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仁智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男人到哪里找?文化精神确认之难——禅的行囊(之五十七)
罗非 2018-1-11 10:48
述评:文化精神是最难把握和捉摸的东西。你说它有,可是你没办法把它拿出来,或者指出来给别人看;你说它没有,它却在无形之中,团结和引领整个民族的方向。别的不说,同是中华民族,有文化精神、和没有文化精神的时代,所作所为就大相径庭,判若两个民族。打个比方,就好像说起心一样。说有,无法拿出来或者指出来;说无,它的作用却极大。有心人和没心人,做出的事情也是大相径庭。同一个人,有心的时候和没心的时候就判若两人。其他的,如仁、智、勇也都是这样。 由于它的难以把握,自古对禅的领会就容易歧路亡羊。有些禅宗信徒,津津乐道于达摩禅师的只履西归,慧可禅师的迹似神仙,以及诸如弘忍禅师的肉身不坏,等等。另外一些禅宗学者,则坚持禅就是生活方式本身,像大胡子在这里所表达的观念,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问题是,如果禅就是那些神迹,那么禅宗的传承可以说每下愈况,到了今天几乎只剩下糖尿病这一件事可以稳定传承了。另一方面,如果禅就是某种 “ 小国寡民 ” 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地球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它的精神又向何处寄托?所以,错误的领会,就会导致文化精神没落乃至断绝。因为,这精神并没有在这些门徒心中得到传承。 所以,白居易的诗, “ 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 ,说的就是,谈文化的人浩若宇宙群星,而其中真懂得文化精神又有几个呢?如果按照白居易的真男人标准,当初唐代就没有几个,今天就更寥寥了 —— 难怪在当今这个时代,人类的性别认同遇到了空前的不明。 由此想起后世印度佛教徒送给释迦牟尼的十种圣人称号 —— 很像后代中国历朝历代送给孔子的诸如 “ 大成至圣先师 ” 的那种,它们是, “ 应供(每个人遇到都要赶快送礼给他) ” 、 “ 正遍知(能够准确地了解全部的真实) ” 、 “ 明行足(引发智慧的努力全部达成) ” 、 “ 善逝(擅长超越这个世界表象) ” 、 “ 世间解(也能够看懂世界的种种表象) ” 、 “ 无上丈夫(男人中的男人,全民偶像) ” 、 “ 调御士(顶级心理咨询师) ” 、 “ 天人师(神仙和上帝都要向他学习) ” 、 “ 佛陀(觉悟者) ” 、 “ 世尊(全部生命形态中进化最高级的形态) ” 。 看起来,还是印度人会歌功颂德,比起印度人,中国人对伟人的任何歌颂都相形见绌。 ******************** 几杯茶过后,惟道带我去看一座围绕五祖真身塔所建的大殿。弘忍的真身塔初建于他圆寂之前的 674 年,它原本也在冯茂山上的禅定寺原址,后来随着庙里的其他建筑一起被搬下了山。塔外的大殿被毁坏过若干次,又重建过若干次,佛座上的弘忍像是 1938 年重修时的泥塑复制品。弘忍的肉身去向不明。根据记载,它可能已经毁于大火。不过惟道告诉我,五祖肉身还在,它被藏在了真身塔下面的地宫里。至少前任监院是这么说的。 弘忍对禅宗的影响难以估量。他的弟子们创建了禅宗的南北二宗,并进入宫廷传法。他们是禅林结出的第一批硕果,他们把禅传播到了整个中国。也因此,历朝历代从各地赶来向弘忍致敬的人不绝于途。诗人白居易( 772 - 846 )也是其中之一(几天以前,我刚刚在洛阳见过他的后人)。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谪到与黄梅隔江相望的九江。期间,他曾到五祖寺一游,并写下一首短诗《东山寺》: 直上青霄望八都, 白云影里月轮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 几个男儿是丈夫。 大丈夫弘忍和他培育出的互助劳作传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吸引他们的不是某种意识形态,不是某种苦行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神奇的东西。吸引人们的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怀疑,那些络绎而来的朝拜者心中虽然装着《金刚经》关于 “ 不住于相 ” 的教诲,但脑际更回响着老子的箴言。至少我自己清楚听到了《道德经》的倒数第二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信和弘忍并没有开创这一切。但他们为 “ 道 ” 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集体平台。我点燃几支香,在佛前顶礼三宝,然后谢过惟道的盛情款待。天色已晚,我回到房间,写过日记,便在雨声中安然入眠。半夜,我听到一只夜莺的鸣唱。几个小时之后,值夜僧人敲响了破晓的钟板,司晨的公鸡立刻在山下响应。天亮之后,该继续上路了。惟道已经为我安排了寺院的越野车,它将把我一直送到扬子江边。不必着急,我心满意足地对自己说,然后翻了个身,继续沉入梦乡。
个人分类: 科普|2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