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香港中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
zlhtcm 2012-6-19 21:42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香港中文大学正研究一种非入侵性测验方式,通过在血液中寻找名为“微型核糖核酸”的细胞确诊大肠癌及提高检查准确度,若研究成功,患者检查大肠癌只需通过抽血即可。 据此间媒体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比较了香港90位大肠癌患者及50位健康人士,发现85%的患者对测试敏感,而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微型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液中的水平下降。 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教授说,研究显示,大肠癌患者的“微型核糖核酸”特别高。他的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与国外合作,接触不同肤色的患者,以达到研究的准确性。 沈祖尧表示,传统的大肠镜检查需要将管子放入肛门,属入侵性检测,而大便隐血测试也为病人带来不便。如果这项研究成功,只需通过抽血就可检查是否患有大肠癌,不管是大肠癌高危人士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做大肠癌普查。
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见
wuhaifeng2012 2012-5-4 17:44
我看见刘路聘为正教授了,中山大学一男生打点滴死了,香港中文大学用脑电波打印出几个汉字,美国研究出根据脑电波控制游戏,澳大利亚一90多岁的学着指出人类或许100年内灭绝。 看见刘路,我也想研究点什么东西。研究什么呢?我兴趣所在?梦,脑电波,二重世界……却没有与我专业相关的,可以研究点什么的东西。浪费我的生命啊,浪费我的才华啊。 看见那人打点滴死了,我想以后还是多运动吧,尽量不要去医院,医院以前是救人的,现在是赚钱的。 香港中文大学才出汉字,人家已经控制游戏了,能不能发明直接把脑电波转换成声音,更进一步,能不能脑电波直接转化成脑电波让别人接受,成为信息。人既然能发出脑电波,就应该能够接受脑电波吧? 人类要灭绝了吗?有些人说要看到科技积极的一面,能够挽救也说不定吗!我想是的,起码它能够造出个诺亚方舟把政界领袖们载走,所以政府人员才不管多少野生动物灭绝了呢!
个人分类: 一些想法|2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傅高义眼中的邓小平(转载)
weiliaozi 2012-4-2 21:01
2012年04月02日 09:3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朱又可 邓小平 不是反对政治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题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演讲里说,中国需要政治改革。但是邓小平怕中国乱,所以他主张先有安定,在比较和谐的情况下,慢慢搞政治改革。 ——傅高义 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实习生魏晨捷 广州、波士顿连线采访 “我不同意说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开放,他的贡献在于他成功控制了开放的进程。”2012年1月18日,傅高义在完成了900页的《邓小平》后,来到1963年他最初踏上的中国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2012年3月,傅高义花了10年时间写作的《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该奖授予最佳英语外国事务非虚构著作。关于中国事务的著作还有基辛格的《论中国》入围,但未能获奖。 2000年,70岁的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 退休那年夏天,傅高义希望能“做一些能有所贡献并能延续的事”。 傅高义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被认为有助于美国商界和政界对1980年代的“日本崛起”有所准备。在他看来,现在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 “写中国我觉得不需要像《日本第一》那样的书名,把中国专门列为第一号的标题,因为人们都了解中国非常重要。”傅高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认为研究今天的中国,“没有什么比研究邓小平更重要的了”。 “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傅高义说,深入分析邓小平的一生,可以揭示塑造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写《邓小平》之前,傅高义出版过关于中国广东的两本书:《共产主义下的广州》和《先行一步》。对于广东和中国,傅高义有着自己的积累。比起前两本写中国的书,写作《邓小平》的难度显然更高。 2011年9月《 邓小平 》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获得热烈的评论。《纽约时报》评论说:“它已被誉为纪念碑式的邓小平传记,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但却崎岖的经济改革之路进行了最为全面的回顾。”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学者沈大伟说:“尽管其中许多信息未必是新的,但这是我们首次看到它们全都汇集在一本书中,并以学者的角度加以客观分析。” 书名翻译成《邓小平时代》的中文繁体版即将于2012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81岁的傅高义在哈佛家中,用汉语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电话采访。 “打仗时期对他影响非常大” 南方周末:站在你的角度,如何理解“了解亚洲最大的关键是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邓小平”? 傅高义: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现在最大的经济力量也是中国,从前途、从跟全世界的交流来说,现在中国超过了日本。所以,我认为要是外国人想了解亚洲的情况,肯定是以中国为首。 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变,都是邓小平领导的。当然想改革开放的不是邓一个人,但邓起着领导的作用,有的部门考虑政治的影响,有的考虑经济的影响,有的考虑人的关系,有的考虑外国跟中国的关系……邓小平最后要拍板。 南方周末:在这个书里,你列举了大量采访名单和资料来源,在这么多又有矛盾又丰富的材料里,你是如何清理出相对准确的历史? 傅高义:那是很难决定的事。比方说,《邓小平年谱》是可靠的,中央文献研究室这么多人很认真地研究邓小平的材料,很可靠;第二,外国人见到邓小平的那些记录可以找到,那是很认真的,是可靠的;还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澳大利亚 的前总理霍克、香港原来的总督,这些人提供的资料也是可靠的。中国人写自己的记录,往往都说好话。所以,要判断它是不是可靠,我认为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讲相同的事情,这是比较可靠的。另外我还去过邓小平去过的地方,比如太行山区、他的老家四川广安县以及江西省瑞金县。 南方周末:你认为邓小平的一生有哪几个关节点,它们怎样影响了他? 傅高义:邓小平在法国看了工人的工作这么苦,中国劳动者尤其苦,很多资本家的确剥削工人,特别是剥削中国留学生,所以他参加和组织共产党,这是影响他的第一件事。 第二,他在苏联的时候正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代,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他可以看出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也有市场,也会跟外国有交流。1949年到1952年他在四川领导西南局,也是共产党领导市场经济,也有跟外国的交流。我认为这两件事对他在1978年认为共产党很可以领导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他1937年到1949年在军队,不断的打仗让他没时间考虑哲学、历史、思想这些问题,他只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反对敌人。我认为打仗时期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1966年以前,邓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时的经验非常多。此外,1973年到1975年,他实际上在领导外交关系,他有非常好的教师, 周恩来 。所有这些人生经历,都对1978年以后他处理中国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南方周末:如何简略概括,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人与邓小平之间的关系? 傅高义:邓小平在江西的苏维埃时期,很佩服毛泽东,他在广西的起义失败了,但是毛泽东在江西苏维埃成功了,邓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一直到1959年,邓都非常尊敬毛泽东。毛泽东一说话,他马上就执行。1959年以后,他看到“大跃进”的错误太大,认识到毛泽东的政策是不对的。他要同毛泽东保持距离。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革”,认为刘少奇、邓小平是他最大的对手,他们的资本主义思想太严重。但从1973年到1975年,我估计毛泽东当时认为“文化大革命”不成功,应该妥协,所以他也让邓小平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邓小平跟周恩来在法国已经认识,他们都在法国的共产党支部。周恩来比他大六七岁,他很佩服周恩来。1930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是周恩来在领导。后来,周恩来支持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而邓小平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这方面他们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从1973年到1975年,他按照周恩来的领导搞外交关系,向周恩来学了很多东西。 林彪跟邓小平本来关系不好。我估计,1950年代初毛泽东考虑接班人,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邓小平。反正这两个人一直不和。 我更愿意说邓小平是“总经理”而不是“总设计师” 南方周末:你说陈云和邓小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个人对中国改革开放施加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傅高义:陈云的责任,就像在一个企业、公司里,他负责看人才够不够,钱够不够。1978年以后,邓小平挂帅,他想前进,陈云的工作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允不允许这样做。 他们考虑的事情有些不同。这是 陈云 和 邓小平 基本的关系。邓要走得快,陈云要小心走。 从1978年到1981年邓听陈云的话实行“调整”政策,他认为“洋跃进”错了,他在1978年考虑前进应该要踏实,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不要太快,所以他认为陈云是对的。但是1982年、1983年以后,他觉得陈云的看法太保守,中国能做得更快。从1982年一直到1992年,有时候他们是统一的,有时候是矛盾的,邓小平想做得快,陈云是觉得应该小心走路。我觉得他们基本上的说法是一样的,始终他们要维护共产党的权威,彼此在外面不讨论、不争论,他们两个是好的共产党员,互相公开不说坏话。 南方周末:你怎样看待 华国锋 ?他曾经被宣传为“凡是派”。 傅高义:华国锋在他当领导人的那几年做的很多事情都对国家开放有帮助,他建立了经济特区,往国外派遣组团,鼓励与国外交流。所以我个人并不同意说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他成功控制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至于邓小平、陈云跟华国锋之间的分歧,是在对“文革”期间被打倒的老干部问题上,邓小平、陈云认为应该恢复他们的工作,华国锋不想让这么多人平反,重新工作。 华国锋最大的错误,一是不让老干部都恢复工作;第二,他领导这么大国家的能力是不太够的。依我看,他领导一个省比较合适,他缺乏领导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经验,他也没有军队工作和外交工作的经验。还有很多人不够佩服他,因为他的经验和资格跟邓小平、陈云等老干部不能比。 南方周末:一般人都把邓小平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而你把邓小平说成是“总经理”。为什么? 傅高义:我认为,“设计”的工作,本来必然要有一个蓝图,比较清楚应该怎么走,但邓小平是试试看,看情况,要是成功了就可以再走。我认为这不是一个“设计”的做法。他是“摸着石头过河”,他是一个政治的领导,是国家的总领导,所以我说是“总经理”。 南方周末:中国改革的起点,你认为开始得更早些。在官方的宣传中,安徽的农村改革是自下而上,但你所勾勒的线索说这些改革从上而下? 傅高义:我觉得要是上头不同意,下面也不能动。中共中央领导人权威比较大,他们做了很多,领导人说农业改革可以搞了。当然安徽的农民也的确想“包产到户”,但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从下而上。 南方周末:邓小平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有两次“南巡”,两次南巡的背景、目的、效果有何不同? 傅高义:1984年他来广东时说经济特区好,他们成功了,可以向他们学习。因为保守派不支持学经济特区的经验,但是邓小平1984年去广东看到进步这么快,效果这么大,那次南巡让其他地方学广东,是他的目的。 1992年的南巡,是因为他觉得那几年,保守派让经济发展得太慢了,他想走得快一些,想利用上海人、广东人希望更积极向前走的看法。当时,邓小平曾对其他领导人说:“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假如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会发生什么?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 虽然当时他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但他个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他利用他自己的影响使中国更开放,把改革开放推进一步,他的贡献太大了。“南巡”以后,通货膨胀厉害了,他让朱镕基用非常好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 1988年邓小平决定进行全面物价改革,当年9月12日,邓小平把改革派和谨慎的计划派叫到家中,直言不讳:“现在的局面看起来好像很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 南方周末:你对广东有持续关注,你认为广东先行一步之后,原来的优势在丧失,那你认为广东如何再先行一步? 傅高义:作为一个试点,1980年代初搞经济特区的时候,广东的经验对全国的影响非常大,香港的很多商人去广东,但现在那个作用已经不如以前了。现在有很多试点,外国的投资在全中国都有,不仅仅是在广东。 广东的前途一是应该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继续做贸易和现代化工业;二是在提高科技水平方面,广东可以再走一步,这需要比较尖端科技的人才。广东的科学家不够,应该请北京、上海的来广州。 第三产业也应该继续发展,广东人应该学习香港进步的第三产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广东也应该向前走。 “ 邓小平 主张先安定, 再搞政治改革” 南方周末:1979年中共领导层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集中谈到了如何评价 毛泽东 的问题。你怎样看待今天中国人的一些“毛泽东热”? 傅高义:我认为现在的一些“毛泽东热”,主要是因为贪污太严重。在毛泽东时代那个问题不如现在大,现在很多问题是更复杂了,他们怀念毛泽东,主要是想反腐败。 但是你问普通老百姓,想住在毛泽东时代,还是想住在现在?他们都会说,现在好。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的自由,他们能做的事,他们的医疗,都比毛泽东时代好。所以,我觉得支持回到毛泽东时代的意向不是那么强。 1979年到1981年谈到毛泽东的时候,邓小平想把过去的斗争搁置下来,不要再斗,因为如果要详细谈过去的事,就可能会继续斗,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所以他不想这样详细地谈毛泽东。但如果他现在活着,再来讨论毛泽东,他应该会认为,当时不能说的详细的事,现在能说了。 南方周末:1989年11月9日邓小平退休这一天,柏林墙被推倒。你认为苏联模式失败对中国的变革有什么影响? 傅高义:苏联发展不如中国,苏联倒台的原因,你可以从它和中国的对比看出来。中国派人到外国去学习,邓小平在1978年积极派人到外国留学,现在中国有超过一百万人去外国或去过外国,那些人三分之一已经回来帮助中国的发展;留在外国的那些人,也能帮助国家。但苏联怕老百姓到外国去不回来,不帮助苏联。 第二,苏联有这么多敌人,需要把财力放在战备上,有非常庞大的军队,开支很大,钱不能用在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方面。邓小平觉得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应该把财富用于国家的发展,更多发展科学、钢铁和基础建设。 南方周末:你怎样看待邓小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 傅高义:邓小平不是反对政治改革。你看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题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演讲里说,中国需要政治改革。但是邓小平怕中国乱,所以他主张先有安定的情况,要在比较和谐的情况之下,再慢慢搞政治改革。 怕中国“崛起”不怕中国“发展” 南方周末:如果让你形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重要性,和今天中国的重要性,你会怎么说? 傅高义: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力量太弱,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产业,也不够了解全世界。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地位在全世界提高非常多。现在最重要的国家就是美国和中国。1978年的时候,当然不能这么说了。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傅高义:我想“崛起”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恐惧。要是说“中国发展了”,他们也许就不会怕。 有一些外国人怕,这很自然。很多外国人怕中国的军队力量发展,担心中国会不会有野心,中国想做什么,是不是中国人已经骄傲?要是骄傲的话,中国会不会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和全世界的政治? 南方周末:你的《日本第一》鼓舞了日本的崛起,你当时靠什么预言日本会崛起?你认为中国模式和日本相比如何? 傅高义: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日本经济发展太快,而是社会情况特别好。日本没有石油,没有煤矿,它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经济。普及教育、医疗等方面水平都非常高,犯罪的人也少。所以日本老百姓都很爱国,实际上爱国是不需要宣传的。 相比日本,中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工业的规模非常大,但质量不如日本。 南方周末:当时中国向日、美学习,你认为今天人们能向中国学习什么? 傅高义:中国的建设速度很快,比如发电厂、铁矿、公路、铁路建设等等。中国领导人办事效率也很高。美国现在的铁路、公路不行,我们也不能很快地决定事情。 南方周末:你怎样看待今天中国人在争论民主与公民素质的问题? 傅高义:为了更民主,应该让投票的人了解更多的情况。我认为邓小平的看法会是,很多老百姓还不够了解全世界,不够了解情况,应该有很多聪明人在学校学习后,更了解世界、更能干,从中选出一些来领导国家。我想要是邓小平还活着,他不会反对民主,他可能说,先安定下来,再提高人民的素质,慢慢地发展民主。我用了十年时间学习他的思想和性格,我认为他会这样看事情。
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柳叶刀:面向中国的征稿
fqng1008 2012-4-2 09:16
[转载]柳叶刀:面向中国的征稿
   伴随着初级医疗发展及医疗质量提高的前进步伐,中国医疗改革仍然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尽管取得巨大进展,中国仍然在医疗标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各种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医疗投资的迫切需要、受过良好训练的医护工作者的短缺、循证处方用药实践的提高及对处方用药控制的加强等。    《柳叶刀》杂志继续支持中国的临床研究者及医疗专家。杂志的3月3日版刊登了以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及临床研究为主题的最新专题。杂志的2013中国版主题将提供进一步的机会以介绍中国地区公共卫生及临床研究的一些出色成果,并讨论医疗卫生改革计划的执行进展情况。2013年中国专题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十五周年诞辰的内容之一,参照当年六月于香港举办的专题大会进行刊登发表。专题除了关注临床实践的进展,其主要议题还将包括食品安全、人口迁移及社会政策对民生的影响等。    杂志诚邀来自中国的高水平研究以及关于中国医疗卫生的其它地区研究团队的投稿。杂志将优先考虑增强疾病预防及临床治疗循证性的随机试验研究及关于医疗系统评估的研究文章。欢迎关于非传染性疾病处理进展及改善老年人医护等方面的文章。另外,杂志也欢迎所有可能改变中国及其它地区临床及公共卫生实践的研究投稿。请于2012年11月22日之前在线投稿,并在附函中注明应稿。    投稿网址:http://ees.elsevier.com/thelancet Lancet. 2012 Mar 3;379(9818):787. China - a call for papers. Francis Chan , Jin Ling Tang , Sian Griffiths , Joseph Sung , Michael R Phillips , Helena Wa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Centre,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r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Emory University, Atlanta, GA, USA. The Lancet, Beijing 100738, China. Health-care reform in China remains high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as moves are made to develop the role of primary ca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Whilst good progress is being made, large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 between standards of car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 Recognised challenges include the need for investment in community-based care, a shortage of appropriately trained health-care work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evidence-based prescribing practice and control of prescribing. The Lancet continues to support clinical research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nd today publishes its latest issue themed around China's health-care reform and clinical research. The Lancet's 2013 China themed issue will provide a further opportunity to present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public health and clinical research being carried out in China, and review progress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care reform programme. The 2013 China issue will be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a symposium to be held in Hong Kong in June, 2013 as part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addition to advances in clinical practice, major themes including food safety, mig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social polici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will be addressed. We invite submissions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from China or from research teams working on health in China. Priority will be given to reports of randomised trials that advance the evidence-base of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to articles about research on health-system evaluation. Reports on progress in tackling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s well as improving care for the elderly, will be welcome. Other studi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re also welcome.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online before Nov 22, 2012, and mention in your cover letter that the submission is in response to this call for papers. To submit a paper go to http://ees.elsevier.com/thelancet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香港中文大学校長沈祖堯的公开信
热度 1 laishili 2012-3-29 00:09
支持陳倩瑩同學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学生陳倩瑩因香港特首选举事件而被判监三周。沈祖堯 校长 发表公开信。) 各位同學: 自上星期得悉陳倩瑩同學被法庭判監三周後,我和大家一樣,十分關心此事。惟我過去幾天一直在外國講學,前天才回來,所以遲了回應大家的公開信。 我相信,維護學術自由、捍衛個人權利和追求社會公義,是大學的基本價值。我更見到,過去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大師生站在社會前線,為弱勢社群發聲。我和大家一樣,深為中大這個傳統而驕傲。 我初步了解過事件,也讀了倩瑩的文章,相信她的行動,絕對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出於對香港的關心及對民主人權的追求。我很明白倩瑩現在面臨的壓力和困難,很想給她一些支持。在有需要時,我會以個人名義為她的訴訟提供經濟援助。我也會叮囑政治系老師及大學輔導長,和倩瑩保持聯絡,提供必要的支持。 我明白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時,有時可能會採取一些較激烈的行動。我在此誠懇呼籲,希望大家能在和平非暴力及尊重法治的原則下,表達訴求,努力爭取社會公義。 In Support of Miss Chan Sin-ying Daisy Dear Students, Like every one of you, I have been anxious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case of our student, Miss Chan Sin-ying Daisy, who was sentenced to three weeks of imprisonment by court last week. I was out of Hong Kong during the past few days owing to academic engagements and did not come back until Sunday. Hence this response to your open letter is not as timely as I would wish. It is my conviction that the defence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pursuit of social justice, stand at the very core of the values upheld by our University. I have also observed tha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UHK are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of society, supporting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downtrodden. I am proud of this time-honoured tradition like every one of you. After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Daisy’s case and having read her newspaper article, I am convinced that she certainly acted without selfishness, but out of a concern for Hong Kong and the solicitud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 also understand that she is now facing intense pressure and difficulty, and would indeed hope to be able to offer her assistance. When it becomes necessary, I will provide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my own name to support her litigation. I will also request teachers i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to offer help where appropriate. I am fully aware of the fact that young people, when engaged in social movements, might sometimes be given to radical actions and activities. I would also like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here to ask our students to keep their activities peaceful, non-violent, and within the law, as they continue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and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 the law, as they continue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and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 Joseph J Y Sung (转自杨东平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voy.html )
2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十年医改,十年医殇
热度 1 windlight 2012-3-27 08:31
十年医改,十年医殇 对着值班的电脑,虽然哈医大事件已过去2天,是的,我承认我无法平静下来,纵然昨天还假装平静的欣赏了油菜花,纵然我今天还在平静的收病人、会诊,纵然我和你素未谋面。当我打开丁香园那灰白的画面,当我点开打开其中一个帖子里面一位网友提供的一个纪念王浩的视频,当我看到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当我看到他在全国风湿病年会上的意气风发,当我看到他手上的伤口,当我看到开颅手术,当我看到视频里面大家为他送行的场面……是的,我必须得写出来,不然,我心头的沉重感会让我无法呼吸。   是的,如果当时他没有值班,如果当时他没有在办公室办公而在值班室看电视睡觉,如果当时他让那个病人去门诊或急诊,如果当时他遵从病人的意思让病人签字后开那种对病人损害极大的药物,是的,如果我现在还有那个心情,我就再跟各位赌上1块钱,躺下的,也许就是那个病人,而不是他。可是,现实没有如果,一个还没有毕业的研究生,一个即将跨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一个还不能独立开药的实习生,一个还没有和钱打上任何交道的新手,一个热心他人健康而忽视自身安全的书呆子,就这样被一个疯子夺去了生命,甚至还没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生命,怎能如此脆弱!   是的,凶手还在苟活着,我们还在苟活着,领导们还在苟活着,麻木的看客们还在苟活着,跳墙的骂客们还在苟活着,然而,无论红尘如何喧嚣,你安静的去了天堂,没留下或带走一丝云彩,除了你父母的悲痛欲绝,你甚至还没有爱人为你肝肠寸断。时间这个利器会让这个世界很快将你遗忘,包括我。多年以后,我甚至不会想起你的职业,你的面容,我会继续苟活在这个世间,麻木的接受这一切,一如广大的国人。   十年医改,我已经记不清我看了多少这样的事件,你不过是他们中平凡的一页而已,在我麻木的心中偶然泛起一圈涟漪。我已惯看世人的冷眼,我已习惯无奈的苦笑,当一腔热血化作飞灰,当苦口婆心变成沉默是金,我深知,我即将沉沦于那更永久的僵化。是的,哀莫大于心死,医殇,难道仅仅是我之殇?难道仅仅是医生之殇?放眼全国,毋宁说是国殇,是的,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举国麻木,举国怀疑,诚为举国之殇,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除了死亡。   明天,我还将继续麻木,但是今天,此刻,我想稍稍的不理智一下,我想小小的放纵一下,也许,这个题目太大,我和你承载不了那么多,但,我还是愿意以纪念你的名义写下以上文字。我将以我最喜欢的罗文的《尘缘》歌词为你送行:   尘缘如梦   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是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   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尝尽人情淡薄   热情热心   换冷淡冷漠   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   人随风过   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寂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只有桂花香   暗飘过   我相信,天堂里面不需要医生,上帝不需要医生,你可以灿烂的笑,你可以追求心爱的女子,你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看庭前花开花落……
1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国内外GIS方面的网站(较全)
xiaoxinghe 2012-3-20 15:34
从网上找的国内外很多GIS方面的网站,比较全了 http://www.irsa.ac.cn/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所)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从事遥感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综合性、开放型科研机构 http://www.casm.ac.cn/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http://www.ncg.ac.cn/国家遥感工程中心 http://nfgis.nsdi.gov.cn/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http://www.lreis.ac.cn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igsnrr.ac.cn/index.js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http://www.jlgis.cuhk.edu.hk/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室 http://sess.pku.edu.cn/index.htm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http://ress.wtusm.edu.cn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http://rsgis.wtusm.edu.cn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http://www.nju.edu.cn/njuc/dep/chengzi/index.htm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 http://unit.cug.edu.cn/xgxy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http://www.irsgis.pku.edu.cn/ 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 http://celiang.tongji.edu.cn/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http://ires.cn/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http://210.31.68.17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http://www.rscc.com.cn/建设部遥感制图中心 http://www.forestry.ac.cn/zys/new/zysz.html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所 http://www.chinasiwei.com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总公司 http://arscrs.myrice.com/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 http://www.kanearth.com 中国联合遥感网 http://www.arscmh.com/ 中煤航测遥感局 http://www.rsgs.ac.cn/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http://modis.whu.edu.cn/ 武汉大学MODIS卫星地面接收站 http://www.irsa.ac.cn/modis/main.htm 遥感所MODIS卫星地面接收站 http://www.ers.ac.cn 环境遥感- 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主办 http://www.digitalearth.net.cn/ 数字地球 http://www.cesdin.ac.cn中科院资源环境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 http://www.niglas.ac.cn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http://www.sinosource.com中国资源网 http://www.cigem.gov.cn/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http://sol.oc.ntu.edu.tw/cindex.htm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海洋遥感探测实验室 http://www.liesmars.wtusm.edu.cn/3-zuzhi.php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 http://qtirsl.igsnrr.ac.cn/热红外遥感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http://www.csprs.org.tw台湾航空测量及遥感探测学 http://www.njhri.edu.cn/;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http://jlrsa.irsa.ac.cn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历史博物馆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http://www.acpgis.org/cpgis海外遥感中心 http://smi.stn.sh.cn/ 上海市测绘院 http://www.cigis.com.cn/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从事岩土工程、建筑设计、遥感测绘、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和城市水务等领域的研究开发。http://www.sxsurvey.com/ 陕西工程测绘院(陕西省地勘局测绘队) http://159.226.137.99/环工所RS与GIS实验室 http://ccgi.at.china.com/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 http://www.itsc.com.cn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http://nsmc.cma.gov.cn/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http://www.ngcc.gov.cn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http://www2.sbsm.gov.cn国家测绘局 http://www.spatialdata.com.cn/aboutus.htm 北京英特图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863空间数据服务中 http://www.qdio.ac.cn/yjs/yjs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中国) http://www.iisit.pku.edu.cn/国际空间信息技术培训研究院 http://www.shasm.gov.cn/www/default.htm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西北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地形图、电子地图、数字地图、遥感影像的分发和制作。 http://gpkys.cdcom.com.cn/四川省地矿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 遥感地质,基础地质,非金属开发,科技情报。 从事大地控制测量、航空摄影与遥感、陆地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地图编绘等工作。 http://www.xsdy.com/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 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及方法研究、岩石分析测试、选冶工艺试验、遥感技术应用等科研 http://www.cyberrs.com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 介绍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知识及产品。 http://www.mapwindows.com/ 地图之窗- 提供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旅游有关的各种信息。 http://remote.vicp.net 遥感星空- 介绍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http://www.acpgis.org/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http://www.ugis.com.cn/GIS协会城市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http://www.aige.com.cn/lisq/地理信息系统情报站(IAGIS) 一个以交流GIS应用开发经验为主的网站,同时开展GIS培训 http://www.cagis.org.cn/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http://www.gsc.org.cn 中国地理学会 http://218.7.1.179/luntan/list.asp?boardid=31 当当吧网络论坛 http://lab.irsa.ac.cn遥感家园-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论坛 http://www.3s2go.com/bbs/index.php三思而行论坛 http://www.cngis.org/bbs/ 集思学院论坛 公司 http://www.mapgis.com.cn/ 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supermap.com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SuperMap 系列 GIS 软件平台,承接GIS工程项目,开发GIS多媒体出版物 http://www.geostar.com.cn/index.php武汉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从事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热烈祝贺吉奥公司通过 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http://www.digitalearth.net.cn/geobeans/北京中遥地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网GeoBeans) http://www.lingtu.com/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sinowatch.com/适普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apengine.com.cn/me2002/北京朝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介绍该公司开发的多种GIS应用系统及GIS基础平台的研究工作。 http://www.beijingnovo.com/北京诺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发生产与销售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象处理、车载导航系统等软件。 http://www.huitu.com.cn/北京慧图信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GIS/GPS/嵌入GIS组件,应用项目。 http://www.citystar.net.cn/" 北京北大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于一体的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软件http://map.beijing.gov.cn/webbjt/changdi/index.htm北京长地公司 心 http://www.antu.com.cn/北京安图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http://www.geoway.com.cn/v2/default.asp吉威数源 http://www.listen.com.cn/ 北京利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IS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NCR、HP的合作伙伴 http://www.gkim.com/cx/cx_corp.htm北海创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stone-mti.com/上海四通摩天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westleader.com/华利达科技 http://www.titii.com/泰坦科技 http://www.yfse.com/ 珠海远方软件公司 http://www.xinchen.com.cn/北京昕辰公司网站 http://www.timewin.com.cn/ 吉林省天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 http://www.rxing.com/深圳市嵘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http://www.hdtc.com.cn/华东探测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casw.com.cn/中科院北京中科永生公司- 主营电子地图,智能交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 http://www.otitan.com/ 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 地理信息系统(gis),titan系列,代理pci遥感软件、feflow地下水建模软件、wcs三维仿真软件。 http://www.idlworld.com/新四化空间-idl世界- rsi产品的首家中文网站,涉及遥感,医学影像,科学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分析。 http://www.spotimage.cn/index.php 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 主要业务是分发各种不同性能的多种卫星影像,包括光学/雷达卫星影像产品,如SPOT,TM,RADARSAT,IKONOS,快鸟,ENVISAT/ERS等。 http://www.ermapper.com.cn/北京特灵顿自控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ER Mapper 大型专业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图象压缩,数据网上发布。 http://www.seastars.com/赛四达公司- SGI amp; HP系统集成商。致力于在高性能运算、虚拟现实与仿真、图形/图象处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http://www.weltop.com.cn/北京威远图公司 测绘3s地图GIS地理信息GPS遥感 RS房产CAD地籍管线沉降矿山空间数据矢量化。 http://www.digitalningbo.com/ 浙江宁波中科数字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从事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遥感(R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为主体的地理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平台的研制、软件系统和应用项目的开发。http://www.isichina.com/ 成都艾森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从事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数字图像技术、以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 http://www.3stonesoft.com/ 陕西西安三石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开发基于三维的地理信息系统,承接各类遥感工程 http://www.geog.com.cn/ 地理学报 综合研究资源,环境、生态、旅游、城镇、土地、遥感与GIS等问题。 http://www.china-cohc.com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 - 陆上和海洋石油服务、人工降雨、医疗救护、航空探矿、航空遥感等。 http://www.asiagps.com/广东安讯遥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GPS定位,无线通讯系统集成及车载设备提供。 http://www.arscmh.com/ 煤航集团- 位于西安市,从事测绘 遥感、地图制印和计算机信息研究与开发。 http://www.kingtopinfo.com/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研究开发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精心研制各类地图产品(纸质地图,电子地图) 外国公司或其代理及机构 http://www.nasa.gov/home/index.html 美国国家宇航局 http://www.esrin.esa.it/export/esaCP/index.html 欧空局 http://liftoff.msfc.nasa.gov/rsa/rsa.html 俄罗斯宇航局 http://www.nasda.go.jp/index_e.html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 http://www.isro.org/ 印度空间研究机构 http://www.idlworld.comIDL、ENVI的中文网站 http://www.esrichina-bj.cnERS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 http://www.ermapper.com.cn/ 澳大利亚 EARTH RESOURCE MAPPING 公司 http://www.spotimage.fr/home/ 法国spot http://www.spaceimaging.com/ 美国ikonos http://www.apollotg.com/阿波罗科技集团 http://www.esri.com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 http://www.mapinfo.com/ mapinfo 公司 http://www.autodesk.com/ AutoDesk Inc http://www.genasys.com/ genasys公司 http://www.ermapper.com.cn ermapper公司 http://www.idrisi.clarku.edu Clark Universit http://www.sicad.com.cn; (德国西门子公司SICAD) http://www.bentley.com; (奔特力公 http://www.cecer.army.mil/grass/GRASS.main.html GRASS Home Page http://www.geoplace.com/ geoplace home page http://ice.ucdavis.edu/local/gis/Environmental GIS guide for the neophyte http://www.ncgia.ucsb.edu/ national center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alysis http://triton.cms.udel.edu;(GIS相关软件下载网站 http://kayenta.geog.byu.edu/gisonline;(GIS Online Web site) http://mapdata.net/frame.html; (MAP DATA Online) http://digitalearth.net; (DIGITAL EARTH NET) http://www.sfworkshop.com/dig1.htm; (ASSIGMENT EARTH DIGITAL) http://www.maptitude-gis.com/;Maptitude GIS http://www.gisdatadepot.com/;Free GIS Data - GIS Data Depot http://www.geo.ed.ac.uk http://www.urisa.org/ Urban and 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 http://www.asprs.org/ asprs on line http://www.aag.org/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http://www.nationalacademies.org Board on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US http://www.eoc.nasda.go/jp/guide/homepage.html) 提供ADEOS,ADEOS-II,TRMM,JERS-1,MOS,LANDSAT,SPOT,ERS卫星图像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网络站点 http://sunl.cr.usgs.gov/doc/edchome/ndcdb/ndcdb.html) 提供DLG,LULC,DEM数据 SPIN-2 HTTP://WWW.SPIN-2.COM) 提供俄罗斯飞船拍摄的2-10米全色图像 NASA图片馆 http://www.nasa.gov/gallery/phot/indes.thtml) 航空图像公司 http://www.aerial-images.com/) 加拿大图家地图服务中心 http://head-smashed-in.ccm.emr.ca/naismap) 地图制图虚拟图书馆 http://geog.gmu.edu/gess/jwc/cartogrefs.html) 全球土地信息系统 http://www.ngdc.noaa.gov/seg/globsys/state/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 http://www.ngdc.noaa.gov/seg/globsys/state/html) NASA http://earth.jsc.nasa.govhttp://ovserve.ivv.nasa.gov EROS Data Center 美国EROS资料中心 http://edcwww.cr.usgs.gov/eros-home.html NASA's Commercial Remote Sensing Program 美国航空航天局商业遥感计划 http://www.crsp.ssc.nasa.gov NASA Remote MACAWS,an Airborme Coherent Doppler Laser radar(Lidar)for Wind and Aerosol Backscatter Measurement 用于测量风和气溶胶后向散射的机载多普勒激光雷达 http://www.ghcc.msfc.nasa.gov/macaws ;;html Sensing Technology Branch Homg (Laser Lidar)Page 美国航空航天局遥感技术分支网页(激光雷达) http://aesd.larc.nasa.gov/GL/GLF.html Ocean Color Data, Information,and Resources 海洋水色资料、信息和资源 http://daac.gsfc.nasa.gov/CAMPAIGN-DOCS/OCDST/OB-main.html The Remote Sensing Tutorial 遥感辅导 http://rst.gsfc.nasa.gov/ The Goddard Library 美国航空航天局哥橱窗德实验室 http://library.gsfc.nasa.gov Natural Disaster Reference Database 自然灾害资料数据库 http://ltpwww.gsfc.nasa.gov/ndrd/ Visualiz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遥感资料检验 http://rsd.gsfc.nasa.gov/rsd/ JPL Polar Oceanography Group 极地海洋组(PL) http://polar.jpl.nasw.gov Solar System Simulator 太阳系模拟器 http://space.jpl.nasa.gov/ Voyager Project Home Page “旅行者号”计划主页 http://vraptor.jpl.nasa.gov/ Visualiz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遥感资料展示 http:/rsd.gsfc.nasa.gov/rsd/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calibration Laboraory 美国航空航天局大气遥感定标实验室 http://ssbuv.gsfc.nasa.gov/ Earthshots:Satellite Im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环境变化卫星影像 http://edcwww.cr.usgs.gov/earthshots/slow/tableofcontents South Florida Information Access 南佛罗里达信息访问(美国地质调查局) http://sofia.usgs.gov South Florida Ecosystem Program 南佛罗里达生态计划 http://sofia ;;usgs.gov South Florida Information Access(SOFLA) 南佛罗里达信息存取 http://sofia.usgs.gov National Operational Hydrologic Remote Sensing Center 美国国家水文遥感中心 http://www.nohrsc.nws.gov WIND and SEA 风和海洋 http://www.lib.noaa.gov/docs/windandsea.htm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Laboratory 环境技术实验室 http://www.etl.noaa.gov/ sidescan Project at NOAA/ 美国国家海洋天气局侧视项目 http://newport.pmel.noaa.gov/~lau/sidescan/sidescan.html Australian centre for Remote Sensing 澳大利亚遥感中心 http://www.auslig.gov.au/acres/indes.htm The German Remote Sensing Data Center 德国遥感资料中心 http://www.dfd.dlr.de/ Canada centre for Remote Sensing Home Page 加拿大遥感中心网页 http://www.ccrs.nrcan.gc.ca/ccrs/homepg National Optics Institute(INO),canada 加拿大国家光学研究 http://www.ino.qc.ca/ CCRS Remote Sensing Glossary 加拿大遥感中心遥感专业词汇 http://www.ccrs.nrcan.gc.ca/common/comndexe.html CCRS Remote Sensing Term Translator 加拿大遥感中心遥感术语翻译 http://www.ccrs.nrcan.gc.ca/ccrs/eduref/ref/translat/trandxe.html Canada Centre for Remote sensing 加拿大遥感中心 http://www.ccrs.nrcan.gc.ca/ccrs/homepg German Remote sensing Data Center(DFD) 德国遥感资料中心 http://cils.dlr.de/ Bangladesh Space Research and Remote Sensing Organization 孟加拉国空间研究和遥感机构 http://www.bangla.net/sparrso/ Saharan Dust and Climate;Remote Sensing of the Fezzan 撒哈拉粉尘和气候 http://www.rdg.ac.uk/~sgs99npb/ Alliance for Marine Remote Sensing 海洋遥感 http://www.amrs.org The Remote Sensing Society 遥感协会 http://www.the-rss.org   Remote Sensing Society Archaeology Group 遥感协会考古组 http://www.the-rss.org/arch-sig/ MacDonald Dettwiler Space remote Sensing 麦克唐纳德。戴德威尔空间与遥感 http://216.149.34.32 PCI Genmatics Group PIC地理测量组 http://www.lsc.ca 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美国摄影测量和遥感协会 http://www.asprs.org/asprs/indes2.html Remote Sensing and Forest Monitoring 遥感和森林监视 http://rogow99.sggw.waw.pl/ Remote sensing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e,forestry,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ties 农业、林业和环境遥感服务 http://home.jps.net/bgr/ Specialists in advanced geo-spatial research including GIS,GPS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先进地球空间研究。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 http://sites.netscape.net/lradardude Baltic Sea Experiment(BALTEX)波罗的海实验 http://aragorm.gkss.de/deutsch/Baltex/ Exploration Solutions Using Groud Probing Radar 用于勘探石油的地面探测雷达 http://www.ciesin.or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Telecommunications-transmission and Radar 电信传输与雷达国际研究中心 http://irctr.et.tudelft.nl Distributor of Satellite Imagery Received from Optical and Radar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从光学和雷达遥感卫星接收的卫星影像资料分布 http://www.spotimage.fr/spot-us.htm space Business Archives 空间商务档案 http://www.spacearchive.org/donations.html Drought Early Warning 干旱早期警报 http://www.neo.nl/mali/project.htm Applie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s 实用地貌调查 http://www.itc.nl/ags/index.htm Spot Image SPOT卫星图象 http://www.spotimage.fr/land/mapping.htm CLARA 荷兰云和辐射测量 http://www.knmi.nl/onderzk/atmoond/CLARA/index.html field Spectroscopy SIG 地物光谱学 http://www.geo.ed.ac.uk/~tjm/fspubs.htm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Remote Sensing Laboratories 遥感实验室EARSEL欧洲协会 http://www-earsel.cma.fr/ Danish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DCRS) 丹麦遥感中心 http://www.dcrs.dk/ ISPRS C-VII:Working Group 7 遥感和航测国际协会第七工作组 http://www.hegyi.com/isprsc7/wgroup7.html Subject of Study:The Extract of Characteristics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Learned Society: http://www.i.kyushu-u.ac.jp/~a-ohkubo/index.html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at the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行星研究所的遥感研究 http://www.lpi.usra.edu/science/kirkland/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环境遥感中心 http://rs320h.ersc.wisc.edu/ersc/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Proposal On Typhoon 台风遥感研究建议 http://geog.gmu.edu/gess/classes/geog411/mzaldua/rs.html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Program 遥感和空间分析计划 http://ag.arizona.edu/OALS/rssa/rssa.html Johns Hopkins Iniversit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http://fermi.jhuapl.edu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and Mapping Science 遥感和绘图科学中心 http://www.crms.uga.edu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and GIS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密歇根州大学) http://www.crs.msu.edu/ Facility fo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大气遥感设施 http://www.met.utah.edu/ksassen/fars.htm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Revitalizing science Teaching 使科学教学充满活力的遥感技术 http://www.rst2.edu/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department of Geography Main Technical Course Web Page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 http://www.geog.ubc.ca/courses/klink/g370 ;;472 html http://umbc7.umbc.edu/~tbenjal/gallo/gallo.html Unicersity of Otago Surbveying Department新西兰奥塔戈大学测量系 http://surveying.otago.ac.nz Spatial Interpretation Lab 空间展示实验室 http://mars2.caltech.edu/sil/cgiwork/home.pl UCSB Biogeography Lab 生物地理学实验室 http://www.biogeog.ucsb.edu Numerical Terra Dynamic Simulation Group,University of Montana 蒙大拿洲立大学数字地球动态模拟研究组,蒙大拿州立大学 http://www.forestry.unt.edu/ntsg Geo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Ecological Systems(GAMES)Laboratory 空间分析和生态系统模型实验室 http://games.bio.ucf.edu/ Snow Hydrology Research Group 雪水文研究组 http://www.icess.ucsb.edu/hydro/hydro.htm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 http://www.cee.cornell.edu/ Center for spatial Technologies and Remote Sensing (CSTARS)空间技术和遥感中心(美国) http://cstars.ucdavis.edu/ Archarology group Bournemouth University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考古组 http://csweb ;;bournemouth.ac.uk/consci/text/archgrp.htm Penn State Surveying Program 美国宾州测量计划 http://surveying.wb.psu.edu GIS On-line Sources 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在线资源 http://www.emporia.edu/earthsci/geosourc.htm Remote sensing,Forest and Hillside Conservation Lab 遥感、森林和丘陵自然保护实验室 http://www.rs.bio.mie-u.ac.jp Honda Kiyoshi Home Page 本田清主布 http://wwww.bio.mie-u.ac.jp/user1/honda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Guide Engineering Home Page IEE Home Page IEEE Home Page Internet Connections for Engineering NASA Hot Topics Public Use of Remote Sening Data Uniusrsities 通过互联网连接遥感信息专业院校中有关美国NASA公用热点工程中的信息工程以及工程掼主页(日本广泽图书馆)。 http://atom.eng.isas.ac.jp/penple/shimizu/usrful.html Space Views Update:1996 June 15 最新空间观测 www.seds.org/spaceviews/960615/http://www.seds.org/spaceviews/960615/ RAGU GIS Projects 美国RAGU地理信息系统项目 http://www.ragu.plym.ac.uk/gis/gisproj.html Aston University,civil Engineering,Research,Environmental Systems 奥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环境系统 http://www.civ.aston.ac.uk/research/environmental ;;systems.html UNI ZURICH”Geography 苏黎士大学地理系(博士) http://www.geo.unizh.ch/ Surueying and mapping remote sensing/GIS,William A.Bergen etal.,1994.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与遥感 http://www.irsa.ac.cn/irsachn/rsebook.htm remote Sensing Journals 遥感日志 http://www.itc.nl/~bakker/journals.html The World-Wide Web Virtual Library 全球信息网虚拟实验室 http://www.vtt.fi/aut/rs/virtual/ Airborne Laser Mapping Web Site 空中激光绘图网站 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martinflood Space Imaging-Earht Information 空间图象-地球信息 http://www.spaceimaging.com/ Mapping,GIS and Remote Sensing Solution绘图、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法 http://www.spatalmapping.com Archaeological Mapping Specialists 考古制图专家 http://www.archymap.com Geographic Data Solutions 地理资料解释 http://www.geo-data.com Growsey,Inc.Crowsey 公司 http://www.crowsey.com/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遥感产品 http://www.ruf.uni-freiburg.de/fireglobd/inventory/rem-pro.html Manufacturers of weather Satellite and Remote Sensing Ground Stations. 气象卫星和遥感地面站制造商(英国) http://www.dartcom.co.uk/ Davis Aviation 戴维斯航空制造业 http://www.cc-link.com/business/da-1.htm GIS and Remote Sensing Links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链接 http://www.alambina.com/gis.htm Marine Remote Sensing Company in Halifax,Nova Scotia,canada Bringing Space Technology to Sea.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洋遥感公司,空间技术应用于海洋。 http://www.satlantic.com/ LANDSAT-images from central Kalimantan 卡里曼丹中心的陆地卫星影像 http://www.cgif.com/General%2020Information/central%20kalimantan.htm Gordon Products Inc.哥登产品公司 http://www.gordonproducts.com/ Applied Analysis Inc.应用分析公司 http://www.discover-aai.com Air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s,Inc.大气仪表与测量公司 http://www.aimanalysis.com Coherent Technologies,Inc.相干技术公司 http://www.ctilidar.com/ GIS Connection.com-GIS Jobs,Resumes,Links and Resources 地理信息系统链接公司-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概述、链接和资源 http://www.gisconnection.com/ Earth Observation Magazine 对地观测杂志 http://www.eomonline.con 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 http://www.geocities.co/ResearchTriangle/9345/pm/index.html Saturn Sea Systems 土星海系统 http://www.saturnsea.co.uk Terrain Mapping Software 地形绘图软件 http://www.surfacemapper.com/ Synergist Technology Group 协同技术组 http://www.synergist-tech.com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GIS Software 遥感图象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http://www.goldin-rudahl.com/ Satellite Image Picture Licensing 卫星影像图片 http://www.mapappeal.com/inlicens.htm FROM:http://hi.baidu.com/geodesy/blog/item/04296e7b870851f70ad187a4.html
个人分类: GIS|5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想挣钱绝对不能办中外合作大学
dongzg101 2012-2-23 03:33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想挣钱绝对不能办中外合作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似有风雨欲来之势。上海纽约大学奠基陆家嘴的消息传开之前,一些教育界人士正在密切关注珠三角:今年起,多所香港地区高校和欧美地区名校纷纷被“原装引进”广东。香港中文大学已确定牵手深圳大学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合办校区落地东莞的计划有较大进展;香港科技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在霍英东研究院的合作基础上,传出“建设具有独立资格的综合型大学”的新设想;中山大学眼下正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商谈办学设想,华南师范大学也在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协商办学。同时,在江苏和浙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高等学府看好并已落户当地。 这股中外合作办学的风潮引发理性思考。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如何定位中外合作办学?近日,记者采访了已试水中外合作办学近5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 。 教育主管部门会有效控制 记者:这两年,国际合作办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追捧,您怎么评价这股热潮? 席酉民:中外合作办学是大学国际化的一种形式,大学为什么要国际化,我觉得应该不用太多分析,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代,大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高级形态,我非常愿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大学落户中国。 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几所先行大学而言,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孤零零一两所这类高校并不利于发展,这就像孤零零一家餐馆很难火起来一样。从社会认同及政策措施上,两三所这样的大学没人会理你,但有一群这样的大学,就会形成一种现象,从而形成针对这种现象的社会评价及相应政策制度等,因此也会有利于大家的共同发展。 记者: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大学出现后,会不会像当年民办高校那样一哄而上、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因个别高校办得太差而殃及整体声誉的问题? 席酉民:现在喊叫的人确实很多,但我认为不会出现像当年兴办民办高校那样哗啦啦就是一大片的情况。有些地方说了好几年都没有办起来,有些在选择合作伙伴上遭遇了难题,所以不会办那么多,教育主管部门肯定也会有效控制,不会让国外二三流的大学也进来。如果是世界一流大学要进来的话,这些大学也会很慎重,会全力避免砸了自己的招牌。所以,我对中外合作大学在质量控制上是有信心的,应该不会出现办得太差的大学。 盲目办,失败是必然的 记者:在您的微博上,您说“一年多来,国内外不少大学领导、地方政府官员、企业家到访,似乎他们要掀起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高潮。坦率地讲,当我问他们办学的目的时,没几个能真的讲清楚,有随波逐流者、有造政绩者、有淘金者,少有真正利用新机制探索办学者,悲哀”。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 席酉民:这几年,想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地方政府和高校很多,来西交利物浦大学取经的也不下20家,有些还来过好几次,但我在跟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却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办学目的不明确。 为什么要办这样一所高校,从地方政府来说,有些是抱着为官一任留点政绩的心态,想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政绩,对这种项目追逐得特别热闹。我问这些官员,你们准备了多少钱,能连续投入多少年?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巨额投入和长期投入的准备,他们只要在任上吹起来,接下来怎么办就不管了。 一些大学是在跟风,人家都办我为什么不办,因此也办,但办的目的并不明确,一些大学领导问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西交利物浦大学,好处是什么?这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看明白。 记者:您认为,办好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席酉民:首先,办大学耗资惊人。光是校园建设,没有10亿元以上的资金下不来。如果想通过收学费来平衡办学经费,这基本不可能实现。况且,用学费来建设校园,学校运营就会出问题。更何况,要请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也要花大价钱,我们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谈何容易!所以,不做好资金准备,不通盘考虑现实情况,盲目办学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预先做好定位,分析新办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才可能有出路。 其次,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力和支持程度。像西交利物浦的底气就在于苏州市政府的支持。苏州工业园有上千家国际合作企业,其中包括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当地政府为了寻求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持久的支撑,愿意投巨资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因此,不论在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上,还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上,苏州工业园区都投入了巨额真金白银。很多新办大学选择人文社科起家,但我们以理、工、管为主,所以投入要比那些以人文社科起家的高校高得多。没有苏州市政府的强力支持,我们决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 另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母体学校的和谐程度,都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所以说,办好一所大学太不容易了!有的地方就先天条件看很难办好一所大学,如果盲目要办,失败是必然的。 想挣钱绝对不能办 记者:就西交利物浦的办学实践而言,您觉得中外合作大学哪些方面最重要? 席酉民: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定位,是独立办学,还是合作项目?是营利性大学,还是非营利性大学?是人文社科立校,还是理工科立校?如果事先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摇摆好几年,一会儿想挣钱,一会儿想办非营利性大学;一会儿想集中办好少数几个学科,一会儿又想办综合性大学,这会很耽误事。想挣钱就绝对不能办中外合作大学,职业教育、专业培训会更挣钱,办中外合作大学要大量投钱,但很多人不清楚这个情况。 第二是治理结构。地方政府能投入什么,能投入多久,几个合作母体学校能不能做好,能否承诺长期做下去,双方关系能不能融洽,学校所拥有的外围及核心资源是什么,内部将采取什么运行机制,以协调文化和理念上的冲突,这些治理结构都太重要了。 第三是地方政府的热情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这决定能否做成非营利高校,能不能从全世界聘请到高端人才,如果是纯粹私立的合作,就很难获得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因为它会担心你的营利冲动。 记者:如果这类大学办多了,会不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席酉民:如果多了一个产品,确实就多了一种选择。但我认为,中国的生源是巨量的,尽管会受到生育走向低谷的影响,但总量在那里。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大学能否办得有质量。办好了,自然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生源也会越来越多。 更多阅读 上海纽约大学正式奠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有望2013年招生 香港理工大学与东莞联合办高等院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DynamoChina 2012-1-10 07:49
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主题: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从“潘晓讨论”透视当代中国精神伦理问题 时间:2011年11月1日晚 地点: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编辑:周东旭 贺照田: 1967年生,黑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机构做访问学者。 多年担任《文学评论》理论版编辑,现主编辑刊《学术思想评论》,并编纂有《殷海光选集》、《殷海光学记》、《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分别以日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在日本、台湾和大陆出版。 part01 研究出发点:人、精神和价值 借助比较的视野,我集中思考如下的三个问题,第一,一个强调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为何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这么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GDP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今天的心情非常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觉得特别紧张,如果刚才有同学注意的话,我一直在用手摸脸,因为脸在发烧。我高中是理科,大学也是理科,后来转到文科,我在社科院工作15年,有一点越来越明确,就是知道自己特别无知。 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是关于精神史的,从一个角度--“潘晓”问题--来展开对精神史的讨论。 我想首先从比较的视野入手分析精神问题,进而引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得到我的关注。 第一,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是台湾学者,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他说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大陆这样,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日常生活氛围上,如此的以“钱”为中心。我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同样有这样的感触。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特别,我们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长时间的伦理关怀和日常生活积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所穿透。大家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伦理的社会,毛泽东时代非常强调价值和理想主义,但是中国现在的表现恰恰是一个反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问题。 第二,一个美国牧师说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近代的传播效果是不理想的,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传教,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却非常快速,这个变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是韩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是我的朋友,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学生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汲取资源。1980年代后期被捕入狱,期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1993年出狱后他就来了中国大陆,他想看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经过观察和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与其相匹配的主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非常不好。 这就构成一个比较的视野。第一,我与台湾朋友非常像,也在思考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我对新兴宗教有较多关注,有些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中国社会一方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中国官方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布自杀数据。 这些问题使我下决心把整个精力转到当代精神史的讨论。我想用一种历史的方式来分析这一问题,我的一个基本思路:细心梳理毛泽东时代及其前后精神史的复杂关联。大家总是强调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挫折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进一步看到毛泽东时代后精神面貌的构建。中共十二大报告就指出社会风气建设,邓小平、胡耀邦、陈云和李先念等非常重视精神文明。有人说国家不关心精神建设,这是胡说。知识分子精英也非常关心人、精神和价值的问题,我们是从80年代过来的,了解这些情况。 但是,80年代对整个精神问题的关心,严格来说都是无效的。今天在最好的大学里,文科学生的自杀人数比较多,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来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科的语言就是围绕人和精神价值展开的,而在自身精神遭遇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帮助。 part02 “潘晓讨论”开启80年代的大门 数千万青年被卷进这场人生观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中国学术界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潘晓讨论”。“潘晓讨论”也叫人生观大讨论,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发起,《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两大报纸跟进,持续时间近半年。数千万青年被卷进一场涉及社会伦理和人生观的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 “潘晓”由两个青年名字拼合而成,他们是当时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黄晓菊和在北京经济学院读大学的潘祎。1980年初,《中国青年》编辑部确定推出有关人生观的讨论,为此,编辑马丽珍和马笑冬在北京的机关、学校、商店、工厂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调研和座谈会,马笑冬认识了黄晓菊,马丽珍结识了潘祎。《中国青年》署名“潘晓”的来信便是马笑冬以黄晓菊的信件为主,再融进一些潘祎和座谈会的内容,加工而成的。有人怀疑这封信是编辑加工的,我可以跟大家说,信主要是黄晓菊写的而非编辑处理。马笑冬在黄晓菊和潘祎中各取一个字,命名来信人“潘晓”。 这封信的题目特别打动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其中有一句话也很有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前者道出潘晓的内心惶惑,后一句则是在追问伦理命题。 “潘晓讨论”的思想史价值被远远低估。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青年精英有一种很严重的内在缺陷,“潘晓讨论”是一次具有内在缺陷的思想解放。当然,它确实具有自己的历史位置,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明确了政治、经济方向,关于人的争论和理解,是由“潘晓”讨论规定了基本的方向。 part03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国家描述了很伟大的视野和光明前途,但对个人来说是无效的。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下面对潘晓来信的内容进行逐段解读。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探索非常丰富。到上世纪60年代上半叶,什么是我们应该成为的共产主义新人?基本的核心内涵就是她说的“对人生的看法”。1980年她说自己23岁,也就是1957年出生,这是文革前年轻人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解。 事实上,她对人的理解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方面,她要成为对实现共产主义特别有帮助的人;另一方面,碰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她的理想往往又不能帮助她。社会主义实践关于人主体问题探索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不能立基于日常生活情境,那就必须要与大概念挂钩,比如说在全世界共产主义实现过程中承担责任。如果与日常生活挂钩,即使大的方面失败了,主体性也会在具体方面比较有效的存留下来。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里。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地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了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理堵塞得象要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奢谈为人类?如说为了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接下来她就讲自己的经历,先是家庭情况,然后是心情,教育的意义以及她的经历,接下来是组织,最后讲爱情。我指出一点,原来黄晓菊的信并没有写认识了一名干部子弟,她实际喜欢的是一个华侨子弟,但是文革以后强调团结海外华人,共同参加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以就把华侨子弟改成了干部子弟,我想这一改动不是偶然的。 她开始思考人生问题,探究人生意义的答案。毛泽东时代带来很多特别积极的东西,对意义有高度敏感性,容易把某些问题归结到意义层面,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这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出于此才能解释“潘晓”讨论在当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来信讨论就有六万多封,这可能是除了国家极力推广的书信之外,被阅读得最多、反响最强的一封。当时,很多人认为“潘晓”提出来的问题和孔子、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样的价值。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构,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然后她就开始看书,看了很多书。阅读这些书不必然支持她的结论,但是她却能读出这样的结论,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慰自己、平敷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象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争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既然意识到人就是这样,按理说也便有了人生的答案,但是,从她身上又可以看到那代人的特殊性,一方面,她谴责庸俗的世事;另一方面,她也挣工资,学会奉承,学会了说假话。 不难看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这些人表现出非常激烈的反弹,他们存在对理想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一方面是追求,而另一方面却是虚无。 当然,我不甘心浑浑噩噩、吃喝玩乐了此一生。我有我的事业。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在经历人生艰辛之后,我更想用文学的笔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可以说,我活着,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文学。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在的那个厂的工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年轻姑娘除了谈论烫发就是穿戴。我和她们很难有共同语言。她们说我清高,怪僻,问我是不是想独身。我不睬,我嫌她们俗气。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常使我有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当我感到孤独得可怕时,我就想马上加入到人们的谈笑中去;可一接近那些粗俗的谈笑,又觉得还不如躲进自己的孤独中。 她说自己喜欢文学,只是很小就走上社会,去了一个普通的工厂,没有读大学。她认为没有人能理解她,和别人很难有共同语言,这种说法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毛泽东时代对社会的塑造能力非常强,她碰到的问题其实别人也都会碰到,只不过别人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应没有那么尖锐,这些姑娘表面上讨论烫发和穿戴,但实际上与她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如果只是去看别人的表面,就不能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无法建立交流的基础。因为有的时候人并没有直接的自我把握能力,需要通过对象化来认识自己,但是潘晓并没有建立可以交流的群体对象。 另外,既然她的思考有了结论,认为自己比别人站的高,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还是特别难受呢?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也会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可以选择自我,但是对自我的定位也要是一个自己能够承受的自我。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我自己知道,我想写东西不是为了什么给人民作贡献,什么为了四化。我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表明我的存在。我拼命地抓住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就象在要把我吞没的大海里死死抓住一叶小舟。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如果大家看当时的争论,很多人赞同“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既然客观为别人,个体的自我也就不可能特别恶。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主观为自我很可能造成最终的客观并不能为别人,进而产生很严重的问题。 一个人虽然是为自己,但也可能对社会乃至对整个文明有积极的影响。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我们找到一种方式很深入地面对自己,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别人,进而便可以理解他人、社会和历史。如此,在为自己和为别人之间进行良性转化。在潘晓的信中,她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潘晓认为自己要孤独的承受自我。按说,文学是为自我的个性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可以不断地看清自己,并有针对性得来改善,进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但是,她在与社会相处的时候,觉得别人庸俗,却又因为孤独不得不按别人的方式加入其中。 另外,她在写作上也是自我矛盾,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诘问当今社会把她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要用作品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表面上她是极端地为自我,但实际上她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着力点,反而专向于外在。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最强调自我的作家反而与商业配合的最好,如果作家过多接受商业邀请,就与强调自我相矛盾,他们宣称自我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而已。 “潘晓”其实从来没有找到一种方式培养深度的能够面对自己的自我,她追求的所有东西好像都是在自我慰劳。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象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处处想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可自知内里是脆弱的;我工资很低,还是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吗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再说,我真能写出什么来吗?就算是写出来了,几张纸片就能搅动生活,影响社会?我根本不相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去死……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有人认为潘晓遇到的问题是四人帮所致,纠正错误后,个体投身到事业中去,生活自然会改变。但是潘晓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国家规划的正确事业不一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改变,事实上,当时的争论并没有涉及到整体规划究竟给具体身心带来哪些充实。 有人说伟大的事业就是改革开放,要支持,但是潘晓认为这些对她是无效的,她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后来也碰到过。现实是一条很宽广、很正确的路,但是她却觉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松出一口气”其实也就是自杀,“削发为尼的念头”也就是皈依宗教。 整个80年代,不管是国家政治精英的规划和还是知识分子精英的设想,对潘晓个人的精神危机都是无效的。潘晓的精神危机代表了一代人的问题。 part04 80年代理想主义矛盾地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文革打破了原有共产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理想主义矛盾的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中国建成稳定有能力的现代国家是在1949年以后,人民当时对共产党的期待是非常强烈的,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书籍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气象的期待。美国人的研究表明,在整个世界的建国史上,中共建国所表现出的全方位成就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令人惊讶。 共产党从20年代以后摸索出一套组织社会的方式,大家积极配合,社会高度统合。社会民众对国家高度信任,国家自信地全面运用伦理情操教育社会主义新人,承担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也就是潘晓在信中所说,她想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献出自己。新伦理和新情操在当时带来很多正面结果。 与中国传统伦理不同,新伦理建立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世界史上的真正原理。而传统伦理植根于多方面,比如说天地的自然构造、个人良知、社会结构,还有与其相配合的人生经验感、个人身体充实状态、行为价值感和意义感、宗教、个人修行等,以及家族、社区、朋友之间责任的落实,个体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意义。 文革以后,大家意识到原来的共产主义伦理是没有支点的。文革以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不仅仅因为对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精神与价值产生怀疑,还因为摇动了人们曾虔信或跟从的价值、精神,并在根本上摧毁着价值和精神的真理论述。打造共产主义新人的规划,之所以碰到这么大的危机,与其特定的一揽子结构方式有关。 但是,即使遭遇危机,依然可以通过潘晓的这封信清楚看到,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与虚脱相对的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这两种精神趋向构成文革后的理想主义内容。 从潘晓身上能够看到虚无的精神,否定一切价值冲动,同时,却又存在真实的理想主义冲动,对意义感的强烈渴望,这正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留给文革后中国的遗产。 因此,当时的精神史局面应该朝这样的两个方向延伸:一面考虑如何转化理想主义,使它不放弃承担历史、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并能在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找到关怀大历史的具体形式,进而获得充实感;一面考虑如何转化、吸收虚无心理和虚无情绪,将对大历史的关怀和日常生活情境的意义,与个体的历史挫折相结合,从中寻求生存的意义感。 可以想见,当时若有这两种意义的结合,中国大陆当代精神史的局面肯定会和我们的实际所见不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知识界对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伦理状况没有足够清楚的意识与思考,各相关思潮与实践要么无助于这些问题的改善,要么在实质上还恶化了本已相当严重的精神问题。 理想主义在80年代主要仍以参与大历史的方式存在,具体而言也就是支持改革开放,为理想主义找到了时代形式,并形成阵营。因此,80年代的理想主义虽不断被削弱,但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却一直制约平衡着虚无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蔓延。只是,理想主义与大历史挂钩,并没有植根于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 同时,80年代的理想主义又有被掏空的趋势。有一名叫虹影的女作家,离家出走十年,回家后妈妈就很紧张,不敢对她有什么要求,害怕她再生气出走。在谈到社会问题的时候她能站出来,甚至上街游行喊哑嗓子,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如此欠缺同情和爱。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不能太理想化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 part05 90年代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 90年代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理想主义在1980年代末受到打击,在理想主义激情丧失的同时,1992年,人们又迎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变动。改革大多由国家主导,短时间内从一种形式转向差别较大的另外一种形式,变动社会中的个体不易形成相对平稳的心态和思考感受支点。同时,民众从传统直接迈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也需要心理调试。理想主义在新时代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承传,并遭到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潮的侵蚀。 90年代,市场意识和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多年积累下来的日常生活感受被商业逻辑穿透,人生成功、充实的感觉也变得贫乏,以致很多人只知道经济和享受。 这种氛围下产生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人文研究者清楚看到,人文研究绝不是时代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时代、历史要真正走稳走好的关键条件。在这一意义上,时代为今天的人文研究提供了历史舞台,我期待着,人文研究能重新出发,寻求安置我们精神的道路。 (该讲座经过贺照田先生授权!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50-【2011】小相机拍摄-2011香港中文大学,沙田
热度 2 hgiap 2011-12-25 19:56
hg摄影作品50-【2011】小相机拍摄-2011香港中文大学,沙田
【2011摄影作品】小相机拍摄-2011香港中文大学,沙田 飞机上拍摄,北京外 沙田城市广场 hotel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2011毕业典礼 香港新机场-A380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47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民调:逾七成港人称香港贫富悬殊严重
wangql 2011-12-4 12:57
关注:“北京和港府对于香港经济的定位过于倾向金融和地产行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却忽视了中下阶层的利益。” 评注:现在的官员基本是唯上和为上层服务的。这一点竟然也影响到了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大约七成半的香港市民认为香港贫富悬殊问题很严重。还有一成半的受访者说,他们现在的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和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12月1日公布的民意调查发现,76%的受调香港市民认为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严重或者非常严重。 调查人员在今年9月底和10月初对随机抽取的1004名18岁以上香港居民进行了电话访谈。结果显示,有接近6成的受调者认为政府施政过度倾向“有钱人”的利益。 民调还显示,接近半数、即49.7%的香港居民认为目前的生活可以接受,但有14%的受访者说,他们目前的生活入不敷出。 假定这项调查的取样可以准确反映香港人口的构成,调查结果意味着,在香港710万人口当中,大约有1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香港时事评论员洪清田告诉美国之音,北京和港府对于香港经济的定位过于倾向金融和地产行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却忽视了中下阶层的利益。 他说:“现在香港的经济就是一高一低。最高端就是金融,最低的就是茶餐厅等等这些服务性的行业。另外,香港基本上没有制造业了。” 中文大学的民调也显示,在政策取向层面,超过8成的港人认为政府应该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创造更多低技术职位。还有超过7成的居民支持政府对高档消费品课以重税。 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在政府统计中也可见一斑。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字,2010年,香港最富裕的10%的家庭月收入约为10万5千元港币;最贫困的10%的家庭月收入仅为2500元港币。 港府的统计数字还显示,尽管香港经济在2005年到2010年间增长了26%,但中产阶层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 中文大学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港人认为,有钱人“凭借自身条件致富”。相比之下,26%的人认为有钱人依靠“不好的手段”发家。 主持调查的中大亚太研究所副所长王卓祺认为,调查显示,香港居民虽然不满社会贫富悬殊,但“仇富”的心态并不明显。不过,近6成民众认为政府偏向利益阶层,仍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趋向。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丁学良教授对美国之音表示,贫富差距悬殊将削弱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这将影响到香港社会的凝聚力,因此值得政府警觉。 他说:“你在过去十年内,基本上没有看到自己的收入能够分享GDP的增长,然后你又看到本地的住房的楼市对你的压力在急剧上升。然后你想,过去十年没有给你带来改变的希望,未来十年希望也很小,那么你还有几个二十年?” 中大亚太研究所副所长王卓祺建议港府推出中长期扶贫规划,并成立一个提供长期纾困措施的常设委员会,专门负责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社区支援以及人员再培训服务等项目。
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
whyhoo 2011-12-2 10:26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 (2011年11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 尊敬的沈祖尧校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首先,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盛情邀请。   这是我任中国驻英国大使近两年第9次到世界前百强大学作演讲,不过前8次都是在英国大学,这还是第一次在中国的世界前百强大学作演讲,而且第一次用中文。当我在英国著名大学的讲台上,我感到很自豪,我为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代表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今天,在中国、在香港的著名大学讲台上,我更加感到骄傲,我为中国、为香港能有这样的一流大学感到骄傲。   这也是我第一次到一个比我年龄小的大学。你们大多数人被称为“80后”或“90后”,照这个说法,香港中文大学是“60后”,建于1963年。因此,我要祝贺香港中文大学在建校不到50年里进入世界大学前50强。同时祝香港不仅保持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地位,而且祝香港的大学不断提升其在世界级高等学府中的地位。   我从事外交工作近40年,大半时间在与美英等西方国家打交道,目睹了中西方关系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深感中西方关系仍处在一个信任与合作的十字路口。今天,来到香港,这个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来到香港中文大学,这座致力于“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学术殿堂,我愿就中西方关系谈一点体会和思考。   中西方之间尽管交往历史很长,但真正的碰撞与交融只有从鸦片战争起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正是在这一百多年里,中西方关系可谓沧海桑田。   中西方关系的变化首先是中国地位的变化。过去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任意宰割,国家被瓜分豆剖,“我为鱼肉、人为刀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东方之珠”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长达155年;上海租界林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触目惊心。帝国主义列强把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是清朝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也可算我的最早一位前任,但他出使的起因并不是因为中英建立了公使级外交关系,而是由于清廷与英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1875年初,英国驻华公使馆官员马嘉理在云南境内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后被打死。英政府一口咬定这是当地政府蓄谋所为,胁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白银20万两,开放宜昌等四个口岸,并要求清廷派钦差大臣赴英赔礼道歉。清政府不得不从,后来考虑既然派使臣赔礼,不如干脆让其留下常驻,这样可保留一点面子。结果,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这样成了一位赔罪使臣。1877年初,当郭嵩焘准备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递交国书时,才发现自己只带了清廷致女王的道歉信,而没有任命他的国书。英方坚持先递道歉信,以后再补国书。结果,中国第一位驻英使节向英王递交的“国书”却是一封丧失国格的道歉信。这就是一百多年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还有,过去的中国一直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不仅是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身体也是羸弱不堪。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中国也从来没有获得过一块奥运会奖牌。   今天,中西方之间的不平等历史已经被彻底改写,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体,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成员,在世界政治、安全、经济事务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香港与澳门都已经回归祖国。这是我第二次访问香港,上一次是14年前参加历史性的香港交接仪式,见证五星红旗和紫荆旗同时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   今天,“东亚病夫”的帽子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3岁,“十二五”规划更将这一目标提高到了74.5岁,接近西方国家76岁的水平;中国大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5亿的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国成为了世界体育强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勇夺金牌总数第一。明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我相信中国运动员能够再次取得优异成绩,我到时也将在现场为他们加油助威。 中西方关系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是中西方交往与合作的变化。过去,中国在西方国家对外贸易投资中的比例无足轻重。今天,中国和美欧现在互为最主要的贸易投资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投资近年加速增长,特别是英国,非常看重和欢迎中国企业投资。按年度计,中国对英投资在英国投资来源国中已经排到第7位,在伦敦投资的企业数量已经居各国第三。   中西方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频繁和密切亦是前所未有的。中英之间每天至少有13个直飞航班,中美之间每天有9000多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中国在英国留学生数量有12万,在美国约有13万;孔子学院在英国有17所,在整个欧洲有120所,在美国也有70所。   在国际事务中,过去西方不认为中国有什么发言权,后来把中国看成一个地区性大国,今天西方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许多全球性事务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支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的作用和贡献。因而,中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现在非常紧密。   一百多年来中西方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这也包括离不开与西方国家关系交流与合作。我们高度重视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将其置于中国外交全局中重要位置。因为一个良好的中西方关系,不仅造福中国与西方国家人民,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与欧盟,包括英国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我们也与美国共同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中西方关系的发展并不稳定,分歧、矛盾时起时伏。青年同学们从媒体报道中可能都会感受到这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有两大原因:   一个主因是西方的心态问题。西方自从与中国交往以来,长期面对的是一个弱势的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思维惯性,如今中国强大了,西方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时很难适应,担忧和焦虑感上升。他们的逻辑就是“国强必霸”,他们担心中国会与他们争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要与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和能源。   近几年,大家可以看到西方先后推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比如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环境威胁论”、“文化威胁论”等,今年的一个突出论调是中国“网络威胁论”,无端指责中国发动网络攻击、搞网络间谍。西方也对中国与非洲发展正常的经贸合作感到紧张,抛出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   “中国威胁论”耸人听闻,不攻自破,西方又提出“中国责任论”,给中国戴不切实际的高帽,如“G2”、“CHIMERICA”等,要求中国在世界经济、气候变化、国际发展等问题上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责任。这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提醒国人的,世上既有“棒杀”,也有“捧杀”。   中西方产生问题的另一个主因是西方不能正确对待中西方的“不同”。中西方制度不同,这是客观事实,是由各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本身无可厚非。但西方有种“模式优越论”,只认为西方的制度是先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一人一票”才是民主。   西方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行推销给别人,因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全面改革开放,看不到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看不到中国社会的多元及富有活力。我曾经与英国人说,中国人推崇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你们信奉的却是:“三人行,我必为师”。西方对自身弊病也长期疏于检讨,直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并持续演变,西方才认识到自己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 如何处理好中西方关系之间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三条:   第一,积极看待中国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西方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能够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多年以前就曾提出:“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威胁。”的确,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没有侵略别人一寸领土,中国在海外除了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外,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中国出口的物优价廉的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需求,减缓了当地的通货膨胀。中国过去十年平均每年进口价值687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今后五年,中国有望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   前几年,西方出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最近又出现了一本书《生活在中国经济统治的阴影下》( 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有人给这本书取了个别名——《当人民币统治世界》(When Renminbi Rules the World)。类似的文章及书籍很多,也很吸引眼球,但是这些观点都夸大其辞了,都在以己度人。中国统治不了世界,中国也没有想过要统治世界。正如邓小平先生所说,中国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中国只想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事,无意也没有兴趣去输出所谓“中国模式”。西方对中国的担心更多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第二,加强民众间交流与沟通,增强对中国的了解。   有一些英国普通民众曾当面告诉我,他们最近去了中国,但发现中国与他们从英国报纸、电视中得到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好像来到了另一个国家。中国完全不是西方媒体说的中国经济快要崩溃,社会封闭专制,民众“怨声载道”,而是中国经济很有活力,社会非常开放,人民生活幸福,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来过中国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不了解中国。只有增强人员往来与交流,更多西方民众才会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现代的中国、进步的中国。   当然,了解中国也不能光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否则就会以为中国的城市都像上海,中国的农村都如同江浙地区,中国已是发达国家了。我经常与英国人讲,中国的区域和城乡差别还很大,西部地区还很贫穷落后,并经常举我曾经工作过的甘肃省为例,那里一些偏远地方老百姓饮用水都很困难,有些农村中小学学生从来就没有用过电脑、上过网。我还告诉他们,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仅相当于英国的十分之一;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相当于英国人口2.5倍;中国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妥善处理分歧,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别国是很难照学照搬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西方的多党议会制,但并不成功,经济没有发展,社会长期动荡。因此,复制社会制度并不是像在电脑上复制一个文件这么简单,只需“拷贝”(COPY)和“粘贴”(PASTE),举手之劳就能搞定。它的复杂性在于要把你的文件拷到我的电脑上,但是你的电脑用的是微软WINDOWS7系统,而我用的是苹果MAC OS X系统,两个系统并不兼容。   上个月,“苹果之父”乔布斯走完了其传奇一生。许多人在怀念和评价乔布斯时都用了“伟大”一词,我认为,他的伟大既在于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也在于不断坚持,坚信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最受“苹果迷”欢迎的。正因为如此,尽管苹果与微软是两个系统,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各自不断推出最新版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今天的中西方难道不也需要这样吗?   要构建更加广阔的中西方关系,我认为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维,既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要结合当今的时代潮流;既要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要借鉴中国自身传统思想文化精髓。 今年9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既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构想,也是中国在新时期对中西方关系的建设性探索。概括起来,我认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和平发展。今天的“和平发展”的含义不仅仅是放弃诉诸战争和武力,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争端,也包括中西方彻底抛弃“冷战思维”这一陈旧观念,实现和平共存、和平共处、和平共富、和平共强。   中国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不会重复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因为中国文化崇尚“以和为贵”,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外来侵略之苦,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三十年前就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趋势,不可逆转。因此,中国完全有信心走出所谓“大国兴衰”的“历史循环”,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经验”,与西方实现和平发展。   第二个要素是合作发展。国与国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的,中西方之间也不例外。但这些分歧和矛盾不应成为我们发展关系的障碍。中西方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可以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寻找合作机会,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1776年,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发表了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国富论》,从而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的先河。在书中,他认为,人尽管都是自私自利的,只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很多时候,“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换言之,只有合作才能扩大个人利益,实现共同利益。   “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这是无意识的被动行为。在今天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世界,中国是有意识地主动寻求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将共同的利益蛋糕做大和共享,从而实现共同繁荣。在危机出现时,我们也是强调“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共迎挑战。   第三个要素是和谐发展。中西方之间怎么样才算和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不是和谐,“井水不犯河水”的江湖规则也不是和谐。我认为,和谐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就是联合国宪章里写明的“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就是胡锦涛主席曾指出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东西方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应该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概括起来,要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我认为,和平发展是条件,合作发展是动力,和谐发展是保障,这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有句古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知易行难”。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双方树立共同战略目标,长期保持耐心,持之以恒,行之以渐。   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据参考,只有靠中西方的这一代人和未来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共同去努力创造。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你们的责任! 老师们、同学们,   去年初,我刚到伦敦,就有缘与贵校前校长高锟先生相见,那是英国皇家工程院为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举行的庆祝酒会,我当面向他表示了祝贺,并祝愿他安享晚年。高锟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师生的榜样,是中国人的楷模。半个多世纪前,高锟先生年少时从香港赴英国留学,轮船在海上足足航行了30天;而今天,国泰航空公司的班机只需要13个小时;如果使用高锟先生发明的光纤通讯技术,香港到伦敦现在最快只需176毫秒即能实现信息传送。   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中国和西方曾经相距万里,今天已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那就让中国和西方都伸出双手,握在一起,真正成为合作的伙伴、坦诚的朋友,共同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   谢谢!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zwbd/dszlsjt/t880700.htm
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香港中文大学校训
kinglandom 2011-11-30 10:37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 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 教育方针 是德智并重。   以 中国神话 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个人分类: 思想碰撞|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祖尧寄语青年:从跌倒中学习 不要轻言放弃
dongzg101 2011-11-28 22:58
沈祖尧寄语青年:从跌倒中学习 不要轻言放弃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沈祖尧 早前获选为最受欢迎大学校长。他上任至今已近一年半,指感受有喜有悲。他最高兴看到校园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有改善,但又有见年轻人较昔日脆弱,希望父母学懂放手,让子女可从“跌倒”中学习,不要轻言放弃。有见及此,他表示,新学制下,中大将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人文及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会透过最近博群计划,让学生在做义工过程中扩阔视野,建立正确价值观。 沈祖尧昨日(11月27日)接受商台访问,分享担任中大校长的感受。他乐见校园气氛变得和谐,师生关系有改善,坦言“现时做大学校长不可能高高在上”。他凭着闲时请学生边饮咖啡边倾谈了解学生需要,又或以电邮交流拉近彼此距离。不过,去年两宗涉及中大生的自杀案,却令沈祖尧为年轻一代的脆弱感到伤痛。他寄语年轻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要轻易放弃生命”;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放手让他们真正接触世界和面对挫败,与学校一同做好预防工作。 来年334新学制落实,沈祖尧指,中大有关课程设计经已完成,增设基础通识,教授经典人文及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宗教、哲学、伦理等,同时培养思考及批判能力。向来以亲民见称的沈祖尧,更以自身经历说明通识的重要性。当年,他到加拿大攻读博士,一次与朋友共膳时,始惊觉自己眼光狭窄:“他们谈法国大革命、谈鲸鱼,但我一句都搭不上口”。此后,他开始多看不同书籍开阔视野,尤其吸收与医科研究毫无关系的知识。 沈祖尧又指,现今社会风气及教育制度,令学生多着眼“搵工、赚钱”,所以中大今年特别成立博群计划,让学生自发组织义工活动,在见识世界同时,亦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建立积极人生观。另外,就中大有意申请政府土地建私家医院,他认为,政府应加强与大学医学院合作,发展介乎公营及私营的中层医疗机构,既为医科生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又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我们已准备好,只等待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chile 2011-11-19 17:51
主题: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从“潘晓讨论”透视当代中国精神伦理问题 时间:2011年11月1日晚 地点: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编辑:周东旭 贺照田: 1967年生,黑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机构做访问学者。 多年担任《文学评论》理论版编辑,现主编辑刊《学术思想评论》,并编纂有《殷海光选集》、《殷海光学记》、《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分别以日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在日本、台湾和大陆出版。 part01 研究出发点:人、精神和价值 借助比较的视野,我集中思考如下的三个问题,第一,一个强调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为何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这么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GDP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今天的心情非常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觉得特别紧张,如果刚才有同学注意的话,我一直在用手摸脸,因为脸在发烧。我高中是理科,大学也是理科,后来转到文科,我在社科院工作15年,有一点越来越明确,就是知道自己特别无知。 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是关于精神史的,从一个角度--“潘晓”问题--来展开对精神史的讨论。 我想首先从比较的视野入手分析精神问题,进而引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得到我的关注。 第一,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是台湾学者,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他说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大陆这样,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日常生活氛围上,如此的以“钱”为中心。我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同样有这样的感触。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特别,我们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长时间的伦理关怀和日常生活积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所穿透。大家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伦理的社会,毛泽东时代非常强调价值和理想主义,但是中国现在的表现恰恰是一个反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问题。 第二,一个美国牧师说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近代的传播效果是不理想的,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传教,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却非常快速,这个变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是韩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是我的朋友,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学生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汲取资源。1980年代后期被捕入狱,期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1993年出狱后他就来了中国大陆,他想看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经过观察和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与其相匹配的主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非常不好。 这就构成一个比较的视野。第一,我与台湾朋友非常像,也在思考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我对新兴宗教有较多关注,有些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中国社会一方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中国官方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布自杀数据。 这些问题使我下决心把整个精力转到当代精神史的讨论。我想用一种历史的方式来分析这一问题,我的一个基本思路:细心梳理毛泽东时代及其前后精神史的复杂关联。大家总是强调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挫折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进一步看到毛泽东时代后精神面貌的构建。中共十二大报告就指出社会风气建设,邓小平、胡耀邦、陈云和李先念等非常重视精神文明。有人说国家不关心精神建设,这是胡说。知识分子精英也非常关心人、精神和价值的问题,我们是从80年代过来的,了解这些情况。 但是,80年代对整个精神问题的关心,严格来说都是无效的。今天在最好的大学里,文科学生的自杀人数比较多,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来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科的语言就是围绕人和精神价值展开的,而在自身精神遭遇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帮助。 part02 “潘晓讨论”开启80年代的大门 数千万青年被卷进这场人生观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中国学术界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潘晓讨论”。“潘晓讨论”也叫人生观大讨论,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发起,《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两大报纸跟进,持续时间近半年。数千万青年被卷进一场涉及社会伦理和人生观的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 “潘晓”由两个青年名字拼合而成,他们是当时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黄晓菊和在北京经济学院读大学的潘祎。1980年初,《中国青年》编辑部确定推出有关人生观的讨论,为此,编辑马丽珍和马笑冬在北京的机关、学校、商店、工厂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调研和座谈会,马笑冬认识了黄晓菊,马丽珍结识了潘祎。《中国青年》署名“潘晓”的来信便是马笑冬以黄晓菊的信件为主,再融进一些潘祎和座谈会的内容,加工而成的。有人怀疑这封信是编辑加工的,我可以跟大家说,信主要是黄晓菊写的而非编辑处理。马笑冬在黄晓菊和潘祎中各取一个字,命名来信人“潘晓”。 这封信的题目特别打动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其中有一句话也很有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前者道出潘晓的内心惶惑,后一句则是在追问伦理命题。 “潘晓讨论”的思想史价值被远远低估。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青年精英有一种很严重的内在缺陷,“潘晓讨论”是一次具有内在缺陷的思想解放。当然,它确实具有自己的历史位置,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明确了政治、经济方向,关于人的争论和理解,是由“潘晓”讨论规定了基本的方向。 part03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国家描述了很伟大的视野和光明前途,但对个人来说是无效的。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下面对潘晓来信的内容进行逐段解读。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探索非常丰富。到上世纪60年代上半叶,什么是我们应该成为的共产主义新人?基本的核心内涵就是她说的“对人生的看法”。1980年她说自己23岁,也就是1957年出生,这是文革前年轻人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解。 事实上,她对人的理解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方面,她要成为对实现共产主义特别有帮助的人;另一方面,碰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她的理想往往又不能帮助她。社会主义实践关于人主体问题探索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不能立基于日常生活情境,那就必须要与大概念挂钩,比如说在全世界共产主义实现过程中承担责任。如果与日常生活挂钩,即使大的方面失败了,主体性也会在具体方面比较有效的存留下来。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里。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地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了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理堵塞得象要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奢谈为人类?如说为了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接下来她就讲自己的经历,先是家庭情况,然后是心情,教育的意义以及她的经历,接下来是组织,最后讲爱情。我指出一点,原来黄晓菊的信并没有写认识了一名干部子弟,她实际喜欢的是一个华侨子弟,但是文革以后强调团结海外华人,共同参加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以就把华侨子弟改成了干部子弟,我想这一改动不是偶然的。 她开始思考人生问题,探究人生意义的答案。毛泽东时代带来很多特别积极的东西,对意义有高度敏感性,容易把某些问题归结到意义层面,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这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出于此才能解释“潘晓”讨论在当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来信讨论就有六万多封,这可能是除了国家极力推广的书信之外,被阅读得最多、反响最强的一封。当时,很多人认为“潘晓”提出来的问题和孔子、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样的价值。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构,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然后她就开始看书,看了很多书。阅读这些书不必然支持她的结论,但是她却能读出这样的结论,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慰自己、平敷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象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争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既然意识到人就是这样,按理说也便有了人生的答案,但是,从她身上又可以看到那代人的特殊性,一方面,她谴责庸俗的世事;另一方面,她也挣工资,学会奉承,学会了说假话。 不难看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这些人表现出非常激烈的反弹,他们存在对理想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一方面是追求,而另一方面却是虚无。 当然,我不甘心浑浑噩噩、吃喝玩乐了此一生。我有我的事业。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在经历人生艰辛之后,我更想用文学的笔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可以说,我活着,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文学。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在的那个厂的工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年轻姑娘除了谈论烫发就是穿戴。我和她们很难有共同语言。她们说我清高,怪僻,问我是不是想独身。我不睬,我嫌她们俗气。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常使我有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当我感到孤独得可怕时,我就想马上加入到人们的谈笑中去;可一接近那些粗俗的谈笑,又觉得还不如躲进自己的孤独中。 她说自己喜欢文学,只是很小就走上社会,去了一个普通的工厂,没有读大学。她认为没有人能理解她,和别人很难有共同语言,这种说法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毛泽东时代对社会的塑造能力非常强,她碰到的问题其实别人也都会碰到,只不过别人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应没有那么尖锐,这些姑娘表面上讨论烫发和穿戴,但实际上与她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如果只是去看别人的表面,就不能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无法建立交流的基础。因为有的时候人并没有直接的自我把握能力,需要通过对象化来认识自己,但是潘晓并没有建立可以交流的群体对象。 另外,既然她的思考有了结论,认为自己比别人站的高,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还是特别难受呢?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也会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可以选择自我,但是对自我的定位也要是一个自己能够承受的自我。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我自己知道,我想写东西不是为了什么给人民作贡献,什么为了四化。我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表明我的存在。我拼命地抓住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就象在要把我吞没的大海里死死抓住一叶小舟。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如果大家看当时的争论,很多人赞同“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既然客观为别人,个体的自我也就不可能特别恶。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主观为自我很可能造成最终的客观并不能为别人,进而产生很严重的问题。 一个人虽然是为自己,但也可能对社会乃至对整个文明有积极的影响。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我们找到一种方式很深入地面对自己,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别人,进而便可以理解他人、社会和历史。如此,在为自己和为别人之间进行良性转化。在潘晓的信中,她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潘晓认为自己要孤独的承受自我。按说,文学是为自我的个性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可以不断地看清自己,并有针对性得来改善,进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但是,她在与社会相处的时候,觉得别人庸俗,却又因为孤独不得不按别人的方式加入其中。 另外,她在写作上也是自我矛盾,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诘问当今社会把她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要用作品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表面上她是极端地为自我,但实际上她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着力点,反而专向于外在。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最强调自我的作家反而与商业配合的最好,如果作家过多接受商业邀请,就与强调自我相矛盾,他们宣称自我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而已。 “潘晓”其实从来没有找到一种方式培养深度的能够面对自己的自我,她追求的所有东西好像都是在自我慰劳。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象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处处想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可自知内里是脆弱的;我工资很低,还是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吗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再说,我真能写出什么来吗?就算是写出来了,几张纸片就能搅动生活,影响社会?我根本不相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去死……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有人认为潘晓遇到的问题是四人帮所致,纠正错误后,个体投身到事业中去,生活自然会改变。但是潘晓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国家规划的正确事业不一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改变,事实上,当时的争论并没有涉及到整体规划究竟给具体身心带来哪些充实。 有人说伟大的事业就是改革开放,要支持,但是潘晓认为这些对她是无效的,她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后来也碰到过。现实是一条很宽广、很正确的路,但是她却觉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松出一口气”其实也就是自杀,“削发为尼的念头”也就是皈依宗教。 整个80年代,不管是国家政治精英的规划和还是知识分子精英的设想,对潘晓个人的精神危机都是无效的。潘晓的精神危机代表了一代人的问题。 part04 80年代理想主义矛盾地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文革打破了原有共产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理想主义矛盾的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中国建成稳定有能力的现代国家是在1949年以后,人民当时对共产党的期待是非常强烈的,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书籍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气象的期待。美国人的研究表明,在整个世界的建国史上,中共建国所表现出的全方位成就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令人惊讶。 共产党从20年代以后摸索出一套组织社会的方式,大家积极配合,社会高度统合。社会民众对国家高度信任,国家自信地全面运用伦理情操教育社会主义新人,承担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也就是潘晓在信中所说,她想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献出自己。新伦理和新情操在当时带来很多正面结果。 与中国传统伦理不同,新伦理建立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世界史上的真正原理。而传统伦理植根于多方面,比如说天地的自然构造、个人良知、社会结构,还有与其相配合的人生经验感、个人身体充实状态、行为价值感和意义感、宗教、个人修行等,以及家族、社区、朋友之间责任的落实,个体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意义。 文革以后,大家意识到原来的共产主义伦理是没有支点的。文革以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不仅仅因为对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精神与价值产生怀疑,还因为摇动了人们曾虔信或跟从的价值、精神,并在根本上摧毁着价值和精神的真理论述。打造共产主义新人的规划,之所以碰到这么大的危机,与其特定的一揽子结构方式有关。 但是,即使遭遇危机,依然可以通过潘晓的这封信清楚看到,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与虚脱相对的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这两种精神趋向构成文革后的理想主义内容。 从潘晓身上能够看到虚无的精神,否定一切价值冲动,同时,却又存在真实的理想主义冲动,对意义感的强烈渴望,这正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留给文革后中国的遗产。 因此,当时的精神史局面应该朝这样的两个方向延伸:一面考虑如何转化理想主义,使它不放弃承担历史、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并能在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找到关怀大历史的具体形式,进而获得充实感;一面考虑如何转化、吸收虚无心理和虚无情绪,将对大历史的关怀和日常生活情境的意义,与个体的历史挫折相结合,从中寻求生存的意义感。 可以想见,当时若有这两种意义的结合,中国大陆当代精神史的局面肯定会和我们的实际所见不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知识界对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伦理状况没有足够清楚的意识与思考,各相关思潮与实践要么无助于这些问题的改善,要么在实质上还恶化了本已相当严重的精神问题。 理想主义在80年代主要仍以参与大历史的方式存在,具体而言也就是支持改革开放,为理想主义找到了时代形式,并形成阵营。因此,80年代的理想主义虽不断被削弱,但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却一直制约平衡着虚无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蔓延。只是,理想主义与大历史挂钩,并没有植根于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 同时,80年代的理想主义又有被掏空的趋势。有一名叫虹影的女作家,离家出走十年,回家后妈妈就很紧张,不敢对她有什么要求,害怕她再生气出走。在谈到社会问题的时候她能站出来,甚至上街游行喊哑嗓子,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如此欠缺同情和爱。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不能太理想化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 part05 90年代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 90年代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理想主义在1980年代末受到打击,在理想主义激情丧失的同时,1992年,人们又迎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变动。改革大多由国家主导,短时间内从一种形式转向差别较大的另外一种形式,变动社会中的个体不易形成相对平稳的心态和思考感受支点。同时,民众从传统直接迈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也需要心理调试。理想主义在新时代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承传,并遭到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潮的侵蚀。 90年代,市场意识和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多年积累下来的日常生活感受被商业逻辑穿透,人生成功、充实的感觉也变得贫乏,以致很多人只知道经济和享受。 这种氛围下产生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人文研究者清楚看到,人文研究绝不是时代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时代、历史要真正走稳走好的关键条件。在这一意义上,时代为今天的人文研究提供了历史舞台,我期待着,人文研究能重新出发,寻求安置我们精神的道路。 (该讲座经过贺照田先生授权!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23-【2011摄影作品】香港中文大学、科技中心--随手几
hgiap 2011-9-24 11:47
hg摄影作品23-【2011摄影作品】香港中文大学、科技中心--随手几
香港中文大学、科技中心--随手几张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4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探索高教改革:高校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dongzg101 2011-9-17 17:01
探索高教改革:高校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从香港中文大学到复旦、西安交大,学院之外再设书院 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项很独特的做法,是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 记者深入实行书院制的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了解书院的运行模式,探究其发展方向。 2011年的新学期,复旦大学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其实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已成立“复旦学院”,在此机构下包含了4个以四位复旦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书院,面向大一新生提供通识教育。而西安交通大学自2008年开始设立了八大书院,并贯通本科四年级,覆盖全校本科生。 在香港,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校是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行近半个世纪。 与传统的学院制相比,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负责教学之外的事情 书院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就是把学生宿舍改造成为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形象地说,“如果说,学院是父亲,那么书院就是母亲。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则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书院作为实体行政机构,与学院平行,学生们由此便身处于两个坐标系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大三学生魏方方进入书院这个坐标系时,就成为逸夫书院的学生。魏方方说,每名新生可按意愿申请书院,学校会按既定机制作出编配。学生申请转院,书院也会视情况作出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原有崇基、新亚、联合、逸夫等4所书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近来又增设了多所书院。它们坐落于不同地段,多数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体育文化设施。 虽然书院主要负责教学以外的事情,但院长却无一例外都是由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出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就曾任逸夫书院院长。西安交大也邀请知名教授或知名社会人士担任院长或名誉院长,同时配备了学业导师与常任导师。常任导师按照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担任的就是学院制中辅导员的角色。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就有点儿小苦恼:作为崇实书院的学业总指导之一,她推荐了33名学业导师,但经学生选择后,4名老师落选。“老师很失落,我得去做工作。”黎荔说,“学业导师津贴不高,但为什么老师积极性那么高呢?因为师生关系重回到了本真状态,师生彼此激励,以心暖心。不像以前,师生之间缺少交流。” 在香港中文大学,老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入书院。商学院的老师张田余,在会计课堂上教的是来自各个书院的30个学生,他本人则加入了崇基书院,帮学生辅导、带学生活动。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宝欣现在供职于一家出版社,书院生活是她难忘的回忆。在她看来,学院传授的是硬知识,书院则以关顾及集体活动来授予学生软技能。学生与老师甚至工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一个大家庭。“考试的日子书院会提供水果,工友煮甜汤也会给我们留一份,这些都令人心暖。” 打破同专业学生“聚居” 书院让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 复旦2005年成立的4所书院,都设在数十年历史的老建筑内,门口有颇富书香气的牌匾、对联,有学生戏称其为《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新生入学后一律不分专业,而是在复旦学院接受一年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时在书院里与不同院系的学生交流相处,第二年再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学校的初衷就是培养学生文理兼容的知识底蕴,拓宽大学生就业面。 在西安交大,书院由相对集中的学生宿舍楼群构成,最大的书院学生人数达3400余人,最小的书院也有近600人。同一书院的学生住在一起,也打破了过去学院制下,同一学院、专业的学生“聚居”的情况。八大书院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划、章程及规章制度,有院旗、院徽、院训、团工委和学生会;还建有阅览室、讨论室、会客室、谈心室、健身房,以及能举行会议和活动的多功能室等,所有设施24小时开放。 在西安交大仲英书院一楼,新一届“学长团”的纳新海报格外惹眼。这个服务新生的“学长团”于2009年正式成立,由二、三年级中选拔出的70名优秀学生组成。“他们每3人为一组,在新生中随机选择30人作为服务对象,指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抓好学弟学妹们的学习。”仲英书院的院务主任柴渭介绍说,书院希望同学们结交不同圈落的朋友,“而不局限于老乡和同专业同学”。 几位住过书院的复旦学子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开阔眼界,完成向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还积累了更宽阔、多层次的人脉。”用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教授的话说,以前的宿舍是个小专业,现在的宿舍是个小社会,避免了学生交际面狭窄,也有利于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再以成绩为唯一量尺 书院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人” 一直以来,内地大学过分注重专业化培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也颇受诟病。为了革除这些弊端,西安交大书院就崇尚“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书院党总支委员会中多数成员为学生,其中副书记在学生中选举产生;书院举行学生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审议书院工作;学生自主组织文体活动。书院还帮助学生们办起了咖啡屋,完全交由学生经营和管理。软件学院大四学生张程是咖啡屋现任店长,负责协调25名“店员”的工作。“采购、制作、经营,全靠我们,很锻炼人。”张程说。 在培养“全人”方面,书院可谓重任在肩。 在香港中文大学,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领袖才能训练等各种活动,也主要是在书院层面举办。以逸夫书院为例,院方定期举办聚会,邀请杰出人士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等都曾应邀出席。还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如被称为四大活动的迎新营、“逸夫里”游艺晚会、书院院庆及书院歌唱比赛,均由学生一手策划和主办,院方只提供资助和意见。 香港中文大学公关部介绍,书院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和关顾辅导,组织各种活动,提供“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和对社会的承担。 书院制是个新课题(记者手记)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将建设书院制看作本科生教育制度改革、提高本科学生培养质量工作的一个部分。在他看来,融生活、学习于一体,又拥有相当的公共空间和指导教师,超越专业学习局限的书院制将大有可为。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已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相比,内地高校宿舍楼里虽然建起了讨论室、健身房、社团活动室等公共空间,但具有书院特性的精神气质与读书氛围尚未体现出来,有人甚至直言:“书院依然是空的。”对于内地高校而言,富有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的书院文化的形成,尚需时日,急躁不得。 同时,书院制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弊。一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就向记者坦承,因实行书院制,学校多出了很多行政机构,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各书院划地而治,可能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在分配资源时,往往不能考虑大小书院的区别,搞平均主义。 书院制的出现也给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新课题。书院与学院如何分工合作?这是书院制与学院制平行的现状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表示,国外住宿书院制已有数百年历史延续,我们要冷静对待书院制创新,切忌一哄而上。他认为,书院制的核心理念是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高校在大力建设书院的同时,也不应划一地将学生全数编入书院中。书院适合的是“宽基础”的通才,但有些学生或许更适合成为在专业领域执着专深的“偏才”。此外,不论进不进书院、进哪一所书院,都要避免传统的组织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选择为根本,才更容易为学生主动接受,也才会慢慢形成活泼长久的书院精神。 更多阅读 苏州大学试点“书院制”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陈平原苦口婆心给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补课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7-31 14:55
毕业典礼如何致辞?——警惕“根叔体”的负面效应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 今年5月初,我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徘徊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当代中国的工作报告、专题演讲以及典礼致辞》,其中第三节“文体感的缺失”,专门批评当下中国人“说话”不看场合、不讲身份、不分雅俗,举的例子就是流传甚广的“根叔体”。 又到了毕业季节,媒体上争相报道,某某大学校长如何贴近年轻人,其“典礼致辞”夹杂大量网络语言,获得满堂掌声。原本我就担心,校长们群起效仿,会让“根叔体”变得俗不可耐。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幸而言中”。不管公众如何叫好,作为中文系教授,我有责任站出来,给这个方兴未艾的“热潮”泼泼冷水。 典礼性的场合需要庄严感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站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不是刻意讨好听众,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笼统地谈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还不够,必须考虑说话人所处位置、多大年龄、学养如何、为什么演说,然后才能确定“话”该怎么说。所谓“我手写我口”,不该演变成为不分场合“乱说话”。很明显,三五知己的聊天与万人集会上的演说不同,接受媒体采访与向领导汇报工作不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与课堂讲授不同,主持综艺节目与毕业典礼上致辞不同。而当下中国人的“说话”与“作文”,最大的毛病是因“不讲究”而“错位”——有故意“混搭”的,但更多的是不明就里。 嘉宾讲话,当然是说给听众听的,但也不全然——因为这个“听众”并非铁板一块,有虚有实,有男有女,有雅有俗,甚至还有现场与非现场之分。对于讲者来说,重要的是明了场合与主题,还有你自己的身份,再据此确定演讲风格。本来,政治家的竞选演说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舞台演出,并不适合文人学者,可电视直播看多了,很多走上讲坛的学者,举手投足间,竟模仿起前两者来。 典礼性的场合,需要的是庄严感,并不需要听众兴奋地尖叫或挥动荧光棒。这种场合的致辞,最好典雅些,并不祈求戏剧性,也不希望你即兴发挥。某种意义上,肃穆庄严的场合,“仪式感”大于实际内容。 但这种讲究“场合”及“文体”的演说传统,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比如,著名大学的毕业典礼,总的基调是温馨,但校长致辞一般不煽情。现在不一样了,听众不耐烦听你校长“絮絮叨叨”,希望你变得妙趣横生(最好像综艺节目主持人),于是,有了“根叔体”的风行一时。 “根叔体”不可取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不怎么打官腔,甚至穿插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新词,因而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惊呼,大学演讲从此进入“根叔时代”。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选择两段李校长的妙语,略作分析。从文体看,前一段是政府工作报告加文艺腔,后一段引来阵阵欢呼与尖叫,不外是插入了很多刚刚出现的网络“热词”: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兼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在如此隆重的颁授学位的典礼上,作为一校之长,没能打起精神,给学生神圣感与庄严感,反而为了博得年轻人的欢心,一味扮嫩,我以为不可取。这种期待现场观众掌声的心态,类似演艺明星,不太像高瞻远瞩、博学深思的大学校长。这讲稿应该是年轻秘书代拟的,问题在于,此举大获好评,各大学校长争相仿效,恨不得把当下各种可能招来掌声的流行语都纳入其中。 据《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根叔”传说》(2010年7月2日《文汇报》)称:“短短16分钟的演讲,2000余字的致辞,被掌声打断30次,引发了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毕业典礼演讲的‘走红’,势必给今年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可以想见,‘根叔’标杆在前,众校校长势必不敢‘怠慢’了今年的毕业典礼,临别赠言若再以空话、套话贯之,势必会显得out了。”其实,仪式感,更多与典雅的书面语相关,不能想象一所欧洲著名大学的校长会抛弃“语重心长”的教诲,而变得如此时尚与浅薄。 有“文体”意识才成“体统” 前有大学校长“哥的寂寞”,后有《人民日报》的很“给力”(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堂入室),整个中国的语言及文体,变得紊乱不堪——没大没小,无雅无俗。这种为讨好网民而放低姿态,乃至直接吸纳日本动漫新词,在我看来是“媚俗”,实在不值得鼓励(2011年3月18-24日《国际先驱导报》刊陈雪莲《“给力”背后的日语冲击波》,描述以动漫语言为主的日本词如何进入中国,并引述日本学者平井和之的话:“救救汉语。”)。 大学校长不同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专家学者也不同于娱乐明星,只因大家都寻求“最大受众”,希望“赢者通吃”,于是,文体上变成了“全民狂欢”。毕业典礼上致辞,本该是作为“文章”来认真经营的。娱乐常常有,能让你刻骨铭心、记忆一辈子的事情并不多。这样的场合,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好文章、大文章。对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1919),以及两位清华校长罗家伦、梅贻琦的就职演说(1928、1931)(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见《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见罗著《文化教育与青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梅贻琦:《就职演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341号,1931年12月4日),今天中国大学校长们的演说普遍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半个多世纪后,蔡、罗、梅的演讲稿依然让人怦然心动;而今日被热捧的“根叔体”,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世人遗忘。 回到毕业典礼,大学校长、教授代表、毕业生代表、家长代表,各有各的立场,也各有各的演说姿态。如果四者讲话大同小异,那绝对失败。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喜欢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那是虚伪;今天要求青年学生的讲话能体现政治家的风采,同样荒唐。扮老欠佳,装嫩也不好,关键是明白自己的位置及发言的姿态。 传统中国特别讲究“文章辨体”,从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以降,历朝历代不乏精彩的文体学论著。你可以嘲笑明人徐师曾将文体条分缕析到127类,未免过于琐碎,可他《文体明辨序》的说法不无道理:“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7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如果说过去的毛病是过于强调“文章必以体制为先”,有形式主义倾向;如今则是不问场合、不顾身份、不讲体式,怎么受欢迎就怎么说,这流弊其实更大。 表面看,根叔的演说很生动,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感受;可仔细观察,此乃社论(呼应政府工作报告)加文艺腔(对偶、排比、夸饰)加网络语言。如此大杂烩,每段话都有特定听众,也都能收获若干掌声,可整篇文章合起来,不成体统。这里所说的“体统”,无关政治立场,只是要求你站稳脚跟,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然,你也可以反叛或客串,但首先得有“文体”的意识在。在我看来,正因当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文体感,表达喜怒哀乐、得失成败、褒贬抑扬时,不是过,就是不及。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168 次阅读|6 个评论
研究进展----“亚洲英雄”最新JCI文章揭开肝癌之谜
xupeiyang 2011-7-21 10:58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消化病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ell cycle–related kinase is a direct androgen receptor–regulated gene that drives β-catenin/T cell factor–dependent hepatocarcinogenesi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与男性激素睾酮相关的蛋白:AR会诱发肝癌基因CCRK,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为什么男性易患肝癌之谜,为研发治疗肝癌的新药提供了新线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1日出版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20163746224.htm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