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巨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整合式抗震——防震减灾必由之路
热度 1 supdesign 2013-4-21 02:51
四川又发生了7.0级的芦山地震,地震再一次袭击了中国。防震减灾的警钟长鸣。 地震波固然能导致人跌到等,然而杀人的却往往是地震波导致的房屋破坏、山体滑坡、火灾等。 应对上述灾害,单纯的依靠地震预测、房屋加强等均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有机整合地震预测、规划、结构、装修、地震逃生等手段,最终实现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目标, 称之为整合式抗震 。上述观点曾经在2012年10月25~26日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召开2012年年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进行了交流,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正式论文也即将发表,在灾害来临之际,把该报告直接放到网上供参考使用。 超高层房屋抗震设防目标的探讨及实现ed3-2c-for网络2.pdf
个人分类: 02地震|267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春节-读几篇论文
supdesign 2013-2-10 06:51
春节凌晨4点左右醒来,不能入眠。便翻开手边的论文集阅读,颇多感慨,对于巨震、地震逃生等又有新的认识和感悟,相关理念和成果已经开始应用到北京某标志性项目中去,希望能够为防震减灾真正做些事情。
个人分类: 10个人随感|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或将为辟谣大地震的言论付出沉重代价
qsqhopeiggcas 2013-1-16 11:43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或将为辟谣大地震的言论付出沉重代价
新华网阿拉木图 1 月 15 日电(记者周良)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所长巴卡诺夫 15 日驳斥了今年年中和年底哈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将发生灾难性地震的说法。 哈萨克斯坦著名生态学家、“大自然”组织负责人叶列乌西佐夫日前援引一名叫“空中巡逻”组织所发表的报告称,在该组织所列 13 个最易发生地震的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名列第四。叶列乌西佐夫说,中亚地区每 100 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毁灭性地震, 100 年前阿拉木图因大地震整个城市被毁。他预测, 今年年中和年底阿拉木图将发生 6 级左右的灾难性地震 ,因此建议每个人在家中安放一个用金属制作的小避难房,以便发生地震时可以躲进避难房保护自己。叶列乌西佐夫的说法引发阿拉木图市民恐慌。 巴卡诺夫当天在阿拉木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驳斥了阿拉木图今年将发生灾难性地震的说法。他说,叶列乌西佐夫擅长生态问题研究,地震研究并非是他的研究专长。哈确实是地震多发国家。根据哈萨克斯坦地震部门监测,哈每天都会发生 20 次左右的地震,大家应该适应这种情况。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大地震,阿拉木图市紧急情况部门已经有所准备。巴卡诺夫还建议哈政府制定法律惩罚那些散布哈可能发生大地震传言的人。 中亚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带,该地区多座城市曾发生毁灭性地震。 以上引自: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驳斥有关阿拉木图将发生大地震的传言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1/16/content_18206993.htm 解读 1 : 巴卡诺夫说“叶列乌西佐夫擅长生态问题研究,地震研究并非是他的研究专长。 ” 这话说的没错,搞生态研究的确实搞不了地震研究。虽然地震专家专门搞地震研究,但地震专家对大地震孕育机制及预测问题也确实没搞明白,否则大震预测问题肯定已经从科学层面解决了。在大震预测方面,地震专家和生态专家及“空中巡逻”组织的能力都是半斤八两,谁也没有能力判断“有震”和“无震”。 生态专家及“空中巡逻”组织是根据不靠谱的地震周期 “中亚地区每 100 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毁灭性地震, 100 年前阿拉木图因大地震整个城市被毁”, 做出 “今年年中和年底阿拉木图将发生 6 级左右的灾难性地震” 预测的。 确实,阿拉木图在 1911 年 1 月 3 日 ,曾发生过 8.2 级地震(新疆地震局地震目录)。若假设百年周期的说法成立, 2013 年左右也应有 8 级左右大震,但不应是 6 级左右地震。 生态专家们预测今年发生在阿拉木图的灾难性地震,属于我们命名的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 。对属于该地震区的哈萨克斯坦地区, 6.0 级左右的地震频繁发生。自 1911 年后至今,发生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 Ms ³ 6.0 级地震有 6 次(表 1 ),这些地震明显不存在周期性。5.0-6.0级的地震更是“多如牛毛”。若认为 2013 年会发生 6.0 级左右地震,则肯定不是科学预测的结果,属于胡蒙乱猜的臆想。 表 1 1916 至今发生在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 Ms ³ 6.0 级地震 日期 纬度 经度 震级 震级类型 1916-2-28 43.01 77.21 6.0 Ms 1921-1-1 43.90 81.40 6.5 Ms 1958-12-21 44.60 80.81 6.4 Ms 1962-8-19 44.71 81.50 6.4 Ms 1970-6-5 42.52 78.74 6.7 Ms 1978-3-24 42.89 78.59 6.7 Ms 1990-11-12 43.15 77.95 6.6 Ms 2003-12-1 42.99 80.47 6.0 Ms 在该地震区内,先后发生了如下 Ms ³ 8.0 级地震(表 2 )。可看出,这些巨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 67 和 22 年,不构成周期性。 表 2 发生在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的 Ms ³ 8..0 级地震 日期 纬度 经度 震级 震级类型 地点 1812-3-8 43.71 83.50 8.0 Ms 新疆尼勒克 1889-7-11 43.21 78.71 8.3 Ms 1911-1-3 42.90 76.90 8.2 Ms 阿拉木图 根据我们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 ,这些巨震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图 1 的数据时间截止到 2010 年 4 月 20 日 。到 2012 年底,该地震区已到达临界状态。我们预测在中吉哈边境地区 ( 北纬 43° 、东经 80° 左右 ) ,将发生一个 8.6-8.8 级巨震 。阿拉木图市的地理坐标是 43.5°N , 77.5°E 。 该巨震今年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最晚也不会逃离 2014 年。该地震区的孕震模式与汶川和唐山地震类同。 在 2013 年,可能会发生 6.0 级左右的 foreshock 事件,若该事件发生,后面的巨震事件将接踵而来。一个 6.0 级左右的地震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属于家常便饭,造成的损失不会太大,但一个近 9.0 级的巨震发生,大家都明白后果是什么,不啻于灭顶之灾。 图 1 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地震区 250- 2010.4.20 之间 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 1716 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解读 2 : 巴卡诺夫说“哈确实是地震多发国家。根据哈萨克斯坦地震部门监测,哈每天都会发生 20 次左右的地震,大家应该适应这种情况。” 未来有大地震的地震区,在向临界失稳状态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性肯定是活跃的。未来没有强震发生的地震区,发生一个 3.0级 的地震都难。对此,俺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黄鼠狼专咬病鸭子” 。 对该近9.0级的地震危险区,在锁固体膨胀点开始的8.2级震群事件发生后,期间会发生多次3.0-7.0级的preshock事件,在该地震区发生的如表1所示的多次Ms ³ 6.0级地震事件表明,该地震区未来一定有巨 震事件发生。 整天地震还引不起警觉,还在做平安无事的春秋大梦,简直是拿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儿戏。等巨震发生后,这些砖家们是否像意大利地震学家 因预报“不地震”且代表官方向民众宣布而判刑?我看应该。无论是谁,对搞不明白的事儿,还是不要乱说为好。 2012 年 5 月 31 日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曾发生了一个 5.9 级地震 (后中国地震台网统一目录修订为 5.4 级),昨天在属于该地震区的新疆伊犁发生了一个 4.1 级地震。俺弱弱地向专家们问一句,这些事件不会是 1911 年巨震的余震吧?恰恰相反,这些 preshock 事件的持续发生标志着巨震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中吉哈有关部门就不要忙着“辟谣”安抚百姓了,赶紧做抗震减灾准备吧。 要辟谣,也得讲科学。地震专家们必须明白,预测“有震”和“无震”的难度相当,都属于预测范畴。应该强调,无论谁预测大震,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靠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胡蒙乱猜。 在此,提醒地震专家们,千万不要在“辟谣”的同时,又制造新的“谣言”。 有奖征答: 1、阿拉木图100年的地震周期说法是怎么出笼的? 2、地震周期的概念?有木有地震周期? 备注: 上述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 【 1 】秦四清,薛雷,黄鑫 , 等.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26(1):21-31. 【 2 】秦四清,关注新源 - 阿拉木图巨震区发生的 Ms5.9 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76847.html 【 3 】秦四清,有趣的地震现象之一:黄鼠狼专咬病鸭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64554.html 【 4 】秦四清, 从 2009 年意大利 6.3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剖析地震专家误判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27450.html 【 5 】科学家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谈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26579.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5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俺胆小怕事,不敢看了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3-1-2 03:45
对中国及邻区地震关心的人士,若经常去地震网站看看,或许会看出名堂。 http://data.earthquake.cn/index.html http://www.ceic.ac.cn/ 近期,在已进入临界状态的地震区,如【中吉边境】地震区、【晋东北】地震区、【 河源 - 安远 - 瑞金 - 永安】地震区、【古浪】地震区、【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小地震事件的活跃已进入了疯狂状态,实在太恐怖了。 不明白的人士不会害怕,或许认为习以为常没啥了不起。但在俺眼里,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非常害怕。因为世界上,能造成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非强震、巨震莫属(包括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别的灾害,属于小儿科。 世界上最让人恐怖的事儿,就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灾难突然降临。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1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注新源-阿拉木图巨震区发生的Ms5.9级地震
qsqhopeiggcas 2012-5-31 06:53
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报道,今天在我们命名的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发生 Ms5.9 级地震,地震参数如下: 哈萨克斯坦 Ms5.9 地震 时间 :2012-05-31 05:20:54.6 纬度 :43.5° 经度 :78.8° 深度 :8km 震级 :Ms5.9 震中位置 : 哈萨克斯坦 地震类型 : 天然地震 数据引自: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datashare_details_subao.jsp?id=CD20120531053432 根据我们的预测分析 ,该地震区未来将有巨震发生。预测震级为 8.5~8.8 级,震中位置在北纬 43° 、东经 80° 左右(中哈吉交界处);震源深度为 18 ~ 25km 。该震发生后, 距 Benioff 临界应变值已很接近,根据目前的地震活动性判断,预测发震时间为 18 个月内。 该 Ms5.9 级地震发生位置与我们预测的未来巨震震中位置接近,且震级在我们的判断范围内 ,属于一个标志性的 preshock 或 foreshock 事件。 2011 年 10 月 16 日 发生在新疆精河县的 Ms5.0 级地震 和 2011 年 11 月 1 日 发生在新疆伊犁的 Ms6.0 级地震 ,都发生在该地震区。上述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断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备注:上述预测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 秦四清, 介绍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的新源 - 阿拉木图地震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22197.html 秦四清,各地震区强震发生前预计的 preshock 或 foreshock 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80927 新疆精河县 5.0 级地震意味着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97609 秦四清,关注今天的川 - 甘交界 5.4 级与新疆 6.0 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03346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4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尼发生8.7级巨震——巨震如何应对?
supdesign 2012-4-11 20:39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北京时间4月11日16时38分,发生里氏8.6级地震。印度金奈、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地震感明显,加尔各答地铁暂时停运,印度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地区发布海啸警报” 如何应对这种远超过设防烈度的巨震? 基于地震逃生和结构抗震的研究成果, 我们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巨震( 避难 单元)不倒 “的概念和“4水准,多阶段”的抗震设防理念,目前逐步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全国性会议与大家做了多次交流,相关理念在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10 版)和 《 城镇防灾 避难 场所设计规范 》得到了初步应用。 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减少巨震的灾害损失。 详见: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8553do=blogid=439347 地震避难单元:人类生命的保险箱 ( http://news.idoican.com.cn/zhjzb/html/2009-05/21/content_35500097.htm )
个人分类: 02地震|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新源-阿拉木图地震区
qsqhopeiggcas 2011-12-26 13:22
介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新源-阿拉木图地震区
不久的将来,在板块内部有发生巨震(不小于 8.5 级)的地震区吗?有的,据我们的分析,未来在在我们命名的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塔)地震区 (图 1 ),将发生 8.5-8.8 级的巨震。 看官可能不信,说那怎么可能?不妨,你可以先看看该地震区的历史巨震目录。在该地震区先后发生过: 1812 年 3 月 8 日 新疆尼勒克 Ms8.0 级地震、 1889 年 7 月 11 日 Ms8.3 级地震、 1911 年 1 月 3 日 阿拉木图 Ms8.2 级地震。该地震区的孕震模式与汶川和唐山大地震类似。 该地震区的构造展布呈现“ Y ”字型,呈现这种地质构造的地震区是强震或巨震易发的区域 。 看官说了,我就是不信,信不信由你吧,只要地震信服就行了,呵呵。俺的理解是,除非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强震或巨震们,知道秦老要预测它们,它们商量后要改变其一成不变的孕育规则。如不是这样,该巨震必然要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目前的 Benioff 应变监测值为 1.873J 1/2 ,距离巨震的临界值 1.88J 1/2 较近。初步判断该巨震在两年内要发生,在巨震发生前,可能会发生 5.0-6.3 级的地震事件。我们将根据地震活动性监测,在合适的条件下,做出该巨震的短临预测。 我们曾强调过,有强震或巨震发生的地震区,其地震活动性将是活跃的。今年先后发生在新疆精河和伊犁的 5.0 和 6.0 级地震 表明,该地震区正在向最终的临界点发动猛攻。 当前情况下,该巨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为 8.5~8.8 级,震中位置在北纬 43° 、东经 80° 左右(中哈吉交界处);震源深度为 18 ~ 25km ;预测时间范围: 24 个月内。 建议中哈吉三国有关部门早做抗震减灾的准备工作,不要观望,不要对俺的警告置若罔闻。否则,追悔莫及! PS :上述预测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图 1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地震区的划分 (绿圈和红圈分别表示研究区内 1970 年以前和 1970 年以后 Ms = 5.0 级的事件,红色线为活动断裂,闭合虚线为地震区) 3- 阿图什地震区; 4- 拜城地震区; 5- 博湖地震区; 6- 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地震区 参考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王媛媛 .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1,V26(1): 21-31, 秦四清, “Y” 字型构造:强震频发的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03492 新疆精河县 5.0 级地震意味着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97609 秦四清,关注今天的川 - 甘交界 5.4 级与新疆 6.0 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03346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4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Y”字型构造:强震频发的地区
qsqhopeiggcas 2011-11-1 16:54
“Y”字型构造:强震频发的地区
在构造展布呈现“ Y ”字形的区域,常常能孕育强震或巨震,如玉树 7.3 级地震、昆仑山口西 8.1 级地震、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地震区的巨震,都属这种情况。 对强震或巨震频发可能的解释是,在该区域容易形成多个高强锁固体,至于如何从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上解释,请内行人给予解答。 下面,以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地震区(图 1 )为例,看看巨震的频发程度与未来演化趋势。 在该地震区曾发生过如下不小于 8.0 级的地震,即 1812 年 3 月 8 日 新疆尼勒克 Ms8.0 级地震、 1889 年 7 月 11 日 Ms8.3 级地震、 1911 年 1 月 3 日 阿拉木图 Ms8.2 级地震。 今天发生在新疆的 6.0 级地震和 2010 年 10 月 6 日 的新疆精河 5.0 级地震,都发生在该地震区。根据我们的分析, 6.0 级地震发生后,距 8.5-8.6 级巨震的临界点较近。该地震区巨震的孕育模式与汶川和唐山地震类似。 图 1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地震区的划分 (绿圈和红圈分别表示研究区内 1970 年以前和 1970 年以后 M ³ 5.0 级的事件,红色线为活动断裂,闭合虚线为地震区) 3- 阿图什地震区; 4- 拜城地震区; 5- 博湖地震区; 6- 新源(中国) -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地震区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有趣”的强震孕育模式
qsqhopeiggcas 2011-7-14 15:45
对中国与其边境地区、国外某些地区强震与巨震震例的分析表明,强震与巨震孕育过程存在一种大震震级 呈 “大 - 小 - 更大” 型 的孕育模式。 该类型强震在孕育过程中,一般先发生一个较大的事件,且该事件对应的锁固段直接从其变形膨胀点破裂到峰值强度点。其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再发生一个稍小一点的事件,且该事件为另一个锁固段在其变形膨胀点处的标志性震群事件,之后再发生更大的事件。汶川 M W 7.9 级地震与唐山 M s 7.8 级地震都属该种类型。 l 汶川地震 1933 年 8 月 25 日 茂县叠溪 M s 7.5 级事件( 大 ); 1976 年 8 月 16 日 和 23 日松潘平武 M s 7.2 级双震震群事件( 小 );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M W 7.9 级地震( 更大 )。 l 唐山地震 1888 年渤海 Ms7.5 级事件( 大 ); 1969 年渤海 Ms7.4 级事件( 小 ); 1976 年唐山 Ms7.8 级地震( 更大 )。 所以说从强震孕育模式角度看,汶川地震是唐山地震的翻版。 再看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 1985 年 3 月 3 日 Ms7.8 级地震 ( 大 ) ; 1985 年 4 月 9 日 Ms7.5 级地震 ( 小 ) ; 2010 年 2 月 27 日 Mw8.8 级地震 ( 更大 ) 。 根据以上模式,就容易理解以下地震区会发生强震或巨震。 l 中吉边境地震区 1974 年 Ms7.3 级地震 ( 大 ); 1985 年 Ms7.1 级地震 ( 小 ); 201X 年 Ms7.8 级地震 ( 更大 )。 新疆地震局认为 1974 年和 1985 年的地震构成周期,说法显然有问题。该两个大震只是中间过程事件,主震事件还未发生。 l 晋西南地震区 1303 年山西洪洞 Ms8.0 级事件(为 8.25 级地震在锁固段膨胀点处的事件); 1556 年陕西华县 Ms8.25 事件 ( 大 ) ; 1695 年山西临汾 Ms7.75 级事件 ( 小 ); 20XX 年 Ms8.5 级地震 ( 更大 )。 l 山东菏泽 - 河南濮阳地震区 1830 年磁县 Ms7.5 级事件 ( 大 ) ; 1937 年菏泽 Ms7.0 级事件 ( 小 ) ; 20XX 年 Ms7.6 级地震 ( 更大 ) 。 从我们已分析过的 185 个强震实例看,大震前都有加速性地震活动前兆,即在锁固体变形到膨胀点时,在大震前都有震群事件发生。该规律是具有普适性的共性规律。 我们的研究表明,强震的孕育模式也有极强的规律性。这里只介绍了一种模式,等以后有时间再聊聊关于地震的“好玩”事情。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问秦四清等你们是怎么预测出北川将要发生巨震的?
热度 7 Majorite 2011-6-24 01:44
请问秦四清等你们是怎么预测出北川将要发生巨震的?
请问秦四清等你们是怎么预测出北川将要发生8.2-8.3级巨震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秦四清、薛雷、徐锡伟、黄鑫、王媛媛、泮晓华等6人在一篇题为《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的文章(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卷,11期,2639-2650页)中推断四川省北川县境内将在2029-2038年之间发生一次8.2-8.3级地震, 震中位于虎牙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界处(32.0°N, 104.3°E),震源深度为14公里。 烦请秦四清等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及具体的理论根据和数据的误差!凭什么说下次巨震的震中会位于(32.0°N, 104.3°E)的地理位置,又凭什么证据说震源深度为14公里?若秦四清等不给出站得住脚的合理说明,只能证明他们的“结论”是臆造的。 秦四清等能否对其巨震预测立下军令状?公证待验?如果是胡说八道,自然不敢为自己的言论承担应有的责任。 缺少完整科学证据的臆断,无疑就是散布地震谣言,会对四川人民正常的生活造成恶劣的影响? 强震的预测既是重大的科学问题,又是严肃的社会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研究地震预测问题不是个别人特殊的权利,大家有权利对任何 "理论"及其"结论"进行质疑,任何精神正常的学者都应该谦虚地欢迎别人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其研究,这也是科学检验的一部分。否则,是理亏和不自信的表现。 希望秦四清等从速回答我提出的上述学术问题,不要“驴头不对马嘴”的胡扯。 -------------------------- 秦四清等(2010)文章关于“北川将会发生巨震“的部分的扫描件 仅从上述文字谁能看出秦四清严谨的 推导过程及具体的理论根据和数据的误差? 纯粹扯谈!我就知道他不敢正面回答我,因为他的“成果”根本就是不靠谱的,他也不敢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可悲的是,这样的人还有脸在科学界混,还要继续吹牛。牛皮破了,秦四清,你该回家了,我看不起你。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4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侯振宇 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readnet 2011-6-10 15:26
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侯振宇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2011-6-8 一、 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日本 311 地震是本年度世界最醒目的事件! 311 地震发生后之后的发展会如何?本人对此也是很关心的。以下是我在网络上的一些言论: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 7.9 级地震: 3 月地震高潮正在进行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151 侯振宇 2011-3-11 14:38 好消息! 至少一个月内可以比较安心! 侯振宇 2011-3-11 16:19 向仙台、东京遇难者致哀! 并且在此表示我的歉意,原来我以为发生的是深海地震 —— 对人类伤害较小的地震,我以为这是一次对坏结果中最好的一种! 侯振宇 2011-3-11 16:23 据美国地震台网站报道, 13 点 46 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 7.9 级地震。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 7.9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3 月 11 日 14:01 新浪科技   据美国地震台网站报道, 13 点 46 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 7.9 级地震。 (编辑: SN012 )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11/140122095302.shtml ============================================== 【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和暂时安全了,让我忘乎所以! 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 隐藏部分 【关于“旱震理论”( 马彬广)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555... 侯振宇 2011-3-13 17:32 我的感觉: 大地震来临前地壳呈高应力状态,土壤含水率下降,反应在农业方面则是旱 - 震, 这就是我认为旱震理论的合理性。我不认为大旱区域必然大震。 对于地震云,我认为它表现的是断裂带的能量活动,与震源越近越显著 。 】 【日本专家称 3 天内灾区发生 7 级地震概率超 70% :潮汐组合对比(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47 侯振宇 2011-3-14 08:22 可能性小于 5% 。 从数据上看,地震能量的释放进入了下降阶段。 readnet 2011-3-14 08:36 期待验证【日本专家】的地震预测 】 【 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丁晓彬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9do=blogid=422263 侯振宇 2011-3-14 14:35 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日本会处理好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冷却用海水。 结论:因冷却海水的放射性泄露的威胁是很现实的。 博主回复 (2011-3-15 09:34) :现在不清楚日方是否采用了海水直接浸泡核燃料的作法(个人认为还没有采取这么严重的措施)。 如果不是直接浸泡核燃料,用海水冷却时所形成的最多是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性水。而这一活性水中的放射性,一般都认为是寿命很短的,很快就自然衰变成为稳定的核素,应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 【日本福岛核电站 50 勇士与核灾难的殊死决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23484 侯振宇 2011-3-18 13:12 guo060902412011-3-17 16:58 哎,应该可以称得上死士了! 这核辐射能扩散到我们国家来吗? ============================== 死士与勇士的区别是勇士需要顾忌使命的完成,死士则没有这个使命。 日本 50 死士! 如果他们当时能够据理力争推翻上级的敷衍性危机处置( 6 个反应堆仅派 50 人,而且其中大多都是年近退休人员),这次福岛核危机很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当然任何人都不会被称为英雄! 】 【 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 周可真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23870 侯振宇 2011-3-19 09:54 他们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死士,他们的目标是维护日本的面子。 如果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的话,他们就应该使用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措施避免出现目前如此的核事故。 他们如此做了吗? 6 座核反应堆 ——50 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年近退休 —— 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是 4 座反应堆爆炸,特别的是其中还有一座正在休息(停机检修)的反应堆。 福岛核事故彻底揭露了所谓日本国民高素质的真相!】 【日本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大:不低于 8.5 级( 杨学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156 侯振宇 2011-3-19 20:29 不可能 博主回复 (2011-3-20 01:47) : 19 日日本发生 6.1 级余震。继续观察。 侯振宇 2011-3-20 07:24 侯振宇 2011-3-19 20:29 不可能 博主回复 (2011-3-20 01:47) : 19 日日本发生 6.1 级余震。继续观察。 =========================================== 因为日本海沟构造简单受力明确(与南洋诸岛相比),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大地震。 此外我对所谓七级余震的判断,事实已经证明。对于 8.5 级大震,也应该如此。 IP: 219.82.41.* 匿名 2011-3-20 08:50 比较同意 ] 侯振宇说法,除非有重量级核试验,那是没办法预测的。 盛红月 】 【日本地震的启示:警告和教训对比( 杨学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338 侯振宇 2011-3-20 08:30 悬河 —— 黄河,的确有很长时间没有出槽了。 即它的不合理没有被纠正,如此加剧了未来大地震的危险。 博主回复 (2011-3-20 09:07) :应该加强相应构造带的检测。 readnet 2011-3-20 09:33 【河殇】曾提出尽早給【黄河】安排出一条【改道】的水路。。。 博主回复 (2011-3-21 13:26) :应该引起重视。 readnet 2011-3-21 13:44 悬河 —— 黄河,的确有很长时间没有出槽了。 ============== 悬河出槽,泽国一片。】 【地质学家警告日本仍可能发生强震危及东京:共同的预见( 2 )( 杨学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5451 侯振宇 2011-3-23 14:43 我认为: 全球范围,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 至于日本至少一年内不会有八级地震发生,再多扩展时间段 —— 未来三或五年内日本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是很小的。 】 【日本 9 级地震进入余震太阳潮调整期( 杨学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4057 侯振宇 2011-5-14 15:44 很是 】 在今天重新回顾以上,自我感觉很好。 本人对 311 之后的感觉很符合实际,地震活动如此,日本核污染的排放也是如此。 在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重点是: 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本文在此试图对此进行探讨。本文题目直接源自 付碧宏 先生同名文章《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本人对最近的历史地震做了个分析——《 2000 年—— 2010 年全球地震数据的分析》: 【 2000 年—— 2010 年共搜索到 6 级以上 1296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平均每年 117.8 次,最多为 2004 年 155 次,最少为 2002 年 87 次。 2000 年 -2010 共搜索到 7 级以上 192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平均每年 17.4 次,最多为 2010 年 28 次,最少为 2002 年 10 次。 2000 年 -2010 共搜索到 7.5 级地震以上 62 次地震信息,平均每年 5.6 次,最多为 2003 年、 2007 年 9 次,最少为 2005 年 3 次。此外最多的次数为 4 次,年份为 2000 、 2002 、 2008 、 2010 年 2000 年—— 2010 年共搜索到 8 级以上地震 19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平均每年 1.7 次,最多为 2001 、 2007 年 4 次,最少为 2000 、 2002 、 2003 、 2005 、 2008 、 2009 、 2010 年 1 次。 让我们现罗列截止到 2011 年 6 月 3 日的 2011 年全球地震数据: 2011 年共搜索到 6 级以上 106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 2011 年共搜索到 7 级以上 10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 2011 年共搜索到 7.5 级以上 1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 2011 年共搜索到 8 级以上 1 条符合条件的地震信息 按照 2011 年已经发生的地震数据按时间等比例推导则可得: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6 级以上 25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48 次 6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 级以上 2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4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5 级以上 2.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4 次 7.5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8 级以上 2.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4 次 8 级以上地震) 按照 2000 年—— 2010 年全球地震每年平均数据推导则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6 级以上 117.8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 级以上 17.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7.4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5 级以上 5.6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4.6 次 7.5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8 级以上 1.7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0.7 次 8 级以上地震) 按照 2000 年—— 2010 年全球地震每年最少地震次数数据推导则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6 级以上 106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0 次 6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 级以上 10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0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5 级以上 3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2 次 7.5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8 级以上 1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0 次 8 级以上地震) 按照 2000 年—— 2010 年全球地震每年最多地震次数数据推导则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6 级以上 155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49 次 6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 级以上 28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8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5 级以上 9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8 次 7.5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8 级以上 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3 次 8 级以上地震) 今后时间内按照 2000 年—— 2010 年全球地震每年平均数据推导则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6 级以上 17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68 次 6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 级以上 20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0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7.5 级以上 4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3 次 7.5 级以上地震) 2011 年全年将发生 8 级以上 2 次地震(全年还需发生 1 次 8 级以上地震) 按以上处理数据汇集则得: 2011 年 6 月 4 日 —— 2011 年 12 月 31 日 间 2011 年还将发生 6 级以上地震次数为 0 —— 148 次(我认为较合理结果是 12 — 68 次) 2011 年还将发生 7 级以上次地震 0 — 18 次(我认为较合理结果是 7 — 10 次) 2011 年还将发生 7.5 级以上地震 2 — 8 次(我认为较合理结果是 2 — 3 次) 2011 年还将发生 8 级以上地震 0 — 3 次(我认为较合理结果是 0 — 1 次) 地震历史数据对于地震预报研究 是极其有益的! 秦四清的《主震 — 余震型模式存在吗?》:“例如我们 的 研究发现,盈江 Ms5.8 级地震震群事件是缅甸 Ms7.2 级地震 的 标志性前震事件”。 本人《 从日本 311地震 看 地震 预报与预警》也指出: 3 月 9 日后的 5 次 6 级以上地震不是 3 月 9 日 7.3 级所能够拥有的余震,它们只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就是说 311 大地震是有极大的被预报可能。 就是汶川地震,地震数据也给我们很大的提示: 2006 年 11 月 15 日 千岛群岛 8.0 级地震, 2007 年 1 月 13 日千岛群岛 8.1 级地震, 2007 年 8 月 15 日秘鲁沿岸近海 8.2 级地震, 2007 年 9 月 12 日 11:10:19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8.6 级地震, 2007 年 9 月 12 日 23:48:56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8.2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 按照空区理论,汶川的确是危险区域之一,如果再把回顾时间放长 (请看 1971 年——今 全球 8 级地震历史数据 ),汶川的危险性更高! 2011 年已经发生的地震告诉我们 2011 年不是 2000 年以来地震活动最弱的一年! 】 在 2000 年来的地震活动最剧烈的时间是 2001 年、 2007 年,较剧烈的是 2004 年、 2006 年,活动较弱的年底是 2008 年、 2009 年、 2010 、 2002 年、 2003 年、 2005 年。就最近几年看,地震活动由 2007 年最强转入弱的 2008 年、 2009 年,这可以看作是 2007 年地震能量大量释放的影响所致; 2010 年地震活动强于 2008 年与 2009 年,以及今年已经发生的地震活动看地震活动的趋势没有减弱的迹象! 【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付碧宏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6625do=blogid=421878 侯振宇 2011-3-13 14:04 中国的西北是可能之一! 理由是地球地理格局与关东大地震时期并没有大的差别! 博主回复 (2011-3-13 14:11) :很有可能! 中国西部帕米尔与西南天山聚合部位可能性最大! 侯振宇 2011-3-13 15:52 readnet2011-3-13 14:46 怎么也得来个【球对称】性操作吧? ================================ 关东地震时的格局,并不是马上中国西北就紧跟着发生大地震,而是有一些时间间隔之后发生的。 BihongFu2010 2011-3-13 15:54 时间间隔: 1 年, 3 年,还是 5 年? 侯振宇 2011-3-13 17:11 目前是绝对给不出时间的。 如果有完善的信息,随着时间的临近信息的丰富,应该有可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地震的反复实际上是旋回,地点、时间都有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汶川就是参与者 ——1933 年叠溪地震 - 它没有挑大梁, 这次旋回中汶川则地位等同于海原地震! 1920 年中国宁夏海原地震。 1920 年 12 月 16 日,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 8.5 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死亡 23.4 万人。 1927 年甘肃古浪地震。 1927 年 5 月 23 日,中国甘肃古浪发生 8.0 级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死亡 4 万余人。 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 7.9 级强烈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 14.28 万人丧生, 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 65 亿日元。 ================================= 能够确定的是本年发生的可能性极小。 侯振宇 2011-3-13 19:02 sheep0212011-3-13 15:12 云南盈江这次咋跟着日本同震起来? 博主回复 (2011-3-13 15:35) :看看图 3 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其实盈江地震与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只是时间上接近,构造上没有多大关系。 ============================================= 它们实际上是有联系的! 玩地球仪,随便拔拉一点,地球仪就转动。地壳覆盖在地幔上,任何一点给予一个力,其他点都有相应的反应,只是或大或小的差别。地震台对地震的观测就是如此! 博主回复 (2011-3-13 19:08) :没错 , 地震预测中最困难的就是时间要素 , 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出现 . 】 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对此,我的回答是: 目前是绝对给不出时间的。 如果有完善的信息体制,随着时间的临近信息的丰富,应该有可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我的这种回答实质等于说近期(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无大震! 未来大震可能的地点? 我的看法是中国的西北危险性是很高的。 这次大震旋回与上世纪海原—关东—古浪大震旋回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力学角度看,地球地理格局的相似决定地震——地壳运动的相似性! 新疆是危险地区。台湾的可能性也不小。 至于国外,阿拉斯加、堪察加这样的大陆边缘突出区域,中美洲与南美秘鲁、智利这样的狭长区域。 时间再放长些,则中国东部,美国本土沿太平洋区域也在其内,更长日本将再列入其中。 时间放短,地震级别要求下调,则有新疆 中吉边境、中美洲、云南缅甸方向及青藏高原的地震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至于印尼,我认为 2000 年来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能量已经释放的很充分,近期不会有能量与变形来支持大震。 我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相关区域的刚度、地质活动现状和历史。 本人对地球运动是极其清晰的。例如本人把板块学说的地壳驱动力由地幔运动作用修正为大洋中脊处涌出的热的可塑的地幔冷却硬化为岩石的胡克定律作用。我们可以把水或其它液体轻易装入窄口瓶内,但我们却无法把同样体积的岩石装入同样的窄口瓶内。大洋中脊处冷却硬化的岩石因为没有热量使之再度化为热的可塑物而重新进入窄口瓶内,这些冷却硬化的岩石只能彼此挤压,如此下去的结果是不断产生的新洋壳把原有洋壳不断地向两侧推动。开口的大洋中脊在力学上是稳定的,其稳定是建立在厚度远超过普通洋壳的山脊结构和很深的大洋海水的约束。原有的板块学说认为洋壳在俯冲灭失的海沟处其主要受力状态为受拉,这与根据海沟处发生的地震所探明的俯冲洋壳的挠曲形状相抵触,受拉的物体形态应该是伸展!我对板块学说的动力之修正解决了这个矛盾。 至于地震方面,本人使用的刚度概念也是极其有效的。 2005 年侯某在《关于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用力学计算手段研究地震现象的建议》 (侯振宇 2005 , 3 , 25 hou.zhenyu@sohu.com ) 中写到:【“地震是目前给人类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可以建立地球的数字化模型程度。现代力学计算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将地球的数字化模型与现代力学计算相结合,完全应该可以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所涉及的内部诸要素是地核自转、地球自转、各板块条件;地外诸要素是太阳运动、月球运动、金、火、木、土、水星运动。所谓运动实际着重的是相对运动变化!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地球地壳运动中地壳出现高应力导致地壳破裂释放弹性能的板块错动事件! 依托现有对地球实际、天文条件的了解,加强对地球表面各板块运动的观测,以已知地震资料、已知地点应力和未来地震观测来调试地球地壳运动方程。地震现象在地球地壳运动方程中至少是可以求得近似解的!“】 《侯振宇的地震观 —— 献给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死难者》中写道: 【侯振宇是一个 1998 年通过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结构工程师,与我尊重的赫斯船长眼中的世界有所不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我眼中的全球地壳运动是极其规则的,它们一丝不苟的按照伟大牛顿的规则运动(爱因斯坦相对论只是游戏而已,请读拙作 《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计算支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么?》、《爱因斯坦的所谓时钟减慢是谬误! 》两文 ) ---- 力、变形、刚度!刚度在地壳运动中表现最醒目!地壳各板块依据其刚度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最简单的洋壳大洋中脊绝对是地壳刚度相对最小处(地壳薄、地壳破裂)而向地幔物质开放,相对而言海沟只因得到火山岛弧的加强其刚度大大增加而对地幔物质封闭成为洋壳消失处。 刚度差异在地壳运动的表现极丰富。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状况就是一个例证。 太平洋南北长约 15 900 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 19 900 公里,面积 17 968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 海洋 总 面积 的 49.8 %,占 地球 总面积的 35 %。平均深度为 4 028 米,最大深度为 马里亚纳海沟 ,深达 11 034 米,是目前已知 世界 海洋的最深点。 大西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 S 形 , 自北至南全长约 1.6 万公里。大西洋的赤道区域,宽度最窄 , 最短距离仅约 2400 公里。大西洋的面积,连同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内(不计岛屿) , 约 9165.5 万平方公里 , 平均深度为 3597 米,最深处位于 波多黎各海沟 内,为 9218 米。 线刚度 =EI/L , E 材料弹性(弹塑性)模量, I 惯性矩(与块体厚度等有关), L 块体在计算方向计算长度。太平洋与大西洋洋壳基本一致,刚度差别基本只在计算长度,太平洋东西最大宽度约 19 900 公里,大西洋东西狭窄最短距离仅约 2400 公里,两洋在东西方向的线刚度差异如果是在忽略地球弧度影响(这个计算是绝对不能忽略地球弧度影响)条件下的简单计算,其差别在 5 倍以上。如此刚度差在即使在同样的荷载(海水)作用下,刚度小的太平洋其变形必然要大于大西洋。这就是太平洋水深大于大西洋的力学解释。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 地震带 ,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 和 地中海 — 喜马拉雅 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 几乎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 0 千米~ 70 千米),全部的中源( 70 千米~ 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 80 %。 对于这个 环太平洋地震带,也可以用力学来加以解释的。 学术界认为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对于太平洋的衰退甚至有极端意见认为其最后结果是消亡。 我的看法与此不同。由于 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壳刚度不同,目前的确是大西洋扩张太平洋收缩。但是未来并不会永远如此的,理论上两者的扩张与收缩导致刚度差异为零时两者将出现绝对平衡。 只有 环太平洋地震带没有环大西洋地震带的原因一是因为刚度差异所导致太平洋板块边缘的局部位移比大西洋大 = 地壳运动强烈 = 地震火山活动强;二是地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的能量释放在环太平洋,自然没有能量对环大西洋释放。 对于“ 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的观点我不是完全认同,我认为造成现状的是全球大洋中脊推力作用,其中印度洋人字型大洋中脊对非洲大陆的推力起最大作用。东非大裂谷、红海和亚丁湾表现的是大洋中脊的虎克定律贡献,而不是板块学说的东非大裂谷、红海和亚丁湾处的地幔物质作用!如果是一定非要把它归之于地幔物质作用,那么只能归之于大洋中脊处的地幔物质作用! 对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就是汶川地震和西藏、新疆所发生地震的那个地震带,也同样可以用力学解释。 地壳厚度(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 33 公里 ,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 7 公里,青藏高原最大处接近 70 公里 。 由于刚度与厚度成四次方的正比,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有着巨大的刚度差异。在地壳运动中,青藏高原凭借其刚度吸收大量能量。(储能,弹簧体,刚度越大则其储存或吸收的能量越大。释放能量则是相对刚度最小处释放。)而一旦周边稍有调整,则导致巨大能量释放(地震)。这就是力学对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解释。】 刚度差异导致地震的发生,可以这样通俗解释: 200 人把工作传递给 100 人,因为工作的可分割程度和分配差异, 100 人中的许多要承担 2 倍以上的原 200 人承担的平均工作量。 100 人中的弱者及承担远远超过 2 倍平均工作量的劳动者被压垮,使其工作向剩余人员传递,如此又产生了新的被压垮者等等,最后工作停顿。这在地球就是地震的发生。地壳刚度差异就是人数(地壳厚度)差异,地壳断裂活动就是劳动者强弱。 作为结构工程师,对于其它地震研究者,我在此澄清一个概念:变形协调——用双手拉橡皮筋,结果是双手之间的橡皮筋都被拉长,总拉长量一定的情况下,每一段橡皮筋的被拉长量与其自身、相邻段的粗细弹性有关,这就是变形协调。这不是特别的东西,许多地质专业出身的地震研究者在工作中已经实际使用。我以为在头脑中对此有清晰的概念不是坏事。 日本 311 地震后下一次巨震的幽灵在亚洲与美洲大陆徘徊! 但下一次大震的前兆目前并没有被揭露。时间会告诉我们一起! 二、对地震预报观点、方法、理论分歧等的评价 1 、空区理论 我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中的必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地壳地理格局决定的。地震大多集中发生在几个地震带,就是因为地理格局基本稳定所致。地震空区应该指的是地震带中历史上曾经发生大地震而距今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区域。脱离历史大震的空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 、旱震理论 我的感觉:大地震来临前地壳呈高应力状态,土壤含水率下降,反应在农业方面则是旱 - 震,这就是我认为旱震理论的合理性。我不认为大旱区域必然大震。 我认为即使地壳高应力区域的降水、地面径流活动没有发生与常年不同的变化,最后结果也是地壳含水率下降,因为高压力使地壳保水能力下降。 地壳的高应力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压力,使地下水上升;一些岩穴的破裂也可以使一些水体出现漏失。自然水体面的变化是地震活动的重要前兆。 3 、关于地震云、红外观测结果等 固体的压电效应应该能够解释地震时刻的红外观测结果。 对于地震云,我认为它表现的是断裂带的能量活动,与震源越近越显著。当然成云是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条件。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区域的彩虹和此前的临沂地震云都是典型例证! 4 、关于秦四清先生的地震预报 秦四清《从海城地震预报谈起》: “我们的研究表明,强震孕育过程不是没有规律,是太有规律了;强震不是不能预测,是太能预测了。” 很让人振奋。我对此的评论是: 【 IP: 218.25.38.* 匿名 2011-5-25 14:00 1]lijy2011-5-24 21:15 博主的结语: " 我们的研究表明,强震孕育过程不是没有规律,是太有规律了;强震不是不能预测,是太能预测了。 " 是大家希望的。 博主回复 (2011-5-24 21:26) :谢谢,确实是这样的 ======================================= 非常高兴,看到这些文字! 作为结构工程师,我泼一点冷水! 大震是全球地壳运动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出发,你的理论应该对 311 有相应的反应。 登录 kxw 的计算机已经被 kxw 彻底屏蔽的侯振宇。 博主回复 (2011-5-25 14:12) : 我们的强震预测研究,需要知道以下资料才能预测强震: 1 、活动构造分布图; 2 、历史与现今地震目录。 因此我们的预测仅限于中国大陆与边境地区。 因没有日本该方面的资料,固未对日本及世界上其他地区做预测分析。 还是看完我们发表的文章后再深入探讨吧。谢谢 】 秦四清《汶川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 我们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的孕震规律与孕震模式与唐山地震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当年对唐山地震的发震机理搞明白了,汶川地震一定会被预测预报,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轻。” 付碧宏 先生对此做了一些评论: 【 BihongFu2010 2011-5-25 11:59 哈哈,无知者的无畏发言:任何一个地震不可能是另外一个地震的 “ 翻版 ” !所以,说汶川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此命题不成立,也不科学 博主回复 (2011-5-25 12:05) : 我说的是孕震规律和孕震模式是翻版,兄弟不要断章取义啊。 BihongFu2010 2011-5-25 12:10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太平洋和菲律宾板块作用的背景下),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青藏高原板内构造活动的背景下),其构造环境有很大差异,所以,孕震规律和发震模式应该有很大的差异! 博主回复 (2011-5-25 12:28) : 没有区别,可能加载与构造环境有区别,但岩石的破裂过程,即锁固体的破裂次序和模式一样。 BihongFu2010 2011-5-25 12:13 建议最后一句话: “ 强震尤其是巨震的预测也不是什么难题,所以像汶川地震基本上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导致的悲剧,以后不会再在中国的大地上重演。 ” ,需要仔细推敲一下。您秦教授敢保证,类似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发生的 “ 杯具 ” 不会在中国大地上重演! 博主回复 (2011-5-25 12:23) : 确定,敢保证。我们的预测不会放过一个,尤其是预测巨震。但有关部门采不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那是他们的事。在我的有生之年,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巨震。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能预测都能预测,否则都预测不了(瞎蒙的除外)。 】 我认为 付碧宏 先生的言论是善意的。 秦四清《强震预测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方法 》: 【当自然无意间丢失的屠刀遗落华夏大地,生死离别的悲怆便感天动地的上演, 13 亿人内心的纠结续成不断的生命接力,不抛弃不放弃的民族从来生死相依 —— 这是唐山、汶川与玉树等地震带给中国人的沉重记忆。地震带给人类太多的绝望和恐惧,如能及时预报大地震,则善莫大焉。 正如许多地震学家所指出的,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 “ 不可入性 ” 、大地震的 “ 非频发性 ” 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因此有前景的地震预测方法在目前不能实现,似乎在不远的将来也难以实现。 Geller 等人基于地球系统总是处于自组织临界性的观点,甚至断言 “ 地震不能被预测 ” 。我们认为这些悲观的观点纯属误导,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任何科学难题终将被突破,地震预报也不例外。大地震为何难以预测呢?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监测技术手段的不足,不在于实际研究障碍的制约,而在于缺乏对孕震共性规律的认识及预测理论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地震预测方法已有几十种,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 “ 能看懂的方法预测不了地震,声称能预测地震的方法搞科学的人看不懂 ” 。在我们看来,已有的预测方法与强震孕震过程关系不大,都有多解性,缺乏科学性,不能做到高可靠性的地震预测,不能实现三要素的实际预测。我们想,能正确预测强震的科学方法应该只有一种,幸运的是这种方法被我们找到了。 经过长达 18 年坚持不懈地探索,我们于 2009 年 7 月提出了适用于地震、滑坡、崩塌、岩爆预测的锁固理论,揭示了这些破坏现象的本质机理。对从文献上能收集到的 105 个地震实例、 40 个崩滑实例、 5 个岩爆实例的验证分析表明,我们提出的锁固理论能可靠地用于地质体灾变的失稳预测分析,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反例。 地震像室内岩样加载破裂过程一样,在岩石变形到膨胀点时,微破裂会向未来的主破裂面丛集,出现震群,震群是唯一的大地震活动性前兆,建立了震群与未来大震的力学联系,则大震预测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的孕震过程千差万别且十分复杂,但它们的孕震过程仍遵循着一个基本、确定乃至简单的力学规律,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有规律、最按 “ 规则出牌 ” 的自然现象就是大地震的孕育发展过程,其孕震过程虽然复杂,但受常数 “ 1.48 ” 的控制。强震孕育过程遵循着世人公认的能量守恒原理,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孤立型地震。 在我们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您会看到许多知名震例的孕震过程与预测分析结果,如海城、唐山、邢台、海原、古浪、台湾集集、汶川与玉树等地震。如果我们的预测理论和方法能早日问世的话,这些大地震都能准确预测。 本项研究分阶段的进展如下: 2009.7-2009.11 ,建立地质体失稳预测理论,用崩塌和滑坡实例进行验证; 2009.12-2010.4 ,进行回溯性地震预测分析,用多个震例进行验证; 2010.5-2010.9 ,提出强震四要素预测方法,给出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完成中国陆内强震预测分析。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新认识如下: ( 1 ) 创立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 ( 2 ) 发现了表征地质体破坏过程的一个普适常数 “ 1.48 ” ; ( 3 ) 提出了强震四要素预测方法; ( 4 ) 提出了孕震时空区域划分的四项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陆内各孕震空间区域的无缝衔接,这从更广阔的区域上表明我们提出的该四项原则是合适的。 ( 5 ) 对中国陆内各孕震区未来强震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有大震发生的地震区给出了四要素预测结果。毋庸置疑,无需多长时间预测结果会得到检验和验证。虽然保证 100% 的成功率有点难度,但做到 90% 的成功率是有可能的。我们深知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 6 ) 从预测结果看,确实像上世纪 70 年代一样,从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地震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在 2008-2020 年间,陆续会有诸多大震发生。 ( 7 ) 对诸多地震实例的分析表明,强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已经得到成功解决,强震不能预测的时代已经结束,用科学理论预报强震的时代已经到来。尽管该理论还有发展完善的必要,但不再需要 “ 未来几代乃至十几代人 ” 的努力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知道了预测强震与减灾防灾应该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此建议: ( 1 ) 加强活动断裂位置精确定位、性质判定的地震地质研究,用地球物理手段探明隐伏断裂; ( 2 ) 开展孕震区锁固段(闭锁区域)判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 3 ) 整理与修订历史地震目录,修正 1970 年以后地震目录的误差; ( 4 ) 优化地震台网布局,地震目录中的震级尽可能采用统一震级表达,如采用矩震级; ( 5 ) 可以停止与地震预测有关的一些科研项目,如 “ 科学钻探 ” 等,因为科学钻探充其量也只是 “ 一孔之见 ” ,对了解地下深部结构与研究地震预测问题帮助不大,并且成本太高。 ( 6 ) 不再审批诸如 “ 大地形变测量 ” 、 “ 地壳变形 GPS 观测 ” 、 “ 钻孔应变测量 ” 等一些通过地表与近地表位移观测预测地震的项目,因为地表与近地表位移变化与深部断层运动关系不大,甚至还会产生 “ 误导 ” 等负面作用。即使近地表位移变化与深部断层运动有较强的联系,由于缺乏判断是否到达临界点的 “ 位移或应变准则 ” ,也不能预测地震的三要素。 ( 7 ) 不再鼓励根据 “ 热红外异常 ” 、 “ 电离层异常 ” 等预测地震方面的研究。从目前技术手段看,强震预测只能通过特定孕震区内地震活动性观测进行。依据与深部断层运动基本无关的、 “ 天上的 ” 某些物理参量变化预测大地震,可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 8 ) 取消 “ 地震预报卡 ” 制度。因为实践证明,该项工作没有实际价值,反而给了搞 “ 伪科学 ” 、 “ 假科学 ” 的人以及 “ 民间地震爱好者 ” 以欺世盗名的机会。需强调的是,只有依靠严格的科学理论才能预报地震,除此别无它途,没有捷径。 ( 9 ) 加强普通百姓的地震知识普及,在时机成熟后,可像电视台播报天气预报一样,播报地震预报。 强震预测理论、方法与中国未来强震预测研究文集 云南盈江 Ms5.8 级地震与缅甸 Ms7.2 级地震已得到较为准确的提前预测 下面这些文章可从 http://www.progeophys.cn 或 http://www.geophy.cn 网站上免费下载 这些文章仅供地震预测学术研究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个人和任何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向社会发布。 2639 秦四清 , 薛雷 , 徐锡伟 , 黄鑫 , 王媛媛 , 泮晓华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 w 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Vol. 53 (11): 2639-2650 ( 361 ) ( 432 ) 1001 秦四清 , 徐锡伟 , 胡平 , 王媛媛 , 黄鑫 , 泮晓华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Vol. 53 (4): 1001-1014 ( 714 ) ( 1084 ) 462 秦四清 , 薛雷 云南盈江 M s 5.8 级地震和缅甸 M s 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Vol. 26 (2): 462-468 ( 50 ) ( 63 ) 21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王媛媛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Vol. 26 (1): 21-31 ( 186 ) ( 409 ) 1879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王媛媛 西藏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6): 1879-1886 ( 320 ) ( 264 ) 1539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徐锡伟 , 王媛媛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5): 1539-1549 ( 618 ) ( 466 ) 1168 秦四清 , 薛 雷 , 黄 鑫 , 王媛媛 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4): 1168-1174 ( 595 ) ( 419 ) 749 秦四清 , 薛 雷 , 王媛媛 , 黄 鑫 , 泮晓华 对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及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3): 749-758 ( 583 ) ( 259 ) 】 对于秦四清研究员的地震研究,我的理解是:秦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可以说是属于能量法体系。把某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历史地震信息(包括最新地震信息)联系起来,求得其阀值。通俗的讲,就是把地质构造与历史地震信息装入(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箱子,再不断输入最新地震活动信息求值,满足峰值则判断发生相应地震。这是把地震问题当作岩土工程问题处理的方法。 秦四清理论的价值取决它是否能够经受住未来的地震的考验。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 w 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 云南盈江 M s 5.8 级地震和缅甸 M s 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还不足以支撑秦四清先生声称的: " 我们的研究表明,强震孕育过程不是没有规律,是太有规律了;强震不是不能预测,是太能预测了。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在上海援建了一个中苏友谊宫,苏联工程师按照苏联理论确定地基承载力是 12 吨 / 平方米,载荷板实验结果也是如此,一切自然如此进行下去。最后结果是建筑物下沉 1 米多。对于上海淤泥质地基承载力, 100 多年前太沙基已经给出了经典的 8 吨 / 平方米,现在上海淤泥质地基承载力还是使用这个经典值。苏联的社会主义工程师不信资本主义太沙基的邪的结果是建筑物下沉。这个建筑至少在九十年代还在作为会堂正常使用。 秦四清岩土工程专业出身,我相信他对这件事情应该有一些了解。 对于计算手段研究地震,我不陌生。 2005 年春天,我曾上书: 【关于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用力学计算手段研究地震现象的建议 侯振宇 2005 , 3 , 25 hou.zhenyu@sohu.com 地震是目前给人类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可以建立地球的数字化模型程度。现代力学计算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将地球的数字化模型与现代力学计算相结合,完全应该可以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所涉及的内部诸要素是地核自转、地球自转、各板块条件;地外诸要素是太阳运动、月球运动、金、火、木、土、水星运动。所谓运动实际着重的是相对运动变化!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地球地壳运动中地壳出现高应力导致地壳破裂释放弹性能的板块错动事件! 依托现有对地球实际、天文条件的了解,加强对地球表面各板块运动的观测,以已知地震资料、已知地点应力和未来地震观测来调试地球地壳运动方程。地震现象在地球地壳运动方程中至少是可以求得近似解的!】 秦四清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优点是简单,相对应的缺点是放弃了获得与使用周围更多信息的机会。 我认同 付碧宏 先生的“构造环境有很大差异,所以,孕震规律和发震模式应该有很大的差异”看法。我认为秦四清的理论即使是只能应用于特定地点,只要其可靠性没有问题,那这也是地震预测领域的极大成功。 我认为秦四清的理论至少是目前绝对不能应用于印尼以下诸大震的。 2007-09-12 23:48:56 8.2 -2.85 100.67 15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2007-09-12 11:10:19 8.6 -4.9 101.41 25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2005-03-28 16:09:34 8.6 2.03 97.05 34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2004-12-26 00:58:51 8.9 3.15 95.79 4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西岸远海 另外我不清楚《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 w 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一文中秦四清对汶川地震是何种认识。我认为汶川地震主震实际上是间隔极短的两次地震构成,一个是震源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另一个震源位于北川县城。秦四清先生的文章所列的地震通常都对震源深度都有交代,但这篇研究汶川地震的文章对于双震源没有交代。 搜索到秦四清新浪博客有以下文章: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8ede8f0100qqm9.html 缅甸 7.2 级地震后,还有大震 (2011-03-24 22:53:38) 转载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27ab1ad7cf74de5292e27a46052d8705'; var $r_quote_bligid='638ede8f0100qqm9';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杂谈 注意:缅甸 7.2 级地震后,极有可能在 2011 年 3 月 24-30 间还将在原地附近发生 7.4 级左右地震。 如该震不发生,还将在原地附近,未来 1~2 年内发生 7.9~8.0 级地震,请注意采取有效防震措施。 见秦四清,薛 雷,徐锡伟等.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犕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2639~ 2650,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11.012】 如果这篇文字的真实性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是这个理论还有不完善之处。 以下这篇文章是录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9390 【神奇的常数 “1.48” 发现记 已有 329 次阅读 2011-5-30 04:38 | 个人分类 : 科研随想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2009 年 7 月,因为心情郁闷,就去了青岛旅游。第二天去崂山游玩,记得那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个“特铁”的兄弟开着车做导游,玩了个尽兴。在回来的路上,因天气不好和劳累的原因,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开始“梦游周公”,睡了一会醒来开始胡思乱想。想着想着突然明白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科学难题。我于 1992-1994 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做博士后的时候,运用重正化群理论导出了一个系统的临界失稳概率模型,但一直不明白此模型的物理意义,不知道该临界点对应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哪个点,也一直未找到该模型的实际用途。 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哪个点对应着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膨胀开始点,在膨胀点时,破裂由稳定破裂向非稳定破裂转化,微破裂开始向未来的主破裂面开始丛集,震群事件开始出现,在位移 - 时间曲线上表现为位移开始加速现象。我进一步想,震群事件或位移加速现象,通过目前的监测技术可以识别,该点容易确定。如果建立了峰值强度点(大震发生或锁固段断裂点)和膨胀点的力学联系,那么崩塌、滑坡乃至强震的预测不是很容易解决吗? 想到这里,立即中断了在青岛的旅游,回北京后开始了理论推导工作。由于有过去掌握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非常顺利。但理论公式导出来后,让我大吃一惊,发现峰值强度点和膨胀点的位移或应变之比,竟然是一个常数 1.48 ,真是不可思议。 这样的结果正确吗?只能用已有的监测数据进行验证。我本人过去并不是搞地震研究的,研究崩塌与滑坡预测问题是我的强项,于是对从文献上能收集到的具有长期观测数据的滑坡和崩塌实例进行检验,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儿又发生了,竟然所有的实例都证明常数“ 1.48 ”是客观存在的。在验证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滑坡和崩塌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 受到这种成功的鼓舞,我想我们建立的理论能否可用于强震预测呢?不妨试一试。于是用从文献上收集到的强震监测数据检验我们的理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检验一个都成功一个,每天都沉浸在科学发现的喜悦中。所有强震震例的验证结果说明,常数“ 1.48 ”是客观存在的,并可能是一个表征地质体破坏过程的普适常数。 现在想,幸好是一个常数,若不是常数,那么强震预测真的从科学上无法解决了。若不为常数,就需要知道孕震断层中锁固体的几何与力学参数,而确定这些参数是非常困难的。对强震孕育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竟然有常数的存在,真的是“天不灭曹”啊。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最重要的还是感谢上天给我的灵感,呵呵。 在强震回溯性预测检验过程中,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及玉树地震等相继发生了,真是时间不等人啊,于是决定加快研究进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相继提出了强震四要素预测方法、孕震时空区域划分的四项基本原则,终于在 2010 年国庆节到来之前,完成了《中国未来强震预测》研究文集,作为一件礼物向伟大的祖国献礼。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感觉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培养。 在研究中国与其边境地区历史强震的过程中,都证明了我们的强震预测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是正确的。在研究过程中,有大牌科学家的漠然、反对和攻击,有某些部门的不屑一顾,但更多的是著名科学家的理解和支持,我想科学真理的发现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 在今后的科研进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强震预测理论方法,力争做到 85% 的强震预测和 100% 的巨震预测成功率。总之要超过“天气预报”的成功率。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想以此与大家共勉。 2011 年 5 月 30 日 凌晨于北京】 【在今后的科研进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强震预测理论方法,力争做到 85% 的强震预测和 100% 的巨震预测成功率。总之要超过“天气预报”的成功率。】还是有些余地的。但让我不安的是开头的“ 2009 年 7 月”字样。秦四清先生的理论成熟实在是太过神速了。 我不赞成秦四清对其它地震预测方法的无视。 我对他的《评《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有关地震前兆的论文 》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8979 是不赞成的。 文中质疑:【你的仪器埋设在辽宁和北京,中间有多条断裂带的阻隔,怎么证明您能探测到印尼和汶川的临震信号呢?怎样排除不是人工震动或其它地震的信号呢?这是不是巧合呢?这也太神了吧。即使能证明是印尼和汶川的临震信号,那么依靠这种信号,强震的三要素如何预测?哪为何根据这种临震信号预测不了以后的玉树地震及日本 9.0 级地震呢?科学研究需要找到共性规律,而不是不靠谱的个性规律。】 我以为这第一个问,不是问题。汶川 512 地震时,美国方面很短时间就给出 M w 7.9 级,双震源:映秀与北川。 美国方面靠的是仪器测量。以此看 辽宁和北京的仪器探测到印尼和汶川的临震信号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其它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以本人《从日本 311 地震看地震预报与预警 》中的举例: 【 2011-03-09 10:45:16 日本 7.3 级地震后连续发生 2011-03-09 12:36:59 6.0 , 2011-03-10 02:16:16 6.2 , 2011-03-10 02:44:33 6.1 , 2011-03-10 05:22:13 6.2 , 2011-03-10 05:24:00 6.8 , 5 次 6 级以上地震 , 这些地震与一般普通 7.3 级主震后的余震相比能量明显不是同等级别。 这可以说是要发生更大级别主震的前兆 。 】 从这些前震看,相信前震为地震预兆的人们都能得出更大地震即将来到的判断。 秦四清先生是相信 云南盈江 M s 5.8 级地震是缅甸 M s 7.2 级地震前震的人,我认为他会认同我上面的判断。 事实上没有仪器都可以搞地震预测,何况有仪器的家伙呢? 当然目前我的能力是预测不了 2011-03-09 10:45:16 日本 7.3 级地震 的。至少信息方面就是很大的限制。就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秦四清研究员对 311 地震也表示:“ 因没有日本该方面的资料,固未对日本及世界上其他地区做预测分析。” 现代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能量法与位移法两大类。地震预报是更加复杂的科学问题,其方法的多样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我与秦四清先生在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这一点上是绝对一致的。 我对秦四清先生的评价,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我的目的是希望避免或减少秦四清先生的可能失败对地震预测研究工作的不利影响。 我认为秦四清理论即使最后结果是仅仅只有 1.48 常数能够站住脚,那也是秦四清先生的极大成功。目前我对秦四清理论的感觉是:它是个箱子,它的内部对于外界是未知的,它是好还是坏只能让时间检验。 地球地壳运动是全球性的,希望秦四清先生能够对此予以一定的关注。 目前为止,我没有触摸到任何有关下一次大震的征兆。但我认为今天应该有一些痕迹。 311 日本大震造成日本群岛与周边地壳的相对位置变化是世人周知的。有变形,必然有相应的应力。如果对全球地壳板块运动进行分析,应该有趋势性的东西。这个分析,要求相关资料的连续、准确。 在本人的不长不短的二十多年工程实践中,变形协调分析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地震预测属于科学难题,出现失败也是正常的。 本人就有这样的教训。如《 云南保山很危险!》 http://blog.tech110.net/?uid-2991-action-viewspace-itemid-41812 【云南保山很危险! 侯振宇 2010-6-2 今天上科学网,读杨学祥先生的博文《 云南施甸隆阳交界发生 4.5 级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1191 博文中介绍如下: 【云南施甸隆阳交界发生 4.5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6 月 02 日 00:5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消息: 2010 年 6 月 1 日 23 点 58 分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发生 4.5 地震,震源深度 1 千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05720390548.shtml 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生 4.2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6 月 02 日 00:5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消息: 2010 年 6 月 1 日 23 点 13 分,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 4.2 级地震,震源深度 6 千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05520390547.shtml 发震时刻 震级 (M) 纬度 (°) 经度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2010-06-02 01:22:35 3.3 24.8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昌宁县交界地区 2010-06-02 00:28:19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2 00:00:52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1 23:58:07 4.5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1 23:13:08 4.2 34.5 81.0 6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 2010-06-01 11:26:18 6.1 9.3 -84.2 30 哥斯达黎加 2010-06-01 09:41:03 3.2 33.3 96.2 9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2010-06-01 03:51:48 6.5 11.2 93.6 110 安达曼群岛地区 2010-05-30 18:57:00 3.1 37.6 74.8 9 中、塔交界 2010-05-30 17:42:03 3.2 37.1 95.8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2010-05-30 14:15:59 3.9 40.2 77.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 读后,大惊! 云南保山很危险! 已经发生的 414 青海玉树地震的序列是: 【第一次地震   发震时刻: 2010-04-14 05:39:57   震级 (M) : 4.7  纬度 (33.1°N)   经度 (96.6°E)   深度 ( 千米 ) : 6   参考位置:青海省 玉 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 第二次地震   发震时刻: 2010-04-14 07:49:40   震级 (M) : 7.1   纬度 (33.1°N)   经度 (96.7°E) 深度 ( 千米 ) : 33 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 从时间看,云南施甸隆阳交界发生 4.5 级地震 2010 年 6 月 1 日 23 点 58 分与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生 4.2 级地震 2010 年 6 月 1 日 23 点 13 分,表明地壳存在区域很广泛的高应力作用,这两次地震都是这个地壳运动的产物! 特别是保山的一系列小震与海城地震是极其相似的! 我认为云南保山更大的地震一触即发。 云南施甸隆阳交界发生 4.5 级浅源地震,表明当地地壳承受巨大压力,之所以发生 4.5 级浅源地震是因为保山地壳这把筷子的最上一根过于软弱,开了先断的先河而已! 一根筷子的应变能 4.5 级,保山这一整把筷子断裂的应变能会是如何? 我没有权力做预报,我只能提出我的危险警告!】 很是丢脸! 对此我是很放不下。地震能量的扩散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越深则地震能量波及面积越广,地面能量作用则相应减轻。这就是许多深源地震地面破坏很轻的原因。云南施甸隆阳交界的 4.5 级浅源地震,释放的能量实际上并不算小,地震震源深度 1 千米,地震能量释放如此集中,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是有许多想象。 今天在中国地震网历史地震信息查询中我对这个地震做了个搜索,结果如下: 2010-06-02 08:56:17 3.7 36.1 76.1 8 中、克交界 2010-06-02 01:22:35 3.3 24.8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昌宁县交界地区 2010-06-02 01:22:35 3.3 24.8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昌宁县交界地区 2010-06-02 00:28:19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2 00:28:19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2 00:00:52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2 00:00:52 3.0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1 23:58:07 4.5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1 23:58:07 4.5 24.9 99.2 1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2010-06-01 23:13:08 4.2 34.5 81.0 6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 2010-06-01 23:13:08 4.2 34.5 81.0 6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 2010-06-01 11:26:18 6.1 9.3 -84.2 30 哥斯达黎加 2010-06-01 09:41:03 3.2 33.3 96.2 9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2010-06-01 23:13:08 —— 2010-06-02 01:22:35 时间段的地震都是同源间隔小于 1 秒的双发地震,点击具体地震,则没有对此作出特别描述。显然我所搜索出的信息有存在错误的可能。 此外,杨学祥先生当时文章内的相关地震信息记载的相同时刻地震都不是双发地震。 以此看现在的中国地震网历史地震信息查询中与 云南施甸隆阳交界的 4.5 级浅源地震有关信息属于错误信息。 一切纸面上的失败,都不是什么真正的失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才是地震工作者的真正失败! 三、多余的话 这段时间里本人一直在酝酿《侯振宇的世界》。 本人在《光、万有引力的本质》写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673do=blogid=304893 【 5 、讨论或余味 光与引力问题实在是物理学前进的关键。这个问题对天文学影响最大的。所以我在天、地、生研究上超越了同时代的诸位同仁。在过去有我的《影响臭氧层变化的自然因素》 、《关于冰期理论的一些探讨》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地球轨道偏心率》 、《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计算支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么?》 、《爱因斯坦的所谓时钟减慢是谬误!》 、《从环境变化角度谈晚更新世动物灭绝》 、《人类对太阳的错误认识》 、《太阳热核聚变反应过程及核裂变反应与热核聚变反应对比》 《月球的起源》 。在以后会有《前寒武纪大冰期》、《地球早期生命》、《太阳系与地球的演化历程》为我做证!】 太阳核聚变日冕层说的 《人类对太阳的错误认识》、地球大气全球运动说的《影响臭氧层变化的自然因素》、月球正背面月壳厚度差异做证据的月地同源说之《月球的起源》、不糊涂的地史 + 还剩下晚冰期——冰川消耗性扩展独家解释之《关于冰期理论的一些探讨》、用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呼应解释之《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冰期》与《中更新世》支撑的独家之《从环境变化角度谈晚更新世动物灭绝》、引力的光子作用说之 《光、万有引力的本质》与《 光子作用与万有引力定律 》,胡克定律作用主导的地壳运动与刚度差异决定的地震带,前寒武纪大冰期,早期生命演化,再加其它,应该能够支撑起一个 与众不同 的世界! 本来这一阶段想借科学网封 ip 所产生的激励使自己的《侯振宇的世界》增彩。 怎奈秦四清先生强大的地震预测及我对其理论的片段理解使我不得放下我的世界,动手做本文。 以中国社会矛盾之尖锐,如果中国东部发生一次意外的大震,处置不当则中国会天地翻覆的,要死千千万万的人的 。 中国社会矛盾之尖锐处处可见。以我侯振宇为例子,在科学网封 ip 。 ( 现在状态是只封帐号,无法登陆;不封 ip) 我回想了一下,最不符合少数人心愿的应该是——回帖答复谁应该为文革负责。其实我的回帖是符合法律与事实的。我的回帖大致是刘少奇、毛泽东应该为此负责。 刘少奇发动四清不但为毛泽东的文革准备了群众基础,并且也解除了毛泽东的道义上的负担。毛泽东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四清与文革的特征都是不要法律。从这个角度,他们应该为此负责。 毛泽东时代听长者们说过这样的顺口溜:“一天吃一两,饿不死小队长;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炊事员。”被反右中屡屡出现的“反对支部书记就是反党”现象惯坏的官员们,的确有值得被“四清”之处。相应而言,今天的贫富两极分化等事实也更支持毛泽东文革的反“走资派”! 秦四清研究员名“四清”,以此看当时他家不是四清的受害者。我在网络上搜索到许多秦四清,我认为他们都是普通劳动人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不会取这样的名字,另册人物坏分子家庭不敢取这样的名字。 当然我在这里谈论四清这个名字,不是歧视什么人,我对个人奋斗是欣赏的。我在最漂亮女同学的婚礼上,我最尊敬的人就是她的土里土气的农村公婆,在那个时刻,我感觉到他们的光荣! 参考文献: 秦四清《从海城地震预报谈起》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7525 秦四清《汶川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7731 秦四清《 强震预测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方法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4744page=2 《评《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有关地震前兆的论文 》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8979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 w 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云南盈江 M s 5.8 级地震和缅甸 M s 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扩展阅读 讨论“秦四清教授的1.48理论”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华北地区将发生的两个巨震
热度 8 qsqhopeiggcas 2011-6-8 12:14
根据我们的研究 ,未来华北地区将发生两个巨震(大于 7.5 级),分别是: 1、 山西运城 Ms8.5 级,约在未来 25 年左右发生; 2、 山东菏泽 - 河南濮阳交界处 Ms7.7 级,约在未来 15 年左右发生。 巨震发生前,在这两个地震区可能会发生多次 5.0-6.3 级中间过程事件,提请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注意。 具体的巨震四要素,我们将根据地震活动性监测确定,待监测值达到临界值时再告诉大家。 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两个地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防烈度重新评估,制定合理的烈度参数,从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源头抓起。 上述预测分析仅供地震预测学术研究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个人和任何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文献 秦四清 , 薛雷 , 黄鑫 , 徐锡伟 , 王媛媛 .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0,V25(5): 1539-1549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194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怎么看“强震可以预测”
热度 3 supdesign 2011-5-26 22:00
关于地震预测的事情网上炒的沸沸扬扬,这几天看了秦四清研究员的博客,并简单学习了其论文。 本人仅从局外人角度出发有以下感想,不足之处可一笑了之: 1.地震预测是一个难题。 地震预测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我在《地震灾害对策》一书中持此观点,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暂时还保留此观点。 2.大震和巨震(秦文中的强震)可能是有规律的 大震和巨震是地球岩层破裂产生振动释放的能量和结果。从概念上来说,由于能级比较大,应该是有先兆的。例如滑坡,在滑坡真正开始之前,通常是有先兆的,例如:裂缝大量出现,位移不收敛等。 3.大震或者巨震的先兆应该是岩石层的破坏或者断裂的显现 地震终究是地球岩石圈的破坏到断裂的过程,继而释放出来能量,其在破坏之前应该是有先兆的,破坏规律应该是符合岩石力学规律的。 4.地震预测应该在岩石(岩体)力学指导下结合表观形象进行 地震是地壳岩石层的断裂产生的,应该符合岩石或者岩体力学规律,当然也可能发现新的岩石或者岩体力学规律。但是应该统一在岩石或者岩体力学规律下,结合表观现象进行指导。通过鸡飞狗跳猫叫等异常现象来判断,成功的概率比较低。 5.“强震预测”的理论可能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作为一个新理论,秦四清研究员的理论可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毕竟, 地壳岩体的破坏到断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壳岩体的破坏到断裂受到岩体结构、材料性能、应力状态、应力路径、荷载水平、边界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 可能与更宏观的地壳运动及位移也有关系, 准确的预测其地点、时间、震级有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秦四清研究员及其团队任重而道远。也可能秦四清研究员及其团队犯下种种错误,预测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有错误的地方,我们也宜尽可能地给予宽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开始也存在瑕疵,在预测光的偏移角度上有很大的误差。 瑕不掩瑜,这个概念整体来看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是目前比较符合力学概念的预测方法,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修正其错误,继续发展。 (如果本节的话对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有所启示,不要忘记我,呵呵!开个玩笑,欢迎大家随意copy,随意发挥) “大震(巨震)”预测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安全等等,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探讨,真正做点事。 姚攀峰
个人分类: 02地震|4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巨震、砌体结构、个人科研方向的随想
热度 1 supdesign 2011-5-26 08:13
与一些朋友交流,有人认为巨震是噱头、砌体结构不代表先进的科研方向等。 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随便写写,以表心意 。 1.巨震是一个客观存在 世界主流的抗震思想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是 实际地震多次超过设防大震是一个事实,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等,主要灾害出现在这里,这非人为所能控制的。 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应对这种现象和灾害,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四水准、多阶段”抗震设防策略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关于巨震(超过设防大震的地震),也许有人用这当噱头,也许有人在踏踏实实做事情,各人观点不一,没有必要勉强,科学越辩越明,大家均可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2.真正做点实事。 我不是依靠科研经费吃饭的人,有经费支持当然更好,没有也没有关系,所谓的paper对我可有可无。 汶川地震中人员大量死亡的就是砌体结构房屋,汶川地震之后, 错误的 地震逃生的仍然四处流行, 在家如何逃生?在办公室如何逃生?所以我们去搞砌体抗震研究,提出了砌体-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搞地震逃生研究,在国内发了第一篇关于地震逃生的paper,当时做地震逃生模拟实验时,没有一分经费,所有的人员都是找的志愿者。砌体抗震、地震逃生……,也许它们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永远无法发表高层次的sci/EI论文, 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解决国内现在存在的问题就好了。 3.尽人力,知天命 尽管“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概念是我首先提出来的,能否推行开来却不是我个人力量能完成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建筑物的推广,这依赖于多因素,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我只能先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部分成果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我已经满足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是相当幸运的。 这个概念已经初步得到了抗震规范(2010)版的支持和认可, 避难单元(安全岛)对工程的影响立竿见影, 目 前全国范围的新建砌体,已经对逃生通道(楼梯间)进行了加强,部分工程单位已经开始应用该概念对砌体结构卫生间、楼梯间进行加强,以形成完整的避难单元系统。尽管没有完美的计算手段,这些措施对于砌体抗震的减灾效果仍然是有效的。对于农村自建的住宅,我们还没有能力影响它们。可是 我们能够影响城市或者乡镇的多层住宅、新农村建设的多层住宅,我们尽己所能,先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来吧。 至少我们可以先在卫生间、楼梯间处多加几根圈梁构造柱。 后记: 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们把巨震、避难单元、地震逃生等理念推广到了高层和超高层,并在中国尊项目进行了工程实践。国内其他专家也关于设防巨震应对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2014-12-17补记 姚攀峰
个人分类: 02地震|2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supdesign 2011-5-23 21:32
针对设防巨震,本文主要提出了“4水准,多阶段”抗震理念,供参考,已经正式发表在《建筑结构》。 近数十年来很多6 度、7 度地震区发生了超高设防大震烈度的巨震,房屋结构如何满足逃生人员的安全目标有 着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房屋结构的震害,阐述了“小震,(整体结构)不坏;中震,(整体结构)可修,大震, (整体结构)不倒;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抗震概念,给出了地震避难单元布置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过“小震、 中震、大震、巨震”多阶段的结构验算实现上述抗震性能,即“4 水准,多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阐述了地震避难 单元的应用范围,并初步探讨了实现房屋结构抗巨震的计算方法。 :地震,巨震,房屋震害,避难单元,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附件04——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pdf 附件0
个人分类: 02地震|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热度 4 supdesign 2011-5-1 21:26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标签: 地震 巨震 避难单元 逃生 分类: 02地震-预防.重建.其它 近期到深圳参加第三届建筑结构技术大会,给大家交流了 ”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 “ 的想法,得到了参会专家的支持和认可,部分专家甚至 主动在 餐桌上与我们探讨,特把报告放到博客上,与大家分享。详见附件: 房屋结构抗巨震的探讨、应用及实现ed3b-for防第三届全国建筑技术大会(仅用于非营利性交.pdf 报告主要分为 4 部分: 问题 —— 巨震和非结构物震害的挑战 实现 ——“ 四水准,多阶段 ” 的抗震设计 应用 —— 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 探索 —— 对规范和新型混合结构的探讨
个人分类: 02地震|3220 次阅读|4 个评论
空中鸟瞰 日本9级巨震水下断裂及滑坡导致海啸发生
readnet 2011-3-15 15:15
空中鸟瞰 日本9级巨震水下断裂及滑坡导致海啸发生
★★★★★★★★★★★★★★★★★★★★★★★★★★★★★★★★★★★★★★★★ 日本强烈海啸24小时内传播路径图(图)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4/0948528220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4日09:48 新浪科技 NOAA根据DART浮筒数据构建的日本强震后海啸传播示意图 这是对日本8.9级地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这张图像中可以反映地震后24小时内海啸的传播路径模式 【注释:为什么海啸在传播中会改变传播方向?如,从夏威夷改向美国加州方向】   截止2008年3月份全球海啸预警浮筒设置情况。 图中不同颜色代表浮筒监测点所属的不同国家: 红色为美国,黄色为澳大利亚,紫色为智利,绿色为印尼,蓝色为泰国,橘黄为俄罗斯 DART系统最早设置的6个浮筒位置   左侧图中大的黄色块为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它距离日本较近, 是此次海啸事件中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监测站;右侧为该站传回的海波监测数据; 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近距离照片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根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3月11日发生的超强地震距离日本本州岛海岸约130公里。本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事件,震后约25分钟,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负责运行的“海啸事件深海评估及报告系统”(DART)第21418号浮筒首先测量到海啸波。图为NOAA根据DART系统数据构建的海啸预警图。可以注意到,第21418号浮筒的部署位置距离日本海岸相当近。 日本地震24小时内海啸传播路径模式 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为了确保能实现海啸波的早期探测和预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设置了DART系统。在历史经验表明容易发生破坏性海啸的海域部署浮筒监测设备,2001年时,NOAA首批部署了6个浮筒(图中标出了部署位置),受印度洋海啸影响,美国加快了部署组网力度,到了2008年3月,已经部署39个浮筒监测点。   DART系统浮筒由一个“扎根海底”的压力感应器(BPR),以及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实时通讯端组成。BPR装置会以15秒的间隔自动感应海底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这些压力数据将经过温度影响因子修正,并校正各台站之间由于海水深度不同造成的压力差异。整个系统有两套数据报告机制:标准模式和事件模式。   在平时,系统以15分钟间隔持续上传数据,但一旦内部探测软件检测到一次海啸波事件,系统将自动中断标准模式而转入事件模式。一旦转入事件模式,其数据上传间隔将变短,开始时约为数分钟一次,随后转为约1分钟一次。并且系统会记录下首次探测到海啸波的时刻。如果连续4小时探测不到海啸波经过,那么系统将再次转入标准模式。   早期的DART系统只能是数据上传式的单向通讯联系,不过2005年开始运作的第二代DART系统,借助“铱星”的中继,已经可以实现自动浮筒站与国家海啸预警中心和国家数据收集浮筒中心的双向通讯联系。   DART系统下属第21418号浮筒设置于日本附近,在3月11日海啸事件中,它是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浮筒站。它的部署位置位于日本东京东北部洋面上(38°42'38" N 148°41'37" E),此处水深5685米。它在日本地震发生后25分钟便首次记录到经过的海啸波。(晨风)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