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理需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3. 关于增生与再生机能
热度 2 guoliuhu1950 2017-3-3 21:24
3. 关于增生与再生机能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认为, 在机体的正常生理范围内, 它的任何一个局部, 都与整体性平衡势能保持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即是正常机体中任何一个局部, 服从于整体生理需要所具有的一种正常功能。正常机体中的任何一个局部细胞, 都不能随意发生变化 。都是在整体性平衡势能的严格控制下, 也就是在整个机体各级物质之间生克制化规律的相互作用中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 不断进行生长、发育与进化过程的。 此外, 生物机体组织的细胞, 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所产生的代偿性机能的再生与增生过程,都是在这种整体性平衡势能的促进和制约下进行的。 因而它们的再生与增生机能 都是有限度的, 一旦与整体性势能达到平衡, 这种局部细胞的再生与增生机能便会停止。如机体中成双器官少其一, 剩下的另一个器官, 就会在整体性相对势能的作用和促进下, 产生肥大与增生。 一旦与整体性势能达到新的平衡, 这种增生机能既会停止。 中医现代生理学认为,非平衡的有机结构形态,是开放系统“活”的根源;相对势能不断趋向新的平衡,是“活”的客观动力。只有非平衡的机制,才是趋向新的平衡的条件。这个新的平衡还未完成,既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非平衡机制,这就是开放系统 (不可逆过程)生命的客观。 如两个肾脏去其一, 保留下的一个会自动增生。在其局部组织增生与肥大的同时,其机能与功能增长也近一倍,来补偿(促进)整体的生理需要。 一旦与整体性势能达到新的平衡 , 这种增生机能既会停止。这个现象早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但其解释仅为, 机体固有的代偿机能、再生与增生机能 。这种解释, 仅是生命机体的现象描述,离客观和必然的认知高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认为: 促使其增生与代偿机制产生的客观因素,是局部势能与整体性势能在相互作用中逐渐趋向平衡的必然现象。 如两个肾脏去其一: 图一、两个肾脏 图二、去其一: 图一:           图二:   A 势   设:整个机体---A 势 A 势  ↓ ↓ 肾功能-----h 势 ↓ ↓  ↑ ↑   ↑↑ h 势 h 势 h 势 从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一中两个肾脏与整体相对位置之间的相对势能,在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中,已经形成的功能趋向平衡的适应状态。如图二中 两个肾脏去其一,剩下的一个肾脏与整体新陈代谢的相对势能关系,既失去了平衡关系。 图二的整体性势能未变,而肾脏局部相对整体的势能关系却减少了一半 ( 一个肾脏的位能(势能) 与整体性势能在相互作用中明显的不足──功能上的不平衡)。这个时候,整体性势能(整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在与剩下的一个肾脏的相互作用中,为了继续维持新的平衡(客观性质),既会自动产生促进一个肾脏增生与肥大(动力)的相互作用。这种相对位置势能促进的相互作用,一直持续到一个肾脏的势能(位能)──功能, 与整体性势能( 整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重新达到新的平衡时, 其肥大与增生机能既会停止(制约作用)。 相对势能不平衡时,即是相互促进(相生)的客观动力;新的平衡既是相互制约(相克)的自然力量。 这就是机体各局部组织的势能与整体性势能持续不断的趋向新的平衡的有力佐证。 在此,举一个机械的例子: 十个气压平均作用于两个同样的气球,它们的体积大概是同样大小的两个体积。如果同样十个气压,全部作用于其中一个气球,那么,这个气球的体积既会比那两个气球中的一个气球增大近一倍。这个机械相互作用的势能原理,与生物机体两个肾脏去其一而产生的增生与肥大的代偿性增生机能,是有一定客观联系的。不过它们之间的同样增大,在物质的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把十个气压比作生物整个机体中新陈代谢的总功能(进食与运动;心脏与血压等代谢的总功能),把气球体积比作肾脏的渗透功能,其中相对位置相互作用的相对势能关系,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这就是整体性势能新的、动态的平衡机制的促进和制约的自动控制机制,是自然和客观的基本规律。 这就是有机生命体中整体性势能(位能)动态的不断趋向新的平衡自然因素客观存在的一个有力佐证。也是相生、相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自然因素客观存在的有力佐证。 那些已被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所发现的关于能量代谢的表现形式与相互作用关系,都是中医现代生理学证实与证伪的佐证例题。 如胃切割2/3,肺切除3/5等增生与代偿机制,依次类推。 这种机制绝非什么奥密的自我调节系统──促进与抑制的增生与代偿性生物自动机能的描述, 而是按照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所发现的生物学规律而产生的客观现象。 这也是“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进行科学检验、证实和证伪的一个验证例题。 一般的平衡状态,特别是动态的趋向新的平衡的状态,是平常不能再平常的现象,是不会引起人们的特殊注意的。特别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其所侧重的是结构形态的研究,对其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状态, 一般是作忽略不计来处理的 。但中医的基础理论,恰恰是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表里、虚实、寒热的整体能量关系和其整体与各局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所以,中医现代生理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特命名为: 中医现代生理学 。 随着平衡化学、非平衡化学的不断发展,力化学雏形已渐成。化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分界亦渐统一。随着生物力能学,宏观生物力能学与微观生物力能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对生命活动 必然的客观规律 ,将有“认知”上的新的突破。 动态模式认为:其中的非平衡态,应该是有域界的 ( 不是无限度的远离 ) 。有生命活动,这个系统就不会平衡。绝对的平衡意味着死亡,绝对的平衡意味着新陈代谢的停止。
个人分类: 基础理论|670 次阅读|3 个评论
爱情是生理需要
热度 2 dongzg101 2012-4-15 17:57
爱情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不像以前,一个人就可以生活,在经济上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是很大,很多人结婚时父母朋友不停催促的结果!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由,两个人就要顾及对方,没有那么多自由了!从科学上讲,在一定年龄,人容易陷入爱情,和遇到的人无关。你无论遇到谁,只要你陷入,你都会理解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关心你。爱情具有排他性。爱和恨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在于你的观念,我们从小接受很多错误的观念,因为没人教我们,中国的中学,谈恋爱是不准的!情商低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错,是我们的教育的问题!
个人分类: 情感|2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缺乏创造力的心理学原因
热度 1 duke01361 2012-3-7 03:26
我缺乏创造力的心理学原因 我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流派,我这里不想解释原因,节省时间计,我想直截了当地交待一下我为什么越来越缺乏“创造力”,主要的心理学依据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一项比一样“高级”,而能够使我从内心深处产生“创造”的冲动在于我所有的生存条件,所有的生存环境,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得到了满足,那么我就只剩下一种去“创造”的需要了!而这样的状态还能创新! 除非像过去那样,兴天理灭人欲望,用道德判断和社会舆论引导科学家和大学教授们“清心寡欲”地去“创造”! 现在这样好象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普遍贫困,大家都在忍受,这符合心理学的“均衡理论”,大家都那样,所以清心寡欲地去“创造”,这样一种状态也能够维持! 但现在不行了!很多人很富有了,你想你从小学到博士,再到教授什么样,这样的路途是“路漫漫”,不但你自己付出了很多,献青春,献子孙...总之,你付出了很多。但结果是你的投资蛀本了!你的月薪不能满足你的“生理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你想你如果想“自我实现”,去干什么?去讨生计! 所以就没法以自我实现地去“创新”,去“创造”了!难道还不是这么个道理么? 在此随便解释一下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以及马约瑟关于中国科技的悖论,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没有什么了,你想穷的时候想干没条件,富的时候有条件不想干!你想这还“创造”什么呢?!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888 次阅读|1 个评论
道德是如何分级的?
热度 2 duke01361 2012-2-27 16:40
道德是如何分级的? 什么是道德? 道德(Morality)是判断人们行为对错所依附的一套由信仰、价值观等组成的一套体系。 道德体系可以分为约定俗成前的道德体系(Pre-Conventional Morality)、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Conventional Morality)和“遵循原则”的道德体系(Principled Morality)。 其中,约定俗成前道德体系是道德体系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于人的生理需要和生存需要的价值体系;而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则主要由做好人,遵纪守法的道德体系组成,比如教导孩子做个好孩子,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权威等等;这是道德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道德体系的发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遵守原则”的道德体系,比如人们倾向于彼此遵守“社会契约”,习惯用普适的伦理价值;以及由此及彼的“普世”原则。 心理学家Kohlberg认为上述道德的三个层次具有渐进性和层级性,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育而依次发育形成的。比如,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大多情况下使用道德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随着人识别能力的发育,逐渐形成道德体系的第二层级,即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公民;尊重权威,避免遭到权威的指责等等。需要注解的是,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个层级的道德判断能力。 但是,Kohlberg认为大多数的道德体系都能发育完善,但事实是,并不是所有人群或社会的道德体系都能够发育完善。大多数人的道德体系建设很难达到“遵循原则”的道德体系(Principled Morality)的层级。很多人甚至很难越过“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因此能够达到或超越“社会契约”道德层级的人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社会人群中“精英”人群。 由于很多人很难或根本达不到Kohlberg道德发育层级的“遵循原则”的道德体系层面,因此有人认为他的这个层级的道德体系过于“主观”!比如,很难判断个体的“避免自我谴责”和个体自觉增进“社会公益”这两个层面的道德体系熟高熟劣;同时,很多社会的道德体系并没有“遵循原则”的道德体系(Principled Morality)。 我个人觉得我国的道德体系似乎缺乏“遵循原则”的道德体系(Principled Morality)的层级,可以讨论!
个人分类: My Ideas|54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ZZ植物培养主要培养基的特点
热度 1 yzhimao 2011-10-31 10:48
常用的培养基及特点如下: (1)MS培养基 它是1962年由Murashige和Skoog为培养烟草细胞而设计的。特点是无机盐和离子浓度较高,为较稳定的平衡溶液。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较合适,可满足植物的营养和生理需要。它的硝酸盐含量较其他培养基为高, 广泛地用于植物的器官、花药、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效果良好 。有些培养基是由它演变而来的。 (2)B5培养基 是1968年由Gamborg等为培养大豆根细胞而设计的。其主要特点是含有较低的铵,这可能对不少培养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实践得知有些植物在B5培养基上生长更适宜,如 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 。 (3)White培养基 是1943年由White为培养番茄根尖而设计的。1963年又作了改良,称作White改良培养基,提高了MgSO4的浓度和增加了硼素。其特点是无机盐数量较低, 适于生根培养 。 (4)N6培养基 是1974年朱至清等为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花药培养而设计的。其特点是成分较简单,KNO3和(NH4)2SO4含量高。在国内已广泛应 用于小麦、水稻及其他植物的花药培养和其他组织培 养。 (5)KM-80培养基 它是1974年为原生质体培养而设计的。其特点是有机成分较复杂,它包括了所有的单糖和维生素, 广泛用于原生质融合的培养 。
2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什么?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22 04:38
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什么? 很多患者都咨询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什么?的一些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患者对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还是比较认可的,那么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哪?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请这方面的专家来讲解一下。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扬长避短,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见效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1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中医治疗糖尿病要注意什么呢?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与西医并不冲突,主要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中医认为养生讲究顺其自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主张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要学会自我调护。但自我调养绝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属实证,补药有百害而无一利。 2、良好的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黄帝内经》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饮食。2型糖尿病人,在认真进行饮食管理与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无严重急、慢性病发症的轻型糖尿病,尤其是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者可单纯适用中药治疗。 抓住降血糖的核心点,走出化学药物降糖误区 3、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尤其是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 4、中医认为治疗糖尿病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解情绪,这个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中医认为,疾病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心理的问题。
1593 次阅读|5 个评论
段氏现象---有感于段振豪先生的绯闻
wangyl2117 2011-7-13 09:26
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