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普利策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紀錄] [第四公民(2014)][1280p + 720p][德国][主演:爱德华·斯
lcj2212916 2016-1-9 00:36
◎片  名 Citizenfour ◎译  名 第四公民 ◎年  代 2014 ◎国  家 德国/美国/英国 ◎类  型 纪录片 ◎语  言 英语/葡萄牙语/德语 ◎iMDB评分 8.2/10 (18,493 votes) ◎豆瓣评分 8.5/10 (6616人评价) ◎导  演 劳拉·珀特阿斯 Laura Poitras ◎主  演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       朱利安·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Jeremy Scahill       Glenn Greenwald ◎简  介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获奖情况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5) 最佳纪录长片 第30届独立精神奖 (2015) 最佳纪录片(提名) Dirk Wilutzky/Mathilde Bonnefoy/劳拉·珀特阿斯 第5届豆瓣电影鑫像奖 (2015) 鑫豆单元 最佳纪录长片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40311474
1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
Lewind 2015-5-27 16:18
  《 大灭绝时代 》是我去年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的一本科普书。原书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棒的科学传播长篇作品,没有之一。所以,当这本书于今年夺得普利策奖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想要了解《大灭绝时代》所讲的故事,下面这篇我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书评或许会有帮助。   另外,本周六(30日)在北京将有一场关于这本书的活动“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我们的大灭绝时代 ”,是由松鼠会组织的“科学一课”,将由我本人主讲。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松鼠会的 官方链接 ,或是 豆瓣链接 去看看。 ~~~~~~~~~~~~~~~~~~~~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 在澳大利亚西南方向的大堡礁是地球生命创造出来的奇观之一,也是人类趋之若鹜的游览胜地之一。即便你没去过那里,一定也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景象:身着潜水服的人类像鱼儿一样自由地穿梭在五光十色的鱼群与珊瑚之间。 但是,很少有人体验过大堡礁另一面的壮美:太阳刚刚落山,海平面降至了一天中的低潮时分,你独自一人,或与三两好友相伴,漫步在平整的珊瑚礁上,它们像是随意拼接的一块块桌台,在刚刚没过脚踝的清浅海水下延伸到无尽的远方。在你的脚边,既有迟缓的蠵龟、变色的章鱼、困在浅水中的豹纹鲨,也有发光的水母、闪亮的海星、五颜六色的巨蛤,以及塞满珊瑚间沟壑的巨大海参。若你驻足远眺,无论望向何方,看不到岛屿,更看不到陆地,目力所及之处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在你的头顶上,没有任何人造光线干扰的星空,闪耀着与远古时代一般无二的璀璨光芒。你会感到自己如同是站在已知世界的边缘,面对着一片从未有人类踏足过的异世界。 这便是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她细腻而动人的笔触为读者描绘的诸多亲身经历之一。刚刚获得了2015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类写作奖的这本书不是小说,但却比小说还要精彩。它带着读者行走于世界各地,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物种发生在当下的灭绝过程;间或又沉钩史海,呈现了“物种大灭绝”这个科学概念的前世今生;同时还与众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通过严谨的调查与分析,一环紧扣一环地追踪着导致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或许在很多人意料之中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很可能就是这场新时代大灭绝背后的真凶;然而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自从我们人类开始行走于地球表面之上,便已揭开了这场杀戮的序幕。 对于物种大灭绝这种事情,即便是相信它的存在,大多数国人的态度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世界如此之大,我们自己尚且生活在雾霾之中,而在地球遥远的另一面还有着大堡礁这样美丽的世外桃源,我们在自己家门口的所作所为又能有何影响呢?然而《大灭绝时代》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合起来就可能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毁灭远在地球背面的大堡礁。 众所周知,雾霾是燃烧各种化石燃料所致,主要来源是煤炭和石油。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化石燃料进行恰当的预处理,并采用环保的燃烧设备,基本可以阻止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然而谁都无法阻挡的是:只要通过燃烧来释放能量,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就一定会转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提高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令海水变得更酸。有多酸呢?海洋的平均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之前的8.2降到了今天的8.1。这一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但pH值是个对数,也就是说,现在的海洋已经比农耕文明时代酸了25%。 在酸化的海洋中,首当其冲受到致命影响的,就是那些通过合成碳酸钙来制造内骨骼或外骨骼的“钙化者”,因为在越来越酸的环境中,碳酸钙更容易溶解而非沉积。珊瑚自然是钙化者中的一员。虽然游客们很难有所体会,但持续的生物学勘察表明,大堡礁在过去30年间已经失去了多达一半的珊瑚。而这种趋势还在延续之中:如果我们保持当前的碳排放水平,那么50年后,大堡礁上恐怕连一只活的珊瑚虫都见不到了。 实际上,或许根本用不了50年,全世界的珊瑚都将灭绝,从自然环境中彻底消失。《大灭绝时代》在众多的可能原因中列举了一些:藻类过度繁盛会与珊瑚形成竞争关系,而海产品的过度捕捞和农业种植的滥用化肥都助长了藻类的疯狂生长;陆地的去森林化导致河流携带了更多的泥沙进入大海,水体清澈度的降低不利于喜光的珊瑚的生长;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水温度也随之升高,令珊瑚体内的共生藻类产生对珊瑚有毒的氧自由基,从而破坏了对珊瑚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共生关系。无一例外,这些原因背后或直接或间接,都有着人类的身影。 你或许会问:就算大堡礁明天就消失了又怎样?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某些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出于对动物的爱与怜悯,难道就能不顾人的死活了吗?的确,有不少人误以为环境保护是为了给动物一片生存的空间,但事实上,所有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人类自身。要知道,物种大灭绝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发生在大堡礁所在的澳洲,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在四万年前。地质研究表明,在此之前,澳洲曾经被繁茂的森林所覆盖,然而随着最早一批原始人类到达澳洲大陆,这里的各种史前巨兽的数量开始锐减,紧接着就是无穷无尽的大火,而后澳洲就成了今天的荒漠。从当前一些雨林地区的研究中,科学家得出结论:草食性巨兽的锐减会导致枯枝腐叶的堆积,使得野火变得越来越频繁,最终迫使易燃的森林被耐火的灌木物种所取代。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原始人类低效的捕杀真能灭绝一种巨大的野兽吗?然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原始人类只需保持相当低的一个固定捕杀量,千百年内就能让一种巨兽的进化之路走到尽头。道理很简单,因为通常巨大的野兽繁育率都比较低,新生的后代根本抵不过人类经年累月的杀戮。无论是伟岸的猛犸或凶猛的剑齿虎,还是如同甲壳虫汽车一样的重甲犰狳或三四米高的巨地懒,在人类和时间的共同绞杀之下,它们都难以逃脱被赶尽杀绝的命运。就连已经学会了使用工具,与人类同宗同源的其他早期原始人类也是难逃一死。只不过,他们还有一点幸运之处:那就是通过与人类祖先繁育后代,把自己的一小部分基因永远地根植在了人类的基因库之中。 如果你觉得原始人类还未开化,太过残忍的话,其实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用文明的手段做着同样残忍的事情。我们创造了农业,喂饱了自己的肚子,农业却消灭了森林和湿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我们创造了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能量的方法,产生的二氧化碳却消灭了高山之上与海洋之下的生物;我们创造了公路和铁路,可以去往四面八方,路网分隔之中的陆上孤岛却消灭了需要大片生存空间的生物;我们创造了飞机,一日之内可以抵达世界各处,随着我们一起旅行的入侵物种和致病微生物却令各地的原住生物如同碰见外星生物一样束手无策,只有被消灭殆尽的命运。最终,我们所有的创造都成为了消灭的手段。 我们唯一没有创造出来的,就是能够与这颗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互不侵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方式真的存在吗?《大灭绝时代》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人类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变化得太快。农业发展得太快,燃料燃烧得太快,路网建设得太快,飞机飞行得太快。这一切的太快导致了环境改变得太快。而地球上的生物,除了那些微小的以外,每一代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它们依靠大自然的突变与进化,只能赶上大自然填山造海的速度,却永远不可能赶上人类创造变化的脚步。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全体实现温饱,农业发展的脚步不可能停止。现代化的人类生活更离不开路网,离不开飞行,离不开化石燃料的燃烧。毫无疑问,人类走在一条终点确定无疑的不归路上,却并非人人自知——这或许才是《大灭绝时代》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有一天,孩子们都像通晓九九乘法表一样熟知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直接或间接的杀戮行为,那么他们那一代人的创造或许将以不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为前提。如果真有那一天,他们或许还有机会亲眼看到大堡礁。 不过,若是悲观地看,被自己创造的所消灭,或许就是人类可悲的宿命。但是,这绝非地球的终结。虽然我们迅猛地改变着地球,但与地球的历史相比,走在这条不归路上的人类恐怕只会是短暂的过客。在生命的进化史上,曾经先后若干次进化出了像珊瑚一样堆积出巨大生物礁石的动物,有些是珊瑚已然灭绝的远古亲戚,有些则是海绵或层孔虫,甚至还有一些是蛤。当人类终于从地球上消失之后,几万年的时间或许就能让一种海洋钙化者重新塑造出比大堡礁还要宏伟的生物礁群。只不过,到那时,是否还能有一个物种站在新大堡礁上仰望曾经照耀人类的那片璀璨星空,并感慨自身的渺小呢? (完)
个人分类: 付梓拙作|4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人类抗击癌症史的启示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8-14 17:07
2013 年初,素昧平生的中信出版社赵天晓先生给我送了一本他策划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趁着假期,我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了。掩卷时不禁为这本书之深刻和不同凡响而感慨,思绪翩翩。 由于汲汲于癌症,因此早就得知这本很有影响的著作,国外好评如潮,且获悉它出版不久便获得普利策大奖。须知,科技 / 传记类的书获普利策奖,非同一般!作者除了对百年来以美国为主的医疗和社会各界对癌症的征战过程做出了系统而人性化梳理和总结,且提出了一连串令人反省的深刻问题,其意义超出了抗癌本身。 其实,自有人类以来,癌症就是个沉重话题。但只是近百年来才成其为一个威胁大众而挥之不去的噩梦。美国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各界抓紧了与癌症的“征战”,特别是 1971 年尼克松签署了《国家癌症法案》,大张旗鼓地与癌宣战。几十年过去了,客观地说:在这场征战中,人类落败了!不能说一无所获,却大失所望,所获远低于预期。因此,确实需要系统反思了。这个深刻反思,很可能成为人类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在健康领域更好进入“自由王国”的里程碑式事件。悉达多·穆克吉 (Siddhartha Mukherjee) 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看来较好胜任了这一角色。 30 年来,癌症窘境也始终困惑着我。虽然长期的临床,让笔者偶有所获,例如,意识到多数情况下它其实只是种慢性病。有时,人类悠着点、从容点,与它博弈往往便能占据上风。但总体上笔者赞同英国癌症权威格里夫斯《癌症,进化的遗产》书中见解:迄今为止,癌在与人“躲猫猫”,人对付癌症,只是“蒙着双眼在扫射!”充满盲目性,并无理性或主动可言,更罔论是否进入“自由王国”?能否征服它?甚至可以说,癌症是人类进入近现代科学以来,所遇到的真正“对手”——它既与人类自身生命相伴随(细胞异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偶然中充满必然;又是健康及生命的大敌,迄今所有的对策,看似合理,但都是带有“自戕”性质的探索而已,长久疗效并不确定。因为它与生命是同根同源的!故有人戏说:癌是上帝为了调控人类所预设的“程序”。 穆克吉在该书中指出:“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更完美的‘版本’。恶性生长和正常生长,在遗传基因层面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把这两者区分开,可能是我们这个物种面临的最重大的科学挑战之一”。“面对癌症就是面对与人类同一类物种,这一物种甚至比我们适合于生存。”且“癌细胞是一种不顾一切的‘个人主义者’”,“是一位不守规矩者”。百年与癌交手所获不多,“对手”的狡猾性及人类对其认识的苍白欠缺,是关键因素之一。 与癌抗争的历史表明:人类首先需要认清自己——诸如人的特点及能力逮及范围等。在上个世纪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余威中,人类越来越狂妄了:表现之一就是想“征服”一切,包括“癌症”。尽管这也是人类希冀更好生存的需要,但狂妄无助于成功!早在 50 年代,美国有人就坚信癌症很快被攻克, 1963 年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恩迪克特则认定:“下一步,(癌症)完全治愈,势不可挡!” 1968 年盖伯教授出版了《治愈癌症:国家目标》,还有总统签署的《国家癌症法案》……当然,探索科学的勇气及信念值得赞许,但面对与癌症同在的生命,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不管是当时外科盛行的“根治主义”,还是在化疗中心接受试错性化疗的患者,其情景之惨不忍睹,令医师于心不安。当时接受化疗的患者须关在铁栏紧闭的房间,深怕他们自尽;医师则称此为“全面地狱”。“化疗师,需要非常大的勇气……须坚信癌症最终将被药物击败!”狂妄伴随的蛮干,让患者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作者正因为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有此反思性巨著问世。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我们对癌症的真相及其本质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希腊人别无二致。”因此,作为自然之子,人类需清醒认识自我能力之限,学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在敬畏中探索、前行!否则,孟浪而行,往往事与愿违,危害甚大! 例如,上个世纪上半叶,霍尔斯特德是外科治疗的泰斗,他倡导癌症“根治主义”,长期来一直成为外科的绝对主流。即使有资料表明:乳腺癌根治不见得比局部改良术好,但“由于……根治性外科手术的应用很快固化为教条”,权威的意见,加上契合了普通人的期盼——可以“根治”,故上述事实长时间没人理睬。某种意义上,是病人权利运动及妇女自救行为,抵制扩大根治术,才让这一合理治法得以战胜“主流”,成为常规,减少了几十万妇女的巨大苦痛!可见,尽管资讯的掌控,专业医师远胜于民众,但思维惰性往往会令其成为障碍。这是十分可怕的。 而从另一角度言,与“教学相长”类似,医患之间是否也应“相长”呢?至少,笔者是坚信这一点,且自我医艺在长期医患接触中也可以有所获益。 60 年代末,当桑德斯倡议癌症“姑息治疗”时,面对的是巨大的抵制,被认为是“挖癌症治疗的墙角。”其实,辩证地看,“根治”与“姑息”,治愈( cure )与呵护( care ),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两极,谁更积极?谁更符合患者最大利益?哪种方法可能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长期利益更佳?当视具体而定。至少,癌症的姑息及呵护现已风靡全球。我们的临床也表明:很多情况下,姑息及呵护已让不少癌症患者优哉游哉地较长期存活着,正在创造着奇迹!而且,众所周知, 90 年代末美国发起的关于医学目的的全球性讨论,也开始倡导对于包括癌症在内的慢性病,以呵护 / 照料( care )来替代治愈( cure ),或许是一项更合理选择。从深层次看,这些都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及疾病对手特点的清晰认识,因此,也就更为睿智和综合效应更佳些。 笔者总结认为,人类与癌的“交往”大致经历了三阶段: 第一阶段: 19 世纪末以前,基本上以“躲避”为主; 第二阶段: 20 世纪开始试图“征服”癌症,科技进步促使人们狂妄地一心想彻底战胜它; 第三阶段:新的 21 世纪,敦促人们沉思、反省,与癌的交手也进入借助智慧“博弈”的新阶段。今天,对癌症再也不应奢谈征服了。这种带有敬畏的态度,或许更为理性与科学、从而更有实效。 穆克吉对人类与癌交手的未来走向(或说人类能否征服癌症)总体看法是灰色调的,却对有效预防、姑息呵护、局部 / 改良术、有所控的化 / 放疗、微创及靶向治疗等,寄以了厚望,给出较高评价。这肯定是狂妄的科学主义者所嗤之以鼻的。然而,正是知己知彼后,促使他得出了这些比较理性、十分睿智且充满人文关爱的见解。
224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2012年普利策奖揭晓大奖图片赏析
lzxun123 2012-4-18 17:53
.wh980 p{line-height:28px;}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4/17/c_122995835.htm   4月16日,2012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名单在纽约揭晓。《费城问询报》赢得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大奖。突发新闻摄影奖颁给法新社摄影记者马苏德·侯赛尼,以表彰他关于喀布尔自杀性爆炸袭击的摄影报道。这是法新社摄影记者马苏德·侯赛尼于2011年12月6日在阿富汗喀布尔拍摄的作品。 新华社/美联 4月16日,2012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名单在纽约揭晓。《费城问询报》赢得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大奖。《丹佛邮报》因一组关于从伊拉克战场返回的退伍军人的图片报道获得特写摄影奖。这是《丹佛邮报》摄影记者克雷格?F?沃克拍摄的关于退伍军人奥斯特罗姆的作品。 新华社/美联 4月16日,2012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名单在纽约揭晓。《费城问询报》赢得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大奖。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卡卢萨新闻报》因对龙卷风的及时报道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这是《塔斯卡卢萨新闻报》关于龙卷风的摄影作品。 新华社/美联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2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的正传
热度 2 yonglie 2011-4-20 08:46
“癌”的正传
两天前, 哥伦比亚大学 宣布了 2011 年 Pulitzer 奖 名单( http://www.pulitzer.org/files/2011longlist.pdf ),偶然看到华人 周龙 的歌剧 《白蛇传》 获得了 音乐奖 ;不过我只对图书感兴趣,可看看题目,却都不是我能感兴趣的: FICTION -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by Jennifer Egan (Alfred A. Knopf) DRAMA - "Clybourne Park" by Bruce Norris HISTORY - "The Fiery Trial: Abraham Lincoln and American Slavery" by Eric Foner (W. W. Norton Company) BIOGRAPHY - "Washington: A Life" by Ron Chernow (The Penguin Press) POETRY - "The Best of It: New and Selected Poems" by Kay Ryan (Grove Press) GENERAL NONFICTION - "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 A Biography of Cancer" by Siddhartha Mukherjee (Scribner) 最后那本非虚构类的书,名字起的好, 把癌症封为“病帝”,为病帝立传 ,该是别开生面的医学史吧?《 纽约时报 》书评 http://www.nytimes.com/2010/11/14/books/review/Weiner-t.html ( 2010 年 11 月 12 日)的题目也有意思: The Mind of a Disease ——既然将癌症拟人了,为他立传自然要走进他的内心, enter the mind of this immortal illness, understand its personality, to demystify its behavior 。作者开头就说,所有的病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历经病痛,就像行者游历 “ kingdom of ill ”。 凭我的一点直观认识,癌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大概在于它是“内秉的”,是天生的。肿瘤学( oncology )一词源自希腊语的 onkos ,意思是“重负”( mass 和 burden ),所以作者说, “ Cancer is indeed the load built into our genome, the leaden counterweight to our aspirations for immortality .” 这样看来,癌变也许像非线性系统里的 avalanche ,在一定临界条件下就会发生,怎么也挡不住(如核辐射激发的癌变)。作者也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only guardedly optimistic ),说肿瘤学总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打转”( “ the queasy pivoting between defeatism and hope .” )虽然 James Watson 说了, “ Beating cancer now is a realistic ambition because, at long last, we largely know its true genetic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 但即使明白了一种机制,我们也未必能预言或控制事件的发生——除非把整个系统都破坏了。 因发现 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 ( retroviral oncogenes )的细胞起源而获诺贝尔奖( 1989 )的 Harold Varmus 把癌细胞比作 Beowulf 里的怪物 Grendel ,是人类自己的扭曲的变体: " We have only seen our monster more clearly and described his scales and fangs in new ways – ways that reveal a cancer cell to be, like Grendel, a distorted version of our normal selves ." Mukherjee 认为这不仅是一个 metophor ,它还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摆脱癌,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自我的“扭曲”——“ We can rid ourselves of cancer, only as much as we can rid ourselves of the processes in our physiology that depend on growth -- ageing, regeneration, healing, reproduction . ”摆脱癌变,相当于摆脱我们的那些生理过程…… 在获 Pulitzer 奖之前,这本“传记”已经很火爆了: Amazon​.com 100 best books of 2010 New York Times 10 best books of 2010 Daily Beast 20 “Must Read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 “Must Reads”, Fall 2010 Books for aBetter Life nominee Book Expo America Editor’s Buzz Panel pick (8 books) Barnes and Noble “Discover” series 本书的广告词儿很多,大多是不费本钱和感情的空头表扬。我选两条稍微具体点儿的,一个夸它的内容,一个夸它的写作: An elegant … tour de force.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reads like anovel … but it deals with real people and real successes, as well as with the many false notions and false leads . Not only will the book bring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biology to the lay public, it will help attract young researchers to afield that is at once exciting and heart wrenching … and important. —Donald Berry, Ph.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Texas Rarely have the science and poetry of illness been so elegantly braided together as they are in this erudite, engrossing, kind book. Mukherjee’s clinical wisdom never erases the personal tragedies which are its occasion; indeed, he locates with meticulous clarity and profound compassion the beautiful hope buried in cancer’s ravages. —Andrew Solomon, National Book Award-​​winning author of The Noonday Demon
个人分类: 随想|4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