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晓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雾霾吟
热度 1 pww1380 2019-3-2 22:37
雾霾吟 ——和大连李晓明《雾》 篱风 (杨文祥) 题记: 清晨拜读李晓明诗作《雾》,惊悉作为最美的海滨城市的大连也罹雾霾之灾,遂有此作,以志其事,以写其哀。 雾霾吟 漫天迷雾透心霾 忍气吞声究可哀 一扫乾坤今世愿 东风拂面报春来 附李晓明原作: 雾 雾霾锁滨城, 日出天不明。 林中无鹊叫, 雅雀有神灵? 说明:在此附录的李晓明老师诗作,未来得及征得作者同意。李老师如有异议,请尽快告知,以便及时撤销,如无异议,谨致敬谢。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古体诗词集|22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在转基因问题上不预设立场???
热度 13 xcfcn 2013-7-27 16:35
�ٱ� 李晓明 2013-7-27 15:13 有劳沈先生和沈夫人如此苦心,现场拍了不少照片。中午12时40分短信沈先生一直未获回复。我就在这里简单作一回应。首先,沈先生自己应该十分清楚在科学网的博客被处理经过,编辑部此前多次邮件里有过直接交流,绝不是沈夫人在这里“据我了解”的臆测,与转基因有什么关系。其次, 科学网在转基因问题上不预设立场 。贵阳会议前后我个人也并未就转基因问题与沈先生有任何实质性交流。其三,本文所涉及黄先生转载他处的言论,如沈先生有异议可实名向科学网编辑部投诉,科学网会遵照相关规定秉公处理。 科学网副主编李晓明说:科学网在转基因问题上不预设立场,您信吗?不管您信不信,我是不信的。把我们网民当脑残啊!科学网太明显的一边倒了! 另外科学网也太把自己当盘菜了吧。人家夫人以及自己亲自撰文澄清还不够,这难道不算是投诉吗?我强烈建议沈阳先生直接起诉科学网。
个人分类: 杂论|18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
tangminqian 2012-3-8 13:1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理论研究 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307104127475cata_id=N007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 ——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 作者:李晓明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使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加快拓展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整体需求。 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层次提升 1.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为理论学术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技术转化)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各地区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承担,其中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功能发挥上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职本科。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和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随着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相应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整体需求更加紧迫,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必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必将大幅度超过普通劳动者总量增长。 2.产业升级迫切要求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并形成多层次的培养格局。德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后来部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从而形成从中专、大专、本科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日本、英国、法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而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整体需求规模与结构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需要,并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变化而动态调整。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和规格要求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强化“高技能”特色,但毕业生在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上仍然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专业口径较宽,其培养规格目标存在实用性、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深层次对接上也有很大拓展空间。毋庸讳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完成,当前这种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由高职专科培养)和偏离企业需要(由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甚至招生危机。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第一、二、三产业中都存在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等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同时培养层次亟需提高。 3.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社会职业分布做}H相应调整,并促使社会职业技术岗位发生变化,由此带来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上移的发展趋势。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办得过早市场需求不旺或毕业生用不上,办得过晚市场需求过旺或毕业生供不上。我国1999年便开始尝试举办高职本科,尽管探索从没间断,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以及社会认识偏差上的多重限制,使得国家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专升本)的政策几度徘徊。目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时机已成熟。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并超越“终结教育”的局限,我国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是必然趋势,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社会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角度分析,产业升级使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越来越快,更多的劳动者必须更换职业岗位甚至改变技能领域,这必然要有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作支撑。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强调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发,功能使命强调适应社会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成长通道上具备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使得终身教育成为应用性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未能从法律、政策上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融合的体系,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还存在政策性障碍,还没能完全实现升学制度的沟通与衔接。因此,只有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尽快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才能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以及劳动者终身教育的需要。 二、当前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基本路径 1.发展高职本科三种基本路径:新办、升格与转型 我国尝试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主要围绕“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而陆续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高职延伸模式(高职院校内部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校专升本,含全日制和成教本科)以及高职自考一体化本科模式。由于受各种原因和条件制约,其探索徘徊于满足高职专科生升本学习需求的“局部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拓展还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从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整体发展考虑,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无外乎“新办”、“升格”和“转型”三种基本路径:“新办”即新办高职本科院校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升格”即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转型”就是将与高职本科教育类型相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教育。很显然,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都必须综合考虑“目标”、“成本”、“效益”等多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既要实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又不能规避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等问题;既要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现实,还要兼顾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条件和现实基础,到底哪条发展路径既快捷有效又能节约教育成本?是新起炉灶新办高职本科,还是就地升格,或者变革转型? 2.新办与升格:弊大于利 毋庸置疑,如果重头开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新建高职本科院校,则办学周期较长、教育成本较高,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这无论从时效上还是从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上讲都不是最优的方案。 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办学基础发展高职本科,则最有可能在最短的时期内为经济社会培养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包括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两条路径。但从我国高职专科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正处于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高职专科院校即使是示范性院校整体升格本科的条件也尚未成熟。近年来,随着国家制度政策层面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促进形成了一批优秀高职院校群体,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劳动力支持。但由于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思想和人才选拔标准与机制的不科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致使其难以真正在类型和质量上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客观来讲,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和职业定向性,尤其在实现类型发展和功能拓展的进程中,以强化高技能、就业导向等优势,弥补并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但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和目前总体水平,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综合条件,如学科、专业、师资等硬实力和学术文化等软实力都不成熟,至少再需要十年的内涵提升。若在短期内将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发展,则意味着在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层次分布中进一步增加本科份额、减少专科份额。在现有高校招生制度和教育资源配置框架中,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进一步破坏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1)专本规模倒挂加剧,高等教育内部层次间难以形成稳定的“营养级”;(2)本科层次生源大战更加激烈,新升格的高职本科院校发展更难,一些院校可能出现招生危机;(3)可能出现高职专科院校升本“迎风而上”和高职教育质量整体滑坡;(4)可能带来新一轮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 3.理想选择: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 应用型本科教育即指承担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中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教育类型。承担此类型教育的院校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全国约有300所,绝大多数是1998以来由原来专科院校合并、重组、升格而来。地方应用型本科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和企业技术生产一线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性、技术性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专业紧密结合地方或行业特色。在培养规格目标上,着重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本科教育最为接近、层次相当,而且办学基础好、教学条件充分,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发展,基本没有转型后的质量滑坡之担忧,而且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破解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过程中,借鉴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成果,比如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上强调应用性、行业性、区域性,培养过程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职业与就业导向。其办学行为已体现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特征属性,只是在办学思想或办学性质的表述上未明确这一点(这是传统教育观念上的桎梏)。既然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教育类型上具有职业教育特征,那么将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无疑是最为合理、最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而且转型后的高职本科与现有高职专科形成类型内的层次差异,既能消除“高职即专科、专科即高职”的谬论,使高职教育走出“国家重视、社会歧视”的怪圈,又有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悖论”。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的积极影响 1.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以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生物学研究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直接表现为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如果把高等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的教育看成不同物种,不同教育层次的级别看成不同的营养级,相互之间的流动通道看成营养传递路径,那么高等教育系统同样也不能违背生态平衡规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要达到内部生态平衡,必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及营养级。具体而言,一是在高等教育类型上要实现多样化,理论学术型与技术应用型教育同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共存,并且都能发挥不同的功能;二是不同类型教育内部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同时在整体层次上要保持合理的数量分布、形成营养级,即专科规模本科规模研究生规模;三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之间可以内部流动,即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形成网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规格上主要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两大类,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说明这两大系列高等教育在学校数量上大概各占半壁江山。但在校生规模呢?普通本科院校约1456万余人(在校生平均规模13100人),而高职专科院校仅735万余人(在校生平均规模5904人),可见本科层次在校生整体规模远远大于专科层次。再从层次结构分析,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该有健全的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应有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借鉴生物学观点,这三个层次应是从多到少呈金字塔形的规模结构,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营养级。然而在内部层次上普通高等教育专、本、研健全,高职教育却主要限于专科层次,层次严重缺失。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生物链存在严重缺陷:(1)类型划分偏颇;(2)专本规模倒挂;(3)高职层次缺位。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未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高等教育整体层次及规模分布并不符合生物链分布规律,未达到生态平衡状态。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高职本科转型,既能在短期内成功培养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大批高职本科人才,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平衡。 2.完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类型的分化并追求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合理化,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高等教育分5A(学术型、理论型)和5B(实用性、技术型)两个系列,其中5A在我国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SB相当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等类型上的差异,而不应该是超越类型的层次差异,不能以层次代替类型。换言之,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同样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样应有健全的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5A和5B系列之间应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并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整体优化的开放体系,以适应人的终身教育需要。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5A(普通高等教育)和5B(高职教育)两条腿是“瘸跛腿”,5A这条腿长而粗甚至臃肿、5B这条腿短而细甚至残缺——普通高等教育不论是理论学术型还是技术应用型都囊括其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完整,而高职教育仅有专科层次。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不能融合贯通或没有立交桥,那么“瘸跛腿”走起路来一定不平衡、不协调。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当前首先要解决结构体系的科学划分问题,包括5A、5B类型结构调整和5B层次拓展问题,因为只有5A、5B两条腿“健康”、“健全”了才有可能“发达”,走起路来才能平衡、协调。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列入高职教育(5B)范围,并且直通研究生教育。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既能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又能推进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合理化。 3.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综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发达地区,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而且工业化程度越高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发强烈。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型期,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便是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对应区域社会职业带分布及移动变化,培养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包括中高职体系衔接与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内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完善,以及毕业生规格对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岗位的契合度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当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协调,但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化,还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层次的发展、国民教育层次需要的提升,目前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基础和支撑,都需要职业教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所以未来一段时期(2020年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主要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终身教育需要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中职、高职的整体协调发展。与之相应,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可以有力地推进职教体系的构建,可以在教育制度上为高技能人才打开升学通道,还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当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职转型过程中,要与高职专科院校一起,协同推进培养规格目标的层次承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体现专科与本科的连贯性,培养模式与过程体现专科与本科的职业同向性,专业人才输出上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动态变化需要。 4.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出发展困境 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势必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相当一部分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把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关口,要求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照国际分类标准则应归在5B系列,但目前却归在5A系列管理,与学术理论型高等教育一起统称为“普通高等教育”。与之相应,地方应用本科教育的实际培养规格介于普通高等教育(5A)与高职教育(5B)两类型之间,一直在“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培养目标也缺乏多样化,由此带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发展定位日益模糊、培养目标日渐趋同。毋庸讳言,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发展定位上模糊、摇晃,从根本上致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适应度较弱,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也不强。相比之下,毕业生在知识应用和技术转化上不如“985”、“211”高校,在技能操作上不如高职专科院校,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和就业难,以及社会上技术应用性人才整体供应“过剩”和整体需求“紧缺”的尴尬困境。定位的迷惘和发展的困境无疑提醒我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重新审视和确定办学定位、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重新调整专业布局与课程内容体系,加快变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而逐渐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无疑是其尽快走出发展困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结语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高职教育为之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同时需要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和保障。正是出于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正在以规模发展为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生物链存在的缺陷,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功能发挥,使得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拓展高职教育层次体系迫在眉睫,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高等教育现实基础和综合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是目前最为直接、最为合理的选择。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职成 12号”文件精神,积极促进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合理衔接,引导高职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区域教育系统中形成各自的生态位。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群体与市场
热度 1 yuaner 2011-10-31 15:39
刚刚听完北大李晓明老师在社会网络讲习班中的演讲,李老师翻译了一本书:网络、群体与市场。书的英文电子版网址为 http://www.cs.cornell.edu/home/kleinber/networks-book/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可以作为入门来看,不过英文版的看着有些累,等李晓明老师出了校订后的第二版一定去买来中文版一观。
7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五绝——中秋吟咏答老同学李晓明
热度 1 pww1380 2011-9-12 19:27
艺林撷英:五绝——中秋吟咏答老同学李晓明 杨文祥 少时老同学, 千里望一月。 举杯遥相祝, 共度中秋节。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25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热度 14 meixianghao 2011-7-19 23:17
明天一早出差,提早发出来。此文明天将发在科学时报头版。 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本报实习生 冯丽妃 记者 李浩鸣 成舸 李晓明 李宗军(图片引自湖南农业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年) 李宗军也许没有想到,6年前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迅速酿成了一场巨大的论文抄袭风波。 李宗军今年43岁,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目前任该校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的学术生涯记录一直十分良好。直到10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匿名网友的举报邮件,直指其2005年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一篇文章涉嫌抄袭。 匿名举报者同时把邮件发给了《微生物学报》编辑部和本报记者。7月12日,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李宗军还涉嫌一稿两投的行为。 所有的调查均指向了一个时间,2005年。这一年,37岁的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学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质疑:抄袭或为“破格晋升”? 李宗军涉嫌抄袭的文章《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膜脂肪酸组成和压力抗性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2005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第45卷第3期上。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的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中的“Role of Membrane Fluidity in Pressure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NCTC 8164”(作者B.M.Mackey等,以下简称“A文”),发表在此前的2002年12月。 7月11日上午,《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接到本报记者求证邮件后,迅速回复:此前已经接到举报者的数封邮件,一早上班时又接到举报电话,将上报编委会,尽快作出处理。 记者将李宗军的文章与A文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包括摘要、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五部分。 在摘要部分,李文与A文中的观点与数据完全相同;在材料部分,A文中使用的是英国NCTC8164大肠杆菌,李文为购买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ATCC80739号大肠杆菌,A文中用的高压设备为美式设备,李文使用的是中国内蒙古包头五十二研究所生产的设备,但其所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与A文如出一辙;在研究结果部分,李文中的图表只是在温度取值范围以及刻度间隔上与原文稍有不同,而数据表在格式和内容上则与英文文章完全相同;在分析与讨论部分,李文比A文的五个讨论内容少了一项,其余内容则完全相同;在参考文献部分,A文引用了46处文献,李宗军引用的全部15处文献中有14条文献与A文相同。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李宗军的另外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 11日,《微生物学报》发来电子函件,初步认定李文存在抄袭A文事实。 7月12日,《微生物学报》向李宗军发去质询邮件,请他核实抄袭一事。 巧合的是,李宗军涉嫌前述3起学术不端行为集中爆发在2005年。这一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记者查询,湖南农业大学规定教授申请者需要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国家级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论文10篇、专著一部,作为破格晋升的条件之一。 李宗军是否因破格晋升而起意抄袭?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此联系李本人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进行求证。 还原:寒门学者的2005年 李宗军出身普通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湖南农业大学首届食品科技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9年后,他以本科学历考取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当时仍为副教授的李宗军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湖南。食品科技学院就此在该院网页上刊文称,李宗军“在食品科学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李宗军老师回院工作对于加强该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李宗军副教授是食品科技学院第一位完成食品学科博士后研究的人员”。 2005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出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其间获得诸多荣誉,包括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等称号。 2005年,李宗军因首次系统评价侗族传统酸肉的安全性,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品发酵剂微生物。其研究成果经湖南省鉴定,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对于李宗军来说,是荣誉满贯的一年,如果没有6年后被发现这三起学术不端的话。 7月13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食品学院江汉湖教授,他对指导过的这个博士生依然记忆犹新。“李宗军做博士期间比较用功,论文写的是关于侗族酸肉发酵菌的分离鉴定,做得不错。” 李宗军读博之前就在湖南农大作发酵剂分离的研究,他是国内侗族酸肉方面首位研究者。据江教授说,李宗军的博士论文做得很细,很有特点,论文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食品加工研究会学术会议的一等奖。 当获悉李宗军涉嫌论文抄袭后,江不无遗憾地说:“按道理讲,这种现象明显是很不应该的。很多问题促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应该得到处理。” 解释:抄袭之实事出有因 7月14日一大早,《微生物学报》收到了李宗军的回应。李自称,涉嫌抄袭一事与湖南农业大学无关,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事先并不知情。 李宗军解释说,事情发生于2002年至2004年,当时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兴发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其间临时聘用了一名助手,其个人简介称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涉嫌抄袭文章正是源自助手提供的一份中文研究报告。之后,助手离职,李宗军与之失去了联系。 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李宗军再读该助手的研究报告,认为其内容有新意,写作也比较规范,整理后投给了《微生物学报》。但始终联系不上这位科研助手,就擅自以单独署名的方式发表了文章。 在回答《微生物学报》质询时,李宗军承认,他本人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监管不力、擅自发表助手文章的问题,并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向该刊及读者道歉。 但《微生物学报》编辑在与本报记者沟通时认为,抄袭在事实上已经成立,如果是助手所为,则李涉嫌剽窃。 7月15日,长沙。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涉嫌抄袭一事当面向李宗军求证。 “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我对网友的邮件未予理会,而是对事情进行了核实,然后主动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承认文章确实存有不妥之处,愿意接受学校对此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李宗军说,“我在12日向学校提供书面说明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微生物学报》发来的质询邮件。” 当记者问到科研助手时,李宗军解释说:“助手姓胡,同事都叫他小胡,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记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他工作了大概9到10个月,04年离开,走的时候交给我一些中文资料报告。” 李宗军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他还表示小胡所提供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受企业委托,开展应用型的横向课题研究。再加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企业博士后出站没有论文发表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他本人并不存在主动抄袭的动机。 “当时我比较年轻(37岁),没有考虑到后果,认为这项工作是我请助手来做的,应算是团队成果,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这么处理。”李宗军懊悔地说,“还有就是学术刊物都要求提供作者单位的信息,小胡离开以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法征求他的意见,不好给他署名。我承认自己有错,铸成了抄袭之实。”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能就小胡的真实身份从相关见证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19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证实,该所已就此事专门召集会议,并着手调取李宗军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的档案,将尽快查清事实。 此外,李宗军自称抄袭实是偶然为之,并非出于晋升压力。2005年,其破格提升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是本学校第一位食品科学的博士和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同时是学校考虑学科发展需要所作出的抉择。而学校职称评定材料的准备一般在4-5月份进行,在他向学校提供教授职称申请材料时,论文成果目录中并没有包含当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抄袭论文。 关于另外两篇涉及一稿多投的论文,李宗军称,前者本是投给《肉类研究》杂志的,由于迟迟未得到录用通知,以为不能发表了,于是又投给了另一家期刊社《食品与发酵工业》。另一篇系收到《食品与发酵工业》退稿通知后转投《食品与机械》。 警示:论文被撤销永不再录用 14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符少辉在接到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后,当天即从北京赶回长沙着手处理此事,并支持本报展开独立调查。 15日与17日,该校学术委员会牵头,人事处、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李宗军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研究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校方在17日通报给本报的讨论结果中表示,学校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决不姑息,一经发现,一定严加处理。 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涉嫌抄袭的论文是李宗军在校外工作期间发生的个人行为,且不是故意为之,但学校应从此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学术道德教育,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截稿前给本报发来《声明》,确认李宗军抄袭B.M.Mackey等人的文章事实确凿,决定撤销其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05年45卷3期426~430页的研究论文,同时在《微生物学报》的纸质版和网页上发布撤销该论文的声明,今后将不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微生物学报》在声明中再次警示:任何人发给本刊的投稿,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一旦发现,本刊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并给予严厉处罚。 本报截稿时,湖南农大方面正在汇总调查结果,讨论最终处理决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11680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