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良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良知的声音只有在寂静中倾听
yangwenzhi 2010-10-31 11:02
杨文志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词中曾讲到,学术共同体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按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以学术为志业,在这里,科学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学术共同体需要宁静,宁静致自由,自由成学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伽渥曾有句名言:良知的声音是轻微的声音,它在尘嚣之中难以被听到。学术就是轻微良声,它需要人们忘却世间的激越,在寂静中倾听。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作为学者,要耐得住寂寞。这种寂寞是与非学术性的交往相对而言,意味着较少非学术性人际交往;较少受到外在的时间限制,能够相对自由地掌握自己的时间,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寂寞包含着内心宁静、恬淡、超然的意味,所以学者能够与周围的日常生活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专注于所从事学术研究本身的价值,不为外界因素诸如名或利所左右;隐含着自觉自愿的成分,而这种自觉自愿是建立在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同、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之上的,所以甘于寂寞的背后常常是对其学术研究的强烈爱好和兴趣。 我很欣慰,近些年来,在社会喧嚣的环境中,我国许多科技工作者和学术交流工作者在学术交流中索塑造我国的学术交流文化氛围,努力让学术交流回归本位,努力张扬学术,努力为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发展赢得宁静,努力为学者们找回寂寞,千方百计营造学术生长、传承、发展的学术交流空间。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3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良知在喊你,河北大学站出来
chrujun 2010-10-23 22:57
因醉酒飚车致一死一伤的官二代李启铭目前已经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就当全社会都在口诛笔伐我爸是李刚之时,作为案发地兼受害者的河北大学,却无厘头的对全校下达封口令,严令禁止目击者对媒体说话。迫于压力,现场目击者正保持集体沉默。(《广州日报》10月21日) 多行不义必自毙。对用狂妄无知践踏法律的李公子,相信法律自会给公众一个说法。但是,在这场由权力跋扈所导致的校园悲剧中,作为受害者的河北大学却一点都不给力,反而动用官方权力强制将学生变为沉默的羔羊,既不可理喻又荒唐至极。我认为,校方禁声后的集体沉默,实质上就是助纣为虐的前戏,最终换来的只会是无休止的李刚门,法律界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纵容犯罪。 河北大学无理由的下达封口令,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还是可以略见一二: 推卸责任,急于脱干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书记任国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这起事故中学校是受害方,对女孩的死无须承担责任。作为领导,任书记的话更具有官方意见的性质。当学生的生命权益遭到暴力侵犯,校方非但没有及时采用法律手段为受害者讨说法,反而跳出来首先为自己诉苦,急于推卸责任。作壁上观,将学校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是畸形大局观走火入魔后的官场毒瘤,更是对学生生命的麻木不仁,何其悲也! 畏惧权力,讨好地方。我爸是李刚,不仅是李公子敢于公然挑衅法律的资本,在河北大学的推波助澜下,更有可能成为替李公子逃脱罪名的护身符。据媒体调查,李公子的父亲李刚,正是河北大学所在辖区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在李局长的地盘搞翻李少爷,一来显得不厚道,二来确实没那份勇气,万一李大人搞个秋后算账那还了得。在权衡利弊关系之后,不如选择将沉默当作人情。殒命于车轮下的花样年华,却死无对证,何其悲也! 危机公关,被和谐。在我看来,这是集体沉默最具可能性的真相,也符合官场江湖的规律。儿子撞了人,做爹的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何况自个还身居要职。再者,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李局长与河北大学估计也是老交情,这回打打招呼走走关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李局长的危机公关,河北大学还是得掂量掂量。犯罪既成事实,一切掩饰都只会是徒劳,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体沉默,双方都不得罪。正义被和谐,良知被掐灭,何其悲也! 无论法律的最终裁决如何,河北大学纵容犯罪都已经是既成事实。作为一所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等院校,责任不仅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更在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诚信守法的社会公民,敢说真话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禁言令显然与之背道而驰。学生连说真话的权利都没有,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从何谈起? 如何让学生说真话,河北大学应该多学习浙江大学。2009年的欺实码事件中,浙江大学组织学生说真话,讲真相,最终将肇事者胡斌推上法庭,接受法律的制裁。河北大学,请你站出来。(武海亮)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0/23/c_12692152.htm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2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的良知与眼界
cutefay 2010-9-26 00:21
今天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科学家的良知问题,他的意思是,科学家在给有些机构做咨询或者做项目的时候,不能成为某些机构坑害老百姓的帮凶。但这没办法用政策制度来约束,只能凭着科学家的良心来做事情。他说,如果科学家没有良知,比起社会大众没有良知更可怕,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而这又和科学家的眼界是相关的,如果一个科学家眼界不够,论证的东西看似对现在是有好处的,但可能对未来有很大的危害。因此,科学家在看问题的时候还要有眼界,这样才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的这番话引起我的其他一些思考。当今科学研究是很严谨的,严谨到几乎每说一句话都要讲证据的地步,这就跟法庭上的辩护行为有些相似了。科学家的证据是指真实的实验数据或者真实的现实情况。这样的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致学态度。然而,现实中真的需要任何事情都需要讲证据吗?在没有证据只有推测的时候人们就对此事否定打击吗?我觉得,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这么所谓的科学,有的时候为了找到证据,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举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人们无法预知突发事件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会发生,会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找不到所谓的铁铮铮的证据,那人们因为找不到证据就对此不理不睬,听天由命吗?显然不是,只要有某种安全隐患,人们就会提前采取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即使有证据也晚了,尤其是突发事件如果涉及到剥夺人的生命的时候,更是无法挽回 所以,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就需要事事都要拿到证据之后才采取措施,只要有危害的可能性,人们就应该去关注和预防危害的产生,而不是说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危害,就认定一定不能发生危害,而放任不管这种可能会产生危害的事情,甚至鼓励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不可能对未来把握得很准确,现在认定是对的东西将来可能会发现是错的。 引用一个例子,是前天科学网几位博主在饭桌上谈到的例子: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为他发现了对人和动物有剧毒的有机氯杀虫剂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但现在已经证实DDT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当DDT进入食物链,将食肉和食鱼的鸟也毒杀了,从70年代后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所以,科学家们要更有眼界,更有远见地预测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情况,而不能只依赖于眼前的情形作出判断,因为现实虽然是真相,但有可能是暂时被蒙蔽的真相。如果一定要等到找到证据才作为,可能人类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830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良知效应
caoman 2010-8-26 09:27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的良知和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并逐渐融入周围的环境(适者生存)中。故有,孩子的品性随父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良知效应的话,可以利用该效应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择偶、择业、儿童教育和人才培养等。 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重要的两件事是:择偶和子女教育。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择偶的标准有门当户对和志同道合,教育子女最好的办法是身教胜于言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或逻辑起点,即良知效应。例如,择偶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人品和价值观,即良知。两个人的良知水平相近,结构(以良知要素为横坐标,各要素的大小为纵坐标,绘制良知要素曲线)相似,在关键或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才不会有原则性分歧,并相互促进,可以白头到老;两人良知水平结构相差较大,但能相互接受、适应对方,发挥良知效应的作用,两人会在打斗中增进感情,并越来越有夫妻相;否则,一旦一方在有限时间内放弃适应或接受对方(如善养父母观、爱情观),即放弃良知效应的作用,就会造成感情破裂和离异。因此,择偶的过程中,两人一起绘制各自的良知要素曲线,进行分析对比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比算命和看手相科学。 在工作中的应用。 工作中重要的两件事是:择业和立业。现代人择业的标准比较实际,人员流动率较高,表面上看是工资低或管理方式不适应的原因,实际上深层原因是价值观(如利益观、管理观)的差别,直接表现是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其实是没有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一般规律是越年轻越容易利用,因年轻人的职业观没有形成,容易接受适应(当然也容易浮躁);而空降兵自有的赢利、经营、管理、用人等观念已经固化,不愿改变自己,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只想让公司适应自己,而不主动去适应公司。同样,创业成功率低,企业寿命短,表面上看是资金、行业、客观环境等的问题,实际上是创业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差异,即个人良知与公众良知和天理距离较远,而又不善于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故得不到社会认可和各种商机与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因此,择业和立业过程中,选择良知水平比自己高的高手(如领导),先接近靠近(即进圈),到与其下棋,再超越,保证比自己摸索来的快。 在学习中的应用。 学习中重要的两件事是:学做人和学做事。现代人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学做事上,忽视了学做人的学习,不重视良知的提升。例如,出国学习与参加各种培训,主要都是为获得做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选择学校和培训师时,关注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重视其文化和良知水平。做人与做事是相互关联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反映,不会做人就很难做成大事,即良知水平影响做事水平,故有严师出高徒之说。为提高良知水平,在选择学校和老师时,除看其业务水平外,还要看其良知水平,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使自己即学习了业务知识,还学习了提高良知水平的知识。近年来,出现海归、海待和海货现象,就是没有利用良知效应的作用所致,因在国外时间长其价值观与国外人趋同,回来后面临与国内人重新相互磨合和适应的问题,自以为留学回来就高人一等,放不下驾子主动适应环境,其实专业水平高了,良知差距也大了。 基于良知效应,无论择偶、择业,还是学习,选择相应伙伴时,基础依据都是人的良知,除了关注选择对象的良知外,还要关注周围重要人的良知,如家里的直系亲属,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和核心团队成员。近期国内兴起的国学热,是国人良知水平开始复苏的表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存在良知效应,个别人改变能带动周围人,也会被周围人淹没。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屏蔽
caoman 2010-8-26 09:26
人的良知可以接近天理,但很难达到天理,良知由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十个要素构成,同一人很难把十个要素都做到位,所以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俗语说自古忠孝难两全。 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地位,面对不同的对象,其良知要素构成比例大小不同,对个人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良知要素也不同,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般的良知作用规律。 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良知会被私欲屏蔽。如果被屏蔽的良知违反了良知作用规律,则会对个人发展造成较大阻碍,甚至灭顶之灾。即影响人类发展的深层原因,归根究底都是良知被私欲屏蔽所导致的。这里探讨职场上良知屏蔽的影响,以窥见一斑。 良知屏蔽结果之一:影响进步。 许多人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学历和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付出的劳动和经历也不比别人少,甚至经常加班加点,但总是得不到认可和提升,或提升后也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原因在于他总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上级的指导,不改变、不长进,同样错误和问题总在自己身上出现,甚至牢骚满腹,提交不了让人满意的结果,长此以往,客户恨之入骨,上级心灰意冷。这类人,被屏蔽的良知主要是义、孝。 例如,对上级的义被自己私欲屏蔽的经理人,其表现是不接受或得不到上级的投资,甚至打着为下级好的假仁的旗号,不认可上级这个人,私下发上级的牢骚,上级安排的工作不能主动接受并积极完成,提交不了上级认可的结果,也给下级带不来好的结果,并给下级造成不良的影响,既得不到下级也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其中,损失更大的是所有下级、客户和公司,上级的投资传递不到员工,员工利益难实现,向客户传递更打折扣,客户价值实现不到位必然反馈到公司利益受损,等于价值和良知被该经理人终断。 良知屏蔽结果之二:影响快乐。 毛主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发生在人与人间使人不快;许多人都认为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压力,往往由事引起使人痛苦。公司内的不快常常发生在团队内和不同部门同事间、上级与下级间,往往是为工作中的责、权、利而争吵,经常发生在目标界定、过程管控、结果评判等环节,如上级暴跳如雷、下级痛哭流涕、会议争吵不休、研讨不欢而散、对上级不满愤然离职等,甚至气出病来。这类人,被屏蔽的良知主要是仁、和。 例如,对下级的仁被自己私欲屏蔽的经理人,其表现是不把下级的成长放在自己心上,经常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为了完成公司的工作,在替下级、帮助下级做事(其实是假义),不关心下级技能的培养,不对下级投资,把下级当成实现自己利益和目标要求的工具,而不是把下级当作自己负责辅导培养的对象和为公司未来发展输出的人才,结果自己及其利益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实现,下级也会受到相应的熏陶和感染,但下级锻炼的机会被剥夺,得不到及时的辅导帮助,导致企业中出现后继无人和只依赖于能人的被动局面,员工和企业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并有很大的人力安全隐患。 良知屏蔽结果之三:影响生命。 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包括钱财、荣誉、情感等,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做出伤害(损害)他人、团队、单位和社会的事,心中很少甚至没有他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尤其是官职越大越难,得不到及时制止,更难主动及时检点自己、改变自己,逐渐会走向犯罪的道路,生活在恐惧状态或牢房中,甚至提前结束生命,如侵权、贪污、杀人等行为。这类人,被屏蔽的良知主要是敬、德。 例如,对同事的敬被自己私欲屏蔽的企业人,其表现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做,没好处的事就不做,规则制度对实现自己利益有帮助就接受,否则就找各种理由逃避、抵制或否定,打着敬畏规则的旗号要求下级做自己做不到的,甚至经常做违反规则的事,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自己想要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或要伤害到自己眼前利益的时候,会不顾一切的找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避免个人眼前利益受损,获取或侵占别人和团队利益,爱财却取之无道,一次得逞,下次胆子更大。结果以损害别人利益为代价,暂时避免或饱了自己私囊或私欲。因无论多么精明,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历史会证明一切。 良知被私欲屏蔽是影响发展的根源,每个人的私欲不同被屏蔽的良知也不一样,提前了解自己的私欲和被屏蔽的良知,有助于通过修身养性来化解,使自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该阶段必要的良知。既然知道良知越接近天理越成功的道理,为什么不遵守自然法则勇敢的揭开私欲的盖子哪!就仁和义的拥有和顺序而言,给出其作用规律就可知做此探讨的益处。 有仁无义一定得不到提升,有义无仁有可能得到提升,有仁有义一定能得到提升,假仁假义可能得到一时的提升。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评价
caoman 2010-8-26 09:25
在日常生活花费中,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在人的品行或品质(良知)评价中,由于没有计算良知的方法标准,不能用量化数据来描述良知的大小、多少,只能停留在定性的好坏或有无上,使良知泡沫现象长期存在,掩盖影响人类发展的深层原因,不能根除战争、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坑蒙拐骗等阻碍人类发展事件的发生。这里就此问题做一探讨,做就有希望找到,不做永远没有希望。 评价方法。 先做一个假设,良知由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十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占 10 分,共 100 分;每个要素分底、中、积、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占 25% (即 2.5 分)。例如,仁分底仁、中仁、积仁、大仁,依其做事的主要动机对象为衡量标准,分别是为自己、为他人、为单位、为社会,许多人处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分别可得 2.5 和 5 分;处于第三、第四层次的人越来越少,分别可得 7.5 和 10 分。也就是说许多人总分在 25 和 50 分间,达到 75 和 100 分的人越来越少。若 100 分是通天理的话,实际测评得分代表现在水平,未来得 100 分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差是需要我们去克服和弥补的。单位和单位之间良知的差距,可用人均测评分数来衡量。 结果分析。 良知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类生下来就固有的,都接近 100 分。为什么用上述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不是如此呢?其实,以上测评的只是人类良知的外在表现,还有一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被私欲屏蔽在内心深处。人一出生和到人生尽头时的表现主要是索取,两头良知的表现得分很少。到一定年龄(如 18 岁)才能自食其力,掌握一定技能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如 30 而立),当然也能做破坏或不利于他人的事,中间阶段良知的表现得分可多可少甚至是负值,这就是得分差别大的主要原因。一生明显的转变发生在六十不惑之年,不同人间的差别很大,同一家族的人相似,相互间有影响。人的良知大小开始即起点几乎相同,后来千差万别,说明良知的外在表现受环境影响,故有环境造就人之说。 改进措施。 既然良知被私欲屏蔽、环境造就人,那么可以理解环境是通过引发、助长或抑制私欲,来实现对良知的调控。因此,要提高良知就要选择环境,并要在该环境中顽强的坚持下去。例如,前期(如 14 岁)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家庭成员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占先入为主的光,这就是政审时看出身的道理;中后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社会主流和工作单位的影响,故有物以类聚和人以群分之说。人有选择和左右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能力,朱元璋叫花子出身,仍然可以做皇帝,说明良知是可以挖掘出来的。要成就什么命运,就要树立什么良知;要树立哪一种良知,就要到崇尚、敬畏这个良知的圈子(即环境)中去。但要顽强,能挺住。越接近圈子核心,难度越大;树立越快越到位,成就越大。 有了这个评价方法, 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良知用打分形式做定量评价。为了尽可能准确,最好征求了解你的人的意见,以防良知泡沫作祟。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良知表现出来了,有多少良知被私欲屏蔽住了。为了发掘被屏蔽了的良知,要走进拥有这个良知的圈子,并努力进入圈子的核心,让闲置的良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会发现,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大跳,甚至吃惊。原来不明白和想不通的事会豁然开朗,如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不成功,学历比自己低、学习不如自己好的人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泡沫
caoman 2010-8-26 09:24
大家都知道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的背后是良知泡沫。其实,社会上一切不良现象的背后都是良知泡沫,换句话说就是良知的缺失。中国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同时,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贫富差别、腐败、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出现就开始着手解决(如环境污染),但结果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精神文明发展的滞后,即被良知泡沫蒙蔽了。 良知泡沫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对于人为的问题,往往就问题而问题,并美其名曰对事不对人,相当于就事论事。事实上,不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事的问题。因事是人做的,要解决事,就要先解决人。解决人的什么?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包括人与人)和谐相处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人的良知与天理相近,越相近问题越少、发展越和谐持久,即要求解决人的良知问题。因此,要根本解决事的问题,就要先解决人的良知问题。为什么很多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深层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良知有问题,即是良知泡沫所致。例如,单位迟到、拖延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没有从解决人的良知问题入手,即人的品行不改变事就不可能有改变。 良知泡沫导致重事不重人。 良知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态度和行动结果上,包括对自己。晕轮效应主要表现是对自己评价过高,不但包括外表的评价,也包括内心的评价,往往对内心的评价误差更大,即良知晕轮的程度更大、时间更长,却因不直观而难对比校正。既然自认为自己良知水平很高了,就不会把精力重点放在做人上,包括为人师表和心中有别人。例如,一些领导很难把精力放在人上,甚至认为自己把事做好就是负责的领导,不知当领导更重要的责任是培养下级带团队;在管理员工时,只给员工要结果,不关心员工的成长,不考虑员工能力的提升,不为员工的职业发展着想;也不会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做事是为了应付上级,更谈不上为上级分担,做让上级期待和感动的事;不关心自己的上下级,更不会关心客户,即心中没有客户,不能实现客户价值,就不能创造价值。 良知泡沫导致知识越多越反动。 知识分子的特点是学习的知识多,即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多,很容易给知识分子造成一个假象:知道等于拥有。通过说讲马上就能展示自己拥有,并常常为此感到自豪找到成就感,无意中阻止了通过行动和行动结果来展示。人都有惰性,但对于有上进心和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会以此理论指导行动,做出大的成就展示良知,而不仅仅是靠说去展示。例如,知识分子往往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有更大的欺骗性,和更强的破坏力。相比之下,那些没有知识和不知道该道理的人,只能通过行动和行动结果来展示自己,因良知是人类固有的。例如,黑社会成员一般都很讲信誉,动手能力强,对团伙成员很仁义。 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可以公开承认自己能力或技能的不足,甚至身体长相的不完美,但很难承认自己品行或良知的不足(即知廉耻),一般都认为自己的品质是好的、甚至是高尚的。说明良知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一般都想有好的良知,对自己良知水平的评价偏高(即有晕轮效应或泡沫)。正是这个泡沫,使自己不能正视不足,这样就给私欲开了绿灯,越来越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 影响自己发展的根本因素是自己的良知,制约自己发展的屏障是自己给自己打造的良知泡沫。良知泡沫是人类发展的天敌,是人类需要突破和战斗的真正对象。胜利属于能戳穿自己知良知泡沫的勇士。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传递
caoman 2010-8-26 09:23
国学研究者说做人的良知可概括为十个字: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上文分析得知,企业赢利流程的实质是企业人良知的传递过程。一位博友发表评论, 良知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树立和传递,使企业人甚至社会人达成共识是个很困难的过程。良知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吗?良知的传递一般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再从内到外,如此往复,传递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在此抛砖引玉。 良知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俗话说产品如人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家都有通过人的言谈举止看其修养品德的经验,品行这个词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品性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良知的传递主要也是靠行动来完成,当然行动前的理论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达到心领神会,会说更好,但会说不会做的话还不如不会说。行动有时是违心的(包括装好和装坏,如好心好意和假仁假义),不容易被看透,不等于不能被看透,因违心和顺心的表情不同(这里的品和心指的都是良知)。况且,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无数双眼睛在评判,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统计和最终的结果往往惊人的一致。良知是人类固有的,不属于如何一个人,也不被任何人所独有,写在人的脸上,表现为人的行动。例如,奶毒品等伪劣产品事件反映了人良知的缺失。 企业精神领袖良知的水平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缔造者或核心领导人(即精神领袖)的主要职责,负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其个人的良知直接影响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其个人良知与天理接近的程度决定了企业价值的大小,即企业价值很难超过企业领袖良知水平,企业领袖是企业从外面接受投资的入口,也是企业发展高度的瓶颈,决定了企业能做大多走多远。当然,不排除企业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但本性难改山难移,故从这个意义是讲企业领袖的本性或良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规模,关键时刻企业领袖的更换能决定企业的命运。例如,稻盛和夫经营第二个企业也能成世界 500 强,这就是他的良知决定的,相信他经营第三个企业的话同样也能。 企业核心团队的良知水平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强。 管理有著名的二八原则,企业核心团队或管理层完成了企业 80% 的业绩,即企业的战斗力是由企业核心团队的能力决定的,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强(企业领袖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但不能决定能做多强)。核心团队良知的基础主要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决定,良知的完善主要由企业核心领导人的良知及其传递能力,和核心团队的学习能力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团队是企业内良知传递的关键环节(承上启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企业发展做强的瓶颈,核心团队的打造是企业领袖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核心团队 良知的树立主要通过对上和下的行动(并需言行合一)来体现,行动的结果能创造 80% 的业绩,也会带来 80% 的破坏力 。例如,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有相同的价值观,即有相同或相似的良知,得民心(接近天理)者得天下,共同建立了新中国。 企业员工良知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价值。 企业的产品是通过员工的手走向市场的,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客户价值是通过员工实现的,员工的所作所为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的良知直接反映到产品品质和企业价值实现上。即企业良知从内向外传递的出口是通过员工完成的,员工的良知代表企业的品质、决定产品的价值,是企业得到客户认可、实现客户价值并投资客户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要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实现客户价值,首先要为员工提供好的投资和服务,实现内部各部门间的客户价值,这是企业核心团队或管理层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毒水饺事件是企业没有给员工做好投资和服务给企业形象和价值造成极大损失的典型案例。 企业是组织的一种(一个部门也是一个组织),良知的传递主要靠行动来完成,组织领袖担当其良知接近天理传递给核心团队的主要职责,其良知决定了组织能发展多大;核心团队良知的树立和传递决定了组织能发展多强;成员良知的建立和传递决定了组织的品质和价值。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赢利流程
caoman 2010-8-26 09:22
赢利是每个企业人的职责,如何赢利?赢更多利?是许多企业人(尤其是经营者)苦思冥想的问题,不同良知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有个人奋斗、取之有道、善待客户等,也有坑蒙拐骗、损人利己、克扣员工等。国学研究者告诉我们,做人的良知包括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历史事实证明,最后的赢家往往属于那些良知同天理最接近的人,如孔子、毛泽东。良知同天理接近的越多赢利越多,接近的越早赢的越早,接近的越快赢的越快。赢利流程是价值的传递过程,更是良知的传递过程。 赢利流程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赢利要经过若干个环节实现,每个环节将个人价值注入产品中,包括改良创新和节约成本,最终以产品赢利的形式体现为团队和公司或组织的价值。尤其是工业化大生产和流水作业,各环节间相互影响,每个环节对赢利的贡献或破坏都传递到产品的价值和最终的赢利结果上,即最终的赢利是各环节参与人创造价值(正或负)的加和。例如,设备的生产销售,主要经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后服务环节,设备的赢利就是由以上各阶段参与人共同实现的,若设计没做好或创造价值低,马上会反映在设备制造上(成本高或功能差赢利低);若安装工期长,直接反映是成本增加创造价值低甚至负价值(亏损)。 赢利流程是客户价值实现的过程。 赢利要有利润来源,利润来源于客户,从客户获取利润的前提是让客户赢利,也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因当客户价值得到实现和满足时,客户才会心甘情愿并有能力支付报酬,故企业赢利过程是客户价值实现的过程。一般,客户价值实现的过程包括客户价值的诊断、校正、兑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相应的部门和人负责,任何一个部门或人的工作有失职或不到位,都会反映到客户的价值上,并反馈到企业的赢利上。例如,工程项目的承揽建设,营销人员负责客户价值的诊断明确客户的需求,设计人员负责客户价值的校正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图纸,工程人员负责客户价值的兑现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并让客户满意,若营销人员没搞清客户的真正需求,后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也失控,直接反映是客户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引起客户不满、回款困难,赢利难以实现。 赢利流程是企业人良知传递的过程。 产品是人品的体现,从生产流程的前端开始,要求每个环节人的良知必须一致,否则产品的品质就取决于良知最差的人(类似木桶理论);同样,从工作安排流程的上级开始,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每个人的良知必须一致,否则产品质量就取决于人品最差的一级人。因此,要保证产品质量价值实现产品赢利,各级管理人员和各流程环节人员的良知,无论从上(下)到下(上),还是从左(右)到右(左),必须传递到位保持一致。例如,企业提倡感恩回报,是要求实现企业赢利和客户价值,即企业和客户的双赢,一味的控制成本导致产品质量差损害客户价值,或者不计成本的盲目设计和设备选型导致企业赢利差的行为都不是感恩回报的行为,都不具有感恩回报的良知,直接反映是企业和客户的双输;再如,有的企业总经理的经营理念很好,并严格要求经理人抓落实,虽然处罚严重,但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事与愿违,其实问题就出在没有把重点放在抓高管和各级经理人的良知上,问题普遍不断,说明在高管这个环节就没有传递下去。 赢利流程是自我与客户价值的传递过程,更是企业人良知的树立和传递过程。每个企业人都应成为良知传递和传播者,而不是终结者。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邓聿文:警惕学者越出底线出卖良知
maokebiao 2010-7-24 08:33
2010-07-23 08:21:16 来源: 成都商报 (成都)  我个人相信张不会出卖他的灵魂,即使真有人愿出10亿来购买。原因很简单,他不缺钱,也不缺名誉和地位,不大可能为了10亿而毁灭现有的一切,除非他打算从此以后不想在江湖上混。但张不会为足够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信仰不等于其他人不会。 邓聿文 (北京 学者) 给我10亿也许我会写本反市场的书,说这话的人是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的张维迎( 博客 )。张最近出了一本书《市场的逻辑》。此话是针对有关诱惑的话题而说的。 张是个有争议的学者,自然,此话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批评者认为知识分子的信念不能待价而沽,支持者认为张是个诚实的人,品质可贵。 起初我注意到这话时只看了标题,以为张不过是开个玩笑,用以强调自己对市场的坚守。及至想写此文,把访谈找来一看,才觉得这也许表达了张真实的意思。张在访谈中并不讳言自己在面对足够大的诱惑时,可能把作为立身之本的信念也卖掉,在这一点上,比起一些喜欢冠冕堂皇的虚伪崇高的人来,张的确要强很多。诚实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普通人的可贵品质,张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诱惑时的那种矛盾心态展示给了世人,这很可爱。 但是,假如张真的接受了哪位富豪或者某个组织开出的10亿价码而反市场,那就太可怕了。因为市场是张的标签,是张的学术生命之所在,如果因为某人开的价码足够大,就把立身之本都放弃了,可见他过去孜孜以求,念兹在兹,而且要别人信奉的那套东西,并不出自真心的信仰。人们就有理由怀疑,他这么多年来的艰难坚守,像一个牧师般不停的布道,就是一种假象,是为了博取更大的价码。再推而广之,一个连基本信念和价值都可以拱手出卖的学者,他的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可出卖? 我个人相信张不会出卖他的灵魂,即使真有人愿出10亿来购买。原因很简单,他不缺钱,也不缺名誉和地位,不大可能为了10亿而毁灭现有的一切,除非他打算从此以后不想在江湖上混。但张不会为足够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信仰不等于其他人不会。在我们这个社会,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仅仅是蝇头小利而放弃原则和信念的学者大有人在。 为什么一些学者给人的印象是变色特别快,今天鼓吹市场第一,明天鼓吹调控为重,后天又可能转回来?这里当然有自身的认识问题,认识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也改变,但也有一些人是经不起诱惑,用张的话来说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张在上述访谈中就承认,学者面对的诱惑太大名、利、职位。这就好比一个英雄,在战场上杀敌,经过了多少年的生死磨练,但一个美人就可以攻克他。 除了名利诱惑外,在目前这个物质社会,各种形式的诱惑实在太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的确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得住。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使然。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指出,抵挡不住诱惑可以,但必须坦然承认,最可恶的是把灵魂卖给了撒旦,却还自称是上帝的使徒。 目前这种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瞭望》周刊就曾刊文分析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几种类型,这不是说,学者不能为利益集团说话。在一个利益分化的社会,不同学者为不同利益集团代言很正常,但代言必须要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违背社会基本的公理和道德,不能撒谎,同时在代言时必须亮明自己的身份。 学者一旦失去底线,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己的原则、信念和信仰,其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比官商勾结、官官勾结的危害大得多,因为学者的理论修养和话语优势常常使自己的言行看起来具有正义性质,从而使人们失去应有的判断力。所以,在各种利益交换中,要警惕学者越出底线,出卖良知。 (本文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已有 173 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转发到微博 复制网址 闪电邮转发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浮躁的环境做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太难
whitesun 2010-7-11 23:01
我这几年来一直为所谓的规划教材发愁,因为目前我校上职称的必须条件之一最容易达到的就是参编规划教材一章以上,然而有人说我校一年也就能申请到一本规划教材,这对于很多关系不广的讲师或副教授来说太难了,一等就是好多年,有人45了还是讲师。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有怨气、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也是正常的了。 很奇怪,学校上职称的大多 条件 需要成为头头脑脑才能达到,光有论文,仿佛即使是非常高质量的论文也无法上高级职称。对各种成果的数量要求非常严格,至于论文或书的内容是否是本人写的,无人查,对科研能力、质量的要求最后都折算到数量上。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也不知道这种状况会持续多少年。 我认为大多数上述环境中的学者都很浮躁,常问的论文会不会被EI或SCI收录,从来没听说过讨论论文的实际贡献等问题。大家越来越瞄着所谓的各种条件、要求努力奋斗,常常动用各种关系来达到这些要求,私下里定然存在各种交易或弄虚作假,如果要保持学者应该有的良知,简直太难。若说大家都没良知有些过分,但是大多数人在个人利益面前却表现出种种缺乏良知的做法,例如,自己没能力写论文,让别人代写,把学生的第一作者占了,自己从没写过几个字的书中却写明自己编写了某某几章,而且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没人管没人查也没人敢明说。这样上了的教授、副教授的良知到哪儿去了呢?只能说,在浮躁的环境做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太难。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议“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谈谈工程专家的良知
adamliu800 2010-6-19 11:53
前日,博友丛远新指出了本人拙文 《 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从两位工程界的泰斗看工程师的责任观 》 的导向性错误。在下必须承认:做到言行一致当是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的必备境界。 拜读过黄万里教授的文字(通过丛兄博文 《赏析 知 识分子黄万里的铮铮铁骨!》 ),确实感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之巨,他在《花丛小语》中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质疑了不负责任的工程师,讽刺了歌德派 专事歌颂功德的那派学者 。 否定 但丁诗人但知盯住领导党员,随声附和,动机不纯。文中,黄教授还影射了马寅初教授所提的人口问题以及最为敏感的黄河三门峡计划。黄教授在鸣放时期的大胆直言引来了无情地批判,这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黄万里教授 从黄老的《花丛小语》中我读出了如下内容,与大家一同品味: ( 1 )文中开篇就提到了马路的工程设计问题:这公路是修得有些奇怪 , 在原始的土路基上不铺大碎石的路床 , 却直接铺柏油碎石路面。今年春雪特别多 , 入暖融化后路面下的积水不及宣泄 , 因此路面受载重后就被压碎。(文中语)可见早在建国初年,工程问题就已经困扰民众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有限,施工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经费紧张算是客观条件。但在困难的条件下更应该严格把关,把钱花在刀刃上,否则返工成本更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2 )文中有一段颇带脾气的宣泄:照你说,这是工程设计的错误。王八蛋!市政府谁管这种事的?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样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就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我国的人民总是最好说话的。你想!沿途到处翻浆,损失多么大,交通已停止了好久,倒霉的总是人民!王八蛋!也不知该骂哪位坐大汽车的官大爷。其中对美帝政治体制的描述无疑犯了大忌,似贬实褒。这在当时是对执政政权合理性的挑战。这也是文人的特点,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入牢骚,不免引火烧身。他把官大爷泛化了,自然会引起官方的不满。 ( 3 )对歌德派与但丁派的解读很艺术,很讽刺。他无非是想表达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良知。记得曾在陈国文老师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段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所谓的知识分子,并不是脑力劳动者的同义语,而是指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价值的守护者的人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的就是那些承担社会良知责任的人们。(出自 《 选择沉默!!! 》 )歌德与但丁显然不是人类价值的守护者,他们是自身价值的守护者。黄教授选择了人类价值,所以他奋笔疾书,正直敢谏,也就成了精神上的孤独者。 ( 4 )作为水利学家兼工程师的黄万里教授,最牵挂的还是祖国的大江大河。甚至连他的遗言都是长江水治。这样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治水专家,在其大半生时间里尽被排除在祖国治水专家的名单之外,因其对三门峡与长江三峡工程的反对,乃至连授课的权利也被剥夺( 1998 年恢复授课权时,他已是 88 岁的老者)。在他的这篇讽刺小说中不忘对三门峡工程项目重要专家的敲打:文人多无骨,原不足为奇,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学者的政治性特别强。你看章某原来有他自己的一套治理黄河的意见,等到三门峡计划一出来,他立刻敏捷地放弃已见,大大歌德一番。并且附和着说:圣人出而黄河清,从此下游河治。他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厚颜地说黄水真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其中所指之人是谁并不重要,但黄老所指出的问题,确实重要得很。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专家学者本应成为国之重器,建言献策;万不可人云亦云,失了立场。其后果涉及国家命运、子孙后代。 ( 5 )黄教授并没有一直抱怨,他表示了对政府的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提出了意见,将问责进行到底。在鸣放期间,发起者的原意就是希望党外人士能够多发现并指出问题。看过通篇,黄教授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注重工程设计与质量的责任把关;一味歌德但丁固然不可,一味漫骂企图否定一切亦非所当;文人应有风骨,切不可随波逐流。 前文的标题 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出自张院士之口,黄万里教授也有一句名言:一个读书人,用错误的知识去误国误民,是最恶劣不过的。黄教授真正做到了张院士所说的工程师的职责为老百姓干活。他一次次据理力争,他一次次被批判,他又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论断。圣人出而黄水清只是诗人的浪漫,工程师需要实实在在的理论与数据。我们可以想想,黄教授在预言工程未来的时候是何其担忧,而他的预言成真时又是何等痛苦。耿直在黄教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遗憾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工程活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工程师与工程专家若在这上面失误,影响是巨大的。三门峡工程建成至今,创造了什么,破坏了什么大家都已再熟悉不过,它的功过是非也已成为过去。只是黄老的遗言犹在耳畔: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科学应秉承有理有据的批判精神。黄教授一直强调水文之于水利的重要性。抛去争创世界第一的狂热,回归冷静思考,我们的决策和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值得反思。最近怒江水电开发再起波澜,我们衷心希望决策者与水电专家们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科学发展为导向,慎重考虑,以水文调查为重,合理利用资源,不给后代留下隐患。以告慰先贤的在天之灵。 图片来源自网络,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2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lin602 2010-6-10 22:59
如果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真实与正直:可以平常心地与总理说话,也可以平等地与最下层人吃饭。说话的标准是对不对,而不是有没有利。不要为三斗米折腰。 有良心:许多做事出格的人经常为有知识的人,而且能够做有影响事情的人,许多都是上过大学与研究生的。因为他们有机会,有能力,有知识,上升的机会多。但许多上去的人良心不怎么样。社会需要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能够为社会进步,为普通百姓说话做事的人:说的话要老百姓听得懂,将人性,人格,历史,政治,善恶,社会等以非常好懂、大家也愿意听的话讲出来,揭露腐败,批评黑暗,宣传正义,鼓励为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 对科技及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钱学森等都是对国际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如果不出名也没有关系,就是多做点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科学教育事业,特别是科研上能够产业化的重大科技进展。 最重要的;头别低着,也别仰着,腰要站直,轻易别前怕、后怕地生活与人际交往着。 呵呵,不容易做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1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赵勇:向吉登斯学习[转]
llgkyy 2010-4-29 10:09
题记: 我们应该向吉登斯学习,既学他那种改变世界的学术勇气(吉登斯说:社会学家不仅需 要理解世界,更需要改变世界。),也学他那种自己跟自己叫板的治学精神。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广州之行结束后,《南方都市报》与《新京报》都作了相关报道和专访,可见动静之大。按理说,吉登斯的理论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不关注亦可,但我还是饶有兴致地读完了关于他的全部报道内容。报道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文如下: 吉登斯最为全球学界包括中国学者熟悉的理论,一是结构化理论(Structuation),二是深远影响了20世纪末西方政界发展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但在这次访华之行中,吉登斯对上述两个提法都进行了敲打,正如他所说,他自己就是自己学说之敌。吉登斯表示,结构化理论是他在初涉社会学界之际,语不惊人死不休时期的拙作:教授跟我说,想要出名,就写没人懂的书吧。现在的他,已基本摒弃了结构化理论。至于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说,这也是一个现在已经很少去提的说法(《吉登斯广州舌战群儒》,《新京报》07年12月4日)。 吉登斯的说法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一个人初进学界,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可能会在著作文章中故作惊人之语。但时间既长,其学理之粗疏、论证之欠妥等往往就会暴露无遗。既如此,为学严谨之士便会调整、修正甚至抛弃旧说,以便让学术在自己手中步入正道而不是误入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吉登斯的做法很有道理。第二,学术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发展,认识在变化,学术观点也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同是社会学家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就曾说过:在学术园地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所成就的,在十、二十、五十年内就会过时。这是学术研究必须面对的命运,或者说,这正是学术工作的意义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满,意思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任何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这项事实。这番话说得非常到位,应该也能从另一角度解释吉登斯抛弃旧说的原因吧。 吉登斯的坦率之言让我想到了国内学界的一些事情。我们这里也常常会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作问世,一些著作文章也会故作高深,读之让人如堕五里雾中。但就笔者目力所及,却很少有人能像吉登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和盘托出,不留后路。而且,一些学者似乎对学术乃发展之物也不甚了了。他们彼时提出一个命题,弄出一套理论,但时过境迁,或者那套理论已变得陈腐,或者那个命题已成伪命题。既然到了这个份儿上,他们该想一想抛弃的事情了吧?不会的。他们不敢做自己学说的敌人,却成了自己学说的闺中密友。于是,百般呵护之,万分宠爱之,一旦有论敌前来兴师问罪,便立刻抖擞精神,披挂上阵,仿佛只有大战三百合,方能显出英雄本色。有时候我们的学术界看上去热闹非凡却终无所获,往往就与这种无谓的争论有关。 为什么吉登斯敢于抛弃旧说,我们的一些学者却乐于因循守旧?这个问题说起来麻烦,大概会涉及中西方学术传统、学术环境、治学态度等的不同。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大凡中国人,都是很要面子的,或许某某命题就是某某学者的形象工程。你让他自毁长城,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也是自打耳刮子的事情。我们的一些学者大都心眼不大,脸皮很薄,这个脸咱可丢不起! 但话说回来,学术之事跟真理的追求有关就可以了,跟面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向吉登斯学习,既学他那种改变世界的学术勇气(吉登斯说:社会学家不仅需要理解世界,更需要改变世界。),也学他那种自己跟自己叫板的治学精神。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学者敢于否定自己、批判自己了,我们才会甩掉与学术无关的大小包袱,我们的学术事业才能有更多的起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社会制衡的第三方力量?
lillianhall 2010-4-11 10:59
作家吴祚来这样分析过中国的社会阶层:第一阶层是决策阶级,俗称中南海;第二是权贵阶级,包括官僚阶级和垄断阶级;第三是中坚阶级,包括以院士为代表的知本阶层和小资产阶层。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中国院士阶层已然成为了制衡中国社会的第三阶层。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处于第三阶层的院士的地位十分特殊,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游离在其他两大阶层的人群中,换句话说,他们是连接两大阶层的桥梁。 世纪的钟声早已敲响,历史的马车送走了科学的老人,迎来了一批新人。他们中有些人的面貌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着剧烈变化,他们的身体中活跃着不仅是开阔的思维,还有一颗不安的心。 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最高荣誉获得者,或者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地位的人群,他们的名字永远和高精尖技术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和这些高精尖技术背后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联系在一起。 所以,此时的院士阶层,已不单单是一股科研力量,更代表着他身后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如果说建国初期评选出来的院士是早已在各自领域声名远扬的领头人,在民族救亡的统一愿望下,他们更多的是怀抱着对科研的纯粹追求和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这一批新中国最早期的知识分子曾遭受过历史的非难,但同时也制衡着当时的政治生活。当年,大鸣大放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也不乏科技界人士的鼓吹。由此可见,院士队伍从建国初期开始已经显现出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今,市场经济下形成的院士队伍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极具经济头脑。许多新兴成长起来的院士往往名下都有各自的企业,头顶着各大名校的 荣誉校长 、 荣誉院长 的头衔,在政界和企业界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们直接推动着自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换,他们较早期的院士更懂得处理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他们手中既握着经济血脉,又握着政治人脉,俨然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第三方集团。 中国社会是否需要第三方制衡?我想是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轮马车上,中国的决策阶级需要有一根清醒的神经时刻紧绷,防止或及早察觉社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痛和偏差。 然而,很显然,这股力量已经和他所要监督的力量互相融合,利益共享。既然如此,那么他们怎么能保证自己 出淤泥而不染 呢?当许多院士在治学手迹中暗示着 淡泊名利 的重要性时,他们用颤抖的笔题写的 安贫乐道 ,是否正包含着他们向往 科研纯粹性 的回归呢? 显然,历史的洪流不能倒退,中国迎来了市场化日益增强的 21 世纪,中国学者、中国人民也必将比过往任何岁月都更具市场化头脑,更懂得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只是在时光的故事里,请让我们铭记那些在新中国历史中最为脆弱的日子里,为中国灌输了无穷力量的名字,请让我们时刻铭记他们名字后面的最为质朴的爱国情感和科研精神。
个人分类: 针锋相对|4382 次阅读|5 个评论
震怒于奥数老师的独立人格、灵魂的丧失
ljry8044 2009-12-12 12:03
引子: 先给大家介绍一件事情吧。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特浮躁,虚假横行,其中,新兴的防雷行业则将这种浮躁之风吹之极致。比如,在一般民用建筑上安装避雷带是最经济、实用也最有效的,如果是避雷针,则既贵又不安全,但防雷公司更易多报价赢利,检测部门通常不会管(暗地里也能分一杯羹)。所以,大家只要看看周围的楼顶就知道,很多民用建筑实是在花钱买雷劈,事实上,已经发生过多起了。心惊吗? 不过还好,这个行业还有位敢说实话的高人——梅忠恕,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现代防雷界才能听到一些真话,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可回忆(比如说他的大作 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更好吗? ), 不至于使后人太羞愧。他极有才华,能在学术造诣上与其相当的寥寥无几(可这些人当中却没有谁敢像他那样开口说实话),可他现在却病困交加,因为他有良知,因为他敢说实话。 不知道大家至此的感受如何,不过,还请不要抱怨这个行业,因为我们的奥数行业有过之无不及,还没有出现一位梅忠恕式的人物(不仅要有良知,而且也得有一定才学,否则白搭),尽管我们的奥数老师理论上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我们的奥数老师说说实话绝不会遭致梅忠恕式的后果。 且继续听我慢慢道来: 在这个神奇的现代社会,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有关部门真是强大,居然能绑架整个社会,施行全民皆“奥数”政策,还将奥数与升学等挂钩了…… 悲剧就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他说,奥数并非没有价值,但如今演变成升学的工具,就成了折磨大多数孩子的手段,将奥数推广到大面积学习训练,将会是灾难性的结果。 可叹,孙云晓不懂奥数,只说对了一半,大面积学习训练不仅在危害大部分孩子,也在扼杀我们的天才,危害的可不是大部分孩子,而是全部! 尤其是各周末填鸭式的“奥数”班,通杀! 让真正喜好数学的孩子挤进一教室去听老师讲授某些偏题的技巧,完全是在谋害国家的未来! 唯有自己系统连贯地自学,智商才能得到本质的提高,智商是学习、思考、锻炼出来的,绝不是听出来的,听出来的技巧只是花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也应付不了奥数。 我们很多乡村中学老师都知道,要学奥数就得首先系统自学基础教材,比如,在一个暑假或者学期将所有中学数学教材学完,并自学系统的奥数教程。事实上,最终能获奖的也都是这些依靠自学成才的学生,像我自己以及我高中下铺等很多获奖的同学无一不是如此。 总之,自学才是提高数学技能的关键所在!上奥数班等同于浪费青春,自杀!奥数老师所应起的就是一些引导作用,教学生如何自学,该学习哪些书,我们的中学老师都知道,顶尖的奥数高手都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如果广大百姓明白了这些道理,各所谓的“奥数班”之害则绝不会猖獗至今天的地步,宣传奥数真谛才是对付“奥数班”之害的釜底抽薪的根本之法。 非常遗憾的是,没见到一位资深奥数老师出来告诉大家这种事实(因为不敢抵触某些团体的利益,因为害怕大家都知道奥数真谛后自己地位、名望下降)。我在网上搜寻了好久,没见到一例,所有的宣传都与奥数班挂钩:所有的学生都得进奥数班,进通杀中国青少年的奥数班! 如果我们的资深奥数老师能早点将“奥数班通杀”的道理讲出来,奥数绝对不会沦落至今天这种局面,可恨的这些自私、肤浅的家伙坚决不说。 后果是灾难性的: 成都市已经封杀奥数了,因为“奥数比黄赌毒”还坏,在这个神奇的现代社会,真真是无奇不有,将有关部门造成的危害全推给奥数了,将吵架时指桑骂槐的手段用到教育决策中去了,这个时代必定会因此而被耻笑,后人也必定会因此而蒙羞,尤其是我们成都的。 此时,我们的奥数资深专家们终于跑出来了,指出不是“奥数”之祸不是奥数的错,奥数是为5%的天才而设的,是为兴趣爱好者而设的。 现在才出来说话(还没完全说人话),当初跑哪儿去了,你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呢,你们的良知呢?你们这些自私、冷血的精英自以为很聪明,振振有词地指出,奥数危害是广大百姓愚昧、肤浅之故。我们广大百姓是可能愚昧了点,但至少知道要求政府通过封杀奥数来保证自己孩子的权益,反正,成都的已经封杀了;你们是聪明了点,聪明至自己所擅长的奥数被封杀的地步了,一个人在家里搞奥数吧。 因为害怕大家都知道奥数须靠自学成才的真谛后导致自己地位、名望下降就不说,就以为自己地位、名望保住了,结果呢,名声更臭,至少,成都的已经被打入地狱了。 因为害怕抵触各奥数班等集团的利益就闭口不言,以为可以没事,结果呢,奥数被封杀了,你们这些奥数老师却失业了,各奥数班还在变换名字变换花样继续搞培训。 希望我们的奥数老师能早点明白如下道理: 没有 道德良知支撑的智慧不能叫智慧,只能算作小聪明,必会被社会所唾弃。如果不想被社会所唾弃,不想为子孙后代所不耻,还是做点对得起自己道德良知的事情吧,哪怕多说点坦荡的话也行。 ------------------------------------------------- 附: 天才陶哲轩 比如说陶哲轩,被《探索》杂志评选为美国40岁以下最聪明科学家。年仅31岁就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为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颁奖评价为:“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 洛杉矶加州大学物质科学学院院长、数学教授陈繁昌(TonyChan)说,“像他这样的人数十年才出一个。他解决了几个数学领域中困扰别人多时的重要问题。” 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前主任约翰·加内特(JohnGarnett) 说,“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才,还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而这样一位杰出天才的成就之路就是奥数之路: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蕙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数十人一起的周末奥数班即是如此)。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因为自己喜好。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 以上这些,全是奥数式的教学,我们很多乡村中学老师(比如,我的班主任)都知道这么训练学生,挖掘潜力,开发智力,都知道这种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意义。 因此,奥数极利于学生成才发展,奥数对推进科技教育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意义,我们不仅不能禁止,反而要促进其发展。 很遗憾的是, 太多浮躁的现代人却不知道这些道理。以为财富可以一夜暴涨,智商也能一夜暴涨。以为聪明才智可以花钱从“奥数班”上听到,却不知道自学(注意,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自己才能永远把握好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方法)、思考、锻炼才是智力得以提高的根本所在,才是奥数的真谛所在 -------------------------------------- 我偏好理科,尤其是数学,不过,初一数学期末考试就70分。而后,班主任张玉新老师引导我自学,结果就疯狂沉迷于其中,暑假期间,一口气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自学完,并自学了几本奥数书籍,然后轻松取得了全县奥数第一名。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轻松考取国家重点示范高中的实验班(班上高手云集,我拼了命也仅从倒数位置挤到中游水平,考取了武汉大学,整个班级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名校),进入了实验班后才发现,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与我类似的奥数经历。 比如,我下铺的同学曾在初二一口气将初中数学教材学完,并学完几本奥数教材,然后轻松取得江苏省奥数比赛第一名,满分。 诱导学生自学的效果比课堂教学高很多倍,聪明才智从来只能修炼而至,而非听讲听来。 可惜的是,在中国,这样诱导自学方式往往只能局限于某个区域某个时间段,所以,我们只能拿一些奥赛奖,而国外则能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他们能拿诺贝尔奖。 我一次在初二问问题时,班主任非常坦诚地跟我讲:“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自己尝试解答吧,你学习的那本教材非常经典,连贯起来,应能解开”。我后来解开了,但从未因此鄙视班主任,反而更加感激了。我后来发现,一些优秀的初高中教师普遍承认自己智力不及优秀的学生,而且有时还会向学生请教问题。 不过,老师也不是完全不管,我后来才知道,班主任为了给我找优秀的教材,煞费了苦心,他觉得优秀的教材和合理的自学方式才是学生成才之关键所在。所以虽然我们学校因师资实力过差被撤并到乡重点初中了,但我们班有三个考取了国家重点高中,都是班主任引导自学所致,他知道我们跟着他听课必会被耽误,因为他的大课必须对整体实力差得多的学生负责。 我们的大学导师呢,都有乡村中学教师这等包容、谦虚、诚挚的博大胸怀吗? 谨以此文纪念我初中班主任张玉新老师!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1638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克勤先生的博客,令人敬佩的同时,令人震怖!
热度 1 softlightlee 2009-6-4 11:58
王克勤先生的搜狐博客: http://wangkeqin.blog.sohu.com/ 从头到尾,寥寥翻看了一下,非常敬佩这样一个有良知的记者,能尽其所能的帮助生活压榨下的苦难人民(为避免过激词语,使用了这样非常缓和的说法,详情参见该博客的内容)。 涉及河北邢台的输血艾滋事件,北京出租司机的苦难生活,邓玉娇案的采访,四川地震的一些采访,兰州股票黑市,劣迹人事件,山西煤窑等等。 令人震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良知充实良心
热度 1 lincbacon 2009-3-18 13:00
我将我的博客题为 用良知充实良心 ,很沉重的一个话题。 良心者,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多数人,穷如贩夫走卒,贵为部长院士,我相信都或多或少有之。良心是维护社会道义和公正的最后评判。一个人没有了良心,就形同行尸走兽。没有良心的教授,为叫兽。 良知即真知。接近客观真理的知识,都可谓良知。没有良知者,纵有良心也枉然。 科学工作者,应以揭示发现良知为乐趣,宣讲良知为己任。 让我们用良知充实良心。
个人分类: 良知和良心|55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地下煤火,什么在燃烧(2004-7-2)
yaoyaxin 2009-2-23 18:10
内蒙古乌达煤火50年不灭真相:未能灭火反酿灾难 2010年09月27日01:57 新京报 http://green.sina.com.cn/2010-09-27/015721175229.shtml 地下煤火,什么在燃烧? 由内蒙古乌达煤田大火想到的(2004-7-2) 镇日出入于温度宜人的各种场合,寒暑冬夏之于现代人从感觉上日渐淡化而徒具理论意义。然而,近期从媒体上不断地看到、听到和读到关于内蒙古乌达煤田地下大火趋于失控的报道,清爽房间中我的心情与思想被煤田流火灸烤,久难平复为地球母亲燃烧的身体,此时已远远胜过对乌金资源白白消耗的痛惜。 星星之火,势逼燎原 内蒙古乌海县乌达煤田,距今43年前自燃起火,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迅速蔓延之势。现有26片火区,约307.6万平方米。透过大小不等的火口和地面裂缝,可见地下火海一片,犹如炼钢高炉内近于白热化的火红。长期地下燃烧形成的空洞随时存在塌陷的危险,3-5米深的大坑随处可见,方圆数十公里草木难生。3000万吨优质煤已经燃尽,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硫磺味。煤田火区已严格限制人员进入。 煤火蔓延的祸首就是私开滥采的小煤窑,废弃小煤窑的地下巷道有风有氧,成为火势蔓延的最佳通道。1985年前每年燃烧30万吨,如今每年白白消耗着100万吨的储量,且伴生着严重的深度污染。灭火主要有钻孔灌浆、开挖隔离带、沙土覆盖等三种方法。据当地人员介绍,1990年代原计划投入50到60万元,通过开挖隔离带治理火患,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积极有效地全力以赴。已有4座煤矿在观望中被焚毁,十分珍贵的优质焦煤储量达3亿多吨的骆驼山矿区危在旦夕。如今要保住距离火区最近的煤矿至少也要1000万元,全面灭火则只有依靠国家力量采取措施,至少需要2亿元的灭火资金。 以上是从资源消耗的层面上来看煤火。从科学机理上看,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导,自燃煤火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global catastrophe)。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美国东乔治亚大学的煤田地质学家Glenn Stracher教授说,称其为全球性的灾难毫不夸张:中国每年地下煤火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美国全年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占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强,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煤火严重危及人类健康,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癌、心脏病和一系列相关病症。煤火燃烧向空气中释放的有害化学物质长期积聚,如汞、硒重金属和硫化物,深度污染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水源。 有煤的地方就有煤火。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火主要发生在印尼、中国和印度。印尼地矿部官员表示,仅印尼就有超过1000处的地下煤火在燃烧。煤火燃烧数十年造成周边地区长期干燥,引发森林大火不可避免,这可谓险上加险,对于灭火则是难上加难。地面煤火最终可能被雨水浇灭,但是任地下煤火自生自灭无异于天方夜谭,或等到耗尽煤层,或碰到大面积的地下水带。煤火困扰印尼已经20多年,自从1982年艾尔尼诺现象引发干旱导致煤火燃起以来,现已扑灭已确认263处中的106处。煤火日益普遍的趋势,源自诸如焊接、爆破等井下作业,有时矿工在井下随意扔烟头的举动都有可能引发煤火。专家说:煤火,时常出自某人之手! Stracher教授研究表明,中国自燃煤火每年烧掉2亿吨煤,相当于美国全部能源消费的20%。荷兰国家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察国际研究所(ITC)正在与中国政府合作,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控中国的地下煤火。已发明的灌浆阻燃技术(Smothering grout),用沙子、粉煤灰、混凝土、水和泡沫持续发泡构成黏稠而坚实的阻燃墙,可以有效地窒息大面积的煤火,而开挖隔离带和沙土填埋法对大面积灭火已很难奏效。科学家提示,如果产煤国能够有效应对煤田火海,对于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目标,将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煤火,良知在燃烧 煤,乌金,已然一个沉重复沉重的悲怆话题。不久前,素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曾有一月之内连续发生三起矿难的报道,而这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几乎已经习以为常而不足构成引起惊异与忧伤的话题。我们看看不同处境的煤矿吧,也许它们曾经辉煌,也许它们依旧繁荣,但是在一切现象的背后,它们却隐含着相同的悲剧命运: 可开采的煤矿,井下安全频频告急,即使国有大型煤矿安全隐患虽少却不可避免,在中小型煤矿或私开滥采矿,工人生命可谓悬于一线。地上则是无休止的污染、道路损毁、交通阻滞以及大范围的采空区地面沉降。从山西长治通往晋城的公路上,可见多处醒目的警示标志:煤矿采空区,道路毁坏暂无法恢复,请见谅、地下采空区仍在扩大,请慢行!履危蹈空地走过上党大地,写满历史的古老文化还会安在多久?履霜坚冰至,走在虚空的冰凌之上,心情很难说得清。 资源枯竭地区,如黑龙江的鸡西、鹤岗等老煤炭工业基地,如今职工普遍失业,生活艰辛,生态环境千疮百孔,重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普遍失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决非朝夕之事。试想,如果没有乌金,这些地区岂能在短期繁荣之后换来这般萧条和诸多不可修复的硬伤?重庆巫山县地方性氟中毒已经发展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30岁牙齿几乎全部变黑变疏;50岁者已是膝部肿痛、双腿无力行走,全部身体全部劳作只能倚着一根木棍;严重者双膝如馒头肿胀,小腿形同枯枝,不能下蹲,更无法站立,终日屈在一个竹椅里,70来岁活活痛死。原因就是长期使用含氟量高的当地煤作为生活燃料,且煤炉无烟囱,烟雾直接排放在房间里:农田里种植的蔬菜污染了,家中存放的蔬菜也污染了,饮用水、灌溉水也来自矿井,氟浸染到人们的血液中和骨骼里,苦涩的氟无隙不入地钻进当地人的苦涩生存中。 正在熊熊燃烧的煤田,集所有煤问题之大成,这片地球在千疮百孔中哭吼,我们却可以在43年的时间里稳健等待,或在经费测算中听其泛滥。 煤炭带来的温暖、动力与光明,甚至是文明与进步,全然无法平复一幕幕燃烧进行时下的爆烈与悲怆。自家的珍宝、宅子失火,袖手旁观作壁上瞧者有几人?哪怕是茅草棚舍失火,我相信,也没人会眼看其自已燃尽。但是地球失火、能源失火,现代人能听任其数十年不熄。煤火的控制难度与燃烧时间成正比呈几何速率的正比,这样加速度的燃烧终极导向失控,观望的人们何异于引火自焚? 我们不是没有灭火的手段,而是计算灭火成本伴着袖手旁观式的等待,也许这样的等待是有据可凭的?是经济学利益规则开具的处方?乌达煤火由可控时的观望,正在一步步堕入失控的张惶和对草根群体生存的无情灸烤。毕竟,煤火燃烧之地,还不至于波及什么中心地区,但是殊不知都市人的光明、闲适、冬暖夏凉,哪一样不是来自都市人视野压根儿未及的偏远之地,来自于地球母亲的胸腹!在急功近利的物质心态操控下,与其说是资源在燃烧,不如看作良知在燃烧,地球母亲在燃烧。 我想,灭火的价值成本是无法计算的,更无需计算,惟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拿出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些微收获用于扑灭煤火,以科学发展观应对这一看似局部的严峻现实问题。抢救人民,抢救良知,抢救生态,抢救地球,抢救资源! 无论对待人类自己,还是对待地球母亲,良知无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夜狂思-45-乱谈四则
考槃在涧 2008-12-1 10:09
上帝裸奔 上帝闲来无事又兼人老糊涂,忘了穿衣服就裸奔出游。 沉默者装着没看见,埋头走过; 投机者拍下了不少上帝的裸照,挂在网上卖,赚了不少钱; 粉饰者撰学术巨著讨论上帝裸奔的合理性,角度从宗教到物理学都有; 跟风者干脆脱光内裤了跟在上帝后面一起裸奔; 呐喊者高声疾呼:裸奔不对,哪怕是上帝裸奔,也不对! 帮闲者把呐喊者抓了起来,呐喊者不服,你不去抓裸奔的,抓我干嘛?帮闲者说,学者说了,裸奔合理,而指出裸奔者有伤风化!把呐喊者以有伤风化罪和反人类罪投入监狱,并立法确保以后此事的公正性; 逃离者看透了又不愿裸奔,逃到了上帝无法控制的地方; 思考者思考这一切芸芸众生的行为,写出了真正的学术巨著。 最后但凡上街的都裸奔。投机者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去监狱拍下穿着衣服的呐喊者的照片挂在网上卖,又赚了许多钱。 不许质疑 张总是个成功人士,管理者几百号人的大公司。张总认为,战略方面只要自己一个人确定就行了,其他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他规定,只要确定了的事情,就不许大家再讨论和质疑,关键在于行动!当然,张总的公司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一天张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每个人看到他都是一幅预言又止的神情,他感觉很好,肯定是昨天的新发型不错,他想。 迎面走来小 K ,小 K 是公司里出了名的刺头,什么决定他都要发表一些意见,因此尽管他很能干,张总还是不喜欢他。小 K 看到张总,愣了一愣,终于鼓起勇气说,张总,有件事 . 不要说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可是 . 没有可是!要执行,要像恶狼一样执行!你的 谁的也不行,快回去做事!小 K 挠挠头,走了。 下午张总出去谈事,感觉客户也怪怪的,似笑非笑的样子。他们很开心,张总想,这单生意肯定成了。 回到家,张总兴冲冲地问老婆,达令,今天我看起来是不是很帅? 老婆仔细看了看他,笑着说,委座,你忘了拉裤子的拉链。 相信上帝 几年前,我认为社会是多么美好; 后来,我开始相信精英能够拯救社会; 再后来,我开始相信制度能够拯救社会; 又后来,我开始相信思想能够拯救社会; 再再后来,我开始相信耐心能够拯救社会; 又又后来,我开始相信爱能够拯救社会; 看完《奇迹的黄昏》,我开始相信上帝。 《深入敌后》 在电影《深入敌后》里,舰队司令面临选择。按照规定,他不能派飞机到禁飞区,但是,失事待救的飞行员可能在禁飞区里等待救援。如果派飞机到禁飞区,他肯定会被免职,因为上司不许他派飞机;如果不派,可能还活着的飞行员就彻底断了生机。 他选择了派飞机,救回了飞行员,但失去了舰队司令的职务。人们记住了他,传颂他的英雄事迹。 损人利己的事,小人为之;不损人利己的事,人皆可为之;利人利己的事,人皆乐而为之;损己利人的事,君子为之。 所以良知和担当,有时候根本是一回事。我心里希望、祈祷世界和平,但我就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我有没有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明知道这么做了可能让自己受伤害,还是要去做,这就是人与禽兽的分别。
个人分类: 哲思|433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