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理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魔术,从障眼法到识心术
eloa 2009-6-3 18:39
量子熊猫 发表于 2009-06-03 11:11 魔术表演利用了许多人类的认知特点 平媒稿件,微软。删节版发表于《人民画报》 一只红球放在指间,随着魔术师的手型变换,转瞬变成四个;手上冒出一阵火花,一朵玫瑰花出现了,魔术师潇洒地将花送给身边的美女助手 这些场面并不是出现在专业魔术表演中,而是一场大学里组织的小晚会。表演者也不是专业魔术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系本科学生。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名喜欢人叫他白菜的表演者鞠躬谢幕了。白菜是许多魔术爱好者之一。 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你也许在这股全国性的魔术热中开始了自己的魔术学习。魔术师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硬功夫即魔术手法的练习和表演技巧。后者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巧妙的表演技巧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用魔术师们的行话形容就是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魔术师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表演细节。比如,看表演的观众心里会暗自想:他(魔术师)一定在做手脚。手脚就是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如果魔术师想要这些动作在众目睽睽下而丝毫不被发现,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表演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 Simons和 Christopher Chabris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 著名的实验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两位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个拍摄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视频。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给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而忽略其他人的运动。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他停留片刻并做出经典的大猩猩动作擂胸脯,之后离开。观看视频结束后,有半数参与者居然都没有发现有大猩猩演员在视频中出现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未注意目盲(unattentional blindness)。其实,早先对于注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上述实验中,由于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运动员,竟然忽视了如此怪异的大猩猩演员。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将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变化目盲(change blindness) 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看不见的助手们 社会认知导致的注意是魔术师的好助手。一个魔术师面带神秘的微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右手中的丝带,一旁,他漂亮的女伴也让你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演还没开始,你已经进入了魔术师设定好的圈套。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的皱眉总之,他永远不会面无表情地上场。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 Gustav Kuhn 通过研究观众的注视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错觉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你一定记得两小儿辩日这个著名的错觉故事(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晨大还是午间大,这涉及太阳与参照物的比较)。一些知觉定势在平时有利于我们观察世界,但到了魔术的舞台上,却成了魔术师设计障眼法的关键。一个魔术师不断向空中抛出小球,在其中的一次,他将球丢下,但他仍作出抛球的动作,并且眼睛看着不存在的球,而观众也随着他的动作和眼神追逐着小球,根本意识不到小球早已经消失。大脑为了处理视觉信息,凭空造出了这枚小球。 我们都能通过近大远小这一知觉线索判断事物的距离,魔术师就制作了一个大一点的远景使我们以为它非常接近。当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向美女时,观众不禁捏了一把汗,接下来,电锯毫不留情地从美女身体上切了下去,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的的确确确有一把锋利无比的电锯,只不过它孤独地旋转在舞台后面,魔术师利用错觉使我们觉得是它将美女拦腰截断了。 暗示是魔术师和心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暗示的某些方面,魔术师似乎还更胜一筹。魔术师对观众席高呼:谁愿意上台来!应者云集。随后,魔术师对被邀请上台的观众迅速展示一套牌,之后魔术师对他说:任选一张牌,看完不要告诉我,这位观众的自由意志似乎暂时放假了。70%-80%的参与者会选择魔术师意料之中的那张牌,因为这张牌在刚才的迅速展示中已经重复出现过 十次 ,但参与者可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能进入意识的刺激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阈下刺激(心理学将刺激能被感受到的最低限度称为阈限,而称那些不能感受到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例如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显然,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产生了影响。 如你所见,进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舞台魔术中的注意与觉察》,今年三月出版的这一期又有两篇关于魔术与认知神经研究的文章发表。科学家相信,对于魔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信息加工的深层机制,甚至能够帮助改善那些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翻飞的扑克牌中,兴许隐藏着治疗阿兹海默氏症的秘密,科学家的工作,大概会让魔术师也吃惊吧。 随着魔术热升温,魔术揭秘也多了起来。对此,年轻的魔术师白菜回答说,他们会抵制这种行为,但也相信,这些揭秘不至于让自己没有魔术可供表演,稍微改变一下,观众又意识不到了。魔术其实就是那个秘密,但是那个秘密是最不值钱的白菜回答说。那值钱的是什么呢?魔术更多是看表演。换种表演方式,就是自己的魔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表演中,隐藏着认知科学的玄机。 图片来源: Lets do Magic by mrpunto
个人分类: 心理|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精神鸦片”的宗教
eloa 2009-5-29 22:48
cobblest 发表于 2009-05-29 13:15 修改版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 2006年,伊朗总统在给布什的一封信里说: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世界正倾向于信任全能的上帝和正义,上帝的意志将统治一切。今天,世界上有85%的人至少抱有一种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价值系统的重要部分,给信徒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世界的稳定带来了福音。特别是在降低人们对不可知世界的焦虑方面,对上帝的信仰让人们从未知和错误中获得解脱,摒弃自我怀疑,维持心情宁静。不过,马克思大大也曾经尖锐地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麦克因兹利奇(Michael Inzlicht)发表在《心理科学》的论文,就通过心理学上著名的Stroop效应和脑电波(EEG)研究,揭示了宗教如何作为一剂精神鸦片,来抚慰人们犯错的心灵。 因兹利奇的团队考察了50名怀有宗不同教信仰和种族的大学生,其中基督教徒占了大多数,但也包含了穆斯林,佛教徒和无神论者的被试。通过脑电波记录(EEG),因兹利奇考察了大脑中一个独特的区域:前扣带回(ACC)。ACC的激活,通常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噢噢,注意了,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了的情况。,因兹利奇介绍说。这个区域在大脑中起到一个报警器的作用:它负责监控焦虑、冲突的情况,进而参与调节人类的行为。患有焦虑障碍的病人往往在这个区域比常人要反应强烈,而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则可以缓和ACC的活动。 在因兹利奇的研究里,志愿者们参与了神经科学家们设计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ACC功能的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判断一个带颜色的字词是什么颜色,但字词的颜色可能与字词一致,也可能是不一致。这样的测试在心理学上称为Stroop实验,在经典的类似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在字义和字色不同时产生困惑,比如判断一个红色的蓝字是什么颜色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受到蓝字本身自已的影响,因而影响到人们做出红的正确判断。 除了Stroop实验外,被试还需要事先完成有关宗教热忱和上帝信仰的测验。这些学生要回答诸如:我的宗教比其他宗教好,或是如果我的宗教支持,我也会同意发动战争 这样的问题,以判断他们对宗教的忠诚程度。通过分析参与者的反应结果,因兹利奇发现宗教热忱和对上帝信仰虔诚的被试完成Stroop任务时犯的错误也更少。仔细考察他们的反应可以发现,这些信仰者并非天生在认知能力上优于常人,例如他们的某些认知能力测验并没有特别的优秀。他们在测试上的突出成绩是因为他们在反应时更加谨慎认真:他们在不一致条件下耗费的时间和他们的宗教热忱成正比。 不仅如此,脑电波的结果显示,宗教热忱,对上帝笃信的参与者,判断错误时ACC的反应比普通被试要降低三到四成。即便是在控制了自尊、智力和其他人格特质因素之后,人们的宗教信仰还是可以显著地预测ACC活动的变化。因兹利奇认为,这是因为宗教信仰在人们不感到确定和错误的时起到一种和抗焦虑药物一样的缓冲效果,有信仰系统的人会认为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错误和不确定。 不过会不会是因为那些天生ACC反应小的人更容易拥有虔诚的信仰呢?有可能你的大脑天生长就符合上帝的要求,因兹利奇对这样一种观点进行解释时说。不过他还是坚信是宗教信仰让人们在焦虑状态下能够维持平静。在他的另外一个实验中,所有的被试都是教徒。实验一开始,因兹利奇他们写下自己最喜欢的宗教信条和最喜欢的季节。结果只有当他们写下与上帝有关的信条时,这些被试的ACC才会减小活动,而写下与季节有关信息的被试则没有显示出与常人的差别。 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认为,这和人们之前对宗教的很多理解不谋而合。它解释了为什么宗教信仰会让人们对焦虑感觉迟钝。宗教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框架,让我们清楚何时做,怎么做,和如何处理特定的情况,为我们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蓝图。信仰宗教的人对生活有一个更长远的看法和宏大的信念,因此不会轻易对自己做出的判断感到焦虑和羞愧后悔。不过,因兹利奇认为这也是一把双刃剑:降低了焦虑的同时,宗教也可能会让人们失去修正错误的能力,最佳的方式还是尽量去找到某种平衡。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和之前一个和政治信念有关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之前由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阿莫地(David Amodio)领导的研究表明,保守党的美国人比民主党的美国人在ACC上反应更弱。或许保守党稳定、不变通的政治信念和宗教在应付人们的焦虑和冲突方面有相通之处。不过因兹利奇认为,宗教超乎政治的一点在于,宗教可以提供一种终极的解释,甚至对于我们身后的未知事物,宗教都有一种极大的控制感,也因此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安慰。不过这种宗教的力量是否也适用于真实世界,例如在证券投资等生活情景里是否还起作用,还有待于研究者们进一步的考察。
个人分类: 心理|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没学过心理学课?
zhangxp 2009-5-20 02:05
读了李敏的博文 《人间本无牢,而自设心牢 》 ,更引起了我的这个疑惑和不满。 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学过一门心理学课,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有数、理、化,植物,动物,生理卫生,但就是没有心理学课。有人要说了,想学心理学的东西,外面有啊,书店、图书馆,都找得到,但是我的意思是,心理学常识(或者叫心理卫生吧)应该进入基础教育,最好在初中,如果说学不懂至少在高中应该要有,因为这对人很基础很重要,比如我们学过生理卫生,知道身体的器官、血管、神经什么的,这很有用,以后遇到个啥伤害病痛,心里有个数,但是心理知识几乎同样有用,许多人出现过心理障碍,严重时导致精神疾病,我敢说这个比例非常大(我自己就有过),但是如果有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可能一些小问题就自己消化掉了,不至于发展成大问题。 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很多都已经不属于常识了,而是有些专业化,但是心理学的常识我们却没学到,其实当时的小孩学不学得懂都没关系,只要学过,他脑子里有这些概念,以后遇到的时候,他就能明白,所谓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至少可以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很重要的,精神障碍者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觉得他的问题是很特殊的,只有我会这样吧?,这是精神疾病问题的焦点,我认为。 有什么就会有什么的病,概莫例外,人有精神,就会有精神疾病,动物只有本能,没见过哪个动物患失眠症的,动物会害怕,但没有患焦虑症的。人是高级动物,得了好处也少不了顺带的毛病,对于和自身紧密相关的至少要学一点点基础。 是不是因为心理学不是科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涌流、创造力与成就感
entropy 2009-5-10 09:56
不要以为我每天都在看这些,我仅仅是订阅了这个网站的RSS。 我用的是Google reader,只要能上网,就能把我关注的东西从不同的网站聚合在一个页面。到我有时间时一起看。 不能创造就作一个好的传播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涌流、创造力与成就感 By Tony Yet Apr 13th, 2009 Category: 今日TED演讲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英文发音为 cheeks sent me high)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涌流( Flow )这一概念,并且在建立积极心理学这门学问的过程中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他写过包括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涌流:最优体验之心理学》); 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进化的自我:第三个千年的心理学》); Creativity (《创造性》)等多部心理学的著作,在国内已经推出中文版的有 《生命的心流》 ( 英文版链接 )、 《创造性》 以及 《幸福的真意》 。 《时代周刊》报道说,契克森米哈在克莱尔蒙特研究院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开设积极心理学博士课程,旨在培养此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谈及怎么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契克森米哈答道: 去做那些能够真正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人们通常以为看电视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点乐趣,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真正体会到长久的快乐。 观察和记录自己:契克森米哈说,人们要想真正了解自己的话,可以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的幸福感觉。具体的说,就是每隔几个小时就记录下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记录的时候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所感,而不是自己期望有怎样的感觉或把一个特定的标准套在自己身上。而后就拿出笔记进行比照,看看哪些是高分的时段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并想想看,自己平日如何能够经常那样的状态。 积极行动:不要以为坏的事情会自然过去,假如自己不采取行动,坏心情总是不能消除的,设想一下你开的公司陷于危机,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于心灵的危机,也是同样的道理。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Creativity, fulfillment and flow 上面这个图是契克森米哈自己画的,描述的就是涌流这一理论。关于这个理论,大家可以看看danny 的概括 : 1、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2、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行动自然得到矫正。 3、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对于挑战弱,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如果潜能大大高于表现机会,我们会乏味。恰好处在乏味和焦虑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悦。 4、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由于挑战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门心思。由于目标很明确,又能不断得到反馈,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5、摒除杂念。由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 6、根本不担心失败。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败。内在的原因是:涌流状态下,我们很清楚该干什么,而我们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战。 7、自我意识消失。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负担。涌流中,我们太专注于所作的事,根本没有心思来关心自我。但当一个阶段的涌流状态过去之后,我们一般会以一种更强烈的自我概念出现,知道已超越了自我,甚至会觉得自己摆脱了自我的界限,至少暂时地成为了一个更大实体的一部分。(这种状态很多人都应该体验过)自我通过遗忘自我的行动得到了扩展。 8、时间感被扭曲。一般会忘掉时间。 9、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况出现,我们就开始享受由此产生的这种体验。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autotelic,希腊词,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从事活动的理由在于能感觉到由这些活动提供的体验。 涌流 这个演讲的中文翻译将于近日推出,欢迎关注。 参考阅读: Getting Serious About Happiness ,中文翻译: 认真对待幸福 The New Science of Happiness ,中文翻译: 新幸福学 什么是流动 The Happiness Project The Little Book of Flow 友情链接: 幸福课群博 题图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jurvetson/109882278/ 您可以通过RSS阅读器 订阅 TED中国粉丝团的文章: http://www.tedtochina.com/feed/ 欢迎发表评论,参与TED中国粉丝团的 讨论组 ,或者 在 twitter 上面 follow 我们。 参与越多,您也会学到更多。 Tagged as: 心智秘密 , 心理学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我眼中的弗洛伊德
yangjingangel 2008-12-18 11:14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对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网上有很详细的资料可查,我就不赘述那些了。我就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心理的原动力,就像他在《梦的解析》里说过,一个女人如果梦到棍子、蛇等长条状的东西就是一种对男性欲求的表现,同样男人如果梦到盒子、房子等就是对女性的欲求。他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梦境,就是一个人潜意识的体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想法通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有一天同学商量着说要一起去逛街,讨论的很热烈的时候,我走神了,这个时候她们问我说你去不去?,你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说不去。,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说去啊当然去。 同学:那你刚刚为什么说不去? 我:我刚刚没听明白你们问什么。 同学:其实你潜意识里面就是不想去,别勉强啊。 我无语。 潜意识貌似人人皆知,也用的很是理所当然。我这个人喜欢做梦也非常能做梦,几乎闭上眼睛的时候就在做梦。梦里的东西真的就是你潜意识里的想法吗?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受道德观念的约束、所以即使人性本恶,也会因为自己还遵守这些约束而变得善。所以当梦中出现过杀人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恶在作怪? 呵呵~~想想自己当初学心理学的动机就是希望了解自己多一点,所以当《人格心理学》老师说期终考试的形式就是自己写一篇对自己的精神分析报告时,我还真的认认真真的把自己分析了个透。精神分析学派是很重视自己童年的影响的,比如很多强迫症的患者就是因为童年的某种阴影而造成的,所以那个时候把自认为自己在童年时候的阴影对自己如今性格的影响很是牵连的一遍。恩也许确实有些牵连。 弗洛伊德是个全才,他居然还设计了弗洛伊德算法来求有向图中的最短路径,是对数据结构的一大贡献。我就在想,自己真的连数据结构都搞的不是那么灵泛,还要掺和心理学,唉,自不量力了有些。 有向图中寻找最长路径是个NP完全问题,现在自己要研究的东西就是NP难上的NP难,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能不能做出点啥。 PS:因是纯粹的回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心理学的主流学派
yangjingangel 2008-12-8 10:49
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毕竟学习的内容并不都是我感兴趣的。既然是来修一个学位学习一个专业,专业的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将来应付相关考试(考研、心理咨询师)也都要靠这几门基础专业课。不过,我也低估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即使枯燥的《心理学导论》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儿,更别提我比较钟爱的《人格心理学》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门课开在同一个时间段,那时我们一学期要修四门专业课,一学期分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上两门课,第一个时间段的每个周六周日上午是《心理学导论》,下午是《人格心理学》。同一天上两门专业课很正常啊,但是讲课的两位老师大有来头,都是**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头衔,最重要的是她们信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学派。 信奉的学派不一样,对现行的很多观点就会大不同。就像我们学习哲学,我们一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无法理解唯心主义者的种种想法种种观点种种理念。所以在课堂上,就会经常听到两两互批的情形,当然了她们不会互批对方,她们只是批判对方的学派观点。 讲《人格心理学》的刘老师是精神分析学派,信奉该学派祖师爷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刘老师是我见过的那种最温柔的老师,集所有女性的美、柔于一身,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弗洛伊德是唯心的,也许是我本身不够唯物吧,我居然被精神分析派收归(看我的博客公告就知道)。对于心理学当代的主流学派,我也查了一些较为详细的资料。后续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学派作详细的回忆介绍。 ------------------------------------------------------------------------------------------------------------------------------------------------------------------------------------------------------------------------------------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4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温心理学】新的开始
yangjingangel 2008-12-1 16:33
博客大赛终于结束了。我说过的:博客比赛的结束不会是我在科学网博客的结束,这应该算是新的开始吧。 因为在本科阶段我有修过心理学学位,所以在参加比赛之初是想写关于心理学的东西的,而且我的《小思与小身》系列事实上就是有关心理学的博文,算是一个对自己的精神分析吧。只是由于是比赛的缘故,所以为了赚取点击率,所以我将我的《小思与小身》系列匆匆收尾,换成写一些大家稍微感兴趣的东西。 比赛中间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身边的朋友都鼓励我坚持,后来为了不拖团队的后腿,还近似疯狂的写文更新,总之比赛是场游戏,所以就要迎合这个游戏、迎合这个游戏的规则。 现在比赛结束了,我开始慢慢的写我的关于心理学的系列了。 记得当初报第二学位的时候,有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心理学等几个专业供我们选择,那个时候才刚上大二,但是身边的同学好像都很会替将来找工作着想,所以大家都报了工商管理或者国际贸易来修。但是心理学对我的吸引力太过强大了,我太好奇太想了解它,所以非常想报心理学,但是身边没有一个同学陪我,偌大的一个班级就只有我一个人选择心理学专业。我也有犹豫过,每个周末要去本校区上第二学位的课,要上一整天,我没有一个同伴相陪(那个时候我连自己坐公交车都不敢)。后来打电话给老爸老妈征求意见,他们说让我自己做主(很庆幸我一直以来都有一对非常明智的老爸老妈),说是我自己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心理学、选择了每个周末一个人坐公交车到本校区上课。事实上我后来还是找到一个伴儿,是别的专业的,这个电专校区也就我俩选修了心理学专业,这个就是后话了。 也许一个心理学的第二学位对我的求职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自己都一直觉得选择心理学是我最正确最明智的选择。记得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某企业面试我的主管就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的回答是:为了更加了解我自己。是的,只有了解自己多一点才会更正确的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才会让自己以更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自本科毕业以后就再也没动过心理学的书籍了,所以现在想重新温习一下。算是我的回忆,也跟大家分享下。 这个算是我的这个系列的前言吧,以后我会慢慢的过来更新。没有比赛的约束,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只为自己留下一些具体的回忆。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35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不让自己活的更幸福【转载】
haoxiaowei07 2008-11-14 20:14
摘自: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1617 我学网 作者: 陆晓娅 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应该投点资在心理学的学习和体验上,因为这门学问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幸福。 也许你会说,我当然希望能拥有幸福,生活得更美好,但我的出生是无可选择的,我既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也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因此注定要承受与之相关的苦痛和限制,任何高深的学问都不能改变我的命运。 这个时候,你就是在扮演一个角色:受害者。 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受害者、教育的受害者、单位的受害者,也可能把自己当作情感的受害者、制度的受害者、时代的受害者 指责、抱怨、仇恨、控诉、报复、自怜都是受害者最常见的行为,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因为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不幸嘛。但他们也在无形中享受着作为受害者的好处,这就是不用为自己承担责任。 一个人做受害者的时候,不会有温暖的表情、开心的笑容;他活在过去的阴影中,看不见当下的阳光和彩虹;受害者身上常常充满负性信息和负性能量,将那些本来可能走近的人推到远处。于是,生命就冻结在那里,变得更加孤独和悲惨。 受害,是受害者的海洛因,他可以通过归咎于他人而让自己获得短暂的安慰,但最终受害成瘾而葬送自己的幸福。 但是,真的没有选择吗?真的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吗?家庭贫困只能让人叹息?父母离异只能让人怨恨?婚姻破碎只能哀怨流泪?失去工作只能无所事事?面对压力只能咬牙挺着?受到不公平对待只能忍辱负重? 维克多弗兰克证明了,即使是被关在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里,人仍然能够决定自己的态度。 著名的心理咨询家Corey夫妇在《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中说,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可以选择,而且我们有能力通过我们所做的选择而完善自我。他们认为,选择权和责任感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做出决定:我是否要改变和何时改变。 当然,改变的决定往往始于自我觉察,而心理学正是帮助我们加强自我觉察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我们太多的自困自扰行为,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并不自知。《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一书的作者有个基本假设,就是人们自我研究的行为能够创造出选择的潜能。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多、越深,就越能发现新的可能性,从而做出与过去不同的选择。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正是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探索的一个好工具。这本书不仅纵向梳理了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课题,如儿童时期的问题、青少年的问题、中老年的问题,而且对那些事关幸福、事关生命质量的关键人生课题,都做了探讨与论述,它们包括:身体与健康、压力、爱、人际关系、性别角色、性、工作与娱乐、孤独与独处、死亡和失去、意义和价值。阅读本书,可以帮你弄清楚是否喜欢目前的处境,并且决定是停留在过往的生活中,还是做出改变,让自己活得更幸福。 有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过心理学,就不算接受过完整的教育。作为美国高校教科书,《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的英文版已经出到第八版,使无数年轻的大学生和关注心灵成长的人受益。我想,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应该懂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可以带来荣耀和金钱,但成长带来的是创造的快乐、自我的更新、人际的温暖和谐、内心的充实和宁静,这些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美】 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堂有趣的心理学课
lxwang 2008-11-12 15:46
大学的时候,上过一堂有趣的心理学的课。在这门叫社交心理学的课上,老师出了讲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外,有时还会看些心理学方面的电影,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游戏。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课堂上,前半节课老师讲了当天的相关知识,中间休息了一会之后,老师宣布把桌子都搬到靠墙的位置,我们要进行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没有孵出来的小鸡蛋,都只能蹲着,还不能动,只能通过和周围其他同样都还是小鸡蛋的同学进行猜拳,赢了之后就可以变成小鸡,小鸡就可以在地上行走了。变成小鸡以后你就可以再寻找别的小鸡猜拳,赢了你就变成母鸡,就可以站起来,而输了你就变回小鸡蛋。同样,母鸡再找别的母鸡猜拳,而鸡蛋就只能再去找别的鸡蛋,最先赢了的就变成了凤凰,第一个变成凤凰的就是赢家。老师宣布完游戏规则后,我们就开始了游戏。那天我手气出奇的好,竟然每把都赢,一路过关斩将最先变成了凤凰,我高兴的举手宣布我赢得了比赛,这也表示游戏已经结束了。看到别的同学有的还蹲在地上,我很高兴和自豪,那种成功后的喜悦难以言表。之后老师问我赢了以后的感受,我当时或许是紧张,只说自己很高兴,后来我才意识到虽然这是一个看似很幼稚的游戏,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鸡蛋副化成小鸡,小鸡再变成母鸡,母鸡最后变成凤凰,代表着我们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一帆风顺地变成母鸡,进而变成凤凰;有的人则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要经历很多风浪和挫折最终才取得成功;还有的人或许屡战屡败,最终还是小鸡蛋。这个游戏告诉我们,漫漫人生长路上,不会是那么的一帆风顺,顺顺当当,在这条路上有很多挫折,很多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纵然有很多挫折,很多坎坷,可是只要坚持不放弃就有成功的机会。很少有人会一辈子好运气,顺到底,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在研究生院上英语课,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是:Games are interesting only when you win it。我就写了这个游戏,还得了高分。当时是这样写的: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games in our life, and some ones give us deep impressions while others vanish in our memory. It occurs to me when I saw this caption, and I think I must write this game. The game occurred in a course of psychology when I was a sophomore. One day our teacher declared that at this course we would have a game, and she explained the rule of this game. At the beginning we were all eggs, and all of us do a finger-guessing game each other. We would become chicks only when we win against another and the losing ones would still be eggs. Then the chicks would do the same finger-guessing game each other, so did the eggs. The winning ones would become chanticleer while the losing ones return to the eggs. The one who become chanticleer first would win this game. After the teacher explained this, we started the game. All of us should squat on the ground at first indicated that we were eggs. I won at the first inning and I would stand up for that I had become a chick already. After seeking out another chick I asked for him the finger-guessing game, and I won again. I put my hand immediately expressed that I had won, and there were others followed me until the game finished. The teacher declared that I was the winner of this game, and I felt this game was very interesting.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图片百科|3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SSCI收录的期刊——心理分析学科
wanyuehua 2008-10-5 18:53
SCI 和 SSCI 分别收录心理学期刊, 截至到 2008 年 10 月 SSCI 收录 心理分析 学科期刊 13 种( 2 种期刊被 SCI 、 SSCI 共同收录)。 2000-2008 年 10 月 SS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论文 16778 篇,其中 心理分析 学科论文 6 篇,占总数的 0.0358 % , 2007 年 3 篇, 2006 年 2 篇, 2001 年 1 篇。 6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4 篇,新闻 2 篇, 5 篇为英文另外 1 篇为德文。 6 篇论文发表在 4 种期刊上,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精神疗法与身心医学》 3 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1 篇,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美国心理分析协会志》 1 篇, ZEITSCHRIFT FUR PSYCHOSOMATISCHE MEDIZIN UND PSYCHOTHERAPIE 《身心医学与心理治疗杂志》 1 篇。 6 篇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只有 4 篇,其中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2 篇( 1 篇为新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Mental Hlth Ctr Shanghai ) 1 篇(新闻)、 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1 篇。 目前国内唯一发表在 SSCI 心理分析 期刊论文被他引 4 次: Title: Comparison of sleep condition and sleep-related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fter cognitive-behavior and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uthor(s): Wu RG, Bao JF, Zhang CA , et al. Source: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Volume: 75 Issue: 4 Pages: 220-228 Published: 2006 Times Cited: 4 2008 年 SSCI 收录心理分析学科期刊 13 种如下( 注: ★ 为 SCI 、 SSCI 共同收录期刊): 1.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门宁格临床报告》美国 Quarterly ISSN: 0025-9284 GUILFORD PUBLICATIONS INC, 72 SPRING STREET , NEW YORK , USA , NY, 10012 2.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当代心理分析》美国 Quarterly ISSN: 0010-7530 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 20 WEST 74TH STREET , NEW YORK , USA , NY, 10023 3. FORUM DER PSYCHOANALYSE 《心理分析论坛》美国 Quarterly ISSN: 0178-7667 SPRINGER, 233 SPRING STREET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英国 Bimonthly ISSN: 0020-7578 BLACKWELL PUBLISHING, 9600 GARSINGTON RD , OXFORD , ENGLAND , OXON , OX4 2DQ 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美国心理分析协会志》美国 Quarterly ISSN: 0003-0651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 THOUSAND OAKS, USA , CA, 91320 6. PSYCHE-ZEITSCHRIFT FUR PSYCHOANALYSE UND IHRE ANWENDUNGEN 《心灵》德国 Monthly ISSN: 0033-2623 KLETT-COTTA VERLAG, ROTEBUHLSTRASSE 77, STUTTGART 1, GERMANY , D-7004 9 7.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心理分析对话》美国 Bimonthly ISSN: 1048-1885 ANALYTIC PRESS INC, 10 INDUSTRIAL AVE , MAHWAH , USA , NJ, 07430 8. PSYCHOANALYTIC INQUIRY 《心理分析探究》美国 Bimonthly ISSN: 0735-1690 ANALYTIC PRESS INC, 10 INDUSTRIAL AVE , MAHWAH , USA , NJ, 07430 9.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国 Quarterly ISSN: 0736-9735 EDUCATIONAL PUBLISHING FOUNDATION, 750 FIRST ST, NE , WASHINGTON , USA , DC, 20002-4242 10.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心理分析季刊》美国 Quarterly ISSN: 0033-2828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INC, 670 BERRY AVE , LOS ALTOS, USA , CA, 94024 11.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儿童心理分析研究》美国 Annual ISSN: 0079-7308 YALE UNIV PRESS, 302 TEMPLE ST , NEW HAVEN , USA , CT, 06511 12.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精神疗法与身心医学》瑞士 ★ Bimonthly ISSN: 0033-3190 KARGER, ALLSCHWILERSTRASSE 10, BASEL, SWITZERLAND, CH-4009 13. ZEITSCHRIFT FUR PSYCHOSOMATISCHE MEDIZIN UND PSYCHOTHERAPIE 《身心医学与心理治疗杂志》德国 ★ Quarterly ISSN: 1438-3608 VANDENHOECK RUPRECHT, THEATERSTRASSE 13,, GOTTINGEN, GERMANY, D-37073
个人分类: SSCI投稿|6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说的科学【小红猪国庆巨献】
eloa 2008-10-2 21:29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2008-10-1 星期三 23:00 New Scientist 2008 年 6 月 28 日,作者:Keith Oatley 译者:梅子(id:corbelle),独立翻译并在进修中,主攻法-汉,英-汉翻译,想念北京。 编辑说:欢度国庆,先来一个小测试吧,答案得看完全文才看得到。你们猜下边的眼神说明了右边的哪一项呢?四选一! 在维多利亚时代 * ( 译注:主要为 19 世纪比如简奥斯丁同学或者狄更斯同学生活时期就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 ),人们觉得读希腊和拉丁经典文学就可以为他们提供生活的指路明灯,比如荷马、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 * ( 译注:三位古典时期的名作者,分别出品有古希腊语写成的《荷马史诗》、古希腊语的若干悲剧和拉丁语的古罗马牧歌以及史诗《埃涅阿斯纪》 )的作品都位列其中。 20 世纪时,名著被认为是有教益的。而今天,有了电子游戏、互联网和电影这些更吸引注意力的玩意儿,孩子要是肯读本书,家长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甭管读的是什么;而爱看小说的成年人一般也觉得阅读是一种纯粹的消遣,而非为了从中获得教益或者什么人生哲理。讽刺的是,现在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科学证据表明,阅读小说的确对人的心理有益。 这一发现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其成员有 Maja Djikic , Raymond Mar 和我本人。我们的研究出发点是,小说不应该被看成是一堆不肯定的言论和偏颇的观点。我认为,小说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模拟( 《普通心理学评论》(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第 3 期, 101 页 )。如果我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正如飞行员可以利用飞行模拟器提高技能一样,人们阅读小说时也会提高其社交技能。 我的同事 Mar , Jacob Hirsh , Jennifer dela Paz , Jordan Peterson 和我设计了一项研究来检验这个想法及其潜在影响( 《性格研究日志》(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第 40 期, 694 页 )。首先,我们利用一份由多伦多大学的 Keith Stanovich 和弗吉尼亚州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 Richard West 设计的作家识别名录( author recognition list )对人们阅读小说的数量进行客观评估。 Keith Stanovich 和 Richard West 列出一份名录,其中有的是作家,有的则不是。他们记录下测试者正确识别出的作家数目和识别错误的数目,两者相减得出一个分数。研究结果与日记和行为观察所测量出的人们阅读的数量( 《阅读研究季刊》(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第 28 期, 35 页 )大致相当。我们采用了他们的名录,但我们将小说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和不是作家的人名掺杂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区分出哪些人识别出的作者主要是小说家,哪些人识别出的作者主要是非小说类作家,其中前者的主要阅读内容可能就是小说类的虚构作品。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眼睛中的情感测试的测试对象。这一测试是由剑桥大学的 Simon Baron-Cohen 设计的,用于测量移情能力和社交敏锐程度( 《儿童心理及医学日志》(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第 42 期, 241 页 )。测试者观察一些长条状的人眼局部照片,就像透过信箱口看到的长条图形,并从每张照片所配的四个描述这双眼睛传达的感情词汇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比如:开玩笑的,慌乱的,充满欲望的,充满信心的(见插图)。我们还进行了人际关系感知测试。在这一测试中,测试者要观看 15 段普通人的人际交往短片,然后说出他们自己对短片内容的理解。比如在一部短片之后,测试者要回答场景中的两个孩子是否有且哪一个是片中两个成年人的子女。 我们发现,在眼睛中的情感测试中,大体上是小说读者的移情能力要更高些,而且他们在人际关系感知测试中也比非小说类读者表现得更好些。 这个结果是否就可以说明不同性格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口味比如移情能力更强的人就更喜欢读小说?为了考察这一可能性, Mar 让一组随机测试对象阅读一个虚构短篇故事或是一篇同等长度的非虚构文章。之后测试对象要回答一些社交推理选择题,判断各种场景中人物的感情、信任和意图。然后他们还要做一个与此类似的测试来评估测试对象的分析推理能力。 Mar 发现,读了虚构故事的人在社交推理测试中的表现要优于读了非虚构文章的人,但是在分析推理测试中两组测试对象之间则没有差别。这一结果不但确证了阅读小说的益处,还表明其效果是即时的。 为了探明小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的判断识别能力, Djikic 和我与 Peterson 以及 Sara Zoeterman 合作设计了一个新的研究。我们随机抽取了 166 位测试者让他们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或者一篇对照文章是《带小狗的女人》的纪实文体版本( 《创造性研究日志》(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第 20 期,即将出版 )。两篇文章长度相当,文中人物、情节、难度以及阅读趣味也都相同。 测试者在阅读前后各填写了一份性格和情感的评估问卷。我们发现,读了契诃夫的小说的测试者比读了对照文章的人在性格上变化更为剧烈不过变化的种类也是因人而异的。情感问卷的结果表明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对性格变化产生了影响:我们已知,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会影响他在性格测试中的表现。 我们认为,读者更容易与小说人物发生认同,而与纪实文学中的人物则不然。读者在与人物发生移情作用时变得更像那些人物角色了尽管每个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似乎他们的性格变得更为轻松自然了。尽管我们观察到的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但是经常阅读小说可能会有更为持久的效果。 仅仅因为写作文体的不同,同样的信息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这可能与大脑处理小说的方式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目标时会利用脑海中的模型来找出我们行为的潜在结果。小说的协作方式鼓励我们与其中至少一个角色产生认同,因此,在阅读小说时我们暂时中止了自己的目标,并将一个小说人物角色置入计划处理器。小说会告诉我们其中的角色采取了何种行为。如果其结果达到了我们自己的预期,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如果角色的目标受挫,我们也会产生愤怒、悲伤或焦虑等负面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小说比喻成运行于大脑中的模拟软件的原因。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模拟,因为成功的社交是很有难度的,这需要我们评估无数潜在的因果作用。正如计算机模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诸如驾驶飞机或预报天气之类的复杂问题一样,小说、故事和戏剧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担忧阅读减少可能因为社会技能发展问题呢?可能用不着。尽管我们只对阅读进行了研究,但我们推测电影,甚至模拟显示世界的电子游戏,可能也会给人带来类似的好处。虚构故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继续担当着人们娱乐的主要来源。而我们的研究则表明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Keith Oatley 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荣誉教授。他在进行心理研究之余还著有两本小说。 图片说明: 答案分别为充满欲望的、坚持的和担忧的。 如果您想做眼睛中的情感测试,请访问 http://glennrowe.net/BaronCohen/Faces/EyesTest.aspx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928.html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荆其诚先生
罗非 2008-10-2 18:02
9月28日,我国著名心理学前辈荆其诚先生突然辞世。 我是当天下午在参加灾后心理援助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得知这一消息的,当时我非常震惊。这是中国心理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心理学本身的重大损失! 尽管成为同事三年来,和荆先生的见面机会是有限的。但每次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热情,那种活力,那种积极推动心理学发展的精神,那种对后辈的亲切和扶掖。 几天之前,我还收到了荆先生主编的一本国际心理学家传记。回顾几个月前,自己还曾经帮其中一位青年作者准备过一点资料。想不到,这竟成了荆先生留给我的最后的纪念。 呜呼!荆先生已去,他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心愿尚未尽酬。我等后学,当效先生之心,履先生之行,使心理学真的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茁壮成长,造福无穷,让中国人真正过上心智健全的生活。果能如是,则先生在天之灵,可以会心一笑矣! 谨以此文纪念荆其诚先生。
个人分类: 明师堂|5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的杀手本能
eloa 2008-9-24 19:48
Shea 发表于2008-09-24 星期三 7:02 Dan Jones 文 Shea 编译 进化能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杀戮吗?为什么现代人类的杀戮比过去要少呢? 从科学上讲下面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发动战争的倾向、战争或者其他的暴力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类天性人类有着一个暴力的大脑等。 上面这些响亮的言语出自1986年由20位世界顶尖的自然和社会学家发表的《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该声明作为联合国国际和平年的一部分,随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它的提出是为了反击暴力和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这一悲观的观点。 此后的20多年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博爱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神经系统科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搜集证据发现,为了认识诸如暴力和谋杀等反社会行为必须要研究大脑、基因、演化以及社会因素。 但是同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犯罪学家却已经开始认为,和现在相比人类过去的生活显得更为暴力,而且更容易以谋杀收场。这一人类暴力显著减少的时间跨度非常之短,因此不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果人类能演化得倾向于杀戮,那么在合适的环境中人类也能演化得远离残杀。 走得太远 就在《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公布之后2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马丁戴利(Martin Daly)和马戈威尔森(Margo Wilson)便出版了《凶杀》一书。这本书成为了新学科或者至少是彻底重新打造的学科演化心理学的基本教科书之一。根据动物行为学、人类学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暴力和谋杀模式,戴利和威尔森为从一个人杀害另一个人到杀害配偶甚至罕见的杀害儿童等不同的凶杀模式提供了一个演化解释。尽管他们的观点直接反对《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认为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有着暴力倾向,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从大体上讲杀戮并不是演化选择的结果。 相反地,戴利和威尔森提出杀人行为通常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冲动所造成的副产品。有时源于冲动为了获得更高地位以及更大生殖成功的暴力竞争,其的目的并非是杀死对方,就像拳击运动一样。但是有时候确实会造成人员的死亡。 概括地讲,绝大多数演化心理学家同意这个关于凶杀的副产品观点,但是也有例外。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大卫巴斯(David Buss)和新泽西理查德斯托克顿学院的乔舒亚邓特雷(Joshua Duntley)提出了一个引发争论的凶杀适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演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地遇到杀死另一个人所获得的利益大于损失的情况,尤其是当为杀人所付出的代价很低廉同时其他非致命性的手段已经失效的时候。杀害将被遗弃的孩子或者暗杀情敌就是其中的例子。在某个特定场合下,凶杀成了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因此自然选择造就了产生这种致命行为的机制,戴利说,但是我不认为有人已经找了一个好的办法来识别凶杀适应性的特征,包括邓特雷和巴斯。 凶杀演化解释的关键是解释为什么男性主导了最致命的暴力行为。演化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地位、物质财富和性伴侣的竞争中男性相对女性演化得更具竞争性。按照副产品理论,当竞争失去控制的时候,男性不得不承担后果。戴利和威尔森认为,这一竞争的导火索使得在社会高度不平等地区、处于低社会经济状况的男性具有易冲动性。 尽管女性也会参与竞争,但是她们不太可能把竞争升级到使用致命武力的程度上。因为对于女性而言,从历史上来讲升级竞争的代价是高昂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丽贝卡西尔(Rebecca Sear)和伦敦大学学院的鲁思梅斯(Ruth Mace)最近研究了过去3个世纪里全世界28个人类群体中失去亲人对儿童存活率的影响。母亲的死亡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但是父亲的死亡通常不会。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相对于男性死亡所造成的风险,女性死亡所带来的问题要更为严重。 英国中兰开斯特大学的约翰阿彻(John Archer)对攻击行为的元分析研究显示,在愤怒的经历上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愤怒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加速器。英国达勒姆大学的演化心理学家安妮坎贝尔(Anne Campbell)认为,攻击行为的差异因此反映出了男性和女性在对愤怒行为表达的控制能力上的差异。发育研究证明,女孩儿通常能在同理心测试中取得高分,她们更容易恐惧并且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坎贝尔说。 粗略地讲,女性可能总体上有着更好的暴力冲动遏制机能,而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可能正缺少这种机能。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和神经系统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认为,通常用于抑制情感冲动的大脑回路与前额叶皮质有关出现功能障碍是出现暴力的关键原因。 1997年,当时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和洛里勒卡斯(Lori LaCasse)及其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同事蒙蒂布克斯鲍姆(Monte Buchsbaum)发表了第一个有关凶杀的神经生物学解释。在41个以精神失常为由要求无罪释放的谋杀犯大脑中,通过测定葡萄糖代谢他们发现,与没有杀戮倾向的大脑相比这些人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性较低,而被认为是驱动攻击性行为的中枢边缘系统中的结构活动强烈。雷恩说:大致说来,谋杀犯没有足够的前额叶皮质活动来束缚失控的情绪释放。 当时雷恩发现,前额叶皮质中被称为前额脑区底部这部分区域和决策以及情绪控制有关里的灰质越少的人,其攻击性就越强、反社会行为就越多。他说,男性和女性前额脑区底部容量的差异解释了两性暴力行为相差了一倍的客观现象。正如演化使得男性的身躯平均要大于女性,演化同时也赋予了不同性别以不同的情绪和攻击遏制能力。 有意思的是,雷恩及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杨亚玲(Yaling Yang,音译)最近又发现了凶杀行为和遵守道德准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过去的6年里,力主于了解道德判断的大脑成像研究表明,有悖道德准则的情感在暴力行为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有暴力倾向的人和杀人犯的前额叶皮质和扁桃体会被激活。雷恩和杨提出,这些系统正是把道德情感转变为行为抑制的中央引擎它为反社会和暴力行为以及谋杀吹起了一个安全气囊。 致命的遗传 男性不但较女性更容易杀人,而且男性还更容易出现群体暴力于是对于一些研究者来说,这正说明了杀戮提供了真正的演化价值。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可能仅仅是偶然或者是意料之外的冲动的副产品。而一个群体杀死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演化支持的适应性行为。 人类并不是唯一会结盟杀死邻近群体成员的灵长类动物。从20世纪70年代在坦桑尼亚的简古多尔(Jane Goodall)研究中心首次报导了这一行为之后,在非洲各地5个长期研究地点的研究中都发现了许多黑猩猩之间的帮派暴力事件。在一个近乎战争的案例中,一个群体的成年雄性黑猩猩在一年的时间内系统地攻击并且杀死另一个群体的成年雄性黑猩猩,而且胜利的一方最终吸纳了另一方残余的幸存者。 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已经在野生环境中观察灵长类动物超过30年。他认为,黑猩猩的战争源于它们的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社会的行为生态学。尽管黑猩猩群体大约有150个,但是它们却很少会碰面。通常它们在各自的领地内活动,个数在20个左右。但有时,两群黑猩猩也会狭路相逢。如果势均力敌,那么它们就会互相叫嚣。但如果一方偏弱,那么个数占优的群体通常会分隔并且攻击一只另一方的黑猩猩。 尽管这些攻击是要冒风险的观察发现一小群黑猩猩去攻击一个近邻的黑猩猩,结果却发现它们自己被个数更多的黑猩猩所包围,最后只能仓皇而逃但是它们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尤其是在长时间里。通过占据或者消灭邻近的群体,进攻方可以扩大它们的地盘,进而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健康的成年个体并且可以更快的繁殖。 对毗邻群体的袭击在人类学家对小型社会的研究中也很普遍。他们的进攻模式和黑猩猩的相仿。一小部分男性离开驻地,潜入邻近的群体聚居地试图杀死其一个或者多个成员。兰厄姆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迈克尔威尔森(Michael Wilson)以及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马丁穆勒(Martin Muller)一起已经把目光从寻找广义的相似性转移到了定量分析上。他们把5个长期研究地点的黑猩猩群体冲突死亡率数据和由美国伊利诺大学人类学家劳伦斯基利(Lawrence Keeley)汇总的自然经济社会和采猎社会人类部族间冲突死亡率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总体上讲,人类群体间暴力冲突和黑猩猩群体间暴力冲突的死亡率相当。 暴力史 然而,从对黑猩猩的团伙暴力研究以及和人类小部族间冲突的比较来认识现代战争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的签署者之一罗伯特欣德(Robert Hinde)指出,战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欣德在很大程度上赞同兰厄姆在黑猩猩和人类部族间冲突上所做的对比,但是他保留对这一研究进行大幅度外推的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为飞行员参战的欣德说:在主要的国际战争中,人们参战是由于他们的角色和职责所在。在制度化的战争中士兵打仗并不是因为他们好战。 但是一些通常的暴力遏制机制例如雷恩和杨所描述的道德引擎在作战的军队中会选择性失效。欣德说,意识形态、宣传以及诋毁会加强敌我之间的壁垒,而思想的道德判断对这一壁垒极为敏感。其结果是杀戮在感情上变得是允许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正确的。 团伙侵略和杀戮有什么区别?黑猩猩常常也会攻击本群体内的成员,特别是婴儿和年轻的成年黑猩猩。按照兰厄姆及其同事的观察,至少在有些黑猩猩群体中群内杀戮造成的死亡数目甚至超过了群体间的冲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类小型社会中群体内部斗争造成的死亡远远小于群体之间的战斗。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类学家维多利亚伯班克(Victoria Burbank)统计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侵略行动中非致命行为的比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打斗的较少。而根据兰厄姆的计算,黑猩猩这一行为至少要超过200次。 包括欣德在内,越来越多的行为科学家意识到这一亲社会、少暴力的特征正是人类的基本天性之一,正是它使得同一群体的人类可以和睦相处,同时对于外族的敌人又可以同仇敌忾。使用计算机模拟,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经济学家崔晶奎(Jung-Kyoo Choi)和意大利西耶那大学的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建立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利他主义和战争共同演化。随着群体间冲突的升级,群体中的个体也会越来越团结。把它用到早期的小型人类社会以及彼此竞争群体,欣德说,如果你越和你所在群体中的成员而不是外人合作,你所在的这个群体就会取得越大的成功。 这并不意味着杀戮的倾向就是固有的。和好斗的黑猩猩比起来,在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对于同一群体中的同类要和睦得多。而且有证据显示无论是群体间仇杀还是群体内战争的死亡率随着时间都在下降,在过去的1千年中更是直线下降。 连续不断的部族冲突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根据人类学家估计的结果提出,如果20世纪战争的死亡率和部族社会战争相当的话,那就会有20亿人丧生而不是1亿。 在现代欧洲的历史上,人际间暴力在不断下降。英国剑桥大学的犯罪学家曼纽尔艾斯纳(Manuel Eisner)根据验尸官、皇家法院以及其他的官方历史资料证明,欧洲从12世纪到现在的凶杀率存在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凶杀率从13、14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32次增长到15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41次之后,随后每个世纪的杀人率都在下降,从每年每10万人19次、11次、3.2次、2.6次,最终下降到21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1.4次。英格兰是这一趋势中的典型,在相同的时期里其凶杀率从每年每10万人23次下降到了1.2次。 由于这一趋势始于专业的警察和疗效好的药物出现之前,艾斯纳排除了警察出现和医学进步对这一趋势的解释。同时,几个世纪对于大幅度改变人类天性的演化而言时间太短了。与演化过程自洽的一部分解释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长期以来正在趋向平等。而在戴利和威尔森的理论中正是不平等引发了冲突,由此产生的副产品便是杀戮。在诸如出租车司机都开着奔驰的瑞典,戴利说,凶杀案件发生的比例很小。邓特雷也同意,加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可以降低凶杀的发生率。他说,当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为掠夺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就会减少,凶杀率也会跟着下降。 道德力量 但是实际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比起演化,社会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艾斯纳指出,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整个欧洲国家中凶杀率高的国家通常都充斥着家族仇恨或者是血腥的复仇,例如8世纪的苏格兰高地和19世纪的撒丁岛。而尚武的文化会进一步加剧死亡的人数。也许和戴利的论点相反,暴力在社会精英中尤其盛行,他们经常使用武力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暴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社会精英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会使用它,艾斯纳说。他同时还指出,底层青年中的暴力正如戴利和威尔森在美国芝加哥犯罪统计中所研究的也是目前的趋势。 早期,当地的社会精英和贵族开始集中出现在国家的统治阶层中,他们越来越发现暴力和攻击行为是不起作用的,艾斯纳说,这对于取得经济上的成功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会精英们摈弃了他们的暴力手段。在司法系统中,无罪的人被赦免,而实施暴力和凶杀的人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可以为连续不断的家族仇恨划上句号。同时法律也可以为民间的流血事件提供另一种解决渠道。按照艾斯纳的说法,欧洲的历史记录显示,中世纪有10%到20%的凶杀事件是由于土地所有权而起的。他说:行政决定以及民事法的裁决使得最终赴诸武力的大幅减少在现代社会,暴力确实只能起到反作用。 战争的减少同时也导致了其他暴力形式的减少。在近期爆发过战争的社会中,社会使得儿童经受痛苦并且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这使得他们时刻准备着成为一名战士或者是一个潜在的致命挑唆者。但是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战争的历史已经逐渐远去。对于大多数生活在现代民主社会的人来说,由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战争的经历,因此这会削弱这些人的攻击性行为并且竖立他们的道德观,威尔森说。 有证据显示,人类可能真的有一个如《塞维利亚反暴力声明》所说的暴力大脑,演化使得它们更容易走向战争。但是演化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以道德感。道德和暴力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将会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同时触及暴力最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也将被用来解释这一复杂性。演化并不是天命,但了解它有助于推进人类扑朔迷离的和平进程。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34.html
个人分类: 生物|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业不良的“真相”
余孟孟的博客 2008-9-8 21:13
余孟孟 对于学业不良(或称学习困难)现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概念界定、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这四大主题下进行的。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关于学业不良问题的真假性,它的产生语境以及其根本存在状况等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澄清和阐明,从而使得学业不良研究总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而难有突发性进展。 本文旨在对具体的教育心理问题进行普遍的哲学层次的解释和分析,这只是初步的尝试。 1. 学业不良的不同界定是差异性理解的结果。 学业不良作为一个研究问题,是在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产生之后的事情。然而,作为一种学习现象,或者说教育问题,它的历史却非常久远了。当教育者发现一些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都普遍劣于大多数人时,学业不良便已出现在教育者的视野中了。由于人在本体意义上是理解性的,即解释学所说的 人是理解性的存在者 。那么,由于社会文化,自身经历和认识水平的差异,教育者和研究者对学业不良的界定和理解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在许多关于学业不良的研究文献中都可见到。 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它必然影响文本阅读,同时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从广义上讲,一切人类的认识对象都可看作是文本了。由于文本呈现背景的差异和认识者的各种素质、倾向、兴趣的差异存在, 阅读 (认识)本身就表现为一个差异化的理解过程,但差异化的理解同时也为理论发展开拓了广大的空间。 2 . 人生而学业不良。 首先,从人类群体上看。不管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还是说 人是万物的主宰 ,在终极意义上,人仍然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宗教上,人在上帝面前永远都是有罪的,何谈良好;在哲学上,人从来不曾拥有智慧,人能做的只是爱智慧,去追求智慧;在科学上,人在宇宙中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苍穹的博大与奥妙,人又何尝洞悉过。 其次,从人类个体上看。刚出生的人在整个动物王国里被认为是最脆弱的。一口水都有可能会夺去他的生命。如果没有亲人的照顾,他的存活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由此可见,人并不比万物高出一等,人生而学业不良。所不同在于这种不良的程度有所差别而已。 3 . 学业不良是视域融合的遮蔽。 人自降生,呱呱落地,而大地已是人文世界,人与此世界不可分,就如树不能脱离大地一样。人总是向着此人文世界而在,他必须在此人文世界中,他必须理解自己,建构他在这个世界的意义。自从人有了世界,人就有了意义。而这种意义的生成和发展,更多的是在人通过现实发现过往,同时又经过历史建构当前而实现的。这就是说,人须有两种视域,历史的和现实的,并且这两种视域必定要交融参合在一起生长、发展。而学业不良者,往往是视域单调,或视域遮蔽的人。 4. 学业不良是自我理解的稚嫩。 关于学业不良的成因,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从认知水平,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入手的,但更为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了,那就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不仅包括对自身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自己处境,诸如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和学校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一个学业良好者必定是一位自我理解良好的人。学业不良,往往在深层次上表现为自我理解的遮蔽。 那么,如何提高自我理解呢?最重要的是能对他者的处境表示 同情 ;能对自身的状况深感 同意 。这种同情,更多的是一种共情,一种关切的情怀;这种同意,更多的是一种愿意,一种承认当前现实,却又愿意改进和进取的意愿。
个人分类: 学术概念与命题|4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译)语言的影响力
songshuhui 2008-9-3 12:19
(译)语言的影响力 wilddonkey 发表于2008-05-11 星期日 19:03 分类: 心理 | | 研究者们发现,语言能够以无数种方式影响到选择的做出从要吃什么食物到拥护何种法律。 想象一下,美国正准备应付一场爆发性疾病,这场疾病的到来将会导致 600 人死亡。为此政府提出了两套备选方案,方案 A , 200 人能够得救;方案 B ,有 1/3 的可能性 600 人均获救,但有 2/3 的可能性无人幸免。面对这样的选择, 72% 的人会选择 A ,宁愿保证救出 200 人,也不愿冒一个人也救不出的风险。 现在另换两种方案:方案 C , 400 人将死亡;方案 D ,有 1/3 的可能性无人死亡,而有 2/3 的可能性 600 人全部丧命。在这种情况下, 78% 的人会选择 D 。以上结果来自于一个经典研究,研究者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 卡内曼( Daniel Kahneman )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 ( Amos Tversky )。 显然,这两组选项 A/B 和 C/D 是等同的:获救 200 人即意味着 400 人将要死亡,而 1/3 的概率均能得救即意味着有 2/3 的可能性全部丧命。因此无论如何被措词,两组选项在逻辑上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在 A 和 B 当中倾向选择 A ,却在 C 和 D 当中倾向选择 D 呢? 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人们在面对内容为损失(如死亡)的选择和内容与获取有关(如幸存者)的选择时,所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在正面结果中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有把握的选项(救出 200 人),反对冒险;而当在损失中权衡时,人们却变得更愿意去冒险。显然,通过对选项有针对性的措词,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被大加利用。卡内曼和特沃斯基 30 年前在该领域的最初发现引起了一个共同疑问:选项的词语组织是如何影响到人们决定的?随后,他们和许多其他研究者发现语言对人们决定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而且这种影响通常是关键性的和违反直觉的。 除了损失获取效应外,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们往往会被激起对缺省选项(没有做出选择时,默认选中的未明确说明的选项)的兴趣,就好像被魔力驱使着一定要沿着未被标记的道路前行。人们的决定还会被语境微妙地影响到,一个候选项在被置于代价高昂或无关紧要的选项中时会显得更富有吸引力,而与更受青睐的选项在一起时则不然。 我们好像都很反复无常。实际上,有关选择心理的研究暗示,我们并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偏好和价值观,所谓的偏好和价值观是在面对问题或选择时,由我们所做的反应构建出来的。我们在看法上的反复无常往往显得很不理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存在一个很有趣的逻辑:措词不仅能影响到选择结果,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该选项的喜爱或欣赏程度循环影响使该选项中选。 对语言是如何导引与获取、损失有关决策的做出的理解,有助于对呼吁口号的措词进行指导,以使其最有效地激发民众的意愿,比如节约电能或关注自身健康。另外,政府还可以在人们由于懒惰、繁忙或误解而不想做出选择的时候,利用缺省选项的吸引力来引导民众。最后,精心策划的语境陷阱能够使我们在面对调查、竞选活动和聪明的广告时陷入圈套,因 为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会使回答者一边倒地倾向于某个选项。 获取与损失 如上面的例子中所展示的,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他们划时代的研究中,首次采用了以两种不同方式对同一选项进行描述的手段,这两种描述方式在逻辑上是等同的,但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破解了当涉及获取与损失时,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并将该现象总结为期望理论。 根据期望理论,虽然客观结果越向好的方向发展人们就越感到满足,但满足程度不会相对于获取呈线性增长,而是会长的越来越慢,直到客观获取的增加几乎无法再对满足感有所提高经济学家将该规律称之为边际效应递减。这意味着获救 600 人所产生的满足感不会是获救 200 人所产生的 3 倍,因此冒险去拯救所有 600 人的想法就会令人感到是一次不划算的赌博。卡内曼和特沃斯基由此得出结论,在当前的心理状态是对获取有所期待时,大多数人是不愿去冒险的。 而当结果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时候,如死亡,人们情绪状态的恶化趋势同样与客观情况的恶化不成比例,痛苦程度也会增长的越来越慢。因此失去 600 个生命所带来的痛苦不会是失去 200 人所带来的 3 倍,于是,冒险去确保无人遇难的想法使人觉得是个不错的打算。显然,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乐于去冒险。 而究竟是获取还是损失取决于选项的措词组织,在面对 A/B 时,人们的考虑内容是获取,而当选项是 C/D 时,权衡的对象变成了损失。这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不愿去冒险,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恰恰相反。 期望理论还表明在同等程度的损失和获取面前,人的痛苦程度要大于满足程度。这意味着在促使人们做决定时,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避免损失上,要比集中在如何确保获取上更有煽动力。这一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大加利用,比如,要鼓励女性做乳房自检,强调癌症晚期发现将导致的代价(损失),要比强调早期发现所带来的益处(获取)在效果上更好;要呼吁房主节约电能,把焦点集中在节省开支(获取)上,就不如把焦点集中在浪费成本(损失)上更具有说服力。 - 冒险的选择 在将选项以获取和损失的含意分别进行描述时,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这种能够用所谓的期望理论来解释的选择倾向,会导致在逻辑上前后不一致的决策出现。该理论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 卡内曼,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于 30 年前共同创建。如图所示, x 轴代表事情的客观状态,从负面情形(如死亡人数),经过中性状态( 0 点),再到正面情形(如幸存的人数); y 轴代表对不同客观状态的主观反应,即这些客观状态使人产生好感与坏感的程度。 右上象限曲线描绘的是人们对正面获取所做出的反应,其形状与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相吻合。获救 600 人产生的满足感不会是获救 200 人所产生的 3 倍,因此人们不希望冒险去拯救所有 600 人。左下象限曲线显示的是人们对负面损失所做出的反应,描绘出的是损失的边际无效递减趋势。失去 600 个生命所带来的痛苦不会是失去 200 人所带来的 3 倍,因此人们更愿意冒险去拯救所有的人。由此可见,在做与损失有关的决定时,人们更乐于去冒险。 决定是落在曲线的右上部还是左下部取决于选项是如何被组织的。如果措词强调正面结果,人们将不愿去冒险,而如果文字表达的是负面情形,人们将倾向于更为冒险的选项。同时还要注意,曲线损失部分的陡峭程度大约是获取部分的两倍,这意味着损失 100 块钱所导致的痛苦要比得到 100 块钱所产生的满足在程度上更深,即相对于确保获取,人们更愿意去避免损失。 - 沉默的力量 另一种能够对选择造成有力影响的方式是不要去说。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当人们更新驾驶执照时,会被询问是否愿意成为器官捐赠者。哥伦比亚大学决策心理学家艾力克 约翰逊( Eric J. Johnson ),和现任职于伦敦商业学院的丹尼尔 古德斯坦恩( Daniel Goldstein )在他们 2003 年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在欧洲许多国家中,超过 90% 的民众都是器官捐献者,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只有 25% ,尽管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支持器官捐献。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差别呢?在美国,要成为器官捐献者,你必须先签署一份表格,如果不签这份表格就不能成为器官捐献者。不签是缺省选项,结果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中,缺省选项的情况与美国正相反除非你特别声明,否则即是器官捐献者,于是大部分的欧洲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家布里奇特 马德里安( Brigitte Madrian ) 和联合保健集团丹尼斯 施( Dennis Shea ) 2001 年的一项研究,当公司老板们将职员续约流程从选择进入模式(必须签署协议书以续约)更改为选择退出模式(必须签署协议书以拒绝续约)后,最初的续约比例从 49% 一下子跳到了 86% 。而在一项自然实验中,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同时推出了一份低价、无过失自动保险,该保险限制了投保人可以无视事故过失方而对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要求的权利。这份无过失保险在新泽西是车主投保时的缺省选项,而在宾夕法尼亚则不是。又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逊( Johnson )和他的同事在 1993 年《风险与不确定》杂志中的报告,每个州几乎 80% 的车主都会选择缺省选项。于是,缺省偏好为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每年几百万美元的额外开支。 那么为什么缺省选项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原因之一来自于忽视。生活是繁忙而复杂的,人们不可能对每件事都加以注意,所以无论手机是否必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一直带着它。对备选项的研究需要花费时间,而我们不想被这种事情所打扰。但懒惰和忽视不是缺省选项拥有巨大威力的唯一原因,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克雷格 麦肯奇( Craig R. M. McKenzie )与其同事在 2006 年的一项研究中所指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缺省选项即是推荐选项。 依靠缺省选项的威力,决策制定者们可以鼓动民众沿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前进。芝加哥大学法律学者卡斯 桑恩斯坦( Cass R. Sunstein )和经济学家理查德 泰勒( Richard Thaler )将这种手段命名为自由意志下的家长式统治。采用该手段,领导者一方面根据民众固定或潜在的偏好来设定缺省选项(家长式统治部分),一方面允许人们可以不对缺省选项进行选择(自由意志部分)。 虽然不可能总会了解到人们的偏好,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将其辨别出来的。在公司续约的例子中,不难猜出职员们是渴望续约的,因为我们知道人们更愿意保持现有的工作。这种情形就好像他们已经打算去续约了,但却一直在拖延。而对于宾夕法尼亚或新泽西居民所得到的汽车保险是否正是他们所想要的,我们难以确定,不过既然几乎不可能列出一个中性的选项,那么为什么不促使人们往境况较好的方向倾斜呢? - 是否要做器官捐献者 应用选择退出政策(成为器官捐献者是缺省选项)的国家(绿色)中,实际同意成为器官捐献者的人数要比美国等(金色)应用选择进入政策(不成为器官捐献者是缺省选项)的国家多得多。 - 牵线搭桥者 词语组织对选择的第三种影响来自于语境,一个选项的吸引力往往要通过与其他选项进行比较后才能产生。几年前,美食顾问和厨具供应商 Williams-Sonoma 公司推出了一个新产品:自动面包制造机。只要把原料投入到该机器中,按下开关,几小时后一条面包就会被造出来。这台机器的售价是 275 美元,对一个制造面包的机器来说, 275 美元是否太贵了?我们难以对此价格做出评判,因为市场上没有同类的产品。几个月之后, Williams-Sonoma 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售价为 429 美元的豪华版面包制造机。结果,由于新产品的出现,普通版面包制造机销量大增,更昂贵的版本使普通版看上去很是划算。 诸如此类的语境效应普遍存在。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保罗 斯诺维克( Paul Slovic )在其 2002 年的研究中向一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建立一项机场安全措施,该措施能够每年挽救 150 名从事危险工作的人中的 98% ,你愿意为此支付多少税款?接着他问另外一组人:为了每年挽救 150 人,你愿意支付多少税款?结果第一组人愿意付更多的钱。那么为什么呢?毕竟挽救 100%150 个人要比挽救 150 人中的 98% 更值得去做。原因是当 150 这个数字没有相关语境的时候,人们会考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花钱,其中许多方式都更充满吸引力。而当给出成功率 98% 的限制语境时,问题变得令人印象深刻,于是人们感到付出是相当值得的。 语境现象的另一个例子来自于卡内曼和桑恩斯坦的研究。他们对一组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愿意向专门用来扭转或预防诸如珊瑚礁消失、海豚灭绝这样生态灾难的基金捐赠多少钱。而另一组人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愿意为农场工人皮肤癌的预防计划支付多少。令人惊奇的是,研究者们发现,人们愿意为拯救海豚和预防皮肤癌所花的钱一样多!但当他们将海豚和皮肤癌同时摆在第三组人面前时,得到的反应却是,与海豚相比,他们愿意为皮肤癌付出的多得多。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道理如下,当人们将拯救海豚与其他生态问题做比较时,海豚会更加受到重视(它们可爱而且聪明),所以人们愿意为它们花更多的钱。相反,皮肤癌在所有严重健康问题中只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人们选择为其分配相对较少的资金。但当海豚和皮肤癌同时出现时,皮肤癌就更值得去关注了。而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公众意愿的变化,是因为当选项被置于狭窄、有限的语境中时,人们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权衡,如只能将保护海豚与其他生态问题做比较,只能将皮肤癌与其他健康问题做比较,人们缺少更广阔的空间去对比和评价。 因此,把问题语境组织的更局限,能够将在人们心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方案提升到更为显著的位置上,而如果某公共政策可以在更为宽泛的框架内进行选择的话,民众将被诱导对选项的轻重次序重新做出梳理。据此,在公共政策辩论中,语境设定者可以通过对问题语境的控制来左右公众的意愿。 - 味觉测试 对选项的措词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该选项的感觉体验。这听起来可有些怪诞!例如,人们通常会选择有 75% 瘦肉的牛肉饼,却对有 25% 肥肉的那一个置之不理,而在品尝这两块牛肉饼时, 75% 瘦肉的那一块确实要更好吃一些。当然,这两块牛肉饼实际上是一样的。虽然对内容上一般无二的牛肉饼厚此薄彼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但如果叫做 75% 瘦肉的那个尝起来确实要比被称为 25% 肥肉的那个口感好的话,厚此薄彼就并非毫无意义了。 还有其他例子可以说明食物标签对我们味蕾的影响。人们在购买矿泉水时,如果能看到标签,则通常会选择巴黎水(一种法国天然有气矿泉水)而不是塞尔查水(一种德国矿泉水),但如果没看到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偏好。消费者认为蛋白质营养标条上的大豆蛋白质意味着多粒、味道不好,而在将大豆字眼去掉后,这种感觉也随之消失。当香草冰淇淋被标为高脂肪而不是骗人的低脂肪时,人们更乐于去享受其味道,很奇怪,这与牛肉饼的情况恰恰相反,或许牛肉饼中的脂肪(肥肉)对人们来说,意味的是油腻。 相对于普通啤酒,人们更加青睐那种掺杂了标明为 MIT 酿造的香醋的啤酒,前提是他们不知道到底掺杂了些什么,或者在品尝之后发现了陌生配方。而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伦纳德 李( Leonard Lee )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谢恩 弗雷德里克( Shane Frederick )和丹 艾瑞里( Dan Ariely ) 2006 年的一项研究,如果在品尝之前知道啤酒里有醋的话,偏好会掉个个。因此,对食物的了解或自认为对食物的了解影响到了食物的味道,而且即便清楚了事实,对味道的记忆也不会因此被改变。标签和描述不仅影响着决定,还影响着那些决定所带来的感受。 这些偏好都很不合情理吗?毕竟,我们选择牛肉饼、冰淇淋、啤酒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它们的味道,所以如果你更愿意享受瘦牛肉饼而不是肥牛肉饼的话,根据标签措词来做出选择又有什么不对的呢? 当然,在其他情况下,感觉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例如,当选择是与遏制疾病有关的时候,你的感觉对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病人的命运。同样,当在公共政策中进行选择时,你对该政策的感受不会比其将会给你带来的影响更能左右到结果。但在要选择吃什么的时候,特别当候选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时,所有的关键只集中在你对它们的品尝感受上。 - 真实的谎言 所有的这些引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人们确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在面临抉择时,我们想象自己正理性地考虑我们的偏好,并找出最能满足这些偏好的那个选项。但对语言是如何影响到决定的研究表明,事情并非如此。我们并不拥有确定的偏好和价值观,而只是在被要求做出决定时才将它们简单构建出来。并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偏好和价值观很容易屈从于问题的措词方式。因此,对人们真正偏好和价值观的辨识异常困难,如果它们确实存在的话。 来思考一下公众对遗产税的态度。在富人死后对其资产进行大幅度征收是为遗产税,该税只针对占美国人口很小一部分的富人群体,但大多数美国人都反对该税,并支持总统乔治 布什将其废除。何以解释这种罕见的公众态度?难道每个美国人都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富人?我不这么认为。 当布什和他的支持者在华盛顿发起反对遗产税的活动时,他们为其重新制作了一个标签死亡税。想想看,这个标签起了多大作用。谁来支付死亡税?死人。这就好像一个人正行将就木的境况还不够惨,政府还要伸手到其坟墓中再榨取些财富出来。更糟的是,死人在其最初赚这些钱的时候已经交过税了。那么假设我们不叫它死亡税,而是称作继承税,情况又会如何?谁来支付继承税?活着的人,他们之前可从未为这些资产付过税。同是此税,在该标签下要显得更为公正和富有号召力。 那么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税的?这个看上去直截了当的问题却非常难以回答。我们在对几乎任何事情进行评价时,都不得不接受措词和语境的支配,寻找中性的方式来对政策和产品进行描述是徒劳的。于是,所有决定都不免深受语言影响。不过,如果对选项措词始终保持警醒的话,我们有时或许能够分析出这种影响,并对其加以抵消,但可以肯定的是,漏网之鱼总会存在。 本文作者: 巴里 施瓦茨( Barry Schwartz ):斯沃斯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71 年起即在此任教,著有《 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一书。 《环球科学》2007.11 标签: 心理学,语言 , 翻译
个人分类: 心理|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如何理解异己者
songshuhui 2008-9-3 11:58
DNA 发表于2008-05-22 星期四 10:01 分类: 心理 , 生物 | | 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与自己的思想、理念不同的人沟通起来是多么困难,彼此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技术题。虽然我们总是在不断试探、推测、分析他人的想法、感受、目的、意图和个性,但是我们从来就不可能像清晰知道自己内心的精神活动那样去直接认知他人的思想。解决这一难题的公认方法之一是以己推人以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基础去判断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但是最近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这个将心比心却是受到条件限制的。 在著名学术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最近发表的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指出,当我们判断他人的想法时所运用的大脑区域恰好是我们进行自我思考的区域,这个大脑区域叫做腹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譬如有人问你喜不喜欢篮球,这时你的vMPFC会迅速对这个问题作出反应思考你所喜欢或不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vMPFC里的神经元(也就是脑神经细胞)会分泌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神经元之间的电流、离子流会劈哩啪啦的上窜下跳,如果这时给你做个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者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或者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SPECT),会发现vMPFC这个区域比大脑其他区域活跃很多,并且可以量化出vMPFC的活性。这就是神经影像学,简单的说就是给你的大脑照张像来分析大脑的活动。 科学家们利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分析vMPFC的活性发现,当人们考虑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想法时,vMPFC活性非常高,然而判断与自己迥异的人时,vMPFC活性则受到明显抑制。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选取了一组学生作为测试者,这些学生来自于美国东北部,而且是自由派。研究者先给这些学生看两张目标者的照片,并且各有一段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两个人的背景和特性:一个与测试者一样也是来自美国东北部的自由主义者(相似者),而另一个则被描述成为来自中西部支持共和党的原教旨主义者(异己者)。然后以这两个假想的目标者的语气给测试者出题,而这些题目被设计得很中性甚至是非常八卦譬如问你喜不喜欢吃匹萨饼上的蘑菇,喜不喜欢猜字谜,喜不喜欢帮助朋友解决难题等等。然而研究者发现即使是这样与敏感的政治、宗教无关的问题,测试者对于相似者和异己者的相同提问,其大脑vMPFC区域的活性却十分不同。甚至当异己者问喜不喜欢匹萨饼时,测试者的vMPFC区域对匹萨饼这个概念却没有反应。研究者表示,接下来的研究目标是对于历史上一直有政治和宗教冲突的不同种族(例如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进行测试,看是否会得到相似的研究结果。 原来将行比心只对相似者有效,换位思考却是难以换到异己者的位置去思考,因为你我的脑子根本就罢工不去思考。大至政治上的左右之争、种族偏见、民族仇恨、宗教冲突 ,小至个人生活上夫妻恩怨、婆媳矛盾、城乡差异,无不是不同思想理念的交锋与冲突。虽然仅凭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的研究结果来解释这些矛盾与冲突的难以消融会有简单机械化与非人化的嫌疑,但是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参考既然我们的大脑可能对于异己者有着先天的排斥,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多的理性、耐心和努力去沟通、理解和尊重? 相关链接: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317/full/news.2008.677.html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5/11/4507 标签: 大脑 , 心理学 , 神经影像学 , 认知
个人分类: 心理|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对付“致情”凶器?
songshuhui 2008-9-2 15:15
0.618 发表于2008-06-22 星期日 14:05 分类: 心理 | | 危险的药品是要处方的;大型的刀具是受管制的;枪支更是被禁止的。当你看到那些明晃晃的东西(无论是刀还是珠宝)一定会倍加小心。那些对他人造成致命伤害的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费时费力成本甚高的武器鲜见于江湖,除非狗急跳墙没招了,或者是形式所迫,当然心智不健全者除外,一般人用不上。 江湖流传甚广的杀人于无形的秘密武器其实是伤害人感情的致情武器。之所以叫它秘密武器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用它来伤害别人或是被别人伤害,自己还不知道。 别以为致情武器应用广泛,看上去威力就不大。事实上,从打击范围和力度上来看它绝对可以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致情武器,有时它还会致命。其实多数使用致命武器的人都是被致情武器打击到了呀! 那么怎样识别致情武器呢? 很简单嘛,看哪些事情会伤害你的感情呗。这个看起来比较麻烦,因为每个人都在为不同的事情烦恼,其实很简单看,毕竟都是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亚里士多德老师称为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属需要。只要基本的生存需要一得到满足,人们就开始寻求这种需要了。这比简奥斯汀所说的家财富有的单身汉一定想取一个美丽的太太。更加天经地义。 所以最伤害人感情的莫过于让人失去归属感。无论是失去亲人,失恋还是失去自由。人们都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伤心。因为满足了归属的需要,老乡见老乡才两眼泪汪汪;因为满足不了归属的需要,才会出现冷面插班生。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被接纳,所以往往一进商场门就是化妆品,人们费尽心思折腾服装、首饰,无非就是想取悦别人,被别人接纳。女人本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自己耳垂上打上洞,顶着寒风穿上超短裙,本来小脑就欠发达(女性的运动水平确实逊色一些),还要踩上10公分的小细高跷,结果被打击与无形根本没人注意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感情伤害莫过于迎面走来的熟人没看见你了,要是他看起来像是故意回避或是你向他打招呼没有回应,那简直是晴天霹雳。环顾一下四周,没人还好,要是这事让其他人看见,那简直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这一天的好心情就都被破坏了。要是白天,则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要是晚上,你就辗转反侧回忆究竟是哪里得罪他了。幸好你是个大度的人,这点小伤很快就痊愈了。怕只怕这样的一个小小的遭遇成了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些遭遇了大不幸的人,本来就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时,哪怕一个回避的眼神都可能坚定他的这种信念,最终走上不归路。 偶尔被轻视或被拒绝比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更为寻常,郁闷一会儿也就没事了。可有时伤口不能自动愈合,那就要采取点措施主动改善关系。可要是还不行,人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变得焦虑或孤僻。要是经常被轻视或决绝,就会诱发人的社会排斥感,从而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攻击倾向。 致情武器一般不是人们为了用而用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走火了。你可能想不到你曾忽略的那个你以为很无聊的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的加为QQ好友的请求会引起他的挫折感,但你一定记得当QQ群里聊着一些你看不懂的话题时或你的email石沉大海时你沮丧的心情。 不要为自己的敏感而惊讶,Eisen Berger等人的研究发现被社会排斥时和身体创伤时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 那么怎样才能对付致情武器呢?现在,你已经知道什么是致情武器了,也知道它大多数是走火引起的,是被害人自己想多了。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没事找气受呢?因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什么事都是自己而引起的。常常在一片嘈杂的声音中,我们听自己的名字还是那么清晰。 只要我们知道别人也同样是以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的,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整天想着你,也就不会太在以别人的拒绝了。 另外,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要把事情往好了想。反正也不知道,也左右不了,干嘛不想个好的让自己宽心呢?他要是没回你短信,你为什么不把责任推到可恶的通信公司头上(他可能根本没受到)呢?为什么不想想是电池没电了或没信号?一切皆有可能。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正是因为人们害怕失去归属感,所以才团结在一起,走到现在。所以,偶尔有被伤害的感觉很正常,说明你的心还没有冷漠! 标签: 心理学 , 自我减压
个人分类: 心理|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心理:更左,抑或更右
余孟孟的博客 2008-8-22 00:06
余孟孟 一、新小马过河 小马赶路,忽见一河挡住去路。小马只得停下来。它四处张望,不敢贸然过河。不多时,一小鼠跑来问其故,然后以极其肯定且崇敬的口气答曰:您只管过河吧!像您如此高大伟岸的身躯如同大山一般,河水最多到您膝盖。这水能淹没的只是我们这些微小的身躯。 小马听后大喜,正要过河,却被一头大象拦住:干什么?你不要命了!这河,我过没问题,像你这么个小不点就如同一片树叶,这一下去,还不立马给淹没了。 小马过也不是,不过也不是,正在焦急地踱着步,一匹老马过来说:试试吧! 小马终于下水了。还好,这水况既不像小鼠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大象说的那样深,只是刚刚漫过小马的下半身。 二、孟子的故事 甲篇:孟子的年龄 打发火车上漫长无聊的时间,确是一件令人伤脑筋的事。这日晚,一列火车奔驰在兰新铁路上。看着窗外渐浓渐沉的夜色,再瞧瞧车内欲睡欲醉的众相,孟子觉着无趣,便拿起一本地图册看起来。也许是地域和时间的缘故,这列车上的人并不算多。 孟子的座位是双人的,此刻他的旁边就一直空着。看看身旁,使孟子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乘车可以多多伸展几下筋骨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来到孟子身旁,也凑近了看起孟子手中的地图来。很自然他,孟子和小女孩攀谈起来,两人互通姓 名,互讲游历,俨然多年不见之老友。当问及年龄时,小女孩让孟子猜,孟子猜小女孩有8岁(请注意:孟子把小女孩的年龄说小了。这也是一个重点。),她摇头说:我都10岁了。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当小女孩凭其父亲的年龄和相貌猜出孟子有34岁时,孟子很迷惑,心里在感叹:小姑娘啊,我看起来真有那么苍老,那么成熟吗!我不是比你爸小10岁,而是20岁啊。 然而,截然相反的事情却就发生在第二天。 列车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朝阳初现了。当孟子站在一所高中校园里,拿着手机发短信时,也许是看到孟子身边的旅行包,一位年纪约四十出头的女士(后来知道她是位高三英文老师),过来询问:请问你是新来的吧?不等孟子回答,这位热心人便接着说道:如果是新来的同学就去东边那幢新楼,如果是新来的老师,那就去西边那座红楼吧! 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孟子后来苦笑:怎么经过一夜的劳顿,我反而年轻了?我有那么年轻,那么稚嫩吗?经过一番反思,孟子认为,关于自己的年龄,幼者会看老,而长者会看小。这差不多应是一种人类社会心理规律吧。 乙篇:孟子回乡 孟子生长于一个中国传统的乡下农村。这种村子,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乡土社会。因此,虽然自高中起,孟子就在外地(外乡、外市、外省)求学,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光景,但他一回乡,还是有很多人能认识他的。 这次到家是下午5点左右。从村子里经过,孟子免不了要一路上和认识的行人以及坐在自家门口乘凉聊天却紧挨大路的父老打招呼。 见儿子回来,父母都很高兴。大约6点多,在自己床上休息的孟子听见两个妹妹回来了,说了几句学校的事,小妹突然高声问:妈,你怎么不说呢?只听见母亲说:说什么呢?说我哥回来了啊!小妹的声音更高了。却听见二妹在笑。然后,孟子走出房间。两个妹妹更高兴了,特别是小妹。她眉飞色舞地说:哥,你知道吗?从咱们那中学到咱家,就这么点路,竟有6个人跟我们说:你哥回来了。我心里数的很清楚,如果咱妈再说一遍,那就有7个人说了。然后,大家就一起说笑。 后来,孟子思考,村里那么多人自愿且热情地做孟子的信使,那是他们高看孟子了,认为孟子在大城市念大学,读研究生,是个人物,那么,他的回乡便自然应是一件值得大肆宣讲的事情。然而,母亲对这件事却有另一种认识:不管自己的儿子跑的多么远,不管他长的多么大,也不管他是否有名,他在她眼里就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孟子的回乡,在母亲眼里就是一件自然且平常的事,根本没什么值得可说的。 丙篇:不同的孟子 孟子是个乡土气和书卷气都很浓的年轻人。 通过留言,短信,邮件,言谈等多种渠道,孟子发现,他的同学中大部分人都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你是天生的大家风范,你是我们的掌门人,你是为学术而生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同学良好的祝愿。如果皮格马利翁效应应验在孟子身上,那他可得好好感谢他的那些好同学了。但他们的确是把孟子看高了,也学孟子真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同学好一点点,但在大家眼里,这便好出很多了。 然而,相反的事情又发生了。在导师眼里孟子却并不是这样的人。 在餐桌上,导师对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陕西楞娃,光知道照顾别人吃,自己还饿着肚子。还不快吃! 孟子请教导师一个问题,导师说:这个问题嘛,楼上的陈老师是很有经验的。你去找他,我给他打个电话,他就住在.......得了,你这孩子胆小的很,还是我带你去,走吧! 一次,孟子要去中学试讲一节课。导师破费心机的为他找了两三位中学老师,让他一一拜访,去请教经验。先不谈孟子讲课的能力到底如何,起码在大学同学夸张的语气里,他是有几分讲课天赋的。 总之,在同学眼里,孟子可能被看高了一些;在导师眼里,孟子可能又被看低了一些。然而,他是值得庆幸的,这两者都不是什么坏事。 三、理论提升 人虽成长于社会,但对他事他物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却往往囿于自身的眼光和自身这个参照物。 面对强者时,人往往会把强者看的更强,面对弱者时,人往往又会把弱者看的更弱。 也许他就比你大一点,你却以为他比你老很多; 也许他就比你优秀一点,你却以为他难以企及。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4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亨与小贩:心理测试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8 14:27
余孟孟 从前,有一个大亨,在商场上打拼了大半辈子。 有一天,他突然陷入了沉思,发觉自己的日子和活法意思不大,得有点精神追求了。经过一番沉思和诀择,他决定把事业交给儿子打理,把自己解放出来。 之后,他便走出家门,四处向人们暴料商场的残酷和冰冷,倡导人们回归生活世界,过有个性的人文生活。一个街边小贩看见了,好像突然找到了安慰和知音。他也丢下自己的生意,跟在大亨得后面,大呼要过有意义的生活。 兴奋的一天很快过去了。当小贩兴致勃勃地推开家门时,却发现妻子儿女都在等着他的面包. 第二天,人们在街上又见到了这个小贩。他――( 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A.又默默地,辛苦地干起了自己原先的生意。 B.和妻子儿女一起在街边高兴的做生意。 C.带上妻儿一起跟在大亨后面,并向大亨求救生活的来源。 D.带着一帮小贩和大亨辩论吃饭问题与体验问题。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3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向自我认识的三条道路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15 17:15
余孟孟: 你了解自己吗?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 关于自我了解或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仅是哲学范畴和心理学范畴的,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 自我是切身的,是亲临的。它必定是此岸世界的事情。可是,自我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令不可一世的科学也束手无策。说不上黑箱,但自我至少是一种灰箱。这决定了自我认识的问题总是若即若离,它更像是一个彼岸世界的事情。 假如,我们把自我认识的问题放到彼岸世界,拉开自我认识与我们的距离,也许自我的面目会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起来。然而,自我不会自动将自己的面目撕开给人看,我们要认识自我必定会走上寻求自我认识的道路,并且我们的整个一生都在这条路上徘徊寻觅着。 闷想一番,敝人自认发现了通向自我认识的三条道路,不求真理,仅供批判。 第一条是海路,即体悟思辨之路。海之博大,虽目及千里,亦茫茫一片。在这条路上,我们只能体验和感悟自己的一切,或渺小或深沉。我们的自我认识被这样一些发问所引导:我是谁?我要到何处去?漫漫大海的那头是我的容身之所吗?生活的波涛会将我吞噬么?浮沉漂泊是我的宿命吗? 第二条是山路,即理性实证之路。山之雄浑,虽踏遍诸峰,亦难识真面。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推理和辨析自己的人生。或回顾自己的过往,反思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峰;或分析自己的现状,何处是绝壁,何处是坦途;或辨明自己的方向,是爬向青峰还是隐入深谷。我们的问号主要在这样一些问题后面:我的智慧如何?我的性格如何?我的优势如何?我的潜力如何? 第三条是平路,即交往对话之路。平路热闹,虽大智大贤,亦难辨善恶。在这条路上,我们是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往来中认识自我的。我们对自我的追问也基本和他人的联系纠缠在一起:我在父母眼里是怎样的人?朋友认为我可交吗?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吗?我的道德完善吗? 可见,关于自我的真相,我们可以从三条道路上逐步接近,这三条道路,同时也表达了人类的三种基本精神。如下所示: 1. 体悟-思辨:表达人文精神。 2. 理性-实证:表达科学精神。 3. 交往-对话:表达实践精神。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