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温故而知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幼儿教育与西方的差别
热度 4 lijianguo531 2015-4-23 09:35
昨天看CCTV5的《天下足球》节目,想想最近看该节目次数较多,原因有二:一是美女主播马凡舒;二是国足成绩日升,终于可以不带着羡慕嫉妒和懊恼的心态看足球比赛。本着温故而知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了解一下足球事业。虽然目前对足球的战术还谈不上理解,与我的那个高中同学相比,相去甚远。但是关键在于坚持。上一期的《天下足球》节目最吸引我的不是全球各大联赛中的精彩进球,而是一个有趣的足球小故事。 故事讲得是英超球队维拉队由于主帅被炒,正在全球选择适合的主帅。应聘的一个环节就是候选人自荐。其中,一个只有六岁的英国小男孩查理也给维拉球队的高层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我的全队训话会很棒,我的战术也非常完美。我们需要防止再被对手进球,我们需要更多命中目标的射门,换来更多的进球。这是赢球的方程式,这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出乎意料的是,新任的球队主帅舍伍德及时的给小查理回了信。在信中,舍伍德是这么说的,“从你的来信,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你确实是这份工作的理想人选,因为你的足球知识很丰富。希望你不会因为最终没有获得任命而失望,有人告诉我,我只是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了你,所以,你真的非常接近得到这份工作。” 而且,小查理还幸运的被舍伍德主帅邀请去做球队做一天的主帅。在这一天当中,小查理还参观了球队的主场---阿斯顿维拉球场,并模仿了作为球队主帅的临场指挥,同时还进行了更衣室训话。 看完这个小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一个球队为了一个孩子的理想而去精心的准备,即便球队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经历肯定会让小查理心里的那种自信得到极大的成长。是的,以前的一则广告语说的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树立孩子的自信是培养孩子极为重要的一环。反观国内,南京虐童案,徐州的虐童事件等等,我们还在信奉这着千百年来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经典信条。无时无刻不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孩子稍有偏离即便不是棍棒相加、恶语相向也是面露不悦,满腹牢骚与不爽。 给孩子点放纵的空间,多点宽容和耐心,树立孩子的自信才是培养孩子的正道!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35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智慧的曼德拉是两岸问题的灯塔
Ecosinic 2014-4-12 01:3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013do=blogquickforward=1id=276630 这是我2009年在这里发的一篇博文,今天读来仍然有些意思。温故而知新,故又提到这里。
个人分类: 台海|2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故而知新——community structure
热度 2 shenhuawei 2013-6-12 23:30
转眼间博士毕业已经三年了,时间飞逝,慨叹良久。 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题目是网络社区的发现,博士论文标题是: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mplex networks。那段时间,在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上,有很多社区发现的论文,社区发现同时也是计算机领域很多重要会议的热点研究问题。我在那段时间前前后后阅读过不少于300篇相关论文,感觉如同置身于论文海洋,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有种要被论文淹没的感觉:每天发表的相关论文数已经超过了我每天能够阅读的论文数了。 后来,在导师指导和点拨下,找到了一些路径和方法,做了一些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博士也毕业了。但自己心里多少有些怅然。 最近偶得清闲,重新阅读了我在读博士期间读过的一些论文,以期温故而知新。 下面列出一些阅读后颇有感触的论文(持续添加): J. Reichardt, S. Bornholdt.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munity detection, Physical Review E 74, 016110, 2006. M. Rosvall, C. T. Bergstrom. Maps of random walks on complex networks reveal community structure. Proc. Natl. Acad. Sci., 105: 1118-1123.
6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温故而知新——《论语》不宣传愚民思想
热度 1 AlecXu 2013-1-16 06:31
作者: 廖名春 原文链接: 不要再误读《论语》了 我早年是做荀子的,来清华之后做出土简帛和《周易》比较多。近年来我对《论语》比较重视,对儒学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当年我们这些知识青年都是批林 批孔的时候开始读《论语》,一开始接受的就是负面的东西,对儒学没有多少好感。后来书读得多了,慢慢地对儒学有了感情,但这是后来的事情。当初切入的时候 是批判,不是接受和继承。 我原来觉得《论语》通俗易懂,研究的人也多,不容易讲出新东西来,所以一直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因为给学生开《论语》课,一投入,一深究,发现问题其实还很多,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以为大家的释读没问题。 比如著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大家通常都认为这是宣传愚民思想,所以对孔子有很多的批判。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读了郭 店简就有了不同的看法。郭店简《尊德义》篇对这句话有解释,认为“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我原来不太理解,为什么郭店简要用强 迫的“强”来解释“知”?后来想起荀子的《劝学》篇才明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名句,到《大戴礼记·劝学》篇中,“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就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原来“知”和“折”是可以通用的。《中庸》引《诗》:“既明且哲。”陆德明《释文》曰:“哲,徐本作知。” 《尚书·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释文》曰:“折,马云:智也。”这说明从“知”之字和从“折”之字也是可以通用。哲学之“哲”,也可称之为 “智”,哲学也可谓之智慧之学。为什么?因为“哲”字从“折”,“智”字从“知”,“知”通“折”,自然“哲”与“智”也可通用。在《论语·泰伯》此章 中,有两个假借字:一是“由”,郭店简《尊德义》作引导的“导”,可知当读作启迪的“迪”,这是我的学生李锐指出来的。第二是“知”,它的本字就是 “折”,折服的“折”。为什么“不可使知之”的“知”不是本字,道理很简单。孔子是个教书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可知教的学生不少。如果按照一般的 理解,说民“不可使知之”,那孔子的教学就无从谈起了。因为民“不可使知之”,孔子再怎么“诲人不倦”也没有用。我们只要肯定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 “有教无类”的,就势必不能接受孔子有民“不可使知之”的说法。把这段话读懂了,就知道孔子这句话非但不是愚民思想,而是非常强烈的民本思想,即老百姓只 能去引导(迪),不能以暴力去强迫、去压服(折)。为什么?因为孔子知道“匹夫不可以夺志”。 《论语·子路》篇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关于父子互隐的问题,这些年来争议非常之大。刘清平、邓晓芒他们因此批评孔子以亲情为上, 置国法于不顾,导致司法腐败。郭齐勇等学者维护孔子,认为儒家讲父子互隐情有可原,他用西方的司法制度解释中国的这个问题,说这就是直系亲属拒绝作证,让 亲人从证人席上走开的精神。上课时,有学生告诉我,说《浙江学刊》上有王弘治的文章,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中的“隐”不是隐瞒的意思,这个“隐”原 来是木字旁的那个“檃”。“檃”原本是一种可以使曲木变直的工具,作为动词,则有纠正的意思。所以,孔子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是说父亲包庇儿子的 错误、儿子包庇父亲的错误,而是说父亲要能纠正做儿子的错误,儿子也要能纠正父亲的错误。我非常赞赏这一解释,著文做了补充证明。《荀子》和《孝经》都有 “诤子”的记载,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跟“父为子隐(矫正),子为父隐(矫正)”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儿子能够纠正父亲的错误,父亲就 能够少犯错误。如果相互包庇,问题就会越搞越大。父亲替儿子隐瞒错误、儿子替父亲隐瞒错误,这怎么能够叫做“直”呢?在孔子的学说中,家国是同构的,家是 缩小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孔子为什么重视孝道?因为在家不孝,为国就不能尽忠。只有家之孝子,才能成为国之忠臣。所以孔子强调孝道,其实是为治国服务 的。古人说“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基于家国同构这一精神。《大学》所谓修齐治平,也是如此。如果在家里,父子之间可以互相包庇,隐瞒错误;到社会 上,还能坚持公平正义,还能“天下为公”吗?显然,孔子是不会同意的。“修道是谓教”,在社会上是如此,在家里也当是如此。基于这些了解,把“父子互隐 (隐瞒)”读为“父子互檃(矫正)”,显然更合乎孔子的思想。至于基于误读而攻击孔子搞“司法腐败”,只能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大家把“畏”解释为畏惧。这是讲不过去的。实际上,“畏”是“敬”的意 思,《广雅·释训》:“畏,敬也。”不是说君子害怕圣人之言,而是君子敬重圣人之言,敬重天命。孔子讲“后生可畏”,也不是说害怕后生,而是因为后生表现 突出,所以他敬重他们、看重他们。 还有,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们以前都把这句话理解为早上我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都无所谓了。这种理解也是不对的。孔子不是以求 “知”为第一要务的人,相对于“道问学”来,孔子更重视“尊德性”。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去求道的,孔子对道是什么心里很清楚,他是去推广他的道,要君主们 接受他的道。因此,这里的“闻”,决不能训为“知”,而应训为“达”。“闻”有“达”之训,最熟悉的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这里“闻达”并举,“闻”跟“达”就是同义词。《论语·颜渊》篇里面孔子跟子张也有过讨论,子张认为“闻”跟“达”是一个意思,但孔子认为 “闻”跟“达”不同。孔子这种讲法在当时有特别的用意,是临时措意,而非一般义。在一般的语境中,“闻”跟“达”是同义词,所以子张以“闻”释“达”。 “朝闻道,夕死可也”即“朝达道,夕死可也”。孔子不是说早晨知道真理就可以死了,而是说达到、实现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如果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是“朝知道,夕死可也”,那孔子在周游列国前早就死了。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求“道”、知“道”,而是为了达“道”,为了推行他的治国之道,实现他的治国 理想。 这些例子在《论语》里面是有普遍意义的。很多人以为《论语》好讲,实际上并非如此。要理解孔子的真精神,就要读懂《论语》。要读懂《论 语》,就要解决《论语》的误读问题。这几年我已经就《论语》的误读问题写了十多篇文章,以后准备再写一些,到一定时候出一个论文集。力争还原真相,将《论 语》一些事关孔子思想原则的重大问题的误读解决掉。
2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andrewx100 2012-7-29 02:13
突击复习《高等教育学》应付考试,遇到一个亮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五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新课、复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就我国现当代教育史而言,影响最大的教育家1949年之前是杜威(现代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陶行知、蒋梦麟均是他的门生),1949年之后至1980年代是凯洛夫(冷战格局下全盘学习前苏联的结果),至今凯洛夫理论的影子在实践中仍然明有浮现。 以上是书上的内容,我的看法是,中国近代史的运气真差。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817#ixzz21wTt8j6I
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如何写好论文引言
热度 1 wyc 2012-3-27 12:01
熟能生巧。 多看看他人的引言, 再结合自己的课题,多思考, 象老祖宗们学诗一样,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有道是, 創新就是百分之百的熟练, 加上百分之一的变动。 科技论文虽不同于八股, 历史的演变, 往往是有章可循的。 创新往往源于继承。 子曰: 温故而知新, 不可不察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