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吴仲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冯元桢眼中的吴仲华——从冯元桢致李敏华的一封信说起
热度 1 ScientificNK 2020-9-10 09:54
冯元桢眼中的吴仲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冯元桢伉俪致吴仲华伉俪信 顾金亮藏 ▲ 吴仲华逝世后冯元桢致李敏华慰问信 顾金亮藏 ■ 顾金亮 冯元桢( 1919—2019 ), 1919 年 9 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享有世界 “ 生物力学之父 ” 的美誉。冯元桢于 1937 年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3 年获该校硕士学位。随后,冯元桢赴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研究生, 1948 年获得学位并留校工作。 1966 年以前,他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卓著成果; 1966 年以后,他致力于新兴交叉领域 —— 生物力学的开拓,是举世公认的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吴仲华院士则以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著称于世。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科技交流的加深,他们从当初在各自研究领域脱颖而出时的互闻其名,到逐步相识并引为知己。 1992 年 9 月 19 日吴仲华在北京逝世,远在美国的冯元桢得到讯息便致信李敏华,追思他心目中的吴仲华印象,并表示诚挚慰问。信的内容如下: 敏华学长: 上周得吴明来信,始知仲华兄已于去年九月十九日在京逝世。惊闻噩耗,不知所措,哀伤终日,忆及他的音容,如在眼前。他前年过此,我们在La Jolla Village与UCSD及南加州科工学会诸人聚餐。餐会上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颁给仲华兄的ASME Fellow Certificate,颁赠仲华,全体鼓掌祝贺,喜气洋洋,仲华身体精神俱好,不意竟成永诀! 我于四十三年前,就知道你和仲华两人对于弹性力学与热机方面杰出的贡献,1950年初即遥知你们在NACA Lewis Lab的重要工作。但真正会面,却要等到1973年,以后我们会晤较多,我最佩服仲华兄努力工作的精神。有一次在力学所,我于盛暑去访,见他穿着露臂T恤,挥汗在办公室工作。这一幕感人的景象,你们一定见惯,对我却印象特深。仲华兄一生对学术及国家的贡献,已有报章及大百科全书的报道,早有定论。一生为人,有这样多的成就,受人尊崇,实实不虚生,只是他遗留给你的空虚,一定使你无限伤感,我无法减少你的伤心,但还是希望你能节哀,保重你的身体。我有一个想法,你们两人的一生,实在该有较详细的记录。你应该抽出时间来写一本自传,仲华不知道有没有写自传?假使没有,你就得写你们两个人的了。写出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给学术界大时代做一个个人记录。价值是很高,我鼓励我们同辈的人都做这件事。写仲华的,恐怕你义不容辞了。 祝你康健,望你节哀,多多保重! 元桢 1993 年1月10日 人生常恨知音稀。知音,是不分远近、不计功利、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的遇合。冯元桢、吴仲华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是各自科学领域的翘楚,他们俩惺惺相惜。吴仲华的去世自然使冯元桢无限伤感,对故友的思念文字落诸笔端,一个朴实无华、勤勉敬业、对科学发展孜孜以求、令人肃然起敬的吴仲华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科学报》 (2020-09-10 第 5 版 文化周刊 )
个人分类: 吴仲华专题|76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病初愈,吴仲华就让吴孟超为自己亲笔写了一份健康证明
热度 4 ScientificNK 2020-8-27 07:32
大病初愈,吴仲华就让吴孟超为自己写健康证明 ■ 顾金亮 吴仲华院士以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著称于世。1988年1月初,经北京医院B超与CT检查,吴仲华被诊断患上了肝癌,上下震动。1月22日在夫人李敏华院士的陪同下,吴仲华赴上海华东医院治疗,2月2日转上海长海医院治疗。2月9日上午由肝胆专家吴孟超教授亲自手术,手术很成功。但鉴于肝癌康复的特殊性,吴孟超指出:“由于肝癌平均复发率较高(术后1年左右约有50%的患者复发),切不可疏忽大意。除要继续治疗与严格地定期检查外,在营养、休息、情绪等几个主要方面都要十分当心。在安排生活、休息与工作时必须周全考虑,一二年内应以治疗、休息为主。”(见朱荣国《吴仲华教授来沪治疗情况》)。 朱荣国《吴仲华教授来沪治疗情况》局部(顾金亮藏) 吴仲华在术后养病期间,仍念念不忘科研工作,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室,他在住院期间仍不断地给各方写报告倡议在国内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总能系统的研究。为了能够“光明正大”地开展工作,他还让吴孟超亲笔手写了一份“完全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及正常的外事活动”的健康证明。文本内容如下: 证 明 吴仲华教授于一九八八年元月在我院行肝部局部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为:肝细胞癌,组织分化Ⅱ级(良好),病变包膜完整,边缘无残癌,门静脉内无癌检,无肝炎及肝硬变。甲胎蛋白阴性。术后恢复很顺利,食欲及精神状况均很好。目前每天能坚持工作七小时以上。术后至今已一年四个月。今年四月和六月又进行了B超、血化验等全面体检,各项指标及结果均属正常。 根据目前健康状况、检查结果以及前一阶段工作情况看,认为完全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及正常的外事活动。 特此证明。 上海长海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 吴孟超(印) 一九八九年七月四日 吴孟超为吴仲华亲笔手写的健康证明(顾金亮藏) 为了郑重起见,这份证明不仅加盖有长海医院公章,吴孟超还在上面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凭着这份健康证明,吴仲华更加超负荷地工作了。1990年他应邀赴美国讲学4个月,系统地讲解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录像,出版专著,并作为他们的培训教材;其间他还访问了国际著名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比利时的冯·卡门研究所(VKI)。 康复期间吴仲华拟订的赴美学术交流方案(顾金亮藏) 《中国科学报》 (2020-08-27 第5版 文化周刊)
个人分类: 吴仲华专题|6203 次阅读|5 个评论
吴仲华档案|吴仲华推荐吴孟超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ScientificNK 2020-6-23 12:20
吴仲华推荐吴孟超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教授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吴仲华和李敏华夫妇是推荐人。 吴仲华先生在推荐意见中说:“推荐人之一吴仲华,1988年初体检时发现有9厘米*10厘米的原发性肝癌,靠近下腔静脉,许多医生认为无法治疗,经北京医院介绍去上海,在上海长海医院由吴孟超教授主刀进行肝癌切除,术后休息四个月,三年多来一直能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在住院期间了解到吴孟超教授在肝胆外科学方面的成就,谨推荐为生物学部(医学)学部委员候选人。”
个人分类: 吴仲华专题|3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仲华档案|从医患到挚交——两封书信见证吴仲华与吴孟超的友谊
热度 1 ScientificNK 2020-6-23 12:06
从医患到挚交 ——两封书信见证吴仲华与吴孟超的友谊 现在的医患关系常常剑拔弩张,二者间貌似势如水火,不可调和。1988年初,著名科学家吴仲华先生不幸患上了肝癌,许多医生都认为无法治疗,经北京医院介绍去上海医治,在上海长海医院由吴孟超教授主刀进行了肝癌切除,手术非常成功。随着吴仲华先生身体的逐步康复,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医患转变为挚交更被传为佳话。奠定两位著名科学家间友谊基础的是他们对各自事业的孜孜以求和淡泊真诚的生活态度,从吴孟超教授写给吴仲华先生的两封书信即可窥见一斑。 一封写于1991年6月10日,说的是吴孟超教授托人从上海给吴仲华先生带去甲鱼两只以滋补身体,两位著名科学家之间的交往一如同平头百姓般简单朴实,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另一封写于1991年1月8日,信中吴孟超教授对吴仲华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和真诚待人的品质敬佩不已:“北京一别又快一个月了,新年过得好吗?我经常在想念你们,你们那坦诚真诚和奋进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更让人感动的是,吴孟超教授生于1922年,吴仲华先生生于1917年,吴仲华先生仅比其年长5岁,但却以“学生”自称。 吴仲华与吴孟超间的友谊与日俱增,堪称从医患到挚交的典范。
个人分类: 吴仲华专题|36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是我老师的老师!敬礼吴仲华!!
fmjzzh 2018-2-3 07:49
尊重知识 善待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吴仲华在50年代就写了涡轮机械三元流动的方程,发表了论文。英国按照这个理论做了第一代斯贝发动机。 鄧小平访问英国时,问我们可不可以引进它的生产,英国说可以呀,鄧小平很高兴,就站起来向英国科学家致敬。英国的所有科学家都站起来向中国致敬,为什么致敬,因为这 个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 邓问是谁发明的,回到中国就查,查到是吴仲华写的三元理论。而当时他还在湖北五七干校养猪,于是赶快把他接过来,到北京当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让他穿上西装再出国。 吴仲华194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54年回国。 197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一批三叉戟飞机发动机,发现有质量问题,像英国厂家提出交涉,英方不予承认质量问题。后来聶荣臻从五七干校找到吴仲华,吴仲华到英国罗尔斯-罗伊思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交涉。英方一看是吴仲华祖师爷驾到,二话没说,将发动机全部換新。 因为三叉戟的斯貝发动机以及现在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理论,是根据吴仲华1950年在美国发佈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音速与超音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论文设计的。 在英国工作期间,吴仲华根据“三元”原理发明了斯贝发动机,因此被誉为“斯贝发动机之父”。事实上,现代喷气发动机仍然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1954年,吴仲华不顾英国的挽留,选择了回国。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1958年反右中,他受到了重点批判,被认为思想右倾;1964年“四清运动”中,吴仲华再次被打倒;1966年文革爆发后,则干脆被关进牛棚养猪接受改造。 当高层特许吴仲华参与和英方的谈判后,英方代表发现这个新来的代表很不一般,对斯贝发动机的原理十分熟悉,很不好对付。于是忍不住请问他的姓名,吴仲华回答道:“我是吴仲华!”英方代表闻听之後惊讶极了,眼睛也睁大了。突然,首席代表起立,并叫全体代表也站起来,向吴仲华敬礼说: “你是我老师的老师。” 谈判由此顺利进行。 看看英国人是如何尊重一位科学家的。 如果善待知识分子,中国现在一定是世界上国富民强的国家。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建中:吴仲华先生与工程热物理 | 《科学通报》专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9-4 17:08
中国科学杂志社 微信号 scichina1950 功能介绍 《中国科学》杂志社主要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共17种学术期刊,均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吴仲华 (1917~1992年),江苏苏州人。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创始人,工程热物理学科创立者,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学位。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和能源动力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科学术思想和国家科技战略决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7年7月27日是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奠基的叶轮机械两类相对流面三元流动理论, 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提出的总能系统理论, 尤其是“温度对口, 梯级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创立的工程热物理学科, 今天已经在航空航天推进、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科学家, 他许多动人的事迹, 至今仍在广泛传播, 成为鼓舞我们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 青年时代的吴仲华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大学生, 他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 曾经投笔从戎, 参加国民党的炮兵部队; 后来看到这个部队不积极抗战, 抗击日军的愿望不能实现, 他不得不重新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在昆明处于抗战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他在艰苦的条件下, 努力学习。在这里, 他认识了与他同岁的李敏华。他们一个人弹钢琴, 一个人拉小提琴, 一边交流艺术学习的心得, 一边沟通人生的感悟, 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最后结为夫妻, 成为终生的伴侣。 1943年底, 他们双双考取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 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在这里, 他们刻苦地学习, 吴仲华在1947年获得科学博士; 一年后, 夫人李敏华也得到了哲学博士。 1947年, 年轻的吴仲华进入NACA(NASA的前身)的Lewis实验室(现在的Glenn研究中心)工作。他从分配的两个课题中选择了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的研究。经过短短的两三年研究, 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发表了著名的论文: “Application of Radial-Equilibrium-Condition to Axial-Flow Compressor and Turbine” (NACA TR 955)和“A General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Turbomachines of Axial, Radial, and Mixed-Flow Types” (NACA TN 2604), 在国际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就在这个时候, 早就有回国想法的他, 到联合国安理会聆听中国代表伍修权控诉美国侵略的发言后, 义愤填膺, 下定决心回国。这以后他与夫人李敏华, 先后辞去了在NACA的工作, 到大学教书, 并利用移民局星期日休息的机会, 以旅游为名, 绕道欧洲, 回到北京, 实现了他们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愿望。 在“文化大革命”那些黑暗的日子里, 吴仲华仍然坚定地说: 我这一生有两件事不后悔, 一是选择回国; 二是与李敏华结婚。这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科学家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经济迅速回升, 对新兴的航空工业提出了旺盛的需求。为了飞得更高、更快, 必须大大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那时, 航空燃气轮机在各种动力装置中脱颖而出, 很快在航空推进装置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为了提高航空燃气轮机的性能, 要对包含高温、高压、高速、高转速等特点的燃气轮机内部的流动、传热、燃烧等过程开展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 需要在专门设计的试验台上进行实验。 而对航空发动机核心的风扇、压气机、涡轮等叶轮机械流动的研究, 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一直沿用通常空气动力学中飞机机翼时的孤立叶片模型。这种方法, 只能计算叶片平均半径处进出口流动参数的变化, 不能计算叶片的扭转、弯曲, 因为它没有考虑叶片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叶片数量很多的叶轮机械就不适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大幅度提高航空发动机和叶轮机械性能, 必须针对非常复杂的叶轮机械流动方程组, 根据内部流动的特点, 创建新的理论模型, 推导相应的数学方程, 提出简化的物理假定, 给出可以数值求解的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控制方程组是一个非线性程度很高的偏微分方程组, 求解难度很大。那时,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刚问世不久, 人们对它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还认识不足。年轻的吴仲华却看到了计算机的重大作用, 毅然抛弃了当时流体力学界推崇为高水平的解析求解方法, 勇敢地迈上数值求解的道路。可以说, 吴仲华是国际上从事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开拓者之一。 对于这个非常复杂的方程组, 即使是数值求解也是十分困难的。要把非定常、黏性和三维性这三个因素都准确考虑, 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 往往也是不必要的。如何根据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主要特点提出简化的物理和数学模型, 使数值求解成为可能, 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 主要考虑最关注的相对定常流动; 其次, 黏性流动非常复杂, 当时不能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 只能采取与实验数据结合的方法来处理; 三维性是当时最关心的, 与叶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 在定常流动的假定下, 着重考虑流动的三维性, 兼顾黏性, 可能是可行的方法。 吴仲华的理论可以把求解叶片中的三维空间流动转化为求解一系列流面上二维流动; 这种降维的方法, 使叶片间复杂的三维流动的求解成为可能, 建立了叶轮机械内三维流动基本方程与两类流面上二维流动基本方程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在流面的流动方程中出现了两个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量: 流片厚度 b 和流面之间的作用力 F ; 正是它们表征了流面上流动的主要特征, 反映了流动的三维性和叶片上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叶轮机械内部流面上二维流动与通常外部二维流动基本方程的不同之处。正是这两个量在计算中不断变化和交换, 完成两类流面计算之间的迭代和逐渐收敛过程, 最后得到三维流动的收敛解。 分析吴仲华提出的叶轮机械两类流面理论, 不难发现, 引入的流面偏导数是一座桥梁, 它把叶片空间内三维流动的物理量与流面上二维流动的物理量联系在一起, 可以把三维的运动方程转换为流面上的二维流动方程; 而在导出的流面上流动基本方程中出现了流片厚度和流面之间的作用力, 它们是流动三维性的表征, 也是流面上流动方程与通常的二维流动方程的不同之处, 可以认为它们是流面理论模型的两大支柱。还应当注意到, 在这一理论中, 引入了一个沿流线的不变量——相对滞止转子焓 I , 它使方程更为简洁, 计算更为简便. 这一座桥梁、两个支柱和一个不变量, 可以认为是两类流面理论的精华。这个理论的建立, 可以清楚地看出内部流动研究的特点,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其他内部流动现象也是很好的借鉴。 还应当特别指出, 在这个理论的创建过程中, 把丰富的想象能力、清晰的物理概念、严格的数学演绎和方便的工程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全方位地体现了工程科学之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个基于两类流面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是一个全面展示工程科学之美的优秀范例。 工程热物理学科 随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个宇航员进入太空, 人类第一次离开了地球, 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继飞上天空之后, 人类又面临飞离地球、进入太空这样一个需求, 吴仲华和中国老一代科学家敏感地认识到推进装置的重要性和前所未有的科技难度, 面对高温、高压、高速、高转速和化学反应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 为了研制出性能可靠、经济适用的推进系统、 必须对其内部的工作过程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必须对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输运和利用的规律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 必须把各类热现象、热过程涉及的分散的工程热力学、内部流动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几门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这也就是说, 必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就诞生了工程热物理学科。 作为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 工程热物理学科有着坚实的学科基础。对于一个推进装置, 首先要从系统上进行研究, 从工程热力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合理性和优越性, 也就是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来分析、研究, 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在推进装置和能源动力中, 往往涉及到各种流动问题, 应当从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出发, 加以研究, 特别是要求解释用于旋转机械的Navier-Stokes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 并在专门设计的、测试精准的试验平台上进行细致的实验。除了流动以外, 还常常伴随着多种多样的传热传质现象, 此时还要用Fourier定律等来分析。对于伴有燃烧过程发生的现象, 更需要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定律和方程来加以研究。可见, 工程热物理学的几个分支学科都以其各自的理论和定律作为基础, 而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这使得工程热物理学成为一门内部结构完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工程科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 工程热物理学有了长足的进展, 其应用范围也大为扩展。现在, 它在航空航天推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建工程热物理学的作用, 已经充分显现, 而且必将进一步展现出其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日益显著的、巨大的贡献。正如国际知名科学家田长霖先生所预言的那样, 提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日益显现”。可以预期, 随着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的实现和高效、清洁能源技术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工程热物理学将迎来更为辉煌的时代。 能源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 吴仲华敏锐地意识到,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源问题将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必须认真对待, 及早研究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战略。 正在这个时候, 他收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讲座第二讲关于能源问题的邀请。经过广泛的调研、深刻的分析和慎密的思考, 他把讲座的题目定为“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的能源供应尚不紧张, 能源问题也未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这个时候吴仲华已经清楚地看到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他明确地指出, “能源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根本环节和战略重点”。 报告中, 他特别强调了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大意义。在总结人类利用能源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分配得当, 各得其所, 温度对口, 梯级利用”这一高效利用能源的十六字原则。 其中“温度对口, 梯级利用”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综合与总结, 是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 对节能和科学用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总能系统”的概念, 来阐明能的梯级利用这一重要原理。 与此同时, 吴仲华着重指出了科学技术对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 必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 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先行。在报告中, 他还建议国家统一组织、领导, 制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提出注重能源工业中产生的大量污染,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对各种能源, 要从重要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环保性等方面进行中综合、全面的比较, 做到“分配得当, 各得其所”。 今天, 当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的时候, 当雾霾和气候灾难等频发的时候, 对它们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了。在当前, “能源革命”的风暴席卷我国, 这是我国能源充足、经济、清洁、低碳、长久供应的根本保证, 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因循守旧、保护落后, 最多只能暂时起点作用; 长远来看, 只能是贻误时机, 是没有出路的。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深入探讨“能源技术革命”的内涵, 对不同能源品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怎么样来实现? 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 哪种能源的技术革命越彻底, 它将在未来能源中起的作用就越大! 历史在前进, 时代在变化。与20世纪相比, 我国和世界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无论如何变化, 科学的精神, 创新的思维, 严谨的作风, 扎实的工作, 仍然是要长期坚持的。在这方面, 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继承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吴仲华先生的学术思想, 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在他的光芒照耀下, 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努力奋斗! 原文 ↓↓ ↓↓ 徐建中. 吴仲华与工程热物理. 科学通报, 2017, 62: 2586 ~ 2588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2/23/10.1360/N972017-00743?slug=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顶尖物理学院士,回国却被迫下乡挑粪,中国航空史上最大悲剧
热度 15 beckzl 2017-1-20 23:20
士之过? 国之殇? …    今天,无数人享受过航空交通所带来的便捷    它宁静、舒适,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    甚至让当天在广州和新疆之间奔波成为了可能    作为现代飞机核心技术之一, 涡轮引擎 是其中最关键的    我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引进的英国的技术    在引进谈判中,中国人与英国人据理力争    不惜花费了好十几亿人民币将其引进    然而,如此先进昂贵的技术其实是基于一个中国人的理论研制成功的    而当时的他还在湖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养猪赶牛,挑粪种田    他毕业于 清华 ,后出国赴 麻省理工 进修    五十年代初他发表了 《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    改变了全世界对叶轮机械复杂内部流动的认识    英国人以他的理论基础才研发出这种发动机    如今民航客机所使用的发动机都基于他的理论    而他,为了报效祖国毅然从美国回到家乡    却因为因为 种种人为因素 ,无法施展拳脚    半辈子都在重建航空工业根基的死循环中    直到2003年我国才终于将这种发动机的技术吃透    尽管如此,他依旧被誉为 航空界的钱学森    他的讲学录像甚至被NASA作为培训的教材 …    吴仲华 先生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17年出生于上海    他父亲是一位随和的职员,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就成长在这样的小康家庭中    接受了很多来自母亲的勉励和开放的价值观 吴仲华    吴仲华也从没辜负过良好的家境    他少时就读于上海 格致中学 ,高中转学至 南京金陵中学 就读    优秀的教育给吴仲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金陵中学钟楼    高中毕业后,吴仲华考上了清华大学,正春风得意时    帝国主义列强瞄准了中国的土地    日军全面侵华,东北华北沦为战乱之地    各大高校迁往临时校址,吴仲华的求学路异常坎坷 卢沟桥事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吴仲华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    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确切的说是 工业救国    他进入了国民政府筹建的交通兵辎重兵学校    学习了驾驶车辆、修理卡车、装甲车的实用技术 民国时期辎重部队    吴仲华满腔热血为抗日献出浑身的力气    结果毕业后所服役的机械化部队并不直接参战    他失望至极,返回了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西南联合大学    毕业后吴仲华留校任教,并与同学李敏华喜结连理    没两年,吴仲华夫妇都 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考试    双双赴 美国麻省理工 攻读博士学位 麻省理工学院    吴仲华时刻心系祖国,也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    起初,他考虑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重中之重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希望主修 农业机械    无奈麻省理工已经不招收此专业的研究生    吴仲华只能该学 内燃机专业 ,阴差阳错走对了路    在美国求学的日子并不好过,吴仲华夫妇两人有了两个孩子    照顾他们的同时还要兼顾繁重的学业    吴仲华主动分担了大量家务活,全力支持妻子    他们轮流上课,一人在家照看孩子,一人去上课    下课铃就是两人交接班的信号,就这样念完了博士 吴仲华与妻孩    1947年,吴仲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 博士学位    他的妻子李敏华也成为了 麻省理工航空系的第一位女博士    夫妇二人又先后受聘于NASA的前身 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    而且因为两人都 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只能以老外的身份申请,要经过国会的审批    当年全美国只有四名外国人获准,他们就在其中 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    吴仲华参加工作后,立马开始传热学的研究    但在实验室的建议下,他又转向叶轮机械流动的研究    这一改变迎来了吴仲华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他先后发表的一系列叶轮机复杂的流体研究论文    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学界普遍对如何分析叶轮机内部流动没有公认的合理方法    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叶轮机械内部流动也可以使用外流的解析方法    当吴仲华也研究到这个问题时,十分有洞见地意识到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复杂边界条件    沿用外流解析法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分析       于是他十分有远见地应用刚刚出现的电子计算机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数学的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叶轮机械复杂的内部流动数学物理模型    开辟了航空机械的新篇章,后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一次大会上有人评论道: 在五十年代初期,国际工程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计算机的发明和叶轮机械吴氏通用理论的创立。    吴仲华在美国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敌对,吴仲华夫妇毅然退出了美国的军方的研究机构    同时,来自中国的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会议作报告    吴仲华旁听后心中燃起了中华复兴的火焰,毅然回国 伍修权在联合国讲话    回国后,吴仲华夫妇从无到有一手建立起共和国的航空事业    在母校清华大学开设了 全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    与中国科学院合作, 创建了中科院动力研究室    培养出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中国军舰燃气轮机的研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左二为吴仲华    吴仲华也因此党员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即是后来的 院士    还获得了第一次颁发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后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他还担任物理热工系主任 吴仲华    一切都顺风顺水,眼看着新中国的轮机热力学即将走上正轨,却遇上了政治变故    当时全国兴起了 “插红旗,拔白旗” 的运动    对刚回国不久的吴仲华来说,要明白政治形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他直言不讳,耿直地指责大跃进中不科学的精神    最终被批为保守落后,遭受了大字报批评    还被定为 清华大学的两面大白旗 ,重点批判    说一个曾经创造了叶轮机械历史的知识分子思想保守,想来也是万分讽刺。 吴仲华    次年,清华大学党委领导亲自为他平反    正准备再次重新展开科研工作时,又遭遇三年困难    吴仲华手下的研究骨干陆续被调往其它地方    航空工业受到冷落,全依赖苏联提供的图纸生产 在中国战功赫赫的苏联米格15战机    之后的近十年里,吴仲华的科研工作从来没有摆脱政治运动的阻挠    “十年”期间 ,他作为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很多批判    受到周总理的庇护,吴仲华所受的人身攻击不多    但也被抄家,甚至被送到湖北的“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农场里养猪养牛,挑粪种田    这都不是让吴仲华最难过的,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全面停滞让他痛不欲生    每天被无聊折磨,吴仲华竟学会了吸烟    吴仲华的心结同样也是周总理的担忧    1971年,周总理针对航空发动机质量差,性能落后的问题指出要 治好飞机的心脏病    从此,政府高层决定从外国引进全套的发动机技术    与此同时,我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稍有解冻    但依旧囿于国会的阻挠,于是暗示英国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    英国同意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 “斯贝发动机”    斯贝发动机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劳斯莱斯)在60年代研制的一款先进的 涡轮风扇发动机    与当时我国的涡轮喷射发动机相比,有推力大、油耗低、可维护性好的优势    最初,英国只同意向我国出售 民用 斯贝发动机    而国务院建议购买 军用 斯贝发动机专利    历经六轮谈判,终于签订了专利引进合同 斯贝涡扇发动机    然而,英国人的这款先进发动机实际上是基于吴仲华的理论研发成功的    作为斯贝发动机的鼻祖,吴仲华此时还没有恢复工作,还在接受劳动改造    中国本应大力支持吴仲华领导的航空发动机研究    却偏要花费约 12亿人民币 购买英国专利    而且所签订的合同目标是在3年内,我国用英国提供的材料、毛坯复制出等质量的发动机    5年内,能用国产的材料和毛坯复制成功       然而,直到1983年,中国动用举国之力才实现国产化斯贝发动机    国产化光鲜的背后,却是对斯贝发动机技术原理理解的缺失    完成了与英国人签订的合同后,耗巨资引进的斯贝发动机竟然因为经费不足陷入冬眠    而在1981年国产的 涡扇6 发动机性能全面达标, 却荒谬因为没有配套机型而下马    有人怀疑涡扇6的下马的原因是四人帮曾经的大力支持 国产涡扇6发动机    吴仲华在恢复工作后,中国也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大批军工企业倒下    他则建议将斯贝发动机改为它用,与工厂合作成立公司    但因为势单力薄,项目没用运行下去    那时候我国的航空工业基础研究元气大伤    吴仲华又重新牵头,将荒废的研究所重新建起来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的工程热物理在国际渐渐有了些地位 吴仲华    国际上对吴仲华也甚是想念,国际吸气发动机学会的第三届会议还专程邀请吴仲华参加    会议上他的演讲被评为全场最佳,英美高校的教授们纷纷发出与他合作的邀请    吴仲华的学术地位再度提高,我国的学术威望也因此受益    晚年,吴仲华罹患癌症,初次手术后他还赴美讲学倍受追捧    两年后,不幸癌症扩散至肺部,于75岁去世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为他发了讣告,称他为 叶轮机械先锋    美国宇航局(NASA)将他讲学的录像作为专著出版,并作为他们的培训材料 NACA时期吴仲华的技术笔记    吴仲华去世后,斯贝发动机终于告别了冬眠,重新启动研究    直到2003年,“秦岭”发动机诞生,才算是真正吃透了斯贝发动机    后来的“太行”发动机、涡扇15发动机都因斯贝受益匪浅 搭载“秦岭”发动机的飞豹    一个国家能有一位理论开拓者是何其的幸运    但却因为政治风波失去了主动,为了迎头赶上竟然抛弃自主研发,靠买回来的果子撑门面    这种本末倒置又是何其的悲哀    吴仲华的故事没有人想看到第二次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 欢迎关注
132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斯贝发动机之父”回国后的悲剧
热度 4 jiangxun 2014-7-6 23:07
作者:林辉 吴仲华 对飞机构造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知道斯贝发动机,它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针对中、近程旅客机的需要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生产的一种低旁通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六十年代中期起大量投入使用,分喷水的民用型和加力的军用型。1964年民用型“斯贝”装于“三叉戟”、BAC-111等民用客机。军用型“斯贝”装于F-4K、F-4M、法国的幻影IV和西德的F-104G等军用战斗机。可以说,曾经的斯贝发动机可是世界闻名,其特点是推力大、耗油低、可维护性好、使用寿命长等。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中共迫切需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当然也包括空军在内,而提高军用飞机性能的关键恰恰是发动机。虽然中共组织人力在自主研发军用发动机,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诸多技术仍落后世界十几年。 于是,七十年代初,中共高层先后下令从英国购进民用和军用斯贝发动机。在引进斯贝发动机时,英国人提出的要价十分高昂,仅某些计算手稿就要80万英镑,谈判几度停顿。 后来,不知中共哪位官员提到了吴仲华曾在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工作过。仔细一找,吴仲华正被关在牛棚中,负责打扫厕所。中共高层立即下令让吴仲华参加中方谈判组。 吴仲华,1917年7月出生在上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先后任美国NACA研究科学家、PIB教授。后来他去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工作,并于50年代初发表了《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其所提出的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 在英国工作期间,吴仲华根据“三元”原理发明了斯贝发动机,因此被誉为“斯贝发动机之父”。事实上,现代喷气发动机仍然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1954年,吴仲华不顾英国的挽留,选择了回国。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1958年反右中,他受到了重点批判,被认为思想右倾;1964年“四清运动”中,吴仲华再次被打倒;1966年文革爆发后,则被关进牛棚接受改造。 当中共高层特许吴仲华参与和英方的谈判后,英方代表发现这个新来的代表很不一般,对斯贝发动机的原理十分熟悉,很不好对付。于是忍不住请问他的姓名,吴仲华回答道:“我叫吴仲华!”英方代表闻听惊讶极了,眼睛也睁大了。突然,首席代表起立,并叫全体代表也站起来,向吴仲华敬礼说:“你是我老师的老师。”谈判由此顺利进行。 然而,一个如此富有才华、让英国人如此尊敬的科学家却在回国后屡遭批判,而且再无建树,于1992年9月悄然去世。这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自然是不言而喻。\ 吴仲华(1917.7.27-1992.9.19),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50年代初发表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60年代,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个人分类: 天下|352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