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宽容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和杨本洛老师的通信
wenmiaosong 2015-6-25 19:48
本洛: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你的来中的大部分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把我的文章说成是 “将科学研究引入宗教”,有点简单化了。我想引入的是“信仰”,不是简单的“宗教”。因为“宗教”实在太多了,有成千上万,你叫我引入什么教,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是真正的“信仰自由”吧。但是说信仰自由又不好,好像在说我们的国家信仰不自由,其实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信仰自由。信仰自由其实也不是“宗教自由”,美国的“宗教”类似于“民间组织”:也要受法律的约束。更有点像“言论自由”,但是言论也要受法律约束。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但是法律到底是什么,就更难说清楚了,美国的法律反过来在人们的“心中”,所以律师有那么多。我文章中的标题也许不大好,这是我抄一本书上的,也想看一看,我们的信仰自由到底已经走多远了。现在那样标题的网文也上了网,所以看起来国家的信仰的宽容度在自然科学上已经大于当代主流派和民科的对于宗教信仰的宽容度了。 我想说的是:我不是想把“科学研究引入宗教”,也不是想把宗教活动引入科学”。而是提倡“科学和信仰的互动”。但是我自己也还说不大明白科学和信仰到底怎样互动。所以有些话可能会伤了人,我希望大家只是讨论,多多包容。 关于“唯物主义”,我也只是想把它和“唯心主义”之间也包容起来。我有点反对“一个主义、一种学说、一个权威”的“偶像崇拜”。但也不是一概反对,而只是反对在任何“偶像崇拜”的一条道路上,一直走到底”的观念僵化” 。所以我更信仰我们民族的“圣典”——《易经》上的“神的话语”,就是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改变,一切都可以改变。 宋文淼 【转发】杨本洛老师的来信 诸位老师: 本人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科学必须建基于“实体”之上, 即必须首先服从“物质第一性”原则;并且,这一原则也仅仅是“ 逻辑自洽性”原则一个在逻辑上的必然依归。 因此, 当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只能被西方哲学家界定为某一个特定人群, 即一个所谓的“科学共同体”所持“共同意志”的集合, 并且公然容许形形色色的矛盾普遍存在的时候, 人们需要形成一种理性判断,这就是:所有这一切与人类“ 理性追求”背道而驰的认识错乱和反常,最终只能归咎于“ 公理化体系 —— 现代约定论” 这个纯属自欺欺人的荒唐主张在20世纪大肆泛滥所造成的必然恶果 (或许这同样是17、18、 19世纪的科学论著之所以看起来更吸引人的缘故)。 事实上,人们并不难做出一种具有严格逻辑意义的证明:任何一种“ 约定论”意义上的形式建构(包括两类“相对论”和黎曼几何等), 必然自始至终充斥着矛盾和悖谬,不可能仅仅凭借个别“经验事实” 的证实,就可以使其摆脱“伪科学” 的本质。 可以相信,任何一种能够与“逻辑”真正保持切合的形式建构, 必然比“约定论”的一种过分轻松愉快的随意杜撰要困难许多。 正因为此,无论是经典热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场理论, 还是微分方程理论、微分几何,都存在西方人或许早已指出, 却至今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疑难命题。也就是说,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这些重大疑难,光是依靠“清议” 或者只是热衷于在过于简单的“代数方程”之内纠缠是绝对不行的, 需要人们切切实实花大的功夫,首先真正读懂西方人的书, 领悟他们希望表达的真实思想, 重新拿起他们已经被迫无奈放弃了的“逻辑分析、逻辑批判” 的武器,一点一滴地做起来。如若不然,对于一个中国“科学家” 的群体而言,他们只能在西方人掀起的林林总总“约定论”闹剧中, 始终心甘情愿地充当一种“帮闲凑趣、可笑可悲”的滑稽角色罢了。 至于“量子纠缠”,它无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理实在。并且, 还可以将其视作是20世纪所发现“量子跳跃” 现象的一种自然延伸。但是,一个核心性的重大问题在于: 所有这些“物理实在”的真实存在,都与一个形式上必须建构于“ 薛定谔波动方程”之上,习惯称之为“量子力学” 的人为杜撰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联。 费尔巴哈曾经告诉人们:最初的宗教,无非是人们对于大自然一种“ 人格化”的崇拜(多神教);继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再逐渐延伸为对“以君主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依赖和崇拜( 基督教或一神教)。对于一个“纷扰多元化”的社会,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 向自己的信众崇扬一种“向善”的精神。因此,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存有一份精神意义的“约束与信仰”应该不是一件坏事。 任何一门宗教都往往蕴涵某种深刻的智慧, 更何况人们需要面对的还是一个只能视作是“永恒之谜” 的大自然呢?不懂,就不应妄议,更不敢亵渎。对于不同的宗教, 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是远远望去,保持一份足够的敬畏。尽管如此, 人们仍然可以或者必须确信:宗教和科学隶属于不同的领域, 宗教永远不可能用来拯救因为“独断论(主观约定)” 而必然陷入紊乱的科学;否则,自然科学早就定格在公元纪年了。 甚至可以相信,对于一个在宇宙中只可能“短暂生存” 的智慧人类而言,恰恰可以把“宗教”视同是对“ 人们心目中的科学”构造了一种“否定”来对待。 一切科学陈述仅仅具有“条件存在、有限真实”的功能。尽管如此, 但是它们必须严格地保持逻辑相容,以避免形形色色“自否定” 荒唐的出现。 宋文淼老师和我结识多年了,曾经为我写了许多文章, 说了许多勉戒鼓励的话语, 一直被自己视作是人生中难得一遇的良师益友。但是,近些年来, 善良真诚的宋老师一直在作“将科学研究引入宗教”的努力, 这让自己感到十分痛心、遗憾和难过。特别是, 宋老师在学术界的影响越大,他的努力越执著,这种“错误导向” 对中国科学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伤害也就越大。 还是得让所有人真正耐下心来,重新认认真真探讨一些与“ 形式逻辑”相关, 并且是西方学者始终无力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重大科学和哲学命题。 最后,或许还需要做出一种不妨视作“常识”范畴的概念澄清: 来信所称“科学源自于哲学、哲学源自于宗教” 的情况是绝对不真实的。其实,如果真正形成一种“ 科学只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哲学则是人与科学的对话” 的理性意识(赖尔),那么,人们在看到不同历史书籍共同呈现的“ 史实”时,所有关于“哲学后生于科学”的记载, 也就自然成为一种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平常事情了。 不当之处,指正。 ------------------ 杨本洛
个人分类: 通信|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历过矛盾的爱情才更经得住考验
热度 3 cutefay 2012-12-7 19:26
我认为,情侣两个人在一起,每天都过得很开心,那还不算对对方了解很深,只有经历过矛盾甚至吵架,才能够更深一步了解一个人。因此,经历过矛盾甚至吵架的爱情才更经得住考验。 两个人在一起心情高兴的时候,人的宽容度也会比较高,这个时候更多的是看到对方的优点,容易忽视对方的缺点。而关系再好的情侣,也总会有观点不一致的矛盾之处,有些矛盾是容易解决的,而有些矛盾可能是双方都不愿意妥协让步的。面对这样矛盾的时候,情侣两个人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矛盾,往往是考验爱情的一环。情侣或夫妻的分手,很多都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造成的。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自己的观点是,吵架或冷战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伤害感情。两个人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地谈心,把各自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很多时候的矛盾,往往都是由于双方彼此都有委屈,而因为沟通不够,对方又不能了解自己心中的委屈。在彼此都了解对方内心感受的基础上,彼此寻找一种矛盾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法往往都是一方妥协或者双方都妥协一下,能够让彼此都接受。双赢的解决方法固然好,但不是常有的。而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妥协,那么要么就这样维持着各自的观点,求同存异;要是连求同存异也做不到,那就只有彼此分手。 我的感受是,如果把这种矛盾的内心感受(例如不满情绪)在一个气氛还不错的时候,用轻松的、半开玩笑式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语气中稍稍带着一点责怪的意思,但表示出宽容的态度,对方会更好地理解你的心情以及接受你的观点。好男人和好女人都是被调教出来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4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这难道不是抄袭?
热度 3 mazheng 2011-5-12 08:27
这难道不是抄袭?
2011年5月7日的拍卖会上,油画作品《总理在汶川》以350万元高价成交,从而引来各方关注。很快有人发现了油画中的总理形象与一幅照片中的总理形象高度相似。 这难道不是抄袭?为什么还会有若干美术界、摄影界和法律界的人士站出来为油画作者辩护呢?可见在科学界以外,中国社会对“抄袭”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 且看作者自己如何越描越黑:“谈及创作《总理在汶川》过程,冯明回忆说,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个多月时间里画了上千张速写、拍了3000多张照片。随后,经过近一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宽2.8米、高1.5米的巨幅画作《总理在汶川》。”对着照片画一年?这哥们儿也忒慢了。 注:以上消息、图片和引用文字来自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1/083522443140.shtml
个人分类: 杂议|3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