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木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来是它--博文《那个褐色斑点可能是木星某个卫星的影子》续集
热度 1 guanky 2019-8-3 08:57
昨天发布了博文《那个褐色斑点可能是木星某个卫星的影子》后,今早(San Jose 地方时)张天蓉根据引文的提示找到专门提供木星的月亮信息的网页: https://www.skyandtelescope.com/wp-content/observing-tools/jupiter_moons/jupiter.html 并告知如果我在该网页提供的表格上填入我的观测时间(必须换算成相应的世界标准时 UT)就可查出那个时间段是否有某颗伽利略卫星的影子落在木星表面上。我立即查到该网页填入了我观测到那个褐斑的时间(UT 时间7月25日凌晨4:15左右),得到如下结果 图1 根据该表格查出那个时间段木卫3, 即 Ganymede 的影子正好穿越我们看到的木星 disk。我立即兴奋地将结果发布到群上。张天蓉则更细致, 她注意到表中黑背景的图,通过输入那个时间段的两个不同时间得到两个不同位置的阴影 图2 此结果发到群上我很兴奋,因为图中演示的阴影位置与我拍到的结果吻合。但此图也给我带来困惑,因为按我最初的理解,造成阴影的那颗卫星应该混在木星表面的视角内,只是由于其亮度与木星表面差不多照片上看不到,所以我猜测它应该是我昨天发布的三颗卫星照片之外看不见的那颗。由此我怀疑上图中的标注为G的那颗卫星是否真是 Ganymede 。张天蓉解释说标注为 G 的那颗就是 Ganymede,另一颗可能因其离木星远或光度太弱所以我没拍到。于是我们同时更细致地查看了那个黑背景的示意图发现那个没拍到的卫星是 Callisto, 而且在木星的远右方 图3 于是我重新检查了我那晚 9:15 分拍的视频,做了一个木星刚在左方出现的较清楚的截图。经过用软件将截图的亮度放到最大,终于找到了那个卫星, Callisto (见下图被红圈围起的那个很暗的光斑) 图4 至此,我们已完全弄清了所拍的木星上的那个褐色斑的成因。根据图 4 我们还可以判断那时太阳的方向。 人类使用望远镜观察(测)木星及其卫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精密数据,因此通过本文开始提到的网页早已精确地预报了我拍到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不专业,事先不了解。我的这几篇相关博文只是我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 张天蓉和我一样,此前也不是天文学方面的专家,但她积极、严肃的探索对完成这几篇博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她那里我学到很多。 顺便提一下,拍摄这几篇博文中视频所用的相机, Nikon P1000,确实很不错。适时我将介绍用该相机拍摄行星等所需要的措施与参数设定。
个人分类: 行星观测|2745 次阅读|5 个评论
那个褐色斑点可能是木星某个卫星的影子
热度 1 guanky 2019-8-2 04:01
在发布上一篇博文《 我拍摄到的位于木星北极附近的暗褐色斑是新发现吗 》后不久,我收到我女儿的一条微信,她怀疑该暗斑是否是卫星的影子,因为她从网上搜索到到2009年的一个报道: https://astrobob.areavoices.com/2009/07/20/jupiter-gets-a-shiner/ 该报道介绍了当年澳大利亚业余天文学家Anthony Wesley 在当地时间7月19日晚11点,使用14.5英寸的牛顿反射望远镜拍到的一张木星照片 图1 该照片显示木星南极(可能我的博文将南极误当成了北极,我的确不知道木星南北极的确切定义)附近有个暗褐色斑。报道指出 Anthony Weslay 猜测暗斑是小行星或彗星碰撞所致(原英文 Australian amateur astronomer Anthony Wesley discovered a new black spot near Jupiter’s south pole this weekend that he thought might be the result of an impact of an asteroid or comet) 。 事实上 Anthony Wesley 的原观测报告中还给出另一个猜测,就是该斑点可能是木星卫星的影子,但他又否认了该想法(以下英文摘自他的观测报告) My next thought was that it must be either a dark moon (like Callisto) or a moon shadow, but it was in the wrong place and the wrong size. Also I'd noticed it was moving too slow to be a moon or shadow. As far as I could see it was rotating in sync with a nearby white oval storm that I was very familiar with - this could only mean that the back feature was at the cloud level and not a projected shadow from a moon. I started to get excited. 我将以上报道发到我的一个微信群,很快张天蓉就找到今年5月的一篇相关报道: https://astronomynow.com/2019/05/30/get-ready-for-prime-time-jupiter-and-its-multi-moon-events-in-2019/ 下图是该报道的一个截图 图2 该报道显示今年6月5日在英国(UK)会观测到木星卫星,Ganymede 在木星上留下的阴影,在6月11日在美国也会观测到该卫星的阴影。 根据以上信息,我不能不猜测:在7月24日晚在美国加州 San Jose 拍到的木星褐斑会不会就是木星的一颗伽利略卫星的影子呢? 于是我重新检查了那天拍摄的视频。下面是当天晚上9:15分拍的视频的两个增加了亮度的截图(原视频 DSCN3165(1).mp4 附在文后) 图3 图4 从以上截图可看到木星右方有三颗伽利略卫星,左方则无,那么木星上的那个暗斑点则极可能就是所缺少的另一颗伽利略卫星。张天蓉指出那颗很可能是木卫4。 通常我的相机可以拍到木星的4颗伽利略卫星,下面是我于7月14日晚12:43分拍摄的视频(注:原视频不知何故插不进此文)的一个截图 图5 其中4颗伽利略卫星恰好分布在木星的右方。 那么我在7月24日拍到的木星暗斑究竟是不是其一颗卫星的影子呢? 望专业人士给予澄清 DSCN3165(1).mp4
个人分类: 行星观测|2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拍摄到的位于木星北极附近的暗褐色斑是新发现吗
热度 2 guanky 2019-8-1 09:24
去年发现Nikon新发布的桥式相机 Nikon P1000 的镜头可光学放大125倍,还可进一步数字放大4倍,猜测用其观察天体或可达到物镜口径为70mm折射天文望远镜的水平。于是下决心买了一台,以实现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使用高倍望远镜直接观看神秘的天体。经半年多的使用,感觉很满意。 我在今年7月24日晚 9:00 和 9:32 (美国加州 San Jose 夏令时)使用该相机分别拍摄了木星的两段 mp4 视频(见文后面的两个附件), 发现在木星表面上靠近北极(北极指视频中木星的上部表面通过旋转轴的地点)存在褐色的斑点,大小与常见木星照片上靠近赤道的褐色斑点差不多,而且隔了半小时后斑点位置有明显移动。下面是我根据两个视频的一些截图进行叠加(使用了软件Registax 6) 并用常用图形软件进行一定的色彩处理后分别制作出来的两张叠加照片: 图1 7月24日21:00 木星的视频截图叠加图 图2 7月24日21:32 木星的视频截图叠加图 作为对照,下面附上从百度百科中“木星大红斑”词条解释中的一张用高级天文望远镜得到的大红斑照片 图3 百度“木星大红斑”词条中的木星照片 根据我的寡闻,之前只知道木星的大红斑通常位于赤道附近。我实在怀疑所拍到的靠近北极的褐色斑是否是新发现。欢迎有关专家予以澄清。 在我的一个微信群中,我的一个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首届)同学,张天蓉为解释两张照片中褐色斑点的位移,指出这或许是因为木星自转,由于木星自传周期大约9小时,每半小时自转20度,而我拍到的两个视频时间相差恰巧约半小时,两个褐色斑的位置接近于绕木星旋转轴转了20度左右。 看来,一般消费级的相机似乎可用于观测木星色斑的运动。这不是很有趣吗? DSCN3160(1).mp4 DSCN3171(1) (2).mp4
个人分类: 行星观测|32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流浪地球》给我的启发
热度 2 Taylorwang 2019-2-12 08:06
作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了解到有一部好评如潮的国产科幻电影,肯定激起我强烈地观看欲望。手机上,网上也有朋友推荐网址,在网上看。但作为 3D 大片,要获得震撼效果,当然应该去影院观看。 2009 年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上演,适逢国内大导演张艺谋拍摄,且由国内当红影星主演的《三枪拍案惊奇》同时上演,比较这二部电影,让我感到无限的失望。当时在电影领域,中国与美国的顶级导演的科学素养不知道差了有多远。甚至悲观地觉得以国内高等教育的文理分科,搞文学艺术的人,几乎在高中就不学物理与化学,恐怕国内很难拍出象《阿凡达》这样的科幻大片。转眼十年过去了,终于我国的导演在国内也能拍出国内观众一片叫好的科幻大片。 看了《流浪地球》,感觉这电影的制作手段与方法,与好莱坞的科幻灾难大片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导演与编剧是中国人,主要演员也是中国人,故事的主旋律亦有所不同。当然,作为科幻电影,它不完全是科普作品,并不能要求它的科学原理完全正确。另外,由于商业电影有票房要求,故要制造一些有冲突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观众,从而创造更高的票房。现在看来,导演的目标达到了。 我没有看过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原著,据说电影更改了原小说 80% 的内容。小说的科学原理应该更严谨一些,科普意义更强一些。而电影则故事化多一点,对于宇宙飞船来讲,宇航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是极高的,难以想象在控制室中用酒精点火这样的事发生,因为那样做,无疑于带领宇宙飞船上所有人员集体自杀。但若完全写实,拍成科普教材,在零下 80 多度,且大量空气被木星吸走的地表,大家都只能穿着笨拙的类似于宇航服来表演,那还有什么美感与情节呢?除了少数“宇航迷”喜欢,还有多少人被吸引到电影院去观看呢? 《流浪地球》与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最大不同在于,好莱坞大片往往会显示个人英雄主义,男主角是一个大英雄,最后,不仅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能抱着美人归。而这部大片,则加进了中华文化的元素,男主角具有家国情怀,男主角更爱家庭,为了地球的集体利益,宁可牺牲自己。 我也感觉到 《流浪地球》 的一些情节,有点似曾相识。科学网岳东晓的博文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流浪地球》一段与美国 1968 年的大片《 2001 A Space Odyssey 》关键情节几乎雷同。《 2001 A 》电影中也是在木星附近,两名宇航员觉得计算机叛变,决定关闭机器,但计算机察觉,在他们出舱时杀死其中一人,另一人则费力爬到计算机核心,拔出插卡,计算机被关闭后,发现它原来在执行一 项 秘密使命。在 1984 年的续集 《 2010 第一次接触》中,木星发生核聚变反应成为第二个太阳,强大的爆炸冲击着飞船。《流浪》几乎照抄、挪用了这些情节。 我分析《流浪地球》应该也请了好莱坞的特效团队,或原来在这些特效团队工作过,自己又拉一帮人马新组建了团队。这帮人马,以前做过类似题材的好莱坞的大片,或者学习原来已成功的好莱坞大片的优点,很自然地,轻车熟路,就会套用原来做的那些思路与方法。 从科幻电影,推及到其它,这十年来,在不少领域,中美的差距正在快速减少。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娱乐业,只要找到投资,有情怀,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互联网及资讯业的发展,使专业协作加工,变得越来越容易。如造汽车,只要舍得花钱,都可以采用国际招标采购,购买到全世界最优质的零部件,再将采购的优质零部件组装起来;或寻找专业的代加工企业,如苹果公司找富士康代加工苹果手机,这也是国产智能手机遍地开花,国产电动汽车在国内能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拍电影,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操作,构思好,花大钱,请全世界最优秀的团队,分部,分块制作。如特效,如电影音乐等等。这部《流浪地球》也许就是一个开端,它可能开启了一个时代,类似的大片将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好莱坞独霸天下的好日子也难以为继了。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化,我们如何适应这扁平化的时代?作为一个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精,做强,甚至做到世界一流,这样,当其它单位或个人要完成他们宏大的产品,或计划时,就会选用各块最优的零部件或模块。这个零部件若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很小,也一定会有它的存在和应用价值,就好象《流浪地球》的导演找到优秀的特效团队。
10348 次阅读|5 个评论
朱诺号“探夫”訪木星
热度 4 tianrong1945 2016-11-3 08:16
天后揭秘行星王 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虽然情人和崇拜者众多,妻子却只有朱诺一个。传说朱庇特施展法力在自身的四周拉起了云彩而隐藏其中,美丽而智慧的朱诺却可以看穿云雾 洞察真相,揭露朱庇特的真面目。这也正是地球上天文学家们研究木星(朱庇特)的目标和愿望。木星被厚厚的云层包围,成年累月地刮着可怕的风暴。风暴之下隐藏着些什么?木星的真面目如何?“夫人”朱诺也许能够一探究里,揭露这颗巨星的秘密。因此,科学家们为他们的这个木星探测器取名为朱诺号。 朱诺号并不是第一个飞向木星的人造航天器。在她之前,已经有 8 个航天器拜访过木星。 两个“旅行者”、两个“先驱者”、“伽利略”、“尤利西斯”,“卡西尼”、 “新视野”、等。 “朱诺”号是造访木星的第 9 位地球来客,也是第 2 位被指派“常驻”木星轨道的人造航天器。 除了“伽利略号”之外,“朱诺”之前的大多数航天器去到木星,只是为了“顺访”和“加油”。木星家大业大,接待个把客人不在话下,还可以顺便给客人来个“引力助推”,施舍一点能量,增大速度,让它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完成人类赋予的使命。 当然,在“顺访”的过程中,航天器也偷拍几张木星的照片,测量一些有关木星的数据,传回给地球上的主人,加上常驻木星的 “伽利略号”定期发回的观测结果。这些宝贵的信息大大加深了人类对木星的认识。别的不说,人类发现的木星卫星的数目从 1 位数增加到了 67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这些前期造访者的功劳。 朱诺号的前任使者伽利略号,也算敬忠职守,设计者原来只给它预订了两年左右的“绕木”工作任务。但伽利略号从 1989 年到 2003 年,“绕木” 8 年,总共服务 14 年后,最后因为诸多问题“光荣退役”后“壮烈牺牲”,永远消失在木星的大气层中。之后,这个位置空缺了数年,直到朱诺号。伽利略号还记录了 1994 年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太阳系内两个天体碰撞事件。 朱诺号虽然长相不如朱诺天后那般美丽,却是“集智慧于一身”。她看起来像一架三个叶片的大风车,见图 1 。与人类比较起来,朱诺号高大威武,重量不轻( 3.6 吨) ,仅仅是位于中心处的“大脑”部分,直径便有 3.5m ,与一个汽车拖箱的尺寸相当。三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每一块长 9 米,宽 2.65 米。 图 1 :朱诺号结构 这 3.6 吨的重量,都是些什么呢?其中的 2 吨左右,是燃料和氧化剂。探测器飞行需要能量,特别是在整个轨道转换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次速度变换,这些供给速度变化所需的燃料,都是精打细算而放置的。其余的重量,包括 9 台测量所需的科学仪器:微波辐射计、木星极光红外成像仪、先进星光罗盘、木星极光分布实验、木星高能粒子探测仪、无线电及等离子波探测器、紫外成像光谱仪和朱诺相机。还有磁强计被安置在一根太阳能帆板的顶部(图 1 ),以便尽可能地远离飞船本体,以避免飞船自身其他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磁场干扰磁强计对木星磁场信号的测量。 此外,为了防止木星的强辐射,科学家让朱诺戴上一个沉重的“头盔”:约 0.8 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制成的抗辐射电子防护罩, 总重约为 200 千克。头盔保护着探测器的大脑(指令与数据系统)和心脏(电力系统等)。 即使对航天器的每一克重量都需要斤斤计较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仍然不失幽默地使朱诺尽量人性化,让她带上了三尊乐高人像(是铝制品而不是普通塑料制成的乐高)。他们分别是:手持望远镜探索木星的伽利略、用放大镜明察秋毫的朱诺、以及手握闪电的朱庇特,如图 1 所示。 巡航五年被俘获 图 2 :朱诺号的轨道 不要忽略了研究朱诺号“奔向木星”的运行轨道,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 【 1 】 。 图 2a 显示的是朱诺号被木星俘获之前的轨道,这段路程她走了 5 年,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在木星附近工作 1 年多! 2011 年,朱诺号从地球奔向太空。两年零两个月之后,她返回到离地 559 公里的高度,与地球擦身而过。为什么要再次返回地球附近?如此设计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借力于地球之引力“弹跳”一下!从图 2a 的轨道曲线可见,朱诺号第一次离开地球后,只到达金星轨道的位置就转弯了,距离木星的轨道还远着呢。实际上,那是因为在发射升空的 1 年之后(图 2a 中标志在 2012 年 8 月附近的小白点),轨道设计人员让她作了一次“深空变轨”,也许她那时候的速度还不够到达木星?总之,这次轨道变换使她转回头飞向地球。然后,地球的引力助推,使朱诺号获得了 7.3 km/s 的速度增量!因此,第二次飞离地球的朱诺号(图 2a 中 2013 年的蓝点)来势汹汹,似乎“卯足了劲”,向着图 2a 中最下面显示的木星轨道冲去。 科学家们让航天器返回地球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趁机就近测试检查一遍其上的仪器设备。探测器到太空中游览了一圈,飞行了 2 年,就像是新研制成功的飞机作了一次现实环境下的飞行演习,设计者们需要近距离考察一下: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了?如果有的话可能还来得及纠正,如此才能让朱诺号为木星的探测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地球的引力助推是关键的一步。朱诺号携带了燃料,也可以依靠燃烧它们来获得速度,但燃料有限,烧掉就没了, 2 吨左右也只能为探测器带来 2km/s 的速度改变,将此数据比较刚才所言的 7.3 km/s 速度增量,这种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另一个节约航天器能源的方法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朱诺号在这点上也创下了距离最远使用太阳能的记录( 7.93 亿千米),之前到达这个距离的大多数航天器是利用核能发电。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 5.2 倍左右,因为太阳能量的辐射遵从平方反比率,同样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木星处接受到的光能就只有地球处的 1/25 ,即 4% 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朱诺号有三块尺寸巨大的风车叶片的原因,那上面总共放置了 1.8 万个太阳能电池,它们能为绕木运行的朱诺号 提供 500 瓦左右的电力。 2016 年 7 月 4 日,朱诺号到达了木星轨道。但“到达”并不意味着她从此后就会自动地绕着木星转圈。实际上,对朱诺而言,这是一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她必须经受一个快速降低速度的过程,以便利用这个唯一的机会被木星俘获。该任务由航天器的主引擎燃烧 35 分钟而顺利完成。如果燃烧时间太短或太长,不能使朱诺号被木星俘获的话,她便只能绕行太阳直到终老“碌碌无为度过余生”,而不能绕着木星转,也创造不成丰功伟绩了! 最后,美国独立节的礼炮声结束之际,朱诺号终于传来了表明她“一切顺利,成功入轨”的特殊声调无线电信号,使美国 NASA 实验室的人员欣喜无比,欢呼雀跃! 图 2b 是朱诺成功地被木星俘获后的“绕木轨道”。开始的两圈被设计为周期为 53.5 天的“俘获轨道”,让“朱诺”在 环绕木星的长椭圆轨道上喘喘气。这样做可以节约燃料,因为立即变轨到科学轨道需要很大的速度改变,同时也便于调整仪器并进行远距离观测。如此运行两圈( 107 天)之后,“朱诺”将实施最后一次变轨,进入周期 14 天的工作轨道。 轨道密布似罗网 完成两圈的“俘获轨道”后,科学家们计划让“朱诺”以周期 14 天的轨道 环绕木星“工作” 33 圈(第 4-36 圈)。这 33 圈的轨道不是简单地重复,由于进动的原因,每次的轨道比上次都会偏离一点点,使得探测器能够从稍微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来观测木星。这使得整体的轨道图,像春蚕吐丝蜘蛛织网那样,密密麻麻地将木星包围其中。 朱诺号绕木轨道的进动是由于木星的质量、质量分布、以及木星自身的高速旋转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德西特进动与冷泽 - 提尔苓进动。德西特进动是中央质量存在所产生的影响,也被称为测地线进动,而冷泽 - 提尔苓进动( Lense-ThirringPrecession ) 【 2 】 则是因为中央质量的旋转造成的,以冷泽和提尔苓两位奥地利物理学家命名。测量冷泽 - 提尔苓效应,以此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也是朱诺号的科学任务之一。 木星引起的轨道进动也对朱诺的“健康”造成负面效应。木星迫使朱诺号的轨道平面不断改变、周期不断缩短、近木点的高度不断增加,从开始时 4147 公里的高度,第 36 圈时将增加到 7950 公里。近木点越高越靠近极区,辐射将越强烈。根据计算结果估计,在朱诺的 32 条科学轨道中,后面 16 条受到的总辐射剂量,将是前面 16 条的总剂量的 4 倍,以至于对更后面的轨道而言,朱诺号将超过能够承受的最大辐射剂量而使某些仪器无法正常工作。 巧钻空隙避磁场 如图 3a 所示,朱诺号的 33 条科学轨道像一个网兜一样,将整个木星包围其中,再加上朱诺号本身的绕轴自转,方便各个仪器有机会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对木星进行测量,得到更为全面的资料。 图 3 :在木星磁场中钻空子 木星的强大磁场在其周围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如图 3b 所示。为了减少辐射,科学家为“朱诺”号量身打造了一个 “钛装甲”来保护朱诺的关键部位。这个盔甲能将其遭受的辐射强度减弱 800 倍,另外,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和电路也都预先经过了特殊的防辐射处理:一颗 RAD750 型抗辐射处理器可应对 100 万倍足以致人死地的辐射剂量;抗辐射加固电路和传感器屏蔽装置能进一步减弱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即便如此,这些防辐射措施仍然不够,朱诺号执行科学任务的过程中,高能电子仍有可能穿透头盔,产生二次光子和粒子喷射,导致“朱诺”号彻底瘫痪。 所以。为了进一步减少朱诺号受到的整体辐射量,还必须在朱诺的轨道上做文章。 如图 3b 所示,朱诺号走的是“长椭圆极地轨道”,每一条轨道都是又扁又长,近木点与木星表面非常靠近(只有木星半径的 1.06 倍,木星半径大约 7 万公里);远木点则大约为木星半径的 39 倍。因此,科学轨道上只有“近木点”的一小段靠近木星,轨道的其余部分大都远离辐射带,这样可以减缓辐射剂量的积累速度,让“朱诺”存活足够长的时间,完成 20 个月的科学探测。 用望远镜细观木星的辐射带(图 3c ),科学家们发现在木星环形辐射带与木星之间,存在一个无(少)辐射的缝隙区域。这是许多星体周围环形辐射带的特点,地球磁层也有类似的现象。对木星而言,这个缝隙有数千公里。不过,相比起几百万公里的轨道而言,该缝隙只能算是一个“针孔”。因此,科学家在设计朱诺号的“绕木”轨道的时候,巧妙地利用这个空隙,让探测器从极区俯冲而下,犹如穿“针眼”一样穿过它。瞄准针孔穿针引线,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况且,朱诺号的飞行速度很快,每秒钟就飞过 70 公里。但无论如何,专家们必须利用这个天赐良机,他们有精准的理论基础,准确的计算技术作保证,克服这些困难。这样一来,“朱诺”既能避免来自木星辐射带的粒子暴击,又能使自已与木星靠得足够近,在每条轨道上都有那么几小时 ( 8 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宝贵的科学探测,将这个“星王丈夫”看得清清楚楚! 从刚才的说法看来,朱诺的工作效率好像不高, 14 天的轨道上只有几小时做测量!其实不然,当朱诺位于近日点附近,离木星只有 5000 千米左右。一旦离开近日点,“朱诺号”将飞升到木卫四的轨道之外,距木星约 1900 万千米。但是,在离木星不那么近的地方,也还是可以得到许多有用信息的。因此,朱诺号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仍然有很多事要干,比如说,进行一些远距离的测量,收集引力场及磁场的资料,和地球上的“主人”定期进行通信会话,发送情报等。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利用这段时间调整三个大叶片的方向,让上面的太阳能电池阵列有最充足的阳光照射而充满电。此外,还得进行一定的轨道机动,以尽可能地调整下一次的轨道到避免辐射最有利的经度位置,为下一圈的轨道任务做好准备。 快速自转有玄机 朱诺号在飞行过程中,不停地自转以保持飞行方向的稳定。这是基于角动量守恒理论,类似陀螺,高速绕轴自转的物体有保持转轴方向不变的趋势。并且,在朱诺的整个旅程中,自转的速率不断变化。最开始的巡航路途遥远漫长,稳定性要求小一些,自转速度每分钟只有 1 转,在被木星俘获之后,轨道周期变小,自转速度变成每分钟 2 转。当实施变轨而点燃主引擎时,自转速度提高到每分钟 5 转来保证更好的稳定性。 除了加强稳定性之外,自转的优越性还包括设计简单,在旋转 1 圈的过程中使得所有的科学仪器都转了 360 度,这样相当于一个全方位自动扫描。 终点冲刺自杀亡 地球微生物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任何人造的航天器都可能携带着某种微生物。这样将会给航天器光临过的天体造成“污染”。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测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等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如果朱诺号不小心撞到了这些卫星上,便会“混淆视听”,扰乱科学家们在地球外的生命探测计划,特别是当朱诺号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遭受的辐射剂量逐渐积累,科学仪器也将一个接一个地丧失工作能力,失去控制,出错的几率大增。为了避免意料之外的事故发生,还不如让朱诺号完成任务后主动谢幕,自杀身亡。 因此,这便是朱诺在第 37 个绕木周期的“工作任务”:计划在 2018 年 2 月 20 日飞船时间 11:39 ,朱诺将用尽它的最后一点“力气”,将自己撞向木星,全身投入木星的怀抱,粉身碎骨、坠落消失在木星的大气层中。 (朱诺号的任务中包括了对广义相对论的检验,下一篇中将介绍广义相对论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和验证。) 参考文献: 【 1 】 Juno Mission Trajectory Design – Juno - Spaceflight101 , http://spaceflight101.com/juno/juno-mission-trajectory-design/ 【 2 】 Iorio, L. (August 2010).Juno,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Jupiter and the Lense–Thirringeffect. New Astronomy . 15 (6): 554–560. arXiv : 0812.1485 本文是同步发表 在微信号 “知识分子”和“太空联盟” 系列文章《星星背后的物理》之11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148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太阳活动的分析和预报的短缺何在?彗星的磁扰动注意到了没有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6-4-10 12:34
现有258年的太阳黑子的月均值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利用他进行谱分析可以得到显示,太阳黑子有3个强度较大的可靠周期:11 年、10 年和 11.8 年。还有一组强度较弱的7.1 年倍频的谐频系列。其中,11.8年对应木星周期,10 年是木星和土星会合半周期,这两个周期是引潮力频谱中的强度最大的。似乎11年周期可以由11.8和10两个振动周期合成得到。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太阳黑子的日均值有130年的记录,通过这些分析显示,太阳黑子的短周期成分非常复杂,且随时间和活动强弱而变。整体数据分析显示出 8个较强周期是:2.30年、2.11 年、1.78 年,1.09 年、1.04 年、1.00 年、0.88 年和 0.648 年。其中有6个周期(2.30 年、2.11 年、1.09 年、1.04 年、1.00 年和 0.648 年)分别与行星周期、会合周期及其半周期接近甚至吻合,其中 1.09 和 0.648 年正好是引潮力两个最强大周期的2倍。 为什么10组谐频系列,只有强度最大的6组中主要周期与行星的周期或会合周期对应呢?说明还有很重要的物理现象没有挖掘出来,本人在1974年前后也做过此类研究,并且在1980年和骊山天文台的陈总工程师讨论过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之外的变化因素行星潮汐引力以外的来源。 我的着眼点是放在太阳磁场受扰动的机制上面的,太阳磁场本身就是一个漩涡,他受到很小的扰动就能产生比较大的变化,当然潮汐力给出了最大的扰动,那么是谁把剩下来的扰动带到了太阳身边呢?从整理的资料来看彗星功不可没?本人对彗星出现和太阳黑子11年周期之外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度分析,发现相关度是比较高的。 从机理上来说,彗星掠日,离太阳比较近,他带给太阳最厉害的是磁扰动,有的彗星的磁场被太阳高热破坏,有的彗星受热可以使得温度超过局里点,磁场被破坏,破坏后并没有消失,这些场会夺路而逃,找一个可以安家的地方,太阳等离子体是接纳他们最好的地方。但是太阳磁场本来就是处于一直不稳定的动态平衡,多来一份扰动,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可喜的是国家地震局杜品仁先生在特大地震的宇宙环境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发现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到近日点附近几年,地球地震有明显加剧的现象,他是根据schuster检验法来发现这个关系的,本人也曾经假设另外一些分布做过检验,说明彗星太阳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提出问题,哈雷彗星是先影响太阳磁场然后影响到地球,还是直接影响到地球?彗星质量的引力效应,动量以及热效应无论对太阳还是地球来说都是很微小的,就是地球穿过彗尾时受到的扰动量不大,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动静?彗星是依靠动量本身还是依靠磁场对太阳磁场叠加的扰动被太阳的不稳定放大而产生作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哈雷彗星以外,还有很多彗星,以四年,7年的周期不断回归太阳,他们有的带有很强磁性,在近日点,受热超过居里点,彗星的磁场有的会崩溃,会对太阳产生强大扰动,这比重力或者动量引起的扰动大得多,人类甚至用肉眼看到太阳上出现重来没有过的极大的黑子,戏称彗星把太阳砸了一个洞,这里要分清的是彗星质量多大,太阳多大,以质量,重量来扰动太阳其效果几何?其实微不足道,但是他的磁场对太阳的磁场的扰动可就不一般了。此文不想就磁场稳定性展开了,谈谈在这方面做大胆猜测的还有谁,这里有很多研究天象的古人,古代研究天象只允许官科研究,民科研究是要杀头的。就是这样还有不少记录在案。现代有了图表可资利用,这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相对容易了。 一些国内外科学界人士已经 注意到了彗星与地震的关系,地震专家徐道一等人指出,我国古代常把彗星与灾变(包括地震、旱涝等)联系在一起,国外古代有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亦认为彗星的出现表示灾难和干旱。长期以来,把彗星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看法斥为无稽之谈,但近来有些资料表明,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 日本学者在1978年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的彗星记录,并与世界上大地震进行比较,发现会性欲大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相关情况大体归为两类:一是彗星接近地球的时候,;二是以太阳为中心彗星位于地球的另一侧。 例如1920Ⅲ号彗星从1920年9月下旬开始接近地球,在12月17日距离地球最近,12月16日我国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地震之一——海原8.5级地震,死伤人数达20余万人。再如,1976e号彗星从6月开始接近地球,在8月12日距地球最近,5月底到8月下旬中国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6个,包括7月28日唐山地震。8月16日在菲律宾发生了8.1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大于或等于7.8级地震有12个震例,与彗星对应较好的有四个。从世界大地震来看,亦有许多8级以上大地震与彗星轨道有关,其中包括1897年印度阿萨姆8.7级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8.2极大地震等。 尽管彗星质量很小,从引力角度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电磁作用的角度来看,作为磁扰动对太阳这个本来就不稳定的磁场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提出问题,哈雷彗星是先影响太阳磁场然后影响到地球,还是直接影响到地球呢?大家都知道彗星质量引力效应以及热效应是很微小的,他能够依靠动量或者重力影响太阳吗,我想否定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要说太阳,地球也影响不了,彗星是 依靠他的磁场高热时的突然变化,对太阳磁场的不稳定叠加了扰动,这样的效应实际也是一种蝴蝶效应 。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分析,彗星的磁扰动,是通过太阳不稳定的磁场放大了效应显著呢还是直接叠加在地球上面显著?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确定,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更令人信服。 我们注意到吉林省长岭县科协的印显吉等许多技术人员也注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可惜都没有用到统计的检验方法。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研究队伍的基础院所都不能在这方面投入呢?糟糕的是某“砖家”地震不可预报的一句话,把自己解脱了,把责任也解脱了。深层规律的探索转入民间,在这方面孜孜不倦的大多属于民科或者县级科研机构人员,这是很不正常的。 所以此类探索可以从统计和磁扰动的机理两方面着手,可惜在这些方面都是空白,本人70年代涉猎地震预报,也曾经在文革后77年第一批研究生招生时把类似的统计结果向科学院递交。后来由于实际在航空领域工作,于此项研究无缘,因为等了几十年还没看到有人把彗星的磁扰归纳到太阳活动周期的原由,故发表此文,以期望引起太阳活动或者地震预报专家的重视,如果能起个敲山震虎的作用,也就心满意足了。
个人分类: 地震前兆和预报|29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木星与金星:卡片机傻拍2015(33)
热度 6 zlyang 2015-7-5 15:39
木星与金星: 卡片机傻拍 2015(33) 佳能卡片机 SX170 IS 试拍。 感谢您的指教! 只压缩,未做其它调整。 2015-06-30(周二)晚20:08~20:12 ,木星在金星♀上头。拍摄于天津。 晚饭后散步回来,偶然发现两颗亮晶晶的星星。网上查询后才知道是它们相会。 (1) (2) (3) (4) (5) (6) (7) (8)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5-06-30,珠联璧合 7月1日我国各地可见金星木星近距相聚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6/30/c_127963675.htm 新华网,2015-07-01,各地金星木星攜手閃耀 閃爍天空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7/01/c_127969588.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7/01/c_127969588_4.htm 羊城晚报-金羊网, 2015-06-30,珠联璧合、耀眼争辉 7月1日各地可见金星木星近距相聚 http://news.ycwb.com/2015-06/30/content_20374496.htm
418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科幻][木星上行 Jupiter Ascending (2015)][TC480p][美国][主演
lcj2212916 2015-4-19 20:27
导演: 安迪·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编剧: 安迪·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主演: 查宁·塔图姆 / 米拉·库尼斯 / 肖恩·宾 / 埃迪·雷德梅恩 / 道格拉斯·布斯 / 更多...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jupiterascending.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15-03-06(中国大陆) / 2015-01-27(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2-06(美国) 片长: 126分钟(中国大陆) / 127分钟(美国) 又名: 木升战纪(港) / 朱比特崛起(台) / 朱庇特上升 IMDb链接: tt1617661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相貌平平的女孩朱庇特·琼斯(米拉·库尼斯 Mila Kunis 饰)自幼丧父,如今她以厕所清洁工的身份在茫茫人海中奋力求生。谁知毫无征兆的一天,朱庇特的命运彻底改变,来自外太空的“半兽人”赏金猎人凯恩(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将其劫持,而这一切都与朱庇特与生俱来的神秘基因有关。话说在浩瀚宇宙的最深处,存在着一个屹立数千亿年的埃布拉赛克斯王朝,在前代女王去世后,顺位第一继承人的巴勒姆(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 饰)践祚,野心勃勃地开始了他的邪恶计划。但是朱庇特拥有和前代女王最为接近的血缘,从而对巴勒姆的王位构成了威胁。   原本肩负杀掉女孩重任的凯恩,在和朱庇特奔走在炮火砍杀的过程中,内心渐渐发生了变化……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0951109
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木星最大卫星含水量超过地球 或孕育生命
redtree 2015-3-15 18:45
木星最大卫星含水量超过地球 或孕育生命 作者:韩超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发布时间:2015/3/15 9:39:13   美国宇航局科学部门主管之一格伦斯菲尔德认为,木卫三的冰层下存在深海“打开了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奇妙可能”。   参考消息网报道 “木卫三”是木星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根据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这颗卫星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液态水含量超过地球。美国宇航局11日召开记者会公布了这一结论。   西班牙《世界报》3月12日报道称,根据测算,这片地下海洋深度约为10万千米,相当于地球上最深海洋的10倍多。它存在于150千米厚、主要由冰层组成的地表下。   木卫三是由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观测到的,体积与水星相当,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拥有磁圈的卫星。与地球不同的是,木卫三的大气层非常稀薄,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其中含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从理论模型得出推论认为木卫三可能蕴含一个大洋。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在2002年对其磁圈进行了测量,进一步确定了这一推测。如今又出现了新的证据。   哈勃望远镜被用来观测木星在木卫三引力下产生的极光。由于天文望远镜并不能直接观察到行星、卫星或任何天体内部的情况,研究磁圈就成为一种间接的手段。除了拥有自己的磁圈外,木卫三还受到木星更为庞大的磁场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对极光状态的研究确定在木卫三地面下存在大面积咸水,影响着其磁圈。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德国科隆大学专家约阿希姆·绍尔在召开电话记者会时表 示:“我总是在想我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将太空望远镜利用起来。是否有可能将它用在观测星体内部上?然后我就想到了极光,因为它是由磁场控制的。如果能以一 种合适的方式观测极光,就能得到有关磁场的信息,从而了解这个星体的内部情况。”   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行星地质学家奥尔加·普列托向《世界报》表示:“新数据与此前所知的非常匹配。这一结果相当重要,因为进一步确认了这颗卫星上存在海洋的结论。”   “这一发现是一大突破,表明了哈勃望远镜的能力。”美国宇航局科学部门主管之一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他认为,木卫三的冰层下存在深海“打开了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奇妙可能”。   美国宇航局也认为这一发现对于寻找地球以外适合居住的星球以及生命的发现都是“关键性的”。   不过普列托却表示探测到流动水仅仅意味着达到了适宜居住环境的一个标准,但并不能就此推断生命的存在,“适宜居住和存在生命是两回事”,她指出。(编译/韩超)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空中的惊鸿一瞥
热度 1 wozaikx 2015-1-17 12:44
如果可能,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到1610年1月7日的意大利帕多瓦。现在是凌晨1点钟,映着黯淡的烛光,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 正弯着腰,怀着激动而迫切的心情把他白天刚刚制作完成的望远镜在靠近窗口的架子上固定好… 要知道,自从1609年夏天伽利略听说荷兰眼镜制造商的新 发现,他马上就琢磨自己也做一个。那是一种将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起来后可以拉近远处景物的装置。听说巴黎已经可以买到这样的新奇玩意,有两三倍的放大本领。伽利略先做了个 6 倍的望远镜,效果令人惊奇,他的信心一下增强,研究的兴趣也转向了望远镜的研究。 在 8 月伽利略又制成 9 倍的望远镜,可以比瞭望员早两个小时发现港口进港船只。当时引得威尼斯共和国元老院的元老们争相爬到近 100 米的圣马可钟楼观看,就连 35 公里远的 帕多瓦教堂都可辨认,而近处建筑中的人看上去更是面目清晰。元老们对这个装置十分满意,特别是它在军事方面的用途,并全票通过同意伽利略成为帕多瓦大学终身教授,加薪一倍。 12 月伽利略 用风琴管和两个自己打磨的镜片又造出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当他用这架望远镜指向了月亮的那一刻开始,天文学新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了。他惊奇地发现月球并不像古希腊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完美与光滑,而是一个自身并不发光的表面高低不平、布满圆形的火山口与峡谷的现实中的星球。在新月时观察,他注意到明暗交界处呈现锯齿状,根据阴影估计出月球山的高度,并细致描绘了许多张精美的月图。 在这之后的日子总有新的发现,比如银河是由难以计数的星体的汇成的;猎户座里的星辰居然增加了十多倍… 一月初,回到了本文开始的那个时刻。从这天夜里他把这架新制成的30倍望远镜指向木星时开始,他获得了当时最重要的天文发现。伽利略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用望远镜观看天体,木星呈现在我眼前。由于我已制出一架确实优良的仪器,所以我在木星附近瞥见了3颗星,诚然很小,却很明亮…” 当晚他认为那可能是一些恒星,因为每晚都看到大量新的恒星,但他还是把它们的位置记录了下来。第二天1月8日伽利略无意中再观察时,发现这几颗星与前晚的位置不同,有三颗星出现在木星的西方,他认为可能由于木星是行星相对这些恒星移动而已,但方向让人迷惑与木星原本运动方向并不一致。9日阴云密布无法观测,10日夜空晴朗,他发现木星的西方只有两颗了,终于恍然大悟,这说明不是木星运动引起的,因为木星不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几颗星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他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观测,确定了四颗木星的“行星”…这无疑成为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利证据,因为以前日心说的反对者就声称如果地球绕太阳运动那么月球就不会绕地球运动,现在找到了证据了,木星也是一样带着它的四颗星以12年为周期绕太阳公转,这说明地球至少不是所有天体环绕的中心。 同年3月伽利略出版了一本名字富有诗意的拉丁文小册子——《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他把自己几个月的发现都写进了这本书中。一经出版,几日售罄,欧洲轰动。一时谈论伽利略和他的新星成为一件时髦的事,而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日心说的观点开始被欧洲更多学者所接受… 在四百多年前的那个惊鸿一瞥的夜晚,伽利略不仅仅从望远镜中读出了遥远星空传来的消息,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说,他作为忠实的天主教信徒摆脱了对前人经典的盲从,像对落体与变速运动研究一样,他从观察和实验出发,为近代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巧合的是,伽利略去世的日子是看到木星卫星32年后的那天,按英国当时的历法牛顿同年出生,而300年后的1月8日当代物理学家霍金出生,好乱哦!这还不算,因为在牛顿去世的纪念日,若干年后的同一天笔者诞生,嘻嘻…
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木星人的月亮——也说说月亮的背面
热度 6 等离子体科学 2013-9-26 09:29
为什么看不到的问题。 中秋节,都在说月亮。科学家们,则在说月亮为啥总是一面朝着地球(参见赵斌:《 月球的自转是靠地球引力“捻”动的 》及文中所引博文及链接)。答案多是:因为“固体潮”(或者“液体潮”)。 大部分书上也是这么说的。算是科学界的主流认识吧。 但为什么地球不总是一面朝着太阳?——这是个好问题吧?地球也受到太阳的引力呀。 毕竟太阳的引潮力比月球的引潮力小——这也算是个好答案。 但是还有个问题:木星与自己的月亮间的引潮力要比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潮力大吧?为什么木星的月亮们的性质迥异,有些卫星有“潮汐锁定”(比如那几个伽利略卫星),但是有的甚至轨道方向都与木星的自转方向相反? ——这更是个好问题吧? 所以月亮为什么总是一面朝着地球还有答案:比如月亮本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甩”出去的! 这个答案因为太简单,所以科学家们不喜欢。但也应该算是一个好答案! 当然,出去以后为什么月亮的公转周期慢了下来?或者说为什么地球转得快起来了?这又是一个新问题。—— 需要一个新说法。其实我们如果把”月地分手“时的“地球”(叫earth就不需要打引号了:p)看成一张银河系那样的”大饼“,就好理解了——因为角动量守恒! 所以,这个问题还应该算是一个outstanding issue。有必要问一个为什么,即使对那些似乎有了定论的东西,也从另外的角度去想一下。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月亮,大家就每天晚上看着她想很多美丽的故事、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木星人可比我们奢侈得多——已经确认的木星的“月亮”就有67个之多!远比北京人晚上能看到的星星多!多得没法给每个起名字(起了也记不住),只好编号:月亮1,月亮2,。。。(木卫1,木卫2,。。。)。 有这么多月亮的木星人,把酒问月的时候,想到的问题一定比我们地球人多得多! 不过木星的“大气污染”太厉害,他们八成看不到自己的月亮:p 补充一下: 木星的自转周期大约是10小时, 它的 四个最大的“月亮”(伽利略卫星)的轨道周期是一两天(Io)到十几天(Callisto)不等 。 但是,离木星越近,其轨道周期越接近 木星的自转周期(如Io的1.77天)——这被认为是“轨道共振”引起的。而那些离木星远的“外卫星”,却多是“逆行”的:公转方向与木星自转方向相反。这也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843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不同的日出
热度 1 rczeng 2013-9-4 07:11
今早刚起,来到窗前,偶见太阳从楼宇间冉冉升起,感觉有些异样。赶快拿出相机,站在书房、阳台、阁楼拍下难得的景象。 城市变化给我们的视觉带来冲击。原先的校门口没有这些楼房,这是村民的安居房,去年才竖起来,现在已经建成。 今日所见太阳不同于往日之处,可见如 木星 ( Jupiter)一样平行于赤道的光环(见图1-2)。 图片来自 Google 图1 5:44 图2 5:44 图3 5:46 图4 5:49 图5 5:50 图6 5:57
个人分类: 校园秋色|6911 次阅读|3 个评论
思考题(五)从地球上看,金星亮还是木星亮?
热度 2 qianlivan 2012-3-14 08:56
简单估算一下,从地球上看,金星亮还是木星亮? 提示: 木星距太阳778,330,000 千米(5.203 天文单位) ,直径 142,984 千米 金星距太阳108,942,109千米(0.728,231,28天文单位),直径12,103.6千米
个人分类: 知识|47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强震相伴:金星和木星与月神共舞
热度 2 杨学祥 2012-2-27 06:48
与强震相伴:金星和木星与月神共舞 杨学祥 26 日傍晚时分,天宇将发生金星与木星合月的美丽天象。 网友 gdufo 指出, 26 , 27 号金木月一线,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发生 6.8 级地震。      日期 : 周日 , 2012 年 2 月 26 日 14:17:19 UTC   周日 , 2012 年 2 月 26 日晚上 01:17:19 震源   深度 : 11.70 公里 ( 7.27 英里 ) 行星潮与地震的相关性值得关注。潮汐的叠加作用可以从表 1 中看到,行星潮的作用很微小,大约是千分之几。 表 1 潮汐叠加振幅对比 潮汐叠加状况 比值 潮汐振幅( cm ) 月亮远地潮 太阳远地潮 太阳近地潮 月亮近地潮 日月小潮 日月大潮 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叠加 日月大潮与太阳近地潮叠加 日月大潮、月亮近地潮与太阳近地潮叠加 1 46% 50.7% 135% 54% 146% 181% 150.7% 185.7% 46 21.16 23.32 62.10 24.84 67.16 83.26 69.32 85.42 太阳黑子、潮汐和地震都具有 11a 和 22a 变化周期。太阳黑子活动与地震和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太阳黑子和潮汐的相同变化周期和相关性增大了对地震和气候变化的激发作用:太阳黑子极小和潮汐极大都会导致气温下降。 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德彬 , 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 2011, 54(4): 926-934. 相关新闻: 26 日傍晚天象迷人:金星和木星与月神共舞 http://www.sina.com.cn 2012 年 02 月 25 日 12:19 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 2 月 25 日 电 ( 记者周润健、蔡玉高 )26 日傍晚时分,天宇将发生金星与木星合月的美丽天象。届时,如果天气晴朗,公众可以欣赏到金星、木星与月亮在夜空中共舞的美丽画面。天文专家提醒说,由于地平高度不高,金木合月非常适合进行带有地景和人物的创意天文摄影,有兴趣的公众不妨一试身手。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从 2 月初开始,金星就加速向木星“靠近”,两颗非常明亮的行星将出现在黄昏后的西方天空中,角距离也越来越小。 2 月底,月球也加入金星与木星的聚会,从而形成“金木合月”的迷人天象。   具体来说, 2 月 25 日 ,初四的娥眉月将先接近金星; 2 月 26 日 ,月球会位于两颗行星之间,形成“金木合月”天象; 2 月 27 日 ,将上演木星合月美妙天象。值得一提的是, 2008 年 12 月 1 日傍晚 ,这三个天体组成的“天空笑脸”曾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就本次“金木合月”天象,赵之珩进一步介绍说, 26 日傍晚日落前后,在落日的余晖中,西方天空显现出一弯娥眉月,形似金色的小船。在娥眉月右上方不远处有一颗明星在为它导航,这就是有着“宙斯神”美誉的木星,在娥眉月右下方有一颗明星熠熠生辉,它就是有着爱神“维纳斯”之称的金星。此时此刻,月神、爱神、宙斯神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脉脉传情。当晚,尽管木星光芒四射,但最靓丽的还是金星,它在西天的晚霞里亭亭玉立,舞动彩霞,自身发出银白色的光芒,与娥眉月争辉。   天文专家表示,月球、金星和木星按照各自的轨迹不停地运动,有时会比较接近,从而形成“双星拱月”的形态,这一情形比较少见。 ( 完 )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25/12196768557.shtml 台屏东地震中央在雾台乡 规模 6.1 级:关注潮汐组合 2012-2-26 12:41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潮汐组合 地震 推荐到群组 台屏东地震中央在雾台乡 规模 6.1 级深度 20 公里 2012-02-26 12: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删除 回复 shenghoenyue 2012-2-26 15:36 自动台网刚报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 7.1 级,,不知有没报错 中国地震网是 . 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 7. 级 博主回复 (2012-2-27 06:04) :关注。 删除 回复 gdufo 2012-2-26 15:1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2-02-26 14:17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 北纬 51.7, 东经 96.0) 发生 7.0 级地震。 博主回复 (2012-2-27 06:04) :关注。 删除 回复 gdufo 2012-2-26 14:43 gdufo 2012-2-25 08:51 26 , 27 号金木月一线 博主回复 (2012-2-27 06:04) :关注。 删除 回复 gdufo 2012-2-26 14:42 6.8, 西伯利亚西南 , 俄罗斯      日期 : 周日 , 2012 年 2 月 26 日 14:17:19 UTC   周日 , 2012 年 2 月 26 日晚上 01:17:19 震源   深度 : 11.70 公里 ( 7.27 英里 ) 博主回复 (2012-2-27 06:05) :关注。 删除 回复 gdufo 2012-2-26 14:29 自动台网刚报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 7.1 级,,不知有没报错 博主回复 (2012-2-27 06:05) :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13 删除 回复 gdufo 2012-2-26 16:20 是巧合还是必然,呵呵 2008 年 12 月 1 日 和 2 日,金木月一线。 2008 年 12 月 1 日 “双星伴月”天象奇观。 2008 年 12 月 2 日 11 时 16 分,台湾台东县外海附近发生里氏 6.0 级地震 2012 年 2 月 26 日 和 27 日,金木月一线。 2012 年 2 月 26 日 “双星伴月”天象奇观。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6日10时34分,在台湾屏东县(北纬22.8度,东经120.8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博主回复 (2012-2-27 02:48) :有相关性,值得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3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浪淘沙•金岁月
sunyu367 2012-2-27 00:32
浪淘沙•金岁月
浪淘沙•金岁月 望今夜苍穹 月半双星 不省双星谓何名 百度一番方知晓 太白岁星 话天庭美景 岁月流金 古今兴亡可分明 辈出英雄怎淘尽 共享太平 “木星”别名“岁星”,与金、月同悬苍穹,故谓之“金岁月”,取发展与建设的黄金时期之意,祝愿中华民族,抓住机遇,勇于创造,在复兴之路上豪迈前进。
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木星对气候的影响:2010年和1998年气温的相似性
杨学祥 2010-11-25 05:51
木星对气候的影响: 2010 年和 1998 年气温的相似性 杨学祥 2010 年 7 月 23 日 我收到朱志闯先生的文章《木星对气候的影响》。栾巨庆早就说过,行星是旱涝的指挥者,看来朱志闯同意这一观点,他指出,木星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从历史经验得到验证。木星称为岁星, 木星约 12 年运行一周天, 即每 12 年木地回到大致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今年木星冲日的时间与 12 年前的 1998 年大致相同,从木星冲日的时间表中也可查得 1998 年 9 月 16 日 木星冲日,我们再来看看今年的气候是不是与 1998 年很相似呢? 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说,根据今年前 10 个月的数据, 2010 年和 1998 年同为历史上最温暖的年份。到 10 月底为止,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为华氏 58.53 度。这个温度比 20 世纪平均温度高 1.13 度。气温记录从 1880 年开始。 2010 年和 1998 年确实有相似性,木星对气候的影响值得关注! 附件: 木星对气候的影响 朱志闯  今年北半球夏季气候出现异常,先是热季迟迟不到,后来是极高温天气的出现,再后来是泛滥成灾的大雨,这些极端天气为什么会出现,有没有形成极端天气的诱因呢? 回答是肯定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将隐藏在其中的主要原因找出来。笔者认为导致当前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木星的引力。 木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一颗行星,其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大的。根据计算可知,太阳系内除太阳、月球以外,木星对地球的近距离引力是最大的。并且,木星、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得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的引力提供了向心力;而木星则不同,木星与地球之间不存在谁绕谁转动,木星对地球的引力直接导致地球大气层的移动,因而木星对地球的影响会随着距离地球的远近和木星在地球上的方位――赤纬角变化而不同。 我们知道,木星每 11.86 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木星近日点对应于地球公转周期图中的 A 点位置(地球约在 10 月 2 日 到达此位置),如下图示。很显然,当木星处于 A 点附近时,对地球的影响最大。我们只要查一查木星冲日的时间表,就可知今年木星冲日的时间是 9 月 21 日 ,也就是说今年 9 月 21 日木星、地球都在 9 月 21 日 这天出现在木星近日点 A 点附近。由于木星公转角速度较慢,在 5 、 6 月份木星在 A 点前一点(我们用 B 点代表),而 7 、 8 月份,木星在 A 、 B 点之间(我们用 C 点代表),当木星在 B 点时,地球运动方向与木地连线夹角较大,木地距离变化不明显,赤纬角在增大过程中,由于北极上空冷空气被木星吸引,导致初夏温度不高;而当木星在 C 点时,地球已过夏至点(从 C 点向地球轨道引切线,交地球轨道于 D 点,经计算 D 点位置为地球 7 月 7 日 经过的位置),地球运动方向与木地连线夹角很小,木地距离变化较明显,木星对地球引力增大,赤道附近暖湿气流被木星吸引,向北半球推进,这期间,北半球受南北两个方向的压力,中间受压区域温度迅速升高,条件适宜地带则形成强降雨;当时间推进到 9 月初(地球秋分日之前),木地距离虽近,但变化已不大,而赤纬角逐渐变小,赤道附近暖湿气流逐渐失去向北的引力,导致北半球温度逐步回落;当地球到达秋分点及以后逐步远离木星的过程中,木星转向影响南半球,大大减弱对北极的影响,由于北极上空冷空气在前期已进行较充分的热交换,因此,北半球气温会高于常年。 木星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从历史经验得到验证。木星称为岁星, 木星约 12 年运行一周天, 即每 12 年木地回到大致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今年木星冲日的时间与 12 年前的 1998 年大致相同,从木星冲日的时间表中也可查得 1998 年 9 月 16 日 木星冲日,我们再来看看今年的气候是不是与 1998 年很相似呢? 地球、木星绕太阳公转位置关系图 2010-07-23 数据显示 2010 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11 月 22 日 06:38 半岛网 - 半岛都市报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20 日发布数据显示, 2010 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年。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现掌握有自 1880 年以来的地表气温数据。地表气温数据是以陆地表面和海洋洋面附近的气温、陆地和海洋面积比例等因素综合计算而成。   这家联邦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头 10 个月,全球地表气温为 14.73 摄氏度 ,与 1998 年的同期数据持平,是 130 年来地表气温的最高值。   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下属地球危机研究所几天前也发布类似数据。这家研究所说, 2010 年头 9 个月除创下 130 年来最高地表气温外,还在多个地区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区域最高气温。   今年,俄罗斯和亚洲某些地区的气温创纪录,例如,俄罗斯创下 37.8 摄氏度 的气温记录、巴基斯坦创下 53.5 摄氏度 的气温记录等。就在今年 9 月,美国洛杉矶的气温一度达到 45 摄氏度 。   很明显,全球变暖正在恶化,地球危机研究所气候专家彼得赫佩说,今年确实是诸多气象记录被刷新的一年。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赫佩认为,今年巴基斯坦水患、俄罗斯林火、墨西哥飓风等灾害都与气候变暖不无关联。 据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w/2010-11-22/063821510943.shtml 2010 和 1998 同为全球最温暖年份 第一金融网 2010-11-19 11:21:35 文章来源:美国中文网 作者:佚名 关键词:拉尼娜 温暖气候 海洋表面温度 厄尔尼诺现象 核心提示: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说,根据今年前 10 个月的数据, 2010 年和 1998 年同为历史上最温暖的年份。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 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 ,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说,根据今年前 10 个月的数据, 2010 年和 1998 年同为历史上最温暖的年份。   到 10 月底为止,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为华氏 58.53 度。这个温度比 20 世纪平均温度高 1.13 度。气温记录从 1880 年开始。   除了极少例外,今年的温暖几乎在整个地球表面出现,尤其是北美、非洲和中东。   尽管拉尼娜( La Nina )现象,今年仍出现温暖气候。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 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 ,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根据气候预测中心,温和的拉尼娜情况持续到 10 底。拉尼娜预计要加强并至少在北半球持续到 2011 年春天。   今年 10 月是全球第八个最温暖月。 http://www.afinance.cn/new/gjcj/201011/303552.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4 10:42:19 1998 年和 2010 年暴雨洪水与天文条件 杨学祥,杨冬红 据水利部资料 , 1998 年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是: 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 1997 年 5 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 1998 年 6 月基本结束。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 1998 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 1997 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 1998 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高是影响我国降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 1998 年 6 ~ 8 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 40 年来罕见的。 6 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6 月底至 7 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 7 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1998 年 6 ~ 8 月,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多次出现阻塞高压形势,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亚洲西风带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1998 年 6 ~ 8 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 670 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183 毫米,偏多 37.5% ,仅比 1954 年同期少 36 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6 月 12 ~ 27 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 250 ~ 500 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 600 ~ 900 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 9 成至 2 倍。 第二阶段为 6 月 28 日 至 7 月 20 日 ,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 7 月 21 ~ 31 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 90 ~ 300 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 300 ~ 550 毫米,局部超过 800 毫米 ,比常年同期偏多 1 ~ 5 倍。 第四阶段为 8 月 1 ~ 27 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 7 成至 2 倍。 松花江上游的嫩江流域, 6 月上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性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了暴雨。 7 月上旬降雨仍然偏多,下旬又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 8 月上中旬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局部地区半个月的雨量接近常年全年的雨量。嫩江流域 6 ~ 8 月面平均降雨量 577 毫米 ,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5 毫米 ,偏多 79 . 2 %。松花江干流地区 6 ~ 8 月面平均降雨量 492 毫米 ,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103 毫米 ,偏多 26.5 %。由于 1998 年气候异常,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造成了长江、松花江等流域的大洪水。 1998 年长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 6 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沿江潮位自 6 月 25 日 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 7 月 6 日 达 9.90 米 。沿江苏南地区自 6 月 24 日 入梅至 7 月 6 日 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 10.28 米 ,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 11.29 米 ,超出警戒水位 1.79 米 。    7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 7 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 8 月 2 日 最大达 82300 立方米 每秒,仅次于 1954 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 7 月 29 日 出现最高潮位 10.14 米 ,居历史第二位,在 10.0 米 以上持续 17 天之久。镇江站 8 月 24 日 出现 8.37 米 的高潮位,仅比 1954 年低 1 厘米 ,居历史第三位 。 值得注意的是, 1998 年 1-5 月为强潮汐时期, 6-8 月为弱潮汐时期。强潮汐时期特征是潮汐强弱差距明显,冷暖空气大范围的南北拉锯,冷暖气候大起大落,造成中国大陆南北降雨均匀分布;弱潮汐时期特征是潮汐强弱差距不明显,冷暖空气在小范围内拉锯,冷暖气候在一定能够范围维持稳定,造成中国大陆南北降雨不均匀分布,形成旱涝不均的局面。长江大洪水对应弱潮汐时期是降雨云系长期雄居中国南方的根本原因。 1998 年 1-5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不超过三天。 1998 年 1 月 3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8 日为日月大潮, 26 日月亮在南纬 -18.59969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2 月 28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7 日为日月大潮, 28 日月亮在北纬 0.00051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弱。 3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月亮在南纬 -0.00002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弱; 4 月 26 日 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 4 月 24 日 月亮在南纬 -0.00084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弱; 5 月 2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6 日为日月大潮, 28 日月亮在北纬 18.96751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1998 年 1-5 月强潮汐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整体中等,构成中国大陆冷空气活动南北大范围拉锯的大气候背景。 1998 年 6-8 月为弱潮汐时期, 6 月 21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4 日为日月大潮, 24 日月亮在北纬 19.04097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 10 日为日月大潮, 11 日月亮在南纬 -19.02867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11 日和 24 日潮汐南北震荡使冷空气长驱直入长江流域,是 6 月 12 ~ 27 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的原因。 7 月 1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5 日月亮在南纬 -0.00004 ; 23 日和 10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在南纬 -19.03499 度, 22 日月亮在南纬 -18.52370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但比 6 月小,是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的原因。 8 月 11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2 日月亮在北纬 0.00014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小; 22 日和 8 日为日月大潮, 5 日月亮在南纬 -18.97543 度, 25 日月亮在南纬 -0.00022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不大,基本保持稳定,是降雨云系长期稳定在长江流域的原因。 1998 年 6-8 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相差三天以上。前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使冷空气长驱直入长江流域,后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稳定,是降雨云系长期雄居中国南方的根本原因。最大月亮赤纬角产生的潮汐南北震荡是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的原因。 2009 年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导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发生,并持续到 2010 年 4 月。 2010 年 1-3 月为强潮汐时期,较强冷空气活动使北方低温暴雪频发。 2010 年 4-6 月为弱潮汐时期, 5-6 月降雨带长期滞留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发生连续 11 次强降雨。每次强降雨都与潮汐组合对应。 新华网北京 2010 年 6 月 22 日 报道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罕见洪水,圩垸决堤;三级响应,二级响应 一场抗洪救灾攻坚战正在南方十省区打响。 10 余条河流水位超警,部分河流超 1998 年大洪水。 17 日,广西西江出现入汛以来全国大江大河首次超警洪水。 21 日,洪水淹没了湖南湘江著名风景区橘子洲部分地段。江西第二大河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下游乡镇上万人被困,受灾人口 10 万。 22 日早,决口长度扩大到 400 米 。 国家防总负责同志在江西抚河干流决口现场表示:今年水情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主要江河洪水量级大,部分河流超过 1998 年。江西信江、抚河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重现期 50 年;福建闽江发生 30 年一遇的大洪水。 二是发生洪水河流众多。 6 月 13 日 以来的暴雨洪水涉及长江、闽江、西江三个流域,江西、福建等 110 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9 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洪水。 三是闽江、湘江、资水等南方 11 条主要江河同时发生洪水,近年来少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入汛以来,仅南方地区就连续出现了 10 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与以往相比,南方汛情局部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区一些地区重复受灾,部分地区降雨偏多五成以上。 灾害触目惊心,救灾刻不容缓。截至 22 日,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洪涝受灾人口 5943 万人,农作物受灾 3720 千公顷,因灾死亡 364 人,失踪 147 人,倒塌房屋 33 . 9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 665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多 2 倍 。 1998 年和 2010 年的强降雨记录表明,在夏季弱潮汐时期,由于冷空气南北震荡幅度较弱,降雨带有长期滞留在某一地区的可能,形成连续暴雨灾害和洪涝灾害。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2010 年的强潮汐类型与 1957 年类似, 1957 年的灾害记录值得关注:当年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57 年 1 月 3 日 黑龙江东宁西南发生 7 级地震, 1957 年 2 月 24 日 台湾花莲发生 7.2 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国发生特大干旱;松花江特大洪水,淮河流域大水造成鲁、豫、苏 3 省较严重水灾,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水灾 。 2010 年已发生的灾害: 2009 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 3-5 年; 2 月 27 日 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4 月 14 日 青海玉树发生 7.1 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4-5 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 1957 年的其他灾害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 国 '98 大 洪 水。 http://61.142.127.153:8080/UploadFiles/2629-1.doc 2. 1998 年长江大洪水。 http://www.jswater.gov.cn/News.aspx?NewsId=6807 3. 南方暴雨已致 364 人死 147 人失踪。 2010-06-22 20:32:20  来源 : 新华网 ( 广州 ) 。 http://news.163.com/10/0622/20/69QEMKTQ000146BD.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 2010 年和 1957 年的相似潮汐条件和相似灾害 . 发表于 2010-5-19 13:28: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24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0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澳天文爱好者拍到神秘天体撞上木星照片(图)
杨学祥 2010-6-7 09:57
澳天文爱好者拍到神秘天体撞上木星照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08:00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