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沉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25):读书的三种境界——沉入 沉浸 沉醉
热度 18 sqdai 2011-4-23 07:23
近日,博友们就如何在读书中寻求快乐问题进行了议论,谈了各种体会,有些评论很有见地。有一位博友说:“很多事情并不无趣或难以做到,只要进去了,忘我了,就快乐了,读书也是如此吧!”说得极有道理。这段话引发了我对读书境界的一些联想,我认为,读书有三种境界——沉入、沉浸、沉醉,下面展开来说。 先对“读书”做个界定。在科学网上谈读书,主要指的是读科技著作。 设想一下:一本畅销的长篇小说和一本大部头的科技书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先读哪一本?老实说,我会优先惠顾前者,因为读来更有兴味。我前面说过,后者相对来说要乏味一些、难读一些,一开始较难激发你的阅读热情。这就有一个投入问题,也就是说,你是否乐于“沉入”科技知识的海洋。 记得一年半以前,我在乐乎论坛发了题为“周末闲话:有些事情不喜欢做也得做”的博文(参看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749.html ),这里摘引其中的头几段: “每年组织教师进行体检,是学校里做的最得人心的一桩事情。今年本校的体检已近尾声,不由得想起去年体检时的一件趣事。 去年的金秋十月,我去体检时,走到男科检查室,看见里面排着长队,我想起上半年另一次常规体检中,已做过男科检查,就全身而退。随口丢下一句:‘我不喜欢这项体检。’房间里马上有一位老师回应:‘谁喜欢啦?’引来一场哄堂大笑。 现在想想,人生在世,要做多少事情!其中,有喜欢做的,有不喜欢做的。有些事情(例如,吃喝拉撒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谁都得做,不在本文议论之列。除此之外,做与不做,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结婚,电视里说,上海人的结婚意向在逐渐减弱。 然而,有些事情总得做,选择的自由度很小,例如在一定的岗位上做工作(当然,退休了就随自己了)。有些事情,不喜欢也得做,比方说,命运把你安排到高校老师岗位,你不大喜欢,为了养家活口,就得硬着头皮做。” 回到读书问题。谁都知道,读科技书是一件苦差事,一上来就喜欢的人较少,要自愿地“沉入”,得有一种内在动力。这里引用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J. Lamark, 1744~1829 )的话: “ 观察自然,研究它们所生的万物;追求万 物,推究其普遍或特殊的关系;再想法抓住自然界中的秩序,抓住它行进的方向,抓住它发 展的法则,抓住那些变化无穷的构成自然界的秩序所用的方法;这些工作在我看来,乃是追求真实知识的唯一法门。这等工作还能给我们以真正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 许多最温暖、最纯洁的乐趣 ,以补偿生命场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 与青年朋友交流时我常开玩笑地说,要是你碰到了“生命场中不能避免的苦恼”,例如失恋,那就去做学问、追求知识吧,它会给你“ 许多最温暖、最纯洁的乐趣 ”。 要“沉入”读书,认识到其中有乐趣很有必要。读着读着,你就会进入第二个境界,沉浸于读书的快乐之中。当然,大快乐会姗姗来迟,一般小快乐会先找上门来。比方说,解岀了一个难题,弄清了一个概念;接着是“中快乐”,弄明白一门学问的内涵,用读来的知识,萌发了一个 idea ,解决了大一点的问题,写出了一篇小论文;再坚持下去,“大快乐”会接踵而至,在学术上有较大的发现,发表了大一点的论文,成果得到学界的承认,自己对所从事的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这样就进入了读书、做学问的良性循环。 更高的境界是沉醉于读书,从中尝到无上的乐趣。说到“沉醉”,我就想起陈景润走路也在想哥徳巴赫猜想问题,以至于撞上大树的故事。当然,我们不能那么绝对,至少在马路上行走时不能那么沉醉,不然有遇到车祸的份儿。幸亏当年陈景润走的是静谧的中关村林荫大道,要是今天在取而代之的北四环西路上走走看?不出事才怪呢! 我听过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的一个报告,他认为,学术上岀成绩、岀成果、岀成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轻松投入,出成绩;心无旁骛,出成果;痴迷专注,出成就。 我将其戏称为“孟氏定律”,此定律颇有一点道理。若与本文所述相联系,不妨改写为: 沉入,出成绩;沉浸,出成果;沉醉,出成就。 这就表明,读书的三境界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做学问三境界,曾多次引用,在本文的末尾,再次引用他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名言: 三种境界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一论述中引用了三首宋词中的词句,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 • 元夕》,确切地描述了做学问的渐进的三种境界。希望朋友们细细把玩这些话,体会其中的深刻涵义。 附记: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谨以此文参与之。 写于 2011 年 4 月 23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405 次阅读|3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