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口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离奇的“口腔治疗设计费”
热度 3 duzhanchi 2020-9-27 12:59
离奇的 “口腔治疗设计费” 前些日子天,患口腔溃疡,前往某三甲口腔医院诊治。 口腔黏膜科 李医师告诉我:你的口腔溃疡,是尖锐的残留牙根,刺激舌头造成的, 建议我挂 修复科 ,调磨牙尖。并开了 2种消炎药。我交费后,发现收费票据上,其中有一项为 “口腔粘膜病 系统治疗设计费 ” , 35元。收费虽少,但却引人注目。心想,李医师真够认真的,小小的口腔溃疡,居然还制定系统治疗。于是我掏出病历手册翻看。 李医师 的诊断结果为: “舌侧牙尖尖锐,对应右侧舌腹处浅表溃疡,周围粘膜水肿发白”。 治疗计划为 “避免刺激,局部对症,调磨尖锐牙尖” 。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以往看病时医生所说的一句医嘱嘛!仅仅是 “调磨尖锐牙尖”,怎么就成了“系统”治疗?而且还收取费用,真是闻所未闻,咄咄怪事?可仔细一想,也可能是因为我年迈寡闻,思想落伍,少见多怪吧! 不日,我再次来到该三甲医院。 口腔修复科 的王医师认为:调磨牙尖不妥,因为磨后牙面依然粗糙;建议我挂口腔外科,拔除残留牙根。其 治疗计划为:( 1)建议外科拔除具尖锐牙尖的残根;(2)牙体牙髓检查;(3)粘膜科随访。 这个计划,倒颇像 “系统治疗”, 但却未收 “ 系统治疗设计费 ” 。 对此,我十分不解: 为何并不成 “系统”的,收“设计费”;似成“系统”的,反而不收“设计费”? 难道该院医生有自主收费的权力?我认为,医生收费,切莫巧立名目,切莫随心所欲,切莫引入市场经济。
个人分类: 评论|4443 次阅读|3 个评论
狂犬病毒通过粘膜或口腔传播的风险有多大?
yanjx45 2018-2-26 15:13
狂犬病的传播方式, 99% 以上是通过被疯动物直接咬伤或抓伤传播的,以其他方式传播的概率极小。 许多恐狂症患者从来未曾被疯动物咬伤或抓伤,但却成天忧心忡忡,担心感染了狂犬病毒,理由是听说狂犬病毒也可通过粘膜(包括口腔)传播。 狂犬病毒通过粘膜传播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确实存在,但实际发生的概率却极小,绝不能与被疯动物咬伤或抓伤相提并论。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 2013 年出版的《 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 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 》 一书。 该书第 3 章是关于“狂犬病毒传播的途径”,其中就明确认定 : “ 与通过咬伤或开放伤口的污染相比,粘膜污染是暴露于狂犬病的一种成功率非常低的可能途径。 当暴露是通过口服途径发生时,结果很少会引发狂犬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疫苗接种的效果。 ” 这两段话的英文原文: Contamination of mucous membranes is amuch less effective route of potential exposure to rabies than through bites or open wounds. When exposure occurs by the oral route, rabies occurs infrequently and in some cases, vaccination occurs. 狂犬病由于死亡率太高( 100% ),病毒会与宿主同归于尽,导致传播自然中断。所以狂犬病在任何年代的总体发病率都不会太高,在很多地区甚至常常会自然消亡若干年。在世界各国的狂犬病死亡病例统计中,狂犬病年度发病率通常远低于 2/10 万,而其中通过粘膜(或口腔)传播的病例更为罕见,在狂犬病死亡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远远低于 1% 。这些罕见病例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偶然因素的巧合,其实际发生的风险几乎可忽略不计。 这里还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可能性:“ 当暴露是通过口服途径发生时,结果很少会引发狂犬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疫苗接种的效果。 ” 此前曾有报导,某些地区的猎人中存在未接种疫苗而在体内检测到狂犬病毒抗体的情况。 推测 这些猎人可能是因经常食用患狂犬病的野生动物,结果不仅未感染狂犬病,反而相当于接种了疫苗,获得了对狂犬病的抵抗力。这种说法目前还只是推测,还不能算是科学的论证。 总之,狂犬病毒通过粘膜或口腔传播的风险主要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实际上风险极低;对于曾经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来讲,此类风险实际为 0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0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容姣好?那得合乎科学!
sciencepress 2015-5-25 08:29
面部协调关系和参考线可以从正面观 和侧面观分别进行观察、分析。 正面观 1 . 中线 中线是将眉间点、鼻尖、人中及颏点相连形成的一条假想线,它将面部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互为镜像。中线是垂直线,通常与瞳孔连线相垂直。 2 . 水平参考线 (1)瞳孔连线:是指通过两眼球瞳孔中点的假想直线。理想状态下,这条线与水平线平行,与中线垂直。 (2)口角连线:是指连接两侧口角的直线。理想状态下,这条线与水平线平行,与中线垂直。 (3)面部三等分:正常人面部可分为三部分,由眉间点(或鼻根点)到发际为上部,由鼻底到眉间点为中部,由鼻底到颏下点为下部 。 通过测量可以得出,三部分一般是协调的,但距离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3 . 唇齿关系 (1)上下颌切牙的显露:当下颌在姿势位时,上下唇微微分开,上颌切牙切缘在唇下显露1~2 mm,个别人可显露5 mm。下颌前牙与唇平齐。 随年龄增长,由于切缘磨耗和口周肌肉松弛,上颌切牙显露部分逐渐减少。下颌切牙也会随着口周肌肉松弛而逐渐显露。如果希望微笑时显得年轻,修复时要注意增加上颌牙的暴露程度。 (2)唇丰满度: 在正常咬合关系下,无论在牙尖交错位还是下颌姿势位时,唇部丰满适度,不显突出、凹陷。唇能自然闭合,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双尖牙的近中部分。 (3)切缘曲线与下唇关系:微笑时显露出上颌切缘连线的曲线,从正面观为凸向下的曲线,与微笑时的下唇曲线一致。 大多数人这两个曲线相平行,比例高达85%。 有的人微笑时,切缘曲线与下唇曲线相接触,或者下唇覆盖上牙的切缘。 侧面观 口颌面的侧面分析,可以利用标准化的头部侧面X线片(头影测量X 线片)评价牙列和咬合与其他颅部结构的关系。根据人体标志点和平均值,评 价颅面部的生长发育类型、比较个体之间的变异的程度。 参考平面 1.眶耳平面 (Frankfort plane) 由眶下缘最低点到外耳孔上缘连成的平面称眶耳平面。当人端坐、头直立时,此平面与地面平行。此平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参考平面,可用作牙列、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对照的基准平面。 2 . 鼻翼耳屏线 (Comper’s line,ala-tragusline) 从鼻翼的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与 牙合 平面近乎平行。鼻翼耳屏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为15°。 N:鼻根点;P:颏前点;G:下颌角后下点 3 . 面平面 (facial plane) 通过鼻根点(鼻骨和额骨交界点)和颏前点(下颌骨中线上最前端的一点)。与Frankfort平面成角的平均值是87.7°(范围:82°~ 95°)。这个角度用来评价颏部的后缩或前突。面平面还可以用来参考比较切牙和牙槽突的前后向位置关系。 4 .牙合 平面 牙合 平面与Frankfort 平面的关系取决于面部骨骼的形状:短方形脸的平面近于平行,而窄长脸者平面间的交角比较大。倾斜的 牙合 平面与Frankfort平面交角的平均值是+9.3°(范围:1.5°~ 14°)。因此当头部直立时, 牙合 平面通常不与水平面平行。 上下颌中切牙与参考平面的关系 上颌中切牙的牙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约为70°,与下颌中切牙的牙长轴交角约为140°。上颌中切牙的唇面线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为80°。 牙形、牙弓形与面型的关系 牙形、牙弓形与面形三者通常是相互协调的。面部呈方圆型者,面部发育较宽者,两条颊线(髁突到下颌角外侧面连线)接近平行,其颌骨亦可能较宽,牙弓亦较宽。面部呈尖圆型者,面部发育较窄者,两条颊线自上而下明显内聚,其颌骨亦可能较窄,牙弓亦较窄。较宽的牙弓适宜于较宽的牙齿排列,较窄的牙弓适宜于较窄的牙齿排列。但在个体发育上,又有其独特的变异性,是个体的特点。因此在某些个体可表现为牙形、牙弓形与面形不相互协调的情况。 主编简介 谢秋菲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负责人,担任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 Chinese J Dent Res 审稿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与 牙合 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医学研究协会( IADR )会员。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5 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牙医学院Doctor of Dental Science(牙医科学博士)。 长期从事口腔修复的临床诊疗工作,以及口腔生理、 牙合 学的教学与科研。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1篇。主编长学制教材1部、专著1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和专著8部。 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大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及师德先进奖。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 项。 本文摘编自 谢秋菲 主编的《 临床 牙合 学——成功修复指导 》第2版,由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修复科、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谢秋菲教授组织多位著名专家教授,集数十年临床经验编写而成,侧重“ 牙合 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口腔临床关注的咬合问题。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酒肉穿肠过 - 咱们的消化系统(1)
热度 9 irisamor 2015-5-22 17:38
【良心剧透】 • 消化系统是一条贯穿身体的管子和“挂”在管子上的几个附属器官 • 消化系统内部的空间相对于身体其实是“外部环境” • 从口腔到胃,整个上消化道的工作重心不是吸收营养,只是把饭变成饭糊而已 • 理论上说,没有胃也一样可以吃成个胖子 俗话说“酒肉穿肠过,肥膘身上留”。这件事情说着简单,实现起来可是个困难重重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吃进肚子的饭菜不能直接被贴在身上。就像砍倒的原木和开采的石油,需要先被加工成合适的木料和燃料,然后才能送去搭建城市或是提供能源。饭菜也一样,必须先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它们才能为身体提供能量,或是变成小肚腩什么的。咱们的 消化系统 就是负责完成这个食品加工和处理工作的。 简单粗暴的说,咱们的消化系统就是一条贯穿身体的管子和“挂”在管子上的几个附属器官。稍微想象一下你就会发现,因为管子的两端都是与外界相通的,所以管子里的空间相对于身体来说其实是“外部环境” 。换句话说,装进管子里的东西都还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只是等待被利用的原材料罢了。这根管子就是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饭菜从管子的一端进入流水线,先被加工成可以利用的营养元素,然后交给血液循环系统送去生产建设或是储存肉肉。最后废弃物会从管子的另一端排放出去。为什么说消化系统的工作困难重重呢?举个例子,这条流水线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饭菜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消化成营养元素然后吸收进身体。但是流水线本身也是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做的。消化不了饭菜问题不大,不小心把自己消化掉了可怎么办? 平常,咱们把这条流水线管子叫做 胃肠道 ,把加工饭菜变成营养元素的过程叫做 消化 ,把营养元素交给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 吸收 。流水线从 口腔 开始,经过 食道 进入 胃 、 小肠 和 大肠 ,每个部分都像一个分工明确的消化车间。每个车间都有一支专业的消化团队,统称 消化液 。每个团队中都有专门负责润滑和安保工作的 黏液 ,有专门负责消化工作的 酶 。车间里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管子的内壁,叫做 黏膜 。那几个“挂”在管子上的附属器官呢,就是给不同车间培养专业消化团队的地方。 既然胖从口入,咱们就从口腔开始,沿着管子参观一下这条设计精良的食品加工流水线吧。 口腔和唾液腺 口腔 是胃肠道的入口,是流水线上的第一个车间。饭菜在这里经过牙齿和舌头切割、挤压与碾磨,会变成细小的颗粒。工作在口腔里的还有 唾液 (就是口水),这是 唾液腺 专门为口腔培养的消化团队。唾液里的黏液用大量的水把加工好的饭菜颗粒变得黏黏滑滑的,方便它们在管道里流动,也能保护 口腔黏膜 不被饭菜颗粒粗糙的表面划伤。唾液里也有提供专业消化服务的技术工人,一位是 唾液淀粉酶 ,另一位是 舌脂肪酶 。唾液淀粉酶可以消化一部分碳水化合物,生产麦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所以嚼馒头的时候你能尝出甜丝丝的味道。舌脂肪酶对婴儿非常重要。宝宝们要靠它来消化母乳和牛奶中的一部分脂肪。猜猜看,你每天要流多少口水? 食道 饭菜在口腔里被加工成黏滑的颗粒之后就被送进了 食道 。食道从口腔开始竖直向下,大约有 25厘米那么长,是专门负责输送这些黏滑颗粒的管道。咱们平时把这个输送的过程叫做 吞咽 。吞咽可不是就让饭菜颗粒顺着管子掉下去。大脑中有一个叫做吞咽中心的部门,专门负责控制这个过程的精准,避免发生危险。简单说吧,吃饭、喝水和呼吸用的都是同一张嘴。喝西北风事小,把红烧肉咽进气管可是个大麻烦。所以,在饭菜颗粒从口腔送入食道的时候,把守在食道入口的工作人员(它的名字叫做 食道括约肌 ,或者 上食道括约肌 )要及时地关闭连接着口腔和气管的闸门。等饭菜颗粒完全进入食道之后,再及时打开闸门,保证正常的呼吸。这道闸门叫做 声门 ,咱们平时说话的声音就需要通过声门传递出来。知道为什么妈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了吧?说话需要打开声门,吃饭需要关紧声门,非要一心二用,当然就容易呛到喽。 胃酸因为某种原因倒流回食道,灼伤食道黏膜的情况就是平常总说的“烧心” (图片来源: zantacadvice.co.uk) 食道的出口也守着一位工作人员,叫做 胃食管括约肌 ,或者 下食道括约肌 。当饭菜颗粒沿着食道被逐渐输送到出口的时候,胃食管括约肌就会打开食道出口的闸门,把这一团黏糊糊的颗粒送进胃里。因为闸门后面的胃里有腐蚀性很强的胃液,所以除非是有东西要被送进胃里,否则胃食管括约肌把守的闸门都会关得紧紧的。如果这道闸门出了什么故障,让进入胃里的饭菜又重新流回了食道,随着饭菜一起流进食道的胃液就会对食道造成伤害。这种故障叫做 胃食管返流 ,发生故障的时候你会觉得胸口火辣辣的,很多地方习惯把这种感觉叫做 烧心 。如果你经常宿醉,大概不会对这种感觉很陌生。不喝酒也别高兴得太早,烟、茶、可乐、咖啡、脂肪、巧克力、薄荷油这些刺激性的食物,还有边走边吃、吃饱就睡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影响胃食管括约肌的工作,增加故障发生的风险。太胖也会哦。 胃 胃 是一个皱皱巴巴的小袋子,平时还没有一个养乐多瓶子大。但是因为它皱皱巴巴的,所以可以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被抻开来,变成一个中号可乐瓶那么大的大袋子,所以吃饱饭的时候你的肚子会圆鼓鼓的。 胃液 是胃自己培养的消化团队。在拿到从食道送来的饭菜颗粒之后,胃液会在 盐酸 的带领下继续研磨搅拌,把这些黏滑的颗粒变成更黏更滑的糊糊。盐酸是胃液团队的主心骨,它把饭菜中复杂的蛋白质拆开,再交给 胃蛋白酶 进行更加细致的消化工作。盐酸还给胃蛋白酶营造了它喜欢的酸性工作环境,但也因为这个环境的酸性太强,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和舌脂肪酶随着饭菜进入胃里之后就都没法正常工作了。胃里有多酸呢?胃液的 pH值大约是2。不熟悉pH值没关系,胃液比醋(pH=3)和橙汁(pH=4)都要酸,日常饮食中大约只有柠檬汁的酸性能跟胃液相提并论。换句话说,不管是喝橙汁还是喝醋都不会让胃里变得更酸。 咱们平常说的胃酸其实就是盐酸,是由胃黏膜中的腺体细胞分泌用来辅助消化的。 (图片来源: www.adfibs.com) 盐酸营造的强酸性环境也顺便消灭掉了随着饭菜进入胃里的细菌,以防它们在消化系统里捣乱。但是盐酸的腐蚀性实在是太强大了,为了防止它在工作中伤及无辜,胃里负责安保工作的黏液们像拿着盾牌的防暴警察一样,组成一道厚厚的围墙,紧紧贴在胃口袋内表面的 胃黏膜 上,把盐酸和饭菜围在中间,保护胃黏膜的安全。如果因为什么原因破坏了黏液们的保护墙,让工作中的盐酸伤到了胃黏膜,这种情况就是平时常说的 胃溃疡 ,其实也就是胃不小心消化到了自己。刚刚提到的烧心其实也就是倒流的胃液消化了食道。 喜欢强酸性环境的消化工人也不止胃蛋白酶一个,和它一起工作的还有胃脂肪酶和内因子。胃脂肪酶主要负责消化饭菜中的中链和短链脂肪,日常饭菜中大约 20%的脂肪是在胃里被消化掉的。内因子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胃口袋吸收维生素B12。你也许注意到了,这是咱们第一次见到吸收的工作。从口腔到胃这一段胃肠道通常也被叫做“ 上消化道 ”。整条上消化道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饭菜粉碎加工成黏黏滑滑的糊糊,为之后的养分吸收做好准备工作。口腔和食道都不会吸收任何营养元素。能被胃吸收的东西也很少,除了刚才提到的维生素B12之外,也只有水、酒精、某些矿物质和阿司匹林之类的脂溶性药物 。所以,那些想把胃饿小一点好减肥的姑娘们得注意了,健康的胃会为养分的吸收提供便利的帮助,但是没有胃并不怎么妨碍身体对养分的吸收。什么意思呢?理论上讲,一个没有胃的人一样可以吃成个胖子。 饭菜颗粒在胃里都变成黏黏滑滑的糊糊之后就可以被送进 下消化道 上的车间开始更精细的消化和吸收了。下消化道上的第一个车间是 小肠 。但是胃里的糊糊也不是处理好了之后就一股脑都灌进小肠里的。为了方便小肠团队的工作,流水线分批分次有节奏地输送着处理好的饭菜糊糊。每次大约只送一小勺,每分钟大约送两次。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送得快些,脂肪送得慢些。太咸、太甜、太油腻的饭菜都会降低流水线从胃里向小肠输送饭菜糊糊的速度。所以如果你只吃蔬菜和主食会感觉饿得快一些,吃很多大肥肉就会感觉饿得慢一些。一般来说,一顿饭后大约 2-6个小时,所有的饭菜就都变成黏黏滑滑的糊糊被送进由小肠开始的下消化道了。在这儿,吃进肚子的饭菜才会被有选择地吸收进身体,交给血液循环系统。关于饭菜糊糊在下消化道流水线上的旅程,咱们下次再继续参观。 对了,口水。每天,你大概要流 1升的口水,差不多能灌满一个大可乐瓶子了。 【下期预告】 酒肉穿肠过——我们的消化系统( 2)下消化道 【参考文献】 1. Whitney,E. and S.R. Rolfes, UnderstandingNutr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2: Cengage Learning. 2. Gropper, S.S., J.L. Smith, and J.L.Groff, 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Metabolism (5th Edition) . 2009.
个人分类: 给明天的健康日志|13623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的牙科医生 ---- 彭东博士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25 14:53
我的牙科医生 ---- 彭东 从今年暑假开始,我去看了彭大夫十多次,他给我先后种植了三颗牙。 他的医疗技术很好,服务态度很好,很细心,很耐心,很负责。 每次看完,他都给我预约下一次就诊的时间。 他们的技术专业性很强,诊疗十分规范,口腔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口腔科确实大不一样。 能碰到一个好大夫不容易,是我的幸运,我很信任他,十分感谢他。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学士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香港大学菲腊牙学院访问学者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技工室主任 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专家 科  室: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职  称: 副主任医师 擅  长: 口腔活动、固定义齿修复,特别擅长前牙美容修复(瓷贴面及全瓷修复)帕金森氏病,运动障碍疾病神外疾病,颅内、髓内各部位肿瘤、癫痫、脑溢血、脑外伤、运动障碍性疾病、功能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 口腔活动、固定义齿修复,特别擅长前牙美容修复(瓷贴面及全瓷修复) 医生简介: 彭东,男,副主任医师。1969年4月,生于湖南。1986年9月~1992年7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学士;1992年9月~1996年7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博士;1996年8月~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996年~2001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主治医师;1998年5月~1999年2月,香港大学菲腊牙学院保存齿科,访问学者;2001年~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1月~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科秘书;2006年1月~至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主任;2010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种植项目组组长。 主要专长:①牙齿美学修复:如,常规的金瓷、金沉积烤瓷、铸瓷等修复固定修复;尤其是利用CAD/CAM技术,和瑞典Nobel-Biocare公司合作,制作Procera氧化铝/氧化锆全瓷修复体。②复杂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咬合问题、严重吸收的牙槽嵴、牙周炎的序列治疗。③常规以及疑难的全口义齿修复。④双套冠、磁性附着体等覆盖义齿修复。⑤取代可摘局部义齿卡环的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⑥修复患者的心理辅导。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35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吃得太烫,会致癌吗?
热度 7 dawnshower 2012-5-11 09:59
最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口腔好像很“耐烫”。一只刚刚煮熟的鸡蛋,我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拿着一团小火球,但是吃到嘴里却并不觉得烫;一杯温度很高的水,用嘴唇触一下就痛得缩回来,但是喝进嘴里,却只觉得微温。我于是上网查了为什么口腔的耐烫能力高于皮肤。有人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口腔中有唾液,能够缓冲过高或过低温度对口腔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经常喜欢趁热吃东西,所以口腔对于热的耐受性也是水涨船高了。 看到这里,我有点紧张了。按道理来说,人具有正常的防御能力,太咸、太烫的东西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的身体会自动生成一个防御系统,将自己能够接受的温度和咸度限定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我们的身体会自动排斥它。但是,“耐受范围”这件事,是可以改变的。如果经常给它刺激,那么身体自己就会扩展耐受极限。具体到口腔,我对过咸、过甜的食物耐受性不太强,但是对于烫的食物,却有很强的耐受性,是不是我的饮食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温度标准,而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尤其是,我的奶奶据说就是因为食道癌而去世的,如果我一直保持“耐烫”的饮食习惯,岂不是也有很大的得病几率? 继续上网查。看到一篇 《饮食温度过高有可能引发口腔癌》 。发现这个问题还比较微妙:高温食物可以抑制肿瘤,但是也会增加致癌几率。摘录几段如下: “ 吃火锅吃出口腔癌。”此言非虚。口腔、食管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温度,食物太烫就会损伤黏膜,而火锅浓汤的温度可超过100℃,取出即吃的话,很容易烫伤口腔、舌部、食管和胃黏膜。专家介绍说,热对肿瘤细胞会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要辩证看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和热饮热食可能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喝“工夫茶”,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福建人后裔仍有喝热饮的习惯,其食管癌的发病率高于不喝热饮的广东人;太行山区的大碗热粥也是趁热才吃。这些地区都是我国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均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的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饮食还有粗、快、硬等特点。日本奈良等食管癌高发区还有吃热茶煮米粥的习惯,并且爱吃蕨菜,这也是相关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则会发生不良倾向,何况物理刺激和高温也是世界探讨癌症病因倍受关注的项目。 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生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对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经久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尸检中,食管癌往往和食管炎同在,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虽然发病只是一个几率问题,并不是说爱吃烫食就一定会得病,但我还是想减少一点这种倒霉的几率,以后吃热食之前,先用嘴唇检验一下,如果嘴唇不觉得烫,再吃进去。
个人分类: 寻常事|1526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4-24 09:54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6: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蒋劲松 2007-06-07 博览群书   老实说,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愤青时,也同样沉浸在弥漫本书的全盘性反传统情绪之中,今天看来则未免失之片面、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今天经济繁荣,市场发达,更是在继承、发掘古老饮食文化传统之 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全方位引进外国饮食文化,并且加强自主创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所谓美食家和 “ 写食主义 ” 的异常兴盛。一时间,所谓 “ 酒文化 ” 、 “ 饮食文化 ” 歌舞升平,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再现辉煌的意思。   然而,李波先生这位自称 “ 没有执照的历史学家 ” ,却能独具只眼,在觥筹交错、喧嚣浮华中,洞见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以批判的眼光冷静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中丑陋的种种表现。更有意义的是,在李波先生笔下,饮食文化批判还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价值。在他笔下,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 “ 坐标系 ” 、 “ 显微镜 ” 和 “ 解剖刀 ” ,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 ……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了: “ 中国人主要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 ” 。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像福柯的 “ 性史 ” 、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成果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2003年SARS流行的悲剧所触动,并进而从对中国饮食文化丑陋积习的反思和批判不断深入到对国人口腔文化的全面批判。出版之后,作者并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本书从2004年的《吃垮中国 ―― 中国食文化反思》,到2005年修订扩展为《吃垮中国 ―― 口腔文化的宿命》,书名的变迁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不断推进。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本书作序。按照他的观点,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超越性, “ 身体化 ” 、 “ 口腔化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和标志。精神世界的过度身体化和感性化,往往使得中国文化中缺乏形上追求,常常显得那么的 “ 唯物 ” 和 “ 现实 ” 。好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少见西方历史上压抑人性的狂迷。那种为了宗教教义分歧而互相残杀的悲剧在中国历史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为了某种形而上的理论分歧而将思想家烧死的惨剧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套一句常说的话,那些理论 “ 能当饭吃吗? ” 这句犀利的反问体现了中国文化务实稳健的特征。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过度的身体化,使得中国人常常回避死亡的问题,自我欺骗道:好死不如赖活着。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家。道家中高明者固然可以领会老子 “ 身为大患 ” 的道理,体悟庄子 “ 死生一如 ” 的境界,但大多数国人念兹在兹的还是庸俗化和歪曲了的道家理念,不是看似虚无缥缈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而是实实在在的能活一天算一天。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那是要把平时饮食男女的生活全盘搬上天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   总体来说,在西方人看来,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科学和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因素则吸引和消耗了西人更多的热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饮食上就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了。作者犀利地指出, “ 吃是中国的国教。 ” 正因如此,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调和鼎鼐既是大厨的烹饪手段,又是良相的治国功夫。清明政治源于公平分肉,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   由于中国文化过度感性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不能 “ 当饭吃 ” 变成了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意义的最高标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活生生的生灵就完全沦为 “ 物化 ” 为 “ 人间一道菜 ” 了。书中不厌其烦,一一对比了 “ 十大名菜 ” 与 “ 十大酷刑 ” ,两者的惊人相似,反映出国人在美食诱惑之下的残忍和麻木。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这可说是 “ 身体化 ” 倾向推到极致后产生的自我否定。作者对国人过分沉溺于口腔快感的恶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 ”   中国传统口腔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过度身体化、感性化的弱点,绝非仅仅局限于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还体现在沉溺于其他方面的感官享受上。如鸦片传入中国后,近乎 “ 全民皆烟 ” 的盛况,催生了极其精致的烟灯、烟枪艺术。又如,传统文人对情色文化的迷恋,也同样成为古代诗词歌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土壤。如明代中国的色情小说性描写细节之丰富多彩、肉欲刺激,较之人欲横流的当代西方也不遑多让。论者多以此归咎于宋明理学之压抑人性与虚伪教条,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   最后一章的题目是 “ 素食主义救中国 ” ,乍读起来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小题大做,但是联系我们当下严重的现实,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近些年来,国内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相关论争日趋激烈,而物种主义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居然是人们对于肉食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抑或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都有必要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建立和平、慈善有益于环境和健康的饮食文化。   当然,作为 “ 没有执照的 ” 年轻作家,相关学术功底难免有所不足,本书是在巨大生存压力下出于责任感的友情客串研究,所以书中也有一些武断的结论、情绪化的宣泄,作者自身固有痛快淋漓之爽,也有利于本书的市场销售,然而却不免多少影响了立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也因此影响了本书的思考深度。例如,不应该为了控诉酗酒的危害,而贬低李白诗词的艺术成就;又例如,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在批判中国文化身体化、感性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中国文化对超越性存在的消解,也避免了西方历史上类似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的丑恶与罪行。   这种批评与其说是仅仅针对作者李波的,还不如说更是对于体制内 “ 有执照的 ” 研究者的一种鞭策。毕竟, “ 皇上不急太监急 ” 的李波先生已经走出了拓荒的第一步,继续精细地开拓这个领域,应该是具有更好研究条件的专业人士了。当然,我们也期望李波先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通过 “ 路考 ” ,或者学界伯乐能赏识其才华和敏锐,帮助他尽早获得 “ 执照 ” ,提升学术功力,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努力深化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那些 “ 有执照的 ” 专业人士确实太懒惰,太不够专业了。而那些为丑陋的口腔文化唱赞歌的文人,难道真像作者李波先生所挖苦和痛骂的那样,变成了只会胡吃海塞的 “ 马桶 ” ?真的都让资本家们给收买了,只会唱赞歌了吗?难道真的是脑满肠肥,酒令智昏,在罪恶和丑恶面前完全丧失了批判能力,只会助纣为虐了吗?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吐故纳新的伟大潜力。李波先生的著作中虽然充满了激进的反传统话语,但是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关怀的入世传统。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一种形式。在此方面,李波先生并不完全是孤军奋战。实际上,我们知道以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为代表的相当一批 “ 知识青年 ” ,也正在通过倡导和实践素食来身体力行保护动物的崇高理念。他们当然仅仅是中国文化界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中国传统口腔文化弱点,努力向上探索的一种可贵追求。这种追求,与年轻一代努力建设科学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推广环境保护动物权利理念,探索心灵奥秘的种种尝试一样,都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李波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22.00元)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45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唾液----口腔的保护神
daodezhenjing 2011-10-25 09:14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现代却向来给人有不洁不雅之感。 唾液的养生保健功用,自古就受到重视与肯定,古人初创文字时,即以水从舌边为“活”字,意为舌旁之水(唾液)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历代医学家、养生家为强调它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琼浆”、“甘露”、“ “玉醴” 、“华池神水”等美称。   《本草纲目》记载:“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李时针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古代医学家认为“津”系“精”所化,精盈则肾水上升,化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润心,使心火免于过盛,水火相济,阴平阳秘谓之“自饮长生酒”。因此,古人常以吞咽津液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效。 返老还童,强筋壮骨古有名言:“气是续命芝,津是延年药。”唾液中所含的最具魅力的物质,当首推由日本医家绪方知三郎发现的腮腺激素。这种激素是由腮腺分泌的,许多学者认为它是“返老还童”的激素。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的弹性,提高结缔组织的生命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肤间质、结缔组织的功能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能得到保持。然而,人到中年后,腮腺开始萎缩,分泌的激素就逐渐减少。常作咽津动作,可推迟腮腺的萎缩。 唾液还有其它两大功效: 一、修复伤口,促进愈合。   唾液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杀菌解毒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擦破点皮肤,人们总爱涂一点儿唾液来疗伤止痛;舌尖和嘴唇被咬伤之后,伤口的愈合速度往往比其他部位快得多;动物受伤后,亦常用舌头去舔舐伤口。说来更叫人难以置信的是德国巴伐利亚有一家奇特的皮肤病医院,用乳牛的舌头舔病人皮肤,治疗神经性皮炎和头皮癣等,而且还很有效;前苏联的科学家采用“唾液疗法”对久治不愈的一些顽固性皮肤病也意外获得成功。 二、皮肤光润,容颜悦泽。   唾液在养颜、扶肤、美容在方面亦大有用武之地。如明代养生家冷谦的 《修龄要旨》 中记载:“颜色憔悴,所由心思过度,劳碌不谨。每晨静坐,闭目凝神,存养神气,冲胆自内达外,以两手搓热,拂面七次,仍以漱津涂面,搓拂数次。依按此法,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颜悦泽,大过寻常矣。”医学研究发现,唾液是以血浆为原料生成的。其中一些成分既是皮肤细胞的最好营养物质,又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唾液中含有多种 生物酶 ,如溶菌酶、淀粉酶等,呈弱硷性,可以消除面部皮肤分泌的油质,杀灭面部的一些细菌,避免面部长疖生斑。因此,用唾液涂抹面部,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然唾液有这么多功效,那么我们就多叩叩齿,分泌些唾液吧!它可以让我们的牙到老不坏。
个人分类: 医学|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