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和谐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应用和实践:2015回顾与展望
蒋高明 2016-1-30 09:34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应用和实践:2015回顾与展望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向来追随工业文明脚步的中国,现在该反躬自省,不管是儒学的 “ 天人合一 ” 还是道家的 “ 道法自然 ” ,还是佛教的 “ 众生平等 ” ,都已经帮助中国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是阻止环境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文化支柱。下面就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话题,重点介绍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大好机遇 刚刚过去的 2015 年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布局非常重要的一年。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 60 多次谈生态文明,充分显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事业高度重视的程度。 2015 年 4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6 月 27 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爱尔兰前总理伯蒂 · 埃亨 , 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 · 阿齐兹、瑞士联邦环境署署长布鲁诺 · 奥伯勒、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等先后发表演讲。会议通过了《 2015 贵阳共识》,该共识指出,大力推进绿色化,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加强制度和法制保障,必须坚持加强国际合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 9 月 11 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主持会议。其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理念与六个坚持。这六个理念分别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 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 空间均衡的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六个坚持分别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念提高了历史上很高的高度。 公报全文 5917 字,而涉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转型、食品安全、低碳发展等有关描述共 14 处 842 字,占整个篇幅的 14% ,可见中央对生态环境与健康发展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高度。从上述重大决策中不难看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引领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来,彻底扭转长期以来,以西方话语权为主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之资本逻辑下的人类自我毁灭的发展局面。 2015 年 12 月 19 日,中国生态文明 论坛 福州年会在福州拉开帷幕。作为今年的新增分论坛,环保部南京环境研究所和环保部 有机食品 发展中心承办的优化提升 - 农村农业论坛以 “ 发展有机农业,助推生态文明 ” 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有机农业发展论剑榕城。 二、怎样理解生态文明 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实乃重大创举。那么,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呢? 第一,生态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现在,人们考虑利益多于道德,考虑个人多于别人,考虑家庭多于社会,考虑富人多于穷人,考虑人更多于其他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很少对其他生命存在感恩心理,对于给我们提供 “ 衣、食、住 ” 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很少存在 “ 怜悯之心 ” ,很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更缺少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如果有一天,全社会能够对不会说话的一草一木给予关注,不是简单地利用它们,而是呵护它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不是吃掉它们,而是欣赏它们、关爱它们,那么,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种高度道德文明的生态社会。 第二,这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挽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最佳选择。人类走过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 “ 吃饱穿暖 ” 问题,工业文明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 居适行捷 ” 问题,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革命带来的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便捷性,即进入 “ 信息爆炸 ” 时代。然而,工业文明以及近代人类技术能力进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荒漠化加剧、臭氧层消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以来,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全球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了110 ppm ,全球温度上升了 0.74 摄氏度,南北极和高原的永冻冰川开始融化、物种面临第六次大灭绝。上述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考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发展与消费方式 第三,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代价也是惨重的,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乡村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全面退化,都对我们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中国在扮演 “ 世界工厂 ” 角色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了境内;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将污染从城市赶到乡村;现在又有污染企业 “ 北上西进 ” 的明显趋势。要遏制这种趋势,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生态环境问题。 “ 先污染,后治理 ” ,等有了钱再来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发达国家尽管有了钱,空气质量也改善了,但是其单一的生态系统并不能留住动物。生态质量好不好,动物们最有发言权。日本的国鸟朱鸛选择的家不在日本本土而在中国的洋县就是明证。 第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准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象征。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链上的成员,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着食物链,并对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原子武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足以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统毁灭;追求享乐的消费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将覆盖这个星球,并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地下资源、空间资源甚至太空资源;日益升温的地球已为人类引以自豪的技术文明敲响了警钟。目前,发达国家人口不到 15% ,却占据了 85% 的资源和污染排放,如果全人类都这样发展,地球生命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因此,没有生态文明指导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文明,是人类不得不抛弃的文明。 第五,生态文明是一种行动。强调生态文明不是停步不前,简单机械地回归自然,而是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性。那种以人类为中心或者以 “ 我 ” 为中心的狭隘的发展理念,甚至是为了发展 “ 可以适当破坏一下自然 ” 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今后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那些生态破坏者成了人人喊打的 “ 过街老鼠 ” ,许多棘手的环境矛盾就容易解决。 三、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有关 谈起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人有这样一种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领导的事情,和百姓关系不大。其实,生态文明并不主要是领导的事,而是与老百姓的利益更密切。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是与老百姓实在利益相结合的。实际上,生态文明之对于老百姓的关系,比起领导来还要重要的,许多领导可能几年后就换工作岗位,或调离了某个地区,但老百姓却一直生长在 “ 生于斯,养于斯 ” 的故土。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因经济过热,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这对于人民群众都是重大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绿化、美化环境,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吗,这显然是片面理解了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环境,那仅仅是个形式。相反,如果在绿化、美化环境中一种做法违背了生态规律,如种植单一的物种,引进入侵物种,搞不适宜的 “ 大树进城 ” ,这样的绿化不仅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生态文明。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仅仅是对不尊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乱扔乱放生活垃圾,制造环境污染行动的一种纠正,但是这个工作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自发的生态文明具体行动,那么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永远清洁不起来。如果国民自觉第用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消费模式,如尽量使用耐久性的物品,避免使用 “ 一次性 ” 塑料袋、纸手巾、筷子、卫生用具等等,那么,我们的环境中就少了许多生活垃圾,少生产上述 “ 一次性 ” 的东西,则就少向我们的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工业还不发达的地区是否就不能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是, “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这并不是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谐发展。须知道,所谓发达与不发达是相对的,工业发达都是有代价的。根据笔者的观察,所有所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么牺牲了别人的生态环境,要么牺牲了自己的生态环境。那些先期 “ 发达 ” 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将环境危机转嫁到那些落后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头上的,这完全是一种 “ 强盗文明 ” 。 在发展中的中国和印度,因为没有殖民地,环境污染是内部化的,国内爆发的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都说明了这点。国内最早 “ 发达 ” 起来的太湖流域,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0% 、财政收入 16% 的奇迹。但是,由于 “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空前破坏,连续多年发生了湖泊萎缩、功能衰退、水质污染、湿地减少。 2007 年,太湖蓝藻污染却使得几百万人守者太湖没水喝。上世纪 80 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太湖美》再也无美可言。 贵州尽管工业经济相对不发达,但这个相对落后却造就的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区域优势。笔者到贵州黔东南州讲课,沿途发现公路两旁还是山青水秀的,这在其它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是见不到的。贵州少数民族苗族侗族的村落非常有特色,与周围自然环境自成一体,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名片。在黔西南州,他们提出的建设 “ 人类灵魂的回归地 ” 口号很好,苗侗族人民群众对自然的崇拜,极高的自然保护意识,以及 “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 的生活态度,恰好说明他们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是贵州发展生态旅游工业的最好的生态与文化 “ 名片 ” ,贵州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旅游观光,体会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通过旅游将城里人或外国人的钱带到贵州。另外,贵州生态保护好了,国家的各种生态补偿费用也会向这里倾斜,这些都是因为贵州的生态优势。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必须有生态学的内容,以前偏重的是建筑和交通等硬件,今后可能要偏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城市人群素质提高、社会公平等软件。用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具体包括利用本地物种,控制环境污染,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能源,建立城郊自然保护区等等。 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行动 回顾过去一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不难看出,高层已经做出了战略布局,学界进行的理论探索多,而具体的实践存在缺位的尴尬局面。即使在那些所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也没有用心考虑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做法。笔者实地考察过很多生态文明示范区,依然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指标依然停留在纸上,生态文明停留在口号中,污染依旧,对颁布了 7 年多的《循环经济法》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并不知道,生态学的原理并没有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许多地方领导并不知道生态文明到底怎么搞。很多地方还是奉行 GDP 挂帅原则,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污染由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承担,全社会维持付出的健康成本不断加大,医患矛盾等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其实,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下,都必须由口号落实到行动。在新的一年里,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能够对生态文明的一些理念,落实到实处,既要抓大,也要抓小,生态恢复、垃圾处理、餐饮与宾馆服务一次性塑料用品禁用、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减量使用、禁止过度包装、农膜控制使用、污水净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等,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保领域的事情,还涉及到法律、金融、工业、交通、教育等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 即三个转变 ) 。 二是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 区域限批 ,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 四是在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 加强部门协作 , 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 强化社会监督,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 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五是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发挥文明 “ 窗口 ” 的展示作用。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要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能减排,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承诺建设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五、大力提倡绿色化发展 “ 绿色化 ” 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这是十八大提出的 “ 新四化 ” 概念的提升 —— 在 “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 之外,又加入了 “ 绿色化 ” ,并且将其定性为 “ 政治任务 ” 。换句话说,这是 “ 四化 ” 变 “ 五化 ” 。 看到中央高层重视绿色化,笔者第一反应是心情激动的,感觉生态学的春天来到了。自 1984 年笔者从所在的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分到生态学方向以来,从没有改过行,凡 31 年矣。生态学由原来不被人看好的专业,如今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且生态文明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无不与长期以来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长期呼吁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过去在生态治理上走过的弯路,就是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真思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后果,没有 “ 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 ” 这样的战略思维。 要发展绿色化经济,农业首当其冲。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觅食或生产食物之中。古代生产力低下,能够寻求温饱就不错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了食物极大丰富,然而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异常沉重的,酸雨、温室气体升高、雾霾、病人增加、贫民窟出现等,无不与高度集约化、化学化、转基因化、市场化思维的农业模式有关。让少数人养活高度集中的城里人,土地承担不起污染之重;采取对抗的办法控制病虫草害,农田充满的杀机;五大激素进入食物链,产量提高了,营养下降了,污染出现了。懒人农业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食物安全频频亮起红灯。 如果从源头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从绿色化思维出发,让农业中的各项元素循环起来,农业完全是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产健康的食物的。我们做了十年的极端实验充分说明,即使一点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激素、转基因,低产田也能恢复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关键的关键是优质要有优价,政府的农业补贴要向生态农业倾斜,而不是补贴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生产商,变相鼓励农民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 我们坚持了 10 年生态农业科学实验 有利地证明 ,在严格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转基因条件下,在低产田基础上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2250 斤 / 亩,春花生实现807斤/亩,夏大豆433斤、苹果9126斤/亩。这从理论上证明,只要用地养地,恢复生态平衡,土地对人类的回报潜力是非常大的。尽管当前生态农业的声音还很微弱,但只要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自觉消费健康安全的生态食品,政策上有所倾斜,措施上得当,中国人吃得饱与吃得好的矛盾是能够科学解决的。 森林生态系统采取绿色化思维管理,我们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人类采取停止与大自然对抗做法,充分发挥自然的修复能力,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远远高于现在破坏后再治理的效益。有些宝贵的生物物种消失后是无法恢复的,大量宝贵的陆地土壤,因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而被带进太平洋也是难以回来的。 绿色化同时还可以解决荒漠化、石漠化等难题。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绿化也不是简单的树化,绿化祖国不等于树化祖国。尽管树木有很高的生物量,能够释放更多的氧气,但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长树,否则地球上早就长满了森林。在绿色化新思维模式下,中国以植树造林为目的的生态化建设,必须进行调整了。 工业也可以走循环经济道路,减少源头排放。现在经济模式必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 “ 先污染、后治理 ” 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在中国重演。采取绿色化工业思维,即使做到 “ 零排放 ” 在技术上也是行得通的,如造纸企业如果认真处理污水,业界内能够做到出水口的水可以喝的水平。污染不出工厂,治理成本就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什么比登天还难的事,就看你重视不重视环境保护,是真搞环保还是假搞环保。 强调绿色化发展,就必须对遍布城乡的垃圾宣战。未来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就是垃圾围城问题。城市代谢受阻,加上来自农村的垃圾集中到城市里来,更加大了这一矛盾。其实,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可以用来焚烧发电。笔者在山东济宁考察时发现,他们将农村与城市垃圾集中焚烧发电,垃圾吞吐量很大。据介绍他们已解决了二噁英排放和异味问题,这个经验很值得推广。即使如此,垃圾处理的最好办法还是要从源头控制,要实现减量化,一些塑料类物质必须从源头停止生产,叫停过度包装。 六、结语 中国当前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解决。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必然恶果,是发达国家走的弯路在中国重演了。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出路要转变,要限制过度膨胀的私欲,限制过度产能,从技术上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是必要的。但执政党坚持 “ 五位一体 ” 执政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适度恢复当年一些好的做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必要的,所有这一切都需将生态文明的理论变成各项具体的行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要靠人类的智慧来解决,那些以强欺弱,以丛林法则思维转嫁污染、转嫁社会危机的做法,只能获得短暂的喘息。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种种惩罚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走绿色发展道路,走和谐发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的根本道路。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低生活成本加速全面小康目标实现
zhguoqin 2015-5-26 17:24
降低生活成本 加速全面小康目标实现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摘要: 通过数据实证分析证明,我国当前不仅仅居民直接生活成本逐年增长,环境成本、行政成本、人口成本等社会发展成本也是逐年增长,由此直接影响了居民增收,阻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角度看,我国可以通过减商化降低居民直接生活成本,通过生态化降低环境成本,通过系统化降低行政成本,通过和谐化降低社会成本,通过社会发展总成本的降低,从而间接促进居民增收,尤其是 8000 万贫困人口增收,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小康目标实现。 关键词:生活成本;小康目标;生活压力指数;和谐发展 点击下载全文: 降低生活成本 加速全面小康目标实现.pdf
个人分类: 发展学|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学及其应用
zhguoqin 2013-7-31 08:03
发展学及其应用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安徽潜山 246300 ) 点击下载全文: 发展学及其应用(电子书).pdf 本文是拙作《发展学》的缩写,并修正了其中明显的错误。也是《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增补稿。 《发展学》下载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7994 《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下载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点击下载全文: 发展学及其应用(电子书).pdf *********************************************************************************** 文中有个错误,订正为: 6.2.2 基本人权 ………… 基本人权中,生态权、生命权、健康权是基础,其他基本人权都是在其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生态权、生命权、健康权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 9.4 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 ​ ( 4 )对不成熟技术盲目乐观自信 这突出表现在滥用生物技术滥用、核电技术、超大型工程设施建设以及刚刚开始在军事上滥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安全。 仅仅就转基因技术来说,不少专家学者对尚不成熟的生物技术过度乐观自信,已经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笔者不是全面否定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而是笔者认为,每一项技术,尤其是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技术,它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长远的、大区域的,对其安全性需要进行更长时间跨度、更大空间广度、范围更全面的试验研究,而不是仅仅夸张其正面作用,避开其代谢物、代谢中间物、可能存在不明物质、以及突变、基因漂移污染等不确定性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谈。在当前,包括对滥用转基因在内的不成熟技术微弱反对声音,被官方大量盲目乐观的声音掩盖了,这些不成熟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是极度危险的,且不说转基因中可能存在的不明物质、基因突变与基因飘移带来的风险,人体对转基因中 Bt 蛋白、抗除草剂物质的大量接触以及大量食用,尚无充分证据会存在怎样的风险。 正如当初玛丽·居里( Marie Skłodowska-Curie , 1867 ~ 1934 )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铀,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物质还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竟然把放射性物质添加进入牙膏、矿泉水、通便剂等日用品,就连玛丽·居里自己也因为辐射 1934 年死于白血病,为探索科学献了身,直至现在她的实验室图书还保存在铅皮箱子里,如果要想读这些书还得穿上防护服;小托马斯·米奇利( Midgley,Thomas,Jr. )发明了四乙基铅和氟利昂,氟利昂很快应用于冰箱、空调、除臭剂, 1923 年美国三家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了乙基汽油公司将四乙基铅加入汽油,人们欢呼氟利昂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四乙基铅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可是不久人们发现二者给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氟利昂吞噬着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四乙基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就是时至今日,美国人的血液铅浓度,仍比一个世纪前的人高出约 625 倍,在公众对此质疑时,乙基公司极力掩盖真相,小托马斯·米奇利还竟然在明知铅中毒的危险性情况下向公众表演加铅汽油的无害性,最终,这个被称为魔鬼帮凶的小托马斯·米奇利被自己发明的机器绳索缠住窒息而死;还有 DDT 、六六六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人们包括农学家在内对此盲目乐观与自信后不久,就遭到了雷切尔·卡逊( Rachel Carson , 1907 ~ 1964 )《寂静的春天》的棒喝,才知道农药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危害,不仅仅是农民、农村,而是全人类、全球生态系统以及子孙后代,然而为时已晚, DDT 、六六六的残留至今还危害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转基因技术的滥用,组培、杂交等技术无节制地大面积推广造成土著物种的强制淘汰,再加上城市化、过度开发和生物遗产的剽窃等等,已经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名特优生物品种与加工技术等生物遗产大量消失,给我国未来农业乃至整个生物产业的潜在发展力造成极大损失。 转基因技术的滥用以及有毒有害食品的泛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我们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放心地食用了。 因此,每一样先进技术,在还未成熟以及尚未充分证明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不能大范围推广应用,只能在可控制的局部范围内,有限制地应用,在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该技术安全可靠,千万不能好大喜功,盲目乐观崇拜尚不成熟的技术,片面强调技术的正作用来掩盖其负作用,以免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 5 )部分“精英”私欲膨胀 由于部分“精英”素质和人格的缺陷,在他们拥有权力或金钱的时候,欲望迅速与权力、金钱融合并无限膨胀,再加上社会制度不完善,他们常常打着“发展”的幌子,为所欲为,严重扰乱社会发展秩序。例如,“奢靡观”的流行,“上层精英”的奢靡生活,不但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极大浪费,助长了贪腐之风,还占用了大量资源,扰乱了社会正常的发展秩序;罗织的家族网、同学网、同乡网等等关系网,相互提携,瓜分社会资源,侵占底层弱势群体的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不公不公平的主要根源之一。 总之,就当前而言,和谐发展,就是要摒弃一元的、机械的唯经济论的发展方式,扭转粗放的、低效的、简陋的、一维的唯货币论人类社会调控方式,摒弃唯经济论、唯货币论的社会评价分析体系与方法,建立以劳动计量与管理为主轴的、以生态健康 - 社会和谐 - 全民幸福为框架的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分析与评价体系,采取系统健康管理方式,对人类社会实施多元化管理。通过和谐发展,彻底消除恐怖主义,彻底消除战争,尽快消解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消解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个人分类: 发展学|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与美国,这名字也够八卦了
热度 3 sheep021 2012-10-19 10:01
中国与美国,这名字也够八卦了
人如其名,这国家似乎也不例外啊。比如 ,中国与美国,这名字也够八卦了。 就中文而论 ,单从名字上看,“中国”好,还是“美国”好?估计很多人会选“美国”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但这显然是低层次的审美观。高层次的审美观如何看呢,《老子》,就是骑青牛那老头写的,够牛了吧,这么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那么《老子》认为什么最美呢?他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呵呵,这回答得可真有水平。 就英文而论 , China , America ,一个是 C ,一个是 A 。 C 代表包容,而不封闭,平等而不分贵贱,是和平,和谐和民主的象征。也是未来多级并存世界的象征 而 A ,则是金字塔机构,一人在上,万民在下,层层控制的等级制度的形象昭然若揭。这也是丛林法则 , 食物链结构的写照!则是目前一超独强的单极世界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中美两国,虽然有竞争,但合作与发展仍是主流。而为了深化合作发展,两国还在探讨加强进一步合作的方式。美国提出的方式是 G2 ,而中国回应的方式是 C2 。 G2 与 C2 ,看似相差不多,但玄机大着呢,而思维深处的差别,依然不离“ A ”与“ C ”。美国,虽然,实力有所不逮,不得不与中国合作,虽然不太冒尖,圆滑了很多,但“ G ”依然“横插一杠子”,不如中国的“ C ”,兼容并蓄,坦坦荡荡! 中华玉龙: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另外,还有个1美元的图就不上传了 以上内容,在脑子里有几天了,一直没工夫写出来。今天早上看到有位仁兄的一段话,不禁感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茫茫互联网上,有人跟俺息息相通啊,不敢掠人之美,摘抄其原话如下: (见: http://bbs.news.163.com/bbs/mil/1193698,994.html ) 自人类自有了热兵器以来,一切变得简单了,那就是只要用枪炮发言,因为用武力谋取利益变得非常便利,甚至能成就一时的辉煌。西方世界、亚洲的俄日是靠侵略殖民发迹的,崇尚武力是他们的传统,资本主义是他们的传统,已经根植于他们的血液中,但这种文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完全背离人道、人性,他们的优雅是建立在别人无尽的痛苦之上,这种文化,根本容不下别人发迹,只能创造出个别的、短暂的辉煌,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化,久而久之,分崩离析是必然的。由此而展开的旧有秩序,叫 单极世界 。 一个国家最大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是包容性,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你发达了,那我也要发达,这不矛盾吗?不矛盾,你我他都可以发达。其实我们本来就不是敌人,敌人是臆想的,我们完全可以是朋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我们甚至是一体的。推而广之,全人类都可以是朋友,可以共同繁荣。用外交语言来说,这叫 多极并存的世界 。 PS:由此可见,给孩子起名,还真不能“儿戏”,一定要慎重!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1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zhguoqin 2012-4-10 11:29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摘要:本文从和谐发展理论着手,分析了我国目前灾害管理中的障碍,介绍了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关键点。 关键词:和谐发展;灾害管理;障碍;关键点 点击下载全文: 05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pdf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健康基本内涵
zhguoqin 2012-4-10 11:14
生态健康基本内涵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摘要:本文从现代健康意义着手,对生态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并阐述了生态健康的内涵。 关键词:生态健康;生态承载力;胁迫;和谐发展 点击下载全文: 01生态健康基本内涵.pdf
个人分类: 发展学|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分析
热度 1 lxj6309 2012-3-7 17:08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分析.pdf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完成阶段和成熟阶段。我 国1960 年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历史根据快慢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停滞阶段、较快阶段、 缓速阶段和高速阶段。与世界典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史的比较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平 均来说并不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开始同时加速,但是,二者之间有一定的 矛盾性。我国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城市规划等体制改革,达到农民自愿进城、 进城农民舒心、城乡和谐发展的状态。我国将在2030 年左右进入成熟城市化阶段。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其它|2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江县占理村,中国和谐发展第一村
sheep021 2010-10-22 12:47
从江占里侗族生育文化内涵 刘文光 占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的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15公里,坐落在四周古树环抱的山间田坝中。村外苍山叠翠,山峦连亘,禽鸟啼鸣,门前流水淙淙,幽深静谧;村头小溪横卧着精美的花桥;寨内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傍山而立,寨中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鼓楼,在云雾缭绕和袅袅炊烟中显得格外壮观,置身其间,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占里,独特的侗寨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然而,更令人神往的是这里的侗族同胞生育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独有。 占里,仅一个自然寨,156户762人,有耕地面积1143亩,其中稻田1083亩,旱地60亩,人均1?郾5亩,自古以来,每户人家都恪守着一个古老的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一男一女,并采用草药方法实行节育,始终保持着人地均衡发展势头。寨老吴祥谦说:人养崽多人穷困,树结果多树翻根。人多,饭不够吃,衣不够穿,房不够住。村民吴明忠用通俗富有哲理的话说: 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一棵树上只能歇一窝雀,歇上两窝就挨饿 。占里侗寨生育习俗一代又一代沿袭下来,逐步形成占里人独特的生育观。 占里侗寨的生育观是怎样产生的?据传占里先民曾居于岭南梧州,后因战乱与饥荒,于唐代至德到元和年间(756~800年)逆都柳江而上,几经迁徙,移至占里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最初只有5户人家,逐渐发展到百余户,人口的剧增,使人均占有土地越来越少,人们逐渐感到生活难以维持,因为四周可供造田的地方已经不多,他们从鸟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受到启示,得出: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的结论。与此同时,人与人的矛盾产生,甚至加剧,偷盗械斗也开始发生。纯朴的风情、社会、思想发生变化,占里人开始对生产与人口的关系进行理智的思考。他们回忆过去:由于梧州地势低下,有水不能浇灌,田土不多,粮食不够吃,所以生活不能保障。因此,他们的先民牢记这一深刻教训,把它编成侗族古歌和款约,世世代代告诫子孙。古歌《劝世歌》中有两首这样写: (一) 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也没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告知子孙听我说,不要违反我款约。 (二) 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根,养得女多无银戴,养得崽多无田耕。女争金银男争地,兄弟姐妹闹不停。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穷祸根。 占里,地处高山,田地有限,如果人口过快增长,粮食就不够吃,会导致饥荒。村民们遵循《古歌》(款约)的规定,自觉开展计划生育。据占里村的吴芝莲、吴公团、吴补浩等人说,在清朝时,寨上有位叫吴公立的寨老,养了三个儿子,老人老了,便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吃饭,还挨媳妇辱骂,连牲口都不如,老人寒心了,便规定家有500挑稻谷才许养两个孩子,300挑只许养一个。养崽多无用,崽多要分家。他率先提出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主张,规定一对夫妇最多只准生一男一女、一进一出,并用侗族古歌为训: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戴,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这些深层的教诲,逐渐变成了占里人口增长与土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育观,并 用草药土法避孕,决不超生。据传,占里有一种能控制生男生女的祖传秘方。控制生男生女的草药,叫换花草,一般长在山坡上,取根为药,煎水服,准确率达80%左右。正是这种叫换花草的使用,占里人口长期稳定在150户750人上下。马克思曾于一百年前提出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适应的理论,然而,这在几百年前的中国西部贵州一个普普通通的侗寨,一位普通农民就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无限发展,认识到适度人口的朴素道理,这不得不大加称赞。 不仅如此,占里村民联姻也有规矩:他们敢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形成新的婚姻习俗。在这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决定因素,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是占里村青年人结婚的日子,很少有例外的。结婚仪式是比较隆重的。新娘进门第二天回娘家住,只有年节和农忙时,男方接新娘回家帮忙干活,直到怀孕,才到夫家长住。占里人婚姻牢固,离异和再婚的极少。事实上,占里人在婚姻上基本没有离婚的,其传统观念是:一树不二春,一人不二带,意思是:一棵树一年内不能两次发芽长叶,一人不该带(怀)两家人的孩子。在占里,表兄妹、姑表妹,均视为亲姊妹,不能开亲,禁止旁系血亲结婚。占里侗寨的大多数男女青年是晚婚晚育,一般的25岁结婚,有的30岁才结婚。这里不仅晚婚晚育,而且两孩间隔时间长,间隔时间基本与现行的生育法规相吻合。村民吴正常家,大女孩15岁,小儿子7岁;村民吴德厚家,大女孩10岁,儿子5岁,间隔至少在五年以上。村民们说:一辈子只要两个孩子,隔长一点,生一个是一个。占里侗寨从来未发现先天性聋、哑、瞎、痴呆、跛脚等生理缺陷的人,这与他们健康的生育理念有直接的关联。这里的男女身体比较高大,1.6米的个头被戏称为二等残废。占里人历来团结和睦,互敬互助。婚姻、家庭纠纷很少,几百年来,占里人牢记《侗族古歌》的教诲,形成古朴健康的生育观。这种婚姻生育观对制约人口过快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这里,孩子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老人长寿健康,邻里和睦,日子美满,生活幸福。占里侗寨有如此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空间,正如老支书石爱平说的:这可能与晚婚晚育有关吧! 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后,占里侗寨一对夫妇只生一男一女的寨规,被全寨人自觉恪守不渝地坚持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贯彻,占里人对祖辈立下的寨规又有新的理解,思想更加开化,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双女孩户、独生子女户逐渐增多。由于占里人长期注重科学而合理的生育,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保持人少田多的状况,村里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着眼于发家致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全村新开稻田60余亩,耕作面积不断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1?郾5亩左右,高于全县0?郾68亩人均耕地面积。2004年人均产粮600多公斤,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口粮322公斤的水平。平均每户养牛4头,最高户8头。现在,全村共有打米机20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和日用电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金秋时节,占里侗寨的吊脚楼,高挂着一簇簇的包谷、小米,一排排整齐集中的禾晾挂满金灿灿禾把(糯稻),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然而,富足的占里村民没有忽视教育,该村有一所村级小学和农民夜校,全村适龄儿童已经全部入学,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有的村民送子女到乡里、县城上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占里侗寨,不但有高小生、中学生,还有大专生,该村的大专生吴老生(化名)在台湾《汉声》杂志发表过文章。 占里人的独特生育观,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据1951年统计,占里的人口是762人,到2002年的人口统计,还是762人。50年来,占里侗族的人口为零增长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巧合,更是占里人生育观念产生的结果。因此,占里侗寨被人口专家誉为人口生育文化和谐发展第一村。自1987年以来,不少的人口专家和学者纷纷到占里侗寨考察,叶剑英元帅养女、中外知名作家戴晴女士到占里侗寨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占里不愧为全国计划生育第一村。2002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副司长肖绍博专程到占里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夸赞:占里不愧为全国有名的计划生育文明的典型。省内外十余家报刊、媒体作过报道,宣传占里文明、健康、和谐的婚姻生育观念。 (作者单位:从江县政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
杨学祥 2008-11-30 15:42
中国农业信息网 经济评述 正文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日期: 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5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再一次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如下观点值得再思考。   产生矛盾的首要原因是利益冲突;第二个原因主要是认识问题。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环境意识;如果干部自身思想意识严重扭曲,问题就会进一步复杂化,这是产生矛盾的第三个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阳志远   不仅在北方一些缺水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在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   水利部长 汪恕诚   历史的变化正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由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由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加拿大社会学教授 本阿格尔   现代文明的悖谬是,人们遵循最客观的知识行动,却犯下了空前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 21 世纪的科技必须实现生态学转向。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卢 风   一、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这个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目前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在20- 30厘米 的薄层黑土面积占黑土总面积25%,黑土层厚度小于 20厘米 的 破皮黄 黑土占12%左右,完全丧失黑土层的 露黄 黑土占3%。而在历史上,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应该在30- 70厘米 左右 , 深的可达 100厘米 以上,腐殖层小于 30厘米 的比较少见。主持此次调查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和质量的下降是黑土退化导致土壤功能衰退的核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基础的物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和肥力功能。而近20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0%以上,而有机质活性下降30%以上。   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采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 , 加之农民急功近利的思想 , 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 , 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目前,东北农村作物秸杆还田比例很低,仅在5%以下,又因农民认识上和国家政策导向上存在一些问题,有机肥的投入更低。在单一作物体系下,土壤有机质的 收 和 支 严重失衡。黑土每年每公顷可矿化的有机质量为 1300公斤 ,但是在大部分黑土区农作物根茬是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惟一有机物料,而根茬只能补充约 1000公斤 的土壤有机质,远远低于土壤有机质自身的矿化量 。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 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 80 厘米 ,减少到 40 厘米 ,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 6.4%, 下降到 2.3%, 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 50 ~ 60 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 33.98 %,全钾下降 64.14% ,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 。   黑土层可能在 50 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   二、长江水系, 10 年崩溃?   不久前举行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 10 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 2003 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 250 多亿吨,其中 9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   三、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   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 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 。以一人一天排泄 1 公斤 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   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 50 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武器 。有识之士指出,最近几年生态危机突出,而人们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理方式。除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的艰难转变之路外,世人再有无选择?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人们从改造自然的梦境中逐渐清醒。发展是必然的,自然更是无情物。世界在工业文明的诱导中撇弃了生态文明,在单方的辉煌中一步步陷入生态危机的泥沼。中国也未能例外,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牺牲生态环境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了经济发展的代价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2000, ( 46 ): 18 2.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 ( 8 ): 1003-1005 3.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21 ( 1 ): 15-23 4.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2005-3-9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show.aspx?id=1750 5. 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 2005 年 03 月 22 日 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6. 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日期: 2005-03-16 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7. 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 时间: 2005-1-6 8:41 :00 。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8. 杨学祥。淡水危机与污水泛滥:城市发展的反自然倾向。 4-25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743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其他网上记录: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 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 经济评述 日期: 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 中国肥料信息网 http://www.natesc.gov.cn/sfb/ZyymMx.asp?ID=13599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 位置:中国环境生态网。 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http://www.eedu.org.cn/Article/ecology/ecoappliacions/ecosafety/200605/816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