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谣言粉碎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嘲笑权颠倒的谣言粉碎机
yuanyewei 2012-3-13 18:33
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1月19日 □瑶草 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最成功的产品,也是他们唯一可以加上定冠词“the”作为特指的产品,这个词在互联网领域遭遇山寨的频繁,就如同“非诚勿扰”这个词在电视屏幕上的规模,可笑的是,当谣言粉碎机山寨扩充至社科国政甚至民生的领域之后,官方开始用这个词表示亲民,这种亲民的姿态笨拙得无可名状,勉强比喻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谣言粉碎机只属于灵巧的松鼠,对于坚如磐石韧如苇、堪比烈女般顽固的谣言,松鼠的乳牙嗑起来显得沉重,然而松鼠们自己颇为得意:论据充足、论证天衣无缝,谣言必将泯灭如夏冰。但事实上他们好像干旱北京洒水车的驾驶员,一时间扑灭了甚嚣尘上的谣言,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更改了姓名地点的谣言依旧狼烟四起。所以当《谣言粉碎机》成书的时候,我们发现编者删除了很多重复或类似的辩论,尽管这些文章同样精彩,在过去的几年中为热爱科学、不愿受愚弄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写作者,我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只要这个世界仍然有愚昧的传谣者,真理重复多少次都不为多。谣言可能有多种变奏,真理只要证据充分的一条足以。悲哀的是,那些呼吸着谣言尘土的人并不领情,他们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宣传科学的人们才是被嘲笑的对象。 这个观点我是从裴毅然的一篇文章中读到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只有旧派人物嘲笑新派人物,没有新派人物嘲笑旧派人物,新派的知识分子只是提供嘲笑样本。排队领中药的老头老太,在茶馆里谈论起海归生物工程留学生的观点,不时发出几声干笑,就像听到夏瑜在狱中的疯话。未来是属于有知识懂科学的人的,属于勤读科学的你我,不属于浔阳江头老妇琵琶曲,只是传统派甚至好心的人物仍然掌握着话语权,甚至嘲笑权。正是“众人终日醉,松鼠终日醒,醒醉互相笑,发言各不领”。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人,他们用谣言作为保护伞和毒品,从中获得快乐和安全感,即使谣言的根基如此脆弱,仍然自愿接受催眠。比如用豆绿色保护眼睛的人,维生素C防止感冒的人,木瓜丰胸的人,他们往往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逻辑推导能力,但对于本专业之外的事情,他们无意也不愿深究,有希望有寄托的人,往往不愿意丧失这些希望,哪怕明知根基不牢。无神论国家的人,往往家里有一本黄历;从来不信神佛的人,遇到大事出门可能会挑选一个吉祥的日子。那些让人安心的谣言,就是起到黄历的作用。 科学是容不得商量的,道德在真理面前如此渺小,千年的尘垢在剥笋般的剖析中无所遁形。致力于谣言粉碎机的果壳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知。他们在蒙昧昏暗的世界中点燃了手中的藜杖,让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他们不是哥白尼、布鲁诺,他们痛击的谣言,很多都是西方泅水过来的落毛凤凰,欧美已经嗤之以鼻的伪科学。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继承了“五四”未完成的启蒙,自下而上地让“赛先生”在中国扎下了根。在此之前,中国民间只有数理化科举,没有科学,是谣言粉碎机让“赛先生”成为了一尊可以膜拜的神,困苦之时指点迷津,有求必应。 http://a.xhsmb.com/html/2012-01/19/content_39865.htm
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果壳网也发表抄袭文章
热度 1 fs007 2011-4-24 01:35
寻正 我于2011年4月18日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果壳网的一篇文章抄袭维基: 向网友承诺看一看 @果壳网 的科普,究竟是否象他们标榜的,不是方舟子。我查看了其“谣言粉碎机”栏目,在20篇文章中,发现一篇抄袭文章(橡树村的《煮青蛙》抄袭英文维基),其余文章比较专业,采用列文献方式,很好。结论,不是方舟子,但仍有提高空间。科普作者需要加强写作伦理的训练。 4月18日 20:40 来自 新浪微博 “橡树村”是一位化学博士,可能缺乏相关的写作规范方面的训练,因此,我未曾发文批判,而局限于私下地向果壳网编辑交流,希望他们遇错即纠,坦诚地面对错误,为国内科普作者树立一个榜样。我不厌其烦地向果壳网编辑递交了相关证据及知识,果壳网承诺会妥善处理相关事件。我习惯于快节奏,国内对待错误的不坦诚态度让我不耐烦,迟至今日我仍未看到果壳网采取行动, 松鼠会“橡树村”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可不傻》 一文仍然高挂果壳网,针对其中明显的科学错误也未进行任何纠正,编辑未予读者任何警示,我认为果壳网有走向方舟子式的抄袭与抵赖模式的嫌疑,在此予以爆光,希望能促成果壳网学会正错地对待批评与质疑。 抄袭者的一大基本特征是缺乏相关知识,他们为了保证质量,往往不得不原文照抄,比如方舟子的大多数剽窃文章,伴有严重的科学错误。松鼠会“橡树村”的抄袭的判定却有些难度,他没有方舟子抄袭文章中常见的直接复制式的抄袭行为。 “橡树村”的失误是他复述了 英文维基针对温水煮青蛙的相关内容 ,没有任何新的原创内容,如此大面积地依赖于单一文献,几乎复述了所有内容,是必须要交待出处的,否则你就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与维护作品完整权。针对这种指控,首要的最直接的证据来源于良心,当作者受到这种指控时,正确的反应是交待自己的参考资料,而不是向别人要证据。当我向果壳网的一位主管人员交流时,他立即承认了相关事实,并将不交待出处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是值得称赞的,尽管未必适当——交待出处的责任是作者的,编辑只有失察的责任。 “橡树村”的抄袭属于高级抄袭,因为他做的功夫比方舟子彻底,几乎抹去了一切做案痕迹,但他无法在写作中跨越出维基提供的知识范围,一个更大的缺陷,是他没有办法掩盖他缺乏相关知识而不得不抄袭维基的事实,也就是我在 《科普作者应知剽窃规范》 一文中所阐述的错误复制判定原则。与方舟子在写作者不抄就错相类似,“橡树村”不严格按照维基抄,就免不了出错,维基的作者非常严谨,错误比较少见,而在本文相关内容上,没有错。 首先,“橡树村”不知道他在描述一个生理现象,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指我们对某种刺激因为长期作用或者以低于我们探测域值的方式渐进增加而减弱或者不能发生相应反应。感觉适应的中枢机制是人或动物的大脑通过内调节降低了反应程度,而外周机制则更为复杂,可以是传导介质的消耗,或者其它的局部反馈抑制了相关反应。动物对环境信号的变化探测有域值效应,打个比方,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子,你不能来量微米级的变化,如果环境变化甚小,动物可能会失去对相关信号的反应能力。 “像树村”是以质疑所谓温水煮青蛙的传说的方式进行科普的,而事实上他介绍的实验与现象正好证实了这一传说。青蛙在足够缓慢的渐进式升温中,会被煮死而不逃离。实验者并未局限于温度,用其它的刺激,比如酸、碱、以及机械作用,只要在足够缓慢的渐进递增风险,青蛙就丧失了逃避能力。“橡树村”拿到一个明确的科学事实,做了一个相反的结论。 “橡树村”在相关知识上的缺陷还有进一步的佐证,那就是他对相关实验的误解。他说, 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不过,37.5度是不是有点低了呢?也许青蛙本来就对这个温度还可以忍受?毕竟亨滋曼的实验没把青蛙弄死,算不上证实了这个故事。 “橡树村”就不知道,36-37度已经是青蛙的极限耐受温度,在科学界针对极限耐受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的研究多如牛毛。如果给青蛙加热,从较低的温度开始,青蛙可能到34-35度就丧失活动能力了,适应了较高温度的青蛙才可能耐受到36-37度,起码一半在35度之前就丧失了活动能力。丧失活动能力的青蛙会被煮死煮熟,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用不着进一步实验了。 “橡树村”煞有其事地介绍说, 1882年,另外一份报道称,如果加热的速率控制在平均每秒钟0.002摄氏度,或者说每分钟0.12摄氏度,那么,加热两个半小时以后,青蛙就死了。这个试验结果,发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实验研究Stud. Biol. Lab.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882): 385.。 这是对维基引用文献注解的误读,事实上在1882年的文献是一篇综述,作者是William Sedgwick。Sedgwick仍然讲述的是亨滋曼等人的实验。由此可见,“橡树村”并未查对原文,只是利用二手资料在写作,此乃科普大忌,尤其是在自己不太搞得懂的领域内,方舟子的许多科普错误,源于针对二手三手资料的误读与想当然。 写科普针对重要资料交待来源是必需的,而且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与可读性,中国科普作者执着于隐瞒来源,窃人功为已有,令人堪忧。 请作者与读者牢记,诚信是科学的基石,写科普你如果连这个基石都丢掉了,无疑将自己的作品等同于垃圾。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5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