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燕山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八)第十六期
wcswolf 2011-6-20 21:48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八)第十六期
燕鸣论坛第十六期学术活动于3月18日周四晚在人文馆214举行,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全场座无虚席。本期邀请我校文法学院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朱旭晨博士主讲,主题为“看槐花直掉在你的杯中——张爱玲传记文本研析”,邀请王清学教授担任点评人。在讲演中,朱旭晨博士基于其多年研究所得,对张爱玲传记的写作及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小团圆》展开了传记式阅读,并对张爱玲传记的写作与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辅以张爱玲的形象展示与旧事钩沉,为到场师生描绘了一幅关于一代名家张爱玲的生动画面。本期主题的吸引力,加之主讲的生动讲述,使到场师生兴趣浓厚,大家踊跃发言,与主讲人、点评人展开了热烈讨论。王清学教授通过对张爱玲的历史定位等问题的分析,在点评中就本期主题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燕鸣论坛学术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希望能“办一万期”。 据悉,本期燕鸣论坛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按照计划,本学期要举办四期活动,主题均选自文学领域。 燕鸣论坛是由我校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学术活动。论坛以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凡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与;每月一期,每期分主讲人讲演、参与者自由讨论和点评人点评等环节。受邀主讲与点评人均为校内外高水平学者。论坛的成立和举行得到了学校与文法学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迄今已成功举行十五期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朱旭晨:张爱玲传记写作与研究综述,兼及小团圆的传记式阅读.ppt 主讲人 点评人 听众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七)第十五期
wcswolf 2011-6-20 21:43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七)第十五期
燕鸣论坛第十五期活动2009年 12 月 16 晚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特别邀请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宋兆杰博士主讲,主题为“从瓦维洛夫兄弟看苏联生物学与物理学的不同命运”。主讲人以前苏联两位著名科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和谢尔盖·瓦维洛夫兄弟的不同命运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生物学和物理学在前苏联的不同命运,深刻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从中揭示了科学与政治需要等社会层面之间存在的关系,描绘了一幅关于前苏联科学史的生动画面。到场师生对该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并与主讲人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万长松教授作为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专题研究者,对本期活动进行了点评,并就现场提出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解答。至此,本学期活动全部结束。 燕鸣论坛是由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学术活动。论坛以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凡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与。论坛每月一期,每期分主讲人讲演、参与者自由讨论和点评人点评等环节。论坛受邀主讲与点评人均为校内外高水平学者。论坛的成立和举行得到了学校与文法学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迄今已成功举行了十五期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从瓦维洛夫兄弟看苏联生物学与物理学的不同命运.ppt 主讲人和点评人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六)第十四期
wcswolf 2011-6-20 21:38
2009年11 月 18 晚 第十四期燕鸣论坛 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由刘伟博士主讲,主题为“当代哲学的相对主义思潮”。主讲人先是阐明了相对主义的基本特征,继而从文化进化主义、阿赞德人的逻辑、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费孝通的文化化自觉说几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思想;基于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模型、库恩的范式革命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的考察,阐释了科学相对主义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就相对主义思潮进行了评析,特别就其所倡导的理论思维、开放思维、批判思维与历史思维等优长进行了深度概括与评价。到场师生对该主题兴趣浓厚,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期活动特邀赵春然教授作为点评人,他对主讲给予充分肯定,就现场提出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解答,特别阐发了燕鸣论坛学术活动的积极意义,并就其未来发展方略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 燕鸣论坛是由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学术活动。活动不设学科分界,以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凡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与。论坛每月一期,每期分主讲人讲演、参与者自由讨论和点评人点评等环节。论坛的成立和举行得到了学校与文法学院领导的支持与关注,迄今已举行十四期,受邀主讲与点评人均为校内外高水平学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已产生较大反响。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五)第十三期
wcswolf 2011-6-20 21:25
2009年10 月 21 日 晚 7 点,燕鸣论坛第十三期活动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了闫顺利教授担任主讲, 主题为“以哲学的方式理解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 闫教授以哲学在改革开放 30 年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系统严格地探讨了如何理解哲学以及哲学教育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批判了把哲学政治化、知性化、功利化的倾向,提倡回归哲学的本来面目;确立一种纯粹的理性态度,以辩证法的方式理解哲学,倡导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献身精神和批判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闫教授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哲学、政治、辩证法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景春教授为本期活动作了精彩点评,提出了哲学的三个境界,并对闫教授的演讲予以了高度评价。 “燕鸣论坛”由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以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秉承“精品意识,高端路线”的优良传统,旨在活跃人文气氛,培植人文精神。论坛每月一期,每期活动分主讲人讲演、参与者自由发问与讨论和点评人点评等环节,受邀主讲人与点评人均为校内外高水平学者。论坛的成立和举行得到了学校与文法学院领导的支持与关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四)第十二期
wcswolf 2011-6-20 21:19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四)第十二期
燕鸣论坛第十二期活动 9 月 16 晚在人文馆 214 举行,全场座无虚席。本期活动由万长松教授担任主讲,主题为“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主讲人以五四精神为引,系统阐述了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提倡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和批判精神,结合两种精神缺失的若干例证,论证和强调了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旗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到场师生对该主题兴趣浓厚,大家围绕科学与宗教、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塑造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谢中起教授作为本期活动点评,就两种精神之整合与兼具的重要性与方式,作了精彩的提炼与推进。 燕鸣论坛学术活动是由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本活动不设学科分界,以追求“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凡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与。论坛每月一期,每期活动分主讲人讲演、参与者自由发问与讨论和点评人点评等环节。论坛的成立和举行得到了学校与文法学院领导的支持与关注,迄今已举行十二期,所受邀主讲与点评人均为校内外高水平学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且已产生较大反响。 主讲人 点评人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三)第十一期
wcswolf 2011-6-20 21:12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三)第十一期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燕山大学二级教授、文法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吴勇老师做主题报告。在 2 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吴老师围绕着“中国主权国家地位的最终确立”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不仅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更是详尽说明了自己对这一论题的思考与论证过程。 报告分成“论题的缘起”、“假设的形成”、“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主讲人把问题的提出归结为 3 个原因,即萌生于疑惑、形成于反思、立题于当下。通过对他人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联系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把“中国主权国家地位的最终确立”分解为两个命题:“中国何时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和“中国如何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随即展开了论证。在第二部分,主讲人借用胡适博士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采用历史逆推的方法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追溯最初成为主权国家的证据。主讲人强调指出这里的“大胆假设”绝非“胡言乱语”和“真理宣言”,而是一种有根据的论证过程,包括核心假设的推定、考察范围的厘定、核心概念的设定和验证标准的确定等。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讲人详尽地阐述了自己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丝丝入扣的论证过程:“想透彻”就是下笔之前要理出思考的头绪,把自己的思路打通理顺;“行对话”就是把“我思”与“他思”的进行比照,进行“本人”与“他人”的学术交流;“给证据”就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寻找支撑“我思”的证据;“说清楚”就是有话好好说、娓娓道来;“做结论”就是把“想通透”且“证据足”的观点梳理出来,并且有根据、有分寸地说个明白(捞起网中的“鱼”)。此外,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具说服力,还要进行“释疑”,就是在与“他思”有根本分歧的地方展开批判或进行辩护,对一般人最有可能质疑的关键环节进行尽可能周延的论说(欣赏捞起的“鱼”)。还要进一步“追问”,就是把“未了的迷思”和“未了的任务”交代出来,并“投入”学海,以便自己和他人继续思考,继续求证(锁定漏网的“鱼”)。 可以用“酣畅淋漓”四个字表达主讲人和听众的共同感受。与其说吴勇博士为听众授业解惑、授之以鱼,不如说是传道指路、授之以渔。对“中国何时和怎样成为主权国家”这一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但吴老师严谨治学、特立独行的学术作风堪为学界楷模。正如清华大学国学导师陈寅恪先生评价王国维先生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由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副教授发起的“燕鸣论坛”历时近 3 年,邀请了 11 位博士主要围绕自己的博士论文做了主题报告。由于坚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指导思想和“精品意识、高端路线”的做法,现已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正在成为燕山大学文科论坛的一个品牌。第 12 期“燕鸣论坛”将于 9 月新学期伊始时举行,欢迎全校师生继续给予关注。 主讲人 听众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二)第十期
wcswolf 2011-6-20 21:02
2009年5 月 20 日晚,燕鸣论坛第十期活动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邀请惠吉兴博士任主讲,主题是: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邀请文法学院哲学系主任李景春教授担任点评人。惠吉兴博士以两个有关国人观念中“天人合一”之重要性的例子引出话题,具体阐释了天人关系从古到今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从人的来源、天人一道、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角度阐发了宇宙论视野下的天人关系,并详细阐述了道家、儒家的命运观,展示了个人生活层面的天人关系,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天人合一”理论图景。在讨论环节,到场教师和同学与惠吉兴博士围绕天人合一及相关问题,就东西方文明的关系及其历史命运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李景春教授从“天人合一”学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角度就本期主题和主讲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论坛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燕鸣论坛”是由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学术活动, 追求学术与思想自由 ,旨在活跃人文气氛、培植人文精神。论坛每月一期,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期,主题主要集中在哲学和政治学。今后的活动将继续向各学科开放、向校内外开放,届时将有更加丰富的研讨主题。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一)第九期
wcswolf 2011-6-20 21:00
燕鸣论坛第九期活动2009年 4 月 15 日晚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邀请文法学院杨文华博士主讲,主题是“意识形态的文化研究”,邀请李景春教授担任点评。杨文华博士立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第一,什么是文化;第二,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征象,具体有精英主义的文化、人本主义的文化、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第三,在讨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意识形态理论,提出当代意识形态理论发生转向的结论;第四,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构,讨论了意识形态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第五,得出意识形态向文化复归的基本结论。讨论环节中,到场教师和同学就与文化有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李景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论坛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十)第八期
wcswolf 2011-6-20 20:59
2009年3 月 19 日晚,燕鸣论坛第八期活动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活动邀请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院长助理韩兆柱博士担任主讲,主题是“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研究”。韩兆柱博士围绕责任政府的界定,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历史发展,建设责任政府的紧迫性和意义,责任政府与服务政府、法治政府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展开,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论体系的探索等角度,提纲挈领地展示了建设责任政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关注了我国责任政府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建设现状和原因,我国责任政府的实现途径,提出了责任政府重在建设,政府问责制关键在问责,问责的目的在于对人民负责的结论。韩兆柱博士主讲中有意识地留出的问题引起在场的热烈讨论,讨论持续将近一个小时,充分体现了燕鸣论坛“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办坛宗旨。 本期活动特邀吴勇教授担任点评。他从概念和理念两个角度对本期论坛进行了内容丰富且含义深刻的评讲,就主讲和讨论环节予以充分肯定。这已经是吴勇教授第二次受邀担任主评;他还表达了继续参与论坛活动的愿望,体现出对燕鸣论坛活动的大力支持。文法学院于凤春、樊清、迪莉娅、苗俊玲等老师也参与了本次活动。燕鸣论坛活动第九期将于四月中旬进行。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九)第七期
wcswolf 2011-6-20 20:54
“燕鸣论坛”第七期活动2008年 12 月 10 日晚在人文馆 214 举行。本期主讲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迪莉娅博士,主题是“多层次治理架构下欧盟电子政务软政策的实施”。她从多层次治理”、“电子政务软政策”等概念的澄清入手,完整阐述了电子政务软政策的来源,欧盟电子政务软政策的实施机制,特别涉及 OMC (开放协调机制)与传统治理机制的比较。吴勇教授为本期活动作了点评,他简单回顾了文法学院电子政务研究的历史,给予本期主讲以积极评价,并借此强调了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式的重要性。论坛讨论环节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其中特别涉及到了欧盟电子政务机制对我国相关实践的借鉴意义。韩兆柱教授也即席发言,充分肯定了“燕鸣论坛”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至此,“燕鸣论坛” 2008 年度活动圆满结束。该活动自万长松和刘叶涛两位博士发起并于 2007 年 12 月 3 日正式启动, 至今共举办 7 期活动。此前六期活动中,万长松博士、刘叶涛博士、闫顺利博士、何强博士、杨渝玲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谢中起博士先后作为主讲,赵春然教授、张忠义教授、李景春教授、王爱冬教授、沈晓梅教授、朱广荣教授分别作了点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融洽,贯彻了本论坛“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宗旨。 2009 年活动,继续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和同学参与!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八)第六期
wcswolf 2011-6-20 20:51
2008 年 11 月 18 日,“燕鸣论坛”第六期活动在人文馆 214 如期举行。本期活动邀请谢中起博士主讲“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现代性困惑及其消解”。谢中起博士基于对生产力的演变史的梳理,阐述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力观念,评述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以及若干具有重要启发价值的新型概念,如“理性生态人”、“生态型政府”、“绿领阶层”、“绿色技术”等等。整个讲演虽不过一个小时,但内容丰富,听者获益良多,从而引起了活动参与者的广泛讨论。 本期论坛邀请文法学院党委书记朱广荣教授担任点评,他对本期活动基本内容与讨论情况、“燕鸣论坛”活动的意义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对点评所作的精心准备体现了对“燕鸣论坛”活动的巨大支持。“燕鸣论坛”活动每月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六期。正如发起者所讲,本论坛将坚持走高端路线,将努力通过学术的累积,为真正有助促成“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人文气氛竭力而为。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七)第五期
wcswolf 2011-6-20 20:41
2008年10月14日晚7:30,以“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的“燕鸣论坛”在人文馆214举办了 第五期。 本期活动由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主持,文法学院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次活动邀请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渝玲老师作主讲人,论坛主题为“经济学、科学与情境——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论争的哲学审视”。讲座中,杨老师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论争、经济学假说进行情境分析之可能性、必要性及现实性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简单介绍了自己对情景因素研究的心得与体会。 本期论坛嘉宾文法学院公共经济系沈晓梅教授对此次论题做了点评。最后,在自由发问和讨论环节中,许多同学提出了问题,杨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经济学、科学与情境.ppt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六)“燕园学子,百家争鸣”
wcswolf 2011-6-20 20:37
为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加强文科建设的指导方针,促进文法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各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扩大文法学院在学校及学术界的影响,由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燕山大学“燕鸣论坛 ”学术活动自 2007 年 12 月 3 日 正式启动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四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论坛全称为“ 燕鸣论坛 ”, 取“ 燕园学子,百家争鸣 ” 之意 。 凡真正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与论坛活动,发表个人见解,争论学术观点。 除假期和特殊情况外,论坛每月中旬 举行一期,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设有主讲、点评、自由提问和讨论等环节。 在“燕鸣论坛”首期活动上,万长松博士作了题为《关于产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阐释了产业哲学这一当前国内学界热门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问题;赵春然教授对本期论坛作了点评。 2008 年 3 月 19 日 ,刘叶涛博士作了题为《分析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的演讲,对该学术流派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述评;张忠义教授作了点评。 第三期活动于 4 月 16 日 进行,由闫顺利博士主讲《本体论争辩及其超越——实践过程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观》,阐释了本体论问题的现状和嬗变;李景春教授作了点评。 5 月 15 日 第四期活动论题为《崛起的中国应如何面对世界》,由何强博士主讲。他结合时事新闻,讲解了中国的崛起过程及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反应,崛起后的中国应如何面对世界等问题;王爱冬教授对本期论坛作了点评。 “燕鸣论坛”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文法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院党委书记朱广荣教授不仅出席了开坛仪式并致辞,而且在百忙之中经常参加论坛活动。主讲人和点评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论坛参与者涵盖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争取各学科教师参与活动是本论坛的一个重要特色。从参与者的反映看,普遍认为本论坛的设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校文科建设工作、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会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因明学专家张忠义教授所言,“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真正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同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关注并积极参与本论坛的活动,尚有更多工作要做。但我们深知,人文精神的培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万事开头难,到目前已取得的成绩无疑为今后论坛活动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发起人最初的构想,燕鸣论坛向不同学科研习者开放,向文法学院内外人士开放,向燕山大学内外人士开放,借此机会我们诚挚地邀请各方人士予以关注并积极参与!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五)第四期
热度 1 wcswolf 2011-6-20 20:23
2008 年 5 月 15 日 晚 7 点半,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燕鸣论坛”第四期在人文馆 214 室举行,本期论坛的论题为“崛起的中国应如何面对世界”,由文法学院何强博士担任主讲,刘叶涛老师主持,同时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文法学院王爱东教授、黄粹博士、张汉生博士、张三南老师、万长松教授及各专业学生。 本期论坛在吸取和总结了前三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完善。首先由主持人刘叶涛老师说明了此期论题并介绍到场嘉宾。之后主讲何强博士结合一些时事新闻,生动形象的讲解了中国的崛起过程及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反应,和崛起后的中国应如何面对世界等问题。在讨论阶段,现场的嘉宾和同学们围绕论题,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内涵丰富、深刻的问题,何博士笑容可掬地依次给予解答。最后,王爱东教授对本期论坛作了总结点评,在就论题说明了自己见解的同时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历时两个小时的第四期“燕鸣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开始前,在刘叶涛老师倡导主持下,全场嘉宾及同学们起立,为“5·12”我国四川汶川地震中死难的同胞默哀,“燕鸣论坛”对时事的关切之情及其人文特色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四)第三期
wcswolf 2011-6-20 20:18
2008年4 月 16 日 晚 7 : 30 , 第三期“燕鸣论坛”学术活动暨燕山大学哲学协会成立大会在人文馆 214 如期举行。燕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助理万长松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首先由万长松教授对相关事宜做了基本介绍,朱广荣书记致开幕词。接下来,哲学协会会长敦鹏就哲学协会的机构设置和宗旨对大家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宣布聘请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老师、文法学院院长刘邦凡老师、党委书记朱广荣老师为哲学协会名义会长,聘请文法学院张家龙、张忠义、闫顺利、万长松、刘叶涛五位老师为学术顾问,聘请人文社会科学系的李景春老师为指导教师,并当场向各位老师颁发了聘书。会长敦鹏说道:“哲学协会与燕鸣论坛将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互助关系。” 会议的第二阶段,主讲人闫顺利老师的就主题“本体论争辩及其超越 —— 实践过程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观 ”进行了充分讲解。主要向大家讲授了本体论的问题现状和嬗变。“无物常驻,一切皆流”闫老师解释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内源于人性结构,表征着人们探索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生活合理性的两种不同的心路历程。” 闫顺利老师的深刻讲解激起了一片讨论的热潮,在场的师生畅所欲言。 最后,李景春老师对第三期燕鸣论坛取得的效果进行了点评。李老师精彩的语言和幽默的幻灯片展示,把会议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晚上 9 : 30 ,第三期燕鸣论坛成功落下帷幕。下一期的燕鸣论坛学术活动将在五月中旬举行,欢迎各位真正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积极参加到论坛活动中来,体会自由思考的乐趣。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三)第二期
wcswolf 2011-6-20 20:07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三)第二期
为促进文法学院学科建设,营造 “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各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扩大文法学院在学校及学术界的影响,由文法学院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学术活动于2008年 3 月 19 日晚 7 : 15 在人文馆 214 如期举行第二期。 首先,由万长松教授最相关事宜作基本介绍,之后,北京大学逻辑学博士刘叶涛老师作为“燕鸣论坛”第二期活动的主讲人,为大家进行了一次关于“分析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这一主题的精彩讲演,对于该学术流派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特征作出了精辟独到的分析,旁征博引,语言幽默诙谐,情绪高昂。通过列举罗素、弗雷格等哲学大家所作出的探索和贡献,论证了对现代逻辑学的正确理解,启发我们以一种明晰、精确、严谨的诉求对哲学问题进行分析。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以后,进入发问环节,到场的同学就演讲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气氛热烈。最后,邀请了文法学院“因明”专家张忠义老师对本次论坛的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张老师还重点介绍了我校逻辑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晚上 9 : 15 ,“燕鸣论坛”第二期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据悉,下一期“燕鸣论坛”定于 4 月中旬展开,凡真正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加到论坛活动中来,体会自由思考的乐趣。 听众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二)第一期
wcswolf 2011-6-20 18:16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二)第一期
为促进文法学院学科建设,营造 “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各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扩大文法学院在学校及学术界的影响,2007年 12 月 3 日晚 7 点到 9 点,由万长松教授和刘叶涛博士发起的文法学院“燕鸣论坛”学术活动在人文馆 214 举行。 “燕鸣论坛”取“燕园学子百家争鸣”之意,首期论坛由“燕鸣论坛”发起者之一万长松教授主讲。首先,由本期论坛的负责人刘叶涛老师宣读论坛章程,对相关事宜作出简要的介绍和说明,然后邀请文法学院党委书记朱广荣老师为活动致辞。万长松教授以“关于产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为主题,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旁征博引,语言幽默诙谐,使大家受益匪浅。演讲之后的发问环节中,同学们 就演讲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气氛热烈,为喜好求知、热衷学术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最后,邀请文法学院赵春然老师对此次论坛的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燕鸣论坛”首期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今后,本论坛还会定期举行,每次活动都将围绕一个新的主题, 凡真正喜好求知、热衷学术者皆可参加到论坛活动中来,体会自由思考的乐趣。 文法学院前党委书记朱广荣教授致辞,2009年5月他已经离开我们、离开哲学,我们怀念他……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一)由来
热度 1 wcswolf 2011-6-20 14:25
燕山大学“燕鸣论坛”回顾(一)由来
在清华做博士后期间,参加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各种学术沙龙活动,比如经常性的“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科学技术史沙龙”、“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至今近两百余场,上述学术沙龙已发展成为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活动。自2005年起,作为哲学博士后流动站“STS小组”组长,我又主持多场“清华大学STS博士论坛”(至今也有50多场),并间歇性参加了科技传播与普及沙龙、非典型学术沙龙、前沿论坛等学术活动。受邀来沙龙讲座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专家。论坛学术水平之高,参加人数之多,组织之规范,交流之广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出站来到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工作以后,发现尽管也有许多硕士点,但纯学术性的沙龙几乎没有,遂与北京大学毕业的刘叶涛博士一拍即合,共同发起了民间学术活动——燕鸣论坛,取“燕园学子、百家争鸣”之意。 论坛内容包括:教授主要讲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博士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位论文,优秀的研究生可以举办预答辩。每次活动都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设有主讲、评论和讨论等环节。 自2007年末迄今已举办21期,开始时还比较规范,每月一期,但近一年来,主要由于听众资源的匮乏(本来是让研究生们受益,但往往他们不领这个情),于是从经常性活动降为间歇性活动。在地方性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搞点文史哲的学术活动,真难! 《燕山大学报》对燕鸣论坛的报道(右下角)
个人分类: 燕鸣论坛|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
热度 29 meixianghao 2011-6-15 07:59
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
学术不端之风愈演愈烈,俨然已成“抄不如剽,剽不如偷”之势。 ——这是一起颇显离奇的论文剽窃案,涉嫌剽窃者为燕山大学教授付炜。目前已知有两起涉嫌剽窃案均与付炜审稿人身份有关,且情节基本一致——其在评审他人论文时,均以“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为由退回,随后却把自己的大名安在原作者论文上,并略加改动后,堂而皇之另投他刊…… □吴昊 “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 2011年6月10日,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在科学网博客上不胫而走…… 据当天的一篇博文披露,燕山大学教师付炜利用审稿之便,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还有这样的事?这人一定是疯了!” “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还真是需要点想象力。” “强烈谴责!强烈要求处理!简直是抢劫!” 对于审稿人将别人文章几乎不作改动地换名发表,博友们纷纷感觉不可思议。 《科学时报》记者循此进行调查,与当事各方一一接触后发现,这起涉嫌剽窃事件,竟然还牵出另外一宗 “案中案”…… 不可思议的审稿人 2011年4月21日上午,《电子学报》编辑部副总编辑诸叶梅接到了一个来自长沙的电话,一位自称陈荣元的教师举报了一起剽窃案。 这位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在电话里称,他于2008年12月4日投往《电子学报》的一篇名为《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的文章被人剽窃。 原来,一个偶然机会,陈荣元发现2011年3月出版的《自动化学报》37卷第3期中,一篇题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文章,与自己2008年投往《电子学报》的文章几乎雷同,仅仅略有改动。 而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燕山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教师付炜。 涉嫌剽窃者竟是审稿人!接到举报电话,诸叶梅感觉有些吃惊。于是,迅速通知了编辑部同仁。 《电子学报》副总编辑郭游当即调出陈荣元投稿的历史记录: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将《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投到《电子学报》;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付炜对此文章进行评审;12月22日,付炜作出评审意见,“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 而记者从《自动化学报》了解到,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涉嫌剽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11月19日,稿件被录用。 事关重大,《电子学报》编辑部马上进行初步认定。“一般来说,我们要找两位同行专家鉴定。但该文章仅仅是略有改动,文章数据、图片等几乎完全相同,甚至非专业人员都能判断。”郭游说。 当日下午,编委会专家作出认定:“燕山大学付炜等发表在《自动化学报》上的《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一文,系剽窃武汉大学陈荣元等作者的文章《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 “两篇文章,从方方面面来看,可以作出认定。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审稿人几乎未加改动进行剽窃)很少见,是学术道德上的问题。”编委会一位专家如此评价。 2011年5月20日,郭游给《自动化学报》编辑部主任陈培颖发邮件通报该涉嫌剽窃事件。同时,《自动化学报》启动程序,开始调查。 6月10日,《电子学报》在其官网首页刊登的一则落款日期为5月30日的公告称:“身为教师,为人师表,却利用审稿之便,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我们强烈谴责这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决定永久取消付炜的《电子学报》审稿人资格,并在3年内拒收一切有付炜署名的来稿。” 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官网上也刊发了主编王飞跃教授的公告:“目前已收到《电子学报》和涉嫌作者的部分材料,正在按照流程积极处理此事。” 牵出“案中案” 在接到陈荣元电话时,让郭游和诸叶梅倍感吃惊的绝不仅仅因为是付炜作为审稿人涉嫌剽窃。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付炜这个名字,正出现在编委会调查的另外一起涉嫌剽窃事件中。 不同的是,陈荣元电话举报的是“既成事实”的剽窃,而编委会正在调查的事件属于“剽窃未遂”,这也是《电子学报》在接到陈荣元举报当天即对此作出“剽窃鉴定”的重要原因。 《电子学报》编委会告诉记者,这起“剽窃未遂”事件,“已经可以认定,只是程序还没有走完”。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9年10月21日。 在受邀评审陈荣元文章的大约三个月后,付炜再次被《电子学报》邀请评审魏勍颋等作者的《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文章。 和评审陈荣元的稿件一样,付炜对魏勍颋的稿件评价并不高,建议“修改后重审”。不同的是,付炜对魏文给出评审意见的时间反而早于陈文50天——这一天是2009年11月3日。 两个月后,付炜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名义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投去一篇稿件,题目叫做《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科学时报》记者将上述两篇文章核对发现,除了题目和作者之外,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甚至包括文末的创新性说明,就更不要说数据和图片了。 事件发展到此时,变得更具戏剧性。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邀请评审付炜稿件的,竟然恰恰是魏勍颋的导师关佶红——也是魏文的作者之一。看到几乎不差一字的“换题”文章,关佶红立刻向《电子学报》反映,当时接到电话的是《电子学报》责任编辑蓝红杰。 诸叶梅就是从蓝红杰那里得到的信息。经过比对,近似一字不差的结果让编辑部大跌眼镜。 于是,诸叶梅开始给付炜发邮件,但数次之后仍未见回应。出于尊重,诸叶梅最终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付炜。在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当时通话的情形时,诸叶梅清楚地记得付炜的态度“不是太好”,“只说是学生所为,现在毕业了无法联系到,自己不知情”。 在这次通话中,付炜“好不容易”答应诸叶梅,用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编辑部说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的情况。记者调查得知,这封邮件日期定格在2010年1月27日。 三个月后,付炜又把涉嫌剽窃陈荣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正当《电子学报》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报付炜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期间,《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也收到了关佶红的邮件:“这篇论文除了标题和作者外,其它文字和我们投《电子学报》的稿子完全一样。……另外,我们一直在做GML压缩,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数篇论文,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3040)的资助;反观那篇剽窃论文的作者,没有从事过有关GML压缩研究的任何记录,不可能突然写出一篇GML压缩论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负责人王若雪告诉《科学时报》,在后来就涉嫌剽窃一事与付炜的数次接触中,其遭遇与诸叶梅如出一辙,“付炜先是对我们的邮件不闻不问。电话询问时,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态度”。 各方的声音 然而,当《科学时报》记者致电付炜时,对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一事,付炜坚称自己不知情;对两个学报编辑部曾和他沟通联系一事,付炜均予以否认。 当被问及投稿《自动化学报》一事,付炜也否认自己剽窃了陈荣元的文章。 “当时工作太忙,所以这篇文章让学生审的。这位学生发现该文章与他的(研究生)论文雷同,就告知我了。我就把他(陈荣元)的稿子退回去了。”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细节时,付炜表示:时间过去很久,记不大清过程了。审稿的学生可能叫做“萧星星”(音),已经毕业,现在无法和该生取得联系。 那么为什么两篇文章几乎雷同呢?付炜如是回答:“(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在前,审查(陈荣元)论文在后。(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的文章)根据我们的论文某章节改编而成,至于他(陈荣元)的文章,我就不清楚了。” 而据记者查阅付炜对陈荣元文章的退稿意见证实,付炜只是对文章提出了一些意见,评价不高,但并没有提及该文有剽窃现象。 而对于上述提到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自动化学报》主编王飞跃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确实收到了付炜提供的这篇研究生论文,但是并不完整,并且付炜也没有提供论文日期、论文作者及联系方式。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要求付炜提供能够证明自己未曾剽窃的切实证据。 “《自动化学报》将严格按专业(Professional)处理,就事论事,不会也不能发表任何带有倾向性、特别是道德性的评判,因为这不属于《自动化学报》所涉及的范围。”王飞跃如此表态。 而《电子学报》副总编辑郭游却认为,应该把声势造大,在学术界从道德上谴责这种行为。 到目前为止,三家学报均未通报付炜所在单位燕山大学。“我给燕山大学校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但恰巧当时没人接。”王飞跃告诉记者。 耐人寻味的是,当记者向陈荣元、魏勍颋等两篇涉嫌被剽窃文章作者了解部分细节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陈荣元在第一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并不愿意深究付炜涉嫌剽窃的行为。当得知付炜矢口否认时,表现得既无奈又愤怒。在后来与记者的一次通话中,陈荣元妻子代其向记者表示,“目前家里事情较多”,关于此事的细节、是否追究、如何追究涉嫌剽窃人的责任,需要进一步商议,暂不表态。不过,“我们保留了所有的证据”。 而起初向记者证实付炜有剽窃行为的魏勍颋,态度则有些犹豫,称要征求导师的意见。在后来的一次通话中则代表导师和自己表态: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事态进展,也不便透露事情的细节…… 付炜涉嫌剽窃事件时间表 (涉嫌剽窃文章用A-,B-表示) (A—《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B—《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A- —《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B- —《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作者将A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4月10日,魏勍颋等作者将B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A文章。 2009年10月21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B文章。 2009年11月3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B稿件退稿。 2009年12月22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A文章退稿。 2010年1月6日,付炜将B-文章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年1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请关佶红(B文章原作者之一)审稿B-文章,关佶红发现剽窃,向《电子学报》反映。《电子学报》数次联系付炜。 2010年1月27日,付炜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称审稿、冒名顶替系学生所为,自己不知情。 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A-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2010年5月17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件获知B-文章涉嫌剽窃。 2010年7月1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对B-文章作出退稿处理。 2010年11月19日,《自动化学报》录用付炜A-文章。 2011年3月,《自动化学报》发表A-文章。 2011年4月21日,《电子学报》收到举报。经编委会鉴定,A-文章为剽窃。 2011年5月20日,《电子学报》向《自动化学报》通报A-文章涉嫌剽窃。 2011年6月10日,《电子学报》将谴责付炜剽窃的公告发布在官方首页上。 2011年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发表公告。 (吴昊/整理) 本报道详见今日出版的科学时报A4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245406 20081204陈荣元投向电子学报稿件.pdf 20100416付炜投向自动化学报文章.pdf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10030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