|23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牛津暑期学校:中国小游学生之怪象之一 “度蜜月”
热度 3 villagepig 2012-8-6 06:58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增长,越来约多的有钱人愿意送自己的宝贝孩子们去国外参加各种交流和暑期学校: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阅历!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些素质低劣的学生,一直在给国民形象抹黑。 英国坐公交车要注意的两件事情一是:自觉排队,二是在车上尽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一群小留学生,中学生,十五六岁,与金牌小将叶诗文相仿的年龄,估计在牛津上什么暑期学校之类的,不但完全违背了这两条规则,而且在公交车上高声谈论一些污秽不堪的事情(不知道当时的国外友人懂不懂中文),令人甚是生气! 他们从牛津的high street 上车, 等车的人很多,他们很不守规则的往公交车上挤。当公交车司机问他们去那里时。一副少爷公子哥的口吻说: Anywhere! 弄的公交司机不知怎么收费。 天气很冷,又下雨,估计几个学生都被淋了一个妖里妖气的妹妹很嗲第说: It is so HOT, you will catch a cold! 那声音和语气我狂晕! 坐上车了,他们就坐在我后面的两排。他们挤在一起,高声喧哗,大胆地调情(幸好只是用中文)! 坐在我前面的好几个中老人狠狠地瞪着他们, 瞪得我很不舒服,我觉得当时有地缝我都想钻进去,而他们确好没有任何反应! 他们言语的轻浮与声音太嘈, 而且没有停止的意思,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于是我起身走过去,用中文说:在车上尽量保持安静,这是英国式的礼貌。那几个男生表现还很好,说了生谢谢。然后我问他们要去哪里,或许我可以告诉他们在哪里下车!有个男生半开玩笑地指着一个女生说:她要去度蜜月,住哪里哪里,问我要不要送她回去。 我大吃一惊。 那女生很不友好不屑地说:呸,我们干嘛要他管,多馆闲事!我狂晕,你们这破事,我还赖得管呢,就是觉得坐在你们前面看别人瞪你们的眼光,我都觉得很丢人。那会儿我气的,要是我孩子,我直接就想把他们踹出车去! 有些人出国游学,仅仅是求履历好看,不但什么都没有学习,反而到处黑国民形象!都是十五六岁,你们和金牌小叶子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
39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
热度 1 liwei999 2012-6-2 19:09
以前写美国留学资讯的博文提到过社区学院。现在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在留学中介的帮助下从国内蜂拥而至,汇入门槛较低的社区学院洪流,感觉值得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再谈谈这条道路的利弊,供国内亲友参考。 再说几句社区学院: 1 因为社区学院学费便宜,是local的,离家近,甚至可以走读,据说有些家庭愿意选择从社区学院再转本科的道路,因为最终学历和毕业证书都是一样的 2 还有很多来自台湾、大陆和香港(当然还有其他国家)的小留学生走这条路,因为门槛低,他们语言也不大过关,这条路比较容易留学成功 3 美国这边多数家庭不会考虑这个选项,因为孩子牺牲了大学四年连续建立朋友圈子的机会,两年换一个校园,使得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同学友谊不得深厚,对将来工作后的人脉关系都有影响 4 见过从社区学院转到好大学的例子,但是比例不会比高中上本科高很多,否则的话,不 make sense 5. 留学中介利用少数学生转入本科名校的例子做广告忽悠,是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但不能信以为真。多数学生确实转入了本科,但是转的最多的还是普通本科(譬如州立大学),而不是加大或者其他名校 立委讲的第一和第二点咱都认同。第三点太绝对。我本人认识的不 立委讲的第一和第二点咱都认同。第三点太绝对。我本人认识的不少中国人的home schooling的家庭(大多是台湾来的)选择去社区大学读。老大的高中同学有印度人和日本人,成绩都不错的,选择去DE ANZA去读。你的第3点的道理我认同。 第4点要看你怎么看了。比例要看整体学生本身的素质来比。现实是真的社区大学能考到全A 的学生再转到top的大学比例不会低。 换一个角度提问题: 对于同一个孩子, 由 立委 在 星期五 发表 假定他的智商和努力程度不变,他从高中直接上名牌本科的可能性大,还是通过社区学院然后转入名牌的可能性大? 很多家长被广告迷惑,以为自己从高中上不了名校的孩子,可以通过社区学院达到目标,我觉得不 make sense。 特殊情况、变化了的智商和努力不算。譬如,小留学生由于对美国教育制度不熟,语言也不够好,他不可能直接进入美国名校,但是通过社区学院两年的跳板,他熟悉了环境,却最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应该是有的。还有就是,有些孩子青春期躁动,高中毕业的时候成绩不好,上不了名校。可是社区学院两年,他突然成熟了,过了躁动期,发挥了潜能,最后去了名校,这应该也是有的,好像上次硅谷回音那位藤妈说的就是这类情况。 我了解的情况是: 1 社区学院门槛低,容易进入。其中多数进来的学生成绩不好,这样少数功课好的同学容易出头,这是发挥所谓鸡头优势(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对某些学生这是有效的。 2 社区学院有两个目的:(1)职业培训,相当于国内的技校,为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做准备:大约有一半学生是抱着这个目标进入社区学院的。(2)为转入本科做跳板,相当于两年制大专学历(小留学生几乎全部是这个打算)。加州社区学院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本科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主要是加大和加州州立),因此比起从普通本科转入名校本科而言,社区学院也许有一些优势,因为这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专门的一条龙服务。而从普通转名校,大多是单枪匹马自己奋战。 3. 我见过的情况:以前的一个邻居,家境不好,他孩子就是走读,后来听说转入 UC LA 了,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而且省钱。我以前一个老板,家境非常好,却有意识让孩子上社区学院(纽约州),后来转入了 Cornell,她的孩子程度没问题,家里也不缺钱,为什么要有计划地这么走一圈,我一直不大明白(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也许社区学院转入名校比那所高中直接进入名校可能性大?或者一个什么偶然原因,那孩子上不了名校,又不甘心上普通本科,于是决定曲线救国,也未可知),但是我知道这孩子确实如计划地转入了名校。 4. 我觉得社区学院的气氛总体不如本科制大学。一是里面有一半的人是纯粹为技能培训,而不是academic学生。二是学制太短,学生团体活动不得充分开展。所以说,总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不是多数人应该考虑的道路。 由 billtang 在 星期五, 06/01/2012 - 15:58 发表。 Out of all incoming transfer Out of all incoming transfer students, the majority (88% or close to it) is from community colleges. That doesn't mean the majority applied got accepted. On the surface, fewer than 1% of De Anza students (about 140 out of total of 23k students) got into Berkely. However, if you dig into the numbers deeper, considering the first year DeAnza retension rate (80%), the ratio of full-time vs part-time (1:1) (many part time students are from high school, job training) students, the chance for someone who went into De Anza with the absolute goal of UC transfer getting into Berkely after two years is quite reasonable (lower ten percent), probably similar to the Berkeley acceptance rate of top south bay high schools. 由 立委 在 星期五, 06/01/2012 - 17:57 发表。 thanks. "lower 10%",that thanks. "lower 10%",that makes sense, and it agrees with what I guessed. Yes, it is very respectful, on the par with top high schools. Of course, majority transfer students from community college end up with state univ. instead of UC 参见: 2011年社区大学转学到UC 的统计数字 2011年社区大学转学到UC 的统计数字 星期四, 05/31/2012 - 19:06| echollege 2011年 UC Berkeley UCLA UC San Diego UC Davis UC Santa Barbara UC Irvine UC Merced UC Riverside UC Santa Cruz Applicants 16,325 19,984 17,273 13,732 14,622 16,251 2,380 8,339 8,319 Admitted 4,331* 5,574 7,798 7,533 6,858 6,764 1,483 5,679 5,373 Admit Rate 26.5% 27.9% 45.1% 54.9% 46.9% 41.6% 62.3% 68.1% 64.6% 加州社区大学转入比 88.3% 90% 90.9% 94.7% 90.7% 93.4% 97.4% 96.8% 93.6% GPA(2012) 3.60-3.95 3.7 3.5 3.2 3.2 3.2 2.8 3.0 3.0 2010-2011年度社区大学转入州立大学的统计数据 星期五, 06/01/2012 - 19:23| echollege 湾区社区大学/CSU POM SF SJ total 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 5 1154 55 1349 COLLEGE OF SAN MATEO 224 55 376 DE ANZA COLLEGE 7 199 984 1422 EVERGREEN VALLEY COLLEGE 7 23 376 453 FOOTHILL COLLEGE 1 73 186 346 MISSION COLLEGE 24 210 299 OHLONE COLLEGE 2 90 108 439 SAN JOSE CITY COLLEGE 2 26 267 361 WEST VALLEY COLLEGE 7 84 372 586 数据来源: http://www.calstate.edu/as/ccct/2010-11/campus10-11.shtml (ZT:)The Community College League of California reports that during the 2009-2010 school year, UCs accepted 14,690 of the state's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hile CSUs accepted 37,651 . That same year, 28 percent of all UC students -- along with 55 percent of CSU students -- had been previously enrolled in a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 Read more: Transfer Rates at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 eHow.com http://www.ehow.com/info_8647139_transfer-rates-california-community-col... Tell friends this page ‹ 中國沒有哈佛[世界日报] 2011年社区大学转学到UC 的统计数字 › 由 echollege 在 星期五, 06/01/2012 - 20:15 发表。 Undergraduate Stud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2009-10 CCC 2,758,081 full-year unduplicated headcount (all students) 1,229,397 full-time equivalent students (FTES) , credit 88,323 non-credit FTES 200,000 unfunded students 140,000 students turned away due to lack of funding CSU 360,618 headcount/FTES UC 183,184 headcount/FTES Private* 149,700 headcount/FTES *75 AICCU WASC-accredited 4-year institutions. Number of Student Transfers to Four-Year Public Private Institutions, 2009-10** Community Colleges 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4,690 Community Colleges to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37,651 Community Colleges to In-State Private Colleges/Universities 19,852 Community Colleges to Out of State Colleges/Universities 16,032 Transfer Rate, 2003-04 to 2008-09 40.9%* **2009-10 data for transfers to UC and CSU only; In-State Private and Out-of-State Data are for 2008-09. *The transfer rate is based on students who earned at least 12 units and attempted transfer-level Math or English during the 6-year enrollment period. www.ccleague.org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6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小学留学生的心理状态
热度 8 LJF 2011-4-22 12:41
中美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加,到美国的访问学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带着自己孩子来上小学或者中学。当然,还有很多有钱人让自己的妻子办理移民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陪读,希望从小就让孩子在美国的环境里成长。 人人都认为小学是美国学生的天堂,自己的孩子到了天堂里,学习英文,尽情玩乐,很快会适应,哪里会有何问题,实际上,小学生留学的心理问题比中学和大学生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呵护。大家想想,二十多岁的人到外留学,都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何况小学生呢,不过这个群体小,没有出大事,所以没有人关注罢了。 小学生到美国的小学,最初肯定和大人一样,新奇,但是,入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面临孤独和语言关。7-12岁的小学生,来到新环境,国内即使学了英文,到了美国,也会发现毫无用处,完全听不懂。我们很多人学了几十年的英文,刚来时应付日常会话都有困难,何况你自己的孩子呢?性格开朗的孩子还好一点,性格内向的孩子就麻烦了。我认识的一个访问学者的小姑娘,11岁来的,在前三四个月里,每天回家就哭,因为听不懂,又没有朋友。在国内她在学校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在这里,啥也不是,心理落差很大。我儿子刚来的几天,每天向我发脾气,说,“这里的人都不说英语,和我们学校教的都不一样,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他上课,除了发呆,啥也不做。原来,国内学校即使教英文,也是以英式英语为主,老师的发音又不标准,来了以后,自然都不明白。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知道肯定不能责怪他,就告诉他,“你看老妈学了几十年的英文,来了以后说的也是结结巴巴,你学了那么一点,如果一下就能够懂,那你就是怪物了,因为天才也不可能懂啊!”让他明白这是一个常态,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上课时听不懂没啥,听多少是多少,不过了,你要学会将老师的话在心理默默地复述一遍,想像你就是鹦鹉,来鹦鹉学舌,重复就行了,不需要懂的!”有空就带他去麦当劳肯德基和披萨店,再就是教堂,主要让他大吃大喝,了解美国的饮食和文化。当然,我钱不多,就以垃圾食品为主啦,反正他喜欢。这样做,主要是缓解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分散他的注意力。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小孩,特别是男孩,在国内喜欢运动,会占很大的优势。儿子来了十多天后就和班上同学一起打篮球和手球,交了不少朋友。运动的语言是相通的,可以舒缓他的孤独感。我的建议是,孩子来的前三四个月,千万不要责怪他,也不要过多的说教,而是尽量设法帮助他融入群体。他每天在英文环境里,你还怕他学不会英文?做家长的,不要给他压力,所有的事实都表明,你的孩子,一年后口语都比你好,你别急,让他开心就行。 其次,孩子就要面临同学之间的矛盾和歧视了。这个一般发生在三四个月以后,孩子已经开始懂日常英文了,会和同学进行简单甚至更深的交流了。中国孩子来了,数学一定是数一数二的,国内的数学教育特别是计算能力的教育,太强悍了。小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中肯定有嫉妒的,或者本来就有喜欢欺生的孩子。这时你的孩子会一点英文了,但是肯定不标准,有些小学生就开始学中国孩子不标准的发音,甚至取笑其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了。中国的孩子都很聪明,三四个月后,不仅数学好,其他功课也开始赶上了,开始暂露头角了,融入班级了,不过,就开始发现班上有帮派了。有些人就开始和他作对了。我儿子这时成天要求转学,原因是有几个墨西哥小子成天取笑他,无理取闹。我这时的办法是置之不理,说,“同学之间的帮派是正常的,你在国内不是也有帮派吗,如果你连这几个小子都搞不定,都承受不了,以后还当什么CEO,管什么国际企业?”他在国内喜欢看财富故事会,总说他会当CEO。结果他说,“我不要当什么CEO,我要转学,这个学校太烂了,我不喜欢!”这个小学是一个不入流的学校,主要以墨西哥的移民为主,小学生多数都会西班牙语。这时我不再哄着儿子了,我说,“能够让你到美国来,已经是你的福分了,有本事你长大后让你的儿子读私立小学去,还挑三拣四的,没有本事摆平几个臭小子,还来挑剔学校?”美国小学的学习压力小,玩得多,孩子是很喜欢的,这时,他已经开始融入社会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已经上来了,让他认清现实最好了。做家长的需要一边观察,一边放手,让他自己独立处理一些事情。 多数孩子在美国呆了半年后就适应了,同学的关系也好了,也喜欢美国了,乐不思蜀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优秀或者回国后不掉队的话,可以补习一下国内的功课了,或者让他系统地学习点什么了。我的建议是最少给孩子半年的适应期,美国教育体制最大的优势是教会孩子自信、自由和独立思考。让他学会自立并且融入社会,比学什么知识重要多了。不过,有些中国家长,太注重孩子学习,不在意孩子是否融入社会,我是不赞同的。我认识一个小姑娘,比儿子低一年级,来美国两年多了,成绩倍棒,四年级时就看完全套的哈利波特了,全英文的,比我的英文牛得多。她对我说,“我不爱和同学玩,我成绩好,他们都嫉妒我,有空我就自己看书。”她妈妈也在那里点头说,“这个学校太差,学生都很野,我也不赞同她和同学玩。”我看了看这位优秀的美国博士,现在UCR的老师,没有作声,心想,“可怜的小姑娘,以后,你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心理历程要走!” 前几天,我和儿子聊天,他刚刚进入学校天才项目,高兴得不得了。我说,“瞧你每天这么开心,不过以后回国,肯定赶不上大家,最多读一个三四流的大学。反正你口语好,以后到外企当个小职员,也会有机会的。”你猜他咋说,“那是,反正值。不过,回国后我要留一级,读奥数,考上外校!”我大吃一惊,说,“你这么大的个子,留一级,不怕人笑话?”他说,“那怕什么,用一年的时间,换来一生的机会,咋不划算?”啧啧啧,这么成熟的思想,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所以我将他一军说:“嗯,再过几年,你开始发育了,身上的荷尔蒙起作用了,留了级,你会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喜欢女孩子,你要控制啦!”不到12岁的儿子瞟了我一眼,“你放心,我又不是没有见过女人!”
7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