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波函数”是神马东西 ?
HigherQM2007 2010-11-2 10:27
对于学习量子力学的朋友,波函数是什么? 波动方程从何而来等问题是难以逾越的难点,也是教师没法讲清楚的,因为不学《高等量子力学》,不读狄拉克的原著,是弄不清楚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的。 狄拉克确立的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量子态的重叠原理的基础上的。对重叠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对量子力学就只能够当门外汉,或者槛外人了。 因为本学期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院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由超星学术视频全程录像,将来要面对全世界的物理学专家,所以本人在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时, 唯狄拉克马首是瞻 ,不敢自己胡言乱语。 通过多次仔细阅读狄拉克原著并与别的量子力学教材比较,深感讲清楚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对所有教师的艰巨挑战。狄拉克本人在剑桥大学讲授量子力学课程时,干脆用朗读自己的原著来代替讲课,这当然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行为。 有鉴于自己对我国理科教学的现状的了解,今年本人先期课程中概述了古希腊首创的科学传统(主要是爱因斯坦强调的 形式逻辑体系 )、文化重生与科学革命( Renaissance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时期完成的科学方法的创造与历次科学革命中的 范式转变 ( Paradigm shift )。本人确认,没有这些前期准备,不具备 reason、objectivity、logic 这三种主要科学品格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不可能弄懂量子力学的。 下面就是本人近两年阅读狄拉克原著的的心得: 11月01日课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a02a90100m8cw.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的特性
hufeng 2010-10-31 12:54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所称的科学,从牛顿三定律,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到DNA,生物进化等指的都是从欧洲16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近代科学。这场革命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光辉的人物。从拉开这场革命序幕,提出太阳中心说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到计算出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的天上立法者德国科学家布鲁诺,再到推崇实验和逻辑推理,而非迷信古人(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最后近代以来最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其力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的发现将这场科学革命推向了最高潮。这场革命中所提出的重实验,重逻辑推理,而非迷信古人,迷信权威,成了科学发展的新规范。 科学革命及其随后的科学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精神世界。自从牛顿建立了他的经典力学体系后,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通过牛顿力学方程的计算,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动与计算结果有差别。他们据此推测天王星轨道之外可能存在另一颗行星,导致了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这个发现极大的震撼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海王星被称为笔尖上的行星。牛顿的理论导致了所谓机械世界观的形成,法国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拉普拉斯假设存在一个精灵,他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并知道某一刻所有的力和所有物件的位置,那么这个精灵通过计算牛顿方程,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在科学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体系的发展中,分化出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专门学科。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9世纪中叶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的自然选择学说,另一位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在相同的时间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这两位的发现共同奠定了生物的进化规律。通过他们的发现,人们终于认识到上帝的存在是不需要的假设。在随后的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通过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建立起来的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而物理学同样深入到微观领域,在众多杰出物理学家的共同合作下,发现了描述电子、原子等微观客体规律的量子力学。因为这两项杰出的发现,20世纪被称为了物理学的世纪。而在20世纪中叶,由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构建了遗传物质DNA的模型,英国物理化学家富兰克林测量得到的DNA结构的数据,这些发现共同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所特有的双螺旋结构,从而极大的改变了生物学的面貌,使得分子生物学成了生物学研究的主流。 科学能够如此迅速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人们的观念,与科学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方法有关。 依据科学方法所获得的科学结论是客观的。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的检验,实验是科学知识最后也是最有权威的审判官。对于你得到的一个科学结论,别人在同等的情况下也应该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不应该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导致这个结论也发生变化,科学结论的成立也更是与个人地位无关。实验检验牛顿定律现在已经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而相对论还在新的条件下还在不断接受着科学家的检验。 也许在普通人看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黑暗点会越来越少。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圆,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科学的认识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的认识,而每当人们的把视野投到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已有的科学知识往往失效。如爱因斯坦因为正确预言了随行近日点的运动规律而享誉世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可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旦把目光超越太阳系投向更广袤的宇宙,就会出现大量广义相对论所解释不了的现象,如宇宙为什么会加速膨胀,其能量从哪儿来?在生物学内,当把进化论来解释在昆虫社会,如蚁群中出现的自己不生育,而专职照顾蚁后生产的后代的无私个体时,会出现达尔文所说的一个特殊的困难。由英国生物学家哈密而顿在60年代建立的亲缘选择学说(kin selection)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这个学说,因为相比照顾自己的后代来说,照顾自己的姐妹能够更好的遗传自己的基因,蚂蚁社会中出现了愿意牺牲掉自己的生育机会的工蚁。在当前,这个问题在生物学家中还存在分歧,有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理论并非解决了最终的问题,还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自从科学革命以来所建立的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这个方法下,通过短短400年来发展出来的科学知识,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31-10-2010 悉尼大学生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京大学《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教程》课件
热度 1 HigherQM2007 2010-10-20 15:32
狄拉克确立的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量子态的重叠原理的基础上的。对重叠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对量子力学就只能够当门外汉,或者槛外人了。 因为本学期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院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由超星学术视频全程录像(公布时的名称《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教程》),将来要面对全世界的物理学专家,所以本人在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时, 唯狄拉克马首是瞻 ,不敢自己胡言乱语。 通过多次仔细阅读狄拉克原著并与别的量子力学教材比较,深感讲清楚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对所有教师的艰巨挑战。狄拉克本人在剑桥大学讲授量子力学课程时,干脆用朗读自己的原著来代替讲课,这当然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行为。 有鉴于自己对我国理科教学的现状的了解,今年本人先期课程中概述了古希腊首创的科学传统(主要是爱因斯坦强调的 形式逻辑体系 )、文化重生与科学革命( Renaissance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时期完成的科学方法的创造与历次科学革命中的 范式转变 ( Paradigm shift )。本人确认,没有这些前期准备,不具备 r eason、objectivity、logic 这三种主要科学品格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不可能弄懂量子力学的。 课件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16511657_0_1.html 课件10月19日 量子力学没有测不准原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a02a90100lx51.html 博主十分希望与科学网的各位网友交流学习量子力学的心得,欢迎批评指正。 2010年 研究生院、物理学院双语课 《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教程》 授课大纲 Lecture Notes on Dirac's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Chapter One Recipe to comprehend and command Quantum Mechanics: Paradigm shifts Section 1.1 Brief history of quantum physics A. Expeimental discoveries leading to quantum mechanics B.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in quantum era Section 1.2 The Scientific Method A.Definition of science as given by Einstein B.Greek philosophers :From Thales to Aristotle C. Euclidean geometry and formal logical system D. Renaissance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From Copernicus to Newton E. Descartes Method of Science: The four precepts F. The Cartesian geometry Section 1.3 Review of Classical Mechanics A. Einsteins critical review of Newtonian mechanics based on Descartes four precepts B. The Lagrangian mechanics C. The Hamiltonian mechanics Section 1.4 Paradigm and paradigm shifts in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 Paradigm in science B. Paradigm shifts in scientific revolutions Section 1.5 Paradigm shifts: the recipe to comprehend and command QuantumMechanics A. Example one of paradigm shifts in quantum physics: Planck oscillator, from c-number to q-number and from visible physical space to abstract mathematical space B. Example two of paradigm shifts in quantum physics: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and spin, paradigm of quantum measurement and Pauli matrix approach to two-level system Chapter Two Dirac's four axioms of Quantum Mechanics: Superposition, Observables, Canonical quantization and Equation of motion Section 2.1 Axiom I: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 Definition of quantum states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B.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of the principle C. Dirac's notation for vectors: the ket D. Dirac's introduction of inner product function and bra vectors E. The 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et and bra Section 2.2 Axiom II:Principle of observables A. Linear operators (q-numbers) B. Operator operating on the bra vectors C. Conjugate relations D. Eigenvalues,eigenvectors and eigenspace E. The eigenvalue problem of Hermitian operators F. Axioms of observables in quantum mechanic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Section 2.3 Axiom III:Quantization conditions A. Sequential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again B. Commut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C. Uncertainty relation D. Axiom of quantization conditions: Dirac canonical quantization 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relation between x and p Section 2.4 Axiom IV:Equation of motion A. The Heisenberg equation of motion B. The Schrdinger equation of motion Chapter Three Dirac's three rules of manipulations in Quantum Mechanics: Representations, Transformations and Pictures Section 3.1 Representations of discrete eigenvalue spectra - matrix A. The basis of a linear vector space and the basis vectors B. The eigenvectors of Hermitian operators as orthonormal basis of Hilbert space C. The discrete eigenvalue spectra and the matrix representation or matrix mechanics D. Matrix (energy or Heisenberg) representation of Planck oscillator E. Matrix representation of spin one half and the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agai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量子力学没有测不准原理
HigherQM2007 2010-10-20 15:23
中文量子力学教材充斥着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关系,是对所有 只用汉语学习量子力学的学子的完全误导。 量子力学只有不确定关系,只是重叠原理的一个必然推论,可以严格证明; 没有测不准原理,原理不存在证明一说。 量子理论是最成功的科学理论,因为它是经过最精确测量检验的,怎么 会测不准?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院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课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a02a90100lx51.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方法漫话-2:伽利略的科研方法——从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谈起
sqdai 2010-10-8 07:22
大家知道,伽利略是现代科学方法奠基人,他的不朽著作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开了现代科学的先河。他首次较为系统地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力学研究中,以实验方法为核心,综合采用逻辑方法、观察方法、抽象方法、数学方法等基本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现以自由落体研究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挑战权威 伽利略从不迷信权威,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关于自由落体,当时风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落体以匀速下落,速度与落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部署,开始出战了。 逻辑分析 作为第一步,伽利略采用逻辑方法,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用短绳系住重量不同的大小石块,使之自由下落,按亚里士多德观点导得矛盾。他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56 ~ 62 页)对此作了有趣的描述:显然当把两者合在一起时,较慢的物体使较快的物体有些减速,而较快的物体使较慢的物体有些加速。 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8,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4,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8为低的速度运动;而当把它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原来以速度8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的速度运动;结果是与你推测的矛盾。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亦即,演绎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 观察分析 伽利略比他的前辈高明之处在于把逻辑方法与观察、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1589 年进行了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观察到 10 磅 的球与 1 磅 的球同时落地,初步验证了他的逻辑分析结果。(参看博文《不屈不挠 忍辱负重记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实验分析 严格说来,比萨斜塔落体试验只是一种观察,较为被动,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关于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区别详见以后的博文)。因比萨斜塔的高度仅为 56 米 ,落体落地过快,不易看清,当时也无条件进行精密测量。因此,伽利略设计了两种实验:斜面实验和单摆实验。前者实际上是一种 冲淡引力 的实验,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滑落,使得实际收到的引力作用减小,实验发现,大小球滚动速度相同,且与斜面夹角无关。接着的单摆实验中,他发现只要摆长相同,摆动速度就相同,与摆重无关。这样,就从两个角度演证了自由落体运动。 数学分析 伽利略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初等数学方法,确立了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时间的数量的关系,亦即目前中学物理学中所描述的数学分析。这里,他清晰地引进了加速度的概念。从而,使自由落体定律成为铁板钉钉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理论就此落败。 抽象分析 伽利略并未就此停步。他进一步做了双斜面实验,将两个光滑斜面相向放置于桌面上,各自与桌面的夹角相同,发现从一个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到达对面的斜面的同一高度后往回滑落,在同一高度上往返滚动。接着,他又做了思想实验: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为九十度时,就回到自由落体情形;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趋于零度时,滚落的小球就会无休止地前行,这样他发现了惯性,实际上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当然,作为物理学家、力学家,他敏感地抓住了阻力问题。他知道,阻力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后一个思想实验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在他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有详尽的讨论,这里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伽利略善于针对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方法。他在谈到自由落体研究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他身后的现代科学发展史证实了他的真知灼见。 伽利略做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距今恰好 420 周年,我们作为后来者,是否更应该多多聆听这位科学大师的声音,学学他的科学方法和治学之道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库兹涅佐夫, Б. Г. , 伽利略传,商务印书馆, 2001 。 2. 林徳宏,张相轮,创造的动力丛书( 2 )科学方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 3. 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4.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写于 2009 年 4 月 2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947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28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狄拉克驳斥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指责
HigherQM2007 2010-10-5 16:15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狄拉克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在伯仲之间,甚至有意大利物理学家公开撰文声称狄拉克高于爱因斯坦。他们二位在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方面的观点是对立的。本人没有看见二维当面PK的报道,但在准备今年的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院课程《高等量子力学》的过程中发现,狄拉克在其名著《量子力学原理》中有关重叠原理的论述是直接指向爱因斯坦的。内容请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a02a90100lih2.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谈科学思维(2)——关于十五种比较思维方法
赫英 2010-9-4 12:46
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有十五种比较思维方法可考虑选择运用。 一. 相似性比较、差异性比较和正反比较 这是基本的比较方法,即比较研究对象间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成分的相似性、差异性和正反性从而得出规律。首先,这种比较应该是三维的,常常在一维甚至在二维上看去相似的事物在三维上却是差异很大的;其次,这种比较应该是动静的,即要把比较对象理解为运动着对象,在某一时刻研究对象间的异同、正反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甚至走向反面;第三,这种比较应该是复杂的,因为物质成分本身就是复杂的。某几种成分的异同或正反,并不能决定比较对象的异同或正反。但所有成分都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成分数并且还要尽量排除其他成分的可能影响;第四,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域,即不同域中比较对象间的异同或正反有相对性。在某一时空范围研究对象间的异同、正反换个时空范围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走向反面;第五,要正中比反,反中看正。不存在绝对的正反,反正是可以转化的。第六,要注意比较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相似,也没有绝对的相异。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似、相异、正反都可以相互转化 。 二. 形象比较、逻辑比较和灵感比较 科学问题的发现往往源自形象比较。形象比较是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辨别各种观察材料及其异同的思维活动。其实,形象分析和形象的区分就含有比较的成分,形象比较侧重比较研究对象的共性和个性。我们通过形象比较来区分研究对象、认识其相识性和差异性。例如,在地质矿产工作中,一些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化常集中于岩体顶部,矿山人员形象地称之为西瓜皮,就是一种形象比较;再如,现在艺术界有所谓的印象派,就是强调艺术创作的第一比较印象给人的震撼 。鲜明生动的形象比较,常给人以生动的印象和巨大的启迪。 逻辑比较是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辨别各种观察材料及其异同的思维活动。通过逻辑比较,思维便获得关于研究对象质的规定性既不同对象间关系的认识。在逻辑比较中会发现有异常的现象或不同的数据,这常常就是新发现的开始 。 灵感比较是在灵感分析的基础上,辨别各种观察材料及其异同的思维活动。灵感比较常有明显的瞬时性和感应性而不强调比较对象间的确切相似及联系。产生灵感的导火索常常就是灵感的比较对象。如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洗澡水瞬时对他的浮力恐怕就是一个契机。 三. 个别比较、归纳比较和演绎比较 这是常用的比较方法。 个别比较就是对比,即对比两个研究对象的异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归纳比较就是一一对比,即如果空间或时间上一序列比较对象中的绝大多数互有某种异同性,那末这一序列对象中的其余部分也可能具有这种特征。归纳比较常常会导致新的发现。 演绎比较就是先要有一个一般的模式或一般的假说,如果某一被比较个体的特征在这一模式或假说之内,则可以考虑该个体有模式或假说的一般特征。 四. 典型比较、重点比较和系统比较 典型比较就是从一系列待比对象、待比特征中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对象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指导一般性的研究。当前我们在某一政策出台之前常常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企业或群体进行试点,就是一例 。 重点比较就是抓住关键的特征、关键的对象进行比较。这正如认识一个人,我们无需将其身高、体重、血型等一一测量,实际上我们常常抓住其关键特征,一眼就能将其认出。在重点比较中常常有形象比较的影子。重点比较,一般要求研究者有较多的研究积累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系统比较指的是对待比对象从时间、空间、物质成分上的全面、详细的比较,从而得出课题所要求的结论。这是一项非常仔细严肃的工作,正如一个飞行员要上天必须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一样。系统比较最好在典型比较和重点比较基础上进行,宜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而一开始就进行系统比较,对于科学积累型的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纵横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对不同现象、不同事件、不同因素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出有关的主要事件,找出主要事件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以及主要方面的主要控制因素等。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事件在其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比较。我们在观察待比对象时,务必把他们理解为运动中的对象,即它们是变化着的事件中的某一环节。通过纵向比较划分和比较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找出哪些阶段与研究问题有关,哪个阶段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主要阶段,哪些因素是控制主要阶段的主要因素等。 所谓纵横比较,是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对于两个或多个平行发展的成矿事件有时需要对各个不同纵向事件中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横向比较,进一步使研究深化。 以上十五种比较方法,有一些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一些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比较思维方法的讨论,对研究过程特别是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能有特殊的意义。
个人分类: 论文|94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谈科学思维(1)——比较思维
赫英 2010-8-20 06:10
摘要:在浅议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和讨论了比较思维及有关的比较方法等问题。 科学人才的培养,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然而有科学知识并非就是科学人才。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科学地思维和科学地工作,才能为祖国担起创业的大任,而不致于只抱着前人伟大的粗腿而不能前进一步。当前有关科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但相应的思维与方法学论述却较少。笔者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深感钱学森院士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的重要性。 (一)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1. 形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有时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翱翔于客观现象的全部生动和丰富之中,常常带有感情的色彩并有很大的震撼力量。而对事物的认识,多寓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不带或较少带有条理性,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丰富的客观现象直接作用于人脑而激发出的的一种思维活动,其发展是不可逆的。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为什么像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以及我国敦煌的壁画、西安的兵马俑等伟大的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曾再重现过呢?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类和一个人一样,其认识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早期的认识比较集中于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捕捉,这时候的人类似乎还看不清人体的骨骼。而当他以后成了一名解剖学教授,当他面对一个血肉之躯,思考的确是索然无味的骨架,又怎能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所震撼呢?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是感官捕捉到的全部生动形象的总和客观现象越丰富、越生动、越复杂,对人脑的刺激就越大,形象思维过程就越可能导致重要的成果。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强调医生临床实践、强调地质、生物学家注意野外观察等是因为感多才能震撼、见多才能识广,甚至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可从中受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可视为一例)。形象思维全部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丰富的客观形象之中。 形象思维并非是形象全部总和的缩影。最重要、最感人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形象思维的另一重要特征。然而,这种选择带有感性的性质,理性仅占有次要地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尽管这微笑到底代表什么人们一直在争论,但它确是这幅画中最感人的形象之一,是一个人、一代妇女、一代新生阶层特殊性格的反映。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中医给人看病,由摸脉而联想到气的运移;星相学家观天,由星移斗转而联想到社会的变迁;地质学家跑山,由褶皱而联想到造山运动;等等。联想是由形象到认识的中间环节。对形象思维来说,在联想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很薄弱的。同样的形象,经不同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第四个重要特征。简言之,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对现象的观察、形象的选择和联想而激发出的对事物的形象认识。想象是一种创造,它所创造出的新形象,是对基础形象内容和本质的揭露。 任何认识都要回到实践中去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指导实践。形象思维创造出的新的形象,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个过程是头脑中的主观形象向外部的客观形象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则使形象思维的认识不断地走向更高的飞跃,从而实现新的创造。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另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所谓逻辑思维,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运用逻辑来思维。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在逻辑思维中再现诸多规定的统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逻辑思维把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的属性区分开来,抽取出本质的属性及其有关的诸多规定性,把复杂的、生动地、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为若干简单的规定,再把这些规定按照一定的条理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从总体上、全面联系上去分析、综合及把握这些规定性,形成对事物及其发展本质的认识。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中,其孩提时代思维形象的丰富性,随着人类的成熟、清醒和冷静,将逐渐为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代替。 和形象思维不同,逻辑思维不能感知事物的本质,而是间接地通过逻辑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这种认识直接、丰富、生动,但思维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即一针见血但可靠性差;而逻辑思维是通过抽象化的概念按照逻辑规律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思维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严密,但却丧失了事物和现象的全部丰富性,即更可靠、更深刻、但把问题简单化了。 科学研究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为目的,逻辑思维是其最常用的思维形式之一。从大量的实际材料中抽出质的规定,通过概念、判断、命题等在思维中进行分析、组合和综合,由逻辑推论而获得新的认识。 3.综合思维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都是科学认识和科学发现的重要武器。而二者的综合,就是综合思维。形象思维的认识,常使我们能捕捉到科研中的关键问题,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逻辑思维的认识,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实质,解决了问题但却难以从逻辑推理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即在逻辑思维的中断过程还需借助形象思维的力量通过思维活动的非逻辑的飞跃而获得新的认识。从个别陈述和逻辑推理中不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科学定律或理论是从逻辑思维的中断、跃迁过程通过非逻辑的想象、直觉得到的。而科学实践才是检验科学定律或理论的最终检验标志。通过形象思维而捕捉科研中的关键问题,通过逻辑思维认识科学问题的实质,再通过形象思维进一步实现飞跃而得出一般性的认识。形象抽象再形象地前进,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伴随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思维,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得以前进的有力武器。 4.非线性思维灵感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其思维过程有一定规律性。在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线性区中,还存在灵感思维的混沌区。其形成及思维过程是非线性的,并不符合线性思维的一般规律,笔者称之为非线性思维。我国科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亦步亦趋,验证他人理论而原创性差,这与其思维过程缺少创造性有一定联系。创造性思维具有全新性(以全新的起点走自己的路)、逆反性(即便是大多数人承认的理论也敢于怀疑)、超越性(不拘一格、超越学科限制、以其它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戳本研究领域的窗户纸)以及敏感性(敏感地抓住科研中的关键问题)等特点。创造需要灵感,而灵感思维就是一种突发的创造性思维。灵感的爆发常常导致感人艺术作品或重大科学发现的问世。魏格纳观看地图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于是导致了大陆漂移说的产生;苹果落在地上使牛顿出现灵感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大家知道的例子。 灵感思维是线性思维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思维到认识的飞跃,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被激发的潜意识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其发生有突发性、偶然性、顿悟性,但却代表了科学研究到科学发现过程的必然性,是量变到质变规律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形象思维过程可以产生灵感,逻辑思维过程也可以产生灵感,而灵感更是综合思维过程中经常见到的现象。灵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是人类思维活动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灵感不神秘,也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线性思维背景下出现的非线性思维过程。其产生有针对性,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对研究问题有大量的原始思维积累。阿基米德洗澡时出现灵感发现了浮力定律;凯库勒在火炉边瞌睡,朦胧的火舌飞舞使他顿悟出苯分子的结构;门捷列夫在梦中编成元素周期表;等等。这些科学家灵感的出现其实都是在艰苦的科学劳动中,百思不得其解而由于偶尔的注意力转移出现契机才被激发出来的。 灵感需要契机、催化剂、导火索,它们对灵感的触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诱发灵感的因素和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几点是应该指出的,即:(1)灵感需要深厚的知识和实践背景;(2)在灵感出现之前,线性思维活动是在不断和紧张地进行着;(3)接近灵感出现的时候,线性思维过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4)中断期有关思维活动暂时的松弛和转移;(5)诱发因素的突然出现;(6)来得快,走得也快,需要及时捕捉。 因此,我们可用一下简单图示来说明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线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 非线性思维:形象灵感逻辑灵感综合灵感 (二) 比较思维 1.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 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周围的事物,无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离开其它事物而孤立存在,而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前提。一方面,每一事物以其差异性、个性、特殊性而区别于其它事物;另一方面,它又以其同一性、共性、普遍性而与其它事物共存而互相依赖;运动着的事物同时是其自己又是别的什么。一方面,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每一阶段的事物又包含着否定自己质的规定性的因素,即事物的存在是合理的,而同时它的消失与否定也是合理的。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其发展也是相对的。 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认识及其思维方式上,这就是比较思维。 2.比较思维 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的。物质和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是普遍的规律。如果任何事物都和自身同一,没有了差别,也就没有了发展。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比较思维则是这种认识的相对性在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反映。 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抑或线性思维,抑或非线性思维,都离不开比较。形象的比较、逻辑的比较、灵感的比较,比较贯穿于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 联想本身常常就是一个形象比较的过程,将原子和太阳、地球相比而得出原子构型;将树根、树干、树枝和矿石的生成相比而想象出矿石形成模式;等等。 比较更是逻辑思维中常见的方式。通过比较对生动的复杂的客观现象进行分类,寻找现象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区别出个现象中本质的规定性和非本质的规定性;又通过比较寻找各个质的规定性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归纳或演绎对比求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实际的思维过程常常是综合思维,在其过程中形象比较和逻辑比较交叉运用;而在线性思维中断时非线性思维即灵感思维发生作用的时候,灵感的比较更是爆发出创造的火花。 比较首先是鉴别。即把研究对象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确定研究对象借以区别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比较其次是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比较第三是联系和想象,即求同而存异,找出规律。 ( 三) 比较方法 1 观察 观察是比较的前提,任何比较都需要观察。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观察常常带有形象的、生动的、模糊的、凌乱的性质;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观察具有细微、严密、系统、清晰、准确的特征;综合思维中的观察常带有某种反思,具有主、客观不自觉融合的特点;而灵感思维过程中观察常是瞬息的、多变的、多带有想象的痕迹。 观察应力求客观如实。不同的思维形式,其观察接近事实的程度和特点是不同的,然而绝对的如实是不可能的。通过多次实践、多次相对求实的总和,才使我们比较地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的代表性、全面-精细性和反复性。第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我们不能立刻理解,而经过比较、联系有了认识以后,我们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观察它。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而对于每一循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观察,都达到了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的程度。 2. 分析 分析就是解剖,是比较过程的第一阶段。将统一的观察对象解析为各个细节,把各个细节区别开来,是一件很细微、很系统、很形而上学的工作。只有把研究对象分析到家了,才能进一步进行比较、联系和综合认识工作。 形象分析的特点是注重形象特征的结构分解,再就是注重重点形象的分析。在形象分析的过程中,常对分析对象的重点部分有所强调,即带有某种主观的选择性。 逻辑分析则不同。它所注重的是矛盾分解,即对事物的一般和个别、质和量、形式和内容等等关系和质的规定性进行分解。在丰富而又零碎的观察材料面前,逻辑分析将其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或不同部分,抽象出相对独立、相对隔离的种种规定而区别开来,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层次把握其本质属性和特征。 综合分析把形象分析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是形象分析的逻辑理解和逻辑分析的形象反思。 灵感分析常是在灵感出现之前的一种潜意识活动。灵感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其出现常常同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潜心思考有关。灵感的出现常有一个孕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灵感分析。在出现灵感之前,线性思维已经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剖,但在比较、联系得出规律上碰到困难,于是转入潜意识并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来不曾分析过的观察信息可能被调动出来,并在潜意识活动中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灵感出现之前的灵感分析准备。一旦有契机把灵感分析的有机部分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导致了灵感的发生。 3.比较域 比较的前提是观察对象的可比性,因而比较时必须注意域的问题。所谓域就是范围,即比较要在一定的物质成分、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研究对象本身具有各种规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进行比较,但必须在研究对象同在某种规定上有共同点时才能进行比较。一般说来,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进行比较。如要比较研究对象的物质成分,则研究对象在时间或空间上至少有一种尺度上应有可比性。 4.注意四个比较关系 (1) 形象比较、逻辑比较和灵感比较 (2) 个别比较、归纳比较和演绎比较 (3) 系统比较、典型比较和重点比较 (4)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纵横比较 5, 联系和联想 联系和联想是比较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已被分解的成分或因素连接起来综合成规律性的认识,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去把握同一性,从不同规定中找出统一的本质,从而达到科学研究上的飞跃。 6. 比较过程的偶然性 在观察比较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偶然的现象,我们不要轻易以其不代表过程一般趋势而将其忽略。任何特殊的、偶然的现象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都是本质的反映而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它常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客观过程、探索规律的推动力。 总之,比较思维是重要的科学思维之一,它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始终。在详细的观察解剖和分析基础上,在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过程中从总体上、群体上、纵横、动静以及必然与偶然关系上去把握客观事实,在时间、空间及物质成分上加以比较,找出异同,通过联系、联想、综合得出规律。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而每一次比较实践的过程,都使我们更接近于对科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注:本文大众科技报2010年8月24日起连载。
个人分类: 论文|108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略论科学
jiangjinsong 2010-4-22 11:24
略论科学 作者:中华佛教 文章来源:中华佛教 点击数:902 更新时间:2005-3-31 略论科学               明心斋主人              0、科学的地位   0,科学属于最基础的主客分离学。   从理论上看,世间出世间一切有理论、有系统的学术按高下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   0.1,主客分离学。这是当今时代学术文化的主流,包括了科学技术及当代哲学、政治、伦理、一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主客分离学包括两个方面:1,有关客体规律的学科称之为科学。2,有关主体意志选择的称之为人道主义(人文学科)。其根本观点是:   a,主体与客体完全分离、根本对立。   b,客体遵循与主体无关的因果规律。   c,主体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和承担者,主体是完全自我规定的。   d,客体听任主体的操纵、控制、统治。   0.2,感应道交学。这是在近代西方文化统治全球之前,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学术和文化,包括了儒家、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外道宗教及各种巫术、方术。其根本观点是:   a,感应主体(人)与感应客体(天、上帝、真主、关公、土地、城隍、各地的山神、水神等)之间存在相互感应的作用。   b,感应主体的(心灵)感应状态决定了感应作用的大小、性质,决定了感应对象是否显现。   c,感应主体的生活意义与价值在于和感应对象(天、上帝)相适应。   0.3,真空妙有学。这是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教法,也称佛教,或称佛法、佛学。其根本观点是:   a,主体、客体都是虚妄分别、随缘安立的假名。   b,万法唯心造,外尘、内根皆唯识所显。   c,识亦假名安立,究竟而言,毕竟真空。   d,真空不碍妙有,空中能生万法 。   0.4, 主客分离学的真理是感应道交学,感应道交学的真理学是真空妙有学。             1、科学的目标   1,科学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控制事物的权力。   此处的科学是指发源于古希腊,形成于近代欧洲,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成就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传统 。   1.1,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本质是一致的,即为满足人类的欲望,实现人类意志的谋划行为。   1.11,看似毫无功利目的的纯粹基础科学研究,不仅在事实上是技术活动的基础和准备,而且在观念形态上已经把世界理解为外在的、现成的、机械的事物,因而是可以宰制、改造、统治的事物 。   1.12,准确的预测和随心所欲的控制,永远都是科学技术活动成功的最高标志。   1.13,科学技术活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对于真理 的把握和世界的如实理解 。   1.2,毫不奇怪,科学的昌明,技术的发达,常常是与人类高涨的贪欲、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迷恋紧密相连的,但其本身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 。            2、科学的假定   2,科学活动的最基本前提假定是:在能认识世界的主体之外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主体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假定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   这个假定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A,与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状态都与主体无关。   B,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纯粹主体的存在及其存在状态与客观世界无关。   2.1,客观假定是无法证明的,它是科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信仰。它使科学具有一种表面上的客观性。   2.11,永远不可能用任何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个假定,因为科学实验本身的合法性须以此假定为前提。只有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科学实验才能真正揭示客观的真理。   2.12,客观性假定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   2.121,任何能推出客观性假定的推理,前提中都已经包含了这个假定。   2.122,如果否定这个假定,也不会推出自相矛盾的命题。例如,假定世界是虚构的,完全是幻梦一场,或者世界是依赖主体的,这都丝毫不会违背逻辑。   2.2,纯粹、永恒的主体的假定,同样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它使得科学活动具有一种表面上的纯粹性、永恒性。纯粹主体的假定要求科学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假定每个人都有接近真理的平等的资格和权力。   2.21,纯粹主体的存在是根本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它甚至不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永远逃避着科学研究的视野。科学研究的视野是由它规定的。   主体不同于人体或大脑。人体和大脑都是物质性的存在,属于客体世界的范畴。人体或大脑与客观世界的其余部分的相互作用是物质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客体世界内部的作用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   既然主客分离学不承认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所以只承认身业和一部分为他人所听到的口业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不承认意业的伦理意义,并且以此而坚持毫无原则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反对限制异端邪说,使得今天各种邪说猖獗,魔教横行。今天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凶杀的游戏和信息,严重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却因为个人独自的思想活动――意业――不具备伦理意义而放任不管。   2.211, 根本无法合理地、确定地证明自我之外的他人的意识的存在。我永远不能象体验自己那样去体验他人的意识。他人是否有意识永远是个迷。   说明:意识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体验,因此确知意识存在的唯一方法是内省。   2.212,即使我自己的意识可以得到确认,也不能证明存在一个纯粹的主体。只能断断续续地、很不稳定地体验到某些意识事件。但这并不能推断有一个单一的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立的、截然有别的心。换言之,有意识存在,但未必有心存在 。   2.22,逻辑推理也不能证明主体的存在。在逻辑上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即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都不过是一种幻觉,不过是那唯一的总意识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次上的不完善的体现。   备注:主客二元论有不同的修正版以应付上述的批判。   A,行为主义将意识状态划归为行为与行为倾向,以消解2.211。   B,唯物主义根本将主体归入客体范畴中,以消解2.21.   C,唯心主义 则常常将客体归入主体范畴中,以消解2.1。   但这些修正都破坏了主客分离学的基础。   2.3,量子力学的成就表明,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那种旨在认识独立于观察者的观察对象的科学已不复存在。   2.31,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月亮在无人观看时是不存在的。与观察者毫无关系的观察对象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虚构而已,甚至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   2.4,感通学是主客分离学的真理。即感通学是主客分离学的逻辑结论。主客分离学是感通学的特例和近似。             3、科学的方法   3,纯粹客观的所谓科学方法是虚构的、不存在的。科学活动并非遵循其标榜的所谓科学精神。   3.1,纯客观的观察事实是不存在的。观察中总是渗透着理论,渗透着观察者的理解。   3.11,视觉经验并非仅由视网膜上的图像所决定。从视神经所受到的刺激变换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要受到意识状态的影响。   3.12,视觉经验的表述依赖于特定的理论和术语。   3.13,观察者的欲望、理解、猜想决定着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角度、层次。   3.14,科学理论审查观察事实的资格。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观察事实,与科学假定相冲突的观察事实,都会受到排斥,或者指责为骗局、幻觉,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引论:科学的成功已经使得其他传统在与科学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上,科学排除了有利于其对手的证据,取消了对手一方证人的资格,改写了历史。主客分离学假定了时间-空间的基本规定性。因此,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架构中证明宗教、人体科学、占星术、堪舆术等传统的科学性是不可能的。   3.2,从观察事实不能合乎理性地总结出规律,也不能合乎理性地验证假说。   3.21,观察事实是单称的、个别的陈述,而规律是全称的、普遍的陈述,从单称陈述无法确定地上升为全称陈述。归纳法缺乏必然性,其合理性无法证明。   3.211,过去使用归纳法成功的历史也无法为归纳法辩护,因为这种辩护不过是归纳法在元层次上的使用。   3.212,事实上,使用归纳法常常会导致失败。   3.213,即使仅在概率的意义上,归纳法同样也无法证明其合理性。因为无论多大数量的单称陈述,在面对无限多的可能性时,归纳为全称陈述的概率都是零。   3.214,从逻辑上看,以假说的推论和预言与实验结果一致来断定假说的合理性,完全是一种诡辩,没有依据。这是在逻辑上备受批评的肯定后件推理:即如果Q,则P,已知P,则Q。而今天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以这种逻辑魔术来获得其真理外貌的。   3.22,不仅单个事实无法通过归纳法肯定地上升为全称陈述,而且单个事实也无法确定地否定全称陈述。   3.221,实验和观察事实可能有错。   3.222,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的逻辑联系必须借助于许多辅助假设作为中介。而这些中介可能是错误的。   引论: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时刻在重新编织的信念之网。从逻辑上看,只要愿意对网络的其余部分作足够的调整,任何一个陈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证明是正确的。   3.3,逻辑一致性的要求也并不一定应当绝对遵守。   3.31,新提出的理论可以与过去提出的理论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因为过去理论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可能是有缺陷的。   3.32,一个理论内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有矛盾。   3.321,因为一个很有效的理论体系可以通过以后的修正进一步完善自己,消除矛盾。如微积分、玻尔的半量子化模型,在刚开始提出时都是实践上有效,而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   3.322,哥德尔定理表明,任何体系都不可能兼具自洽性和完备性,即任何体系中都会有一些在本体系中无法证明的命题。   3.4,对于理论的选择不存在简单和固定不变的规则与算法。理论是可以发展的。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一个起初有缺陷的理论最终可能会很有前途。反之,一个目前似乎很完美的理论可能已经气数已尽,没有发展潜力了。所以,如果一位科学家根据其直觉宁愿选择一个暂时表现尚不完善的理论,努力去发展它;而拒斥一个暂时表现较好的理论,也是有道理的。科学家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为了鼓励其他科学家来共同发展这一理论,往往会诉诸科学之外的因素、非理性因素,这种做法常常是合理的,即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3.41,不同理论之间并无中立的评价标准,也没有中立于各种理论的观察语言可以提供选择基础。所以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是无法用严格合乎理性的方法来解决的。   3.42,评判各种理论优劣的元理论依赖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状况持何种理论,就自然地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评判标准。   3.421,所以,不同理论的拥护者们持有不同的理论评价标准。   3.43,观察渗透理论,持不同理论观点的科学家会拥有不同的观察事实。   3.5,虽然在科学活动的每个层次与阶段,在逻辑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科学的实际发展却显得如此简单明了,信心十足。这是因为科学活动追求的是实用的效果,而非真理。所以聪明的科学家都不顾教科书上的禁忌,忽视这些矛盾,而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具体的形势,发展自己钟爱的理论。最后又将实用的效果当作真理的标志来自欺欺人。            4、科学的党性   4,科学不仅是有党性的,而且还是不宽容的、排他的、和垄断的。   4.1,科学拒斥且重新解释科学传统之外的一切文化传统,如宗教、神话、传说等等。科学还系统地修正和篡改历史。   4.11, 通过修正和篡改历史,科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思想环境,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证据。   4.12通过贬低和侮辱神话、宗教、传说的地位和权威,科学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4.2,科学企图垄断认识,垄断真理 。   4.21,常识过于零乱,来源太杂,未经整理;哲学诉诸猜测思辨,无法验证;宗教诉诸天启,不能满足理性的批判;神话荒诞不经,传说添油加醋,与时变化。总之,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唯有科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4.22,科学自称是客观的,即是无立场的、中立的。因此它已经不是各种互相争论的观点的一种,而是裁决各种观点正误的标准。   4.3,科学已成为自由社会中唯一必须信仰的宗教,成为与国家势力结盟最为紧密的意识形态。   4.31,文明国家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确立了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科学教育的法律义务。   4.32,绝大多数文明国家都规定人民只能接受基于近代科学传统的健康服务。   4.33,几乎所有国家中,司法制度都只接受近代科学的知识权威,其他传统的知识只能处于非正式的地位、甚至是地下的状态。   4.4,科学精神是有局限的。它既缺乏信仰,又缺乏彻底的怀疑精神。它推崇和鼓励一种普遍的、但又是独断的怀疑精神。科学是一种天真的、无反思的认识活动。   4.41, 科学精神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对象,包括具体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观点,----除了科学和所谓的科学精神之外。   4.42,科学精神认为:免除怀疑或经受怀疑的唯一标准是,符合科学活动的游戏规则;即科学精神本身是免于怀疑的。   4.43,这种科学精神与真正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有差距的 。真正的真理是敢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   4.5,科学家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并不能代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   4.51,因此科学家的工作,必须要接受其它利益群体的监督和检查。即使在有关科学的事务上,科学家也绝非唯一的和绝对的权威。             5、科学的对象   5,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的科学,而是客观的科学。它不是以自然,而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   5.1,科学是实验科学,它强迫自然以很不自然的状态展现自己。   5.11,科学对自然进行理想化的剪裁。科学假定:在对自然作出了如此惊人的改造和变革后,我们还能够认识原本的自然。   5.12,客观世界是自然的一种很不自然的极限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主客体的相互感应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客观世界只是自然的一个特殊子集。科学很明智地通过限制自己的研究范围来保证其值得自豪的成功率。   5.121,因此,今天所谓人体科学适用范围是:主客体的相互感应作用足够大,能够产生足够稳定的客体状态的改变效应,又不会因人体科学研究者和其他旁观者、审查者的主体干扰而产生明显的变化。这也许该称之为半感通学,是由科学向感通学过渡的桥梁。   5.2,科学用外在的、漠视差别的观点来看待客观世界。   5.21,科学是精确科学,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数学是一切质的差别的死敌。   5.22,科学割裂了时间与空间,把时间的体验归于主体,使客体空间化,最终使得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化。科学假定空间和时间本身都是没有任何节奏的、各向同性的、可以随意作对称变换的、并可随意决定参照点的。   5.3,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   5.31,今天所谓的系统科学也依然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在分析之后又做了综合的努力。   5.32,科学之所以可能来源于分割,是因为科学的基础即来源于最大、最原始、最基本的分割――主客体之间的分割。             6、科学的传授   6,科学技术在原则上是公开传授和交流的,是可以独立发现而不须教授的。   6.1,科学技术知识在原则上是普遍的、与根器无关的。   6.11,科学技术知识是平面的,单层的,透明的,不需揭示的,无象征的。   6.111,科学技术知识必须是可以用名言表达的,可以无歧义地在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在科学技术知识中,不存在无法用名言表达和区分的差别,不存在任何无法用名言表达的事物。换句话说,科学是被拘禁在名言之中的。因此,科学绝对是相说,是一切执着中的典型。超越语言限制的世界、真理是科学所无法梦见的。   6.112,科学技术知识的表达形式是唯一的,即直接显露的,无有方便。所以科学知识要求一种最为天真、最为武断的理解方式,即所谓依言取义,相信存在着名言所指的实体。   6.12,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主体在原则上是平等平权的,无有高下。所以,科学知识实际上必须适应最劣根机的人。任何深刻的洞见、微妙的体悟在科学中都是无法生存的 。科学的这种平庸化、肤浅化正是它的力量所在,它借此力量,从而保证能在一个大众社会中获得足够的民意支持。   6.2,科学技术知识被当作是道德中立的。   6.21,任何人,无论善恶,原则上都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例如原子能知识、网络知识等)很显然地可能会被用来危害社会,残害生命。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者不存在任何审查控制机制,这是当今社会许多严重灾难的根源。与古代拳师对于只能伤害一两个人的技击绝招的严格控制相比,当今社会对于如此危险的资源竟然不加任何管理,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愚痴。现在任何一个聪明的顽童原则上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发动一场毁灭人类的核战争。   6.3,科学知识被假定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原则上不许保守、封锁。只有技术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当作知识产权、财富,可以作局部和短时间的保守和控制。   6.31,科学技术知识是自动繁衍的、不断扩张的。原则上是无法实施任何限制、约束、压缩、削减的。科学知识扩展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摆脱了人类的控制,相反却彻底控制了人类。             7、科学的效用   7,科学是有效的,成功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科学研究的风格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必改变的。   7.1,科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科学所揭示的、所展现的世界正是众生共业 所感的器世界。科学把自己限定在共业所感的器世界中。因此,科学发现对于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都能保持一致。   7.2,科学所揭示的世界既是许多众生共业所感的同分妄见,故而与数学的结构相应,具有数学的和谐、简单、优美。   7.3,科学并非是唯一有效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并非是最有效的活动和传统。   7.4, 面对众生共业所感的器世界,凡夫必须通过科学来适应。科学有自己的规范,不能轻易改变。科学有自己的独立性。   7.41,对于众生须臾不可缺少的科学的破斥是当代邪教的一个特征。   7.5,如果迷信科学是唯一真理,就会导致众生堕入三恶道;甚至可能使众生断善根,成为一阐提。若正确理解和对待,科学也可能成为世间善法,甚至成为菩萨五明之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7.51,如果众生为科学的结果所迷惑,得少为足,执着于科学的基本前提假定:主体-客体的根本对立,向外求玄,认为人生一死百了,否定三世因果,造业轮回,不敬神明,则会使众生堕入三恶道,甚至会成为一阐提。   7.52,如果众生悬置科学的前提假定,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成果行善助人,则科学成为世间善法。   7.53,如果能看破科学的前提假定,认清科学发现并非究竟真理,在科学活动中体证缘起性空,体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随缘利用其结果,则佛法不离世间法,科学即是佛法,科学成为菩萨五明的宝贵内容。   佛法的真理性,已为无数修行者活生生的实践所证实;既不待科学来证明,也不会因为无修无证、世间学问一知半解的笔者文章的错误疏漏,而掩盖其夺目的光芒。衷心祝愿本文的所有读者,都能将追求真理的精神贯彻到底,早日走出科学拜物教的迷雾,获得圆满无漏的真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自由境界。   征求意见稿  明心斋主人  1999年11月26日   *********************   感谢慈林、净新、妙心等诸位大德的指导、启发和激励。   愿以此功德,回向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愿两位消除一切业障,增添福慧,转生善道,乃至往生净土。 附注:    若是一定要进行比附的话,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对应于主客分离学,而《判断力批判》则对应于感应道交学。而真空妙有学则远远超出西方哲学之上。    近代科学传统奠基人之一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最清楚地表明了科学知识的性质。与古代希腊哲学追求真理,欧洲中世纪神学寻求拯救,古代中国儒家力图治国平天下,道家企图长生久视相比,近代科学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无限扩张的征服欲,对实用性的高度系统化的追求。    流俗见解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固然是昧于对科学与技术活动各自特点的认识,却本能地领悟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联系。科学以发现所谓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为己任。而这种运动变化规律恰恰是人类籍以改造事物状态的法则。    早期的科学家如伽里略等极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活动的限度,总是明智地回避本质问题,把自己的努力限制在对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上。而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总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重要的却是如何改变世界。最典型地代表了科学的价值观。    此处说的真理决非实用意义上的正确、方便、管用。后者很可能会与人类的贪、嗔、痴相应。真理给人们以自在、解脱,决非是道德中立的,决不是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的工具,而是提升人类素质,净化心灵的光明和甘露。    此处说的如实理解。并非仅限于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不同实验观察者的共同验证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指超越一切概念框架,如其本来面目。前者是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的前提假定下的理解,后者是摆脱一切前提假定的理解。前者的意义在于不同主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无歧义地交流,可以准确地预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后者的意义在于可以照破无明,觉悟人生,破除一切幻相和迷信。    科学技术活动的动力中常常搀杂了人类的贪、嗔、痴。   A,贪的表现:现代社会各国如此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主要就是因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永不满足。然而欲壑难填,虽然人类生产能力提高了许多倍,虽然人类为了满足贪欲,已经使得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人类今天却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难以满足。   B,嗔的表现: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军事的需要――人类自相残杀的需要――都是科学技术的最大动力之一;生物学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物种的灭绝,对各种野生动物的大规模屠杀利用,在饲养各种家禽、家畜和经济动物过程中的违反天性的高密度养殖,野蛮残酷的催熟、配种、屠杀,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而导致的滥用农药。诺贝尔既是强力炸药的发明者,又是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C,痴的表现: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往往使得人们视科学技术为唯一真理,尽情嘲笑、诽谤、侮辱佛教及其各种人天善法的宗教,误以为人死百了,道德沦丧、虚无主义盛行。这些都是科学技术时代人类所种的恶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科学技术并未给人们带来人间天堂。恰恰相反,人类目前面临的灾难和危险却比过去更加可怕了。   A. 过去人类可以随意享用的清洁的空气、森林、饮水、安静的生活空间,现在都成了极其稀缺的资源。   B.人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精神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毒品泛滥,战争的威胁时刻笼罩全人类,各种闻所未闻的怪病层出不穷。   C,正信衰落,邪教流行,偶像崇拜盛行,精神空虚,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情趣低下。    因此,人体科学决不可能成为科学。由于承认主客体的相互感应,所以严格地讲,根本不可能有限定条件下的隔离实验,也根本不可能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体科学是骗局,也决不意味着人体科学的不合理性,它只是揭示了科学传统的界限与有效性的范围。我们称之为人体科学的研究活动,更准确地说应该属于天人感应学或感通学的范畴。    否定客观性假定只会与我们的常识相冲突,与我们的科学世界观相冲突。对于如此基础的、深层的假定而言,常识与科学世界观是不具备判决资格的。    客观世界的假定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内容上的客观性。而纯粹主体的存在则保证了科学知识在表现形式上的纯粹性。两者互为前提。    参见维特根斯坦的《名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5.63-5.641,第71-72页。    康德意义上的统一整体的心,完全是一种虚构。意识并非一定伴随着自我意识。意识也常常是分裂的、多重的。A,印度教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是大梵的碎片。 B,精神分析学认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多个分裂的自我。    有些佛教徒常常将佛法误解为唯心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强烈的虚妄分别和执着,甚至比唯物主义更难消除。    许多人认为量子力学已经摆脱了主客分离的束缚,这是一种误解。但它确实冲破了一种最粗俗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分离的假定。作为物质系统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整体都是客体的范畴,这一整体作为客体与作为认识论意义的主体是分离的、对立的,这就保证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性。这一微细的差别正是我们非常重视的 相互作用和感通之间的差别。    无论多少人看到了观音显圣、佛塔放光、西方三圣迎接,闻到满室异香,无论多少人能够预知时至,坐脱立亡,在科学家看来都不是科学事实。    如牛顿力学虽经受了极其大量的经验验证,最后还是被相对论突破了。    例如,对于历史上记载的韩愈驱走鳄鱼,龙智菩萨留寿800余年,颂观音名号得救的众多事例,以及见神、闹鬼等各种神异事件,不管历史学家的声誉如何,受当代科学影响的现代社会一律视之为谎言和幻觉。某些迷信考证的佛教研究者,请三思!    宗教对科学和科学对宗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宗教认为科学虽不是究竟真理,却很宽容地视之为一种低级的知识;而科学则根本否认宗教的认识价值,最多看作是一种善意的谎言。J.F.Lyotard提出:叙事知识在无法理解科学说法的问题时,通常采用相当宽容的态度。科学家对叙事说法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然后下结论说它们永远无法用论证或证据来说明。《后现代状况》,李奥塔著,海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1996,第94页。    美国小石城关于在小学课程中应当给予进化论和圣经同样时间的诉讼,被科学界和文明社会普遍看作是一种对于科学的侮辱。    在科学的名义下,民国政府曾下令取缔中医。直到今天,在西方许多国家中,中医和针灸都是没有合法行医资格的。    例如,您可以控告邻居的噪声污染对您的损害,但却无法控告他家的建筑风格对您的风水的损害。    科学精神可以说是真理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扭曲的投影而已。    想一想般若经典破除一切相的无畏精神,想一想禅宗大德那种骂祖呵佛的惊世骇俗。彻底的怀疑精神与虔诚的信仰在佛教中是如此地和谐统一!    康德说:我们对大自然的追问不是小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而是象法官审问犯人,强迫其回答我们的问题。    测不准原理说明了,不可能通过实验来认识绝对原本的自然。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下卷,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第852-856页。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对于我们似乎已经非常陌生了。按古人的观点,空间绝非各向同性的。东南西北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阴阳和五行的特征。而天干地支的计年也绝非是任意的符号分配,计年的起始点也不是任意指定的。每一个时刻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质的区别,体现了天地之气运行的不同状态。    李约瑟虚拟的假设是不可能的,科学不可能从中国传统的有机论中发展出来。因为整体论在本质上是与主客分离学绝对不相容的。至于中国在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冲撞之后,可以获得许多杰出的具体科学成就,并不能证明科学传统是文化中立的。必须看到科学传统对于非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和改变。新儒家思想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缺乏对于科学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科学活动中并非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洞见――事实上,爱因斯坦、波尔等都有很多深刻的洞见――,而是说任何深刻的洞见,要想成为符合科学规范的知识,都必须首先变为最为平庸的相说,都必须彻底消除其深刻性。例如作为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已蜕变为无聊平庸的相说。    因此,所谓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连袂闯入中国近代思想界,是不足为奇的。    随便一个黑客就能闯入五角大楼和英国情报部门戒备森严的系统,这早已不再是新闻了。    古代佛教大德,若无合适的传人,宁愿断了法脉,也不妄传非人。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法的精神,对于科学家而言,实在是太过陌生,无法理解。一位藏密活佛认真地告诉我们,他宁愿听任世间关于藏密的错误看法广泛流传,也不愿意更正它,怕的是泄露不该外传的秘密。莲花生大师指出:街上到处讲密法之日,就是密法灭亡之时。参见多识,《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民族出版社,北京,1996年月11月第1版,第155页。    海德格尔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的命运。    例如:中医和其它民族的传统医疗手段治愈了成千上万被基于现代科学的医学判处死刑的患者。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0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现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jiangjinsong 2010-4-22 10:31
现 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慈林 文章来源:中华佛教 点击数:630 更新时间:2009-10-16 恰恰从这两个角度着眼,科学被判为外道:第一,它对真理没有诠显,第二,它不是到达真理的手段。只要被判为外道,就应该毫不留情地认为它与真理背道而驰,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作为佛教本位,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下面我就对断言科学是外道的理由作一简单分析。按照佛教的立场,真理是离言离分别的,科学作为言诠与分别的认识方式,显然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但下面我主要不是依据佛教的立场进行分析批评,而是根据世间能够认识与体验的立场来谈,这主要分四个方面: 1)、抽象性问题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象性。抽象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共相代替自相,二是名言安立。我这里将根据凡夫的境界进行批判,而无需直接采用佛经上的说法。我们凡夫所体验的对象,我们的任何存在,都是个体性的当下的存在,在时间上都是刹那性的,在空间上是局域性的。因此,凡夫有所观察的事物作为个体性存在,不能复制。对事物的感觉、感受也是单个性的。大家在生活中都有体会。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个体性存在,而科学不关注这个,它恰恰把这样的东西放过去了,把我们活生生的、刹那生灭、当下的存在放过去了。它试图把这种存在抽象化,然后去提取某种共相,殊不知这样的共相完全是虚构的。换言之,科学的抽象性把个体性实在放弃了,而把它片面地凝固化,而抽绎出共相,以偏概全,即把活生生的东西放弃,仅仅以抽象性的某个侧面来取代。但即使是这种片面的共相,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事物的个体性就意味着你很难在意识中对它进行连续的认识。因为我们认识一事物时,前刹那是它,在后刹那还必须假定是它,这是形成认识的条件。但如果它只存在一刹那,意识是抓不住它的。实际上事物作为现象都是刹那性的。意识刚试图去捕捉它,就已在另外一刹那了,意识面对的事物也就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并非原先那物。就是说,宣称意识能对当下存在之物有所认识,根本不可能,因为意识所抓住的东西,实际只是对过去之物的一种记忆,而过去者绝非当下实存者,是一种虚无。既然意识不能固定事物(现象)之流,不能把握个体性刹那实存,那就更谈不上去抽象事物间的共相了。因此,意识不能真正抽象出一个确确实实的共相,共相观念即使不遭到简单否定,也是极为可疑的。 但要注意,佛教也讲共相,像空性、无常、无我等,这些也是共相,但这些共相只是工具性非目的性与实有性的,仅具启发、对治的意义。换言之,并不是说事物的实相就是这样,而是用共相告诉我们要放弃掉过去那种对事物或者说对实有的执着。共相本身在对治意义发生后也要被毫不犹豫地抛弃。因为佛教承许的真理是无相离言的。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教法的假安立性。由此可知,科学的抽象性或者世间对相的执着,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方面是名言安立。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全部是靠名言。通过概念、通过语言去描述去诠释。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语言的困境与共相的困境一样,它能够诠指的也是共的东西,不能把握住个体的刹那存在。这里就不再赘言。 从上面的两个角度看,抽象方法是失败的。科学通过抽象,将刹那实存滤掉,将生生不息、色彩斑斓的自然界分析为数量僵尸。这在西方近代文化中首先遭到一些文学艺术家与思想家的谴责、反抗。在十八世纪末就开始了。当时英国是科学的故乡,牛顿创立了古典力学。但正是在那里,科学在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就引起了反叛。当时有湖畔派诗人如华兹华氏等,他们歌颂自然,呼唤回到田园风光中去。接着这种精神被传递到德国人中,十九世纪德国的诗派主要是歌颂自然的。部分德国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借用东方的思想也开始对科学进行批判。这些构成了对科学价值观的怀疑与反叛的第一阶段。到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现代派的出现也是对科学思维的反动。而在哲学上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文化运动,实际上都是如此。这是对科学反叛的第二阶段。 2)、能所分立问题 二元对立是一切凡夫的思维模式,现今我辈的思维概莫能外。二元对立,比如能所、自他等。从认识方式上是主客的对立,特别是能所的对立。能所对立,亦即能所分离,或者能所分立,是科学立论的前提。换言之,科学的认识对象即是所化(对象化)的事物,因此,科学即是对象化思维的产物。通过科学,能所对立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又被强化,由此构成一个不断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在古典文化思想中,能所对立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比如东方文化都有意识提倡以某种方式减少或消除二元对立,如佛教、儒家、道家,还有印度文化。包括西方古典文明,也有提出通过凡庸的人与至高的存在的合一,达到消除所有对立的境界。当然西方文化中作为科学起源的那类思想除外,因为科学恰恰是在它们明确坚持能所分立的思想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能所分立作为科学的前提,在方法上是在能所区分后,将认识的事物对象化,即通过能所分割,把我们的认识对象凸现出来,将其作为对象化的事物下功夫,认识它们间的联系与规律。被对象化的所认识对象,就是唯识学所说的离于心的外境。一般认为,由于科学要求主体间性,即作为成立科学规律基础的经验对象(或者说经验事实)必须是每个个体在适当条件下都能重复观察到的,因此,科学所认识的对象必须是独立于个体心识的,即必须是客观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有独立于个体心识的外境吗?如果认为有,但境的这种相对于心识的独立性明显是意识判定的,因此还不是真正的独立性,境也就非是真正独立于心识的外境。即使退一步认为有与没有不可知,但这种不可知性也是意识判定的,同样不能成立。所以,独立于心识的外境只是意识的虚构,是人们习惯性思维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唯物主义是一种可笑的执见,反倒成了一种独断的、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大家是学唯识的,当然很清楚这种将认识对象外境化的错误。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消减能所、主客对立的意义,并举量子力学为例。但实际并非如此。量子力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即是说一个事物的物理状态与整个宇宙的物理状态有关。以实验为例。在经典物理学那里,实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完全可以被当成是独立于观察者的,换言之,观察者是超然的。但在量子力学那里,被观察者就与观察者相关。在没有观察者在场时,被观察者的物理量只有种种可能的分布。一旦有观察者介入,物理量的具体取值就呈现出来。但要注意,此处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只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主客关系,而不是认识的能所关系。前者的主、客皆是物理对象,是对象化事物。因此,虽然量子力学成功地说明了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物理呈现有重要影响,也仅仅是表明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实验结果与作为对象化事物的观察者有关。而且仅指量子意义上的单次结果,因为独立的多次结果的统计值却是与观察者无关的,这要切记!否则,量子物理学的物理量就不可比较,它也就成立不起规律了。换言之,测量者和被测量者之间是有关联,看起来好象主客不再毫无关系,但此时仍是对象化事物间的个体性关联,不具科学意义,一旦作为科学事实出现,还是必须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呈现。因此,量子力学如同经典科学,仍是以二元化、也就是把事物对象化为前提的,量子力学的规律也必须符合主体间性。综上可知,科学的对象化的能所分立割裂了实在,不可能把握事物的真实。 3)、因果关系问题 科学规律是以因果的形式呈现的。下面我对科学的因果观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的不彻底性,一是它的不确定性。我准备从世间普遍共许的角度而不是按照大乘佛教的因果关系思想说明。 不彻底性是指科学的因果观不能对一切现象贯彻到底。因果关系指因果相随,给定一个前因,就必有一个后果相随出现。科学规律描述的就是这种因果相随的关系。科学的这种因果观在科学的对象域中虽然很有效,但它却是极不彻底的。它的不彻底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有些现象作为果却没有因,用佛教的话说,是因果不平等。科学力图寻找一种不平等因,即要找到一个最终可靠的因,而它不再需要进一步解释,例如最基本的物质形式,以此给世界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按照一般科学主义者的世界观,世界的坚实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最终物质形式的可靠,一是它规律本身的可靠。前者是实体方面,后者是实体之间的联系。我们通常关注科学的规律方面,但在科学的理想中暗含着它要找到物体的最终形式。古罗马的原子理论为科学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范式。在东方文化中有极微的概念,也是试图用一种可靠的东西来支撑现象的存在。科学恰恰走的就是这条路。经典物理试图用经验事实作为可靠基础,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又把它建立在更深层的亚结构上,如分子原子这个层次,甚至认为已经一劳永逸地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后来又发现这个东西仍不可靠,还得往下找。不管什么形式,反正总是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东西。科学确实设定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这是科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科学家使然,要把科学家本身的见解和科学的表现形式区分开。我称寻找亚层次物质形式的理论为基质论。虽然在现代物理中,基质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让位于关系论(比如质能转换关系、所谓的基本粒子都可以改写为场方程等),但这还是一种泛基质论,即科学还是以基质论式的思维方式为主,换言之,科学总是力图寻找一种可靠的描述范式作为基础来建构现象界结构大厦。所以前面就方便以经典的基质论说明问题(几年前讲《科学能认识真理吗》也是基于这种考虑)。科学的因果规律以及由之织成的理论网络即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面,结果因果规律就不平等。果是生成的,而此最终要素却不是生成的,是给予的,它就存在着,不再需要原因来说明。果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而因不是,所以因果就不平等。科学的因果观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不彻底的。这种不彻底性导致科学主义者对非是终极存在、非是终极规律的东西产生坚执。 在佛教中不平等因还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有人认为无为法能生有为法,这就因果不平等。因为有为法是造作性的,刹那无常,由因缘和合而成,而无为法没有造作性,是恒常的,因此不由原因生成,所以它如果作为因就会与果不平等。印度佛教一直批驳这种观念。但中国的佛教有一部分人持这种见解,甚至认为恰恰因为是无为的,才能够作为因生起有为。这确实与印度佛教缘起法精神相背离。 另外一个问题是不确定性。科学规律为什么不确定呢?比如休谟就提出一个责难,认为因果关系是联想出来的,比如A现象出现,跟着又出现了B现象,下次发现又是A现象出现,就伴随着B现象出现,这种无一例外的伴随关系就使人们心念当中产生了一种联想,认为有A就有B,A就是B的原因,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恒常的因果联系。所以休谟就把科学规律解释成为心理规律,即心理上的联想律,这样就把科学规律性的意义降低了,否定了它的确定性。为什么呢?他说,即使我们以前碰到的每一个现象都满足这种伴随关系,科学规律不能保证下一个现象也如此。比如,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西方下落,这构成一种恒常相随的关系,没有人见到例外。所以人们就认为永远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下落。但你能保证明天太阳一定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吗?不能。此例就反映了科学规律不具有确定性。说有永恒的确定性,实际是人们暗地里把心理的希望附加上去的结果。因此,科学不构成这种客观实在性与确定性。另外,不确定性问题还可包括归纳(或演绎)难题导致的规律的假说性、哥德尔定理揭示出的理论逻辑结构的局限性等等,这些说明了规律以及理论的不可靠,这里就不讨论了。 4)、实证的不可靠性 科学规律为什么被广泛接受,并认为它认识到了实相,把握住了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坚信,科学规律、理论具有实证的可靠性保证。但事实上这种可靠性是可疑的,不可能得到保证。换言之,科学的实证基础并不牢固。具体而言,这种不可靠性首先反映的是事实基础的不可靠。在科学的世界观中有一点是人们绝对不怀疑的,那就是事实的客观性、中立性。事实是基础,规律即反映事实之间的联系。所以科学规律、理论之所以稳固就在于它的事实基础的稳固。但科学的事实基础实际上是可疑的。 首先,事实本身是没有实在性的。事物没有实在性,学佛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佛陀反复教导,看似实存的事物实际上是虚妄不实的,是一种假相。前面谈过,离心识是没有独立实存的外境的,所以,事物仅是心识显现的一种幻相。这种幻相似是而非,看着如此,实际并非如此。甚至我们以任何方式去捕捉它只能得到一种假相。比如我面前显现的这个东西,我叫它这个东西也好,或是叫它杯子也好,但不论称呼它什么都只是我们意识的构画,都不真实。它的实相并不是我们所抓到的这个东西。所以事实从本质而言没有实在性,只是一种虚妄的显现。对这点后面还有分析。 其次,即使有事实存在,事实也是非纯粹的。这种非纯粹性是指,我们看到的所谓事实,实际上是我们的常识,以及我们已有的观念、理论共同描绘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很坚硬的东西。朴素的思想认为事实应该是象石头那样明摆着的很坚硬的东西,换言之,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它都具有这种坚固性,绝找不到这个事实的漏洞,它就是这样,最可信的就是这个东西。但不幸的是,一切经验事实,在其中人们都预设了常识性的东西、观念或某种理论。 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一根筷子的一半斜放在水里,我们看它是弯的。无论怎样观察,在眼里水中的筷子都是弯的。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是弯的,就把手伸到水中摸一摸,但一旦把手放进去,发现手也弯了。但既便如此,我们仍认为筷子是直的,并没有弯。因为手摸它感到它并没有变形。这暗含着必须假定弯只是假象。而且还暗含着默许这种直的事实是拿一个弯的手去摸一个弯的筷子得出的结果。这里就揭示了所谓直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实际已经包含了假设或者观念在里面了。科学也认为水中斜放的筷子仍是直的是无疑的事实,因为可用光学中光线折射的理论解释。通过光线在水面折射反射,它就解释了为什么它本来是直的而看起来却是弯的。但这个事实,明显引用了光学理论作为其成立的基础。考察我们所有科学认定的经验事实,它一定暗含着一些观念、理论在里面,否则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个事实。可用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转换作一形象的说明:对一幅图案,你从一个角度看是两个人脸相对,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花瓶。经验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一个观念或理论的在里面支撑,你是根本找不到所认为的事实的。这在科学哲学中叫观察渗透着理论。 这告诉我们,任何科学事实,不论你认为它如何坚硬,但实际是内在空虚的。佛教认为事物是一种错觉,一种幻相,是一种颠倒执着。前面所述的对经验事实进行的分析推理,表明事实绝对不是纯粹的,它渗透着观念,换言之,没有一些观念为先导,没有接受一些低级的理论,你就不能够建筑一个事实基础。这样,高级理论的实证的事实基础一定暗含着比较低一些级的观念、理论作为构件。依此推下去,人类的任何一个事实皆如此。因此,事实无一不是处于人类意识的妄构之中。这就是唯识所说的所谓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这种妄构构成了我们认为客观、中立的所谓事实的本质。 再来举例说明。比如电影,我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场景,如果我们不知道是电影,我们就会以为是真实的活动场景。本来是一张张照片的连续快速放映,我们却感觉到了好象是真实连续的场景。这就象唯识中阿赖耶识的刹那生灭的种子显现,种子显现的连续性给我们错觉似乎现象是连续不断、常一不变的。电视是另外一个例子,一个个人物象真的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一个的光点打上去的,是空间上的点集合成象的结果。这两种例子一个从时间角度说明,一个从空间角度说明。这告诉我们,人们看到的事物,人们的感觉意识系统在眼前成象并对它进行定位的东西,绝非事物的实相。比如我们看到的顔色,并不是真的有个顔色。实际上,从视觉的角度来看,是无法确定一个永恒的确定的颜色的。为什么呢?因为总有一些色盲的人,举一个夸张的例子,在100个人中有90个人看这是红色,但是10个人看它是黄色,那它到底是什么色?总不能用投票方式确定,或者干脆用暴力宣布另一拨人有病(社会确实如此)来定吧!因此,从视觉上很难判定这两者到底哪个真。后来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方法,比如用波长。一测量发现这类人所看到的颜色对应的光线的波长一样,尽管一些人说是红的,一些人说是黄的。这也说明经验事实并没有一种真正的客观的东西。因为事实的基础是感性,而人类的感性和人类熏习的结构很有关系。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差异和不定的东西,常常需要人类人为地规定一个东西来成立事实。人为规定的东西中就有一些观念、理论,象我们刚才说的,为了解释光线颜色的问题,就用了包括波长、反射等概念在内的光学理论。这就看出了事实的虚伪,没有中立、客观的坚硬性。 另外比如我们看见事物,这是个成象问题,实际可以认为是事物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象。我们不知道支撑我们成像的事物到底是啥东西,我们永远只能知道这个所成之象,假设有一个始端的话,人类永远只能观看终端。从视网膜上成象是终端,从机器上读到一些数据是终端,我们永远不知道始端的东西的本来面目。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逼近它,你掌握的永远都是终端,永远达不到始端。但人类不满足于始端现象,迷信始端或说本质。贝克莱问,一个事物不被我们看见时是什么样子?因为看到的总是终端,终端是感官的东西,我们不满足,我们总想找比感官更基础的东西,不是我们感官所成之象、不被人看见的东西。有人说,这不简单吗?你抓一个人去看一下。但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要追寻的是不被人看见的样子。所以人永远找不到不被人看见的东西。换言之,从认识方式上你永远知道的都是表象上的东西,这东西具有虚幻性,佛教用各种比喻说它是虚幻的、空的,是我们心识的幻现,这种幻现本身无自性,不定,不可说,你抓不住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从世俗的角度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始端,或者类似于现象后面的本体这样的东西。 但科学主义者坚信科学可通过认识属性的方式接近事物的本质,就像把事物分成一个一个的层次,开始科学认识到的是最初的表面,然后逐步深入,最终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虽然在每个层面上认识的东西都不是最终的,但是通过逐步逐步对科学形式的改换,比如牛顿的力学、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再至现代物理,等等,一步一步把世界像剥皮一样剥开来最终使之真相大白。但实际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方式永远够不着本体,永远看到的是终端,看不到始端;永远看到的是表象,看不到本质。 上面简略地从四个方面说明科学为何是外道,再作一小结:一是它的抽象性,放弃了个体性,只用共相,而且唯用名言安立,用名言方式来认识事物,也就漏网了个体性实存。二是二元对立,科学把事物对象化,而事物的实相是没有能所区分的,一用能所区分,就落入了凡夫的认识方式,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科学更是强化了这种二元对立,而且单单把对象化的东西地捧凸出来进行研究,更显出了它的虚妄性、荒谬性。三是科学最引以为自豪的因果规律,并不具有确定性与彻底性。实际上在哲学上还可以证明,因果规律不能成立。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看看龙树的批判方式,他从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生,非无因的四个角度分析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显现虽离不开因缘法,但否定有实在(自性)的因果关系。过去的事物已经消失,未来的事物还没有显现,因此皆不存在。只有当下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也仅是刹那之间。由于虚无的东西不可能引生实存之物,因此时序性的因果关系不可能成立。 唯识学在成立其因果关系比如种子相续的时候,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整个唯识规律的成立,不管种子生现行,或是现行生种子,这种同时的因果关系的基础是要求种子的成立,而且种子的前后相续是同时因果关系的基础。一般称种子前灭后生、相似相续是因果等流。这是一个最坚固的流,在我们现象界建立的时间观念,实际上基于这种种子的相似相续,即这种关系是时间的内在基石。但种子前后相续就遇难题,前刹那的种子已灭,如何引生后刹那种子?当然唯识家知道这个问题,就认为前种子在灭的同时它有引起后来种子生起的功能,灭、生这两者就像秤的两端,低昂时等,是同刹那的。这从理论的角度看也有些困难。但如果清楚唯识学建立的意趣,这种问题就会烟消云散。它的名言主要具方便的意义。因为佛教学说都是假安立的,它试图对真实有所诠显,但主要的作用是破除凡夫的妄执,引导行者在智慧上不断开发,一步步向上走,亲证离言之境。因此对佛教而言这个困难并不大,但对外道却极为严重。外道面临着一个真正灭掉的东西如何能引发下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唯识的建立却是为了引导凡夫而随顺凡夫的说法进行的一种假安立,并不承许如言所诠的东西有什么实在性。 最后一个是实证的事实基础。刚才说过,不管是从佛教还是从世俗角度看,事实并不具备客观、中立的坚硬性。大家知道波普尔,他认为科学是建立沙滩上的,沙滩就是事实,科学理论的网是覆盖在不坚实的基础上的。后来又有人提出观察渗透着理论,说明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事实一定是在某种观念和理论的背景下成立的,如果抽掉了这些观念和理念,事实也成立不起来。后来一些极端的科学哲学家就极力否认科学的事实基础以及科学规律的真理性或者实在性。比如费耶阿本德就认为科学也只是一种价值观,即是人类的意识形态的一种选择而己,认为我们时代的最大悲剧是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所以应该把科学从其独尊的王座上打倒在地,让各种文化都百花齐放,构建价值互补的社会。上世纪在德国的法兰克夫学派,他们对科学从社会等角度进行了批判。总之,对科学的批判和否定在上个世纪进行得非常多。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说明科学不能认识诸法实相,也不能作为手段达到它。它现在的任何形态都不是真理,按照其认识方式也不能通过种种形态的演变最后到达真理。所以说科学是外道。但要注意,前面分析科学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并非要否定科学作为共业结构所感引的认识体系在世俗层面的普遍有效性,否则即堕入顽空见(虚无主义)。这在第三节有仔细分析。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话《中国商报》
songshuhui 2010-4-2 14:23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4-02 13:51 《吃的真相》渐呈畅销之势,继央视新闻报道、地摊出现盗版种种,作者云无心大侠受各媒体的关注频率也不断攀升,而《中国商报》记者郑立华童鞋的这篇访谈在所有报道中,得到了松鼠的一致好评,其在问题设置上切中了当今食品问题的一些要害,云大侠也正好能借这个访谈,进一步阐述他在书中真正想表达的一些东西,在此我们将它贴出来,与大家伙儿分享、共勉。 1、 问:本书(《吃的真相》)勒口的作者介绍中有一句话:与国内任何机构和企业均无利益关系,因此能保持充分的独立性。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读出潜台词,那就是肯定有部分学者与企业存在各种利益关系,与企业联手蒙蔽消费者。只想请您谈谈,科学家的独立性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答:毫无疑问,是的。科学家与企业有利益关系本身不可避免,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并不是说有了关系就一定会蒙蔽消费者,但是应该要公开说明情况。 在国外的许多学术期刊上,作者都必须申明与涉及的东西是否有利益关系 ,比如如果你写一篇关于牛奶的评述,就得申明与奶制品行业有没有关系,比如说是否从事过他们赞助的科研项目。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情况,就是说,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它都是那个样子。 但是商业经营是有目标的,比如说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如果结果不是想要的那样,那么对企业可能就没有价值。但是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我们的判断是基于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如果一个科学家为了满足某个特定的商业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他有可能通过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来回避不利的结果,夸大有利的结果。 2、 问:可不可以说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因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好处的同时,但也带来很大风险。三聚氰胺、苏丹红、转基因、各种添加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来讲,这些词语都很吓人。连食物都变得如此凶险了? 答:归根到底,科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人类如何认识自然的工具。就象一把刀,你可以用它来打猎,也可以用它来杀人。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刀,而是如何使用刀。 象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东西进入食品,既不是这些东西的错,也不是科学的错。科学技术把它们制造出来,不是用来用在食品中的,它们本身有对人类很有价值的用途。错的是把它们用在食品中的人,以及对此没有尽到管理责任的主管部门。而转基因、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本身也只是科学为人类带来的很有价值的选择。 公众的恐慌一方面来源是某些人的妖魔化以及人们对新生事物本能的不安。另一方面则是非法的滥用 ,这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上尤其突出。 3、 问: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触,现在的食物都没有我们小时候的好吃了,除去感情的因素,为什么会这样? 答:确实如你所说,我们经常觉得现在的食物没有小时候好吃了。一方面,感情因素很重要,小的时候没有水果吃,吃一个酸的苹果也觉得非常高兴,而现在可以随便吃了,再高级的苹果也引不起食欲。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效应是广泛存在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方式。生长周期、品种、饲料等等因素,的确可能会影响食物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味道和营养是两回事,决定味道的成分往往都不是营养成分。 比如说炖鸡汤,老母鸡长时间炖的话可以很香,重要原因是老母鸡体内含有的核苷酸比生长期短的鸡更多,长时间的炖煮让它们被释放出来了。但是这些核苷酸并不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产生美味。实际上鸡精的关键成分,也就是这种核苷酸。 4、 问: 从书中我看到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和冲突 ,过去我们对于红楼梦里用十几只鸡做一道茄子还有些骄傲,可这与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截然相反? 答: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的食物也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之后,人们对食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我们想吃更多的肉、蛋、奶等等。与植物性食物相比,这些食物都需要更多的地球资源。所以说,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增长要快于人口的增长。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这人类越多的需求,就必须寻求更有效的食物生产方式。 除了你举的这种比较极端的例子,传统的饮食文化倒也不一定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截然相反。但是,传统的食物生产方式效率低,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食物需求,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5、 问:我们当然是赞成节能减排的,可是,这是否会造成将来的某一个时段,我们得吃人造肉、人造鸡蛋等各种人工合成食物? 答:其实所谓的人造肉、人造鸡蛋也不是人工合成的。比如说现在的所说的人造肉,最前沿的研究是通过细胞培养把食物成分转化成肉的组织,跟我们通过养猪把饲料转化成肉只是方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所谓的人造鸡蛋,其实是把植物蛋白质、植物胶等成分混合加工,模拟鸡蛋的营养价值和加工性能。 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资源消耗率相对低一些的生产方式,其产品很难完全替代传统的鸡蛋和肉。 我认为,这只是为食物多样话增加一些种类,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取代传统食物。 6、 问:如果只能吃人造食品,那么对于热爱美食、味觉挑剔的人恐怕是一种打击,将来的美食家是否都要改行了? 答:我不认为只能吃人造食品的这个假设能够成为现实。现代技术生产的食品只是一种选择,除非有什么政治狂人强行只允许生产它们,否则它们不可能一统天下。现代社会的运行是以商业运作为基础的, 不管新型的食品生产成本如何低,只要人们愿意付出足够的价格,传统美食的生产就有商业利益,就会有人生产。 如果没有人愿意付出相对于新型食品来说足够高的价格,从使得让传统美食的生产有利可图,那么传统美食被淘汰就是一种优胜劣汰。 7、 问:最近几年,国内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特别受欢迎,但我觉得您的态度比较冷静,比如您对一些中药所说的固本培元就不太接受。 中医里有很多无法用西医的实验室证明的东西,那么这些无法实验的东西就不可靠吗? 答:这其实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不是说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实验室证明,而是说作出一个结论需不需要、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没有科学支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而是我们不知道它存不存在。就象我上山拔一把草,告诉你吃了可以百病不生,你也没有证据说我说的不对。现代科学的思维是:如果我们没有检测过,就说没有检测过,不知道是否存在;如果检测过了没发现,就说做了什么什么检测,没有发现。这两种情况从逻辑上来说都不能否认那些传说的存在。 而很多传统的东西,是把这种没有否定存在的可能当成存在来看待。如果消费者明白这个东西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愿意为那种没准存在的功能买单,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些人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鼓吹那些东西确有神效,就应该反对了。 8、 问:您书中援引很多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实验结果和数据,我冒昧地问一句,他们的数据是绝对权威吗? 答: 在科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绝对权威的。 FDA自己也不做实验。他们是组织专家把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发表的研究结果汇总分析,得出对某一问题的一个全面认识,然后做出一个可以执行的规定。当有新的重要的科学研究结果出现,他们就会重新审查。我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别人,所以经常说谁谁也不是绝对权威。这是人之常情,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没有人能够成为懂得一切的上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对于食品的认识都是从别的渠道来的。 你总是需要信任某一个知识来源。至少在目前,我认为FDA做决策的方式值得信任。 这就像你要种一盆花,但是花市里有很多,你不知道选哪一盆。你可以自己随意选,也可以问旁边不相干的人然后选,还可以自己去学习园艺学然后回来选如果你有一个朋友是个园艺专家,你是不是会按照他提供的意见来选呢?但是,他的推荐也完全有可能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不好的。但是对于买花时候的你来说,那可能依然是最好的选择。FDA的作用,就相当于你的那个园艺专家朋友。 9、 问:另外,科学应该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有没有可能现在我们以为的真相,若干年后发现根本就是错误的? 答: 科学不是正确和真理的同义词,它本身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信任科学,并不是说科学告诉我们的东西就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因为: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得到的信息是可靠的。它的意思是:这样得到的结论,是基于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证据的最可靠的结论。我们说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意思是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增加我们对事实真相的了解,因而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就越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我可以举一个最近的例子,问题是孕妇该不该吃鱼。对于孕妇来说,鱼可以提供鱼油和优质的蛋白质,这对于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鱼可能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尤其是汞,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在以前的科学证据中,鱼油对孕妇和胎儿到底有多大的好处没有很充分的数据,对于可能的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有多大也不清楚。那么到底该吃还是不该吃呢?基于当时的科学证据,并且按照安全优先的原则,美国FDA的推荐是孕妇每周吃鱼不要超过两次共340克。但是 科学研究一直在进一步收集吃鱼对孕妇和胎儿的好处,以及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带来的风险。到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研究结果。 FDA重新对所有的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鱼的养殖和生长条件合格,吃鱼对胎儿和孕妇的好处远远超过潜在的风险,所以现在的推荐是孕妇每周吃两次共340克以上的鱼。 如果仅从结果上来说,在孕妇吃不吃鱼或者吃多少鱼的这个问题上,科学发展完全推翻了以前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发现现在的结论其实不是对以前的否定,而是对以前的完善和修正。 我们不能说以前是根本错误的以前的结论,在当时的科学证据下,是最合理的结论。 10、问: 说真话总是很得罪人的:天价大米不但不多营养,还降低了土地出产率,并可能导致粮食短缺;有机蔬菜并不比普通蔬菜多多少营养;竹盐根本不能减肥;阿胶是品质很差的蛋白质;矿物质水的成分也很可笑,等等,如果消费者都读了您的书,了解了这些真相,会不会导致某个企业甚至某个行业的倒毙?您又没有遇到过威胁? 答:至少现在还没有,不管是我自己还是科学松鼠会,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影响到一些人的生意的情况可能多少存在吧。威胁还没有过,毕竟这是一个法制时代,但是谩骂还是遇到过不少的。最典型的是那篇分析五行蔬菜汤的文章,其实我只是指出了这个东西所鼓吹的东西没有科学依据而已。它刚刚在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贴出来的时候,基本上还是赞同和很理性的探讨。到后来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之后,就出现了很多完完全全的谩骂和攻击。有读者怀疑,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谩骂者是贩卖蔬菜汤的人吧。当然,这只是读者的猜测。 我更愿意相信很多谩骂的人其实自己也是受害者,只是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被骗的事实,因为自己深信的美丽神话被揭穿以后而产生了一种失去理性的愤怒。 11、问:当年的非典就有人说是人类吃出来的。那么,非典、禽流感、H1N1与食物有关系吗?是吃出来的吗? 答:非典因为是人类贪吃而导致的观点我也看到过,不过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无从探讨和判断这种说法的真假。其他的流行病也是,我不了解,就不去拿猜测说事。不过人类的很多慢性病跟饮食有关,就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支持。合理地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个人分类: 健康|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四条黄金忠告 【梳枝/译】
yangjunchao 2009-10-17 15:14
科学家:四条黄金忠告 【梳枝/译】     Steven Weinberg 现在得克萨斯大学物理系。本文以他 2003年6月在麦克基尔大学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为基础。       当我得到大学学位的时候 - 那是百八十年前的事了( 量子猫按:原文如此,应该是玩笑话,温伯格出生于1933年) -物理文献在我眼里就象一个未经探索的汪洋大海,我必须在勘测了它的每一个部分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研究。做任何事情之前怎么能不先了解所有已经做过了的工 作呢?万幸的是,在我做研究生的第一年,我碰到了一些资深的物理学家,他们不顾我忧心忡忡的反对坚持我应该开始进行研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所需的东 西。这可是生死悠关的事。我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意见是可行的。我设法很快就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 -虽然我拿到博士学位时对物理学还几乎是一无所知。不过,我的确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益:没有人了解所有的知识,你也不必。      另一个 忠告就是,如果继续用我的海洋学的比喻的话,当你在大海中搏击而不是沉没时,应该到波涛汹涌的地方去。20世纪60年代末,我在麻省理工大学教书时,一个 学生找我说,他想去做广义相对论领域的研究,而不愿意做我所在的领域-基本粒子物理学-方向的研究,原因是前者的原理已经很清楚,而后者在他看来则是一团 乱麻。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做相反决定的绝好理由。粒子物理学是一个还可以做创造性工作的领域。它在那个时候的确是乱麻一团,但是,从那时起,许多理论物理学 家、试验物理学家的工作把这团乱麻梳理出来,将所有的(嗯,几乎所有的)知识纳入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美丽的理论之中。我的忠告是:到混乱的地方去,那里才 是行动所在的地方。     我的第三个忠告可能是最难被接受的。这就是要原谅自己虚掷时光。要求学生们解决的问题都是教授们知道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除非教授非常地残酷)。而 且,这些问题在科学上是否重要是无关紧要的,-必须解决他们以通过考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问题重要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历史某一特定时刻你根本 无从知道某个问题是否有解。二十世纪初,几个重要的物理学家,包括 Lorentz 和 Abraham, 想创立一种电子理论。部分原因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探测地球相对以太运动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我们现在知道,他们研究的问题不对。在当时,没有人能够创立一个 成功的电子理论,因为量子力学尚未发现。需要到1905年,天才的爱因斯坦认识到正确的问题是运动在时间空间测量上的效应。沿着这条路线,他创立了相对 论。因为你总也不能肯定哪个才是要研究的正确问题,你在实验室里,在书桌前的大部分时间是会虚掷的。如果你想要有创制性,你就必须习惯于大量时间不是创造 性的,习惯于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上停滞不前。  最后,学一点科学史,起码你所研究的学科的历史。至少学习科学史可能在你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有点用。比如,科学家会不时因相信从培根到库恩、玻普这些哲学家所提出的过分简化的科学模型而受到桎梏。科学史的知识是科学哲学的最好解毒剂。      更 重要的是,科学史的知识可以使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很可能不会太富裕,你的朋友和亲人可能也不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而如果你研究 的是象基本粒子物理学这样的领域,你甚至没有是在从事一种马上就有用的工作所带来的满足。但是,认识到你进行的科学工作是历史的一部分则可以给你带来极大 的满足。     看看100年前,1903年。谁是1903年大英帝国的首相、谁是1903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在现在看来有多重要呢?真正凸现出重要性的是 1903年Ernest Rutherford 和Frederick Soddy 在McGill 大学揭示了放射性的本质。这一工作(当然!)有实际的应用,但更加重要的是其文化含义。对放射性的理解使物理学家能够解释为什么几百万年以后太阳和地心仍 是滚烫的。这样,就清除了许多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和太阳存在了很长年代的最后一个科学上的障碍。从此以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就不得不或者放弃 圣经的直接真理性或者把它当成与理智无关的东西。这只是从加利略到牛顿、达尔文,直到现在削弱宗教教条主义桎梏的一系列步伐中的一步。只要读读今天的任何 一张报纸,你都会知道这一工作还没有完成。但是,这是一个文明化的工作,对这一工作科学家是可以感到骄傲的。 Nature 426, 389 (27 November 2003); doi:10.1038/426389a     Scientist: Four golden lessons      STEVEN WEINBERG      Steven Weinberg is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exas 78712, USA. This essay is based on a commencement talk given by the author at the Science Convocation at McGill University in June 2003.       When I received my undergraduate degree about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physics literature seemed to me a vast, unexplored ocean, every part of which I had to chart before beginning any research of my own. How could I do anything without knowing everything that had already been done? Fortunately, in my first year of graduate school, I had the good luck to fall into the hands of senior physicists who insisted, over my anxious objections, that I must start doing research, and pick up what I needed to know as I went along. It was sink or swim. To my surprise, I found that this works. I managed to get a quick PhD though when I got it I knew almost nothing about physics. But I did learn one big thing: that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Another lesson to be learned, to continue using my oceanographic metaphor, is that while you are swimming and not sinking you should aim for rough water. When I was teach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late 1960s, a student told me that he wanted to go into general relativity rather than the area I was working on,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the former were well known, while the latter seemed like a mess to him. It struck me that he had just given a perfectly good reason for doing the opposite. Particle physics was an area where creative work could still be done. It really was a mess in the 1960s, but since that time the work of man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hysicists has been able to sort it out, and put everything (well, almost everything) together in a beautiful theory known as the standard model. My advice is to go for the messes thats where the action is.  My third piece of advice is probably the hardest to take. It is to forgive yourself for wasting time. Students are only asked to solve problems that their professors (unless unusually cruel) know to be solvable. In addition, it doesnt matter if the problems are scientifically important they have to be solved to pass the course. But in the real world, its very hard to know which problems are important, and you never know whether at a given moment in history a problem is solvab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veral leading physicists, including Lorentz and Abraham, were trying to work out a theory of the electron. This was part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all attempts to detect effects of Earths motion through the ether had failed. We now know that they were working on the wrong problem. At that time, no one could have developed a successful theory of the electron, because quantum mechanics had not yet been discovered. It took the genius of Albert Einstein in 1905 to realize that the right problem on which to work was the effect of motion on measurements of space and time. This led him to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s you will never be sure which are the right problems to work on, most of the time that you spend in the laboratory or at your desk will be wasted. If you want to be creative, then you will have to get used to spending most of your time not being creative, to being becalmed on the ocea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inally,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r at a minimum the history of your own branch of science. The lea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history may actually be of some use to you in your own scientific work. For instance, now and then scientists are hampered by believing one of the over-simplified models of science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by philosophers from Francis Bacon to Thomas Kuhn and Karl Popper. The best antidote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ore importantl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n make your work seem more worthwhile to you. As a scientist, youre probably not going to get rich.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probably wont understand what youre doing. And if you work in a field like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you wont even have the satisfaction of doing something that is immediately useful. But you can get great satisfaction by recognizing that your work in science is a part of history.      Look back 100 years, to 1903. How important is it now who was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 in 1903, 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at stands out as really important is that at McGill University, Ernest Rutherford and Frederick Soddy were working out the nature of radioactivity. This work (of course!) ha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ut much more important were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 understanding of radioactivity allowed physicists to explain how the Sun and Earths cores could still be hot after millions of years. In this way, it removed the last scientific objection to what many geologists and paleontologists thought was the great age of the Earth and the Sun. After this, Christians and Jews either had to give up belief in the literal truth of the Bible or resign themselves to intellectual irrelevance. This was just one step in a sequence of steps from Galileo through Newton and Darwin to the present that, time after time, has weakened the hold of religious dogmatism. Reading any newspaper nowadays is enough to show you that this work is not yet complete. But it is civilizing work, of which scientists are able to feel proud. 
个人分类: 科学思想|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研究並無一定之規:【科學精神批判對話錄4】
jiangjinsong 2009-10-14 20:19
朋友不服,繼續爭辯說:好吧,就算其他活動中也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方法,不能排斥。無論如何,科學也可稱得上最為成功、最具權威性的實踐活動。既然科學如此成功,按照科學家們從事科學活動的方法來進行其他活動,也一定會是有幫助的,至少是利多弊少的。 不然不然,未必未必。老蔣搖晃著腦袋,連連擺手:您這樣說,似乎是科學研究活動都是一元的,只有一個模式。實際 上,科學研究活動非常複雜,在不同學科、面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在不同的研究階段,需要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科學活動並非是你們這些哲學家們坐在書齋裏拍腦袋想像的那樣簡單,更不是那些對科學瞭解不多卻熱情地鼓吹科學主義的宣傳者們在廣告裏所刻畫的那麼膚淺,否則科學家豈不是只要按照模式去套就能成功了嗎?正如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和費耶阿本德這樣的哲學家所言,科學研究方法並無一定之規。 免責聲明:轉帖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 本人觀點微不足道。 看帖有風險,讀者須謹慎。 ================= 老夫 自除瓦上霜 ,誰掃他人門前雪?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反科學!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索的动机(转贴)
yangjunchao 2009-10-12 11:31
探索的动机 (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上的讲话 )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 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 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 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 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 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 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 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 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 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 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 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 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 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 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Leibnitz)非常中肯地表 述过的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 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 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 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 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文章选自《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医与伪科学争议看部分国人科学方法的缺失
chrujun 2009-9-13 00:07
把中医看成是伪科学的人,没有学习过中医,没有研究过中医。其自身就不依赖科学方法,完全是跟着感觉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毛泽东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规律,和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得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赖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这一真理。而拿着外国教条在中国乱舞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惨痛教训,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革命实践方法的正确性。虽然毛泽东干的是中国革命,但他的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是一致的。 我们只有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细致地理解、分析、试验和总结后才能得出科学的论断。 我们来看看将中医批判成伪科学的几个人,有谁对中医进行仔细研究了? 中医的经典著作看了吗? 利用中医进行医学实践了吗? 对中医的疗效进行认真统计了吗? 没有。从他们的论断中我们看不到支持其论断的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我们闻不到一点科学的味道。 这些人和当年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特别类似。是胡乱挥舞教条的一帮人。 他们并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科学实践。 从对科学有贡献的人的名单里,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由此我体会到科学方法的极端重要性。 会背牛顿的三大定律和无数的数学公式,并不是真正科研工作者。只有真正会利用科学方法开展科研实践人,才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45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学大师不会中伤中医
whong1987 2009-9-10 12:47
总是听人说这不科学那不科学,这伪科学那伪科学,而细细琢磨,其实他自己说的也/才不科学,而自己却以科学自居,俨然伪科学。 愚学科学好多年了,做科学也好一段时间了,有一些理解,在此奉上,恭请博友老师们指点。 科学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现实的限制而常常不能达到其极致。科学的魅力来自于其迷人的概念:科学是人类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以及获得的可靠知识(科学知识)的总和。而科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可靠,然而这种可靠的判断确要以以前的经验(或由经验引出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我们不可能得到绝对可靠的知识,因为我们总是要基于不绝对可靠的知识去判断获取的知识的可靠性。 科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最可靠的的知识的方法,如果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获取的知识更为可靠,那么自然就更为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正来源于将更为可靠的方法纳入自己的范畴而舍弃经不住考验的观点。 科学的关键在于严谨,对任何一个结论的严谨支持,对结论的严谨阐述以及验证,而一开始的想法以及引发思想则没有要求,你可以有一个很奇怪设想,你可以认为你可以不吃饭而活着,但是这不是结论,你只有证明了它,你才可以把它作为结论。而结论必须是严谨的,严谨也就是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 而即便是严谨,也不是绝对可靠,因为你在考虑所有可能的时候要受到已有知识的限制,即便包括了假想的各种可能,也会因为知识的有限而存留预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未能预见的偶然发现在科学史上留有不少奇迹。 这样,科学的精神就在于能怀疑自己。在已证实的结论受到挑战时勇于怀疑自己而进一步验证,弃或留;而对不能证伪的观点保留意见而不是因不能证明而否定,即我不信,但我尊重你的观点。 科学的精髓乃科学精神,而不少人却把本该时时存有质疑的科学知识奉为圭臬。认为不能被现代科学知识所解释的就不科学,不能被已有方法所认识的就不存在。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什么,然而,被认为不科学等于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不正确、不可靠,甚至会受到有意或无意的排挤。这即便是在科学工作者之间都存在,比如受诽谤的Paul Kammerer,更不用说牵涉更广泛利益的其它事物。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看你如何去定义科学,如果把人类获取可靠知识的方法都算为科学,那么中医无疑是科学。如果你仅把现有的自然科学方法当作科学,那么现有自然科学方法还不能对中医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中医的一些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不同。然而,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医不可靠。因为我们平时说的是否科学其实就是一种是否可靠(已经被自然科学方法检验的可靠),而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医不可靠。 迷信科学知识而忽略科学精神其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中医所受的摧残。 一味指责以及攻击中医的人不都了解中医,有的甚至不曾思考过医学是什么,他们只有批判指责以及排挤。即便是个别位居院士的人,抨击也仅是基于他无法用现有科学知识解释以及用现有科学实验方法认识中医。 常有人把中医和中国的经验医学混为一谈,他们认为中医只是一系列经验的集合,而他们却不知道中医理论可以和数学理论媲美。中医理论发展过程实践总结假设~理论实践理论是可靠的,而实际上,现代科学实用的也正是这样的方法。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按毒性将要药分上中下,性分阴阳,五味入五藏,而后来的归经学说进一步丰富药理理论。而生理则有藏像经脉等等理论,这些理论以阴阳五行为纲领,系统而完备。 中医讲究辩征论治,四诊俱全,相似的症状可能因为不同的征候而治法不同。比如中暑的症状和中热及其相似,庸医得之,皆用暑药,何得而全愈? 有人因为不能理解阴阳五行而把它作为抨击中医的理由,因为他们不知晓这一理论一直完美地指导着中医的辩证论治。这套理论既然正确地指导了这么多年的实践,为何要给它戴上高帽子去批判,而不是走近它,认识它,借鉴、运用它,改进它呢?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局限,几千年的专制,几千年的官本位,阻碍了我们国家很多学问的发展,其中包括中医,以及其它一些实证科学。这些,恐怕在今天都还存在余影,科学网上不是有人说这样那样的国情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么。官本位使得中医难得人才,像张仲景这样优秀的,历史上屈指可数,而很多有天赋的人,只不过被卷入官场无力自拔而已。而今天则要好得多,追求的多样使得一部分人就是更喜欢科研,而不是一心向官。而更好的是,科学研究是被鼓励的,而不会被认为会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也不太会和诸如教会的利益发生冲突,即便冲突也不至于被烧死。不过,现今中医的发展必然会和一部分人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个明眼人都是心里有数的。当然,不是所有冲突都会导致攻击,也不是所有批判都是因为这种冲突。有的行为是由冲动所引发,由自认为透彻一切的不明真相所促使的。这正如这篇博文,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冲动让我去写,而自信对中医和对自然科学都有一定了解促使了我这种行为。不过我确定,我是认真审视过这种冲动和认真审查过我的了解的。 看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可以看他在面临挑战时对自己观点的态度,可以看他面对自己无法理解或不曾了解而确实被很多人认可的学问。而一个科学大师,应该知道如何对待不同体系的知识和智慧。 2009年教师节
个人分类: 争鸣百家|26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哲学的基本功效与禁忌?(旧作)
fuqisi 2008-11-30 06:33
在保健论坛上滔滔不绝的,少不了中医;在股市讲座中洋洋洒洒的,多不过经济学家; 。太平盛世时歌功颂德的,一定是既得利益者;通货膨胀时哀声叹气的,不定是穷人;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唾沫横飞的, 90% 是患者, 9% 是哲学家。 许多行业之所以永生,主要缘于人的感性欲念,如:文化艺术迷信、宗教、文学 ;有些学问之所以延续,除了感性欲念外,还需理性思考和悟性信仰,如:哲学政治儒学、易经、共产主义 ;某些知识之所以萌发,除了感性欲念、理性思考、悟性信仰外,还需实证考查,如:科学技术数学、物理、化学 。 时至觉悟退潮、信仰缩水的今天,在我们古老的国度里,某些哲学思想始终笼罩着、滋润着和腐蚀着臣民的心灵。 不论哲学指导论者,还是哲学忽悠论者,都难于解释哲学的固有作用和在我国的奇特功效,而这个问题或许显露了中华民族的某些本性。哲学肃论万物,千人笑侃哲学! 【货色】 有人说,哲学是:有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有关世界和真理本质的、怎样认识真理的、生命意义和道德实践的学问;有关事物存在和演化的根本依据和基本规律的学问; 。哲学还可以泛化到,一个行业、一种职业、一场运动、一股思潮、一类制度、一项成就等的存在根据和演化规律,如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人生哲学等。 【 制作方法】 归纳、思辨、假说(理论)、校正,依此类推,但没有实证。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法,从经验规律、事实关联和科学成果中,归纳、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再通过推理和思辩,形成假说、理论和思想。 由于研究对象(问题)的一般性和研究方法的广博性、局限性无法自身证明自己、缺乏实证的精神和没有直接检验的标准哲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极易泛化和滥用,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思想和方法。 【重要关系】 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了科学。哲学的尚智精神、思辨方式、运作模式、社会角色和知识功能,是科学的摇篮和主要基因。哲学与科学有着互动性:科学的成果和理论是哲学的重要素材,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的学问为各门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科学生产知识,哲学产生思想。 科学不仅继承了哲学、逻辑学等父辈的优点,还独得一门绝技实证方法或直接试验。靠着这些特长,这小子横行无忌、摧城拔寨,不仅欺负哲学政治、还要染指文化艺术,人曰科学主义,到如今嚣张到消灭哲学。唉!哲学月渐虚脱,科学日益霸道。 然而,不同哲学派系的态度各异。西方哲学虽不至口服心服,然而风光不在,但思辩之魂尚存。东方哲学依着诡辩之性,反复重生和再婚,随着政治利益和民族情感而兴衰:一说东方思维一统天下,又曰阴阳五行垃圾糟粕。 【主要功效】 如果纯正和纯真,一个智者的建议就足以让世界惊醒,难道无数世代尚智的思辩之族的理论就不值得我们的珍惜?何况,无论是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还是现代的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具有指导思想和哲学意味的口号,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奇特之功效。还有,我们无法否认西方哲学对现代人类价值共识体系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博爱、人权等的贡献; 。 浓缩和修订的有关哲学的价值至少包括:一种思辩的精神、方法和实例;一种从理性思考到信仰生成的实现过程;一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探索和解释;一部分人自识、自慰、自在、自是或自醉的心灵鸡汤,一部分人驯化、教育、安抚、管理、控制或驾御的思想工具。 哲学的核心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寻根精神和思辩精神。寻根精神探求万事万物存在和演化的根本依据和基本规律使其产生思想,生成易于意会和易于轰动的观念。思辩精神探求解释万事万物的达洽方法使其左右逢源、自圆其说、雄辩难疑。两种精神的结合,陶冶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从而完成了理性到信仰的漂移。 现实中必然存在着人类尚未认知的、全体或部分人群信息不全的和部分人群知识不够的情况。此时,人们只得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 、包括信念,来认识、评价、权衡和决策。如果你咨询他人或智者,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禁忌】 我们很难弄清哲学在华夏之魂中的奇妙地位至上而卑劣的原因。 最大的问题是(良心):哲学纯正吗?哲学家研究、应用、借用和玩弄哲学的智者、圣人、帝王的目的纯正吗?次要的问题是(学识):哲学纯真吗?哲学的致命缺陷是什么?哲学惯于被能人志士自觉不自觉的误导和滥用吗? 哲学的固有特性、天生缺陷、应用条件定义、界线或度量的模糊,实证、实验或直接验证方法或标准的缺乏,从一般到具体多次推演的歧化或失真使其衍生出忽悠本领的所有性状:多种解释、类比诱导,旁证互证、回避实证,模糊推演、自圆其说, 。 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解释系统和思维方法,启发我们的思考和理解,帮助我们叙述和表达,绝对不能当作推理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工具时应用是如此,发展是硬道理亦然。发展,是优胜劣汰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共同富裕的发展、这一代我先富,下一代大家富的发展,还是权贵先富大富必富,庶民后富小富也许富的发展; 。 哲学忽悠论的中心思想许或可以概括为:东方哲学不仅没能孕育、催化出科学之子,反而杂交、歧化成忽悠之祖大忽悠。君不见,极致之极的忽悠有两项:文革时的思想工作、现在的保健品广告。二者均深得中华哲学之要义:东方红,太阳升 ,脑黄金, 。 【悖论】 哲学家将最近斩获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制设计理论概括为机制决定行为,更为哲学的命题称作人类无优劣,制度有好坏。针对我国本土人士尚未获取弱辈儿奖的现象,应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的合理解释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然而,让人迷惑的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没能建立好的教育制度?若非大智若愚,或大智立歹制?
个人分类: 科学观|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者与交流策(改编)
fuqisi 2008-11-30 06:31
智者 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 爱戴他; 教授 知道自己知道,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人 追随他; 学者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人 鼓励他; 蒙者 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人 唤醒他; 学生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别人知道的人 告诉他; 傻子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的人 批判他; 骗子 知道别人不知道,还说别人知道的人 揭露他。
个人分类: 科学之法-系统性综述|1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Yush-傅鹰对话----公开信的伦理
fuqisi 2008-11-30 06:09
傅鹰请教: 如何评价公开信的公正性? Yush回应:公开信的公正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已经给出了这个评价。 傅鹰请教: 如何评价公开信的公平性(当事双方的平等性)? Yush回应:公开信对当事双方是不平等的。对当事人方舟子是支持,对当事法院的判决是谴责。但是,公开信对武汉法院判决的谴责是公平的。 傅鹰请教: 如何评价公开信形式的公平性(这种形式对双方的平等性)? Yush回应:傅鹰老师您能不能问个难一点儿的问题?公开信这种形式显然是不公平不平等的,因为对方没有采取对等的公开信的形式进行回应。法院采取的形式是二审维持原判、一审主审法官调离审判岗位、武汉法院其他几起案件(包括肖传国诉转载公开信的人民网)至今无下文、北京法院判肖传国败诉;诉讼对方采取的形式是继续起诉或准备起诉方舟子、相关媒体、签名者、国内58个网页。您说这些形式公平/平等吗? 傅鹰请教:如何解释公开信的公正性与不公平性? Yush回应:傅鹰老师这个问题只提到公开信的不公平性易引起混淆,让人误以为您或我的观点是公开信是公正的但又是不公平的。我前面回答已经具体指出了公开信何处公平/平等何处不公平/不平等。 公开信的公正性可通过从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法律方面,公开信是合法正当还是藐视干涉法律。 2. 道德方面,公开信是出于公义还是私利 3. 法律+道德(+伦理?)方面,公开信是对法院判决的评判是恰当得体还是有失偏颇。 其中第3条可同时用来解释公开信的公平性。 形式上的不公平/不平等可通过各方所拥有的权力、所掌握的资源等方面的强、弱来解释。 另外,您整理的《Yush-傅鹰对话-公开信的伦理》有不妥之处:一是标题不妥,应为傅鹰-Yush问答;二是副标题不妥,一方面我看不出您提的问题与伦理有多大关系,另一方面我的回答主要是关于法律和道义方面的。 傅鹰回应: Yush: 感谢你的回复! 关于《Yush-傅鹰对话-公开信的伦理》,对你不平等的关键是我后发制人. 这是自然的结果, 而且我的主要动机是想通过某种形式对公开信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公开信,我们在原则上是一致,我同意你的主要观点,但我反对文章的霸道态度,论述方式和对读者网作者的蔑视. 限于知识面, 我选用了伦理一词,是想对法律问题的基础,或更为基本的问题进行交流.你提出用道义一词,是褒义词. 我更想坚持伦理,中性词.我的地盘,我作主,但可以质疑. 这又对你不平等. 我依然坚持文题用对话,因为对话比问答更宽泛,何况我也不会只提问,不表述的. 这再次对你不平等. 我最为关心的是, 通过这些不平等,我们能否达成思想的共识. 我们一齐努力! 傅鹰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不公平或不平等的举措(形式),可以导致公正的或更为公正的效果? Yush回应傅鹰:原来傅鹰老师是要后发制人?您那中性、平和的请教怎么会是设套呢? 我作为公开信的起草人,有义务回应他人对公开信提出的质疑,尤其是该质疑出于无知而强加给公开信违宪和刑事罪名。在涉及公开信合法性这一原则问题上,我自然要强硬。在基本事实和法律、案例基础上从法律、道义角度进行的论述,怎么就成了霸道、蔑视(还好,没用原质疑者的拍砖偷袭迫害虐待 那些措辞)?如果您认为本文题目中的不容置疑这一成语霸道、蔑视,建议您读一下我给出的辞典解释。如果您认为本文正文中的论述方式霸道、蔑视 ,建议您读一下我温和、谦恭地进行具体论证的相关帖子(本文后附有链接)。 关于我回答您的问题中提到的不公平/不平等,请傅鹰老师不要曲解或宽泛化。我把前面已具体指出的公开信不公平/不平等之处在此澄清一下,供傅鹰老师后发制人。 公开信是签名者在所拥有的权力、所掌握的资源等处于劣势(不公平/不平等之一)情况下,支持方舟子而谴责法院判决(不公平/不平等之二)。这两项不公平/不平等,更确切的措辞是不对等。受客观现状制约,特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对等。更何况失道寡助者也并非无助。支持方舟子者有海内外学人、人大代表、国内外广泛舆论、北京法院等,而对方也有个神圣同盟。可惜的是神圣同盟最终成了笑料。公开信是签名者出于公义而毫无私利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圣同盟中的丁西翻先前因开丧失良知、道德沦丧国际玩笑而被方舟子揭露后滥诉,刘华杰先前因反科学和造谣而遭方舟子批驳。 人类行为规范分为法律、道德、伦理三个层次。法律、道德可能会涉及伦理,比如依法被判死刑的罪犯或依道义被除暴的歹徒,可能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但与公开信有关的问题显然不涉及什么伦理。另外,如果你不认为道义(道德正义)是个中性词的话,它所对应的中性词应是道德而非伦理。 我不愿意讨论我认为并不存在的公开信伦理问题,更不愿意与分不清法律、道德、伦理层次者讨论伦理问题。我对搞不清民事、刑事者说民事、刑事你都拎不清,还好意思再来纠缠法律问题?,显然这种方式对傅鹰老师太霸道、蔑视。既然傅鹰老师认为关于公开信,我们在原则上是一致,我同意你的主要观点 ,那么,在非原则、非主要,并且我认为并不存在的伦理问题上,只能请傅鹰老师自发制人了。 傅鹰回应: 我从公开信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中感到: 霸道态度,(不够严谨的)论述方式和对读者网作者蔑视; 你对公开信的强硬溺爱;对他人质疑的担心;对自己人唱反凋的愤怒. 你, 平时温和、谦恭的君子, 怎么会官气十足?! 公开信或公开信形式的某些不足, 会摧毁公开信的公正性? 对公开信或公开信形式的反思性分析, 就是诋毁公开信? 对公开信的呵护和支持,具有许多形式. 除了公开信之外, 我们还有许多爱. 没有什么不容置疑,除了傻命题. Yush回应: 1. 我对他人的质疑从不担心。 2. 我官气(我很不喜欢这个措辞)十足的文章还有不少,比如我起草的公开信本身。 3. 有谁认为或反驳过公开信或公开信形式的某些不足, 会摧毁公开信的公正性吗?你、我、寻正还是什么人? 4. 有谁对公开信或公开信形式进行过反思性分析吗?你、我、寻正还是什么人? 5. 我们还有许多爱,嗯,这回总算是扯到伦理了。 傅鹰回应: 对于品味词语,估构比词典好,但有时需要一点灵气. 不容置疑的语境: 估构一下, 在周老虎事件中,使用不容置疑的不少,但主要为两类-官话和废话: 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朱巨龙誓言; 周正龙的欺诈行为,不容置疑,一律师证言. 不容置疑的心境: 担心, 担心质疑. 不容置疑的情景: 1+1为什么等于2 ? 这,不容置疑! 问题: 回答得不对吗? 傅鹰自问自答: Yush文章公开信的合法性不容置疑目的何在? 选项: 1 论证公开信的合法性; 2 说明质疑公开信合法性的严重性; 3 威慑置疑公开信的内部人. 推测: 威慑质疑公开信的内部人. 推测的依据: 排除选项1的依据有论证的篇幅太短和论证得太不严谨-看不出象一个证据综述的摘要. 支持选项2的证据是, 这是对那些新语丝核心支持者的诋 毁,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在寻正所列出的特定国家的签名者. 支持选项3的证据有:多次指名道姓突显反面教员;使用牵强附会、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词语指责反面教员;谴责反面教员的文过饰非,认识错误不彻底;指出反面教员的客观损害;提出对反面教员的具体惩戒;给出反面教员改过自新道路. 够了! 推断: 为了避免诋毁,威慑提出质疑的内部人. 感想: 自由论争? (Yush未到, 来了敬禹,似马甲,礼遇之) 敬禹: Yush在哪? 你是你,还是马甲? 读了你的回答,我不看好:要么我没说清楚,要么你没解明白! 你提问吧! 免得象Yush样,埋怨俺后发制人. 记住: 回应质疑者的质疑,就不是不容置疑! 敬禹回应: Yush在哪我哪知?好笑,以前还有人叫我什么花花公子王文呢。 我基本上没有啥要问你的。只是看了,想到什么就回什么。 傅鹰回应: 我可以向你提问吗? 如果可以,我的问题是: 开一个敬禹-傅鹰对话-公开信论理, 有信心和耐心吗? 如何评价公开信的公平性(对当事双方的平等性)? 敬禹回应: 傅鹰:看来你爱与人辩,与寻正有得比。这个问题Yush在上面有具体陈述。 至于说什么敬禹-傅鹰对话,特别涉及到法律方面,恐怕只给人笑话。 正如上面我所说,基本上我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回什么。更没这份玩文字游戏的雅兴。 哈。 傅鹰痛告: 本想与友探讨公开信的问题,不料难遇和者.在一个政治高于学术的环境中,这或许必然. 鉴于Yush,敬禹已失信趣(见附件-Yush在我家的留言,敬禹的上述表述), 我将暂时终止Yush-傅鹰对话-公开信的伦理. 如果Yush,Yush的支持者或任何有兴趣者有意进一步探讨有关公开信的理论问题,我将附和. 为了有始有终, 我将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在我的博客上公开我的看法. 附件-Yush在我家的留言 到傅鹰老师家来看看:) 在傅鹰老师搞清楚什么是伦理前,恕我不与您展开关于公开信的伦理的对话。 (说明:原载Yush博客;仅进行纯理论地交流;反映Yush中心思想的文章见附录) 附录: 公开信的合法性不容置疑 公开信不是对法官、法院或法制的恶意攻击。恰恰相反,公开信是在事实基础上对武汉法院的荒唐判决所作的恰当评判,且出于完善中国法治、学术制度的愿望和诚意,符合公众利益。因此,如同寻正所认可的公开信的公义性、正当性不容置疑那样,其合法性同样不容置疑,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 公开信是公义、正当、并且是合法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联邦等法制健全的国家中,这已由方舟子、本人、甚至寻正及其个别支持者所提供的法律、案例、法官评论等所证实。在法制并非完善的中国,公开信也同样是公义、正当、并且是合法的,因为中国法律也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且允许、保护、乃至鼓励并依靠公民对枉法裁判行为等进行法律监督、乃至申诉控告。 因此,不存在寻正所谓的在特定国家的限制条件或前提条件,在此前提条件下,公开信是不适当的、违法的、违反现代法制精神、是对司法的干涉、违背了现代法制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已经是刑事犯罪(寻正致歉前语)或可能会以刑事罪名藐视法庭罪被起诉(寻正致歉后语)。 我毫不怀疑寻正所自称的维护新语丝的诚意和对新语丝与方先生的尊重。寻正的问题,根源在于一知半解就为了自己的某个论点而牵强附会、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且别人指出错误后,仍文过饰非,将责任推给别人的误解、误会,甚至将别人的中肯批评视为对他的打压、围攻或挑拨离间。 寻正对公开信签名者所加罪名,即使有所谓形式上的前提条件,也不是用词用语有不当之处,容易引起误解的语文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因为这是对那些新语丝核心支持者的诋毁,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在寻正所列出的特定国家的签名者。即便并非出于寻正本意,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这个损害。 鉴于寻正对公开信签名者及新语丝造成的损害,同时考虑到寻正对新语丝所做的贡献及诚意,建议新语丝拒登寻正文章一段时间作为惩戒。在此期间,由寻正对所积攒的文章的资料、观点、行文进行自审、提炼,更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根源,真正做到自称的知错就改,有错就认,在错误中学习,踏踏实实作好每一篇文章。 有关评论: 36 Responses to Yush-傅鹰对话-公开信的伦理 By 基本基本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任何一个具体言论都是有观点的,从而在可能是有偏向的,如果发出言论声称对评论对象没有偏向,很多情况下这是假话和虚伪的、或者是废话,或者其他公众和评论者认为是没有偏向的,而评论对象认为是有偏向的,从而是不平等的。如果言论是符合事实的,而且没有辱骂,就是真正的平等,要求对评论对象没有偏向的绝对平等,是不必要的。至于是否符合事实,是要求言论发言者是根据已有、公开的事实说话,也不构成诽谤,公众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判断是否符合事实;不是要求绝对正确,要求绝对正确,去找警察局,其实警察局也不是在任何事实上都正确;至于是否有辱骂,公众可以很容易判断。 发布言论,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公义,事实中有不公,必然批评言论对象的一方。所以,公开信是否正当,只要问问公开信是否符合事实(有无诽谤),语言是否文明,而不是没有边际地要求公平。如果没有边际的要求公平,那还是任何人都不要发表言论了。 基本基本回应: 我相当于是打酱油路过,匿名,跟帖非常不正式,所以名字是非常不正式。不过这不重要,只要帖子有实质内容就可以了。 我认为对于具体的事件,这个世界有而且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应该达成统一的公正的标准,而没有统一的公平的标准,公平是相对的。而世界需要公正、需要有为公义说话的人,否则是是非不分,如果在公正 ...(All) By 寻正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可怜的Yush,三主两语就语无伦次,还好意思不容置疑。两个理性糊涂大王大师怎么不帮帮忙?不是有事无事吹自己很科学很理性的么?其他的核心支持者呢?再等几天咱们再来解释解释,如果理性大王大师古狗需要更多的时间,不妨打个招呼,咱们有的是时间等的。不要等寻正出手了,又来卖怪,太简单了,不屑为之,马后屁的能力,人人都有。 By zeroyear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请博主注意不容质疑与不容置疑的区别,不要篡改Yush的标题。前者是不容和质疑的合成,因为众所周知没有什么是不允许质疑的,所以读者网应该无人胆敢宣称不容质疑。但后者相当于毋庸置疑,是个固定的词语,是用于强调的,Yush是郑重回应某些没有充分证据就大放厥词者。毋庸置疑并非指不允许质疑,请勿望文生义。 zeaoyear回应: 博主,棒棒儿: 对比这两个表达哪个更狠是没有意义的。 不容质疑不是固定用词,只要不是笔误,就没有任何含糊,就是霸王条款。比如,读者网不许宣扬迷信(假如这是写入章程的条款),这就是不容任何质疑的,要质疑的请去别处质疑去。 不容置疑是固定用词,是强调严重性、严肃性、神圣性的正式用词。通常用于敬告某些人,不要以言论自由为由,不分场合地对极其严肃(或者也极其敏感)的问题肆意胡诌又狡辩。 比如,读者网有位先生认为《公开信》某些用词可能触犯英美的藐视法庭罪,但纵观下来,此君不过是望文生义,以为批评用词不够温柔就可能是藐视法庭了,其所举的做为证据的案例与《公开信》的情况均相去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 从此君事后的道歉和狡辩可见,此 ...(All) By dolly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不容就是不允许,与毋庸区别很大。 真的连简单中文都不懂吗? 一个个夸耀英文牛得跟什么似的。 By 寻正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一个人塞住耳朵,闭上眼睛,道理讲不过,就玩文字游戏,好象文字游戏就可以玩得通似的。装傻并不是什么高招,尤其是在辩论中。如果语文不过关,不妨找小学语文教师辅导一下。 By bluesea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寻正的话正是对楼主最好的嘲讽。 YUSH这里的不公平,就好象有人可以请好律师,有人请不到好律师。这并不影响司法公正,公平。这都搞不明白,可以直接拿头撞墙三下再去想想。 Bluesea回应: 呵呵,要说耍弄词汇,傅鹰确实是一把好手,我这里说律师好坏,显然是指律师在技术上的差别。而不是是否违背了职业道德。傅鹰玩了,一枪可以打掉几只鸟的脑筋急转弯的把戏。聪明啊,才智了得啊。果然是事实求实,不玩弄词汇的老实人。 傅鹰请教: 律师高下并不影响司法公正和公平 与 律师高下并不影响审判结果和证据采信有无本质联系? By 棒棒儿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不容置疑   词 目 不容置疑   发 音 b rng zh y   释 义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近义词 千真万确、无可置疑   反义词 荒诞不经、无稽之谈 流言绯语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真实正确可信   出 处 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示 例 报告的内容与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致,~。   灯迷会 通信;相信;禁止分辨;信封只可装信 棒棒儿解答: 好象不容置疑是个习惯用法,而不容质疑虽然不是习惯用法,但是也有人用。根据字面意思,不容置疑好像是不能够有怀疑,而不容质疑连质问都是不可以的。两个词都很霸道。 棒棒儿的观点: 我认为,凡是可公开的事情或者有关公共利益的事情,不但每个公民可以置疑,而且可以质疑。正确的东西是不怕置疑或者质疑的,害怕置疑或者质疑的人怕是已经达到了伟正光的高度。 棒棒儿的观点: 不容置疑是不让人有怀疑精神,不容质疑是不让人发出声音,两者都是自由的死敌。 zeaoyear回应: 棒棒儿, 虽然对固定用词的理解可以各有不同倾向,但既然Yush已经做了补充说明,就没有必要质疑置疑了。Yush本 ...(All) By 傅 鹰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zeaoyear: 感谢你的提醒! 我马上将附录中的不容质疑复原为不容置疑. 在此, 我向Yush和大家致歉. 不过,我觉得,不容置疑比不容质疑更铁些. By 傅 鹰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Bluesea : 1 这是你的揣摩,还是Yush的本意? 2 如果律师好坏并不影响司法公正,公平, 律师会失业吗? By 傅 鹰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棒棒儿: 不容置疑和不容质疑, 哪个更铁或更霸些?. By 傅 鹰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基本基本: 这是啥名呀! 我在与啥子说话? 伦理探讨,司法探讨,现实策略之间有差别吗? By 棒棒儿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好象不容置疑是个习惯用法,而不容质疑虽然不是习惯用法,但是也有人用。根据字面意思,不容置疑好像是不能够有怀疑,而不容质疑连质问都是不可以的。两个词都很霸道。 By 基本基本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我相当于是打酱油路过,匿名,跟帖非常不正式,所以名字是非常不正式。不过这不重要,只要帖子有实质内容就可以了。 我认为对于具体的事件,这个世界有而且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应该达成统一的公正的标准,而没有统一的公平的标准,公平是相对的。而世界需要公正、需要有为公义说话的人,否则是是非不分,如果在公正上陷入相对主义,个人就容易冷血的,社会将会黑暗一些的。 我认为这个公开信是符合事实而语言文明的,所以是公正的,对所有人都是;在司法上是合法的,按照法制健全、公正的国家的标准,如果哪个国家法律规定它不合法,就是这个国家法律不公正,不能保证正义的力量。 【批评法官,同时也认为肖没有道理,是对他们的公平,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它是公正的。公平的相对性的一个简单的例子,甲50元的东西让乙帮忙在大街卖了90元,最后怎么分配是一个协商、博弈的过程,公平分配是相对的。】 By 基本基本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批评法官,同时也认为肖没有道理,是对他们的 不公平, By zeroyear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博主,棒棒儿: 对比这两个表达哪个更狠是没有意义的。 不容质疑不是固定用词,只要不是笔误,就没有任何含糊,就是霸王条款。比如,读者网不许宣扬迷信(假如这是写入章程的条款),这就是不容任何质疑的,要质疑的请去别处质疑去。 不容置疑是固定用词,是强调严重性、严肃性、神圣性的正式用词。通常用于敬告某些人,不要以言论自由为由,不分场合地对极其严肃(或者也极其敏感)的问题肆意胡诌又狡辩。 比如,读者网有位先生认为《公开信》某些用词可能触犯英美的藐视法庭罪,但纵观下来,此君不过是望文生义,以为批评用词不够温柔就可能是藐视法庭了,其所举的做为证据的案例与《公开信》的情况均相去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 从此君事后的道歉和狡辩可见,此次争论的开端其实只是此君随便拿《公开信》说说的。大概是此君向来声称其笔名就是一笔名,与其真人无关,所以似乎骂了谁都是不用其真人负责的。此君又极其以自我为中心,大概因此就以为《公开信》的签名者也只是签了个笔名,以为别人也都与其一个心态。所以引发争论后,至今认识不到事情的严肃性,继续变相地挑衅。比如,在妄想症发作下肆意攻击其他网友,以歇斯底里之势、拐弯抹角地嘲讽方舟子及其身边的奸佞。Yush作为与《公开信》有关的人员,用不容置疑正式和郑重地回应其狡辩和变相挑衅,这完全是合理用词。 Yush的文章当然是允许质疑的,但大可不必拿不容置疑 ...(All) By 棒棒儿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我认为,凡是可公开的事情或者有关公共利益的事情,不但每个公民可以置疑,而且可以质疑。正确的东西是不怕置疑或者质疑的,害怕置疑或者质疑的人怕是已经达到了伟正光的高度。 By 棒棒儿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不容置疑是不让人有怀疑精神,不容质疑是不让人发出声音,两者都是自由的死敌。 By zeroyear on Nov 16, 2008 | Reply Vote: 0 0 棒棒儿, 虽然对固定用词的理解可以各有不同倾向,但既然Yush已经做了补充说明,就没有必要质疑置疑了。Yush本人对不容置疑给出了补充解释,相当于说,不容置疑是不能分开成不容和置疑的,否则就是不容质疑的一个变体了。其实我就建议Yush用毋庸置疑以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解。 不容置疑不是要消灭怀疑精神,而是要消灭瞎怀疑的神经,是敬告信口开河、大放厥词者收敛一点。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0 test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0 For example, 傅鹰 is a human-being. This is 不容置疑的. 傅鹰请教: 如何把握怀疑精神与怀疑一切? on-looker的先辈都是人的判断, 缺乏怀疑精神吗?on-looker的先辈都不是人的判断, 怀疑一切吗?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1 0 If used 毋庸置疑, I guess it would have much less confusion. By bluesea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0 呵呵,要说耍弄词汇,傅鹰确实是一把好手,我这里说律师好坏,显然是指律师在技术上的差别。而不是是否违背了职业道德。傅鹰玩了,一枪可以打掉几只鸟的脑筋急转弯的把戏。聪明啊,才智了得啊。果然是事实求实,不玩弄词汇的老实人。 By 棒棒儿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0 不容置疑不是要消灭怀疑精神,而是要消灭瞎怀疑的神经 ------------------ 你都不容置疑了,你怎么知道别人的神经是不是瞎怀疑的?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0 By 棒棒儿 on Nov 17, 2008 | Reply 不容置疑不是要消灭怀疑精神,而是要消灭瞎怀疑的神经 ------------------ 你都不容置疑了,你怎么知道别人的神经是不是瞎怀疑的? 棒棒儿 is a human being, that is 不容置疑的. For anyone who 怀疑 棒棒儿 is NOT a human being, his 神经是瞎怀疑的 By 棒棒儿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0 1 on-looker 你好好看看这句话不容置疑不是要消灭怀疑精神,而是要消灭瞎怀疑的神经是谁说的?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2 0 By 棒棒儿 on Nov 17, 2008 | Reply on-looker 你好好看看这句话不容置疑不是要消灭怀疑精神,而是要消灭瞎怀疑的神经是谁说的? Hehe, of course it is not what you said. For anyone who 怀疑 棒棒儿 is NOT a human being, his 神经是瞎怀疑的. Do you agree with that? If you agree with that, I believe that you dont think this kind of 瞎怀疑精神 makes any sense, right? By 傅 鹰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1 1 傅鹰请教: 如何把握怀疑精神与怀疑一切? on-looker的先辈都是人的判断, 缺乏怀疑精神吗? on-looker的先辈都不是人的判断, 怀疑一切吗? By on-looker on Nov 17, 2008 | Reply Vote: 3 0 傅鹰, Normally, it is not very difficult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However, I need to know if we have common basis to discuss such kind of questions. If we dont have common basis,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give you a satisfied answer. If you dont think that 棒棒儿/onlooker is a human being is 不容置疑的, or if you dont think that his 神经是瞎怀疑的 to 怀疑 that 棒棒儿/onlooker is NOT human-being, then we have no common basis to discuss. BTW, one day, after the technology for AI is advanced enough, we can 怀疑 someone on the website to talk could not be a human-being. By 傅 鹰 on Nov 18, 2008 | Reply Vote: 0 2 我对你感觉不好! 如同第一轮一样,你可以随意安排. By 傅 鹰 on Nov 20, 2008 | Reply 0 3 on-looker : 你网名的涵义是:看客, 观察者,窥崽? By 傅 鹰 on Nov 21, 2008 | Reply 0 1 来了新客,唤敬禹.这名上口,不象on-looker . By 敬禹 on Nov 21, 2008 | Reply Vote: 0 0 这个倒给你猜对了,大约来了一个星期。 见这上面热闹,便也留留言。申请帐号不成功,只能如此。见笑了。 By 傅 鹰 on Nov 22, 2008 | Reply 0 1 敬禹似过客,疑其信心和耐力,怕几个回合就泄气了! on-looker没三合就泄了; Yush两天不回家了, By POWER on Nov 23, 2008 | Reply Vote: 0 0 高手懒得和你过招,你还真以为自己赢了? 你有见过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一起拳击比赛的吗? By Yush on Nov 23, 2008 | Reply Vote: 0 0 到傅鹰老师家来看看:) 在傅鹰老师搞清楚什么是伦理前,恕我不与您展开关于公开信的伦理的对话。 By 傅 鹰 on Nov 23, 2008 | Reply 0 0 欢迎Yush, 来去自由,有点意见就好了!
个人分类: 案例-论争-对话|1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