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灵鸡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人民日报》编辑羞愧!!驳“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热度 8 luckyangelina 2015-11-29 19:50
11月29日,从外面刚回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一篇单发的长文吸引了我《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因为之前不久写文章的原因,也浅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点开想看看,人民日报的专家有什么深入的见解。 读完,难以用语言形容这篇文章:匪夷所思?浅薄? 容我想用这幅图来表达我的震惊。但是,我词穷却不理屈。 这篇文章说,中国连续10年离婚率递增、每年300多万对夫妻办离婚,是因为:中国人缺浪漫、缺沟通、缺少床笫私话的能力。这是拿几十万的微信粉丝当傻瓜,还是自甘下流,这个微信公众号当随便什么公众号了! 我自己是人民日报微信的忠实读者,有时候半夜也会读一篇励志微信才结束一天上床睡觉,获得了不少的正能量。我不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羞愧,我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编辑羞愧!!你把自己当成一些美容养颜、心灵鸡汤的微信公号编辑了?人民日报几十万的粉丝,是因着《人民日报》积累的形象而来的,而不是冲着这些是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来的。 往常发点引导年轻人加强个人奋斗的文章,我也会读,也觉得不错。为什么这篇文章我看着实在是难以接受? 因为,中国离婚这么严重,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人民日报起码是给为国理政者参考的平台,是不是该有一点深入的思考,思考不了,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算了,现在这是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和持续攀升的离婚数据相称吗?和“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的三点分析相称吗? 按照这个观点,每年300多万对夫妻没学会“亲昵”就结婚了,因为不会“亲昵”不管不顾就离婚了! 结过婚的人都应该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婚姻的和谐与否,最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再放大一点和家庭与社会的循环是否健康有很大关系。 社会急速转型,社会的细胞—家庭生病、破裂,社会的管理者要参与进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而不是说,“快回家好好学学说情话”! 另外,我本人对有幽默感、会说情话的人当然很赞赏,但我坚持,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这样的文章实在不妥。 有兴趣可以参看我的小文章《 北大才女演讲与公共管理智慧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5672-930888.html 文章写的逻辑不清晰,有位仁兄已经批评了。
个人分类: 读书与思考|3148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研团队的文化
热度 53 weijia2009 2015-5-4 07:26
科研团队的文化 贾伟 最近一两年里收到朋友圈转发的心灵鸡汤已经成千上万、乌央乌央的,快让我老人家彻底崩溃了。 刚打开了一个,上面说: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烦恼。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凡事太过较真,烦恼无处不在;而糊涂的人,不知如何计较,虽然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人生的大境界。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清醒的人怎么会凡事较真呢?因为清醒,不该较真时他才不会较真嘛;而活得糊涂的人,无法用心感知世界,哪来的幸福感和人生境界呢?每天这么多心灵鸡汤倒进去,不论是清醒还是糊涂的人,都会营养过剩,不是进内分泌科看医生,就是进精神病科看病。 我感觉一个盛产心灵鸡汤的时代,多半是一个思想和文化都比较凌乱的社会。现在你已经无法判断任何事情了,每天你听到一个好消息,马上就有人把黑乎乎的内幕给揭开了;每当你听到一个悲剧,马上有人说这是个骗局。原来老百姓抱怨骂街是常事,现在连官员们也时兴吐槽了,动辄用一句“你懂的”把问题推还给糊里糊涂的我们。 在任时一向谨言慎行的包括大学校长在内的官员们,有不少退休后放开了,满嘴的针砭时弊,满腔的爱国爱民,每次看到他们批判体制、语重心长时,我都不禁会问,这帮家伙在台上时都干嘛去了?他们今天痛陈的所谓种种体制弊端不就是昨天的他们自己吗? 我老人家也喜欢高屋建瓴地跟同学们灌输些理想、职业规划、生活目标等等一系列心灵鸡汤类的东西,但尽管咱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讲的都比较一致,很多时候自己感觉还是没有按对象的实际情况去讲,没有效果,很多我认为很重要的建议和提示都泥牛入海,在听者身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前两天跟几个做院领导的同事聊天,聊到企业文化的话题,一位同事跟我讲到了Dave Logan写的一本叫Tribal Leadership(部落领导力)的书,一席话对我有些启发。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说,每个部落(群体)都有主导文化,而文化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 处于第一层次文化中的人会讲:Life sucks!生活糟透了,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灰色的,没人过得好。 第二层次的人会说:My life sucks!别人的日子兴许还行,但我的生活糟透了。 处于第三层次文化境界的人喜欢说:I am great! 我很牛,当然也意味着你们都不咋地 - you are not! 这个境界的文化讲究的是个人打拼,可以改变并做好自己,但无法改变下属和支持者。 第四层次的人喜欢说:We are great, you are not! 我们的大大的牛叉,你们的不行!这种文化又比第三层次上升很多,它推崇与身边的人合作共同打拼,大家团结起来跟别的人竞争。 到了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文化的人会说: Life is great! 啊,同学们,人生真美好!让我们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吧! 也就是说,处在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他们的说话方式是不一样的,所谓“人以群分”,每一个层面的文化的语言表达会呈现比较趋同的关键词。按照文化层次进阶的次序,第一层次的人喜欢骂街,习惯攻击别人和社会;第二层次的人喜欢吐槽抱怨,再好的日子在他眼里看出去都是灰的;第三层次的以自我为中心,周围人都是自己的对手;第四层次的人是咱们跟他们,周围集体是自己这个集体的对手;而第五层次的人的心中已经没有对手了,只剩下远大目标,比如战胜世界疾病、饥饿之类的事情。显然越往上发展工作越有成效,越出成果,越是能给这个世界增添美好的正能量。 同事说,处于第一层次文化的估计多为监狱犯人以及一些公立单位如美国邮政系统里的工作人员。估计超过半数的美国企业和团体都处于第三个层次,科研学术单位的教授们和医生、律师等牛人们也都容易进入这个状态,自己在孤军奋战,觉得周围人都不支持自己,想做的事情难以全部实现。但是他们的觉悟若能更上一层楼,认识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无法实现目标,于是看到身边人的长处,努力帮助团队建立彼此联系,形成一个以共同价值为中心的集体,使大家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进入第四个层次,实现更为远大目标。这是一种优秀企业、优秀高校和优秀团队的文化,凡是世界顶级的团队,基本上都处于第四或第五个层面。 我感觉从第三层次进入第四层次,需要一种顿悟。顿悟过后,你能从人生迷雾中渐渐感觉到一些踏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与之前自己看重的东西截然不同。你希望追求有更大社会效果的事情,而不是简单为自己多发一篇文章、多加点薪水,你会设法帮助别人,你会与人不断分享各种知识,当分享成为主流,这个团队的内部交流成本迅速降低,效率会大幅提高,各种创意爆发式的增长,这样的团队才会在科研领域中崛起。 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核心层次并不高,很多单位是由处于第一、第二层次的吐槽大军,再加一些“伪”第五层次的“明白人”组成,缺乏中间层-第三尤其是第四层面的支撑,在这样的中空式文化结构下,难免会出现一面是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怨气,另一面是遮天蔽日的心灵鸡汤的景象。 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但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团队做起。大家可以看看,你们所在的大学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文化层面?你们的课题组处于哪一个层面?
28770 次阅读|86 个评论
把佛经熬成鸡汤是对佛经最大的亵渎!
热度 10 xcfcn 2014-11-20 13:46
蒋居士,您怎么看? PS:某人自己曾经为此抱怨过,现在上岸了就开始教别人怎么游泳了。 PPS:某人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今天又写了一篇文章,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同义重复,怎么学佛的人这么不淡定啊! PPPS:我这个人不懂佛(老蒋好几次推荐我看,实在不好意思,一直没看。而且就是看的话,我也仅仅把它当成了解一种知识而已。)也还不是教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更不要讲在网络上,我从来对职称话题没有丝毫兴趣。 一个读书人,谈职称、扯佛经是丢人的事情(佛经应该是修行的脚本吧?!),更不要说扯佛经谈职称了。哎,我还是没忍住。
个人分类: 杂论|6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接上篇) 罗援:五“化”错误思想流行的“渠道”,有“五反
热度 3 hcy98765 2014-11-13 10:57
罗援:五“化”错误思想流行的“渠道” , 有 “五反分子” 罗援少将在对记者谈了“困扰”我军的五“化”即“非毛化”、“非红化”、“非党化”、“非战化”和“非政治化”等问题之后,紧接着就对该五种错误思想流行的“渠道”进行了剖析。他说: 这五种错误思想的流行,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渠道:一是西方媒体对我国进行捧杀或棒杀,造谣生事,煽风点火;二是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的网络大v,他们当中不乏反党、反军、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反老一代革命家和英模人物的“五反分子”;三是一些地下非法出版物,肆意摸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老一代革命家的形象,实际是想动摇、颠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四是一些无良学者,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蛊惑人心,对党的历史进行诽谤、摸黑;五是(有人)通过释放“糖衣炮弹”或推销“心灵鸡汤”,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们意识形态的灌输。 ( 文字来源同上篇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8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科普文比心灵鸡汤更容易让人变傻?
热度 1 pkucarer4300 2014-8-14 13:03
我常在微信里看到一些科普类文章,作者大言凿凿,肆无忌惮地炫耀术语和知识,却令我这等科学盲一头雾水、如坐针毡,看完只剩对作者的“佩服”,却丝毫不能解除我等心中的疑惑。 就拿两性类的科普文章而言,比如问:“为什么女人喜欢有钱的男人?”科普类作家往往会援引“进化心理学”(我没有见过比这更扯淡的学科了)的说法,然后给出答案:“因为人直立行走了”。他们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人为了要直立行走,就收缩了骨盆的大小,于是妇女的产道就变小了;而为了适应妇女的产道,婴儿的头就变小了;婴儿头变小了,致使大脑没有发育好,因此刚生出来的孩子很脆弱,0-3岁都需要母亲的照顾;由此妇女在怀孕、生产和产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必须专心照顾孩子,也就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而只有有钱的男人才能提供这个来源;所以,女人喜欢有钱的男人。 这一类的解释看似合理,实则用一个更复杂、更没必要的“科学知识”来说明一些人们能够自然理解的常识。倘若回答“女人为什么喜欢有钱的男人”,只需说“想让生活轻松点”或“多一点安全感”便可以了。而这种“科普”却是多此一举,顶多是个种无聊的智力游戏而已。 科普类的很多文章,都是把事情变得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使道理变得更难理解,而不是更好理解。 再比如,有人问:“我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正常的回答可以是:因为你丑、你穷,你矮或者你没自信……这些都可以。可某类科普文章却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女孩子见到你之后大脑并没有分泌出苯基乙胺。”即使这种答案能解释爱情的发生机制,也无法真的帮助到那些在爱情中感到困惑的人们。因为这样的科普答案还可以被追问下去。就像: 问:为什么女孩子见到我之后大脑中不会分泌苯基乙胺? 答:因为只有在一见钟情或紧张的时候,大脑才会分泌苯基乙胺。 ——这类回答,看似增加了一个新知,比如“苯基乙胺”,但这个词的出现,实在无法增进我们的理解。我们仍然能够继续追问:为什么女孩子不对我一见钟情? 或者 问:为什么爱情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答:因为苯基乙胺和内啡肽的浓度高峰只能持续6个月到4年左右的时间,平均不到30个月(2.5年)。 ——我们仍然可以追问:为什么只持续这么一点时间?当然科学家还能找出一些原理,但他们仍然无法回答你所问的那个“为什么”。 因此,在试图解决爱情中的困惑时,我们实在不必拿苯基乙胺、多巴胺、内啡呔、去甲肾上腺素和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这些激素来做文章。 在我看来,这种诉诸科学原理来解释日常现象的做法,实在是缘木求鱼,多此一举,既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也不能帮我们获得有用的真知。然而,这样的文章风格却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比如,当我们问:我为什么会焦虑? 《大家》里的某篇文章这样解释:焦虑的根源来自海马去齿状回区域,如果新生神经元不足,则神经活动过于活跃而将记忆混淆,阻碍大脑的“模式区分”,难以区分相似场景进行逻辑归类,也就是记忆的“泛化”引发焦虑。——我不知道有多少科学盲在看了这种解释后,心中有无数头草泥马在咆哮翻滚。因为这样的解释实在离我们的自然理解太遥远,对我们解决焦虑问题并没有直接的意义。 所谓自然理解,指无需通过中介,便能根据日常语言而得到的理解。陈嘉映老师曾说:“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现如今,许多科普文章反其道而行之,却沾沾自喜,不知反省。据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曾打算给大一的学生开一次讲座,解释量子力学中的费米—狄拉克统计,最终他放弃了这个打算,理由是他没有办法把它简化到大学一年级的水平,费曼因此反思道,“这意味着实际上我们并不理解它”。按照陈老师的说法,自然理解才是本然的因此也是最深厚的理解。所以,只要我们不能运用简单直接的自然语言去解释一个结果,我们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们。 如果换做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你焦虑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或者“ 你焦虑是因为你太有才华 ”——这种答案大家都能听懂,无需诉诸科学解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连成一片,只需诉诸自然理解即可。 我写这篇文章的确想表达我对时下一些科普类网站的不满。有些科普不仅无法让人“启蒙”,甚至更接近于“洗脑”。我的好朋友,在法国做博士后的郭博士就坚决反对科普。他的理由是,科学体系异常复杂,实在无法真的将其中的只言片语解释给那些没有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普通人群。那些科普类文章,只是把一些科学结论以最简单的语言“翻译”给外行人,而由于双方知识上巨大的差距,这种普及或传播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势灌输,并没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读者甚至无法对这其中的道理产生有效的怀疑或反驳。所以看多了这类文章,真有可能变得更傻。 这就是为什么现如今伪科普满天飞,而那些出来打假的也都是专业人士。对没有专业素养的外行人来说,真假难辨,只能听之任之。转基因有没有毒,我们这些文科生看再多材料也弄不明白,最后却往往沾染上一些空虚的道德优越感而已。 所以我强烈建议那些在生活、学业、工作、爱情、婚姻中不太顺遂的人士,切莫在科普文章中寻求答案。你们所问的为什么,并不是科学能够提供的。此话怎讲? 其实啊,有两类“为什么”:一类指机制或原理;另一类是理由或目的。 比如,令我们挚爱的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为什么会自杀?即使刑侦人员把他怎样得上抑郁症,并怎样实施自杀的每一个细节都调查清楚,甚至生理学家把威廉姆斯当时的内分泌系统的变化都调查清楚,我们可能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来。因为我们问的是他的动机。 而当我们问: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样长?我们问的是长出长鼻子的机制或原理,这背后还要有一个进化论的理由。 伽利略说,科学只问事物的怎样,不问事物的目的和理由。这是因为科学旨在求真,而在生活中,当人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想要的却是理由、意义和目的。 有一部分写科普类文章或学术普及类文章的人,自以为了不起,似乎很看不起写心灵鸡汤的人。其实,他们不明白,心灵鸡汤才真正能回答人们所渴望并困惑的“为什么”。而且,心灵鸡汤所提供的答案,是一个可以反驳,可以交流,可供商讨乃至批判的平台。而某些科普文章所提供的答案,只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可供商榷和思辨的空间极小。这也就提醒我们,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文章,除了需要学术训练,还需要人情上、常识上乃至哲学思辨上的训练。这种训练让我们更敏于理解人们想要的“为什么”,而不是硬生生地塞给他们那些他们不想知道的“为什么”。 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意义、目的和理由的世界,诉诸机制和原理的解释,永远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着。如果世界只变成了可供科学所探究和还原的资源,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个正形
热度 1 vatang 2014-6-23 08:43
今天偶有小雨,同事忽然即兴谈起了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这篇文章被录入过初中还是高中的教材,因此同事很可能当时被语文老师严重虐待过,记忆深刻。说:当时的语文老师讲课讲到“那雪下得正紧”时,摇头晃脑,对这个“紧”字大加褒扬,论证了一大顿这个“紧”字用的如何传神,如何应景,如何牛叉。 中国的文人是很奇怪的一个物种,热情洋溢以文会友,横眉冷对文人相轻;自信满满文以载道,忧心忡忡言多必失。总之活得特别拧巴。给别人端碗心灵鸡汤,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没咋地,就又是山又是海的把人吓个半死,然后又勤又苦,头悬梁锥刺股地把自己和别人都弄得很悲情。其实在我看来,读书就一个目的,明理。那么多聪明人皓首穷经,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勤奋,有多矫情,而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理未明,好奇心害死猫,这些绝顶聪明的人不想浑浑噩噩,只想不白活一回的活个明白,因此就这么究根穷底的读了一辈子书。   但更多的文人不是绝顶聪明,既不想明理,也不想问道,他们给自己划个圈,美其名曰:规矩。并曰:动不越规,行不逾矩。最奇怪的是还能规规矩矩的呼喊创新。这种画地为牢式的创新就创出了很多奇葩,比如学生寒假作业上就有一个问题:《滁州西涧》里哪一个字用的最好?标准答案是“横”。赶情这一首诗里其他字都是打酱油的,就这个“横”字最好,那船在江边不横还能竖吗?竖着的那是泰坦尼克号。   回到“那雪下得正紧”,我同事老家紧邻梁山,他们那地方到现在说话,也会说这雨下得紧,这风刮的紧,普普通通,就存在于老百姓的方言俚语里。即便放到全国的语言背景,我们也常说吃紧,赶紧,抓紧,这时倒没哪个跳出来说这个“紧”字用得如何如何漂亮了。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那小说写的很平实,即便古文不大好的人,看起来也不费力,为什么,因为写小说的人用的就是老百姓的话,我想施耐庵写到“那雪下得正紧”的时候,必定没有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的考虑弄个什么字来形容这雪,之所以用“紧”,不过因为平时老百姓就这么说而已。   语言不过是个工具,目的是表达思想,如果一个眼神可以清晰无误的表达你的意思,纵然无语又何妨?而我们却不断的阉割思想,执拗于工具。文人的悲哀在于“曲意逢迎”,一般能逢迎上的,就志得意满,逢迎不上的,就志消意沉。古代侯王将相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无论意境深不深,拽起词儿来还是一套一套的,文人们为了迎合王侯将相们的拽词儿习惯,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记载。但若读一读同时代的小说杂记,就会发现民间真实的语言并没那么难懂。若说以词达意,民间语言甩出官方用语几条街,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自行进步,比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但官方却用自身局限的“标准”约束语言的发展,比如字典,比如文体,比如用词,比如琢句。我很想知道,没有字典之前,语言就不存在吗?为什么有了字典,语言反而必须以字典为准呢?为什么所有人都用的网络词汇就不能录入字典呢?   即便是在国外,类似情况也常见。比如美国人很歧视黑人的语言,因为黑人受过教育的少,所以经常拼错字,但是往往用拼错的字或者省略的断句,表达出一番格外有生命力的思想或者韵律,比如流行全世界的说唱。而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无论他们发音多么标准,用词多么考究,跑到英国佬面前,也会被鄙视。比上比下,就看得出这个“比”以及所谓的“标准”是多么的可笑。   小时候我妈看我情绪低落的样子就用“低头耷拉甲”来形容,我一听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头被人类虐待很惨的一头牛的形象,因此从“达意”这个角度,没受过教育的人的语言更有生命力,不过我若用“低头耷拉甲”写作文,则要必被老师指责。再比如农村人称“婶”,城里人叫“阿姨”,同样的意思,用词不同,则必被城里人耻笑;类似的改革开放后一群脑残整天爹滴妈咪的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台湾佬有钱,大陆人心理自卑的无耻表现而已。   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而最有意思的就是风,最没意思的就是颂。为啥很清楚,风是民间的,是“采”上来的,雅是士大夫们自吹自擂的标准,颂是给帝王吹的拍的,哪一部分好看读过的人自己心里清楚。开在枝头的花嘲笑根的粗鄙除了证明自己的无知,还能表现什么?   
5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化乱象,从“心灵鸡汤”到“正能量”
热度 15 yangguoxue 2013-9-23 09:25
几年前,国家流行心灵鸡汤。所谓“心灵鸡汤”大多是一些小故事,看罢让人觉得比喝了鸡汤还舒服。“心灵鸡汤”引述的故事大抵为众人耳熟能详的事例,毫无新意可言。而且,这些关于古代名人如曹操、关羽、李白、杜甫、陶渊明的段子都极为浅显,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杯酒斩华雄,李白斗酒逞英雄等等,大抵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故事集的水平。而心灵鸡汤的作者不过是用一些过渡语将故事连缀,并发些小抒情和小感慨,实在看不到什么独到的观点,亦难见妙语和所谓的生命感悟。如“一些人酒越喝越糊涂,另一些人则越喝越清醒”“不同的人喝同样的茶,可以喝出不同的况味”之类实在是正确却又无趣的废话,可以套用在任何场合和任何文章中。查看前面的作者简介,其往往贵为教授、博导,而其著作却几乎是江湖写手的水平。其水分比其品读《三字经》这样的蒙学读物还要多数倍,因解析古代典籍还毕竟是一项文本阐释的工作,再不济能相对正确地翻译过来也需要一些时间和学术功底。对这些“鸡汤”则一切都不需要,仅需摘抄些故事,简单归类拼接评论即可,此工作似不日即可完成。 不谈内容上的干瘪以及炮制上的简易,其立论和思路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因其根本不能回应一直存在的有力诘问:心灵鸡汤和文字蛋糕究竟有多大作用?至少在我看来,作用是零甚至是负值的。 首先,造成国人普遍幸福感低、疲于奔命绝非仅仅因人们遗忘了闲情雅致,而是被外力逼迫造成。最根本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当下社会等级固化,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垄断阶层之手,向上流动的途径堵塞,致使弱者非经此种奋力拼搏,连生存都成为难事。其次,中国缺乏宗教,而近几代人抛弃了很多固有文化,这导致了基因上的缺陷,形成一种超级世俗化的社会,一切以权力和金钱为中心,非经奋力拼搏则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因此,若非经制度和文化的调整和更易,单纯靠个人退居心灵的内在城堡,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此种闲情雅致虽然简便易行,却实在是成了某些名利双收的文人教授才可享有的专利,若不改造现实,大多数人生存和尊严且成为问题,如何可以做到从容闲适?即使做到,亦多半是掩耳盗铃,如鸵鸟将头埋在沙中躲避追捕,自欺欺人而已。 其实本人并非刻毒的人,私以为有些文科同僚想挣点钱弄点这些东西无可厚非。但我不能容忍的是,垃圾的流行让很多人把垃圾等同于国学,这是在给国学抹黑,必须制止。 由于心灵鸡汤的作者们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事物“正能量”又诞生了,我们的文化产业总是能给人以“希望”。 虽然专家领导很少给出“正负能量”的精准界定,但言下之意却不难琢磨出来:凡是有利于政府官方光辉形象的那些消息,像是书记亲自打着伞到基层转了一圈,GDP因此一下子涨了八个点,军警官兵英勇救援灾区人民等等,肯定都属于正能量的范畴了。 相比之下,凡是不利于官方政府光辉形象的那些消息,像某地城管又打死了一个小贩,某个高官又带着贪污来的大笔钱财逃之夭夭,某些灾民过了好几年还照样住在简易帐篷里等等,自然就是负能量了。 为什么要推崇正能量?据说这样做才能维护政府的名誉,保持社会的稳定,不然就会诱发不满的情绪,引发社会的动荡,抹黑国家形象等等。有些人能把话说的这样冠冕堂皇小子不得不佩服。蒋老师提问,正能量如何避免邪恶愚昧?其实用所谓的“正能量”来粉饰太平就是邪恶愚昧的,因为哲学早就告诉我们 ,“正当”并不在于实现更大数量的“善”,而是首先在于杜绝某些在本质上不可接受的“恶”;“人权”更不在于达成更大数量的共同福祉之“善”,而是首先在杜绝那些侵犯人权、坑人害人的不可接受之“恶”。 用正能量来说明这个社会多么稳定、健康,在道理上就是说不通的,注定是邪恶愚昧。在古代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正直的大臣要求皇帝惩治贪官,皇帝为了包庇贪官往往以“天下太平” “老百姓安居乐业”“古今盛世”等正能量做为理由来“大赦天下”。这种以“善”来掩盖“恶”的人治逻辑,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 如果我们都学一点哲学,就会明白负能量更重要。那些意在渲染达成了多少“善”的正能量截然不同,负能量毫无例外地都是试图揭示这个社会上存在着怎样的“恶”--尤其是那些严重坑害了普通百姓的不可接受之“恶”。 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正能量”都说明我们善于忽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不应该被一些假相和虚浮所蒙蔽,尤其是那些身为民役的官员,他们是纳税人养活的,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份内之事。 乱象流行在庙堂之上,说明中国人远离真正的道。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加强,懂得国学、哲学的真义自然不会有垃圾的市场。
460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半夜随思
StephenCatholic 2013-2-19 01:35
顺境时别忘了感恩;逆境时别忘了交托。快乐时别忘了赞美;痛苦时别忘了仰望。说话时别忘了福音;静默时别忘了祈祷。忙碌时别忘了读经;休闲时别忘了身份。健康时别忘了聚会;生病时别忘了依靠。刚强时别忘了儆醒;软弱时别忘了扶持。 一段朋友转发过来的话,立即成为我的心灵鸡汤,年前买了一个金子的十字架小吊坠,佩戴之前去找神父去祝圣,哪想无意间遇到上学时帮助过我的修女,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互相分享了近半年来对于信仰的新认识,带着平安,喜乐和满满的收获回家去年。年后回来又在网上遇见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教友,聊天之中她发过来这么一段对她有所触动的话,至始至终讨厌那种成功学之类的假大空话语的我。被这一段朴实的文字所有深深的吸引,并作为自己今后生活中所尽力奉行的准则。 前方是一条未知的道路,偶在的个体无力去肩负每走一步所带的来的后果,我需要籍着“祂”来认清我自己,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祂的十字架会帮我分担一半。在保持平衡的同时,也感受到强力的依靠,不会在成功与喜悦中迷失自我,更重要的是有信心去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再惧怕突如其来的动荡与变故。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变成了自己与祂的对话,心事与祂说,孤寂不再来。
个人分类: Catholic|2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于丹
胡业生 2012-11-27 19:33
于丹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很多的 “ 心灵鸡汤 ” ,做出了她独有的贡献,并不能因为是 “ 心灵鸡汤 ” 就遭否定。鸡汤毕竟不是白开水,更不是毒药。只是鸡汤总有喝腻的时候。大众文化就是这样东边日头西边雨,在转瞬之间寻找着下一个追捧的新偶像,就像在转瞬之间找一个开涮的对象一样。被追捧和被开涮,都是走出传统课堂和书斋而步入新媒体前沿的文化名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因此,文化名人要明白,自己只是大众文化旋转机器的齿轮之一。他们所咬合的与其说是自己的专长 —— 文化,不如说是大众文化对这些文化的兴趣、利用和颠覆。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生产,便也就把文化名人置放在了一个生产的机制里,可以以包装制造任何明星的方式,包装制造出文化英雄捧上云端,也可以将其作为商品在有效期外打折出售,乃至颠覆于脚下。因此,此次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遭遇,于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即便再学有专长,哪怕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遇水搭桥,见山开路,处处逢凶化吉。文化名人不是万金油,可以随便搽;不是胡椒面,可以到处去撒。于丹此次马失前蹄,表面上看是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最近,网上和报端关于于丹的负面新闻多了起来,使得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所积累的形象有所受损。几天前,在北大百年讲堂的一场昆曲名角的演出上,于丹的出场被哄而不尴不尬退下,一时占据了报端的一隅。由于事发在北大,越发引人注目,由此北大连带着吃“瓜落儿”。一时间,众说纷纭,对于于丹,力挺者和拍砖者,兼而有之,以至拔出萝卜带出泥,涉及尊重与文明,甚至将蔡元培老先生的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抻了出来,主办方还说出了“网络暴力”……雨打芭蕉,都向着于丹抛洒而来;五色杂陈,都在尽情地自话自说。    于丹近影   其实,这个时代,是大众最愿意拿名人开涮的时代。但是,不要以为大众朝云暮雨,是一会儿狂捧一会儿狠贬的变色龙。大众的选择,往往隐含着大众文化中既定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尽管这样的取向和标准有时候摇摆不定。这一次,大众选择了于丹,不能说大众对于于丹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不能说活该于丹倒霉催的偏偏要出席这样的一场演出而惹出无端是非。醋打哪儿酸的,盐打哪儿咸的,总有一定的规律,脚上的泡都是走出来的。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走出书斋和象牙塔而粉墨登场走向大众文化的舞台,就一定如演员一样,总会有盛有衰地潮起潮落,不可能总有光鲜的“挑帘好”,而不能有被喝倒彩儿的时候。这样的规律,相信会给不仅于丹而是更多聪明的文化明星一个有益的提示。 其实质是对自己估量失准,即使你精通昆曲,面对的毕竟不是你的专业所长,实在没有必要做这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当然不必再皓首穷经,青卷黄灯,固守书斋,当然可以借助网络和电视,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而彼此互惠,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链环中的一种而使买卖双方受益。但是,需要警惕和自律的是,无论金钱的诱惑还是友情驱使,或是商家灿若莲花的游说,有些地方,文化名人是要慎行的。并不是说那些地方一定是陷阱,但有可能是被利用的泥塘。而我们有些文化名人容易将这泥塘误以为是席梦思软床。   因为,我们的文化名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正如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鲍德里亚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时代里, “ 所有事物都暴露在信息的残酷无情的光芒里。 ” 他说的 “ 光芒 ” 尤为值得注意,我们常常被这样的光芒所误,甚至所刺伤,却极愿意飞蛾扑火一般投向它。(肖复兴)
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丹的心灵鸡汤错了吗?
热度 5 famingkuang 2012-11-21 23:12
我们很不幸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太缺乏安全感与幸福感的时代,我们之中的任何个人都几乎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处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只有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选择: 要么你就当年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不要自己的生命。 要么你就加入到饮人血吃人肉的狂欢中享受那血淋淋的幸福; 要么你就做一个痛苦的旁观者; 要么你就活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寻求幸福的感觉。 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我们没有当英雄的勇气,也不想饮人血吃人肉,但也不想痛苦的活着,所以唯一的出路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做一个不害人而又快乐的人。 儒学被当代人说成是统治者用来麻痹大众的精神鸦片。 这精神鸦片不但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在苦难深重的现实中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们需要学会麻痹自己,精英们,请你们行行善,别轻易唤醒他们,改良这个社会就由你们这些精英们去完成吧,别再唤醒他们又来当你们的枪使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心灵鸡汤:我们需要朋友 We Need Friends
liyanwu 2012-4-29 09:36
心灵鸡汤:我们需要朋友 We Need Friends The word, friend, cover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It can be a nodding acquaintance, a comrade, a confidant, a partner, a playmate, an intimate colleague , etc. “朋友”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朋友可以是点头之交、同志、知已、伙伴、玩伴、亲密的同事等。 Everyone needs friendship. No one can sail the ocean of life single-handed. We need help from, and also give help to, others. In modern times, people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relations and connections. A man of charisma has many friends. His power lies in his ability to give. 人人都需要友谊,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们给人以帮助,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关系和联系。一个有非凡魅力的人有许多朋友,他的力量在于他的奉献能力。 As life is full of strife and conflict, we need friends to support and help us out of difficulties. Our friends give us warnings against danger. Our friends offer us advice with regard to how do deal with various situations. True friends share not only our joys but also our sorrows. 生活充满矛盾和斗争,我们需要朋友的支持,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朋友提醒我们警惕险滩。朋友主动给我们以忠告,告诉我们如何应付各种不同的局势。真正的朋友与我们同甘共苦。 With friendship, life is happy and harmonious. Without friendship, life is sad and unfortunate. I have friends in high positions and friends in the rank and file. Some are rich and in power. Some are relatively poor and without power. Some are like myself, working as a teacher, reading and writing, content with a simple life. We all care for each other, love and help each other. We feel we are happiest when we chat and exchange ideas with one another. With my friends, I know what to treasure, what to tolerate and what to share. 有了友谊,生活幸福、和谐;没有友谊,生活变得悲伤、不幸。我有地位高的朋友,也有地位低的朋友;有的有钱有权,有的较穷且无权无势。有的和我一样教书,读读写写,满足于简朴的生活。我们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觉得跟朋友们在一起闲谈交流思想是最开心的。对我的朋友们,我知道该珍惜什么,容忍什么,分享什么。 I will never forget my old friends, and I’ll keep making new friends. I will not be cold and indifferent to my poor friends, and I will show concern for them, even if it is only a comforting word. 我决不会忘记老朋友,同时我也会继续结交新朋友。我对穷朋友绝不冷漠,而是会关心他们,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 The word, friend, cover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It can be a nodding acquaintance, a comrade, a confidant, a partner, a playmate, an intimate colleague , etc. “朋友”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朋友可以是点头之交、同志、知已、伙伴、玩伴、亲密的同事等。 Everyone needs friendship. No one can sail the ocean of life single-handed. We need help from, and also give help to, others. In modern times, people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relations and connections. A man of charisma has many friends. His power lies in his ability to give. 人人都需要友谊,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们给人以帮助,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关系和联系。一个有非凡魅力的人有许多朋友,他的力量在于他的奉献能力。 As life is full of strife and conflict, we need friends to support and help us out of difficulties. Our friends give us warnings against danger. Our friends offer us advice with regard to how do deal with various situations. True friends share not only our joys but also our sorrows. 生活充满矛盾和斗争,我们需要朋友的支持,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朋友提醒我们警惕险滩。朋友主动给我们以忠告,告诉我们如何应付各种不同的局势。真正的朋友与我们同甘共苦。 With friendship, life is happy and harmonious. Without friendship, life is sad and unfortunate. I have friends in high positions and friends in the rank and file. Some are rich and in power. Some are relatively poor and without power. Some are like myself, working as a teacher, reading and writing, content with a simple life. We all care for each other, love and help each other. We feel we are happiest when we chat and exchange ideas with one another. With my friends, I know what to treasure, what to tolerate and what to share. 有了友谊,生活幸福、和谐;没有友谊,生活变得悲伤、不幸。我有地位高的朋友,也有地位低的朋友;有的有钱有权,有的较穷且无权无势。有的和我一样教书,读读写写,满足于简朴的生活。我们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觉得跟朋友们在一起闲谈交流思想是最开心的。对我的朋友们,我知道该珍惜什么,容忍什么,分享什么。 I will never forget my old friends, and I’ll keep making new friends. I will not be cold and indifferent to my poor friends, and I will show concern for them, even if it is only a comforting word. 我决不会忘记老朋友,同时我也会继续结交新朋友。我对穷朋友绝不冷漠,而是会关心他们,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灵鸡汤(2009-09-18)
xianlaoguo 2012-1-21 00:05
人生小世界,世界大舞台。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演着着不同的角色。或悲或喜,成功或失败,留给历史记忆的是“不可料想台词”背后的角色印象。舞台上的剧情如韩剧,长而平淡,平淡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人思索,细细品味,人生就像肥皂剧一样,平淡中孕育希望,希望成长中被欲望挤压,直至破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无奈,一丝的眷恋,缺少了“来去”中间的过程,是诗人浪漫的情怀,默默的承受和进取,是人生征程理智的选择。   默默地的离开,冷却了角色的华丽,换上了另一个面具,开始新的征程。       然而,当独自一个人 “默默的承受”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固化的世俗、一种被大多数认可的没有意识的习惯时,带给历史的是无尽的惆怅。     “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的绿色少了许多,沙尘暴、海啸多了。。。      ------是以怀念逝去的、忙碌的、暑假。    后记:2009年7月-9月,参加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和答辩。从组织、实施、申报、答辩各个环节,均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完成的本子,迄今仍为申报各类项目的宝典。这篇心灵鸡汤,就是完成了答辩后的感受。
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 对症下鸡汤,更要有鸡汤可下
热度 2 seoal 2011-9-21 17:21
感冒轻轻探访我,学生闻之,说“老师,喝个鸡汤就好了,鸡汤能治感冒”。 鸡汤是什么? 想起了以前经常会扫描过封面的一本书,叫“心灵鸡汤”,据说在90年代末期,长时间居畅销榜前列,可惜的是我来没有翻看过。只是望文生义,应该是讲如何温暖一个人心灵的小短文或者小故事吧,如果是长文就不是鸡汤了,如果是长故事就是小说或者传记了。鸡汤一般都是煲在罐子里,故量少,因此,如是滋润心灵,想必应该是字字珠玑,营养无比。 想起在求学十年的兰州,西关十字的张掖路路口,路口的北边有意见做罐罐鸡的,店名叫贯贯鸡,偶尔会路过见客在其中或大快朵颐,或轻啜其汤,觉得味道应该不错,只是很长时间从未敢踏足,只因囊中羞涩,后来,有了些许银两,曾和友人去了一趟,只是现在想起,已经忘记了曾经和谁去过,也忘记了那个罐罐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感冒了缘故,所以记忆衰退?在它的背后,还有一家,叫买买提大盘鸡,味道一直记在心头,偶尔想起,虽不垂涎,但严重之时也会暗咽口水,去过几次,当然,不是喝鸡汤,是啃鸡肉,只是这家大盘鸡做的比较正宗,用的土豆也比较好,当吃完鸡肉之后,盘子里的残汤,没有鸡汤的白,但因混合了土豆酱油等,倒也鲜美的很,当然,这家有个特点,一是去迟了要排队,二是每次要发票都会让你下次去取;在学校门口的三泰雅园酒店,也有鸡汤可以喝,我和师姐以及其他友人曾经去过几次,是装在小罐子里的,里边会放有蚕豆,味道还可以,依稀能想起是何味道,只是,没有大盘鸡那么深刻,当然,比罐罐鸡要好多了…… 在工作单位附近,走路不到10分钟,有一家韩国口味的参鸡汤,味道很好,一只童子鸡的肚子里塞满糯米加上东北参经文武火炖而成,味道鲜美,量大,不仅仅是喝汤,更是一顿餐。只是价钱很贵。光临过几次,或因是朋友邀请,或是邀请好友,或是改善生活……至于其味道的铭记程度,跟三泰雅园的差不多,有点印象,从不深刻…… 鸡汤和感冒?突然觉得有点伶仃。 中午,拒绝了别人的蹭饭邀请,回住出的路上买了根葱和方便面,开火煮面,慢慢吃完,然后,倒头蒙睡…… 梦里不得安宁,想念、怀疑、奔跑、失望、阳光充斥其中,风景是黑白,人物是符号,唯有情节,依稀记得片段一二…… 睡挺久,但是感受不到休息的味道
39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心灵鸡汤之失败
ldgzd1987 2011-6-16 22:55
人生如天气,艳阳之下亦有雨,树静之后必起风。如果不如意,那就去风中吹吹,去雨中淋淋。世界很大,风景很多,生命很短,与其蜷缩在阴影里,不如勇敢地搏击,把失败当起点,视挫折为阶梯。只要努力过,你就会发现,没有了阴影,阳光就失去了意义,风雨过后的鲜花,会更加绚丽夺目。
个人分类: 心灵鸡汤|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心灵鸡汤之放弃
热度 1 ldgzd1987 2011-6-16 22:53
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会累;一个人,就算再留恋,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神伤,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美。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个人分类: 心灵鸡汤|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CEO为什么更易高发胰腺癌?
热度 1 何裕民 2011-3-2 10:58
只有 10% ~ 15% 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其中能根治者仅为 5% ~ 7.5% , 5 年生存率在 5% 左右……这就是小小胰脏上发生癌变的后果。胰腺癌虽然凶险,但是也并非无药可救。 CEO 等胰腺癌高发人群只要提高警惕,还是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果说癌症是心灵纠结的恶果,那么最好的抗癌良药就是一剂心灵鸡汤。 很多人并不清楚,在我们身体上腹部深处,其实有一个非常小而又默默无闻的器官,这就是胰腺。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作为上海男性十大高发癌症之一,胰腺癌让人闻之“色变”,被国际外科界列为“ 21 世纪的顽固堡垒”。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这种凶险的疾病正日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在 CEO 人群中高发。 65 岁以下人群第一死因 2007 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是 760 万。 760 万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癌症。 国内统计分析表明,癌症现已是 65 岁以下中国人的第一死因。现在, 65 岁以下,居住在城市的人有 27% 死于癌症,农村则有 25% 是死于癌症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因癌致命的人都有 1/4 。 我们国家卫生部做过三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是在 1973 年,第二次是在 2003 年,第三次是在 2006 年。数据表明, 2006 年,中国癌症发生率和发病率,比 1973 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例如,肺癌 2006 年的发病率是 1973 年的 465% ,乳腺癌则较 1973 年上升了一倍多。 可见,近 30 多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如直线般飙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2007 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是 760 万。 760 万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癌症。而且有专家预计,到 2020 年,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将达到 1500 万。 研究明确:有六大因素诱发恶性肿瘤和癌症。其中,城市里人最重要、最突出的危险因素是生活方式,它对癌症发生的“贡献率”最大。 分析表明:癌症发生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贡献率”达到了 60% 左右。其中,饮食因素占了 35% ~ 40% ,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说抽烟、喝酒等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癌症发病与个性之间的确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吃出来的癌 CEO 们为什么特别容易生胰腺癌呢?第一,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压力很重。第二,他们应酬很多。 观察表明:胰腺癌是非常典型的吃出来的癌。它原来是很小的癌种,发病率比较低。 20 世纪末,上海地区每年新增胰腺癌患者仅 100 例左右。但到了 2008 年,一跃为 500 例,短短八九年就翻了几番,挤进了上海男性十大高发癌症之列。 促使胰腺癌发病有两大重要因素,一是营养太好、应酬太多,特别是酒肉摄入太多;一是个体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临床上,胰腺癌日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胰腺癌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整整提前了近 20 岁,由 10 年前的平均 60 岁提前至现在的 40 岁左右。不幸的是,相当多的事业成功人士在不知不觉中,被凶险的胰腺癌所击中。 我接触了 2000 多例胰腺癌患者,注意到一个事实:胰腺癌在 CEO 人群中特别容易高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总、企业家们。我诊疗过的 1000 多例胰腺癌患者中,约 30% 是企业家、老板、高层管理者或精英,肝癌、肠癌和其他癌种的患者中就远没有这样集中。 我有这样一个胰腺癌病人,他是某央企集团总经济师, 2004 年奉命去新疆参与重组屯河的谈判,在一次次长途奔波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三年后他就在新疆病倒,入院后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且有转移复发。回上海后他辗转了多家医院,当时被许多医院专家判定生命只有三到六个月。 经过我的治疗,他战胜了病魔,已经很好地活了三年多,现在每天打 2 场高尔夫都没问题,我们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周围很多人知道他的情况都诧异地问:“他还活着?”可见大家对胰腺癌的恐惧。 CEO 们为什么特别容易生胰腺癌呢?我的分析是:第一,这些人压力很重。他们通常要运营一个企业或一个重大项目,自然不会轻松。第二,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酬很多。由于工作原因,需要交际,因此应酬比较频繁。 压力是心理因素,应酬是饮食因素。两者都相当于癌细胞的加速度、踩油门因素。所以,导致胰腺癌高发了。 除了高发在 CEO 人群中外,那些特别谨慎、特别内向、特别仔细的人,也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这点与胃癌患者有些类似。 我有一个患者,家住上海虹口区,人特别细腻,教师出身,而且还是吃素的,她晚年患了胰腺癌,我曾经跟她开玩笑说:“莫老师,你的性格非常谨慎细致、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所以,你得肿瘤是和你的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的。”她说:“我以前也想不通,因为我不吃鱼也不吃肉,压力也不是很大。你这样一说我明白了,因为我的确是小心谨慎了一辈子。” 21 世纪的顽固堡垒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难以得到早期治疗,且胰腺癌早期就可广泛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常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胰腺癌是一种极为凶险、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以前仅占恶性肿瘤的 1% ,而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升高最为明显的恶性肿瘤。我国胰腺癌的年发病率为 5.1 / 10 万,较 20 年前大幅升高。上海市男性胰腺癌发病率已经接近欧美国家。我们门诊收治的 6894 例癌症病人中,胰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去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了 50% 左右。 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方法,所以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难以得到早期治疗,且胰腺癌早期就可广泛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常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目前,只有 10% ~ 15% 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其中能根治者仅为 5% ~ 7.5% 。 胰腺癌的预后(即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极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胰腺癌 1 年生存率为 8% , 5 年生存率为 3% ,中位生存期仅 6-10 月(有转移者仅 3-6 月)。我国外科的统计资料显示, 5 年生存率在 5% 左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总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胰腺癌被国际外科界列为“ 21 世纪的顽固堡垒”。 如何尽早发现胰腺癌呢?我认为,目前对胰腺癌治疗的唯一办法是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60% 的胰腺癌患者初期表现为上腹疼痛和说不清的不适闷堵感。由于其疼痛位置与一般胃疼痛、胆疼痛相似,容易给人造成胃病的错觉。因此,胰腺癌被误诊为胃病、肝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尽管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只要提高警惕,还是能够早期发现的。 40 岁以上患者如果近期出现下列症状就要警惕了,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 第一、顽固性上腹部疼痛。不但用胃药无效,而且呈持续性,基本没有明显缓解时间,用一般的解痉止痛剂难以奏效,常需麻醉药。 第二、出现黄疸,而没有胆结石等疾病。胰腺癌病人 90% 有黄疸,黄疸多出现于腹痛发生 3 个月左右。 第三、体重减轻。约有 80% 患者有引人注目的体重减轻,在数月内体重可减轻 30 公斤,渐呈恶病质状态。 第四,近期出现的脂肪泻或糖尿病现象,且呈现突然加重。 与癌症化敌为友 任何时候,亲情的关爱都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剂之一。我们提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各地癌症俱乐部等活动。 胰腺癌虽然凶险,但是也并非无药可救。如果说癌症是心灵纠结的恶果,那么最好的抗癌良药就是一剂心灵鸡汤。 我那个总经济师病人在总结自己的抗癌经验时说,自己除了幸运之外还有一点必然,那就是用正确的态度、方法、药物对待了这个病。“一场大病有所好转之后,人们往往都归功于医生或药物。其实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归功于外界精神鼓励和自我正确对待。通过与何教授的接触,使我对癌症的认识更加清楚了。首先,患有癌症疾病,除了遗传的因素以外,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思想观念以及性格特点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其次,‘与癌共存’不仅仅是迫不得已,还应该欣然为之。要把癌症既当作敌人又当作朋友来看待,化敌为友才能长久共存。病人应该豁达一点,勇敢一点,要‘想得开,不害怕’。我相信,正确的人生观和疾病观会促使病情分析更客观和全面,这类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比较开朗、勇敢、果断。这些精神因素对于癌症的治疗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位病人的经验之谈是个很好的借鉴,防治胰腺癌首先要进行心理调整,及时纠正抑郁、焦虑、恐惧、绝望等不良心理状态,保持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此外,要进行行为干预,纠正患病前所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节、嗜食肉脂、暴饮暴食、长时间看电视等;生活有规律,规律的生活可使机体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这样,胰腺癌的复发、转移也就可能大大减少了。 还要注意胃脘部的保暖,我们发现,胃脘受寒,引起的胃肠痉挛性疼痛,有时也会加重病情。 体能锻炼也可以增强自体的抗癌能力,我们提倡适度的体育锻炼。每个人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活动项目,运动量以逐步增加,不感到疲劳为度。一时不能从事下床活动的,则可以活动四肢,不时自行轻揉胃脘腹部等轻微活动为宜。 任何时候,亲情的关爱都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剂之一,能增加患者的抗癌信心,增加生存的无限希望。同时,我们提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各地癌症俱乐部或癌友协会等类似的癌友组织的活动,大家互相鼓励,交流抗癌经验,促使心理释放等,这些活动都能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当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出现复发与转移,应早发现,早治疗。 五大难关对症下药 以调整为主,护胃为先的中药汤剂,对消化道障碍的调整,也常是十分有效的。 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主要面临五大难关: 一、一旦发现,多属晚期,手术不行,化放疗弊大于利,且大都效果较差; 二、严重的腹部疼痛与腰部酸胀感,所有癌性疼痛中,数胰腺癌疼痛最为剧烈; 三、局部梗阻,严重的阻塞性黄疸; 四、很容易周边转移、浸润,且上下左右均属重要脏器; 五、消化道障碍,而破解的关键在于阻止癌瘤生长、止痛、消除或防范梗阻。 对于第一大难关,我们采用扶正及调整之法,组成扶正调整小复方,有针对性地扶持患者体内正气,调整多项机能,调节免疫,改善体质,从而抑制了肿瘤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扶正加调整的中药提取物能诱导人胰腺癌细胞 PANC-1 的凋亡,这可能是与其上调 p53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及下调 bc1-2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 其次,是止痛问题。胰腺癌患者常十分疼痛,故通常用了美施康啶等吗啡类麻醉剂才有一定效果。而这类止痛剂又常麻痹胃肠,以致本已失调的胃肠功能更见障碍,常表现为严重的呕呃、便秘等症。而我们通常以外敷为主,严重疼痛者以中药制剂湿敷加干敷交替,这种透皮给药,常可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明显缓解,且有利于胃肠蠕动。这就为棘手的胰腺癌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是梗阻问题。对此,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可以外敷改善的,以外敷为主;外敷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内引流、外引流或胃肠吻合术等,配合中药外敷、防止新的梗阻,这常可明显缓解梗阻。 以调整为主,护胃为先的中药汤剂,对消化道障碍的调整,也常是十分有效的。此外,对病灶局部,有可能以介入等方法解决的,可配合介入等;对需做全身化疗的,也可适当配合化疗。 (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1月)
个人分类: 访谈与时论|2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活感言:永葆心灵的窗明几净
carldy 2010-7-23 22:17
我也不知道手机什么时候接受免费的每周一读。 这里有一则永葆干净,记下来,与大家共享: 【正文】我到一家乡村餐厅用餐,去了洗手间,只见一盆鲜花,摆在一张很雅致的木桌上。洗手间一尘不染。我不由得把自己搞乱的地方收拾干净。付帐时,我随口说:那些花真美。老板得意地说:那小小的一盆花,可替我省了不少清洁工作。干净的环境谁都不想破坏;而一个脏乱的地方,只会变得更脏乱。人的心灵也是如此。 【感悟】: 当今社会,大环境影响大气候,大气候影响大范围人群;小环境影响小气候,小气候当然也会影响到局部的人群。 如果大伙儿携手共进,共同改造小气候,势必也会影响小环境;小环境好了,也会形成一种蝴蝶效应,从而波及大气候,影响大环境。 希望我们周边的环境,永远干净整洁; 希望人们的心灵,永葆窗明几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久不看书
nuistzxd 2010-4-27 10:01
好久不看书了,自从与所谓的科研搭上后,就极少有时间去阅读。有了小孩后,看的书更多的是育儿方面的、教育方面的,但是自己看的闲书却越来越少。小说更不用说了,一旦流露出这种念头,老公很快会说看那些书有什么用,还是多看看参考文献吧。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埋在浩瀚的科学文献里,因为自己修行浅,有好多的文献看了很费劲,但是还是逼着自己去看看,看了有一些想法,也算收获,偶尔会冒出一点火花(自己认为是火花),想着去做一些。 但是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内心空空,有时候真就如行尸走肉般的,没有理想。其实很想去看看书,有所谓心灵鸡汤类的书,但是那些有很多都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满足不了自己心灵的需要,能够让自己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不乱。时而会遇到让自己心乱如麻的感觉,或者无处话凄凉的孤独。我如一个严重营养不良的人,迫切地需要喝点心灵鸡汤,于安静处疗伤。 我要看书,看我喜欢的书。
个人分类: 我有所思|2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心灵鸡汤
hillpig 2010-4-4 04:14
前一段时间有朋友说到心灵鸡汤四字,突然间对心灵鸡汤四字的起源产生了兴趣,这里略写小文,权作消遣。 先来传统,查查wiki,这一查,有意思: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cken_Soup_for_the_Soul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is a series of books, usually featuring a collection of short and dense inspirational stories and motivational essays. The 101 stories in the first book of the series were compiled by motivational speakers Jack Canfield and Mark Victor Hansen .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volumes of Chicken Soup issued. As of January 2006, there were over 105 titles. Many of the books are directed at specific groups of people, e.g. Chicken Soup for the Mother's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Preteen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Prisoner's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Volunteer's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Grandparent's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Ocean Lover's Soul , Chicken Soup for the Horse Lover's Soul , etc. The first book sold over 2 million copies and launched the series. There are now over 100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and in 54 languages worldwide. The Chicken Soup for the Teenage Soul series, consisting of over over 14 titles, is one of the first series of non-fiction books which have sold directly to teens in the US, Canada, the UK and Australia. The series has spawned a number of imitators and parodies including Chicken Soup for the Vegetarian's Soul and MTV's Beavis and Butt-Head: Chicken Soup for the Butt , as well as a line of licensed products, including greeting cards , calendars , gift products, pet food , CDs , DVDs ,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 A parody can also be found within the PC game A Vampyre Story ; a book titled Chicken Soup For Those Without A Soul can be found in the library. The name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was chosen for this series because of the use of chicken soup as a home remedy for the sick, and therefore it was good for the body. The inspirational stories included in this series were meant to be good for the soul. From 1993 to 2008,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was published by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原文写的很简单,就不翻译了。 原来心灵鸡汤是个舶来词,既然是由Jack Canfield and Mark Victor Hansen写的书起头的,咱们就看看他们的书,这一查,他们写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的系列书还不少,有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101 Stories To Open The Heart And Rekindle The Spirit: http://www.amazon.com/Chicken-Soup-Soul-Jack-Canfield/dp/1558749209/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70324875sr=8-1 。 还有: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Stories That Restore Your Faith in Human Nature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91854288?ie=UTF8tag=bookeboolibr-20link_code=wqlcamp=212361creative=380601 ,还有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Living Your Dreams http://www.amazon.com/Chicken-Soup-Soul-Living-Dreams/dp/075730138X/ref=sr_1_3?ie=UTF8s=booksqid=1270324875sr=8-3 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咱就从amazon上搜出结果中的第一本书来看看: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101 Stories To Open The Heart And Rekindle The Spirit: http://www.amazon.com/Chicken-Soup-Soul-Jack-Canfield/dp/1558749209/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70324875sr=8-1 。 这里可以下载: http://www.filefront.com/16016859/ChickenSoupfortheSoul.pdf/ 。但是鼓励买纸质书。 今天引ON LOVE 章的第一篇: Love: The One Creative Force Spread love everywhere you go: first of all in your own house. Give love to your children, to your wife or husband, to a next door neighbor. . . . Let no one ever come to you without leaving better and happier. Be the living expression of God's kindness; kindness in your face, kindness in your eyes, kindness in your smile, kindness in your warm greeting. Mother Teresa A college professor had his sociology class go into the Baltimore slums to get case histories of 200 young boys. They were asked to write an evaluation of each boy's future. In every case the students wrote, He hasn't got a chance. Twenty-five years later another sociology professor came across the earlier study. He had his students follow up on the project to see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se boys. With the exception of 20 boys who had moved away or died, the students learned that 176 of the remaining 180 had achieved more than ordinary success as lawyers, doctors and businessmen. The professor was astounded and decided to pursue the matter further. Fortunately, all the men were in the area and he was able to ask each one, How do you account for your success? In each case the reply came with feeling, 'There was a teacher. The teacher was still alive, so he sought her out and asked the old but still alert lady what magic formula she had used to pull these boys out of the slums into successful achievement. The teacher's eyes sparkled and her lips broke into a gentle smile. It's really very simple, she said. I loved those boys. Eric Butterworth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们家贫困的时候,父母的爱让我度过了纯真而又有希望的童年。
个人分类: 杂七杂七加一|5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