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子

相关日志

泼墨:上善若水
youngplant 2014-12-6 20:58
(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个人分类: 书法|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著名“诗人、作家”眼里的安全
wangbing187717 2014-11-6 09:05
老子:安全之行,始于足下。 孔子:工欲保安全,必先守规章。 李煜:事故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经济效益会有时,严抓管理保安全。 欧阳修:安全可以兴国,事故可以亡身。 苏轼:安全一刻值千金。 文天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管安全不肯休。 茅盾:没有安全的生活是空虚的生活。 雷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安全。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职,吾更爱安全。 孟子:钱,我所欲也,安全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钱而取安全者也。 顾炎武:天下安全,匹夫有责。 鲁迅:横眉冷对违章者,俯首甘为安全员。 陈毅:应知安全难,在于点滴勤。 周星驰:曾经有一套安全规章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遵守,等到出了事故时才后悔不已,尘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培根:安全就是力量。 罗丹:安全总是美的。 雪莱:如果安全已经来了,幸福还会远吗? 拿破仑:不想要安全的员工,不是一个好员工。 列宁:违章作业是道义上的灭亡。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若要二者顾,必须守规章。 马克思:在安全生产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生产压力遵守规章制度的人,才能不出事故。 范仲淹:先隐患之忧而忧,后安全之乐而乐。 张闻天:生命如流水,只有在急流中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弗洛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肖伯纳: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工伤致残,另一是工伤致死。 西塞罗:懂得安全真谛的人,可以使事故不会发生。 郎费罗: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发生事故,幸福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把安全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遵章守纪的心态去迎接工作。 陶潜:生命不重来,一命难再续。 内加:安全,只要你充分利用,事故就会消失的。 罗曼 罗兰:生命不售来回票,一旦出事故,绝不能复返。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的生命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高尔基:安全,能给天下人以欢乐。 司马光:安全天风壮,幸福海浪春。 富兰克林:安全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北岛:安全是安全者的通行证,违章是违章者的墓志铭。
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秦道家:老子篇
热度 11 lev 2014-9-3 18:18
先秦道家:起点与终点 ——老子篇 按: 前些日子 科学网有老师嘱我聊聊老子和《道德经》,趁着游都江堰的余兴,贴这篇 旧文 。这篇博文仍旧属于这个序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7073-815893.html (有关杨朱部分已先行贴出,庄子部分容我有空整理),还是那句话:哲学史是各自构建出来的(述旧而开新),每个人眼中可以有不同的哲学史,同样的文献材料,可以有不同的“体悟”......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诸子之学的展开是从孔子开始的。这可能是冯友兰自身所遵循的儒家的学理传统所致,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无论是在政治的、历史的、学术的、民间传统的等等诸方面视角下,孔子以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都是整个中国文化乃至文明的一个坐标基准,以至于所有问题( 无论它来自先秦哪一家甚至后来的“佛家” )最终几乎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纳入到儒学框架下。 然而,如果我们要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讨论先秦诸子哲学,或者说试图在较严格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重建,则必须对这个后来形成的儒学框架保持审慎的态度。把它不加考察地应用到对先秦哲学的追索中是十分狭隘的表现,实际上高估了中原文明在先秦世界所占的份额。 我之前对周之衰这一历史背景的梳理是传统习惯,而这个习惯就是中国人长久以来以中原为地理乃至文化意义上的中心的意识沉淀。这一点在“中国”这个词上也有所反应,在古汉语中,所谓“中国”就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实际上,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周王朝(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并存的至少还有两个足够发达且自成一系的政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开明氏政权与以云梦泽( 洞庭湖的古称 )为中心的楚政权,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文明,即中原文明、蜀文明与楚文明。其中古蜀国开明氏政权的建立甚至比大禹创立夏朝还要早,而其灭亡则是在战国末期秦一统天下的战争中,除了一些神话传说、考古遗迹,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楚文明就不同了,它积极地加入了中原文明的演化,并最终以汉帝国的建立而与中原文明融为一体。在周的分封体系中,楚的版图虽大( 很可能是最大的 ),爵位仅仅是个“子”。但要注意到,周天子对楚的分封也仅仅是名义上的,楚国实际上并不在分封体系中。周与楚并世而立有些类似于一战前的奥匈帝国,所不同的是,奥地利君主同时也要掌控匈牙利,其正式尊号为“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使徒国王”;而周天子对楚没有权利,楚对周天子更没有义务,楚政权与周政权南北并立,虽有往来,更接近于一种“外交”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楚国君主在春秋之初就称王了。 楚文明迥异于中原文明,中原文明在周公礼制的规范下已经世俗政治化,从而脱离了原始宗教、巫蛊崇拜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神权政治,而这些东西几乎被完整地保留在楚文明中( 也保存在蜀文明中 )。楚国大概是散布在南方诸多部落的集合,而楚政权是政教合一的,在君王的世俗统治权之上还有一个至高绝对的神权,楚王本身或者扩展为楚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也很有可能有两重身份,在世俗层面是部落联盟长,在宗教层面是大祭司。楚文明又是异常了不起的,这方面只需要陈述两点就够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而言,它为我们贡献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屈原与楚辞;对中国古典哲学乃至世界哲学而言,它为我们贡献了最精致的智慧——老子与道家。 博大真人 在传统的印象里,老子是楚国人,其出生地在地理上将恰好是中原文明与楚文明的交界区域。关于他的生平,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 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孔子去,谓弟子曰: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 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 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 ” 。于是老子 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 始秦与周合而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 ” 。或曰: “ 儋即老子 ” 。或曰: “ 非也 ”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 ;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从这段记述的主要部分来看:老子应该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两人有过一次学术探讨(“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 ),而且孔子对老子评价极高(“ 其犹龙邪 ”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的“守藏吏”(“ 周守藏室之史 ” ),这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崇高的官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国家档案馆馆长,司掌历史、典籍、天文、历法、占卜等,相当于周天子的高级顾问,刘歆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汉书·艺文志》 ),大概就是据此而言。这些内容后来形成了中国人对老子的传统认识或者说民间印象,然而在学术界,围绕老子其人则笼罩着一系列重大谜团。比如谨慎的司马迁在陈述完主要内容后,又给出了关于老子身份的“老莱子”、“太史 儋 ”两种可能,我们无法判断所谓的“老子”、“老莱子”以及“太史 儋 ”是否就是同一人,而更大疑惑在于这种模糊暗示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过“老子”这样一个人,更不用说那个看似详实的子孙谱系,他的生平、年代乃至一切几乎都只能诉诸于司马迁疑点重重的记载以及后人加工过的传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传统学术更专注的焦点则是传说中老子出“关”( 这个“关”究竟是哪座也存在着争议 )前留下的文本(“ 于是老子 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这部书可以以“老子”为名,被后世尊奉为《道德经》( 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版本则把《德经》置于前 )。传统的看法是,这本书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后来的研究考据促使一些学者相信,《老子》成书应该在孔子之后。 我的看法是,我们此处讨论的老子不仅仅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人物,而是中国古典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象”。这个“形象”从在司马迁或者更早的史学家笔下诞生开始就不断地被后人加工丰富,这些加工已经把这个“老子”放置于中国古典哲学史的开端。也就是说,无论历史上实际的境况如何( 我们根本无从确切地知道 ),老子已经被表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对人生有系统反思的人,第一位哲学家。至于《老子》其书,我们可以参考苏格拉底的情况。我们目前可以确认,作为古希腊第一位“爱智者”,苏格拉底本人没有著作流传至今,我们对他思想的了解完全来自其学生柏拉图所撰写的《对话录》。也就是说,《老子》也极有可能是老子的学生及门人所撰,虽不大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哲学书,但并不影响我们把其中所承载的哲学思想视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源流。 先秦道家另一部重要著作《庄子》在《天下篇》中记载了对老子的评价“古之博大真人”。此处的“真人”是后来道教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用作得道成仙的尊号;在道家哲学中,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绝对纯真之人”,由此也可以知道,在讨论哲学的时候,老子其人真实存在与否是不那么重要的。而所谓“博大”,恰好印证了老子中国古典哲学第一人的形象。一些学者( 包括冯友兰 )认为《老子》文本的“博大”,即其对先秦各家学说( 比如儒家、名家 )皆有所反应,正是其成书年代较晚的例证。但反过来想,这些“反应”也可以被认为是先秦各家针对老子学说的。不排除存在这样的可能,老子作为第一人给出了先秦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诸多基本范畴,至少在纯粹哲学层面,同时代乃至后世学说都可以视为对这些基本范畴的回应、展开、演绎以及反动。我再次强调,历史上老子学说的产生年代不影响我们在逻辑上把老子哲学视为先秦诸子哲学的开端。 概括起来,老子学说启发先秦诸子哲学,可以作为先秦诸子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起点,而《老子》一书则以道家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提炼总结了先秦哲学,可以被看作是诸子百家的终点,正是我在此次讲授中所持的观点。 自然、道、德 传说中,老子的成长以及部分活动背景是南方的楚文明。前面已经说到,楚文明中保存了上古的原始宗教和巫蛊文化。这层因素很有可能影响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其哲学带有一些宗教式的图腾崇拜。比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推崇“自然数”,爱奥尼亚学派的泰勒斯推崇“水”,赫拉克利特推崇“永恒的火”,而德谟克利特则推崇“原子”,以老子发端的道家亦自有其崇拜,他们崇拜一个更为抽象的“自然”。请注意,道家所崇拜的“自然”,并非作为实体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这种状态,即中国人说的“自然而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崇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陈述是对象的递进,从有形而可见的实体“人”、“地”、“天”到无形而不可见的本体“道”,最后上升到绝对抽象的状态“自然”。“自然而然”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为早期的哲学,老子学说必须对世界的本源这个基本问题作出回应。老子给出的答案就是那个无形而不可见的本体——道。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道家因之而得名,英文中亦创造了对应的专属词汇 Tao 。在汉语中,“道”通常作道路讲,引申为规律的意思。对道家而言,“道”主要作为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源,也就是万物的由来,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作为本体论纲领的《道德经·第一章》中,对“道”的性质有如下表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前半句的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 “常道”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名”( “常名” )。此处引入了“名”,它是伴随“道”展开的,也是后来名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与第四十一章分别载“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可见“道”在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无名”,即不可言说命名,凡“可道”之“道”,“非常道”。但我们又必须言说,所以老子无奈地说:“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 第二十五章 )。也就是说,“道”这个名字,也并非“常名”,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标记罢了。而正是这个“无名”的“道”,在逻辑上先于天地,也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十五章 ),然后衍生万物,天地万物各有其名,这个过程就是从“无名”走向“有名”,所以“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需要指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简史》中把“道”创生天地的本体论意义上升到了纯粹的形式意义是不足取的,这明显是把名家的趣味强加给道家哲学,近乎张冠李戴。 “道”是绝对的本体,无形而不可见,在逻辑上,它活动于抽象的先验层面。而天地万物始终存在于具体的经验层面,“道”是无法直接发生作用的,它需要通过“德”建立与万物的联系。“德”是仅次于“道”的,它可以被看作是抽象先验的“道”在具体的经验层面的投影,事事物物的形成演化,所依赖的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此处的“道”、“德”、“物”、“势”又可以和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进行比较,“道”相当于“目的因”,“德”相当于“形式因”,“物”相当于“质料因”,而“势”相当于“动力因”。“四因”具备事物也就“生”、“畜”、“形”、“成”了。所以老子接着说,“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第五十一章 )。 我们可以说,在道家哲学的宇宙观或世界观中,天地万物就是遵道贵德自然而然的结果。 反者道之动 前面已经说过,老子曾经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吏。在当时,这个职位具有诸子艳羡的优势,即可遍阅历代典籍,察知古今兴替。老子极有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历史学者,他所代表的道家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历史哲学,也正是遵循这个思路,刘歆对道家的源流给出了下述看法: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 、 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 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书·艺文志》) 刘歆的论断虽不能概括整个道家思想,但具体到老子学说无疑是准确的。正是由于其史官的学术出身,老子才有“ 历记成败存亡 、 祸福古今之道 ”的基础,进而“ 知 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刘歆将之定位为“君人南面之术”( 古时天子坐北朝南,故以“南面”表君王在位 ),也就是把老子在历史研究中感悟归结为治国理政的帝王之术,这是正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体现。后来老子见“周之衰”,乃去周就关,不知所终,也可理解为参透“成 败存亡 、 祸福古今之道 ”,大彻大悟之后,自然而然的人生结局。 那么有人要问:老子在历史中究竟发现了什么? 我可以说,那就是道家哲学或者说整个中国古典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子辩证法,教科书上称之为“朴素辩证法”。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哲学是一个动词,我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的实际起点就是老子的辩证法,具体在道家哲学,它也是老子一切玄妙智慧的逻辑出发点。老子辩证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是肯定事物间的矛盾对立,用近现代哲学的表述习惯就是:事物因其对立物的存在而存在,如《道德经·第二章》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意识到,“美”与“恶”,“善”与“不善”等等绝非孤立地存在,必须相互依存。除了结论外,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论证逻辑。老子把对立物间的依存诉诸于“知”,把结论牢固地建立在了认识论基础上。我固然不能据此把老子哲学视为近代以来的实证主义,但也无法忽视如此明显而令人惊异的实证色彩。 其二是肯定事物向其对立物转化的自然趋势,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否极泰来”( 典出《易经》 )、“物极必反”。它也可以被视为一条“粗糙”( 与自然科学的结论比较 )的自然规律,自然界运动的一种宏观机制。老子对此最精辟的表述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被老子反复调用以阐明具体的事理。在《老子》文本中,它至少有以下几个具体表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子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朴素辩证法中所蕴含的智慧就是老子所谓的“常”。老子的教诲,正是希望人们“知常”,对一个人来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 ) 圣人无为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老子给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这里所强调的正是天与人对立的现状,这个现状实际上在先秦诸子的表述中都有或明或暗的体现。它与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是相违背的,故而也就成了诸子哲学在个人修养或人生境界层面立说宣教的诱因。以这个思路来看,老子学说中关于个人修身处世的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对其所处历史环境下“不合理”( 即天人分离或天人对立 )的天人关系的矫正。其中,老子给出的最重要的修身概念便是著名的“无为”。 老子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刻意而为,所谓“刻意而为”,就是“不知常”的“妄作”。“无为”的完整表述是“为无为”( 第六十三章 ),也就是遵循着“道”,顺应自然而为。“为无为”的主语本来是“道”,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如果人向“道”学习( 法地,法天,而后法道 ),就变成了“为无为”的主语。那么这个人就达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道家所推崇的自然而然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无不为”,正是天人合一的表现,而这种人就是道家理解的“圣人”。与儒家的看法相反,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对圣人提出了如下标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实际上,道家的圣人就是遵循“道”而生活、行动的人,所以又可称为“有道者”。老子讲“道”,正是把“道”作为人生的范本,进而号召大家体悟遵循。 “道”之“无为”是先验而抽象的,而人的“无为”是实际而具体的。所以老子给出了“无为”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表现——“不争”,按照“反者道之动”的逻辑,老子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具体的表现是: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同时,老子还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 值得注意的是,以水来譬喻是格言体的《道德经》中诸多精彩譬喻之一。老子在阐述“道”的性质或者遵循“道”的人生境界时,经常使用一些堪称精妙的譬喻,除了水以外,还有器皿、婴儿、雌性等等,它们所代表的都是在通常的价值评判中处于下位的状态,比如虚无、卑下、柔弱、渺小等,这些状态正是老子所推崇的。这不难理解,因为持朴素辩证法以观,这些处于下位的状态其转化的方向正是其反面的充实、高尚、刚强、广大……;反过来,若保持着充实、高尚、刚强、广大,则会不可避免地滑向虚无、卑下、柔弱、渺小。所以“处众人之所恶”,才会接近于“道”啊。 小国寡民 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隐者不同,老子似乎极其热衷于阐述治国之道,而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下,军事国防所谓用兵之道又是君王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老子的深刻洞见自然也涉猎于此,以至于我们在《孙子兵法》中亦能发现老子学说的踪影。 只要将前面讲的修身学说进一步展开,就可以得到老子的政治学说。所谓老子的政治学说就是老子哲学对周之衰乱世的反应,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乱世根源的判断。老子认为祸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违背天道的欲望的横行,这个基本观点后来得到了各家学说不同程度的回应和强化,成为了中国古典哲学各家流派的共识之一。对个人修养来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二十章 ),各种欲望将人蒙蔽,总而言之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 ),而知识也是“欲得”之物,知识增加一分,不知足的心便随之膨胀一点,如此往复,人也就在求知中陷入了迷狂,所以老子将之一并视为牵动欲望的对象,不仅强调“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更声明“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对于天下乱世而言,老子从未像儒家那样对礼坏乐崩痛心疾首,他的看法是周公礼乐制度恰恰是乱世的催化剂,“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 第二部分是对乱世开出的药方。老子的救世路线以“无为”为总原则,扩展到政治范畴便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也就是像烹饪小鱼那样避免剧烈的翻炒来治理国家,其纲领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 请注意,《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的结尾: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有人认为此处的“圣人”是指周部落的创立者 古父亶公 ,老子在此引述了古代圣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恰好是古典哲学敬天法祖原则的体现。按照“无为”的总原则和纲领,特别在“圣人”说教的强化下,老子给出了如下策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有人说老子是在鼓吹“愚民政策”,应当说此言不假,但需要注意,“愚”在老子学说的价值体系里如同虚无、卑下、柔弱、渺小……是德的体现,是被推崇的,而老子对君王的要求或告诫也是“愚”,正是“我愚人之心也哉!”( 第二十章 )。所以说,老子不仅“愚民”,而且“愚君”,“愚”是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当然也包括老子自己。 第三部分是理想社会的勾勒。按照老子的救世路线图,混乱的天下最终通过“无为”归复治世,也就是中国人说的“无为而治”。在这个遵循“道”或自然的治世中,统治者就是“无为”的圣人,其统治的境界是: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七章 ) 也就是说,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如此而已。那么其治下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描绘了如下生动的图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大凡政治哲学所承诺的理想社会的样板往往不在当下与未来,而在过去。过去充斥着不可稽考的上古神性,对上古神性的想象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人理想的寄托。孔子的复古文武周公,墨子向往大禹,孟子倾心尧舜,而老子则希望一口气把社会恢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氏族部落时代,不可不谓登峰造极啊!
个人分类: 旧时文章|5017 次阅读|57 个评论
新圣经:世界、上帝和自然、哲学和科学
热度 1 qyu111 2013-10-6 11:20
上帝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她的名字叫 自然 。上帝在宇宙中奔跑玩耍,从宇宙中拾取了各种各样、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物质元素,把它们从小到大玩着花样地搭积木:从基本粒子搭建原子,从原子搭建分子。有一天她搭建了地球,在地球上开始用分子搭建细胞,从细胞搭建了今天世界上的万千生命物种。 2500 年前在地球上太阳升起的地方,上帝小子搭建了一个人叫 老子 。老子给上帝小子做了一个总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上帝行为的观察和总结就叫做 哲学 。 然而上帝一不小心搭建了一个人叫 化学 家,化学家学着上帝的样开始自己搭建分子,构造新物质。从此世界上有了除了上帝之外人所建造的物质。上帝不小心又建造了 生物学 家,生物学家开始学上帝的样制造新的生命。上帝不小心也建造了 物理学 家,物理学家也学着上帝的样玩能量游戏,制造了核能。学着上帝的样搭建物质积木就叫做 科学 。 上帝搭积木搭出了一个学上帝样的科学积木人,科学积木人现在长大了以为自己就是上帝,要和上帝进行较量了。如果有一天积木人惹怒了上帝,上帝小孩撒泡尿就把积木人给淹了,放把火就把积木人给烧了,扔一颗小石子就把积木人给砸了。 人类记住:尊重上帝, 尊重自然 。
个人分类: 科学|3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子说有上帝,上帝就必须存在:论钱学森——于光远之争
热度 16 陈安博士 2013-9-26 20:35
  今天,王振亭博主在博文《于光远过世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194-727982.html )中提到钱学森没有受邀却主动参加 “ 庆贺于光远同志从事学术活动 50 周年 ” 的一段文字回忆。   如果你对文字敏感,就会感觉到这段文字其实很“学霸”口气的,又因为完全是个人非常口语化的回忆,就更加可以想见钱老在别人组织且根本未邀请自己参加的会议上十足霸气外露的表现。说实话,他去就是要搅局的。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   ——————————   这又让我想起来那天和一位老教授同事的对话了,他说:钱学森为什么肆无忌惮地为“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站台?其实是因为他老人家在领导诸多科学家解决了导弹的问题之后,俨然成了中国国师级的科学家,剩下的力气没地儿去使,就满世界的踅摸,看看哪里能杵上一耙子,就毫不客气地留个痕迹。   而那些反对人体科学的人呢?在科学成就上远远比不上钱老,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贡献,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逻辑去反对。钱老肯定看不上这些科学成就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人。   俺听罢老先生的话,接着道: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认为你说的很对。   俺们又谈到了更牛B的牛顿,在他老人家的一生中,科学成就实在是太牛了,所以,最后觉得自己解决了世界上半数的科学问题(提出微积分、物理中的多项成就、炼金作为化学成就吧,且还是金融学家——皇家造币局相当于中央银行吧)之后,做无可做,就觉得老子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既然我说了,那么上帝就必须存在。然后,牛顿就开始撰写比科学著作还厚得多的神学著作——对自己创造的这位区别于其他人上帝的牛氏上帝猛掏心窝子。   ————————————   看这段钱学森和于光远在人体科学上的争执自述,钱老气势汹汹的状态其背后的含义也是很清楚的:你老于认识几个数学符号?知道现代物理是啥吗?你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做过导弹吗?等等..........   接下来肯定是——你居然在人体科学、特异功能问题上敢和我老钱理论,也不看看自己的斤两!   从文字猜测心理,大约如此了。   而于老和钱老在科学上的成就差距的确很大,于是在钱老的质问面前也就只好唯唯诺诺了,实在是没有直接枪对枪刀对刀拼杀的信心啊。唉,自信就是这么来的,虽然他是错的,可是基于以往的研究记录你自信不过他,怎么办?!   ————————————   在中国这样一个本来就对跳大神蛮有兴趣的国家,尽管灭神论(当然么,又造了新的神)不断地被官方宣扬,依然是一旦有合适的土壤,神汉巫婆们就再度热闹起来,如果再有著名科学家为他们撑腰,当然就更理直气壮地自信起来。    ————————————    最后,我觉得这类争论有还是比没有强,而没有受邀就参会也应该得到鼓励,否则,科学界就更加死水一谭,自说自话了——开放不可怕!
个人分类: 人论|5936 次阅读|35 个评论
老子论道
weicd2001 2013-6-27 21:30
从前有个道,道中生出了一个宇宙,宇宙中有个星球叫地球,地球上有个国家是中国,中国有个老人叫老子,老子给一群小孩子讲故事,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道,道中生出了一个宇宙,宇宙中有个星球叫地球,地球上有个国家是中国,中国有个老人叫老子,老子给一群小孩子讲故事,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
2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道家为宗(12) 科学地名名的基础——近似地孤立对象
热度 1 SciteJushi 2013-6-15 15:12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a92140101k244.html 老子《道德经》的开始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中有两个名称:道、名;有两个动作:道、名;可以合成两事:道道、名名。 因为“可”、“非常”表达了“近似”的意味,所以,两事的意思其实是:近似地道道、近似地名名、道近似的道、名近似的名。 因为“道”也是很特殊的一个名称,道道即是特别的命名、表述,所以可以说:两事,实际上是一事,名名。 居士反复说,除去大道,其余(严格讲,无其余)是绝对的“无”,任何道都是大道的部分。前面的《以道家为宗(10)》的 “道德-得道的基本模式单元”图中,德、得,都绝非在道之外的其它元,而只是反映大道中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名。 听、说、读、写、观、摸、想、嗅、记忆、存储,等等,离不开物体或分子、原子、场等的运动和作用,无不属于大道。现在,人们已可以测量、分析大脑活动时的电信号(EEG)、磁信号(MEG),可用MRI观测大脑的活动过程的图像。前面所谓的“两个”、“名称”、“动作”、“两事”都是名,无论放在哪里也都属于大道。 这样的“大道”,可激发丰富想象,蕴涵巨大创造条件。这不仅因为它未区分今人所谓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更是因为它指一个事物齐同、联系、转换的全时空整体。如果,假定大道中的任何部分有“因果报应”、神、灵的意义,那么,自然也就为宗教、所谓的迷信等提供了基础。一些人,也可想出“内视”、“存想”、“思神”、“行气”、画“符箓”、念“咒语”,等方 法 , 相信超距作用、心灵感应、感通天地、差使神鬼、消灾避邪、逢凶化吉、强身健体, 似 乎以为无所不能。方术,武侠故事中的意念打斗、剑气杀人,都属于此类。还可能简易地构想出,类似科幻故事的,原子内部世界、平行宇宙、异种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地丰富多彩,可能也意味着思想旋涡、不稳定性。 庄子说:“天地万物与我们都同样产生于‘无’,都同样为一个整体。既然都已经同为一体了,那么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既然已经说出同为一体了,那么还能说是没有说话吗?一个整体加上我的说话就是二,二加上一个就是三,如此类推,即使最善于计算的人,也不能得到最后的数字,更何况一般的人呢?因此,以‘无’到‘有’就可以得到三,更何况又是从‘有’到‘无’呢?别推算下去了!听其自然罢!”(《齐物论》,诸葛山人编译) 庄子的叙述,再证明了:与《道德经》一致,他的万物齐同的整体,包括了时间(大道并不必限于化学分解)因素、空间(严格地讲,大道不区分时间、空间)因素、“我的说话”等一切。 这里,已突显了一个问题:如果,过分执着地想到整体、全面联系,那么,越研究、越名名,就使情况越复杂、甚至不可知,最后即使庄真人那样牛也得灰心、放弃了,“更何况一般的人呢?” 居士尊重任何个人的好奇、探索,宽容他们的思想、言论,只要它们不是故意欺骗、不危害他人。直到现在,普通人想象原子的模样、不可见的物质、相对论等都还十分困难。人们对宇宙的起始、本源也还知之甚少。“现在,物理学的问题已经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度,正如保罗·戴维斯在《自然》杂志里说的,‘非物理学家几乎不可能区分你是合乎常情的怪人,还是彻头彻尾的疯子’。”(《万物简史》, 严维明等译,接力出版社,2005年2月) 当古人们知识还欠缺时,即使有种种失误,也就更不足为怪了。思想自由,言者无罪! 茶余饭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难缠的小孩吹吹“八仙过海”、“西天取经”、“时空漫游”之类的奇事,不亦悦乎? 然而,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时,避免在玄虚中旋绕、避免自闭、避免气馁,要富有现实的建设性、不断进步,最好坚持:任何“思想和方法”要力争能像科学知识一样易于人人之间传播,如果与现代科学的已有成果相冲突那么遵从科学成果,接受实验实践检验。 现代科技,是名名的最佳典范。它已显示了:分门别类而又良好地协调的压倒一切的最大知识体系,在大道中占有巨大的份额(类似某些人说的知识世界),在供养人类方面的极富成效和功德,使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甚至浑然一体的潜力。 居士感到幸运、愉快的是,以道家为宗,可简易地与现代“普世价值”和科技接轨,没有隔阂、包袱、纠结。对大自然及其规律的兴趣、热爱,求真的禀性,趋大求同的价值取向,等等,都使道者与科技相通、同路。往前走,从“技术”上,可以坦然地,接受全人类科学技术的一切发展进步成果。 从方法上看,传统道者走向现代科学,首先不得不强调:善于把考查、研究对象近似地孤立出来! 科技人员,对此尤其熟悉。例如,在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的实验中,如果选对了功能档、量程,那么测量对于被测量对象的影响就可以忽略、结果就是“真实”可靠的。无摩擦、绝热等是物理分析中常见的近似孤立的假设。分析、测试一个复杂系统时,首先要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处理,然后再逐步扩大连接规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可以采用“大地平面”,而不必定要顾虑“椭球面”;人们也不得不区分时间和空间,甚至把时间视为一个独立的自由度。 新浪赛特居士SciteJushi-2013-06-15。
1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物”和生“命”,老子的“道德经”和DNA复制
热度 1 qyu111 2013-6-15 09:28
前两天写了一篇“我从哪里来——生命的起源”。看到有读者评论说:生“物”不等于生“命”。于是再写一点作为补充: 物,是物质。 命,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形式。 生,是对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表述,即自我复制。 生命,是物质运动形式的一种。 生物,是以生命方式进行运动的物质,也就是能“生”的物质,也就是能“自我复制”的物质。“生”(自我复制)是关键。 因为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和定义的,所以物质和其存在方式具不可分离性。 生物和生命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名词,不能划等号,但因为两者的不可分离性,所以经常可以互相替代使用。提到生命就意味着生物,提到生物就意味着生命。 写完后突然想起老子“道德经”的生命起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茅塞顿开: 道就是自然, 一就是单体核苷酸, 二就是核苷酸二聚体:最简单的DNA 链, 三就是以二聚体DNA 链为模板产生出来的第一个DNA 复制产物。 有了三:第一个DNA 复制产物,世界生命万物从此开始:三生万物。 老子真是了不起。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3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热度 1 forrestlin 2013-6-9 13:13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现代社会之所以乱七糟八,因其不明老子言。 尚贤,奇货可居,欲望难填,民心蠢蠢,人心不古,乱之根源。 可 奈何花落去, 人心何时可归来?
个人分类: Critical Thinking|3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以道家为宗(5)谁能构想出一点东西超出大道吗
SciteJushi 2013-5-22 18:04
原载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a92140101jmjn.html 根据老庄的描述和《以道家为宗(4)》: 大道 = {一切的一切根源,一切根源的一切}。(过去未区分句点、句号,以后避免用句点)也许上述还不够精确,但是,值得反复强调的关键是:道家的大道,指的是一个整体、总和,而且其中应有尽有。这使其包容一切、难以被超出。 虽然,作为一个整体,大道“ 大得不能再大了”;但是,从天的本质、材料、结构等的“微观”意义上讲,大道“ 小得不能再小了”,以至于都显现不出来了,当然还可能动个不停、从一个事物运动到另一个事物。 这个天,是指我们生活的现实的有序的宇宙,可包括常说的自然界。如果,用一个二进制数位表示道的单元,那么,可假设天由N位二进制数表示。这类似于,存在CD上的电影,是长度为J的二进制数序列。 N远远大于J,可以是无穷大。 大道,包括了天之前、天之外的部分,也不排除“不可言说”的“无”。 N位二进制数,有 2^N (2的N次幂) 种可能取值,这远远地大于N,上面的天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这样看来,“大道”未必排除很多可假设的内容,例如:还有“其它天”,有“反天”,有“负时间”,它们通过“无”或“有物混成”部分相通、相结。 大道,不同于其它思想和学说中的物质、精神、原子、单子、灵魂、上帝等;如果需要的话,它可以包括这些内容的部分或全部,也可包容连续性、离散性。要什么就可能设置什么、就有什么,这也使“大道”实际上可以是虚指、是“无”、是“空”。这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条件。其它思想、学说,即使相互排斥,但都可能是给“大道”赋予近似的实质内涵(或适当的公理)的推演,所以,不得不“以道家为宗”。 在老庄思想中,天内的部分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事物足够“齐同”的程度。齐同,是指事物浑然一体,可交换成分或份额或单元而相互联系、变化、发展。虽然空间的本质、时间的本质、自由度等问题还不清楚,但是现代物理、化学和唯物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支持他们的思想。但是,齐同,不必是大道内的处处随机均匀分布;即使假设有上帝等也难以否认“齐同”,因为那些内容正可以作为不显现的组分。 正如笛卡尔说“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也许有人可以摧毁齐同条件、证明近似也不可能。即使如此,也可能只是补充或并存的思想和学说,必须调整老子的分析方法和结论,然而未必可以超出“大道”的范畴。 老子对“道”、“有”、“无”的本质的描述较含糊。实际上,他明确表示它们玄妙,也勉强地取了个名字“大道”。但是,他采用了现实的整体性层次天、地、人,分析其中的现实事物,来考察问题、推测道的某些方面,巧妙地绕过了不可见的大道的概念的精确的物理实质。大于天的整体层次,泛泛而指一种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这是,走上科学之路的关键一步。 “大道”,使近现代关于天、地、人和宇宙本源的一切追问、研究、哲学、科技,都可视为道家之后的继承、发展。居士把老子、马恩、波普尔放在一起,更是一种工程技术的观点,而非哲学的分析。 新浪赛特居士SciteJushi-2013-05-22。
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子》没把“道”说清楚吗
sheep021 2013-5-10 15:57
关于什么是道,这个说来话就长了,争论也就多了 甚至连《老子》也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让人摸不着头脑。 忽然想起《老子》中一句原话——“ 道者 , 万物之奥 。 ”(第六十二章),这难道不是对“道”的一个非常明白的定义吗?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子和树的故事
热度 1 zjzhang 2013-4-23 08:41
老子和他的学生经过一片森林,他们看见几百个木匠在那里伐木,整个森林几乎都被砍光了。老子看到了这一情景之后就问那些木匠砍这么多的树干什么?他们就说是皇宫里面要造一座很大的宫殿。   这个时候,整个森林只有一棵树“站”在那里了。老子的学生就问木匠:“你们为什么不砍这棵树呢?”木匠就说:“这棵树长得很丑,连它的每条树枝都有疙瘩,没有一条是直的,不能做家具,也不能用它作燃料,因为燃烧它的烟对人的眼睛都有害。”   老子就笑着说:“你们要想生存在这世界上,就要像这棵树一样完全没有用。如果你是直的,你就会被人砍掉,就会被变成别人家里的家具;如果你长得很好看,就会被人拿到市场上去卖,就会被变成一件商品。而这棵长得很丑的树完全没有用,那就没有人会伤害到它了。”
个人分类: 文学|8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sheep021 2013-4-2 13:57
《老子》这句话,太牛了,不愧是骑青牛的主儿。 做什么事儿,总是这个理儿: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半途而废。 有人说读书要下苦功夫,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萤囊夜读之类的全都搬出来。其实啊,嘿嘿,这些方法的效果呢——谁用谁知道! 另一个牛人,当属主席,他老人家说: 若有恒又何必三更起半夜眠, 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 此言深得《老子》真意!
个人分类: 释道大义|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再谈两点我们对老子的误读
热度 2 Wuyishan 2013-3-20 13:09
再谈两点我们对老子的误读 0 2013年03月11日 学习时报 作者: 任国征   《学习时报》“中外历史”版3月4日刊登的《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争鸣文章,读后很有感触。其实,老子的思想和观点被扭曲和误解的不仅此一端。   关于老子以及《道德经》的话题就有很多误读和偏读,现将突出的两种表现剖析如下:   第一,基础研究的缺失:“道教”和“道家”有何异同?   最近的两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并没有有意识地界定北京大学的《儒藏》的重要课题《中国儒释道三教关系史》里把道教和道家混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子藏》,把《道藏》当作单纯的诸子的典籍。若不申明辨源,则会影响两大工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其实,道家和道教的区别要点在于:一是道家是一种哲学流派,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二是道家以老庄为思想主体,而道教则是尊老子为道祖,却没有庄子;三是道家不讲仙丹和符箓,不强调甚至反对巫术和鬼神,而道教则相反;四是道教有团体、教派、教义、信徒以及传授系统,而道家则没有这些。   《子藏》编纂过程中,有专家认为应把道藏和儒藏、子藏并列起来。这容易造成新的误读。原因是《道藏》既有大量的“道家”及诸子类的书,也有宗教经书,类似于《大藏经》;这不同于儒藏和子藏的单纯学派书目。   第二,引用阐释的曲解:“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五章《虚用》全文是:“太上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论述很重要,但近年来也争议不断。比较多数的观点认为“刍狗”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和圣人无所谓仁慈偏爱,它对待万物百姓就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   其实,这样解读也是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同《道德经》其他部分惯用的论述手法一样,本章仍是运用“假设”和“推理”的论证,本段的意思是“如果……,就会……;如果……,就会……。难道……?所以,天地应……,圣人应……。”即是,如果天地不仁,就会以万物为刍狗;如果圣人不仁,就会以百姓为刍狗。难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所以,天地应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圣人则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既被划归到“子集”(哲学流派),又被归类到道教的核心典籍(宗教经书)。从道教角度的解读也值得我们参考。清末民初的江希张和大儒黄裳,以及中国道教协会现任会长任法融等的解读,均认同:天地之理和圣人之道是“虚而不屈”,“从守中用功”。老子且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橐龠”(鼓风器皿的出气口),虽然“虚掩”却很“有用”。   可见,前两段话中“刍狗”的句子,则是引子和假设,重点显然是放在后两句的核心句上:论证老子“虚用”和“无为”的重要思想。   总之,《道德经》的解读在古代就曾出现过“千年注老未曾休”的学术奇观,我们今天的重要学术使命依然是摈弃功利化和媚俗化的倾向,尽量准确解读和领会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他的“愚之”(原文)不是秦始皇的“以愚黔首”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的“无为”是为了更多的有为,有韬光养晦的味道。他的所谓“无争”,实际上也是一种争,是很有水平的“争”,无为而为,无争而争。他从事物的正反关系中提炼辩证法,如祸福、阴阳、巧拙、智愚、雌雄、刚柔、进退等等,为“无为”的理论找到依据。这才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92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投机【幽默】
seawan 2013-3-13 21:53
大投机 【按: 关于投资投机之论议颇多,下亦为其一也,博一笑】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尔,岂有厚此而薄彼之理!投资之所谓基本面分析,强辩优劣,谬议高低,实乃逞小人之智而行逆天之事,故其败亡亦必指日可待也。 阴符曰:『道者盗也』。 此“盜”非盗天地之精华,乃揣摩天意,盗取天机,从而顺天行事之意。何谓天机?损有余而补不足。故低沽而高售,乃替天行道,为民造福。投机之德不亦大乎! 纵或智者千虑,马失前蹄,也不枉曾经壮怀激烈,豪情万千,供养于市场之流动性,献身于理想之乌托邦。 而若能洞悉道妙,勘验精微,则能上合天心,下顺民意;纵横驰骋,挥斥方遒;搬山运海于谈笑之间,销金烁银于网络之上;平民怨,灭豪强,建乐园,安国邦,重现伊甸美景,共享大同之乡。大丈夫之意气能如此,不亦快乎! 故曰:大投机。
个人分类: 幽默|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愿与《道德经》专家商榷:“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解
热度 1 liuli66 2013-3-13 17:52
俺对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注和译不甚满意。 陈先生的今译为: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比如,如果我们只教孩子或学生(甚至教自己)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由此他们就能“自动”认识到什么是丑,丑之所以为丑;什么是恶,恶之所以为恶吗?我们必须让孩子、学生和我们自己看到和认识丑和恶的一面。 《老子今注今译》提供了多家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注解,而几乎未提供注家对紧接其后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注解。 LIULI 研读《道德经》非专业,但也“权”提出自己的理解。 这里就谈谈对“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陋见、误解或歪解。 何谓“善”?俺谈不清,仅举例来说,不剥夺人的生命(或通俗讲,不杀人,或者救人一命)是一种善。 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结合例子,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不剥夺人的生命是善,从而大家都不行剥夺人的生命之事情。如果把这个行为走向极端,凡是人的生命都不能剥夺,凡是人都不能杀,凡是人的命都要救,那么,对杀人的罪犯(这里指已经被法院判定死刑的人),对烧杀抢夺奸淫妇女的侵华日军,也不能杀;如果是这样,就是“斯恶已”了。这对那些被罪犯和侵华日军剥夺了生命的被害者,就是一种“不善”了。 我们还可以想出其他的各种“善”,如果天下人都“善之为善”,把这种“善”推向极端,就会变成“不善”。比如,喂流浪猫,是一种善,如果大家都去喂流浪猫,那流浪猫就会每天吃得饱饱滴,就会长得肥肥滴,从而致其丧失本能,捕食老鼠和鸟儿等;甚至因肥胖而患上多种疾病。[爱是一种善,如果一味爱甚而溺爱,那就要出问题了。李天一轮奸事件,很多人包括俺认为,是溺爱的后果。] 俺以为上述解释符合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也符合从老子思想演化而来的成语:物极必反。 以上理解是“照着说”,下面“接着说”两点: 1) 现代人一般讲“真善美”(人类最高价值观)。老子在这里提到了“美”和“善”,未提到“真”。是否可以仿效老子说:天下皆知真之为真,斯假已?俺以为是可以滴。[补充:YATOU举“盲人摸象”例] 2) 可否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反过来说?即:“天下皆知丑之为丑,斯美已;皆知善之为善,斯恶已;皆知假之为假,斯真已”。俺看是不可以滴。 以上陋见,愿与《道德经》的爱好者和专家商榷。
个人分类: 杂感|246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