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金融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评刘珺《金融与实体经济正反合----反思金融两化之敝》
王中宇 2016-2-29 22:33
评刘珺《金融与实体经济正反合 ---- 反思金融两化之敝》, 友人寄来刘珺的《金融与实体经济正反合 ---- 反思金融两化之敝》,希望听听我的意见。上网查了一下,此文是去年 12 月发表在财经媒体上的( 见 : http://www.imi.org.cn/viewpoint/16146 )。出于对这类媒体的偏见,我基本不看它们,友人的敦促让我耐心阅读了全文。 此文高屋建瓴,以黑格尔的哲学命题“正反合”起笔。由不得你不读下去。文章集中罗列了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的许多乱象,将全球经济危机归咎于金融业的“反”,亦即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正”,作者最后的指望落脚于“合” ---- “ 金融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 于是自 2007 年次贷危机引发,至今不见出路的全球经济危机,不过是金融业走偏了的结果,只要金融业回归正途,自然前程光明,“ 简单的金融完全可以成就实体经济的价值,同时实现自我 。” 作者在引证黑格尔时,似乎忘了他的一个著名命题:“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说白了,任何存在的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既然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正”,是金融业诞生发展的根源,它为何会走向“反”?对此,作者简单地归因于: “ 金融机构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就独立于实体经济循环之外,并逐渐形成并遵循其自身规律。 ” 说白了,就是金融业良心坏了,不再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去追逐自己的利润。 然而,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都以利润极大化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原则,套句时髦的话,就是“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说白了,货币拥有者追逐以钱生钱,天然合理。既然如此,为何金融业者追逐以钱生钱的效率就成了“反”? 更具体地,作者指出:“ 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很难获得超额财务产出并建立比较优势,于是两个趋势应运而生,即资本市场化和投资银行化(“两化”) ”。存贷利差本是金融业生存之基。金融行业从实体经济获得的利润,归根结底来自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包括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于是金融业拥有的、须为之支付利息的资金(即 M2 中的“准货币”)与 GDP 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之比,就成了理解金融业行为的关键。 数据告诉我们,1985年,最终消费支出为准货币的5.86倍,足以提供它所需的利润;此后,这个比值持续下降,到了2009年,这个比值已降到42.86%。换而言之,一元钱的准货币,对应的最终消费支出不到4毛2分9。 对实体经济企业而言, 销售 利润率达到20%就是高利润了。2009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总产值只有6.30%。全社会平均,实体经济的 销售 利润率应不足10%。 这意味着一元钱准货币对应的利润源不足4分钱。这4分钱中还包括企业股东的利润,银行靠贷款债权能得到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银行得到的部分还要给存款人付利息(2008年到2011年,一年期存款每元年利息最低2.25分,最高4.77分)。余下的部分才是银行的收入,用于支付运营成本和自我积累。这样的态势,使银行难于靠存贷利差经营下去,而这一态势还在持续恶化中。 另一个态势更使银行无法单纯依赖存贷差,那就是“金融脱媒”。经济学里假定储蓄等于投资,其暗含的假设就是金融业能将所聚集的存款贷出去,使之成为社会生产所需的资金。然而,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表明,现实与理论总是有差距,储蓄可能不够用,也可能贷不出去。 历年存贷差 数据表明,1979年,我们的存款只够满足约一半的贷款需求,而到2005年,有三成以上的存款贷不出去。从贷差走向存差,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质的转变发生在1994年,这一年,基本上实现了存贷平衡。此后存差逐年扩大。央行网站提供了1999年后逐月的存贷信息,数据显示,从2008年2月直到2011年8月,存差一直维持在32%以上。换而言之,有近1/3的存款无法贷出去。 逐月存贷差 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这一趋势被银行系统称为“ 金融脱媒 ”,视为“ 大兵压境 ”;而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则视其为机遇,称要“ 顺应金融脱媒趋势,加速资本市场改革创新 ”( 尚福林:顺应金融脱媒趋势加速资本市场改革创新 新华网 2008年01月12日 )。 正是这两个因素,使银行越来越依赖非贷款业务和表外业务,整个金融业则在“改革、创新”的旗号下,将资本市场推向了疯狂。 进一步思考,上述两个因素的根源何在? 我在《货币循环观察》(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790379.html )中已经用统计数据详细证明:资本利润极大化导致了资金循环的三个失衡,它迫使宏观调控当局长期实施凯恩斯类的金融政策,这又导致货币的持续超量发行。于是实体经济能创造的有限的利润源,根本不可能为巨量的逐利资金提供起码的利润,这迫使金融从业人员另寻蹊径。逻辑上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紧盯已经存在的巨量的逐利资金,将其中的一部分变为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创新”。 由于这种利润不来自社会可支付的购买力(即所谓“有效需求”),只能来自逐利资金本身,于是一方的盈利必然由另一方的亏损来支付。这种逐利资金拥有者间的对赌,随着逐利资金的膨胀而愈演愈烈,直到成为金融业的“正业”,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业务倒沦为“偏师”。此文的作者罗列了其中许多乱象,却不去探寻这乱象产生的根源,还一厢情愿地希望由“反”而“合”,岂非梦呓? 只要社会经济系统在利润极大化原则的支配之下,金融业就必然走到今天的地步。此文落脚于要求金融业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是将经济系统的症结归结为于金融业的失误,从而掩盖整个经济系统不可化解的死结。 若普通人这样想,倒情有可原,而作者是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执行董事,难道也不知道货币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实况?不知道靠当今的实体经济规模根本不可能为如此庞大的逐利资金提供起码的利润?不知道世纪之交即浮现、此后愈演愈烈的“金融脱媒”?祭起黑格尔的“正反合”,掩盖的到底是其无知还是其别有用心?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5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OpenStack这么受金融服务业青睐?
SDNLAB123 2015-5-28 13:30
编者按:频发的金融危机迫使金融业作出各种调整, OpenStack 成为金融业调整的一个重大方向,这表明他们正在竞相部署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试图将银行逐渐从实体的分支机构转移到移动 web app 上。 众所周知,自从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的 6 年多内,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下降了 20% 以上,减少至 5500 家。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新的紧缩政策给银行业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线金融服务的兴起加剧了竞争。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些大型的金融服务公司很早开始就对 OpenStack 开源云架构平台产生做过一些尝试,试图通过推出移动在线银行服务来打破目前的局面,包括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富国银行 (Wells Fargo) 和西班牙对外银行( Spain-based BBVA )在内的几大银行都在尝试在他们的私有数据中心部署 OpenStack ,有消息显示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在生产环境中的部署规模已经达到了 4W 核。 各大银行对 OpenStack 的热衷表明他们正在竞相部署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试图将银行逐渐从实体的分支机构转移到移动 web app 上。 “我们给客户提供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应用程序。”西班牙对外银行( Spain-based BBVA )创新业务部的全球首脑 Jose-Maria Sanjose 在去年 11 月的巴黎 OpenStack 峰会上这么说到。 对于银行的大量交易数据来说存储的成本至关重要。 Cavium 公司(一家基于 ARM 处理器制造商)的董事 Larry Wikelius 曾表示:他们在华尔街的客户曾经透露,永久保存所有数据比筛选出那些允许被删除数据的成本要低很多。 Wikelius 说目前有多家公司正在对 OpenStack 与开源存储系统 Ceph 的对接进行测试。 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和 TD 银行也在重点推进 OpenStack 部署,据说这两家公司将会在本周温哥华举办的 OpenStack 峰会上出现。 “成百上千的初创公司为传统银行的转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摩根大通( JPMorgan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 (Jamie Dimon) 在最近的一次致股东的信中写道:“硅谷来了。” 本文转载自: SDNLAB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谊小额贷款公司,另类的金融业
davidzsguo 2013-2-5 14:33
贷款难,缺乏资金支持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很多民间的贷款公司。现在国家尽管已经将民间贷款进行了合法化,但约束条件是很多的。看到下面的这个新闻才知道,很多国有大集团公司不仅自己参与利润丰厚的产业,有的还兼有放贷的角色,而且是合法的(不知道如果出现呆账、死帐,是否将其损失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看来现在的金融业的数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培育更多的金融服务公司或企业。 服务:急客户所急   急客户所急,是华谊集团服务客户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上海国资系统,华谊最早成立了华谊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短缺救急。   最近,华谊合作客户——承担制造风能发电器风叶的一家公司,有350多万元贷款到期,一时无法归还。华谊小贷公司短短几天为他们落实了贷款。成立一年半来,小贷公司已先后为100多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亿元,至今无一笔坏账,实现利润千万元。   华谊已获得了成立集团财务公司的全部牌照。这一企业集团内部的银行,将华谊集团各公司的资金统一使用,缩小了集团内部存贷利差,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试营业3个月,财务公司已吸纳20多亿元存款,贷款6.54亿元。
3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
PhDchina 2013-1-8 11:30
  在金融制度体系中,以业务划分为主体内容的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是实现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平稳运行以及贯彻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度基础。自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确定下来以后,这样的讨沦逐步平静下来。1999年,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对分业制的抛弃。以及2001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 To 这两个事件,尤其是金融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再次使理论界和金融界重新开始关注我国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选择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国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分析,探索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问题。   一、西方国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演变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j广保证金融安全、实现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而制定的有关金融企业的制度总和。其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类型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和活动领域的划分与限定,即金融业务如何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划分与界定。影响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   体制没汁的实质就足如何根据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本国经济文化传统寻求两大因素之间的协调从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史看,其经营管理体制主要经历了两种类型:混业制和分业制。   严格地讲,混业经营在早期采取的是“全能银行”的形式,金融企业可以在同一机构下同时经营存取款、投资银行、保险代理以及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全能银行”制度在一些欧洲国家到今天也还是行之有效的。由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金融混业制尤其是指经营存取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同时进行资本市场投资业务,而投资银行在进行资本市场投资的同时可以经营存取款业务。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混业经营体制下,货币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融合为一体,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因而全社会资金运行和配置也更有效率。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混业制。这种制度选择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经济的货币化、资产化程度较低,金融还没有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对经济的反作用,特别是可能的破坏性作用体现得尚不充分。   第二,金融体系不完善。在lit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资金的配置主要足通过间接融资完成的,组织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规模较小,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这时的混业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在经营存取款业务之外的“兼业”、“副业”。   第三,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金融企业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在于其业务经营的内容及其经营效果的影响力区别于一般工商企业,其一般性在于它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企业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般性,而不是其特殊性。因而,金融企业追求利润动机下的业务范围的扩张是“顺理成章”的,较少受到当局的管制。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关于商业银行资金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引发了长期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导致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金融业的严格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分业制。1 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切断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金融企业再也不是“自由”企业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颁布是西方国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变革的标志性事件,英、日等国纷纷效仿,分业制成为当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主流模式。   分业制的实行不但是西方国家特定经济金融形势下的产物,而且也是其国家干预思想在金融业管理领域的体现。分业制的实行限定了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范围,从而它也限制了充分竞争,不利于实现资源(资金)的合理配置,但当金融风险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时,效率已不是追求的首要目标。从微观角度看,分业制把金融企业从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的深渊中拉出来,通过限定彼lit业务范围,在降低竞争程度的同时,保证了稳定利润的取得。   虽然受到严格管制,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金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争夺业务范围、相互渗透的活动从未停止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放松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逐渐形成,依托于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的极大丰富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所渭的“脱媒”现象— — 大量的资金配置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完成,商业银行原先具有的管制条件下形成的制度优势丧失殆尽,再次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由于金融创新的作用,资本市场工具和货币市场工具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管理中越来越多的利用资本市场工具,而投资银行实际上也日益向存取款业务渗透,两者的业务界限已经逐渐消失。   分业制向混业制的回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美国为例。1961年,纽约花旗银行开始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事实上开始介入资本市场。1989年,批准五大银行直接包销企业债券和股票,是美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以上改进都是以个案和特例形式实施的,因而可以说是银行混业经营的一种探索。90年代,美国通过一系列立法不断拆除金融各业之间的藩篱。实际上,在1 999年11月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之前,分业制早已名存实亡了。法案的通过不过是对既定事实的确认而已。在美国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的同时,原先实行分业制的英国和日本也结合本国实际,在80年代实现了向混业制的转变。   复归后的混业制并不是大危机之前混业制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具有新内涵的混业制。   首先,新混业制的运作背景是金融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不断加强和国际金融竞争的不断加剧;其次,新的混业制是以宏观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前提的;再次,新的混业制下,金融企业通常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等集团化组织形式,其各项业务之问的资金流动以及机构没置之间是存在明确“防火墙”的。这也就是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混业制与全能银行的分水岭。   二、金融管理体制演进的启示从西方国家金融管理体制演进过程分析,金融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是由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金融业由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它所遵循的足一种历史的、发展的逻辑 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某些有益的启示。   1.不论是分业制还是混业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必须适应一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文化特点以及宏观管理能力。制度设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无论如何高明的制度设计,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因而制度设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特别是经济主体的发育程度和金融当局的监管能力。脱离实际的制度设计足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即使同属分业制体系,美国的分业制和日本的分业制在具体内容上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2.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应根据首要目标的变动及时调整制度体系。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设计要实现的两大目标,这两大目标之间客观上是存在矛盾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选择必须考虑制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什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制度体系必须针对这种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大危机中,美国分业制的实施显然更多的是考虑控制经济风险的重要性。   3.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演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制度设计的本质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定,因而任何经济制度的变更必须考虑到经济主体的适应能力问题。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更应充分考虑经济主体的适应能力。由于金融在经济中的特殊重要性,金融制度的突变往往容易带来经济运行秩序的混乱。以美国为例。美国分业制的终结是在20世纪末,但自60年代开始,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政府以个案和特例的形式陆续解除对金融企业业务范围的限制,。 Ok而逐步培养起了经济主体必要的适应能力和对制度变更趋势的预期,为彻底实行混业制后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中教网 分析: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选择中经济金融状况分析   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选择必须能够适应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因而考察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对于研究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选择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转轨经济体现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较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等特点都是制约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   1.当前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不少国有企业还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为经济服务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直接转化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一点。Ok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和资本市场融资机构中都可以得到证明。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当前我国金融业经营管理制度的选择必须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状况。   2.金融体系发育不健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建立、完善起来,但金融机构的发育水平还很低。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经营,“四自”和“三性”原则的贯彻还不彻底,健全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还不足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中行、建行、工行股份制后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还有待观察。近几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了较大发展,但其经营行为还不规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制度的选择受到市场主体发育程度的较大限制。从金融市场体系看,当前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Ok近几年银行不良资产状况变化来看,间接融资市场受到利率管制、社会信用状况恶化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直接融资市场(资本市场)中股票二级市场的非正常发展暗含着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约束力较强的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两个市场平均盈利率的不平衡和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收益承担主体的不对称,导致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的非正常流动。   3.从金融风险状况分析。即使经过了银行不良贷款政策性剥离以后,当前的金融系统风险依然比较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有所下降,但下降的程度非常有限,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做大分母”实现的。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漏报、瞒报的资金损失到底有多大也很难说。。Ok证券业的发展来看,违规操作屡禁不止,客观L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尚未暴露出来,但随着其支付高潮的来临和支付压力的增大,若其资金运用 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和流动性,风险的凸现也是早晚的事。   4.金融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约束和调控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法律法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金融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完善起来,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法规体系不健全,某 金融业务还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   四、当前金融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按照渐进式发展的思路,金融管理体制的转变应该是一个“逐渐混业”、“事实混业”、“完全混业”的过程。我们认为,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为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我国金融业基本具备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条件,但是否在短期内实现完全混业,仍需慎重。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合格经济主体的培育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分业制通过限制商业银行资金向资本市场的流动,以保证国有经济获得必要的资金,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也许违背了金融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控制经济风险的需要,这样做也是必要的。   从金融机构来看,自1 995年实行分业制以来,各金融机构已经逐渐适应新体制,经营行为越来越规范,金融市场主体的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2005年以来,中行等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顺利上市,但上市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并建设新型的市场主体,尚待观察。除政策性原因外,当前金融风险的很多比例来源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还很低,监管的内容还主要集中在事后监管,尚不具有开展事中监管和事前监管的足够能力和水平。在此背景下,足否实行完全混业需要慎重研究。   在分业制的大框架下,金融企业通过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始寻找混业经营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可以逐渐培育金融机构对混业经营的行为顶期和适应能力,以便有效防范政策突变带来的风险。当混业经营事实上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时,全面的完全混业制也就“水到渠成”了。   毫无疑问,混业制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似混业制的实行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在从“逐渐混业”向“事实混业”和“完全混业”的转变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制度突变带来的政策风险。同时,从长远来看,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在于扎扎实实做好金融体制改革,重建合格的金融市场主体,提高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只有这些工作做好了,未来的混业制才有实实在在的基础和实实在在的内容。
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去年行业平均工资最高9万最低1万 金融业再夺冠
xupeiyang 2012-5-30 07:4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去年一样,再夺前三名,分别为9.13万元;7.06万元;6.52万元。后三名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为2.04万元,2.78万元,3.07万元。 http://finance.qq.com/a/20120530/00144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抓住机遇,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whyhoo 2012-2-9 12:49
尊敬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先生, 尊敬的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伦敦“金融城之周”的活动,并愿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中英金融领域合作。   过去四年,提起“金融”这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融危机。如果提起“金融”和“伦敦”两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伦敦超过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如果提起“金融”和“中国”这两个词,人们又首先该想到什么呢?我的答案是:长足发展。   尽管过去四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和深化的四年,世界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首先,中国金融业实力大大增强。中国对金融机构实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特别是对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如今,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逐步健全,盈利能力显著提高。过去,在全球10大银行中,清一色欧美、日本的银行,现在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已成排行榜上的常客。截止到去年11月末,中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19万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末增长了149%。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2.3%,比五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9%,比五年前下降6.2个百分点。   第二,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健全。中国已基本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2011年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342家,总市值2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债券市场规模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稳步发展,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保险市场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保费收入1.43万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同期的近3倍。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产品不断创新。   第三,中国金融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我们坚持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较好地处理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我们积极借鉴国际监管理念和标准,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对系统性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我们不断强化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完善企业公司治理。   我想强调的是,在发展金融产业的过程中,中国注意吸取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中国始终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第四,中国金融业日益对外开放。中国自十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幅提高金融业市场开放度。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规模扩大,截至去年9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14家,7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高达1051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中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大多数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这其中包括英国的标准人寿、保诚集团和皇家太阳联合保险集团(RSA)等。中国稳步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截至2011年底,中国批准设立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已经达到135家。中国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结算额已上升至中国外贸总额近10%,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中国不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建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得到提高,在二十国集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在,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同时提到“金融”、“英国”和“中国”这三个关键词,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   中国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想到的可能是:加大在英国的金融投资。的确,就在上个月,中投公司投资入股了泰晤士水务公司,这是中英决定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以来的首项重要成果。中国企业正加快对英投资步伐,领域从贸易、银行、电信、航运等部门延伸到高端制造业、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和基础设施。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了23亿美元,其中去年一年就占近半,达11.3亿美元。我相信,随着中英双向投资的不断发展,两国金融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银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想到的可能是:加强中英在金融监管领域的交流。不久前,英国改革了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了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金融监管在中国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经验也不多,我认为,英国的改革思路、目标和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参考借鉴,应当成为中英金融监管者今后密切沟通的主题。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想到的可能是: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去年9月,在第四届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时,中英双方就此已经进行了讨论。上月,奥斯本财政大臣访华时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希望伦敦作为香港的一个补充,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我认为,中英双方可继续就此积极探索。   汇丰银行集团主席范智廉想到的可能是:尽快在上海证交所国际版上市。尽管国际版目前尚无时间表,但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我知道,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正争取乘上首趟列车。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想到的则可能是:如何在英国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在三天后,中国农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将在伦敦金融城正式开业,中国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现了齐聚伦敦,分别开设了五家子公司。我认为,中英双方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两国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为促进双方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我认为,这些就是中英未来金融合作的几个主要方向和领域,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互利共赢。   谢谢。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ywcf/t902352.htm
个人分类: 外交|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制造业危机
王铮 2011-11-13 11:04
看了郎咸平关于中国已经发生了经济危机的报告,虽然感到他夸张,但是有部分真实性,预警!我一直警告,由于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具有有效性,经济危机就在金融业国家和制造业国家之间摆荡。中国人民币再不升值,经济危机就摆回我们制造业国家了。人民币升值必败的理论是线性理论,只适应于短程分析。
个人分类: 国际问题|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产”制造污染,“三产”制造衰退
热度 1 huailu49 2011-10-12 18:13
在世人的印象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低端行业)铁定是污染大户,而第三产业似乎要干净得多、体面得多,而且赚钱也多。于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争着把本国的第二产业中的低端行业推出国门,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本国的天更蓝,水更清,而且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那就是可以让 GDP 中的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这可是众人称羡的好事。 然而,且不说“三产”同样也会制造污染(如交通运输污染),而且弄不好也会出大事——制造衰退。众所周知,近几年波及世界各国的经济衰退实际上起因于美国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上处理失当,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过度操作的结果。 根据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菲利蓬 (Thomas Philippon) 提供的资料,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金融业占经济的 7.3% ,到了 2006 年时,这个比例升至 8.3% , 2007 年又降至 8% 左右。这一年美国的金融服务出口达到了 582.7 亿美元,顺差 393.4 亿美元。 而另一项分析表明,美国金融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比重在 1980 年时为 15% 左右,而目前则为 25% 左右。这么高的比例是否正常?菲利蓬认为 7.3% 是一个合理的水平。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外国的教训同样值得记取。
个人分类: 产业结构|3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经济领导人需要借鉴的教训
lxj6309 2011-10-7 16:10
最近, 美国总统 奥巴马指出 ,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要求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服务品质、价格和产品进行竞争,而非通过欺诈性操作、隐性收费和无人能懂的衍生性产品交易。此前他动用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力主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就是为了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都蠢蠢欲动。 希望国家经济领导人能充分认识金融对经济应有的作用,不要把金融业当作一个基础产业来发展。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础结构,但不是促进民生的基础产业。作为基础结构,它需要牢固稳定,不能活跃得超越了实体产业,使得大家都想空手套白狼。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是为金融大鳄们躲避风险服务的,对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没有显著的益处,相反造成资本供求信息失真,就像过度商业投机造成市场信息失真一样,最终引发经济系统的剧烈动荡。最后的损失承担者永远是普通民众!国家经济损失越巨大,贫富两极分化越巨大! 真正控制和有效管理金融业,也许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体制中才能做到。在美国, 奥巴马的呼吁可能是徒劳的,作用是有限的。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3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 不开放诱发的 风险更大
dongzg101 2011-10-2 15:01
马光远: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更大 2011年10月02日 06:40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马光远 2029 人参与 43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应以解决民间借贷的风险为契机,大力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的步伐。 最近,民间借贷非常红火的温州不断传出老板出逃的事件。 针对这一现象,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资金链断裂之后引发的金融和社会风险: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对已出现危机的企业,也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支持重组等。 可以说,这些措施,对于规范民间借贷,防止民间借贷引发的一系列逃债案件,为民间借贷降温,能够起到短期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而言,却无法遏制资金短缺情况下资金的疯狂和风险。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资金需求的旺盛无法通过短期的监管措施予以解决,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更是一个体制性的难题。 我们注意到,在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问题上,温州市政府在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政府将鼓励、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探索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温州金融资产交易所,并将设立市县两级“地方金融监管中心”,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引导民间借贷行为。这个开放的姿态和努力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努力恐怕不是温州这个地方政府可以完成的。 应该看到,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获得资金,很多小企业就只能通过高利率等苟延残喘。这些年来,相对高速行进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国的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尽管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中国金融绝对短缺的状况。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或者非法金融,满足融资需求。 要真正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放开民间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机构的垄断。既然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那就应该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放开对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鼓励大量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并将民间信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而这显然不是温州一个地方可以解决的,必须有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开放的魄力。 我们承认,任何开放都会有监管的风险,但事实证明,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更大。必须痛下决心,以解决民间借贷的风险为契机,大力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彻底扭转金融业在中国经济中长期处于“短板”的状况。 相关报道: · 赌博心态或致资金链断裂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四伏 · 温州民间借贷案大增 8月涉案金额超10亿 · 资金链断裂困扰温州企业 谁来解开民间借贷的结 · 温州1100亿资金参与民间借贷 政府公布应对措施 · 29位老板欠贷逃跑1人跳楼 温州14部门应对民间借贷风险 · 温州眼镜业大佬负债过亿跑路 已登记民间借贷达1.3亿 评论分析: · 民间借贷显企业融资难 专家:解危机要利率自由化 · 民间借贷乱象何时了:暴利驱使下的全民资本狂欢 · 民间借贷乱象频现 加强疏导规范刻不容缓 · 民间借贷危机:是谁“逼走”温州民企老板 · 评论:对民间借贷不能一棒子打死 更多 银行业 名次 名称 最新 涨幅 1 华夏银行 10.11 2.02% 2 浦发银行 8.54 1.07% 3 建设银行 4.40 0.69% 4 兴业银行 12.39 0.41% 5 光大银行 2.95 0.34% 名次 名称 最新 跌幅 1 民生银行 5.52 -1.60% 2 中信银行 4.30 -1.38% 3 交通银行 4.48 -0.22% 4 北京银行 9.23 -0.11% 5 工商银行 3.98 0.00%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tock_bankuai_400116163_up = {'sh600015':'华夏银行','sh600000':'浦发银行','sh601939':'建设银行','sh601166':'兴业银行','sh601818':'光大银行','sz002142':'宁波银行','sh601009':'南京银行','sh600036':'招商银行','sh601398':'工商银行','sh601988':'中国银行'}; var stock_bankuai_400116163_down = {'sh600016':'民生银行','sh601998':'中信银行','sh601328':'交通银行','sh601169':'北京银行','sh601398':'工商银行','sh601988':'中国银行','sz000001':'深发展A','sh601288':'农业银行','sh600036':'招商银行','sh601009':'南京银行'}; if(typeof limit_max=="undefined")limit_max = 5; if(typeof $=="undefined")$=function(id){return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 if("function"!=typeof set_sort_by) set_sort_by = function(all_hq_arr,a_order,sort_by){ if("asc"==a_order){ all_hq_arr.sort(function(b,a){return a -b }); }else{ all_hq_arr.sort(function(a,b){return a -b }); } return all_hq_arr; } if("function"!=typeof gener_bankuai_html) gener_bankuai_html = function(a_obj,zhangdie_name){ var j=0; var color_class = ""; var l_arr = ; var last = l_info ; var diffpercent = l_info ; if(diffpercent0)color_class = "cred"; else if(diffpercent0)color_class = "cgreen"; if (typeof diffpercent!="undefined") { l_arr = Array(code, name, last, diffpercent, color_class); j++; } } var sort_arr = set_sort_by(l_arr,order_type,3); var l_h = ''; l_h += ' '; l_h += ' '; l_h += ' 名次 '; l_h += ' 名称 '; l_h += ' 最新 '; l_h += ' '+zhangdie_name+' '; l_h += ' '; var less_num = l_arr.lengthlimit_max?l_arr.length:limit_max; for(var _i=0;_iless_num;_i++){ l_h += ' '; l_h += ' '+(_i+1)+' '; l_h += ' '+l_arr +' '; l_h += ' '+parseFloat(l_arr ).toFixed(2)+' '; l_h += ' '+parseFloat(l_arr ).toFixed(2)+'% '; l_h += ' '; } l_h += ' '; return l_h; } try{ $("html_bankuai_400116163_up").innerHTML=gener_bankuai_html(stock_bankuai_400116163_up,"涨幅"); $("html_bankuai_400116163_down").innerHTML=gener_bankuai_html(stock_bankuai_400116163_down,"跌幅"); }catch(er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民间借贷 民间金融 金融体系
1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