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息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常委会议
xupeiyang 2011-4-19 10:09
许培扬 教授 :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定于 2011 年 4 月 18 日在北京 裕龙国际酒店 召开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常委会议,会期一天,请您务必准时出席。现将有关会议情况通知如下: 会议时间 : 2011 年 4 月 18 日(星期一),会议 14:00 开始, 会议地点 : 裕龙国际酒店 会议主要内容 : 1 、传达中华医学会 2011 年主委秘书会议相关精神; 2 、讨论有关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已纳入中华医学会 2011 年 I 类学术会议计划)相关事宜(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征文、赞助等); 本次会议将继续采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上征文、评审、注册、招商等方式管理。 3 、讨论 2011 年已批准召开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五项); 4 、讨论“关于开展卫生信息人才培养工程相关问题的请示”; 5 、讨论医学信息学分会与《医学信息学杂志》合作相关事宜; 6 、其它有关事宜。 参会人员 :医学信息学分会全体常委及相关人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 2011 年 4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 医学信息学教学视频 科技查新与信息检索
xupeiyang 2011-4-18 10:58
许培扬:医学科技查新与中外医学数据库(视频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379239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三:应用融智学实践可开辟广阔的高低端专业市场
geneculture 2011-3-12 11:58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三:应用融智学实践可开辟广阔的高低端专业市场
不仅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而且,就是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乃至管理学,至今均只是具体的研究领域而不是概念体系完备的科学学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这与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乃至人工科学的复杂性、迭交性和模糊性等特征都是密切相关的。其中,迭交性是以往缺乏研究的一个属性。应用融智学以高教管融智实践为突破口,发现了教育学和管理学迭交的上、下位特点,从而,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管理论模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仅从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哲学,而且,还从单学科建构与多学科研究,共四个方面汇总并提练出了一种独特而优选的双学科迭交探索途径,形成了唯一优化的高教管迭交模型,以此不仅可发现高教管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值得广泛探讨的问题,而且还可望就此优化高教管理论概念分类体系本身有所助益。 注:古今中外的教管乃至高教管的实践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实际例证或典型素材。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一:理论融智学明确物意文之后第四范畴道理法义
geneculture 2011-3-12 10:01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一:理论融智学明确物意文之后第四范畴道理法义
如果说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是为了探寻“语言系统”而描绘了“语义三角”,而在“意义和指称”中语言哲学之父弗雷格则是为了探寻“数字逻辑”而涉及了“语义三角”,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均在“物”和“意”之后殊途同归地在“语义三角”中引出了“文”这个第三范畴,而这正是哲学“语言转向”的深意。其后,早、晚期的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能吸引两大系列相互对立的追随者,实质上只是“文”的两种形式(即:科学语言和人文语言,或:形式语言与自然语言)分别展开的两大群体。这之后不断精细化的研究或探讨,其实已进入“道理法义”的第四大类范畴。这正是理论融智学之通论所说的“物、意、文、道(即:道理法义的简称)”在宏观上驾驭错综复杂的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大夏的基本结构框架。该宏观分类框架不仅在科学哲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高等教育的顶级学科分类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整个学科体系的人才知识管理的考虑等方面也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注:在AAAS美国科学年会展示高教管模型及学科宏观分类体系和上下两极专业导向两个子模型在交流中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二:工程融智学确立两种形式化基本路径及其作用
geneculture 2011-3-12 08:45
信息学基础研究之二:工程融智学确立两种形式化基本路径及其作用
各种语言文字或符号体系形式化的两种基本路径 第一路径【{0,1}∈{ASCII}∈{Unicode}】(基于{ASCII}符号的语言,计算机汉语平台只能外挂或汉化)形式化的路径; 第二路径【{0,1,2,3,4,5,6,7,8,9}=》{id}∪{ge}】(任何语言均可,如:计算机汉语平台也可直通底层)形式化的路径。 注:“ge”(格)是邹晓辉选用的计量单位("bit"则是其特例)。 基本论题:为什么说第二路径的提出不仅对中文信息处理而且对各种信息处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成岗实验室欢迎硕士研究生调剂
zcgweb 2011-2-22 23:54
近期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成绩和录分线的陆续公布,我实验室(CZlab)欢迎各位感兴趣的研究生调剂到 我院攻读硕士学位 (详情参见:http://ammshr.bmi.ac.cn/?p=466),也欢迎调剂到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我名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题全部在北京我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完成。 另外,我院还可与 中南大学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过仅限于第一志愿报考 中南大学和军事医学科学院 的考生(2010年度的要求:http://yz.chsi.com.cn/sch/tjzc--method-viewPub,infoId-47175891,categoryId-670831,schId-367830,mindex-11.dhtml ; http://cne.csu.edu.cn/Html/news/2009-9-8/20403CDJ.html)。 拟申请调剂到我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可将个人简历给我邮件发送一份,并请直接联系安徽医科大学研招办、广西医科大学研招办或中南大学研招办(均参考网上要求)以及我所科技处高雪参谋或李霞参谋(Tel: 010-66931209;010-66932232),注明调剂到我名下,并将调剂申请表填写后发送传真给我(Fax: 010-68169574),按照相关要求准备面试事宜。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均为与我所联合招生培养单位。 可参考以下网址了解我 实验室研究方向和情况简介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365978 安徽医科大学 硕士生导师:神经损伤保护、电磁生物效应、生物信息学。 2010年度参考信息: http://www.shijuanku.com/Admission/hdzsml/200911/151.html 2010年度参考信息 :http://zhaojian.kaoyantj.com/2010tkzjml/2009/11/05/D504122D119B5EE1.html 广西医科大学 硕士生导师: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真核基因可变剪接的功能研究 2010年度参考信息:http://web.medkaoyan.net/54/1255654222d1135_1.html 2010年度参考信息 :http://www.100exam.com/HP/20100201/EnrolD3082.shtml 自2012年起,我可在 北京工业大学 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
个人分类: 社会责任|4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诚聘生物信息学工程师
talentblog 2011-2-16 11:23
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新成立的一个跨学科合作的实体研究中心,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生物成像和基因测序手段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中心将配备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发展和利用最新的生物成像和测序技术,致力于解决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未来几年中心将重点将以下技术用于基础生物问题和干细胞、代谢疾病、和癌症等医学问题:(1)单分子成像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3)微流控单细胞操控与分析技术及其应用;(4)超高空间分辨率显微成像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5)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 本中心由国际知名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教授组建。谢晓亮教授现任哈佛大学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系讲席教授和北大生科院长江讲座教授。 今招聘生物信息学工程师一名,从事北京大学BIOPIC中心HiSeq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各种测序数据分析工作,以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要求: 1.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毕业,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篇以上; 2.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常规生物信息学软件,并能熟练地使用一种以上语言进行编程; 3.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具备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具有合作精神; 4.有高通量测序数据(RNA-Seq, ChIP-Seq, gDNA-Seq)分析经验的应聘者优先; 待遇条件: 1.中心提供优越的工作和研究条件,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 2.有机会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院系进行合作研究; 3.中心采用新体制,个人待遇优厚,具体面议。 自本招聘启事发布之日起,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 有意者请先将申请信及个人简历发至:hejiao@pku.edu.cn. 电子邮件标题请务必采用以下形式: 生物信息研究员-姓名-目前所在单位或者学校 推荐信等材料可等通知后提交。 联系人:何姣 办公电话: +86(10)62767408
3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鬼王:信息是神马东西?
热度 4 xqhuang 2011-2-13 10:27
回答鬼王:信息是神马东西? 鬼王,科学网信息第一人,他宣称要用信息论统一科湖,很有当年爱因斯坦的气魄。信息是什么东西?在没有读鬼王博文前,关于信息,大家都能说出一二三四,可一旦误入鬼信息世界,全犯傻了,甚至连袁贤讯老师都发出这样的疑问: 大家都说信息,信息是啥? 不久前本博写过一篇博文《 听鬼话、读鬼文,谈心得》 ,提出鬼王的信息子就是能量子,鬼王认为这是大家想拉他入伙,很显然,鬼王想多了!为了验证我等是不是“心怀鬼胎”,鬼王还特别撰文《 测试一下底线(To黄秀清)》 ,提出测试底线的四个基本问题: 问题一:你的物质观是否能够接受,你和我(两个独立的个体人)在物质的其他层次,比如微观,共用了一个本体,也就是说,你和我有可能是个连体怪物,你能够接受么? 问题二:你是否允许我,对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系统,直接采用信息学的加解密、信息压缩等操作,然后得到的结论,直接用于物理世界? 问题三:你是否允许我,在物理学中直接采用信息学的反射操作,直接颠倒微观和宏观的概念? 问题四:你是否能够接受一个没有物理概念,没有量纲,没有参照系的纯代码系统(程序),还原出一个我们熟知的物理学的基本现象,你能够接受么? 大家都知道,物理学的核心是研究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用于描述质点的是牛顿力学,用于表述点电荷的是麦克斯韦方程。当然我们可以把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等物理学规律理解为一种信息学,可这些信息一旦离开具体的信息载体(研究的物质对象),它们还有意义吗?现在我来回答鬼王的四个问题: 回答一:在微观层面,两个独立的个体人可以是全同的,就像电子拥有相同的电荷和质量,但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并不是所谓纠缠的连体怪物。如果一定要说它们可以共享一个本体,这个本体就是描述它们的物理规律(我不认为是薛定愕方程是最好的描述),如果你把这个规律称为信息学,那是你的自由。 回答二:对于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系统,如果你还没有对它们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有准确理解之前,在你还没有获取微观世界足够和正确信息之前,所谓的信息学加解密、信息压缩的可靠性如何保证?还有,你的信息来源是什么?你用何种方式获取微观世界的原始信息? 回答三:同回答二,一切信息学操作的基础是原始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至于你采取怎样的操作方式不重要,如果你用于反射的信息就是不可靠的,如何颠倒微观和宏观的概念? 回答四:这点我基本支持,最可靠的物理是一个没有参照系、没有量纲的规律,关于通过去参照系还原物理学的基本现象,我已经考虑十年了。 简单地回答鬼王提出的四个问题,可鬼王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我也糊涂了!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330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用于药物筛选的网络模型--生物信息学的新玩法
热度 2 phenome 2011-2-6 18:11
近日有做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的朋友读到我们近期发表的论文 Pre-Clinical Drug Prioritization via Prognosis-Guided 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s(全文) ,问到:怎么想到建立一个基因网络模型来作药物筛选?好像以前没有见到类似的研究命题啊? 可能确实这种玩法比较新颖,现将有关回应贴到这里: 本项目的动机主要考虑: (1)目前全球药物(特别是肿瘤药物)的研发效率日趋下降,其中,临床前药物评价模型不能很好地预测药物在临床实验中的表现是其主要瓶颈之一。 (2)目前常用的临床前药物评价,主要依靠离体细胞学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模型。目前的动物模型遗传背景比较简单,无法充分反映临床实验中碰到的人群异质性(heterogeneity)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充分反映病人人群中异质性的计算机模型,并定义其相关的药物疗效的评价体系,将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动物模型的不足,在临床前实验阶段对候选药物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大大降低药物能通过临床前评价,在进行昂贵的临床实验后却发现无效的局面。 因此,我们实际上是绘制了一个能反映各类癌症特征的网络作为“作战地图”,进而识别鉴定出上述网络中主要的、起驱动作用、影响广泛的因素,制定基于网络拓扑特征的量化指标,对药物扰动上述网络的效率(药效)进行定量分析。 其实,上述玩法实际反映了“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只是该概念自提出以来,大多用于观察药物的靶标在网络上的分布,少有直接用于药物筛选的。而且,大家大多关注常见的网络类型,如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蛋白质物理相互作用网络(physical interaction network)等。个人认为,针对具体任务,例如肿瘤药物筛选,应选择和任务导向的网络(例如我们选择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基因网络,实际上是一种 functional network而不是physical interaction network)。
个人分类: 网络药理学|6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放了一炮
xupeiyang 2010-10-23 07:53
昨天,南通的第十六次中华医学信息学年会结束了,听了一天半的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分组报告,我在主持会议点评学术报告时放了几炮。 这样的年会,代表们不会有多少收获,没有看到什么学派,理论派、应用派;激进派、反对派、保守派;老年派、青年派、少壮派;南方派、北方派。。。。。。整个年会没有一个学术提问、没有展开学术讨论,没有听到多少新的学术观点。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2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张德礼教授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招生公告
delizhang 2010-7-22 23: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张德礼教授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招生公告 张德礼从1999年开始学习从事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分别师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北大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马大龙教授和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李衍达院士进行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博士后研究,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清华信息学院与北大医学部引进的教授,自2007年以来一直是我校生物信息学与预防兽医学两个学科点的博士生导师,主攻病毒免疫与肿瘤病理。 张德礼教授1997年曾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2002年曾被推荐为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会员(HUGOmember,因故未接受参加);2004年应聘北大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师,在北大教授首次校内外公开竞聘的教授会学术报告中通过,因此拟安排研究员岗位;2005年应聘南开大学杰出三类人才、物理系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教授通过。 现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7项课题均为病毒感染免疫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范畴,并建立起生物信息学平台有相关SCI论文发表。已经培养毕业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生3名,在读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生1名,硕博连读生3名,硕士生6名(其中2名在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培养,为生物制品与免疫技术研究方向,但实际从事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拟创建动物医学院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方向,争取下次学科调整时该方向上简章)。 从2011年开始只在生物信息学科点招收博士生,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硕博连读生与硕士生招生作为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一个方向研究生在动物医学院招生,将来可转博到、提前免推或公开招考到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科点上博士研究生。 因此,特别欢迎本校创新实验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医学院、理学院与动物科技学院各专业在计算机与数学方面有特长的本科生免推动物医学院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方向硕博连读生,也欢迎报考著名学术机构落选需要调剂选定张德礼为生物信息学导师的考生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科点复试,合格后转到动物医学院上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方向硕士生。 另外,特别欢迎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在计算机与数学方面有特长的本科生选择动物医学院张德礼完成生物信息学方向本科论文。 张德礼 2010年7月22日 主持基金项目情况: 1.“HPPRRSV感染SPF猪PAM早期相关miRNA的筛选与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经费43万元,2011.01-2013.12,主持人) 2.“人类新基因电子克隆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建立与实验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自由申请项目(No.30270342,20万元,2003.01-2006.12,主持人) 3.“HuN4株HPPRRSV感染SPF猪发病过程中蛋白质分子演化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重点项目(No.SKLVBF200905,18万元,2009.01-2010.12,主持人)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过程中磷酸化蛋白质分子演化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GREKF09-05,12万元,2009.09-2011.08,主持人) 5.“义乌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A549株人肺腺癌细胞系过程中相关miRNA的筛选与功能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2010KF13,10万元,2010.01-2011.12,主持人) 6.“甲型H1N1流感病毒miRNA发现和感染SPF猪发病过程中miRNA分子演化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课题(No.SKLBC09F04,2万元,2009.12-2010.12,主持人) 7.“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相关miRNA的筛选和功能分析”,浙江大学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2010KLEP002,2万元,2010.01-2010.12,主持人) 8.“畜禽抗病毒感染免疫组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含人才专项资金项目延续资助:HPPRRSV和PCV2共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相关蛋白谱和miRNA谱的筛选与功能分析);极高恶性横纹肌样瘤(MRT)细胞分化的信息基础及动物模型成瘤过程中分子演化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基金资助项目(No.01140406,20万元,2006.09-2010.12,主持人) 9.“人类新基因电子克隆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建立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200266021315092002,2003-2006,主持人) 10.“人类新基因的电子克隆、实验确认与功能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920011217608062000,2000-2002,主持人) 11.“第八届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No.30310203017,2003.04.21-2003.05.15,主持人) 主要研究条件与氛围介绍: 本校预防兽医学专业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预防兽医学平台依托国家“985”工程二期“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国家“985”工程三期“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临床重要疾病防控”科技创新平台和农业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分子生物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建成目前西北高校独有的动物生物安全国家三级实验室(ABSL3),通过国家环境评估在认可委认可中。本校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2009年末建成高性能计算平台(分配给张德礼教授有10个帐号),具有32个计算节点的IBM高性能刀片服务器机群,每个节点含2颗E5520CPU,24GB内存;网络架构使用DDRInfiniband高速交换模块。该32刀片IBM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硬件价值200万元,另外购进配套软件价值135万元。 自2008年以来,在生物信息学方面,本人与本硕博均为西工大毕业的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张阳教授互为对方硕博生的第二导师,同时还有擅长开发来自西工大的李建良副教授协助指导,在本校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双方研究生展开学科交叉合作。本人现有在读生物信息学研究生10名,在自己独立的2间机房一起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本人有2倍于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硕博生(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可测定部分组学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实验验证。因此,生物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保障,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不低于3.0的要求,工程硕士发表EI论文是很自然的事,本科生完成生物信息学毕业论文具备很好条件。 导师介绍见 官方网页 http://dyxy.nwsuaf.edu.cn/newsite/jianli.php?clu_id=20art_id=24 官方网站 http://vir.nwsuaf.edu.cn 官方博客 http://delizhang.bokee.com 业务专长: 预防兽医学:兽医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传染病学、肿瘤病理学 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microRNA组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医学 动物生物技术:生物制品与免疫技术 主要社会任职: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评审系统专家与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医学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评审专家(2003年起) 2.2003年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分组会议主持和2006年中国科学院智能计算与生物信息学学术研讨会(WICB2006)程序委员会委员 3.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人、答辩委员与博士后出站报告评审委员(2004) 4.农业部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起,猪蓝耳病与禽流感组)、四川省侨光医药保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起) 获奖情况: 1.2002年4月,Nature出版集团(NPG)组织的第七届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HGM2002)Poster竞赛(与会代表2000多人,参赛论文680篇)的全球5个获奖者之一,因“InSilicoCloningofNovelHumanGenesandTheirExperimentalVerification”获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Poster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首次获奖,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代表推荐为HUGO成员 2.“水貂病毒性肠炎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及其免疫研究”获198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3.“Vero-2和MA-104细胞系染色体组型分析与致癌-致瘤性研究”获2000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03年11月因《生物循环选育和新基因识别与验证》获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第一名(从大会录用的110篇参赛论文中评选出14篇优秀论文) 5.《动物细胞系染色体组型分析与致癌/致瘤性和恶性横纹肌样瘤(MRT)起源研究》(论文编号09060201)由中国农业大学上报教育部推荐参加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得提名(综合评定成绩85分,居全国120余名,进入终审阶段) 6.1998年1月,因在《Biologicals》同一期上连载两篇重要论文而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执行主席致函免费授予AAAS会员证书 7.1991年因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论文被列入我国优秀科技人才结构状况调查对象(见《科技导报》1992年1期相关软科学调研报告) 8.2002年被家乡推荐为“陕西英才” 标志成果: 1.张德礼、李六金、黄高升、夏耕田、高步先、刘尚高、何旭玉、方福德、徐镔蕊。“军犬疫苗制备用细胞系染色体组型分析与致癌安全性评价和横纹肌样瘤起源”于2002年10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的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很高评分,获军队后勤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第2002121008号) 2.张德礼、于永仁、夏耕田、韩慧民、殷震、王树志、刘尚高。“水貂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生产批准文号(农业部(99)农牧(药文)字第40号)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并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农业部(98)新兽药证字第13号)视同通过鉴定(2004年4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登记号:京科登字20040602号),可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马传贫免疫理论突破人、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沈荣显院士推荐) 3.张德礼、李六金、黄高升、白晓鸿、高步先、刘尚高、何旭玉。“横纹肌样瘤的起源研究----高变异率BHK-21细胞致裸鼠产生恶性横纹肌样瘤的实验研究”于1999年1月通过北京军区联勤部组织的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鉴定(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突破性成果,7位医学病理学评审专家一致推荐给予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技术规范 1.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系试验研究指导原则(VB/Gu001/Ver01)。兽用试验研究生物制品技术指导原则。农业部兽药审评中心。2006.6,P12-17(张德礼等最先在国内开展的犬五联疫苗和猫三联疫苗制备用动物细胞系的致癌/致瘤性系统研究为本原则的制订起到关键作用))(2006年7月12日 农业部公告第683号----关于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技术等指导原则 http://www.ivdc.gov.cn/syglzcfgzt/syglxgjsgf/200903/t20090319_32026.htm) 2. 张德礼。水貂病毒性肠炎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及其免疫研究:矿油疫苗和铝胶疫苗制造与检验的方法和技术。中国农学通报,1991,5 代表性论文: 生物信息方面标题为“Theproteinandgeneticinteractionnetworkplayaroleinthedivergenceofduplicategenes”,“Developmentofasoftwaresystemfor insilico identificationcloningofnovelpiggenesandtheirvalidation”等几篇研究生在修回SCI论文或在撰写论文属于我们的生物信息平台基础。 1.ZhouPF,ZhangF,ZhaoZH,ZhangWQ,ZhangY,ZhangDL.abinitioSVMclassifierforporcinemicroRNAprecursorprediction.LifeScienceJournal,2010;7(2):25-27(SCI-E) 2.ZhangWQ,WuWW,DaiL,ZhouPF,LinWC,ZhangY,HuangJF,ZhangDL.DecipheringHeterogeneityinPigGenomeAssemblySscrofa9byIsochoreandIsochore-likeRegionAnalysis.PLOSONE,2010,inrevising 3.ZhouPF,ZhangF,ZhaoZH,ZhangWQ,ZhangY,CaoYC,ZhangDL.DiscoveryofnonconservedporcinemicroRNAfromsmallRNAlibrary.Int.J.ofDataMiningandBioinformatics,2010,inrevising 4. ZhangDL ,LiuSG,YanLF,LiLJ,HuangGS,FangFDetal.Carcinogenesisortumourigenicitytestingofanimalcelllinesforvaccinepreparationbycolonyformationonsoftagarandbyagglutinationunderplantlectins.CellBiologyInternational.25(10):997-1002,2001(SCI,IM收录). 5. ZhangDL.Studiesonisolation,serum-freecultivationandmanufactureofminkenteritisvirusoptimizedforvaccinepreparation.Biologicals,1997;25(1):103~111(SCI,IM收录) 6. ZhangDL,YinZ,WangSZ.Evaluationofimmuneresponseandprotectioninanimalsgivenminkparvovirusvaccines.Biologicals,1997;25(1):93-101(SCI,IM收录) 7. ZhangDL.Studiesonpreparationofinactivatedvaccinesfromcellculturesofminkenteritisvirus(MEV)andtheirimmunity.ScienceinChina(ScientiaSinica),SeriesB--Chemistry,LifeSciencesEarthSciences,1991;34(8):947-962(SCI,IM收录) 张德礼 。水貂病毒性肠炎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及其免疫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0;(4):399-408 8. 张德礼 、丁培国、凌伦奖、陈润生、马大龙。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电子克隆和编码区序列RT-PCR验证。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29(4):543-549(SCI收录) 9. ZhangDL ,DingPG,SunXJ,LingLJ,ChenRS,MaDL.InSilicocloningandexperimentalverificationofnovelhumangenescorrectserrorsappearedinNCBIGENOMEANNOTATIONPROJECTREFSEQs.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2;12(8):639-640(SCI刊物) 10. ZhangDL .SuccessinpreparinginactivatedvaccineswithmineraloilorAl(OH)3geladjuvantfromserum-freecellculturesofminkenteritisvirus(MEV).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0;35(2):174-176(SCI刊物) 11. ZhangDL .InSilicocloningandexperimentalverificationofnovelhumangenesandtheirfunctionalstudies( InvitedSpeaker, 大会特邀演讲佳宾 ,20分钟).见(In):FeridMurad,ZhuChenandJiepingWu.BOOKLETOFTHESECONDSINO-USSYMPOSIUMOFMEDICINEINTHE21 ST CENTURY,OCT.26-28,2002;p65-67. 12. 张德礼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首届京港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上作 特邀大会专题报告 《动物细胞系染色体组型分析与致癌实验研究》20分钟,2000年10月。 13. 张德礼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看人类新基因的电子克隆、实验确认与功能研究( 特邀大会报告 ,40分钟)。见(In):中国遗传学会青年科学家研讨会(六届三次)论文汇编.北京:中国遗传学会,2002;1-19 14. ZhangDL ,WangW,ZhuGF,HongT.Viralvectorsforgenetransfer----Effectivetoolsforgeneticengineeringofeukaryoticcells.ScienceFoundationinChina(Englishedition),1996;4(2):50-59(EI刊物) 15. ZhangDL ,JiL,LiLJ,HuangGS.Systematically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carcinogenesisortumorigenicityofVEROcelllinesofdifferentkaryotypesinnudemiceinvivousedforviralvaccinemanufacture.ActaGeneticaSinica,2004;31(7):647-660(IM收录) 16. ZhangDL ,LiLJ,XiaGT,HeXY,GaoBX,BaiXH,HuangGS,LiuSG,YanLF,FangFD.ExperimentalresearchesoncarcinogenesisortumorigenicityofMDCKcaninekidneycell(CKC)linesandanalysisoftheirchromosomekaryotypes.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7):816-827 17. ZhangDL ,LiLJ,XiaGT,HeXY,GaoBX,BaiXH,HuangGS,LiuSG,YenLF,FangFD.EstablishmentofmastercellstockandworkingcellbankofMDCKlinesandselectionandevaluationofthelinesandcandidateviralsubstratesforapprovalproductionofcombinationalcanineattentuated-livevirusvaccines.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9):1054-1066 18. ZhangDL ,LiLJ,XiaGT,HeXY,GaoBX,BaiXH,HuangGS,LiuSG,YanLF,FangFD.FurtherreportonexperimentalresearchesoncarcinogenesisortumorigenicityofMDCKcaninekidneycell(CKC)linesandanalysisoftheirchromosomekaryotypes.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11):1293-1301 19. 张德礼 、李衍达、季梁。用电子克隆新基因C17orf32和ZNF362对NCBI人类基因数据库模式参考序列5种错误类型的分析与纠正。遗传学报,2004;31(4):325-334(IM收录) 20. 张德礼 、李衍达、季梁。通过新基因计算机识别与实验确认对NCBI人类基因数据库一些模式参考序列错误的分析与纠正。遗传学报,2004;31(5):101-113(IM收录) 21. 张德礼 、孙晓静、凌伦奖、陈润生、马大龙。人类SR蛋白超家族新成员━━SFRS12(SRrp508)的基因克隆和特性分析。遗传学报,2002;29(5):377-383(IM收录) 22. 张德礼 、李六金、夏耕田、何旭玉、高步先、白晓鸿、黄高升、刘尚高、阎隆飞、方福德。动物细胞系的染色体组型与遗传变异率分析。遗传学报,2001;28(4):327-344(另附2个图版)(IM收录) 23.何建锋、张彦明、段会娟、曹金锁、 张德礼 。人天然免疫基因BCL10的猪同源物的识别、克隆与初步表达分析。遗传,2008;30(6):747-54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名与国别歧视
gl6866 2010-6-12 12:07
我国著名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在其《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可见一个名词术语的确立是多么困难。在严复那个时代,中国尚没有眼下所谓的科学。为了使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接受西方的新思想,他挖空心思采用比较古奥的汉语来传达西学的思想。然而,时至今日立名之难,依然存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即便有名而立,也会产生许多歧义,所以人们多以一名而代表交叉学科,以体现这个学科的特色。而能统领这个学科的学科名之立,就更加重要的了。例如,首创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这个词的人,就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兰尼尔(Jaron Z. Lanier)。由于他的杰出工作,于2010年被《时代周刊》(Times)命名为10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当代的商品社会中,争名的目的在于夺利,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似乎都是如此。我国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对争名夺利深恶痛绝,以至于学者不敢甚或不屑于名与利,例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个诺贝尔奖的项目就是个典型。宁肯不要诺奖,也不能坏了集体主义的规矩,可是诺奖情结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病,整天在那里瞎吵吵,为什么中国人就得不了诺奖呢。嗨,既有今天,何必当初呢。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与国际接轨,那么具体的科学工作以及相应的术语归属也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回过头来看,许多科学术语都是以发明人的姓氏命名的,尤其以外国人的姓氏为多。可是,在如今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也逐渐对名开始重视起来。由于自己的工作杰出而发明一个科学术语,就能在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有了所谓的一招鲜从而为自己带来相应的回报,譬如肖氏反射弧,就是我国肖传国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这一神经泌尿科学新概念,就是新近的一个典型案例。据说这也是个诺奖的题材,但愿这回不要再窝里斗了。 从更大的层面讲,一个学科的出现也是由于一个关键的术语提纲携领地表现出该学科的特征也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荣誉。就拿当今信息学这个词为例,英文:informatics,法文:informatique,德文:informatik,意大利、西班牙文:informatica。俄文:informatika。那么创造这个术语的人究竟是谁?爱丁堡大学信息系的弗尔曼(Michael Fourman)在为2002年第二版的《罗德里齐国际信息与图书馆百科全书》(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的扩展词条中明确地说,这个词是法国信息学家德莱弗斯(Phillipe Dreyfus)于1962年3月创造的,出处为:Dreyfus, Ph. (1962) Linformatique. Gestion, Paris, Juin, 1962, pp. 140-1.在Wikipedia上也可以找到此种说法。此外,一位叫保尔(Walter F. Bauer)的人同样认为Informatics的创造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于是他就创了这个术语。当时法国成立了信息与应用学会(SIA,Societe pour LInformatique et Applique)。三年以后,保尔和德莱弗斯在巴黎相遇,他们都非常庆幸都是在1962年的3月份同时创造出这个术语。 由于《罗德里齐国际信息与图书馆百科全书》informatics这个词条是爱丁堡大学的人写的,所以爱丁堡大学信息学学院的网页(http://www.ed.ac.uk/schools-departments/informatics/about/vision/)上开明宗义地说:信息学是对自然与工程的计算系统的结构、行为和互动的研究。(Informatics is the study of structure,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engineered computational system)这无疑是弗尔曼为上述《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的浓缩形式。《百科全书》是这样说的信息学是信息的科学。它研究自然和人工系统中信息的表征、处理和通信。由于计算机、个人和组织都处理信息,信息学具有计算的、认知的和社会的诸方面。(Informatics is the science of information. It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on,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Since computers,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ll process information, informatics has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and social aspects.) 对于《百科全书》言之凿凿的观点,就一定那么靠得住吗?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说不!准确地说,这个术语是德国人斯坦布赫(Karl W. Steinbuch, 1917-2005) 首创的。其他语种的形式可以说都是从德语Informatik搬过去的,斯坦布赫于1957年一篇题为信息学:自动信息处理(Informatik:Automatische Informationsverarbeitung)的文章提出的。而informatik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因此,斯坦布赫的工作要比德莱弗斯和保尔的早5年。斯坦布赫是德国计算机科学家、控制论学者以及电气工程师,他不仅创造了Informatik这个术语,而且还是德国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之一,被誉为德国的计算机科学之父。我想爱尔兰人为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似乎是文献没有看全,甚或有些国别的偏见。因为当年德国纳粹毕竟为欧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作为事后的旁观者我们还是有必要指出这一点的。斯坦布赫于2005年去世,IEEE为他发布的讣告中专门提到是他创造了informatik这个广为流传的术语。这似乎有点为其正名的意思吧,但愿《罗德里齐国际信息与图书馆百科全书》出第三版时能将第二版的说法改一改。 斯坦布赫生平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8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卫生信息学文献计量分析
xupeiyang 2009-11-21 16:18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kk9j8gzu2kadI1mI36I0 Health Informatics 9,11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6 985 2007 946 2008 908 2009 823 2005 809 2004 752 2003 680 2002 520 2001 400 1998 356 1999 354 2000 342 1997 261 1995 248 1994 191 1996 161 1993 105 1991 66 1992 64 1990 39 1 2 1 2 3 4 5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3,695 United Kingdom 637 Germany 445 Canada 329 Netherlands 308 Australia 305 Japan 264 China 168 France 159 Austria 155 Sweden 148 Greece 131 Italy 120 Switzerland 94 Taiwan 88 Belgium 79 Denmark 76 Hong Kong S.A.R., China 62 Spain 61 Finland 55 1 2 3 4 5 1 2 3 ... 4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227 Portland 210 London 210 Boston 201 Salt Lake City 152 Pittsburgh 133 Sydney 131 Seattle 123 Bethesda 117 Atlanta 106 Rotterdam 100 Washington 98 Baltimore 95 Nashville 79 Amsterdam 73 Geneva 71 Athens 70 Toronto 70 Victoria 65 Maastricht 62 1 2 3 ... 41 1 2 3 ... 80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1,189 Int J Med Inform 438 Amia Annu Symp Proc 394 Method Inform Med 319 J Am Med Inform Assn 272 Proc Amia Symp 155 J Biomed Inform 108 Bmj 97 J Med Internet Res 82 Inform Prim Care 80 J Public Health Manag Pract 78 Yearb Med Inform 75 Healthc Inform 73 Proc Annu Symp Comput Appl Med Care 71 J Med Syst 67 Jama-j Am Med Assoc 66 Bmc Med Inform Decis Mak 61 Health Info Libr J 60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59 J Med Libr Assoc 55 1 2 3 ... 80 1 2 3 ... 331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6,542 Patients 2,740 Health Care 2,047 Technology 2,021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1,941 United States 1,781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741 Medical Records Systems, Computerized 1,510 Data Collection 1,351 Electrons 1,276 Electronics 1,273 Hospitals 1,199 Hospitalization 1,193 Knowledge 1,159 Nurses 955 Nursing 946 Medicine 876 Adult 874 Physicians 852 Public Health 770 1 2 3 ... 331 1 2 3 ... 1088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Haux R 74 Ammenwerth E 50 Coiera E 48 Hersh W 43 Van Bemmel J 42 Westbrook J 41 Patel V 41 Bakken S 40 Ash J 40 Cimino J 34 Hasman A 34 Mandl K 33 Blobel B 32 Kohane I 27 Rigby M 26 Knaup P 26 Tilg B 26 Demiris G 26 De Lusignan S 25 Ball M 25 1 2 3 ... 1088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学信息学文献计量分析
xupeiyang 2009-11-21 14:58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kk9j8gzu2kadI2I1I00f01000j10040001rl (Medical Informatics) China 3,340 of 222,020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China Description: The country China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767 2006 689 2007 684 2009 479 2005 460 2004 226 2002 28 2003 7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China 3,340 Finland 457 Slovenia 79 USA 8 Germany 5 Japan 2 Italy 2 Sweden 1 Switzerland 1 Russia 1 Puerto Rico 1 United Kingdom 1 Netherlands 1 Turkey 1 1 2 3 ... 6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ijing 700 Laizhou 591 Shanghai 459 Helsinki 169 Guangzhou 146 Hangzhou 144 Nanjing 135 Chengdu 94 Wuhan 91 Kuopio 75 Tianjin 68 Ljubljana 66 Tampere 63 Harbin 61 Changsha 48 Chongqing 46 Turku 46 Dalian 43 Hefei 39 Oulu 37 1 2 3 ... 6 1 2 3 ... 39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133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94 Zhongguo Yi Liao Qi Xie Za Zhi 93 Ying Yong Sheng Tai Xue Bao 92 Bmc Bioinformatics 90 Ieee T Image Process 72 Nucleic Acids Res 55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54 Bioinformatics 53 Phys Med Biol 49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42 Ieee T Syst Man Cy B 38 Ieee Trans Neural Netw 37 Yi Chuan 32 Neuroimage 30 J Zhejiang Univ Sci 29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7 Opt Express 26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 26 Ultrasonics 26 1 2 3 ... 39 1 2 3 ... 68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Li Y 20 Chou K 16 Jiang T 16 Wei L 15 Bai J 14 Jurvelin J 11 Likar B 11 Li J 11 Zhang J 11 Zhuang T 11 Tian J 10 Luo J 10 Chen L 10 Qi F 10 Zheng Y 10 Jiang G 10 He F 9 Sun R 9 Yu J 9 Zhang Y 9 1 2 3 ... 681 1 2 3 ... 384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1,893 Algorithms 1,170 Image Interpretation, Computer-Assisted 674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657 Reproducibility of Results 629 Patients 614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558 Adult 490 Animals 469 Proteins 467 Genes 414 Image Enhancement 414 Middle Aged 403 Data Interpretation, Statistical 386 China 358 Aged 316 Computational Biology 279 Imaging, Three-Dimensional 278 Tissues 276 Models, Statistical 272 1 2 3 ... 384 Entry Terms: 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Med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Medical Med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Science, Med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Medical Informa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Med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s, Medical Medical Computer Sciences Science, Medical Computer Sciences, Medical Computer Computer Science, Medical Clinical Informatics Informatics, Clinical Previous Indexing: Information Systems (1982-1986) All MeSH Categories Information Science Category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All MeSH Categories Information Science Category Information Science Medical 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Decision Making, Computer-Assisted + Decision Support Techniques +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 Information Systems + Medical Informatics Computing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学课程表 2009.11 - 2010.1
xupeiyang 2009-11-6 11:59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学课程表 2009.11 - 2010.1 课程名称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科研型) 授课教室 理论:新科研楼 403 教室 实验:图书馆七层电子教室 课程分类 班 级 2009 级 学生人数 首课日期 2009.11.16 总学时数 31 理论学时 27 单组实验学时 组数 3*2 考试时数 1 教 材 聂绍平主编 . 医学信息搜索途径与方法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 主要教参 高岚主编 . 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检索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 方平主编 .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 教学学系 信息所 课程负责人 许培扬 答疑电话 65122062 周 次 月 日 星 期 时段 授 课(实验) 内 容 课时数 主讲 教师 实验 理论 实验 辅教 12 11 16 一 8 : 30-11:30 医学信息检索概论 3 许培扬 13 11 23 一 8 : 30-11:30 文献检索语言与个人组织 3 阮学平 14 11 30 一 8 : 30-11:30 中文生物医学信息资源检索 3 李军莲 12 2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李军莲 张燕舞 12 4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李军莲 张燕舞 15 12 7 一 8 : 30-11:45 美国医学检索系统 PubMED 3 王敏 12 9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王敏 阿丽塔 12 11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王敏 阿丽塔 16 12 14 一 8 : 30-11:30 图书馆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 3 倪素云 12 16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倪素云 周琴 12 18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倪素云 周琴 17 12 21 一 8 : 30-11:30 生物信息学资源检索 3 黄利辉 12 23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黄利辉 栗文靖 12 25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黄利辉 栗文靖 18 12 28 一 8 : 30-11:30 药学相关信息资源的检索 3 葛红梅 12 30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葛红梅 阿丽塔 1 1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葛红梅 阿丽塔 19 1 4 一 8 : 30-11:30 引文检索与文献评价 3 张玢 1 6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张玢 栗文靖 1 8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张玢 栗文靖 20 1 11 一 8 : 30-11:30 全文获取、文献管理与利用 3 任慧玲 1 13 三 13:30-16:30 实习( 1 ) 3 任慧玲 周琴 1 15 五 13:30-16:30 实习( 2 ) 3 任慧玲 周琴 21 1 18 一 8 : 30-9:30 考试 1 张燕舞 实习课地点:东单校区医科院图书馆七层电子教室,请上实习的同学带好学生证或图书馆借书证。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lxj6309 2009-10-9 21:58
信息的定义概念也一直是一笔糊涂帐,本文的努力希望有所成效。这个定义就是全面考虑定义科学性的要求和语言通用性要求的辨证统一。 一、什么是信息? 信息已成为我们社会的流行词语,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社会被称为 信息社会 。但是,到底什么是信息,在学术界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所以本节所述也只能称为一家之言。 有人认为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组成。这种说法把物质、能量、信息看作是并列的,这与辩证唯物论哲学不一致。在辩证唯物论中,我们只能说世界是物质的,我们人类自身以及我们所看到和所感觉到的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或属性 。在物理学中, 物体 是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一切有形之物,或者说,物质表现给我们的有形形式。当然,有些物体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或更高级的显微镜才能看到。 能量 在物理学中是一定量物质以其所处运动状态(包括内部运动)能够做功的能力的量度,是对物质的运动状态的一种表示形式。虽然在实际过程中,一定数量的能量并不一定能全部转化为机械功,但人们通过这种转化形式认识了能量,并给予了不通过做功过程也可以度量的计算公式,这种度量使人们获得了发现和应用能量源泉的理论能力。但本质上能量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状态。势能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属性,动能实际上也是相对的,因为速度是相对的。其它形式的能量也必然是相对的。信息作为系统科学的专业术语,是一定量物质的某种属性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从信息概念的日常使用形态看, 信息 有多种含义。为了某种自我使用目的而使用一定的手段获取信息,如查字典和军事侦察,这其中的信息是对行为主题有某种价值的关于事物情况的资料。为他人使用而进行某种资料的专门收集,如图书馆和统计部门的数据采集收集行为,这种行为在社会事物活动中也被认为是信息作业行为,这种信息等同于资料。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按照细胞中基因包含的信息而有序进行,这种信息是脱离人的主观感觉独立存在的物质客体;甚至有人把任何一个系统根据接受到的其它系统通过某种形式传输来的作用而作出相应的变化称为根据接受到的信息而变化。从信息概念的发展来看,信息首先是相对于人的价值而言的,即对一定人有用 , 由此我们给出信息的第一个定义: 【定义 3.1 】 由一个系统发出的信号被某个主体(个体人、人群或组织)接受到,经过该主体的某些处理程序形成对该主体有某种意义或价值的知识,这个知识对该主体就是一个 信息 。 对于这个定义,我们给予下面的进一步解释: 1. 所谓 信号 ,包括光、一般电磁波、声波或任何其它物质流。这些物质流要称为信号必须是对某个主体而言包含某种信息,否则就仅是一种物质流。 2. 信息是包含在信号中的,并非信号或其一部分的本体,因而是需要主体从信号中提取的。比如,一个人正要出门,这时有人对他说:外面正下大雨。这句话首先是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此人的耳朵,刺激听觉神经。这个声波及在神经中的电流和化学物质流就是信号,这个信号经过大脑的反映成为有含义的语句外面正下大雨,这个语句对这人才可能是信息。很有可能,那个人并没有直接说这句话,而是向他汇报了一个事件,这时所汇报的内容要表达的直接信息并不是外面正下大雨,这个信息只是镶嵌其中,需要听者从中提取。当他出门要带雨衣或伞时就利用了这个信息。 3. 与信号和信息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消息。 消息 是有语义的,它是物质系统的属性存在值在信号中的表达的语言形式。但消息能否成为信息,则在于主体的加工效果及其对主体的意义。所以, 消息 是物质流在信号和信息之间的中间形态。信号、消息和信息的关系,就如经济学中的货币、商品和资本的关系。单纯的货币对产业资本家来说并不就是资本,它必须被用来通过购买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并卖出去,并以之获取更大数量的货币,才称为资本。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经历了货币、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等形态的转化。主体所需要的信息在形成过程中也经历了物质流、信号、消息等多种形式的转化,狭义的即定义 3.1 中的信息只是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从这些关系出发,就有了我们下面的广义信息的定义。 4. 所谓的 有意义 或 有价值 是指,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主体做出了某些行为决定,或改变了某种思想认识,或从中导出了新的知识。信息在主体的行为或思想变化中起了某种限制或规定性的作用。 【定义 3.2 】 把定义 3.1 中定义的信息称为 狭义信息 ,狭义信息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中间形态称为 广义信息 。 根据这个广义信息的定义,传输中的电磁波可以是信息,声波可以是信息,档案库中的数据资料是信息,电脑中的文件资料是信息,书籍中的文字也是信息。这样,信息这个概念就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在这里还是要注意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当我们说一定电磁波或声波是信息时,是指其中所镶嵌的一定系统的属性状态的记录痕迹,因而 信息 也是一种反映,是一种物质形式对另一种物质形式的反映。通过反映,我们可以由此知彼。古生物变成化石已经不是生物,是一块石头,但是这块石头的形状及物质遗存反映了古生物的形状及物质组成,所以说,它包含了某种古生物的属性信息。由这种反映论,我们给出下面更广义的信息定义。 【定义 3.3 】 设 A 、 B 是两个给定的系统。如果通过 B 系统的属性和运动状态,能够反映出 A 系统在一定时空的某些属性和运动状态,就称 B 系统的这些属性和状态中包含了关于 A 系统的 信息 。信息就是 A 系统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在 B 系统的属性和运动状态中的反映。 B 系统称为 信息的载体 。 根据定义 3.3 ,在两个非社会系统 之间也存在信息关系,如太阳和它发出的光之间以及与这些光所作用的地球事物之间就存在信息关系,根据其中的信息人们可以判断太阳的某些属性和运动状态,而且这种信息对信息的载体也有特定的作用。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说,生物个体的发育特征在其初始细胞基因中都有表达,或者说,初始细胞的基因特征和存在状态对其以后的发育起到了规定限制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信息的作用。 二、信息的属性与度量 1. 信息的属性  信息是事物属性的反映,信息附着于一定的载体之上,这是前述信息的的定义中直接表述的信息的特征。通过考察各种信息的产生、传输、变化和存在过程,可以发现信息还具有下面的一些性质。 ( 1 )信息具有整体性。 ( 2 )信息有多种多样的存在或储存方式。 从自然界来说, A 系统对 B 系统发生作用,就会在 B 系统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或影响,这种痕迹或影响就是关于 A 系统的信息。这种痕迹或影响可能表现为 B 系统的运动轨迹、空间形状、组成结构、颜色、气味、味道、物理性质等等各种形式的变化,它们都是关于 A 的信息的表现形式。地质科学家可以通过当代地层结构的特征了解古代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变化,就是因为当代的地层结构特征包含着古代的信息。警察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追查罪犯的行踪,就是因为罪犯的特征属性在现场留下了信息。人类创建的信息载体一般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如书籍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它上面不仅有文字,还有各种图画符号。这些文字和图画符号实际上也是信息载体。计算机作为信息的载体(计算机当然也是处理信息的工具),信息在物理上是以物质的电荷状态及其整体布局而存在其中,当我们打开电脑查看时,它又通过电磁转换变化为屏幕物质的状态,并以文字、图画图形和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 3 )信息具有可复制性 关于一个系统的同样属性的信息可以同时以多种形式附着于不同的载体,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形式和载体之间转换。这就是说,信息是可以被复制的,并且不会因为复制和传播而减少原来信息的多少。 ( 4 )信息存在变异风险 由于物质变换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有损失和被污染的风险。如,在历史典籍传抄传印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文字或错谬;在计算机处理信号过程中会出现误差和漂移,导致信息失真;在信息的口传过程中,由于听者的听觉系统问题、记忆系统问题和编译系统问题,经常出现以讹传讹,造成误会和误事;信息的发送者或第三者在信号中有意或无意地加入干扰成分,使信息的解码(提取)出现严重障碍的事件也很常见,现代军事中的电子战正是应用信息的这种性质。 2. 信息的度量  对于信息的度量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信息能度量吗?或者说:信息有量的问题吗? 在现代语言中常出现这样的语句: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包含丰富的信息;这里有太多的信息,等等。这说明,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度量的。但是,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又知道,信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含义不同,表达的事物属性不同,那如何比较这些信息的量呢? 对信息的可量化传统定义是: 信息 就是通信中消除了的不确定性,亦即增加了的确定性。这是技术科学层次公认的信息定义。 实际的通信可能完全消除了接收者对某种事物知识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只是部分地消除了不确定性,甚至完全没有消除不确定性。因此.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 信息=通信前的不确定性 - 通信后仍有的不确定性 (3.10) 若通信后完全消除了不确定性,上式的第二项为零,收方得到了所需的全部信息。若通信前后不确定性程度没有发生改变,上式右边两项相等,则认为没有传送任何信息。一般情况下,一次通信后总会消除部分不确定性,但又没能完全消除。 很显然,上述信息的量化定义只反映了信息从某个角度看的量。信息的量本身就是仅从狭义来讲,也是多层次的。假设接收者 A 想获得关于某个苹果的颜色和重量的信息。已知苹果是单色的,共有 3 种可能,重量也只有 5 个可能数,这样苹果的可能状态数最大是 3 5 = 15 ,这样要测量一次信号传输携带的信息量,就需要知道 15 个状态的通信前后概率。但是实际生活中,这种信息度量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尤其面对复杂的事物,其可能状态数几近无穷,信息的度量可能失去意义。对于广义信息定义,这个度量更不适用,因为广义信息大量与不确定性无关。不过,申农的信息量定义是从通信技术的需要出发,有它特定的意义。所以,信息虽然有量,但是不是所有的量都需要定义和实际测量。 物质给我们的感觉使我们把一定量物质的整体存在形态和它的属性区分开,如地球和地球的质量、速度,苹果和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火车和火车的速度、声音,等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任何一定量的物质都能表现出时间和空间形式,二是由于人类具有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感知并形成整体知觉。所以人对物质的整体形态的感知是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里的社会系统不仅指人类社会。许多动物也有群体行为,都有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反应。 许国志 . 系统科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第 343 页。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6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的互通性初探----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一
人为峰 2009-2-2 09:50
包含飞,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5 ( 4 ) :8-11,2001 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的互通性初探 ---- 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一 包含飞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032 摘要 中医学国际化标准化涉及中西医学二大体系的互通性。互通性的实质是信息学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重心差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信息学属性差异。提出了西方文化偏重实体而东方文化偏重关系等观点,进而讨论了现代中医学知识的四大源泉及其基本组成。接着尝试按中医学概念对中西医学的互通性大小加以分类,并提出所谓中西医学多维阐译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医学信息学,中医学标准化 任何一种科学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中医学也不能仅仅属于中国。它需要服务于全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中医学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学术体系,但其信息学本质却从属于最新的学术领域:复杂性科学 , 后者为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和学术发展趋势。因此,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全世界的努力。中医学的国际化标准化涉及中西二种医学文化互通性或可交流性,涉及中医学的信息学属性分析。二种医学语言(医古文 - 中文和英文)之间的沟通依赖于共同的概念系统或解释系统。本文是一篇探索性和预备性研究,旨在讨论中西医学语言的互通性。此系列研究还将涉及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性以及中医语义学的信息学属性探讨。本文也是笔者长期以来对医学知识的处理、运算和整合研究或学术追求的一种新探索 。 一, 中西文化重心的差异 从文化重心来说,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信息学倾向有着实质性不同,这种差异势必在中西医学的交流互通中产生重要作用。 首先,与西方科学偏重物质实体 ( 如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夸克 ) 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偏重物质运动或关系。中医学理论以阴阳为基石。而阴阳在本质上是关系,是运动,是一种动态的对立,依存,互生,互根,转化和相对性。在中医学理论中,即使是描述机体结构组成的实体性概念如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也带有明显的功能、关系和运动的意义,例如下文将要提到的中医肾的概念。而如三焦、命门等纯中医学概念,则完全是功能和关系集合的形象化描述,由一种赋形化手法形成。 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的另一特点是崇尚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严密的理性推理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真理,信仰理性统治世界。这种精神诱导人们对事物实体的穷究不舍和科学体系的不断分蘖繁荣。而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实践应用,这造就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大家庭的一支,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之一。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强烈的实用倾向环境中,难于产生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弯曲的空间和光线,笛卡儿的三维坐标空间,这些似乎与衣食住行看来毫无关系的纯理论。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如此崇拜关系,却没有产生如 和负数等纯关系本体。我们知道,前者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与直角边之比(关系),它的发明者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派的一个逆子为此付出了被抛入大海,葬身鱼腹的代价。负数由印度人发明,我们知道世界上本没有负的实体,负数纯属两个实体的关系(如 A 向 B 借款后,即负了债,于是是就有了负数关系)。 一些通俗文化的差异也许也能揭示中西文化的内在特性差异。从中西园林文化的比较中可看出中华文化是一种自然崇拜文化。西方园林的宽阔平坦的草坪和形状规则的树木,无不显示其园林艺术融入了强烈的人类意志,显示了自然意志对人类意志的服从,反映的是一种概念关系。相反,中国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一洞,无不反映了人类意志对自然意志的配合,充分保留了自然的个性,反映的是一种物质关系。概念关系与物质关系属于不同的哲学范畴。这种自然崇拜文化反映到医学研究上,中医学偏爱于研究完整的人体和被完整地保存的原动植物及其复合(方剂)的治疗作用,而很少把它们进一步解剖或分解为各种化学成分。这也许是中医学发展成为世界最完美的自然医学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代科学再议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分类(或区分)为科学之母。把连续的、混同的事物划分、离散化、元素化为其组分是该科学之肇始。从阴阳,五行,易经( 64 卦, 2 6 ),到初级计算机( 8 位机, 2 8 ),分类逐步由粗疏趋向细密。 阴阳,寒热,动静均是把混沌同态进行二分化。我们知道,阴阳关系实为相对与相依的二元关系。 五行学说把世界万事万物的属性与关系五元化,世界上形形式式的相互关系被约化为有互生,互克,相乘,相侮关系。 易经用 64 卦来抽象、演绎和分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易经源于中国商殷时代,约在公元前 14 世纪 - 公元前 11 世纪,距今已有 3000 多年,后经历代积累,逐步形成体系。笔者在阅读有关的易经书籍 时,深深地惊叹于其完美的二元律和六位机思想。它的二元律以阴爻 - - 和阳爻―表示,共 6 位,因此演绎出 2 6 =64 卦。这与初期 8 位计算机,每位以 0 或 1 二值表示,演绎出 2 8 =256 个代码来抽象、演绎和模拟世界万事万物是完全一致的。试想这一系统形成于文明尚处于萌芽时期,需要何等天才的头脑。后来在有关资料 中读到卓越的德国科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的话:易图是留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纪念物。我不可思议的发现,即对于理解 3000 余年前中国最初的君主且为惟一的哲学家伏羲的古文字秘密的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深可庆幸的事情,应该允许我加入中国籍吧!虽然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此言出自宗教目的 ,但从纯形式来说,此话并无言过其实之处。莱布尼茨创造的二元律与远古的易经的阴爻阳爻律的相似性是无可争议的,后者拥有前者的全部特点。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并又一次受中国传统科学过分重视实用性的影响,轻视纯理性的科学本体性研究,致使易经被牵强附会地应用于占卜命运和预测未来等本质上是非确定性问题,歪曲和埋没了这一天才的科学雏形。 中医药学的国际化标准化问题首先是世界性理解问题,前文所述的文化重心的差异会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一过程。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英语水平的问题,只要有高水平的英语,就可把中医学完整地介绍给全世界。但恐怕这是一种极肤浅的看法。中医学走向世界,离不开如下因素: (1) 高水平的英语; (2) 对中医学的信息学属性有较深刻的了解; (3) 对东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哲学和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语言学等有所了解。 三,中医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与组成 中医学的医学实践活动已有漫长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与世界其它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相比,中医学在其治疗方法多样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是无与伦比的。但总体来说,中医学主要是大量的来自临证实践的经验性知识的汇总,尚属于一门前科学或潜科学。随着西医学的大量引进和飞速发展,中医学无论在临证实践,还是在实验方法和理论发展方面均受到巨大影响。如已引进现代分析化学方法对中药学的成分加以研究,也引进了诸如统计学方法甚至人工神经网络对中医诊断治疗学进行研究。 所以现代中医学已不再是仅仅传统中医学独脉单传,而是多源学术的汇聚,多种异质成分共存。也许大致分为四大来源: (1) 主体来讲,以医古文为信息载体,从长期临证实践中产生、演化和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理论系统(概念系统、语义系统)和经验知识库。现代中医学家对之努力发掘,继承并加以发展。 (2) 当代中医学家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改造和发展,很多描述较之传统中医学已更明确化,更规范化,逻辑性、实证性更强。 (3) 中医学直接引进了大量现代医学的概念和语义。如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发育不全等。 (4) 引进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统计科学,甚至包括神经网络等先进手段对中医药学进行研究,获得了大量实验性知识。 中医学组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 .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学的闪光部分,是延年强身、防病治病的瑰宝。虽然发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医学历史,但应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经验性知识大多数为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发现的关联现象。在语义关系上属于如伴发关系( A 与 B 同时出现),或序发关系( A 随后是 B , B 随后是 D )。这部分知识包括大量的成方、验方知识,也包括大量的经统计学验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它们往往是一些物理化学机理尚未明了的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因果)关系,也可以是间接(因果)关系。后者包括并行过程的非完全性原因集 ( 众因之一,或众因之一部 ) 关系,或串行过程的众过程之较远过程或部分过程关系,也可为作为过程环境的条件集合 ( 非直接原因集合 ) 的元素或子集关系。不言而喻,澄清这些关系的直接的具体的物理过程是中医学的重大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关系的确定性分,可包括: a. 高频关系,确定性高,信息量高; b. 低频关系(小频率关系),确定性低,信息量低。 与西医学以实验为中心,重视对正常人体理解并建立的语义系统不同,中医学的语义系统的建立以医疗实践为中心,重视对异常人体状态(疾病)的研究。如肾开窍于耳,其关系词开窍实际是一种相关性,因为肾精不足,常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并非真的肾内的物质可经此窍而流出来。此处只能意解,不可形解。 2 .实验性知识:如黄芪成分包括蔗糖,葡萄糖醛酸,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 choline ),甜菜碱( Betaine ), ;黄芪药理作用包括利尿作用,降压作用,加强心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 。 3 .理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理论的参证框架系统和以此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对规律的认识)。中医学理论是以类比推理、顿悟的方法形成。而比喻或类比方法在信息学上是一种在二类事物中舍异取同的方法。我们知道,推理可产生知识。亚里士多德把推理分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译推理,归谬法推理,排中率推理等。一般认为演译推理最为可靠。有学者认为,类比推理虽然富有创造性,但较不可靠 。 中医学的理论参证框架作为对形形式式的疾病的发病机理、演变转归、诊法诊则、治法治则及药理药效等阐述的根据,大致包括如下部分: 生命哲学总纲:阴阳八纲。 基本关系理论:五行学说。 生命基本物质与过程:气血津液精气肾。 人体结构:脏象学说。 功能联系理论: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风寒暑湿燥火;在体外或环境方面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疬气(微生物引起)、寄生虫、外伤。体内精神方面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在行为方面饮食不节,劳逸失度。 病理: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气滞。 笔者认为,在八纲以外还可归结一个重要维度为动静。内容有畅 - 郁,流 - 滞,行 - 瘀,升 - 降,包括痰饮的形成。它的重要性也许不亚于六纲中的其他维度,如表里等,并且是远早于西医学的卓越的病理观。 四,中西医学概念的互通性 本文尝试把中西医学概念的可交流或互通性分为如下 4 类。同时引入所谓多维阐译概念。所谓多维空间是一种学术性的更有操作性的提法,维度实际为某种作用因子。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自行车只有两个点与地面接触,故不可能站立。但只要再引入一维度:速度,那么它不仅能站立,而且可以到处行走。所以,当某事物在一相对低维空间中不可能成立时,在一个相对高维空间也许是可能成立的。这是常用的一种科学创造性思维方式。传统的翻译是指二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属文字型或字符型对应关系,好比在双坐标系(二维空间)找一个交点。如果二种语言的某些部分是不能互通的,就找不到交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附加维度,如一段共解体如文本,声音、图象,动画(多媒体或超文本,而不是仅依靠传统文本)来达到目的。 第 1 类概念:此类中西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中西医学的术语严格对应(或经转化后严格对应)。中西医学拥有共同的语境系统,故为全等概念,相互全通,翻译时可以直接相互引用对应的术语,标为 I 类概念,见图 1 ,图中 W 为西医学概念, TC 为中医学概念。 图 1 全等概念 属于 I 类概念(可直译)的有: 疾病症状:如子宫脱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内脏下陷,口干,便溏;疾病或适应证:不思饮食,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小儿疳积,遗尿,遗精,肝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药物用法:如口服,外用;药物剂量 : 克,钱,两 ( 可折算成克);药物名:如三七,黄芪,鸡内金,山楂,麦芽,南瓜子,柏子仁,鹿茸,石斛,益智仁,桑螵蛸;药物功能:如止血,止痛,消食,固精止遗,消石;药物的属类:如雉科动物;药物炮制:清洁,磨碎,晒干,洗,漂,炒,灸,煅,煨,蒸,煮;药物之味:甘,微苦;中草药在植物学中的门、纲、属、根、叶、果、果仁。 第 2 类概念:中西医学概念略有差别,但基本对应。此为大交概念,相互基本可通,翻译时可作注异直译。标为Ⅱ类概念(图 2 )。 图 2 大交概念 属于 II 类概念(可注异直译)的有: 病理:瘀血,痰阻;治则治法:养血,利湿,逐水,祛痰,汗法。 第 3 类概念:中西医学概念有明显差别,表达形式相同,内涵外延差异很大(同形异义),此为小交(小同大异)概念。标为Ⅲ类概念(图 3 )。如肾与 kidney ,脾与 spleen ,心与 heart ,血与 blood ,肝与 liver 等。如上所述,中医学并非实验科学,主要形成于临证实践,用借词赋义的方法对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等赋以大量的中医学特有的意义临床意义和功能。 下图示意中西医学如何形成共形异义概念: 西医肾脏 kidney 肾脏 中医肾脏 西医学 英文 中文 中医学 由于中西医学形式上相同的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差异如此巨大,如相互直译易引起大量误解和迷茫。因此首先可在词形表达上加以区别,如 spleen 可表达为 TCM spleen , kidney 可表达为 TCM kidney 或 kindey 可表达为 KIDNEY , spleen 可表达为 SPLEEN 。在翻译时需借超文本(超联结)共解体帮助。 图 3 小交概念 属于 III 类概念的有: 药物 ( 如栀子 ) 功效:泻火除烦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基本物质:精、血、营、津。 第 4 类概念: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它的解释和理解依赖于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系统,理论构架及语义语境,为全异概念标为 IV 概念(图 4 )。如三焦,方剂的君臣佐使。此类概念中西医学无直接互通性。翻译全部依赖于超文本(超联结)共解体。 图 4 全异概念 属于Ⅳ类概念的有: 证概念本身;证名:阴虚,虚火,气滞,阳虚;参证系统:八纲,火;治则治法:滋阴,降火,行气,理气,疏肝和胃;处方结构(为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君臣佐使;药物之性:如性温,性平;药物功能:运脾,化坚;归经(为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归脾、胃、小肠、膀胱经;针灸穴位:足三里,三阴交等。 五, 中西医学肾概念的异同 我们以肾为例说明中西医学概念的巨大差异。 中医肾: 中医肾的概念、定义和功能,直接的形成于临床实践。如补肾药(中医学概念)可治久泄,便溏(肾虚),遗尿,尿少,尿频,尿闭,耳鸣,听力减退,衰老,早白,牙齿,骨软,不育,哮喘,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骨折疏松症,哮喘及老慢支等病症。根据这些临证观察并参照逐步形成的中医学参证框架,中医学对肾有如下描述: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肾的主要功能 :( i )主藏精:包括 (1)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肾气由肾精所化,是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物质基础 , 有促进精子发育,女子排卵,女子月经及性功能等作用;( 2 )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 (ii) 主水液 : 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iii) 主纳气 : 肾能帮助肺吸气下降 ;(iv) 肾主骨生髓 : 包括囟门关闭和牙齿的发育 ;(v) 肾开窍于耳 : 与听觉的灵敏度有关 ; (vi) 与命门的有关:右肾为命门,命门两肾之间,命门与肾阳同义; 因而根据现代医学的参证框架,中医学的肾基本上包括了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相关功能,还与心肺功能有关。有人认为肾阳虚为垂体、肾 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 而根据解剖,生化,生理,组化和病理实验观察,西医学对肾有如下描述 : 肾为成对的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 在肾的额状断面上,肾实质分为两部:即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位于肾实质的表层,厚约 0.5 -1.5cm ,富有血管,新鲜标本呈红褐色,内有细小的红色点状颗粒,主要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髓质在皮质内侧,约占肾实质厚度的 2/3 ,血管较少,呈淡红色,主要由 15-20 个肾椎体构成。 肾的组织学结构:肾的基本功能单位为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 , 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肾脏功能: (i) 排泄各种水溶性代谢终产物,最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含氮化合物,其中以尿素为较多,还有尿酸,肌酐,氨等。 (ii) 排除水和电解质。主要是氯化钠,调节体液容量,调节机体水和渗透压平衡,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iii) 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高活性维生素 D 3 。 因此严格讲,只有中医学肾的主水液和西医学肾的排除水和电解质为二者的共同点,在数学称为二个集合(逻辑学称为二个概念的外延)之交。由于共同点少,相异点多,故本文称中医肾与西医肾为小交概念。 鸣谢:作者衷心感谢鲍颖洁女士在本文文书方面的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科学交叉研究 (网络版)
geneculture 2008-12-23 09:51
信息学报(网络版)主编:邹晓辉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_Informatics.htm 信息学报(网络版)第1期, 2008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2008_1_Informatics.htm 信息学报(网络版)第2期, 2008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2008_2_Informatics.htm 信息学报(网络版)第3期, 2008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2008_3_Informatics.htm 信息学报(网络版)第4期, 2008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2008_4_Informatics.htm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34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论信息理论的基石--- 二十四条命题及其推理 1998年
tengyi1960 2008-1-3 13:46
试探信息理论基石 1998 试论信息理论的基石 --- 二十四条命题及其推理 On 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信息理论的发展需要以客观公理为其基石,这些公理一般来源于前期认识、假说或者基本命题。鉴于过去专业理论与定律难以解释和解决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本文针对信息、信息创造(输入)、信息处理、信息流动(输出或传播)提出 24 条基本命题(假说),作为(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探索)向公理进军的基石和前提。 命题 1 :世界由物质和信息(关系)构成。 世界不仅由物质构成 , 而且由物质之间关系,即信息构成。信息有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之分。人类信息的精华是人工信息,人工信息由概念组成。推论:信息(智力)、能源和材料(资源或物质)是支撑未来世界发展的三大支柱。 命题 2 :信息非物质,其本身无质量。 信息( Information )从其英语语源上看,“ in ”是接受到消息,“ formation ”是顺理成章,也就是说,信息是增长人们的知识,传播各种事情和东西,是把我们不明确的知识弄清楚后,整理成章再传递给需要获取信息的人信息与物质不同,它不象物质那样具有尺寸和重量,它没有物体那种质量。信息和物质特点是没有尺寸,没有重量,容易复制。推论:信息产业是省空间、省资源、省能量的产业。 命题 3 :创造新信息是把两个以上信素组合起来。 信息创造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种:一种是以组合逻辑为基础,把原有的因素重新组合;另一种是以历史的逻辑为根本,舍去过去(工作)沿袭因素中的一部分,并添加现实中吸收的新因素,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即:以具有两个以上原有概念为前提,并把这些概念融化在头脑里,再产生新概念(信息)。推论:和其他行业领域的交流是创造新信息的源泉之一。 命题 4 :平均信息量增加是自然规律。 平均信息量是“不确定”、“混乱”的量。在自然界,现象有必定向增加平均信息量方向发展的规律。换句话说,如果不重视自然现象就意味着必定会出现不确定、混乱的状态。而以把模糊不清的部分搞清楚为目的的收集、处理信息活动、能够使平均信息量减少。信息量增加与平均信息量减少是同一概念,当不存在 “ 不清晰 ” 时,平均信息量为零。推论:公司不悦意改革,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变成混乱的经营。 命题 5 :数据是信息的素材,知识也是种信息。 数据是从自然现象中搜集的原如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形式加以处理,就形成了信息。知识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记忆的信息。推论:数据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不是的方式表现;信息是以什么、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知识则以怎样、为什么的形式记忆。信息是增长人们的知识,传播各种事情的东西。 命题 6 :不可能收集到和处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连掌握一部分信息都是很困难的,更不可能收集和处理世界所有的信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目前远远落后于新增信息的有待处理量,因此,大量压缩无用信息,立即作废不必要信息,尽量产生便于使用的信息,不无目的地去收集信息,利用专家咨询网解决问题已成为处理信息业务的新准则。 命题 7 :处理信息才能和创造能力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 计算机式人手和爱迪生式人物是两种人物。前者多受益于教育,后者则更多依赖于天才;前者多具有记忆和处理才能,后者具有创造才能 。所谓处理信息才能是指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存储,检索,提供以及删除的才能,而信息创造才能是指独立创造,重下定义,灵活适应,灵活自发,流畅使用语言,熟练和严密运用概念等能力的集合。因此,创造性极强的人 ( 爱迪生式的 ) 不一定是极聪明的善于记忆和进行信息处理的人员 ( 计算机人物 ) ,反之亦然。处理信息与创造是两回事。 命题 8 :分类是把杂乱的信息群归纳成近似的类别,以便容易查找。 命题 9 :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词汇库。 命题 10 :一次信息处理是指变换信息存储介质 ( 载体 ) ,二次信息处理是分析整理原始信息。 命题 11 ::共享所需信息的前提是建立数据库。 命题 12 :信息检索是查找符合特定目的信息。 目的性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行动有效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行动目的。信息检索广、快、精、准标准也决定于目的性要求。 命题 13 :删除大部分信息无碍大局。 命题 14 :信息量与信息出现概率成反比,与意外性和新颖性成正比。 在物质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计量,在信息世界里,我们不能说“请给我一水桶信息”。有人说“狗咬了人不算新闻,但人咬了狗就会成为新闻”。“狗咬了人”这种事不足为奇,因此信息量较小,不能成为新闻;相反“人咬了狗”这种事不符合普通常识,其出现率低,意外性强,这一事件信息量较大,因此可以成为重大新闻。另外,我们说图象比语言信息量大,这是对比相同时间内两者比特 ( 信素 ) 质得出的结论。信息是 !-- -- !-- -- !-- -- !-- -- 比特 命题 15 :信息价值与信息量无密切关系,信息价值决定于信息对信宿的重要性。 客观存在的以 200 元购买某中文期刊中一页供求信息复印件;某公司以 5 万元买下计算机顾客名单的磁盘;以及拥有大量技术资科的科技信息中心,对那些与技术无关的人来说,为这些资料无任何价值的事实说明,决定信息价值的不是信息 ( 资料 ) 的量,而是信息本身 ( 在信宿中 ) 的重要性。推论:信息价值有原价值方式与实得利益计算方式两种。前者多用于计算学费,调查费,设计费,程序费等,后者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如专利交易等。信息成本与信息价值无密切关系。中介公司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信息时不是全部信息起决定作用等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排除必要时间,场所,必要的信息量是信息形成价值的前提。 命题 16 :信息价格是使用信息所获利益 ( 损失 ) 与不采用信息时利益 ( 损失 ) 之差。 实得利益按如下公式计算: 信息价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信息时的概率; !-- -- !-- -- :不使用信息时的概率; !-- -- !-- -- :使用信息进所获得的利益; !-- -- !-- -- :不使用信息时所获得的效益。 愿为得到大学入学模拟试题出资的理由,大概是指望将来获得更大利益;某公司也是指 望采用那份用户信息后,会扩大自己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利益,才同意支付上述款额的。总之,这种信息价格是把期待使用信息利益 ( 损失 ) 作为标准来考虑的,也就是说,是以使用这种信息的应得效益和不使用信息的实际效益之差为标准计算的。推论在信息交换中按用户的立场和观点来考虑上下浮动的价格幅度,并努力增加在说服和引导用户中所产生的信息附加价值 ( 推销的价值,用户教育的价值 ) 。 命题 17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变化 ( 流动增值或减值 ) 。 信息如同金钱,流动增值,但是这是在增加智能后而发生的。如:信息流动造成认识水平上升,信息流动后取代能源,土地,资金现象等。另一种自然规律是平均信息量平均信息量增大造成的信息流动减值。如:个人口头传播信息失真与谣言的产生等现象和信息自行消亡的现象。推论:不要完全相信间接听到的信息,必须经过核实信息来源方能采取行动。正确运用炫耀与宣传的作用与威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命题 18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就是增大 S 、 N 之比。 信息传递效率完全是信号 (Signal) 和杂音 (Noise) 比的问题。当不考虑信息的内容时,信号 ( 完整准确的有用信息成份 ) 就变得极为重要。信息本身包含有信号和杂音,传递中也常常会混入偏差 ( 杂音 ) ,从而影响把信号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信宿。因此,缩小杂音 ( 明在区分杂音和信号,努力消除杂音 ) ,增大信号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有效方法,即:增大信号与杂音之比。推论:不必使用大炮,杂音就能破坏组织。组织 ( 系统 ) 的各要素 ( 下属子系统 ) 主要是采信息结合起来的,也就是说组织里信息中信号与杂音比变小,各要素间结合就变弱,组织就会跨掉,成为一盘散沙。如: “ 锁国政策 ” ( 封锁杂音 ) 与 “ 中央集权 ” ( 行政组织加强信息传递 ) 在历史上曾对政府稳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信息处理与检索的基本方法也是增大 SN 之比 ) 。 命题 19 :信息价值观随主系统的层次标准而变化 ( 决定于所处环境的主导层次标准 ) 。 特定场合信息价值是固有的,但它同主导层次的评价标准相关联,主导层次标准变化,信息价值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如:用户个人系统标准,组织系统标准往往属于不同的系统层次。首先,查新报告的“成败”取决于评价人的价值观,撰写报告者本人的价值观并不重要,干这项工作就要注重评价者 ( 用户,委托人 ) 的价值观,这才是成功这路。其次,评价者亦有层次标准的差异,如科研经费申请者与主管审批领导之间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等。即:在信息服务中信息提供者的评价并不十分重要。 命题 20 :信息消费能够创造更高层次信息消费需求。 命题 21 :历史是超越时间的单方信息传递。 现代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遵守社会交换法则(推论:有偿信息服务具有广泛性),而历史则是超越时间的单方信息传递(以无目的,辐射性为特征)。信息的积累性与重复利用无损耗性,使历史文献成为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推论:要动态地看待信息,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 命题 22 :信息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信息交流,处理和传播规律的不可捉摸性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信息学中最多的是经验或命题,基本没有定律,因此,有其不可定量的、软科学的一个方面。信息学是高智力的科学,智力来源于智能,而智能是根据知识、经验、悟性进行正确判断以及从事健全行动的能力,这也可证明上述命题。 命题 23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光磁盘的迅速发展加速无纸(或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以能量和物质为媒介,自由地超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传播,因此,材料革命,技术革命必然促进信息社会的到来。 命题 24 :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控制,处理系统是支撑 21 世纪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40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