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引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引文

相关日志

关于个人科研成果被引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libseeker 2020-2-27 18:42
考察科研成果被引情况,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成果被引情况在多种场合需要关注,比如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奖等等。近期稍微花点时间,以自身为例,就个人科研成果被引情况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中国引文数据库》(简称《引文库》, http://ref.cnki.net/ ),官方宣称为“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全的引文数据库”,是依据CNKI收录数据库及增补部分重要期刊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和文献注释为信息对象建立的、具有特殊检索功能的文献数据库。《引文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研管理及统计分析工具。其作用为:(1)提供客观、准确、完整的引文索引数据。(2)针对某一对象或主题提供相关统计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器得到的相关比较分析数据,可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使用。(3)为相关评价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种种原因,中文成果不那么受重视。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是大环境是“唯SCI”,Web of science系列数据库有着“话语霸权”;其二是中文引文数据库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有份量的话语权。尤金·加菲尔德为了使引文检索法变成现实,在实践中赢得图书馆、情报界和科学界的承认,1960年创办了科技情报企业——科技信息研究所。1963年编制、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单卷本。1973年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正式出版发行《科学引文索引》(季刊)。1973年又继而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又出版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这样,引文索引这项富有创意的发明在图书馆及情报界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中文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年立项开发电子版。笔者印象中,超星公司大约2010年开始做图书引用研发,曾宣传推广图书引证报告。《中国引文库》2015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近年发展较快。 《中国引文数据库》来源文献范围分为3类: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被引文献类型划分为10大类:期刊类型、学位论文类型、会议论文类型、报纸类型、图书类型、专利类型、标准类型、年鉴类型、外文文献、其他类型。前3类做得比较成熟,其余类型有所涉及,但个人认为尚处于探索中。“其他类型”情况较为复杂,包括报纸、网络文献(博文及其他)等等。以被引作者“王启云”检索自己,“文献总数45 总被引496 总他引450 篇均被引11.02 篇均他引10.00”。以被引作者“王启云”(第一作者)则为“文献总数38 总被引385 总他引345 篇均被引10.13 篇均他引9.08”。这个结果实际被引文献类型均为“期刊类型”。学位论文类型被引10次;会议论文类型没有检索到数据;报纸类型没有检索到数据;其他类型(包括报纸、博文等):“王启云”文献总数31,总被引大约50次;“图谋”文献总数28,总被引38。图书类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总被引5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5次,其中被图书引1次);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总被引7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11次,其中被图书引4次);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总被引4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3次);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总被引1次(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1次)。《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读秀学术搜索中总被引为5次(被图书引2次),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无被引数据。 我在图书、报纸、博客这三方面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被引情况较差,但均存在被引,而且我自身曾留意过存在重要刊物知名学者引用过。图书类型的引用情况,《中国引文数据库》及读秀学术搜索中的表现相近,由此可见,图书被引的情况不甚理想。估计还不仅仅是个人的水平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笔者与学术图书出版打交道11年,颇有感触。学术图书的地位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出版发行与传播方面,变化很大。时下,学术图书的发行量较少,读者群也较小。我留意了吴建中先生代表作《21世纪图书馆新论》的被引情况,1998年版723次被引,2003年版438次被引,2016年版12次被引。总体来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图书的被引情况似乎一年不如一年,近几年大多数图书的被引情况不甚理想。 近年,“大数据”确实有着大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细节问题(比如元数据质量、标引质量等)需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引文机理、引文作用、引文评价相关理论与实践,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延伸阅读: 王启云.《中国引文数据库》体验有感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8559.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1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学翟天临 正确引文献
热度 5 RollerMaMing 2019-6-4 08:42
发表论文注意事项之一:引文与参考文献 (极端愚蠢案例) 拿翟天临说事,小题大做,也是为了吸引眼球。 通常,在审学生的文章时,发现一些低级错误。让他认真修改,逐字逐句。最好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语感——是否顺畅。论文这东西,一旦发表将无法挽回。 说到“参考文献”,也就是题目中的“引文”,翟天临犯的错误可算是大了。 有的时候,我们教学生如何“抄”文章,也就是如何“引文”。像翟天临这种“笨徒儿”,说白了就是“抄都不会抄”的这一类。 又到了毕业季,少不了熬夜看文章。 昨天夜里给学生看文章,气就不打一处来(见下面的截图,是一个极端案例)。睡不着,写下此文。 可能有很多错误我们可以追溯或“怪罪”到初中的外语学习,基础没有打好。 理由还有很多,歪果仁也经常把我的文章引成了“Ming, M. A. et al. 2019”。信件交流也是,好端端的一个“马鸣”先生,也变成了“鸣先生”或“明码先生”,干脆叫“鸟先生”算了! 所以,最近几年我的文章署名变成了 MaMing, R. et al. 2019,不伦不类。中国人是不希望将名字分开的,更不会颠倒。不然,就会变成了“明码电报”(Ming Ma),明码标价,明码科技,......, 泄露天机,自毁前程 。 实际上,这种引文上的小错误,之前在审北大清华博士之类的文章也遇见到。当时,我就“喷”起了那位熟悉的博导,什么玩意儿,这么当导师,也不怕误人子弟。 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了。看出了学术界的浮躁,有的时候我连主编一起骂了。 现在想起来,这种错误可能与博导、研究员、教授、所谓大主编和审稿人什么的还真没有太多关系,也不是崇洋媚外。应该是一种文化差异,就像歪果仁叫我“明码”一样,应该笑对,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的时候,引一些熟悉的同行作品,将其名字引错,像我的学生这样无知(下图),也是比较尴尬的,多少有一点不尊重人。 好在我是一个认真的人,豆腐块中挑刺没毛病大家可以帮助再把把关。 露出了马脚:问题出在第一篇外文文献,同一篇文章重复在最下面出现了。第一作者 Andrew Lowe,名与姓氏颠倒,变成了两个人。正文中也同时出现了这种错误,应该不难发现吧?作者没有意识到,审稿人也没有发现,责任编辑包括外文编审都没有发现。这是我遇见的最极端的也是最愚蠢的引文例子,竟然发生在我的学生论文里! 即将付梓,一身冷汗 。
个人分类: 引文错误|5237 次阅读|14 个评论
ReadCube文献管理器简要介绍
Enago 2017-3-1 11:13
在这个科研 信息 成 爆炸 式增长 的时代, 科学文献 每天都在剧增 。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再不是科研信息的缺乏,而是 文献存储不科学、杂乱无章 以及 利用率 低等问题。 面 对海量 的文献, 如果还是只 靠传统的手工 文献 管理 ,那必然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再次利用困难等问题。 于是各种文献管理软件 应运而生,虽然在使用界面或方便程度上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 文献管理 ,提高文献 利用 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如果注定今生都要和文献打交道,那么不如一开始就对自己需要的文献进行顶层设计,好好进行管理。总比电脑里的文献变成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开始整理得好。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这篇文章主要对 ReadCube 文献管理器 进行简要的介绍。 Readcube 创建于 2011 年底,是 Labtiva 公司研发的第一款软件, 现在 已经 获得 Macmillan 出版公司旗下 Digital Science 的投资。作为一个文献管理整合平台, Readcube 力求改变人们脑中固有的、传统的文献检索方式,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完整统一、简洁优化的用户体验,让他们通过 Readcube 可以便利地查找、阅读和引用文献。 虽然 诞生 时间还不长 ,但 Readcube 的 全球用户 已 在不断 增长 。 Readcube 界面优美、功能较全,最重要的是,基础版本是免费的。 另外, 现有许多文献管理工具(软件)只能做到导入和分类存储,不能很好 地 提取文献(特别是 PDF 文献)元数据 。 ReadCube 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开发团队 在 改善用户阅读 PDF 文件的体验 时应该是 花了大量 的 时间 和精力 。当向库中添加一篇 PDF 格式的文献时, 程序 会 自动 连接 到 网络 进行 分析,获取本篇文献的标题、作者、摘要、期刊、参考文献等相关信息, 这样就 免去了手工输入的繁琐。 除了在 nature.com 网站阅读 HTML 格式或 PDF 格式的文档之外, ReadCube 页面阅读工具还能为读者提供 PDF 文档的互动特性。 比如 允许读者标记和注释文章内容,并且将标记和注释同步到 ReadCube 的桌面客户端。 此外, ReadCube 会根据本地文献库的文献,分析用户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推荐最新的研究进展文章(此功能免费)。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样可以省去不少查新的时间,有空的时候,点开就可以看到最近的文献更新情况。值得一提的是, Springer Nature 在 2016 年推出了与 ReadCube 的 SharedIt 协作计划 。 HighWire 出版商 以及 Taylor 和 Francis 出版社 也 允许 他们的所有 期刊 内容可以通过 ReadCube 进行 搜索 。 当然 ReadCube 也有它的缺点,有用户反映它的界面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其实略有卡顿,操作感觉不太好。另外在其网站上,哪些功能包括在免费版本里也说得不是很清楚。例如如果想要在各种客户端之间进行同步数据的话就得额外花钱,这也使得不少科研人员更加偏向于免费的文献管理软件 Mendeley 。还有客户认为该软件过于依赖网络,因为启动该软件是需要联网的,连不上网就连软件都打不开。这一点也是很多用户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总的来说, ReadCube 还是一款挺有特色的软件,尤其是得到新投资之后,软件的开发更新很快, 基本每隔几个月看一下最新版本都会有惊喜。 另外,如果将 ReadCube 与其他老牌文献管理软件,比如 EndNote ,结合使用,也是个不错的帮手。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SCI论文润色服务及多项免费附加项目, 点击了解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浅谈科研数据共享 2. 获取学术论文的方式 3. 获取学术论文的方式(续)
个人分类: 作者讨论|2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ReadCube文献管理器简要介绍
Enago 2017-2-28 19:23
在这个科研 信息 成 爆炸 式增长 的时代, 科学文献 每天都在剧增 。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再不是科研信息的缺乏,而是 文献存储不科学、杂乱无章 以及 利用率 低等问题。 面 对海量 的文献, 如果还是只 靠传统的手工 文献 管理 ,那必然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再次利用困难等问题。 于是各种文献管理软件 应运而生,虽然在使用界面或方便程度上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 文献管理 ,提高文献 利用 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如果注定今生都要和文献打交道,那么不如一开始就对自己需要的文献进行顶层设计,好好进行管理。总比电脑里的文献变成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开始整理得好。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这篇文章主要对 ReadCube 文献管理器 进行简要的介绍。 Readcube 创建于 2011 年底,是 Labtiva 公司研发的第一款软件, 现在 已经 获得 Macmillan 出版公司旗下 Digital Science 的投资。作为一个文献管理整合平台, Readcube 力求改变人们脑中固有的、传统的文献检索方式,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完整统一、简洁优化的用户体验,让他们通过 Readcube 可以便利地查找、阅读和引用文献。 虽然 诞生 时间还不长 ,但 Readcube 的 全球用户 已 在不断 增长 。 Readcube 界面优美、功能较全,最重要的是,基础版本是免费的。 另外, 现有许多文献管理工具(软件)只能做到导入和分类存储,不能很好 地 提取文献(特别是 PDF 文献)元数据 。 ReadCube 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开发团队 在 改善用户阅读 PDF 文件的体验 时应该是 花了大量 的 时间 和精力 。当向库中添加一篇 PDF 格式的文献时, 程序 会 自动 连接 到 网络 进行 分析,获取本篇文献的标题、作者、摘要、期刊、参考文献等相关信息, 这样就 免去了手工输入的繁琐。 除了在 nature.com 网站阅读 HTML 格式或 PDF 格式的文档之外, ReadCube 页面阅读工具还能为读者提供 PDF 文档的互动特性。 比如 允许读者标记和注释文章内容,并且将标记和注释同步到 ReadCube 的桌面客户端。 此外, ReadCube 会根据本地文献库的文献,分析用户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推荐最新的研究进展文章(此功能免费)。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样可以省去不少查新的时间,有空的时候,点开就可以看到最近的文献更新情况。值得一提的是, Springer Nature 在 2016 年推出了与 ReadCube 的 SharedIt 协作计划 。 HighWire 出版商 以及 Taylor 和 Francis 出版社 也 允许 他们的所有 期刊 内容可以通过 ReadCube 进行 搜索 。 当然 ReadCube 也有它的缺点,有用户反映它的界面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其实略有卡顿,操作感觉不太好。另外在其网站上,哪些功能包括在免费版本里也说得不是很清楚。例如如果想要在各种客户端之间进行同步数据的话就得额外花钱,这也使得不少科研人员更加偏向于免费的文献管理软件 Mendeley 。还有客户认为该软件过于依赖网络,因为启动该软件是需要联网的,连不上网就连软件都打不开。这一点也是很多用户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总的来说, ReadCube 还是一款挺有特色的软件,尤其是得到新投资之后,软件的开发更新很快, 基本每隔几个月看一下最新版本都会有惊喜。 另外,如果将 ReadCube 与其他老牌文献管理软件,比如 EndNote ,结合使用,也是个不错的帮手。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SCI论文润色服务及多项免费附加项目, 点击了解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浅谈科研数据共享 2. 获取学术论文的方式 3. 获取学术论文的方式(续)
个人分类: 作者讨论|2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引文献的内在关系之美!
热度 1 xiaoyanghu 2015-12-5 21:09
得到此图,立马想到了《驯龙高手2》中的群龙飞往龙王巢穴的场景,感叹被引文献之间的内在关系真的非常神奇!
个人分类: citespace|5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H指数=12
热度 3 zlyang 2015-10-9 22:48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H指数=12 今天查询的结果: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H指数=12 总被引次数:447 总他引次数:394 相关链接: 2014-07-12,俺的国内论文H指数 http://blog.tech110.net/index.php?uid-11851-action-viewspace-itemid-73160
3595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惠风词话》前两卷
Mech 2015-9-24 14:49
我手头的《惠风词话》是与《人间词话》的合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间词话》已经读过许多遍,但《惠风词话》还没有通读过。 这次本来准备通读,后来发现时间不够。读《词话》本身没有问题,但其中大量引文要查了全文读,就只能在假期里了。《人间词话》有注释,所引词句都给出了全文,非常方便。读过《惠风词话》第二卷,决定还是暂时放下。等以后时间充裕了再仔细读。 该书从第二卷起,主要是具体作品的品评。多数只是拈出几个词句。多数词句不熟悉,因此有些“隔”。能把提到句子的全词找来读读,更好些。 该书有些评论很精到。只举一个例子。第九十则: 词笔“丽”与“艳”不同。“艳”如芍药、牡丹,慵春媚景;丽若海棠、文杏,映烛窥帘。薛梯飙词工于刷色。当得一“丽”字。《醉落魄》云:“单衣乍着。滞寒更傍东风作。珠帘压定银钩索。雨弄初晴,轻旋玉尘落。花髻巧借妆梅约。娇羞才放三分萼。尊前不用多评泊。春浅春深,都向杏梢觉。” 写得很好。要是再给出个例子,说明“艳”的词笔就更好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且读且议论(2):Price初识引文
zilu85 2014-5-9 15:01
De Solla Price, D. J. (1965).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 Science 149 (3683): 510–515 这是一篇频繁被引用的经典文献。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它发表的年代:1965年。也就是说,是在刚刚有了引文索引之后,借助这一工具,开始探索引用,引文等等行为的规律。 其次,不要被论文的标题所迷惑,科学论文的网络,尤其是Price自己还在论文下方写了一个题记:书目引文的模式可以表明科学研究的前沿。望文生义地以为这是一篇关于引文网络的论文。细读之下,个人感觉这里所说的“论文网络”只是个概念上的相互联系的论文群体,因为有了引文这种联系,网络才有可能得以显现;而真正意义上的论文网络在当时还是一个梦想中的乌托邦,是大师们一个美好的向往。 Price在这篇文章里都讲了些什么呢? 1.引文率。 对!就是每篇论文拥有参考文献数目的问题。 利用1961年SCI的数据,Price发现: 篇均引文 15 条 ,其中 12 条为期刊文献。 10% 的论文没有引文。 50% 的引文来自于 85% 的普通研究论文,每篇论文拥有参考文献数不超过 25 条。 引文的分布(图形)比较平坦,有 3,4,5,6,7,8,9 和 10 条引文的论文占 5% ,但是综述论文却拥有大量的引文。 全部引文的 25% 来自全部论文的 5% ,每篇论文含有 45 条以上的引文,平均每篇 75 条引文。 12% 的引文来自全部论文 1% ,最为肥胖的部分,每篇论文有 84 条以上参考文献,平均达到 179 条参考文献。有趣的是在这个最胖的 1% 类里,有 n 条引文的论文数呈现 1/n 2 的关系,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达到几百条。 当然这些引文覆盖了以往的全部文献。我们可以粗略的计算,既然几个世纪以来全球文献数量以指数增长,并且可能会持续每年 7% 的增长 速度,就是说在某一特定领域,过去每发表 100 篇论文就会有 7 篇新论文,而这 7 篇新论文平均 15 篇参考文献就会带来对以往发表的 100 篇论文的 105 次引用,因此被引用次数平均会略高一些。如果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我们发现平均起来每一篇科学论文发表后每年被引用一次。 2. 被引率 在任何一年里,有约 35% 的论文一次也没被引用, 49% 的论文只被引了 1 次,剩下的 16% 里,平均每篇被引用 3.2 次,约 9% 被引用 2 次, 3% 被引用 3 次, 2% 被引 4 次, 1% 被引 5 次,剩下 1% 被引 6 次及以上。对于高被引次数(大的 n ),被引论文的数量似乎以 n 2.5 或者 n 3.0 的速度下降,这个速度要比论文拥有参考文献的数目增长的快多了,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也确实比拥有大规模参考文献的论文数量少多了。这样一来,只有 1% 的论文被引 6 次及以上,平均被引次数为 12 次,一篇论文最大被引用次数要比同级别论文含有最大参考文献数要小很多。但是也有类似的发现,比如全部论文中 5% 是综述文献,有 25 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全部论文中 4% 看着像经典文献,每年被引 4 次以上。 参考文献数量各年之间变化不大,但是单篇论文被引的次数则各年变化。一篇论文在某一年没被引用但是下一年有可能被引用很多,某一年被引较多的论文不一定后来也被引较多。高被引论文似乎反复无常,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有统计规律在其中。我猜测目前的结果可以用每年有 10% 以上的论文死去的假说来解释,不再被引用。活下来的论文每年被引用一次的机会是 60% ,这意味着一篇论文 10 年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主要使命。此类过程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所有发表论文中有 10% 从未被引用, 10% 被引用 1 次, 9% 被引用 2 次,以此类推,百分比缓慢下降,所有论文中将要一半的论文被引用 5 次以上,四分之一被引用 10 次及以上。当前急需研究是否有概率表明一篇论文被引次数越多,以后被引的机会越大。对我来说,以后的工作就是探索快速确认经典论文,可能利用引文索引产品程序把“超经典论文”自动挑选出来并发表在《美国(或者世界)真正重要论文杂志》上。 不幸的是,我们对文章被引用次数及其参考文献数目之间的关系知道的太少了。因为初步简单的判断表明对于高被引论文来说,其参考文献的数量的分布有着相当标准的模式,我推测如果存在着相关关系的话,会是很小的。当然,对于综述文章没有强烈的趋势被引次数超出正常地高。如果我的推测有效,需要注意到:因为 10% 的论文没有参考文献,另外,假设几乎是独立的,有 10% 的论文从未被引用,遵循着:全部论文中有低到 1% 的论文在引文网 络中完全孤立,只能通过主题索引或者相似性检索的办法找到。这些是很小的类,而且也是最不重要的一类。 一年之内参考文献和引用文献之间的平衡可以说吗网络的最重要属性。尽管每年产生的大多数论文含有接近平均数的参考文献,其中的半数参考文献是指向过去年代发表的论文的一半。另一半的参考文献把这些新论文与相当少量的更早的论文联系起来,产生了多种关系的密集模式。如此一来,每一组新论文都与一小撮现有科学文献中选择出来的部分密切交织在一起,同时又与一大批文献松弛和随机地联系起来。由于只有一小部分较早的文献通过新的文献密切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当做一类生长锥或者表皮,或曰活跃的研究前沿。我相信,正是由于科学前沿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将科学从学术的其他部分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科学前沿,我提出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能让科学交流要比非科学交流要快很多的机制。 对某一年内所有被引文献的出版日期分布的分析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前沿的存在。利用 1961 年的数据大多数数据都在,我发现 1961 年发表的论文引用从 1961 年以往的 13.5 年区间的文献按照 2 的速度下降,这种下降速度接近于文献发表速度的指数增长。这样一来,被一篇 1961 年发表论文引用的机会几乎等同于被 1961 年以前 15 年间发表的所有论文引用的机会,被引率假设按照前面计算的每篇论文每年被引的平均值。需要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引用以往发表论文的新论文越来越多,因此,任何论文被其他后来论文引用的几率也成 -2 的指数下降,每 13.5 年。 15 岁以下的论文的被引率要比每论文每年被引一次的标准值大很多,被引率稳定增长,从 15 岁的论文被引 2 次以下到 5 岁论文被引 4 次, 2 岁半论文被引率达到最高值标准值的 6 倍。当然,对于太年轻的论文被引率又下降,因为没有时间被注意到。 顺便说一下,这个曲线让我们看到并剖析战争期间论文生产的下降。和那些人力指标以及其他文献指标一样,该曲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证据,表明论文的生产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从预期的水平上下滑,然后分别在 1918 年和 1944 年下降到正常论文水平的一半,再从 1926 和 1950 突然上升到正常水平。由于这种下降,在确定文献增长指标时应当去掉 1914-25 以及 1939-50 期间的数据。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LO图书引文索引(SciELO Citation Index)
wanyuehua 2014-2-13 06:37
科技电子在线图书馆( Scientific ElectronicLibrary Online ,简称 SciELO )在圣保罗研究基金会( FAPESP )的支持下, 1998 年成立, SciELO 是最早为科学文献提供开放访问的机构之一。目前 SciELO Citation Index ( 2002- 至今)可以访问 拉丁美洲、葡萄牙、西班牙及南非等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前沿公开访问期刊中发表的权威学术文献。 2013 年 10 月 汤森路透与 SciELO 合作将 SciELOCitation Index 集成到 Webof Knowledge 平台, 2014 年 1 月 13 日 Web of Knowledge 更名为 Web of Science ,目前的 Web of Science 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地区的文献内容,使全文与开放获取期刊之间实现无缝链接。 自 2008 年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集成到 Web of Knowledge 平台,预计在 2014 年,一个韩国学术文献期刊数据库( Korean Journal Database )也会加入其中,所有这些数据库都是汤森路透不懈努力的一部分,为的是进一步整合高质量的开放访问内容到 Web of Scien ce 中,着重强调区域相关的学术文献并在快速发展的研究中心里确定有响力的作者和研究,使 Web of Scien ce 这一全球最大和最权威的引文资源能更全面地反映文献在各个地区的总体学术影响力。 SciELO 图书引文索引收录大约 650 本书以及 超过 4 百万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尼加、古巴、墨西哥、葡萄牙、南非、西班牙和委内瑞拉。 目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 1367 篇文献被 SciELO 收录,主要刊登在 129 种 SciELO 收录期刊上,如 《巴西医学与生物研究杂志》( BRAZILIAN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185 篇、《巴西化学会志》 ( JOURNALOF THE BRAZILIAN CHEMICAL SOCIETY ) 122 篇、《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GENETICS AND MOLECULARBIOLOGY ) 90 篇等期刊。
个人分类: SCI知识|20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Excel中的参考文献如何生成引文格式或如何导入endnote?
热度 1 PSLibrarian 2013-9-29 11:09
Excel中的参考文献如何导入Endnote? 最近有用户973项目结题时遇到论文成果需要提交引文格式(诸如1. Bouzas A,Aguado D,Marti N,Pastor JM,Herraez R,Campins P; Seco A, Alkylphenol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eastern Mediterranean Spanish coastal marine bivalves. Environ Monit Assess 2011, 176 (1-4), 169-181.)的成果列表,而项目组提交的成果都放在了Excel中,那么我们如何将手中的Excel转换为引文格式呢? 第一种方法,如果不要求斜体啥的,excel连接公式可以很快搞定,如果有字体格式要求,会用vba的自然首先推荐vba啦。 第二种方法,不会用vba的,或者习惯endnote的用户,则可以用下述方法,将成果导入endnote中,然后通过修改output style,那随便想要什么样的引文格式都可以实现啦。步骤如下: 1.将自己的Excel文件转换为附件Excel中的格式,使用前请先查看附件文件中的第二个”说明”表; 示例Excel.xlsx 2.下载SCI转换工具,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0374do=blogquickforward=1id=667402 ; 3.将转换后的Excel文件和SCI转换工具置于同一文件夹下面,点击第二个按钮,会生成一个txt文件; 4.将该txt文件导入endnote即可,导入设置如下图所示。 请注意,中文文献需要选择中文编码,否则会导入乱码。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2754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利引文数量到底有多少?
热度 1 yngcan 2013-8-8 10:41
最近,大数据一词炒的很热,我不知道专利数据是否能算做大数据,但我认为是很接近的。 原因有几条: 1. 专利数据很复杂,远超过论文数据库的信息复杂度。 2. 上百年来积累的数据量也不小。根据PATSTAT的统计(不含全文),题录数据约包含170G(截止2013年6月)。 3. 其中,包括技术分类、法律状态、引文数据、专利权人、发明人等好多数据。 4. 就引文数据而言: USPTO 自1947年,共有665万专利具有参考引文,引用了7898万专利和1521万非专利引文; EPO 自1978年,共有178万专利具有参考引文,引用了776万专利和229万非专利引文; JPO 自1965年,共有370万专利具有参考引文,引用了1047万专利和2万非专利引文; 这个数据很有趣,值得仔细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章也不少。推荐一篇OECD的工作报告: http://www.oecd-ilibrary.org/science-and-technology/analysing-european-and-international-patent-citations_883002633010 最近EPO有一个对全球专利引文的统计,可以作为参考。以前这方面数据公布的不多,也没有这么细致。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引文来源的统计。将引文来源分为7类: SEA:通过检索获取的引文; APP:由申请人提供的引文; EXA:由审查员提供的引文; OPP:异议过程提供的引文; 115:根据ART 115 EPC 提供的引文; ISR:来源于国际检索报告的引文; SUP:来源于补充检索报告的引文; CH2:来源于PCT第2阶段(国际阶段)的引文; PRS: 预检索引文(在官方出版之前可获得的引文) (图可以下载后观察)
个人分类: 专利|56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悟】社科项目因引文不规范被终止!有潜台词!
skyfruits 2013-6-9 09:19
6月5号,社科基金网站在公布2013年立项的同时,还发布了一条消息:《关于终止秦立强、瞿商、罗哲、于维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605/c219469-21743636.html)。 仔细一想,潜台词比较丰富。 1、同一天公布,警醒其他项目负责人,别再犯相同错误。 2、引文和注释不规范,说的非常含蓄。仔细一想,不就是成果抄袭嘛,唉。 3、被通告曝光,要么是杀鸡给猴看(实践表明这句流传甚广的古话其实对猴子没用),要么表明实在是太离谱了。 4、看来,一直坚持用Endnote做文献尤其是参考文献的管理,还是有好处的。 闻者足戒吧!
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则与引文分析之父相关的引文悬案
热度 12 nli2233 2012-12-29 12:29
当得起“引文分析之父”大名的,最恰当的、唯一的人选,是尤金·加菲尔德( Eugene Garfield )博士,因为他是 SCI 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生于 1925 年,已经接近 90 岁高龄了,从年龄上看,当个“ XX 之父”,也不算占便宜。 这里不评述加菲尔德老先生的一生,而是说一则我最近发现的、很有趣的(至少我这么觉得)、跟老先生有关的引文悬案。 科学网上做文献计量学(或者科学计量学)的人很多,比如武夷山老师,刘玉仙同学,还有更年轻的陈凯华同学和赵星同学,在这个领域都做出过很不错的工作。我来说引文分析的事儿,有点儿班门弄斧了。不过,这一则小事儿的确是我刚刚注意到的,而且为了弄明白真相,我还颇为费力地在网上折腾了半天。 事情本身很小,上面提到的几位专家,还有没提到的更多的科学计量学专家们,对这个话题应该一点儿也不陌生。也许,这个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悬案的东西,在人家那里一点儿也不“悬”,人家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也不亏。至少,写这么一篇博文,可以解除我心头的一点儿疑虑。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纸无驴”,相信不少人知道吧。其背后的故事,是说有人丢了一头驴,央告本村秀才帮忙写个“寻驴启示”。秀才满口答应,铺纸砚磨,洋洋洒洒,转眼间,已经写了三页纸。这人问秀才,找驴的事儿是怎么说的?秀才答:别着急呀,前面都是铺垫,我还没写到“驴”字呢。 我可不能学这个秀才,还是赶紧说“悬案”吧。 关于引文动机的研究,往最先追溯的话,一定会追到一个有 15 条的 list 上。即:最早的引文动机研究,列出了人们引用文献的时候, 15 个可能的出现的原因。这 15 条原因,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1 、对先驱表示敬意; 2 、对相关工作表示肯定(即对同行表示敬意); 3 、指明研究方法和设备; 4 、提供背景性材料; 4 、对自己的工作的纠正; 6 、对他人工作的纠正; 7 、对前人工作的批评; 8 、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9 、提请关注即将发表的工作; 10 、提供线索,指向未能充分传播、恰当索引或未被引用的文献; 11 、鉴别数据和事实类别,如物理常数等; 12 、指明对某一观点或概念进行过讨论的原始文献; 13 、指明那些描述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概念或术语的原始文献或其他文献; 14 、否定他人的工作或观点; 15 、对他人的优先权提出异议。 应该说,事实上也早就有人指出过,这个单子并不完整(没有穷举所有可能性),而且,整个单子的组织排序也不是特有规律。但不管怎么说,这是现有文献中研究引文动机的第一次努力,功不可没。 这才引出本文一开始提出的“悬案”——这个单子是谁提出的? 第一反应,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我通过互联网查找,加上翻阅手头的资料,对此大致上有了一个了解。结论是:有关文献对此没有统一看法。 说到引文动机的时候,有相当多的文献(比如国内的文献计量学教材)说这是一个名叫马尔文·温斯托克( Melvin Weinstock )的人于 1971 年提出的,有一些国外的文献也持这一说法。还有不少文献(比如武夷山老师的文章和一些外文文献),认为这个 15 条,是尤金·加菲尔德于 1964 年提出的。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文献(主要是中文文章)在做文献综述部门写到这个 15 条的时候,把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的工作分别评述,在各自名下列出 15 条,全然忽略这俩人的 15 条说的是一回事儿的事实。这也太不应该了,如果作者读过原始文献的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下面是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在各自的文献中的 15 条原文,各位看看是不是一回事儿: 加菲尔德列出的 15 条(出处: Eugene Garfield. “Can Citation Indexing Be Automated?” in Mary Elizabeth Stevens, Vincent E. Giuliano, and Laurence B. Heilprin, Eds., Statsitical Assocristiora Methods for Mechamked Documentation, Sympom”um Proceedings, W’a.rhkgton 1964.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269, December 15, 1965), pp. 189-192 . ): 1. Paying homage to pioneers 2. Giving credit for related work (homage to peers) 3. Identifying methodology, equipment, etc. 4. Providing background reading 5. Correcting one’s own work 6. Correcting the work of others 7. Criticizing previous work 8. Substantiating claims 9. Alerting to forthcoming work 10. Providing leads to p oorly disseminated, poorly indexed, or uncited work 11. Authenticating data and classes of fact—physical constants, etc. 12.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s in which an idea or concept was discussed. 13.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 or other work describing an eponymic concept or term as, e.g., Hodgkin’s Disease, Pareto’s Law, Friedel-Crafts Reaction, etc. 14. Disclaiming work or ideas of others (negative claims) 15. Disputing priority claims of others (negative homage) 温斯托克列出的 15 条(出处: Melvin Weinstock. "Citation Indexes"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71, Vol. 5, pp. 16-40 ) 1. Paying homage to pioneers 2. Giving credit for related work. 3. Identifying methodology, equipment, etc. 4. Providing background reading. 5. Correcting one’s own work 6. Correcting the work of others 7. Criticizing previous work 8. Substantiating claims 9. Alerting researchers to forthcoming work. 10. Providing leads to poorly disseminated, poorly indexed, or uncited work. 11. Authenticating data and classes of fact—physical constants, etc. 12.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s in which an idea or concept was discussed. 13. Identifying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describing an eponymic concept or term as, e.g., Hodgkin’s disease, Pereto’s Law, Friedel-Crsfts Reaction. 14. Disclaiming work or ideas of others. 15. Disputing priority Claim of Others. 第二反应,这事儿简单啊,加菲尔德文章发表在前( 1964 ),温斯托克文章发表在后( 1971 ),这个 15 条单子的 credit 应该归加菲尔德。而且,根据常识判断,温斯托克的文章(实际上是百科全书的一章),应该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才是,否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抄袭或者剽窃了吗? 于是,我回头认真看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关部分,加菲尔德 1964 年的文章说到这 15 条的时候,用了这么一句话引出:“ However, reference cit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in papers for numerous reasons including, among others: ” 然后是 15 条,前后没有引用别人文献的痕迹。这说明这 15 条是加菲尔德提出的。 然后我去看了温斯托克的原文,他是这么说的: ”These references are supposed to identify those earlier researchers whose concepts, methods, apparatus, etc., inspired or were used by the author in developing his own article. Some specific reasons for using citations are as follows:” 然后就是 15 条。这里没有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 本来我看好多文献把 15 条的单子归功于温斯托克,还以为这些文献的作者未必通读了温斯托克的原文,因为凭直觉,温斯托克应该引用了加菲尔德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加氏文章在前,温氏文章在后。现在看,那些把 15 条的 credit 送给温斯托克的作者们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温斯托克没有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让人误以为这是他的首创呢。 那么,是温斯托克这家伙剽窃吗? 第三反应,杀人不是割韭菜,割掉一茬,还接着长。说人剽窃这种事儿,要十分谨慎。再仔细看看,也许有新发现。结果,我还真是发现了一些线索。 线索 1 :温斯托克的这篇作为图情百科全书一章的文献,的确引用了加菲尔德的那篇列出 15 条单子的文献。这说明,温斯托克同志对于加菲尔德那篇文章的存在,是知晓的。不过,引用的地方,不是在列出 15 条单子的时候,而是在另外一个话题下。顺便说一句,无论是加菲尔德的这篇文献,还是温斯托克的这篇文献,都是主要在讲引文索引的事儿, 15 条单子的内容(即引用动机问题)都不是其主要话题。 不管怎么样,线索 1 说明,温斯托克在明知加菲尔德文献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在列出 15 条的时候引用加氏的文献,其剽窃的嫌疑更大了。 不过,同志哥还是刀下留人比较好。我们还有线索 2. 线索 2 :看温斯托克文章的作者单位,原来人家是加菲尔德创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资深信息科学家( Senior Information Scientist )。 60 年代的 ISI 可不是今天的 Thomson Reuters 这样的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是一个研究团队的,至少温氏是加氏手下的一兵。 那么,俩人都是搞引文的,应该知道该引用前人成果的时候,一定不能含糊吧。可是,为什么温氏没有引用加氏的文章呢?(注意:温斯托克在发表这篇文章后,还继续在 ISI 工作,并发表了其他文章,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在文章中没有引用加氏的文章而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什么影响。) 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 忘了。忘了就忘了。尽管侵犯了加菲尔德的知识产权,但加菲尔德仁德宽厚,没加怪罪。 第二, 15 条的归纳本来温斯托克就有份儿,那是集体的结晶,所以不引。 第三, 15 条的归纳是温斯托克弄出来的,结果被加菲尔德先用了,所以不引。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说不好。不过,就算事实是这里的第二、第三的任何一种情况,现在的通行做法也是应该引用一下。 不管怎么说,这是悬案了。温斯托克不知所终,但加菲尔德老人家还活着。我想了想,还是觉得为了这点小事儿打扰老人家,也太不仁义了,再说加氏本人也未见得就记得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因此,我放弃了找当事人直接求证的想法。反正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悬案就悬案吧。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892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情报学报》2012年第4期题录
热度 1 huabolin 2012-4-19 09:12
化柏林,武夷山 . 情报技术之思辨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37. 王兰成 , 徐震 . 主题舆情分析中的语义 Web 文本分类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40-344. 唐晓波 , 房小可 . 基于主题图的用户兴趣挖掘模型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45-351. 夏立新 , 程秀峰 , 桂思思 . 基于电子政务平台查询关键词共现多维可视化聚类分析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52-361. 王林 , 冷伏海 . 施引关键词与被引作者交叉共现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62-370. 李树青 . 基于引文关键词加权共现技术的图情学科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71-380. 窦永香 , 何继媛 , 刘东苏 . 大众标注系统中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81-389. 滕广青 , 毕强 . 基于概念格的跨本体映射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90-397. 吴丹 , 何大庆 , 王惠临 . 一种基于相关反馈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查询翻译优化技术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398-406. 王君泽 , 张祥 , 徐晓林 . 基于大规模问答对数据的查询扩展技术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407-415. 那日萨 , 童强 . 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点击率实验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416-422. 许应楠 , 甘利人 , 岑咏华 , 颜端武 . 用户认知对推荐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研究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423-435. 吴鹏 , 强韶华 , 严明 . 基于多维尺度法的网站分类目录理解用户心智模型空间性测量研究:以政府网站为例 . 情报学报 ,2012 , 31 ( 4 ) :436-448. 论文详情请关注纸质期刊或万方数据网站(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bxb.aspx )
个人分类: 情报学报|4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3月22日引文检索报告
huailu49 2012-3-25 07:02
CNKI引文数据库检索报告 检索时间: 2012年03月22日16:35 选中记录: 11条 总被引频次:45 1.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安徽科技, 2003,(03).被引频次:13 胡伟俭. 基于.NET组件的网上专业市场设计与实现 .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9). 马燕生. 自主创新体系条件下的宁夏技术市场发展方针初探 . 甘肃科技, 2008,(22). 陈艳春;王书海. 基于Web的科技成果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河北工业科技, 2007,(01). 陈晴,傅正华,高宁. 我国技术市场的成就和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 科学管理研究, 2004,(01). 张宇萌,谢阳群. 我国网上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模式 . 生产力研究, 2004,(05). 陈艳春,王书海. 基于Web的科技成果交易网络系统技术架构研究 .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周昌林,谢阳群. 网上技术市场研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江北区分市场案例分析 . 图书情报工作, 2005,(05). 潘烨子. 浅谈浙江企业多元化发展 . 现代商业, 2008,(09). 谢阳群,汪传雷,程庆红. 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模式研究 . 冶金信息导刊, 2004,(05). 傅正华,陈晴,高宁. 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方针初探 . 中国科技论坛, 2004,(02). 韩芳. 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 中共中央党校, 2009. 吴雄林. 我国网上技术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 武汉大学, 2005. 陈晴;傅正华. 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方针初探 . 中国技术市场二十年辉煌历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2004. 2.南京“经济西进”与合肥发展困局 . 安徽决策咨询, 2004,(01).被引频次:1 胡振宇. 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论科技布局支持系统 . 经济地理, 1992,(04).被引频次:3 朱晓刚. 科技生态系统的优化 . 科学学研究, 1997,(03). 白景锋. 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纪晓丽. 东北地区科技力量布局优化对策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4.关于合宁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构想 . 经济地理, 1996,(04).被引频次:3 王成金. 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06). 王成金;丁金学;杨威. 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 . 地理学报, 2011,(08). 刘瑞超. 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 .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 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 . 科学决策, 2005,(05).被引频次:5 杨伟. 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 科技经济市场, 2010,(10). 周德鑫;杨羽宇. 析青年科研人员激励途径 .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06). 赵闰;石研研;栗治强;李蓓达. 农业青年科研人员成才培养的群体差异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8). 李维胜;赵英才. 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 学术论坛, 2006,(02). 张水利. 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人文环境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6.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 科学决策, 2005,(11).被引频次:3 王德萍;孟履巅. 中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上海经济研究, 2008,(08). 孙永怡. 创新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探求, 2006,(05). 王鑫.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 湖南大学, 2008. 7. 印度产业结构的亮点 . 科学决策, 2006,(12).被引频次:3 齐玮. 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 . 北方经贸, 2009,(07). 郑云娟. 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研究 . 浙江大学, 2008. 李大薇. 印度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贵州财经学院, 2009. 8.对目前大学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0,(12).被引频次:2 白小萱,王文生,卫民堂. 研究型大学科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 情报杂志, 2003,(01). 史建军. 关于大学排行若干问题的评析 . 天津大学, 2005. 9.我国推广CIMS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8,(02).被引频次:2 邓学愚,赵志华,张青山. CIMS环境下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商业研究, 2001,(07). 樊玉红,万长松. 秦皇岛市制造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对策研究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10.科技生态系统的优化 . 科学学研究, 1997,(03).被引频次:6 杨杰;严国涛. 和谐社会下的科技生态伦理观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田先钰. 论科技生态系统、结构、动力机制与干预 .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1). 张保伟. 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 .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覃睿;田先钰. 论科技生态系统及其干预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0). 刘冬梅. 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 . 天津大学, 2010. 张保伟. 生态文化当代生成的探讨 .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11.我国30城市第三产业运行质量评估 . 统计与预测, 1998,(02).被引频次:4 海小辉,王力宾. 昆明市服务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 经济问题探索, 2005,(11). 石正方. 城市功能转型的结构优化分析 . 南开大学, 2002. 苏宏. 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与区域协调实证研究 . 重庆大学, 2010. 周前锋. 基于第三产业视角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 重庆大学, 2006.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4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报学报》2011年第11期文摘题录
huabolin 2011-12-29 15:48
温浩 , 温有奎 . 主题成因的知识元本体转换模型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23-1128. 摘要 : 本体目前已成为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信息集成和知识元挖掘等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但本体的构造却又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文献主题成因原理具有普遍性,是构造文献主题标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本文根据文献中的知识元语义深度挖掘的要求,探讨并实验了文献主题成因本体与知识元本体之间的本体映射模型。通过两种异构本体间的互操作建立了三种本体关系:本体间包含关系,本体间映射关系和本体间合并关系,初步实现了文献主题与知识元之间的本体转换模型,为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探索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模型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 裘江南 , 王延章 , 曲强 , 张浩 . 基于文本的应急知识模式提取方法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29-1135. 摘要 : 应急知识模式是关于突发事件演进规律的知识,因而是应急领域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知识模式提取有助于应急工作者有效了解事态现状和快速做出应急反应,进而降低事件负面影响。本文研究如何从海量应急领域文本中抽取应急工作者关注的知识模式。我们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NLP )从无结构海量应急领域文本中提取描述突发事件的特征事实,并通过提取特征事实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和并列作用关系,来构建知识的特征事实依赖图( FEDG )模型。基于 FEDG 模型,我们提出使用闭合约束搜索算法提取应急知识模式。通过实验及其分析证明本方法对知识模式提取具有较好效果。 韦向峰 , 张全 . 基于文本倾向性分析的文献推荐服务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36-1144. 摘要 : 文献推荐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知识服务内容之一。本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对引证文本的语句语义分析,把语句的语义结构转化为倾向性分析的二元或三元模型,得到引证文本对参考文献的主观评价信息。结合参考文献本身的正文中对其他文献的评论指数,给出了文献推荐度的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文献集中文献的自动分析和推荐服务。实验表明基于文本倾向性分析的文献推荐服务是可以实现的,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扩大词语知识库的规模,并提高语句的语义结构分析、词语语义关系分析等方面的性能。 徐健 , 张智雄 . 基于词语软匹配和修饰词权重差异化的术语相似度算法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45-1151. 摘要 : 针对现有基于语词的术语相似度典型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 WordNet 和编辑距离计算应用于术语词语匹配过程,并根据术语修饰词的位置赋予特征权重的术语相似度改进算法。和已有算法相比,新的算法在三个方面有所改进。首先,在术语中心词匹配过程中引入 WordNet 的同义词、近义词检索功能,实现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匹配;其次,将术语词语的直接匹配改进为基于编辑距离计算的模糊匹配;最后,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术语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的距离对修饰词权重分配的影响因素。针对新算法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步骤,并选取基因工程领域实验数据对改进算法和现有典型算法进行对比评测。实验证明,每种改进方法在单独测试时效果优于或至少不低于 Nenadic 算法。基于三种改进方法的综合计算方法在计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提升。 蒋翠清 , 张玉 , 陆文星 , 丁勇 . 基于标签的大众标注系统协同推荐算法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52-1157. 摘要 : 本文针对大众标注系统中现有基于标签的推荐算法的不足,分析了大众标注系统中用户标注的潜在语义,提出了基于标签的大众标注系统协同推荐算法。新的算法利用扩展的 PLSA 模型将用户标注映射到具有明确意义的语义主题上,较好地消除了标签的语义模糊问题,提高了推荐精度。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推荐算法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推荐算法。 刘建国 , 吴蓓蕾 , 王超 , 郭强 . 基于改进用户兴趣点度量方式的推荐算法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1158-1162. 摘要 : 推荐算法是个性化推荐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文本通过给出产品流行性定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用户兴趣点度量方法,进而将用户的兴趣点嵌入到基于物质扩散原理的推荐算法中。新算法引入参数β度量产品的推荐权重与用户兴趣点之间的关系。 MovieLens 数据集上的数值结果表明新的用户兴趣点定义方法可以同时改进推荐算法的准确度和推荐列表多样性,当采用 60% 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时,多样性可以提高 13.15% 。进一步的结果表明当训练集很稀疏的时候,应当赋予与用户兴趣点不同的产品更高的推荐能力,随着稀疏度增加,赋予与用户兴趣点相近的产品更多推荐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算法的表现。 徐硕 , 乔晓东 , 朱礼军 , 郭怀恩 . 仅根据 Proximity 数据构建向量空间模型的方法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63-1170. 摘要 :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研究对象都是抽象的,难以用某种特征向量的形式表示,这使得许多成熟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难以被采用。不过,通常可将其转化成一个 Proximity 数据矩阵,使得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两个对象间某种 “ 比较 ” 关系。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仅根据 Proximity 数据矩阵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法( MDS )将研究对象进行向量化表示,即构建了一种向量空间模型。最后,对汉语科技词系统中的词语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向量空间模型构建后再聚类的结果明显优于直接针对 Proximity 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连喜 , 蒋盛益 . 基于聚类的电信客户细分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71-1177. 摘要 : 电信行业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拥有大量的甚至是海量的客户数据资源。对电信行业客户消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为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以电信行业的客户消费数据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衍生特征构造、样本调整以及特征选择等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可处理混合数据且具有近似线性时间复杂度的一趟聚类算法建立电信行业的客户细分模型。经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将电信的客户有效划分成四个具有不同忠诚程度和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同时从各客户群的消费行为中还可以有效地分析出他们的消费偏向和流失倾向。说明提出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客户细分方法。 刘志辉 , 郑彦宁 . 研究专业演化图谱及其应用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78-1186. 摘要 : 本文在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研究专业演化图谱对研究领域演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所得到的作者类团具有“研究专业”的特点,因此可将其作为分析单元探索研究领域的整体演化。本文所提出的研究专业演化图谱以研究专业为分析单元,通过图谱中研究专业规模、研究专业年龄以及研究专业间关系的变化来展示整个研究领域的变化情况。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实证表明,研究专业演化图谱不仅可以很好的展示海洋科学领域的整体发展,而且还可以发现领域内各研究专业的演化及其关系。 2011 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86. 摘要 ( 节选第一段 ): 2011 年 10 月 22 - 23 日,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岱教授以及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闫巍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副所长等有关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本次论坛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赖茂生教授申办的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办,并得到了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支持,来自全国各地拥有情报学博士点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计 12 家单位的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代表以及情报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 150 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俞立平 , 武夷山 . 学术期刊评价中标准分与原始分的比较研究—— 科技评价方法必须进行革命性改良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87-1193. 摘要 : 采用标准分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能充分反映不同指标值的难度,统一量纲,提高可比性,然而在整个科技评价中,标准分几乎没有得到应用。本文同时采用传统方法和标准分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 TOPSIS 进行评价,并比较二者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采用标准分与采用传统标准化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标准分提高了单个指标的可比性,非成熟指标采用标准分要慎重,只有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才能采用标准分。标准分普及不够的原因在科技评价中并不存在,用标准分进行评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在科技评价中推广应用标准分。 胡志刚 , 刘则渊 , 王贤文 . 期刊作者群的新陈代谢规律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194-1200. 摘要 : 本文以《情报学报》和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两种期刊为例,分析了期刊作者群的新陈代谢现象及其规律。首先统计了作者的发文时长、发文速率和发文间隔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作者第一次在所选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年份,对作者的年级进行了界定,并分别统计了历时态下作者群的衰减规律和共时态下作者年级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两种期刊的实证研究表明,每年的期刊作者群中,有 2/3 左右是第一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新作者;在这 2/3 的新作者中,又有 3/4 左右的作者此后没有再发表过文章,即昙花一现的作者占每年期刊作者群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本文还尝试说明这一新陈代谢现象的机理和意义。 吴晓伟 , 楼文高 , 龙青云 , 李丹 . 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方法研究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1201-1208. 摘要 : 提出了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方法论。社会网络模型是当前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主流方法,其基本工具是图论和矩阵。但社会网络模型只能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不能解决行动者的“多质”、“多层”问题,限制了人际竞争情报应用领域的拓展。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确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建模的主体,可以明确“多质”行动者对竞争情报分析的必要性。用超网络工具可以解决“多质”、“多层”网络描述问题。用社会网络可以精确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方法的完善需要社会网络、行动者网络、超网络三大工具的协同应用。 李东 , 黎璨 , 李继学 . 中国信息系统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0~2009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209-1218. 摘要 :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s , IS )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张,研究主题也不断受到越来越多 IS 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 IS 研究主题的分类体系。通过对 2000~2009 年发表在我国 18 种与 IS 相关的学术期刊上的 765 篇论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 IS 的研究主题比较广泛,涉及信息系统技术、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发现 “ 特定的信息系统 ” 、 “ 方法和技术 ” 、 “ 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 、 “ 电子商务 ” 、 “ 电子政务 ” 等 8 个热点主题,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些发现可以对 IS 学者了解中国 IS 领域的特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等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万映红 , 刘潇 , 曹小鹏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219-1225. 摘要 :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国内 CRM 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及管理决策问题、管理研究方法等内容特征,设计了进行文献内容分析的三级类目框架。检索源为 1980~201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定的 A 、 B 类学术期刊。通过文献检索、文献内容评判和归类编码、信度检验以及对文献内容特征的综合分析,反映出国内 CRM 理论研究的主题、研究方法及刊物发表倾向等总体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对确定未来 CRM 研究方向及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对企业 CRM 管理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翟军 , 陈燕 , 林岩 . 汉语颜色词本体及其应用 . 情报学报 ,2011 , 30 ( 11 ) : 1226-1232. 摘要 : 颜色是一些 Web 资源的重要属性,颜色本体对基于颜色匹配的语义检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汉语颜色知识的大范围共享与重用,本文结合语言学与本体理论构建汉语颜色词本体。通过本体的数学模型给出颜色词语义的规范说明,符合本体构建的 “ 可扩展性 ” 、 “ 最小承诺 ” 与 “ 最小编码偏好 ” 等原则。在建立相应的描述逻辑知识库 TBox 与 OWL ( Web Ontology Language , Web 本体语言)本体的基础上,将汉语颜色词本体应用到供需语义匹配领域。实例表明,本文构建的颜色本体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同时,本文工作有利于各种 Web 应用有机结合来自语言学的汉语颜色知识。
个人分类: 情报学报|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Endnote中英文期刊引文编辑
zhjzh1016 2011-12-2 11:01
请参照“ EndNote_中实现中英文文献混排的方法 ”的文章,虽然不算是学术文章,但是却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中文作者间的 and 问题 多个中文作者的 et al 问题 文章主要针对中文期刊文章,对thesis,conference等没有明确说明,但实际上其它类型的文章出现上述问题的很少。 总体来说,希望endnote改进并支持,这只是一种替代的不完美方案。
个人分类: 工具使用|4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期刊引文数据库对图情方向专业研究的一些统计结果
leeshuqing 2011-2-3 20:17
因为该站点无法粘贴表格,因此发布在CSDN我的博客上 http://blog.csdn.net/leeshuqing/archive/2011/02/03/6172264.aspx 我们利用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和数据库资源,对万方和CSSCI两大中文期刊数据库就行了文献数据抓取,并对部分错误文献信息结合对“Google学术搜索”的数据抓取分析。由于文献数据量极为庞大,同时我们也想先针对我们所了解的学科领域研究趋势做出自己的分析结论,所以我们只抽取了“图书情报档案”方向的59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共35种,时间跨度为2000到2009共十年,总共获得202843篇文献。每篇文献都抓取了除全文以外的诸如标题、作者和参考文献等信息。由于需要使用被引关系来分析,因此我们还专门对文献的参考引用关系进行了专项获取,共计339000个链接。因为图情方向的文献所引用的被引文献不一定都是图情方向的文献,甚至都不一定是中文文献,此类文献引用我们没有收录,数量为103255个,全部被去除。
2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否“引经据典”?
热度 3 jxz1963 2011-2-1 10:30
刚才我在阅读一篇农业方面的论文时,发现在一个著名高校( 211 、 973 )、权威作者的学术论文的结论一节中有引文的出现。 让我不理解的是,在三点结论中竟有 5 篇引文在支撑着作者的观点,我想,这样的论文其结论建立在他人引文的基础之上,似有不妥。 试想,我们的任何一篇学术论文,其结论部分都应该建立在“明确的目的、合理的材料、科学的方法”之上,同时还有在得到“结果”之后的“分析与讨论”。我认为,在“结果分析与讨论”阶段完全可以与相关文献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完全可以“引经据典”地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说理”和“加固”。 我以为,所有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展现作者学术观点的“关键”所在,也是作者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部位,没有必要引用其他论文加以“旁证”。在论文的结论中要是再去“引经据典”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同时,我认为,作者在论文部分“引用文献”是作者对其研究结论没有自信心的标志,建议作者在此部分写作时应慎重考虑!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416 次阅读|5 个评论
颜志森,张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
kexuechuanbo 2010-9-23 20:44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樊嘉教授的论文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9-12 17:01
樊嘉教授科研工作详细介绍见 http://www.elseviermed.cn/tabid/271/Default.aspx 樊嘉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start=0q=+Fan+J++carcinomahl=enas_sdt=2000 Experience of 10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ectomy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ZY Lin, ZC Ma, SL Ye, ZQ Wu, J Fan , LX Qin, BH - Cancer, 2001 - interscience.wiley.com Xin-Da Zhou, MD Zhao-You Tang, MD Bing-Hui Yang, MD Zhi-Ying Lin, MD Zeng-Chen Ma, MD, Ph.D. Sheng-Long Ye, MD, Ph.D. Zhi-Quan Wu, MD Jia Fan , MD, Ph.D. Lun-Xiu Qin, MD, Ph.D. Bo-Heng Zheng, MD, Ph.D. ... Liver Cancer Institute, Zhong Shan Hospital, ... Cited by 17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 decade's studies on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XN Ji, H Liu, JL Xia, ZQ Wu, J Fan , ZC Ma, XD - Journal of cancer , 2004 - Springer Abstract Metastasis remains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befor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finally con- quered. This paper summarized a decade's studies on HCC metastasis at the Liver Cancer Institute of Fudan University. We have established a stepwise ... Cited by 15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protein induc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ysplasia in transgenic animals pnas.org , ME Balestra, LD Ferrell, J Fan , KS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5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 92, pp. 8483-8487, August 1995 Biochemistry ... 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protein induc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ysplasia in transgenic animals ... (cytidine deaminase/low density lipoprotein/oncogene/RNA processing) Cited by 16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1 versions Intratumoral balance of regulatory and cytotoxic T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 jcojournal.org Q Gao, SJ Qiu, J Fan , J Zhou, XY Wang, YS - Journal of Clinical , 2007 - jcojournal.org Results CD3 + , CD4 + , CD8 + TILs were associated with neither overall survival (OS) nor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The presence of low intratumoral Tregs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intratumoral activated CD8 + cytotoxic cells (CTLs), a balance toward CTLs, was an ... Cited by 13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tumor thrombi in portal vein wjgnet.com J Fan , ZQ Wu, ZY Tang, J Zhou, SJ Qiu, ZC - World Journal of , 2001 - wjgnet.com METHODS: HCC patients (n=147) with tumor trombi in the main portal vein or the first branch of portal vei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y the several therapeutic methods. There wer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in 18 out of patients (group A); and hepatic artery ligation(HAL) and/or ... Cited by 85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BL Direct - All 12 versions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J Zhou, ZY Tang, J Fan , ZQ Wu, XM Li, YK Liu, F - Journal of cancer , 2000 - Springer Abstract Purpose: Both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re known to promote the de- velopment of new blood vessels, which are fundamental to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We aimed at evaluating ... Cited by 7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Influence of the RNA-binding protein HuR in pVHL-regulated p53 expression in renal carcinoma cells nih.gov , I Lopez de Silanes, J Fan , W Wang, J - and cellular biology, 2003 - Am Soc Microbiol A recent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cell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RNAs whose transla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presence of the von Hippel-Lindau (VHL) tumor suppressor gene product, pVHL.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finding that pVHL-expressing RCC cells ... Cited by 6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Improved Survival with Resection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Fan , ZY Tang, YQ Yu, ZQ Wu, ZC Ma, XD - Digestive , 2000 - content.karger.com The use of 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TAC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last 10 years. Overall survival is prolonged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advanced liver cancers Locoregional 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a critical review from the surgeon's persp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related basic researc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Ma, S Ye, Z Wu, J Fan , Y Liu, K Liu, L Qin, J - Chinese medical , 1999 - ncbi.nlm.nih.gov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related basic research at the Liver Cancer Institute of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in the recent yea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METHODS: ... Cited by 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 versions J Fan , GJ Ten, SC He, JH Guo, DP Yang, GY - World J , 1998 - wjg.wjgnet.co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tomy of vessels, the tumor capillary networks, muscular arterioles and feeding arteries were successively occluded using lipiodol ultra-fluid (LUF), sinobufagin microsphere (SBMs) and particles of gelatin sponge (PGS). In this series of 80 cases, ... Cited by 34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All 9 versions Clear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 :: A case report with massive invasion of neighboring organ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J Fan , E Kubota, H Imamura, T Shimokama, O - Oral Surgery, Oral , 1992 - Elsevier Clear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 is a rare and unusual tumor that occurs in the jaws. This tumor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of a low grade of malignancy.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a huge clear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 that originated in the mandible and exhibited massive ... Cited by 3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5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人施一公的引文情况
xinliscau 2010-8-19 13:10
牛人施一公就是牛,science,nature,cell一大堆,引用次数6798,H指数38,引用次数超过100的文章12篇,最高单篇引用1539次.2009年迎来发表高峰,年产接近60篇文章. 找到的结果数: 272 被引频次总计 : 6,798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24.99 h-index : 38 1. 标题: Mechanisms of TGF-beta signaling from cell membrane to the nucleus 作者: Shi YG , Massague J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13 期: 6 页: 685-700 出版年: JUN 13 2003 253 226 245 217 146 1,539 192.38 2. 标题: Mechanisms of caspas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during apoptosis 作者: Shi YG 来源出版物: MOLECULAR CELL 卷: 9 期: 3 页: 459-470 出版年: MAR 2002 77 76 66 55 45 661 73.44 3. 标题: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spase regulation during apoptosis 作者: Riedl SJ, Shi YG 来源出版物: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卷: 5 期: 11 页: 897-907 出版年: NOV 2004 87 82 70 77 42 388 55.43 4. 标题: Mechanism of XIAP-mediated inhibition of caspase-9 作者: Shiozaki EN, Chai JJ, Rigotti DJ, et al. 来源出版物: MOLECULAR CELL 卷: 11 期: 2 页: 519-527 出版年: FEB 2003 29 31 28 39 21 210 26.25 5. 标题: Mechanisms of AIF-mediated apoptotic DNA degrad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作者: Wang XC, Yang CL, Chai J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98 期: 5598 页: 1587-1592 出版年: NOV 22 2002 24 18 22 25 11 207 23.00 6. 标题: 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receptor-1 results in hyperphagia and resistance to diet-induced obesity 作者: Chen YY, Hu CZ, Hsu CK, et al. 来源出版物: ENDOCRINOLOGY 卷: 143 期: 7 页: 2469-2477 出版年: JUL 2002 42 21 20 20 8 187 20.78 7. 标题: Crystal structure of a UBP-family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in isolation and in complex with ubiquitin aldehyde 作者: Hu M, Li PW, Li M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11 期: 7 页: 1041-1054 出版年: DEC 27 2002 28 18 24 20 9 169 21.12 8. 标题: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apoptotic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l serine protease HtrA2/Omi 作者: Li WY, Srinivasula SM, Chai JJ,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卷: 9 期: 6 页: 436-441 出版年: JUN 2002 10 22 16 16 8 139 15.44 9. 标题: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hosphorylated Smad2: Recognition of phosphoserine by the MH2 domain and insights on Smad function in TGF-beta signaling 作者: Wu JW, Hu M, Chai JJ, et al. 来源出版物: MOLECULAR CELL 卷: 8 期: 6 页: 1277-1289 出版年: DEC 2001 13 13 13 15 2 120 13.33 10. 标题: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Bcl-X-L-beclin 1 peptide complex - Beclin 1 is a novel BH3-only protein 作者: Oberstein A, Jeffrey PD, Shi Y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卷: 282 期: 17 页: 13123-13132 出版年: APR 27 2007 0 11 40 35 28 114 28.50 11. 标题: Caspase activation: Revisiting the induced proximity model 作者: Shi YG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17 期: 7 页: 855-858 出版年: JUN 25 2004 19 21 21 13 5 114 16.29 12. 标题: PPM1A functions as a Smad phosphatase to terminate TGF beta signaling 作者: Lin X, Duan XY, Liang Y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25 期: 5 页: 915-928 出版年: JUN 2 2006 3 25 34 31 10 103 20.60 13. 标题: Structure of the apoptotic protease-activating factor 1 bound to ADP 作者: Riedl SJ, Li WY, Chao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4 期: 7035 页: 926-933 出版年: APR 14 2005 26 20 12 16 13 96 16.00 14. 标题: Caspase activation, inhibition, and reactivation: A mechanistic view 作者: Shi YG 来源出版物: PROTEIN SCIENCE 卷: 13 期: 8 页: 1979-1987 出版年: AUG 2004 16 17 22 21 5 85 12.14 15. 标题: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Smad4 recognition by the nuclear oncoprotein ski: Insights on Ski-mediated repression of TGF-beta signaling 作者: Wu JW, Krawitz AR, Chai JJ, et al.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11 期: 3 页: 357-367 出版年: NOV 1 2002 5 15 7 9 3 82 9.11 16. 标题: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phosphatase 2A holoenzyme 作者: Xu YH, Xing YN, Chen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27 期: 6 页: 1239-1251 出版年: DEC 15 2006 0 16 28 21 14 79 19.75 17. 标题: sickle, a novel Drosophila death gene in the reaper/hid/grim region, encodes an IAP-inhibitory protein 作者: Srinivasula SM, Datta P, Kobayash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URRENT BIOLOGY 卷: 12 期: 2 页: 125-130 出版年: JAN 22 2002 6 5 3 5 2 76 8.44 18. 标题: 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作者: Yan N, Chai JJ, Lee ES,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7 期: 7060 页: 831-837 出版年: OCT 6 2005 22 18 14 12 7 74 12.33 19. 标题: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of c-myc is dependent on direct binding of Smad3 to a novel repressive Smad binding element 作者: Frederick JP, Liberati NT, Waddell DS, et al. 来源出版物: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卷: 24 期: 6 页: 2546-2559 出版年: MAR 2004 11 16 11 10 2 71 10.14 20. 标题: Caspases, IAPs and Smac/DIABLO: mechanisms from structural biology 作者: Shiozaki EN, Shi YG 来源出版物: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卷: 29 期: 9 页: 486-494 出版年: SEP 2004 10 10 21 14 8 70 10.00 21. 标题: Structure of the BRCT repeats of BRCA1 bound to a BACH1 phosphopeptide: Implications for signaling 作者: Shiozaki EN, Gu LC, Yan N, et al. 来源出版物: MOLECULAR CELL 卷: 14 期: 3 页: 405-412 出版年: MAY 7 2004 18 14 10 6 7 68 9.71 22. 标题: Multiple apoptotic caspase cascades are required in nonapoptotic roles for Drosophila spermatid individualization 作者: Huh JR, Vernooy SY, Yu H, et al. 来源出版物: PLOS BIOLOGY 卷: 2 期: 1 页: 43-53 出版年: JAN 2004 11 12 3 13 6 63 9.00 23. 标题: 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of the proteasome-associated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USP14 作者: Hu M, Li PW, Song L, et al. 来源出版物: EMBO JOURNAL 卷: 24 期: 21 页: 3747-3756 出版年: NOV 2 2005 9 12 17 16 6 61 10.17 24. 标题: Structure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 core enzyme bound to tumor-inducing toxins 作者: Xing Y, Xu YH, Chen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ELL 卷: 127 期: 2 页: 341-353 出版年: OCT 20 2006 0 15 12 23 10 60 12.00 25. 标题: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aper-Grim-Hi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DIAP1-dependent Dronc ubiquitination 作者: Chai JJ, Yan N, Huh JR,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卷: 10 期: 11 页: 892-898 出版年: NOV 2003 5 11 7 10 3 60 7.50 26. 标题: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rhomboid family intramembrane protease reveals a gating mechanism for substrate entry 作者: Wu ZR, Yan N, Feng L,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卷: 13 期: 12 页: 1084-1091 出版年: DEC 2006 1 12 20 19 4 56 11.20 27. 标题: A novel cardiolipin-remodeling pathway revealed by a gene encoding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associated acyl-CoA : lysocardiolipin acyltransferase (ALCAT1) in mouse 作者: Cao JS, Liu YF, Lockwood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卷: 279 期: 30 页: 31727-31734 出版年: JUL 23 2004 8 9 12 15 6 54 7.71 28. 标题: Apoptosome: The cellular engine for the activation of caspase-9 作者: Shi YG 来源出版物: STRUCTURE 卷: 10 期: 3 页: 285-288 出版年: MAR 2002 7 9 5 5 2 54 6.00 29. 标题: Molecular targeting of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based on small molecule mimics of natural binding partners 作者: Kipp RA, Case MA, Wist AD, et al. 来源出版物: BIOCHEMISTRY 卷: 41 期: 23 页: 7344-7349 出版年: JUN 11 2002 8 8 9 5 4 53 5.89 30. 标题: A structure of the human apoptosome at 12.8 angstrom resolutio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is cell death platform 作者: Yu XC, Acehan D, Menetret JF, et al. 来源出版物: STRUCTURE 卷: 13 期: 11 页: 1725-1735 出版年: NOV 2005 13 11 8 11 8 51 8.50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61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2000-2009年图书情报文献学期刊部分被引文献检索结果
skymoon619 2010-6-23 14:55
转一个魏瑞斌博客上的情书情报文献学的引文统计数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815 2000-2009年图书情报文献学期刊部分被引文献检索结果                2000-2009年图书情报文献学期刊部分被引文献检索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引文数据库 时间:2000-2009年 检索内容:CSSCI 20种图书情报文献学期刊(2000-2009)总被引频次、被引篇数及每种期刊被引次数前50篇文献。 一、基本情况 期刊名称 总被引频次 篇数 篇均被引 top50被引 top50贡献率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399 1219 16.73 5893 0.29 大学图书馆学报 16559 1132 14.63 4765 0.29 情报学报 13223 1060 12.47 3269 0.25 图书馆论坛 25409 2812 9.04 3099 0.12 图书馆 13730 1575 8.72 3153 0.23 图书情报知识 11274 1300 8.67 2585 0.23 图书情报工作 24492 3003 8.16 3791 0.15 情报理论与实践 11212 1456 7.70 2122 0.19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2001 1574 7.62 2127 0.1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517 1731 7.23 2420 0.19 情报科学 21896 3099 7.07 2455 0.11 图书馆建设 15039 2146 7.01 2250 0.15 国家图书馆学刊 4044 605 6.68 1537 0.38 情报资料工作 9334 1404 6.65 2173 0.23 图书与情报 6203 1050 5.91 1641 0.26 情报杂志 23565 4342 5.43 1914 0.08 档案学通讯 5591 1117 5.01 1137 0.20 图书馆学研究 12055 2458 4.90 1570 0.13 图书馆杂志 8272 1715 4.82 1574 0.19 档案学研究 2199 579 3.80 643 0.29 二、1000篇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               图1 被引文献时间分布图 三、第一作者被引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图2 被引文献第一作者被引文献数 四、被引文献作者合作情况 作者人数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6人 7人 论文数 667 250 58 15 5 1 4 五、被引100次以上的文献 被引文献题名 被引文献作者 被引频次 被引文献来源 时间 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 张晓林 503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 范并思;胡小菁; 277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图书馆服务新论 程亚男 216 图书馆 2000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马文峰 208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 初景利 205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邱均平,段宇锋 203 图书情报工作 2000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 范并思 202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杜也力 202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 赵继海 201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肖希明 195 图书馆 2000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黄晓斌 192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邹志仁 188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 再论图书馆服务 程亚男 183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 程焕文,王蕾 179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戴龙基,张红扬 176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 论图书馆的新模式复合图书馆 黄宗忠 176 图书情报知识 2002 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 张晓林,袁莉,杨峰,黄影,黄学军 17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丁蔚 169 情报学报 2000 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 吴建中 161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 肖珑,张宇红 161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孙建军,郑建明,成颖 159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陈树年 154 图书情报工作 2000 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趋势 张利,吴慰慈 152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 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 索传军,张怀涛 149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图书馆发展探索 邹忠民 149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图书馆改革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孙继林 148 图书馆论坛 200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保障体系 吕俊生 135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 张晓林 135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图书馆服务理念琐谈 黄俊贵 135 图书馆 2001 C/S与B/S的结构比较及Web数据库的访问方式 樊胜 135 情报科学 2001 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 黄宗忠,王晓燕 134 图书馆论坛 2002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家清 132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 范晓鹏 132 图书情报工作 2001 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邱均平,沙勇忠,刘焕成 132 情报资料工作 2001 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孙承鉴,刘刚 127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0 论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 谭伟 125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 王海泉 125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胡继东 125 图书情报知识 2002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 黄长著,霍国庆 124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研究 刘嘉 124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图书馆服务五原则 蒋永福,付军 124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 李武,刘兹恒 121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与问题 初景利,孟连生 1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 范并思 120 图书馆 2004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吴建中 117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论信息素质与人才培养 郭太敏 114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 张晓林 114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网上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与发展趋势兼谈上海交通大学VRS实时解答系统 黄敏,杨宗英 114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C/S结构与B/S结构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 吴大刚,肖荣荣 113 情报科学 2003 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人文精神 朱晓华 112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 邓珞华,周欣平 111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 IT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期建设 陈俊华 110 图书情报工作 2001 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 史田华 110 情报资料工作 2002 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林平忠 109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Semantic Web与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 张晓林 109 情报学报 2002 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波 108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新世纪图书馆学门的战略使命 顾敏 108 图书情报工作 2001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朱淑华 108 图书馆论坛 2001 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 孙建军,郑建明,成颖 106 图书情报知识 2001 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程焕文,周旭毓 106 图书馆 2005 数字参考服务:发展与思考 潘卫 103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兼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袁海波,孟连生 101 情报学报 2002 人性的复归:现代图书馆的经营新理念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启示录 黄晓丽 101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 王淑群 101 图书馆论坛 2000 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 卢共平,吴翻 100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伪注”现象
gl6866 2010-6-19 12:38
李醒民教授的博文学术论著伪注现象剖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45.shtm提出了所谓的伪注现象。按照他的说法伪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李代桃僵。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那么李文中用这个老话的意思是将转引标注变为直接引用,尤其是将引自译著、译文或他人论著的译句,标注为引自原著即原始外文文献。从而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李文中列举了不少具体的做法与例子,这些都是人文社科甚或自然科学中常见的现象。我在工作中曾经见到过专门有为参考文献印制的书籍,为那些做伪注的人提供了方便。也给出了伪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样必然会让伪注者更容易装出一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派头。尤其是有了互联网这种便捷工具,伪注现象肯定是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杜绝的现象。 李文认为伪注实际上是一种剽窃和抄袭剽窃和抄袭他人的译文。这一点我倒是同意,例如,在他的博文中就引用了被伪注的遭际。他说曾经常碰到与自己的译文和译句相关的伪注。近年,有一位作者在引用考尔丁的一段话语时,所标注的参考文献E F Caldin,The Power and Limit of Science . London: Chapman Hall LTD.,1949: Chapter X.就属于伪注,因为他的引文是从我的论文《科学和技术异同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第1~9页)中照抄来的,而他却没有注明真实出处,所标注的是他根本没有研读和翻译的英文原著这就是伪注的典型例子。 我想李先生说的还算是比较好的,伪注者尚能在相应的出处找到相应的译文来。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还给出了直接引用的出处。我所遇到的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有人为了轻视翻译,在有中译本的著作中刻意将译者名省略掉。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负责的出版社基本要将原文与译文的页码同时标注清楚(通常译文页码为边码)。这样就更给伪注者以方便。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今的学术氛围中,与其写些东西,不如译些东西。而译者的价值在中国甚至要比原作者高(当然现在也有不少毛糙的东西流入市场,以至于看书者宁看原文而不看译文)。但是从事研究的人则必须要有相应的引文,那么中译本就成为其所伪注来源的重镇。不重视翻译或在引文中不提译者的名字也是另一种伪注,但又有谁注意这种现象呢?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我国期刊发表论文对参考文献数量与质量极不重视。看看国外一篇学术文章的引文,短短一篇东西,没有数十篇引文是不行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哪有那种横空出世莽昆仑的人物呀!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5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EMBASE:信息检索与引证分析并举
xupeiyang 2010-4-12 12:24
信息检索平台 http://www.embase.com/search/results EMBASE简介附后 这个平台上可以做文献信息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每篇文献被引用的数据,点开这个数据就可以见到详细的引用情况,再通过原始文献的链接,进一步看到这篇文献在其他系统的引用链接和信息获取途径。 这个平台没有免费的,你应该了解在当地哪个单位有订购的,或求助图书馆员。 文献检索实例: Improved Outcomes with Earlier Initiation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mo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Who Achieve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Longer Follow-Up of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Sterling T.R. , Chaisson R.E. , Keruly J. , Moore R.D.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 188 : 11 ( 1659-1665 ) Cited by:52 (该文的引用次数) Improved Outcomes with Earlier Initiation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mo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Who Achieve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Longer Follow-Up of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2003)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88(11),pp.1659-1665. 该文献被引证数据和文献: var isAnyResultMarked = 'false'; Refine Results Close Source Titl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7)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4) AIDS(3) Infections in Medicine(2)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2) Author Name Hulgan, T.(3) Sabin, C.A.(3) Hammer, S.M.(3) Kinloch-De Loes, S.(2) Schooley, R.T.(2) Year 2009(7) 2008(10) 2007(8) 2006(9) 2005(12) Affili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4)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3) Vanderbil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3) Albany Medical College(3) Subject Area Medicine(40)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21)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5) Social Sciences(4) Nursing(3)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188:16591665 2003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ll rights reserved. 0022-1899/2003/18811-0007$15.00 DOI: 10.1086/379741 MAJOR ARTICLE Improved Outcomes with Earlier Initiation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mo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Who Achieve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Longer Follow‐Up of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TimothyR.Sterling, 1,2, a RichardE.Chaisson, 1,2,3 JeanneKeruly, 1 and RichardD.Moore 1,2 1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2 Departments of Epidemiology and 3 International Healt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ltimore, Maryland On the basis of studies with relatively short follow‐up, treatment guidelines currently recommend that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be initiated in asymptomatic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when the CD4 + lymphocyte count is 200 cells/mm 3 . We ass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or death among 1173 patients initiating HAART.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was defined as having more undetectable (400 copies/mL) than detectable virus load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therapy. The median durations of therapy and follow‐up were 29 and 36 months, respectively. Among patients who achieved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those with baseline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200 cells/mm 3 tended to progress faster than those with baseline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201350 cells/mm 3 ( ) and progressed faster than those with baseline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350 cells/mm 3 ( ). Among those with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disease progression between those with baseline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201350 cells/mm 3 and those with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with baseline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350 cells/mm 3 ( ). Initiating HAART with a CD4 + lymphoctye count of 200 cells/mm 3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disease progression, even with durable virologic suppression. HAART should be initiated at CD4 + lymphocyte counts of 200 cells/mm 3 . Received 22 May 2003; accepted 23 June 2003; electronically published 14 November 2003. Reprints or correspondence: Dr. Timothy R. Sterling,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1161 21st Ave. South, A4103 Medical Center North, Nashville, TN 37232 ( timothy.sterling@vanderbilt.edu ). Cited by (TimothyR的这篇文章被以下文献作者引用) Charlotte VHobbs, Shaffiq MEssajee. (2009) Early treatment of HIV: 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 4 :3, 222-231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Jun-2009. CrossRef Caroline ASabin. (2009)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role of cohorts.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 4 :3, 200-205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Jun-2009. CrossRef Caroline ASabin, Andrew NPhillips. (2009) Should HIV therapy be started at a CD4 cell count above 350 cells/l in asymptomatic HIV-1-infected patients?.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2 :2, 191-19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May-2009. CrossRef HaroldBurger and DonaldHoover. (2008) HIV‐1 Tropism,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8 :8, 1095-109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Oct-2008. Citation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48 kB) ngelesJan, AnnaEsteve, Josep MMir, CristinaTural, AlexandraMontoliu, ElenaFerrer, MelciorRiera, FerranSegura, LluisForce, OmarSued, JosepVilar, IsabelGarcia, AngelsMasabeu, JordiAlts, BonaventuraClotet, DanielPodzamczer, JavierMurillas, GemmaNavarro, Josep MGatell, JordiCasabona. (2008) Determinants of HIV Progress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Optimal Time to Initiate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AID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47 :2, 212-220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Mar-2008. CrossRef BarbaraWeiser, SeanPhilpott, ThomasKlimkait, HaroldBurger, ChristinaKitchen, PhilippeBrgisser, MeriGorgievski, LucPerrin, Jean-ClaudePiffaretti, BrunoLedergerber. (2008) HIV-1 coreceptor usage and CXCR4-specific viral load predict clinical disease progression dur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IDS 22 :4, 469-479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Mar-2008. CrossRef Babafemi O.Taiwo, Robert L.Murphy. (2008)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availability of CD4+ T cell count testing in sub-Saharan Africa. Cytometry Part B: Clinical Cytometry 74B :S1, S11-S18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Feb-2008. CrossRef Susan C.Morpeth, John A.Crump, Humphrey J.Shao, Habib O.Ramadhani, Peter R.Kisenge, Cindy A.Moylan, SusannaNaggie, L. BrettCaram, Keren Z.Landman, Noel E.Sam, Dafrosa K.Itemba, John F.Shao, John A.Bartlett, Nathan M.Thielman. (2007) Predicting CD4 Lymphocyte Count 200 Cells/mm 3 in an HIV Type 1-Infected African Population. 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s 23 :10, 1230-1236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Nov-2007. CrossRef BrunoHoen, DavidA.Cooper, FionaC.Lampe, LucPerrin, NathanClumeck, AndrewN.Phillips, Li‐EanGoh, StefanLindback, DanielSereni, BrianGazzard, JulioMontaner, Hans‐JurgenStellbrink, AdrianoLazzarin, DianePonscarme, ShlomoStaszewski, LarsMathiesen, DonSmith, RobertFinlayson, RainerWeber, LaurenceWegmann, GeorgeJanossy, and SabineKinloch‐de Loes, for the QUEST Study Group. (2007) Predictors of Virological Outcome and Safety in Primary HIV Type 1Infected Patients Initiating Quadrupl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QUEST GW PROB3005.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5 :3, 381-390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Aug-2007.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400 kB) DanielJ.Skiest, ZhaohuiSu, DianeV.Havlir, KevinR.Robertson, RobertW.Coombs, PatCain, TiannaPeterson, AmyKrambrink, NasreenJahed, DeborahMcMahon, DavidM.Margolis, and the AIDS Clinical Trials Group 5170 Study Team. (2007) Interruption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Immune Fun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Rate of Clinical Prog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by AIDS Clinical Trials Group 5170.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5 :10, 1426-1436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May-2007.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387 kB) ToddHulgan, BryanE.Shepherd, StephenP.Raffanti, JenniferS.Fusco, RobinBeckerman, GemaBarkanic, and TimothyR.Sterling. (2007) Absolute Count and Percentage of CD4 + Lymphocyte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IV‐Infected Persons Initiat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5 :3, 425-431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Feb-2007.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376 kB) Joel E.Gallant. (2007) Shoul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be started earlier?. Current HIV/AIDS Reports 4 :2, 53 CrossRef Peter JWhite, HelenWard, Geoff PGarnett. (2006) Is HIV out of control in the UK? An example of analysing patterns of HIV spreading using incidence-to-prevalence ratios. AIDS 20 :14, 1898???1901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Oct-2006. CrossRef SabineKinlochdeLoes. (2006) Treatment of Acute HIV‐1 Infection: Is It Coming of Age?.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4 :6, 721-724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Sep-2006. Citation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67 kB) TejalGandhi, WeiWei, KamalAmin, and PowelKazanjian. (2006) Effect of Maintain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AIDS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Late‐Stage HIV Infection and Inadequate Response to Therap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2 :6, 878-884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Mar-2006.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104 kB) ToddHulgan, StephenRaffanti, AsgharKheshti, RobertB.Blackwell, PeterF.Rebeiro, GemaBarkanic, BrandonRitz, and TimothyR.Sterling. (2005) CD4 Lymphocyte Percentage Predicts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Initiat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ith CD4 Lymphocyte Counts 350 Lymphocytes/mm 3 .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2 :6, 950-95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Sep-2005.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127 kB) MiguelGoicoechea and RichardHaubrich. (2005) CD4 Lymphoctye Percentage versus Absolute CD4 Lymphocyte Count in Predicting HIV Disease Progression: An Old Debate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2 :6, 945-94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Sep-2005. Citation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55 kB) Michael L.Tapper, Eric S.Daar, Peter J.Piliero, KimberlySmith, CorklinSteinhart. (2005) Strategies for Initiat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19 :4, 224-238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May-2005. CrossRef Timothy RChadborn, KathleenBaster, Valerie CDelpech, Caroline ASabin, KatySinka, Brian DRice, Barry GEvans. (2005) No time to wait: how many HIV-infected homosexual men are diagnosed late and consequently die? (England and Wales, 1993???2002). AIDS 19 :5, 513???520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Apr-2005. CrossRef JulioMontaner, MarianneHarris, and RobertHogg. (2005) Editorial Commentary: Structured Treatment Interruptions: A Risky Busines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0 :4, 601-603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Feb-2005. Citation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66 kB) ScottD.Holmberg, FrankJ.Palella, Jr., KennethA.Lichtenstein, and DianeV.Havlir . (2004) The Case for Earlier Treatment of HIV Infectio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39 :11, 1699-1704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Dec-2004.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203 kB) Daniel JSkiest, PatrickMorrow, BradyAllen, JudithMcKinsey, CraigCrosby, BarbaraFoster, R DougHardy. (2004) It Is Safe to Stop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eantiretroviral CD4 Cell Counts 250 cells/??L. JAID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37 :3, 1351-135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Dec-2004. CrossRef MauroSchechter. (2004) Therapy for Early HIV Infection: How Far Back Should the Pendulum Swing?.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0 :6, 1043-1045 Online publication date: 15-Sep-2004. Citation - Full Text - PDF Version (62 kB) EmilLesho. (2004) A pathophysiological approach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2 :4, 509 CrossRef Presented in part: 10th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Boston, Massachusetts, 1014 February 2003 (abstract 570). Financial support: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grants RO1‐DA‐11602 and K24‐DA‐0043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grants K23‐AI‐01654 and K24‐AI‐01637). a Present affili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ashville, Tennessee. EMBASE简介 Imprint: ELSEVIER/EMBASE Description Embase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online source of biomedical answers. It helps you in: Tracking drug adverse events Comparing drug therapies for diseas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research With over 20 million records(数据库中有2000万条记录) from more than 7,000 active authoritative journals(收录了7000多种期刊), with Embase your research needs will be fully met. Holding over 1,800 biomedical titles not offered by Medline(其中有1800种期刊MEDLINE数据库没有收录) , Embase delivers comprehensive, authoritative, reliable coverage of the most relevant biomedical literature. Embase is supported by our unique life science thesaurus Emtree. Comprehensive and poly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Emtree provides a consistent description of all biomedical terminology, allowing unrivaled drug and disease indexing and retrieval.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advancement of new bio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discoveries, we're proud to support a global community of biomedical scientists, clinical and regulatory professionals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Embase can help you to: Efficiently and comprehensively extract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support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deliver systematic reviews of the literature. Discover biomolecular disease mechanisms Advance new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Comply with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s for drug safety and pharmacovigilance Study precise drug information, including, adverse events, comparisons and therapy Maintain a product literature database Embase is available via www.embase.com and via our authorized partners. Please visit www.info.embase.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get in touch.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可怜的引文可悲的人
zhaodl 2010-2-27 14:56
【原】可怜的引文可悲的人//赵大良 好长时间没有正儿八经地写博文了,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激发我的文思,似乎是过了年人也变老了! 昨天与几个朋友聚餐,酒过三巡之后,大家是天南地北地海侃。话说完就过去了,静下来还是得过自己日子。别的话题都淡去了,可是几个搞科研的朋友,对着我一个办刊的点名说的几个期刊强行要求作者引用该刊论文的话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被点名的还都不是什么无名小刊,都是国内的明刊大刊,有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 自从人们重视引文频次、影响因子以后,管理部门、评价部门经常是拿影响因子和引文频次来说事。说中文期刊水平低,自然就是与国外期刊来进行指标比较。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也是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和发发刊物的影响因子。与其配套的奖励措施不断地出台,因而在业界期刊界和科学界空前地重视文章和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事物一旦被重视以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创新做法,学术论文的引文行为也不例外。 首先是自引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在评价部门突出他引指标的权重以后,又创新出新的花样互引。我最近就在琢磨如何限制互引的问题。期刊与期刊之间相互引用是正常的行为,可是当少数几个期刊之间串通起来相互强迫作者引用的时候就干扰了评价指标的真实性;如果作者(课题组)之间串通起来达成相互引用的协议,也就将评价的结果歪曲了。 对于作者间的互引我没有研究,可是对于期刊间的互引,我认为可以提出一个互引指标来评价。一份期刊的被引用情况一般有一个扩散指标,即该刊被引用频次中所涉及的期刊数量。有的期刊引用的次数多、有的引用的次数少,在同一个学科里被引论文所涉及的期刊数字应该是与期刊的影响力具有正相关,涉及的期刊数量越大,期刊的影响面也就相对比较大。如果在这被引用频次中,50%的被引用是极少数几个刊物贡献的,那么是否值得怀疑有串通互引的可能? 有人提出:不一定!有的期刊学科内就那么几种期刊,被引用当然就会局限在极少数几个期刊之间。那么,在相同的学科内,统计出期刊被引频次所涉及的期刊数量的平均值,那么远远低于学科内的平均值的期刊是否有串通互引的嫌疑?也许有人还会说:不一定!那么,就将这些少于学科内期刊引用期刊平均数50%的期刊拿出来,请同行专家进行定性评定!如果是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份期刊的互引是属于非正常状态,那么是否可以认定就是存在串通互引的问题! 自引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家关注,并且很容易从现有指标中认定出来,只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是有做工作的余地,如目前同行中一般认为自引在20%以内尚属正常的范围。那么目前规规矩矩办刊的、自引往往不到5%,因此就出现了前面被点名的知名期刊在稿件录用之前明确要求作者增加本刊论文引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我想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实在不应该,因为这有悖于科学精神,哪怕是社会评价在不公平,一份学术期刊也不能以恶制恶。这种强迫作者引用本刊的做法更加恶化了现今的科研环境,也是一种科学腐败。这种虚假的指标,必然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那么与贪污受贿、抢劫盗窃有什么区别。 不进行串通互引,并不是傻的不会串通,而是自己还有一定的道德和良心,是不忍心参与。可是,在大家都在串通互引的情况下,能够看着自己期刊的评价指标下滑而能守得住,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需要具有很强的毅力!可悲的是,能够耐得住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人们不知道在为谁而坚守、为谁而牺牲社会的主流评价在倾向作弊者,社会的主流资源在流向作弊者,你为社会而坚守,社会是否承认?这时,往往又会动摇一批人的意志。剩下的只有那一小部分为自己而坚守和傻瓜还在坚守着道德的底线,将社会的利益拱手让给他人。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9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为什么被引用?
zilu85 2009-11-17 15:52
问题的提出,是来自由科研的实践。 对于某个领域的高被引论文的同被引聚类分析,已经成为我们这里比较常用的情报分析手段了;但是,这里还有很多问题,妨碍着这个方法成为情报咨询服务中的常规项目。其中,用于对聚类结果的分析,一直在困扰这我们:对于属于同一个类别的高被引论文,如何提炼出这个类别的主要内容呢?换句话说,如何给聚类分配一个类标签?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人工阅读,靠分析者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来归纳和分析同一个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不同类文章的差异之处,其结果自然是因分析者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而有很大的差异了。 能不能自动分类?答案是现成的:能。 可以提取出来这些文献的特征词(如主题词),进行频次的统计;或者进行向量空间模型甚至可能是潜在语义索引 ( LSI ),应该会表现出聚类文献的特征的:同类文献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类之间的相异之处。【也许可以把这些类作为节点通过类间的特征分析,形成网络结构呢】 问题是,一篇文献被引用,可能不是因为其论文中的主要内容,也可能不是因为发表时候的初衷,而是在后来的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认识到了某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因而这就存在了一篇论文为什么被引用的问题,或者说,通过引用的文献来分析被引论文,或者说,分析一下来源文献作者在引用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篇,而不是哪一篇?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文献。大致的从题目看,如果从引用者出发,关于引用动机的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话题了,都是从行为科学或者心理学的角度列出了引用者的动机等等。 而现在,人们更注重从被引文献本身来分析,深入到了为什么要引用这个?而不是那个?的问题,比如被引文的内容【与引文的主题相关性】、被引文的影响力【什么是影响力?】、可获得性以及文献的质量等等。 引文和被引文肯定是在主题上相关的,但是还可以细分,我关心的是发表当时的主题内容 ,与目前的论文在哪些主题上相关的。也就是说这些高被引论文的当前的影响力在哪里,或者这篇论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被引频次预测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悄然兴起的一个小热点。目前预测的指标都是使用的文献的外部特征,比如发表期刊了,作者的单位了,甚至以前论文的被引次数了,能否成为大热门,窃以为还要看指标的提取,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把内容特征作为预测指标,因为只有内容才是这个学科以及这个学科文献活动的真正的动因。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中外文献的标题,可以分成引用行为与引用次数预测两个互相联系的类别。有趣的是,有两篇中文文献是武夷山老师的。有一种深山采药,暮然回首,惊见石壁上刻着仙人足迹的感觉。 1. Can the highly cited psychiatric paper be predicted early? 2. Author-rated importance of cited reference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publications 3. Author Judgements about Works They Cite: Three Studies from Psychology Journals 4. Citation Context versus the Frequency Counts of Citation Histories 5. CAB: Citation-Assisted Background 6. Citers Use of Citees Names: 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Interview-Based Study 7. The J-shaped distribution of Citedness 8. Models for Predicting and Explaining Citation Count of Biomedical Articles 9. The motivation for citing specific references by social scientists in Korea: The phenomenon of co-existing references 10. Does the human capital of teams of natural science authors predict citation frequency? 11. Predicting citation count of Bioinformatics papers within four years of publication 12. How Can We Investigate Citation Behavior? A Study of Reasons for Citing Literature in Communication 13. Semiometrics and Impact Calculations 14.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pers in psychiatry were cited more often than others 15. The Multilayered Nature of Reference Selection 16. The Psychology of Referencing in Psychology Journal Articles 17. What do citation counts measure? A review of studies on citing behavior 18. 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 19. 文献引用的可控与不可控 20. 引用 ( 行为 ) 模型的比较与研究
个人分类: 休闲|51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引用了哪些人是不是也很重要?
cwhm 2009-10-28 06:38
我们现在可以很容易的知道一篇论文引用了哪些论文,毕竟有参考文献,有了现代的web of science,我们又很容易的知道哪篇文章又被哪些论文所引用。现代的数据库搜素技术更提供了便利,我们知道一个人所有的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发表了多少文章,这些都是现在科学评价中最基本的东西。总觉得引与被引中总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挖掘。 找出文章背后的人,或许就是我们的科研圈 你想知道你的文章被多少人引,每个人引用了你多少篇文章,排在最前面的,当然是受你学术影响最大的人。换个方向,我们自己的所有文章中又都引过了哪些作者,那些作者就是我们的科研成果的肩膀,我们的科研无不受着他们的影响。所有这些人就是作者周围的科研生态圈,或许就是科研中的小社会,进行着科研成果的交易(引别人的文章就像买东西,文章被引就像卖东西)。 前面的路 可是至今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工具可以提供精确定量的这方面信息的支持,但是心中蒙蒙的觉得,如果有或许也是一件有趣的东西,对科研应该是利处大于弊处,至少目前我还没想到弊处。 --------走在路上,想起桌上一堆文献想到的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6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引用他只因喜欢他?
zhaoxing 2009-4-2 01:43
引用他人论文的动机很多,但你是否想过,你引用他的文章,可能有时仅仅因为是喜欢他而已? 读到最新一期《Research Trends》的Pleased to cite you: the social side of citations一文,其中观点有新有旧。这里仅探讨一点:人们的引用是否有时候只是因为喜欢? 只要理性上还遵从科学原则,理论上引文网络就不会和社会网络完全重叠。但部分交织恐怕是不可避免。 回头去看你的大作,是否引用了很多导师、同门、同事、朋友又或学科大牛、学术偶像的文章呢?是否每篇都必要呢?为什么同为可有可无的引用,你引用了他而不是陌生人呢? 也许你觉得这是各种潜规则所致。其实有时也不然,你引用他,可能只因你喜欢他。你喜欢他,因此信任他,然后引用他,仅此而已。 引用有时只是认同,认同的不是某个观点,而是那个人。 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人爱自引?因为,多数人最爱的,还是自己。
个人分类: 网络科学|62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引文是学者付给同行的硬币工资”对应的原话是什么?
周春雷 2009-3-3 09:59
近日读文献,看到叶继元老师在《引文法既是定量又是定性的评价法》一文中引用了一段话: ---------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Garfield)曾经指出,由于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论文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引文是学者付给同行的硬币工资。引文测度被证明是一种同行专家评议的有效方式,它把一些有用的、客观的因素引入到评价过程中,而且只涉及少量的使用调查技术的费用。 ----------- 从参考文献看,出自: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的理论与应用.候汉清译.中国索引, 2004(1): 7 但我对引文是学者付给同行的硬币工资一句感到不解,尝试用coin、salary搜索都无法找到对应的原文,有哪位知道英文原话吗?多谢告知!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4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文章标引参考文献的目的和作用(节选)
fuqisi 2008-12-4 13:50
学术文章标引参考文献的基本目的是,以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为基准(起点),勾勒文章的知识关系、表明文章的依据体系,从而使文章既具自证性和自明性,还有可评价性、可重复性和可解读性。 标引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和功能至少包括: 证据作用:构建依据体系,表明文章的必要性、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解读作用:标明知识关系,引导读者,或方便阅读,或易于探究; 界定作用:突显文章主体,节约篇幅;区分各人的贡献,避免学术失范; 法律作用:尊重前人成果,保护著作人权益; 评价作用:评价文章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素材和线索; 工具作用:与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构成引文索引或引用索引,成为一种检索工具; 研究作用:批评、评论等评价性文章的对象,综述、介绍等描述性文章的资料,计量、实证等研究性文章的素材。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引文才是最好的交流
刘全生 2008-12-3 12:02
前些时日整理自己的资料准备年底总结或者以后备用,恰逢我们单位网络开通了ISIweb上的引文搜索,我就顺便搜了搜自己发表的英文文章,结果其中一篇有幸被引用一次。点开一看,嚯,虚荣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阿:引文作者是同领域的三个国际级专家,简称大家;而且这文章发表在比我原文还高一级别的杂志上,十足臭美了一通阿!虚荣过后想看看大家是如何引用我的小文的,是一段话后括号里的十几个人名中的一个呢,还是单独引了什么结果结论,是赞同赞美呢还是批判做反面典型呢? 所幸俺们这嘎达也能下载到全文,文章很长,所以打开搜索功能先看我的名字在那圪塔出现了。零点几秒后出现了结果,定睛一看,激动啊再次,居然单独那么一小段哪!待心平气和后仔细赏阅后,不禁感慨万千阿! 首先,大家就是大家,不服不行,即概括了我文中与他的文章相关的结果结论;其次,大家更是那么措辞得当且含蓄地提出了一点不足,而他的新近研究恰有可能弥补这个不足,只要我当时顺便测量一个简单的指标,我的这个研究又增色一点啊。 而让我越发自惭形秽的是,我这个研究论文之所以能发表,我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推翻了一个90年代提出的假说当中的一个小分支结论,而之所以敢于挑战权威,是因为我发现假说提出者没有直接测定一个指标,而这个小结论恰恰与另一假说相矛盾,因此我直接测定了这个指标,证明他的结论确实不对。虽然我这次被大家提及的结论并没有完全错误,只是不完整,但是犯错的模式是一样的:知识面的不全导致对某些指标的忽略,并进一步想当然地下了结论!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次文章被引让我受益良多,实现了我和大家的跨时空交流,也让我对当今影响因子至上、引用频次为尊的污浊环境有了清醒认识,那些东西虽然是管理层当前最好的量化指标,但不是我要刻意追求的!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561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