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钢琴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钢琴家的黑白人生
热度 2 yonglie 2013-7-14 08:47
——旧札新钞 ( 145 ) @ 美国钢琴家 Byron Janis 在自传 Chopin and Beyond, my extraordinary life in music and the paranormal 中说,他很幸运,从四岁就认识自己了( I have known who Iwas ),所以不必像别人那样去苦苦寻找自己( I never searched for myself like so many, with their backpacks, gurus, psychoanalysits. )他的生命就在那 88 个琴键里, 52 个白的, 36 个黑的。 @ 席勒 说文学美术不过是成人的精神游戏, 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未刊稿)里将其演绎为:“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其“诙谐”与“严肃”则融汇了 叔本华 的思想。 @ 数学史家 Eves 引用过 Ludwik Drazek 的一个笑话:某人扔一枚硬币,连着 100 次都是正面。不懂统计的人会说,下一次几乎肯定会出现反面;而统计学家会告诉他,每次扔硬币是独立的,下回说不定还是正面呢。可是, 连傻子都看得出来,那个硬币有问题,它的两面都是正的!
个人分类: 札记|3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样的教育才最好
热度 2 hcrm 2013-2-27 09:24
与一位老师探讨时,他又说到李天一,他告诉我:李双江从儿子四岁时开始培养他书法、钢琴,他还没成人就已经是青年钢琴家了,不能说李双江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那么,李天一为什么会接二连三的“惹事”呢? 这位老师认为,现在一些家长的教育过于“重技轻品”了,即重视技能的培养,轻视品德的修养。 我说教育问题的核心还是“功利”思想在作祟,整个社会都太急功近利了,譬如说学校和家长,家长总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就读,所谓“好”就是将来有利于孩子有一个好的“钱途”;而学校得竞争和生存,即便校长有新的教育主张,可老师们要生活呀,而且想生活得更好,怎么办?必须得迎合“教育市场”的需求。这么一来,整个教育体系就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哪还能把心思花在“育人”上呢? 这位老师也感叹,他十二年教书下来,感觉教育不似当初自己出校门时所想的——他当时就想,应试教育的局面慢慢地总会有所改善,最终会朝着教育理想的方向发展,可结果却是情况越来越严峻,现在好象都看不到希望了。 我很理解这位老师的切身感受,他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所以才会有这么真切的认知。他疑问的是,按理说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教育理念应该有所不同,没想到依然如故,甚至“功利”得更狠。 我想这位老师可能忘了,靠金钱和权力“雄”起来的一代,他们对“功利”的认知更加深刻,起码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有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选项当然是“有钱”的好,包括没钱的人都这么想,更何况那些有钱人呢? 我自己是没什么钱的,所以我说不要太功利之类的话是没有说服力。反之,假如我也有了钱,而且还很多,那么我会怎么讲呢?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会把他送到所谓最好的学校吗?或者说,按某某知名人士所建议的,将孩子送到国外去? 有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在谁?家长、学校还是社会?看看我这疑问排列的顺序就知道了,一、二、三是很明确的。可是,一个人的成长最终得靠自己,因为现代教育是终身制的,特别是自我的教育。身为家长,有以身作则之责,有引导启发之务,更有抽刀断水之义。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教育好孩子,自己的言行是示范,要学会引领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独立之精神和善良之品格,最终在他成年之后自觉地隔断“哺育”关系,使其能自立于社会和人生。 这便是所谓最好的教育,或许很多家长能够理解,却不太赞同,为什么?因为舍不弃“功利”,譬如望子成龙。 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些,学校是否能做到呢?别忘了,无论校长还是老师,也都是自家孩子的父母,他们怎忍心“舍弃”孩子呢?更何况这在他们看来是责任和义务。同样,社会的发展需要“功利”作引导,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否则又如何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 我最后想说的只有两句话:一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此题无解;二是人生本在“取舍”二字,有所取必有所舍弃,就看怎么选择了。 2013年2月27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4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沉寂,倾听宇宙之音
benlion 2012-10-14 20:39
曾经印象最深的两张照片:一是法国密特朗总统在山东曲阜孔庙,一是傍晚时光的一个钢琴家演奏曲子。《复制贝多芬》的神奇音乐来自哪里?独自一人沉浸在自然环境中, 聆 听来自宇宙的声音,或者如同爱恩斯坦所说的宇宙吹笛手的音乐。我想,凡高的绘画、 康 德的哲学,应该都属于这类作品。 莫言 – 是不是,也抓住了这个深刻思想?西方科技的发展,不也是如此,在沉静之中,而不是在喧哗之中, 飞速奔向未来! 兼述 – 从实验、分子到系统生物学的思维方法自我解析 80 年代,国际系统科学诸多理论传入中国,计算机的非诺依曼模型探讨也是那时热点。 图林机和计算机编程,追踪到机械计算器和纺织机花样编程,计算机技术基于系统科学,或者说维纳的控制论、艾什比的神经控制论和香农的信息论等,而混沌和分形几何则可用计算机图形学演示。那个时期,在大学给学生上课过程中,思考了生物形态发生拓扑学和细胞的物质、能量流过程的信息概念,细胞计算机的想法也源于此。 90 年代在中关村,更多阅读到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词汇,加上德国宝林曼公司的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和代谢网络挂图,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转基因生物技术、 DNA 和蛋白质合成、测序和 mRNA 差异显示分析等仪器,生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中心互联网的国际 Genbank 等检索和 DNA 片段、载体分析与设计软件等,从而,带入了一个新的思维体系:一是计算机科学的生物学概念、运算理论与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和操作结合,二是将细胞内的分子电路设计放进诺依曼质点概念内在无结构的细胞自动机里去,这样就走向了现代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了。 80 年代,从生物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理论综合,然后是系统科学的哲学提出结构论,包含了系统的结构整合、调适稳态和分层建构等原理,装配、组装和集成、集装在建筑、运输和机器等标准化设计,乃至影视的计算机合成( synthetic )等都是很重要的方法;因此,系统生物工程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化实施,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成为显著特征。 20 世纪诺贝尔化学奖和医学奖,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学和医学,从细胞分子的结构、合成与反应机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理,转基因、干细胞和基因表达调控、反应链到细胞周期、通讯与信号传导等研究,相关于系统科学的有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和艾根分子动力学等。系统生物学从生物分子系统到细胞发生系统等研究生物系统的机理。基因组计划测定核酸分子碱基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然后,提供分析设计生物系统的程序语言与语法,从而为系统生物工程能够实现以人的需求编程与制造人工生物系统。 至于,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提出,那个思路就更加简单了。 1993 年罗斯林研究所转基因禽类研究,在鸡蛋的蛋黄中表达了外源蛋白质,那么,何不直接设计在蛋清中表达外源蛋白质的转基因研究呢?检索和查阅国际 medline 等文献资料,蛋黄蛋白质在肝细胞表达,蛋清蛋白质在输卵管细胞表达,基因组序列也已经有了,可以进行转基因表达载体设计,再就是当时的乳腺生物反应器概念,于是,1994年整个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课题方案就出来了。国际上第一个得到我的idea是美国Avigenics公司的乔治亚大学遗传学教授,而后,罗斯林研究所也开启了这个项目。 可见,在中国完全可以产生引领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的研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这种趋势了呢?我想,许多人都很清楚为什么。
个人分类: 2012|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静的聆听<New Life >
热度 1 lakeebird 2012-1-30 14:24
无意间听到一个非常好听的专辑《 New Life 》,是美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Paul Cardall(保罗·卡达尔)2011年新发行的。 听这些优美的天籁之音,我习惯于闭着眼睛,安静地坐着或躺着,集中所有的感觉去聆听和感受。他的音乐以钢琴为主旋律,间或伴以轻柔的弦乐,有低沉忧伤的大提琴,也有舒畅的中提琴,表现风格细腻柔情,点点的伤感里却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很好奇是怎样的人能谱写和演绎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曲子,就去百度了他,才发现原来他是有着这么独特经历的人,他的生活和经历比音乐更能触动人心。没有经历过非凡痛苦和努力的人如何能写出如此深邃动人的曲子。 以下内容转自百度: Paul Cardall(保罗·卡达尔)是美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   1973年4月24日,Paul Cardall出生于犹他州的盐湖城。出生体检的时候,医生发现他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只有一个心室。医生认为他只有数着天数生活,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对他进行一系列的心脏的手术。因此伴随他童年的是无数的外科手术与其带来的疼痛,这种情况一直持很长时间,直到他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他8岁开始学习钢琴,学习了几个月后他就退出了,因为无尽的病痛和沮丧的生活。直至高中,他最好的朋友死于车祸,悲伤的 Paul Cardall 谱写了一首曲子“Dave's Farewell”以作哀敬,并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写几首歌曲,后来制作成第一张专辑:《Sign of Affection》。朋友的死激发了他的音乐天赋,接下来的几年他每天都花两三小时进行钢琴练习,跟钢琴家Craig Kaelin学习作曲和编写曲谱。   大学的时候,Paul Cardall忙着学习,同时也在盐湖城的一些高级餐厅做钢琴伴奏。很多人听过他的钢琴之后,纷纷寻问他的个人专辑。于是在1994年,他自己录制了第一张专辑《Sign of Affection》,并销售他的专辑。当时纽约时报的畅销作家Richard Paul Evans购买Paul Cardall专辑之后,被他的音乐深深折服,马上联系Paul Cardall为他的新书《The Christmas Box》谱曲,随后与书同步发行,推出后立即获得了白金唱片殊荣。同年,发生了美国著名的“俄克拉荷马城惨案”,在悼念亡灵的音乐会,Paul Cardall受邀出场演奏钢琴。Paul Cardall曾经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1999年,Paul Cardall签约美国著名的唱片公司Narada,随后发行了个人第三张专辑《The Looking Glass》,其灵感来自Richard Paul Evans的畅销书《The Looking Glass》,这也是Paul Cardall和Richard Paul Evans的第二次合作。Narada对Paul Cardall第二专辑《The Christmas Box》重新采样后推出,也得到热烈反响。芝加哥太阳时报称赞Cardall的歌曲“非常动人并具感染力”。   2002年,Paul Cardall发行了两张新专辑《Daily Devotions》和《Miracles: A Journey of Hope and Healing》,受到广大乐迷的赞誉,被评为2002年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   2005年,Paul Cardall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Stone Angel Music”。唱片公司陆续签约了Steven Sharp Nelson、Ryan Stewart、Jake White等多位艺术家,并发行了很多的唱片。同年Paul Cardall发行了新专辑《Primary Worship》。   2008年,Paul Cardall被医生告知他的心脏严重衰竭,如果不在一年之内找到替补心脏并移植,他就会衰竭而死。医生同时担忧Paul Cardall的年龄大大曾加了手术成功的难度。虽然如此,Paul Cardall却没有畏惧,他发起一次活动:“如果你被告知你的生命只有一年时间,你会做什么?”,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2009年9月9日,医生终于找到了比配的心脏,并成功移植给Paul Cardall。所有的乐迷都为他欢呼。   2010年,心脏移植手术一年后,Paul Cardall发行了个人自传和同名专辑:《Before My Heart Stops: A Memoir》,随后鼓励艺术家举办了慈善音乐会和拍卖会以帮助那些有先天心脏病的儿童。他和妻子Lynnette在Salt Lake Community College建立了一个奖学金计划,帮助那些谁被先天心脏病影响学业的学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的本质与世界一流
热度 25 gfcao 2011-6-13 23:02
在凤凰台的一次访谈节目中,郎朗的美国导师,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钢琴家格拉夫曼说:“中国人有一种第一名心态,我觉得没有什么第一,我所遇到的那些音乐家各有所长,他们都影响了我。”格拉夫曼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竞技”成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常态,包括教育界。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听起来简而单之的问题我们真的清楚吗?“教书育人”是从小学一直喊到大学的口号,教书似乎是做到了,育人呢?教书的目的是什么?育人的目的是什么?就说这奥林匹克竞赛吧,一个本来很平常的奥林匹克竞赛,到了中国就完全变了味,什么叫奥林匹克精神?我们清楚吗? 《奧林匹克宪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 (Olympic spirit) 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我们把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全扔掉了,只剩下竞争。当然,如果我们的教育竞争是培养了多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倒也无伤大雅,与教书育人的本意并无相悖之处。可我们竞争的是什么?拿了多少块金牌!有多高的升学率!金牌能代表教育水平吗?升学率高就意味着教育水平高吗?为了这块金牌,孩子、家长需要付出多大代价?需要有多少孩子做陪葬?如今,奥利匹克早已染上了铜臭味,尽管政府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各学校不得进行各种奥数培训,但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奥林匹克培训何时停息过?不过变换了一下花样而已。最令人无奈的是,奥林匹克竞技场犹如屠宰场,孩子与家长们就是被宰的羔羊,可悲的是你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被宰。因为你只要获得 XX 奖,可以保送到好中学,犹如打开了通往成功之门。中考试题中奥数题司空见惯,你敢不学奥数?教育俨然成了赚钱的机器。中学入学考试也逐渐形成了恶性竞争,这还是教育吗?一位美国西北大学的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小学三年级以前是肯定不考试的,五年级有部分考,但学生在考卷上是不记名的,考试只是为了掌握孩子学习的情况。”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众人皆知。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卢梭说:教育的本质就是“ 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本质是“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 六个解放 ”: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本质是西方式还是传统的中国式?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高谈阔论教育,我们懂教育吗? 大学教育如何?大家都在争创一流,名校目标是世界一流,地方目标是国内一流,一流的标准是什么? 1987 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评价本国一流名校之先河,它对全美重要大学和学院以优劣排序公布结果,俗称美国大学排行榜。其对国家级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15 个指标:学术声誉、学生选择、教师资源、经费资源、毕业率排名、校友满意程度、校友捐赠比例、新生的 SAT/ACT ( SAT 是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的简称即学习研究能力测验, ACT 是 American Collage Testing 的简称即美国大专院校考试)百分位数中间值、学生成绩居高中班上前 10% 的新生比例、接受入学申请的人数比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全日制师生比、学生平均教育开支、学生毕业率。其中最重要的是前 4 项指标,即 学术声誉、学生选择、教师资源和经费资源。 中国也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委托某高校参考国外著名的评价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 9 个可以数字量化打分的指标: 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篇数、科学引文索引( SCI )收录的论文篇数、科研经费、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师均博士后数量、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本科生与教师的比例。 我这外行自然不敢对人家辛辛苦苦研制出来的指标妄加评说,不过我们自己制定一个指标体系然后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不觉得有点怪诞么?要么就别跟人家比,如果一定要跟人家比,那就拿大家公认的指标体系来比,不能自说自话。 说来说去,还是格拉夫曼那句话一语中的,都是“第一名心态”惹的祸。教育本来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每个高校都有各自的特点,正所谓千姿百态,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既定的尺度来衡量呢?这种衡量与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有何本质的不同?你真的一流了,不用你去争取,人家自然会认同你的一流,你下流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指标粉饰自己,人家也不可能把你当一流。归根结底,一流不是争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个人分类: 杂文|16569 次阅读|5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