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校大跃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大跃进和高校破产:历史、现实和未来
热度 12 杨学祥 2011-5-3 06:22
高校大跃进和高校破产:历史、现实和未来 杨学祥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 学者张鸣早在2007年9月17日指出, 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校大跃进。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的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跟今天的大跃进相比,委实小巫见大巫,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巨大的代价,造成无可估量的社会震动。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教育部是跃进的发动机和火车头。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在实行期间,1998年又推行了所谓的985工程,由于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叫985工程,这个工程在211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前后38所高校入选。211工程的资金183亿,而985工程的资金仅第一期就达140亿。211和985工程,实际上就是用资金的高投入,在短时间内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事实上就是大跃进。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历史和现实警示我们:为了一时之利而盲目发展,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中专升格大学导致技术工人奇缺,大学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拔苗助长的结果是欲速不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和大学破产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附件: 数据称高考生源持续下降 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3日04: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2日电 (张烁、董雅婷)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   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已超过85%。这种录取比例不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2010年因生源下降,直接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2010年录取比例甚至突破了90%。   还有其他原因加速了生源的减少。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   录取比例的快速上升,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援引报告数据:安徽2010年在本科及专科层面,分别有10%到2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而部分地方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算下来平均每门课业的分数不足30分,生源质量大幅下滑。   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 (编辑:SN034)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03/042322395028.shtml 作者:李甘林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8-1-17 9:1:52 评论:高校破产说能否惊醒我们 “5年后极有可能会有高校破产!”1月14日的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该省副省长郭生练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学生生源会连续下降,按照目前的生源状况发展,以后高校资源将过剩,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折。(1月16日《长江商报》) 笔者注意到,这是继前几天国务委员陈至立要求把如何有效缓解高校债务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又一个教育资源密集省份的官员对高校债务状况作出的清醒判断。去年3月,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在可预想的将来,中国的高校不可能像一些债务缠身的国企那样,靠剥离、甩掉无效资产,将有效资产通过包装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通过提请国务院批准核销银行高校呆坏账,豁免贷款本息,或是成立“大学股份公司”向社会募集股份,使大学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营主体,因此,部分高校破产说绝非预言,而是早晚会到来的噩梦。 过去,片面的高校办学模式,导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中专改学院,学院升大学,一般大学拼凑综合型大学,不讲办学质量,只讲招生规模,盲目扩招,大干快上,圈地搞教育产业化。而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高校总负债和总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充分论证,摸清家底,尽快探寻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的途径。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大学难出大师?大学培养不出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少人调侃,中国不少大学的校长更像县太爷。我想,高校这许多有如一团乱麻怪相的形成,原因兴许很多,但有一点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那就是,中国的高校太多,鱼龙混杂,大学里商业化、官本位气息太浓,背负的债务实在太沉重,同时又养着太多的懒人、闲人、官僚,太容易滋生腐败、学阀。 如果因“破产论”而能引起人们的警醒,高校破产似乎也不算一件坏事吧! 更多阅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79457264199554.html?id=199554 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29 22:21:30 警惕高校破产 近日,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人口减少问题,未来10年,中国部分高校将会面临破产。高校破产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在2008年1月的一次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该省副省长郭生练就曾指出:“5年后极有可能会有高校破产!” 2007年3月,中国社科院曾发布一份调查: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有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20%,而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 如果说高校不同于企业,债务危机可以通过除破产外的其他渠道解决,那么,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带来的适龄人口减少,绝对是一个无法直接化解的现实。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并不遥远的若干年内,高校或许未必一定破产,但高等教育必须重新洗牌。 目前,一个高校的硬件设施价值动辄几千万元上亿元,还有那些在广阔的土地上不断拔地而起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区,这些巨额国家资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旦高校破产成为现实,它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 高等教育领域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带来了重重的积弊,现在几乎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哪怕执行一个具体政策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因此,高等教育重新规划和布局不仅需要“壮士断腕”式的紧迫感和决心,还必须摒弃“只解决问题”甚至拍拍脑袋作决定的习惯,要建立起以符合教育规律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模式。(袁建胜) 《科学时报》 (2010-3-30 B1 大学周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3/230459.html?id=230459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转】 已有 573 次阅读 2007-10-15 10: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作者:张鸣 提交日期:2007-9-17 按说,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高校大跃进。 ?? ?? 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的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跟今天的大跃进相比,委实小巫见大巫,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巨大的代价,造成无可估量的社会震动。 ?? ?? 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教育部是跃进的发动机和火车头。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在实行期间,1998年又推行了所谓的985工程,由于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叫985工程,这个工程在211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前后38所高校入选。211工程的资金183亿,而985工程的资金仅第一期就达140亿。211和985工程,实际上就是用资金的高投入,在短时间内催生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事实上就是大跃进。211和985启动后,地方上随即跟进,那些不能入选的高校,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自筹资金,投入跃进高潮。与此同时,高校的合并也达到高峰,为了做大做强,各地高校开始盲目并校,有些地方,比如长春和杭州,几乎把全城高校全部合并,只剩下一所超级大学。长春当地民间流传一句话,当年吉大(吉林大学)在长春,今天长春在吉大。在合并浪潮中,一些地方的大专和中专学校,甚至非学历教育学校也乘机搭车合并,升级为本科。在跃进期间,为了弥补规模扩张造成的资金短缺,大学的学费开始猛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几千元,而随即到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学费收入相当可观,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 ?? 一 ?? ?? 高校大跃进式的扩张,最大的恶果是加速了高校行政化和衙门化的过程。原来高校就有行政导向的问题,1952年院系调整,苏式高等教育体系的推行,高校已经成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行政化不言而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系开始从苏式的专才培养向国际通行的通才教育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化的趋向大为缓解,教育部资源有限,对高校的控制很弱,高校里的行政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机关干部和教师之间的矛盾,而在多数高校,机关干部并不占优势。做机关干部的,往往更乐于转成教师。而且,高校里的行政干部,逐渐被有学历有职称的人取代,学校还鼓励教师双肩挑,由具有教师岗位的人,出面担当学校的行政部门负责人。 ?? ??但是,由于211和985工程的启动,教育部掌握了熟百亿资金的分配权,而且工程本身就要去有一系列行政操控措施,使得教育部加强行政控制顺理成章。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为了争取部里掌握的资源,竞相讨好教育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控制力逐渐增强,不仅通过各种名目的评审,将高校牢牢捆在自己的战车上,而且掌握了高校的部分高级干部的人事权。教育部为了满足高校负责人的级别欲,借着建设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推动部分顶尖高校行政级别升级,将12所大学升为副部级(现在副部级大学据说已达29所),实际上等于教育部为自己的司局级干部,找了几十个副部级岗位,这些年来,直接从教育部空降下来的重点大学校长、副校长,越来越多。 ?? ?? 在行政化的过程中,评审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最大的绳索,从刚刚在两会上炒得很热的本科评估上人们可以知道,这种来自教育行政当局的评估意味着什么,评估不合格,等于丧生办学资格,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属于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才有会那么大规模的造假,隆重的接待和群众运动式的迎接。类似的评审,还有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这些五花八门,外国人不懂,中国人外行也不懂的名堂,都是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通过了,意味学校的档次上去了,通不过,就意味学校不够档次。而且,评上了不能一劳永逸,还需经过定期的检查评比,不合格就拿下,换上别个。 ?? ?? 由于部属顶尖大学的示范效应,更由于各种评审的拉动作用,行政化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全国所有高校。差的地方院校追求升级,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则追求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大学开始推行三级架构,即大学下属学院,学院下属系,将原来的系合并、或者不合并升为学院,原来的教研室升格为系,所有的人,行政级别不动,但名义上都升了一级。 ?? ?? 同时,由于高校大跃进中各种名目的资金流向高校,学校和学院两级实体单位,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因此,权力大增,985高校,一个不大的学院,院长手里可以支配的资金能达到上千万,资金分配基本上由长官说了算,学院里的教师,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只能讨他的好,因此,学院领导对学院教师的支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跟当年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源的系主任,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学校的校长,连同学校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也因此权力而陡然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纷纷争当处长副处长的原因。教育部和国务院相应的学术评审机构,则成为各个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如果能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占个位置,说明这个学校“实力”很大,在各种评审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凡是进了这些机构的教授,在各自的学校都当然是级别最高的教授,说话极有分量。 ?? ?? 有钱在手的权力,含金量足,威力巨大,虽然学校里的各种“长”,原本都是教授,但是加了长的教授,官架子摆起来,一样吓人。一个小小的学院,居然开起来会上要设主席台,台上按照官阶大小排座次,第一首长先说,第二首长次说,无论这种是行政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已经成了衙门。 ?? ??不仅如此,在整个的官方学术体系中,只认官,不认学,某个学科的评审,上面只找那些在某几个顶尖高校当院长的人,似乎谁做了院长,谁就是学科的当然带头人。这样一来,学科的评审,就掌握在几个学官手里,哪个学校想要上什么“点”,评什么奖,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拿多少课题,都得看这些人的脸色。这些人,自然形成一个联盟,相互交换好处,互相推荐自己人,拿奖,拿课题,互惠互利。甚至,他们还定期聚会,联络感情,毫无忌讳。 ?? ?? 二 ?? ?? 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严格地说,中国的大学并没有我们所谓的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求真求实,自由探索,社会担当等国际通行的品格,实际上即使在高校大跃进之前,大学中人也没有共识,但是,至少那时还作为精英教育的大学,多少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道义感,对社会也有某种责任感。然而大跃进无情地破坏了这一切。 ?? ?? 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比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关于教学培养方面,最有分量的指标是所谓的博士论文百优数量(即每个学科每年评一百个国家级优秀论文),实际上也是科研指标。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争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看科研成果,所以指标体系,以科研为主。可是,中国高校的这种指标体系,只要SCI还勉强有点国际性,而且也并非国际通行的衡量体系,其他的指标,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娱自乐。 ?? ?? 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需要测定,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南京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用“土法炼钢”的方式,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各个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成风气,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 ?? 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由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选题方向,就是由几个顶极高校的学官确定的,因此,其学术性很成问题。至少就我所了解的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导向,就没有多少学术性,倒更像是宣传。而且课题的获得,跟学官的位置,调动资源的多少有关,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中国国家级的课题质量差,已经不是秘密了,90%以上的课题,毫无用处。 ?? ?? 这样一种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的评价指标体系,却使得所有的大学为之竞折腰,前面讲过逼研究生“土法炼钢”的增产方式,实际上,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这个类别,居然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 ?? ?? 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简单重复,低水平重复,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同时,抄袭,做假,侵占他人(主要是学生)成果等学术偷窃和腐败行为流行,有些学校,越是所谓的大腕学者,越可能犯这种在国际上看来是学者致命伤的错误,因为附他名下的东西太多。由于对考评体系的特别在意,这些大腕的类似错误,往往得不到处理,因为如果一旦处理,不仅自暴家丑,而且可能丧生附生在大腕身上的评审资格,就算一个顶极高校,也不能无视这种损失。因为现阶段中国大学的地位考评,一是看学术权力(占有评审成员的数量和等级),二是看学术数量,而前者更为重要。 ?? ?? 在国际上,教授学者,声誉是高于生命的,一旦一个教授学者的声誉有了问题,他的职业生涯就完结了,意味着他的余生,只能靠从事低级劳动为活。然而在中国,对于教授学者而言,权位和金钱是第一位的,声誉出现问题,哪怕是特别明显的问题,只要你能动用各种关系,将之摆平就行,丢人不要紧,但不能丢位置。至于对真理探索的欲望,人的良知,社会的担当,对学生的责任心,已经在相当多地位很高的教授那里找不到丝毫的痕迹了。 ?? ?? 教授如此,学生就不用说了,高校大跃进这八年,是学生考试抄袭最严重的八年,也是学生论文质量最差的八年,网络普及之后,网络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各种论文的发祥地,连帮导师做的课题,也从里面搬,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牌教授犯抄袭错误的原因。大学这些年,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生做人方面的失败,在老师的榜样面前,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大学奉行的是奴才式的管理,干部管老师务必使之奴才话,要的就是听话,而这种奴才管理,转化到学生那里,则变成奴才教育和管理的双管齐下,结果是桀骜者变成了愤青,温顺者变成了下一代的奴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性人才的期望,在现实中已经南辕北辙。 ?? ?? 三 ?? ?? 高校大跃进,最大的危害,是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大学的扩招和学费的翻倍增加,固然有政府拉动消费的初衷,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大跃进的需要。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趋向日益严重,本身很像政府的大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大跃进如果本身不能给大学带来现实的利益,仅凭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的推动,是难以奏效的。大跃进的好处不仅来自上面的拨款,而且还有下面的创收,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招的学生越多,收益就越大。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前一个只招3000人的学校,跃进之后,居然可以招到30000人。而且,各个高校还非常热衷于研究生的收费改革,将研究生的收费面,扩至最大。 ?? ?? 大学收费激增最大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让某些农村的贫寒子弟上不起学,或者逼死了多少家长,而在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供子弟上完大学之后,居然找不到工作。近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大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统计各种研究有很多,但就我视线所及,我所服务的大学,有的专业,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到现在为止,一个签约的都没有,有的专业,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多是靠父母的关系。同时,大家忽视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学的现状,越是农村的孩子,越上不了好大学,越是档次低的大学,收费反而越高(包括隐形的),但是就业前景,却异乎寻常地差,而这些地方,恰是农村和城市贫困居民孩子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恰是那些砸锅卖铁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最后的回报很可能是零,血本无归。 ?? ?? 对此,教育部的辩解是,即使不上大学,这些人仍然可能失业。当然,此话有理,不过,不上大学,不付出如此大的血本失业,跟上了大学,付出巨大成本之后的失业,对于学生和对孩子寄予巨大希望的家庭来说,是根本不同的,在后者,他们对社会的挫折感会陡然增加不知多少倍。一个没有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会比较坦然地选择进城找一份出力气的工作,但是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做这样坦然选择的人,将不会很多,大学教育,已经剥夺了他们做一个简单劳动者心理承受力。 ?? ??教育部的另一个解释,是说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普通教育,所以,大学生毕业就是应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且有不断有消息传来,说是大学生做了搓澡工,当了棒棒(搬运工),回家卖糖葫芦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说大学生不能做这些简单劳动的工作,但是,如果大学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从事的工作基本上跟民工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中国的大学还能办下去吗?现在中国的城乡已经在流行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多孩子甚至连中学都不愿意上了,真不知道,按教育部现在的说法,如何应对这股潮流? ?? ?? 从另一个方面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跟大学教学培养的现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外国人很看不起中国的大学,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的理念,充其量不过是职业技术学校。但是,那时的大学,即使作为职业技术学校,也存在着知识老化、陈旧,跟社会和生产脱节的问题。但是由于改革之初,国家和社会知识人奇缺,而且国家对文凭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用不着接受社会的检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遮避了。开放近三十年,在跟西方的交往中,中国的大学在方法、理论诸方面引进了很多东西,知识体系单一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步有限,而且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严重缺乏就业意识,原本还存在的实习环节,因为经费的问题,无论理工农医文,全部被削弱,很多学校甚至成为一种形式。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对于大学的评价体系上的竞争,对于大学能否上档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课题的取得,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自然就不重视。教育部虽然三令五申,强调大牌教授上本科的课,但是又落实了多少呢?教师上课糊弄,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部主持的本科评估,看起来好像是在重视本科教学,但检查的项目,却落实在大纲之有无,教案是否完备,教学检查有无进行,考试是否分了期中和期末,平时有无作业,考试有无标准答案等上面,这些形式和程式化的东西,即便是全部做的中规中矩,是否就意味着大学教学做好了,我想不是。1930至40年代的中国大学,越是有水平的教授,讲课越不规矩,讲文学史的,一个学期只讲了一个庄子天下篇的也有,很多人甚至拒绝留作业,拒绝判卷,但是那时代的几十所顶尖大学,却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大学。 ?? ?? 更何况,就连这样的检查评估,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评估有事先的通报,给被评估者留好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结果各个学校普遍造假,甚至发动师生假期不休息,将所有的记录修改重做一遍,届时评估的时候,评估专家只要被伺候好了,自然心领神会,不会煞风景。这样的评估,我怀疑不过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大学不断地束缚自己战车上的一种手段,跟本科教学没有多少关系。 ?? ?? 大跃进之中的大学,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有了点洋理论,但无法教学生做学问,上课糊弄,教不会学生怎样做事。扩招等于注水参假,教学实习各个环节都偷工减料,即使在职业教育方面,比跃进前还要差。 ?? ??这样的大学教学培养,既不能教会学生做人,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事的基本素质,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四年学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只学会了上网,K歌,谈恋爱。最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严重缺乏责任心,这是令用人单位普遍头痛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和外企,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 ?? ?? 四 ?? ?? 眼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民生三大难题之一。高校大跃进引发的危机,并不局限在教育领域,已经隐含着整个社会的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科技文化进步,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到国家产业的转型,而且隐含了社会的动荡,随着就业的困局扩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比例增加,现在据说已达70%,每年抛到社会上的几百万的失业学生,对社会意味着什么,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 ?? 高校大跃进,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的条件下,靠注入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使大学上档次,甚至打造几个世界一流大学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实施。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话来说,就是相当于给没有改制的国企,注入大量资金,以期实现经济奇迹。当然,只要钱足够多,奇迹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发生,可惜只能是形式上的奇迹,既没效率,更谈不上品质,甚至会败坏已有的品质,就像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一样,钢是炼出来了,都是废品,至今已堆一堆的,在河南田野上还能看见。果然,现在的大学,只有规模的扩张,楼堂馆所的兴建,而实质品质的提升根本没有,甚至还在下降。原有的行政导向,在资金的扶助下,如虎添翼,形成了垄断权力和垄断公司畸形结合的怪胎,这个怪胎,将原体制的弊病统统发挥到了极致。 ?? ??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高校大跃进,具有某些洋跃进的味道。因为这个跃进,号称是在学美国。因为美国的大学是普通教育,我们也得是普通教育,不能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人们似乎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花了多少年,目前的国力和教育水平跟我们相比是如何,而我们却在仅仅八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化。现在中国有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拼命排斥美国化,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改革都以美国为尺度,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说一句,美国也是这样的,就万事大吉。 ?? ?? 其实,在这种美国化的洋跃进背后,是国家的好大喜功和部门利益冲动的奇妙结合。国家虽然得到了一点虚荣,学生数量第一,论文数量第一,也在短时间内拉动了一点内需,但真正捞到好处的,却是教育行政部门。虽说眼下是个部门利益扩张的年代,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如此大规模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受到遏制,让自己势力范围的所有单位,都乖乖地听命,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央的部委,可以掌握几十个副部级的职位,以至于教育部的每一个司长,都有担任实职的副部级首长的机会。大跃进一旦既成事实,国家似乎只能随之起舞,直至水枯鱼烂为止,即使到了这个地步,烂摊子不管多烂,也只能由国家出面收拾。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09484PostID=11050301idWriter=0key=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28do=blogid=8987 网易 新闻中心 大稿特稿 正文 洪可柱,揭开四大名校黑洞 2007-03-08 09:01:25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网友评论 715 条 进入论坛   核心提示:今年两会,洪可柱除了提出以议案批评四大高校为代表的名校外,第三次提出《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实行全国三十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试点》的建议。 洪可柱语录: 很多高校经济窘迫、陷入财务危机,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甚少! 四校在投资和贷款使用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 其实这样说已经是在给名校留面子了。众多名校学术腐败、信誉欺诈,以四所名校为代表——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都有抄袭剽窃的行为 印度大学每个学生每年学费不过700-800元人民币,而我们到了每年7000—11000元。但高收费政策并未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人物周刊记者对话洪可柱 人物周刊:这是您最后一次参加人大会议,对两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洪可柱:希望代表们多说真话。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马金瑜 发自北京(南方人物周刊供网易深度专稿) 洪可柱,姜晓明摄,南方人物周刊供网易深度图片 3月4日,一直关注教育公平的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以少数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 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洪可柱列举了四大名校现存的诸多弊端,并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成为催生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 因为提出该建议,还没有开会,洪可柱就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人物。在接受完三轮采访之后,洪可柱给手机换上一块新电池——只大半天的功夫,手机就被采访电话打得没电了。 “机会难得”,这是这位63岁的老人最后一次参加两会。 “四大名校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人物周刊:您在提案中提到,四所名校得到国家巨大的财力投入,仅“十五”期间就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而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投资18亿元(每年投入6亿,三年共计18亿),但浪费巨大。您怎么得出的这个判断? 洪可柱:是我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调查到的。相比其它重点大学的经济窘迫、财务危机,这几所大学被银行追上门求着贷款,教学和科研设备有进口的就决不买国产的,就算价格高出数倍也在所不惜,反正是国家财政拨款,不花白不花,用不完的话国家就要财政收回。 四校在投资和贷款使用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与四校齐名的人文社科类某高校,教师食堂楼高不超过四层,居然花数百万元安装最现代化的观光电梯,还美其名曰:尊重知识、尊重教师,使老师在上楼时能观光欣赏校园美景。 我真想问问他们:校内巴掌大的地方,教师就生活在校内,有什么风景可欣赏的? (南方人物周刊) 记者:马金瑜 http://news.163.com/07/0308/09/3925DFK800011SM9.html 网易 新闻中心 大稿特稿 正文 洪可柱,揭开四大名校黑洞 2007-03-08 09:01:25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网友评论 715 条 进入论坛   核心提示:今年两会,洪可柱除了提出以议案批评四大高校为代表的名校外,第三次提出《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实行全国三十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试点》的建议。 人物周刊:就您了解,这几所大学的财务状况如何? 洪可柱: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在“负债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各个高校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盲目扩张,据统计,高校基建总额中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 这直接导致很多高校负债累累,基本上每所重点大学都身陷债务泥潭。银行开始“逼债”,银行与学校合作的“蜜月期”结束了,开始了艰难的“八年抗战”。据统计,2008年前后我国高校将进入还债高峰期,其中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800亿元左右。据我了解,2800亿还是有保留的数字,真正的数据几乎翻番,贷款规模实际高达5000亿元。 人物周刊:这种负债累累,如果长期还不了债,有没可能造成大学破产? 洪可柱:这种“如果”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以来,银行逼债,浙江一所大学由于贷款额太高,已没能力还贷,面临破产,最后只能由政府出面将该学校并入另一所高校,才化解了债务危机。 按照严格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特别是有的高校征几千亩地建大学城,一期、二期工程建好,三期、四期没钱了,校园里一片荒草。政府不愿让大学破产,大学也是吃准了政府最后一定会买单,所以才会放心地贷巨款……但是,如果政府不加大教育投入,这5000亿的黑洞就很可能成为引发重大经济危机的一个因素。 人物周刊:您还在提案中写道,“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成为催生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 洪可柱:其实这样说已经是在给名校留面子了。众多名校学术腐败、信誉欺诈,以四所名校为代表——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都有抄袭剽窃的行为。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太多了,北京大学2003年“十大名师”候选人之一,社会学系王铭铭教授剽窃抄袭事件;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招收博士的“怀德门”事件。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国家立法取消网民上网发表言论自由”的建议,被全国亿万网民授予“妖魔化教授”的“荣誉称号”的事件;复旦大学博导李XX、马X再次剽窃被媒体曝光事件;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和芯片知识产权造假、骗取国家巨额投资事件……一批名校已开始程度不同地从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蜕变、成为腐败的摇篮。 什么造成大学的诸多问题 人物周刊:大学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您提到的财务问题? 洪可柱:高校债务缠身,这就使大学学费下降的可能性很小。除了国家拨款,就只有靠收取不断增长的学费来维持开支。我做过调查,与我国发展状况相似的人口大国印度,其大学每个学生每年学费不过700-800元人民币,而我们呢,到了每年7000—11000元。但高收费政策并未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却将负担转嫁给民众。 人物周刊: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引起很多议论,但解决起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落不到实处,为什么? 洪可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曝光了8所乱收费学校,但不管是日常监管还是事后监管,都显得苍白无力。其实学校乱收费大都与地方政府有关,因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一利益链上,这也使得他们有了乱收费的底气。你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作后台,再有名的学校它也不敢乱收费。 人物周刊:高校乱收费还是有很多背后的原因? 洪可柱:高校自己怎么敢迈那么大的步子呢?中国教育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今天一个本科教学评估,明天一个博士、硕士授权点考察,还有什么教育部“211”和“985”工程,教育部门对这些“工程”有评估的硬指标,每个学生要占一定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达到一定招生量,达不到硬指标,一些专业将被停招。因此,学校就不断圈地、扩张、合并、改校名、建大学城。 对于高校建楼的“突飞猛进”,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称这样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人物周刊:批判完了四大名校,您提点建议吧,怎么样能改变状况? 洪可柱:引进竞争管理机制,我认为这才是改变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良方。竞争机制可从民营、国有、中外合资办学、独资办学成功案例中吸取有益经验,加以创新应用。在竞争条件下中国可以产生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可以大大激活、加强高校的活力。 比如说,我建议,在高校严格监管下,以四大名校为代表的,一些名校将其外文、财政等应用型人文专业租给“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进行一种教育试点。不管试点成功与否,都可为进一步教育改革,创立新教育运行机制提供重要借鉴。 人物周刊:这是您最后一次参加人大会议,对两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洪可柱:希望代表们多说真话。 (南方人物周刊) 记者:马金瑜 http://news.163.com/07/0308/09/3925DFK800011SM9_2.html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10-6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                 杨学祥 高等学府的学子,曾誉为科学殿堂的骄子,以潜心研究,清廉高雅,不为声、色、犬、马所 动为最高境界。但是,伴随大学扩招,大学生由天之骄子降为普通平民,面对社会流行趋势 的“学子疯狂”也在情理之中。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招 生数量年均增长2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19%。高等 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 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进入了 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5%的标准 。大潮之中,赤金与泥沙俱下,没有一番平静有序的淘洗过程,赤金就不会脱污泥而现 身。“莫道学涯似海深,莫叹学子如沙沉,千淘万沥虽辛苦,淘尽黄沙始见金。”借用一首 古诗来形容当前学子的处境,自然也是一种激励。 近日,超女现身北大,引发了一场争论。据报道,为某品牌电脑代言的李宇春,在北大百年 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 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郭之纯认为,形成如此局面,无论是否过分都 怪不到李宇春。其次应思考的是,北大学生面对李宇春作如此表现,是否得体 ? 职业环境气氛代表了职业环境要求。法院的庄严,医院的肃静,学院的清静,剧院的喧嚣, 没有这种职业的环境要求,就不能完成这种职业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打破了校园 的研究气氛:教授们忙作项目,学子们忙搞创业,偌大一个学府,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 桌,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只能固守清贫:卖盐的喝淡汤,这就是科学规律,深得资本 奥妙的马克思一生一贫如洗。与“超女”的百万代言相比,创业学子自愧不如,“十年寒 窗”不如“一曲成名”,这就难怪“学子也疯狂”了。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商业运作无孔不入。没有商业资本的参与,“超女”从诞生到走红都 是不可能的。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还没有看到科学研究的市场前景,打造“超女”品牌的意 义在于广告宣传,百万“玉米”的背后是无穷的商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别说是未出茅庐 的学子,就是自视清高的教授也难以抵挡。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忽视导致基础科学研究被边缘 化,基础科学的边缘化又使科学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大学因为自身的经费危机不得不屈服于 价值法则。继名模明星变身为大学教授之后,无本万利的博采行业也变身为科学。当今的大 学几乎无不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社会上哪门学科有“钱”途,就创设哪门学科。于是高尔 夫专业大摇大摆地进入高校,博彩管理也昂然进入名校;于是大学被讥讽为职业培训所,大 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于是高考毕业生蜂拥报考热门专业,而一些没有“钱”途的冷门 专业则鲜有人问津 。“学子也疯狂”不过是这种社会现象的“镜像”反应。 如今的大学生有多少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业的市场压力占用了大学生半年的时间,大四的下 学期,大学生基本上就得奔波于劳动市场,忙于应聘的商业技巧。在三年半的学习期间,富 者忙推销赚外快,穷者忙打工挣学费。上半年刚刚开学,就遇到五一黄金长假,下半年开学 伊始,又迎来十一黄金假期。无限的商机扰乱了潜心学习的意境,浮躁的冲动代替了理性的 分析。在如此商业化的社会中,谁能给大学生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 科学的灵感不是酒吧中的招待生,可以召之即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商业的冲动和 科学的沉思不可兼得。大学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 袁晓明认为,北大管理部门不应邀请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军李宇春到北大百年讲堂去提供娱乐 节目和搞商业促销 。这自然有其合理的理由。他举例说,“美国偶像”在美国也是非常 成功的电视节目,但“美国偶像”中胜出的第一名却绝没有被邀请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 院表演的机会。这不是说美国大学生不喜欢“美国偶像”,而是哈佛大学知道肯尼迪政治学 院应该派上什么用场,哈佛学生也晓得肯尼迪政治学院礼堂不可能成为为“美国偶像”得奖 者疯狂的场所。北大的百年讲堂与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一样,不是上演娱乐节目的场所,而 是培养有思想、有学问之人才的殿堂 。 要娱乐上剧院,要学习上学院。人办事要走对地方,领导办事要讲究场合。钱是个好东西, 但不要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用商业化的理念,是培养不出具有理性思维的学者的。在喧嚣的 使人疯狂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像马克思那样冷静的能掌舵导航的理性学者,他的学说 使一切资本主义的推销员相形见绌,他的预见使现代经济学家至今惊叹不已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子的疯狂来自教育家的浮躁,面对商业化的诱惑,有谁能净化教育 界的职业环境?商业并不万能,为什么一定要让学问淹没在商海之中?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打造三五个超女是容易的,要使百万农民工脱贫却是现代中 国商业的难题。莘莘学子大可不必为流行歌曲而感到失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仍然是非你 莫属! 参考文献 1.吕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年均扩招超过2成。 http://news.tom.com 2005年 10月03日12时31分。来源:新华网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5103-2524811.html 2.郭之纯。北大讲堂能否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文章来 源: 中国青年报2005 年9 月27 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61 3.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4.袁晓明。北大讲堂本不应是娱乐的舞台。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http://guancha.gmw.cn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60 5.袁晓明。大学讲堂不应成为娱乐场所。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文章来源: 海 峡都市报 2005-09-25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59 6.杨学祥。西方哲学的回归:重新认识马克思。2005-9-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589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10-6           学子也疯狂:警惕教育的商业化倾向                 杨学祥 高等学府的学子,曾誉为科学殿堂的骄子,以潜心研究,清廉高雅,不为声、色、犬、马所 动为最高境界。但是,伴随大学扩招,大学生由天之骄子降为普通平民,面对社会流行趋势 的“学子疯狂”也在情理之中。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招 生数量年均增长2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19%。高等 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 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进入了 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5%的标准 。大潮之中,赤金与泥沙俱下,没有一番平静有序的淘洗过程,赤金就不会脱污泥而现 身。“莫道学涯似海深,莫叹学子如沙沉,千淘万沥虽辛苦,淘尽黄沙始见金。”借用一首 古诗来形容当前学子的处境,自然也是一种激励。 近日,超女现身北大,引发了一场争论。据报道,为某品牌电脑代言的李宇春,在北大百年 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 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郭之纯认为,形成如此局面,无论是否过分都 怪不到李宇春。其次应思考的是,北大学生面对李宇春作如此表现,是否得体 ? 职业环境气氛代表了职业环境要求。法院的庄严,医院的肃静,学院的清静,剧院的喧嚣, 没有这种职业的环境要求,就不能完成这种职业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打破了校园 的研究气氛:教授们忙作项目,学子们忙搞创业,偌大一个学府,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 桌,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只能固守清贫:卖盐的喝淡汤,这就是科学规律,深得资本 奥妙的马克思一生一贫如洗。与“超女”的百万代言相比,创业学子自愧不如,“十年寒 窗”不如“一曲成名”,这就难怪“学子也疯狂”了。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商业运作无孔不入。没有商业资本的参与,“超女”从诞生到走红都 是不可能的。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还没有看到科学研究的市场前景,打造“超女”品牌的意 义在于广告宣传,百万“玉米”的背后是无穷的商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别说是未出茅庐 的学子,就是自视清高的教授也难以抵挡。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忽视导致基础科学研究被边缘 化,基础科学的边缘化又使科学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大学因为自身的经费危机不得不屈服于 价值法则。继名模明星变身为大学教授之后,无本万利的博采行业也变身为科学。当今的大 学几乎无不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社会上哪门学科有“钱”途,就创设哪门学科。于是高尔 夫专业大摇大摆地进入高校,博彩管理也昂然进入名校;于是大学被讥讽为职业培训所,大 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于是高考毕业生蜂拥报考热门专业,而一些没有“钱”途的冷门 专业则鲜有人问津 。“学子也疯狂”不过是这种社会现象的“镜像”反应。 如今的大学生有多少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业的市场压力占用了大学生半年的时间,大四的下 学期,大学生基本上就得奔波于劳动市场,忙于应聘的商业技巧。在三年半的学习期间,富 者忙推销赚外快,穷者忙打工挣学费。上半年刚刚开学,就遇到五一黄金长假,下半年开学 伊始,又迎来十一黄金假期。无限的商机扰乱了潜心学习的意境,浮躁的冲动代替了理性的 分析。在如此商业化的社会中,谁能给大学生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 科学的灵感不是酒吧中的招待生,可以召之即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商业的冲动和 科学的沉思不可兼得。大学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 袁晓明认为,北大管理部门不应邀请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军李宇春到北大百年讲堂去提供娱乐 节目和搞商业促销 。这自然有其合理的理由。他举例说,“美国偶像”在美国也是非常 成功的电视节目,但“美国偶像”中胜出的第一名却绝没有被邀请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 院表演的机会。这不是说美国大学生不喜欢“美国偶像”,而是哈佛大学知道肯尼迪政治学 院应该派上什么用场,哈佛学生也晓得肯尼迪政治学院礼堂不可能成为为“美国偶像”得奖 者疯狂的场所。北大的百年讲堂与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一样,不是上演娱乐节目的场所,而 是培养有思想、有学问之人才的殿堂 。 要娱乐上剧院,要学习上学院。人办事要走对地方,领导办事要讲究场合。钱是个好东西, 但不要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用商业化的理念,是培养不出具有理性思维的学者的。在喧嚣的 使人疯狂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像马克思那样冷静的能掌舵导航的理性学者,他的学说 使一切资本主义的推销员相形见绌,他的预见使现代经济学家至今惊叹不已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子的疯狂来自教育家的浮躁,面对商业化的诱惑,有谁能净化教育 界的职业环境?商业并不万能,为什么一定要让学问淹没在商海之中?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打造三五个超女是容易的,要使百万农民工脱贫却是现代中 国商业的难题。莘莘学子大可不必为流行歌曲而感到失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仍然是非你 莫属! 参考文献 1.吕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年均扩招超过2成。 http://news.tom.com 2005年 10月03日12时31分。来源:新华网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5103-2524811.html 2.郭之纯。北大讲堂能否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文章来 源: 中国青年报2005 年9 月27 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61 3.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4.袁晓明。北大讲堂本不应是娱乐的舞台。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http://guancha.gmw.cn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60 5.袁晓明。大学讲堂不应成为娱乐场所。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5 文章来源: 海 峡都市报 2005-09-25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459 6.杨学祥。西方哲学的回归:重新认识马克思。2005-9-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589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680.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125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