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鲁迅先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杯中窥人---这是我接触的韩寒的第一篇文章
热度 2 daladala 2012-2-10 13:25
转载以记录。读一读。O(∩_∩)O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杯中窥人 作者:韩寒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已;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的掞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做,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做也,汝视《舌华录》之做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480 次阅读|7 个评论
青年好梦——博客自序
热度 2 zhaoming159 2011-11-22 00:20
青年好梦——博客自序
才觉鲁迅先生的文章寓含了多少哲思与人性的通律。 青年时期几多寂寞,又几多哀愁,所以都不免呐喊几声,但又往往缺乏勇气,却不恤用些曲笔,虽朦胧,知心者却定能明了。 故在博客上拓次一域,曰:解我之愁。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长途旅行的话,我愿意把这一域当成前进路上的驿站 —— 心灵的驻处。青年追梦,或因愁苦而劳累,那就停下我叹息的脚步,在此驻留、休憩,将愁苦诉说。也许你会乐意与我分担,使我顿悟;也许,你会选择沉默静听;或者我并不会碰到倾听者,但我还是会充满希望,满心期待着你的出现,我知道每一次点击都会使我的忧愁在此减半。 即使无人问津,门庭冷落,我还是不会失望,我仍然会放下悲哀,轻装上阵。我会放下悲伤,让它与时间去谈判,我知道时间是最公正的。 我们在四维的世界里,时间永远贯穿,并咫尺天涯相通,随着阅历加深,终会明了,不忘也淡。 你我都知哀伤无助于前行,只有走出哀伤之后的所得,才能相助你我无惮于前驱。自认为痛苦的梦也将于此结束,之后,便又都是仍做着好梦的青年了。 照片来自互联网
个人分类: 解我之愁|585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鲁迅先生——永远的精神导师
热度 2 whyhoo 2011-11-4 14:20
最近看到著名哲学史家、北大教授汤一介先生的一个重要论断。他说:“我觉得现在还谈不上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一个可以把各种思想整合起来的思想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记得前几年汤先生说过,上世纪50年代那次政治运动之后,自己打消了想当哲学家的念头,只能往哲学史的路子上走。现在,他感慨于斯,寄厚望于“80后”、“90后”,甚至是“21世纪后”了。他认为学人要达到国学基础与西学基础兼优才可能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术的大学者;30年代的胡适们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汤先生的感慨,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被公认为中华“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已经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思想理论领域,我们还是比较滞后的,尚未出现能够引领世界思想潮流的思想家。这一问题,当然可以进行学理的研究,但当此之际,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忘记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我们所敬仰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先生。至少,在今天我们进行思想创造、理论创新时,鲁迅的思想遗产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根基。 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唯一的思想家型作家。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与别的现代文学大家相比,他的存在是民族的福祉幸事。晚年曹禺领悟到:“一个剧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才好——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鲁迅之后,其深邃的思想,滋养了几代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使五四时期提炼、弘扬的现代意识与启蒙主义思想得以代代相传,使传统文化中的毒素与病灶在顽抗世界先进文化的渗透时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尽管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一再受到过歪曲、篡改和利用,但其精髓仍然熠熠生辉,在不少有良知的人心中流淌。大半个世纪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出现的一些真正堪称大师的人物,往往接受过鲁迅思想与精神的深度熏陶与强烈影响。散文大师孙犁在解放前就十分崇敬鲁迅,写过两本普及鲁迅作品、生平的小册子。他一生推崇鲁迅,对鲁迅的著作、日记、书信、书账都悉心研究,从中汲取滋养。孙犁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刻骨铭心地学习鲁迅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鲁迅书账上的书目,孙犁购藏了十之七八。被毛泽东称为“凤毛麟角式学者”的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一生最爱读的两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是鲁迅的《呐喊》。在书画界,石鲁、张仃、吴冠中都极为推崇鲁迅,书法名家卫俊秀,1954年出版全国第一本研究《野草》的专著。著名画家陈丹青以开阔的世界文化视野和精湛的人文精神与艺道审视鲁迅,近年来对鲁迅做出了新的解读。关于鲁迅,他有多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和讲演。在各种艺术门类中,美术受教条主义理性的干扰较少,深深扎根于人原初的灵性之中,所以它往往在文化思想、艺术思想的变革中处于领先地位。细想一下,石涛《画论》中的《尊受》章,就透露出古今如一、基质性与生发性的艺术奥秘。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于此领域颇多建树。 我们时常说鲁迅思想博大精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毋宁说鲁迅的学养、思想与精神是跨学科、跨文化的。这二“跨”的难度很大,很不容易实现,需要学人一辈子的苦苦追求,多方面历练,以及痛切地自我剖析。因为,鲁迅的遗产绝不是纯知识性、技能性的,而是涉及人的精神、审美与伦理的现代转型的系统工程。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其晚年领悟到:“中国可以没有齐白石,但不能没有鲁迅。”他对自己的这一命题作了具体的阐释:“尽管它可能不很贴切,不合逻辑,但我不能不讲。如果没有鲁迅,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意义深远,他是民族的脊梁。”鲁迅思想的跨学科性质,使他赢得了文学界以外的众多学科领域的崇敬;而其跨文化的性质,使他赢得了外国文化艺术界不少人士的赞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积累,“鲁迅学”作为一门涵盖多学科、融会中西文化的特殊学科,已经在我国形成。一切想从鲁迅的思想宝库取得资源的人,一切想从鲁迅的作品里汲取营养的人,只要虚心学习,决不会空手而回。 鲁迅思想的要义和精髓在于:从启蒙主义出发,疗救和改造积弊已深的“国民性”。与此相关的是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攻打;对旧中国种种“世相”和诸多“奴才”心态的揭发、描绘;对历代统治者种种统治术、愚民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封建等级制的批判;对下层民众生存权利的维护与关切;对“瞒和骗”的旧文学的扫荡;对初民社会“厥心纯白”的道德怀念,等等。鲁迅极力称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他为中国人的自由、解放而战! 今天,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思想家的鲁迅,首先是国情大师。他以犀利的眼光透视旧中国的表象与实质,往往以彻底“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因为他知道愚弱的国民性是根深蒂固、万难动摇的;在旧中国,往往是阴柔的人取胜,“伶俐”最值钱。所以,他一生韧战不息。 《阿Q正传》横空出世以来,研究论著汗牛充栋。但真正从思想高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比较少见。2005年前后,任继愈先生郑重指出:一般读者对“精神胜利法”只是嘲笑,“其实,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带来的胎记”。他在《重读〈阿Q正传〉》一文中说:“民族性的某些弱点,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并不是这样的。宋以后,儒教成为主流。在忠君的最高原则下,又吸取了佛教的禁欲主义,以程朱理学为天下教材,在全国青少年中实施强迫教育,遵照程朱学派的《四书集注》作八股文,并以此猎取功名,做官为宦。这个民族才衰败下来。”任继愈先生所叹息的是:“我看今天的阿Q们不以为病,自我感觉良好!”全文七百余字,因为它提出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看法,竟没有一家报刊愿意转载。联想到中学课本里鲁迅的作品被删去,一些人放胆攻击鲁迅,任先生此文的遭遇,也是不奇怪的。 任继愈先生在那篇短文的最后说:“看来路还很长,绝非几十年、百把年能看到效应的。战斗未有穷期,提高人民素质的任务仍须尽力。”别的不说,鲁迅真心革命,万分关切民众生存状态,“名利地位什么都不要”的良心和广阔胸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鲁迅离我们远去70多年了。想到他一生的业绩,他的命运,他的崇高理想,他的精神谱系不绝如缕,学界热爱鲁迅先生的人们,没有不感慨万千的。我自己也深深感到了学习鲁迅的艰难,并想到《野草》中的一些话语。爱先生太深了,不能与他绝缘。值此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不禁在心里念诵:鲁迅先生——永远的精神导师!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9/23/content_23760800.htm
1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和美国的国民素质
benyang22 2011-10-19 13:18
一下是转贴华夏文摘 格丘山的一篇文章。 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有恶性犯罪,都有杀人,都有强奸,这是不奇怪的。 当我们看到一件恶性犯罪的事情时,如果觉得这个犯罪只是这个民族中的特例,不代表这个民族大部分人目前的素质,那是不足为虑的,否则就非常可怕了。 至于上面的录像代表的是中国人目前大部分人的素质,还是绝小部分人的暴行,也就是说这种见死不救是个别人的行为,还是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做,这是留给每个看完这个录像的人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由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同时回答了中国民族还有没有希望的问题,因为如果答案是大部分人的话,对这个民族的前途产生比鲁迅先生百年前的“救救孩子” 更强烈的彷惶,就决不是心血来潮了。 我这里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二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二件事都发生在我退休前下班的时候。 第一件事,发生在离我公司不远的geer street。那是单道,平时车不多,可是那天下了班,车堵得死死的,只能慢慢地向前蹭,我以为出交通事故了。等到我驾驶到55 公路交界时,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55 公路是条大路,大部分geer street西行的车,到这里都要左拐,而中间的左拐道上盘了一条蛇,卧息在那里动也不动。过去的车,没有一个从它身上压过去,而是小心从它身旁绕开,车速由此慢了好多倍。 第二件事发生在RTP 的davis drive 上,这里集中了美国差不多所有的大高科技公司的研究部门,在davis drive 被改成双道前,每天都堵车。那一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比平时更慢了好多倍,我不知为什么。等到半小时候后,我开到CISCO 公司附近的时候,我发现大家的车都从旁边绕过去,因为在路的左边,一个车停在那里,一个长得非常清秀的三十多岁的女人跪在车前,用她的衣服包住一只被撞伤的小鹿,她显然在等医院的救护车, 她的神情非常悲伤。所有开过她身边的人,都开得非常慢,向她送去同情的目光。 我想回答的是这二件事代表着的是大部分美国人的素质,还是小部分人? 我以我生活在二十多年的经验,非常认真的回答大家,美国大部分的人都会这样做。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中国开了那么多的政治思想教育会,对我没有发生任何正面作用,而在美国没有开过一次政治思想教育会,我却从遇到的很多的小事情中不断受到教育,使我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深爱这个国家的爱国者的原因。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部电影让我痛切到何为鲁迅所说的悲剧,何为爱情,何为幸福
banyang2011 2011-10-16 22:26
我知道这是科学网博文,不当多说些生活之事,但实在想说些什么 但这部电影在真真地切到了我的神经,有痛至骨髓之感 我看得流泪了,心却空空,想说好什么,又说不出来,只是一种感受 之前我看过一些悲剧,但都没有如此心入凄凉之感 它真正让感知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 “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在这悲剧之下的,却是那纯真的爱情,简单的幸福…… 我要好好生活,有健康的身体,去珍惜我的爱人,简单的爱她,得到那简单的幸福 如何你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幸福,或者把它们想得复杂,那就请看看这部很好的电影 它叫《幸福》,你要有所收获的……
2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过!谁把你伤成这样?
热度 29 zhangyuxiu 2011-10-10 21:04
难过!谁把你伤成这样?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国庆期间登陆海南的台风“尼格”虽然风力不算大,但是却给海南带来了连续多日的强降雨,致使海南损失惨重(见各种媒体报道),也给海口西海岸带来了严重伤害。10月7日终于雨过天晴,但我们开始上班了,所以也没时间去查看台风给西海岸造成的损坏达到了什么程度?昨天下班找了个借口没练球,早些下班拿着相机直奔海边,在暮色中看到了满目疮痍的惨象,大自然太厉害了,把昔日美丽的海岸摧残得面目皆非,让人不免伤感,西海岸何时能恢复她美丽的容颜? 1、供游人漫步的青石板小路被呼啸而来的洪水冲得七零八落 2、很多石头被冲垮到沙滩上 3、有的青石板小路旁边被洪水冲得塌陷下去 4、人类建筑的这些东西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 5、一个老人发愁地望着这堆瓦砾和东倒西歪的柱子 6、再坚硬的东西也经不住大自然这么轻轻的一晃 7、很多护栏倾倒在沙滩上,海赤裸在人们眼前 8、很多护栏倾倒在沙滩上,海赤裸在人们眼前 9、昔日供人们散步的木栈道现在变成这个模样 10 11、一对新人在海未枯但石已烂的沙滩上拍婚纱照 12、月亮从乌云中露出了伤感的脸
4169 次阅读|81 个评论
谷歌纪念鲁迅--百度纪念了吗?科学网纪念了吗?
热度 3 毛宁波 2011-9-25 17:40
谷歌纪念鲁迅--百度纪念了吗?科学网纪念了吗?
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1881.9.25~1936.10.19),英文Google首页上有鲁迅的图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中文Google和百度没有!是技术原因还是不感兴趣!科学网不乏忧国忧民志士,纪念鲁迅了吗?请大家找找,可能我没有看到! 2011年9月25日的英文谷歌主页 2011年9月25日的中文谷歌主页 2011年9月25日的百度主页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个人分类: 其他|56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奴才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砍柴)
pathologysmu 2011-9-8 09:32
大观园的后门就是梁山,大观园中若有奴才不甘于奴才的命运,要么如晴雯、金钏那样死掉,要么只有去梁山。梁山人一旦被招安,他们就会成为大观园里的奴才。 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部讲强盗故事的小说,那么《红楼梦》则讲述了无数奴才的故事。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帝制社会里,老百姓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总是在顺民和暴民的两种状态之间徘徊,很少有争得做一个真正“人”的资格。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只有暂时做稳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两种生存状态。借用先生的这一论断,梁山水泊的人,大多数是想做顺民而不可得,只得去做强盗;而贾府中的小人物,无非暂时做稳了奴才而已。就算那些可以主宰奴才们命运的主子们,如贾母、贾赦、贾政、贾珍、王熙凤他们,何尝不也是暂时做稳了奴才? 整个《红楼梦》中只有一个真正的主子,那就是我们阅读时可以感受其雷霆之怒和雨露之恩却从来没有露过脸的皇帝。元春进封贤德妃后,贾政被诏令进宫,贾府上下不知道是祸还是福,贾母等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差快马接连去探听消息,直到得知是喜讯才阖家开颜。加官进爵和抄家灭门只存于皇帝的一念之间而已,难怪这些在奴才面前威风凛凛的“主子们”面对它不可知的皇权,如此战战兢兢。 这贾府的老祖宗宁、荣二公可是跟随先帝四处征战,建立不世功勋的呀,这贾母还有诰命在身,而元妃正当恩宠之时呀——但这些改变不了他们的奴才身份。元春省亲回贾府,可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但她一见贾母、王夫人,便抱头大哭,说:“去了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贾元春无非是皇帝后宫的一只金丝鸟。 凡是自己的命运攥在别人手心中,自己不能主张自己权利的人,都是奴才——不在于他们的贫富与贵贱,自己的权利不受无端侵害的穷人比起那些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的夫人来说,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因而,按这个标准来看,《红楼梦》中谁摆脱了做奴才的命运?最具有人性之美的宝玉,在家破人亡后,他要苟活于那个世界,他必须屈身做奴,如果做不到这点,则只有遁入空门了。 《红楼梦》中很少写到“匪”,可大厦坍塌后,这些人不去继续找主子卖身为奴,就是只有做强盗的路可走。“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好像指的是柳湘莲——做不做奴才,做不做强盗,和“训有方”没有必然的联系,难道林冲天生是做强盗的?晴雯、香菱是天生作奴才的?世道让一个人做强盗或奴才,往往不是能由他自己选择。 大观园和梁山水泊之间的距离,其实一点也不遥远。 做强盗,是拿生命来博取生存资源,做奴才,则是拿人格来博取生存资源,二者究竟有多大的区别? 做强盗需要智慧,武艺高强的鲁智深未必能做老大,而不文不武、形象猥琐的宋公明则能坐头把交椅。同样,当奴才、伺候人也需要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攻城掠地的功臣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而伺候皇帝高兴的太监、伶人却能享尽荣华富贵。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受沈从文影响甚厚
yanguojin 2011-9-6 07:49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小小年纪就学会掷骰子,各种赌术他也都明白,但他后来不玩这些。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为这些优美的造型、不可思议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艺发出的惊叹,是对人的惊叹。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我曾戏称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学”。他八十岁生日,我曾写过一首诗送给他,中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是记实。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屋里装甜食点心、装文具邮票……的,都是这种盒子。有一次买得一个直径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抚摩,说:“这可以作一期《红黑》杂志的封面!”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桃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住着联大的同学:王树藏、陈蕴珍(萧珊)、施载宣(萧荻)、刘北汜。当中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金先生是搞哲学的,主要是搞逻辑的,但是读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江湖奇侠传》。“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他谈到兴浓处,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捉出了一只跳蚤,甚为得意。我们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986.1.2.上午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记
热度 1 lusilan 2011-8-18 11:28
曩者多有涉于博客,曾于人人网上多发些酸腐儿女文章。后觉文字者,未必全能尽表心意,亦体会鲁迅先生“我一开口便觉空虚”的寂寥;且人微者言轻,自陈卑陋不必,高申圣贤何颜,故停笔辍耕,无志于文字者殆三年矣。今于闲暇之际,偶逛科学网上他人博客,感发表一己之体味,无须全然严谨,亦不能全部正确,然亦可相互吟咏,互为切磋,固乃人生一乐也。退思吾尝有个人之感悟,可以发流往外,影响外世间几人庶可期也,若能借此觅知音,更乃人生快事也。 固开此小博,随性而为,作吾一小自留地,希与诸位高朋结睦邻为幸也!
4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身上仍未去掉的狗奴性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3 05:41
中国人身上仍未去掉的狗奴性 2011-08-12 08:24:19 浏览 260513 次 | 评论 305 条 上海82路公交车,一拾荒老人上公交车刷敬老卡时,遭到一男乘客的谩骂和司机的驱赶,最终老人无奈下车。视频上网后引起群愤,司机后悔地说:现在连儿子也不理睬我了。    老帅哥鲁迅先生在一个黄昏的下午,眯着眼,抽着中国造的劣质烟,吐出一团青雾,倔强的头发坚挺的扎破烟雾的包围,极其像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就在这恍恍惚惚中他琢磨出一个词:吃人。弄得90多年后13亿人跟着起哄,嗯,真理,然后高歌赞扬如今社会的幸福程度,多好啊,我们有高铁、飞机、电梯,还有宠物狗汪汪的叫个不停,给他点食物就摇着尾巴下跪作揖放屁打饱嗝,若是两只狗,就会呲牙咧嘴的干起来。    鲁迅先生不是写过血馒头的故事吗,可见中国老百姓欺负老百姓是有传统的。虽然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觉得自己进步了,天天高呼要争取民主实行宪政,激动的唾沫星子乱飞,整的自己光辉而伟岸,晃一看还以为自由之神、博爱之神在中国的大街上乱窜,随便抓一个就是道德的化身,都会对强拆啊、动车追尾啊、被精神病啊指指点点,欣欣向荣荣的景象。    得承认我们物质确实进步了,大多数人出行就可以做的上飞机了,让个厕所的时间呼一家伙就从北京到南京了,可是,我们的人性到底进步多少呢,值得怀疑。鲁迅先生说的吃人,我不敢用到现在,我怕被吃了,因为大家都不敢承认了。   有人会跳出来质问,这样一件极个别的事情就代表中国人人性中吃人的成分还存在吗?难道没看到大量的网友在谴责这几个人?这确实是一件个别的事情,但绝不是极个别的案例。视频中,车上还有很多人,包括司机在内,大多数人持着看热闹的心态,还有几个面露喜色,多么像鲁迅先生陛下日本人杀中国人的景象啊,这么多人都麻木了,基本的仁爱都没了或者不敢拿出来了,这么多人集体失声,你能说这是极个别现象?   事情传到网上去以后,也确实引来了网友的指责,这很好,至少从声音方面出现了生旦净末丑,可是,这个网络社会里,难道车上这帮乘客就不是网友吗,为什么在网上大义凛然而在现实中就无人跳出来制止呢?不敢否认会有网友在现实中凌然正气的站出来指点一二,可是,大多数会选择沉默或看热闹。这个车上的每一个人只不过就是整个中国网络世界的缩影,网友声音的出现只能说明社会传播途径进步了,并不代表着人性就进步了很多。   以后不要再说什么强权弱权的,大家都是犬,狮子咬不过,就弄好欺负小猫来咬咬装装大尾巴狼,凶神恶煞,极其威风。真的强权来了,又摇着尾巴装可怜去了,一副狗奴才的样子,甚是可爱。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多是政府和群众的利益瓜葛问题,这恰恰遮挡了我们老百姓自己之间的那点丑恶行径和本质,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可怜的地方,还存在那么一点狗奴性。    民主、法制确实是社会的进步,假如我们老百姓身上这点狗奴性不去除,依旧老百姓欺负老百姓,就算是给你民主也早晚变成相互迫害的武器。 补充: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留言,包括凤凰网、新华网、腾讯网、网易的留言,一早上已经超过四千多条了。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慕尼黑华侨张倩贤老先生在网上搜到我的邮箱地址,给我发来邮件,提了很多建议,受教了!谢谢大家。   我想说的是,我文中所提中国人也包括我、你、我们大家,我没有把我排除在外,用一本书的名字来表达可能更清楚一些,《谁都逃不掉》。大家都一样,都长期受到弱势文化的教育,根深蒂固,恶习置入骨髓,这是我们民族的不幸。但是,我们得承认这种不幸,得承认我们的丑恶,才能够坦然的面对,才能够慢慢的改掉,才能在未来的一天保证我们的孩子不会再出现药家鑫、不会坐上会追尾的动车等等行径。   承认,本身是种胆量,更种个态度:过好未来的日子。
1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言与行
chushixiyu 2011-6-25 00:59
对于鲁迅先生,我想大家都是很熟悉不过的了。 之前我也一直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书,他那犀利的文笔,他那看透现象,揭露本质的痛快,他那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甚至恨入骨髓,也敢骂入骨髓。这些都是很难得的,活在社会上的人,能够看透现象的人不多,能够敢恨敢骂的人就更少了。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这样的一个特点,他的文章,犹如一杯陈酿的酒,是越品越有味的。正如我们读阿Q正传时的体会一样,初看,有些搞笑,再看,似乎是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最后,似乎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阿Q的某些特征了。 所以,对鲁迅先生,对于他的这些言论,我是很尊重的,也是很佩服周先生。很庆幸在我们的国度里,有这样一位大师,能够让我们听到如此的声音。尽管,不是在同一个时代。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考虑,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仅仅有这些,够么?如果只是说一些讽刺的话,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么?亦或者,交换职能,让鲁迅先生来治理,他能够摆脱这个世俗的世界,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乌托邦么?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谈到这个也不由的就想到了读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一些体会来,言官误国,但是言官确实也是做了很多正义之事的,起码有他们在,社会的清明度会高很多,贪污的人会不那么嚣张,腐败的人会有所顾忌。 但是最终,一切还是要靠现实说话的,正如我们现在说某些人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意见,活该吃亏。但倘使他没有吃亏,成功了,人们就会说,他能够抵制住内外的压力,坚持做好,真是伟大。其实真正伟大不伟大,孤行不孤行,都只是别人的一些看法而已,他们看法的对与否,是在最终的结果的检验下生效的。这也就看出来,靠谱不靠谱,很大程度都是看结果才定的。 所以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言与行,要让人们敢言,要勇于听到大家的声音,要善于听到大家的声音,要利用大家的声音惩治邪恶,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踏实努力,要勇于坚持,要沉得下去,做真正造福于民的事,要耐得住寂寞,要敢于抛去虚名,那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 可能别人觉得言与行是形容一个人的吧,言而有信,言行合一等;不过在我看来,来形容整个社会,也是未尝不可的。
个人分类: 时评|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二〇的计算——不动笔墨不看书与批注
hillside 2011-5-23 20:56
自小养成了爱惜字纸的习惯,就是中小学的教材也保存了许多年,而且,不忍在书上直接做记号。此外,由于所看的书多属借阅,不着一字是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买来的书,阅读时也小心翼翼,过了许久,仍然往往与书店架上的品质相近,且引以为荣。不瞒大家,图书馆借来的书我有时也加以修补,因为不忍见其蓬头垢面的形象。 鲁迅先生一生爱护书籍,成年后的鲁迅对书近癖的爱惜,有增无减。书一定要平整清洁,有些书甚至会买两本,一本用来看,一本保存。 鲁迅先生的爱书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洗手、修补书籍也成了我的习惯。 因为爱书,我长期不忍在书上直接动笔,往往将一些感想另外记在本上。 随着年岁渐增、阅历见长,近日突然感觉明显的不便,写在另册上有隔靴搔痒之感。为何不在书上直接下手?这样岂不快哉!以前见到介绍毛泽东看书时大块作注,徒有羡慕之心,而无模仿之意,因为觉得过于奢侈而无法消受。 那么,接着想到的问题是:鲁迅如何批注书籍?他人如何批注?泛泛地论读书及技巧的著作已读过不少,但真迹般的带批书籍所见甚少。阅读名家批注过的书籍未尝不是一件快事?曾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五二〇为南大校庆日)见过一册书,上有曲钦岳校长手书的一句感慨(南大一老师所著,赠给曲校长,曲校长赠给学校。大意为:书生难作为),校长在我心中的形象就鲜活了起来。 批注是阅读者的感受,是与作者的对话,是对作者的提问与质疑,是阅读者新观点的阐发。从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者的思考轨迹。 我希望将来有人组织图书批注展览,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名家批注的风采。写有较多批注的书往往并不愿示人,因此收集并非容易。我有一阵常在孔夫子网买书,如留有普通读者的手迹,书籍往往明显跌价甚至可以退货;一旦是作者签名,书价略会上浮;如有名家墨宝(钢笔、水笔皆可),则可能几倍于原价。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过慎重考虑,放弃所谓“请勿动手”式的爱书,置书籍出厂的美丽外表而不顾。决定(用时:半辈子。这一决定与我近期对《数学及其认识》的全面批注有明显关联)对自己所有的非珍本(其实我没有文物类的珍本,我是重内容而不注重包装)书籍逐渐地全面下手,进行对话性、批判性、创造性(深度阅读可分所谓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红楼梦》,读出什么的都有)的改与写。一边读,一边向作者提问,同时写下自己的观点,再看作者下文如何分解。此点其实与辩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跨时空罢了)。这也体现了我在博文《谈笑有三人》中的设想。我的书籍我作主嘛!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称“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此刻作一转语:书非注不能读也(指边读边作批注。注:学生不宜,除非自有书籍)。 注:此文的“计算”,意近:打算、算计、计划、考虑、筹划等。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1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政党与腐败-为法海平反
热度 2 冯用军 2011-4-23 13:16
在当下这个缺乏常识和规则的时代,搞混一件事很容易,搞清楚一件事很难,比如核辐射、廋肉精、三聚氰胺;在当下这个缺乏信仰和标准的社会,质疑一件事天经地义,相信一件事却很难,比如“谣盐”、“北京毒蘑菇”、“钱云会案” . 所以,我今天要谈一谈历史名人、天地人三界的名人——法海。 提到法海,看过《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或者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人们,想必不会忘记。 其实,法海正是我们这个当下社会最需要的人。 其一,没有法海的磨难,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那会让人们肝肠寸断之后、悲欢离合之后、死去活来之后的那种释然、开心和大圆满的团员结局 其二,没有法海的存在,那会有每年为杭州带来成千上万元门票收入的雷峰夕照美景,美丽的西子湖畔也会因为缺少了法海而少去了几分神韵 其三,没有法海的执着,人们就不可能看到许多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错作为违法作为,法海至少不贪污腐败、至少不奢侈浪费、不钱色交易 其四,法海是一个为使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好官员,他义务劳动、无私奉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是身在其位,尽职捉妖,比我们很多监管部门好上一万悲 其五,法海敢作敢当,不推卸责任,依法办事,依照仙界、魔界、妖界的规则办事、法律办事,而我们很多政客、商人只会推卸责任,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一味指责商人良心给狗吃了、道德极其败坏,可是监管商人们的政府极其部门官员干啥去了呢 没有法海的执法无情,怎么能显示白蛇许仙爱情的人情世故 没有地狱的残忍,哪能显示天堂的美好 没有丑,何来美? 没有恶,何来善? 没有愚昧,何来智慧? 没有舍,何来得? 没有死,何来生? 没有腐败政府,何来革命人民? 没有黑暗,何来光明? 没有奉献,何来收获? 没有春天的播种,何来秋天的硕果? 我们不要太过于相信鲁迅、相信革命化了的政治文化,当政治绑架了文艺,比如样板戏,如果不冲破泛政治化的牢笼,怎么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资本主义的政府害怕资本家的时候,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离灭亡就不远了; 当人民的政府害怕人民的时候,那么我们还可以指望什么? 我们与其花上千亿的税收去维稳,还不如把这上千亿的税收发给人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调查显示7成中国人感觉生活艰难 ,人民只是内部矛盾,人民只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基本的食品安全、基本的权利诉求,需要有智慧的政治家去处理好人民的内部矛盾。 德国达濠集中营入口处刻着17世纪一位诗人的名言: 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是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口。(转引自《读者》2011第9期29页) 当有1成的人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对于政权而言没有什么;但是,当有7成的人感觉生活不下去了的时候? 上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 这一对联出自3月份《求是》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为《关键在于落实》,作者是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对“文山会海”现象,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曾说,中国作家比外国作家能说,因为开会多,训练口才。换个角度,这话就是一个出色的黑色幽默。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号称“问不倒”的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却被一个问题难住了——**的记者问他,每年“两会”的开销是多少? 我们很多政府监管部门及其人员,享受着纳税人的钱、代表着人民的权,却在其位不谋其政,明其利不择手段,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成为利益主体与民争利。我们党、我们国家是到了出重拳,打击腐败的“生死存亡的时刻”,不反腐败亡国、反腐败亡党(引自《建国大业》),政治领域风清气正、商业领域安全可靠,政治家讲诚信、商人讲道德,改革的成果人民分享、发展的成就人民共享,人民的权利人民自己代表,人民的政府人民自己监督,国家才能安宁、政治才能稳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富国强,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兴旺发达,中国才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才能伟大复兴。 从大乱而大治,从大灭腐败威风到大树廉洁之风,只有断绝了腐败的根子,才能消灭腐败的苗子,要防范“官二代”(保定李刚)、“富二代”(杭州胡斌)、“军二代”(西安药家鑫),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说,如果这些人都治不住,还怕老百姓干什么。如果有人做不到,就请毛主席出来,某些人进去。我们的制度是好制度,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我们的党是好党,我们的政府是好政府,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是好书记、好总理,但我们决不能被个别腐败分子所蒙蔽、决不能被个别害群之马所蒙蔽、我们决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革命战争年代边区投豆子的民主做法要发扬、要推广,要探索我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子,我们的党一定能再次团结人民、取信于民、凝聚人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奋斗,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再造一个新共和、新中国,实现21世纪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附0: 洪博培:当我在犹他州任职的时候,我走出黑色的轿车,骑着自行车,步行在街头和市民聊天,可以从民众那里了解到正在发生些什么,听到他们的想法和面临的问题。这些紧靠社会现实的问题,你在大使馆、政府和国会大楼里是不可能获得的。 如果你脱离了普通民众,却还说自己代表他们,这是毫无意义的。 附1: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来延安)感想怎样? 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著《延安归来》第二篇“延安五日记”) 附2: 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 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 ,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转摘自一九**年七月十四日《人民日报》) 附3: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党员,没有任何一官半职,但我经常阅读:毛泽东同志的《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想如果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服务于我的国家、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我的民族,我应该站出来,只要党和人民有这个需要、有这个召唤。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贡献,都应该尝试。——这就是我入党时的哲学,现在仍然是。 附4: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十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附5: “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201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 与胡锦涛“取信于民”的表述相对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两年在多个不同场合表示,“国之命,在人心”。而就在前不久,温家宝发表了关于反腐这一“人心工程”广受瞩目的一次讲话。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反腐倡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一“给力”表述,出自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 3月22日,中央纪委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对违反《廉政准则》规定的8个方面52项禁止性规定如何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予以明确;对于需要采取组织处理等措施的违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 3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部署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其中的重要任务便是:“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格选人用人行为,落实和完善巡视、经济审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监督制度。” 同一天,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从今年开始,中国省市县乡四级领导班子将自下而上集中进行换届,这将涉及十几万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领导干部要过好进退留转这道关,“尤其是不能碰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的高压线。” 在2008年的首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强调,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 今年的会议上,温家宝继续强调“权力过于集中”,与此同时,他更进一步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本在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这与2010年他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专访时的说法一脉相承: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要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2011年的廉政会议上,温家宝指出“要完善民主程序,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政府的工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 近几年来,温家宝一直通过为预算公开和官员财产公示呐喊来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 2009年,温家宝首次与海内外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确认将推出官员财产公示。当时他指出,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正确的,这是反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要实行政务公开,也要对官员的财产收入实行公开。 在2011年与网友交流反腐问题时,除了官员财产公示,温家宝又加了一点:“今后政府做什么?花多少钱?取得什么成果?都要向人民公开。人民可以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至于腐败。我们还要加大政府人员廉洁自律的措施。” 舆论注意到,此次廉政会议对预算公开的要求有不小突破: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实施各类预算、决算公开的时间表,今年就要部署相关工作,首先要将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 权力纠缠下的反腐 http://focus.news.163.com/11/0418/18/71UNA7A300011SM9.html
个人分类: WCGI世界廉政研究院|1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批判
jianghzhit 2011-3-30 22:07
批判,缺少批判。 没有批判就没有独立精神,就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就会变成墙头草,随风倒。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这不是通过知识灌输就能获得的,必须对许多事情经过认真批判思考才会得到的。鲁迅先生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现在的教育向我们兜售他们的私货。我们被培养成两面派,说谎的专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没有批判和斗争就没有社会进步。
个人分类: 杂感|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