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新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八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看点: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扶持政策
qiuyuan809 2016-8-20 23:31
北京(亚洲金属)2016-8-11 为鼓励稀土企业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投资发展,结合今年5月底包头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16年8月8-9日第八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包头市政府和稀土高新区重申并完善了对稀土企业的扶持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原料供给,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凡采购北方稀土集团镨钕类产品的企业优惠5%,镧、铈类产品的企业优惠10%,其余产品的企业以5%的价格补贴;此外,市财政给予采购北方稀土集团原料企业2个月账期基准贷款利息补贴。 2.发展稀土新材料,壮大产业规模 给予稀土新材料奖励,对稀土永磁、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生产企业,依据其实际销售额,按程序审核后,由财政按季度给予4%的政策奖励,年终对全年销售量高于上年销售量的增量,在给予2%的政策奖励。 鼓励稀土资源的综合平衡利用。对全年使用镧、铈量超过1,500吨,3,000吨和5,000吨的当地稀土企业,按程序审核后,由财政年终一次性分别给予100万、200万和300万政策奖励。 3.稀土产业基金和融资租租赁 2016年包头市组织成立“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基金计划募集资金总额66.6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40亿元人民币。,同时开展稀土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帮助稀土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额度少和进度慢等问题。 成立稀土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从市“科技三项费”中每年列支5,000万元。 4.国家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 2015-2017年期间,国家财政部、工信部每年不低于3亿元支持。 5.其他方面 电价优惠:目前稀土企业打包销售大用户优惠(0.06元/度)+稀土企业0.03元/度的补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内政发2016)61号文件中对稀土磁性材料等实行0.26元/度的政策。 技术创新:对市场前景好的稀土中试项目(线)建设,由财政给予不低于20%的资金补贴。 贷款贴息:开发区对规模以上的稀土企业,经评审认定后,按照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贷款贴息,单个项目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人才:对于设立稀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由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设立稀土综合保税区:以稀土交易中心为平台,由稀土高新区规划专项用地,申请设立稀土综合保税区。 其他配套:出台标准厂房和电镀优惠政策。 来源: http://www.asianmetal.cn/news/data/1922969/ 作者:亚洲金属 邱圆
个人分类: 市场要闻|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习总“不能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筐子里”解读
热度 8 曹聪 2013-8-29 19:23
习近平:不能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筐子里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在大连高新区观看了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车用氢燃料电池系统等代表性高技术产品。他说,高新区正在稳步推进。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 http://news.sina.com.cn/c/2013-08-29/133828080218.shtml 解读:中国没有那么多的高新技术。 中国很多所谓的高新区名不副实。 真正的高新区没有几个,也不需要几个。你们休想糊弄习总。
个人分类: 微博|23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访谈“高新区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
shgwang 2012-7-26 13:19
王胜光“高新区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 http://t.cn/zWaKZLP 刘玉海;李宛月 2012-07-21 00:58:12 评论 (0) 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当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和目标,当企业被作为创新的主体时,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以高技术创新为目标并探索20余年的高新区,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其与这种角色之间是否还有不适应之处?又须作出哪些变革与努力?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高新区中心主任王胜光研究员。他长期致力于创新政策研究,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的政策咨询专家。自80年代中国高新区诞生之初,他就开始跟踪研究,至今不辍。 在王胜光看来,中央对高新区在中国创新体系中应扮演的角色并未有充分认识,对高新区的发展缺乏顶层的政策设计和战略支撑。他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国家的创新政策,精选部分开发区和高新区作为国家创新经济区,并由国务院直属。 1. 高新区现在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政策和战略支撑 《21世纪》:2005年以来,中央就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本月初召开的首届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探索了20年,在接下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王胜光:对于高新区在未来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到现在为止,在中央政府层面尽管不乏口号表达,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新区会对未来中国发展起到的作用。因为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高新区还像二十年前,就是那么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提供点“带动、引领、辐射、示范”作用就完了,而没有深入地去做战略性、前瞻性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新区过去是探索性战略导向下的建设,而现在的发展则缺乏有效的来自顶层的政策和战略支撑。 中国的高新区应该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坚。因为伴随着19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成长起来的高新区,一开始就走上了构建创新体系的路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依靠原有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思维和路径,不完全成立。这是因为单纯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微观单元的科技机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下一步该怎么走,现在不是很清晰。而高新区本身是着眼于构造创新体系的平台和系统。 从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角度来讲,高新区不是着眼于微观点,而是着眼于局部整体,这个局部整体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大平台。【埃茨克威兹】的创新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企业、政府构成创新的三螺旋,要有实现三螺旋的混成区。我们说实现产学研合作,基础就在于要建立起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各种中介机构比如孵化器、风险资本等等这样一些主体能够充分互动的一个平台,要有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的配适。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高新区就是在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让这些创新的人才和资本都到这里来,在这里活起来。 《21世纪》:您谈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高新区是创新的平台,那么过去20年的探索发展,高新区是否已经形成了您说的这种创新三螺旋机制? 王胜光:必须承认,有的高新区确实找到了——虽然不是全国的高新区都这样。 《21世纪》:我的观察是,包括高新区在内,地方政府致力于创新的时候,主要是聚集各种相关要素:人才、科研机构、企业、风投等,但这些要素聚集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产生创新。 王胜光:我不太这么看。总体上,近几年高新区一直围绕自主创新链条在做。现在高新区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配置就要考虑到高新区,国家下一步要引导高新区发展,来发挥这个平台的力量,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集中整合资源、支撑高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构建起我国的创新系统,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个中坚的力量来考虑。 《21世纪》:您认为国家目前对高新区在整个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坚地位的认识不足? 王胜光:我们认为,要围绕着国家高新区来建设国家的创新系统,但是国家现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现在讲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这个绝对正确。但是具体怎么做?能说清楚么?但如果说围绕着国家高新区,来做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大家都会清楚的。就是大院大所、国家科研力量、科研布局,围绕着高新区来做。如果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首先是企业依靠谁?在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内生需求不够、环境支撑不力的情况下,光号召企业去创新不会产生多大效果。企业创新需要互补的条件、资产和环境,而高新区就是企业的依托,围绕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 《21世纪》:围绕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这是您作为学者的个人看法,还是政府、高新区管理机构及高新区内企业的共识? 王胜光:我认为现在做高新区的人——就是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包括国家高新区所在地的地方领导,在这个层面上有这种认识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离开这个层面就未必。因为我们是学者,想什么就说什么;但是高新区的官员、地方政府领导都是政治家,都要吻合政治导向。而没有上层的明确信号,是无法形成全国性政治导向的。 2. 高新区未来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协同性与互补性 《21世纪》:如果按您的看法,以国家高新区作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下一步该怎么做?还需要做哪些外在的支持和准备? 王胜光:从高新区进一步建设的需求角度来讲,需要政策的协同性和互补性。政策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地方和中央政策的协同,另一个是地方政府各部门和中央各部门的协同。 政策的互补性:过去创新可能是一个部门的或者一个系统的或者局部的,现在的创新是一个整体的,任何一个部门的自身发展都会关联到创新,同时任何一个部门的政策又都会影响到国家的创新,因此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局限于自己,每个部门的政策,各部门之间的政策相互之间应该产生很大的互补;如果缺乏这种互补,就无法实现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新区怎么做?以高新区为中坚,在政策的设计上,怎么做好以高新区为中心、资源围绕高新区来布局?如何做好政策机制设计,来发挥政策的协同性和互补性?这是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高新区前二十年发展主要是以地方为主导,下一步要更多地偏重一点国家的主导,自下而上的过程要变成自上而下,要建立一个平衡,要加大中央部委层面对于高新区的干预。 首先,就是高新区的顶层设计,包括 体制机制方面,政策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结合下一步国家部委的调整我们要思考如何真正发挥科技部门的作用。中国的创新这件事情得有专门的部门来管,比如类似于国务院成立创新发展署这样的机构设置,它要真正协调国家各个部门的创新政策,不管在别的地方怎么样,在高新区要做到这个体制带来的资源政策互补,来推进高技术创新这件事。 第二,建立一些国务院直属的创新经济区或者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在,中国的国家高新区、经开区,加在一起已经有200多家,两区实际上目前做的事情越来越趋同!部委条块分割的管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没有必要这样重复布局。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合并然后优选出一部分,建立中央政府的直属管理模式,真正作为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也可以叫自主创新示范区。 当然,这两点,尤其是第一点,实现起来非常困难,我们也不能完全理想化来设计这个事。但是从根子上讲,现在很多事情,不光我们的高新区,包括我们的产业发展,条条框框,来自不同部门的条条框框太多。这个背后是利益争夺、利益博弈,所以谁都不愿意放手。我们就是希望在高新区能建立一套机制设计,能够把大家整合到一起来做。其实你看中关村做“6+1”平台,就是这个努力,很明显。当然很多地方说中关村好,但是学不了,你没办法复制。但是这是个方向,必须要向这个方向走。 3. 追赶型国家的创新需要政府组织资源 《21世纪》: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很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韩国、台湾这些东方国家或地区,往往是政府主导高技术规划,但失败的居多;而像英国剑桥、伦敦西区、法国安蒂波利斯,都不是政府规划的高技术城,结果反而发展得比较好,似乎证明创新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路径,有点类似于东方模式,会不会也有这种失败的担心? 王胜光: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的模式跟日韩模式并不相同。首先就在于现实的条件不一样。中国做高新区也好、经济开发区也好,是追赶的一种路径。所谓追赶,就是前面有目标,目标导向性非常强。谁来主导追赶?肯定是政府。所以,中国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政府主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客观的必然。 第二,要追赶,就要动员、组织、整合资源,从中国来看,没有政府这个过程完成不了。甚至可以说,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如果没有政府主导,没有人能完成得了这个资源动员和组织过程。 《21世纪》:靠市场机制做不到么? 王胜光:市场机制不是不好,要看是在什么阶段,什么时候,你要看到你的各种约束条件是什么。我刚才说,因为是追赶,前面有目标,现在没有时间让你自己一点点去武装,在竞技场上,必须给你武装。谁来给你完成这样的武装?没有一个组织、没有一个力量推动,这个事情是不成立的。就必须要靠政府。 进而言之,中国发展高新区的这个模式,带有以前日本、韩国包括新加坡的影子,但也的确是自己的创造,也是国内体制机制的必然。这里面可以批评的地方很多,但总体来看肯定是成功的。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推进模式,或者说是中国未来20-30年左右所要依靠的一种发展模式。 《21世纪》:即便如您所说,作为一种追赶型发展可以遵循此模式,但中国不可能一直定位为追赶的角色,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这种模式还适不适应? 王胜光:我为什么说30年——也有人说50年——假设一厢情愿地想,中国发展再快,也需要30年来完成从追赶到赶超这个过程,这个时间阶段省不了。在追赶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政府主导,而是由非政府力量来主导,那可能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这个问题想一想,那更可怕。 相关文章: 预警高新区:不创新就被边缘化 升级+扩区 高新区何处是边界? 王缉慈:“高新区不能只埋头赚钱” 高新区: 20而始,其命维新
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依托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shgwang 2012-7-23 09:43
王胜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主任 近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 20 项工 程;今年以来科技部也先后出台了电动汽车、高速列车、智能制造、洁净煤技术、太阳能发电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 十二五 ” 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迈入系统规划下的稳步推进时期。结合这些国家的战略和行动,我想谈三点看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当代知识基础 我们现在说的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的新技术革命缘起,而这些新兴产业又主要是建立在 20 世纪以来人类所取得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特别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这种产业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种学科背景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多个产业领域,如纳米技术领域;二是一个产业领域的产品或技术依赖多个学科背景的知识,如手机等移动通讯领域;三是产业的发展与科学知识的探索深度融合,构成了知识探索、技术发展与产业价值实现互为依存的演进关系。 这是我们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所揭示的是产业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知识探索或者说科学知识基础,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品生产与商业模式之间的集成化或一体化模式,知识探索和创造活动被有效嵌入了产业分工的内部,不再完全是独立于产业外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共同发生在产业内部的耦合关系。 所以,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讲,知识是基础、是资源、是要素。由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要有这样的知识基础或构建这样的知识基础。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互补性资本支撑 由于有这种知识基础的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系统工程”。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看,它要求建立起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中介及各类载体、政府乃至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多方紧密合作关系;从研发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它要求有平衡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机制和力量,需要有政府扶持和风险资本对接等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支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迅速和快捷的知识创造和技术更替需要有更为灵活和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传统的垂直整合和滚动发展的方式必须让位于网络化组织和在全球范围横向整合资源扩张和发展方式;从扩大市场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有良好的商业环境,使企业能对市场需求保持高度的灵敏和反应。这其中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就是政府必须对早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支持。 这些需求和要求实际上表现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互补性资产提供的支撑。因此,能够有效提供和增强提供这种互补性资产的环境和空间就极为重要。而就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经过 20 多年建设的国家高新区就是这种空间。 三、要依托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的国家高新区经过二十余年建设,实际上已经成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统计数据显示, 2010 年,全国 56 家国家高新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产品产值的 51.5%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的 34.8% ,医药制造业占全国的 26.5% ,航空航天制造业占全国比重达 27.3% 。 2010 年,共有 13434 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坐落在国家高新区,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 42.2% , 56 家国家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为 33324.6 亿元和 10960.6 亿元,分别占全国 34.3% 和 11.3%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力量。 20 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也已经呈现出了可以孕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集群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集群形态的产业生态环境,其根本在于企业间形成紧密的网络和以此为基础的上下游关联,特别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知识关联和知识互动,集群内部促进创新活动、技术扩散、人才流动等的机制和氛围,以及孕育创新的精神和文化,这些都已经在国家高新区形成。目前,北京中关村的芯片设计、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的光纤光缆、深圳的通信设备、大连的软件外包服务等产业集群,经过长足发展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并呈现旺盛的发展态势。 更为关键的是,国家高新区已经在“局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支持链条,搭建起了官、产、学研、资、介、用的支撑平台和联系网络,高新区对外有高效的融资、融智、融商的渠道和窗口,对内有牢靠的科技支撑平台、土地和资本供给平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产业拓展平台和高效的行政服务平台等,在“局域”内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扩散、工业应用、价值实现等的有机衔接。这些,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赖以培育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简言之,高新区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高新区,也必须依赖高新区;高新区 20 年建设积累的目标之一就在于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依托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政策的最优选择。令人欣慰的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中央政策导向,同时也看到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各地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积极响应和踏实努力。
5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新区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文发表于经济日报7月6日12版)
热度 1 shgwang 2012-7-19 14:27
高新区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王胜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结合我国国家高新区 20 年的建设实践,就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谈两点认识。 一、高新区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支撑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极为宽泛,但就当前着眼的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问题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表现为 技术创新体系 (或系统)建设。技术创新系统属于经济范畴,简单地说,技术创新系统是“创造和应用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新经济价值”的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创造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二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工业应用和商业转化;三是实现新经济价值。技术创新系统可以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也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和部门技术创新系统等划分。一个企业如果同时具备上述三项功能或行为就构成了微观的技术创新系统,我们通常说的创新企业就是这样的微观系统。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则主要表现为如何建立具有上述三大功能的部门以及支撑和促进部门的组织联系,通过相互间的互动作用发挥系统更大的效能和效率,由此实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这样一种系统的建设或实现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行并不简单,它涉及到官、产、学、研、资、介、用等各个相关部门。由于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指这些部门间由于功能禀赋的不同和行为规范的不同彼此间关系松散或联系缺乏)的存在,使得这些部门间建立有效的互动促进关系有很大难度。 20 多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打破制度刚性来缩短这种社会距离,如科技机构改革、经费拨款制度改革、鼓励科技人员流动、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而有效促进了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但之所以现在还要重提科技体制改革,重提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就在于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创新系统建设还不够理想。 20 多年来围绕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取得的另一巨大进展就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尽管高新区建设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但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看,高新区建设的寓意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改革”路径本身。这是因为“改革”主要着眼的是构成创新系统的微观组织单元,是旨在通过改变微观单元的组织能动性来增进彼此间的连结和联系。而高新区建设则是着眼于打造由这些组织单元集体构成的、并能够实现这些组织单元有机互动的集成平台, 通过区域集聚压缩“空间距离”,通过混成组织、联盟组织和网络平台建设缩短“社会距离”,也可以说是主要由于空间距离的压缩而更便于缩短社会距离。 这就为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现实的“抓手”和一种可具体化操作的物理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对内可以通过高新区来完成从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应用和商业价值实现这样的创新系统运行,对外可以通过高新区与广泛范围的创新组织建立联系,形成发达的创新网络。没有这样的操作平台,创新系统的运行往往只能依赖于微观组织的个体表现,系统建设的举措也会迷失在微观散乱之中,“改革”和政策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而有了这样的操作平台,发挥创新系统各组成单元间的组织和功能作用清晰而明显,相互间互动联系变得简单而直接。由此,高新区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发生在高新区里的对创新要素的集成、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激励、对实现创新经济价值的渠道拓展和品牌价值提升,都使得高新区自身日臻强大,并逐步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出主要支撑作用 。 2010 年国家高新区已拥有占全国企业 52.48% 的发明专利、实现了占全国 44.74% 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 33.8% 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完成了全国 53.5% 的技术合同交易。 由此,可以认为高新区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中坚,也可以说高新区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的支撑。 二、高新区创造了有特色的创新体系建设路径 20 多年来,我国高新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体系建设路径。 这条路径总体表现为以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为主导, 它有如下特点: 一是政府整合和调控创新要素和资源。这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为主搭建融知、融商和融资的平台;提供土地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研发机构和建立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以及规划产业园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这主要表现为由企业完成科技成果的工业应用和商业转化,以及企业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由市场决定的创新方向和价值收获。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方向由市场选择,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由市场决定。 四是政府部分参与的创新系统价值分配,并把这样的收益进一步作为要素投入创新系统建设发展的再循环。 这主要表现为高新区管委会(包括管委会背景的平台公司)将税收、土地、公共设施租赁和土地增值以及股权投入等所得再次投入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助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中。 上述四方面特点有别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就一些先发国家而言,在技术创新系统建设中政府、企业、公共部门和市场组织等的作用和关系总体呈现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协同”的特点。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延循同样的路径,由此也彰显了我国探索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路径的智慧和创造。 上述两点认识是对高新区 20 年发展的片段总结,也是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局部思考,希望这样的认识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和对即将开启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都有参考。
3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申报公告
liyadong 2012-7-10 08:49
2012年度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申报公告 为了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苏州高新区坚持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全面实施人才引领战略,现就2012年度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申报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扶持对象 重点支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区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二、申报条件 1、申报者或团队条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或自主创业经历,申报者或团队投入企业的现金一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 2、申报项目条件:所带项目在国内外拥有独立有效的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已在苏州高新区内依法设立,并在2012年度研究开发新项目的创新型企业的法人代表或技术拥有人(主要参股者),符合上述两条要求的也可申报。 在科技投融资领域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有志到苏州高新区创建或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高级金融人才与团队,符合上述第1条的可申报金融领军人才。 三、支持措施 1、科研启动经费:给予50-40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安家或租金补贴:可给予5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或可提供100平米的住房五年租金补贴。获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团队成员可分别申请安家补贴或租金补贴。 3、办公用房补贴:提供100-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 4、风险创业投资:经论证审批,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左右的风险投资,或可给予不少于风险投资基金首次投资额10%的配套投资。 5、项目贷款贴息:自项目立项起三年内可提供30%-50%的贷款贴息。 6、项目成长奖励:获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根据销售收入情况, 可给予150万元的成长奖励。 7、金融领军人才给予5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及创业计划书(见附件)。 2、有效身份证件 (身份证、护照)、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资质证明、原单位任职或有关工作经历、资历证明材料复印件。 3、主要成果(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奖励证书等)及其它证明材料复印件。 4、已创办企业的需提供证明材料(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公司章程及股权结构等)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五、申报方式 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全年都接受申报,每年5月、10月两次评审。第一批评审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5月15日,第二批为2012年9月15日。请将上述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七份报至区科技局;海外或外地申报人可直接以电子邮件申报。申报书和创业计划书原则上控制在50页以内,其它证明材料请整合成一个PDF文件并控制在20页以内。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区科技局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择优确定公示名单,经社会公示且无异议,报高新区管委会审批, 确定资助人选。 六、联系方式: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科技招商服务中心 慕先生, 电话:86-512-68251888-8675,13862581702 E-mail: mu.jw@snd.gov.cn 刘小姐,电话:86-512-68251888-8679,15995768292 E-mail: liu.fang@snd.gov.cn 杨先生, 电话:86-512-68251888-8675,13814816098 E-mail: yang.xhua@snd.gov.cn 地址:苏州高新区运河路8号6楼 邮编:215011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 2012年2月1日
个人分类: 行业信息|4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改革:火炬照亮中国——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一
whyhoo 2012-6-28 22:05
编者按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邓小平对于国家高新区的寄语。20年来,国家高新区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动力,以高端要素的集聚为源泉,以创新创业为支撑,照亮了中国,重塑着中国,并将在未来引领中国前行。本报报道组对国家高新区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走访,试图通过对20年来科技经济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中国创新之路的艰苦卓绝,并为转型年代中国发展路径提供一些参考。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这一系列报道。   美国《时代》杂志在大多数情形下都是撩人的。   在它6月7日推出的中国特刊上,用了一幅血红色图片来展示一条巨龙直奔天际。一点星光下,跳出了一排字来:下一个飞跃。   这是近年来世界范围持续不断的“中国话题”的最新表达。   从经济接近崩溃到总量世界第二,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邓小平说起。   在晚年的时候,面对各国的发展浪潮,邓小平决然发起了一场震惊天下的改革。   中国南部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镇深圳,由此进入了世界的视野。在“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呐喊声中,这里成为中国改革的先锋。   这一束刺目的阳光,照亮了国人蹒跚前行的道路。   “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应占有一席之地。”当邓小平挥毫写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誓言时,在科技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中国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用20年时间在城市里建立起88家国家高新区,并由此生成了中国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奇迹的驱动力。   这场改革在1996年被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誉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在城市里进行改革的探路者   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只有觉醒的人,才敢于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国家高新区正是觉醒的人在城市里“杀出的一条血路”。   从今人的视角回溯,1988年无疑是一个高光的年份。   经过10年思考,就在这一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被后人称为“火炬司令”的李绪鄂,就在这一年,从航天工业部部长的任上调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中国首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历尽了千难万险,就在这一年,宣告成立。   夹杂着泥土的气味,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在这一年,步入了第10个年头。   归拢这些,人们不难发现,国家高新区在城市里进行的这场改革,相比农村里小岗村的改革,晚了整整10年。   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央联合调查组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于维栋,这样解释其中的缘由:“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所有制的调整,要比农村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这也就注定了在城市里进行改革,国家高新区要经历诸多磨炼。   2012年夏天,国家高新区曾经的管理者、原科技部火炬办主任王瑞明,道出了一段往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科技革命浪潮,比如英国的‘阿维计划’、法国的‘技术跃进计划’、日本的‘人类高新技术领域研究计划’,中国被这一系列计划包围着。”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这是国家高新区成立的一个大背景。在此前若干年里,中国丧失了太多的机遇。   ——欧洲人把蒸汽机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时,我们在大兴土木兴建颐和园。   ——欧美加紧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开发时,我们沉沦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当然,在举国体制催生下,中国也不乏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我国高新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大约50年。   中科院计算所工程师王洪德,说出了科研人员的痛苦:“在一个封闭科研系统中工作,距离生产实际远远的,天天过着一种懒洋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一项任务那么多人分,一人一点点,人人吃不饱。”   为了改变这种现实,他递交了“五走报告”:借调走!聘请走!调走!辞职走!开除走!   随着改革开放氛围的一点点浓厚,一批批知识分子,“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改革的能量从破裂的象牙塔中释放出来。   国家高新区的成立顺应了这样的大势,打开了一扇创业的大门。   1988年8月6日,能容纳3000人的北京展览馆剧场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副主任胡定淮宣读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的内容。   在刚刚成立的中国首家国家高新区里,颁布了“十八条”核心政策,比如,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当时一般企业所得税率为55%,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成立时为33%);新技术企业自开办之日起,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这些让台下的创业者“热血开始沸腾”。中关村的改革很快影响到全国。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12号文《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正式发布,批准设立了26家国家高新区。   当年4月,国家高新区的创业者在北京聚集,观看了邓小平欣然命笔“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电视片。他们成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探路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先驱   摘掉“红帽子”,尽可能让创业者有其股。   国家布局没给高新区带来多少财政支持。实事求是地讲,发展高新产业需要大量投入,但在当时我国财政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   为了让高新企业尽可能享受税收优惠,“火炬司令”李绪鄂,数次带领司局级干部,前往相关部门游说,坐足了冷板凳。   这也让李绪鄂坚定了一点,“不能在‘优惠’上相互攀比,而应当更多地寄希望于更新思想观念”。   掂量着40万元经费,望着2.5平方公里等待开发的土地,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学果心里不停地打鼓。   他粗算了一下,开发1平方公里,至少需要1.5亿元。   想来想去,没有出路,他干脆去找市长。   “好,我支持你!”时任成都市市长刁金祥,从口袋里掏出200块,递给张学果。   那些无法安睡的晚上,他伤透了脑筋。终于,他想到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募集资金的办法。   20年后,古稀之年的张学果,回想往事时最大的感受是“要靠自己想办法”。   面对一场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改革,国家高新区注定要在内外部撞击下,寻求新的坐标系。   “小政府,大社会”,成了国家高新区的一种现实选择,这也让它别于衙门做派的行政部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缺少财力的国家高新区,在计划经济的铁幕上,为创业者划开了一道市场经济的口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时,首家国家高新区中关村已探索了4年,首批国家高新区已探索了一年半。   时任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的胡昭广认为,寻找着摘掉“红帽子”的出路,成为那一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突破。当时,几乎全国所有企业,都有一顶“红帽子”——不是“全民的”,就是“集体的”。   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刚刚结束,姓“公”还是姓“私”的拦路石仍然存在。   多年后,胡昭广主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戴红帽子’的企业碰到了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假若坚持遵循集体所有制企业有关规定,企业的公共积累就应归本企业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这一部分财产在偿还了初始投资人的本金及3年利息后,就与初始投资人无关了;另一方面,假若遵循‘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把企业的公共积累放在初始投资人名下,那么,这家企业与私营企业就没有区别了,私营企业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排斥的。”   作为改革先锋,国家高新区没有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   1994年7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进行了两项改革: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用在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初始投资人身上;提出了“兼顾科技人员及全体职工在资产积累过程中的贡献”的产权界定原则。   在“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苏锡常的国家高新区里,拥有中国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乡镇企业。在无望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里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股份制企业数量大规模膨胀。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高新区并未像硅谷一样,突破“谁投资谁所有”的产权原则,但在中国计划与市场的纠结中,这里确实先人一步,把创业者的价值与企业价值捆绑在了一起。   摘掉“红帽子”,尽可能让创业者有其股,这是知识经济产权原则对传统工业经济产权原则的突破。    转型升级的先锋部队   用改革解决改革中的问题,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先锋必然最先遇到改革的瓶颈。   在新世纪吐露曙光时,中国博得头彩:奥运申办成功;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将与国际同行平等竞争;政策优惠将逐步消失。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自身,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集中显现出来。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遭遇了严冬。   网络泡沫破灭,纳斯达克崩盘,深受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一度下行。   中国最知名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的联想和深圳的华为,为国家高新区敲响了警钟——   “贸工技”战略,曾是中国企业最现实的选择,催生了联想在世界PC领域的巨头地位,但其“低成本”的优势,在新时代的竞争中摇摇欲坠;在华为年销售额220亿元、利润29亿元时,当家人任正非大谈危机,写下了那篇震惊全国的《华为的冬天》:“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从联想和华为放大到全国,“贸工技”带来了各地的粗放增长。10年发展过后,国家高新区出现了“土地饥渴”。很多人疾呼,土地得不到解决,长远发展将成空话。   2001年9月16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城市市长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书面讲话被当众宣读。在肯定高新区贡献的同时,他提出了一个新任务:“二次创业”。   10年前的国家高新区已面临转型。作为中国的改革先锋,国家高新区今天遇到的问题,就是国家明天要遇到的问题。   在武汉会议上,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对“二次创业”进行了阐述: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产业发展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加强集成、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改革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   作为“五个转变”的起草者之一,时任火炬中心主任赵玉海认为:“中国高新区在过去20年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路。二次创业是国家高新区的一次变革,这样的实践是先于理论存在的。”   这些声音都明确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从横向空间拓展转变为纵向能力提升,国家高新区才有出路。   国家高新区需要进行新一轮改革。   温家宝总理为其指明了方向。   2005年6月,温家宝在中关村调研时说:“就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温家宝亲自为高新区战略定位: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国家高新区根据不同禀赋,分别向“世界一流园区”“创新型园区”“特色产业园区”三条路径进发。   在“四位一体”战略指导下,一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结构布局悄然展开。    制胜未来的中国增长极   塑造21世纪全球话语权,要对原有体系再次改革。   转型年代是痛苦的年代,旧的逐步消亡,新的还在分娩;   转型年代是竞争的年代,优的淘汰劣的,先发制约后发。   在21世纪里寻求发展,国家高新区就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塑造中国在全球的话语权。这要对原有体系再次改革。   对于国家高新区的长期关注,让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提出,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发活动,95%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全球6万个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的。   这与《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判断正相吻合: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不多;处于高端和全球主导权的产业偏少;尚未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同机制。   在马俊如看来,缩小中外高新区的差距,要创建世界一流园区,扶持几个世界级企业,造就几个世界级企业家。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格局的转变,国家高新区从“一大一小”上寻求突破。   所谓“一大”,就是鼓励行业巨头进行并购。2011年,中关村实施《并购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对并购发生的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费用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助。在全球并购总体放缓态势下,这里的并购额超过2008—2010年3年并购金额之和。   所谓“一小”,就是在“种子”质量上下功夫。举国上下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企业上投入重金。而这些成果大多落户国家高新区。20年前,国家高新区打破了围墙,科研人员可以自由进入经济主战场;20年后,国家高新区再次在人的问题上进行改革。   南京正在推行9条改革,其中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重新点燃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   在中关村里,针对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科技成果入股的企业,进行股权和分红激励。   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国家高新区不断进行改革。   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都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凡是在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都可以拿来借鉴,进行有针对性地消化吸收再创新。   国家高新区设立之初,意在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下运行的“小特区”——“特事特办、特事特批”,但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国家高新区在地方条块分割中有“权”无实。   火炬中心在深入调研后认为,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国家、地方、园区主管部门联合治理。一场“联合治理”的战役随即在国家高新区打响。   对于国家高新区的未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环境;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探索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利益纠缠,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门。   中国改革,加速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步伐;造就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并把他们推向国际前沿。   也许,“中国创造”尚显弱小,一时难与国外巨头抗衡;也许,中国企业家仍需锤炼,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制胜。   但中国崛起的火种早已点燃。就像《时代》杂志所言:超过80%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期认为美国经济向好的美国人只有48%。   因为改革,国家高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因为改革,国家高新区给中国带来了未来和希望。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kj/kjcx/201206/t20120628_166721.htm
个人分类: 科学|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蜀中无大将”时代已成为过去!
热度 2 yangsk 2012-6-5 18:35
“蜀中无大将”时代已成为过去! ——记实近期四川的几项生物技术成果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上篇博文《大政府状态下的生物产业能落实吗?!》,笔者质疑了西部四川过去10年来发生的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荒唐事件,至今无人料理,反映了现有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引起当政者的足够重视,并着手清理之,给全国及四川人民一个交代。 面对西部四川省近日公布的官方统计数字,本年上半年已经有一千零数十万人出外打工谋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民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难道说四川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真的是无路可走吗?非也,仅就笔者过去数月亲历亲闻出在本土的几项生物技术成果,就可以给人以信心。现简介如下: 其一,本年2月9日笔者以专家身份参加了地处成都高新区的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脑利纳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生物制药项目,它是产值已经过亿元的高新技术项目,为我国临床提供了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这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新药。全是由本土本省科学家和企业家研发成功的,能说“蜀中无大将”吗? 其二,四川科学家破译大米香味基因——精确定位水稻香味基因。他们选育出创成都平原亩产记录的香稻。该成果今年二月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成都平原日照短,水温低,要应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香稻栽培品种是有很大挑战性的课题,取得突破太不容易。 其三,四川农业大学31岁的80后李明洲博士,从副教授连升3级成为了目前国内为数稀少的杰出生命科学人才。这源于他执著从事于研究猪的脂肪和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其研究成果以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conmunication,2010,5,22)上,直接通达国际生命科学前沿并与之接轨。令人欣喜的是该论文仅仅发表一天时间就被付费下载达2808次,这是很少见的现象,因为该权威期刊每篇论文每年的平均下载量不过1900-2800次,可见其具有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价值,例如医学上肥胖因素的查找,合理平衡膳食,以及促进健康畜牧业发展都有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蜀中无大将”时代已成为过去!关键的是大政府官员如何有效管理并实施这些本土的生物技术成果,爱惜人才,切实发展四川及西部的生物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减少四川省人口外流打工的“大省”形象。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乌鲁木齐县最新概况
gaojiange 2012-3-25 09:20
乌鲁木齐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北麓凹陷谷地之中,是首府乌鲁木齐市唯一的市辖县。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时,今乌鲁木齐县纳入西汉版图,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属庭州,元归别失里行省管辖,又是高昌王封地。清乾隆 23 年( 1760 年)设乌鲁木齐同知,清光绪十二年( 1886 年)设置迪化县。 1953 年 11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迪化县为乌鲁木齐县。 为顺应城市总体发展需要, 2000 年 8 月,近郊的七道湾乡、二工乡、大湾乡和地窝堡乡交市区管辖; 2002 年 3 月,达坂城地区一镇四乡一牧场划归新成立的达坂城区管辖。 2006 年 6 月,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直机关整体搬迁至板房沟乡。 2011 年 3 月,按照市委、市政府 “ 南控北扩、西延东进 ” 的发展战略,将我县北郊一镇两乡整建制移交高新区(新市区)。目前,乌鲁木齐县辖 1 镇 5 乡 41 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 4141 平方公里,耕地 31.12 万亩,园地 818.1 亩,林地 74.7 万亩,草地 42.95 万亩。总户数 18126 户,总人口 56165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8957 人,占总人口的 15.95% ;少数民族人口 37393 人,占总人口的 66.58% 。政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气温 5.1 ℃ 。 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种优、分布相对集中,旅游资源占全市旅游资源的 60% 以上。目前,全县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旅游风景区(点) 15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1 处(照壁山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森林公园 1 处(庙尔沟森林公园),各类度假村 80 余处,滑雪场 9 个,农家乐、牧家乐旅游接待点 260 余处。有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1 处(苜蓿台生态公园)、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1 处(东白杨沟旅游风景区), AA 级旅游景点 3 处(银都度假村、天牧玫瑰园、板房沟新华联度假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 处(天牧玫瑰园、板房沟新华联度假村)。自治区 SSS 旅游滑雪场 2 处(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白云国际滑雪场), SS 旅游滑雪场 1 处(阳光 sport 滑雪场), S 旅游滑雪场 2 处(五棵松滑雪场、迎峰滑雪场),自治区级星级 “ 农家乐 ” 29 家。 在去年 7 月份召开的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坚持 “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和谐稳县、富民强县 ” 的总体战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首府名片,把我县建成全疆最具吸引力的生态环境功能区、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首府最美的 “ 大花园 ” 、最稳固的 “ 护城河 ” 和全县各族人民的 “ 幸福家园 ”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与首府共奔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是:到 “ 十二五 ” 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6 亿元,年均增长 16% 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实现 4 万元,年均增长 15% 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14.3 亿元,年均增长 12% 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300 元,年均增长 12% 以上(其中,全县 35% 以上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过 “ 万元 ” , 35 个以上村创建成为人均纯收入 “ 万元的村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4.3 亿元,力争突破 5 亿元,年均增长 2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1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5% 以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上游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 60% 以上,农牧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结合首府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各乡镇的功能定位:板房沟、水西沟中心集镇规划区将围绕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和天山大峡谷作文章,努力规划建成全国旅游名镇;永丰乡将借助 216 国道改造,规划建成我县大西沟河河西区域为旅游商贸交通服务的中心镇;萨尔达坂乡将结合 216 国道改造和 “ 亚心 ” 品牌,以及地处全县西部旅游景区腹地的优势,规划建成商贸旅游型小城镇;甘沟乡将依托西白杨沟、菊花台、乌拉斯台等旅游景区,规划建成生态型旅游小城镇;托里乡将依托 4A 级苜蓿台旅游景区和托里风电功能区,加快打造旅游小城镇和风电硅谷的综合配套服务基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今年元月 9 日召开的县委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县委提出了 “ 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求好 ” 的全县工作总基调,要求全县上下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坚持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思路不变,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实重点、突破难点、展现亮点,不断巩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经济发展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为科技政策研究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热度 3 HUA2010 2011-7-14 09:52
7月13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为我国将来五年的科技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目标与行动指南,同时也为科技政策方面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1)产学研合作模式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创新体制 (4)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5)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6)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 (7)知识和技术密集性服务业 (8)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9)地区科技合作 (10)科技金融 .... 大家也可以细读一下( http://www.gov.cn/gzdt/2011-07/13/content_1905915.htm )。我只是粗略总结,有个人色彩,不全之处,请各位老师和朋友补充,,,,,呵呵呵 当然,多数课题是常规性的,不过需要在中国背景下深入的研究。比如,适合目前中国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虽然各界都在说,,,
33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pikeliu 2011-4-2 11:09
趋势 生物研究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人物企业 China today 张博士信箱 专题 生物在线 制药在线 生物招聘 生物汇展 生命科学论坛 学会动态 协会动态 科研院所动态 高校动态 园区动态 地方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生物谷 China today 地方 华中地区 武汉 正文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2009-12-25 9:44:06 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生物谷 !-- 药厂的竞争 合并与并购? 大鱼吃小鱼还是合并?医药巨头面临巨大的选择 更多专题... 相关阅读 葛兰素史克16.5亿美元收购Reliant药业 英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公司(NYSE: GSK)完成收购Reliant药业公司,收购价为16.5亿美元 更多阅读 -- 经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成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昨日,省委召开常委 会议 ,就此进行专题讨论,作出具体部署。 据悉,东湖高新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批复中同意东湖高新区适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等。 国务院批复还支持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积极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在东湖高新区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机构。 国务院批复标志着东湖高新区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按照批复对东湖高新区的定位,就是要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东湖高新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的典范。 省委常委会要求,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增强历史责任感,抢抓机遇,全力支持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东湖高新区发展新局面。( 生物谷 Bioon.com) 中关村: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全国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拥有相对超前的政策供给,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原创经验: 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可享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激励。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如试点待办股份转让、 知识产权 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使用、政府采购、聚集创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试,还会有相关的税收优惠。 东湖高新区大事记 1991年 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1年 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2007年 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9年 获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相关新闻: 光谷生物城 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3551计划”吸引海内外人才 武汉东湖高新区将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辉瑞 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光谷扩大在华研发能力 迅速崛起的光谷生物城——访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 ...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0 个评论
[转载]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优势
热度 1 zhaodl 2011-3-15 11:36
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西安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在新一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位置,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位予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使得西安高新区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功能与作用越发凸显,西安高新区发展必定会受到更多关注、赢得更多支持、将聚集更多资源。 2、文化资源优势 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安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文化的沉积非常厚重,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是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作品的根源。 3、科教资源优势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西安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47所公办高等院校和32所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126 余万人,人力资源丰富。其中6所高校列入国家“211工程”,科教综合实力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民办高校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7人。陕西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42个专业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工科43个,列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二;医科15个,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 4、产业支撑与配套优势 西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是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城市之一。西安是国家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企业数据交换、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等六项试点城市,西安又是国际软件服务与外包示范城市,西安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品出口基地,软件园内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现有软件从业人员8万余人, 近年来,西安的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西安具备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先决条件。【摘自“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实施方案”】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