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竞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热度 26 fpe 2012-5-22 03:18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上周末,我有幸旁观了一次美国县级的小学科学竞赛( 22 nd Annual “Kids for Science” STEM Fair ),颇有一些收获,这里拿来分享一二。 该竞赛在当地最好的高中进行,上午是封闭评审时间,下午是公开交流并颁奖的时间,提前一天提交竞赛内容(以公告板形式刊登,人人都一样从文具店买的。每个人都发一件圆领衫,以消除着装对评委的干扰。人靠衣装,对竞赛有害。)。分成三个年级( 4/5/6 )。俺家麻花 4/5 年级时都没有被选上(本来是家庭作业,一所小学一个年级选派一人),今年颇为意外地被老师推荐了。不过,等她把自己的内容往选台(餐桌)上一布置,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准备的公示材料内容不说,形式上都很精美,大多是彩色打印,比俺家麻花的材料形式上要好很多。俺家麻团(我)不在家,麻婶忙着卖豆腐,所以,麻花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字体过小(没有及时调整),黑白打印(看不清照片),缺乏花边(比较单调),手工绘图,并花体注解,看上去挺寒碜的,只能说明从未见识过专业的演示材料。事实上评委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同年级的鼓励奖在讲台上站了一大排,我们都以为她落选了。最后,她只拿到三等奖的最后一名,和鼓励奖差不多,仅仅是一个小奖牌而已。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还有一个专项奖,分成生物科学,数理科学,航天科技,环境科学、化学技术等几类,俺家麻花被叫到名字了,环境科学专项奖,顿时开心极了。奖品是 Discovery 频道的 5 张 DVD ,聊胜于无。干嘛要设专项奖呢?以人为本,那些公司在本县赚了钱,当然需要反馈社会,就当打一次广告吧。不过,外来公司给教育带来的多样性,却是难以评估的,凭什么一定要按照评委的标准?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 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小学科学竞赛的内容并不深入,但大家都是严格按照题目、假设、目的、程序、步骤,数据、图表、分析、结论、感谢等“公示论文八股” 的程序来进行,另外还有两份报告,一份是实验原始记录,让人相信你是作实验,而不是伪造实验;另一份是总结报告,这是口头表述的基础和纲要。所有这些,让人感到好奇,美国小学生就从事科研的培训了,八股研究在美国很流行。抛开内容而论,方向要对头,态度要端正,形式要正确,细节要认真,这是做科研的基本功。我国培养的大学生,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国古代小学,强调“洒扫应对”的功夫,美国小学对科研的重视,就是传授这种“洒扫应对”的科研基本功啊。 至于那些题目,有一些大得吓死人,比如俺家麻花的“温室效应”,还有“ Electricity ”, ”Appleology “ (没有拼错) , “Rust Formers” ,“ Moving Objects ”,“ Battle of the Metals” 。一个非常深入偏门的题目,不是说明小学生的专业基础深,就是说明他父母的眼光太狭窄(只看到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能够在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内思考,不是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们所拥有的优势。当然,父母的帮助有时也很管用,比如一篇研究“ Water quality of the Chesapeake Bay” ,获得第一名,还是众望所归的。不过,小学生会测量大自然水体的质量么?没关系,只要他善于学习就行。 说起麻花的“温室效应”,其实验设计是成问题,把豆芽用塑料纸包起来,就说这是温室,至少难以令人信服。最大的问题是对照样本不够,只有两个平均数据,没有深入的数据处理,不能在数据上说服别人。不过,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长出杂草来,就是典型的用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过程,至于假设是否正确,那是以后的事。科学竞赛,如同法庭辩论,只有一次机会,说服对方,就行了,不必保证样样正确。所以,这里很重视演说技巧,保持良好心态,大方处理哪怕是微小的成绩,这或许是更重要的成功学基本功。我想俺们麻花或许胜在表演上,而不是内容或形式上。都需要,不是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豆腐总是麻婆好,好瓜还需王婆夸。 以前,麻花一天到晚地看日剧(漫画),学日语,我以为天生不是学理化的料,现在看来 STEM (理工数学)对她还是有一点吸引力的,我干嘛不鼓励呢?“买彩色打印机去”,明年拿个更大的奖励来。 排队等候,大有举子风采 考场之外,更显父母挂念 小学水平,不输博士教授 面对高手,麻花心情沉重 打起精神,输了也要体面 获奖台上,也能笑到最后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9084 次阅读|47 个评论
科学竞赛2.0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影响因子
热度 29 liuli66 2012-3-20 20:11
当今的科学,是一场永无停息的 月月会克 奥林匹克竞赛。 科学竞赛,争先恐后获得发现的优先权( priority ),在牛顿时代就已经存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都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后都被牛顿摘取。 20 世纪一个著名的科学竞赛是揭示 DNA 的结构。美国鲍林在这次竞赛中输给了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华生和克里克,后者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科学竞争,于今为烈。可以称之为“科学竞赛 2.0 时代”。 在氨基酸晶体结构及有关机制研究领域,国际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S 科学家多次获得了有关研究的发现优先权。 为了获得优先权,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在国内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可以一路绿灯,特事特办。或者用邢老人家的话说,可以“加塞儿”。 在中微子研究方面,国际上存在惨烈的竞争。国际上一个研究组抢先发表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发现,现已证明那神马是浮云。关于中微子振荡, 法国的 Double Chooz 反应堆实验、日本的 T2K 加速器实验、美国的 MINOS 加速器实验、韩国的 RENO 反应堆实验,以及我国的大亚湾实验室都在马不停蹄地研究中微子振荡。 以我国科学家为第一单位、为主体的国际研究小组率先发现了中微子 的新振荡。在论文尚未正式发表的情况下,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放了一个卫星”,把各路记者、有关领导和人士搞得兴奋不已,以为该发现可以获得 NB 奖。 以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的优先权,在科学竞赛 1.0 时代被认为是不妥的,违规的。邹承鲁先生曾经批评过这种做法。 1989 年 美国两位化学家 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宣布“冷聚变”的发现,曾广为科学共同体诟病。然而,科学社会学家 COLLINS 认为,那样做并无不妥,这是当代科学家的“正当”做法。不应要求科学家改变这些“违规”的做法,而是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如果用科学家 ZIMAN 的话说,这就是后学院科学( post-academic science ),是 Real Science 。 中微子 新振荡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发现,体现了后学院科学的特征。为了获得国际科学家的承认,该研究组将论文投寄到国际上最著名的物理杂志,等待漫长的审稿发表周期。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一国内期刊问能否将论文投寄到该杂志发表,以提高国内期刊的国际地位。一位科学家“支支吾吾”地说了一通,说我们还是投到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该文章正式发表尚待时日,人家不给我们开设“绿色通道”。 邢 志忠老人家 也就座在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他一句话不说,特低调,就是接过那个编辑的话说了一句:他将把他关于中微子振荡的理论文章投给那家期刊。那编辑喜出望外,翘首以盼。 今天( 3 月 20 日),邢老人家撰写了该文投稿、编辑及发表的“高铁”过程: “新闻发布会之后我很快就收到 CPC [ Chinese Physics C ]编辑部主任肖梅女士的约稿。于是乎,这篇 25 页的学术论文立即进入审稿程序。在 CPC 主编郑志鹏老师的特别关照下,稿件很快被接受,第二天就进入了编辑程序。…… 从投稿到正式刊印,只用了四、五天。” 据 AN 对邢老人家的初步了解,他这篇文章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有遗憾的。据邢老人家说,评奖的时候, NSC [自然 科学 细胞]得 10 分的话, CPC 最多 1 分。 然而, AN 问邢老人家:您独立作者的这篇[国内期刊文章],是中微子 振荡正式文章的 第一炮吧? 邢老人家说:对,第一炮。 这第一炮,由此确定了邢老人家对中微子 新振荡理论解释的优先权,那神马顶级期刊、神马影响因子都是浮云,唯有优先权不是浮云。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据邢老人家:有人就对我很有意见。这世道! 邢老人家说:我期望它能给 CPC 和我本人带来好运。 邢老人家发表文章看重优先权胜于影响因子, 这才是真NB,而不是假NB ! ———————————————————— 相关链接: 邢老人家20120320 传奇:中微子帮我加塞儿 大亚湾中微子新闻发布会 http://www.sciencenet.cn/video/gns/index.html 补充: 刘进平:论文发表优先权的得与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49871 高英:安徒生-欧登塞,优先权-影响因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2215do=blogid=549936
4717 次阅读|4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