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阳黑子极小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太阳内部突然变白,或地球重新出现冰河时期,人类该如何避过?
杨学祥 2020-8-29 13:08
太阳内部突然变白,或地球重新出现冰河时期,人类该如何避过? 2020年08月27日 13:46 新浪网 作者 xiao可爱儿   突然看到这个新闻吓了一跳,太阳变白,不要以为只是颜色的区别,这可是一件对人类生死攸关的话题,这意味太阳将从G2V升级到F或者A型光谱,从黄矮星进入到蓝矮星的级别,表面温度从5770K升高到7000K甚至10000K,太阳将达到天狼星的级别,我们来看看,作为天狼星人会是什么结果?      天狼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倍,半径是太阳的1.7倍,光度是太阳的25.4倍,根据宜居带距离计算,那么新的宜居带将会在√25.4≈5个天文单位,大约在木星的位置,也就是红巨星的太阳时的宜居带,如果地球还在原来位置的话,每平方米将会接收到来自天狼星35.56KW的天狼星能辐射,估计地球生物都成焦炭了吧。   太阳的突然变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种花家仔细看了新闻才知道,这变白只是太阳黑子少了,似乎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变白并没什么毛病,但如果按正常理解,地球也许就到了末日了!      大多数时候,用一个覆盖了巴德太阳膜的望远镜观测太阳,一般都能观测到黑子。所谓的太阳黑子是太阳的磁场活动拟制了太阳的对流层活动,导致此区域下方的热量传递比周围区域要低一些,在太阳表面产生温度比较低,颜色比较暗的区域,但事实上即使如此,黑子的亮度仍然远超地球上电弧的闪光。太阳的黑子活动有一个11年的周期,但在这个周期内太阳辐射变化极小。      纵坐标是地球获得的辐射能,单位是W/平方米,横坐标时候年份别,我们能看出这些年间地球获得的辐射能差异,上下波动大概是1W/平方米,地球的横截面积大约有127476090945447.68平方米,确实是个极大的数字,但各位只要知道仅仅只有1/1366的差异时估计都松了一口气,所以太阳黑子周期并不会造成未来的冰河时代!   太阳黑子真的没有影响吗?   曾经有科学界有理论认为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早期的寒冷时期应该是太阳活动造成的,这个时期也叫“明清小冰期”,其理由是来自太阳黑子变化,因为从17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科学界已经有针对性的观测太阳黑子并作详细记录,尽管当初并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但在后来的关于太阳黑子周期统计中,这些数据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些周期中我们必须得提一下发生在黑子记录以前的黑子记录是以什么依据推测的:   史波勒极小期是在1420年至1570年年间的太阳活动低潮期,在此期间并没有正式的黑子记录可供收集整理,是分析了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树木年轮中C-14的含量推测出来的。   后后来的蒙德极小期则是太阳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整理黑子周期时发现的活动周期,在蒙德极小期的某个30年间隔内,只发现了50个黑子,而正常情况下一般都应该能观测到4万-5万个太阳黑子。      400年间中太阳黑子活动的曲线,与所谓的明清小冰期有一些关系,但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更早期的欧特极小期和中古极大期反而出现了中世纪温暖时期。因此这个“明清小冰期”的出现可能有其他外在因素在内,主要有几个说法:    全球火山活跃期   这可能是比较直接的影响因素,因为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继而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而在部分地区将会出现极寒天气,农作物产量下降,人口大幅度减少等一些列后续副作用。      从大型及超大型火山喷发时间来看,似乎还有些吻合,但到底是否是火山引起还有待更多的证据。    米兰科维奇循环   这是塞尔维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理论,它认为跟地球的离心率以及轨道倾角与进动变化等都有关,但地球这些物理参数的改变周期非常漫长,数百年间的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改变,因此可能在大周期上可以参考,但地球轨道的近日点辐射和远日点辐射影响还是存在的。      如上图地球的地球轨道,左侧圆形一个公转周期是没有影响,但右侧椭圆轨道就会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而地球受到木星和土星交替影响,地球的轨道半长轴尽管不会发生变化,但离心率会有差异,因此每年的的各个季节天数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异。      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大约只有500万千米,约合日地距离的3.4%,而在地球轨道受到引力影响理论值最大时的椭圆轨道,两者辐射差异将高达23%,当然这需要木星与土星的绝佳位置配合才会出现这种超丧的事情。      2000年来地球温度变化情况,当然现代平均气温已经和1000年前的最高值相比上升了约0.4度,这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的温室效应引起的,假如地球未来因木星与土星的最佳组合导致离心率出现较大变化时,也许温室效应将可以抵消地球轨道摄动带来的远日点雪地地球效应,但有一个现实问题似乎无法避免,那么更近的近日点怎么办?谁来给地球撑伞?      所以总的热辐射可能会趋近平衡,但可能气候会更极端,这可能是我们人类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6981413_17c1903a500100osox.html?cre=tianyimod=pcpager_newsloc=1r=9rfunc=79tj=nonetr=9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黑子极小期灾害链:旱-寒-震-涝灾害链
杨学祥 2020-7-21 06:10
《严重干旱与我们有多远:太阳黑子极小期灾害链》 2011-8-19杨学祥,杨冬红 2011年8月16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粮食价格已经飙涨到相当程度,几乎接近2008年时的最高水平;持续波动的粮食价格,也增加贫困居民的生存危机。粮价升高,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在包括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等饥荒地区。这些地区因为长期干旱,加上冲突与战乱不断,食物价格已经接近2008年时的最高水平。报告指出,索马里最赖以维生的主要粮食作物--红、白玉米,价格上扬幅度从30%到240%不等,高物价让当地居民难以度日。过去3个月,这个地区有超过120万居民处于高度需要协助的困顿之中,其中约60万名是年龄不到5岁的儿童,光是索马里地区就有约2万9000名儿童营养不良,贫病交加 。 非洲之角为何哭泣被忽视的旱灾预警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在“非洲之角”东非超过1200万人严重营养不良需要救助,其中有280万已经因为饥饿濒临死亡。在索马里,每天有250名儿童死去,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贝利(Rob Bailey)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非洲危机在近一年前便已提出警告,但是这些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太过于迟缓。他认为早预警就理应意味着早行动,应当彻底调查清楚为何早期警告没有引发提早行动。 罗伯·贝利的研究显示,早期预警系统早在去年8月份便已就非洲干旱饥荒提出警告,至11月该系统已确认预测,并开始定期发布事态演进的紧急预警。他在采访中表示,在今后预防此类饥荒灾害时国际社会应当吸取教训,及早响应早期预警 。 干旱并非仅仅发生在非洲。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遭遇干旱气候,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局面,密西西比河下游多州洪灾不断,而中南部多州则严重干旱。今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龙卷风灾难截至5月28日已确认致死520人,是1950年来最具杀伤力一年。近一个多月来,美国多个州遭龙卷风袭击,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属罕见 。 中新社华盛顿8月5日电美国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呈现愈演愈烈的迹象,气象专家预测,旱象将持续到今年10月底。美国国家气象局专家指出,这种反常天气是由去年的“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即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附近海水水温比正常偏低,从而引发今年的严重干旱。干旱最严重的得克萨斯州,从今年1月以来的降水只有往年的4成,官方有可能宣布这是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根据美国气象频道的估计,今年的干旱天气影响了美国48个州的32%土地,严重干旱覆盖了48个州的11%土地。美国气候预测中心观察,刚结束两个多月的“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再次生成,如果“拉尼娜”卷土重来,则美国中南部的干旱天气将持续到2012年 。 我在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指出,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根据潮汐11年周期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2011年的防灾重点:一、干旱;二、洪涝;三、低温冻害;四、风雹;五、地震 。 自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国西南地区干旱长达7个月,为50年或10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我们认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涝北旱,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旱北涝 。 我在2008年4月22日指出,2008-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2008-2009年、2011年、2018年是可能的流感爆发年,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大旱年发生 ,2020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这些预测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 我在2008年9月16日指出,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 我在2010年4月12日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 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的南方干旱说明了什么?旱灾预警为什么总被忽视? 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 冰雪、干旱、洪水,人类这些年没少吃气候异常的苦。未来气候会变得风调雨顺,还是更暴戾无常?根据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热带古海洋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现在的气候可能还不算太糟。 在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周期性地此消彼长,引起大气流动,形成沃克环流,而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 “南方涛动”。沃克环流像一只巨大的空调,调节着东西太平洋的冷与暖、干与湿。 在它的控制下,东西太平洋经常玩“跷跷板”:东太平洋干旱时西太平洋湿润,反之亦然。当沃克环流发生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就是众所周知的西班牙男孩“厄尔尼诺”来了,反之则是“拉尼娜”。 根据由鸟粪推算出的古代水文数据,课题组还原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的变化。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的变化竟与太阳活动有关。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晏宏介绍说,在温度比现在寒冷的小冰期期间(公元1400-1850)厄尔尼诺偏弱,此时太阳活动也处于低谷;在温度与现在差不多的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厄尔尼诺偏强,太阳活动也偏强。 “现代气候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结果。”孙立广说,这个结论非常有趣, 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11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 “从近期的观测结果来看,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他认为,这说明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中国甚至全球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将是科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灾害链 学者孙立广认为,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11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 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研究发现, 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同一时期的中国严重干旱年有: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 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52年,一生关注震-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 。此后,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 上述四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这四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寒有序灾害链。所以, 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 。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 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 ,其中有代表性的10例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989-991年(北宋);1328-1330年(元);1483-1485年(明);1527-1529年(明);1585-1589年(明);1638-1643年(明);1689-1692年(清);1721-1723年(清);1784-1786年(清)和1876-1878年(清)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6 次 ,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638-1643 年(明)和1784-1786 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 。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的旱-寒-震-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 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对比表明,中国大旱年有连续四次与太阳黑子极小期一一对应。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728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17a910102xas5.html 长江防汛形势严峻 防洪风险基本可控 2020-07-21 06:01 记者从20日举办的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目前正值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防御期,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仍处于全线超警戒水位状态,中游各控制站水位将波动上涨,长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但防洪风险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7月下旬,长江流域仍将有强降雨过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陈敏介绍,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其中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来第一位。截至7月17日8时,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 “降雨过程频繁、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且雨期高度重叠。”陈敏说,进入7月上旬,暴雨更加猛烈,长江中下游旬降雨量较同期均值偏多1.6倍,鄱阳湖水系旬降雨量较同期均值偏多3.1倍,其中鄱阳湖区较同期偏多4.3倍。 据初步分析,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后,7月下旬,长江上游、汉江及中游干流附近仍将有强降雨过程,上述地区降雨将偏多两成左右,而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南部将进入高温伏旱期。 8月,长江上游干流偏北地区降雨偏多,可能会出现局地洪涝或山洪灾害现象。 上中游水库还有防洪库容211亿立方米 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陈桂亚介绍,经过多年建设,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 为应对洪水,长江委在加强滚动会商、监测预报、预警响应、科学调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险情处置和堤防防守的技术支撑和监督管理。6月以来已派出28个工作组赴汛情较重省市指导工作,并以“线上监控 线下督查”方式,分类分级加强流域1420座大中型水库调度运用和汛限水位监管,全面加强长江干堤、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等堤防巡查防守暗访督查,督促落实问题整改。 陈桂亚介绍,三峡水库在应对长江第1号洪水期间,水位已拦蓄到156米以上,为应对第2号洪水,水库水位继续上涨。三峡水库在长江1号洪水期间最大削峰率约34%,在长江2号洪水期间最大削峰率约46%。 “目前,长江上中游水库还有防洪库容211亿立方米,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运用后,中下游仍有325亿立方米超额洪量需运用其他工程措施合理安排,目前看来长江流域防洪风险基本处于可控状态。”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胡向阳说。 4省运用419个洲滩民垸行蓄洪水 胡向阳介绍,如何发挥水库、堤防、洲滩民垸行蓄洪作用,尽量降低三峡水库水位和中下游控制站水位是当前防汛工作难点。 “水库群承担了其他薄弱环节应承担的防洪责任。”长江委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黄艳说,目前长江流域防汛还存在一些短板。 陈桂亚介绍,长江中下游42处蓄滞洪区中,仍有9处未完成围堤加固,部分隔堤尚未建成或达标。此外,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比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河流的洪水调度方案、部分地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不能适应其当前实际的防汛要求,城市建设发展未能很好统筹防洪排涝问题等。 胡向阳介绍,截至7月18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报送险情2408处,其中江西最多,为1593处,安徽次之,有724处。目前这些险情都得到及时控制,绝大部分险情已处置完成。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江防御洪水方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4省运用419个洲滩民垸行蓄洪水,防洪效果显著。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1日 14 版) https://www.sohu.com/a/408758568_114731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9年新冠病毒】爆发与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
杨学祥 2020-7-7 10:02
【2019年新冠病毒】爆发与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 来自: 微风细雨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2020-04-22 09:14:27 2020-4-20 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 杨学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9191.html 科学家称太阳正在迎来一次罕见的“休眠期”,到2020年之后太阳黑子将持续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这有可能使地球出现一次迷你冰川期。 挪威的太阳物理学家鲍尔·布莱克日前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时表示,自2018年初至今,在太阳上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这意味着太阳按照它11年的活动周期,进入了例行的休息阶段。 ▲太阳上已经连续多日无黑子 太阳的磁极每22年变换一次,太阳黑子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在太阳活动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几年前,太阳最外层会频繁出现喷射气流。目前太阳所处的活动周期开始于2009年,按照这一规律,太阳活动的下一个周期将于2020年开始。然而天文学家现在并未观测到应有的喷射气流,这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时,太阳活动将很少或太阳活动的出现将有所延迟。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近日,太阳黑子出奇地安静,预计到2020年,太阳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级安静模式,太阳黑子活动将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日前,美国宇航局发出警告,漫长的寒冷“冬季”即将在几个月内袭击大气层表面,并带来创纪录的低温。一位科学家警告,太阳黑子的活动下降的如此之大,以至于创纪录的低温很快就会出现。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的Martin Mlynczak也表示:“我们看到了一种降温的趋势。” 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如今的太阳黑子已经停止出现接近30天了,在太阳黑子长达11年的活动期内,会出现高峰期和低谷期,如今的太阳正在低谷期,也就意味这寒流即将来袭了,太阳活动次数的减少会对地球的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处于低谷期的太阳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出现长时间没有太阳黑子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如今的太阳活动期预计会在2020年结束,时间距离越近,这种无活动的时间就会持续越长,上一次的出现甚至出现了蒙德极小期,当然这是在很早以前,不过那次的时间却是持续了70年,而那段时间小冰河时期正好出现,很多人都认为这很可能是太阳低活动造成的。 天文学家从1755年起,就开始记录太阳黑子的情形,发现黑子的活动性是有周期性,大约每11年为一周期,不过每一个周期都有些不一样,目前已是第24个活动周期。虽有部分科学家质疑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气温之间的关联性,但近年来已有多种理论指称,太阳黑子活动的强弱,会对地球气温、磁场与大气等造成明显的影响。 根据记录指出,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是发生在1645年到1715年间,持续长达70年(学界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当时的地球迈入了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间),全球当时的气温皆下降,各地出现严寒的冬季,甚至连伦敦泰晤士河也结冰了,以致开始有在结冻河面上,举办“冰雪节”博览会的传统。 在明朝灭亡前后约70年,太阳黑子消失。那时候欧洲出现小冰河时期,中国则气候突变,天灾令农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灾,农民不会因小事而造反。天灾同样在满州出现,迫使满州人四出讨伐,既为土地也为食物。”在复杂的政治氛围外,太阳黑子引发的气候巨变,是促使明朝政治巨变的幕后原因之一。另闻名全球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据传也是因寒冬,使得树木成长速度减慢,才会促成有高密度的木材得以制作。 2015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认为,于2020年左右,地球就会再次进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温会达到巅峰。太阳的表面活动至第25活动周期时,就会变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动周期,期间约30年,地球皆会维持在低温。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及气候网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阳黑子之活动情形之后,它们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应该会出现在2019或2020年。《SpaceWeather》称,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以一万年间罕见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现今的情形而言,太阳黑子的活动将 于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现在开始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情况,将会愈来愈频繁,并且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将会增加,从几天增加至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科学网、中国日报等 https://k.sina.cn/article_1914880192_7222c0c002000q26k.html?from=science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参考文献 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赞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只看楼主 今天也有瓜吗 2020-04-22 22:24:15 我忘了前几天看到的哪个自称未来人穿越者的说地球又要经历小冰河期了 赞 回应 来自 豆瓣App 微风细雨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2020-04-22 22:29:57 我忘了前几天看到的哪个自称未来人穿越者的说地球又要经历小冰河期了 今天也有瓜吗 何必呢,这不是2015年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们早就知道了吗?那些人只不过是把公开的这些科学家提出来的信息用这种荒诞的方式传递出来…… 你看上面说的: 2015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赞 回应 今天也有瓜吗 2020-04-22 22:31:37 关注奇奇怪怪的东西,获得奇奇怪怪的知识🙈接触不到正经科学 赞 回应 来自 豆瓣App 微风细雨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2020-04-22 22:42:26 关注奇奇怪怪的东西,获得奇奇怪怪的知识🙈接触不到正经科学 今天也有瓜吗 没事儿常来这里,我贴的文章一般都有原文链接,自己可以去拓展一下。 赞 回应 今天也有瓜吗 2020-04-22 22:43:26 没事儿常来这里,我贴的文章一般都有原文链接,自己可以去拓展一下。 微风细雨 谢谢组长搬运👍 赞 回应 来自 豆瓣App 微风细雨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2020-04-27 09:12:30 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上面这篇文章很重要,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2449785/ 多种病毒爆发可能源于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14-09-21 14:27:31) 转载 ▼ 标签: 股票 分类: 全球环境研究 多种病毒爆发可能源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学祥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表 1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 流感 瘟疫 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14 世纪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1510 , 1580 持续 300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1675,1733 1742,1743 1665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1889-1894 1894 小冰期 21 世纪极小期 1996- ?? 1974 2009 ?? 变冷? 中新社联合国 2014 年 9 月 5 日 电 ( 记者 李洋 ) 世界卫生组织 5 日对外透露的文件显示,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超过 2000 人丧生。联合国当天决定设立埃博拉疫情危机控制中心。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 5 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 2105 人死亡,病例数达到 3967 例。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06/030030803052.shtml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中新社休斯敦 2014 年 9 月 8 日 电 ( 记者 王欢 ) 一种罕见的肠道病毒 EV-D68 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至少 10 个州蔓延,引起恐慌。上千名受感染儿童需要住院、甚至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专家称已报告病例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09/065830811791.shtml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 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1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判断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第二种方法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谷值,历时 12.4 年,大于 11 年的标准,表明 1996 年开始地球已进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火山活动的加剧也是气温变低的一个原因(见表 2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 ( 年 )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 。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⑨ 。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 图 1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2 1976-2014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埃博拉拉病毒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图3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瘟疫、坏天时代和小冰期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出现这波疫情在意料之中:超级灾害链已经不可避免
杨学祥 2020-6-20 07:24
北京出现这波疫情在意料之中:超级灾害链已经不可避免 关键提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北京出现这波疫情,一方面在预料之中,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零星病例,由于全球疫情仍然处在高流行阶段,平均每天新报告十几万人,只要有境外输入的风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出现输入病例,及引发的小规模聚集性疫情。 我们2014年9月21日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5509.html 吴尊友:北京出现这波疫情在意料之中,但有一点意外 2020-06-18 16:51 北京新增病例属于正常的疫情反弹么?6月18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125场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做了回应。 吴尊友介绍,北京出现这波疫情,一方面在预料之中,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零星病例,由于全球疫情仍然处在高流行阶段,平均每天新报告十几万人,只要有境外输入的风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出现输入病例,及引发的小规模聚集性疫情。从这一点说,是正常的。但是,有一点超出我们意外,就是又发生在批发市场,出现这么多病例,好在北京市响应及时,第一时间锁定源头,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切断继续传播,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如果北京市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发现,北京又会出现年初武汉一样,甚至更为严重的疫情。 https://www.sohu.com/a/402693267_260616 从公共交通到蔬菜供应 最新疫情发布会回应了5个问题 6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第125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新京报讯 6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第125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明确表示,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焦点问题1:北京疫情控制情况如何? 中疾控吴尊友: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6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第125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吴尊友:新发地水产类工作人员感染人数多,且发病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新冠肺炎此次在北京发生后,中疾控参与了相关工作。为什么发生了新病例,又发生在新发地批发市场?中疾控和北京市疾控进行了分析,把报告病例,特别是新发地工作人员按职业分类,按照水产、蔬菜、杂货来分类,发现卖水产一类的感染人数多,其次是牛羊肉,再次是其他。 同时,按照发病时间分类,水产一类的工作人员的发病时间较其他类的发病时间要早。此外,我们对环境进行采样,又发现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还是水产大厅。 中疾控:北京把疫情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关于北京出现疫情,我想说两个方面:一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是指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零星病例。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处于高流行阶段,平均每天全球新报告病例有十几万人,只要有境外输入的风险,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出现输入病例,以及输入病例引发的小规模的聚集性疫情。 但是,超出我们意料的是,疫情发生地又是一个批发市场,一下集中出现这么多病例。好在北京市响应及时,第一时间发现了疫情,第一时间锁定了源头,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切断了疫情继续传播,把疫情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焦点问题2:北京公共交通有何变化? 即日起,北京公交、地铁满载率分别调整至90%、80%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容军表示,根据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上调至二级后相应调整公共交通限流比例、控制满载率的要求,交通管理部门立即部署落实,即日起,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按照地面公交满载率不超过90%、轨道交通满载率不超过80%的标准控制客流,并同时优化运营组织调度,合理投入运力,启动疏导限流措施,确保运营秩序。 近日陆续将有部分京冀跨省公交线路停驶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容军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的上调,交通行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近日陆续还将有部分京冀跨省公交线路停驶。 北京将强化新发地市场等重点地区周边地铁站防控措施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容军表示,对于新发地市场、玉泉东市场、天陶红莲菜市场等重点地区周边的地铁站,将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 容军表示疫情防控以来,北京市公共交通始终坚持高标准执行消毒、通风、测体温、佩戴口罩等措施不放松。面对疫情反复,公共交通行业将在既有防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对途经高风险重点区域的公交线路,落实场站设施每小时消毒1次、车辆内部每趟次消毒1次并持续通风。对于新发地市场、玉泉东市场、天陶红莲菜市场等重点地区周边的轨道交通车站,也将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 明日起北京所有省际客运班线全部停运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容军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的上调,进出京省际旅游包车客运业务继续暂停。各省际客运班线因客流大幅减少,客运企业陆续向北京市提出暂停运营申请。因此,自6月19日起,北京市所有省际客运站运营的省际客运班线全部停运,将为已购车票的旅客办理全额退票手续。 焦点问题3:新增病例与新发地是否有关联? 北京昨日新增病例21例,均与新发地市场有关联 6月17日0时至24时,北京市新增确诊病例21例,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平均43岁,最小19岁,最大66岁。北京户籍3例,外省户籍18例。丰台14例,大兴6例,海淀1例。临床分型轻型5例,普通型16例,确诊病例均与新发地市场有关联。 北京报告8起与新发地有关聚集性疫情,一餐厅7人均确诊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截至6月17日24时,北京市共报告8起与新发地市场相关的聚集性疫情。其中,一餐厅因到新发地市场采购物品,7人全部确诊。 庞星火介绍,某餐馆有员工7人,其中2人为厨师,1人为采购兼厨师,1人配菜兼收货,3人为服务员。7人每日活动范围固定,每日9时至22时在餐厅工作,剩余时间在同一住所居住休息。 焦点问题4:蔬菜供应如何保障?能放心吃吗? 北京与河北、山东达成蔬菜援京协议,首批预计明日抵京 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介绍,6月17日,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继续保持平稳。为充分保障首都生活必需品供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紧急部署外埠蔬菜调运进京工作。国家发改委组织河北高碑店调运5000吨蔬菜进京投放市场。 首农食品集团正在迅速落实存储和投放工作。今晨首批150吨蔬菜已经运抵北京。25家企业已经做好货源准备。首批蔬菜预计19日可到北京。建立与河北、山东的对接机制,北京市与河北、山东商务厅就两地蔬菜及农产品支援北京达成协议。首批蔬菜预计将于明日凌晨运抵北京。 中疾控首席专家吴尊友:蔬菜能不生吃就不要生吃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来自山东、河北的蔬菜瓜果,包括生吃,都没有问题。当然生吃还是要注意卫生,注意消化道问题。水果可以生吃,蔬菜能不生吃就不要生吃。 焦点问题5:如何保障一线工作人员健康? 北京市疾控:加强核酸采样点女性医护人员关爱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说,近日北京市天气确实比较炎热,针对高温下的采样工作,北京市制定了工作指引,规范了采样点的设置、服务、管理等工作。明确要求设置遮阳伞、电风扇等。针对女性较多的特点,提供相应装备,同时安排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加强关心关爱。 编辑 代文佳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20/06/18/739888.html 《日本经济新闻》4月28日发表该报编委矢野寿彦题为《病毒会改变世界》的文章称,新冠疫情顷刻间席卷了全世界,大流行具有大规模改变社会的力量。疫情无疑将左右今后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走向。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5-05/doc-iirczymi993198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7r=0rfunc=79tj=nonetr=12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33 年、 50-60 年、 55 年、 88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2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的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5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 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经济巨人已经警觉到经济风暴的信息;政治强人已经公开抛弃公平面具,誓言本国民众利益优先;军事斗士耀武扬威,马不停蹄地扩军备战。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不可避免。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9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5509.html 全球金融危机的 7 年周期和 50-60 年康波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2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764.html 历史由胜者书写?但在地球气候面前人类从来都是败者。这部德国ZDF出品的《气候如何造就历史》和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或许错漏百出,但我仍希望它能带给你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角度。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5-05/doc-iirczymi993198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7r=0rfunc=79tj=nonetr=12 气候武器不仅仅是小冰期的严寒低温,而且是瘟疫横行 病毒泛滥 。 我们2014年9月21日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病毒会改变世界》和《气候如何造就历史》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存课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1314.html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5-05/doc-iirczymi993198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7r=0rfunc=79tj=nonetr=12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5509.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寻2020年新冠病毒持续爆发的原因:太阳黑子为什么姗姗来迟?
杨学祥 2020-4-9 11:05
探寻2020年新冠病毒持续爆发的原因:太阳黑子为什么姗姗来迟?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流感和冠状病毒具有季节性周期 我们发现流感冬季高发的原因:全球一年中紫外线处于最低值,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紫外线并非夏季的阳光所独有,而是每天都存在,只不过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紫外线的量逐渐增加。数据显示,一年中,3月至4月紫外线已达盛夏的90%,5月至8月为全年度紫外线量的高峰期。即使在冬季,紫外线的量也有夏季的2/3。 紫外线指数是通过一组变化范围在0至15的数字来标示太阳光线中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可能损伤的程度,指数越高,紫外线对皮肤伤害的程度越大。公众应该学会通过看紫外线指数预报来防晒。” 根据2002年新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强度划分为弱、中等、强、很强和极强5个等级。紫外线指数在2以下, 人们可以放心安全地呆在户外;指数在3至6之间,人们外出时就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中午尽量寻找遮荫处,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指数在8至11甚至11以上,如果还在户外,赶紧找个庇荫处躲起来,防晒服、防晒霜、遮阳帽和太阳镜, 一样都不能少。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图2 SARS2003年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中东呼吸综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又称新沙士、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2)、2012年伦敦1号新型冠状病毒(Lodon1_novel CoV 2012),是一种2012年才发现的新型病毒,被认为和造成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现在中东。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7021-1216189.html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日地研究卓越中心的通讯专家Jan Janssens在整合了有关太阳的研究之后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他在邮件中同时告诉《科学在线》(天文在线):“这个40多天的无黑子期是20多年里持续最长的一次。” 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区域的特写—在一连串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之后,也就是两个十一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间的太阳活动最低时期之后,首次被观测到。太阳气象预报中心预测,SC25的活动周期预计在2024年达到巅峰,接着在2031年出现最小值。 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没有观测到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预计2019年11月14日至2019年12月23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5.0。预计2019年11月11日至2020年1月19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 http://rwcc.bao.ac.cn:8002/solarweath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860.html 太阳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可划分10个等级。一般地球上观测到的弱耀斑是C级,M级是大耀斑,而X级则是极大耀斑。 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可以杀灭病毒,对地球进行定期消毒。在太阳活动低值时期,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的强度变弱,有利于冠状病毒加快繁殖和传播,导致疫情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3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69.html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陈薇院士最近指出,从现在来看,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299.shtm 太阳黑子出现疫情对应减轻:伊朗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6天下降    根据伊朗卫生部2020年4月5日最新通报,过去24小时内,伊朗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83例,累计确诊58226例。   此前六天,伊朗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分别为2560例(4月4日)、2715例(4月3日)、2875例(4月2日)、2987例(4月1日)、3111例(3月31日)、3186例(3月30日)。   至此,伊朗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6天呈下降趋势。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4-05/doc-iimxyqwa5217842.shtml?cre=tianyimod=pchploc=5r=0rfunc=79tj=nonetr=12 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也开始呈下降趋势。 发布时间: 2020年4月1日 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综述 2020年04月01日 在过 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有1群黑子,编号为NOAA 2759 (N28,L261),面积为:0010,磁分类为Alpha。McIntosh分类为Axx。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微扰动。 发布时间: 2020年4月2日 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综述 2020年04月02日 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有1群黑子,编号为NOAA 2759 (N28,L261),面积为:0020,磁分类为Alpha。McIntosh分类为Hrx。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 发布时间: 2020年4月3日 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综述 2020年04月03日 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有1群黑子,编号为NOAA 2759 (N28,L263),面积为:0030,磁分类为Alpha。McIntosh分类为Hrx。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 发布时间: 2020年4月6日 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综述 2020年04月06日 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为低水平。日面上没有黑子。 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 http://rwcc.bao.ac.cn/ 发布时间: 2020-03-30 第2020-03E号 2020年3月23日至3月29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没有观测到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预计2020年3月30日至4月5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5.0。预计2020年3月30日至4月5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 国家天文台 云南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http://rwcc.bao.ac.cn/ 截至4月1日10时30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24250 189035 7076 3900 意大利 4053 105792 15729 12428 西班牙 1506 95923 19259 8464 德国 4757 71808 16100 775 法国 7627 52836 9522 3532 伊朗 0 44606 14656 2898 英国 331 25481 179 1808 瑞士 429 16605 1823 433 土耳其 2704 13531 243 214 比利时 0 12775 1696 705 荷兰 5 12667 253 1040 奥地利 2148 12122 1095 128 韩国 101 9887 5567 165 加拿大 1143 8591 1592 102 葡萄牙 0 7443 43 160 巴西 103 6571 7127 201 以色列 527 5358 224 20 澳大利亚 148 4707 358 20 挪威 42 4641 13 39 瑞典 0 4435 16 180 捷克 306 3308 45 31 爱尔兰 325 3235 5 71 丹麦 45 3039 77 90 日本 7 2941 1025 76 马来西亚 0 2766 537 43 智利 289 2738 156 12 俄罗斯 0 2337 121 17 波兰 96 2311 7 33 厄瓜多尔 336 2302 58 79 罗马尼亚 0 2245 220 82 卢森堡 190 2178 80 23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http://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截至4月2日12时29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所处纬度 美国 26762 216515 8593 5119 北纬25~49度 意大利 4782 110574 16847 13155 45.28 西班牙 1982 104118 22647 9387 41.18 德国 4764 77981 18700 931 50.02 法国 4927 57763 11055 4043 48.51 伊朗 0 47593 15473 3036 32.42 英国 24 29865 179 2357 55.57 瑞士 631 17768 2967 488 47.22 土耳其 2148 15679 333 277 39 比利时 0 13964 2132 828 50.51 荷兰 0 13696 2601 175 52.3 奥地利 229 10711 1436 146 47.54 韩国 89 9976 5828 169 35.52 加拿大 1140 9731 1592 112 葡萄牙 0 8251 43 187 巴西 1119 6931 127 244 以色列 501 6092 241 26 瑞典 0 4947 103 239 挪威 79 4877 13 44 澳大利亚 0 4862 422 21 查看更多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http://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截至4月3日13时30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28791 245559 9228 6057 意大利 4668 115242 18278 13915 西班牙 1827 112065 26743 10348 德国 4153 84794 22440 1107 法国 2149 59929 12548 5398 伊朗 0 50468 16711 3160 英国 57 34173 192 2926 瑞士 560 18827 4013 536 土耳其 2456 18135 415 356 比利时 0 15348 2495 1011 荷兰 9 14788 260 1341 加拿大 1163 11284 1971 139 奥地利 202 11129 1749 158 韩国 86 10062 6021 174 葡萄牙 0 9034 68 209 巴西 1078 8066 127 327 以色列 497 6857 338 36 瑞典 102 5568 103 308 澳大利亚 91 5224 520 25 挪威 135 5218 32 50 截至4月4日14时16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32392 277965 9863 7157 意大利 4585 119827 19758 14681 西班牙 1489 119199 30513 11198 德国 6096 91159 24575 1275 法国 5273 65202 14135 6520 伊朗 0 53183 17935 3294 英国 522 38690 209 3611 土耳其 2786 20921 484 425 瑞士 303 19606 4846 591 比利时 0 16770 2872 1143 荷兰 98 15821 260 1492 加拿大 1261 12545 2321 188 奥地利 273 11524 2022 168 韩国 94 10156 6325 177 葡萄牙 0 9886 68 246 巴西 1150 9216 127 365 以色列 398 7428 403 40 瑞典 563 6131 205 358 澳大利亚 124 5454 649 28 挪威 115 5370 32 59 http://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截至4月6日12时35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25375 337620 17530 9643 西班牙 887 131646 38080 12641 意大利 4316 128948 21815 15887 德国 4031 100123 28700 1584 法国 2927 93780 16354 8093 伊朗 0 58226 19736 3603 英国 634 48440 229 4943 土耳其 3135 27069 1042 574 瑞士 0 21100 6415 715 比利时 0 19691 3751 1447 荷兰 102 17953 262 1771 加拿大 1849 15871 3054 281 奥地利 230 12051 2998 204 巴西 921 11281 127 487 葡萄牙 0 11278 75 295 韩国 47 10284 6598 186 以色列 412 8430 546 49 瑞典 387 6830 205 401 澳大利亚 57 5744 757 36 挪威 42 5687 32 71 查看更多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https://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2019-2020年太阳黑子为什么姗姗来迟?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2018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萨柯华(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认为,于2020年左右,地球就会再次进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温会达到巅峰。太阳的表面活动至第25活动周期时,就会变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动周期,期间约30年,地球皆会维持在低温。 同时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及气候网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阳黑子之活动情形之后,它们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应该会出现在2019或2020年。 《SpaceWeather》称,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以一万年间罕见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现今的情形而言,太阳黑子的活动将 于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现在开始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情况,将会愈来愈频繁,并且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将会增加,从几天增加至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6395648ver=2267signature=c7NBBc5w61JZ*zrjT24MUyKSmBV0JSzBCpCWHHaNC*6XVTm4i6Xrmr9M8I*llzL4bjKSksRUSGy4Sv6XMTrCItCiFNNs6HD43Y4ORNezTbSzO3K9GkMMSpiqulE0IKQKnew=1 2016-01-25科技日报报道,斯蒂芬•霍金日前警告称,在接下来的100年内,随着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尽管地球现在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未来1千年或1万年内,这几乎就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他说,“但是,在未来至少100年内,我们还不可能在太空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因此,我们在此期间务必非常小心。” 我们无法预知自我毁灭的人祸危险在何时发生,但可以预知周而复始的自然天灾确实在一步一步逼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有瘟疫非末日:世界末日瘟疫将在2018年到来? 曾庆平教授最近指出,据专家预测,下一轮肆虐人类的超级流行病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致命性流感,很可能由H5N1变种所致。真正的“世界末日”将在2018年到来!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 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根据我们的研究,2012-2018年流感爆发的危险存在,但“末日瘟疫”的预言过于夸张。现代科学技术造成的交通便利使流感得以迅速传播,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增强了人类预防和限制流感暴发危害的能力和手段。只要预警及时,防御得当,人类可以战胜流感病毒的攻击,历史规律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我们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预测,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08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44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事实上,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比科学家的事前预测晚了一年,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比林振山等人的预测晚了一年,2009年爆发了世界流感,比我们的预测晚了一年。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得到验证。由于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本次流感大流行强度不大,以至于有人怀疑世界卫生组织过高估计了这次流感流行。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流感发生规律也一再提出同样的警告。 http://roll.sohu.com/20121227/n36173418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65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4133.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链警钟:小冰期和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关系
杨学祥 2016-4-26 09:56
灾害链警钟:小冰期和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关系 杨冬红, 杨学祥 一、研究:长白山下岩浆面积抵 2 个首尔 忧火山喷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韩国 MBN 电视台 2016 年 4 月 18 日 报道,近日,日本爆发大地震,韩国也不再是地震安全地区。有研究称长白山天池下存在的岩浆面积相当于 2 个首尔市大,韩国内对火山喷发的忧虑也在增加。 科学杂志《 Science Advances 》 16 日刊文称,长白山天池 5-10 千米 以下的地下存在岩浆。岩浆面积相当于两个首尔市大。许多学者主张长白山是活火山,近期朝鲜、英国和美国三国研究团队共同分析的结果给这一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http://roll.sohu.com/20160419/n444938142.shtml 二、日学者称长白山 20 年内火山爆发 韩学者质疑 据 2012 年 5 月 25 日 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据韩联社 23 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谷口宏充近日发表研究成果,称受到去年日本大地震影响,未来 20 年内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为 99% ,此言论遭到韩国媒体和学者质疑。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谷口宏充表示,通过对长白山过去 1100 年间火山喷发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自 10 世纪发生火山大喷发后,在 14 世纪至 20 世纪之间长白山共发生 6 次火山喷发,而喷发的时间总是与日本大地震“有很大关系”。因此谷口宏充认为,受 2011 年 3 月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长白山在 2019 年前发生火山喷发的概率为 68% ,在 2032 年前喷发火山的概率为 99% 。 韩国《朝鲜日报》称,韩国有关专家对谷口宏充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并认为长白山虽然是一座活火山,地下也确实有岩浆涌动,但预测具体的喷发时间没有科学依据。韩国全北大学教授赵奉坤说,根据日本地震和长白山喷发时间的历史统计预测未来喷发时间,作为科学家来说,这种预测有些牵强附会,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主张。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尹成孝也表示,从科学角度看,预测具体时间是很冒险的做法,要慎重看待。韩国地质矿产资源研究院的火山学家李云洙也认为,基于现有不多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火山喷发的具体时间。 韩联社称,谷口宏充 23 日表示,虽然外界对自己的推测有不同看法,但自己是在“精确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还称,长白山火山即使在 20 年内爆发,爆发指数也只是 4-5 ,也就是中型火山爆发。据了解,火山喷发指数由小到大分为 0 到 8 级,每增加一级,破坏力增加 10 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当火山喷发指数达到 5 或以上时,便可视为严重。 http://news.163.com/12/0525/02/82AN3NK30001121M.html 三、中國與南韓科學家警告:中國長白山 2014 年恐大噴發 中國與南韓科學家警告,位於中國與北韓交界的長白山(韓國稱白頭山),在數年內爆發的可能性極大,而且帶來的損失可能超過三月時的冰島火山爆發。南韓氣象廳決定採取國家級應對方案。 中韓學者警告 威脅超越冰島 韓國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釜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尹成孝,在南韓氣象廳十六日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中國火山學者們認為,長白山在二○一四到二○一五年間爆發的可能性極大。目前長白山被認為正處於休眠狀態,尹成孝表示,由於無法獲得詳細資料,不能預測正確的噴發時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將來,白頭山噴發的可能性極大。 尹成孝指出,二○○二年六月,中國東北吉林省汪清縣發生芮氏規模七.三地震後,長白山的地震發生頻率增加十倍以上,天池的地形逐漸變高,天池和周邊森林時常噴發氣體。另外,以地震波分析,長白山地下的岩漿有四處重疊分布,且位置就在天池的下方。 尹成孝指出,今年春天冰島艾雅法拉火山爆發時的排放物總量僅為○.一一立方公里,由於產生大量的水氣、不斷噴出火山灰,造成較大的破壞。但考慮到長白山頂部的天池有二十億噸水,其爆發威力將遠遠超過冰島火山。 10 世紀爆發威力 是冰島火山一千倍 依照日本學者的推論,十世紀後半長白山的大規模爆發,當時的排放物總量約有八十三到一一七立方公里,是冰島火山的一千倍。 尹成孝呼籲政府正視這項問題,並尋求各國的協助,加強設置觀測裝備,以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參加研討的南韓氣象廳人士對尹成孝的意見表示認同,今後將採取國家層次的應對方案。 http://news4.pchome.com.tw/internation/libertytimes/20100619/index-127689842374860250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369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4830.html 事实上, 2014 年长白山火山并未喷发。 四、韩媒称若长白山火山爆发将造成大规模洪水灾害   环球网记者张哲报道据韩联社 2010 年 9 月 26 日 消息,韩国消防防灾厅日前向韩国国会提交的一份资料显示,若长白山火山爆发,将会对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造成大规模洪水灾害。   报道称,长白山若喷火爆发,火山爆发指数 (VEI) 会达到 6 。火山爆发指数 1 属小规模爆发, 2-3 属中规模, 4 以上则为大规模。韩国防灾厅预测说:“长白山在火山爆发后会以水灾、火灾、地震和火山灰的顺序出现灾害。天池的 20 亿吨水会对图们江、鸭绿江和松花江附近地区会造成洪水灾害。”并称:“长白山喷火 1 个小时后,鸭绿江和图们江将受此影响而泛滥,在 3 个小时 20 分钟内淹没灾区的半径可达 30 公里 ,朝鲜的部分宾馆、公寓和医院等主要设施将会遭到淹没。” 根据韩国防灾厅提交的资料,若长白山火山爆发,喷火 112 个小时后,洪水会沿着图们江流向 61 公里 处,并在 128 小时后,沿着鸭绿江流向 127.5 公里 处。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0/09/26/052743726.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7322.html 五、长白山火山研究进展 中国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等( 2015 )指出,长白山火山位于中朝边界 , 由数以百计的火山锥和广袤的熔岩台地组成 , 是一个庞大的火山群 , 总面积达 12 000km 2 。自中新世以来有 10 个火山幕 , 近代历史期间仍有过多次喷发 , 喷发时间分别为:公元 946 和 947 年两次喷发、公元 1597 、 1668 、 1702 、 1903 年 4 次喷发。现为处于休眠状态的活火山 ; 该火山受东北亚板块体系制约 , 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东亚大陆裂谷系密切相关。目前适逢地质构造的活动期和千年大喷发、百年小喷发周期的节点 , 存在着潜在的再喷发危险。 六、次小冰期增大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可能性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 1250 年。 图 1 5000 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竺可桢, 1972 )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第一温暖期 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 ℃ 。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 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 0 ℃ 以下。 第二温暖期 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年,又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又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在当时的南京,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结冰是很常见的。 第三温暖期 从公元 600 到 1000 年,即隋唐五代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在中国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 第三寒冷期 从公元 1000 到 1200 年,即宋朝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在要低 1 ℃ 左右。 第四温暖期 从公元 1200 到 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方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第四寒冷期 公元 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低 1-2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6809.html 从图 1 和表 1 中可以看到,长白山火山在公元 946 和 947 年两次喷发、公元 1597 、 1668 、 1702 、 1903 年 4 次喷发,处于中国气温低值时期和小冰期时期及其始末边界。 杨冬红等( 2011, 2013 )指出,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1 )。 表 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国外资料显示,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郭增建( 2002 )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任振球 (1997) 指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 2003 )指出,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这一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相对应。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Keeling ( 2000 )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 400 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 3100 年出现。 杨冬红等( 2011 )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 2014 )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 2008 , 2014 )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数据对比表明,长白山火山在公元 946 和 947 年两次喷发、公元 1597 、 1668 、 1702 、 1903 年 4 次喷发,处于中国气温低值时期和小冰期时期及其始末边界。 次小冰期的到来将增大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必须引起东亚各国的高度重视。 次小冰期敲响了长白山火山喷发的警钟! 气象 - 地震 -火山- 经济超级灾害链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长白山火山喷发将加剧东亚气候变冷。 参考文献 竺可桢 . 197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 ,2(1):15-38 刘嘉麒, 陈双双, 郭文峰,等。 2015 。长白山火山研究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4 ): 710-723. 杨冬红,杨学祥 . 2013.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4): 1666-167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7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1791至1850年和1996至2055年中国环境恶化趋势对比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9 11:56
1791 至 1850 年和 1996 至 2055 年中国环境恶化趋势对比 杨学祥,杨冬红 以前的研究表明每个太阳周期都有一个最高峰,但最近的观察却与之不符。 NASA 太阳物理学家 AlexYoung 指出,本次太阳周期会出现两次高峰期,一次已经过去,我们将要见证下一次的高峰期。许多研究者预测,本次(即第 24 次)太阳周期的高峰期将首先在今年 5 月到来,而第二次将持续至 2014 年。 http://roll.sohu.com/20130325/n370278357.shtml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活动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活动谷值经历了 12 年,从 2000 年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到 2014 年太阳黑子活动峰值经历了 14 年,这意味着太阳活动周期的明显延长。 汤懋苍等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 1470-1975 年划出 100 个“旱年”,其中 74 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 26 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 2 倍。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74598 气候史学界认为, 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为全球气候变冷的一个新阶段,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与嘉道时期大致重合的 1791 — 1850 年,年平均气温较今日低 0.8 ℃。并且这段时期多次发生较暖期和较冷期急剧转换的波动,造成了降水量极不均匀及奇寒酷暑交替出现的状况。 1800 — 1849 年间,不仅冷冬发生次数较 20 世纪后半叶多 50% ,且多次出现冷冬连发现象。 1815 年,今属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更形成了一次大规模气候突变,引发了整个北半球的气温剧降。中国大陆除发生大型降温振荡外,此后 15 年间一直处于不稳定波动期, 1830 年以后则处于较稳定的冷温状态,其冬季温度较 20 世纪低约 2 ℃。这一时期对应欧洲小冰期的道尔顿太阳黑子极小期。 http://news.hexun.com/2012-07-11/143451196.html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坏天时代、低温期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 ( 年 ) 潮汐极大年 坏天时代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62 1010-1110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264 1165-1360 低温 史玻勒 1450-1550 1425 1420-1525 小冰期 蒙德 1645-1715 1629 1600-1725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20 1770 1790-1915 低温 21 世纪 2007- ?? 1974 1996-2055 低温? 1996-2055 年为 21 世纪太阳黑子极小期,类似小冰期的低温气候正在发生,周期约为 200 年,此前已经发生了 5 次,本次强度最弱,因为前 5 次处于 18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时期,本次处于 1800 年周期中的变暖时期, 3107 年进入小冰期的极盛时期。 1996-2055 年为 21 世纪太阳黑子极小期的降温强度弱于 1791 — 1850 年道尔顿极小期,前者低温冻害频发的趋势引人注目,后者造成的灾害值得关注和借鉴。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是低碳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 2 ) 2012-3-707: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4896.html 相关文献 小冰期降临: 1791 — 1850 年中国环境恶化趋势与应对 2012 年 07 月 11 日 1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朱浒   【核心提示】嘉道时期环境恶化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把握、认知和揭示该时期社会变动的性质及其脉络,当不失为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清嘉庆、道光两朝,中国出现了显著的环境恶化趋势,对于此种趋势及其影响,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都有一些成果,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稍加较为系统的概括。      小冰期降临    1. 气候异常波动   气候史学界认为, 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为全球气候变冷的一个新阶段,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与嘉道时期大致重合的 1791 — 1850 年,年平均气温较今日低 0.8 ℃。并且这段时期多次发生较暖期和较冷期急剧转换的波动,造成了降水量极不均匀及奇寒酷暑交替出现的状况。 1800 — 1849 年间,不仅冷冬发生次数较 20 世纪后半叶多 50% ,且多次出现冷冬连发现象。 1815 年,今属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更形成了一次大规模气候突变,引发了整个北半球的气温剧降。中国大陆除发生大型降温振荡外,此后 15 年间一直处于不稳定波动期, 1830 年以后则处于较稳定的冷温状态,其冬季温度较 20 世纪低约 2 ℃。   与气候异常波动相对应,嘉道时期频繁出现严重气象灾害。自乾嘉之交为始,淮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多因普遍降温而遭遇重大冷害。道光年间,两波数十年罕见的特大寒潮灾害席卷全国,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受害尤重。第一波大寒潮约发生于 1831 — 1833 年,尤以 1832 年为巅峰。第二波特大寒潮发生在 1841 年冬,南方江苏等多省情况最甚。    2. 生态严重破坏   中国人口至嘉庆初已突破 4 亿,造成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对此,清代仍然只能依靠发展农业来加以缓解,又主要依靠扩大垦田面积、推广玉米种植等方式来实现。据测算,顺治十八年( 1661 )全国耕地总面积为 733 万顷,嘉庆十六年( 1811 )已增至 1051 万顷。而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尽管这在短期内对粮食生产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重大生态破坏,山区、丘陵地带的大量开发,致使广大地区植被加速衰减。清初全国森林覆盖率约为 21% ,而主要因毁林开垦活动,到道光末年,全国植被至少下降了 5 个百分点。其次,由于大量出现与水争田活动,对水域系统造成了大范围破坏。至嘉道时期,各主要湖泊水域面积较前已大幅缩减,严重影响了其蓄泄功能。此外,当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加剧之际,对河湖滩地的围垦又降低了河湖水域的调节能力,以致洪水发生及其影响地区愈发广泛,甚至造成了不少平原良田肥力的下降,最终成为清中叶以后农田生产力明显减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南北灾荒频发   嘉道时期灾荒的第一个特有状况是,黄河水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咸丰朝的大改道积累了条件。嘉庆朝 25 年间,黄河决口 13 次,前期集中在下游,后期则逐渐移向中上游,为患日广。道光朝后期更是连续三年发生特大决口。道光二十一年( 1841 )河决祥符,水围开封达 8 个月之久,时称“二百年来所未有”。二十二年又决于桃源,决口宽至 190 余丈。二十三年黄河复决于中牟,其最大流量为千年一遇。第二是长江水患越来越严重,成为不亚于黄河的威胁。长江水患在 18 世纪以前尚不甚烈,自乾隆末起则为祸日重。自乾隆五十三年( 1788 )长江创下清代空前水位记录的大洪水后,嘉道时期长江流域大水为灾屡见不鲜,又以道光朝为最烈。特别是道光三年( 1823 )、二十九年( 1849 ),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次大水皆为百年一遇。历经嘉道时期多次大水之后,长江流域多处鱼米之乡变为常年泽国。第三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嘉道时期连续遭遇重灾打击。江南自明末奇荒之后,百余年间未遇大灾,然进入嘉道时期,连遇重灾袭击。尤以嘉庆十九年大旱、道光三年大水和道光二十九年大水为最烈。连续重灾打击下,江南经济日趋疲弊。   环境恶化的社会应对   嘉道时期环境恶化的首要影响,体现在国家荒政体制的变化上。清朝荒政历经从康熙朝至乾隆初的建设,形成了严密完整的救灾体系,被学界称为“盛清模式”,国家力量几乎无所不包,民赈活动只是官赈附庸。而乾嘉之际以降,随着国力日衰,环境恶化造成的救灾压力有增无减,“盛清模式”渐难为继,荒政机制遂出现责任分化之势。在备荒领域首要表现是仓储结构的变化。康雍乾时期,国家在着力发展常平仓外,也大力推动了社仓、义仓建设。迨嘉道时期,官力掌控之三仓日趋衰颓,国家更多依靠民力推进义仓建设。备荒领域的另一责任分化,出现在水利建设之中。嘉道以前,水利工程权限多操于官府之手,民间不过听命摊派。嘉道时期,国家力量主要集中于大型江防河防,小型水利则日渐开放给民间自主经办。在赈灾领域,责任分化的主要表现是民间力量日益活跃。康雍乾时期,民间人士自捐自赈的情况极少,且处于官府强力干预和监控之下。约自乾隆末,基层官府愈来愈多地依靠地方绅富来办理赈务。进入嘉道时期,国家对地方社会中的民赈力量日益重视。地方绅富自行组织赈济的活动,尤其在江南等地得到长足发展。   其次,环境恶化的压力是造成经济萧条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恶化引发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成为农业生产力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嘉道之际为始,全国农业总收成出现了明显的下行态势。同时,频发的灾荒又对国家财政经济构成了巨大压力。据估计,嘉道时期每年灾蠲额度大约占到财政收入的 12% 左右。并且,几乎每次较大灾荒之后,灾区及邻近地区的关税收入也都出现大幅减少。另外,国家也不得不在发生严重灾荒时施加赈济。据初步统计,嘉道时期超过 100 万两白银的赈灾行动即至少 10 次,这还不算多次河决造成的河工用项。农业生产力的低迷和国家财政的拮据,成为 19 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衰退的重要动因。因这一衰退在道光年间表现得最为明显,故学界称之为“道光萧条”。有人测算, 1820 年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下滑,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人均 GDP 下降的地区。   再次,环境恶化成为嘉道时期许多社会动荡的背景因素,为晚清时期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准备了温床。动荡因素的第一种主要表现,是小规模的日常社会冲突蔓延到极其广泛的社会层面。因争夺各类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村落、宗族为单位的械斗、争讼事件,成为地方社会中广泛存在且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灾荒背景下发生的各类民变现象,更在全国愈演愈烈。此外,大量人口在环境资源的争夺中被挤出了正常社会秩序,成为嘉道时期多处匪患丛生且难以根治的一大原因。另一显著表现是灾荒与大规模战争的关联。乾嘉之际的白莲教战争,嘉庆十八年( 1813 )的天理教战争,以及湖南、贵州、广东等地苗民、瑶民在嘉道时期与官军的长期战乱,都与灾荒激化的社会矛盾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嘉道时期环境恶化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把握、认知和揭示该时期社会变动的性质及其脉络,当不失为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http://news.hexun.com/2012-07-11/14345119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太阳11年总辐射量增加0.1%:对地球影响重大
杨学祥 2013-1-19 21:26
太阳11年总辐射量增加0.1%:对地球影响重大 ugmbbc发布于 2013-01-19 15:40:11|2681 次阅读 稿源:新浪科技 从银河系的范围来看,太阳是颗极为稳定的恒星。尽管一些恒星表现出强烈的脉冲,大小及亮度会发生大幅度波动,有时甚至会爆炸,但是在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中,我们太阳的亮度只发生了0.1%的变化,这一变化微不足道。然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即使这些看来很小的变化也会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NRC)发布了一则新报告——《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报告中列出了一些极为复杂的机制。    这六张图片是从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选来的,代表着每六个月的太阳活动情况。太阳动力学观测站自从2010年5月份不断地拍摄图片以来,一直在跟踪太阳活动的上升水平,太阳活动高峰期可望在2013年到来。这些图片是在波长为171埃的极紫外光状态下拍摄的。   空载仪器对太阳辐射总量(TSI)的测量数据显示,在11年以及更短的时间量程内,太阳活动变化率为0.1%。不同测量仪器造成的校准偏差,在这些数据中已经得到纠正。 1610年至2010年的400年期间,年平均爆发的太阳黑子数量。 太阳光球外层的图片显示了明亮和黑暗的磁结构,这些磁结构造成了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 要想了解太阳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需要掌握非常宽泛的专业知识,涉及等离子物理学、太阳活动、大气化学、流体力学、高能粒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知识,甚至还需要掌握地球历史学方面的知识。然而,没有任何一个研究人员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为了取得进展,全国研究理事会不得不将许多领域的专家集中在一个专题讨论会上。这则报告概括了他们的集体成果,真正地在多学科相互关系中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与人员之一、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及空间物理实验室的格雷格·柯普指出:尽管在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中太阳亮度有所变化,总辐射量只增加了0.1%,然而这样小的变化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即使在特别短的时期内照射亮度上发生0.1%的变化,其影响也会超过所有其他能量来源所产生的影响总和,包括来自地球核心的自然放射能在内,”柯普说。 太阳的极度紫外线辐射(EUV)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辐射往往在太阳活动峰年前后的年份达到高峰期。在波长相对较短的极度紫外线辐射期间,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就不是小小的0.1%了,而是猛增十倍或更大,这会严重地影响到上层大气的化学成分和热结构。 几个研究人员讨论了上层大气的变化如何转移下来影响地球表面。其实,太阳有着许多“自上而下”的影响通道。例如,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查尔斯·杰克曼描述道:平流层中太阳释放的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会将臭氧的水平减少几个百分点。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线辐射,较少的臭氧意味着较多的太阳紫外线会到达地球表面。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艾萨克·赫尔德将这一研究推进了一步。他描述了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可能会改变下面大气的动力学。 “臭氧减少导致极地平流层温度的降低,极地平流层温度降低又会增加对流层顶附近的水平温度变化率,”他解释说,“这样就会通过中纬度气漩改变角动量的通量,角动量很重要,因为对流层的角动量控制着地球表面的西风带。”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太阳活动对上层大气的影响可以促使地面风暴改变轨迹。 专题讨论会上的研究人员提出的许多机制有着一种鲁布·戈德堡机械式的性质。他们中有的根据多层大气与海洋之间的多级别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的依靠化学进行研究,其余的依靠热力学或流体力学进行研究。这仅仅是因为问题很复杂,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的确是这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杰拉尔德·米尔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据表明太阳活动变化正在对气候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这则报告中说:在太阳黑子峰年期,研究人员观察海面气温资料的时候,他们发现热带太平洋表现出显著的拉尼娜式气候模式,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地区温度几乎降低了1摄氏度。此外,报告中还说:“有迹象表明,中纬度南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气压高于正常水平,太平洋热带辐合带(ITCZ)和南太平洋辐合带 (SPCZ)的降雨量也有所增加。”这些都跟太阳黑子周期的高峰期有关。 太阳活动周期信号在太平洋地区反映得非常强烈,米尔及同事开始怀疑太平洋气候系统中有一种力量起到了强化信号的作用。“有关地球的气候系统之谜,其中之一就是:如果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中拥有相对较小的波动,研究人员就会观测到热带太平洋地区气候信号的巨大变化。”他们利用超级计算机对气候进行模拟,证明了在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中不但需要“自上而下”的机制,还需要 “自下而上”机制,才能够加强太阳对太平洋表面的影响力度。 近些年,研究人员考虑到了太阳有可能在全球变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毕竟,太阳是我们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然而,全国研究理事会的报告表明,太阳活动变化造成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太平洋地区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卡斯珀·阿曼在报告中指出:“地球辐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例如,在太阳活动周期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之时,并不是所有的地点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部地区温度通常会降低,秘鲁境内河流的流量会减少,美国西部气候会更加干燥。” 美国麻省大学的雷蒙德·布拉德利研究了太阳活动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由放射性同位素记录在树木年轮和冰芯中。他说,太阳活动对区域降雨量的影响比对气温的影响更大。“如果说太阳活动对气候的确有影响的话,这种影响会通过整体循环的变化表现出来,而不会直接影响温度信号。”这一观点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的结论以及全国研究理事会以前的报告是一致的。该观点认为:在过去的50年中,太阳活动变化并没有引起全球变暖。 研究人员认为,太阳活动跟蒙德极小期之间很可能存在许多关联。蒙德极小期是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缺乏太阳黑子的70年,是小冰期最冷的一段时间,当时欧洲和北美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季。这种区域性的降温机制可能是太阳极度紫外线辐射量降低造成的,然而这只是推测。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丹·卢宾指出:通过观测银河系其他位置的类日恒星,来确定同类严重极小期的发生频度,这是很有价值的。“对类日恒星系统中严重极小期发生频度的初步估计为10%至30%,这意味着太阳的影响可能会让人难以承受。更新的研究利用了欧洲宇航局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Hipparcos)获得的数据,适当地考虑了恒星的金属性,将上述估计数字降至不到3%。”这个数字不大,但具有重大意义。 的确,目前的太阳可能是一个蒙德极小期开始阶段。正在进行中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是50多年中活动最弱的。而且,众说不一的证据显示,太阳黑子的磁场力度有长期弱化下去的趋势。国家太阳天文台的马特·佩恩和威廉·利文斯顿预计:到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到来的时候,太阳上的磁场将会变得很弱,如果有太阳黑子形成的话,那也会是极少的。有关日震学及表面极区的独立研究倾向于支持他们的结论。(注:佩恩和利文斯顿没有参与全国研究理事会专题讨论会的活动。) “在这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如果太阳真的正在进入一个我们不熟悉的阶段,那么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地来了解太阳活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星同在计划部”的利卡·古哈萨库塔指出,“关于如何启动下一步的研究,该报告提出了一些好主意。”“与星同在计划部”资助了全国研究理事会的研究。 在专题小组讨论结束时,研究人员找出了接下来可能要进行的几项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部署一架辐射测量成像仪。目前测量太阳辐射总量所利用的设备将所有的太阳辐射归为一个数值:将所有不同纬度、经度和波长的辐射归结为一个总辐射量。在跟踪太阳辐射输出的一系列时段中,这一综合结果成了唯一的数值。 事实上,正如太阳物理学应用公司的彼得·福卡尔指出的那样:太阳辐射的测量比较复杂。太阳不是一个亮度统一的普通球体,相反,太阳盘面上布满了黑子造成的暗区和被称为耀斑的明亮磁泡。从根本上来讲,辐射测量成像技术可以绘制太阳表面图,揭示黑子和耀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其中,耀斑是特别有趣的。尽管在太阳活动最弱期太阳黑子往往会消失,但明亮的耀斑不会消失。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敏感型同位素碳14和铍10的古气候记录,甚至在蒙德极小期也仅仅表现出微弱的11年周期性。将一架辐射测量成像仪部署在未来的太空观测站中,会增进研究人员的了解,他们会认识到:需要将有关太阳活动与气候关系的探究寄托于未来长期无黑子出现的时段。 一些出席讨论会的人员强调了这一点:需要将有关太阳与气候关系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编排,使之在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太阳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很复杂,来自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协作才能够成功地模拟出这些机制,然后再将互相矛盾的结果进行对比。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国家科学基金会之间应该不断加强合作,这是这一研究过程的关键。 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的气候科学家哈尔·马林研究了这则报告后指出:“讨论会成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可能性。然而,如果说有量化分析的话,也没有量化到能够使我们确切地估计对气候影响的程度。”利用具体而完美的模拟系统使可能性变得确切起来,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最后,许多参加讨论会的人们注意到,通过树木年轮和冰芯等古气候记录来揭示太阳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是有难度的。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大气循环可能会影响到放射性同位素的沉积状况,这些比太阳活动的实际影响要大得多。关于太阳辐射量,更加完善的长期资料可能被记录在岩石中和月球或火星的沉积层中。研究其他星球可能会使我们掌握地球的关键信息。 《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整篇报告可以通过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网站获得。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22999.htm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3519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中国重大旱灾事件的统计特征
热度 4 杨学祥 2011-8-21 08:07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中国重大旱灾事件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媒体于2010年12月19日发表文章,盘点2010年在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文章指出,2010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遭遇干旱气候,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局面,密西西比河下游多州洪灾不断,而中南部多州则严重干旱。今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龙卷风灾难截至5月28日已确认致死520人,是1950年来最具杀伤力一年。近一个多月来,美国多个州遭龙卷风袭击,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属罕见 。 非洲正经历最严重的干旱灾害。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在“非洲之角”东非超过1200万人严重营养不良需要救助,其中有280万已经因为饥饿濒临死亡。在索马里,每天有250名儿童死去,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贝利(Rob Bailey)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非洲危机在近一年前便已提出警告,但是这些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太过于迟缓。他认为早预警就理应意味着早行动,应当彻底调查清楚为何早期警告没有引发提早行动。罗伯·贝利的研究显示,早期预警系统早在去年8月份便已就非洲干旱饥荒提出警告,至11月该系统已确认预测,并开始定期发布事态演进的紧急预警。他在采访中表示,在今后预防此类饥荒灾害时国际社会应当吸取教训,及早响应早期预警 。 中国重大干旱的历史记录和警告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3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4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10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989-991年(北宋);1328-1330年(元);1483-1485年(明);1527-1529年(明);1585-1589年(明);1638-1643年(明);1689-1692年(清);1721-1723年(清);1784-1786年(清)和1876-1878年(清) 。 张德二对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准周期性是过去1000年间中国东部各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各区域间主要周期变化的位相差异,表现为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分布开型)随时间的变化;1000年来干湿气候发生过多次十年和百年尺度的突变,降水的突变对农业生产会有明显影响。过去1000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50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太阳活动事件极大期”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4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8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50–155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45-1715)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90–1820)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10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6次,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638-1643年(明)和1784-1786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根据维基百科的太阳黑子资料,表1给出了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表1 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事件 冷暖时期 开始 结束 欧特极小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040 1080 中古极大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100 1250 沃夫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 1280 1350 史波勒极小期(小冰期) 1450 1550 蒙德极小期 (小冰期) 1645 1715 道尔顿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1790 1820 现代极大期 (现代温暖期) 1950 持续中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4%AA%E9%98%B3%E6%B4%BB%E5%8A%A8 对比可知,在太阳活动事件的中古极大期和现代极大期,中国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意味着最近50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已经终结,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重大干旱事件与气候变冷有关 10次重大干旱事件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并不等于冷暖气候对重大干旱事件的影响没有区别。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年)和"坏天时代"(SCL>11年),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坏)天世纪"与气候暖(冷)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1470-1975年划出100个“旱年”,其中74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26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2倍。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2 。 表2 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坏天时代 860-965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10个重大干旱年有8个发生在变冷年或其边界。10个重大干旱年有8个发生在坏天时代及其边界。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坏天时代正在到来。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1997年到2009年,历经13年,按照汤懋苍等人的定义,为严重“坏天时代”,与全球灾害频发相对应。 中国重大干旱的统计特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欣。美媒称2010为自然灾害之年 26万人丧生创40年新高。2010-12-20 10:35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2/1355613.html 2. 杨学祥。拉尼娜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预见和现实。科学网。2011-5-30 12:3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532 3. 于帅帅。国际观察:非洲之角为何哭泣 被忽视的饥荒预警。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8月16日13:38。 http://news.sohu.com/20110816/n316472321.shtml 4. 张德二.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科技导报. 2004 No.8 47-49。 5. 杨学祥,杨冬红.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7. 汤懋苍,柳艳香,郭维栋.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高原气象. 2001 Vol.20 No.4 368-373页.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39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严重干旱与我们有多远:太阳黑子极小期灾害链
杨学祥 2011-8-19 19:25
严重干旱与我们有多远:太阳黑子极小期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2011 年 8 月 16 日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粮食价格已经飙涨到相当程度,几乎接近 2008 年时的最高水平;持续波动的粮食价格,也增加贫困居民的生存危机。粮价升高,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在包括非洲之角 (Horn of Africa) 等饥荒地区。这些地区因为长期干旱,加上冲突与战乱不断,食物价格已经接近 2008 年时的最高水平。报告指出,索马里最赖以维生的主要粮食作物 -- 红、白玉米,价格上扬幅度从 30% 到 240% 不等,高物价让当地居民难以度日。过去 3 个月,这个地区有超过 120 万居民处于高度需要协助的困顿之中,其中约 60 万名是年龄不到 5 岁的儿童,光是索马里地区就有约 2 万 9000 名儿童营养不良,贫病交加 。 非洲之角为何哭泣 被忽视的旱灾预警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在“非洲之角”东非超过 1200 万人严重营养不良需要救助,其中有 280 万已经因为饥饿濒临死亡。在索马里,每天有 250 名儿童死去,平均每 6 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贝利 (Rob Bailey)16 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非洲危机在近一年前便已提出警告,但是这些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太过于迟缓。他认为早预警就理应意味着早行动,应当彻底调查清楚为何早期警告没有引发提早行动。   罗伯·贝利的研究显示,早期预警系统早在去年 8 月份便已就非洲干旱饥荒提出警告,至 11 月该系统已确认预测,并开始定期发布事态演进的紧急预警。他在采访中表示,在今后预防此类饥荒灾害时国际社会应当吸取教训,及早响应早期预警 。 干旱并非仅仅发生在非洲。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遭遇干旱气候,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局面,密西西比河下游多州洪灾不断,而中南部多州则严重干旱。今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龙卷风灾难截至5月28日已确认致死520人,是1950年来最具杀伤力一年。近一个多月来,美国多个州遭龙卷风袭击,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属罕见 。   中新社华盛顿 8 月 5 日 电 美国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呈现愈演愈烈的迹象,气象专家预测,旱象将持续到今年 10 月底。美国国家气象局专家指出,这种反常天气是由去年的“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即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附近海水水温比正常偏低,从而引发今年的严重干旱。干旱最严重的得克萨斯州,从今年 1 月以来的降水只有往年的 4 成,官方有可能宣布这是 6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根据美国气象频道的估计,今年的干旱天气影响了美国 48 个州的 32% 土地,严重干旱覆盖了 48 个州的 11% 土地。美国气候预测中心观察,刚结束两个多月的“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再次生成,如果“拉尼娜”卷土重来,则美国中南部的干旱天气将持续到 2012 年 。 我在 2010 年 12 月和 2011 年 1 月指出, 1999 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 1997 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 1999 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 7.5 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 4 亿亩,绝收 1 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 2300 多万亩和减少 1200 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 700 亿斤、棉花 60 多万吨、油料 180 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根据潮汐 11 年周期和地球自转 12 年周期, 2010 年与 1998 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 2011 年与 1999 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 1999 年灾害重演。 2011 年的防灾重点:一、干旱;二、洪涝;三、低温冻害;四、风雹;五、地震 。 自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4 月,中国西南地区干旱长达 7 个月,为 50 年或 100 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我们认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涝北旱,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旱北涝 。 我在 2008 年 4 月 22 日 指出, 2008-2009 年、 2011 年、 2015 年、 2018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2008-2009 年、 2011 年、 2018 年是可能的流感爆发年,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大旱年发生, 2020 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这些预测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 我在 2008 年 9 月 16 日 指出,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 我在 2010 年 4 月 12 日 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 2010 年和 2011 年连续两年的南方干旱说明了什么?旱灾预警为什么总被忽视? 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 冰雪、干旱、洪水,人类这些年没少吃气候异常的苦。未来气候会变得风调雨顺,还是更暴戾无常?根据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热带古海洋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现在的气候可能还不算太糟。 在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周期性地此消彼长,引起大气流动,形成沃克环流,而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沃克环流像一只巨大的空调,调节着东西太平洋的冷与暖、干与湿。在它的控制下,东西太平洋经常玩“跷跷板”:东太平洋干旱时西太平洋湿润,反之亦然。当沃克环流发生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就是众所周知的西班牙男孩“厄尔尼诺”来了,反之则是“拉尼娜”。 根据由鸟粪推算出的古代水文数据,课题组还原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的变化。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的变化竟与太阳活动有关。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晏宏介绍说,在温度比现在寒冷的小冰期期间(公元 1400-1850 )厄尔尼诺偏弱,此时太阳活动也处于低谷;在温度与现在差不多的中世纪暖期(公元 800-1300 ),厄尔尼诺偏强,太阳活动也偏强。 “现代气候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结果。”孙立广说,这个结论非常有趣,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 11 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 “从近期的观测结果来看,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他认为,这说明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中国甚至全球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将是科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灾害链 学者孙立广认为,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 11 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同一时期的中国严重干旱年有: 北宋明道二年 (1033 年 ), 史载“南方大旱 , 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 (1328 年 ) 至至顺元年 (1330 年 ), 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 ),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 , 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 (1785 年 ), 全国 13 省受旱 , “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 1975 年王涌泉研究发现 17 世纪明末清初,中国 1638-1641 年发生特大干旱, 1653-1679 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 1662-1668-1679 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一生关注震 - 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 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 87 年间(至 2006 年),未曾遇到类似 1819 年的黄河大洪水。 1819 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 1819 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 1813 年和 1818 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 1810-1814 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 5 年持续干旱年份, 1819 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 8.3 级地震,导致 1819 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 。此后, 1840 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 1841 、 1842 、 1843 连 3 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 1844 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 1850 年及 1860 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 1855 年黄河下游大改道。 1860 、 1867 、 1870 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 1839-1878 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 1819-1879 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 上述四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这四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 - 寒有序灾害链。所以,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 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 10 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 989-991 年(北宋); 1328-1330 年(元); 1483-1485 年(明); 1527-1529 年(明); 1585-1589 年(明); 1638-1643 年(明); 1689-1692 年(清); 1721-1723 年(清); 1784-1786 年(清)和 1876-1878 年(清)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 6 次,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638-1643 年(明)和 1784-1786 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 9 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5 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的旱 - 寒 - 震 - 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对比表明,中国大旱年有连续四次与太阳黑子极小期一一对应。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粮价飙涨 近历史高点。时间: 2011-08-16 14:29 来源:深圳广电集团。原文出自【中国时刻】: http://www.s1979.com/caijing/guoji/201108/1616455616.shtml 2. 于帅帅。国际观察:非洲之角为何哭泣 被忽视的饥荒预警。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 年 08 月 16 日 13:38 。 http://news.sohu.com/20110816/n316472321.shtml 3. 杨学祥。拉尼娜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预见和现实。科学网。 2011-5-30 12:3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532 4. 拉尼娜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 2011-05-30 11:29:30 来源:中国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530/3162834120.shtml 5. 美国干旱愈演愈烈 可能持续到明年。 2011 年 08 月 06 日 06: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8-06/3238425.shtml 6. 杨学祥。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 1999 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7. 杨学祥。 2011 年和 1999 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8. 杨学祥。盘点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下一场灾害是干旱。 2010-4-12 14:04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1267 9.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 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10. 杨学祥。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刊发时间: 2008-04-22 11:40:09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4/22/content_764829_4.htm 11. 杨学祥。未来旱灾: 2014 年至 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科学网。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12. 许琦敏。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日期: 2011-08-18 来源:文汇报。 http://wenhui.news365.com.cn/jkw/201108/t20110818_3113690.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1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15.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来源: 光明日报。 2010-04-21 12:06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004/t20100421_771784.html 16. 杨学祥,杨冬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2011-7-19 13:1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66237 17.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 2010 年 9 月 30 日 黄河科研网。 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18. 王涌泉 . 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 . 地学前缘 . 2001,8(1): 123-132. 19.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 2007 , 262-269 20. 张德二 .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 科技导报 . 2004 No.8 47-49 。 21.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 2020 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 2011-6-16 10:54: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与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热度 2 杨学祥 2011-8-16 04:58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与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对比表明,中国大旱年有连续四次与太阳黑子极小期一一对应。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附件: 历史上的“丁戊奇荒”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丁戊奇荒;干支纪年法;降水特征;树皮;万国公报 作者:张振发 2011-08-16 03:11   清·光绪初年,在京津乃至华北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因为正处在干支纪年法的丁丑、戊寅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丁戊奇荒”。《武清县志·大事记》载:光绪元年“先旱后涝。夏,大暑,人有渴死者。”就是对当时惨状的记述。   当时的《万国公报》载文云:“水泉枯,岁洊饥,无禾无麦,无梁菽黍稷,无蔬无果。”又云:“官仓匮,民诸馨,世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土、食纸、食丝絮、粮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被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有史载,当时命官巡抚是这样奏报朝廷的:“树皮草根之可食者(饥民)莫不饭茹殆尽。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涨,腹破摧肠、同归于尽。”即使“食人”这等闻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在当时也是见怪不怪。   据史籍记述:渴饿而死者有的被偷去割食,就像宰杀猪羊那样肢解取肉;有的甚至将活人暗杀而食之;竟有妇女躺在死人的身上撕嚼其肉;有人把饿死者的尸体悬挂于富家门庭以诈索食物等等。   对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惨况,其实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   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祈祥》载:“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夏,荒歉日甚,以树皮为食。六月间……大水无涯……秋禾尽没,米价十倍,男女鬻尽……民亡过半。”又载:“明·崇祯十三年大饥,斗米千钱,树皮草根食之殆尽,人相食。”又载:“清·顺治十一年春,民大饥,典妻鬻子,甚至全家俱卖者。”   那时曾流传“东庄不敢到西庄,姥姥锅里煮外甥”一句谚语,却正是当时那种真实惨景的写照。   历史上这种惨景的出现,后有专家指出:那时就已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了。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变暖,导致亚洲地区的季风减弱,使季雨带的推进过程和降水特征发生变异,进而造成中国北方出现严重旱灾。这对于我们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警示。   (作者:城关) 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cj/201108/t20110816_4147020.html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 来源: 光明日报 关键字:大旱;旱灾;丁戊奇荒;大荒;王莽 作者: 2010-04-21 12:06   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前1766—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责任编辑:天海川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004/t20100421_771784.html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2011-7-19 13:19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52年,一生关注震-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 。此后,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这两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寒-震-涝有序灾害链。所以,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的旱-寒-震-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52年。2010年9月30日黄河科研网。 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 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 地学前缘.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2007,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2011-6-16 10:54:46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6623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03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351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120 次阅读|5 个评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热度 3 杨学祥 2011-7-19 13:19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100 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1975 年王涌泉研究发现 17 世纪明末清初,中国 1638-1641 年发生特大干旱, 1653-1679 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 1662-1668-1679 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一生关注震 - 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 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 87 年间(至 2006 年),未曾遇到类似 1819 年的黄河大洪水。 1819 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 1819 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 1813 年和 1818 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 1810-1814 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 5 年持续干旱年份, 1819 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 8.3 级地震,导致 1819 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 。此后, 1840 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 1841 、 1842 、 1843 连 3 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 1844 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 1850 年及 1860 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 1855 年黄河下游大改道。 1860 、 1867 、 1870 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 1839-1878 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 1819-1879 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 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这两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 - 寒 - 震 - 涝有序灾害链。所以,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 9 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5 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的旱 - 寒 - 震 - 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 2010 年 9 月 30 日 黄河科研网。 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 . 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 . 地学前缘 .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 2007 , 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 2020 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 2011-6-16 10:54: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旱之后有大涝:太阳黑子极小期的旱-寒-震-涝灾害链
杨学祥 2011-7-15 12:49
大旱之后有大涝:太阳黑子极小期的旱 - 寒 - 震 - 涝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 8 日至 9 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 2011 年上半年,全球很多地方已经历且仍在经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英国在这个春季发生了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先是出现久旱天气,然后出现洪涝灾害;巴基斯坦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数百万人撤离;美国密西西比河出现历史性洪峰,非洲七国大干旱使上千万人缺粮。在 2010 年,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也都发生了破纪录的大洪水。可怕的暴雨淹没了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地区,千年不遇的大洪水吞噬了美国纳什维尔,里约热内卢北部的暴风雨导致巴西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山崩灾难。除此之外,法国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斯里兰卡和南非同样爆发大洪水。 作者在最近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100 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1975 年王涌泉研究发现 17 世纪明末清初,中国 1638-1641 年发生特大干旱, 1653-1679 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 1662-1668-1679 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 1919 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 87 年间(至 2006 年),未曾遇到类似 1819 年的黄河大洪水。 1819 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 1819 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 1813 年和 1818 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 1810-1814 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 5 年持续干旱年份, 1819 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 8.3 级地震,导致 1819 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 。 19 世纪, 1840 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 1841 、 1842 、 1843 连 3 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 1844 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 1850 年及 1860 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 1855 年黄河下游大改道。 1860 、 1867 、 1870 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 1839-1878 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 1819-1879 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 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所以,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 9 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5 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的旱 - 寒 - 震 - 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车玉明,姚润丰,于文静。我国最高规格治水会议召开 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 2011 年 07 月 09 日 23:1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9/231722786227.shtml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 2010 年 9 月 30 日 黄河科研网。 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 . 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 . 地学前缘 .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 2007 , 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 2020 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 2011-6-16 10:54: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大旱涝灾害的自然规律:与太阳黑子极小期和强震伴生
杨学祥 2011-6-30 14:38
特大旱涝灾害的自然规律:与太阳黑子极小期和强震伴生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特大旱涝灾害转换 杨学祥,杨冬红 2011 年上半年,全球很多地方已经历且仍在经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英国在这个春季发生了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先是出现久旱天气,然后出现洪涝灾害;巴基斯坦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数百万人撤离;美国密西西比河出现历史性洪峰。在 2010 年,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也都发生了破纪录的大洪水。可怕的暴雨淹没了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地区,千年不遇的大洪水吞噬了美国纳什维尔,里约热内卢北部的暴风雨导致巴西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山崩灾难。除此之外,法国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斯里兰卡和南非同样爆发大洪水。于是网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分析,认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然而,权威的气候研究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至少他们不会忙着下结论。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马丁 ? 赫尔林表示,虽然全球变暖是一个明显的“嫌犯”,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全球变暖要对 2011 年春季的大旱负责。根据气候变化模型的预测, 21 世纪末期将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和强降雨,但它们无法解释当前的干旱。他说:“很多极端天气都是自然气候变化,例如热浪和大雨。”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国家干旱减灾中心负责人迈克尔 ? 海斯表示,美国南部出现的干旱以及北部的大雨由拉尼娜现象导致。   英国里丁大学的迈克尔 ? 布莱克伯恩表示,导致 2010 年俄罗斯热浪的喷射性气流同样要为 2011 年的欧洲干旱负责,不能归咎于全球变暖。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克 ? 桑德斯指出,全球干旱集中现象越发明显,当前的旱情并不罕见。   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系主任朱蒂斯 ? 库里表示,人们往往将极端天气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做法可能植根于一种需求,即引导公众舆论和政界人士,朝着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试图将个体极端天气事件或者群体极端天气事件归咎于复杂的气候系统面临极大难度,现在的气候系统处于一种病态,她说:“我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过于简单化。”   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天气体系和内部数十年的震荡有关,电脑气候模型对这些因素的模拟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库里说:“任何将个体极端天气事件、一连串的极端天气事件或者极端天气事件的统计数据归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结论都无法让我完全信服。要想改进对极端天气事件成因的分析,首先需要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数据库进行大幅改进和扩充。如果将这些事件与自然气候体系――例如厄尔尼诺――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加深对决定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的理解。”如果希望改进与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和频率变化有关的气候模型模拟的评估方式,则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而后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推论 。 我们在最近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100 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1975 年王涌泉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由弱转强时特大旱涝灾害和强震相继发生。 17 世纪明末清初,中国 1638-1641 年发生特大干旱, 1653-1679 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 1662-1668-1679 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19 世纪, 1840 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 1841 、 1842 、 1843 连 3 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 1844 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 1850 年及 1860 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 1855 年黄河下游大改道。 1860 、 1867 、 1870 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 1839-1878 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 1819-1879 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 其间 9 级以上 4 次, 8.0-8.5 级 20 次, 7.0-7.9 级 30 次。厄瓜多尔、智利、堪察加为最强。而 1833-1870 年又最为集中,其间 9 级以上特大地震 3 次, 8 级以上 11 次。看来环太平洋区是全球灾害链焦点,东亚、北美尤其重要 。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 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所以,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洪涝灾害。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教。全球变暖未必是今年旱涝主因 ( 组图 ) 。来源:中国网。 2011 年 06 月 27 日 10: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http://roll.sohu.com/20110627/n311776071.shtml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 2010 年 9 月 30 日 黄河科研网。 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 2020 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 2011-6-16 10:54: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5. 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 6:06 PM. Follow ScienceNOW on Facebook.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低温期可能来临
热度 2 杨学祥 2011-6-17 10:27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6-16 10:54:46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 科学界相信,到2012年,太阳黑子将进入活动高峰期。但美国国家太阳能观测台和空军研究实验所专家发现,太阳黑子近来出奇安静,具体迹象包括一股高速带电粒子流消失、一些黑子逐渐减弱、太阳两极活动放缓。 这些科研人员6月14日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这实在不寻常,出人意料,”国家太阳能观测台“太阳天气观测网”副主任弗兰克·希尔说,“但是,这3项完全不同的太阳观察项目发现相似迹象,这一事实是有说服力的指标,显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或许正进入冬眠期。” 黑子是周期性地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暗点,温度相对较低,与强磁场有关。太阳黑子通常每11年进入活动高峰期,会产生太阳风暴,即从太阳大气层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流,能严重影响地球空间环境,干扰无线电通信等人类活动。 希尔说,研究人员正研究这段“冬眠期”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蒙德极小期”、即1645年至1715年几乎无法观察到任何黑子活动的太阳活动持续低潮期。 这3份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灾害频发的历史解读:相信历史还是相信模拟? 2011-4-30 07:00 灾害频发的历史解读:相信历史还是相信模拟? 杨学祥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最近指出,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1】。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4月末美国龙卷风造成306人死亡的最新纪录,更将全球灾害推向高潮。 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问题是: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2】? 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的争论   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   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目前,气候学界的主流认可气候变暖的说法,因此关于气候变冷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受重视,但有一些专家指出,这个寒冬已经提示我们,天气和气候的变暖变冷都值得重视和研究,因为两者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需要人类更好地做好准备和适应。   近日,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在欧洲,英国正在经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亚洲各国和地区也感同身受。韩国大部分地区4日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首都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   英国《每日邮报》10日刊文《我们是否进入30年的地球变冷期?》,报道称,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据报道,拉蒂夫等人的预测基于对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化自然周期的分析研究。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2041年或2042年达到最低值,从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1℃到1.5℃,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王绍武教授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地球气候是不是现在就会进入寒冷时期还很难预测。不过他表示,在20世纪后期,有好多人根据太阳活动周期预测21世纪20~30年代世界将进入相对冷的时期,这种预测是有可能的。   杨海军认为,目前的严寒很可能表明年代际振荡进入冷位相,但这还只是一种可能。   面对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任何轻易的论断都是不科学的。因此,也有观点指出,一些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将本次大范围严寒简单归因于全球变暖的做法不太严谨,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否则就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误导。   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资料、机理解释、预测等方面仍然具有实质性的不确定,并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例如,最近10年来实际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按照IPCC预期的上升0.2℃,而是出现了一个年代际平台。报告呼吁,这一温度平台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应在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得到探讨,而不是回避新问题,完全以全球变暖作为大会的出发点和前提【3】。 美国国防部报告的气候变冷信号 出于认清世界战略发展的需要,美国国防部两次聘请专家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和《2012-2020年气候综述》。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指出,“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英国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报告特别提到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4,5】。 《2012-2020年气候综述》的报告指出,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2012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2015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报告撰写人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6,7】。 气候变冷信号并非美国首次发出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1998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8,9】。如果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能重温一下历史,如果他们知道1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10倍,气温比现在高18摄氏度【10】,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且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11】。 我们早在2004年就指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8】。 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气候变暖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 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12,13】。 2012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2012-2020年气候综述》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2012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2012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我在2010年10月15日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12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根据潮汐200年准周期,1974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200年周期的低谷在2007年开始,使低温期在20世纪80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1974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潮汐准60年周期,2000-2035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准60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60年、准200年、1500-1800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60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1000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35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David Zhang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Zhang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1000年到1911年间共发生了899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10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30次战争)、冲突频繁(在15到30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15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1000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6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David Zhang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10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10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10到30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Gary Yohe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17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14-16】。(科学网 何姣/编译) 在最近1000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6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与之对应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也有六次。第七次是笔者加入的,它对应即将到来的低温大灾难。从潮汐强度变化来分析,15-17世纪小冰期是变冷高峰,而后逐渐减弱,将要发生低温期的强度要低于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不会重复小冰期的低温强度。 表1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气候 奥特极小期 (Om) 1010-1080 1062 超前52年 低温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M)1150-1200 1100 滞后50年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Wm) 1270-1350 1264 滞后6年 低温 斯玻勒极小期(Sm) 1430–1520 1425 滞后5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 Mm) 1620-1710 1629 超前9年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Dm) 1787–1843 1770 滞后17年 低温 21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33年 低温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2008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24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4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1755年左右的第1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3次均发生在19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17】。 如果2011-2012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严重的低温冻害就可能到来:历史记录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18】。 不能忘记的历史:1816年低温改变世界   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1816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4-0.7℃。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气候恶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1816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1795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小冰期的中间,1450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178-180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锐减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1816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1814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19】。 历史记录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20】! 参考文献 1. 王元丰: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2011-4-28 8:49:40《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683.shtm 2. 杨学祥。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不是变暖是变冷。2011-4-29 14:17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8665 3. 皇甫平丽。气候变冷变暖再起争端 诸多问题仍存争议。2010年01月25日10:05 瞭望。 http://news.sina.com.cn/w/sd/2010-01-25/100519540598.shtml 4. 刘梦。我国多地现气候异常 报告称南方将持续10年干旱。2011-01-13 11:09 来源:北京日报。 http://www.cnr.cn/gundong/201101/t20110113_507580386.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王玮。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2011-04-12 15:36:42 燕赵都市网。来源:环球时报。 http://world.yzdsb.com.cn/system/2011/04/12/011044487.shtml 7. 美专家:日本为求生存很可能发动战争侵略邻国。2011年04月14日12:36新华网。 http://news.qq.com/a/20110414/000816.htm 8.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上传日期:2004-3-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9.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D 辑. 1998,28(4):365~384 10.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6(5):615~617 11. 汪品先,翦知湣.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 第四纪研究. 1999, (1):1~17 12.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2007年07月12日 18:07光明网. 凤凰资讯.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 13. 杨学祥。气候灾难: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2011-4-26 14:24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7504 14. 杨学祥。2012年可怕严寒:战争、民族大迁移和低温灾害。2011-4-19 10:53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4879 15. David D. Zhang, Jane Zhang, Harry F. Lee and Yuan-qing He,Hum. Ecol. 35, 403-414 (2007). 16. 何姣。过去千年气候变冷曾导致中国东部战争频发。来源:科学网 2007-7-16 13:55: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614446875184608.html 17. 何屹。发现太阳活动迹象 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将登场。2011年04月18日10:53科技日报。 http://tech.qq.com/a/20110418/000155.htm 18. 1816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工网2011-03-26 02:57:37来源:光明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326/2117587043.shtml 19. 杨冬红,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上传日期:2008-2-28 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34.htm 20. 杨学祥。中国式的傲慢与偏见:警钟敲不醒的睡狮。2011-4-19 14:20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 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496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883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地震发生可能性:国内外研究对比
热度 2 杨学祥 2011-4-20 06:54
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地震发生可能性(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9日07:16 新浪科技 最新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转变有可能会导致地球板块运动变化 风改变导致的印度板块运动变化,幅度可能达到每年1厘米 如果科学界能对大地震进行预测,那么像这次东日本大地震那样的灾难原本可以避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如果听到有人说全球变暖可能引发地震,是不是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但是最近科学家的研究显示,这样的说法或许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最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转变有可能会导致地球板块运动变化。   通过和德国和法国的科研人员合作,他们成功建立起一个模型,将过去1000万年间印度板块运动和印度洋季风的增强联系起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加姆皮罗•埃法达诺(Giampiero Iaffaldano)博士说:季风带来的降雨量逐年上升,这使印度板块的运动也随之逐年加快。科学家们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以得出在过去1000万年内季风是如何对喜马拉雅山东部进行侵蚀的。   计算的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东部被侵蚀的岩石量非常惊人,它导致的质量改变足以解释印度板块发生的逆时针旋转运动,这种改变的幅度甚至可以达到每年1厘米。   埃法达诺博士说:“这项发现的意义在于它首次确认,长期的气候变化具有对板块运动施加影响的能力。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现象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如大陆的漂移,大洋的闭合,以及山脉的形成。这些地质现象在长期尺度上可以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说:“但现在,我们找到了相反的规律:长期尺度上的气候改变同样会对地质作用产生影响。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下,气候改变甚至能通过负反馈机制改变板块运动的模式。”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此项研究提出的新观点将有助于预测像此次东日本大地震那样的大规模地震活动事件。   埃法达诺博士说:“当板块边界之间存在的应力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引发地震。而为了更好的理解地震的诱发因素,你必须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所有相关的应力元素。而我们的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改变可能也属于与此有关的应力因素之一,而我们在之前的工作中是没有考虑到的。”   他说:“这样的新进展将有助于对地壳的运动历史进行分析。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了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板块的运动,并找出在那些区域更容易发生大地震。而为了做到这一点,看起来我们还必须将在过去数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因素考虑在内。”   本周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宣称,由于两个板块相互靠近,欧洲正在逐渐潜入非洲大陆之下,地中海将逐渐消失。地质学家表示,如果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突然出现了减速或停止,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种运动即将改变方向。(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1-04-19/07165421766.shtml 根据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作者 对 1940-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得出图 2 。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 发生在 1 月的地震有 8 次,排位第二; 2 月和 3 月各有 7 次,排位第三;发生在 7 月的地震有 9 次,排位第一。 1-4 月和 7-8 月地震次数较多, 6 月和 9-12 月地震次数较少。上半年地震次数为 33 次,下半年为 27 次,上半年多 6 次,地震活动较强烈(见图 1 )。 印度洋地壳的南北方向潮汐跷跷板运动是对太平洋地壳东西向潮汐跷跷板运动的一个推广,对研究欧亚地震带的地震发生规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印度大陆在 1 月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海面降低,在 7 月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面升高, 1 月和 7 月附近应该是欧亚地震带强震高发的季节。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就发生在 12 月 26 日 日月大潮和月亮视赤纬角极大值(当月的最大值 27.9 度)叠加时段。印度洋中脊的西北 - 东南向分布,为印度洋地壳潮汐跷跷板运动和印度大陆向北东方向运动提供了构造条件。太阳高潮区在北纬 23.5 度和南纬 23.5 度之间震荡,月亮高潮区在北纬 28.6 度和南纬 28.6 度之间震荡, 1 月初和 7 月初太阳分别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太阳潮的南北震荡最强,加剧了跷跷板运动(见图 2 )。 1940 -1981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总数 60 次,距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31 ,出现频率为 31/60 ,大于 1/2 。距日月大潮不超过 3 天的地震次数: 19 ,出现频率为 19/60 ,小于 1/3 。月亮视赤纬角极值的作用大于日月大潮,它产生的潮汐南北震荡对印度洋地壳跷跷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后,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 28.6 度)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大震,地点在印尼苏门答腊,时间分别在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 图 1 中国 1940-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的按月分布 Fig. 1 a monthly curve of Ms≥8.5 earthquakes in 1940-1981 图 2 季风引起的海面升降与印度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Fig. 2 Sea level changes by monsoon and “seesaw movement” in Pacific crust 在亚洲大陆东部的西太平洋沿海,由于 1 月盛行西北季风, 7 月盛行东南季风,西太平洋地壳的潮汐跷跷板运动也受季风的影响,使地震活动在 1 月和 7 月非常显著。 赤道辐合带 的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其平均位置 1 月在 5°S 附近, 7 月在 12—15°N 左右。这对季风和跷跷板运动有重要影响。 学者徐道一指出,某些地区的地震频度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例如,北极地区(大于等于北纬 50 度) 7 级以上地震逐月频数在 3 月和 7 月有两个峰值,在 1 月和 9 月有两个谷值;南极地区正好相反。南中纬度地区( 13-33 度之间) 1 月和 8 月有两个峰值,在 3 月和 11 月有两个谷值,北中纬度地区正好相反 。 3 月和 9 月与春分和秋分有关, 1 月和 7 月与季风、冬至、夏至、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有关。南北半球情况反向变化,与季节性冰盖消长和风向海流变化有关。图 2 的统计结果并不是一个特例,与以往统计结果相比符合普遍规律。 地球自转确实存在 13.6 天和 18.6 年周期。 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 13.6 天、 27.3 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地震的激发原因之一。 过去,人们仅仅把日月大潮时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看成是潮汐激发的结果,因而,强潮汐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如果考虑朔、望、上弦、下弦、月亮近地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七个天文要素,强潮汐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就非常明显了。 潮汐的东西震荡和南北震荡,使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和南北太平洋海面发生反向升降,幅度为 60cm ,破坏了地壳均衡,使洋壳反向降升 20cm ,由此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可以起到增效作用。 实际上,潮汐变化是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椭球面起伏变化,平面模型仅仅是一级近似。为了更精确地计算球面潮汐引起的地壳跷跷板运动,潮汐 - 均衡模式球面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 1932- 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因此,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这是地震与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的原因,也是强潮汐激发地震活动的原因。 地震有约 9 年周期(月亮赤纬角 18.6 年周期的一半,即极大值和极小值都可以激发地震)和 51-56 年 PDO 周期( 1896-1920 年地震高潮对应 PDO 冷位相、 1920-1939 年地震低潮对 PDO 暖位相、 1939-1978 年地震高潮对应 PDO 冷位相)。这个结果与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在 PDO 冷位相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9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 11 日为日月大潮。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征: 27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 23 日为日月大潮。 对比可知,两次地震都在日月大潮两日之内,不同的是,前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后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月球在赤道面, 9 月 23 日 为秋分,太阳也在赤道面,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太阳潮和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因此,从潮汐特征而言,两次地震处于膨胀和收缩的相反应力控制下,这应该是地震调整作用的主要特征。 1950 年 8 月 15 日 8.6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察隅、墨脱, 1951 年 11 月 18 日 8.0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当雄(距墨脱约 500 公里), 1952 年 8 月 18 日 7.5 级地震又发生在西藏当雄。后两次地震是否是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呢? 1950 年 8 月 15 日 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0 年 8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39 度, 8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日月大潮增强这一作用。 1951 年 11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8.0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1 年 11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8.10484 度, 1951 年 11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 22 日为日月小潮。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南北纬 35 度线是地球扁率变化的不变线,西藏察隅、墨脱、当雄随赤道一起膨胀和收缩。 1952 年 8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7.5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2 年 8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都达到最大值北纬 27.77966 度, 8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根据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 1951 年和 1952 年当雄两次 7 级以上地震应该是 1950 年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过程。一次没有调整到位,又有第二次调整发生。 数据的重复性表明, 8.6 级以上强震后发生的后续地震调整有以下统计特征:首先,后续地震的调整时间为 1-3 年;其次,调整的最大特征是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处于反向。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000-2035 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灾害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3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Fig. 3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由图 3 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AB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见图 b ) :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子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AB 弧上升到 A’B’ 弧时(见图 a ),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http://www.geophy.cn/CN/volumn/home.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5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可怕严寒:战争、民族大迁移和低温灾害
热度 3 杨学祥 2011-4-19 10:53
2012 年可怕严寒:战争、民族大迁移和低温灾害 杨学祥   俄罗斯多家媒体日前发表消息称,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在近年引起全球范围的政治动荡,而日本为了要生存下去,很可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     俄罗斯《一周论据》、《俄罗斯观察家》、《自由媒体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这份报告名为“ 2012-2020 年气候综述”,是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应五角大楼之邀所写。 两位学者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2012 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 2015 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 报道指出,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 2012 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我们在 2004 年 3 月 18 日 指出,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           潮汐极大值、太阳黑子极小期和低温灾害 我在 2010 年 10 月 15 日 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 气候变冷、灾害频发、民族大迁移和战争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 1000 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 35 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 David Zhang 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 Zhang 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共发生了 899 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 10 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 30 次战争)、冲突频繁(在 15 到 30 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 15 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 David Zhang 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 10 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 10 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 10 到 30 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 Wesleyan 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 Gary Yohe 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 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 17 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 。(科学网 何姣 / 编译) 新一轮低温时期的规模 在最近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与之对应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也有六次。第七次是笔者加入的,它对应即将到来的低温大灾难。从潮汐强度变化来分析, 15-17 世纪小冰期是变冷高峰,而后逐渐减弱,将要发生低温期的强度要低于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不会重复小冰期的低温强度。 表 1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气候 奥特极小期 (Om) 1010-1080 1062 超前 52 年 低温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M) 1150-1200 1100 滞后 50 年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Wm) 1270-1350 1264 滞后 6 年 低温 斯玻勒极小期(Sm) 1430 – 1520 1425 滞后 5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Mm) 1620-1710 1629 超前 9 年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Dm) 1787 – 1843 1770 滞后 17 年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 年 低温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 2008 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 - 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 4 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 1755 年左右的第 1 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 3 次均发生在 19 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 。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 1816 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 -0.7 ℃ 。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 1816 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气候恶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1816 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 1795 年一直持续到 1820 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 1645 年到 1715 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 -- 小冰期的中间, 1450 年到 1850 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 178-180 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 年 4 月 5 日 ,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 1815 年 4 月 10 日晚 7 时 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 11.7 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 4100 米 锐减到 2850 米 。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 1883 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 1816 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 2011-04-12 15:36:42 燕赵都市网。来源:环球时报。 http://world.yzdsb.com.cn/system/2011/04/12/011044487.shtml 2. 美专家:日本为求生存很可能发动战争侵略邻国。 2011 年 04 月 14 日 12:36 新华网。 http://news.qq.com/a/20110414/000816.htm 3.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18 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4. 杨学祥。“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发表于 2010-10-15 8:59: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474 5. 杨学祥。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 300 年补充图件。发表于 2010-9-19 9:06: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6.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7.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8. 杨学祥。防灾不能心存侥幸: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 2008-02-24 14:42 科学网论坛。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6764.aspx 9. 杨冬红,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  上传日期: 2008-2-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34.htm 10.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11. David D. Zhang, Jane Zhang, Harry F. Lee and Yuan-qing He , Hum. Ecol. 35, 403-414 (2007). 12. 何姣。过去千年气候变冷曾导致中国东部战争频发。来源:科学网 2007-7-16 13:55: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614446875184608.html 13. 何屹。发现太阳活动迹象 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将登场。 2011 年 04 月 18 日 10:53 科技日报。 http://tech.qq.com/a/20110418/000155.htm 14. 1816 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工网 2011-03-26 02:57:37 来源:光明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326/211758704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
热度 1 杨学祥 2011-4-19 06:51
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发现太阳黑子和潮汐有相同的变化周期,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可能是它们的共同成因。深入研究其相关规律,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太阳活动周期 早在 1843 年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就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十年的重复性。在 1852 年发现了黑字数连续两次极大的时间间隔从 7.3 年到 17.1 年,平均周期长度为 11.1 年。 1908 年美国天文学家海耳发现了太阳黑子具有磁性,太阳活动磁周期为 22 年。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 61 、 80 、 190 、 257 、 430 、 800 年周期【 1 , 2 】。 表 1 近 5000 年来太阳活动异常时期(据张元东,李维宝, 1989 ) 编号 名称 可能的时间范围 1 现代极大 公元 1780~ 2 蒙德尔极小 公元 1645~1715 3 斯波勒极小 公元 1460~1550 4 中世纪极大 公元 1120~1280 5 中世纪极小 公元 640~710 6 罗马极大 公元前 20~ 公元 80 7 希腊极小 公元前 440~360 8 荷马极小 公元前 820~640 9 埃及极小 公元前 1420~1260 10 石柱极大 公元前 1870~1760 11 金字塔极大 公元前 2370~2060 12 苏马极大 公元前 2720~2610 表 2 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极大和极小年代(丁有济 等人, 1982 ) 极大期名称 峰年 周期长度 极小期名称 谷年 周期长度 (晋)永和极大期 350 (魏)始光极小期 425 (魏)景明极大期 500 150 中世纪极小期 680 255 (唐)大中极大期 850 350 (宋)咸平极小期 1000 320 中世纪极大期 1150 300 (元)咸淳极小期 1265 265 (明)洪武极大期 1375 225 斯波勒极小期 1475 210 (明)万历极大期 1610 235 蒙德尔极小期 1740 265 现代极大期 1870 260 (未来极小期) 1990 ? 2007 250 267 (未来极大期) 2120 ? 250 平均周长 252.9 年 云南天文台的丁有济等人在研究中国古代黑子记录中,得到公元以后太阳活动有七个极大期与六个极小期,其中有三个极大期与极小期同艾迪的太阳活动曲线实相符的(见表 1 )。 太阳黑子有约 200 年的变化周期,通常称之为延长极小期。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六次之多(以前查到四个,刚刚又查到一个,与潮汐高潮的一一对应令人激动),它们分别是: 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10-1080 )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沃尔夫极小期 ( Wolf Minimum ) ( 1270-1350 ) 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 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 (1787 – 1843) 21 世纪极小期 ( 21th Century Minimum ) (2007-20??)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图 1 公元 850~2000 年太阳黑子 6 次超长极小期(据网上资料【 3 】) 2 潮汐周期 早在 2000 年,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的美国科学家季林就指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 300 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变化周期为 1800 年【 4 】。此外,潮汐还有 1.1 、 2.2 、 11 、 18.6 、 22 、 31 、 37 、 55 、 56 、 178 、 200 、 220 年周期,我们称之为“潮汐调温效应”。其中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为 50-60 年, 1890-1924 年、 1946-1976 年、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低温对应); 1925-1946 年、 1988-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变暖对应)【 5 】。 自公元 1000 年以来, 相应潮汐高潮年为 1062 、 1264 、 1425 、 1629 、 1770 、 1974 年 , 其中 1425 年达到最大值 , 与 15-17 世纪小冰期气候相对应。 1062-1974 年的潮汐曲线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与相反的气温变化趋势相对应。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图 2 潮汐强度变化 1500-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 2000 【 4 】) 3 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的一一对应 对比图 1 和图 2 可以明显地看到,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 的奥特极小期 ( Oort minimum )( 1010-1080 )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100 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 Medieval Minor Minimum )( 1150-1200 );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 Wolf minimum )( 1270-1350 )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 。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奥特极小期 1010-1080 1062 超前 52 年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1150-1200 1100 滞后 50 年 沃尔夫极小期 1270-1350 1264 滞后 6 年 斯玻勒极小期 1430 – 1520 1425 滞后 5 年 蒙德极小期 1620-1710 1629 超前 9 年 道尔顿极小期 1787 – 1843 1770 滞后 17 年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 年 4 太阳黑子活动和行星潮汐 有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太阳活动在一个世纪比较活动,在另一个世纪相对比较平静,有约 179 年周期。 Jose ( 1965 )认为这个周期与行星运动的共振周期有关; Cohen ( 1974 )认为这是一个拍频现象。徐道一等人指出, 11 年周期的成因可能是与行星对太阳的潮汐作用有关, 180 年、 90 年周期可能与就行连珠有关。通过 11 年周期和更长周期的研究可追溯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在几十亿年中有无变化【 6 】。 水星的公转周期为 87.96 天,合 0.24 年,具有 1.2 、 2.4 、 6 、 9.6 、 12 、 24 、 240 年公共周期。金星公转周期为 224.68 天,合 0.62 年,具有 3.1 、 9.3 、 12.4 、 25 、 250 年公共周期。火星公转周期为 1.88 年,具有 9.4 、 18.8 、 188 年公共周期。木星公转周期为 11.86 年,有 23.7 、 59.3 、 117 、 234 年周期。土星公转周期为 29.46 年,有 58.92 、 117 、 234 年公共周期。天王星公转周期为 84.07 年,具有 168 、 252 年公共周期。海王星公转周期为 164.81 年,冥王星公转周期为 248.53 年。 太阳黑子活动的 7-18 年周期变化(平均为 11 年)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公转周期的叠加有关,其潮汐效应是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的原因;长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是九大行星公共周期叠加的结果。 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这为行星天文作用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元东,李维宝。太阳黑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89 。 125 。 2. 丁有济,罗葆荣,冯永明。古代太阳活动各种周期峰年。天文学报, 1982 , 23 ( 3 ): 3. 杨学祥。北京历史上极寒与太阳黑子和潮汐对比。发表于 2010-10-15 10:49:07 光明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512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冬红。博士论文, 2009 6. 徐道一 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3. 94 , 116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极大和极小期 http://dictionnaire.sensagent.com/%E5%A4%AA%E9%98%B3%E6%B4%BB%E5%8A%A8/zh-zh/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01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可怕严寒: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热度 2 杨学祥 2011-4-19 05:59
2012 年可怕严寒: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杨学祥   俄罗斯多家媒体日前发表消息称,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在近年引起全球范围的政治动荡,而日本为了要生存下去,很可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     俄罗斯《一周论据》、《俄罗斯观察家》、《自由媒体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这份报告名为“ 2012-2020 年气候综述”,是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应五角大楼之邀所写。 两位学者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2012 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 2015 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 报道指出,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 2012 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我们在 2004 年 3 月 18 日 指出,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          历史教训:从小冰期的惊呼到对温室效应的曲解 人们可能对 70 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 1971 年 Dansgaard 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 10 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 9 万年为冷期, 1 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但是 70 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1977 年 Kellogy 的气候模型预告:在气候自然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对大气的污染,到 2050 年,全球平均气温大于要增高 4 摄氏度,有人称之为“超间冰期” 。在美国,由能源部牵头,引导和支持一些大学、国家实验室、工业界和其他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二氧化碳问题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先后组织了两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他们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 1.5 摄氏度,但不超过 4.5 摄氏度。 2001 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 与温室效应同样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曾引起全球的臭氧洞恐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造化合物氟里昂破坏了南极臭氧层。对二氧化碳和氟里昂排放限制的各种国际方案,给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出为美国的新经济增添了活力,使美国经济连续增长超过 8 年;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 。 近期观测表明,太阳风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氟利昂大的多;海底甲烷水合物的释放可造成更强烈的自然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对过去 100 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 25 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 1990 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 。 南极海冰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变化。近 30 余年来南纬 50 度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 1957~1993 年 10 年平均变化趋势为 0.20 摄氏度 ,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每百年 0.3~ 0.6 摄氏度 。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 30 余年来, 尤其是近 10 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的同一趋势变化。根据 1973 年到 1993 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南极地区从 1973 年到 1989 年,海冰范围有一个约 0.16 纬度 /10 年的减少趋势,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 1973 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 。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但是它们都明显地滞后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 全球变冷的信号及其危险性预警 近 30 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 1947-1976 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 。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 90 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 60 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 km ;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 km 。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oC ,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           潮汐极大值、太阳黑子极小期和低温灾害 我在 2010 年 10 月 15 日 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 气候变冷、灾害频发、民族大迁移和战争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 1000 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 35 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 David Zhang 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 Zhang 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共发生了 899 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 10 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 30 次战争)、冲突频繁(在 15 到 30 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 15 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 David Zhang 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 10 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 10 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 10 到 30 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 Wesleyan 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 Gary Yohe 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 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 17 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 。(科学网 何姣 / 编译) 新一轮低温时期的规模 在最近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与之对应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也有六次。第七次是笔者加入的,它对应即将到来的低温大灾难。从潮汐强度变化来分析, 15-17 世纪小冰期是变冷高峰,而后逐渐减弱,将要发生低温期的强度要低于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不会重复小冰期的低温强度。 表 1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气候 奥特极小期 1010-1080 1062 超前 52 年 低温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1150-1200 1100 滞后 50 年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70-1350 1264 滞后 6 年 低温 斯玻勒极小期 1430 – 1520 1425 滞后 5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20-1710 1629 超前 9 年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87 – 1843 1770 滞后 17 年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 年 低温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 2008 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 - 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 4 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 1755 年左右的第 1 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 3 次均发生在 19 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 。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 1816 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 -0.7 ℃ 。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 1816 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气候恶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1816 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 1795 年一直持续到 1820 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 1645 年到 1715 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 -- 小冰期的中间, 1450 年到 1850 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 178-180 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 年 4 月 5 日 ,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 1815 年 4 月 10 日晚 7 时 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 11.7 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 4100 米 锐减到 2850 米 。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 1883 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 1816 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王玮。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 2011-04-12 15:36:42 燕赵都市网。来源:环球时报。 http://world.yzdsb.com.cn/system/2011/04/12/011044487.shtml 2. 美专家:日本为求生存很可能发动战争侵略邻国。 2011 年 04 月 14 日 12:36 新华网。 http://news.qq.com/a/20110414/000816.htm 3.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18 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4. 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 core. in Turekian, K.K., ed., The Late Cenozic Glacial Ages.,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1971, 37~56 5. 赵希涛 , 杨达源 ., 等 . 全球海面变化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2. 148~149 6. Kellogy, W W.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climate. W M O Bulletin. 1977, 26 (4): 229~240 7. 周光召 .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 科学 . 1996, 48(5): 4~7 8. 杨学祥 . 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境境 (2004-2-24), 光明观察 ,2004, 第 8 期 9. 杨学祥 . 火星探测对地球的警示 (2004-3-9), 光明观察 ,2004, 第 10 期 10. Francisco P. Chavez, John Ryan, Salvador E. Lluch-Cota, et al. From Anchovies to Sardines and Back: Multidecad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Science. 2003, 299: 217-221. 11. 周秀骥 , 陆龙骅 主编 .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 2, 12, 44, 133, 271, 380, 381~392. 12. 杨学祥 .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2(4): 380-384 13. 郭增建 .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4(3): 287. 14.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15. 任振球 .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 见 : 丁一汇主编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7.43~48. 16. 汪品先 , 翦知湣 .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 第四纪研究 . 1999 , (1): 1~17 17. 杨学祥。“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发表于 2010-10-15 8:59: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474 18. 杨学祥。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 300 年补充图件。发表于 2010-9-19 9:06: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19.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20.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21. 杨学祥。防灾不能心存侥幸: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 2008-02-24 14:42 科学网论坛。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6764.aspx 22. 杨冬红,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  上传日期: 2008-2-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34.htm 23. David D. Zhang, Jane Zhang, Harry F. Lee and Yuan-qing He , Hum. Ecol. 35, 403-414 (2007). 24. 何姣。过去千年气候变冷曾导致中国东部战争频发。来源:科学网 2007-7-16 13:55: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614446875184608.html 25. 何屹。发现太阳活动迹象 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将登场。 2011 年 04 月 18 日 10:53 科技日报。 http://tech.qq.com/a/20110418/000155.htm 26. 1816 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工网 2011-03-26 02:57:37 来源:光明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326/211758704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39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