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体器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体Google地图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meaglexf 2015-3-31 14:14
Google的地图技术让我们可以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全世界,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几下,就可以从全世界看到某个国家,继续放大就能看到一个城市,一个街道,甚至是一栋房子。现在同样的“地图”技术也可以在人体上实现。 在周日,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生物医学工程教授 Melissa Knothe Tate在美国举办的一届大会上宣布了一项新的成像技术,在这项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图像缩放查看到整个器官、骨骼,甚至是人体组织的单个细胞。这是第一个人体的“Google地图”。 许多疾病的引起都是从破坏单个细胞开始。她的团队最初使用这项新技术来探索人类髋关节和骨关节炎的发展,这是引起老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该成像技术最初是由德国光学和工业测量厂商卡尔蔡司(Carl Zeiss)为计算机行业而发明的。 从2011年起,卡尔蔡司公司联合Knothe Tate教授以及其他国际研究人员来应用此尖端显微镜以生成不同的尺度的图像,从厘米级尺寸的人体关节到纳米级尺寸的组织细胞内部分子。团队通过使用Google地图的算法来处理巨大的数据集,让研究者和公众可以对这个人体“Google地图”进行放大和缩小。 该技术相比现有方式带来了多种治疗优势:临床医生将能够更早一步地确定受到损害的器官,并且有可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Knothe Tate教授表示,她的团队未来的研究将可以扭转组织的退化,这可以打开未知的全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大门。 博主点评:google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无论是搜索引擎、手机系统,还是google眼镜等科技产品,都是很务实,很前沿的创新,咱们不应该排斥google,而应该虚心学习。
个人分类: 时事新闻|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什么思维?
热度 2 hslqdkxw 2014-2-13 23:08
小学生:什么dai子不能借给别人? 博士爸爸:(马上回答)腰带。(因为借给别人,自己就掉裤子了。) 小学生:不对。 博士爸爸:(思考)口袋。(借给别人,自己的衣服就不完整了。) 小学生:不对。 博士爸爸:(继续思考)眼袋。(借给别人,别人也拿不去呀。这次应该对了吧。) 小学生:还是不对。告诉你吧,是脑袋。 博士爸爸: 感悟:一直用“脑袋”思考,却把“脑袋”忘了!现实生活中这种事还真不少:... 小学生:再给你出个简单的:“几袋瓜子” 博士爸爸:(思考中:这是什么题目?)啥意思?是猜谜? 小学生:打一人体器官。 博士爸爸:脸(平时有瓜子脸的说法。) 小学生:不对。 博士爸爸:鼻子 小学生:不对 博士爸爸:(我猜猜猜)耳朵、眼、手、脚... 小学生:不能乱猜 博士爸爸:告诉我吧?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读者,你们能猜到吗?试试看,不要再往下看了。 还再看 小学生:脑袋瓜子 博士爸爸:Why 小学生:“几袋瓜子”就是“?袋瓜子”。 博士爸爸: 感悟:脑袋又把“脑袋”忘了!...
个人分类: 生活趣事|2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养生:人体器官24小时变化规律
yangsenhn 2013-7-29 16:45
http://henan.qq.com/a/20130729/005760.htm 科学养生:人体器官24小时变化规律 ​ 我国中医的《黄帝内经》中提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意思是说,患有疾病的人,一天中常会出现早晨病情渐轻,中午病情稳定,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美国阿肯色州大学的劳伦斯教授也认为:“人体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节奏,掌握这些生理节奏的奥妙,就等于找到了防治疾病的办法。”这些都提醒我们,养生也要根据生物钟,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身体才能健康。原苏联科学家费洛诺夫曾研究发现,人体一天24小时的生物钟表现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保养。本期我们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思德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曹启富,为我们解读24小时生物钟养生法。 1点:进入浅睡阶段,易醒。 此时人体对疼痛最敏感,一些小隐患会表现出来。比如有人会因后背痛而醒来,可能是颈椎病发作或心脏病的前兆,不可轻易忽视。消化道出血易在半夜(0~2点)发作,此时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加上胃部清空,加剧了消化道损伤。有溃疡的人如出现心率加快、四肢冰冷、头晕目眩,甚至便血等表现,应尽快就医。    2点:肝脏紧张工作。 这时是深睡眠期,大多数器官都在休息,肝脏却是最“兴奋”的时候,分解与排出一天的毒素。不少加班的人要注意尽量不喝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饿了喝点小米粥,吃点水果。避免情绪激动,工作两个小时放松半小时。在深睡眠期醒来,会导致整体睡眠质量下降,因此睡前避免饮水过多,以免起夜。    3点:血压低,脉搏、呼吸次数少。 此时是急诊科最忙碌时刻。中老年人若在凌晨被憋醒,要警惕心衰的可能。少数糖尿病患者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逐渐升高,导致清晨空腹血糖高。患者可少食多餐,不要吃得过饱;临睡前1小时左右加餐1次,少量摄入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或几片面包等,有助于提高夜间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    4点:猝死、中风高发。 江苏省人民医院曾统计发现,该院急诊科抢救的30%的心肌梗死、2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在凌晨4点左右。此时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容易引发血栓。夜晚迷走神经兴奋,如果熬夜太久,会导致血压波动大,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若出现呼吸不畅、肢体麻木、口角歪斜等症状,应想到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凌晨4点还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时刻,表现为出汗、心慌、做噩梦等。胃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睡醒后要留意自身感觉,可在睡前吃点可缓慢吸收的食品,如一杯酸奶、一份水果、几块饼干等。   5点:阳气升华,精神饱满。 这时很多老人已经醒了,如果上厕所太过用力或外出剧烈晨练,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出血。所以老人醒来不要急着起床,最好继续睡一会。起床时先仰卧一会,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然后搓热手掌“干洗脸”1分钟。随后慢慢坐起,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    6点: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这时机体已经苏醒,不妨起床。晨起先喝一杯温水,促进大肠兴奋。老年人可以适度晨练,循序渐进,从小运动量开始。高血压患者需在此时用药。    7点:免疫力最强。 起床梳洗完毕后,身体完全活动开了,这时吃早餐最合适。老年人可晨练,如打太极拳、做操等,有助于锻炼筋骨,增加肺活量。    8点:激素分泌旺盛。 此时全身各种激素分泌旺盛,记忆力和工作效率非常高,可以整理一天的工作计划。早餐后1小时吃水果,可让人充满精神。    9点:大脑兴奋,痛感降低 。此时精力旺盛,对痛觉也不敏感,此时是体检、打针、手术的好时机。上班族可以泡一杯花茶,提升精神。    10点:精力充沛,工作积极。 这时的创造力和工作动力非常强,甚至会忽略身体不适。这段时间也是身体吸收的活跃阶段,水果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上班族可吃点水果,补充大脑所需能量。但此时空气质量较差,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不要出门,可坐在窗前晒晒太阳。    11点:人体不易疲劳。 此时几乎感觉不到工作的劳累,但仍要注意每工作50分钟,休息10分钟,离开电脑,到窗户前看看外面的绿树,做做伸展运动。    12点:精力十足,能量欠缺。 人的全部精力都调动起来了,但需要吃午饭补充能量。午餐时间最好在11点半~12点之间。此时对酒精敏感,因此午餐时最好别喝酒。    13点:精神困倦。 下午1点左右应该睡午觉,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午睡最好是躺着,趴着反而更累。午饭后如果立即入睡,会导致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可慢走30分钟,帮助食物消化。此时不适合健身锻炼,不利于身体休整。    14点:精力消退,反应迟缓。 尽量不要在这个时刻开会,因为效率会很低。可做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可以喝点较浓的绿茶,不仅有助提神,而且其富含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的功能。    15点:工作能力恢复。 适合开会、接待重要客人。下午3时左右饮水,可补充因流汗和排尿所散失的水分。久坐的人可起身扭扭腰,按摩腹部,让水滋润肠胃;或吃点零食,如苹果、杏仁等。    16点:关节灵活,血糖升高。 经过白天的活动,人体代谢水平较高,能承受较大强度的运动,有条件的人可在此时运动。上班族可做做健身操,因为这时关节最灵活。此时晒太阳,既不太热,又能促进钙、磷吸收,增强体质。    17点:喝水的重要时间。 人的精力再次旺盛起来,锻炼效果最好,建议快走或者慢跑半小时。肾脏和膀胱不好的人多喝水,这是一天最重要的喝水时间。    18点:体力达最高峰。 晚饭适合在下午6~7点之间吃,注意不要暴饮暴食。因为这时人的敏感度再次下降,对高血糖昏迷等内分泌病症的发作不敏感,容易发生危险。    19点:情绪不稳定。 此时血压波动大,人容易激动,因此要提醒自己心平气和,也不要安排谈判等商务活动。老年人容易出现脑出血,应避免情绪波动。这时喝红茶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而且发酵茶的咖啡因含量低,对睡眠影响小。    20点:思维非常敏捷。 晚8点后少喝水,避免半夜频频起夜。但可以喝一点牛奶,既可补充营养,又能安然入睡。高血压患者可适时服用扩血管药和利尿药,可防夜间发生急性左心衰。    21点: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 上班族和学生可以在此时创作、背书。也可以泡泡脚,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泡脚水温以40℃为宜,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22点:大部分生理功能趋于低潮 。呼吸逐渐减慢,体温和激素分泌水平都开始下降。因此最好在晚十点半左右上床,能很快入睡。睡前可以用热毛巾敷脸,少用手机和电脑,否则容易使大脑兴奋,难以入睡。    23点: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此时人体阳气微弱,逐渐进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劳开始缓解。    24点:气血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 身体各器官都开始休眠,最需要休息。因事不能睡觉,也一定要用喝茶、按摩等方式减轻对身体的损害。 (生命时报)
1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3D技术能造出人体器官吗
liuwenlidavid 2013-3-11 11:47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利用含有牛耳活体细胞的“生物墨水”,成功打印出了人体耳廓。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表,这个耳廓均与正常人的耳廓十分相似。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患者自身的耳朵细胞,打印人造耳廓并进行移植。这一消息令人对 医疗整形 行业的未来产生无限的遐想。   医学界目前使用的人造耳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类软骨的人造材料制成,其缺点是质感与人耳差异较大;二是通过取出患者部分肋部软骨“雕刻”新的耳廓,这种方法不仅会给患者造成不小的肉体伤害,而且其美观及实用程度也严重受制于医生的“雕刻技术”。 3D 生物打印技术制成的人造耳廓,则没有上述之虞。   2010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奥根纳瓦和澳大利亚医药公司茵维泰克携手研制出了全球首台商业化的3D生物打印机,与传统的喷墨打印机不同的是:3D生物打印机使用的是含有活体细胞的“生物墨水”——在打印过程中,它首先用“生物墨水”打印出一层细胞组织架构,而后依照3D数字模型,将一层层的细胞组织架构进行叠加“喷涂”,最终形成所需要的生物器官或活体组织。   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技术,3D打印技术必将对整个医疗行业带来深远影响。目前,全球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惊人。美国每年有超过6500人因未能及时得到捐赠的器官而死亡。此外,即便得到了捐赠的器官,患者在接受移植手术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如果3D生物打印技术真能造出人体器官,就有望解决这样的问题。   英国科学家目前正尝试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用于3D打印。由于这种细胞没有明确的发育方向,它可以分化为人体内任何类型的细胞,这给人类组织和器官的移植都带来了乐观的前景。从理论上讲,人们或许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直接修复身体上的一些伤口。借助于3D技术打印出来的人体活体组织,医药公司还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翔实而准确的数据,大大加速新药品的研发进度。   这项技术何时能够发展成熟并造福人类,目前尚难预测。不过,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让人们离梦想更近一步。(韩 超) 原文引用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3/11/c_124441903.htm
1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
xuxiaxx 2013-1-3 13:55
2012年11月,第90期,第11号 新闻 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新时代 中国正根据本国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建立符合伦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新体系。采访王海波与Fiona Fleck访谈录。 流感大流行计划需要推动力 世卫组织正在就如何防范未来流感大流行问题修订对各国的指导,但面临巨大的挑战。 Michael Dumiak报告。 研究 用于印度农村住院病人流感监测的病例定义的效果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828kb 印度常见的精神障碍的任务转移干预的经济评价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848kb 巴基斯坦卡拉奇家长围绕脊髓灰质炎的认知以及自我报告的不参加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的情况:混合方法研究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838kb 政策与实践 理解艾滋病毒感染新传播方式的模式模型及其在防治规划中的使用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800kb 孟加拉国民用井水中的砷:控制砷暴露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840kb 使用证据支持健康的公共政策:政策的有效性-可行性循环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798kb 评估卫生产品研究和开发国际协议的执行机制 摘要 全文 - 英文 pdf, 762kb 摘自: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0/11/zh/index.html
2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器官开始衰老的年龄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23 21:02
大脑:20岁.肺:20岁.皮肤:25岁。 肌肉:30岁。头发:30岁 。 性器官:35岁。乳房:35岁.骨骼:35岁。 眼睛:40岁。心脏:40岁。牙齿:40岁。 肾:50岁。前列腺:50岁。 耳朵:55岁.肠:55岁. 舌头和鼻子:60岁。 膀胱:65岁。喉咙:65岁。
个人分类: 长寿秘诀|5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拟将“器官芯片”组合制成人体模拟器
crossludo 2012-7-29 14:06
美科学家拟将“器官芯片”组合制成人体模拟器   比米粒还小的人工大脑,微型SD卡大小的心棒,这样的“器官芯片”可以帮助医生们了解人体的内部运作。现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了一个名为药物测试用组织芯片的7千万美元项目,旨在不使用手术刀,研究人体器官的微环境。      许多芯片已经在实验室用来研究某些器官或组织的工作方式,以及对有潜在药性的小分子的反应。但研究范围往往局限在特定类型的细胞或流体。这个项目要求科学家制造10个不同的器官芯片,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模仿人体,同时设计一种能自动控制流体流动并进行分析的软件。   用硅材替代动物实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动物实验引来不少争议,而且并非总是奏效--小鼠或大鼠不能模拟人类所有的疾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报道30% 以上的人类临床试验因为药物在人体作用方式和动物不同而失败。该系统能够测试人类对新药的潜在反应,还能在研发过程中更早剔除有毒的药物。   哈佛大学的 Wyss 研究所,范德堡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均参与了这个新项目。在瓦伦萨,研究人员竭力研究大脑和阻止各种药物的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允许大脑功能需要的特定物质通过,但将几乎所有其他物质包括有潜在作用的药物均拒之门外。由脑芯片,充满脑髓液的隔室加上一些血管组成的新型 “微脑”可以模仿以上功能,像一个真正的大脑那样运作。   “完全使用人体细胞制做一个人脑模型使其包含神经元,包含血,脑,脑髓之间的三个屏障将是自身的重大进步。”综合生物系统研究和教育机构——范德比尔特研究所所长,也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John Wikswo 在声明中这样说。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器官买卖:问题与对策
热度 1 shangujushi 2012-5-30 09:33
人体器官买卖:问题与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30日06:09 东方早报   刘长秋   器官移植被称为“21世纪人类医学之巅”,其诞生与发展,给众多身患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器官移植在极大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众多负面问题。人体器官买卖就是其中最棘手的一个。   与近年来的器官移植技术发展必然相伴的是,医疗临床上对供体器官的需求越发强烈。人体器官买卖已成为困扰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健康发展的最重大隐患,近日媒体曝光的杭州“卖肾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如何应对人体器官买卖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从伦理上说,器官移植是以牺牲一个个体的利益为代价,来拯救另一个个体的生命。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建立在器官无偿捐赠基础之上的利他性。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雷尼·福克斯(Renee C. Fox)指出的,“人体器官从一开始就不是偶尔为之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人体器官的移植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上,即人体和无偿捐赠器官都是难能可贵的,不能商品化……尽管器官移植有时可能触犯禁忌,但以无偿捐赠为基础的移植,仍不失为一种道德而富有意义的做法。这种移植的合法性及其意义会促进利他、团结和社群的价值观的发展。”而人体器官买卖,则使器官移植沾上了铜臭和血腥的味道,根本上冲击了器官移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得建立在器官买卖之上的器官移植衍生为一种不道德的做法。   实际上,供体器官来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体器官买卖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严重不足的灵丹妙药,其出现只会加剧人们在生死面前的不平等。在人体器官买卖的器官供需模式下,有钱人可以购买器官而获得再生的机会,而贫穷的人却只能在困顿的条件下绝望地出售自己的器官,并且要承受出卖器官后的一系列生理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人体器官买卖只能解决有钱人进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器官来源困境问题,却必然剥夺贫穷者进行器官移植的机会。而且,人体器官商品化可能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为攫取和贩卖器官而残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暴力集团,使社会安全面临更多挑战。   因此,国际社会早在1985年就签署了《制止人体器官交易宣言》,号召全球各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人体器官的商业化利用,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都颁布了规范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明确将人体器官买卖作为犯罪来加以处罚。   我国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也明确增设了“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并为之规定了严格的刑事责任。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医疗临床上对供体器官的过热需求,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所导致的国民捐献器官热情的严重不足,以及作为其必然结果的供体器官来源的严重缺乏,人体器官在我国依旧存在着一个由买方市场必然发展而来的卖方市场,客观上极大刺激了人体器官交易黑市。   笔者以为,针对人体器官买卖现象,我国政府有必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其一是要在防范和打击人体器官买卖方面做好文章,构筑防范人体器官买卖的坚固大堤;其二则应致力于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当前,尽管我国刑法已增设了有关人体器官买卖方面的罪名,但相对于现实需要而言,现有立法措施还远远不够。人体器官买卖涉及多重环节,其表现形式亦复杂多样,如发布或刊登人体器官买卖的信息,签订人体器官买卖协议,介绍他人买卖、出卖、购买等。“组织出卖”仅是众多人体器官买卖行为中的一种。就此而言,“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打击面有必要进一步拓宽。   另一方面,从根源上说,人体器官供应不足的现状只要得不到解决,人体器官买卖就必将长期存在。为此,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人们伦理观念的转变,增加身后器官捐献。例如,应做好相关公益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身后捐献遗体或器官的意义,从而乐于身后捐献器官;应倡导和鼓励党员干部捐献遗体器官,为公众身后捐献器官做好表率;应借鉴《献血法》在血液捐献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修改现行立法中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的规定,在遗体捐献方面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等等。人们转变生命伦理观念,才能根本上缓解医学临床上供体器官来源严重匮乏的问题,铲除人体器官买卖的土壤。   当代器官移植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已然不是技术问题,而完全是社会伦理观念方面的障碍。必须明确,在目前人类社会文明还没发展到每个人都能形成自觉、自愿捐献自己遗体器官之观念的情况下,对很多人而言,器官移植仅是生命救助中一根救命稻草,而仅靠一根稻草不可能完全解决人类所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所有生命问题——尤其是在器官移植的成本远非一般家庭所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就此而言,直面并坦然乃至欣然地接受死亡,而不是一味地、有时甚至是无原则地求生,或许更应成为我们当代人努力学习的一种生命态度。(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委员会委员)
3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管窥阻碍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因探究——基于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
热度 1 cuihua1027 2012-5-3 16:50
管窥阻碍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因探究 —— 基于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 王素云 摘要: 本文基于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分析阻碍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因,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长期以来,器官供体严重不足制约着器官移植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器官移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器官紧缺已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期通过本文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做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器官捐献、法律环境、传统价值观、文化随距、教育结构 一.引言 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器官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器官捐赠的范围包括细胞捐赠、组织捐赠和器官捐赠。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亲属或配偶,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长期以来,人体器官来源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已经日益成熟 , 但器官供体严重不足却成了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 “ 瓶颈 ” 。面对器官供体如此短缺的严酷事实 , 现代医疗技术显得苍白无力。器官供体匮乏是世界性问题 , 传统观念束缚囿于观念上的障碍使其在我国问题更为严重。由于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文化影响,很多人对去世后捐献器官难以接受,且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人体器官捐献、分配和管理体系,也制约了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每年有约 150 万患者等待接受器官移植,却只有 1.3 万人能有幸实施手术,更多人在无望的等待中死亡。引人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人体器官的捐献?器官源稀缺是全国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是观念滞后、法规不健全。由于人体器官供应不足,同时因我国内地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立法尚为空白,使为数众多的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本文基于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分析阻碍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因,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等。 二.结构功能论视角分析 结构功能论认为: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是有结构的,每一结构都有其功能。社会在人之上,人的行为受社会影响,人只是被动的接受。人们在社会中的行动必定受到情境和规范的制约、形成并维持着。探究阻碍着人体器官的捐献原因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传统价值观、教育结构等。 (一)法律环境 人体器官移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我国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大国,多年来这方面的法律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卫生部组织制定《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并于 2006 年 7 月 1 日起 施行。这条法律实施以后,器官买卖就变成了非法的交易。器官的供给和移植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中包括如何确定脑死亡,是否同意捐献器官及如何避免买卖器官等。 自然人对自身器官的决定权不是任意的,必须受到公共利益的节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法律允许甚至有条件地鼓励器官提供者的捐献行为,但是法律绝对禁止自然人出卖器官的行为。 诚然,公众并不反对法律 “ 人体器官不得买卖 ” ,但是一条法律必须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执法环境。建立专职的器官捐献分配机构和网络,此外,有些国家还在尝试通过其他财政手段来鼓励器官捐献的方法,比如给死者家属减免部分治疗及住院费等。这些措施无疑挤压了 “ 器官买卖 ” 的市场。由于补偿有违捐献的无偿性和公益性。那么,如何突破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除了加强宣传以提升公民的器官捐赠意识外,还应效仿国外的做法,建立完善的法律和规范的捐献使用机制。 器官移植立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通过立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行为,严格规定器官捐赠对象,禁止买卖器官行为,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逐步建立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是解决移植器官短缺的根本途径。同时,依法鼓励器官捐赠,可以扩大器官来源,推动器官移植医学的进步,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二)传统价值观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崇尚 死者为尊,而且要保留全尸,捐献器官则意味着尸体不完整,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死后“入土为安” 等传统观念在许多人思想中根深蒂固, 使遗体捐赠工作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被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除来源于亲人的相互捐赠外,相当部分来源于遗体捐赠。 “ 死无完尸 ” 的魔咒式丧葬意识,长期负面影响着人们对捐献器官造福于生者的大爱观念。这种传统观念很长时间内将成为器官捐献的拦路虎,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就更为突出。 器官捐献是大事 , 公民除自己有意愿外 , 还须征得家人的同意。很多死者生前有将遗体或者器官捐献的意思表示,但死后很多亲属不能按照死者的生前意愿予以捐赠。不外乎心脏移植在某些方面和伦理纲常相违背。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文化影响很深,要珍惜躯体这一来自父母的礼物;另一方面从医学上被判断为脑死亡的人身上取出心脏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是不人道的并且这牵涉到人格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文化随距( Culture Lag ),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奥格本)一般而言,物质技术的变化发生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之前。 但是,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的变化先于物质文化的变化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也是文化堕距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化决定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器官捐献可以让生命继续发光发热 , 也许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价值观的这一想法。观念慢慢开明、进步转念想 , 毕竟器官捐献是过世之人能做的最大善事。人体器官捐赠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是促进器官移植技术进步,使人类生命得以最大延续的正义之举,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无上尊重。 (三)教育结构 传统观念束缚囿于观念上的障碍使其在我国问题更为严重, 破除陈规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有必要开展《生死学》,这有利于我们破除陈规,推动人们逝世后捐献器官。 器官移植是人类的一种自愿互救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要破陈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共同推动,广泛宣传、教育和动员,普及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和相关政策,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加强对外交流、对志愿捐献者的人道关爱、对逝者的人文关怀工作。 并且对捐赠者及家属给以优厚福利等。 比如对捐献器官者立碑塑像,给家人发光荣证等,从而进行倡导。 逐步形成科学、公正、高效及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配备人员,招募组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二是积极开展宣传动员,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拯救生命、捐献光荣的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并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体器官捐献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激励机制,促进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符号互动论视角分析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它强调人在社会之上以及人的联合,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互动创造社会,人创造社会组织,人是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般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满足自身利益的所有资源,当两个及其以上的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自身各自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人际互动。布鲁默指出 : “人类的交往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 , 在此基础上布鲁默提出“共同行动” (Joint- action) 的概念 , 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在共同行动中 , 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 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 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具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 现代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明显缺乏沟通、互动。器官捐献也需要互动的公益平台,促使供体与受体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体系是建一个器官捐献、需求平台:谁捐献器官、谁需要器官,一目了然。这样,捐献者去世后便能及时进行器官移植,因为时间只要稍微耽搁,器官也会丧失移植的可能。即便是生前确定捐献遗体的市民,也有在逝世后因为家人不愿意,最终没有完成捐献的。建立健全红十字会与多部门合作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体器官捐献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队伍、信息平台、保障和激励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发现潜在捐献者,耐心做好动员工作,让捐献者及其家人理解人体器官捐献是一种延续生命、奉献大爱的高尚行为,并积极参与和支持捐献。同时使器官捐献者和家属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心灵的安慰。 尽管“社会我”意义最重要,有些人们也想参与印象管理当中,但角色距离必竟存在,即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加之现实各方面的原因阻碍。例如捐献器官的手续比较繁琐,不仅需要本人或家属到红十字会填捐献表,还得自己花钱办公证。一些地方对捐献者还有特殊要求如必须有本地户口等等。当然这需要动员社会公众,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改变其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加强社会成员的互动,才能最终改变阻碍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不容乐观的现状。 四.交换论视角分析 “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交换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的满足。”(亚当·斯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交换过程是人们追求自己最基本的经济需求的表现。 由于自愿捐献的人体器官很少,而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又比较多。患者为了生存,不惜倾家荡产以得到需要移植的器官,刺激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现象导致价格上升并且滋生了人体器官买卖市场的出现。由此社会需求和传统社会伦理观念的差异,对阻碍人体器官的捐献起着严重的影响。另外,当人体器官或组织的买卖双方都唯利是图时,器官的质量就会被忽视,进而影响受体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社会行动系统,即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事实,而不只是解释个体心理活动。行动者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人假设”,理性人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根据理性选择,人们的行为都是出于权衡利弊、损益风险等考虑因素做出的。人是理性的,人们的行为要么是为获得报酬,要么是为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霍曼斯提出的“六个命题”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都体现这一原则。 器官捐献者的感人事迹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树立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5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港澳台器官移植法对大陆立法之启示
shangujushi 2012-4-5 22:25
港澳台器官移植法对大陆立法之启示 2012年04月05日 06:56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长秋 博文地址:http://xuEShuguifanfapinglu.fyfz.cn/art/1047542.htm 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临床上一项常用的治疗手段。世界肝移植的开拓者Starzl教授曾经预言,21世纪器官移植技术将垄断外科手术室。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及其日益广泛应用极大地增进了人们的福祉,但也同时引发了诸如人体器官买卖以及供体器官的公平分配等众多法律问题。 作为现代生命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移植法是人类医学高科技发展所催生的必然结果。它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立法。由于这一立法涉及人类生命健康权以及人性尊严等诸多敏感且棘手问题,器官移植法迄今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依旧处于不断探索的发展阶段,依旧需要在相互比较、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加以完善。在此意义上,立足于比较法学的角度来审视两岸四地的器官移植法,对两岸四地各自的器官移植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大陆地区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医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围绕人体器官移植所引发的伦理与社会问题开始不断涌现,给社会的稳定乃至器官移植技术的健康发展都带来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大陆地区开始逐渐重视器官移植的立法工作,并以地方立法先行的立法推进模式,在《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福建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等地方器官移植法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与《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这类中央级别的立法;不仅如此,2011年5月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中还专门设置了人体器官移植方面的一些罪刑,将对人体器官移植中某些危害行为的规制提升到了刑法层面。这些都成为大陆器官移植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就其立法目的、立法基本原则以及很多基本制度方面,大陆地区器官移植法都显示了其较台湾、澳门及香港地区器官移植法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但在某些具体制度乃至立法理念方面,台湾、澳门以及香港地区的器官移植法还是可以给予大陆地区器官移植法不少很好的启示。例如,在应对器官移植可能会引发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方面,大陆器官移植法应当吸收台湾地区的先进理念,遵循超前立法的指导原则,提高立法自身的预见性,立法中明确器官移植作为一种现代医学救治方式的非优先性;在人体器官买卖的规制方面,则应考虑借鉴香港及澳门地区器官移植法的刚性,继续加强刑法规制的力度;针对供体捐献器官过程中所可能带来的伤害,应当学习澳门地区的先进做法,设置供体器官捐献特别保障制度,确立供体的伤害赔偿请求权;而在对待脑死亡判定的问题上,应当吸收和借鉴台湾及澳门地区“死亡标准二元论”的立法实践,允许脑死亡与心死亡标准在立法与实践中并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后大陆器官移植法修改过程中注意加以完善的方向。
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器官可否实施有偿捐献
热度 3 liueditor 2011-11-4 15:57
前不久看到一份资料,中国每年有30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每年能等到器官捐赠者仅1万人。这就意味着299万人还要苦苦等待有人捐赠器官,或许大部分人等来的是死神降临。这是我第一次慎重考虑“人体器官可否实施有偿捐献”这一问题。近来,一个好朋友的孩子患上了白血病,这一噩耗又钩起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目前,几乎各个国家的法律都明文禁止买卖人体器官。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想求教于各位仁人志士,在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监督管理下,实行人体器官有偿捐献究竟对社会能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我个人认为,要解决每年300万人的器官移植问题,仅靠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远远不行的。由于上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对器官移植略知一二,我看不得患者的痛苦,更不忍心看到、听到一个个病人死去。因此,今天“大逆不道”地写这点东西,道一道我长期纠结的几个问题,听一听智者的高见。 问题一: 我一直想不通,社会舆论要求公民无偿献血(我响应号召,无偿献血2次,200ml+400ml),为什么患者不能免费用血?既然大家无偿献的血,医院为什么还要收患者的钱? 问题二: 据我所知,做和肾脏移植大约需要15~20万元。请问,如果有人能无偿捐献一个肾脏给病人,医院为什么就不能免费给患者做手术? 问题三: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小姐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案例,李小姐及其家属提出的5万元补偿为什么不能满足?值得欣慰的是,移植了少量造血干细胞的病人奇迹般康复了,如果患者死去,究竟该谁承担责任? 问题四: 就我目前知识水平,认为正常健康人献血对健康不会有什么危害,其他的器官移植,捐赠者至少要经受一次手术吧?既然是手术,就无法排除意外。如果不是至亲挚爱,有多少人愿意无偿捐献骨髓、肝细胞、肾脏等。即使意外死亡,以我国绝大多数人传统意识,还要给亲人留个全尸,有几个家属同意在患者刚刚脑死亡的时候就把患者的心脏、肺等器官摘除? 如果实施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监督管理基础上的有偿捐献,我想,患者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肝细胞移植,甚至肾移植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同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可能会更多。至于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我想,人类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简直太轻松了。 暂时写到这里吧。急切需要听听大家的智慧和意见。任何批评我都能接受,但千万不要恶语中伤、人身攻击。我想,大家都想为所有病人献出一点爱。
个人分类: 一己之见|1724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人造血管
冯用军 2011-9-21 20:05
[转载]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人造血管
英国打造3D巧克力打印机 巧克力当油墨 原文英文BBC网站: http://www.bbc.co.uk/news/technology-14946808 据英国媒体9月19日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 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人造肠道和人造气管等小型人体器官。但大型人造器官的制造却频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制造毛细血管的相应技术,进而不能给大型人造器官输送必要的养料,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存活和运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 实际上,3D立体打印技术的精细度十分惊人。为了制造出相似度最高的人造血管,科学家还运用了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镭射光刺激人造血管材料分子交联化,之后将成形的血管植入细胞内壁。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型人体器官的制造。虽然移植人造器官的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人体器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给人类医学研究带来更有效、更人道的实验手段,譬如研发新药物时用人造器官取代动物来做实验。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动物时代悄悄“逼”近?
kejidaobao 2011-5-12 11:15
本刊记者/李 娜 近几年转基因植物领域争议此起彼伏,尤其2009—2010年的转基因主粮之争更是颇具代表性。相比之下,转基因动物领域似乎平静许多,但事实上,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慢脚步。 生物反应器领域最先突围 国内转基因动物研究可圈可点。198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作言率先培育出转基因鱼。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曾溢涛研究员在转基因羊、转基因试管牛方面,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忠华教授在转基因克隆猪方面都曾做出开创性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成功培育出的转人乳基因奶牛,更被业内评为最接近产业化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成果。 据悉,转基因动物主要在4个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类疾病模型、动物遗传育种改良、作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生产药用蛋白等高价值产品、人体器官移植供体。就应用情况来看,国际上仅有为数极少的利用牛羊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而获得的目标产品得到了商业化应用(详见《科技导报》2011年第12期“转人乳基因奶牛会否突破防线?”),其余领域研究均处于实验阶段。 据刘忠华教授介绍,在动物遗传育种改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李宁教授科研团队、刘忠华教授本人的团队等,在转基因动物的肉质改善、抗病、营养成分提高等方面均获进展,“现在我们能看到基因对性状的改变,也能得到转基因个体,但是目前还无法推向应用,主要困难是需要长期的安全性评估以及保证转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 在人类疾病模型研究方面,刘忠华教授告诉《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的团队、李宁教授的团队分别在舞蹈症、遗传性耳聋方面取得进展,目前也都处于实验阶段,今后有望进入临床应用。 人类器官移植供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基因猪上,因为猪的器官大小、结构和功能上与人体器官最为相近。关于目前进展,刘忠华教授告诉《科技导报》,“如果使用1~10的值域评价,那么转基因猪作为人体器官供体的研究目前处于3~4的阶段,继续推进还面临一些问题,但至少也迈出过关键性一步”。所谓“关键性一步”,是指赖良学研究团队采用敲除α-l,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胎儿成纤维细胞作核供体,成功获得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敲除猪,从而消除了猪作为人类器官供体的一个主要障碍。据介绍,因灵长类动物体内植入该转基因猪器官后可存活较长时间而引发轰动,该研究因此入选美国年度科学进展。 体细胞核移植法受青睐 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主要使用三大技术:原核注射法、体细胞核移植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各具优势与不足。 据刘忠华教授介绍,原核注射法在小鼠中应用非常成功,但在大动物的细胞核注射中成功率较低,从而导致成本升高,使这种技术性价比较低;另外原核注射法是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细胞内部情况难以控制,基本相当于将外源基因送入黑匣子,导致人工筛选困难。 而体细胞核移植法,是以动物体细胞为受体导入外源基因,再以这些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即外源性基因定点地整合到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再结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生产精确的目的转基因动物。“这种技术在细胞水平层面可控性好,但由于技术较为复杂,所以对人员操作技能和水平要求较高。”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经体外抑制分化培养建立起来的多能细胞系。当胚胎干细胞被注入囊胚后可参与包括生殖腺在内的各种组织嵌合体的形成。“目前只能在小鼠中实现,去年才有大鼠的相关报道。其他的大动物如牛、羊、猪因均无与小鼠相同的细胞系,所以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并不适用。” 有人曾提出,体细胞核移植法将有望成为21世纪创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技术。刘忠华教授非常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这种路线可控性最好,他的研究团队目前选择的正是此种技术。本刊上期报道李宁教授的研究成果使用的也是同种技术路线。 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限制 转基因动物时代正在悄悄到来吗?其实,转基因技术本身的难度和安全风险是转基因动物研究面临的两大难题。 据资料显示,转基因动物研究技术困难主要表现在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基因整合机制不清,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转基因在插入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内源基因的破坏或失活,也可能激活原本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尤其是癌基因)。其结果将导致转基因阳性个体出现不育、胚胎死亡、四肢畸形等异常。另外,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较低,有的几乎难以检测。 另外,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研究员介绍,目前转基因大动物研究中胚胎干细胞缺乏、基础生物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如鉴定基因困难、大动物繁殖周期长成本高等都是制约研究进展的因素。 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比如转基因动物携带外源基因,释放至环境中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危及生物多样性安全。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可能会增加“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机会,而转基因动物生产的食物有可能使食用者发生过敏反应。 刘忠华教授在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始终抱持严谨态度。他认为虽然目前一些技术障碍没有彻底解决,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困难会逐步消解。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他认为一方面要考虑大众接受度和尊重大众知情权,科学家也要多做有效的相关科普宣传;另外一方面要在立法允许、范围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才能得到更好保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