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子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子

相关日志

数字“三” - 中西文化阐释(1)
liuyu2205 2020-6-1 22:25
在中西文化中,数字 “ 三 ” 具有丰富的阐释意义。比如,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 “ 三位一体 ” ;易经的基本概念之一: “ 三才 ” 。 《说文解字》: “ 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 第 42 章 “ 三 ” 的繁体字 “ 叄 ” ,而 “ 叄 ” 又通 “ 参 ” , “ 参与 ”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中庸 第 22 章 法语版本: https://coeur-et-esprit.blogspot.com/2020/06/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6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
kd652 2020-5-13 09:16
老子和孔子4段对话,影响中国2500年 新华网客户端 05-11 03:52 新华网官方帐号 关注 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01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解释 : 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 :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02 第二段对话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解释 : 孔子面对河流感叹,逝者如斯,自己年华老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却说: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和自然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实没什么区别。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会焦虑,才会生出烦恼。 孔子解释说:我是担忧仁义不能施行天下,战乱不能停止,国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几十年,所以我才会有一种大丈夫生于世间,却不能建功立业,为民众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说:天地没人推动却自然而行,日月没有人推着却可以井然有序,飞禽走兽不用人造却也欣欣向荣,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劳烦我们。 人的生死荣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罢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归正,哪里用得着去提倡仁义礼乐呢。 越是提倡这些,离人的本性越远,就像是击鼓追人,敲的越响,人跑的越远。 感悟 : 孔子要推行仁义,但是人生短暂,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叹烦恼。 老子却说:仁义这个东西,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推动。 03 第三段对话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 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释 : 老子说,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抢,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这是谦卑的德行。 江海能这么广阔,都是因为他可以卑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却也没有比它更刚强的。 这就是柔德。所以柔软可以胜过刚强,它没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于“无”。这就是不言之教,这就是“无为”。 孔子说: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处走,只有水往低处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独自在困难的地方,大家都是洁净的地方,只有水在污秽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欢待的地方,所以,谁能和他争抢呢? 老子:与世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它争。这就是水德。 水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水不曾失败。 空而静,适合为渊。 损害自己,施恩不求报,这是仁。 圆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转,塞住一定停止,掘开一定流出,这是守信。 洗净万物,齐平高低,这是善于治理。 东西放上能浮,看东西能清楚,冲击起来势不可挡,这是善于使用他的才能。 昼夜不停,满了再进,这是善于等待时机。 善于圣人随机应变;智者顺其自然。 你此去,一定要礼让恭谦,戒掉骄矜之气,去掉脸上的志向和欲望,不然风风火火,气势逼人,谁敢用你。 感悟 : 这段话在《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表述。 顺其自然很难理解,所以老子用水来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顺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谷王。 无为不是消极应对。 而是抓住时机,找准方法,善于使用才能,懂得尊重万物必然存在的规律。 不要以人为尊,而以天为尊,不要违逆天道,胡乱作为。 04 第四段对话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 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释 : 老子说,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其实本质是相同的,都随着天地自然运行。 万物不同只是表面,相同才是内在。舍不同,观相同,才能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 万物本源,是一,没什么性状,没什么区别。 孔子:观察到相同,有什么快乐的吗? 老子说:物我齐一,是非、物我、生死、昼夜、福祸、吉凶、贵贱、荣辱,都没什么区别。 心中古井无波,自得其乐。 感悟 : 一念不生,万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讲去“我执”,把“我”放下,把自己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见都放下。 才能看到万物相同的本质。 比如:你分辨好人坏人,那就无法懂得“人”的本质,见识上有愚妄,情绪上就有波动。 只有万物其一,物我不分,心灵才能真正安宁快乐。 (来源:北京文学)
个人分类: 思路|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谋与老子
libseeker 2020-1-16 12:39
近期听了白岩松先生在河南大学做的关于“为什么读书”的演讲,演讲中,白先生特别提及其在三四十岁这个年龄到遇到了其“生命之书”——老子《道德经》。听白先生的演讲个人非常有共鸣,感觉受益匪浅。我自身在进一步“反刍”,与此同时,我将该演讲视频推荐给正在读大一的外甥,希望其也抽空听听,相信会有帮助。 图谋与老子,也算是有故事的。 我是30岁(2005年)才得到上研究生的机会。对于我来讲,这样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张厚生先生对我的鼓励与帮助起了很大作用。我坚定选择了“图谋”(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也应从那时算起。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选择了在职脱产3年到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我原本报考的是东南大学张厚生先生的研究生,因英语成绩未过线调剂到南京农业大学成为刘磊先生的学生。成为刘磊先生的学生,也是特别的缘分。张厚生先生是彭斐章先生指导的首届首届研究生(1978级),刘磊先生是彭斐章先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1995级。彭斐章先生1990年被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1年开始招收现代目录学方向博士生。)。我想读书,我要读书,我渴望读书……2005年9月19日的博文题名为《我对这里的情况很满意》,其中有“没来之前担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学生生活。这里的学风,饮食与住宿条件都很好。我是个‘老'学生,但还有很多比我更老的(呵呵,人家大部分是攻博士),我们同住一个楼,甚至有些课同一个教室。” 我忘了是2005年,还是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门口买了《老子》(原著 老聃、梁海明译注.老子.远方出版社,2004.10.),花了5元钱。这本书原本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一册,我只买了这一册。我曾试图多读些科技哲学的图书,曾做过一些努力,大多数读不进去,浅尝辄止。后来,花了较多时间读《老子》,甚至希望其全文背下来。许多个早晨,我曾在临近下马坊的研究生宿舍楼旁的“情人坡”诵读《老子》。估计会比较“另类”,“老”学生诵读这类老东西,其它青年学子多是诵记英语、政治等。有一次,还让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黄建年老师“偶遇”了,后来,与几位博士在读的老师一同散步闲聊时,黄老师向其他老师介绍我精通道家,令我惭愧不已,其实其时只是略感兴趣。黄老师的“谬赞”倒确实是激励我认真学习《老子》。读研究生三年的时间里,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感悟《老子》 。 “老子《道德经》图谋修订本”2007年10月20日首次修订,历时近8小时。2007年10月24日再次修订,历时1小时有余。全文8千字,共8页。修订说明:《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难辨孰真孰伪。本文根据 和 进行修订。梁海明先生译注的《老子》《老子》原文以 1976年3月中国文物出版社刊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老子》为底本,并以他本参校订文而成。,但该版本通假字甚多,不便理解与诵记。亦文先生给各章节起了名字,正文多有不同,多处有误。本修订本各章节采用亦文先生取的题名,以梁海明先生译注本原文为基础、参照其注释进行修订。囿于学识,本修订依然存在讹误,敬请学者时贤和识者先进不吝教正。“老子《道德经》图谋修订本”先后在博客网图谋博客、新浪网图谋博客等处发布。网络上有不少地方转载。 研究生毕业之后的若干年,我时不时有翻阅《老子》一书,有时出差的时候也放在行李中,待有闲暇时翻几页。这本书,如今真的是被翻烂了。可以说是我用的最勤的一本书。虽然囿于自身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所感所悟所得尚不尽人意,但自认为切实受益良多,对自己的为学为人处世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我能坚持写图谋博客、坚持管理与运营圕人堂QQ群,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说是阅读《老子》一书促成的。 我听了白先生的演讲之后,可以说是受白先生品书荐书影响,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及《老子评传》,打算认真学习,希望从自身的“生命之书”中进一步获得智慧、汲取力量。 延伸阅读: 白岩松河南大学演讲:为什么读书,震撼人心!. http://url.cn/5rVzWdc 图谋.老子《道德经》图谋修订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4452.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4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十三節 民不畏威
guoshubiao 2019-6-13 20:25
第三十三節 民不畏威(Chapter72)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譯文: 民眾不畏懼威權,大的威脅將尾隨而至。 不要狹逼其生存空間,使其不厭棄眼前生計。 唯有不厭棄眼前生計,是以不厭棄眼前統治。 是以聖人有主見而不自以為是,懂自賞而不唯我獨尊。 故去大威取畏威。
个人分类: 道德經|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十節 聖人不積
guoshubiao 2019-6-10 09:28
第三十節 聖人不積(Chapter81、6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譯文: 真話不動聽,動聽話不真。 真理不強辯,強辯理不真。 真懂不囉嗦,囉嗦不真懂。 聖人不吃老本,既有為人做事自己愈有回報,既有給予他人所需自己獲利愈多。 天之道,利己而不損人;聖人之道,圖利而不硬搶。 天下皆說我之道空洞,似乎不真切。 正因高度概括,故貌似不真切,若真切描述就很費勁,也太瑣細了。 解字: 信言:值得相信之言,即真話。 博:廣泛,指解釋過於廣泛、囉嗦、不精準。 積:本義堆積穀物,指積蓄。 予:給予、提供。 肖:真切、逼真。 闡釋: 本節講市場的本質:通過利他達到利己。
个人分类: 道德經|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十八節 百谷王
guoshubiao 2019-6-8 10:23
第二十八節 百谷王(Chapter66)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令百谷之溪流歸附,因其善處下游,故能成為百谷王。 是以想位居人上,必置自身意見於民意之下;想領導人前,必置自身利益於民利之後。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覺欺壓,處前而民不覺爭奪。 是以天下樂而不厭推舉聖人。 因其不與民爭利,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利。
个人分类: 道德經|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