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畜牧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奶牛、山羊、驴子——中国畜牧业及农业重要的增长点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1-1 20:03
奶牛、山羊、驴子——中国畜牧业及农业重要的增长点 由于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具有资金和渠道优势的大型粮油饲料企业必然将产业链下沿到畜牧养殖业。 同时,养殖业对土地的依赖作用较小,因此,可以克服人均土地不足的劣势,在我国的农业产业门类之中最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特别是乳业,由于乳品质量问题,集中化的牧场养殖正在取代一家一户的传统散养。 著名的乳品企业——蒙牛,投入央企巨无霸中粮集团的麾下就反映了这种趋势。民营饲料企业巨头——新希望集团也开始涉足养猪业和肉类加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2182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灌区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4735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中国的农产品价格,贵吗?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但是养牛业不是,牛肉产量低于美国和巴西,牛奶低于美国和印度。 牛是一种大家畜,其生殖策略在生态学上属于k-选择,牛生长发育较慢,而且只能一年一胎,一胎一般一犊,所以繁殖种群与育成种群在牛群中的规模较大,种群尺度的能量转化效率要远低于个体水平。即使生产水平很高在北美生产1kg牛肉往往要消耗10kg以上的谷物。所以单一的牛肉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饲料,并不适合我国地多人少的国情。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国牛的存栏量下降,牛肉产量大体上停止不前。 但是乳业(主要是牛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畜牧业生产部门,但是无效发展造成的质量管理失控,最终酿成了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事件”但是乳制品仍然是我国畜牧业中增长潜力最大的部门,也是畜牧业行业中正在迅速规模化、集中化的生产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养牛业应该走乳肉结合的发展方向。用引进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秦川、晋南、陕县、鲁西、延边)作为父本,用弗莱维赫、西门塔尔、荷斯坦(黑白花)牛作为母本,发展经济杂交,未来我国基础奶牛的数量应该在2000万头以上,也就是每年可以提供2000万头犊牛可供育肥,每头牛产肉以200kg计算,这就是400万吨牛肉。奶牛场生产的牛犊既可以自己肥育,为了加速资金周转(育肥牛一般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也可以出售给周边的农户或者专门的养殖企业。另外在种牛繁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一定规模优质、高产的肉牛种群,发展高档牛肉的生产。同时我国役牛(特别是水牛)还会有一定的存栏量,役牛存栏应该以能繁母牛为主,引入优质肉用品种的血液,繁殖牛犊,发展肉牛生产。 山羊是典型的山地动物,繁殖能力较高,在所有有蹄类动物中仅次于家猪,可以年产2-3羔,甚至5-6羔。山羊适应能力强,喜欢较为干燥和温暖的气候,但也能耐湿热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环地中海地区与亚洲的中部与西南部。我国是世界上山羊数量最多的国家,广泛分布于北纬45度以南的山地与平原,从东北的长白山(东北白绒山羊)到青藏高原(藏羊),从海南岛(东山羊和壅羊)到西北大漠(阿拉善绒山羊、新疆山羊)都有山羊的足印。 山羊的用途很多,在很多地区是 重要的肉、奶、裘皮和绒毛的来源,山羊奶是仅次于牛奶的重要的乳品来源,安哥拉山羊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羊毛(马海毛) 。 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专用的山羊品种,如奶山羊中的莎能山羊、努比亚山羊,肉用羊中的波尔山羊等。我国传统山羊品种以肉、裘兼用为主,还有一部分的绒山羊,如长城以外的新疆山羊、(内蒙)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辽宁绒山羊,青藏高原的藏山羊、黄河流域的子午岭黑山羊、陕北白绒山羊、太行山羊、黄淮山羊,西南地区的汉中白山羊、四川南江黄羊、简阳大耳羊、云岭黑山羊、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等,华中地区的马头山羊,华南的海南黑山羊(包括东山羊和壅羊),一部分藏山羊还可以作为驮羊。 二十世纪以来,在引入品种的基础上,通过杂交改良,也育成了一部分奶山羊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如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河北奶山羊等。 山羊耐粗饲,在所有家畜中可能仅次于骆驼,能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多种农林废弃物,有助于农林牧复合经营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养羊是我国畜牧业中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农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山羊既适合规模养殖,也是可以家庭小农的副业经营。 我国黄河流域及其西北和西南高原高山地区适合发展绵羊和绒山羊,黄淮地区及以南适合发展乳肉兼用型山羊及肉用型山羊,除专门发展一部分优质羊肉、优质裘皮生产外,应以乳肉、毛(绒)肉兼用为生产目的,以基础母羊群体生产羊毛绒、羊奶,发展经济杂交,肥羔育肥,生产羊肉和皮张。利用我国地方品种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肉味鲜美的优点引进生长迅速的国外肉用品种血液,发展专门的肉用羊,生产优质羊肉,并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 。利用引进的美利奴羊、莱斯特羊、罗姆尼羊(肯特羊)、考力代羊、茨盖羊、莎能山羊、努比亚山羊、安哥拉山羊(马海毛羊) 改良地方品种,选育优良细毛羊、半细毛羊、奶山羊、毛绒用山羊,并作为经济杂交的母本 。 羊合群性强,适合集群放牧和规模化养殖。同时也适合小规模家庭养殖,只要有一到二到三只基础母羊,不用占用太多劳动时间,就可以实现年育肥五到十只羔羊,是农区,特别是山丘区农民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羊产奶单产较低,不利于商品化,但适合农户家庭自给性消费 。如果有一亿只基础母羊,年可出栏商品羊2-3亿只,如果酮体重达到20kg,那么年产羊肉可以达到400-600万吨。 家驴的祖先是非洲野驴, 用途与马相似,但力量不及马,不过抗逆性更强,适应干旱沙漠、贫瘠山地以及盐碱低洼等各种生境 。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不耐寒冷与潮湿。世界上驴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干旱地区,北美很少,欧洲仅集中在环地中海地区。我国驴子的存栏量世界第一, 驴 是我国存栏量仅次于黄牛的第二大大牲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以后,农业生产单位划小,大挽力的马、牛等牲畜有些大材小用,驴子的存栏量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农机化的冲击,马、牛、驴等大家畜的数量都直线下降。著名的东阿阿胶生产所需要的驴皮现在大量从缅甸和非洲进口。 但驴 全身是宝 ,在山丘区旱地农业生产中还具有一定作用外,驴 肉味美、营养丰富 ,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称,驴肉火烧是华北铁路沿线城镇一带的名小吃。关陇一带的名吃“金钱肉”也是用公驴身上的一个器官制成的, 驴皮是生产著名的补血重要阿胶 不可缺少的原料,也可以用于 雕刻皮影工艺品 。所以驴的养殖 在黄淮海流域、新疆、西南地区,特别是其山地仍具有一定意义。 驴耐粗饲,能利用多种农林废弃物,是实现农牧结合、秸秆过腹还田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798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另外,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还有3亿公顷的可利用草原,可以发展乳肉畜牧业(牛)和毛肉畜牧业(绵羊),青藏高原严酷的高寒、低氧环境,孕育了牦牛、藏羊、藏绵羊、藏香猪等独特的畜种,都可以用来生产高档肉制品。我国草原的载畜量可以达到3亿只羊单位以上,如果每个羊单位每年产肉10kg,这又是300万吨的优质肉类产量。当然我国草原载畜量季节不平衡,为了保护草场,减轻黑(旱灾)白(雪灾)灾害损失,除了发展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以外,可以通过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秋末集中出栏牲畜,减少冬季草场压力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农牧结合、草田轮作、秸秆养畜、过腹还田。为了就近利用进口大豆、玉米等饲料和便于出口,肉制品生产商可以在沿海港口附近,建立大型商品畜肥育基地。整体上,以牛羊为代表(还包括养鹿业、养兔业等)的整个草食畜牧业的肉类年产量可以达到2000万吨,并提供1亿吨以上的乳制品和大量的皮张、毛绒等,是我国农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人口增长迅速的伊斯兰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热带的西南亚、南亚和东南亚。炎热的气候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潜在畜产品需求很大。对伊斯兰世界发展清真牛羊肉等的出口应该前途光明。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273 次阅读|7 个评论
罗马教皇承认了进化论,不被极端成员所绑架
热度 9 DNAgene 2015-8-10 11:49
天主教的立教之本是圣经。也许是由于篇幅限制,圣经是粗线条的,很多地方没写太清楚、不够具体,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教会出面,对圣经给出权威解释,统一思想。教会和圣经的关系,有点像我们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和宪法等法律条文的关系一样。 相对而言,东方的宗教或信仰,总体上保持着经典教义的朦胧美,主张每一位信徒自己去参悟,而不是一个权威人士给出详细具体的解释。 但也不尽然。 先看看汉族佛教信仰者的一个小特点,吃素。网上一搜,地球上信仰佛教的地区虽然很多,似乎只有汉族信佛者不吃肉。再查网络,发现历史上有个梁武帝,此人信佛,并且像教会和最高人民法院一样权威、强势。他从佛教《楞伽经》中的几个字“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感受到了佛的旨意,不应该吃肉。于是他不再吃肉。作为帝王之尊,他要求其他信众也不吃肉,于是吃肉便成为汉族佛教信徒的禁忌。 禁荤腥的结果是什么呢?把喜欢吃肉或者必须吃肉的人拒之门外了。 不管是汉族人,还是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其他民族,草原上放牧的,河里、海里打渔的,都是异类,被拒之门外。 最终的结果,这一佛教派别只能在种植业发达的地区维持。 除了吃素,还有和尚不允许结婚。最近少林寺方丈的传闻之一就是近女色、偷着结婚。从网上查一查,似乎也是汉人的和尚此禁最严厉。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少年出家念佛、成年回家结婚生子。不近女色,只是在男人一生中尚不想近女色的阶段有所要求。当然,汉族人也发明了“俗家弟子”一说,为这一禁忌解套。 为什么要解套?因为左一个禁忌、右一个禁忌,最终的结果是将越来越多的人排除在外,自己成为被孤立的小圈圈。 罗马教廷,由于他们很明确教会要解释圣经,结果就是圣经缺少了朦胧美。越来越多的知识观念以及持有这些知识观念的人要做出选择:信仰上帝,还是与上帝为敌。圣经本没有明确说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是教会中某位类似于梁武帝的人物,将圣经中的一些话解释成了地心说。是这个人,为天主教树立了一个观念上的敌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导致了布鲁诺的悲剧,造就了天主教的历史污点。 可喜的是,最近天主教解释圣经的趋势,是更包容,而不是更多禁忌、不是与教众之外的世界更多矛盾。1996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给梵蒂冈的科学咨询机构--教皇科学院的一份书面讲话中,首次正式承认新的科学知识已经证实达尔文的进化论“ 不仅仅是一种假说 ”。也有信徒拍摄纪录片《 Did Darwin Kill God 》,强调宗教和进化论不是你死我活。 我们的邻居,泰国。法律并不允许同性恋婚姻,但是佛教为同性恋打开了一扇门, 他们可以遵照佛教的规定完成这个象征性的婚礼 。 教皇对达尔文的态度,以及泰国寺庙对同性恋的态度,会得到全体信众的一致支持吗?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绝对不会像某些选举过程那样得到高票支持。其中必然是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有些人不在意。在极端成员眼里,保罗二世和泰国寺庙的做法,是忘教、亡国的举动,长此以往,教将不教、国将不国。这时候,就看群体的领导人怎么选择了。这些极端成员,可能是本群体的死忠支持者。但如果被极端成员所绑架,不断扩大基本观念的解释范围、试图将世间万物囊括在内,给自己、对他人施加越来越多的禁忌,在无形中,你们也许逐渐成为世间万物的对立面。 一个群体,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并且可以坚持自己的基本观念。但是不能被群体中的极端成员所绑架。他们就像蝉蛹的外壳,它曾经保护着幼小的蝉,但如果它太强硬,蝉长不大就被它困死了。 言多必失。不说了,以免犯错误。更多社会群体的故事,大家自己从网络中寻找吧。
个人分类: 国家和社会|1024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
sciencepress 2015-7-30 08:54
2006年,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关于牲畜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 无论是从地方或全球的角度而言,畜牧业都是造成严重环境危机前三名最主要的元凶之一 ”。如何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畜牧业的发展相互制约和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 张显运 的新著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 通过全面的阐释宋代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农牧争地、畜牧业空间分布、畜牧业发展保护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尝试性的开启了生态环境变迁与畜牧业发展的响应研究。 从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畜牧业,从畜牧史的角度来观照环境变迁。 无论对畜牧史的研究还是环境史的研究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相信本书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必将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兹将相关成果摘述如下。 宋代环境变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 畜牧业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各种牲畜都与其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持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正因为如此,环境的变迁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会直接作用于环境的变化。本章探讨了宋代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状况、森林植被的分布、野生动物的南迁等生态环境变迁的状况及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宋代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是相互的。如两宋时期由于农田的大量开垦和畜牧业向内地的拓展,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虎、象、犀牛等大型兽类南迁到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巴蜀和岭南、闽南一带,有些兽类到元朝时期在中国内地逐渐消亡。 宋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 两宋是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的 一个时期。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等。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的异常、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的大量开垦和过度的放牧。毋庸讳言,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轻者导致牧地土壤沙化,载畜量减少,重者致使牲畜大量患病,甚至大规模死亡。有宋一朝,官营畜牧业之所以很难兴盛,除了传统的畜牧基地的丧失外,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亦不可小觑。 十至十三世纪的农牧争地问题 ▽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分裂和大融合时期。随着气候的寒冷,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大举南下,与中原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争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仅侵占了大量的领土,也将其传统生产方式畜牧业扩展到中原地区。随着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政权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失去了西北地区传统的畜牧业基地。正因为如此,五代后晋、后周和宋王朝不得不将畜牧业由西北地区转移到黄河沿岸这些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农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五代、辽、宋、夏、金、元等王朝受传统生产方式或战争对畜牧业迫切需求的影响,最初基本上都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旦政权稳定下来,转而逐渐退牧还耕,走上了大力发展农业的道路。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和解决农牧之间冲突的措施,但因人口的增长,国际形势的紧张,农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宋代畜禽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变迁 ▽ 宋代由于疆域的狭小和传统畜牧业基地的丧失,畜牧业生产不得不集中到传统的农耕地区。由于各地气候、温度的差异,光照和降水的多寡不同,无论是官营畜牧业还是私人畜牧业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由此可见,在古代科技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要素气候是决定牲畜种类和数量的根本因素。但不可否认,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对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能动作用。比如,京师开封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对肉、蛋奶和畜力的需求量大,故畜牧业较为发达;东南地区因农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畜禽提供了饲料,故饲养业有显著的发展。 宋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与 畜牧业发展采取的应对措施 ▽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淮河流域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畜牧业进行保护,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总括起来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禁止非时捕杀动物、废田为湖,加强牧地的管理与畜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虽然有些措施并没有不折不扣的落实,但它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显运 著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一书。 《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 》一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两宋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的一部较有深度的专著。 ——张全明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伦理学视野中的畜牧业
jiangjinsong 2014-11-16 22:42
动物伦理学视野中的畜牧业 蒋劲松 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当代畜牧业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不仅本身的体量巨大,深刻影响生态环境,而且也是许多重要产业的基础,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然而,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现代畜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做重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一、 动物伦理学的基本思路 泛泛地说起动物保护,许多人都会支持,但是面对具体的动物保护议题,人们往往争吵不休 。这是因为,通常人们说的 动物保护有三种思路,各自的诉求、对象、标准都有所不同。 1 ,把动物作为资源 和环境 来保护 这种动物保护的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可以持续地利用动物,最担心的就是动物的灭绝。这种思路,貌似已经被国人所普遍接受。 虽然 有关部门 在实际 执法和行政上 还存在 问题, 但 观念上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这种动物保护追求的是可持续地利用动物,如果动物数量增加了,获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就算成功了,至于动物是否遭受虐待,则不必考虑。像 为公众普遍诟病 的活熊取胆,在资源利用者眼中,反而是一种值得赞赏的高科技。可见,这种以资源持续利用的保护思路,存在着严重不足,不是真正的动物保护。 2 ,把动物作为可以感知痛苦的生命来保护 这种动物保护的对象包括了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等等一切可以感受痛苦的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动物本身的福利,而不仅仅是为了人。虽然,一个社会如果对待动物友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暴戾之气会减少,犯罪率会下降,但是,动物保护直接的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动物本身,人类社会的改善 只 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副产品。 这种 动物保护的 思路 叫做 动物福利论 , 比较温和,不反对人们利用动物吃肉,做实验等等,但是要求不要给动物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动物福利论认为人类对于动物具有尽可能减少痛苦和折磨的义务,但是动物本身不具有权利。也就是说,人类善待动物,是人类主动承担义务,动物得到的好处是人类给予的,动物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索取。 动物福利本身,普遍理解是应该保障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至于到什么程度算是“不必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尺度并不一样,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强调动物的保护。这种保护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不改变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 在 西方发达国家 ,动物福利基本上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动物保护思路,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了。 目前, 各国的动物保护法基本上都是从动物福利角度立法的。 通常在伦理的层面上讲到动物保护,至少是要保障动物福利。 3 、 把动物当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来保护 动物解放论或者动物权利论,虽然在哲学论证的策略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动物与人类平等。从这个角度看 ,动物福利论是很不够的,因为动物还是被当作财产,还是被当作客体,还是被人类当做食物、玩偶、奴隶来对待,保护得还很不够。各国的动物福利法对动物的保护远远不够,许多动物被排除在外,许多残忍的做法,因为所谓生产的惯例被继续保留。他们认为,釜底抽薪的做法是: 平等对待 动物 与人类,反对物种歧视。 当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比如说动物当然不 具备 人类才能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人 会坚持说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可以有人权,但是动物不应该有动物权。他们就会反问,除了归属的族群不同之外,你能 为 伦理上 的区别 对待给出一个普遍的、形式的理由吗?因为事实上,无论用理性、意识、语言、智商等一切理由,都无法把人类和动物截然分开。无论 用 什么标准, 你 都会发现, 在 界线两边都有人类和动物。如果你坚持,我就用人属于人类这个族群,动物不属于人类这个族群,这样一个非形式的、非普遍的实质理由来捍卫人权,而否定动物权的话,这种思路和论证方式,在伦理学上就是典型的歧视思路,和当年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论者一鼻孔出气。这种思路就是所谓的物种歧视。物种歧视在伦理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这种思路,动物保护的本质 就是捍卫动物的权利,不要让动物遭受压迫、剥削,为此不惜颠覆已有的生活方式。许多与动物利用的相关产业必须要逐步废除 ,反对杀戮,提倡素食。 因为人类所谓利益,如果动物权利相冲突,就是不合理的, 没有伦理基础的, 必须要让步。 以上三种动物保护思路,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实,中国古代儒释道也有自己非常深刻的动物保护思想和广泛实践。其中,儒家的动物保护观念是一种有节制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倡慈悲“爱物”的理念,基本的精神是恻隐不忍,反对虐待,节制欲望,反对暴殄天物,注重可持续利用自然,强调顺应天时地利。而佛道两家,则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杀生,提倡素食,主张积极地救护生命。大致说来,儒家的观念近乎动物福利论而略稍不足,而佛教道教的观念则比动物平等论更为彻底。 二、 现代畜牧业的伦理困境 现代畜牧业由于技术进步,也由于现代人技术意志高扬,勇于突破许多传统的禁忌,在生产上了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产量,为现代人提供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巨量肉食,同时也制造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对动物的折磨,同时也制造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果说传统畜牧业主要是为那些不适合农业生产地区人民提供基本营养的话,今天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在为全体人民提供口腹之欲的享受了 ,过多的肉食消费甚至已经在制造严重的健康问题了 。在传统畜牧业中,牛羊等动物还有许多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今天的动物则被囚禁在狭小空间中 ,违背天性,痛苦难耐 。传统的畜牧业主要是利用人类难以消化的草类资源,而今天则大量消耗人类本来可以果腹充饥的粮食作为饲料 ,构成了严重的粮食安全压力 。 这些变化都使得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合理性严重削弱。 在工厂化的畜牧业中,动物的福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让奶牛没完没了地怀孕,天天被挤奶,乳头总是处于发炎状态。乳房过于硕大,奶牛体重超标,以至于奶牛的膝盖无法支撑。小牛一生下来就离开妈妈,为了保证肉质的鲜嫩,必须要保持处于贫血状态,被迫限制饮食,不能吃任何身体急需的铁质 ……为了充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饲养者力图在非常有限空间中饲养动物,让动物快速生长,多产肉食,饲养方法常常严重违背动物天性, 动物饲养、运输、乃至于屠宰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动物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而这些令人发指的折磨和虐待,本来是不必要的。 现代营养学早已证明:肉食是不需要的,素食哪怕是不吃蛋奶的全素也可以提供充足营养。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着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 因此,现代畜牧业提供大量肉食的意义与合理性值得怀疑。 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 同样值得反省 。饲料在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浪费很严重,同样的土地,通过种植谷物可以养活的人口,是通过种植饲料喂养经济动物提供肉食来养活的人口的 20 倍。也正是由于放牧的需要,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成片地被转变成牧场。并且这些牧场一般都只能持续很短时间就因退化而被废弃,然后开发新的热带雨林……。每一份汉堡的代价是 6.25 平方米的森林。 经济动物的大规模工厂化饲养,不仅导致了大量动物的痛苦,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据统计,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 10 万公升的水,排泄出 40 公斤的粪便。而工厂化的大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数量太多,远远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净化和吸收能力,也无法像传统农业那样予以利用,大多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界。 工厂化饲养的方法,使得全球牛的存栏量居高不下,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给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除此之外,肉食还给生态环境带来种种其他的威胁。例如,过长的食物链所造成的有毒化学物的高度富集,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剂,过度放牧造成表土流失,这些都在加剧着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环境保护运动和动物保护运动的冲击之下,现代畜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比如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国家素食人口迅速上升,如英国、美国素食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 7-10% ,连德国这样传统肉食量很大的国家中,素食人口也有快速的上升,连锁素餐馆发展迅速,生意兴隆。 而中国的动物保护运动也正在迅速发展,动物福利观念正在普及中,素食产业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 以动物福利论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为了追求成本降低,产量提升,严重侵犯动物福利。而主张动物与人类平等的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则认为现代畜牧业为了人类利用肉奶皮革羊毛,杀死动物,违背动物天性的饲养方式给动物带来了无尽的困难,剥夺了动物的自由,是一种严重的物种歧视。在儒家动物伦理观看来,现代畜牧业放纵人类的欲望,有失恻隐不忍之心,违背了天理。从佛教道教的观点看,为了口腹之欲,杀生害命,现代畜牧业是造了严重的杀业,将会导致相关人士堕落地狱的严重果报。 总之, 以提供人民大量肉食为市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型的现代畜牧业,在日益高涨的健康意识、动保运动、环保运动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着严重困境,必须彻底转型。 三、 现代畜牧业的未来 畜牧业真的必须要与侵犯动物的福利、权利相联系?饲养动物只能用于宰杀吃肉?畜牧业只能走继续扩大产量,并进而构成环境的巨大压力的道路?慈悲、健康 、环保 的畜牧业有无可能? 回到源头来看,畜牧业的本质其实是饲养牛羊动物,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并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种需要,过去主要是以 生产 肉食、皮革、羊毛等方式 来 表现。但是,既然人类的需要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而有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也不妨 审视一下 过去不被重视,尚未得到开发的需要。比如说,现代农业就不仅仅只是生产粮食,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也有满足人们体验传统农耕生活的观光农业。同样道理,许多人也有体验传统游牧文化的需要,我们也同样可以开发观光畜牧业,通过让人们体验与动物的交流来获得经济回报。 动物可以与人类有更为密切和深度的情感交流,这是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水果所无法体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现代医学和人类的实践都标明:人与动物的交流,往往可以帮助治疗人的身心疾病。比如,自闭症儿童与他人很少沟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难以治愈。而通过与受过良好训练的狗的交流,常常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狗医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被用于帮助病人康复,尤其很受欢迎老人和孩子的欢迎。这样的经验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道德境界来决定的。人类可以将动物定位成食物,也可以当作玩物来 对待,更可以当作伙伴、朋友、乃至医生、老师。人与动物的不同交往模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把动物作为食物,就会产生死亡、痛苦、血腥;而将动物作为伙伴、朋友、乃至医生、老师,则可以收获友情、健康乃至精神境界的提升。 即使以动物保护中相对较为温和的动物福利论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那就是如何发展高福利的畜牧业。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如果动物在饲养、运输、乃至屠宰过程中享受了较高程度的动物福利,则最终消费者享用的肉品对人而言也相对来说更加健康。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这种低产量高福利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相对来说较低的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因此也更加环保。 这样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更加重视动物福利,减少肉食消耗量的生活方式为先导的,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相关的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及其现有的技术乃至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形成较大的冲击构成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对于畜牧业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当然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我国畜牧业界及其研究人员,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国际动物伦理学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多,态度上往往也抱着一种抵触的心理,视之为一种讨厌的干扰,很少有人认真学习,从中敏锐地捕捉产业发展机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殊为可惜。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任继周院士,以九十高龄敏锐地意识到畜牧业进一步突破,必须要以伦理学意识的提升发展为前提,大力推动农业伦理学的发展,这是一位资深科学家多年辛勤工作领悟到的深刻洞见。愿以此为契机,中国畜牧业界能提高动物伦理学意识,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畜牧业动物保护转型的宝贵机会,实现中国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51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草地畜牧业考察见闻
热度 6 蒋高明 2014-10-30 19:10
美国草地畜牧业考察见闻 蒋高明 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我国草地畜牧业,受中国科学院派遣,笔者和几位同事,对美国的畜牧业情况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足迹从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到中南部的奥克拉荷马,再到西部的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州,先后访问了农业基础较好的某基金会、奥克拉荷马家庭牧场、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及其实验田、美国几个家庭农场,收获颇丰。简要印象如下: 一、天然草原改良与半人工草地建设与利用 天然草地的改良与应用。美国中西部存在大量的天然草地,对于这些草地的利用,美国也采用中国草原的放牧模式。由于美国人工很贵,自由放牧是最省钱的。不过,牧草改良与草畜平衡就显得很重要。在奥克拉荷马州,一个叫克莱蒙次的牧户,家有草场 250 英亩,是个中等的牧户,祖辈在这里生活,犹他大学建筑系毕业,只有他和父亲两人经营这家牧场。现场可以看到其大部分农业机器,即拖拉机、打草机、汽车等。他们家养殖 50 头母畜,年净收入 6 万美元左右,不需要顾工。他还有一份建筑的工作,畜牧业是其副业。牲畜就放在野外,没有看到棚圈,野外就有饮水设施,围栏是分开的,定期轮换。由于奥克拉荷马州气温高,冬季也可生长,常年可以放牧,每块地段可以放一个月左右。管理相对粗放,但非常省事,靠天吃饭,基本不消耗地下水,部分牧民还保留放牧的传统。 他们主要的科技贡献,是某基金会选育的秋季休眠牧草的应用。还有一种改良型牧草,英文名蓝茎草,高度在一米以上,喜欢相对湿润气候,生物量估计在每亩 500 公斤以上(干重)。同样,这些改良的牧草,也是用来自由放牧,只不过能够放养的时间更长。 在某基金会的放牧实验地,我们看到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做法。为了节省人工,充分利用动物的移动能力,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现场改良牧草,在已有草原的基础上,补充小麦、苜蓿等作物品种,严格计算载畜量,让牲畜轮流吃草。在这种改良的办人工草地上,放置动物能够自动饮水的装置,解决了牲畜移动饮水问题。由于获得的空间相对小,加上牧草充足,牲畜和草都得到很好的生长。动物的排泄物对草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防治过度放牧,牲畜到了一定时间后,就转移到下一个小区,这样牧草还可以得到更新。 美国这种轮牧的有利条件是,生长期长,包括冬天的部分季节还可以生长草本植物,温度合适,所需要解决的是水分问题。如果在中国草原采取这个办法,需要考虑雨热同期、生长季节短的现实问题。 二、人工草地与牧草种植 牧草产业在美国已成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苜蓿排在玉米、小麦之后,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农作物。豆科植物的苜蓿,有天然的固氮能力,所需氮素大部分可以来自大气,种植时仅投入少量起身肥即可。当然,必须解决人工牧草的水分来源问题苜蓿是非常耗水的作物。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试验地,负责人戴尼尔 . 普特那姆 (Daniel H.Putnam) 先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大约 1000 英亩的试验田里,我们现场看到了他们的一些技术,改良的品种、多种灌溉措施、收获设备、牧草储藏与运输。 有一个牧草种植大户,经营着 1 万英亩土地 ( 合中国的 6 万亩 ) ,部分是是租用的。诺干大的农场仅两个人管理,是名副其实的专业牧户,忙的时候雇 20 多人帮工。与他们细聊得知,这种模式如果遇到风调雨顺,加上市场好,每英亩约可收入 600 美元。 我们说“百里不运草”,但美国农民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万里运草”,他们种植的苜蓿竟然瞄准了中国这样的大市场。由于中国禁止转基因作物,他们搞的转基因苜蓿按照法律不能运输到中国,美国农民很关心中国的转基因市场。他们担心经济损失,在品种选择上还是倾向于选择常规苜蓿。 大规模种植苜蓿也遇到了一些生态学问题,即来自的杂草竞争,和来自一种鼠类的危害。前者他们只好喷洒除草剂,但苜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特别希望用转基因技术保护他们的苜蓿。除草剂多在种植苜蓿前喷洒,残留的除草剂依然对苜蓿有影响。为此,我们在现场还有一场小小的争议,我关心的是转基因的飘散和草甘膦残留问题,他们只关心产量和效益问题,因为他们生产的牧草是供应市场的,自己不用。对于鼠类危害,农民真的没有办法,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毕竟面积太大了,打药也难防治。鼠洞对收获机器构成危害,也影响作业;其次,灌溉时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三、牧草收获与储存 在牧草种植与收获方面,美国农民充分展示了他们大型机械设备的优势,这也是令中国农学家非常羡慕的。在牧草收获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打好的草捆,每个约 1 吨重。收割后就直接放在地里干燥 7 天,待含水量达到 14%-18% 时,用打捆机打捆。这么大的草捆靠人工显然也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有专门的运输工具,专门的叉车将草捆轻易地捡起,通过运输车,送往专门的场地存放。 除了苜蓿鲜收获,干储存做法,美国专家还告诉我们他们有发酵储存的,主要针对玉米秸秆,部分设计苜蓿。在现场我们看到一些大型的储存罐,不知道是否那种装置。没有亲眼看到发酵储存的效果。因为增加了几道工艺,费人工,这个做法当地农民看来较少用。 他们对小麦秸储存也采取的是打捆办法,牲畜吃的也是干草。打捆储存可以发挥他们大型设备的优势。这个做法美国农民最欢迎。在每家每户,我们都看到很多大型设备,从拖拉机、机耕装置、收割机、卡车、再加上汽车,没有了这些大家伙,美国的农业寸步难行。 在一家农户家,农场主非常高兴地带我们参观他收藏的上百辆拖拉机,各种型号各个年代的都有,最早的有上世纪 20 年代的,部分有很强的收藏价值。农业机械的更新给美国农业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加州这种种植苜蓿的做法,我们很难仿效。主要的问题是,他们的雨热分离,夏天苜蓿生长需要的水分靠灌溉,秋天收获的时候天气还是很干燥的,收割后放在地里可慢慢蒸发水分,既不掉叶也不烂。秋天收获后,接者种上,还可利用冬天的雨水,冬季依然能够生长。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才使得美国的“万里运草”有利可图。主要是地下水资源、空间资源加上生态环境的轻微代价(依然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获取了利润。这种方式下,农民种植苜蓿还要向政府交税的,可见利润可观。但是如果像中国那样生长季节短,雨热同期,就难以实现他们的高效益。因此,笼统说建设人工草地,可以大幅度提高草地利用率也是有条件的。据介绍,美国东部也有我们类似的草原,那里种植的苜蓿就不如西部的效益高。 四、几点体会 这次亲临其境,现场看到美国的家庭牧场和家庭农场,感觉到有些东西他们很先进,但有些也存在问题,无人农业的弊端也存在着。有如下几点是印象深刻的: 第一是规模化程度非常高。最多的一户可以经营上万英亩的土地,扣除税收后依然有很客观的利润,充分体现了规模种植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土地,如果人都集中到城市里,是否现实?中国草原规模化经营如何做?还需要认真研究。 第二是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从整地、种植、灌溉、收获、储存、运输,美国农民和牧业几乎完全没有了人工,各种设备的进步让美国农民如虎添翼。在农牧业发展中,我们显然需要增加机械能的投入,尤其先进机器的研发,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益。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浪费现象,西红柿、青椒、土豆、苜蓿等很多无法收回,只有回到地里当肥料。美国食品生产离不开工业化和化学化,由此带来的健康成本也是增大的。在美国十天的考察中,我看到的肥胖人群远超过中国,也超过 20 年前我印象中的美国。美国 GDP 的 20% 用于医疗,这或许是美国懒人农业或无人农业的健康代价。 第三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农牧业发展显然需要因地制宜,不同的环境下发展不同的农牧业模式,天然放牧也不失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途径,但需要对草种进行改良,或者对天然草地施肥和灌溉,或补播牧草,从而提高生长力。这种做法增加了过程复杂性,大型设备的优势不好发挥,但可以发挥人的作用。美国至今保留的一些自然放牧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想将草原上的动物全部圈起来,人搬草来喂养,其综合效益不见得提高。牧草也需要动物呵护,动物更离不可优质牧草。 第四,科技在农牧业中的作用。在牧业与农业的效益提升中,科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美国人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的农业大学有专门的队伍从事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些类似我们的技术推广专家,但是他们也根据推广成果评教授,工资不低于研究型或教学教授。美国高校这些推广教授不要求他们发表文章,而要求推广的面积和效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推广的压力。科研人员的成果直接拿来用,而不是从头开始。技术好不好,也不完全听推广人员如何说,还要看农民是否接受,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直到农民说好为止。美国这一套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家是与工农打成一片的,可惜这种好的做法被无情抛弃了。今天的美国通过制度措施,保障科研成果落地,不走或少走弯路,显然是高效的。另外,美国的公司很活跃,他们也搞技术研发,有了成果很快向市场推广,多种渠道促进农牧业提升。 第五,政府的作用。在农牧业发展中,政府不是光收费的,或是完全信任市场的,政府的监管和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还是要发挥的。像加州种植苜蓿,由于与市场对接好,农民有赚头,政府还要纳税的;而在堪萨斯州等地种小麦,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美国政府还是要补贴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美国的农牧业开始将眼光瞄准中国的市场,美国赔钱种粮、牺牲自然资源种牧草,来开拓中国市场,美国人傻么?从这点来看,美国政府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就农业说农业,就牧业说牧业了。其后面的故事是什么,希望有识之士共探之。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2973 次阅读|26 个评论
向内蒙古托克托6000亩污水湖宣战
热度 2 manrongchen 2014-6-6 09:19
向内蒙古托克托县6000亩污水湖宣战 陈满荣 昨天(2014.6.5)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当天CCTV报道了内蒙古托克托6000亩污水湖的事件。 其实,在2012年14期(总第435期)的《鳯凰週刊》有过报道。(记者杨桐) 污染之源来自托克托工业园。托克托由贫困县变成了富裕县,但是污染使许多人逃离。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引进电力、生物制药、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以河北石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 官地营村西的6000亩污水湖,原来是防止风沙的红柳林。 村里的“羊喝了湖里的污水,一周左右,开始呆滞,不吃不喝也不动,活活饿死”。 几年前,村民用污水浇地,出现大面积庄稼枯死和减产。羊喝了污水大多有落胎的毛病。 污水影响到机井中的饮用水。喝村里自来水的村民,近两年,多半小腹肿胀下垂,开始拉肚子,平均一天往厕所跑十来次。十多位村民手指关节肿胀,还有一些人患上了甲亢病。 西北风吹来时气味很难闻。 记者对自来水样带回北京,经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验后发现,浑浊度、异臭、异味在内4项指标不达标,其中浑浊度是国家饮用水标准上限的2倍,砷含量是国家饮用水标准上限的4.8倍,氟化物含量是国家饮用水标准上线的1.8倍。 2006年4月24日毛不拉扬水站开闸放水,流经的第一个村庄是双河镇大羊场村。一大早,由一位副县长带队,十几辆小车、警车和救护车开到村头,拉起警戒线强制农民用污水浇地。双方冲突中,十多位村民被抓起来,几位村民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最终数百名男女村民只好默默看着污水流过灌溉渠道。此事被新华社以《托克托县政府“护送”污水进农田》为题报道。 污水蒸发不掉,越来越多,所以强制农民灌田。污染导致农业、畜牧业、居民健康受到极大地威胁,有无解决办法?这么多年过去了,从上面报道和CCTV新闻综合报道比较中,自然得出结论。 向污染宣战!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2603 次阅读|5 个评论
畜牧业是利用边际土地和水资源的最好形式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12-6 16:11
RT,多吃一些肉,反而可能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 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区,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农业;降水量低于250(300)mm,旱农根本无法发展,而降水量200-400mm的地区却适合发展依靠天然降水的草地畜牧业。 同时,我国以猪禽为主的农村家庭养畜业虽然号称是“耗粮型”,但与欧美以牛为主的牧业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种群效率 。另,我国家庭养畜业长期以来承担着消耗作物残余物与厨房垃圾的作用,更进一步降低了饲料粮消耗和养殖业成本,这也是畜牧业的生态效益 参加: 我国畜牧业的资源节约型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71827.html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0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国畜牧业的资源节约型特征
jiangming800403 2013-3-19 18:00
生态承载力评价的逻辑结构中包括两项系数——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是某一地区某一生物产品实际单产与标准单产(即全球平均产量)的比值,反映了该地该产品的相对生产力水平。均衡因子反映的是农田、森林、草原、水域等四大生态系统的平均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产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但由于农产品、林木、畜产品、水产品的效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全球生产力并不是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简单加权平均,而是要根据效用上或者消耗上的某种可替代性,在农产品、林木、畜产品、水产品等的单产水平之前乘以一定的换算系数,为了便于分析,可将农产品的换算系数设为 1 ,然后通过某种等价关系建立林木、畜产品、水产品与农产品产量之间的换算系数,即折粮标准系数。显而易见,如果某一生态系统产品产量的换算系数相对增加,那么它的均衡因子也会随之增加。 我国的畜牧业是以养猪为主体的,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养牛业则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这造成由世界平均畜牧业生产水平确定草地的均衡因子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差异。 畜产品的折粮标准系数取决于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即饲料报酬率,按生态学概念则是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这种能量转化效率不仅有个体水平,也有种群与群落水平。牛虽属反刍动物,可消耗、吸收粗纤维中的能量,同时个体较大,用于维持自身基础代谢的相对能耗较少,具有较高的个体能量转化效率,但个体水平并不代表种群与群落水平,某一种群的能量转化效率既与个体的能量转化效率有关,也受到了种群结构的影响。 一个物种的种群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主要取决于其繁殖策略与外界干扰。生物一般有两种繁殖策略: k- 选择——产生少而大的幼体,幼体的生存力、成活率较高与 r- 选择——产生多而小的幼体,幼体的生存力、成活率较低 。显而易见:生猪的繁殖策略属于 r- 选择,生猪生长发育快,孕期较短,产仔数高,成年母猪一般可两年五胎,年繁仔猪在 20 只以上,因此生猪生产中繁殖种群的规模很小,与个体水平相比,种群的能量转化效率并未有较多降低。而牛恰恰相反,属于 k- 选择,牛生长发育较慢,而且只能一年一胎,一胎一般一犊,所以繁殖种群与育成种群在牛群中的规模较大,种群尺度的能量转化效率要远低于个体水平。 因此,我国养猪业的肉料比可以达到 1 : 4-1 : 4.5 ,而在北美生产 1kg 牛肉往往要消耗 10kg 以上的谷物。正是因为猪肉的折粮标准系数低于牛肉,所以按照我国实际情况估算出的草地均衡因子要低于威廉 · 雷斯( W.Rees )与马希斯 · 瓦克纳戈尔( M.Wackernagel )根据全球平均水平的估算值;因而,根据威廉 · 雷斯( W.Rees )与马希斯 · 瓦克纳戈尔( M.Wackernagel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测算的我国畜产品的生态承载力只是理论上的一个评价值,其实质是按照全球畜牧生产水平反映的生产这些畜产品所需要的标准生产力的地球生态系统面积,在数量上要高于我国畜牧生产因消耗饲料而产生的实际生态足迹(标准生产力的地球生态系统面积),其间的差值可以认为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一种结构性降低生态足迹效益。 见本人拙作:《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此外,家禽繁殖种群的规模更可以基本忽略不计,因此,我国以猪禽为主的农村畜牧业虽然号称是“耗粮型”,但与欧美以牛为主的牧业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种群效率 另,我国家庭畜牧业产期以来承担着消耗作物残余物与厨房垃圾的作用,更进一步降低了饲料粮消耗和养殖业成本。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畜牧业滥用抗生素与人类健康
热度 2 Ripal 2013-3-15 22:04
畜牧业滥用抗生素与人类健康
最近,针对肠道菌群基因组的宏基因组学很热。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与肠道菌群联系起来。抗生素滥用是此类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人类滥用抗生素已经得到重视,但是畜牧养殖业其实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地。作为一个临床兽医,对畜牧业滥用抗生素做了一个PPT,总的感觉根据两会的提案来说。这真是个事,真是个大事,真的想在中国全面禁止滥用抗生素还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政府,只要政府想干,只要上层领导重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欣赏毛爷爷一句话: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28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对畜牧业存在深层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热度 1 zhang8999 2013-1-15 21:52
本文是当时应《中国动物保健杂志》主编彭电子女士约稿而完成,彭主编给予很多修改和建议。最近因速成鸡问题揭示我国快大型肉鸡饲养中存在的弊端,而实际上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多。本人撰写这篇文章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畜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管之见。 生产力的增强放大器:专业科学普及 ——对畜牧业存在深层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导读:进入 21 世纪后,现代技术大量、普遍地应用在畜牧业的各个领城中,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取得了一系到骄人的业绩。然而,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却离不开专业科学普及工作的再“消化、提纯、传递”。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实际是由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生命科学体系领域很广,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生态学、水生与海洋生物学等;并采用了众多现代新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等。 专家指出 ,以生物制品领域为例,随着 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生代产品,如基因工程重组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等。而且每种疫病的疫苗种类繁多,如新城疫有 I 系、 Ⅱ 系、 Ⅲ 系和 Ⅳ 系,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 H120 、 H52 等,如何使这些新生事物的概念内涵让使用者明白,不至于使用时不知所措。因此,科普推广不仅是行动,必须有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能把这些难记,但必须将应用的知识简化成普通养殖者能阅读明白的科普著作。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曾风靡全球,能把天体物理的知识写的让大众都明白,为何我国兽医界不能有一部适合我国养殖者的科普著作?而现实是,我国畜牧业的从业者甚至是管理层、决策者在接受新知识、技术系统运用更新方面,能跟上产业研发脚步的却极少。这就势必会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及时高效释放,制约畜牧业大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性发展跨越。当务之急,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若没有现代科学普及工作的及时、系统的跟进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并在制度、机制上激活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做科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争分夺秒用各种有效形式投身了科普工作之中,以达到加速、准确地将科技能量转化 “核聚变”释放的效能。各级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科学界、企业管理层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今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是我国畜牧业摆脱疫病“围追堵截”,扭转一切逆境走向“和谐”坦途,而迫切需要“添加”的科学“强壮剂”。 近 30 年来我国畜牧业在强大的科技研发力和转化实用技术的支撑下,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生产国 , 禽肉、猪肉和鸡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在 40 ﹪以上。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现代技术大量、普遍地应用在畜牧业的各个领城中,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取得了一系到骄人的业债。然而,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却离不开专业科学普及工作的再“消化、提纯、传递”。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实际是由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生命科学体系领域很广,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生态学、水生与海洋生物学等;并采用了众多现代新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等。更何况我国的国情是,全行业产值的 60 ~ 70 %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尤其是全国养猪总量的 80 %以上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甚至比例更高。因为公司加农户和一些养殖小区大多情况下是计算在集约化养殖业里面。其中从业者甚至是管理层、决策者在接受新知识、技术系统运用更新方面,能跟上产业研发脚步的却极少。这就势必会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及时高效释放,制约畜牧业大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性发展跨越。当务之急,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若没有现代科学普及工作的及时、系统的跟进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并在制度、机制上激活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做科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争分夺秒用各种有效形式投身了科普工作之中,以达到加速、准确地将科技能量转化释放“核聚变”的效能。否则,不仅是会造成大量已研发的技术产品难于转化为生产力,更可怕的是会因生产者不会科学使用或把握的不准确而导致使技术产品其向负面效应方向加速发展,从而殃及畜牧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生态系统安全。各级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科学界、企业管理层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今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是我国畜牧业摆脱疫病“围追堵截”,扭转一切逆境走向“和谐”坦途,而迫切需要“添加”的科学“强壮剂”。 1. 当前我国养殖业存在问题 1.2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 我国养殖业疫病防不胜防,畜禽死亡率居高不下。 目前,猪、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别达 8 %、 1 %、 4 %、 18 %,每年因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00 ~ 250 亿元,约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 2.5 %~ 3.1 %,农民人均损失 25 ~ 35 元。因发病造成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畜产品品质下降、饲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费、防治费用增加、环境损害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就更加巨大, 其间接经济损失据推算高达 800 亿元~ 1000 亿元 , 每年为防治畜禽疫病所需经费高达 100 亿元。 不仅是疫病方面的影响,我国畜禽品种和畜产品品质也存在较大问题,据 FAO 统计资料, 2002 年我国牛胴体重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 / 3 ,发达国家的 53 %;每头产奶母牛的年产奶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94 %,发达国家的 45 %;猪肉、羊肉、禽肉、禽蛋的单产水平也大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商品猪的出栏率已经达到 160 %以上,肥育猪体重达 90-110 千克的饲养天数缩短到 150 ~ 165 天,饲料报酬 3.0:1 以下, 胴体瘦肉率 60 %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 20 头以上;我国猪出栏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近 50 个百分点。 因疫病和畜产品品质造成我国畜产品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如我国的猪肉价格低于国际市场 40 %、牛肉低 50 % 、羊肉低 80 % 、禽肉低 30 % 、禽蛋低 30 % 。 即使有价格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畜禽疫病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造成很多国家怀疑我国畜类和禽类产品卫生状况,从而设置贸易壁垒。如欧盟至今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甚至,海湾国家进口量也大为降低。从而造成近年来我国畜产品出口步履维艰,屡屡受阻,肉类出口仅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 1.3 %,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 3.6 %,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畜牧业及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我国畜牧业发展中长期以来忽视了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建设,畜产环境存在着亟待解决许多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 2000 年对全国 23 个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集中的省、市进行调查显示, 80 %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 90 %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80 %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直接对公共卫生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2000 年仅 COD (化学需氧量)一项据专家推算就达 7118 万吨,已远远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 COD 之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估算,一个万头猪场每年要排放 3 万吨粪尿,其中粪 1.26 万吨,尿 1.74 万吨,全年将向猪场周围排放 107 吨氮(相当于 375 吨尿素)和 31 吨磷(相当于 375 吨过磷酸钙),按最高水平施肥量计算,至少需要 1300 公顷~ 4000 公顷农田。如此大量的粪尿排放量单纯依靠土壤等自然生态消化是不可能的。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壤负荷警戒值已达 0.49( 以小于 0.4 为宜 ) ,动物养殖场排放物已成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 2003 年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据估算超过 24 亿 吨 , 约为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 2.4 倍 , 其中约 70% 产自非集约化养殖 ;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尿污水化学需氧量 (COD) 平均超标 53 倍 , 悬浮物 (SS) 超标 14 倍 , 氨氮、总 磷 等指标超标 20 倍以上 。 畜禽粪便除带来严重的恶臭污染和对水体造成有机污染外 , 其中所含大量 氮和磷 是造成河湖、水库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元凶 , 所含有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 卵 ) 及孳生蚊蝇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隐患 , 且因其处置不当已经对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污染物排放在相当程度上处于放任“ 流”状态。由于未经发酵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水量大且恶臭 , 处理、运输及施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卫生 , 加之种、养分离 , 畜禽粪便因此很难通过还田消纳。大量畜禽粪尿及冲洗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 , 甚至经过渗透而污染地下水 , 畜禽粪尿因此由宝变害。 1.3 人兽共患病问题 病畜和畜禽场废弃物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 100 余细菌、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平均含 33 万个大肠杆菌 /ml 和 66 万个肠球菌 /ml 等,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目前水传人兽共患病病原已达 150 种以上,给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很大的威胁。 戊型肝炎病毒( HEV )可以感染人和其它动物,对人主要感染青状年,其症状、病变均比甲型肝炎严重。尤其孕妇一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其病死率可达 10 ~ 25 %。复旦大学姜庆五课题组发现在我国华东地区,有 9.6 %的猪群出现粪便排毒。从事接触生猪相关行业的职业人群、位于猪场下游的一般人群比位于猪场上游的一般人群分别高出 74 %和 29 %的戊肝感染风险。基因 IV 型戊型肝炎病毒可在人群和猪群中传播,由于猪群数量及其病毒数量更大,这种传播更可能是从猪到人,人群可因直接接触这些动物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四川资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100 例,死亡 20 例等流行病学特点表明: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病(死)猪等,发病呈高度散发,无人群和村庄聚集性,无续发病例,无人传人现象。 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性人兽共患病,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2003 年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的人乙型脑炎疫情,发病 290 例,死亡 24 例。 2006 山西运城市发生蚊虫叮咬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导致 19 人死亡。 乙脑的隐性感染率很高,曾有调查报道,每有一个发病者,便会有 200 ~ 1000 个隐性感染者。发病的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幼龄动物。猪最易发病,是重要的扩增宿主。本病的发病率与种猪的来源,猪群更新情况,猪场规模大小等有一定的关系。 1999 年苏皖等地发生的大肠杆菌 O 157 :H 7 的大规模流行,造成急性肾衰患者 195 人,死亡 177 人,病死率达 90.8 %。国内福建省调查表明 O 157 :H 7 大肠杆菌主要宿主是猪,采集龙岩市 3 个规模化猪场,取 359 份猪肛拭子,分离到 14 株 O 157 血清型。 据我国 1985 、 1987 年两次奶牛结核病抽样调查结果,患病率分别 5.83% 和 5.43% 。 1990 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患牛型结核菌病的比例为每百例肺结核病人中有 6.4 个、福建省为 4.0 个。 陈焕春院士实验室检测包括 10 个省市上千猪场送检的 1 万多份血清和 500 多头患病猪只,弓形虫病达到 21.52 %( 424/1970 )。 在我国流行的动物源人兽共患病主要有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狂犬病、结核病、日本乙型脑炎、戊型肝炎、猪链球菌病、猪弓形虫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猪隐孢子虫病等。 2. 原因 2.1 养殖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术的缺乏 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近 30 年,在量的增长方面 60 %~ 70 %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甚至在养猪业超过 80 %,如果考虑“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村分散养殖的数量,则这个比重更大。我国农村从事养殖人员绝大多数文化平水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阅读专业书籍很少,即使阅读也难以理解透彻。对饲养动物品种特点、饲料营养不甚了解,对动物疫病知识的了解往往停留在道听途说,有些甚至是以讹传讹。据统计调查资料我国 农村中 15 ~ 40 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 7200 万人,占 22.5% ;小学文化程度 2.07 亿人,占 45.4% ;初中 1.13 亿人,占 24.76% ;高中和中专 0.33 亿人,占 0.73% ;大专以上仅 36 万人,占 0.08% 。 诚然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 养殖业是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 然而,当今的 养殖从业者 、管理者甚至是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仍在 用传统农业的意识来对待现代集约化生产的养殖业 , 其实 不论从指导思想、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 都已 相距甚远 , 首先 是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因为现代养殖技术是一种含有多学科先进科学成果组合而成的 , 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而实用的综合技术 , 不是靠一招一式或一个措施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就可以成功致富的。但在 我国农村的养殖技术多来自模仿别人,跟着干,还有一些出于个人想象。据《农村养殖技术》调查,在农村治疗动物疫病依靠自己的占 84% 。防病措施靠疫苗预防的占 96% ,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 39% ;根据广告占 50% ;自己想象占 11% 。由于对养殖业特点和对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 原理的掌握 ,所以在从事养殖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搞养殖赔了钱还不知道赔钱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更有甚者是已踏入“沼泽”还不知危险和自救。 在近 30 年的养殖业发展中,我国养殖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在自学专业知识,没有哪个机构公益性地系统培训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来自口头转述、短期培训班、饲料厂、动物品种销售或兽药企业为推销产品,在基层所作之讲座和散发的资料、媒介传播的零散知识。有的养殖户养鸡近 10 年仍然不能清楚识别鸡的内脏器官,仍然不能区分细菌、霉形体和病毒,仍然不明白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差别,甚至一位长期做药物销售并指导养鸡户用药的门市部经理,也分不清驱线虫药物和驱绦虫药物的使用范围。笔者在高校工作,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参加培训班组织和讲课、受企业之邀到基层举办讲座以及有关机构组织的专家下基层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笔者认为上述活动对推动畜牧业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积极性起了较大作用,但是从提高养殖者专业素质角度来说作用不是很显著。因为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这些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仅仅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使听讲人员似懂非懂,仍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自主准确 解决问题。如果要解决我国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从业者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是根本问题,针对我国农村养殖人员的文化现状,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技术人员编写培训教材,首先培养一批能在农村开展科普宣讲的教师,随后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半年至一年的培训班,从基础知识开始系统地进行人员培训,效果考核可由第三方进行。围绕“提高-巩固-再提高”这样一种模式开展公益性职业教育,从而提升养殖者的科学素养。 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 , 提高农村养殖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极为重要 。 2.2 不当养殖方式的炒作和推广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畜牧业生产中人畜混居,畜禽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普遍存在,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管理困难,制约着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转变和完善养殖方式是实现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强做大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畜禽养殖方式科学、健康地转变,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达到严格的畜禽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从而提高畜禽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接和一体化,从而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但是,养殖方式的转变不能作为一种运动,也不能作为一项政绩来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人员培训和技术培训。比如,作为重点推广的科技入户工程-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以及循环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等,不同养殖和管理水平、不同来源的动物和不同种类的动物集中在各家各户有限的庭园空间内 , 生产环境不能封闭隔离 ; 很多养殖户饲养密度过高 , 又缺乏消毒清洁 , 预防措施不力 , 增加动物疫病的快速、大面积传播的机会 ; 在执行生态养殖的过程中 ,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猪对鸡粪的利用率 , 一些养殖场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 , 鸡鸭排泄物直接落入猪的食槽中 。 拥挤的饲养条件 , 粪便循环饲喂,很容易造成某些病原的跨种传播,同时也 增加了不同种属病毒的混合变异和传播机会。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饲喂家畜,畜禽粪便喂鱼等,人为地构成一些病原的传播环,如一些寄生虫其虫卵进入水中,虫卵孵化出幼虫很容易在水里找到中间宿主;一些病毒病可以畜禽之间传播、重组,如流感病毒。再者,目前畜禽养殖用药量较大,一些药物或代谢产物随粪便排出,很容易进入下一轮循环动物体内,造成富积或动物不断接触少量药物容易诱导抗药性;第三,粪便中积存较多代谢废物,如臭味物质、氮和磷,容易在下一轮饲喂动物中富积。 不当的养殖方式,虽有一时之风光,这种风光也仅仅是对于组织者,带来的是养殖户的损失和长久的痛。传染性疾病控制困难,公共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存在着 极 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因此,养殖小区建设不能一阵风,养殖小区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养殖小区要有一定的准入制度,进驻的养殖户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养殖小区要有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当前很多地方行政机构公务员为彰显政绩,不论可行与否都征地建小区,先把动物集中在一起,检疫和隔离均不严格,养殖小区往往成为“发病小区”。 循环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等在养殖业发展早期 (如,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 可以推广,因为过去 全国养殖密度不大,环境中少有耐药菌,病毒、细菌量也少更少变异,动物群普遍是健康群,而且 在饲喂动物饲料配方中各种成份很少有替代品,很少有饲料添加剂, 而现在的各种情况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养殖密度大、环境中耐药菌无处不在,病毒、细菌量大且变异加快,动物群普遍是亚健康群, 甚至是隐性带毒、排毒。而且 饲料中有各种饲料添加剂,多种矿物质,饲料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断寻找蛋白替代品,如羽毛粉,甚至皮革下脚料都经过分解加工添加到饲料中;动物疫病不断,各种药物长期添加。在这种饲养状况下,各种新的饲养模式推广一定要慎之要慎,这些新的饲养模式往往是在农村推广,我国农村养殖业又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而且很可能造成环境的逐级污染,也很可能催生出超级细菌。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给食品加产地标签,但是出现问题受损最大的仍然是养殖从业者,或许他们根本就是无意识地造成这种后果,因为 缺乏对科学技术原理系统的掌握,使其无法辨别和评估及规避其中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再加上 缺乏成本或成本不足进行养殖, 最终使他们收获的不是盈利而是灾害和巨大的损失。 因此,如果要推广一种模式, 当地政府专业主管部门首先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认真细致的 体系性 安全评估,并 对养殖从业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饲养模式的认识和注意事项;其次政府必须进行质量把关,提供给农民的各种原材料必须经过慎重筛选,必须实施准入制;第三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监督不力责任;第四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为推广区域建立必须的配套服务机构,如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渠道等。 养殖和疫病专业知识的科普不仅是对养殖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于 各级政府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公务员和管理者, 不断进行一定程度的 更新 专业知识培训。国家领导人在近几年内已经进行 40 多次各种专业的报告,我们的省、市、县、乡领导人是否也应该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依据当地养殖发展特点,开展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行情方面的讲座,对于管理层面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应该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对于提高管理层专业性科学决策和提高执政水平都大有益处。 2.3 养殖从业者专业知识缺乏,难以辨别兽药的良莠 我国兽药生产厂家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有很多家庭作坊式车间,甚至 2 间房就能生产出几十个品种。自施行 GMP 认证以来,这种现象大为改观,但是由于门槛较低, 在通过 GMP 认证企业中,生产粉散剂企业比例最大,其中不少是单纯生产粉散剂、预混剂的企业,粉散剂、预混剂一般仅使用于家禽及规模猪场。生产粉散剂型企业居多,意味着禽药竞争会更加惨烈。养猪业集约化规模猪场出现,粉散剂市场容量有所扩大,但总体仍供大于求。 禽药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广东等省份,而这些省均是家禽养殖大省,有养殖基础,认证后 GMP 企业就相对集中。但由于兽药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因此在有效含量、有效成份上做手脚,以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以达到价格竞争获得优势的目的。从而还衍生出一系列的“怪胎”:一品多名与文号多用, 一个批准文号多用与一品多名是孪生兄弟,凡是一品多名必然存在一个批准文号的问题。许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件(文号)的企业或经销商通过签定所谓的联营或委托加工合同,订做产品合同,交给有兽药生产许可证、有兽药批准文号的企业加工,逃避国家兽药监管。 目前兽药中违反规定最普遍的一项就是随意更改产品说明书。据资料分析,现在 80 %的厂家, 90 %的产品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按已获批准的说明书印制,而是纯粹从“市场”角度扩展或篡改。国内一些小的兽药生产企业把随意编写说明书,作为自己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战胜对手最常用的手段,均想把自己产品变成“万能药”或“专用药”,以此来说明自己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在这方面最为严重的是抗感染药物、解热药物、消毒药物和中草药类产品,驱虫药相对轻一些。 兽药经销商看中的往往是价格,有利可图,同类产品只要价格低。生产厂家大多是初始做守法公民,市场打开后因利益驱动,往往开始做手脚,以次充好,更换原料药物,或者降低有效成分含量。而最终直接的受害者是动物的安全和健康,受损失的是养殖户;间接受害者是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受损失的是地方畜牧经济和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因为动物的生命是靠实实在在的营养来维持的,动物的疫病是靠真正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的,劣质兽药无异于谋财害命,给养殖业“雪上加霜”。 养殖者是兽药产品的终端用户,兽药市场的混乱受损失的是养殖者,受害的是整个畜牧业市场。试想,药物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必然使养殖户频繁更换药物或加大药物用量,其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药物残留超标,如果有非法添加药物则使食品成为毒品,过去几年瘦肉精中毒曾多次发生就是显著事例;药物用量不足或用量过大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如果是人兽共患病原则会带来人发病时无药可治的局面,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使食用者不断接触低剂量药物也很容易诱导人体细菌的耐药性。 最近媒体报道一种名为耐甲氧苄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超级细菌在英国每年夺走大约 5000 名住院者的生命。《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耐甲氧苄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超级细菌在 2005 年大约导致 19,000 美国人死亡, 94,000 人出现严重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非常常见的病菌,据调查,大约 25% ~ 30% 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长着这种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肤上也经常发现,有时候它会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既然欧美发达国家会出现超级细菌,那么,我国兽药市场的混乱和养殖者专业知识的缺乏或许会很快催生一批超级细菌。我国养殖业曾经催生出超强度马立克病毒、超强毒蓝耳病病毒和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因此,必须加强戒备,延缓超级细菌的出现。第一要务是规范兽药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第二要务是对养殖从业者兽药基本知识和兽药使用规范的普及,提高他们对伪劣兽药的鉴别能力以及兽药使用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三要务是畜产品质量在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和加强。 2.4 商家的重利和管理及监察的失衡 在我国养殖业的不断波动中一些商家的炒做给养殖市场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在动物品种炒做方面,因为养殖户科学素质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很少,导致辨别能力弱,很容易轻信一些不法商人天花乱坠的炒做。从獭兔、海狸鼠、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山鸡等等一系列的炒“动物品种”(中草药品种和药物动物品种也均有此类炒做),把价格抬高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有些打着回收的招牌,实际上把钱骗到手后,一走了之,或一倒了之,最后吃亏的是养殖户,影响的是对养殖业的信心和持续发展。 不仅仅是上述经济动物品种的炒做,鸡、猪品种炒做无非更为高明,有专家称“我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广泛的商业品种,堪称世界猪鸡品种集中地”,品种的引进不单浪费国家许多外汇,而且引进了许多“洋病”。如,上世纪 90 年代才为人所知,引起专家重视而展开研究的蓝耳病,当今已成为引起国家最高决策机构重视的一个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疫病。 究其原因是养殖从业者只能从商家得到动物品种的各种知识,商家往往隐匿不利于他们销售的信息,而仅提炼出对他们有利的资料,加大宣传力度,鼓动养殖者购买。比如,曾从以色列引进一种蛋鸡品种,在宣传时高调宣传其抗热性能,强调其在炎热夏季的优越性,但根本不提其抗寒冷能力。该品种在河南曾经占有较大市场,但很快即销声匿迹。但养殖者的效益肯定受到影响。波尔山羊的炒做给人一种像炒股票的感觉,甚至一些基层政府机构也加入炒做行列,当然这是由于某些管理者对专业知识不了解,急欲帮百姓致富,从而彰显自己的政绩。因此,在一些地区推广新的动物品种过程中必须让养殖者了解其性能。在科普推广活动中与当地畜牧业相关的动物品种知识一定作为主要推广内容之一。在管理层面上,加大监管力度,引进推广新的动物品种,其宣传材料必须经过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建议动物品种保护、引进和推广从法律角度进行控制,从而保护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保护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 一些动物疫病传入我国后,总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如马立克氏病毒超强毒变异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变异株、新城疫基因型 Ⅷ 和当前众人所熟知的超强毒蓝耳病病毒。在国际上效果非常好的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 Dicalzural ),仿制成功后不到 3 年,球虫产生的抗药性已使抗球虫指数降低到无效的水平。究其原因:其一是曾经一段时间内,生物制品研发、销售混乱,家庭式作坊就在生产疫苗,仅仅有超净工作台就分离禽流感。作坊式生产疫苗后的废弃物随意放置,或随意处理,如抽过尿囊液的鸡胚卖给养猪的作饲料,使之长距离运输,或有的疫苗生产者前边看病,后边制作疫苗,从而通过看病的养殖户把病毒带回场内,老病刚除,新病又发。疫苗免疫随意加大剂量,新城疫疫苗加大到 10 倍量,这其中有疫苗质量原因,也有使用者不懂科学的原因。某些兽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二是对病死动物处理始终难以监管。许多养殖业将病死动物低价卖给加工者,而这些加工者往往是作坊式熟食生产企业,在私宰过程中扩大了疫病传播范围。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环保,建议国家 与地方联合 出资在 各养殖大省、大区域分别 建立现代化的废弃物处理厂,各养殖单位必须配备病死畜禽专用运输车辆,将病死畜禽集中焚烧,随意处理病死畜禽者加大处罚力度和设立 举报热线电话、举报者重奖等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制定法规条例,但对于这些法规条例执行则缺乏相应的配套条件、 制度 和措施,往往使条例执行成为空谈, 从而使病原微生物到处泛滥,使我国畜牧业蒙受惨重损失。 兽药抗药性产生如此之快的原因很多,生产厂家有不可忽视的责任。含量是否达标?不科学的复配制剂、使用混乱,都是促使抗药性很快产生,大大降低使用周期的成因。 生物制品生产的混乱目前基本得到控制,但伴随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生代产品,如基因工程重组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等。而且每种疫病的疫苗种类繁多,如新城疫有 I 系、 Ⅱ 系、 Ⅲ 系和 Ⅳ 系,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 H120 、 H52 等,如何使这些新生事物的概念内涵让使用者明白,不至于使用时不知所措。因此,科普推广不仅是行动,必须有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能把这些难记,但必须将应用的知识简化成普通养殖者能阅读明白的科普著作。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曾风靡全球,能把天体物理的知识写的让大众都明白,为何我国兽医界不能有一部适合我国养殖者的科普著作? 3. 对策探讨 1 建立科普学学科和科普传播体系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根据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006 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 5.77 亿,农村人口为 7.37 亿。中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 56% 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科普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我国科普工作不能照抄和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普体系。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农村科普工作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个国家 公益性公共财政 重点倾斜区域。 因为她关乎着我国现代农业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品质、效益、成本,以及从业者、管理者、决策层的整体科学素养的加速提升,从而实现畜牧业资源优化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优质,“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模式,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大军从事现代生产对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要求的迫切需要,更难以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应用先进技术的需要。 在我国 蕴藏科普推广巨大潜力和能量的应属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协 主管机构应该创新机制和政策启动这支科普工作的生力军, 营造出做科普工作光荣的社会氛围,并给予做科普工作等同于做研究工作的待遇, 使其释放传播科学的能量,从而引发现代农业及现代畜牧业生产的“核聚变”,成为我国加速现代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助推器”。 ㈠建议政府责成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门的科普传播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把科普作为一个学科进行建设,专门从理论方面研究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传播理论和科普传播体系,从学术领域确立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单位的科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科普课程、科普课题和人才体系建立和实施,科协负责检查和督促科普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实施进度,把科普工作绩效作为评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指标之一,也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学科考核和申报各类各级部门和实验室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提高科协的权威性,提高其职能地位。国家重大基础项目和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以及 863 等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必须提供研究项目的科普内容,或电影,或书籍或短剧目,把这些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指标。花纳税人的钱,为什么纳税人不能了解呢?纳税人需要知道这些项目是做什么内容,到底做了那些内容,数目庞大的经费到底做出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除非涉及到国家机密不能公开。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科普推广内容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㈡转化成果 本身要包括 有科普推广和培训内容。 成果转化的 视角和重点是落在技术层面,而科普推广的重点和视角是在受传者对知识理解上, 不应把两者混淆。我国目前成果多、转化少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就是在知识 传播 的衔接上 缺失了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即科普推广工作 。成果转让单位往往在技术上转让之后, 对应使用该项技术的人群却缺乏传播相应技术及知识的热情或被忽略,致使下个环节,即使用该项技术的人群无法正确掌握和驾驭,不能灵活运用,只能机械地按照说明使用。 如果 使用技术者 对相关知识不理解则很难灵活应用, 势必会 给产品工艺放大之后带来很多问题, 甚至是造成意料不到的,人为驱使下加大了其负面作用。 一位生物制品企业的总经理曾经和笔者说过这样的事情:买一项专利技术进行企业化生产,但是一段时间内总是不成功,培养细胞容易污染,细胞生长不好。所幸总经理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知道问题出在那里,到国内一些相关企业请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操作,找到问题症结,很快正式开始生产。因此,转化成果 本身应该包括 有科普推广和培训内容。 ㈢科普著作的写作和出版应该作为出版社的一项职责和任务,国家对科普著作的出版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降低著作的价格,有利于在基层销售和推广。 我们曾经采取不少政策,如推广教授、科普著作申报国家级奖励、奖励科普推广人员和技术能手带头作用等。笔者认为这些措施系统性差,难以持续性开展。应该从学科建设、成立机构、人才培养,纳入各种考核机制等持久性进行我国的科普推广。 总之,我国科普推广重点在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是我国各高校、各类科研院所的重要职责,否则无论如何之费力,科研成果和各种理论只会成为阳春白雪、只会从出版社到图书馆。 2. 农村兽医科技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为解决农村科技人才花费不少时间和经费。但培养的人才很少能留在农村,农村目前最缺乏的仍然是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尤其是养殖方面和疫病防治方面的人才。 ㈠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倾斜 :对农村人才培养关键是青少年,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上学有要求,想培养孩子成才,另一方面青少年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是目前各种非学历性质培训班,收费很高,基本超出普通农村家庭的支付能力。农村青壮年的培训应该是中短期的学习班,如养殖学习班。建议政府指定一些高校作为办学内容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农村举办培训班,如师资培训本,养殖培训班,种植培训班,国家补贴一部分经费,学员自己出部分经费,学制可以 1 ~ 2 年。在 3 ~ 5 年内使每个村能达到 5 %左右的人经过专业培训。再者,在招生时某些专业,如畜牧兽医专业,针对农村考生施行倾斜,本来现阶段教育资源分配就不均衡,如果能对农村考生施行倾斜政策,指定降分录取,从而一定程度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这些学生对农村很了解,即使他们毕业不回原籍,但其中大部分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很容易使他们进入农村市场,为养殖者服务。各出版社及影视等传播煤介,应以农村青少年 ( 毕竟农村青少年占多数 ) 为对象,出版一些农村风味的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向农村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科普工作,把农村科普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系统和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改善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发挥在农村科普教育中主力军的作用。 ㈡科普材料的多元化 :国家在农业科普推广方面在政策、措施和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 2007 年 “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 的奖金总额已达到 1 亿元。而且采取向西部倾斜,新增的资金全部用于奖补中部和西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有关部门也曾经组织出版一套《院士科普丛书》,但是中国科协 -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某位教授在广州的科普论坛上曾经对媒体宣称 “ 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但《院士科普书系》基本上是一套失败的书! ” 。在目前状况下,如果说这套丛书失败,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缺乏科普推广的专业人员,也缺乏科普作家,在我国也曾经出过几个著名的科普作家,如高士其、叶永烈以及现在的方舟子,但在经济大潮下似乎他们的风光远远比不上“ 80 后作家”,或许当前的价值取向真的出现问题了。建议国家出资组织行业专家结合真正能够了解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出农民能够看得懂的科普著作。某些出版社在科普著作编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金盾出版社。但这些书如何能让农民买的起?如何能使这些书进入农村市场?笔者出身农村,在乡村很少看到像样的科普著作。所以,好的科普著作还必须有好的推广渠道。科普工作重要性应置于解决温饱之后的第一位。试想一个 13 亿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 70 %之多,如果不把科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整体科学素质如何提高?先进技术如何推广使用?养殖从业者如果仍然停留在盲目追风的现状,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笔者认为这应该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不能仅仅把规划停留在数字阶段,应该重点考虑如何突破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强化专业体系的科学普及工作则是为当今畜牧大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能量释放的基础。 ㈢加强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在实际工作中,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投入仍是少之又少,使许多应该做的农村科普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各级政府应把 “ 科教兴国 ” 的战略落实到实处,增加对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才叫“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让农村科普教育工作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使国家的各类“资源”得以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高质,和谐、共赢的局面。 农村科普对象应有选择和侧重,并针对不同层次,选择最佳教育形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农村青少年要充分利用正规教育阵地 ( 主要指农村中小学 ) 向学生施以科学教育;对农村干部党员偏重于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方面的科普教育;对农村一般成年农民侧重于依靠科技发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终极目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公众的需求,迎合其口味,激发其科技意识,提高整个农村公众的科学素养。成年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农村的科普教育应有所侧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运用科学技术帮农民摆脱贫困应是农村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议在高校专门成立科普教育学院,其职责应该是设计负责区域的科普推广课程体系、科普推广形式和组织科普推广活动。我国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作为科普教育的主力军。科普教育学院应该开设适合中国农村国情的教育课程。电大和远程教育目前不适合在农村推广,毕竟农民的工作性质和 8 小时制上班不一样。科普教育学院的任务针对乡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开设不同的培训班,施行巡回式授课,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任课。科普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停留在政策上,要采取具体的措施,要有一个有效的教育体系。 3. 养殖与疫病防治科普宣传体系 农村科普可采用“政府出资、院所承担、建设基地、长期开展”的科普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农村科普工作中 , 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 , 做好全局规划 , 适当放权 , 将一些工作下放给基层 , 调动科普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 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学校、科普部门的合作沟通 , 发挥科普品牌效益 , 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㈠ 高校成立科普教育学院(或科普传播学院),由该学院和学生组织结合建立各种科普协会,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利用寒暑假到乡村举办培训班,散发资料、放映科普电影、防疫示范和饲养示范。针对乡村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开设培训班,时间以 20 ~ 30 天为宜,教师带队,学生必须参加,以社会实践学分计入成绩中。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已近 15 万人,加上相关专业能达到近 100 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科普大军,我国科普工作应该以此为主要中心进行设计,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有时间、有组织。应该重新考虑我国科普推广的组织体系。 ㈡ 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如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要求必须在乡村建立基地,作为科研单位在农村的一种延伸机构,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成果转化的孵化期。这些单位有很大的知识辐射能力,养殖者也相信这些科研人员,设立基地很容易形成科技下乡,而且基地是沟通院、所和中心与农村彻底接轨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曲周基地基本辐射一个邯郸地区,而且其社会影响责更大。 ㈢农村职业中学和农业中专的科普教育 这两类学校一般都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定向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经过 3 年在校系统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由地方安排就业或回乡、村自谋职业。与基础教育后期引入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科普教育采用 “3 + 1” 的形式,对受过初中教育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毕业生,留校再学习 1 年畜牧兽医专业技术知识,取得相关证书,使这类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在生产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㈣ 组织养殖领域相关企业,由企业出资设奖学金,成立“某企业班” 学习施行淘汰制,优秀者可以由企业接纳,在当地为企业做技术服务或产品销售。 ㈤ 纸质媒体和平面媒体的职责 媒体在科普宣传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媒体必须拿出版面和频道进行科普宣传,科普宣传应侧重农村。目前媒体注重的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白领阶层,媒体喜欢城市话题。媒体在科普宣传方面应该适当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如果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了,那么整个群体的科学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国家也应对主动热心承担公益性科普宣传的媒体给予政策、税收扶持,以其示范,吸引让更多的媒体跟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国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首先科普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科普工作工作应该向农村倾斜,与农业科技有关的知识和技术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因此,与农口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主力军,调动起这些单位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其积极性是我国科普工作成败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则需要科学技术做支撑,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科技精英,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需要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大人群。因此,科普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致关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尤其是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拥有了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才 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从而 促进更多的科技精英出现,助推国家科技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科普工作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科学、科技、科研以及成果必须与科普结合,才能 释放出其内含的“核聚变”能量和更强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 生命力,才能更强劲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一段时间内,似乎科学研究知情权仅仅停留在参与人员的圈子里,上千万、上亿的科研项目做什么、由谁做,大众没有知情权,从根本上讲 这 是没有科普意识。建议 国家有关职能 部门对于耗费纳税人数目巨大经费的项目,应该象“探月工程”那样进行科普宣传,甚至更通俗地进行科普宣传,笔者认为这样才能造就出全民关心科学、全民向往科学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是双刃剑,核聚变可以民用,也可以造原子弹;药物能治病,但使用不当也能诱发细菌的耐药性,何况某些药物 本身就有 很强的副作用。化工厂可以生产实用的产品,也可以排泄严重污染环境的废物;养殖业能将粮食和草转化成肉、蛋和奶,但畜禽排泄废物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的最大污染源。昆明的滇池,江南的太湖,因为污染而富营养化从而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影响到其秀丽的山水风光,更大的影响是居民家里的水不能饮用了; 这两件事情引起媒体关注是因为其位于文化发达的城市,而因养殖业排泄物污染地表水而使一些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因文化传播之弱势尚未引起重视。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奥基市因隐孢子虫卵囊污染水源造成 40 多万人发病,是美国有史以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传疾病,其病原来源也有人认为是养殖排泄物污染 。水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可饮用之水,可以想象人在沙漠中如何生活?科学发展观提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反省我国畜牧业 长期以来发展中,却往往忽视统筹兼顾,从而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大的社会隐患。为此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江苏省政府为治理太湖水推出八类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 1085 亿元。 与之投入相比,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投入小、回报率高、见效快、无损耗,且能长久利国利民的大工程,而且也是国家整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所以 , 科学是为大众服务的,科学不能停留在科技局,不能停留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科学必须进入千家万户。我们不仅仅让大众知道科学有益的一面, 而且 必须让大众知道有害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地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和发展经济。 总之, 实现科学发展观,科普工作无疑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 科普工作 对于破解我国畜牧业面临的错综复杂难题,也必将起到“点石成金”、“雪中送炭”的支撑作用。当务之急,是畜牧业界上下要达成共织,即 生产力的增强放大器,源于专业科学普及。因此,为了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要“只争朝夕”共同为加速专业科普工作体系的建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22 篇
3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海南省畜牧业异常天气恢复生产
liushengmin 2012-7-10 00:39
畜牧业恢复灾后生产实用技术手册.-.2012514114717.doc
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贵州喀斯特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实践
wangyuansu 2012-6-27 15:41
贵州喀斯特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实践 * 王元素 1 ,瓦庆荣 2 ( 1 贵州省草原监理站,贵阳 550001 ; 2 贵州省畜牧兽医局,贵阳 550001 ) 摘要: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危害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三十年来以贵州为中心的喀斯特省区开展了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实现了 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从试点试验示范到整体推进、面上种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提升整体效益、草地农业系统从单一向多元、从“小草”到大草业的跨越式转变,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种草养畜;经验;措施 我国粮食紧缺 , 尤其是饲料粮紧缺,且会越来越明显。但南方喀斯特地区靠垦地不但不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而且只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喀斯特地区解决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战略。种草养畜,每增加 1 吨 牛羊肉 , 相当于增加 8 吨 粮 。 如果实现南方喀斯特草山草坡开发 1 330 万 公顷, 年产牛羊肉的能力可达 300 万 吨, 相当于生产粮食 2 400 万 吨, 可以缓解国家粮食缺口。如果建成 1 330 万 公顷 人工草地 , 其畜产品产量将相当于 2 个新西兰 。南方喀斯特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将对我国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历史悠久,但从 1978 年实施南方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980 年以来,贵州省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对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防止和治理石漠化。如实施草地项目采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草地建设模式、退耕还林还草中的林果草结合模式、畜牧业生态建设中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等模式,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系统的科研与试验示范 ,已筛选出了适宜 贵州的优良牧草,确定了稳定高产的豆科禾本科混播组合,探索出成熟的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建立了人工草地推荐施肥系统, 建立了一系列人工草地家畜生产系统指标, 完善了草地畜牧业科研、示范、推广体系 。 建立的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特别是三叶草与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的混播草地,产量高,质量好,接近和达到了新西兰等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十年来我省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以下转变: 1.1 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的转变 建设初期,主要针对喀斯特地区种草的关键问题进行单项技术的攻关,如优良牧草引种与筛选,最适宜的豆禾混播组合,最佳施肥方案等。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逐渐向技术集成和系统优化管理发展。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 从“六五”、“七五”的种草养畜试验、“八五”的草地畜牧业优化模式 , 向“九五”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综合发展技术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到“十五”、“十一五”发展为生态畜牧业, 基本形成现代草地畜牧业的系统框架和雏形 。 1.2 从试点试验示范到整体推进的转变 全省的草地建设首先从点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取得成熟的技术和模式后再向全省推广。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的研发基地,开展草地畜牧业的科研与示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再大面积推广。现在全省范围内都在开展种草养畜。 2007 年,贵州省在 20 个县推广“晴隆模式”启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每个县每年由省财政拨 500 万元,连续 5 年,建设草地畜牧业基地县;并在其他 63 个县启动乡级产业化扶贫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出现贫困省份由省财政拨款启动、地州配套拨工作经费发展草地畜牧业进行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最近启动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我省的 55 个县进入第一批名单,草地建设将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1.3 面上种草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新事物的普及,其前提是农民对其作用和效益有直观的认识。由于认识不足,建设之初,虽然免费送技术上门,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甚至给补贴和奖励,但绝大部分农民对种草没有积极性,建植的高产人工草地,第二年又被开垦为作物地。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试验场站、专业示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农户对种草养畜的综合效益有了直观的认识,种草积极性逐渐高涨。现在,许多农户主动要求成为项目户,在不少乡镇集市上,草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资料。 1.4 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提升整体效益的转变 虽然草地综合效益显著,但建设之初主要追求经济效益,草地生产只追求高产而忽视稳产,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不够。随着一系列草地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人们对草地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现在,贵州不仅仅把种草养畜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更与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草地固土保水防治石漠化的作用,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贵州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5 草地农业系统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山地温带多年生混播草地系统是贵州最先实施面积最大的草地农业系统,筛选出了三叶草与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的经典组合及其推荐施肥系统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山地常绿温带草甸”景观。随着草地畜牧业科研与实践的深入,贵州的草地农业系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冬闲田黑麦草系统,即利用低海拔小平原和山间盆地 / 平坝的稻田在冬春季节生产意大利黑麦草(一般从 9 月下旬至次年 4 月中旬的 150 天),产草量高达 12000 -15000 公斤 干物质 / 公顷;有一年生饲草轮作系统,即在中、低海拔的丘陵旱作农业区,利用一年生黑麦草、高丹草等一年生饲草对温度条件的不同需求,形成全年高产的一年生饲草系统,年产干物质达 36000 公斤 / 公顷;有林草复合系统,即利用大量的疏林地和果园地用于牧草生产饲喂家畜。多元化的草地农业系统使贵州形成立体草地畜牧业,实现了整体推进。 1.6 从“小草”到大草业的转变 在传统农业系统中,草一直被认为是“杂草”、“小草”,大量的天然草地被开垦为作物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加大了南方草地畜牧业科研和生产的投入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草地的综合效益得到跨越式提升,“草”逐渐形成贵州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改良草地 3900 公顷 、建设人工草地 5476 公顷 ; 2006 年全省牛存栏数 817 万头,羊 469 万只。草地畜牧业已成为大部分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 2. 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经验 2.1 政策创新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根据国内外畜牧业发展趋势,立足贵州省情和特点,适应市场需求,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创新贵州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商品牛羊发展的决定》,把发展商品牛羊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促进了贵州草食家畜的迅速发展,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 十五 ” 期间提出了 “ 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退耕还草治理生态环境,再造环境优美的新贵州 ” 的重大战略决策。 “ 十一五 ” 规划又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力争 “ 十一五 ” 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 以上, 2010 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 40% 。从 “ 九五 ” 到 “ 十一五 ” 期间,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制定了诸多政策措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2.2 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产业水平。我省草地畜牧业从一开始,就以科技为导向,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草地研究所以及国内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农学院等国内外、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多次承担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与示范项目,对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熟的单项技术和配套技术。同时重视成果的转化,在畜牧业实践中把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同时,也为我省培养了大量本土人才、乡土人才,积累了较深厚的技术储备和科研能力。 2.3 体制创新 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对生产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首先组织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然后在基地或示范场站进行示范,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再向面上推广。形成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灼圃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典型, “试验站-示范牧场-农户”辐射模式的“科研-示范-推广”基地 , 形成了集技术、经济、管理为一体 ,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联合实体“灼圃联合示范牧场” 。   推行 “中心 / 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晴隆县率先实行“中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即以技术干部为主成立草地畜牧业服务中心,中心建立草地和种畜基地,基地对农户进行示范和技术服务,农户通过农民养畜协会组织起来,接受中心和基地的管理,并通过协议明确各方的义务、责任和权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既保证了农户的收入,又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晴隆模式”。到 2006 年末, 已种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 8.4 万亩,纯种波尔山羊 2032 只,杂交肉羊 20000 多只,建成了 25 个肉羊生产基地, 3 个育肥场, 2 个育种基地, 1 个胚胎移植中心, 27 个人工受精点。涉及 14 个乡镇 68 个村,覆盖农户 8500 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 40-60 只,年收入 5000 元以上,最高的达 20000 元。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人工草地常年青绿,覆盖度达 97% ,有效地缓解了水土流失和防治石漠化。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我省发展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从科研试验到示范推广,从基地建设到面上种草养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草畜配套不合理,系统效益还远未得到发挥,无法体现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巨大的综合效益。第二,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畜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三,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无法满足草地畜牧业集约化的需要 。第四,草地权属不清,草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2 建议与措施 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的恢复和建设以及石漠化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密集支持,也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多学科的融合。 要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科研投入。国家从“六五”到“九五”在贵州连续实施了草地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对于石漠化的恢复生态机理等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继续在贵州实施草地科技支撑项目,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要进一步完善草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理清草地权属,颁发草地权证,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成功模式,在全省乃至整个喀斯特地区推广,以充分调动农户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要加大草地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扶植力度,进行草畜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草畜产品附加值。这样,能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带动饲料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广大农户和地方财政收入。 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投资,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是加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配套使用各种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多渠道增加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发展种草养畜、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和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的投资体制,加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 . 关于加速开发南方草地资源的建议 .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7 , 4 : 258-260. 2 洪绂曾 , 王元素 . 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 . 中国草地学报 , 2006, 28(2): 71-78. 3 孔玲 . 白三叶混播草地放牧反刍家畜臌胀病的防治技术措施 . 贵州畜牧兽医, 2005 , 3 : 32-35. 4 陈全功 . 西南岩溶山区的农牧业生产力 . 资源科学, 1999 , 5 : 76-80. *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6-016-02-01 ),农业部“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 NY2006-46 ) 作者简介:王元素,男( 1965- ),贵州威宁人,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博士,研究方向:南方草地生态与资源管理。 E-mail: wangyuansu@sina.com
个人分类: 论文|5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动物驯化师鼻祖?
seesky 2012-4-2 11:17
寒冷的冰川世纪终于过去,沉睡了上万年的世界开始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身体结构上已经和现代人无任何差异的远古人类开启了近万年无间断的旅程。那个遥不可及的历史时期看似漫长,却转瞬即逝,因为人这个物种以 70 亿的庞大数量彻底占据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究竟有哪些因素能让人类成功的分布全球?有太多原因,也太过复杂,这里,说一说我眼中那段没有文字记载却世代相传的中国太古史,因为我们的祖先在看似鸿蒙之初的年代已经找到了满足了人类最基本需求的通道——农!代表“农”的一些关键性证据:比如出土的原始农业操作工具(灌水用的陶器,作业用的骨铲,石斧,骨耜一类农具),各种植物的种子,如粟,水稻等,各种动物(家畜)的骨骼,如狗,猪, 牛,鹿的残骨等,甚至代表粮食加工的酿造产品 ( 9000 年前的古酒,贾湖遗址)等等均已找到(参见贾湖遗址,大地湾遗址,仰韶遗址,河姆渡遗址,裴李岗遗址,磁山遗址等)。 也就是说农业在 9000 年前已然形成,无论是植物的种子遗留还是动物骨骼的遗迹都标志着农业的两个基本支柱——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建立,而这两大支柱的建立必然是从植物和动物的驯化开始的。那么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谁选择了哪些植物?又是谁驯化了哪些动物? 也许考古学家可以找到哪些植物或者动物在某个时期被驯化,可是至于是谁最早开启了驯化业的先门,恐怕很难从考古学那儿得到答案,但是中华文明流传不绝的神话故事却隐含着太古历史时期人们垦芜拓荒的足迹。尤其是关于三皇的传说(太古时期),更是直白地指出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从荒蛮走向文明,从游牧走向农耕。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先后出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及神农氏,是他们先后解决了这样几个立命之本的问题。 1, 住房子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我们的祖先“有巢氏”解决了。住房子是大问题,正如鸟儿可以不会用火,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鸟巢。 2, 吃熟食的问题。燧人氏钻木取火让大家吃上了熟食,寿命得以延长,抵御疾病能力增加,还能抵御冰川末期的严寒和对付野兽。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年代。 3, 稳定的肉类食物获取问题。远古时期人们依靠打猎,太不稳定,一顿饱一顿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涉及到畜牧业的发展,反映到现实中必然是野生动物被家养,即驯化的问题。是谁第一个想到把野生动物变为自己的家养动物? 愚以为是伏羲氏,伏羲氏是动物驯化师的鼻祖,也是畜牧业的鼻祖(详见下文) 。 4, 稳定的植物类食物获取问题。这是种植业的问题。神农氏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相传他见 “天雨粟”,“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除此之外,他尝遍百草,发明医药。神农氏当之无愧的是种植业的鼻祖。 这样的历史脉络(或者是神话传说也好)清楚地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决了农业的一个个最基本的问题,以至于后代子孙得以繁荣发展。 回到前面的问题, 为什么认定伏羲氏是动物驯化师的鼻祖? 关于伏羲氏,有人说“伏羲”是 “父系”的谐音,代表母系氏族的结束。而《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于是推测伏羲氏是航海家的鼻祖。但是通常认为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伏羲作八卦,甚至还有书记载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也就是说他还创造了古文字。 也许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也许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伏羲氏开创了畜牧业的先河,他驯化了动物,让动物与人为伴,乃至部分地代替人力,农耕文明的第一个支柱建立了。现列理由如下: 1, “伏羲”的本意。伏:典型的会意字, 人如狗那样匍伏着, 引申为使屈服, 降伏,如降龙伏虎。羲,气的意思。可是这里解释为气却很难理解。“羲“若同“犧”就能够通畅的说开去。而实际上“伏羲”又被称作“庖 犧 ”(“ 犧 ”的简化字是 牺 )、“包 犧 ”、“ 犧 皇”,所以这里的“羲”必然是“ 犧”。 那么犧是一种什么样的被驯服的动物呢?暂略,见下文。 2, 伏羲为何又称为“ 宓羲 ”?宓即安静之意,凶猛的野兽被驯服之后必然是安静的,不再反抗。人们以“宓羲”来尊称伏羲氏。 3, 伏羲又被称 庖牺、包牺、牺皇。无不与“牺”有关,牺首先是牲畜,后专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牺 ,繁体字为“ 犧 ”。 犧是何意?是 一种 动物还是另有所指?根 据《说文解字》, 色纯曰犧。也就是说这是一类畜牲,特征就是很“纯”。那么为什么要“纯”呢?因为你是用来祭祀上苍(或者甚至用来祭祀驯化师鼻祖的,不用驯化的动物是说不过去的),你不用纯粹的驯化动物,而是随便用打猎来的野兽(毛色各异)能成吗?若动机不纯,则愧对上苍。因而,这里的“ 犧 ”就是已经驯化后的毛色很纯的一类牲畜。典型的被驯化的大型动物如牛,马等(从出土文物 犧尊 推断 )。 “ 庖 牺”的“ 疱 ”该做何解呢?“庖”,现代意思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古人常说的词是“庖廪”,廪是粮仓,那么“庖”就是“畜仓”。“庖”是用来“包围”牲畜的大房子(根据“庖”字的结构)。这样就好理解了,要驯养生性很猛的大动物比如牛啊,马啊,必然要先关起来,而且最好不要关得太狭窄,要大场地来关,这样便于驯化。 关于“包牺“和”牺皇“,暂时不知,请网友补充。 4, 相传伏羲部族的人“ 伏牛乘马 ”。伏牛乘马被认作是一种技巧或是技术,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很难做到。显然伏羲部族的后代继承了伏羲氏的遗愿,逐代逐代的驯化大型野生动物,以达到家养的目的。 如果你相信人类先后经历了这样几个主要的文明:采集及狩猎文明, 游牧文明,农业文明 及 现代的工业文明。那么伏羲氏在那么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被代代流传开来,必定有其最深刻的原因。然而伏羲应该被视为动物驯化(畜牧业)的开山鼻祖的这个主要的历史原因却往往被消弱。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因为我们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就是从驯化开始的。 参考文献 ① 伏牛乘马,是屡见于史籍的典故类成语。其意是指伏羲部族驯服牛、骑乘马这样的劳动技术。后来这句成语也成为中国古代畜牧饲养业确立的标志。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131 ② 农业起源理论和中国农业起源的探索 —— 《中国农业通史 · 原始社会卷》绪论)作者: 游修龄 http://economy.guoxue.com/?p=1307 ③ 应给太皞伏羲氏一定历史地位。作者:陈昌远 http://www.hawh.cn/Template/article/display37.jsp?mid=20050103613137 ④ 《说文解字》网络版 ⑤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F%E7%BE%B2#cite_note-0 ⑥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85.htm ⑦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http://www.pnas.org/content/106/18/7367.full ⑧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in Rice: Spikelet Bases from the Lower Yangtz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3/5921/1607.abstract?ijkey=0a8f5726181de0766f705efdbf74e582908318b0keytype2=tf_ipsecsha ⑨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http://www.pnas.org/content/106/14/5523.full 出土的或流传下来的各种 ” 犧尊”,表明“犧”是一类动物,一类被驯化的动物。 网络图片“犧尊”:东周时期,饕餮纹镶嵌的牛形礼器。 网络图片,另一种犧尊,这像什么? 网络图片,另一种犧尊,像羊?
7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畜牧降低了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Helmholtz 2011-7-22 17:45
气候研究人员更正了自由草地放牧环境下温室气体的产生与畜牧业之间的相关性。论文发表在 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 在内蒙古进行的长期研究 : KIT 科学家花了一年时间研究放牧对土壤释放一氧化二氮的影响。 (图片: KIT ) 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主要来自农业 ,它对 人为的温室效应有很大影响。但是与过去的假设相反,草原畜牧活动并不导致氮氧化物的增加。相反,畜牧减少了一氧化二氮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卡理工气象与气候研究暨大气环境研究所( IMK -IFU )在中国的科研得出的结果。这项由德国科学基金会( DFG )资助项目的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 在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中,除开二氧化碳( CO2 )和甲烷之外便是一氧化二氮( N2O )。一公斤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要比等同质量二氧化碳大 300 倍。在人为产生的这类气体之中,来自农业的份额占 60% ,比如土壤中来自牛羊的含氮粪会被微生物降解。直到不久前,科研人员一直认为,草原上的大规模的牲畜活动也是大气中一氧化二氮浓度上升的其中一个因素 – 在跨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IPCC )的报告中也采用的是这种计算结果。 “这是极大的误会”,地处 加米施 - 帕滕基尔辛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 气象与气候研究所 - 大气环境科研部 ( IMK-IFU )的 克劳斯.布特巴赫 - 巴尔教授说。事实上,一年平均下来放牧的草地所排放的一氧化二氮并不比普通植草的草地更多。这是受德国科学基金会( DFG )资助的科研人员从中国内蒙古获得的结论。在过去整整一年,他们坚守在人迹罕至、冬季气温可以降到零下 40 度的寒冷草原的几个监测站。项目合作伙伴还包括中国科学院以及米德洛锡安( Midlothian )苏格兰生态和水文学中心的科学家。 “ 迄今的短期研究 未能说明 草原土壤中的一氧化二氮形成是个自然过程,而自然释放的一氧化二氮的释放主要集中于春季的解冻期” , 布特巴赫 - 巴尔在阐释新结论的时候说。畜牧活动开始的时候,却恰恰是排放量开始缩减的时候。畜牧降低了牧草高度,使得草地上的雪更容易被风吹走,因此残存的雪层要比禁牧区的要薄。这使得一方面放牧区的土壤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的保暖性要差,甚至要低 10 度之多。而另一方面,由于放牧区草原积雪的减少,在 3 月解冻期来临时土壤更为干燥。干旱和寒抑制了解冻期微生物的活性,因此而导致土壤减低一氧化二氮排量的效果。 排放量被高估了 72% 。 这种“缩 减效应”提升了 动物粪便在“正常”一氧化二氮排放量计算中作用和影响 - 其结果影响深远 :科研人员 认为 , 过去在计算大面积区域性的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时 – 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是 草地 – 该数字被 高估了约 72% 。 但对气候变化来说,本结果也算不得什么特别的好消息。大气中一氧化二氮浓度仍在稳步增加仍是一个事实。“我们的工作只是表明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掌握大气中一氧化二氮的来源有哪些”。布特巴赫 - 巴尔说。而且扩大放牧牛羊也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畜牧业会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只是这里未能触及。但卡理工的本项研究指明了一条可以改善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办法:秋天打草可以减低使草的高度以及降低积雪的厚度,从而消减解冻期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 原始文献 : Benjamin Wolf, Xunhua Zheng, Nicolas Brüggemann, Weiwei Chen, Michael Dannenmann, Xingguo Han, Mark A. Sutton, Honghui Wu, Zhisheng Yao, Klaus Butterbach-Bahl: „Grazing-induced reduction of natural nitrous oxide release from continental steppe“ (Nature Ausgabe No. 7290 Vol. 464, page 881-884)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是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公共政府事业机构。它同时承担着一所大学以及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体系一所国家实验室的双重使命。 KIT 的治学方针是强调科学研究 - 教学 - 创新所共同构建的知识三角。
个人分类: 2010年科技新闻|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权利手册35.如果大家不迫害动物, 很多人将会失业?
jiangjinsong 2011-6-3 07:39
蔣科學按: 記得當年美國要廢除奴隸制度的時候,也有許多人擔心社會無法承受這一巨大變動帶來的衝擊,結果呢?關鍵還是你對生命究竟是什麽態度?如果你對生命遭受折磨、殺戮不在乎,就直說,不要拿別的東西來牽扯。但是,實際上,你不會這樣說,卻要扯別的東西,說明你其實對動物遭受痛苦和折磨也是心有不忍,但是又沒有勇氣來改變你的生活,所以才東扯西扯來迴避這一論題。 35. 很多人将会失业? 转向素食者/全素食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少的人被畜牧业所雇佣,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在其他替代行业找到工作。有部分人确实会失业,而我们必须尽全力来为他们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作为那些人赖以工作的基础的动物,他们正在丧失的是他们的生命。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FAO报告关注畜牧业的发展-政府有责任稳定地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安全转型
吴信 2010-4-5 16:44
 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预计到 2050 年,全球每年的肉类产量预计将从目前的 2.28 亿吨提高至 4.63 亿吨。中国畜牧业大致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产业飞速发展,已从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发展为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性产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发展为推动农村实现循环经济的枢纽性产业。 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的第一次转型,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问题较多。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畜牧业用地日趋紧张,畜牧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比较效益下降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急需向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的规模化生态畜牧业转型,可以称之为畜牧业的二次转型,即由传统规模养殖向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型。 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政府有责任稳定地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安全转型。必须坚持生态化方向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广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依靠政府的得力组织管理和政策支持,避免市场因为被企业操纵所引起的波动。 至于意义的重要性,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2月 18 日在罗马总部发布《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中有所体现。不仅仅在我国,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 粮农组织报告建议各国加强畜牧部门的投资和管理。  据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2月 18 日在罗马总部发布《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认为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全球畜牧业发展,以满足消费者对动物类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促进减贫、粮食安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等。   《粮食及农业状况》是粮农组织每年出版的标志性出版物,旨在向公众提供有关粮食及农业领域重要问题的科学、公正的评估报告,每一期报告均针对主要与农村和农业发展及全球粮食安全相关的选题,今年报告的题目是《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报告强调,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占全球农业生产总值的 40 %,并对全球约 10 亿贫困人口的生计至关重要,它能够提供收入、优质食品、燃料、畜力、建材和肥料,从而促进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报告说,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到 2050 年全球每年的肉类产量预计将从目前的 2.28 亿吨提高至 4.63 亿吨。   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报告的前言中说,畜牧业的快速转型阶段一直处于 体制上的真空 ,确定和阐明政府的适当作用是畜牧部门未来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应逐步建设一个 更加负责任的畜牧部门 。报告呼吁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加大投资力度、开展大规模农业研究并实施强有力的管理,以确保畜牧业的持续增长能够促进农民生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并缓解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畜牧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之一!?
热度 3 吴信 2009-12-24 19:08
最近,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全球变暖现象 90% 源于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包括能源使用、交通运输、生活、农业等,而其中有一个被忽视的真相 ── 畜牧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之一 , 让地球 发烧 不已! 地球上的人口从未达到现在如此之多,人类食肉的贪婪导致大量的肉食需求,带动了畜牧业业,大规模工厂化饲养牲畜更是空前未有。饲养牲畜消耗了太多的水、电、石油、土地、森林、草地、粮食等等,导致严重的生态和贫富不均等道德伦理问题。据估计,人类在 2005 年吃掉的动物数量总计 4242 亿只,平均每天吃掉 12 亿只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会造成多少的温室效应? 怪不得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2006 年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指出:由于人类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等量二氧化碳测量占全球总量的 18% ,超过全球交通运输业排放量,位居第二!各国必须采取措施遏止这种趋势。该报告指出:畜牧业是世界最大的甲烷来源 , 占人类活动引起的甲烷总量的 37%( 大部分是由消化系统的反刍产生 ) ,其温室效应 (GWP) 是等量二氧化碳的 23 倍 ! 饲养动物作为食物,是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大根源之一,同时也是排放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最大来源。 全球 9% 的二氧化碳、 65% 的一氧化二氮及 37% 的甲烷排放,都是肇因于畜牧业所从事的人为相关活动,其中甲烷(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 20 倍)和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 296 倍)两者都是比二氧化碳更具破坏力的温室气体。畜牧业也产生 64% 的人为氨气,这种气体对酸雨的形成难辞其咎。根据 IPCC 2007 年 AR4 报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平均持续时间为百年,而甲烷在大气中持续时间很短,十年左右甲烷在大气中即分解消失殆尽,以甲烷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为二十年平均值计算 ,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72 倍,可推算出畜牧业占全球温室效应的比例由 18% 至少提高到 33% ,位居第一,远超过原本位居第一的能源生产的比例 (21%) 。因此,甲烷是极为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这个真相被严重忽视,而畜牧业是人为造成的世界最大甲烷来源! 中科院 张新时院士 也 说:要建畜牧强省,首先要管好牛羊放屁。 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问题可能比这更严重,据最新的研究报告认为,牲畜及其副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占世界总排放 51% ,远远超过粮农组织 FAO 先前估计的数值 18% !这意味着,畜牧业对气候暖化的贡献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一研究结果是由世界观察研究所 (WWI) 在最近的一期《世界观察》杂志 (11/12 月刊 ) 中刊登,题目为《牲畜和气候变化》。报告作者是罗伯特 古德兰 (Robert Goodland) , 2008 年他因对环保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授予的一级柯立芝勋章。 畜牧业也是破坏、污染土地与水源的最大元凶,目前牲畜养殖就占用了地球 30% 的土地,而且有更多的土地与水资源被用于种植牲畜的饲料。负责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撰写报告书的资深作家史坦菲尔先生( Mr. Steinfeld ),在牲畜长远的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一文指出:畜牧业是滥伐森林的元凶 亚马逊原有的森林中有 70% 都变成了牧场。此外,畜牧业更是破坏土地的罪魁祸首,约有 20% 的牧场用地因过度放牧、密集饲养牲畜与遭受侵蚀,地力被破坏殆尽。畜牧业也消耗并污染了大量的水资源,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数兆加仑的灌溉用水,用来种植牲畜的饲料,约占美国淡水资源的 85% 。而牲畜产生的大量排泄物,也令生态系统难以负荷。除了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之外,不难估算出畜牧业是最浪费能源的产业;人们耗费了庞大的能源,只为了将牲畜变成餐桌上的肉食。而且生产一公斤的肉,也会排放 36.4 公斤的二氧化碳。根据计算,生产一卡热量的黄豆蛋白质仅需两卡的石化能源,玉米或小麦则需要三卡;然而生产一卡热量的牛肉蛋白质,却需消耗 54 卡的石油能源!由此显示出,生产一份牛肉汉堡所消耗的石化能源,是生产一份黄豆汉堡的 27 倍!综观能源成本、耗水量、土地使用、环境污染、生态威胁等各方面,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生产一份肉食餐饮所消耗的资源,足以提供至少十五份的蔬食餐饮。 2007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IPCC 主席帕卓里博士于 2008 年 9 月在伦敦以 肉品生产与肉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为题发表的演讲中强调肉食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水和能源的消耗,及其污染和对粮食的浪费都是令人忧虑的。此演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改变生活方式对抗全球暖化的讨论。 难道我们真的都不吃肉了吗?肯定不会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降低畜牧业的污染。 而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低碳畜牧业的研究,争取低碳绿色生态畜牧的话语权,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 将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下猪场及
liudongyang 2009-11-5 00:39
今晚通宵做试验,做到四点可以结束。答应过一位师弟,谈谈养猪的一些经历与感想。 谈这个话题,我只知其一,因为我在猪场呆的时间不长,一些东西是道听途说。这里请出一位同学他的经历很典型。以他为题,已经惠允。与 上铺兄弟的七年 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也是我要好的哥们,草田从毕业算起,我们两人的见面次数是最多的。我在辉县,他到新乡;我在安阳,他到安阳;我在武汉,他在湘鄂。缘分,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先从毕业前说起吧。毕业前我们两人都考研了,他考的兽医内科学,英语给卡了脖子,没有走成。我是有机化学下了一个软蛋,壮志未酬。他到一种猪场卖猪,在黄河两岸奔波。我在学校附近的兽医门诊实习。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毕业前的五一,大家都从市场,猪场,鸡场,高中回来等待毕业。毕业前的那种等待很难受,没有考勤,没有考试,没有课程。一切都是虚无,颓废,喝酒踢球,发泄精力,精疲力尽,累的不再想面前的事情。明知道前途不妙,自己却无能为力。在以前,我们常在百泉校区的操场上踢球,夕阳下,尘土飞扬,人声呵呵,与远处太行余脉 相照应。草田的球踢得很棒,常打前锋,我擅跑,就在后场做后卫,那是三四十个人在球场上踢一场球,谁来了,吆喝一声即可加入,只要没大的犯规,一直踢下去。毕业前这样的百团大战我没有参加过,一直在门诊实习,代课,忙碌紧张。 毕业找工作如同出栏。我是硕士出栏,不太合格,市场把我打回,让回到学校重新育肥。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菌肽在规模化养猪场的防疫和治疗方案
tinsangli 2009-6-15 16:32
目前随着我国中小规模化猪场数量的激增,给我国养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两年,猪肉市场需求旺盛,养猪资金周转速度快,利润可观,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人事养猪行业,养猪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养猪行业的迅速发展,投资者对养猪行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如场址的选择和设计不科学、卫生防疫不严格、饲养管理不当等,其劣势与问题很快就呈现出来了,猪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给广大的养猪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大大的挫伤了他们养猪的积极性,这些实例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再加上兽药和疫苗使用混乱 平时不重视预防。治疗病猪时急功近利,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等药物,盲目迷信疫苗的作用。随意加大免疫剂量以及滥用未经批准的疫苗和自家疫苗,造成应激和免疫麻痹,引起免疫失败,另外,随着集约化养猪场的增多和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污染变得更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小袋纤毛虫、疥螨感染等疾病。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常在的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猪场常见病原并引发多种疾病。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猪病流行特点,应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次的措施,特意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小规模猪场的防疫与保健方案,以供参考。 1、建立正确的免疫制度 严格的防疫制度是猪场得以生存的保障,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结合当地猪病流行特点以及本场的疾病情况和疫苗的情况来确定程序是否合理。 2、保健方案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群的健康,预防保健也是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要改变以治疗为主的观念,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作好保健预防工作是主要的。 2.1种母猪、种公猪、育肥猪的保健 为了保证健康的母猪群体、防止将过多的病原菌传播给新生的仔猪,应在母 猪产前7天和产后7天的饲料中添加千分之二比例的固体抗菌肽,如将支原净配合使用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定期在种公猪、育肥猪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上述药品即可。应用上述药物定期在饲料中进行添加,或在气温多变的季节、外界猪病流行时、猪只转群时添加保健药品,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机率,保证猪群的健康。 2.2仔猪的保健 仔猪因受凉引起的腹泻或呼吸道疾病,转群引起的应激,都可造成仔猪的消瘦、生长停滞、甚至是死亡,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在仔猪出生后,为增强体质,仔猪在吃初乳前肌肉注射2ML液体抗菌肽,加强自身免疫能力,3日龄补充铁制剂,5日龄补硒,开食前后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的电解质多维、VC等。 仔猪断奶的第一周,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和液体抗菌肽、支原净,可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3、主要疫病的防治方案 3.1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肠道传染病。黄痢多发于1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极少。以腹泻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水样稀粪,发病急,迅速脱水,衰弱、死亡为特征。发病率通常在90%以上,死亡率可高达100%。发病率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白痢一般发生于7~30天龄仔猪腹泻,1~2日龄左右的仔猪引起肠炎及败血症。临床上以下痢、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腥臭粪便为特征,剖检以肠炎为特征。造成仔猪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发病率一般为10~30%,死亡率为10%。 1.颈部肌肉注射液体抗菌肽3ml。2.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河北康力)混饮猪每100ml兑水200L,每日1—2次,连用3-5日;口服猪每1kg体重0.05—0.1ml/次,每日2次,连用3-5日; 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分别进行大肠杆菌多价苗或基因工程苗免疫;可在仔猪出生后口服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每一公斤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配500公斤饲料。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含量不能过高,断奶后切忌突然换料,增加维生素含量,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3.2猪瘟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提倡超前免疫的预防措施,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疫苗两头份,2小时后再吃初乳;仔猪断奶前2-3天进行二免,注射4头份猪瘟疫苗和肌肉注射2ML液体抗菌肽;三免在二免后1个月后进行,每头猪注射4-5头份。生产母猪在仔猪断奶前后,注射一次猪瘟疫苗5-6头份,后备猪在参与配种前30-15天注射猪瘟疫苗5-6头份。种公猪每年3、9月各进行一次免疫,每次注射5-6头份。 猪群感染猪瘟后建议使用综合性的治疗措施。首先切断病原,该转移的转移,场地要消毒处理,考虑退烧解热,然后是抗病毒针,再是防止继发感染。即首先选用5号灵消毒剂对发病的圈舍进行彻底消毒,隔离病猪,深埋或焚烧死猪。 急性猪瘟可对发病的群体用5-10倍剂量的猪瘟疫苗紧急免疫;温和型猪瘟可采用以下治疗措施:(1)颈部肌肉注射液体抗菌肽3ml和瘟毒立克,配合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拌料此方案重在抗病毒和防止继发细菌性疾病, 3.3圆环病毒(PCV)病 猪圆环病毒的分布极为广泛,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的阳性率在55%~92%之间,但是发生PMWS的几率并不高,可能是阴性感染。猪圆环病毒对猪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可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育肥猪多表现为阴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少数怀孕母猪感染PCV后,可经胎盘垂直感染给仔猪,造成仔猪先天性震颤或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CV常与猪细小病毒(PPV)或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混合感染,造成许多附加症状,使疾病的诊断更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年龄在5~12周的仔猪感染后多表现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萎缩综合征(PMWS)的新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颈部肌肉注射液体抗菌肽3ml+原环全能(河北康力药业)3ml。配合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拌料,防止继发细菌性疾病。 针对这种疾病,目前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预防的联合防治措施:①配合固体抗菌肽拌料此方案重在抗病毒和防止继发细菌性疾病,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由于PCV-2感染可以导致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通过提高猪群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WS的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②完善饲养方式,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来源、年龄的猪混养;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加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改善空气品质,降低氨气浓度;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③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鼠、飞鸟及其它易感动物接近猪场。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消毒剂的选择上使用广谱的消毒药,5号灵消毒剂、封杀、灭毒特灵等。这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最有效措施。 3.4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征(蓝耳病)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关键以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消除病猪、带毒猪,并进行彻底消毒。 (1)拌料: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1%+热瘟情5‰+头孢拉定300g+葡萄糖3kg+阿司匹林500g/T.(2)饮水:电解多维:VC+安乃近。(3)治疗:液体抗菌肽4ml+头孢噻呋60mg+复方柴胡10ml/头/天。 3.5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12月至来年2月寒冬季节,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子猪、断奶子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19%.哺乳子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平均50%,常在4周~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 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用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平时特别是寒冷季节要加强防疫工作。治疗方案液体抗菌肽注射配合重症泻痢停注射治疗,能有效调节机体的水平衡。配合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拌料在抗病毒和防止继发细菌性疾病。 3.6僵猪 根据僵猪形成的原因,可把僵猪分为以下五种: 1.胎僵 这一类型的僵猪,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近亲血缘关系的公、母猪交配,导致品种严重仔猪退化所致; 2.奶僵 仔猪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母猪的缺奶或奶量不足,再或者不同奶头的奶量大小不同等因素,造成仔猪吃奶量不足,使仔猪体质弱小,生长受阻,从而形成僵猪。 3.虫僵 这一类僵猪是由于断奶后的仔猪受内外寄生虫如蛔虫、疥螨等的严重危害,使仔猪营养大量消耗,有时还会影响仔猪的食欲,致使仔猪体质弱小,生长受阻,从而形成僵猪。 4.病僵 仔猪长期患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如遭受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等疾病的感染,没有及时治疗或没有彻底痊愈以及饲养环境条件差等,造成仔猪慢性消耗,久治不愈,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干扰,最后造成仔猪的体质虚弱形成僵猪。 5.食僵 导致仔猪“食僵”,主要有以下可能因素:仔猪哺乳后期奶水不足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补饲,造成仔猪的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仔猪断奶后的饲料营养极差或者是某些营养成分的缺乏或不足,造成仔猪的生长发育受阻而形成僵猪;管理不善,如大小猪之间争食,弱小猪吃不到食物,或仔猪饥饿后暴食过量食物,引起仔猪消化功能阻碍,长期消化不良形成僵猪;仔猪断奶后突然改变饲料,使仔猪不习惯新饲料,肠胃机能不适应,从而降低食欲,导致仔猪增重缓慢;仔猪断奶后突然环境或生活习性,使仔猪不适应。 注射液体抗菌肽2毫升/头/次,连用5天,结合重症混感灵(固体抗菌肽)拌料,连用10天。 3.7种母猪乳房炎,子宫炎治疗方案 本病多由于母猪产后护理不严,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博氏菌、绿脓杆菌等引起,有时也可因营养障碍、代谢紊乱、环境应激等引起本病。1。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黏膜的黏液性炎症,为母猪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的疾病。若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往往造成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不受孕,或妊娠后易发生流产。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与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或流产后,全身症状明显,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拱背,频频排尿,时常努责,从阴道内排出带臭味污物、不洁的褐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慢性子宫内膜炎多由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转化而来,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猪可能周期性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混浊的黏液。母猪即使能定期发情,也屡配不孕。2.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致病因子的作用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常发生于产后5天~30天内,尤其夏季母猪最易发生。其危害不仅是患病母猪本身,还引起仔猪发病。临床表现乳房潮红,肿胀,发热,变硬,有疼痛感,不让仔猪吃乳。初期乳汁稀薄,内混有絮状小块;后期乳汁少而浓,混有白色絮状物,有时带血,甚至有黄色脓液,有臭味。严重时乳房溃疡,不分泌乳汁,精神差,食欲不振,体温高。 子宫炎: 1.母猪于产后3天按3ml液体抗菌肽肌肉注射,同时于产前产后各7天用固体抗菌肽,配合公英散/益母草拌料,以有效防治产后因机体虚弱而感染病原菌致病。2.对于子宫内膜炎可采用液体抗菌肽疗法和子宫冲洗法。 (1)对于出现全身症状的母猪,强效头孢药物按10毫克/公斤体重注射,1日1次,连用2天~3天。(2)清除滞留在子宫内炎性分泌物,可选用生理盐水、0.2%新洁尔灭、1%碳酸氢钠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子宫,但冲洗后要及时注射垂体后叶素20万-40万单位,促进子宫内炎性分泌物排出,然后用20ML抗菌肽,注入子宫,注意如出现全身性感染时禁忌冲洗子宫。 乳房炎: (1)隔离仔猪,挤出患病乳腺中的乳汁,用10%鱼石脂软膏、10%樟脑软膏、10%碘酊涂擦乳房患部皮肤。 (2)用液体抗菌肽20ML,乳头管注入乳房,每天1次~2次,连用3天~5天(乳房灌注是目前治疗乳房炎最有效的方法,但治疗时一定要 严格消毒)。 (3).对于非传染性无乳症应肌注催产素30U~40U,以尽早恢复泌乳,有必要可间隔3小时~4小时重复肌注一次,缩宫素30万单位肌肉注射,1日2次。      四、结束语   在猪场内实施抗菌肽防疫与保健方案是养猪生产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猪场能否正常绿色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应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疫与保健方案,以降低猪场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大量减少抗生素残留,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聚氰胺”让畜牧业自伤严重
Medicine 2008-12-3 08:56
三鹿事件过后,市民对三聚氰胺都很敏感,觉得对市场上的奶制品都不是很放心,对三聚氰胺态度过于极端化,这也是不科学的。三鹿事件不仅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畜牧业自伤也非常严重。  如果要三聚氰胺为零,那是难以实现的,也是不科学的。三聚氰胺是塑料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种常用的饲料颗粒粘合剂,美国食品标准允许百万分之2.5以下的三聚氰胺存在。如果苛刻需求,会不利于畜牧业发展,其实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就现在畜牧业发展而言,要质量和数量同步提升,就要依赖科技进步了。不少人觉得,肉类食品没以前香了,口感差了很多。由于市场需求,畜牧业发展追求量的增长,品质在下降这是事实,但产量和品质是矛盾的。产量要高,动植物长得要快,质量就不会高了。我想,要提高肉品质,只能靠科技手段,在质量和产量之间找平衡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