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那些日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灯下那些日子
sdbszyl 2017-6-17 09:12
《滨州医学院校报》大庆,是全校的大喜事,值得祝贺、铭记。编辑部很早就邀嘱写点东西,倍感荣幸。时光的脚程总是超过成长的速度,人生的道理总是在时光溜走之后才让懂得它真正的含义。荷香梅雨的季节,回首读书笔耕间的那些小喜悦、小收获,眼前浮现出来的是明暗飘忽式样繁多的灯火。 把我和报刊文字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的是那盏煤油灯。晚饭后的冬夜那么长,小院里落雪萧萧,屋内豆苗大的昏黄里,奶奶的唠叨中,爷爷的纠正下,我磕磕巴巴地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万元户的致富路” …… 等大人不怎么注意了,忙着去看《大众日报》的“丰收”版,《人民日报》的“大地”版,“小辣椒”的幽默,黑白木刻的严肃,庄重之外的这些更符合口味。不知道,是党员的身份让爷爷感受到知识的神圣和铅字的份量,还是后者坚定了他的信仰,反正他将崇拜文字的虔诚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岁月嬗变后伴着终生的是对文字的敬畏与敏感。将铅笔字变成铅字,一直是少年的梦想,直到现在也是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情感系之,终老不疲。 都说追求的过程比结果更美,其实晨鼓暮钟在悲凉中形成节奏也是正常,在那段清苦的年月里,一直悬挂着灰暗的灯。青春的日子,叛逆倔强,家境沧桑,亲人撒手,整个世界充满着未知和无奈。高一暑假,语文老师布置做手抄报,上交的是一份“愤青”的吐槽册——“灰色的天空”——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贫穷和黑暗面的放大,那是第一次将自己的文字排列成报纸的样子,设计了版面和插图。结果可想而知,被点名批评,老师用“文字优美,阳光大气”的评语高度评价了另一份手抄报,它的名字是“春华秋实”。这段经历,印证了文字写作的主观性,它是个人的,关于生活、人生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回首来看,好的结果带来快乐一时,坏的结果也只能是忧伤一阵子,无论好坏,谁都绕不开的是生命的轨迹。这之中,文字承载着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展现着对未来的探索和顿悟,纵然苦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韵味。 花开花落,风来雨去,桐花绽开的芬芳里,即使在午夜阶梯教室的吊灯依然亮着。90年代的大学,社团活动简单,但名目繁多,关于写作的天生带着优越感和吸引力,那时诗歌、演讲、辩论还是高校里的佳宠。很快就加入了学生会的写作班子,中午、晚自习后,阶梯教室里、宿舍里,无论是阳光还是灯光的照耀下,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系里的小报,征稿、编辑、刻板、油印、分发,躬亲每一个环节;校报的通讯员队伍,报名、录用、培训、联谊、发稿,激动每一个时刻。整体旧物时,印有自己名字的大学报刊,烫金的校报通讯员证书封皮、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证书装在一个最为干净漂亮的信封中。现在想来,最清晰最深刻最眷念的已经不再是荣光,而是那段过程之中的辛酸泪水与幸福快乐,这些都是文字给予的。 走上工作岗位了,有了住所,便有了宁静的夜晚,有了台灯下的茶香和笔下的神思。尘世中,有太多一段段的沉积和另外一段段繁华的开始,也只有文字,把俗物中的肉体和灵魂拉升起来,推进到精神之旅中。热爱文字工作的,没有不在意报纸的,与《滨州医学院校报》的情缘,没有开始,读报、写稿好像都是自然而然的,只有打开桌上的灯,拿起手中的笔,空灵就驱逐了辛劳。忘不了,一篇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稿子,老主任黄悦新在开水房里和我的细声讨论;忘不了,一次上报省级表彰的典型材料的梳理,编辑部骨干的勤勉;忘不了,学校党代会结束后社论的撰写,校报人的坚守……职业生涯里有太多的喜悦,和校报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分享,无论是通过微信、QQ,还是纸质稿件的编纂与修改。通过校报,了解了校史,助力了学校,给个人 积累了一定的功力;也是通过校报,让自己还能静静的感受读书的幸福、写作带来的快感,让自己惊醒着在快乐和笑容中很容易忘记的曾经伤痛,保持着思考和理性。校报,通过铅字,滋润着一棵棵思想的芦苇。 校报,让我回味起内心的灯火。唯有祝福,才能表达谢意:以思想造影响,以权威铸品牌,以创新促传递。
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愛情] [请回答1988(2015)][720p][韩国][主演:李惠利]
lcj2212916 2016-10-29 20:58
《请回答1988》是韩国tvN有线台于2015年11月6日起播出的金土连续剧,由申源浩执导,李有贞编剧, 李惠利 、 朴宝剑 、 柳俊烈 、 高庚杓 等主演 。 该剧主要讲述了1988年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描绘温暖的亲情、邻里街坊小市民传统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既不是386时代,也不是88万元时代,但是,也有着不想被称为老一代的一女子,据说是大韩民国最多的1971年生的,45岁的成德善。1988年的德善18岁时,建国以来最大的活动“汉城奥运会”举行了,进行考查学历的1989年,柏林墙倒塌了。大学入学的1990年,MBC Radio “裴哲秀的音乐基地”开始了,对于任何人来说,我活过的时代是特别的,对于那些日子的记忆极其鲜明。发工资日,父亲买来的装有整鸡的黄颜色的袋子,往被窝深处放父亲饭碗的母亲,一家人窃窃私语的聚在一起,坐着看过的一屋三家庭,不分你我生活着的胡同邻居们都还记得。过去的记忆隐约浮现,整夜辗转反侧,成为今天生活的基础。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请回答1988”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62279.html
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愛情] [请回答1988(2016)][720p][韩国][主演:李惠利]
lcj2212916 2016-6-30 22:59
《请回答1988》是韩国tvN有线台于2015年11月6日起播出的金土连续剧,由申源浩执导,李有贞编剧, 李惠利 、 朴宝剑 、 柳俊烈 、 高庚杓 等主演 。 该剧主要讲述了1988年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描绘温暖的亲情、邻里街坊小市民传统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既不是386时代,也不是88万元时代,但是,也有着不想被称为老一代的一女子,据说是大韩民国最多的1971年生的,45岁的成德善。1988年的德善18岁时,建国以来最大的活动“汉城奥运会”举行了,进行考查学历的1989年,柏林墙倒塌了。大学入学的1990年,MBC Radio “裴哲秀的音乐基地”开始了,对于任何人来说,我活过的时代是特别的,对于那些日子的记忆极其鲜明。发工资日,父亲买来的装有整鸡的黄颜色的袋子,往被窝深处放父亲饭碗的母亲,一家人窃窃私语的聚在一起,坐着看过的一屋三家庭,不分你我生活着的胡同邻居们都还记得。过去的记忆隐约浮现,整夜辗转反侧,成为今天生活的基础。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请回答1988”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4430.html
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春节很充实——我做科普志愿者的那些日子
yp-cn 2013-2-16 15:23
这个春节很充实——我做科普志愿者的那些日子
标题党。 一共四天。 不过收获颇丰。 程序很简单:报名——培训——上岗 年初二开始,我和小卜同学被分在槟榔树的三角地带,那里有六个路口,是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也是个容易迷糊的地区。小卜和我一样是个热心人,很喜欢这份志愿者工作,干起来自然卖力。 我们的咨询点 旁边就是如画的槟榔树 每天早上我们都九点开工,没曾想游客比我们还要早,此时已经有游客走过了我们的咨询点。 有人过来,我们都起立、微笑,说“您好”,然后尽可能清晰详尽地解释游客的问题。这边路口很多且有三路不同去向的电瓶车,每次游客询问如何坐车时,我们都不厌其烦的问“您是刚从上面下来吗?”“其他的园区您都游览结束了吗?”“这些景点您都去过了吗?”“是否还要去东区呢?”然后再给出确定的答案,生怕有人做错了车错过其他景点。如果询问如何去东区,我们又要告诉他们“如果体力和时间允许可以步行,3公里左右,大概需要40分钟;如果觉得辛苦可以选择游览车,车票往返四十,没有门票”。这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台复读机。一旦遇到询问游览路线的游客,我们会一边介绍路线一边在导游图上清晰的标出线路和站点,解释的效果非常好,游客也很满意。话说的太多了,刚两天下来,我们俩的嗓子都哑了。 在这个点的志愿者可谓是身兼数职,最重要的是回答游客咨询的“科普志愿者”;当有一小部分游客一听到槟榔可以吃或者爬树可以免苦工的傣族习俗而在槟榔树上一展身手时,我们就要充当“守卫者”的角色,劝说其不要爬树,好在游客们都还听劝;如果遇到大团的游客,走过路口就会天女散花般留下很多垃圾,这时我们又成了“清洁工”时刻保护好周围的环境;遇到走失的游客,我们的咨询点就变身为“收容所”,我就是联络员(走失的老人家和小朋友都没有手机);遇到走不动的老人们,我们俩就让座给他们休息,此时又成了”休息点“;有时还要充当下“杂事员”找打气筒,因为轮椅要充气啊。。。等等等等。总之,没有百变身份是做不了这个志愿者的。 培训时,我们被告知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可我和小卜同学都是五点半下班的,就这还要额外工作。 小卜同学住在外面,每当他穿着红色的志愿者t恤走在路上时,很多游客都会向他咨询。我也同样被游客厚待了,傍晚七点多,我去百花园散步,还有几名游客向我打听事情。真的是八小时以外啊。 已经下午五点了,游人数量并未减少。 初二和初三的人太多了,我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刚刚一口饭放到嘴里,就有游客来咨询,一顿饭大概要40分钟,我的一块雪饼居然吃了一个小时! 不过我们的饭菜可真不怎么样——毫不客气的说是猪食啊 强烈要求改善科普志愿者的伙食!!! 初五,我被换去了百花园,和小美女子琪同学搭档。为了不被太阳晒到,一上午我们换了三个地方,不过景色都很漂亮。 貌似地不平啊,椅子都歪了。 早上十点钟在植物迷宫已经很多人等车了。 这个地方还好了,因为离大门和吊桥比较近,基本都是询问如何游览和从哪出去的问题,问的游客也比较少,多了些时间刷微博。 下午收工早,我又回到树木园帮忙,最后一天了,挺舍不得的,也要去跟小卜同学道个别。 我的春节科普志愿者的日子在忙碌中结束了。回想起来这几天,帮助过很多游客设计他们满意的游览路线;帮助走失的小朋友和老人家找到亲人;帮助中风的老爷爷找到想要的药材(重点感谢肖老师!),帮助残疾阿姨找打气筒……虽然很累,也晒伤了,但是很快乐, 有一种助人为乐的满足感。这大概就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吧。昨天又总结分析了游客的咨询内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已经发给科普旅游部的老师们了),希望为植物园的科普旅游事业添砖加瓦吧。 科普志愿者,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又能对植物园科普旅游事业有所帮助,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我是科普志愿者,我骄傲。
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河-你的日子我的风景
冯用军 2012-5-23 00:07
栖霞山上千年等待 化身绛珠守望沧海 雷锋塔下西湖水干 百世修炼一生情缘 断桥上, 望几度来回 保 俶 下, 任风吹乱发 想起, 那些日子那些风景 想起, 那些欢乐那些笑容 宝石山立保 俶 塔 让风带着我的牵挂 雷峰塔望雷音寺 让神守望彼此心灵 想起, 那些日子那些风景 想起, 那些欢颜那些惊喜 远离了尘世的心灵 也许不再有多余的牵挂 一个人路上的风景 也许还飘着六角的雪花 让心灵慢慢的沉睡 让彼此的爱变无涯 千年等候, 让雪花无情的泪洒 了无牵挂, 让沉睡到爱琴海吧 西子湖犹如你的眸 泰晤士好比我的貌 情定康桥, 想起钱钟书式的云 爱别三一, 梦着了杨绛式的彩 挥挥手吧, 林徽因式的智慧爱 耸耸肩吧, 金岳霖式的痴情种 剑桥啊, 让我把一切的心都抛下 康河啊, 让我把一腔的爱都洒落 也许, 换不来你的一次回眸 也许, 今生注定了两地相守 再见吧, 我的姑娘 再见吧, 梦里的她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的春天,我注定要错过
热度 3 Scarlett11 2012-3-29 15:06
近期看到空间里朋友们四处游玩上传的图片,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的美。对于我这个超级喜欢大自然的人,不能外出观景,无疑是对我最大的遗憾。现作文一首,纪念那些日子我错过的风景。 春天,我最爱的季节 我爱春天的花,芳香怡人 我爱春天的草,碧草如丝 我爱春天的风,沁人心扉 我爱春天的雨,清澈如镜 我喜欢在春天的花海中奔跑畅游 我喜欢看春天的草挣脱土地而重生 我喜欢让春天的风迎面吹来的感觉 我喜欢由春天的雨清洗浮躁的心灵 魅力的春天 若,我只是你茫茫人海的过客 可不可以不让我痴迷? 若,我只是你如花年华的点缀 可不可以不让我沉醉? 若,我只是你半世流离的起点 可不可以不让我离开? 百花争艳的世界,有谁为我等 花无声,落满地, 可知伤了谁的情?碎了谁的心 那一天,我就应该知道,未来的日子已无法自主;那一天,我就应该知道,春天的脚步渐渐地靠近,再渐渐的远离,我始终无法握住春天的手;那一天,我就应该知道,我的世界已经改变,注定了会错过太多太多。不能逛街血拼,不能穿高跟鞋,不能跳我喜欢的舞,更不能四处游玩抓住最美的风景。 2012 的春天,最美的那一刻,我注定要错过!!!!
32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用手掰开“原子弹”的勇士--路易斯·斯洛廷(Louis slotin)
热度 1 wangql 2012-2-2 15:06
以下引自“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一书 在原子弹即将制成的那些日子里,有两个年轻的物理学家路 易士·W·阿尔瓦雷斯(Luis W. Alvarcz)和路易斯·斯洛廷(Louis slotin)引起了人们最大的注意。 斯洛廷进行了实验性炸弹内部机械的试验。 此种机械由两个半圆球构成,投弹时这两个半圆球必须对合,使两个 半圆球里的铀合到一起,从而达到所谓“临界质量”。这一临界尺 寸的确定(用洛斯阿拉莫斯的行话来说可简称为“临界”),曾经 是理论研究室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但是像这样一些数据,如 铀的需要量,链式反应过程中放射出的中子之散射角及发射出的 中子数量,两个半圆球体对合的速度等以及其他一系列数据,都 只能作出近似的计算。如要绝对肯定和确信这些数据,则必须单 独进行实验才能加以证实。担负这些实验的是以弗利士(弗利士 是由英国来到洛斯阿拉莫斯的)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斯洛廷也 是这个组的成员。他在进行实验时,从来不采取任何特殊的防护 措施。他的全部工具就是两把螺丝刀,他用螺丝刀把两个半圆球 沿着导向轴相对衔合,然后他就在一旁密切观察,他的任务是要 求在正好达到链式反应最初瞬间的临界点时立即将半圆球分开。 如果他稍一疏忽而超越了这个临界点或者是没有来得及在最初瞬 间中断已经开始了的反应,则质量就会突破临界值而随之产生核 爆炸。弗利士本人就有一次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这种实验时险些 丧命。 斯洛廷同维格纳在橡树岭结束了新型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以 后,终于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他本来希望能同阿尔瓦雷斯一起 被调到提尼安岛去参加第一颗军用原子弹的装配工作,但是保安 部门考虑到他是加拿大人而没有同意他参加这项工作。为了缓和 他的失望心情,委托他为阿拉默果尔多的陆军部门装置一个实验 性炸弹的内部机械。 几乎又过了一年,1946 年5 月间,斯洛廷进行了一个试验,这 是他在过去曾经顺利地做过许多次的那种试验,即参加在南海域 比基尼环形珊瑚岛做的第二次原子弹水下爆炸试验。他的螺丝刀 突然从手中掉了下来,这时两半半圆球已相当接近,质量也已达 到临界值,刹那间整个房间充满了炫目的闪光。当然斯洛廷如果 躲避一下,可能自救,但是他没有考虑躲避,而是赶忙用徒手将 两个半圆球掰开了,制止了链式反应,这样他就挽救了当时在场 的7 个人的生命。但是他立即意识到,他自己已中了致命的辐射 剂量。这时他并没有慌,他命令同事们回到刚才发生不幸的时候 他们所在的原来位置,而他就在黑板上画出了各个人的相对位置 图,以便医生们能够确定每个在场的人所受的辐射程度。 当斯洛廷坐在路旁等汽车来送他们到医院去的时候,他镇静 地对身边的一个也是受到严重辐射的伙伴阿尔文·葛雷弗斯 (Alvin Graves)说:“您是会完全恢复健康的,而我是一点希望也 没有了。”事情恰是这样的令人惋惜,过了9 天,这个做第一颗原 子弹临界质量实验的人,终于与世长辞了。 斯洛廷实验室内的中子计数器记录带后来也被置之不顾了, 从记录带上看到那条细红线已经一直上升到测量的上限。这灾难 时刻的辐射是这样的强烈,以致仪表都不能再继续进行记录了。
13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心情随笔
kim.possible 2011-11-11 18:28
不知道是因为英语论文进展的无比缓慢还是因为与导师的交流,这一刻心情无比糟糕,于是终于关掉电脑,出来却不知道去哪里,骑车在布满落叶和自行车的水泥路上,不觉就跑到二号食堂,一碗滚烫的麻辣烫下肚,心情缓和了一点。 世纪光棍节,我的心情倒很应和这个节日。 忽然就想起你们, 散落各地的朋友们, 我很想念你们,非常非常的想念你们,知道吗? 尽管周围永远有许多人,不乏热闹,我再努力却总也融不进去,你们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有人陪伴还是孤单一人?可是再不会有我们那群人在一起的日子了,那些日子我们在一起,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现在的日子都显得平淡孤寂,天乐,天依,盈盈,裕隆,任君,汪晶,刘佳,仁义。。。我想你们每一个人 我现在一个人,在念着研究生,你们的生活怎样?还好吗?希望你们幸幸福福的。。。可是要记得偶尔想起我啊,要不然我会很生气的。
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行记:川藏线的那些日子(1)
热度 3 jizx971 2011-10-4 23:02
进藏日程—— 2011 年 6 月 11 日。 很多时候,当我犹豫着将做出一个困难的决定时,我会告诉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类似于舆论造势。这样,在我怯懦时,碍于情面,我才不会退缩。用这个方法,凡事我基本都做到了言出必行。所以一两个月前,协会的很多车友都知道了我要去西藏的消息,大家在 QQ 群里聊天的时候,都说临走前要来饯行,让我的心里些许的感动。 这段时间,陆续查阅过一些资料。最适宜进西藏的季节应该是 3 月 -6 月,这个时候已进春季,气候比较温润,氧气相对充足。而 7-9 月已经进入了西藏的雨季。原来的进藏计划是定在 5 月。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推迟了一个月。决心一定,便开始在网上发帖征集骑友。说实话,对这条线路也没深入的了解。传说中,有高反、抢劫、泥石流以及野狗。心想:实在没人响应,就一个人千里走单骑吧。涌上这个念头后,突然的觉得有一些澎湃和悲壮,似乎用这样一种苦旅的方式,让我重拾了少年时所希冀的那种浪漫的英雄情结。 明天就是 6 月 11 日,协会安排好了今天下午为我们饯行。中午时分,当我懒洋洋的靠在座椅上打盹的时候,电话响起,“叔叔,你什么时候回来?”原来是蜗牛,这个时候,我正颠簸在黄水回万州的巴士上。“大概下午 6 点以后能到吧”我回答道。“那你到了就打电话给我,等下我把餐馆地址告诉你。”一路上,热心的蜗牛给我打了几次电话,不停的问询我的位置,我渐渐的为拖延了大家的时间而感觉不安起来。 当我艰难的蠕动过新田那龟裂的路面后,马上换车飞奔过长江时,已经接近七点了。 三步并作两步冲进餐厅时,协会的谭会长第一个看见我。嘴里叫着“光棍来了,光棍来了。”这时他手里正拿着酒杯,脸上有点绯红,看来已经有点酒意。大厅里的桌子旁都已经坐满了人,环顾一周,有三张桌子坐了二十多人,都是万州的车友,大部分都认识。蜗牛、晚秋、春嫂、骑人、八两、老革命 …… 和大家一一笑着打招呼后,找了个桌子旁坐下。刚坐下,谭会长提着一瓶啤酒走过来:“光棍,这次去西藏一路上注意安全,路上遇见什么困难就打电话回来,我先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顺风。”一席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虽然平时不沾酒,可是古语道:士为知己者死。我端过了他递过来的一杯啤酒,一仰头,三两口也就见了底。 席间大家都推杯换盏的很是热闹,我依次的和晚秋、八两他们喝过后,感觉差不多快两瓶啤酒下肚了,人也有点亢奋了。转到旁边的桌子和聊哥又碰杯喝了,此刻感觉自己倒有几分像酒徒。看见五子兵和罛鸣坐在一起。之前我们三人约好这次的川藏线同行,他俩都是五十开外,都是从单位离休或退居二线的,有一大把时间。五子兵说已经买好了明天到成都的汽车票,罛鸣因为家里有点事情,推迟在 13 号才能走。和他们聊了一会,我又回到自己坐的桌子边。 酒过三巡,大厅渐渐的变得嘈杂起来,车友们开始三三两两的碰杯敬酒。“我也过来给骑行川藏线的勇士敬一杯。”话音刚落,我的肩膀被人轻轻的拍了下,原来是老革命从旁边的桌子走了过来。大家都纷纷的站起身,我也赶紧端起酒杯。老革命是个很热心的车友,虽年长,但是极其和善、性格开朗,与人交际可谓是老少皆宜,协会每次组织出行,必有其身影。“ 15 号我也要骑西藏。”说话的人是酷客,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听车友说起过他,是在三峡学院读书的学生,据说他准备用 20 天骑完川藏线全程,真是后生可畏。只见他端着酒杯,笑吟吟的说,在老革命的倡议下,大家都一饮而尽。 中国自古以来酒文化盛行,我由于不善饮,所以总是对酒桌敬而远之。也常以李白醉酒后能作诗,而自己醉酒后只能睡觉,实在是糟蹋粮食的理由而自律。 饭局已经进行了两三个小时了。我看着火锅里的汤在翻滚,胃里却装不下什么东西,心里暗暗的叫苦不迭,喝酒实在是件辛苦的事情,既亏待肠胃,又委屈肚子,感觉上很饱,其实却很饿。感觉已经喝得差不多了,懒懒的靠着椅子,醉眼看醉人。事后在凌晨两点时,晕乎乎爬起来尽情呕吐时,才发觉这时的判断是对的。 正发呆时,车行的小弟娃过来了,一手提着啤酒瓶,一手举着酒杯,要敬我一杯,他二十来岁,平时为人耿直而热情。“我好像喝得差不多了,不能再喝了。”我有些委婉的告饶,希望自己能醉得也像个绅士一般。“我不管,反正我酒杯是举起的。”小弟娃一边说着,一边举着酒杯笑嘻嘻的看着我,那表情倒有几分孩子的顽皮。我知道他向来做事是直来直去,不太懂得婉约。好吧,好吧,哥从了就是! 在一阵晕乎乎、麻酥酥的感觉中,我在凌晨醒来,忘记是怎么回来的了,清醒后,开始收拾行囊。既然送行的酒已经喝过了,生米已经成了熟饭,那就准备好,上路吧! 此文系老叔今年上半年川藏骑行之后所写,详细记叙了成都-拉萨的318线单车之旅,全文约8万字,并在新浪读书上连载 , 《西行记:川藏线的那些日子》 期待您的关注!
2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在读博士的那些日子里
热度 1 whqzy 2011-8-13 12:45
在读博士的那些日子里 人过五十网 来源: 《美利坚新闻》 发表时间: 2007-07-10 14:05:31 程醉 (中国 四川) 想起来要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度过读博士的几年,还是受了“垃圾博士”的刺激。的确,整个社会上似乎流传着一股反智的思潮。不但平头百姓们在网上发表大量宣言,说一帮子博士不但占据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还不做事也做不了事,还有所谓“反智的书生”在海外大声疾呼“不要在中国读博士”,其实谁不想去留学啊。接下来,国内的知识界特别是学界大鳄也开始来骂博士们不争气了,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想想,这些博士中的一人二人或十几二十人,就是你们自己一手带出来的。 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修课程花了整整两个学期,接下来就没事了。我那个时候正在读《存在与时间》,出了名的艰涩难懂,我记得那时候我会看上一段,然后就躺在床上来思考其中到底蕴含了什么内容,当然,旁边有一大堆的参考书,实在想不出来就会去查资料。就这样,花了一年的时间,算是读完了一遍,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会和老师、同学就其中的几点争得面红耳赤。感觉中,和老师争论是无聊的事,因为在那个偏僻的地方,老师们总是放不下架子,总感觉师道尊严的样子。特别是那个时候博士还很值钱,中文系里有一个古代文学的博士,很牛的样子,总在我们面前显摆。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开不出来,请他来教,才发现此人是搞文献的,对于理论弄得也不太多。于是乎,一个师姐发现他用的教材居然是被淘汰的那种,从而在某一次课上对其所持观点小小攻击了一下子,师姐是个书虫,引经据典,搞得他下不了台,事情结果闹得很不愉快。 感觉不爽,于是我提前毕业走人了。到了博士阶段,才发现读博士的生活是如此地轻松惬意。只用了一个学期就修完了所需的学分,接下来就是找资料做毕业论文。但那学校有个奇怪的地方,要求每个博士生在顶级期刊上发两篇文章,否则不给学位。这是所有的博士生们最为头痛之事。因为你住在博士楼里,会时不时听到旁边寝室的人说,他或她没有拿到学位灰溜溜地回家去了,因而找到的工作也不理想,只能去那一些没有人去的小学校当讲师。生活算是被这个拿不到手的学位打得七零八落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第二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花在了图书馆里,干什么呢?研究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顶级杂志。花了五个月时间,把六七种杂志近五年来的每篇文章都或粗或细地读了一遍,并且写下了三大本的笔记。记下的内容首先是每个栏目的编辑名字及其学术动向,学术观点,发表文章的领域。然后是此杂志的取材方向及其思想倾向,其中不乏几个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然后在其间用红笔勾画出来,当今在某个问题上的研究路向和方法以及观点的分歧。当然,在这些以外,就是对于本领域几位顶级专家文章的解读,因为读博士就意味着写一手文章啊,于是对于十几篇公认的好文章、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我都作了全面的解读,包括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观点铺排都作出详细读解。这样,当我从这些杂志中抬起头来时,时间已经从盛夏滑向了严冬,而图书馆外的绿树也脱下了外衣暴露在寒风中。从我的内心却升起了一股暖流,我终于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从学习者的态度初步进入到了研究者的心态,虽然这是在我大学高年级就应当有的心态,得之虽晚,但心仍幸之。 有了这一份研究的基础,以后做起学问来感觉就轻松了,只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把需要的资料都弄到手,一边构思毕业论文,一边写一些小论文投出去,几乎每投必中,因为那些杂志都是我深入研究过的了。在此期间,我参与组织了一些小的讨论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研究心得,也一起研究某些同学的论文。参加讨论的同学包括各个专业,有学文的,也同样有理工科的。现在看来,其中的每一个都拿到学位走人了。而我个人,和两年多前一样,提前毕业了,因为我发表文章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的要求,而毕业论文也顺利通过了。 也许有人会要说我的要求也太低了,太没有远大理想了,一个学位就把我弄得这么紧张。可是,凭心而论,在一个需要量化的环境下面。年轻人,该何所为呢?是一种消极抵抗而被弄得遍体鳞伤,还是认真对待以求好的发展。其实,在这种情况面前,那些海带们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基本无用。就我个人而言,非常羡慕他们能在那个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我也利用几乎每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但是,对于在国内高校读博士的我们来说,如何做好现在目前的研究工作才是真正的题中应有之义。 读博士的二年多,我感觉是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有一帮子朋友,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吟诗作赋,在喝着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为柏拉图对话录里面的一个词的翻译争得不可开交。可以不管世务全心全意地为学问而学问,虽然钞票少一点,但是时间多的是。现在参加工作了,虽然有一点工资,经济上宽裕了一些,但是,时间上就不由自己支配了。真的好想能象以前一样,集中一个月两个月的精力来读一本名著,但是不可能了。我曾试过几次,想再读一遍康德的第一批判,但总是坚持了几周就停下来,总是有不同的事情来牵扰我的行程。而读和查的很多资料,只是为了课题的需要。那种为了濡养自己的心灵需要而试行的读书生活,可能已经走远了吧。 如果对于有些人而言,博士毕业是走出了“垃圾场”,因为他们也许是带着一种“垃圾工”的心态在过着黄金般的日子,岁月在他们面前被遮蔽了。而我,走出博士宿舍,带走一身金光闪闪,因为我是带着黄金般的心态在度过黄金般的日子,于我而言,岁月有其真实面目。 在读博士的那些日子里 人过五十网 来源: 《美利坚新闻》 发表时间: 2007-07-10 14:05:31 程醉 (中国 四川) 想起来要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度过读博士的几年,还是受了“垃圾博士”的刺激。的确,整个社会上似乎流传着一股反智的思潮。不但平头百姓们在网上发表大量宣言,说一帮子博士不但占据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还不做事也做不了事,还有所谓“反智的书生”在海外大声疾呼“不要在中国读博士”,其实谁不想去留学啊。接下来,国内的知识界特别是学界大鳄也开始来骂博士们不争气了,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想想,这些博士中的一人二人或十几二十人,就是你们自己一手带出来的。 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修课程花了整整两个学期,接下来就没事了。我那个时候正在读《存在与时间》,出了名的艰涩难懂,我记得那时候我会看上一段,然后就躺在床上来思考其中到底蕴含了什么内容,当然,旁边有一大堆的参考书,实在想不出来就会去查资料。就这样,花了一年的时间,算是读完了一遍,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会和老师、同学就其中的几点争得面红耳赤。感觉中,和老师争论是无聊的事,因为在那个偏僻的地方,老师们总是放不下架子,总感觉师道尊严的样子。特别是那个时候博士还很值钱,中文系里有一个古代文学的博士,很牛的样子,总在我们面前显摆。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开不出来,请他来教,才发现此人是搞文献的,对于理论弄得也不太多。于是乎,一个师姐发现他用的教材居然是被淘汰的那种,从而在某一次课上对其所持观点小小攻击了一下子,师姐是个书虫,引经据典,搞得他下不了台,事情结果闹得很不愉快。 感觉不爽,于是我提前毕业走人了。到了博士阶段,才发现读博士的生活是如此地轻松惬意。只用了一个学期就修完了所需的学分,接下来就是找资料做毕业论文。但那学校有个奇怪的地方,要求每个博士生在顶级期刊上发两篇文章,否则不给学位。这是所有的博士生们最为头痛之事。因为你住在博士楼里,会时不时听到旁边寝室的人说,他或她没有拿到学位灰溜溜地回家去了,因而找到的工作也不理想,只能去那一些没有人去的小学校当讲师。生活算是被这个拿不到手的学位打得七零八落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第二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花在了图书馆里,干什么呢?研究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顶级杂志。花了五个月时间,把六七种杂志近五年来的每篇文章都或粗或细地读了一遍,并且写下了三大本的笔记。记下的内容首先是每个栏目的编辑名字及其学术动向,学术观点,发表文章的领域。然后是此杂志的取材方向及其思想倾向,其中不乏几个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然后在其间用红笔勾画出来,当今在某个问题上的研究路向和方法以及观点的分歧。当然,在这些以外,就是对于本领域几位顶级专家文章的解读,因为读博士就意味着写一手文章啊,于是对于十几篇公认的好文章、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我都作了全面的解读,包括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观点铺排都作出详细读解。这样,当我从这些杂志中抬起头来时,时间已经从盛夏滑向了严冬,而图书馆外的绿树也脱下了外衣暴露在寒风中。从我的内心却升起了一股暖流,我终于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从学习者的态度初步进入到了研究者的心态,虽然这是在我大学高年级就应当有的心态,得之虽晚,但心仍幸之。 有了这一份研究的基础,以后做起学问来感觉就轻松了,只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把需要的资料都弄到手,一边构思毕业论文,一边写一些小论文投出去,几乎每投必中,因为那些杂志都是我深入研究过的了。在此期间,我参与组织了一些小的讨论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研究心得,也一起研究某些同学的论文。参加讨论的同学包括各个专业,有学文的,也同样有理工科的。现在看来,其中的每一个都拿到学位走人了。而我个人,和两年多前一样,提前毕业了,因为我发表文章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的要求,而毕业论文也顺利通过了。 也许有人会要说我的要求也太低了,太没有远大理想了,一个学位就把我弄得这么紧张。可是,凭心而论,在一个需要量化的环境下面。年轻人,该何所为呢?是一种消极抵抗而被弄得遍体鳞伤,还是认真对待以求好的发展。其实,在这种情况面前,那些海带们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基本无用。就我个人而言,非常羡慕他们能在那个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我也利用几乎每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但是,对于在国内高校读博士的我们来说,如何做好现在目前的研究工作才是真正的题中应有之义。 读博士的二年多,我感觉是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有一帮子朋友,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吟诗作赋,在喝着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为柏拉图对话录里面的一个词的翻译争得不可开交。可以不管世务全心全意地为学问而学问,虽然钞票少一点,但是时间多的是。现在参加工作了,虽然有一点工资,经济上宽裕了一些,但是,时间上就不由自己支配了。真的好想能象以前一样,集中一个月两个月的精力来读一本名著,但是不可能了。我曾试过几次,想再读一遍康德的第一批判,但总是坚持了几周就停下来,总是有不同的事情来牵扰我的行程。而读和查的很多资料,只是为了课题的需要。那种为了濡养自己的心灵需要而试行的读书生活,可能已经走远了吧。 如果对于有些人而言,博士毕业是走出了“垃圾场”,因为他们也许是带着一种“垃圾工”的心态在过着黄金般的日子,岁月在他们面前被遮蔽了。而我,走出博士宿舍,带走一身金光闪闪,因为我是带着黄金般的心态在度过黄金般的日子,于我而言,岁月有其真实面目。 http://www.china50plus.com/html/138/news_36271.shtml 转载 想起来要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度过读博士的几年,还是受了“垃圾博士”的刺激。的确,整个社会上似乎流传着一股反智的思潮。不但平头百姓们在网上发表大量宣言,说一帮子博士不但占据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还不做事也做不了事,还有所谓“反智的书生”在海外大声疾呼“不要在中国读博士”,其实谁不想去留学啊。接下来,国内的知识界特别是学界大鳄也开始来骂博士们不争气了,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想想,这些博士中的一人二人或十几二十人,就是你们自己一手带出来的。 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修课程花了整整两个学期,接下来就没事了。我那个时候正在读《存在与时间》,出了名的艰涩难懂,我记得那时候我会看上一段,然后就躺在床上来思考其中到底蕴含了什么内容,当然,旁边有一大堆的参考书,实在想不出来就会去查资料。就这样,花了一年的时间,算是读完了一遍,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会和老师、同学就其中的几点争得面红耳赤。感觉中,和老师争论是无聊的事,因为在那个偏僻的地方,老师们总是放不下架子,总感觉师道尊严的样子。特别是那个时候博士还很值钱,中文系里有一个古代文学的博士,很牛的样子,总在我们面前显摆。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开不出来,请他来教,才发现此人是搞文献的,对于理论弄得也不太多。于是乎,一个师姐发现他用的教材居然是被淘汰的那种,从而在某一次课上对其所持观点小小攻击了一下子,师姐是个书虫,引经据典,搞得他下不了台,事情结果闹得很不愉快。 感觉不爽,于是我提前毕业走人了。到了博士阶段,才发现读博士的生活是如此地轻松惬意。只用了一个学期就修完了所需的学分,接下来就是找资料做毕业论文。但那学校有个奇怪的地方,要求每个博士生在顶级期刊上发两篇文章,否则不给学位。这是所有的博士生们最为头痛之事。因为你住在博士楼里,会时不时听到旁边寝室的人说,他或她没有拿到学位灰溜溜地回家去了,因而找到的工作也不理想,只能去那一些没有人去的小学校当讲师。生活算是被这个拿不到手的学位打得七零八落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第二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花在了图书馆里,干什么呢?研究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顶级杂志。花了五个月时间,把六七种杂志近五年来的每篇文章都或粗或细地读了一遍,并且写下了三大本的笔记。记下的内容首先是每个栏目的编辑名字及其学术动向,学术观点,发表文章的领域。然后是此杂志的取材方向及其思想倾向,其中不乏几个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然后在其间用红笔勾画出来,当今在某个问题上的研究路向和方法以及观点的分歧。当然,在这些以外,就是对于本领域几位顶级专家文章的解读,因为读博士就意味着写一手文章啊,于是对于十几篇公认的好文章、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我都作了全面的解读,包括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观点铺排都作出详细读解。这样,当我从这些杂志中抬起头来时,时间已经从盛夏滑向了严冬,而图书馆外的绿树也脱下了外衣暴露在寒风中。从我的内心却升起了一股暖流,我终于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从学习者的态度初步进入到了研究者的心态,虽然这是在我大学高年级就应当有的心态,得之虽晚,但心仍幸之。 有了这一份研究的基础,以后做起学问来感觉就轻松了,只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把需要的资料都弄到手,一边构思毕业论文,一边写一些小论文投出去,几乎每投必中,因为那些杂志都是我深入研究过的了。在此期间,我参与组织了一些小的讨论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研究心得,也一起研究某些同学的论文。参加讨论的同学包括各个专业,有学文的,也同样有理工科的。现在看来,其中的每一个都拿到学位走人了。而我个人,和两年多前一样,提前毕业了,因为我发表文章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的要求,而毕业论文也顺利通过了。 也许有人会要说我的要求也太低了,太没有远大理想了,一个学位就把我弄得这么紧张。可是,凭心而论,在一个需要量化的环境下面。年轻人,该何所为呢?是一种消极抵抗而被弄得遍体鳞伤,还是认真对待以求好的发展。其实,在这种情况面前,那些海带们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基本无用。就我个人而言,非常羡慕他们能在那个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我也利用几乎每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人。但是,对于在国内高校读博士的我们来说,如何做好现在目前的研究工作才是真正的题中应有之义。 读博士的二年多,我感觉是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有一帮子朋友,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吟诗作赋,在喝着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为柏拉图对话录里面的一个词的翻译争得不可开交。可以不管世务全心全意地为学问而学问,虽然钞票少一点,但是时间多的是。现在参加工作了,虽然有一点工资,经济上宽裕了一些,但是,时间上就不由自己支配了。真的好想能象以前一样,集中一个月两个月的精力来读一本名著,但是不可能了。我曾试过几次,想再读一遍康德的第一批判,但总是坚持了几周就停下来,总是有不同的事情来牵扰我的行程。而读和查的很多资料,只是为了课题的需要。那种为了濡养自己的心灵需要而试行的读书生活,可能已经走远了吧。 如果对于有些人而言,博士毕业是走出了“垃圾场”,因为他们也许是带着一种“垃圾工”的心态在过着黄金般的日子,岁月在他们面前被遮蔽了。而我,走出博士宿舍,带走一身金光闪闪,因为我是带着黄金般的心态在度过黄金般的日子,于我而言,岁月有其真实面目。
2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赖昌星带来的纠结
热度 5 huangyanxin356 2011-7-23 12:18
赖昌星在的那些日子,汽油真便宜啊,可买不起车,,, 赖昌星走了,勉强买了车了,但是,油价翻了好几倍,又开不起车了,,, 正在准备把汽车卖了,买自行车的时候,惊闻,赖昌星又回来了,,, 纠结啊:赖昌星此次回归是否能把油价再拉回到从前?是否还需要赔钱把汽车卖掉换自行车?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9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