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分为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分为二”表明“伪哲学”有时候比“伪科学”更害人
热度 20 yangguoxue 2016-3-29 10:06
“一分为二”最早在中国哲学中登场时说的是物质的可分性。《庄子》有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然而到了现代,有人把“一分为二”与“矛盾”的概念等同起来,而且不知从何时起,“一分为二”成了从两方面看问题的分析方法,最为常见的表述是:“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或“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 此种意义上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惯用说法,仅仅是某种正确的废话,比如你今天上班是走来的,好的一面是“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坏的一面是“走路耽误时间了”。类似的很多说法在逻辑上是不周延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譬如“日寇屠杀中国人”、“纳粹屠杀犹太人”就不能“一分为二”,因为它不存在“好的一面”。再譬如,真理就是真理,不能说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按照逻辑学常识,是非判断的“是”或者“非”是不容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模棱两可。把“是非判断命题”转换为“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则是一种常见的转移话题的诡辩技巧,比如最近的疫苗问题最大的原因是管理漏洞,只需承认问题、改正错误即可,完全没有必要用“疫苗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好的一面”来转移话题。把基于疫苗管理问题的“是”与“非”,转换成“有疫苗的好”与“没有疫苗的不好”,此举无疑是对“疫苗出现管理漏洞”这一核心问题的歪曲。转换视角的“从两方面看”,并不能改变或推翻一个可以成立的是非判断命题。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一分为二”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应该说这完全是误解。不过出现这种误解并不奇怪,因为在中 国有很多半路出家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民哲”水平,很多知识没搞懂,有时候又屁股决定脑袋就难免“以讹传讹”了。 唯物主义辩证法中有一条规律叫“对立统一规律”它描述的是某种运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必然存在矛盾,矛与盾又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这与事物的某些外部作用或影响的好或不好无关。如果把对立统一规律通俗地称为“一分为二”。那么“一”就应该是对立统一的“一”,而不是无矛盾的“一”;从内涵上讲,所分之“二”的两者须是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不是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段那样的“一分为二”。 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没有违反逻辑学中的同一性,更没有对时、地、人、视角、立场、原则、判断标准等前提要素不加区别地地随意搭配,也不是对未呈现出显著二元特征的事物的强行划分。况且,世界上的事物常常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多样的,借用数学语言来说,有些集合是由两个性质相对立的子集构成的,有些却不是。所谓的“好”与“不好”两个方面,很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立统一中“矛”与“盾”的两个方面。 用转换命题、将不同的命题混同为一,且以“辩证”、“全面”的假面目出现,歪曲、遮蔽乃至于故意消解原命题,以期达到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的目的,是很多政客的常用诡辩技巧。徐晓老师曾经问我“民哲与民科哪个更害人?”我在这里就提供一个“民哲”害人的例子。 郭于华:不要用“一分为二”消弭了是非善恶的界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979-965592.html
17154 次阅读|109 个评论
矛盾、辩证法与一分为二
热度 6 张能立 2015-1-8 14:29
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只要是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前不久孩子班上元旦汇演几个孩子一块儿表演了这个成语故事,节目结束的时候集体谢幕:我们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不少人看了矛盾这个典故,都会嘲笑典故中的楚国人。其实,受汉语及汉文化教育,没有哪个中国人看待问题不是自相矛盾。为何?这要从辩证法和一分为二谈起。 中国历史上没有辩证法这个东西。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商务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对辩证法的解释: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从历史角度来看,苏联“十月革命”之前,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据相关资料介绍,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这个新鲜事物,将马克思的辩证法采用汉语思维特色化为两点论,意即一分为二。 热爱祖宗遗产的国人,对于辩证法很愿意误解:很自豪地认为我们的祖宗早就有辩证法--中医思维就是辩证思维。其实,早就有人考证过,中医思维是“辨症”而非“辩证”。“辨症”就是辨识病症,而“辩证”是要讲矛盾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的。仔细想想,是这么一个理。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中庸文化,是将矛盾视为不祥之物的文化。不然,何来的“要将不安定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这类最高指示?中庸文化就是否定矛盾对立的价值,因此,源于中庸文化的中医的“辨症”绝对不可能是“辩证”。 为什么热爱祖宗遗产的国人,喜欢这样误解的呢?说白了,这是一种赤裸裸地“傍大款”行为(准确说是“傍大官”行为)。国学、太医这类东西,就是靠傍皇上来生存。现在执政党讲“辩证法”,中医及其追随者们,顿时将祖宗的“辨症”改为“辩证”,一点也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欺师灭祖。这种现象,看似难以理解,其实,用英国动物学家莫里斯的“人类仍然保留着类人猿许多的动物性”的理论,就很容易解释。对于不追求科学真理的人来说,为了生存是不会顾及一切的,这一点与其它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对于乐意将祖宗的“辨症”改为“辩证”的人来说,欺师灭祖不是什么问题,能否生存才是唯一的追求。 也许有读者朋友会问:“一分为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个词的解释。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的解释:事物内部的可分性,矛盾性。毛泽东将它当作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百度百科的这个解释,就是一般中国人眼中的“一分为二”的含义--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正是拥有这样的认知,导致国人几乎个个都穿越到楚国,变成了卖矛和盾的楚国人。此话怎讲? 矛盾典故中的楚国人,将自家的矛视为天下第一锋利,没有什么盾刺不穿的;同时将自家的盾视为天下第一牢靠,没有什么矛能够刺穿。 正是楚人这样吹牛不打草稿,才有好事者问:将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国人看到矛盾故事的时候,很少有人不嘲笑这个楚人的,可是,国人哪里想到自己运用一分为二的时候,就是活脱脱的楚人的重生的啊!因为,国人对自己看不惯或者不理解的事物,习惯性地将一分为二视为天下“最锋利的矛”--任何好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太阳这么美好,不仍然还是有黑子的么?看看连太阳这样超高的温度,“一分为二”这个中国特色矛,不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刺穿的么?当对于自己或者自己喜欢和拥护的对象,要是有人批评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一分为二”顿时从天下第一锋利矛,像孙悟空从耳朵里面掏出金箍棒一样,变成了天下第一牢固的盾--任何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取的一面,不能全盘否认,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事实上,当下将“一分为二”这个宇宙“最锐利”的认知武器玩得纯属的国人,对待欧美先进文明,就是运用“一分为二”为矛,刺穿连导弹都打不穿的美帝的“BMDS”(Ballistics Missile Defense System: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帝不是有许多人吸毒的么,不仍然还是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么?对于来自欧美对其“裹小脚”这类反人性的批评,这类国人马上举起“一分为二”为盾--“裹小脚”固然做事不方便,但是,中国女人裹上小脚不是更显得“亭亭玉立”的么! 好威武的“一分为二”!有这个长缨(牛盾)在手,试看天下谁能敌! 说白了,国人运用“一分为二”的本事就是用高倍率的显微镜看对方的缺点,用更高倍率的显微镜看自己的优点。最后弱弱问一下:喜欢“一分为二”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国人,有lian嘲笑楚人的么? 图1 自相矛盾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时评|4778 次阅读|47 个评论
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
热度 1 yue 2011-5-26 17:11
http://www.bjd.com.cn/10llzk/201105/t20110523_710637.html 庞朴先生提出“一分为三”,有道理。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引入“一分为三”的思维,眼界会更加开阔,思考会更加深入和客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多样的统一”,对此我们历来重视不够,哲学教科书也很少讲这个范畴。 中国古典哲学讲辩证法,比较强调“统一性”,如张载名句:“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又如王元化先生研究刘勰《文心雕龙》,认为“刘勰观点皆属于‘和谐’(合二而一)而不是‘斗争’(一分为二)。”(《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冯友兰先生对张载的强调统一性的辩证思想很重视,他认为革命党取得政权后,应当维护新的统一体,从战争时期的“仇必仇到底”的思路转变为“仇必和而解”的思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博主思考: 辩证法是无限的。即一个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无限的,对某个事物的辩证分析也是无限的。 一分为二非常好,但是严格地讲仍然有问题。一分为三非常好,但是也有缺点。 或许应该一分为多。当然,一分为三本身可以解释为一分为多。 但是概念的最高价值是明晰性。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37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